教学生读书作文

2024-09-27

教学生读书作文(通用7篇)

教学生读书作文 篇1

叶圣陶先生认为:“自为研素, 自求解决”, “展卷而自能运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 乃是自学成功的标矩。”当前, 有远见的教育者都认为,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让其按自己的需要去自选要读的东西, 比单纯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问、学生说的旧课堂模式教学强得多。也是当前提倡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大突破。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致力于正确的、有效的“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挖掘、自己学会学习, 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捷径。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生读书作文的:

一、指导预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加强预习, 提高自学能力, 是长文短教, 减少课时的重要前提。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 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 要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预习, 教师在课前要教给正确的预习方法, 如要求学生设计预习提纲、制定预习目标、确定预习问题, 在预习中善于生疑, 对疑问处圈点划线, 提出疑问。学生可互相质疑解疑, 总结预习效果, 共同起草预习心得体会。教师教给查字典的方法, 学生掌握了查阅方法, 学会分析判断, 学生在学习生字, 理解词语时, 就不用完全依赖老师了。这样, 他们在自学中, 不仅能靠自己获得丰富而准确无误的知识, 还能了解到汉字一字多义, 一字多音的特点, 突破汉字难用、难解的学习难点。另外, 预习中让学生分段、概括段意, 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分段可按时间、空间、事情发展等顺序, 也可把意思相关的几个自然段并成一段, 还可以根据总述、分述、总结的方法分段。我一般按下列三种方法让学生在预习中自己写: (1) 找文中的原句; (2) 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3) 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这样, 预习中学生提出的问题, 读而有序, 学而循法, 读思结合, 抓住重点, 预读时口诵心惟, 动口、动脑、动手, 提高了初读质量。教师在课前又必定要检查预习情况, 长此以往, 才不流于形式, 学生的预习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二、让学生学会读中生疑方法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必然会遇到根据他们的知识或生活经验通过努力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学贵知疑, 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开始, 多思善问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具体表现。学生从不能发现问题到发现问题, 从不会质疑到学会质疑, 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在日常阅读教学中, 有意识、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 激发学生自学探究的欲望, 引发学生自己去读懂课文, 这就是从“不会”到“会”的发展过程。如《跳水》, 是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题目的课文, 学生若不认真思考, 便不能发现课题与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 在教这篇课文时, 我从析题入手, 用较短的时间,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质疑问难, 学生即可根据题目提出诸如“是谁跳水?为什么时候要跳水?在什么地方跳方?结果怎样?”等许多问题, 然后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感知课文, 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 我又紧紧抓住文中难理解的语句, 如“正在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船长为什么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为什么把孩子的身体比喻成炮弹?另一类是理解性的问题:如孩子和猴子有什么关系?猴子与水手有什么联系?孩子与水手, 孩子与船长有什么联系?然后启发学生, 事物与环境的联系与变化是随什么的变化而变化的?把这些问题抄在小黑板或幻灯上, 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自读课文, 这样从扶到放, 有了例子, 以后他们学会了自己提问题, 自己去解问题。逐步养成了自觉生疑解疑的习惯, 自学能力也形成了。

三、提高学生自创作文的能力

指导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 也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以往的写作教学都是老师喋喋不休地指导, 审题啊、选材啊、遣词造句啊……又加上总是老师出题学生看题写作, 由于规定和限制了写作范围, 束缚了学生手脚, 常常出现学生提笔咬舌头, 老师批改皱眉头, 家长看了直摇头的现象。原因何在呢?这是他们没有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文, 学得十分被动。因此, 要大面积提高作文质量, 我认为最好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 最好把命题权交给学生, 使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有写作的动力和激情, 克服写作课上老师不该讲的写作材料。只要把写作方法教给学生、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生活, 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表达自己心里想说的话的方法, 才能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以课文为范例, 有创造性地仿写, 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好方法。另外, 自读课文、优秀习作、儿童故事、寓言、童话, 都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中去学。从作品中自己去体会文章所表现出的思想美和艺术美, 以及他们的情操, 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审美能力, 使之感到文学作品的力量, 并能从中获得应有的写作知识。教学生从课外阅读中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这一点, 教师千万别忽视。从模仿到创作, 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 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总比背范文, 抄范文或望题兴叹好。

应当指出, 语言的积累是不可少的教学工作, 每个学期, 我都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 让他们自己从阅读的文章中去摘录好词佳句, 如格言、谚语、修辞上的比喻、拟人、排比之类的好句, 及描写颜色、声音、状态的形容词等等, 一天掏出来读那么一两段。长而久之, 学生就记住了好多词句, 积累了丰富的语言, 写作时就能左右逢源, 想说就说, 这样做, 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分享自学成果的喜悦, 坚定自己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学会的信心。

就这样, 教会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学, 让他们懂得如何学, 怎样学, 改变以往教师的单向信息交流为双向的互相交流, 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创设了参与途径, 提高了参与深度。这种教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 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摘要:经过多年的探索, 我认为: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教师致力于正确的、有效的“导”, 让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挖掘、自己学会学习, 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一条捷径。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谈谈如何教学生读书作文。

关键词:自学,生疑,自创

教学生读书作文 篇2

读书正如饮食,不同的饮食往往造成不同的营养结构。书籍也正为如此,不同的书籍也造成人的不同的精神结构。一位教育家说过:“要培养一个人,设计一个人的个性,就要努力帮助他从小建立一个自己的文学宝库”,说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属于他独特的读书体系。据我所知,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是犹太族人民,平均每人每年读书六十四本之多。正因如此,才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

民族。所以,热爱读书的人,必定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塑造出属于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更多这样的人所凝聚 的民族或国家,就筑成了不可战胜的“长城”——文化的长城。我愿意做其中的一块头。

古有云:“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且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可见我们的先辈是多么重视读书,在读书中修养自我、提升自我。我们中国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我们先辈留下了无数辉煌的典籍,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增多了,而读书的人的`视野却渐渐狭窄化了。人们更喜欢的是寻找娱乐的途径,关注的是明星偶像,真正求知探索的心却减少了。名着被淡漠,漫画横行,快餐文化大行其到,人与书的亲密关系正在接艘着严峻的考验。我觉得,这其中存在着危险,因为一旦我们跟优秀文化说再见了,那么我们的文明就会出现断层,就难以得到持续有效的发展,我们就会成为优秀文明的“弃婴”,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为了让我们的人生色彩更加鲜艳多姿,让文明之花常开,我们要时时警惕自己,不能不读书,读真正的好书。要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精神境界的扩展与提升,读书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而读真正的名着,又是重中之重。让我们行动起来,捧起好书吧。

读书使我们更加明晰自己的思绪,它让我们的头脑更加聪慧,心胸更加的开阔,更能

发现生活的美,领略生活的情趣,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多姿多彩,为我们的明天描绘了一个新的彩色圣地,读书之力充沛于我们全身,我愿在书的海洋中不倦地遨游。

读好书的重要性及如何教学生读书 篇3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新课标研究组组长巢宗祺先生在谈到读书时提到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一是要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是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三是读书的品位问题, 读好书收益更大, 因为含金量更高;四是学会读书的方法;五是培养读书的能力。

发展科技, 传承文明, 都离不开书籍。语文教学, 在感受到学生想说无词, 想写少句的时候, 你给他 (她) 提出的建议是否就是读书呢? 既然如此, 我们有何理由怀疑读书的重要性呢? 至于语文学习, 更要把“读书”当做第一要务, 但读书时要选择有品位的好书读, 原因何在呢?

第一, 好书是经典语言文字、文学的载体。读书就是对语文本身最直接的接触、感受和学习。

第二, 好书可以使我们学习到更纯正优美的语言, 作为交际工具服务于生活。

第三, 好书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 可以丰富人的积累, 陶冶人的情操, 培养人的品格, 提升人的品位, 冶炼人的魂灵。读书, 尤其是读好书是我们能成为更优秀的人的基本前提。

“腹有诗书气自华”[2], 书读多了, 自然会表现出文人的优雅举止和翩翩风度。“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3]。读唐诗, 学生不仅可以增长知识, 而且可以丰富生活。

实践证明, 学生在广泛阅读中, 在书声琅琅中, 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 培养读书的兴趣, 养成读书的习惯, 渐渐悟到学习语文的方法。多读才能善说, 多读才能善写, 多读才能善思。读书可以增长智慧, 读书可以怡情悦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读书始终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 是学好语文的绿色通道,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那么在课堂内外如何引导学生采用正确的读书方法呢?

(一) 课内

首先,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比赛朗读。可以个人读, 小组读, 男生读完女生读, 齐读等。或读课文的一段, 或读几段, 甚至通篇朗读 (看课文长短) , 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读出情感, 共同分享。教师适当范读, 诵读, 教给学生方法。多次朗读能使大部分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更能体味情感。

其次, 学生评价, 指出优劣。评出最流畅学生, 最有情感学生, 最有激情学生, 引发学生课下阅读, 调动课上朗读的积极性, 提高欣赏能力。

最后, 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朗读。找些优美的散文和诗篇让学生朗读, 以教师的参与带动学生, 把握节奏, 掌握情感, 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课外

第一, 借助人物、故事诱发学生读书的兴趣[4]。

第二, 介绍好书、有品位的书给学生, 课后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美诗文等书籍, 让他们多读经典名著之类含金量高的书。

第三, 要求学生学会怎样读书, 读后有所得。写读后感、人物评价或文学短评等。读书后有感悟才能对书中的人物、故事 情节把握得更通透, 才能“窥一斑而见全豹”。 [5]

第四, 培养学生读书的能力。对文本的理解和质疑很关键。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 这个任务既是长期的又是艰巨的。

热爱书籍的人才会享受生命, 感恩生活。读好书可以净化思想、纯洁灵魂。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书, 首先指学语文要诵读; 其次指除了读课内文章外, 还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 尤其是读经典名著和时文。有效利用课内外引导学生读书,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从课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到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达到指导学生读书的目的。

摘要: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读好书更是学习语文的第一要务。课堂内外教师都要关注对学生读书方法的引导。

关键词:读好书,课内,课外,读书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2]苏轼.和董传留别.

[3]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4]编委会编.小学生课外必读.

我教学生改作文 篇4

一、以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激发学生

鲁迅主张作文不仅要多写, 还要多改。“写完后至少看两遍, 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 毫不可惜”。“自己觉得拗口的, 就增删几个字, 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故事;欧阳修修改文章“非畏先生嗔, 却畏后生笑”;大诗人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 “陶冶性灵存底畅, 新诗改罢自长吟”;白居易的“旧句时时改, 无妨说性情”;俄国的托尔斯泰七改《战争与和平》;马克思反复修改《资本论》;以上这些名人大家对自己的诗文那么大的修改之功, 激励着学生, 让学生明白:绝不能轻视修改, 绝不能轻视修改这个环节。

二、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 示范修改。

就是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的重点要求, 选择含有“共性”的“例文”一至两篇, 引导全班学生对“例文”进行“合作与探究”, 运用符号调、删、增、改, 让全体学生在共同修改例文的实践中, 获得修改作文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技能。其步骤分为:第一步, “读”, 出示例文要求学生“读”, 认真地读, 大声地读, 读出别扭来;第二步, “思”, 在读的基础上, 要求学生思考例文, 通过思考, 找出毛病来, 也就是不具体的地方, 想想:“怎么不具体”;第三步, “议”, 指导学生针对不具体的地方讨论怎么改才具体, 议出修改方法来;第四步, “改”,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尝试修改, 让学生改起来;第五步, “评”, 学生交流、评议、修改, 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起来。

2. 小组讨论修改。

小组讨论修改, 是在“示范修改”基础之上的作文修改活动, 可避免单个学生的不适应和不作为。学生了解一般的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以后, 就更需要安排他们各自模仿示例尝试修改作文。再交流讨论, 互相学习启发, 以努力把领悟的修改方法逐步转化为修改能力。

3. 学生独自修改 (同一篇文章) 。

让学生尝试独立修改, 是在“小组讨论修改”基础上的学生个体活动, 是实质性作文学习活动, 学生写作能力、修改能力、修改习惯源于此。学生自主修改, 让学生经历一个语言加工的过程, 经历一个独立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学生, 一是反复朗读, 在修改时, 让学生朗读习作, 自我倾听, 用笔画出不顺口的词句, 并加以修改;二是默读分析。学生采用默读的方法, 思考是否围绕中心选材, 段落层次的安排是否合理, 详略是否得当等。在独立尝试修改的基础上, 将修改同样内容的学生组成小组, 交流讨论。这样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围绕同一内容、同一话题, 真正展开讨论, 激发想象的火花和思维的碰撞, 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4. 教师点拨修改。

这是“学生独自修改”的继续。根据本次作文的要求, 教师把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用符号画出来, 上课时, 整体评述本次作文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对照作文要求, 读读、查查、思考自己的作文, 想想老师画的符号, 参照老师的意见, 自己动脑筋自己修改。教师应对学生修改后的习作进行再次审阅, 重新审视, 激发享受修改的热情, 培养修改的能力, 促使学生习惯的养成。

5. 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修改作文的能力, 老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按照作文要求, 运用从“示例”、“讨论”、“独自修改”中领悟的方法, 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生读书作文 篇5

多数中职生写作文, 不考虑立意是否明确, 选材是否恰当, 谋篇布置是否合理, 写出的文章无中心, 无新意, 章法杂乱, 对此, 我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训练。

1. 注重作文立意的训练。

文以“意”为主, “意”是文章的主题, 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所以文章要有针对性, 要新颖, 要深刻。那么该如何立意?然后命题训练。如:关于“落叶”的话题, 让学生学立意。学生们很快说出“落叶归根”“落叶知秋”。能不能以小见大的思考这道题?我问。学生们经过思考后, 有的说:“落叶不是无情物”“落叶象征生命的结束”等等。那有此又想到了什么?学生们为难了。我顺势启发: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锲而不舍的精神”学生们兴奋的说。对!立意就应该这样, 层层深入地挖掘。只有挖掘的深, 立意才会新, 立意新的作文, 才有价值, 才使人爱看。”

2. 讲究遣词造句, 力求文笔生花。

在中职学生的作文中, 有相当一部分语言直白, 干瘪乏味, 读起来不生动、不形象, 有的甚至还缺乏准确性。因而应让学生从语言的规范、简明、连冠、得体上加强训练。学会根据文体、语境来遣词造句、行文成篇, 其次要学生注意自己的文采, 既灵活运用富于变化的句式,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使语言多姿多彩, 形象生动, 增强语言的抒情效果。还要让学生重视语言的感情色彩, 要求语言表达要有鲜明的情感倾向。我多次从学生的作文中摘取例句, 让学生修正。如:将“看着那一串串带着香味的花朵, 我们便忍不住了, 比我们大的, 早爬到树上大把大把地往嘴里塞, 而我们上不去的只有请求他们能失些焉。”改为“儿时, 看着那一串串白色诱人, 带着香味的槐花, 忍不住大喊:‘好哥哥, 给我摘一串’”。通过修正练习, 学生们感到既学到了修改句子的本领, 又领悟到运用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增强文章生动性的作用。

3. 教学生构思作文, 学会布局谋篇。

写作文要讲究思路清晰, 逻辑严谨, 层次分明, 详略得当, 首尾照应, 过渡自然。为表达主题寻找最好的行文格局, 力求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为了达到目的, 教师应教会学生构思作文的方法。根据学生写作能力的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的只要求结构完整, 有的可从技法上提出高层次的要求, 比如:“先抑后扬法”“散珠连缀法”“借题发挥法”等。不管是文章结构或技法运用, 都选好例文, 让学生模仿构思。对学生的仿作, 教师认真批改。再以学生的作文为例, 上好评讲课, 有效地提高学生布局谋篇能力。

二、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 学会积累素材

学生掌握了作文的方法与技巧, 就是揭开了作文神秘的面纱, 有了打开锈锁的钥匙。但只熟练掌握写作方法与技巧还不行。要想言之有物, 有常变常新的写作源泉, 要多观察生活, 思考生活, 积累素材。这方面最好的方法是倡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写观察日记是天常日久的事情, 贵在坚持。“处处留心皆学问”, 只要坚持写日记, 记下你三年活生生的中专生活, 那就积累了大量素材, 如:春天到了, 让学生观察春雨、春花、春满校园, 奇妙的季节等。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写作方法练笔, 抒发自己对春天, 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观察学校组织的“庆五·一、迎五·四”大合唱比赛, 观察一场篮球比赛等。经过反复指导练习, 学生们的日记开始言之有物了。在他们的日记中出现了《树叶的回音》《好友成群》《感动是一种养分》《在异乡的寒冷里》等生活气息浓, 真情实感强的观察日记, 展现了他们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聪慧大脑。

三、读天下好书, 写个性文章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让学生多读书, 才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提高作文水平。因此, 中专老师也要在指导学生读书上下功夫。首先, 让学生反复品味所学课文内容, 牢记优美的课文章节或语句, 理清作者的思路, 掌握课文的写法, 然后作仿写练习。如学完《合欢树》, 让学生写《我的母亲》;学了《我的空中楼阁》让学生写《我的……》等。直接将所学课文的写法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其次, 多读一些课外短文。如《读者》《中国青年》《智慧背囊》等, 这些刊物有许多情文并茂, 生动活泼的好文章, 很适合中专生阅读, 从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不少鲜活的词语和写作方法。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陶冶他们的情操, 开阔他们的视野,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再次,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名著, 细致地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人情世故, 了解不同社会的社会实质。使自己能洞明世事, 人情练达。

让学生多读天下好文章, 既积累了丰富的材料, 又可学到不少的写作方法, 领悟做人的真谛, 作文时就会文思泉涌, 游刃有余。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中专生尽管作文水平差, 只要从以上三个方面加强指导, 严格训练, 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也不是难事。

摘要:中职生每逢作文, 愁容满面, 抓耳挠腮, 没啥写, 不会写。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开始我采用范文引路法, 希望他们能从中受到启发, 触发灵感, 可是, 学生们还是有畏难情绪, 这让我意识到中专阶段作文依旧是个难点。作文教学必须着眼于学情, 加强作文的基本功训练。

中职生“半道题”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6

“半道题”作文突出的优点在于不拘泥于一题多人,选材范围宽,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潜能,写出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对中职生进行“半道题”作文教学,教师应从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同等重视

语文教师,一般都会在注重课内作文的同时,对课外作文提出一些要求,而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当中,课内作文与课外作文都同等重视,两者相辅相成。课内作文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其虽然对于培养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达到一定的作文能力很有效,从应试的角度讲,是一条可行的路子。但是,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是被动的,思想和思维均受限制,因而很难有佳作出现。况且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在学生的课外作文上,我花了不少的心思:首先,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唤起写作灵感,丰富课外活动内容,提倡勤写观察日记。老舍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个习惯。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又如,我经常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引导他们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写作的触发点,关注国内外焦点问题,从生活中找素材。提醒他们要特别关注自己,要以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中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更要对自己内心的微妙变化时时刻刻予以关注,因为文章都是心灵的产物。而这些在课内作文中不可能都一一涉及,引导学生在课外将自己一时的感悟、点滴随想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再现出来, 真正做到水到渠成、左右逢源。这样,既能使学生感到有内容可写,又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自由作文与统一作文同等重视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统一要求写作文,目的是整齐划一、方便指导。我以前也是如此,认为这样能更好地发现学生的问题,也可以使作文教学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这样做对学生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写作的基本规律。从我自己的写作体会看,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固定的要求作文,如果不是凑巧这一方面恰好有所积累,要写出好的文章是不容易甚至是不可能的。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他们写自己并无积累并不想写的文章呢?当然,也许有的教师会说,考试作文总有一个统一的要求呀。不错,但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考试作文与平时作文的区别。我个人认为:考试作文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而平时作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写作能力。考试作文是看结果,平时作文是重过程。如果学生根本不想写、无法写,又怎么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呢?因此,保证学生的写作自由,倡导自由作文是非常必要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如果我们再联系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难发现,近年来高考作文都尽可能地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和写作空间。当然,我们所说学生的自由作文,也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更多的时候,是提供写作的情景或话题。另外,对作文的要求也不是规定必须写多少字,对作文完成的时间也是比较宽松的,只规定一个大概的时间,好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这样,就能收到稳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效果。

三、教师批改与学生互改同等重视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担当着重要角色。批改方法常用书面批改法,但一贯用之则未必被每一个学生所理解。因此,当着学生的面,对其作文进行边分析边批改的面批法虽然费时费力,但效果明显,也是十分必要的。我经常运用此法,深受学生欢迎。面批法在实际操作中有两种做法:

1. 单独面批法,即一个教师对一个学生。

教师可对某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毛病,小到词句标点,大致篇章结构,全面进行诊治。在批改中,师生可以直接对话,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原始动机,使批改更有针对性、合理性。而学生能在阐述自己的思想中发展个性,让个性趋于优良化。结果表明,面批法能在亲和融洽的气氛中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学生更愿意接受老师的指正,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评判。

2. 几人面批法,即一个教师对几个学生。

采用这种做法,教师应事先把全体学生写作中表现出来的毛病分门别类,然后分批进行批改。作文毛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或语言啰嗦、累赘冗长,或说话前后脱节,或逻辑思维错误。这种批改方式,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批改能牢记在心,以后不再重犯类似的毛病。当然,批改的着重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个缺点被克服了,别的缺点还存在,或出现新的缺点。因此,过一定阶段要重新排列组合,进行新一轮的分类面批,以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进行“半道题”作文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互改法。组织学生进行作文的互改,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方法。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活跃的思维;同时,学生在批改过程中,能饶有兴趣地吸收他人的长处,对别人的短处能视为前车之鉴。而他们用自己的学生腔语言为同学批改,容易被批改者所理解。只要学生批改得大体正确,都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具体操作时,可以分4~10人为一组,按先阅读后批改的程序,批改完毕后,相互传阅,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争辩。这一步至关重要,它能使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学会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在争辩中发展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总之,通过语言的交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等待意见一致后,再交给老师审批。而老师在审批时,除了对有明显不当的批改加以纠正外,都应给予充分肯定,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根据“半道题”作文本身的特点,采用学生互改法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1]吴滨.汉语写作学探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7.

[2]吴滨.浅论自主型作文教学.广西教育, 2009 (4) .

教学生读书作文 篇7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 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 哲理使人深刻, 伦理学使人有修养, 逻辑修辞使人善辩。”[1]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阅读就是典型的求知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行为激发写作与创造的灵感, 使自己成为一个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而非呆板凝滞的人;还可以通过阅读汲取无数的语言精华, 然后内化生成, 使自己的写作语言渐染亮色,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 将会使年轻的生命厚重而丰满。

1. 阅读。

(1) 名著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2]文学作品多是万千世界中自然美、生活情趣美和自然美、理想美的艺术语言的总结和作家情感的铸炼, 是作家用形象思维和炽烈的情感对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所以阅读可以说是间接的生活积累。加强学生的阅读, 可以丰富他们的阅历, 增长他们的见识, 开阔他们的视野。不断认真地读书, 知识才能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思如泉涌。可是文学名著浩如烟海, 仅靠学生个人阅读, 由于学生课余时间比较少, 加上农村条限制, 一户人家很难能有多少本名著, 周边又没有图书馆, 效率比较低下。发挥集体的力量, 组成读书小组, 开展读书班会或主体沙龙, 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收到一个智慧与另一个智慧交流得到两个智慧, 才能使效能最大化。我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顶级名著, 规定学生必须完成, 采用考试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检查。

(2) 媒体阅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算机网络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多媒体以其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效果的运用, 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降低思维的难度, 加深记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网络最大作用仍是获取信息, 学生上网后可以最快地多角度了解所发生事件, 对于学生知识更新, 拓宽视野, 作用巨大。一个见多识广的学生, 写起作文来自然与孤陋寡闻者不一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教会学生正确利用网络, 向学生推荐一些对我们学习有帮助的网站, 可发挥其对我们学习的促进作用。

2. 摘抄。

摘抄是材料积累的重要手段, 也是开拓创作的源泉。那应该积累哪些内容呢?是不是拿到一本书便复制过来呢?又应指导学生该积累些什么呢?在倡导组织学生阅读的同时, 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准备一个较好的摘抄本, 在精读的基础上将作品中的句词、谚语、格言、警句、短诗;精彩的描写、动人抒情、精辟的议论及精美的开头、过渡、结尾等摘录下来。

在摘抄背诵的同时, 还必须分析其中好的语句和字词的妙处, 并及时记录个人所受的启发 (在写作上、为人处世中等其他方面) , 可以从内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等多个角度分析。还可以学习佳作的写作技巧模仿写一两句, 运用好的词语造句。从阅读到摘抄, 完成了第一个飞跃, 更重要的一步是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手中资料, 将抄录下来的这些精华, 经常翻一翻, 读一读, 有的还要熟读成诵, 实现多吸收, 这样就会使这些精华慢慢地据为己有, 在写作中不知不觉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 浑然一体;不断地总结在摘抄中分析模仿佳作后的心得体会, 在实践中检验。而且在实践的运用中还要善思考, 主要是善于把别人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或感想进行比较, 这一比较的过程便是提高的过程。开头为何不吸引人, 结尾为何平淡不深刻?语言为什么不生动?构思为什么不巧妙?他是怎样写出的呢?好在哪里?我怎样加以运用?每读一篇文章都应做出如此思考。这样坚持下去, 别人的长处就能逐渐为学生所用。

3. 背诵。

阅读和摘抄仅仅是在脑海中有个印象和在笔记本上有个痕迹。背诵是培养语感的有效途径, 能丰富人的知识储备。那些名篇、警句、成语、典故, 只有熟读成诵, 烂熟于心, 才能脱口而出, 成为自己的语言, 才能招之即来, 诉诸自己的笔端。“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纵观历史, 大凡有所建树的作家、思想家、文化人都是喜欢背诵并善于背诵奇文妙章的高手。著名作家和学者钱钟书于1933年移居上海, 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 兼任国文教员。当时钱钟书和同事顾献梁住在一个房间, 顾献梁正在读着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 钱钟书说:“我读过这本书, 不知现在还记不记得。你随便抽几段考考我。”顾献梁听了以后, 半信半疑, 特意找了几段比较难的段落读了个开头, 让钱钟书接着背诵。结果是每一段落钱钟书都能流利地背出来。还有巴金先生, 他10岁的时候就可以将《古文观止》里的200多篇文章背诵下来。几十年过去了, 他在晚年的时候说, 他之所以后来成为作家, 写出了那么多的小说和散文, 全靠当年那200多篇背诵的文章垫底。可见提升写作水平, 背诵是必不可少。2010江苏高考的文言文作文引来社会热议, 南京市语文基础知识阅卷组组长、古典文献学专家吴新江在看完全篇后, 仅对文章的注释就写了4页纸, 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也对这名考生高度赞扬, 他表示:“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据有关新闻报道看, 该考生自幼喜爱古文, 曾通读《资治通鉴》至烂熟于心。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帮助同学搜集、整理典型的名言名句, 并鼓励学生课后自己收集, 自己背诵, 教师可以定期进行检查, 对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

二、“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活是写作的第一源泉, 写作是生活的再现。生活离不开环境, 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要使我们的学生喜欢上作文, 就必须教会他们学会观察, 学会留心生活。

1. 细心观察。

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缺少发现。”只有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到大自然中去陶冶美的性情, 到社会生活中去发现美的事物, 他的思想才会活跃, 感情才会丰富, 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观察的培养, 首先在课堂中以教材中的范例教会学生如何观察。老舍先生《骆驼祥子》的节选《在烈日和暴雨下》, 老舍先生对夏季暴雨特点描写非常形象, 风带着“雨星”乱撞→极硬的“雨点”砸起许多土→“雨点”停了→“雨道”往下落→“直的雨道, 扯天扯地地垂落”, “只是那么一片, 一阵”, “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空中的水往下倒, 地上的水到处流”, “一个水世界”。离开仔细观察, 老舍先生是绝难写出如此传神的画面。其次, 生活中处处留心, “处处留心皆学问”。法布尔的《昆虫记》中许多细节描写离开长期的认真地观察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 为了把武松打虎这一故事情节写得活灵活现, 引人入胜, 不顾家人的劝阻, 钻到深山老林里, 观察老虎的动作。

在语文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布置学生一些观察作业, 如观察雷雨来临前的蚂蚁活动, 等等, 并把过程记下来, 看谁观察得仔细。

2. 用心生活。

“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日常生活, 世态人情, 历经提炼深化就是极好的文章。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杨二嫂、闰土、阿Q、鲁四老爷等人物形象, 无一不是先生对社会原型的认真观察并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走进生活, 观察生活, 感悟生活, 如让学生利用星期假日给父母洗衣做饭, 给妈妈梳头, 感受亲情;农忙时回家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体验农民的辛劳;有意识地去观察各行各业人们的生存状态……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 真正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写作的品位得到提升。

3. 记录生活, 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文章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3]可灵感是稍纵即逝的, 怎样把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思维火花记下来呢?随笔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在教学中讲了唐代诗人李贺用锦囊记下妙句的故事并告诉学生随笔的一些基本特点。 (1) 不拘形式, 务求真情实感。只要自己觉得有意味的, 都可以写下来, 不拘形式, 不受羁绊, 不媚世俗, 不鹦鹉学舌, 让心田辉映着纯真的亮色, 让思想感情的清泉潺潺流淌。 (2) 勤于采撷, 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的源泉。有人认为, 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有丰富的阅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但不完全正确, 因为中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多, 绝大多数同学还谈不上有曲折的经历, 也不可能广泛地接触社会, 这是他们的不足, 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缺少写作的源泉, 也不能说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来。那么, 他们写作的源泉在哪里呢?它就在他们的脚下, 就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梦的年华、浪漫的情思、难解的困惑、省悟的欣喜, 生活中的苦涩与甜美, 他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思考, 点点滴滴都可以一吐为快, 涉笔成趣。只要敏于发现, 勤于采撷, 他们就会发现, “随笔”的源泉永远鲜活, 永不枯竭。

三、“直挂云帆济沧海”

有了从书本上汲取到的丰厚的知识积累和从生活中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经历, 有了写作甚至创作的欲望, 如何燃起其热情, 使其走上热爱写作的道路, 并在这条道路上有所收获, 这是我接下来要实践的事。

1. 搭建学生走向成功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 我特地准备了几个精美的本子, 分别把它们命名为“嫩芽集”、“小草集”、“栋梁集”, 在任教七年级时, 批改到学生的优秀习作时, 我让学生把它抄到“嫩芽集”上, 八年级的抄到“小草集”上, 九年级的抄到“栋梁集”上, 凡是被抄到作品集上的习作, 在作文评奖课上, 像分析课文那样分析它的成功之处, 许多同学都希望自己的习作能被我“录用”, 写起作文来也非常认真投入;另外在班级我还在板报上开辟专栏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 建议学校广播站开播“优秀习作欣赏”栏目, 画廊辟出专门版面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 一方面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也让其他同学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组织学生参加市教育网组织的网络作文大赛, 多名同学获奖。鼓励学生向报纸杂志社投稿, 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印刷体, 那种喜悦溢于言表。当然也不是说所有同学都能一下子就获得成功, 当他们在写作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 我给他讲有些写作大家也曾“走麦城”的故事, 像科幻小说鼻祖凡尔纳年轻时曾十六次投稿遭拒, 但他没有放弃, 终于写出了著名的《海底两万里》, 帮助他们分析作品值得改进的地方, 鼓励他们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没有继续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2. 重视作文评语的激励指导作用。

学生辛辛苦苦完成一篇作文, 都有一种急于知道老师如何评价自己作文的心理欲望, 因此教师应给予及时批改, 教师的评语要肯定优点, 指出不足, 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我在给学生作文下评语的过程中, 努力执行自定的“三多三少”的原则, 总体上“多一些肯定, 少一些否定”, 作文技巧方面“多一些指导, 少一些评价”, 情感上“多一些温馨的亲情关怀, 少一些冷冰冰的旁观”。

3. 改革作文批改方式, 让学生自己发现作文的优劣得失。

教师是学生作文优劣的主要评判者, 可对作文的批改权不能独霸, 除了传统的面批和集体批改外, 我每学期还尝试着组织学生进行一两次互相批阅, 一方面让学生体会老师批阅作文的艰辛,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批阅中发现作文存在的问题, 思考改进的方法, 提高其鉴赏能力。对学生的批改情况, 还要进行再批改。

通过几年的探索与改进,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不像以前那样提到写作文就害怕, 而是提起笔来洋洋洒洒, 作文不再似以前那般令人倒胃口, 而是色香味俱佳的“大餐”。

参考文献

[1]培根.论读书.

[2]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上一篇:水通道蛋白2下一篇:中层干部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