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2024-11-09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共12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1

【教学方法】

1.关于大象,学生熟悉的可能只是它的外形和一般的生活习性,而对大象作为兵士参加战斗的历史可能知之甚少。课前,可以建议学生搜集关于战象的历史资料读一读,对战象的情况有所了解,以便理解课文,理解战象嘎羧的情怀。

2.课文篇幅较长,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训练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以规定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读完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及时进行反馈交流,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讲述的顺序,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3.课文讲述的内容及蕴含的思想感情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问题,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嘎羧要离开寨子时,为什么要披挂象鞍?”“嘎羧为什么要去打洛江畔?”“嘎羧离开村子前为什么要绕着寨子走三圈?”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可以自由组合,小组讨论研究一两个问题,再全班进行交流,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和感受。

4.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的高尚情怀,这也是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的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凝重、华贵、英武、气概、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20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通过入情入境地品读,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朗读感悟,感受嘎羧生命里最后的辉煌与庄严,感受战象嘎羧高大英勇的英雄形象,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对战象有一定了解。

2.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象的相关资料,可以搜集其他关于大象及人与动物的故事。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大象图片)师:同学们,大象是一种聪明而具有灵性的动物,但是经过人类驯服后的公象,便可成为战象奔向战场去投入战斗。(展示战象图片)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的《最后一头战象》,共同走进嘎羧丰富的情感世界。(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两位同学分别读不同颜色词语,你们会发现这两块词语有什么不同?分别是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我想如果同学们能抓住这些重点词语,一定会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

2、同学们在课下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战象嘎羧在它生命的最后时刻,又给我们留下了哪几个感人的片段呢?

3、学生汇报交流,我们可以用四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一下。师板书:(英雄垂暮 披挂象鞍 凭吊战场 庄严归去)

三、深入文本,感受嘎羧

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读读在对战象嘎羧的描写中,哪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些语句深深地打动了你,勾画出来,并在一旁写写自己的体会。

四、回读课文,拓展延伸

师:嘎羧离开打洛江,最后来到了埋葬战友们的百象冢旁,用它那一对铁镐似的象牙,挖了一天一夜,刨了一个大坑把自己掩埋起来,(齐读第22自然段)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它如此坦然地面对死亡,完美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孩子们,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觉得嘎羧还仅仅是一头普通的战象吗?不,它是一位(学生说:忠诚善良、重情重义)的大英雄!

五、伴随音乐,深情总结

师:同学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嘎羧就这样,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带着对战友的深深的怀念,走了!嘎羧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它忘不了救回自己性命,并照顾了自己26年的村民,忘不了饲养员波农丁,忘不了这片曾经洒过热血的土地,更忘不了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沈石溪这样说过,“动物小说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就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样一个特殊的名字――嘎羧,铭记这最后一头战象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呢?)老师这里有一首为英雄嘎羧作的小诗,我们就齐读一下送给英雄嘎羧吧!(课件出示小诗)

六、布置作业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2

小学语文跨越式教学中的“精加略”课型, 就是根据文章主题和特点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结合起来进行讲解, 以省时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精略结合的教学优势在于培养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法、写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实践中, 逐步培养独立读写能力和整体赏析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在选择精略结合的课文时, 可以从多方面考虑, 深挖两篇课文的结合点, 如主题相关、内容相关、写法一致、结构相同或相近等。同时, 网络环境为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从单元入手分析教材, 巧抓结合点, 确定课时目标

《最后一头战象》和《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两篇课文。本单元主要通过讲述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 让学生深切感受动物的可爱、聪慧、善良。本单元课文的共同教学目标有二: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并学习作者描写真挚情感的具体方法。其中, 精读课文《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 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 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凭吊战场、最后庄严埋葬自己的故事;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主要讲述了男佣人从山里捉来一只小狐狸, 老狐狸知道后, 想出种种办法拯救小狐狸的故事。这两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 课文内容紧密联系, 写作方式十分相似, 学习方法也可以迁移, 因此, 笔者将这两篇描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情感并且在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上类似的课文结合在一起进行讲授。

●借助多媒体, 品析课文, 突破重点

小学六年级学生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思维特征, 已初步具备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网络等, 在经过近三年的跨越式教学实验后, 他们热爱阅读, 具有较广的知识面, 学习兴趣特别浓厚, 朗读能力、写作能力都较强, 思维活跃, 具有良好的自主探究与合作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 在设计与实施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环境, 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课堂伊始, 笔者通过配乐朗诵节选自《泪的重量》的一段文字创设情境:“直到真的看到了动物的泪, 我才相信动物也和人一样, 它们也有悲伤, 更有痛苦, 只是它们因为没有语言, 或者是人类还不能破译它们的语言……”。音乐可以激发人的潜能, 激活人的思维, 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 再加上朗诵文本内容蕴藏的意境与韵味, 学生身临其境, 尽情想象、感受文字的无形力量, 走进嘎羧丰富的内心世界;这种配乐朗诵的方式也促使教师跨越课堂的藩篱, 不断拓展自身的创造力。学生入情入境之后, 教师适时抓住本课重点, 有侧重地品析了重披象鞍、再回战场、光荣归去这三个场景中的重点语句和词语, 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 并探讨朗读感受。

在课文讲授过程中, 通过对课文的研读引导学生抓住以上几处重点描写, 尤其是神态动作的描写, 细细品读, 深深感悟,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之后又充分利用多媒体, 为学生营造抒发感情的音乐背景, 在音乐的渲染下, 学生的情感和文本达到高度统一。通过这种方式, 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增强他们热爱自然珍爱动物的情愫, 活跃课堂气氛, 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方法迁移, 情感延展, 由学到练

精略结合主要是让学生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略读实践中。《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在写动物, 其实更多地是在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 作者认为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 在特定的环境下, 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 这种情怀震撼心灵, 荡涤灵魂。同样《金色的脚印》也是如此, 因此, 将两课精略结合之后, 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法与写法可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及时巩固与发展, 学生思维也一直处于活跃状态。

在略读课文《金色的脚印》学习中, 学生应该有更多的自主阅读时间和交流读书心得的机会。因此, 笔者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 并和学生一起梳理有价值的问题。以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哪几件事为核心问题作为切入点, 然后提供表格作为支架, 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在计算机上共同完成表格, 方便全班及时反馈和交流。这种精略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 从而使学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终提高学生探究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表格如下) 。

●拓展阅读, 由练到用, 步步深入

第三课时以掌握作者的表达方法为目标, 加强习作。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 让学生学会抓住对人物 (动物) 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描写, 以此表达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思想。

学生从课文中获得的信息远远不能满足分析问题及表达的需要, 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网络教学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大量材料, 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执教时, 让学生进入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的动物小说, 如《红奶羊》、《第七条猎狗》等文章。网页图文并茂, 有声有色, 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 维持了阅读的兴趣, 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学生由精读课文的学习, 再到略读课文的练习, 学生拓展阅读结束后再进行网络习作, 主题是: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并要抓住动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整体学习由浅入深, 学生兴趣很浓, 在比较轻松、愉快和有趣的环境下完成网络习作, 并可基于网络进行自评和互评。学生在修改别人习作作品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自己习作的不足, 进而加以修改完善。最后, 评出最好的作品共同欣赏。这样, 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快乐中提高读写能力。

●反思与总结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3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

2.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及朗读能力。

3.使学生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研读中感悟课文内容,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再读课文,谈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了问题,并一起解决了问题。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设计意图:高段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已经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针对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文中哪些语句的描写给你留下了这样的印象?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设计意图:直奔中心,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你从哪些语句感悟到嘎羧“怀旧”“善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和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生读相应句子汇报:

“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设计意图:从“呕呕地吼”“急促地踏”感受到战象看到象鞍时的急切心情。)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设计意图: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设计意图:从这里感受到战象已经对村寨和村寨里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无微不至的关怀。)

(2)汇报能感受到嘎羧“英勇”的语句。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

(设计意图: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战象对战斗和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

“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3)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头战象的“忠诚”?

(设计意图:通过对嘎羧行为和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和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生汇报“战象走向百象冢,和并肩战斗的战友躺在了一起”部分。以下内容重点体会: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往下沉。”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嘎羧凝望着天空会想些什么?

(4)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和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以读代讲,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阅读感受。)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1.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锻炼学生的文笔。)

2.这篇课文与我们刚刚学习过的《老人与海鸥》一课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引导学生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和课文都有具体的描写两方面进行比较,再次体验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文章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前面学过的课文,再次体会具体、细致的描写是怎样体现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感情的。)

四、推荐作品

像这样写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故事的文章还有很多,同学们课下可以再看看《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义犬复仇》这几篇文章。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更多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略)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4

课程名称:语文(六年级上册23课) 授课班级:601 日期:11.25

实习教师:李江江 指导教师:覃柏洲 实习单位;咸丰湾田民族小学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科的生字和生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感染,

和教育。

3、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描写手法。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描写手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高尚的情怀。

2、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描写手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准备:(课件)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标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生词,将课文每段前面标出序号。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给学生出示有关战象的图片或者观看《还珠格格3》里面有关战象部分的视频,让学生对战象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最后一头战象》

(二)、课题解析:

这是一篇壮志、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歌颂了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品质。

(三)、作者简介:

沈石溪,原名沈一鸣,1952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慈溪。1969年赴西双版纳插队,在云南边疆生活了。1972年到当地山区小学当教员。1980年开始从事业余文学创作。 现为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专业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创作以动物小说为主,已出版作品五百多万字。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家大奖、台湾杨唤儿童文学奖等多种奖项。被誉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

(四)、指导学生学习本文相关的生字和生词:

1、生字和生词:(出示课件)

Kòu     zàng    wáng  chuǎn     jiāo      gé

日 寇  埋 葬   阵 亡   喘 息   香 蕉    皮 革

níng     guì     wǔ      gài  shāng    cāng

凝 重  华 贵   英 武    气 概   伤 感   苍 茫

Bēi    zào     màn            chóng

石碑   焦躁不安  漫不经心    久别重逢

zāo      zhèn  long     yù  bó

横遭不幸     震耳欲聋     浴血搏杀

2、词语理解:(出示课件)

威风凛凛: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

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泣不成声:哭不出声来,形容十分悲痛。泣,小声哭。

唏嘘:哭泣后不由自主地急促呼吸。

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膨胀:由于温度升高或其他原因,物体的长度或体积增加。

炯炯有神:形容(眼睛)明亮,有神采。

激越:(声音、情绪等)强烈、高亢。

浴血:形容战斗激烈。

搏杀:搏斗,奋力杀敌。

(五)、指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大意及课文的主题:

1、段落的划分及大意:

全文共有23个自然段,可划分为3个大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象兵在打洛江畔与日寇激战,有80多头大象阵亡。

第二段(3~12自然段):人们救了嘎羧并饲养它,直到它与村民告别。

第三段(13~23自然段):嘎羧辞世前到战场缅怀往事,凭吊战场后悄然辞世。

2、指导学生给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出示课件)

2、本文主题:

课文记述了战象嘎羧的一生,特别是辞世前的行为,赞扬了嘎羧知恩图报,对村民恋恋不舍的情怀,而它缅怀往事,凭吊战场的举动,更让人对它的忠诚、善良而萧然起敬。

六、课时小结;

1、给同学提出思考,下课后找出文中描写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的语句并加以分析。

2、布置课后作业,把文中所学到的生字在作业本上每个写一遍。

七、板书设计:

寻找象鞍

深情告别

最后一头战象                           善良、忠诚

伫立江畔

自掘坟墓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5

1943年,日寇侵占缅甸,象兵迎战,结果八十头战象,只有一头幸存,而日寇留下了七十具死尸。

那头战象就是嘎羧,因为战争,它变成了一头残疾象,直到26年后,它已到晚年,要回了自己的战鞍,绕着自己生活了一生的地方走了一圈,作为告别仪式。

由此,我感受到象的高尚品德。

而后它又来到它曾经撒过热血的战场,缅怀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们。又亲了亲一块龟形石头,也不知是为何。

最后,它在埋葬着战友们的“象冢”旁,抛开一个大坑,庄严地把自己埋进去,它没有去先祖留下的象冢,这说明象是忠诚的,它们懂情义,重情义。

我为它悲伤,它死得令人万般遗憾和心痛;我为它高兴,它终如愿和它久违的战友们“重逢”在这片土地上。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6

小学语文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并不能令人满意。也许是课文内容距离生活实际太远,学生朗读下来了,但是平平淡淡,并没有被战象悲壮的行为感动,尽管老师范读,领读,效果都不太好,简直在无病呻吟。战象的善良与忠诚哪里去了呢?

为什么没有被学生消化吸收?我一直在反思,是不是应该抓住一处(如它在打洛江畔的感人行为),制出图片,进行细致地观察思考,引导学生透彻地品读,体会战象的怀旧善良,再让学生分成小组在一起读其他相关段落,体会战象的坚强忠诚。这样,不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形式单调。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7

(学生浏览课文后概括,教师指导。)

师:刚才同学在说的过程当中都提到了一些主要的情节,谁能用最简练的语言说—说其中的一个情节?

生:课文写了嘎羧重披战甲来到了打洛江畔与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战友一起同眠。

师:我们先来看第—个情节,他说嘎羧重披战甲,同意吗?

生:同意。

师:战甲是保护身体的盔甲,而嘎羧披的是什么呢?

生:嘎羧披挂的是象鞍,可以说它是重披象鞍。

师:真好,我们就用他所说的这个词语。(板书:重披象鞍)一个“重”字,就把26年前和26年后的事联系起来了,语言多准确呀。那其他情节呢,刚才他还说了回到打洛江畔,这个情节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吗?

生:应该是“再回战场”。

师:你为什么要用“再”字?

生:因为它已经第二次回到战场。

师:多好啊,用词也特别准确。

生:它光荣归去。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概括,他读懂了嘎羧的行为,光荣归去。(板书:光荣归去)我们再来看,这三个情节是嘎羧在临终前所做的事,那它在26年前战斗结束之后幸存下来这个情节,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吗?

生:英雄垂暮。

师:你们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生:九死一生。

师:在战斗结束后,嘎羧幸存下来这个情节,我们能不能这样来概括呢?战后——

生:战后幸存。

师:真好,我们就用她所说的“战后幸存”。(板书:战后幸存)你们看,这么长的课文经过我们的思考、概括,就提炼出了这四个主要的情节,值得积累下来吗?

生:值得。

师:我看咱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把这四个词语抄写在笔记本上了,真会学习!同学们,如果你写完了,可以把这四个情节联系起来,用简练的语言再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说一说。先自己练一练。(生练习)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抗日战争中唯一幸存下来的一头战象嘎羧,26年后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来到曾经和战友奋战的战场,最后光荣地将自己掩埋的事。

师:这篇文章是长课文,又是小说,我们今后在概括小说主要内容的时候可以抓住主要情节或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来进行概括。

深入读文,走进嘎羧内心

师:我们再来看这四个情节,这篇课文主要写26年前,还是26年后所做的事呢?

生:26年后的事。

师:你们看,这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词语,每个词语背后都展现着生动的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最打动你的情节,画出最令你感动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学生默读,边画边思考。)

师:谁来说说“重披象鞍”这部分内容哪儿令你感动?

生:“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师:(投影出示该句)我们一起来看,嘎羧和象鞍分别多久了?

生:26年。

师:26年再一次相见,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生:久别重逢。

师: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啊?课文在第几自然段向我们作了介绍?

生:第九自然段。

师:让我们都来默读一下这个段落。让我们和嘎羧一起来看看这位老朋友吧。(生默读)老朋友就在眼前,嘎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呢?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自己试着读一读。

(生读)

师:这个词语念mosuo。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摩挲。

师:同学们,此时的嘎羧,是泪光闪闪啊,它会想——

生:老朋友终于见到你了。

师:它还会想——

生:没想到过了26年,还是这个样子,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见到了战友。

师:是啊,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战友,更忘不了那光辉的战斗岁月啊,带着这样情感,这段话又该怎样读呢?谁再来读。

(指名读)

师: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这丰富的情感我们是怎么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泪光闪闪中体会到嘎羧的深情,因为人才会泪光闪闪,而嘎羧也泪光闪闪。

师:泪光闪闪是对嘎羧什么的描写?

生:泪光闪闪是对嘎羧神态的描写。

师:是啊,除了神态,还有什么也能让我们体会到这情感呢?

生:从“久久”这个词语也可以看出嘎羧对这个象鞍的情感。

师:除了神态还有什么?

生:还有动作,“吹去上面的灰尘”。

师:真好,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它内心丰富的情感。你看作者的话并不多,寥寥数语便可传情。

师:同学们,再回战场这部分哪儿最让你感动呢?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师:这段话又表达了嘎羧怎样的情感呢?你能读出这种情感吗?自己练习。(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这清波荡漾的江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

生:我觉得嘎羧可能望到了26年前与战友奋勇杀敌的场景,可能望到了曾经战友洒满鲜血的地方。

生:他还望到了曾经的战友,他们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呀,想象着这样的画面,这句话又该怎样读呢?谁来再试一试。

(生充满感情读)

师:同学们,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看“欧”后面是什么标点符号?

生:破折号。

师:破折号在这里面的作用是——

生:声音的延长。

师: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震耳欲聋的吼叫,许久——

(生齐读第二句)

师:你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嘎羧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播放吼叫声)。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生:我听出了嘎羧对当时侵占我们土地的日寇的憎恨。

师: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

生: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第二句话又该怎样读呢?(指名读后齐读)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样子,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嘎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闭不拢,整天嘀嘀嗒嗒地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疏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的丝瓜。”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之后,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

(生再读)

师: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道:“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朝你看一眼„„”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出的是——

生:一头年轻的战象。

师:焕发了青春英姿的战象。我读的是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张开眼睛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是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我读的是精神萎靡、即将辞世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我读的是英勇豪迈的战象。

生:我读的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的战象。

师:同学们,就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奔赴战场的战象读出来吧。(音乐起)

(学生配乐朗读全段)

点评:在重点段落的教学中,张老师突出教学重点的方法多样、手段灵活。如:层层剥笋地理解“久久凝望”、抓标点符号作用体会嘎羧情感、创设情境展开想象、师生对比读等,引领着学生逐渐走入嘎羧的内心,感受其情感。

师:我们再来看,这段话和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谁来说一说?

生:写法上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抓住了动作和神态。

师:除了动作、神态,回到战场这部分内容,还有什么样的描写?

生:这一段还有关于嘎羧的声音描写。

师:“光荣归去”这部分内容有没有让你感动的语句呢?谁来给大家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我找的是这句“土坑约有3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这句写嘎羧凝望着天空,它仿佛期盼着和平。

师:你读出了这段话背后的情感,课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大象是—种有灵性的动物,每头象都能预感到自己的死期,回到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但嘎羧没有回到祖宗留下的象冢,而是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嘎羧和其他公象奋勇杀敌,是村民们把嘎羧从鬼门关里拉了出来,嘎羧十分怀念和它浴血搏杀的战友,它要跟它们躺在一起,永远不忘这段历史,记住这些英勇杀敌的战象。

师:和战友们在一起是它最大的心愿。

整体读文,总结写作方法

师: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嘎羧最后的生命历程吧。一日做士兵,终身为战士,嘎羧26年后,忘不了它的象鞍。你来给大家读读。(音乐起)

(生配乐读重点段一)

师:26年了,它也忘不了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谁给大家读读。

(生配乐读重点段二)

师:同学们,最后嘎羧和战友们躺在了一起。嘎羧逝去了,它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静静地想,也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它留给我们的是它的善良和忠诚。

生:它留给我们的是和平,因为它和它的战友用生命保护了这片土地,捍卫了和平。

师:它在祈祷和平啊!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嘎羧的形象就理解到这里,相信通过下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它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作者表面上是在写动物,其实更是在写他内心的这份情感啊!难怪作者这样说——(投影出示:“美好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的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高尚情怀,这种情怀震撼心灵,荡涤灵魂。——沈石溪)一起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除了对嘎羧的形象有这样的认识外,在写法上我们又有怎样的收获呢?

生:我们要注重人物的动作、情感和声音,还有神态。

拓展阅读,体会动物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

生:沈石溪。

师:我们可以阅读他的《斑羚飞渡》《第七条猎狗》《红奶羊》《虎女蒲公英》;一定会更深刻了解刚才读的那句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案例 篇8

晓村小学朱娟娟

《最后一头战象》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记叙曾经在抗日战场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重披象鞍来到打洛江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和战友共埋一起的事。写出了战象的忠诚、重情义。整篇文章写得非常感人,多处句子都引人入胜,让人回味无穷。教学本课,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体会战象的品质。

案例:

师:和全寨的人告别后,战象在一片唏嘘声中上路了,它来到了曾经的战场——打洛江畔。在打洛江畔,它对着一块龟形礁石亲了又亲,久久不舍得离开。想一想,打洛江的一景一物那么多,它为什么对这块龟形礁石情有独钟,亲了又亲呢?

生:可能这块龟形礁石是当时战象受伤后躺的地方。

生:对,可能就是因为这块显眼的碓石,人们才发现它没死,才救了它。生:可能这块礁石是它最亲密的伙伴受伤死亡的地方。

生:可能这块礁石当时替他挡过子弹,战象以此表示怀念、报恩。生:可能这块礁石重燃它的生命之花,给了它第二次生命。

师:同学们的想像力可真丰富,看来这块龟形礁石真是一块不平凡的礁石。那它对着朝阳吼叫什么呢?

生:它可能在叫:“兄弟们啊,以前这条溪流充满硝烟、充满战争。现在它确异常美丽。我们马上就要见面了,见面后我会告诉你们现在乡亲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生:可能在叫:“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分别已有二十多年了,我是多么想念你们啊。我马上就和你们相逢了。”

生:可能会叫:“我亲爱的战友,二十多年了,你们是否想念我?没关系,过不了多久,我就会和你们相逢。”

……

师:嘎羧终于为自己挖好了坟墓,坟墓里它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同学们,在临终之前战象会看到些什么?生:它会看到战友们的一张张面孔。

生:会看到当时打仗时的情景。

生:可能看到同伴们正在天堂向它招手。

生:可能看到和它朝夕相处二十多年的村民和饲养它的波农丁。

生:它可能看到黎明的曙光。

反思: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必须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小细节蕴藏大教育。”今后,我会继续在语文课上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用心想、大胆说,使语文课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拓展一片更为广阔的思维天地。

25、《伯牙绝弦》教学案例

晓村小学朱娟娟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春雨潇潇白雪皑皑云雾蒙蒙霞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二、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四、再解绝弦

(一)何为知音。

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

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六、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反思: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9

二、如何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也可以采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设计时候我们应该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仔细研读后抓住主要的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做到突出重点而不面面俱到。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方面,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出四个场景,并以此为线索,抓重点场景讲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三、如何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当我读完这一篇课文的时候,我也被嘎嗦有灵性、重感情的特点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诚、善良的精神所打动,它早已不是一头战象,它俨然成为了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我想这是每一位阅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读者都会共鸣的想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也能够体会到这些呢?毕竟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还不足以能够凭借一次阅读感觉到。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如何实现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品读“重返战场”和“庄严归去”段落时,在总结“披挂象鞍”这段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想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学这些部分,这样既能够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这种读书的方法,也能够给于学生一个自我发挥和展示的空间。于是在课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以学习小组自由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然后汇报交流。

五、如何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分享 篇10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秀丽的西双版纳,奥秘的动物国际,感人的一段故事!

嘎羧,抗日战争后仅有幸存的战象,26载的年月催它垂暮,晓得自个大限已近,它重披当年的战鞍,离别寨子,来到旧日战场凭吊,又来到战友们的百象冢,自作自受,庄严地将自个掩埋。课文以嘎羧行动为头绪,言语细腻逼真,局面生动感人,言语通俗易懂,布局层次明晰,是沈石溪动物小说具有代表性的著作。

这篇课文近2000字,学生阅览时,对全体掌握文章内容,领会动物心里国际,感悟动物情感有必定的难度。

依据文本特色和学情,本课设计力求表现以下几点:

1.全体掌握文章内容,在阅览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次序,领会作者的思想豪情,开始领会文章根本的表达办法,执行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的需求。

2.从全体下手,充分发扬学生的主体效果,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辅导,由剖析课文内容的教育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育。

3.抓要点情节展开学习活动,注重领会和感悟,发扬朗诵的效果,进步学生的阅览了解才能、归纳才能、运用言语的才能,完成长文短教。

4.注重课表里联系,进行拓宽阅览,开始培育学生记笔记的习气。

第一课时

一、教育方针

1.了解课文内容,有豪情地朗诵课文。

2.培育学生疾速阅览的才能,操练捉住首要情节归纳课文的首要内容。

3.感触战象嘎羧的情怀,领会作者经过对嘎羧神态、动作、叫声的描绘把动物的情感写实在、写详细的办法。

4.培育学生养成记笔记的习气。

二、教育要点

有豪情地朗诵课文,感触战象嘎羧的情怀。

三、教育难点

领会作者经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绘把动物的情感写实在、写详细的办法。

四、教育进程

(一)全体感知课文,归纳首要内容(板块一)

1.导入:1943年,日寇侵吞中国云南边境,抗日兵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别的兵士,它们破城门、踏敌军,骁勇无敌,它们即是战象。战役完毕后,咱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咱们收拾这些战象尸身的时分,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即是最终一头战象。教员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2.课前咱们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疾速阅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首要写了啥呢?

3.提炼首要情节,教员板书。

4.依据首要情节,归纳首要内容。

5.总结:捉住首要情节来归纳首要内容是一种好办法。

【设计目的:依据文本特色,抓首要情节,全体掌握课文,培育学生的归纳才能。】

(二)学习要点情节,走进嘎羧心里(板块二)

1.交代任务:学生默读课文,找到感动的情节,画出感动的句子。

2.学生自学

3.沟通报告

榜首有些:学习重披象鞍

(1)聚集句子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会儿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尘埃,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双眼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2)读出画面

自个读读,你的眼前显现出了如何的画面?读出你幻想到的画面。

(3)辅导读出情感

(4)开始领会写法,再次辅导朗诵

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啥来表达自个心里的情感呢?(动作、神态)

(5)小结:学习这段话,咱们晓得嘎羧是用动作和神态来表达情感的。

【设计目的:以读代讲,读出画面,读出情感,领会写法,表现对读法、学法、写法的辅导。】

第二有些:学习再回战场

(1)聚集句子

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泛动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动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良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向阳,宣布响彻云霄的呼啸

(2)发现写法,读出情感

榜首个画面大象用它的动作和神态来表达它的情感,这段话又是怎样表达的呢?

辅导读出情感。

(3)比照朗诵,领会情感

出示两段话:

教员读:嘎羧躺在地上回绝进食朝你看一眼

学生读: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肌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双眼目光灼灼,吼声激越悲凉,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激起情感

伴奏朗诵

(4)小结:同学们,26个春秋,9000多个日日夜夜,再次回到战场嘎羧心潮腾涌,读着这样的文字也让咱们心潮激荡。

【设计目的:幻想画面,营建情境,品尝细节,感悟战象形象。】

第三有些:略读荣耀归去

(1)聚集句子

土坑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双眼睁得老迈,凝望着天空。

(2)朗诵出情感

(三)回忆文章全体,总结写作办法(板块三)

1.出示三段话

(1)领会精力

嘎羧逝去了,但我信任它在生命弥留之际的壮举会永久印刻在咱们的心中,它留下的是啥呢?

(2)发现写作办法

2.小结:动物没有人类所明晰的表达方式,可是作者经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绘,让咱们感触到嘎羧就像一位兵士,深深震慑着咱们。

【设计目的:回归全体,感悟战象精力,发现本篇动物小说的特色。】

(四)拓宽课外阅览,领会表达特色(板块四)

1.教员出示作者的话:夸姣的情感并非人类专有,在特定环境下,许多动物也会表现出可歌可泣的崇高情怀。这种情怀震慑心灵,扫荡魂灵。

2.拓宽阅览《斑羚飞渡》要点情节

懂得了啥?学到了啥?

3.像这样的形象他还刻画了许多,如:《红奶羊》中机敏的红奶羊茜露儿、《第七只猎狗》中捐躯救主的猎狗赤利等等,期望咱们经过阅览来感触动物的夸姣情感,崇高情怀。

4.安置工作:

(1)把课文的首要内容和写作办法收拾在笔记本上。

(2)阅览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

【设计目的:在阶段阅览(板块二)、全体回忆(板块三)的基础上,课表里联系,层层深化领会作者经过对神态、动作、叫声的描绘把动物的情感写实在、写详细的办法,打破教育难点。】

五、板书设计

重披象鞍

最终一头战象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忠实)

荣耀归去

第二课时

一、教育方针

1.有豪情地朗诵课文,能用自个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学习作者经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绘表达情感的办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3.拓宽阅览,进一步感触动物小说的特色。

二、教育重难点

学习作者经过对动物神态、动作的描绘表达情感的办法,仿写文中的一个场景。

三、教育进程

(一)温习基础知识

(二)复述课文

1.依照课文的首要情节,操练复述课文。

2.报告,教员评估、辅导。

(三)仿写片段

1.出示7、14、22、23天然段要点句子,朗诵,领会写法。

2.挑选一个场景,幻想嘎羧的心里情感,进行仿写。

3.小组沟通。

4.报告,教员辅导。

(四)拓宽阅览

阅览《一对白天鹅》,进一步领会动物小说的特色。

(五)工作

1.阅览沈石溪著作《第七条猎狗》等其它著作。

2.引荐阅览国际动物小说之父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小战马》等著作。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11

1、能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并概括故事的主要情节。

2、理解战象嘎羧的行为,分析其形象。

重 点: 把握文章内容,概括故事主要情节。

难 点: 通过品读课文写嘎羧具体行为的动作、神态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嘎羧内心丰富的情感,分析它的形象。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通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2、通过查找资料,对战象有一定的了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动物小说,课题是《最后一头战象》。并板书。

2、当我们读小说、故事这一类文章时,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情节、主人公、精彩的部分)什么样的小说,你觉得写得很好?

3、小结:刚才大家说得很对,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读好小说重点。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最后一头战象》的目标就是看看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主人公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品质?

二、初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1、大声、自由、快速的读一读课文,找出不会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用铅笔圈划出来。给每个自然段都标上序号,并想一想课文写了那些事情?能否用简练的话概括?提示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用小本子把主要事件记录下来。

2、解决不会的生字,或难记的生字。如寇、躁。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哪件事。教师归纳整理。英雄垂暮——重披象鞍——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4、引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用“先……然后……最后…、”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事情连起来说清楚。

5、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抓事件)

三、品读感悟,分析形象

1、师:通过刚才对课文的梳理我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嘎羧生命的最后一段历程中的举动,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感受战象嘎羧崇高品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嘎羧赴死行为的语句,用笔圈划出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嘎羧的内心,总结出嘎羧的品质。

4、小结: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先找到相关句子段落,然后划记描写嘎羧行为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细细体会嘎羧内心的想法,从而感悟到了嘎羧内在的品质。

四、讨论交流

1、文章中其它地方描写嘎羧行为的语句,继续感受战象嘎羧崇高的品质。(引导学生体会出嘎羧身上所具有的战士的品质、英雄的品质,忠诚、勇敢、团结、重感情、坚毅、感恩等)

师:嘎羧的记忆力惊人,它准确找到了战友埋葬的地方;它的灵性感人,它和人的情感相通和死去的伙伴的感情相通;它英勇的气势振奋人,它认为战士战死在疆场,几十年后仍然同战友死在一起。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样的感触?

2、师生交流读后感触。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六年级语文《最后一头战象》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日寇、埋葬、阵亡、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能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一起探究解决。

4.学习作者具体、细致的表达方法,感受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943年,日寇侵占我国云南边陲,抗日战士奋起反击。有一群特殊的士兵,它们破城门、踏敌军,勇猛无敌,它们就是“战象”。战斗结束后,我们的八十头战象也倒在了血泊之中。在人们清理这些战象尸体的时候,惊喜地发现一头受了重伤的公象还活着,这就是“最后一头战象”。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同步在笔记本上书写课题。

二、板块一整体感知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出示课文简介:“这是一篇悲壮、感人、发人深省的动物小说。课文以时间为序,讲述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临死前所发生的事。”

1.这段话里有三个关键词,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是哪几个?

2.认识字词:西双版纳威风凛凛势不可当凝重华贵英武豪迈日寇埋葬唏嘘

3.这篇课文很长,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

3.引导学生用“有这样一头战象……”这一句式将嘎羧临死之前做的三件事连起来说清楚。

4.小结:我们在学习篇幅较长的文章时,可以采用抓主要事件的办法,很快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板块二:引导质疑

1.课文主要写了最后一头战象嘎羧之死,课文的11自然段也介绍了一般大象的死,请你再次默读课文11自然段,比较一下嘎羧之死和一般大象的死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抓住主要的区别。

3.了解了一般大象死时的特点。我们再来看看嘎羧临死之前做的这些不同寻常的事情,你的心中有怎样的疑问?

4.引导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明确学习方向。

四、板块三:学习重点情节,走进嘎羧内心

1.交代任务:要解决这一个个疑问,我们只有走进嘎羧内心。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反复阅读,然后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者读后的感受。

2.学生自学

五、交流汇报预设1:学习“重披象鞍”

1.26年,再一次相见,课文中用到了一个词语,那就是——

2.让嘎羧念念不忘的这位老朋友什么样呀,课文在第几自然段作了介绍?

3.老朋友就在眼前,嗄羧看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4.聚焦语句

“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5.此时的嘎羧泪光闪闪,它会想

6.指导读出情感:是呀,它忘不了它的战场,忘不了它的战友,忘不了它那光辉的岁月,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六、板块四:初步体会写法,再次指导朗读

评价:你已经走进了嘎羧的内心。同学们,嘎羧不会说话,它在用什么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呢?(泪光闪闪,久久,吹去上面的灰尘)(5)小结:通过这动作和它的神态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丰富的情感。

预设2、学习“再回战场”

探讨:嘎羧为什么要重回战场?

1.找出描写嘎羧重回战场的句段读一读,用“—”标出描写嘎羧神态动作的语句,体会它内心的想法,并写在旁边。

2.学生自读体会,划记词句,做批注。

3.讨论交流,出示:“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

4.读,让我们望到了清波荡漾的满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它似乎看到什么呢?

5.是的,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这一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6.标点也是无声的语言,你们看,“欧”的后面是什么符号?

7.我们读出了声音的震耳欲聋,那么嘎羧此时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此时的嘎羧是伫立在昔日的战场,发出了这样的吼叫。从这吼叫声中,你听出了什么?

8.我想,它一定忘不了这样的一幕场景,我们一起来读

(课件5出示: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子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此时的嘎羧,内心涌动着战斗的激情,就象发起冲锋的战士一样,焕发了青春的英姿,我们一起往后读。生齐读。

七、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1.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原来的模样,原文中有这样的介绍:嗄羧脖子歪得厉害,嘴永远也闭不拢,整天滴滴答答的淌着唾液,本来就很稀少的象毛几乎都掉光了,皮肤皱得像脱水般,就是这样一头老象,重回战场后,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读。

2.此时的嘎羧已经完全不同于两天前的样子,文中还这样写到: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而此时的嗄羧,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3.26个春秋过去了,九千多个日日夜夜,嘎羧再次回到战场,依旧心潮澎湃,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也心潮激荡。我们再来看这段话跟刚才那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声音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嘎羧内心的情感,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情感的变化,正是这变化,使得我们的情感起伏跌宕,使得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震撼。

5.小结,发现写作方法

动物没有人类所明了的表达方式,但是作者通过对嘎羧动作和神态的描写,让我们感受到嘎羧就像一位战士,深深震撼着我们。

八、布置作业:

想一想,议一议,填一填:

1.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一下子安静下来呼呼吹去久久摩挲泪光闪闪重披象鞍”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

2.嘎羧不会说话,可它用“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样的举动告诉我们。

3.嘎羧不会说话,可透过“走了整整一夜、久久凝望打洛江面、亲了又亲龟形礁石”这一系列的动作,我明白它是在。

4.嘎羧不会说话,可听到它在打洛江边那震耳欲聋的吼叫声,我知道它在对()说:。

拓展阅读:读沈石溪的其它动物小说《斑羚飞渡》《第七只猎狗》等,希望大家通过阅读来感受动物的美好情感,高尚情怀。(转载)

五、板书设计

23.最后一头战象

重披象鞍

再回战场动作、神态、叫声——情感

上一篇:开展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监测评价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语言文字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