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共10篇)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1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学着比较高矮;能正确运用高、比较矮、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的有序排列。本次活动难点是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高到矮的有序排列。
在活动开始时,我首先在平平的桌上放两棵树(教具),请小朋友观察比较,哪棵树高,哪棵树矮,两棵树相比,哪棵比哪棵高,哪棵比哪棵矮。接着再放一棵中等高矮的树在两棵树的中间,请小朋友反复观察,并能够完整的说出这棵树比高的树要矮,比矮的树要高。这一环节结束后,我选择三位高矮有明显差异的幼儿上台按高矮顺序站好,这一直观现象引来幼儿的兴趣,并能准确说出谁高、谁矮、谁最矮,谁比谁要高,谁比谁要矮等短语。最后一环节就是请小朋友完《幼儿用书》里小动物高矮排序的贴纸作业。我认为本次活动设计比较好的是请幼儿上台做高矮比较这一环节。在这个活动前期,我本想在中间部分运用图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学习按高矮排序,但从以前的活动中,我发现我们班的幼儿,对观察图片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很容易分散,尤其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可能是离老师比较远吧,更有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于是,经过考虑,我尝试让幼儿来做教具的方法,即请个别幼儿上来,请大家比一比,谁高,谁比较矮,谁最矮。这一方法,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比起图片来更直观,且让幼儿自己来比较,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幼儿都能正确分辨物体的高矮;能找出一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的物体;能将物体按高矮排序。但在第一环节,对树进行比较时应该让幼儿再多一些观察,多一些讨论,来加强幼儿对高矮的概念理解。再次是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数学语言使用的不太规范,使得整个活动多了几块瑕疵。
通过上课、反思与主班给的指导,我意识到本次活动有不足之处。首先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完成《幼儿用书》的贴纸作业。不应过多的去牵着幼儿走,让他们独立完成,这样才能看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掌握差异,以对个别没掌握的幼儿进行巩固辅导。此外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幼儿在撕贴纸的时候耽误了很长时间,使得整个活动的时间延长太多,这是我准备工作不够充分的原因。在本次活动中,我的语言组织不够生动有趣,导致一小部分幼儿注意力分散,与此同时更要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进一步的强化。这些都是以后教学中不能忽略的地方,所以我很感谢专家对我的课后指导,让我受益匪浅,一些细节问题的指出,足以让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受用。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粗心,成因,表现,克服
一个概念,从无知到有知的改变是很容易的,而“粗心”的现象却是可以不断重复发生的。从这个对比可以很好地看出哪一个危害更大。列宁曾说过:“无知比偏见离真理更近一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套用这句话说:“无知比粗心更容易获得真理。”“无知”不怕,因为不会的可以学会,不懂的可以学懂,而“粗心”就可怕了,因为学生以为“粗心”不是“无知”,所以就一次再一次毫无顾忌地草率地“粗心”,也就一次再一次地做错,从而浪费了许多时间,丧失了许多可能的机会。所以粗心比无知更可怕。
一、粗心的成因及表现
1. 粗心是一种习惯,是慢慢养成的。
由于对“粗心”的忽视,粗心一次次地在学习中出现,“粗心”慢慢地成了一种惯性,而自己不能清醒地认识。
许多学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情况: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自以为这次考试成绩应该不错,可结果又是不尽如人意,很多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问题。虽然只是“粗心”而已,但不理想的结果往往会对自己丧失信心,会认为自己再用功,学习成绩也不可能得到提高。在这个时候,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遭到打击,对学习就逐渐失去信心和兴趣。试想,“缺乏斗志”怎么可能成功?所以“粗心”一旦形成惯性,变成习惯,就难以改变了。例如,教学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要注意公比q的三个盲点: (1) q≠0,这是决定公比的首要条件; (2) q≠1,是使用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Sn=的前提条件; (3) q=-1,也是一个非常隐蔽的条件,一不小心,极易出错。这就要求我们每次做题时,都要考察q的值,必要时要分类讨论,养成好的解题习惯。
2. 粗心是一种错误,但经常被忽视和宽容。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常常会说:“我的孩子最大缺点就是粗心……”但在思想上对“粗心”的危害认识不足,对“粗心”的属性认识不清,造成对“粗心”的忽视,对“粗心”的宽容,甚至是放纵。
看下面一题:若函数f (x)=lg (x2+ax+2)的值域为R,求a的取值范围。
许多学生都认为要使f (x)的值域为R,则必有△=a2-8<0,从而得出-2姨%2
3.“粗心”是一种错觉,其实是不深、不透、不准。
一道题目做错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是不会,二是粗心。很多学生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拿到一道题目的时候,想了好半天没有想出来,这时候别人给了一个小小的暗示,好了,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还有在考试的时候怎么也想不起来,下了考场,得,想起来了!”这样的现象该算什么呢?算会吗?所以很多学生就对自己宽慰地说:“没有好好琢磨,‘粗心’了一下,所以就没有做出来。”而实际上,由于对概念掌握不够精通,理解不够深入,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题目,而这实际上就是不会,是学习上的“盲点”。在学习上很多这样关键的漏洞往往会被“粗心”这个词给掩盖了。
例如:已知A(-1, 1)、B (1, 5)、C(-2,-5)、D (4, 7),判断线段AB与线段CD是否共线?
错解:由已知得
∴A≤≤B与C≤≤D共线
∴线段AB与线段CD共线。
剖析:若A≤≤B∥C≤≤D,则A≤≤B与C≤≤D共线,但线段AB与CD不一定共线,本题中可知AB//CD,还需要有公共点才能共线,否则不共线。∵A≤≤C=(-1,-6), A≤≤B=(2, 4),-1×4-(-6)×2≠0∴A≤≤B与A≤≤C不共线,即点C不在直线AB上同理,点D也不在直线AB上,∴线段AB与线段CD不共线。
4.“粗心”是一种思维缺陷,但习惯成自然。
不完全归纳法是从一个或几个(但不是全部)特殊情况作出一般性结论的归纳推理。经常使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习惯成自然,每次得出的结论都懒于证明,有时犯了错误也浑然不知。例如,在y=x2+x+41这个函数式中,当自变量x取0, 1, 2, 3,…,38, 39时,得出y的值为41, 43, 47, 53,…,1601,这些数都是质数,如果由此得出“无论x取任何非负整数,y都是质数”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不对了。因为当x=40时,则y=402+40+41=40×(40+1)+41=41×(40+1)=1681,可以看出,y的值不是质数了,而是合数。
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
面对学生的粗心,教师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宽容,慢慢想办法,千万不要瞎指挥、乱批评,更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学生细心的好习惯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养成的。
1. 帮助学生找到“粗心点”,有针对性地训练。
我的一个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仔细分析每次做错题的原因,我们得出一致的结论:不是题不会做,而是每次都会把题目看错。由此,我得知,容易看错题目就是他的“粗心点”。于是,我便告诉他:“你粗心的原因是每到审题时,你的思维就滑过去了。怎么办呢?以后你每次再做这样的题时,先停一下,闭上眼睛数三个数,然后再睁开眼睛往下写,这样就不容易错了。因为你没让思维滑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给它设了一个障碍。这就像警察在交通事故多发地段设置提示牌一样。”学生用我教他的方法去做,效果很明显,每次做作业时,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少多了。面对学生的粗心,教师与其批评学生、给学生上“政治课”,不如具体地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采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 让学生准备一个错题本,尽力做到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
错题本是对学生自身各类错误的系统汇总。翻开它,学生的各种类型的错误就非常直观地呈现在面前,一览无遗。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着手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尽力做到同一个错误不犯第二次。
建立错题本的确需要花一些精力,尤其在刚开始阶段,但是它是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和效果的最佳法宝。
3. 围绕细心做文章,让细心成为一种习惯。
细心的反面是粗心、马虎,这个毛病在学生中是较普遍的,小时候不觉得怎样,越大越令人头痛,不利于学习、不利于成材。
如何做个细心人?工作生活当中,要做到细心,功夫往往在细心之外。首先我们要集中精力,重视眼前,重视当下所从事的工作和事务,把手上每件事情处理圆满,才能把握生命的内核,拥有充实愉快的生活。
其次需要排除干扰,稳定情绪。每个人的心理能量都是有限的,如果过多杂务干扰,心绪烦乱,情绪不稳,我们就容易注意力涣散,很难做到全神贯注。要养成细致的性格,我给大家介绍一个练习方法:穿针练习。练习非常简单,找一根针,在针的鼻眼上穿一根长约5厘米的线;再找一块硬纸板,在上面用粗一些的针扎20个洞,每排5个,一共4排。练习的方式是,用手提着线的末端,依次将针穿进硬纸板的小洞上面。每次练习10分钟,每天练习2次。过一段时间后,我们就会发现,粗心的毛病有所改善了。
4.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粗心的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但能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学生应培养的学习习惯有:
(1)先预习后听课的习惯。
预习历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一个首要要求,没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没有一个概略的了解,在听课过程中,学生不免就有生吞活剥的感觉。如果教师的讲课又是注入式的,那么学生的脑子就像是一个图书馆,只是装知识而不理解知识。无论是接受知识的程度还是应用知识的能力,其效率都是很低的。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数学知识的习惯。
自然学科的知识是不能靠死记硬背得来的。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所学的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学到的知识才能牢固。
(3)先复习后做作业的习惯。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做作业前钻研教材的方法,并养成习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理解并熟记必须记忆的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等。学生钻研课本,复习课本的习惯一旦形成,对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都大有帮助。
(4)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师在讲解例题、习题过程中,应作出认真审题的示范,并要求学生学习和养成这种习惯,而学生解题错误往往是由于不细心审题,没有弄清楚已知条件就急于解题而造成的。
(5)独立解题、细心演算、耐心检查和及时纠正错误的习惯。
这种习惯的形成对考试时卷面成绩的获得特别重要,而好成绩的获得对学生的自信心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6)对解题进行总结的习惯。
问题解决以后,我们要认真总结解题的经验和规律,对解题方法进行评价。这种方法好不好?能否找到其他的方法?尽量地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时,我们要养成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
要改掉粗心的毛病,我们必须慢慢养成细致的性格,严谨的学风。我们要从小养成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一件事的习惯,而生活作风和学风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从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加俊.透视上课听懂与独立作业之间的距离[J].数学教学研究, 2005, (7) :10.
[2]冯跃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 1997.2.
《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 篇3
《比高矮、比长短》教学反思
对于比较明显的长短与高矮学生掌握得挺好.自己在备课时,过分重视了长短的比较,比方说如何数格子比长短,直线曲线比较直线最短,数边长比长短在课堂上都有渗及,但缺少明确的要求.比方说数格子,没有要求学生将数出来的格子数写在边上,同理数边长也一样.正如今天校长所说,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每一位老师应该而且必须是最重视的,可是我在这方面做得欠佳!几天下来,自己对于课堂时间把握得不够,花太多时间在探讨上,以致于每次的课堂作业都是勿勿而过,忘却了如今的学生还是才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新生.所以后序的订正工作烦重而杂乱.留给学生独立观察,审题的时间太少太少,我的主导地位太过于明显.唯一值得庆幸地是自己在开始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正方形,所以在数格子教学中比较容易.对于天天伴我学中,哪只猴子先吃到桃子,感觉学生接受得并不是很好,不知道哪位有好方法?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4
桦南中心小学 于福青
一、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2、学会简单的比较方法,具备简单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力。
3、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能目测物体的高矮。
二、活动重难点:
重点:幼儿在游戏中感受高矮带来的乐趣; 难点: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三、活动准备:水杯、桌椅、粉笔画小人、活动室参照物等。
四、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手指操“大拇指”(通过手指操引入谁最高谁最矮)。
2、活动引入:家里边哥哥最高,“我”是最矮的。那么,小朋友知道我们班级里谁高谁矮吗?今天老师就带着小朋友比一比谁高谁矮?
(二)、新课教学:
1、展示板书小人(红红、蓝蓝、白白、绿绿)比高矮并排序。
2、两名幼儿比高矮,之后又把一名幼儿抱到椅子上进行比较,让孩子们了解物体应该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
3、听口令做游戏: “变高了变矮了”。
4、幼儿自己寻找高矮的两个相对的物体,可以是幼儿之间。感知物体的相对性。
5、比一比手中物品的高矮。
6、排队比高矮做游戏,活动结束。
(三)、活动延伸: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5
教学内容:比长短、高矮
(第9――-10页,完成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
教学目标:
1、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体会到长和短也是相对的,进一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在比较的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3、学生在不同的解题策略过程中,选择自己认这最为适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
教学重、难点:
在比较过程中,差别比较明显的,可以直接感知得到结论;差别不明显的,就要利用数量进行刻画再比较。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长短不同的绳子、铅笔、纸条、玩具等
师准备:三个大小不同的小人卡片;二瓶大小相同的汽水和豆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问:你喜欢《神探柯南》中柯南吗?柯南抓坏人可能干呢,为什么呢?因为他观察事物非常仔细,细小的差别也能看出来。今天我们就学习他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精神,看谁观察最仔细!
二、主动探究
1、活动之一
老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请学生认真观察:
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能用一句话完整的话来描述它们呢?
2、活动之二
A: 教师拿出二根长短不同的尺子,请小朋友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B:请每个小朋友拿出一支铅笔,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同桌互相说)
3、活动之三
师:请每个小朋友拿出自己的两只小手比一比,看一看你又发现了什么?
板书:一样长
4、活动之四
(1)、教师任意指二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台比高矮,并请小朋友说一说:谁高,谁矮?
(2)、老师再往旁边一站:这时问同学:这时又是谁高,谁矮呢?我们三个人,谁最高,谁最矮?
(学生随意回答)
教师小结:高矮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5、活动之五
比较谁喝的多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二瓶饮料,我要请二个小朋友来喝,谁想来?
先请大家比较它们的多少,然后让两个小朋友背对着大家喝,然后问其中一个小朋友:
(1)你认为自己与他相比,谁喝的多?其他朋友有什么看法?
(2)小组讨论:想一想,到底是谁喝得多?为什么?
教师小结:能从剩下的水比较出谁喝得多,真了不起!
三、独立思考:(学生评价)
A:让两个学生上台比较高矮(故意让其中一个学生踮着脚)学生马上会叫:“不公平”。师:为什么不公平?让学生明白:事物比较,要在同一起点上。
B:第12页的第5题―――第9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看一看有谁能得到一张小笑脸。
1、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
3、全班进行评价。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教会幼儿区别高矮,初步掌握高矮的相对关系。
2、教幼儿一些简单的比较方法,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区别高矮和一样高及学习比较高矮的方法。
难点:理解高矮的相对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副、布一块、日常生活中能比较高矮的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教幼儿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出示课件一,图为由于生活习惯不同,健康情况不同,长得高矮不同的两个娈生姐妹,让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她们的不同点(结合卫生习惯教育引入高和矮)。
2、逐一出示实物,让幼儿比一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3、请两个小朋友上来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再请全体幼儿互相比比,谁高谁矮,还是一样高。
4、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东西中什么是可以比较高矮的。
二、教幼儿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矮的站在凳子上,前面用一块布遮住,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教案来.自:快思教案网>当幼儿发生错觉时,揭开谜底,并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同一高度。
2、出示课件二,图上有一棵树距离近,一棵树距离远,让幼儿判断树的高矮,当幼儿发生争论时,拉回较远的那棵树,让幼儿再次进行比较,然后告诉幼儿比较高矮时,要把物体放在相近的地方,否则不确。
3、出示课件三,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猴子爬到树顶,猴子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猴子的话对吗?为什么?
三、告诉幼儿简单的高矮的相对关系
1、请一高一矮两个小朋友比较,再让高的小朋友跟老师比较或让矮的跟更矮的小朋友比较,使幼儿知道:高的小朋友跟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跟老师比是矮的,矮的小朋友跟高的小朋友比是矮的,但跟更矮的小朋友比是高的。告诉幼儿单独的某样东西是不能定高矮的,要看它跟什么比较。
2、请三个小朋友上来,再请一个幼儿为他们从高到矮排队,并说出谁高谁矮,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3、发给每个幼儿纸和笔,请每个幼儿依次画高矮不同的三棵树。
教学反思:
生活中大部分幼儿对“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幼儿分辨高和矮的区别,和‘大小”也有相似之处,因而有了先前的基础,并且涉及的知识面不是太广,再次实施起来就有些经验了。可万万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幼儿所表露出来的现象却是比较笼统、模糊的。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的:引导幼儿比较两种物体的高矮,懂得高与矮的比较是相对的。培养幼儿比高矮的兴趣,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活动准备:1.悬挂气球,同样大小的红色、绿色大长方体积木各一块,两张小鸡和小鸭图片,一把贴绒小椅子。2.每人一份高矮不同的材料:红色、绿色的小长方体积木、圆柱体积木各若干,木珠若干,大小不同的量杯各一个,套管、盘子各一个。(盘子的正面有方格,反面有凸钉)活动过程:集体活动:1.谁拍到了气球请甲乙两名幼儿来拍悬挂着的气球(不能踮起脚或跳跃),可看到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教师为什么甲拍到了气球,乙却拍不到――引出比高矮话题)2.与同伴比高矮幼儿两两组合比高矮(也可以和老师比),讲出谁高、谁矮或两个人一样高。自由交换伙伴再比,可多次进行。(教师:甲和乙比,甲高乙矮;甲和丙比,甲矮丙高)3.比用具幼儿在活动室中自由寻找两种用具比较高矮:如热水瓶高,杯子矮;组合柜高,小椅子矮……4.比积木教师出示红色、绿色长方体大积木各一块,变换摆放方法,让幼儿观察比较:两块积木平放――一样高;红积木竖起来,绿积木平放――红高绿矮;红积木平放,绿积木竖起来――红矮绿高。教师拿掉红积木,问:绿积木是高还是矮?(幼儿无法比)由此使幼儿懂得了一种物体不能比出高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之间才能比出高矮来。分组操作:幼儿人手一份高矮不等的材料进行比较。1.让幼儿用同样方法将相同数量的小长方体积木在桌子上搭高。(教师问:你们谁搭得高,谁搭得矮?幼儿:一样高)2.让幼儿将相同数量的木珠穿入套管,再插在凸钉盘上,相互比高矮。(教师:看看谁插得高,谁插得矮?幼儿:一样高)3.让幼儿将大小不同的两只量杯比高矮。(教师问:哪只高,哪只矮?幼儿:大杯高,小杯矮)4.请幼儿把6块红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再把5块绿圆柱体积木搭在一起,然后比一比。(教师:哪个高,哪个矮?幼儿: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高。教师:用什么方法能让红圆柱体积木比绿圆柱体积木矮呢?幼儿:拿走两块红圆柱体积木,或加上两块绿圆柱体积木就行了)演示游戏:教师出示小鸡、小鸭的图片(遮住下半部分)玩游戏。(教师用小鸡的口吻说我小鸡高,你小鸭矮。教师然后又用小鸭的口吻说:不,我小鸭高,你小鸡矮)教师请幼儿判断一下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幼儿可能回答一样高,因为它们的下半部分被布遮住了,从头部看是一样高的)教师揭去遮盖的布,幼儿看到小鸡站在小椅子上,小鸭站在地上。再请他们想一想,小鸡、小鸭哪个高,哪个矮?教师可边说边把小鸡从椅子上取下来与小鸭比,使幼儿懂得比高矮必须在同一平面上。延伸活动:教师让幼儿到操场上去找任何一种物体与自己比高矮。如,让幼儿比过后说,我和大树比,树高我矮;我和栏杆比,我高栏杆矮。教师提醒幼儿要站在同一平面上做比较。教师请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分别比高矮,如果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三个人一起比高矮,该怎样比?把比的方法告诉大家。活动评析:1.设计中将高与矮比较中的相应性、相对性、可变性巧妙地渗透在集体活动和分组操作中。在演示游戏和延伸活动中,还进一步揭示了不同的物体比高矮时,必须在同一平面上。这样,有利于幼儿仔细观察、多做比较。2.设计中的各环节注意动静交替,既有拍气球时的向上跳跃等活动性比高矮设计,又有桌面组合、摆弄操作材料等安静性比高矮设计。幼儿不仅人人有亲身投入比较活动中去的机会,同时还有思考、判断、应用和再创造的机会。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4、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
(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本文.来源:屈,老,师.教案网;<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
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
下一个应该是谁呢?……
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
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
(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
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 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教学反思: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矮》教学反思 篇9
以淘气和笑笑这两个被学生所喜爱的人物到街上玩,遇到盲人过马路,他们两人上前搀扶,从而引发出问题,他们三人谁最高,谁最矮,让学生讨论,接着又请两名学生上讲台和老师进行比较,为学生提供三次体验比较高矮的机会,掀起本节课的高潮,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邻近同学商量,小组合作等不同形式,从产生需求到寻求解决方法,从寻找规律到实际应用,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学,我感到用淘气和笑笑贯穿始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融入到课堂中去,同时对学生进行做好事教育来帮助学生在行为方面的提高,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此外,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自己还应注意一些问题,即学生讨论的氛围不够激烈,小组合作的意识不够强,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时,有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
《高矮》教学反思
《高矮》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内容,高矮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接触的比较多,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游戏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些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
本课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两个孩子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先让孩子和我比高矮,又请了两位高矮相差不明显的孩子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我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我让两个孩子分别站在讲台的两边,学生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样不好比,从而想办法让他们两个背靠背的比,让一个孩子上俩当小老师帮他们比出高矮,可是我在中间又偷偷告诉稍矮的学生掂起脚尖(不公平比较),下面的孩子一眼就看出来这样比不公平,因为有了之前的比较,所以学生对这个结论很有意见。接着我让学生之间组内互相比一比,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背靠背比高矮时,不能掂脚尖、必须脱鞋等。然后我帮他们总结出: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让学生自己分组在教室中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之后又让孩子们四人一组通过想一想、试一试、比一比。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比高矮的其他方法:用尺子、靠墙、一拃一拃的量等,孩子们都很积极,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
二、放手让学生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在游戏后积极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虽然有的学生说的不完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大概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能行,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三、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进行比赛时,我适时地给他们奖励小红花、小红旗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这样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从而增强学生的勇气。
不足之处:在比较高矮的游戏时,由于放的太开了,以至于课堂纪律有点乱,而且所花的时间过多了一点,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倾听学生的汇报发言。另外我出示第一幅情境图太晚。由于前面耽误的时间太长所以没能让孩子们找一找身边的比长短、高矮、厚薄的例子。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有些练习题无法当堂解决。
《高矮》教学反思
《高矮》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一个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是:
1、让学生初步感受两个物体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在比较过程中体会高矮的正确方法。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针对以上几个教学目标,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的:
突破目标二:
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了以下两个情景:
1、请两个看起来差不多高的同学,站到台前来,然后偷偷地让其中一个同学在两人背靠背比一比的时候,踮起脚尖。老师同样提问: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学生们又炸开了锅:某某同学踮起脚尖了,不算、不算,不公平!
2、请全班个头最高(吕泽伟同学)和最矮(王南同学)的两个同学上台来做一个比一比的小游戏(让最矮的同学站在椅子上,让最高的同学站在地上,然后提出问题谁的个子高、谁的个子矮?)孩子们一下子炸开了锅,有人喊吕泽伟、有人喊王南、还有人喊不公平。
这时,老师趁势引导学生小结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比个头高矮时,要背对背,特别要注意公平,所以两人应站在相同的起点,而且不能踮起脚尖。
突破目标一:
将班级中个头最高的吕泽伟同学留下来,跟老师比一比,提出问题:我们两人谁个子高、谁个子矮?。学生一下喊出:老师高,吕泽伟矮!。这时老师就故意质疑:你们真奇怪,刚才说吕泽伟高,现在又说吕泽伟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突破目标三:
结合情景图中:淘气和笑笑搀扶老奶奶过马路,以及两辆汽车有序地停在斑马线外等候。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 篇10
教学内容: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20页“下课啦”,第21页“练一练”。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比较事物的活动,理解“比较”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进行,并初步体验确定标准后尽心的见解比较。
2、在体验比较的过程,不断深化原有认识,积累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比较” 需要在同一起点下,观察重点情况。教学准备: 丝带,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大家一起看屏幕。愉快的课间到了,大家在操场上做活动,认真观察图片里的信息,你看见他们都干什么了吗?(引导学生回答)你们以前比过个头吗?你们是怎么比的?(请四位同学上台演示,若有错误的比法,指出来。)然后请学生看图片。
二、探究新知
1、那咱们先看看这两个比个子的,(出示比个子的图片)认真观察,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小男孩踮脚尖,使学生初步理解这样做不公平。)应该怎么做呢? 师问:为什么要求他们都得把脚放平?
学生回答,使学生明白都放平后才公平,出示图片。师问:那现在你能说出谁高谁矮了吗? 学生回答
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让学生初步理解比较是要在同一起点上。)
现在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老师给每个小组放了两条丝带,比比看,哪条长?(学生四人一组,动手操作。)请两组上台演示。说说看哪组正确?再来看看刚才那两个跳绳的,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只拉直是不行的,比较是要放在同一起点)出示图片,让学生知道:找到相同的起点,看终点。
2、把比个头和比跳绳长短放在一起讨论,这两件事在比较的过程中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找相同的起点,看终点。板书。
3、刚才还有一个图,出示图片。要想把这个小凳子固定好,哪个钉子最合适?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为什么不选择第一个和第三个? 学生回答理由。教师小结:选用钉子的长度要和板凳的厚度比较,才能选出合适的钉子。
三、实践应用
1、基本练习。说说谁高谁矮?
(学生在回答答案的时候,要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强调同一起点。)
2、提高练习
(1)哪根绳子最长?画“√”
让学生上台指着屏幕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说明这样做的理由。(2)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小组讨论。汽车能从桥下通过吗?
让学生上台指着屏幕说明自己是怎么做的,说明这样做的理由。教师小结:借助数量,数有几层进行比较。比一比,身高最高的画“√”,最矮的画“○”。
①通过观察,可以得出结论。②数格子。
③把它们放在同一起点。
教师小结:如果比较的事物起点不一样,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同一起点去比较,或者可以利用周边的参照物。
(3)比一比,填一填。从短到长依次排起来。
学生自己先做,汇报,并说自己是用什么方式做的。教师对照答案。利用数格子的方式。由上面做题的方式做下一题。
比一比,最长的画“√”,最短的画“○”。
请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答案,并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问问还有没有不同的做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研究的比较是在相同的起点上,去看他的终点,有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数格子,看长短线也可以完成比较。以后我们还会学习其他相关的比较,希望大家越学越好,越学越聪明。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与评价》本课的习题。板书:
下课啦(比高矮、长短)比较:找相同的起点,看终点。教后反思:
【数学比高矮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班比高矮反思08-26
一年级数学高矮教案05-16
比高矮说课稿07-22
比高矮优秀教案10-10
中班活动设计:比高矮08-21
中班我和朋友比高矮08-08
幼儿园科学活动我和朋友比高矮说课稿12-16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