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2024-07-09|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2篇)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1

人教版一上《长短高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10~13长短、高矮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1.“长短”“高矮”是在学生学会了事物的多少之后所安排的一个教学内容。它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短、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2.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我将它们放在一个课时处理。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通过操作,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通过小组活动探讨比高矮的不同办法,知道长与短、高与矮是比出来的。

2.学生通过比长短、比高矮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

3.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长短”教学

1.引导学生观察

(1)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精美的纸袋,问: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东西吗?

(2)请各小组的组长把袋中的东西倒出来,让大家看一看,都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一上课就把注意力集中到纸袋上来,吸引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2.小组交流汇报

(1)请各小组说一说各自纸袋里都有些什么。

(2)请学生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物体有长有短。(板书:长短)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分类发放东西的活动中,通过眼睛观察和动手操作,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3.探究比较方法

(1)请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知道哪个物体长一些,哪个物体短一些?

(2)小组合作探究比长短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里,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各组学生可以边讨论边动手,从不同角度发现比长短的方法,并给学生交流和展示成果的机会。

(3)归纳一般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时,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的一端对齐。

4.游戏反馈练习

(1)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并说一说比较了哪些物体的长短,比的结果怎么样?

(2)出示教科书P12第6题。蛇和鳄鱼在为谁长谁短进行比较,请学生来做裁判。

[设计意图]教师特制了实物图中的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后,将蛇卷曲的部分拉直,结果和学生说的一样,这样做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根据学生的正确判断,及时表扬鼓励。

二、“高矮”教学

1.创设情境,感受高矮的存在

(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①教师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也贴朵红花。提问:谁愿意将黑板上的红花摘下来吗?

②当学生拿到下方贴的一朵红花,而怎么也拿不到上方贴的红花时,又问:老师为什么能拿到这朵红花?这位小朋友为什么拿不到?

[设计意图]创设摘红花的情境,引入“高矮”这一教学内容,既有趣又自然。

(2)联系生活,提高认识

平时你们见过像这样比高矮的例子吗?请你说一说。

(3)自由寻找,自由讨论

在背景音乐中,学生自由寻找教室里“高矮”的例子,并自由讨论。

[设计意图]由远及近,由抽象到直观,学生自己发现、探讨、举例子、找例子,充分感受“高矮”的存在,感受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离开座位自由寻找、讨论,打破传统课堂严肃、拘谨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自由、轻松地参与学习活动,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2.引导点拔,探索比较的方法

(1)引入新知

①估计:同学们已经发现人的身材有高有矮。下面请两位同学Xxx和xxx站起来,大家估计一下,谁比谁长得高一些?

②提问:想一想,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他们两个谁高谁矮呢?

③比一比:验证×××比×××长得高,×××比×××矮。

(2)指导看图(P13第9题)

①谈话:图中小刚和小花也在比身高,哪位同学能很快告诉我,谁高谁矮?

②提问:小花是踮起脚跟才比小刚高,你们认为怎样比,才知道谁长得高呢?

③交流:请再看右图,他们又比了一次,再来看看他们是怎样比的?到底谁高谁矮?

(4)反馈:像左图那样比,我们能不能说小花比小刚长得高呢?看来,比身高的时候,两个人的脚要放在同一平面上。

3.小组合作,归纳比较的方法

①内容:前后4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高?谁长得矮?

②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离开座位比一比。

③学生活动。

④反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介绍方法。

[设计意图]在这个活动中,四人小组先要商量确定方案,然后分工合作、操作实验,最后向全班演示汇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获得体验。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应用深化,拓展比较的方法

(1)练习:P12第5、6、7题独立完成。

(2)深化:出示“蚂蚁三兄弟回家摸拟图”,请学生回答:谁走得路最长?谁走得路最短?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这个内容与P12的第6题有内在联系,都有化曲为直的思想。

(3)延伸:

①激趣:请×××和×××上讲台来,问:同学们猜猜看,老师让他们俩上来干什么?看看他们俩谁比谁高?

②活动: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变得比×××高?那两个学生表演,其他学生指导。

③小结:你们想出这么多的方法使两个同学的高矮发生了变化,真聪明。其实长短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变化的,这个问题留到课后你们自己去试试,好吗?

[设计意图]“想办法使矮个子变高”是件有趣的事,所以同学们肯定会踊跃投入到这个活动中来,课堂气氛自然也会推向高潮。学生在活动中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高矮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此时,教师指出长短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变化的,延伸到课外,这样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2

一、概念范畴不同

教案是传统教育科学范畴的一个基本概念, 又可以叫做课时计划, 即以课时为单元确定的具体教学方案, 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教案的编写依据是教学大纲,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贯彻。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 包括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详细教法、使用教具、时间分配等, 应有尽有。整个教学过程通常包括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 它深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模式的影响。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 本来是起源于西方的现代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 指一种研究过程, 也指由此得来的教研文体, 是一种教学构想。它主要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 要求以传播理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指导, 追求显著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创造性。整个教学设计大体应当包括这样三个基本程序:“我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实现教学目标”、“我的教学目标实现了没有”。教学设计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其中的微观教学设计。

二、对应范围不同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 是教师把某一课题或课时作为研究对象而编写的, 应该对应的范围非常集中, 需要表现为鲜明的“微观性”。

教学设计则是把整个充满各种教学因素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教学系统作为它的研究对象, 可以对应的范围相当宽泛, 能够显示出显著的“宏观性”。它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 当然也可以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 具有比较大的伸缩性。总的来说, 教学设计有这样三个不同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设计, 以课堂为中心的设计, 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由于我国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 所以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使用最多, 但这并没有否认教学设计的对应范围可以远远大于教案这一基本事实。

三、秉持理念不同

传统教案秉持“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 其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把教学内容讲好。因为传统教学理念认为, 知识、技能是客观的, 可以传授给学生;学生就是知识、技能的接受者;教学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因此, 教案的编写就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予以应有的注重, 这就造成学生虽然学到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往往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秉持以人为本、基于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学习者中心”教学理念, 认为知识和技能不完全是客观的, 是学生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生成、建构的;学生是充满生命意识、社会意识、内在潜力和独立个性的人;教学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 教学设计就不仅重视教师的教, 更重视学生的学, 要给学生留出自主性、生成性学习的空间, 以使学生学得更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核心目的。这就必须对学习者进行特征分析, 并合理利用现有媒体及其他教学资源, 注意相关的教学反馈, 以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四、构成元素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和步骤 (教学进程) 以及教学后记等构成元素, 还包含了组织教学、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布置作业等五个大致环节。

教学设计可以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学习者有关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策略与媒体的运用、教学的评价等构成元素。其中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代表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程序, 也是人们讨论最多的骨干构成元素。

统观上述两者的构成元素, 除了大致环节和基本程序不同以外, 尤需注意的是, 对学习者的有关分析是传统的教案所忽略、而教学设计不可少的, 因为“任何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前提都是为学习者的学习而设计教学”, “教学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学习者中心’, 这是现代教学设计最本质、也是最显著的特征”[1]。而且, 两者的其他构成元素即使看似相通相类, 其实也还各具不尽相同的含义。

1.“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传统教案用“教学目的”, 就强调了教学行为的意图, 而“教学目的”是由教学大纲确定了的, 它规定了教学任务的上限, 教学中不得超纲偏纲, 即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教师没有发挥创造的余地;再则, “教学目的”以教师为阐述主体, 体现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设计用“教学目标”, 则侧重于教学努力的方向, 而“教学目标”只是根据课程标准来灵活制定的, 它只是设定了教学任务的下限, 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创造发挥余地;再则, “教学目标”以学生为阐述主体, 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即“三维目标”) 的有机统一。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内容分析”

传统教案是基于“教材中心”的, 教师的任务就是“教教材” (即“以本为本”) , “教学重点难点”主要由教学大纲来明示, 并没有关照到不同学习者的不同状态, 往往缺乏适宜的针对性。教学设计是基于“学习者中心”的, 学生的学习问题就是教学设计者应当解决的根本的教学问题, 教师的任务只是“用教材”去为学生服务, 因而“教学内容的分析”, 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必须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 强调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 尤其是适宜的针对性。

3.“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体”

传统教案需要的教学工具比较简易, 主要是黑板、粉笔、挂图、标本、模型等, 信息承载和发布功能比较有限。教学设计可选的媒体尤为先进, 包括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影机、电视机、VCD、DVD、计算机 (其技术在不断升级, 其软件在不断更新) 等, 能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降低理解难度, 但教师要用心选择材料, 精心制作课件, 把握出手时机, 讲究实际效果, 它可以和传统教学手段配合使用。

4.“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传统教案可以选用的教学方法虽然已经比较丰富, 但也都侧重在指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 通过让教师娴熟地传授和训练, 来使学生有效地记忆和掌握, 可以说, “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为实现既定教学目的、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安排的行为方式。教学设计为实现“三维目标”, 在借鉴传统教案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侧重学法指导、情境创设、问题引导、媒体使用、反馈调控等教学策略, 更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即时灵动性, 可以说, “教学策略”是要教师陪伴学生体验、探究、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从而达成和享受充满创造性的生命智慧。

5.“教学步骤”和“教学过程设计”

这两者分别是传统教案和现代教学设计的重心所在。传统教案的“教学步骤”强调预设的程序, 体现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准备和周密安排, 但也会带来僵化和苛细的弊端, 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即时即景的灵活创新。教学设计则大大淡化了传统教案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它往往只是一个教学构想, “教学过程设计”并不要求整齐划一, 从而充分尊重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需要说明的是, 虽然现今已有的教学设计模板初看起来也显得具有相当的程式性和繁琐性, 其实目的只是为教师在认识和运用现代教学设计之初, 提供一种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完全可以有所取舍, 并不需要全盘照搬。

6.“教学后记”和“教学评价”

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可以记的内容比较宽泛, 没有严格要求, 并且和教案本体的关系较为松弛, 甚至在教案编写的实际中时常为一线教师所忽略。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是其三个基本程序之一, 占有不可或缺的比重。而且, 即使传统教案的教学后记有了教学评价, 也主要是看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符合教学大纲的程度, 难以看出其价值取向。教学设计的教学评价则要同时从三个侧面看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 强调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显示出对价值观的充分注重。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使用前者, 这是一种过程评价, 旨在及时诊断和调整师生双方的“教”和“学”, 以完成教学目标;后者主要适用于一个教学阶段 (如一个大的教学单元、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 的教学活动完结以后, 适用于宏观教学设计。

由以上对于两者不同点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传统教案作为人们长期以来经验性教学行为的产物, 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实是现代教学设计赖以产生的必要基础, 但是面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已经表现出显见的理论性不足和教学理念滞后, 必须加以改革;教学设计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 以现代教学媒体为手段, 具有自己的理论框架和行为凭借, 已经初显出勃勃生机, 但还需要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发展和完善。二者完全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交互融合发展, 拥有了现代教学设计思想的教案, 或者吸收了传统教案成熟经验的现代教学设计, 必将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3

设计背景

因为本班学生年龄都在四岁左右,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我采用贴绒教具进行教学,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可以吸引学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活动目标

1、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2、学习区分高矮并说出比较结果。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重点难点

1、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活动准备

1、贴绒教具:两棵高矮不同的树;长颈鹿、狗、小鸭一只;高矮不同的房子

2、操作教具: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塑料瓶子、杯子等等。

活动过程

一、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学习区分高矮。

1、出示两棵高矮不同的树,引导幼儿观察。看看这两棵树哪棵高哪棵矮?

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座房子,引导幼儿比较。

3、比较动物的高矮。教师出示高矮高矮不同的3只动物:长颈鹿、狗、小鸭,请幼儿找出最高的动物和最矮的(本文.来源:快思.教案网)动物。

二、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

1、请一高一矮两个幼儿上来比较高矮,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中等个字的幼儿上来,三个小朋友比高矮。看看她比谁高?她比谁矮?

3、帮动物找家。让幼儿根据动物的高矮帮动物找家:高的动物进高的房子,矮的动物进矮的房子。

三、操作和练习

1、比较瓶子的高矮。让幼儿把3个塑料瓶子放在桌面上比较,指出最高和最矮的瓶子。

2、寻找高矮。引导幼儿在活动室里寻找高矮不同的物体,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如“老师高,小朋友矮,”“桌子高,椅子矮,”“柜子高,桌子矮,”“小朋友高,布娃娃矮。”

四、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

1、每个小朋友使用以下几类操作材料进行高矮排序:

(1)按瓶子高矮排序;(2)按积木从低到高叠楼梯;

(3)按杯子高矮排序;(4)按小棒高矮排序。

2、讨论:请个别幼儿把排好的玩具拿到讲台来,这是什么玩具?数数有几个?教师指其中一个问,(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说说比这个玩具高的有哪些?比它矮的玩具有哪些?

五、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今天我们学会了怎样比高矮,现在我们从矮到高排着队,到外面找一找,有什么东西可以比高矮。”

教学反思

在这次活动中我设计的是中班数学活动《比高矮》。

教学目标有两点:

一是逐步培养孩子观察、比较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二是学习区分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并说出比较结果。

教学重点是: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学难点是学习高矮排序,能在一组物体中找出比某物高(矮)的其余物体。

这节数学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我以观察贴绒教具,目测比较高矮引入新课,导出课题。第二环节我设计了让幼儿和幼儿小组比高矮活动,使幼儿用眼睛去发现比较高矮。第三部分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和练习使幼儿对高矮的学习进行巩固,并让幼儿说出寻找的结果。第四部分我设计了实践操作——按高矮排序,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高矮的不同。第五部分我设计了让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节课教学中我能按备课的设想去讲授完成教学内容,通过这节课的课后反思认识到几点不足:

在幼儿动手操作比物体高矮时,过于牵制幼儿引着幼儿说出比较结果(此块设计时怕幼儿出现随意表达影响教学效果,这一课下来我有这样的感受,幼儿天真的话语才是幼儿的天性,不应该怕幼儿说错,说错时可以及时给予纠正。在练习说高矮时有的幼儿还出现了怯场不敢表达,这也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的加强幼儿语言方面的训练,教幼儿说完整话。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是:不论是活动设计上,还是活动准备上,一定要进行反复推敲,怎样的设计,怎样的准备才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才有利于幼儿的发散思维,才有助于活动的成功;我们都应仔细地研究,只要我们认真地备课,那么每次活动也就都有希望成功。

高矮教学设计 篇4

1、学习一些简单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2、学习在比较高矮的过程中,懂得高矮的比较是相对的。

投放材料:

指导要点:

(一)区别高矮和一样高

1、分散探索:

(1)带幼儿到操场上自由寻找比较操场上的各个物品“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

(2)在能比较高矮的情况下,引导幼儿寻找,操场上有什么东西是“一样高”的。

2、集中探索:

(1)请幼儿回答在自己探索比较的结果。

(2)请几位幼儿上前比身高,全体幼儿讨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谁和谁一样高”。

(3)每队请一名幼儿将本队的同伴按从高到矮的顺序排列。全体幼儿做监督。

(二)探索高矮的相对论

1、请一高一矮两名幼儿比较身高,然后高的幼儿和教师比较。让幼儿发现,某个东西的高矮是不能绝对的,看它和谁比较(高的幼儿和矮个比是高的,跟高个比是矮)。

2、请幼儿在同伴中寻找一个比自己高的小朋友,然后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比他(她)高。通过自己的探索,明白高矮的相对论。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5

活动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指导要点: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xx小朋友比高了跟xx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评析:

本次活动重在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探究欲望,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材料,创造条件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并引导幼儿用适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态自然,能够根据教案的流程来上课。但是整个活动过程的气氛有点沉,不能够体现幼儿对活动的乐趣。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6

1教学设计的原则

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 体现法律职业教育的特色, 在遵循本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 坚持职业活动导向;突出能力培养;项目载体;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原则进行设计。这就需要教师按照以上原则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以项目为载体, 将不同的知识点, 技能点分布在精心选择的学生容易理解又感兴趣的项目上。“教师做导演, 学生做演员”, 教师通过项目的设计, 拟制出司法职业岗位所需工作任务, 对学生进行操练、示范、训练, 以此来实现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2改革课程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师要从实际出发, 以课程项目任务的需要为主要依据, 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从应用角度进行新的、系统化的改造。具体步骤是:第一步, 依据职业教学目标, 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 及时增补, 以达到完成项目实践教学任务需要;第二步, 依据教学内容, 制定教学环节。教学环节设计为:告知 (教学内容、目的) ;引入 (项目引入) ;实施 (任务驱动) ;深化 (加深对基本能力的认识与体会) ;归纳 (知识、能力、素质) ;创新 (拓展) ;总结;布置作业;教学反思。

3教学设计的创新点

创新项目教学设计突出体现在: (1) 虚拟工作职场。如本次课教学内容是检察院工作任务之一的公诉职能起诉。这样就需要按照检察官岗位所需要能力设计训练项目, 以角色扮演方法, 以任务驱动实施教学活动,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突出体现学生参与性, 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进而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 (2) 突出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借助网络, 引领学生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高效便捷地学习专业知识、快速提升专业能力及自身综合素质。 (3) 拓展教学方法。①“模拟案例”:采用先“模拟案例”的方法对所要学习和应用的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初步的使用, 然后“扩展案例”在做的过程中起到以做带学的效果;最后是“分小组学习”。对要设计的案例先“自主学习”, 如遇到问题再“团队协作”。通过这种方式训练,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还实现了“以学帮学”;对于每个项目的设计与实现要求学生“比较总结”, 比较自己先后所做效果, 同学之间相互比较, 然后归纳总结, “以比促学”, 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②“教学互动”:“互动”不是简单理解成让学生起立回答问题, 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 “边做边学”、“先做后学”方式互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 用任务训练出学生岗位职业能力。 (4) 设计教学评价。对学生实训过程设有教学评价机制, 对学生采取实训过程全程考核。具体考核包括:一是日常考勤10%;二是完成项目各阶段效果 (老师考核35%, 小组考核15%) ;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协作能力, 创新精神20%;四是项目分析、设计、实现及评价总结等各项文档20%。 (5) 设置个性化教学反思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进行反思, 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情景是否和谐, 教学过程是否得到优化,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 教学策略是否得当, 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手段优越性是否体现, 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 以此形成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师通过不断的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能力, 促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总之, 作为高职法律职业教育者, 应以发展国家职业教育, 开创职业教育新局面为己任, 勇于探索高职法律职业教育改革, 以项目为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项目设计任务, 用任务训练岗位职业能力, 并充分利用实战项目和网络课程的教学资源, 来服务于课程实践教学, 最终实现实践课程教学与法律职业工作过程的双向结合, 以达到法律职业教育终极目标, 身体力行为法治中国建设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法律专业技能应用型法律人才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柳春, 汝宁林, 徐俐.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的教师实践教学竞赛方案设计与实践[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61-64.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7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按厚薄、高矮、粗细排序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活动准备: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

(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

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

下一个应该是谁呢?……

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

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

(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

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

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结束部分:

排好队,和幼儿一齐开火车出去。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大班数学活动教案《按厚薄、高矮、粗细排序》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586字。

相关文章

《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大班教案《认识整点》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初步了解时钟的表面结构及时针、分针的运转规律,学会看整点,养成按时作息、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认识整点》含反思教案吧。

高矮教学教案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高矮、粗细进行7以内的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7张厚薄不同的图书图片;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厚薄的排序

(出示厚薄不同的图片,7张)。你们知道他们是谁吗?

可是他们没有名字,很伤心,我们来帮他们把名字起了好吗?<让幼儿按照从薄到厚的顺序〉

你们看看那一本书是最薄的?它就叫老小。

我们把老小送回家,剩下的谁是最薄的?那它就是老六。

再看看剩下的谁是最薄的?……

下一个应该是谁呢?……

依此类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幼儿能够找到一个既快又准确的方法。

他们又要出来玩了,这次他们是老大现出来的(让幼儿自行操作,用每次都选出最厚的方法按从厚道薄的顺序排列)

2、粗细的排序

这些书门出来玩,感到很累,这个时候他们发现了一些树桩。“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他们就商量在树桩上坐一会儿,休息一下,可是他们应该怎样安排呢?

(出示7张高矮相同、粗细不同的树干图片)他们想把这些树桩按从细到粗的顺序排,怎样排?

引导幼儿用前边的方法,依次找到最细的方法进行排序.这时,他们想换换位置,把这些树桩从粗到细排,哪有怎样排?

请几个幼儿用相同的方法上来亲自操纵,进行排序。

高矮排序

他们玩得很开心,你们想不想也出去玩?但我们要排队才行。

将全班幼儿按人数分成六组,进行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序

结束部分

排好队,和幼儿一齐开火车出去。

教学反思:

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为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达到教学活动的目标幼儿的积极性、主体性得到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作文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习惯。

2.学会把游戏活动的过程按一定顺序详细写下来。

3.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趣味。

4.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难点:

把游戏经过写具体,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设计理念:

1. 利用游戏, 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游戏是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在游戏中, 学习、交流、体验, 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 在游戏中, 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与人交流; 在游戏中, 教给孩子记录游戏经过,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场上气氛的描述, 丰富自己的见闻, 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

2.习作由“说”到“写”, 降低难度, 循序渐进的让孩子在轻松中写作。

3.写作指导贯穿始终。在教学中, 指导学生按游戏前、游戏中、游戏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并且指导孩子抓住活动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进行描述。在不知不觉中渗透方法, 进行指导。

4. 注重评价激励。在孩子的发言中, 发现孩子表达方面的闪光点, 激励孩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让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且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前准备:

让孩子们收集一些关于心理活动和动作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 一) 导入

近几年, 魔术在春晚上真是火了, 你们想不想近距离的看一场魔术表演? 今天我也给大家变一个魔术———神奇的硬币。

( 二) 魔术

1. 魔术前

老师带来了四个纸杯和一枚硬币, 然后在杯子上标上1、2、3, 接着老师拿出硬币并说道: “你们把它放在其中的任何杯子里, 老师都能猜出硬币在哪个杯子里, 你们相信吗?”

同学们回答信或不信。

老师接着说: “我其实是刘谦的师妹! 所以今天我就让你们见证一下这个硬币有多神奇。你们想不想看?”

“好我请一位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描述一下我刚才都做了什么? 都说了什么?”

( 学生举手回答, 回答得又详细又完整的为他鼓掌)

说说你们听了老师的话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 这时候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心理活动的词语)

心理活动的词语:

挖空心思 半信半疑 迫不及待 跃跃欲试 困惑不解 兴致勃勃 ( 这些词用幻灯片打出来)

板书: 魔术前: 心理活动

接下来请一个小助手, 请他上来帮老师一起来做, 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一会儿请同学来描述一下。

这时老师用手伏在小助手的耳朵旁边说变魔术的技巧。

魔术技巧:

当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说完之后老师问同学们: “刚才你们都看到老师是怎么做的了吗?” ( 找同学来回答, 这时可以出示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

词语:

交头接耳 低声细语 鬼鬼祟祟 神秘兮兮 ( 这些词语用幻灯片出示)

2. 魔术中

( 1) 魔术马上开始大家要注意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 观察别人的动作、表情、语言, 接下来魔术正式开始。

然后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同学, 老师的小助手开始放硬币,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老师的小助手是怎么放的。

小助手放好硬币之后, 老师问小助手:“放好了吗?”

小助手回答:“放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一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好了。” (这是放在了第二个杯中)

或者小助手回答:“恩。” (这是放在了第三个杯中)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这时候请学生们来说说当看到老师猜对后同学们的反应, 然后再找同学从头到尾把变魔术的过程说一遍, 看谁说的最详细、生动, 就给谁加三颗星。

( 2) 为了让他们更佩服, 再进行一次。 ( 这次从观众席里找一名同学, 但要让小助手来说放好了没有。)

老师把身子转过去背对大家, 然后这名同学开始放硬币, 这个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他的动作、神态。

老师问: “放好了吗?”

小助手的回答和第一轮游戏中是相同的。

然后老师转过身来走到杯子前, 先是用手敲一敲每个杯子, 然后再用鼻子闻一闻每个杯子, 接着对同学们说: “我已经猜出来硬币在那个杯子底下放着了, 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 ”说完老师把放着硬币的纸杯掀起来 ( 同上) 。

接下来找同学来说说这名同学是怎么放硬币的, 老师又是怎么猜的。看谁说的过程最完整、最详细。

问题设置:

老师问: “刚才这名同学是怎么走上讲台的?”

同学答:“慢慢吞吞/大步流星/自信满满的走上讲台。”

老师再问:“那接下来他是怎么放硬币的呢?”

同学回答: “迅速的/犹犹豫豫的/果断的放好。”

老师又问:“那老师听完小助手说好了的时候又是怎么做的?”

学生答: “转过身来, 慢慢走到讲台前, 先是用手敲了敲每一个杯子, 然后又用鼻子闻了闻每个杯子, 接着老师就说她知道了那个杯子底下有硬币, 并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然后就掀开了那个杯子, 结果老师猜对了。”

老师接着问: “当你们看到老师猜对了之后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回答: “很吃惊, 觉得很不可思议,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对的。”

( 看那个同学回答的最完整、具体, 就给他加三颗星, 并用快乐作文特有的掌声鼓励他。)

板书: 魔术过程中: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 ( 动作、语言、神态) , 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动

3. 魔术后

魔术表演完了, 谁能来猜一猜老师是怎么知道那个杯子里有硬币的?

(学生举手回答, 多找几个学生说, 并给予鼓励。)

板书: 魔术后: 猜测

( 三) 指导

( 1) 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写这篇作文的话应该按照魔术前、魔术过程、魔术结束后的顺序来写, 其中魔术前、后略写, 魔术过程要详写。

( 2) 游戏过程要注意描写同学们的动作、表情、语言及心理。

二、激发写作需要

孩子们, 这个魔术好玩吗? 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么变得呢?如果想那就快拿起你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老师要看看谁写的过程最详细、感受最真实, 然后老师就把这个魔术的奥秘告诉他。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李吉林情境实验与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05) .

高矮教案 篇10

邗江区启智学校

执教:曹新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A组:能够知道高矮,可以独立说出什么高,什么矮,感

知高矮的相对性。

B组:知道高矮,在教师的辅助下说出什么高,什么矮,初

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C组:参与教学

过程与方法:

A组:在活动中通过目测比较、判断出高矮,可以找出一

组物体中最高和最矮,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B组:在活动中通过目测比较、判断出高矮。

C组:参与教学

情感与态度: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目测比较高矮,知道什么高,什么矮,感知高矮

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与老师进行简单的语言沟通,能用自己的语言描叙高矮。教学课时:1 教学准备:大小红花,高矮瓶子,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让学生做自我介绍、谁介绍好,教师奖给他一朵大红花(贴到黑板的高处)。摘不到说一说为什么。(请A组生)

引出课题,板书:高矮。

二、新授

(一)初步感知

1、大红花和小红花

教师在大红花下面在贴一朵小红花,请生观察哪朵高,哪朵矮。

教师板书在大红花旁边板书“高”,小红花旁边板书“矮”。

指名读“高”、“矮”。

齐读“高”、“矮”。

2、教师和讲台

教师站到讲台边上,请生观察教师和讲台哪个高哪个矮。

请A组生说出:老师高,讲台矮。B组生仿说。

3、爸爸和儿子(出示课件课本图片)

请生观察图上都有谁?谁高,谁矮?

指名说:爸爸高,儿子矮。

(二)自主探究

1、学生自己比身高(1)学生和教师比高矮。

请生说出:老师高,我矮。(2)请一名比自己矮的学生比身高

请生说出:我高。XX矮。

2、比较瓶子的高矮。

(1)出示实物(两个瓶子),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

高谁矮。

(2)再加一高瓶子,引导学生观察,比一比,说一说谁高谁矮。(3)请生将3个瓶子按高矮顺序排好。小结:高矮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三.巩固练习,深化拓展

1、说出下面物体哪个高,哪个矮。(出示课件)

(1)高矮不同的冰箱

(2)桌子和椅子

(3)大树和小树

2、小动物排序(课件出示:大象,老鼠,长颈鹿)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动物,按从矮到高是顺序排好。

3、律动小游戏

移动黑板上大小红花的位置,高矮不同平行放置。在音乐声中分别请两个学生一组比高矮,高的同学到大红花下面站好,矮的学生到小红花下面站好。

总结:今天我们初步认识了高矮,希望同学们课后能够多观察比较,讲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

四、布置作业

高矮教案 篇11

吴村小学 郑雪平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单元《比较》中21、22页“高矮”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从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经历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的过程,体验一些具体的比较方法与相对性。

3.通过四人小组比高矮的活动,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4.通过练习和游戏,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经历比较高矮、长短的过程,初步掌握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之间合作意识和课堂的有序进行。

四、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在刚开学的时候,郑老师给我们安排了座位。还记得当时我们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座位的吗? 生:我们是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

师:是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高矮这两位兄弟。板书课题。我们先和他们打声招呼吧!

(二)探究新知

1、高和矮的比较 A师生比身高

师:刚才**同学声音最响亮,而且坐的很端正。老师打算奖励他两朵小红花。请到黑板上摘下来吧!(课前在黑板上方贴一朵红花,下方贴一朵红花。学生拿到了下方贴的一朵红花。怎么着,也拿不到黑板上方贴的红花。这时,教师轻松地将红花拿下来。)

师:郑老师为什么能轻易的拿到这朵红花,而她怎么也拿不到? 生:因为老师个子比这个小朋友高。师:你能用上黑板上的两兄弟来说说吗? 生:老师高,**矮。

老师比**高 B生生比身高

师:谁愿意跟这个同学比一比身高呢?

(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都面向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你觉得他们俩谁高谁矮呢?(产生分歧)

师:看来他们这样站着不太好比较,大家有没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呢?(背靠背站在一起比较)两个学生比出结果。

师:淘气和笑笑也是这么比的,瞧!课件出示比一比左图,看这幅图,他们谁高谁矮呢?”学生可能会说一样高,这时引导学生发现淘气的脚翘起来了,不公平。

师:那要怎么比呢?

师:淘气不好意思了,听小朋友的话,把脚放平了。再看看,能知道他们谁高谁矮吗?“(淘气把脚放下,和笑笑站在同一起点上比较得出笑笑比淘气高,淘气比笑笑矮。)

像左图那样比,我们能不能说淘气比笑笑长得高呢?(生:不能。)

看来,比身高的时候,除了背对背、把背挺直,两个人的脚要放平,也就是要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C感受请高矮的相对性 叫一生上来

师:你们说他是高还是矮呢?分别请比他高、矮的两位同学上台比较。

得出结论:看来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进行比较高矮。高矮是相对的,要看和谁比较。

D 四人一小组比身高。

(1)内容:前后四人一组,比一比,谁长得最高?谁长得最矮?

(2)要求:小组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比才能又快又好,商量好以后,再下位比一比。

(3)学生活动约3分钟。

(4)反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讲台边演示边说方法。

组1:两两相比。

组2:一个人和三个人依次相比。2

组3:站一排相比。师: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比较高矮的方法了,真能干!

2、长和短的比较

师:那么如果给你两根绳子该怎么比较呢?还说高矮吗? 师:看来我们要请另外一对兄弟来了。他们是长短。师:郑老师这两根绳子谁长谁短呢?

师:那这两根呢?看来有点困难,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吧?

师:你们也有这两根绳子。下面拿出绳子,同桌一起来试着比较出他们的长短。师:都比出来了吗?哪对同桌能上来和大家演示一下你比较的过程。其他小朋友可要认真瞧仔细了,郑老师等一下可有问题的哦!师:他们是怎么做的?

师:看来比较长短时应注意什么呢?

师:把它们平放在桌子上,一头对齐,或竖着放在桌面上,比出物体的长短。

3、找一找生活中的高矮,长短

师:谁能说说在生活中看到什么比什么高,什么比什么矮吗? 生1:爸爸长得比妈妈高。生2:椅子比桌子矮。生3:课桌比讲台矮。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三)应用知识、开展探索

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棒。三只小兔也来到了。它们在比高矮,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他们没有站在同一高度上。

师:那该怎样比呢?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比一比三只小兔的高矮吗?(学生讨论交流,再反馈)

师:同学们想了好多办法,真棒!老师在这张图上画了一些格子,不知道这些格子能不能帮上你的忙?(出示第二张挂图)我们看,大白兔的后面,有一格一格的格子,请大家边看边想一想,这样能比出他们高矮吗? 你是怎么比的,谁最高谁最矮?(讨论交流,再反馈)

生:我用数格子的方法比,1号兔子站了7格,2号兔子站了6格,3号兔子站了5格,所以1号兔子长得高。(请两个同学说)

师:(出示模拟图)蚂蚁三兄弟要回家,他们走了3条不同的路,看看谁走的路最短?谁走的路最长?你是怎样想的?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以后会遇到许多与高矮有关的问题,大家要大胆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好吗?(四)、课内总结,课后延伸

师:同学们,刚才这些活动好玩吗?在玩的时候,咱们学到了什么?

师:比较时至少要有两样东西才能比,比的时候一端要对齐;在没有办法对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数格子以及其他一些方法来比较。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在教室里找找什么东西还可以比较。

六、板书:

七、教学反思:

由于是新教材,加上没有新的参考3 资料。所以在上本课时,自己对教材做了很多思考。如何从情境图中解剖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像书本上那样呈现情境图。再三思考,如果从图中出发,将会一下子出现高矮、长短、甚至是厚薄的知识点,为接下来的教学环节——分知识点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因此,我大胆的拆分情境图,一个一个知识点的讲授。从高矮到长短,思路就比较清晰。

本课教学有两个主要活动:一是4人一小组活动比身高。二是同桌比绳子长短。课标指出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但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课堂常规刚刚起步学。数学活动如何有效的进行。刚开始我也很犹豫,是否让他们4人小组活动,会不会太乱,给别人乱糟糟的感觉。第一次试教提醒我还是算了吧。就像评课老师说的可以专门找几个学生来比身高。我不甘心,又一次试教,这一次很大的鼓励了我的思想:课堂是属于学生的。放手吧!虽然上下来,有点不尽人意。但我想数学活动就要从低年级慢慢抓起。

整节课上下来有几点遗憾:

1、我完全没有考虑到高矮、长短的范围。物体一般横着看是比长短,竖着看是比高矮。导致学生在说生活中的高矮长短说不清楚。这是我最大欠考虑的地方。

2、自己还是说的太多,放不开。老是怕学生听不到,重复学生的话。如何培养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洪亮有待提高。

《半张纸》创新教案设计 篇12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课程《外国小说欣赏》旨在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初晓小说艺术,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半张纸》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名篇, 小说仅一千四百多字, 就写出了一个人两年间的人生经历, 包含了丰富的生活内容, 在世界短篇小说中堪称为凝练精粹的典范之作。从短篇小说的艺术特征来看, 关键在于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传统的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应更多的从怎样阅读这一角度来教学生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态度, 而不要拘泥于对作品的特定的阐释。课堂上, 教师应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受, 而不是传授自己或他人理解感受的结论。学生按照老师指导的阅读方式, 根据他们自己的经验去欣赏理解, 就可能形成对小说主题的多种结论, 这是文学阅读的常态。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把握文章内容, 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独特的取材方法和构思技巧,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 品味语言, 整体把握。

3、情感与态度: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提升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品析、鉴赏、学习本文“截取生活横断面”的艺术手法。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 由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对斯特林堡的评价, 引出作者介绍:

1936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尤金·奥尼尔在他“受奖演说”中说:“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二) 检查学生结合学案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斯特林保:

斯特林堡 (1849-1912) 瑞典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 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先锋派戏剧鼻祖”。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鬼魂奏鸣曲》, 小说《红房间》等。

斯特林堡也是一位生前潦倒, 死后荣耀的作家, 生前他被人描述成一个“怪人”、“疯子”, 死后他的作品和功绩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005年中国还举办了“2005——斯特林堡在中国”系列活动。

2、结构的构成:

明确:结构可以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 也可以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3、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与现代主义小说的区别:

明确: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情节相对完整, 情节发展中有高潮、有危机、有悬念, 讲究环环相扣, 层层推进, 多为线性结构。随着小说的发展, 小说家们不断探索新的结构形式, 出现了“生活的横断面”和“按照心理时序”等展开情节的新形式。

板书: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线性结构 (层层推进)

现代主义小说:块状结构 (生活的横断面)

心理结构 (按照心理时序而展开)

4、《半张纸》截取了怎样的生活瞬间:

明确:最后一辆搬运车离开了, 年轻的房客在空房子里徘徊, 突然走廊上电话机旁涂满字迹的半张纸引起了他的回忆, 最后他收藏起小纸条, 高高的抬起头像个骄傲的快乐的人离开了。㈢粗读课文, 讨论梳理文章脉络和情感线索。

明确:第一部分: (1-2) 当下, 深沉、眷念

第二部分: (3-13) 回忆, 伤感的、低沉的

第三部分: (14-16) 当下, 乐观的、积极地

(四) 精读课文, 引入“冰山原理”, 探究审美路径:

1、了解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明确:海明威曾经用冰山在海面上移动的宏伟景象来比喻小说的叙述。海明威认为, 叙述出来的部分就像是冰山, 是八分之一, 没有叙述出来的部分是水面下的部分, 是八分之七, 这八分之七沉默的存在着, 正因为海面存在着八分之七, 海面上的冰山才能如此壮观。《半张纸》露出水面的部分很少, 沉默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很多, 即空白点多,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就需要依靠想象来完成。

2、探讨露出“水面”的部分———“半张纸”上的内容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明确:小小纸片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世界。从时间来看, 主人公看纸条的时间是两分钟, 勾起的回忆是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从空间来看, 半张纸涉及到一个家庭以及由于这个家庭而涉及到的人物和行当。

3、挖掘海面以下部分———《半张纸》中蕴含的事、情和理

(1) 借助想象, 串连故事

明确:艾丽丝是主人公的爱人, 他们曾经相爱, 新婚时期的星期日夜晚他们常去看歌剧。后来, 艾丽丝生孩子了, 再后来, 孩子死了, 艾丽丝也死了。曾经飞黄腾达的朋友, 后来穷困潦倒, 不得不远走他乡, 这个朋友在主人公的生活里消失了。修女是位医生, 她因为要给主人公家里的人看病与这个家庭有了关联。岳母, 由于女儿生孩子而来到这个家庭……女仆曾在这个家庭工作过, 后来离开了。

行业:有银行, 这是主人公曾经供职的地方。此外, 如出租马车行、鲜花店、家具行、室内装饰商、歌剧院售票处等等, 这些名称勾连起主人公的生活内容和经历。

小结:小说中每一个人物的背后, 都有一个丰厚的故事。

板书:故事:方寸之间浓缩人生经历

(2) 品味语言, 体悟情感

小说中的人物不光有故事, 更有情感、有个性。下面我们以岳母、修女和主人公为例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提问:写岳母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你可以看出岳母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九自然段。“小心的躲开”, “不来打搅”, “很快乐的来了”, 将岳母善解人意, 本分, 爱女儿等心理特点很细腻的表现出来。

提问:写修女的是哪一个自然段?修女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第八自然段。“灰色的长袍”“亲切和蔼的面貌”“温柔的到来, 不经过起居室, 而直接从走廊进入卧室”这些词语将修女的温柔、和蔼和拘谨的性格特点也表现出来。

提问:主人公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从哪些细节可以看出来?

明确:

“最美丽”、“鲜花店”、“歌剧院”主人公是一个浪漫的人, 他爱生活, 爱妻子。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 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 通过比喻句写出丧妻失子时的绝望、恐惧和痛苦的心境。

“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的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口袋里”, “拿”、“吻”、“折”、“放”, 一系列的动作, 写出主人公对小纸条的珍重。特别是“吻”字, 主人公既是在吻小纸条, 更是在吻自己的妻儿, 在吻过去美好的生活。最后, 把它放在“胸前的口袋里”, 永远珍藏在自己的心里。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的, 他高高的抬起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 可以看出主人公他能勇敢地面对命运, 勇于承受人生的苦难, 不听命于命运的摆布, 是一个“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

小结:小说的叙述是粗放的, 但并没有引起粗糙的感觉, 反而有细腻的情感流动在叙述之中, 形成粗线条的叙述和细腻的感情流动互相映衬的风格特点。

板书:情感:尺幅之中涌动情感河流

(3) 联系人生, 领悟哲理

提问:小说不但涌动着情感, 字里行间闪耀着理性的光芒。找一找文中有哪些富有启发的句子, 结合你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埋葬了, 再也没有什么了, 一切都归于泥土, 这是一切的归宿”“因为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幸福。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启示一: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赐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我们既要积极地追求人生幸福, 又要乐观地面对人生不幸。

启示二:人生的幸与不幸, 都是生活的一个个判断、一个个阶段而已, 主要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和启示, 得到力量和智慧, 以向前看的乐观心态走好每一步。

启示三:人生的不可知, 生命的无常;但人生所以为人生, 在于直面, 在于惜福懂得点点滴滴的幸福美好也当珍惜。

板书:哲理:片羽之中开启人生智慧

小结:小小容器盛满着哀婉的故事、涌动着情感的河流、开启了人生智慧, 可以说《半张纸》不单是一个人生故事, 更是一则人生寓言。它通过放大人类心灵中悲怆绝望, 以唤起人们直面悲剧性宿命的勇气。

斯特林堡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 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五) 体悟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明确:小说《半张纸》通过“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来结构小说。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 原本杂乱的回忆, 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 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 浓缩的“半张纸”上, 杂而不乱, 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六) 拓展阅读

丈夫支出帐单中的一页

(美)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 (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 (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 (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 (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 (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 (支出金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iphone发展与创新下一篇:看清自己作文800字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