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图腾》观后感(通用15篇)
《狼图腾》观后感 篇1
读《狼图腾》有感1500字 《狼图腾》读后感范文
原创: 杨书锦
华夏族自古以来的精神图腾是龙,因为龙掌控雨水,扼着农耕文明发展的命脉,所以中原地区的人奉龙为神。然而,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当真就仅此一种精神象征绵延未断吗?还是有另一种同样珍贵却已被历史的烽烟消散?
这个被遗忘的“神灵”是狼——西北游牧民族的精神图腾。由于汉文化传统的儒家思想,狼在人们的印象中已演变成凶残无情的凶兽,甚至有畏狼如虎,憎狼成灾一说。幸而有姜戎十一年与狼为伍探微求真,著《狼图腾》,使得人们消除对狼的偏见与误解。
狼凶猛,穿上那身盔甲般的狼皮筒子,装上了獠牙和利齿,它们就是草原上最神勇无敌的猎手。石灰泡子里被冰冻的百匹军马是它们勇猛的见证。狼聪明,它们晓得人同狼一样,是不能被逼得太狠的,因而抢羊杀狗,浅尝辄止,从未动及人类根本。战场上,它们能充分利用地势,施展各种智计战法:打得过就酣畅淋漓地打,能逃则逃从不恋战;陷入困局逃脱不得也不慌乱,而是重新排兵布阵,冷静睿智地与人斗,与狗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此等下策,狼从不屑用。被掏走狼崽的母狼,会痛哭,会拼命报复人类,至死方休。犹记得那场惊心动魄的狼马大战。痛失爱子的母狼们发了疯般的冲向马群,她们死死咬住马腹,将自己悬挂在马身上,用自身重量在马腹上豁开一个大口子。然而,在她们松口之际就会被马的后蹄狠狠踢飞。轻则半身不遂,重则被拦腰踢断。那石灰泡子里横了多少只剩半截身子的母狼。
狼骄傲有信仰。当它们的狼牙被马倌用棒槌撞断,当它们的利爪被磨得血肉翻飞,当它们的某一条腿被打断再也不能迅疾如电时,这些生而为狼的尊严被毁灭,它们会选择离群索居,了却残生。《狼图腾》是一部讴歌狼魂的史诗。然而,在讴歌英雄的同时,不乏有对自己认知的反思。
最吸引我的,是额仑草原上狼与人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毕利格老人与狼斗智斗勇一辈子,他是草原上所有狼群唯一打心底里害怕的人,因为毕利格老人深知狼的习性,拥有媲美狼王的军事指挥权能,是草原上唯一一个可以把狼打得落花流水的人。但他也把狼保护了一辈子,他从不让手下人抢光狼的冬粮,更不许破坏狼生存的环境,因为他清楚地知道,狼,在草原生物链上是多么重要的存在,没有了狼,草原上的黄羊、兔子就会疯狂增长。它们会在水草肥美的草场上打洞,甚至把山丘掏空;它们会咬烂草根,破坏草原植被,不让来年春天长出新草,草场就会失去循环利用的价值。没有狼来抢夺牧民的牲畜,牲畜的数量就不会恰到好处,用不坏草地,也能让牧民维持生计。总之,狼是草原上一切平衡的支点,没有这个支点,草原就会分崩离析。所以毕利格老人要护狼。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狼的重要性。至少有某些位居高官却贪图利益、盲目自大的人,一次一次把狼赶尽杀绝。
包顺贵是先进文明的代表,毕利格老人是传统文明的象征。这两大文明代表相遇,不断激发出矛盾。包顺贵为了功劳成就,无节制攫取草原资源。毕利格老人为了草原长远发展,不断劝阻,几乎声泪俱下。那个时代“先进文明”的激进思想虽然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让大半中国人过上了好日子,然而这对于古老文化的冲击不可谓不大。草原垦了田,牧民几乎放弃了传统的游牧生活。他们开开心心地拆掉了帐篷,围起院墙,定居下来。他们这一代人生活方式的焕然一新,让后世几代人不再会做套马杆,不再熟悉他们那套春夏秋冬放牧牲畜的方法,甚至忘记了他们的祖先曾在每个寒风冷冽的夜里守着羊圈,同狼作着流血流汗的搏斗。毕利格老人不止一次地叹息过:现在的年轻牧民心脏了,他们记不起他们草原人的精神了。老人守护一生的古老传统,智慧而神圣的草原文明,在不久的将来会不复存在。草原人把守护神——狼赶出了草原,就是不再承认自己是勇猛豪壮的草原人。老人悲同族良心泯灭,叹珍贵文明行将就木。国家把“先进”讲得斗志昂扬,殊不知“先进”车轮碾着的是传统文明的残肢断臂。
然而时代总要发展,总得牺牲一些东西才能一路向前。正如秦能统一中原,是牺牲了几代秦王毕生的精力,励精图治,牺牲了多少勇士,抛头颅洒热血去为国家征战四方才换来的结果。其他六国的文明不见得是糟粕,但秦不也推翻所有,以新的尺度“车同轨,书同文”,让国家真正统一起来,由此开启了真正的封建王朝大门,其中央集权制延续至清。由此看来,游牧文明似乎成了时代发展的“垫脚石”,似乎其毁灭是必然。事实虽如此,但没有毁灭那么极端。草原人为了适应新时代,改变了生活方式,是为了变得强大,只有变强才能守住往日情怀。
人与狼之间不再上演殊死的搏斗,但人从狼身上学到的精神,是永远不会被磨灭的。它永远扎根于草原人的血脉之中,生生不息,绵延久长。
《狼图腾》观后感 篇2
一、什么是图腾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 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 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 大多数情况下, 被认为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 于是, 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 在许多图腾神话中, 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 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 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中国古籍中虽然没有图腾这个词, 但图腾及图腾崇拜在古籍中却有大量记载, 内容十分丰富。中国的文化古籍和许多古老的民间传说, 为研究图腾文化提供了最完整、最丰富的资料, 因此可以说, 研究图腾及图腾文化, 最肥沃的土壤在中国。《礼记·礼运》说:“麟、凤、龟、龙, 谓之四灵。”麟、凤、龟、龙, 实际都曾经是中国古代的图腾, 是中国先人们的崇拜之物。郭沫若在《关于晚周帛画的考察》中说“凤是玄鸟, 是殷民族的图腾”“龙是夏民族的图腾”。中华民族的崇拜物, 别的不说, 单就麟、凤、龟、龙这“四灵”而言, 在中国古籍和民间传说中就不知有多少, 它们都是中国文化史, 特别是中国古代图腾和图腾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这句俗语表明人们普遍对老鼠的憎恶, 然而, 远古时代的不少氏族、部落却认为自己的始祖是老鼠, 并为自己是老鼠的后代而自豪, 他们描绘、雕刻老鼠的形象, 在仪式或节目期间隆祀厚祭, 祈求鼠祖先的保护;白族虎氏族认为其始祖为雄性白虎, 虎也不会伤害他们。当要出远门时, 一定要选在属虎的那天, 认为只有这样, 做事才会吉祥如意。有的人从远方回来, 也一定要算准日期, 只有虎日才进门坎;白族鸡氏族则传说他们的祖先是从金花鸡的蛋里孵化出来的, 认为公鸡知吉凶, 会保佑他们。在迁徙时, 将东西装在背箩里, 上面放一只公鸡。到达新迁地区后, 公鸡在什么地方叫, 就在什么地方安家。在他们看来, 公鸡叫的地方, 就是最吉利的。
二、传统龙图腾
在原始社会里,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发展都处于幼稚的阶段, 人们对于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还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因此, 像对其他现象的解释一样, 他们也把文学艺术的产生归之于神灵的创造和赐予。我们知道, 人不是生活在虚无缥缈的天国里, 而是生活在客观的现实世界之中的, 人的思想、感情, 简言之, 人的意识, 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而是客观现实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 是人对于周围世界的某种形式的认识。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想象化。” (1)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指出, 在世界古代文化系统中, 没有任何一种文化, 人与自然, 曾经发生过像中国古代那样的亲和关系。学术界普遍认为, 中西文化基本特征的一个最大不同在于, 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西方那种虔诚的宗教信仰精神, 却更多人伦亲和魅力。古代西方在自然之天的巨大压迫下, 导致人们对天的敬畏而衍生出西方发达的宗教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文化的不发达, 则主要归根于古代中国人一般认为天人之间乃是和谐统一, 物我一体的关系, 即“天人合一”。
中国的龙, 具有图腾的基本特征, 它是各民族共同崇奉的图腾神。在《说文解字》中解:“龙, 鳞虫之长, 能幽能明, 能大能小, 能长能短, 春分而登天, 秋分而入渊。”传说炎帝、黄帝、尧、舜和汉高祖刘邦的诞生及其形貌, 都与龙有关, 是龙种、龙子。古越人也以为自己是龙种, 故断发纹身, 以像龙子。直至今日, 我们还常说“龙的传人”或“龙的子孙”, 这些都是图腾祖先观念的残余。至于龙图腾神观念更为普遍, 大多数民族都曾把龙视为保护神。
三、地理环境对文化观念的影响
哲学和美学大师里格尔视地理环境为世界历史的舞台。在他的观念中, 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族性格也是不同的:居住在广阔的草地和平原的民族过着游牧生活, 这些人显示出好客和劫掠两个极端, 他们时常集合为大队人马, 在任何一种冲动下便激发为对外战争, 所过之处往往满目疮痍, 遍地瓦砾。生活在平原流域的民族, 由于土地肥沃, 气候变化有序, 一般从事农业, 所以有关土地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 这样的民族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居住在沿海边的民族从事商业, 追求利润, 这样的民族智能兼备。这些理论都强调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的巨大作用, 因此也被称为“地理环境决定论”。
中华民族地处北半球的温热带, 这里气候温润, 土地肥沃, 很适合农业耕作, 所以有利于农耕文化的萌生和发展, 身处这种环境中的古代先民早就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自然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在大自然中生长、活动, 既受自然的种种恩赐, 同时也免不了要遭受自然灾难的威胁, 人类自身的命运与大自然紧紧拴在一起, 从而对自然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同时, 相传自夏代开始萌生的家国一体的宗法制社会, 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将整个民族看做是一个大家庭, 所谓“龙的传人”和“炎黄子孙”的提法, 就强调了天下一家的亲缘联系, 也就顺理成章地在文化和哲学上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居住在草原的蒙古族属于游牧民族, 民族的性格及精神信仰与农耕民族是有不同的, 但是也不能因此就说草原狼就是蒙古族的精神图腾。在亚洲和东欧, 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成吉思汗的传说:一只蓝灰色的狼, 携天命而降生, 它向世间高声嗥叫, 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感到颤栗。13世纪, 世界是游牧民族称雄的时代, 定居的所谓文明世界的人们遭受到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多少农田变成了荒野, 多少人烟稠密之地变成了废墟, 多少人类文明的积累灰飞烟灭。成吉思汗展开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服战争, 草原铁骑闯进了定居者的家园, 像狼袭击羊群一般, 将一向安分守己过日子的人们惊散得四处逃命, 一个个村庄被焚毁, 一个个城池被攻下。
四、狼为何不能成为我们的精神图腾
其实《狼图腾》这部作品中一方面从感性方面以狼形象推崇刚性精神, 这是积极的一面;另一方面, 书中又过分强调狼性的作用。其实, 汉民族自身敢打敢拼的民族基因并不比草原民族少多少, 只是不像草原游牧民族那样由于生产方式之故是日常表现出来的, 而是经常潜藏着的, 当灾难深重时会集中爆发出来。即便是看似文弱的书生也不就必然是真正软弱的。听过这段形容书生的词句吗: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如果用“图腾”这样一个词语来概言“狼性”是大而不当的, 盲目崇拜狼性更是可怕的, 天下皆狼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成为希特勒那世界将会怎样?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还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 我们不能用细枝末节的东西遮盖了历史的真实。我们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值得思考。
摘要:《狼图腾》这部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各种评价不一而同, 对于作者在作品中展示的狼性、人性, 对于作者对狼的高度评价, 笔者不完全认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证明我们是“龙的传人”, 我们的精神图腾是龙, 而非狼。所以本文从文化概念、传统图腾意象分析《狼图腾》中的图腾文化, 试论我们真正的图腾意象。
关键词:狼图腾,图腾文化,民族地理,狼性
参考文献
[1]以群主编.文学的基本原理.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0年12月, 第一版.
[2]许结主编.中国文化史 (插图本) 花城出版社, 2006年1月, 第一版.
[3]梁越著.大汗的挽歌——寻找成吉思汗陵墓.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2004年9月, 第一版.
狼性·狼图腾·中国狼王 篇3
东北汉子养狼赚钱
李军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毕业后独自到满洲里打工,积累了不少做边境贸易的经验。2000年的一天,李军出差到俄罗斯,空闲时和几位朋友去打猎。在深山老林里寻找猎物时,突然蹿出一匹狼来,李军立即举起猎枪准备射击,可旁边一位俄罗斯朋友捅了他一下:“不许开枪!”他不解,朋友说:“在你们中国,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叫做见狼不打三分罪,可我们俄罗斯人认为,狼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它身上有很多优点,我们很爱护它,打猎时,我们很少向狼开枪。”
李军不以为然,但当他静静地凝视起眼前的狼后,不知不觉竟被狼的眼神感染了——那种既漂亮又渗透着威严的眼神,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中。
回到哈尔滨后,李军查阅了大量有关狼的书籍和资料,然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养狼赚钱!想法一出,家人和朋友一致反对:“你不要命啦,你不知道狼有多凶残吗?”“养狼怎么能赚钱?”……可李军一句劝也听不进去,铁了心要办狼园。
确定目标后,李军放弃了做得红火的边境贸易生意,花几万元买下了哈尔滨市郊区一个倒闭的砖厂,改建成一个简陋的狼园,又花高价从内蒙古买回来十四匹狼运进了狼园,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整天伺候着它们。
起初,狼群对新家并不满意,摆出了一副备战的姿态,更糟糕的是,它们还出现了食欲不振、拉肚子等状况。李军连夜看书学习救治方法,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他把药混进食物中,可病狼一吃,全吐了出来。反复几次后,病狼干脆绝食,还凶狠地瞪着他。
有两匹狼,进园前是一对情侣,公狼生病后,李军为了防止相互传染,便将它们分置在两处狼舍中。谁知,母狼情急之下竟开始绝食,而公狼则每天以怒号表示抗议。李军以为两匹狼的相思之情过两天就会缓解,可是直到第四天,母狼仍不吃东西,已经饿得奄奄一息,而公狼更是选择了走绝路,一头撞墙而死。
李军赶紧请来专家制定救治方案,经过专家的指导和他的悉心照料,剩下的病狼终于好了。不久,他又雇了几名饲养员,专门负责看护狼群。在李军无微不至的呵护下,2001年年底,狼园终于迎来了第一批繁殖出的十匹小狼。
为了给正在坐月子的母狼加强营养,李军特意买来最新鲜的牛肉、动物肝脏,并且自己也搬到了狼园,日夜蹲守。本以为一顿大补,母狼会膘肥体胖,可几天下来,母狼却越吃越瘦。为了解开谜团,李军和饲养员躲在远处用望远镜偷偷观察——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母狼哺乳时把吃进去的食物咀嚼后,再吐出来全部喂给了狼崽们。
深受感动的李军开始变着花样地伺候那些狼。一天,为了给狼洗澡,他特意买来了一个桑拿浴房!朋友提醒他:“这样很容易把它们惯得失去野性,那就不是狼了!你得制造一个环境,让它们恢复本性……”于是,李军每天买来活兔活鸡等,让狼在园子里抢着捕食。狼的肉食量大得惊人,每只狼一天都要吃三四斤肉,每天的花费至少要二十多块钱。当时,李军已经养了三十匹狼,一天就得花六百元喂养它们。两三年下来,他就投进去了近百万元。
结合旅游发狼财
李军最初打算把狼园搞成像动物园一样,靠卖门票赚钱,但他渐渐发现,狼园根本吸引不到游客,而且很多大人和孩子一听说有狼,都吓得绕道走,哪还有胆子花钱来观看呢?
2004年春,李军盯上了狼园附近的一个旅游度假村,那个度假村曾经很有名气,但风光了几年后生意渐渐萧条。李军想,如果与度假村合作,岂不是两全其美的事?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度假村老板说了后,对方也非常看好,立即答应下来。
不久,李军的狼园成了度假村里的一个旅游项目。可很多游客根本不敢买票进去看,尤其是那些带小孩的家长,少数人好奇地看完后,却直呼:“不过瘾!就像一般的动物园一样,只是远远地观望一下,没啥看头……”于是,李军不得不想办法挖掘狼身上的卖点。他想,既然那么多人害怕狼,何不以练胆为噱头开发项目?很快,他就推出了“鬼哭狼嚎”、“狼吞虎咽”等一系列有趣而刺激的项目。“鬼哭狼嚎”就是夜晚听狼叫,狼的叫声很特别,尤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像是在大声地哭,一般人听了都会毛骨悚然。度假村有几间客房离狼园很近,他推出这一项目后,很快就吸引了不少年轻情侣前来体验刺激。
每当新繁殖的小狼出生时,李军就借机让游客亲近狼,了解狼。比如他建了一个瞭望台,摆了二十多副望远镜,让游客观看母狼哺乳和反刍的情景。许多游客看了后,激动地说:“非常感动!没想到我们印象中凶残无比的狼,对子女的爱竟是如此无私!”
虽然成年狼看上去有些吓人,但小狼却十分可爱。李军还多次举办“我与狼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活动,让游客像抱着宠物狗一样亲手抱着小狼,零距离亲近它们。他还经常给游客们讲述养狼的趣闻,比如哪匹是头狼,哪匹是头狼的妻子,哪匹是头狼的孩子,哪两匹狼正在热恋中等等。经过一番努力,李军渐渐改变了当地人认为狼极其凶残的固有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狼园亲近狼,了解狼,尤其是城里的小孩子,每逢节假日,都缠着父母要来狼园。就这样,李军的狼园人气越来越旺,成了度假村吸引游客观光的最大卖点。
2005年,随着一本名为《狼图腾》图书的畅销,带动了一股风靡全国的狼文化潮流,可李军机敏地注意到,许多崇尚狼文化的个人和公司,却连真正的狼都没见过。于是,他趁势成立了一个狼文化培训团队,凭借多年养狼经验,总结了卧薪尝胆、众狼一心、自知之明、同进同退、表里如一、知己知彼、忠于家庭、授子以渔、野心十足、屡败屡战等狼的十大生存哲学,专门面向一些企业对员工进行团队精神训练。后来,李军又在狼园里建立了一个狼文化传播基地,供来自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培训机构和公司企业组织开展狼文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靠收取场地租金赚钱。
开发狼产业掘金千万
2007年年初,李军的狼园已养殖了五十多匹狼。他觉得时机已到,便将整个度假村以及周围的大片山林承包下来开发成风景区,注册成立了哈尔滨金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2008年的一天,李军偶然听到了在年轻人当中十分流行的网络歌曲——汤潮的《狼爱上羊》,朗朗上口的歌词,动人的旋律,令李军灵感迸发,他决定邀请汤潮到他的狼园演唱这首歌。为了营造氛围,吸引眼球,他特意选择了一个下雪的冬天,并事先训练了一匹公狼与一只母羊和睦相处,当汤潮站在舞台上深情演唱《狼爱上羊》时,身旁的公狼和母羊在工作人员的训导下,做出一副亲昵的样子,台下的观众顿时感动不已。
李军不仅有狼一样的智慧,而且有狼一样的野心,他对事业的追求永无止境。2010年,一个做宠物狗生意的朋友找到他,提议让自己的狗与李军的狼进行杂交,然后培养成可以当宠物养的狼狗。李军觉得这办法不错,于是与朋友合作,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培育了一批狼狗。这种既有狼的嗅觉、爆发力、体型,又有狗的温顺、忠诚的狼狗面市后,颇受欢迎,他每年仅靠出售狼狗就能赚两百多万元。
2011年夏天,抗战电视剧《雪狼谷》的剧组负责人慕名找到李军,花高价向他租了一匹狼用作拍摄道具。这让李军又开辟了一项新业务——训练明星狼,专门向全国各地的电视剧、电影剧组以及演出商等出租。
野生狼现在已经非常稀少,人工养殖的狼也不多,而狼身上的东西价值不菲。目前,用于配饰或收藏的狼牙、狼髀石的市场价每个都要上千元,而一张狼皮的价格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因此,这些年来很多朋友建议李军把狼杀了,换成钱后再养小狼。但李军对自己饲养的每一匹狼都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我宁愿它们老死,也不杀一匹狼,这是我的原则!”
如今,李军的狼园已有上百匹狼,是我国目前养狼最多的人。他的目标是,通过不断扩大狼产业,将此建设成亚洲最大的狼园。养狼十余年,李军已积攒下数千万元资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狼王”。过去,狼一直被人们作为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是凶残和狰狞的代名词,可李军特立独行,靠着像狼一样的野心、自信、坚毅和智谋,从狼身上挖掘到了巨大的财富。
《狼图腾》观后感 篇4
《狼图腾》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人要与大自然和平相处的故事。学生陈阵和朋友到蒙古当知青。一天夜里,首领老爷爷带领他们去挖狼群储蓄的食物----死黄羊,老爷爷说只能挖一半,要给狼群留一半,否则它们就会去咬牲畜。但夜里,一个商人把黄羊都挖走了,导致了骨瘦如柴狼群愤怒到了极点,然而这时,愚昧的官员要捕杀狼,他们认为狼是祸害,必须斩草除根。老爷爷叹气说:“这个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果没有狼,越来越多的黄羊会把草原的草吃光,所以需要狼来维持黄羊的数量。如果人类要捕杀狼的孩子,本来就愤怒的狼群一定会报复的。本来一个好好的生物链,被人插上了一脚,生态就会遭到破坏。”正如老人所料,狼群在一天夜里咬死了许多羊,牧人遭到重大损失。
还有一段感动的地方,就是陈阵收养了一只狼后,像养狗一样养它,天天喂它。但老爷爷在陈阵不小心被自己的狼咬伤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狼天生就是一名战士,它们喜欢冒着生命危险去捕食,你剥夺了那只狼向往自由,去捕食的权利,夺走了它的荣耀,所以你应该放了它。是呀,狼不是狗,它们不喜欢靠人的喂养生活。狼是属于大自然的,也就是蒙古人口中的腾格里。所以人不能随便掌控它的生死。
《狼图腾》观后感 篇5
片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杀狼行动,汉人们把狼群杀的一个不剩。只是为了那珍贵的皮毛,还对外谎称狼吃了他们养的羊,所以要赶紧杀绝。眼看着一批批狼死在汉人的枪下,我的眼泪就流了下来,而最残忍的是汉人,为了不让狼皮有抢眼就开车追饥肠辘辘的狼,把它累死为止。而有的狼为为了反抗,干脆自杀一了百了。看着一只只死狼被抬上车,我的心都碎了,明明是人们把狼群出储藏的食物全部偷光,并杀死了所有狼仔,难道狼群报复一下下不可以吗?如果狼死了,那么羊、鹿、兔子马等草食动物就没有了天敌,它们会一直吃草,把整个草原都吃没了。杀狼也是因为人类的贪婪,国家的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动物以前都是欣欣向荣,因为人类的大量捕杀,才成了保护动物,人类的贪婪是无限的。是无法满足的不少生命就是死在人类的贪婪上。
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不要被贪婪冲昏了脑袋,要知道伤害动物就是为自己以后的生活设困难障碍,同时也会伤害自己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我们要珍重和爱护他们,同时也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否则有时候会伤害了自己。
《狼图腾》观后感 篇6
《狼图腾》是迄今世界上第一部以狼为叙述主题的小说,作者以自己主要在文革时期在蒙古草原的亲身经历、以近乎自传体的叙事角度,描述了狼的活生生的世界,呼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缅怀早期人类的图腾:自由、独立、顽强、勇敢的精神、永不屈服、决不投降的性格、意志和尊严。
我在大学的时候有幸看到了《狼图腾》原著,当时真的是叹为观止了,觉得真的是一部奇书,能将狼的精神、狼的智慧写的如此的淋漓尽致,还有狼与草原、狼与羊群、狼与人类之间的是非恩怨都精细地刻画了了出来。这是一部真正的草原狼的史诗。阅读《狼图腾》的时候,紧张、感动、恐惧、喜悦、愤怒、惋惜、伤心等情绪交织其间,只觉得荡气回肠、爱不释手!看完后还久久回味,一时间竟对一直以来被冠以负面形象的狼产生了喜爱敬畏之情。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津津乐道,向同学推荐这本书。
《狼图腾》观后感 篇7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学亦是如此。姜戎先生的著作《狼图腾》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取得了巨大反响。该部著作有幸经由葛浩文先生的翻译,保存了大量的内蒙民族的鲜明特色,并对我国那一特殊时期的故事进行改写,尽可能地传播了中国特色文学,提升了中国文化软实力。本文将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入手,分析其特色的翻译策略。
一、《狼图腾》的英译策略
1. 英译的文化差异。
半自传体小说《狼图腾》的作者姜戎先生,30多年前作为北京知青曾到内蒙古鄂伦草原插队11年,该部著作被描绘为“一部描绘、研究蒙古草原狼的旷世奇书”。小说酝酿于上个世纪的特殊背景下,极具中国特色,然而这一深层次的、隐晦的文化同样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在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研究如何将这类因素融于新的语言文化中,将内蒙草原的狼文化,文革形势下人们的行为和生活解释清楚,加深外邦对中国的理解。译者扮演着文学间的斡旋角色,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体性,对文学进行再创造。《狼图腾》译者葛浩文先生曾引用一句意大利的谚语“翻译即背叛”来评价翻译。翻译的性质就是对文学作品的改写,任何一门语言进入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必定会被改变。葛浩文先生是公认的“中国现当代文学首席翻译家”。除了对原著孜孜不倦的钻研外,葛浩文先生还专门找到内蒙古大学的学生,共同翻译解释书中众多的蒙语词。
2. 英译的方式特色。
经由美国著名翻译家葛浩文翻译的《狼图腾》,2007年摘得了首届“曼氏亚洲文学奖”的桂冠。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为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对原著进行大量改写,其目的是增强小说的故事性和流畅度。英语读者偏爱简短且叙事性强的文学作品,这种改写体现了多元文化系统间,为了渗入外邦文化过程中所做出的妥协,西方主流文化对于东方文学边缘化倾向依旧,这种改写也是完全为了照顾英语读者的阅读方式,并且征得了原作者姜戎的同意。其次,小说中大量的评论文字也被删减,这部分包含了大量了作者观察到的事实和分析实质,增强了小说的哲理和内涵,有利于读者从当事人角度加深思考。葛教授改写的原因,一是其中大量历史、文学作品难以用用英语表达;二是美国读者更倾向于短片故事。葛教授的改写让《狼图腾》的以一种美国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
二、《狼图腾》英译考量
1. 对特殊文化进行曾译。
原文:那天深夜,陈阵突然被噶斯迈急促的呼叫声和狗群的狂吼声惊醒,当他急冲冲,穿上毡靴和皮袍,拿着手电筒和马棒冲出包的时候,他的双腿又剧烈的颤抖起来。
译文:After pulling on his felt boots and but-toning up his Mongol robe,his deel,he ran out of the yurt on shaky legs,flashlight and herding club in hand.
皮袍是一种蒙古特色羊皮制长袍,当地人用以抵御冬季严寒,蒙语中“德勒”就是皮袍的意思,很有民族特色。为突出中国文化、蒙古文化特色,作者在此对原文进行曾译,将皮袍译为“deel”,并加注解释为蒙古特色长袍。从而让读者更清楚了解蒙古人的着装风格。对皮袍的曾译既顺应了主流文化,同时以美国读者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输出,传递了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
2. 西化中国典故。
原文:即使当年八路军新四军......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是中国典故,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巨大的力量。葛浩文翻译过程中采用与之相对应的英语习语“a Herculean task”,指需极大的力量才能完成的任务。这种接地气的翻译手法有利于加深读者的理解吧,同样采用谚语也保留了作品的文学性。
3. 意译。
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因为有部分名词的使用,如直译则易产生误解,如“有门儿”和“没戏了”,这类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如“有门儿”译为“something next year”,“没戏了”译为“No way”,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获得更流畅的阅读体验。同样,译者在处理“眼热”这个中式词汇时,使用了引申义“嫉妒”。
三、结语
《狼图腾》文化特色鲜明,葛文浩教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地保留鲜明的文化特色,满足西方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好奇心,也要考虑这些读者实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最终采取一种折中的翻译方式,在异化和归化两种翻译手法间找到平衡点。做到异化不阻碍原文的流畅阅读体验,归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特色用语,外来词汇。最终实现文学传播和交流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狼图腾”文化的恶果 篇8
奇虎和腾讯的商场厮杀,最终以工信部发出通报批评、两家公司向社会公开道歉而暂告结束。不少媒体在报道时,大多将重点放在工信部责令两公司道歉上。
其实,更为重要的看点应是这些年来中国企业为了竞争不择手段,甚至欲置人于死地的“狼图腾”文化。“狼图腾”式的竞争已经存在于中国市场多年,如果企业能以这次事件为戒,严格恪守商业法规,这种伤害竞争对手和消费者的竞争模式才会告别中国市场。
在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之间将会出现充分的市场竞争,使消费者购买到价格公道、质量优良的产品和服务。但是,商业竞争不能像军事行动一样以消灭对方为手段来扩充自己的市场地盘,这种竞争所带来的结果只能导致竞争双方共同受损,消费者不仅不可能购买到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会直接造成其利益受损。
对此,我国早在1993年就制定颁行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限制,“3Q大战”的发生,则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消费者利益,需要政府行政部门依法进行干预和制裁。
“3Q大战”之所以会发生,与我国商业竞争多年来的无序状态有很大关系。客观而言,我国企业几乎都已经意识到了市场竞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像互联网这样的新兴行业,它们每一寸市场版图的获得,几乎全是靠企业在与同行的厮杀中获得的。
不过,这种竞争中没有相应建立起文明竞争规则,一些企业甚至采取了不择手段的策略,以为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最有效手段便是消灭对手。这样的企业,即使能一招制胜,也无法赢得消费者信任,最终结果只能是导致市场萎缩,自己也无法成为一个伟大的企业。
这种以消灭竞争为目的的竞争手段,是一种“狼图腾”式的商业文化,这种文化泛滥则会导致市场无序,使消费者利益无从保障。
改革开放已有30余年,但商业竞争的文明规则还没有建立起来,假冒伪劣、盗版等恶性竞争催生的违法现象已令中国企业形象大跌,此次“3Q大战”也是长期以来在我国商业领域被当作正面形象倡导的“狼图腾”文化所种下的一个恶果。如果不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加以干预、纠正,“狼图腾”文化仍会继续下去。
对我国企业来说,应通过这场恶性竞争所留下的教训,认识到遵守行业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和尊重用户权益的重要性。
电影狼图腾观后感 篇9
一,是作者对草原狼的热爱,他能够用非常多的时间去观察狼的特性,习惯,全文按照主人公陈阵的思想来叙述整个故事,还加入了驯养小狼的想像。使全文内容更加充实。
二,在环环相扣的“狼故事”的紧张气氛中,草原狼的卓越的智慧,机警的作战,坚强的意志,忘我的忠义,浓厚的亲情历历在目。讲述了人和狼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亲情。
原先在我心目中狼的地位是很尴尬的,凶猛不及狮虎,速度不及猎豹。同为食肉类哺乳类动物,它也只能去欺负狐狸,它的存在也只是为了衬托虎豹们的勇猛。就像一部电影,它永远只能做配角。然而,读《狼图腾》,随着故事情节的深入,我越来越明白了我的思想是错误的。狼是智慧的,这一点在草原狼捕杀猎物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它们的每一次进攻都堪称经典。它们不打无准备之仗,踩点、埋伏、攻击、打围、堵截,组织严密,就像在实行孙子兵法。
同时它们也是忠实的,独处而被人发现的狼往往逃向与狼群相反的方向。牺牲自己,保全群体。这绝非聪明,而是忠实。不仅如此,狼也是团结的它们很少各自为战,所有的行动都是在狼王的统一调度下进行。只要狼王一声令下,群狼便会排山倒海,勇不可挡。狼有太多太多的优点值得人类去学习,可是人从来只看狼的劣根性,真是可悲的生物。还亏人与狼的近亲狗生活了那么久。
阅读《狼图腾》后感 篇10
汉族人把龙奉为神物,信仰龙图腾,而蒙古人信仰狼图腾。
《狼图腾》这本书讲述了关于两个汉人和狼的故事。陈阵和杨克到蒙古族体验生活,经历种种与磨难。蒙古人护狼、杀狼、养狼,对狼图腾无比尊敬。 有一次,猎人们以毕利格老人为首合力打狼,他们把狼赶到了一个三面环山一面环坡的盆地,狼群黑压压的一片,最起码有上百只。一段时间观察后,毕利格老人找准时机一声令下:“冲!”顿时,几百条憋足了劲,急红了眼的猎狗和数百个挥着套马杆的猎狗冲向狼群,谷内顿时血流成河,一只只狼被撞翻在地。狼群有策略的反攻,好几条狼围剿一条狗,顿时局面立即倾向狼群一边。毕利格老人赶紧让狗群攻击头狼,经几只大狗冲向头狼一顿乱咬,头狼乱了套,最终停止了反抗。本可乘胜攻击,可是毕利格老人说:“停,回营!”并虔诚地向天空跪拜狼图腾。
回营的路上,陈阵问毕利格老人为什么要放了狼,老人严肃地说:“如果我们把狼都杀掉了,兔子等就会没有天敌,把草吃光,草是草原的‘大命’,我们都是‘小命’,如果大命都没了,那我们的小命也就没了!”陈阵深有感触,草原上的人不愧是信仰狼图腾的啊!
毕利格老人在剿狼行动中成功杀死了几十条狼,而放走了更多的狼,体现出他的经验丰富,顾虑长远,
现代社会,许多人急功近利,森林里不断砍伐树木,他们并没有考虑到树木被砍伐光了的后果。树木被大量砍伐,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会变得稀薄;树木被大量砍伐,空气中的毒气和有害微粒会剧增;树木被大量砍伐,洪水、沙尘暴会更加频繁; 树木被大量砍伐,小鸟、动物们没有了家园。这些人为了自己眼前的利益,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人类生存过程中不断地浪费自然资源,如水和粮食。虽然世界上海洋面积占地球的三分之二,可是其中90%以上都是咸水,不可能饮用。中国地大物博,可是人口众多,具统计,中国一年浪费的食物相当于万人一年的口粮。如果没有粮食和水,人类和动物都无法生存,所以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大家一起保护现有的资源吧!
人们应该向毕利格老人学习,自己生存的同时,多考虑大自然的未来发展。
电影《狼图腾》的文化解读 篇11
2015年2月19日贺岁档期上映的《狼图腾》(Wolf Totem)是一部由姜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3D冒险剧情片,本片请来了被誉为最会拍摄动物题材的法国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影片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把人们带到了辽阔而又浪漫大草原上,讲述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下乡知青来到蒙古草原插队时,与草原狼和游牧民相依相存的故事。深刻感受到了游牧民族对狼图腾的崇拜,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以及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
一、 《狼图腾》——自由文化
(一)中法文化交流之合作自由
刚刚过去的2014年正逢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两国合作领域愈加广泛而深入,中法文化交流更是硕果累累。前不久,我国总理李克强出访法国时,法国总理瓦尔斯高度肯定了两国在文化交流合作上的成绩,更是称赞影片《狼图腾》是中法文化交流中最绚烂夺目的宝石。中国制片方选择让·雅克·阿诺执导《狼图腾》,认为“法国电影风格更适合中国人的口味,并且不是那么商业化”,更为重要的是相信让·雅克·阿诺的电影拍摄能力,的确也让人无可挑剔。
我国电影产业化深化改革的10年是电影事业发展的机遇期,与国外的合拍片已经成为电影产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合拍片把美国和欧洲电影的先进元素带入中国,世界多元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仅迅速提升自身影视技术和经验,还促进了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极快地推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升级,成为中国电影走向成熟走向世界的有效方式。
(二)敏感话题未删减之创作自由
《狼图腾》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故事。原本蒙古狼群与游牧民自由自在地生活在广阔美丽的草原上,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打破了往日宁静的生活,原始的草原被盲目地开垦、大量狼群遭遇围猎捕杀。几年后,蒙古草原鼠害肆虐,大面积的草原沙漠化。包顺贵是政府派来的草原管理者,盲目执行上级命令:掏狼崽儿、草原全面杀狼计划和天鹅湖的恶性开发等。这些都涉及到了文化大革命以及草原生态破坏等敏感问题,但是在电影中均未遭到删改,令不少看过该部电影的外国评论家感到十分意外。在他们看来,影片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似乎在中国是无法通过审核的,但是没受丝毫影响充分展现出来了。导演让·雅克·阿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国广电总局对其给与了全面的自由的去改编故事, 观众所看到的影片就是他最初的创作意图和最原始的剪辑。阿诺还说,他非常理解中国广电总局此举,为了更快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他们需要在文化自由等方面做出让步。
二、 《狼图腾》——草原文化
(一)图腾信仰
“图腾”来自于英语“totem”的音译,源于北美洲印第安的阿尔贡金部落的语言,其涵义为“他的亲族”,是整个部落的标识。图腾作为人类最早的宗教信仰符号化,是人类社会最早、最奇特的文化现象之一。在原始的各类图腾物中,以动物图腾居多,而在动物图腾中狼的图腾居于要位。本部电影采用真狼实景拍摄,生动展示草原民族文化与狼群之间的神秘关系。游牧民对草原狼充满了敬畏,狼是腾格里派来保护大草原的,是大草原的守护神,对狼的敬仰就是对自然的敬仰。牧民死后,在运送尸体途中,尸体从哪里掉落,就认定那里就是死者选定的地方,要在那里把自己送还给草原。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做,死后才能回到腾格里的怀抱。这是牧民对代表着天意狼图腾的崇拜。
除了对狼的信仰与敬畏之外,在历史长河中,草原人与狼结为伙伴,狼的精神对草原人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蒙古老人说:“打仗,狼比人聪明,我们蒙古人打猎、打围、打仗都是跟狼学的。”成吉思汗正是凭借狼的精神,学习了狼的作战技巧,才征服了辽阔的疆域。狼的勇敢、团结、智慧、勇于牺牲精神,它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捍卫自我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与自由,这是草原人永恒的精神信仰。
(二)生态和谐
从人类出现的那一天起,人与自然的关系便已经形成。然而这种关系,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展开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一方面生态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客观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断索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因此,人类社会关系也会变得薄弱充满欲望,人的道德素质也面临着巨大考验,甚至为争夺生态资源而引发了战争与冲突。在电影《狼图腾》中,草原牧民知道狼对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即便狼吃了羊,也在所不惜,更何况狼还是可以控制啃食草场的黄羊、鼠类等五种动物的数量。正因如此,草原人既保护狼又打狼——毕力格老人曾说取一部分黄羊,剩下的作为狼来年的食物,开春却又掏狼崽儿来控制狼的数量,这是完全符合这种生存原则的。草原人与狼共同维系着草原的生态平衡,给予人们鲜活而又深刻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价值观。
结语
《狼图腾》观后感 篇12
探讨人与自然、社会、信仰的关系
《狼图腾》中, 主角作为一个大城市下乡到内蒙的“知识青年”, 通过对草原人民与草原狼“相爱相杀”关系的认识, 既具备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描写, 又体现了人类向往自由的灵魂, 与社会约束力的矛盾, 再加上对草原人民信奉草原之魂“腾格里”的信仰, 可以说已经具备了“大片”的所有精神内核元素。更能让《狼图腾》脱颖而出的, 则是对“中国”的表现视角。电影中展现了中国建国后发展初期, 大快抢上, 发展生产、发展经济的故事, 生产队的领导起初是草原传达“上面”的精神, 要求牧民春季去“掏小狼崽”, 将小狼崽摔死后, 取得皮毛用于高档成衣的出口, 后来又大肆开发草原, 破坏环境, 非常不“可持续发展”的盲目听从指挥, 将草原改造成耕地。这个主题既具备环保精神, 又有反思精神, 不但题材深刻, 更非常具有思辨的精神, 故事浅道理深, 更能让世界电影产业, 对中国近年来颇具颠覆性的“开放”态度, 产生好感。
人与“狼”之间的哲学内涵
《狼图腾》中表现的“精神信仰”, 是一种看似很有深度、实则人人能读懂的、具有普适性的价值观, 尤其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电影中草原上的牧民们浩浩荡荡地去挖出狼藏在雪中的黄羊, 为的是让狼“不能吃太多黄羊, 这样明年黄羊减少, 狼就没的吃了。”但又不能让狼太饿, 否则狼会开始进攻牧民们的羊群。他们信仰草原的神灵的庇佑, 在保护与猎杀之间维系着生态的平衡。他们将死去的牧民置于草原, 为了偿还人类对草原的索取。即便他们必须听从“组织”的安排, 去“掏狼崽”的时候, 他们也充满了对“狼图腾”的敬畏之心, 每一个死去的幼狼, 都是将灵魂还给草原。而电影中人与狼的关系, 更加深了狼作为草原图腾的象征意义, 人类企图通过饲养狼而征服狼, 结局却是狼终归要回顾自由, 并且绝不会被驯服, 这也体现了“信仰”永远凌驾于人类的能力之上, 我们只能用尊重它来换取被尊重, 而永远无法通过驯服它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狼图腾影片学生观后感 篇13
回头再说这部电影,实话实说,还不错。节奏紧凑的故事性较强,还是挺抓人的。虽然我不是很认同狼性哲学(关于小说是否歪曲了蒙古人的文化也在热议),但是这部电影所表达出来的一些意思我觉得还是不错的,比如,人要敬畏自然,遵守自然法则,要与自然保持平衡与和谐,动物远远比人想象的更具有团队精神,也比我们人类更聪明灵异,且重情重义。
剧中有几个情节挺震撼的,其一是两个蒙古族人在大风雪夜去照看军马,与群狼搏斗以及第二天马群在冰湖里冻成冰雕的惨状;其二是人类开着车围捕狼群,两只老狼宁可自杀也不愿被人抓住;还有就是天堂一样的天鹅湖被垦荒移民破坏的样子。人类曾经是自然的一部分,可是却渐渐异化成了自然的对立面,可悲。
感觉这部电影狼比人演的好,蒙古族演员比两个汉族男主演演的好。窦骁老老实实做了一回大绿叶,没什么发挥的余地,冯绍峰的表演还是稍微有点儿端着架子。
《狼图腾》观后感600字 篇14
故事发生在草原上的蒙族人,他们每天都在放着牧,但常常被狼成群结队地攻击,导致放牧的羊被狼群吃掉其中的几只,因此草原上的人都很憎恨。他们每年春天都会去狼窝里掏狼仔,然后拽着尾巴向天上抛去,是为了把他们送到当地人信奉的神“腾格里”那去,人们一次次做着过激的行为,狼也开始报复他们。先是把上等马逼到湖水里冻死,再在晚上爬到羊圈吃羊,令人们损失了巨大的经济。不过从东边来的蒙古人过来后用更加残忍的手段猎杀狼者,在肉下面埋炸弹,用枪追着他们打(为了获得狼皮),直到最后,狼被杀得寥寥无几,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幸亏有了男主养的一只小狼,那片草原上的狼群才得以繁衍。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至深,不是为了狼群的坚强、勇敢、团结的精神而感到敬佩,而是人类的邪恶和自私而感到愤怒。我们本可以与狼和其它动物和平共存,甚至我们和一些动物还“互惠互利”,但我们人类非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屠杀他们,导致他们的生存和栖息地受到破坏,从而有些动物遭到灭绝。每次看到一类动物我们都会感到惋惜和伤心,可是没有想过这类动物的灭绝是因是因为什么呢?我想大多数原因都是我们人类“霸占”了吧!这部电影能解释为什么一类动物会很快灭绝,答案在最后已经明了。
《狼图腾》观后感 篇15
1.1 生态翻译学的内涵与外延
生态翻译学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特殊方法, 概念出自我国翻译学者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并不是翻译学中的单独门类, 而只是指基于生态角度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活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观点是翻译者要在适应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翻译内容进行选择进而对作品原文呈现的环境和社会、文化、语言等进行再现。
1.2 生态翻译学的适应与选择
胡庚申认为,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视角应为适应和选择。适应视角主要指翻译者的适应, 选择视角则偏重于读者的选择。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 胡庚申认为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方法应为“三维”翻译方法, 认为翻译应该至少立足于语言、文化和社会交际三个角度之上进行活动。在此基础上, 胡庚申认为翻译者应该遵循选择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 翻译者的应在文本的适应与选择中得到最准确的译文。最后, 对于翻译的本体之一的翻译评价标准的制定, 胡庚申认为应当运用更多维度的标准, 从翻译者本身, 读者反应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翻译评价。
自胡庚申2001年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 到2004年《翻译适应选择论》正式出版, 最后到2008年胡庚申题为《生态翻译学解读》的文章, 生态翻译学的提出和发展虽然并未经过很长的时间, 但基础理论已基本形成。因此, 虽然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仍有些稚嫩和不成熟, 生态翻译学也已经在翻译界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理论。生态翻译学的实质是一种“实指”, 更是一种“喻指”, 这种实质指的是生态翻译学不仅是一种基于隐喻类比作品生态与现实生态的整体性作品翻译研究活动, 更是指译者翻译作品过程中的能力发展研究活动。在翻译分为适应与选择的基本定义之下, 译者越来越成为翻译作品活动的中心。
2 生态翻译学与图腾文化
2.1 图腾文化的源起与发展
中国文化中, “图腾”一词最先出现于我国近代学者严复的《社会通诠》作品中, 翻译自外国的“totem”一词。来自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中译本作品中也包含了众多图腾文化知识, 多取材自美洲印第安人的图腾文化。接着, 胡愈之对《图腾主义》一书的翻译成了我国普遍认为的图腾理论正式引入中国的标志。
关于图腾文化的起源学界说法不一, 但多数人认为其原意是标志一个氏族或象征一个部落的图画。外国的学者常常认为图腾是先祖的象征, 我国学者则普遍认为图腾是一种非人类的生物, 原始人对于图腾的崇拜是出自于原始人对于自然中某种神秘物种的崇拜和敬仰。后来关于图腾的定义中普遍认为图腾是人类对宇宙尚未形成理性认识时对于自然界混沌的文化认知, 不仅是宗教文化、更是社会文化、民俗文化。
2.2 图腾文化与翻译的适应与选择
图腾观念起源于人类对自身的追问和好奇, 是人类浓厚兴趣的产物。图腾文化也是全世界各地关于图腾观念的在地域上的具有文化性质的聚合体, 包括了图腾的标志、象征、仪式、规范、血统等有关于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早期图腾的起源原因在全世界的范围内是共通的, 在不少国家和民族的远古文献中都有着记载。
《狼图腾》是一部半自传性质的文学作品, 是作者姜戎以狼部落的图腾为基本指导观念创作的图腾作品。提出了“狼图腾”“草原魂”等重要概念的《狼图腾》与其他中国优秀文学作品如《藏獒》《雪虎》等一样, 在人与自然人与动物或者动物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 依靠图腾文化对人类的生态观念进行拷问。在文化层面, 《狼图腾》一问世便引起了学界关于图腾的热议, 一时间, 龙图腾、狗图腾等观念层出不穷。
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对包含着图腾文化的作品翻译, 也离不开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概念:适应和选择。在适应和选择的基本框架下, 翻译者对《狼图腾》主要从语言、社会交际、图腾文化三个角度进行选择性适应翻译和适应选择翻译。这种适应和选择体现在了作品翻译的各个方面, 不仅包括了翻译者词汇、文章风格和色彩等方面的适应和选择, 更包含着作者在对两国文化进行理解和对比基础上的文化适应和选择。《狼图腾》的译本作者葛浩文在翻译过程中, 不仅在选择和适应中成功用外文体现了《狼图腾》原作的逻辑形式, 更从外文角度成功地传递了《狼图腾》的图腾文化。
2.3《狼图腾》中图腾文化的生态观念
《狼图腾》向国人揭示了我国额仑草原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下失去平衡的惨痛现实, 曾有评论说《狼图腾》是一部鲜活的草原生态教科书, 充满着生态忧患是让人深思的作品, 对我国生态文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然而《狼图腾》的创作并不是空穴来风, 作为我国优秀的生态忧患作品, 《狼图腾》的创作有着极其现实的背景。生态作品产生的原因基本上是作者生活环境生态的恶化, 《狼图腾》也正是如此。在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 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力和改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人类越来越能够主导大自然。在我国,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进行不断的改造, 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不断出现, 这些问题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其他的一系列, 如水资源污染、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增多等等影响我们生活的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这些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也引起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人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重视, 生态主义的思想萌生使得生态意识和生态意识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流行。在这种背景下, 我国也不断地提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 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更是直接提出成文的方案政策以建设生态文明。
姜戎的《狼图腾》便是在这种世界和国家的生态主义背景下产生的、生态主义学者角度的生态文学作品, 《狼图腾》在图腾文化的背景下, 描写了被派到额仑草原的北京知识青年陈阵在额仑草原的所见所闻。作者以狼为线索, 以狼的图腾为基底, 实际上重点描写了陈阵来到额仑草原后看到的额仑草原的生态变化过程。最开始, 额仑草原水清天蓝、风景如画、草木茂盛, 而在人类过度开垦的影响下渐渐变成了片片沙漠, 草原的生态系统开始失去平衡, 草原上的动物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园。通过作品, 作者表现出对草原环境与草原生态系统的深沉的忧患意识, 不仅体现着浓厚的生态观念, 作者更对人类以后的命运表达出担忧和警示, 充满着生态意味。
3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狼图腾》翻译评价
3.1《狼图腾》译本在国外的实际反响
2004年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连续一年多位列中文畅销书排行榜榜单, 并在国内外获得了多个奖项。近年来, 我国的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我国政府对于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加深。这种认识反应在中国文化上, 便是中国政府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作品的对外推广, 政府不仅从各方面采取措施鼓舞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发展, 更是从政策上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对外出口。然而, 在这种政策下, 我国的文学作品译本在海外的销售情况仍旧不容乐观。《狼图腾》在国内成功之后, 便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引向国际, 其中最热销的译本来自英国翻译学家葛浩文的译本, 为英国企鹅集团出版社出版。因此《狼图腾》的译本在我国的对外翻译作品中一枝独秀, 不仅在国外赢得了极高人气, 发行量也创下了我国翻译作品在海外销量的记录。
3.2 基于生态翻译学角度的《狼图腾》译本评价
我国目前正在提倡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 实现我国的这个目标, 离不开人与自然系统的和谐共处。《狼图腾》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起到了很多有益影响, 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并警示人们环境的重要性。如同《狼图腾》在国内的生态意义一般, 基于生态翻译学翻译的《狼图腾》作品, 不仅向外国友人从全新的视角如人和狼的关系和草原生态环境功能等角度传递了生命的价值意义及生态保护观念, 更是为全世界生态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下面本文从三个角度对《狼图腾》葛浩文译本进行评析。
3.3 译介作品本身
生态翻译学涉及到“翻译生态环境”的概念, 翻译生态环境指以翻译作品的原文本身为起点的, 文学作品对外翻译与出版营销的全过程。因此, 成功的翻译作品离不开被翻译作品本身的质量, 只有被翻译作品本身质量过硬、文本出类拔萃, 才可能带来译介作品营销的最终成功。《狼图腾》作品原文语言清新自然而通俗流畅, 在行文流水似的故事描述中, 包含了丰富的图腾文化和发人深省的生态观念, 不失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作品, 因此, 才有了能够被翻译出优秀作品的最重要基础。
3.4 出版社的选择
有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文作为基础, 一个成功译介作品的路程便完成了一半。被翻译作品本身的优秀, 才有可能带来进一步的出版社对其确认的翻译对象选择。文学作品要想海外发行出版离不开国内发行出版之后的国外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个过程, 《狼图腾》因其优秀的作品本身而在国内出版大获成功, 这才给其在国外出版、向国外译介提供了开端和可能。出版英文译本《狼图腾》的企鹅公司曾公开表示选择翻译和发行中文文学作品的要求, 如:同类作品中最优秀的作品;作品语言转换为英语的难度不大;作品包含浓厚中国特色和中国思想等等。《狼图腾》译本的成功, 真正程度上开端于其出版公司——企鹅出版社认为其满足自己公司的出版要求后决定翻译出版其作品, 这便显示了出版社选择的重要性。
4 翻译者的选择与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翻译生态链系统,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翻译活动过程本身, 即翻译者翻译作品的过程, 由翻译者的翻译选择与适应构成。这种选择与适应不仅指翻译者对翻译作品, 某种程度上也指翻译委托者对翻译者的选择。后者是选择的第一阶段, 主要指以原文为主要参考对象的翻译委托者选择合适翻译者的过程, 一般被称为“译者适应”。《狼图腾》翻译者的要求为必要的汉语基础和精通英语文化的基本素质以及翻译者应对中国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同时具备这些条件的优秀翻译家葛浩文便成为《狼图腾》翻译委托者——英国企鹅出版社的译者人选。
译者适应阶段之后, 翻译生态过程便到了最重要的文本翻译活动, 即译者的选择与适应阶段。此阶段的重点活动是由译者基于翻译目的进行的选择译文活动, 目的是产生最终译文。这一过程的评价指标来自翻译活动的“三维”概念, 主要考察译文在翻译语言、社会交际环境及文化的三个角度上是否做到了正确选择并得到良好的适应目标。《狼图腾》语言维度上的适应要求主要指其译本是否从语法、词汇等方面从中文到英文进行良好转换, 而《狼图腾》的英译本确实做到了这一要求, 在翻译时充满变通和适应, 完美地用属于形合语言的英语语言表达了属于意合语言的汉语文本。从社会交际维度上来说, 虽然《狼图腾》的英译本出于文化差异的考虑, 从字数上较原本删减了很多内容, 但相应地, 作者也对其认为的西方读者可能产生审美隔阂之处进行了背景内容的增加, 使译本成为西方读者不会产生陌生感的完整作品。最后, 从文化维度上考虑, 《狼图腾》的英译本为了避免交际沟通过程会让西方读者产生误解的后果, 对中国特有的词汇与概念进行了正确的语言转化, 如葛浩文进行了英国计量单位“里”到西方人计量单位“英里”的换算, 以及删除了中国文化专有名词如“四旧”等词的语言转换活动。
以上分析可以为我国以后文学作品向国外的译介提供可学习的经验, 如, 可总结《狼图腾》的成功是来自读者、原作者、翻译者、出版社等多个方面的协作, 以及文学作品传播网络的互动与联系等观点。因此, 《狼图腾》译本的成功不仅促进了我国文学作品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 更为我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的更好发展带来了以下几点经验启示, 如:重视国内中译外翻译者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对作品知识产权和版权的重视;深化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翻译活动研究等。
参考文献
[1]朱滕滕.狼图腾的翻译研究[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2009.
[2]李秋月.狼图腾的译介学研究[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12.
【《狼图腾》观后感】推荐阅读:
初一狼图腾读后感07-12
狼图腾读后感高三作文09-06
狼图腾 读后感1000字12-26
狼图腾的读后感800字06-01
《狼图腾》读后感作文600字07-02
姜戎《狼图腾》读后感500字07-09
2022年《狼图腾》优秀读后感09-04
狼图腾读后感心得体会10-12
《狼图腾--小狼小狼》读后感10-26
【读一本好书】《狼图腾》读后感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