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2024-06-12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通用2篇)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篇1

波普尔的证伪实证经济学思想及索罗斯的实践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对20世纪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引起了20世纪经济学方法论的争论.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索罗斯实践了波普尔的`思想.

作 者:钟群英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江西,南昌,330077刊 名: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B15 F091.3关键词:波普尔 索罗斯 经济学思想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篇2

一、波普尔证伪主义的主要内容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

(一)归纳问题

众所周知,归纳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问题,是自休谟(DavidHume)以来在西方哲学界和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传统科学观的存亡,因而包括休谟本人在内所有后来的经验主义者,都力图用各种手段来“合理地”解决归纳问题。所有归纳主义者都认为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之所以确定可靠,是因为它已经被经验所证实。然而波普尔却彻底否定归纳法,他指出应用归纳法既不能获得必然真理,也不能获得或然真理。一切定理和理论本质上都是试探性、猜测性或假说性的,即使我们感到再也不能怀疑它们时,也仍如此。人们永远也不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真实情况的可靠认识,只能逐步逼近这一认识。

(二)证伪原则

与归纳法相反,波普尔提出,科学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而只能被经验所证伪。因为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个别问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却能通过证伪个别问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例如“凡天鹅皆白”这个普遍命题在相当长的时期被视为真理,后来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就把这个命题给证伪了。即是说,经验虽不能通过证实“第一只天鹅是白的”、“第二只天鹅是白”而最终证实“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第一只天鹅是白的”或“第二只天鹅是白的”而立即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性命题。因为只要一旦发现有一只天鹅不是白的,“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这个普遍性命题就不能成立了。波普尔在这里所采用的证伪的逻辑方法是演绎法,用符号表示为:[(t→p)·p-→t-] 即如果结论p可以从前提t中推导出来,而且如果p是假的,那么t也是假的。这就是波普尔的证伪原则。为此,波普尔断言:一个证实只能肯定个别经验事实,而一个证伪却能够整个地否定科学原理或定律。

(三)划界标准

众所周知,一个理论要成为科学的,它至少必须潜在地可由经验观察加以证伪,这就是说,至少必须存在与该理论相冲突的基本经验陈述。他反对用逻辑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来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他认为科学理论只能被证伪,而根本不能被证实。那么,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就应该是经验证伪原则:一切知识命题,只有能够被经验事实证伪才是科学的,否则就是非科学的。

二、波普尔证伪主义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影响

波普尔哲学思想在科学方法论方面的创新见解和独特视角,对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他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于20 世纪50 年代出版以后,他的思想在经济学界有了更多的反映。因此,在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的方法论思想中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证伪主义的倾向。

(一)哈奇森(Huchison)

20 世纪30 年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学基本上是一系列假定得出的纯演绎体系,而假定是从经验内部得出,经验是不会自行向外在的证实开放的。哈奇森(Huchison)对当时经济学方法中过分公理化倾向的方法和演绎主义方法非常反感,因此,他诉诸波普尔的科学划界标准,用以反对当时的过分公理化倾向的方法和演绎主义方法的倾向。哈奇森“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学所研究的应当是经验上可验证的命题,只有波普尔的“可检验性”才能规定经济学命题的科学性,这一“可检验性”既包括经济理论的假定,也包括经济理论的预测。他的这一做法在当时引起了经济学领域的重大争议。

(二)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在其博士论文《经济分析基础:经济理论的操作意义》(1947)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证伪主义的思想。萨缪尔森宣称他本书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在经济学里导出“操作上有意义的原理”,在萨缪尔森那里,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经济学理论就是一个可证伪的理论。他认为经济学的理论应该是与实际领域和观察到的材料有足够的联系,同时应是能随时接受经验证据检验的理论。可见,萨缪尔森的实用主义方法论是受到了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的影响。布劳格评价说:“萨缪尔森所定义的在操作意义上有意义的原理是以维也纳圈子里的语言表达的波普尔的证伪主义”。

(三)哈耶克(F.A.Hayek)

现代奥地利学派的哈耶克(F.A.Hayek)和波普尔长期保持学术联系,是经济学中波普尔方法论的坚定的捍卫者和宣传者,其方法论代表作《科学的反革命》(1952)就是受到了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逻辑是一致的,都服从波普尔的“否定后件”的演绎推理。罗宾斯(L.Robbins)在《经济科学的本质和意义》(1932)中强调“经济学理论的命题,像所有的科学理论一样,显然是有建立一系列假设基础上的演绎构成的”。这预示了他后来直接诉诸波普尔思想的征兆。

(四)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

英国经济学方法论学家马克·布劳格(Mark Blaug)把波普尔的理论放在了经济学方法论中比较重要的地位,在他的《经济学方法论》一书中,他用“证伪主义者,整个20 世纪的故事”作为题目,论述20 世纪发生在经济学方法论方面的论争。但他认为,当代的经济学家乐于讲述证伪主义,但不愿意实践证伪主义,他指责现代经济学家普通不愿意建立那种存在潜在被证伪的理论,也不愿意将有可能被证伪的内容拿出来面对事实,这是现代经济学自身薄弱的核心原因。众多的经济学家并不赞成波普尔方法论中的极端主义倾向。

(五)利普西(R.G.Lipsey)

20 世纪50 年代以后的西方国家,不少经济学家涉猎波普尔的理论,经济学杂志曾发表过许多有关的文章。在60 年代,利普西(R.G.Lipsey)在其编写的一本畅销书《实证经济学概论》的导言中,曾有一段颇具波普尔主义色彩的话,他说:“如果我们真的想显示我们珍爱的理论是一项好的理论的话,我们不应当问‘能不能找到大量事实与该理论相吻合’,以此来证实这一理论。而是要问采用怎样的检验方法才可以把这一理论置于有很大可能被否定的位置。如果能够通过这样的检验,这一理论就更能令人满意。”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波普尔理论的极大兴趣和这一理论在经济学界的影响。但是,到80 年代后,这种影响逐渐减退,上面提到的《实证经济学概论》在1983 年出第六版时,作者已经把上面的话删去了。

在中国,波普尔的方法论对经济学的影响很少,有的著作试图把20 世纪30 年代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对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否定,看作是受其思想的影响,但是从写作背景来看,更主要是由于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面临的危机现实,引起了人们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思考,很难说是受波普尔理论的影响。

总的来说,波普尔的方法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只形成了十分间接的影响,对他的理论的研究、讨论主要发生在专门研究经济学性质和方法论的学者中间,对于主流经济理论并没有产生的影响。

上一篇:与优秀教师同行读书笔记下一篇:二维码情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