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过程中如何轻松绕过陷阱

2024-07-23

求职过程中如何轻松绕过陷阱(共11篇)

求职过程中如何轻松绕过陷阱 篇1

求职过程中应谨防求职陷阱

求职陷阱一般是指犯罪分子利用人们求职心切而采用的手段,用于骗取求职职员的财物、个人信息或者低廉乃至免费的人工,职场新人该怎样擦亮双眼识破这些骗局,要怎样地避免求职过程中的种种陷阱?下面是几种求职陷阱及相应的预防方法:

陷阱1:说工资很高,但是要先收费

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了,由于不少不法分子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万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得到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勇于说不。

陷阱2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

职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很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不要毫不戒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资料交给单位。

陷阱3:要你介绍别人加盟

有些大学生因受骗而涉足 ,到头来悔恨不已,

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非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非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参加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4:不签署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署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而这些关系的管理触及毕业生的亲身利益,如管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帮忙管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负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单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束缚力来催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求职过程中如何轻松绕过陷阱 篇2

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陷阱, 是指招聘单位打着招聘的幌子骗取应聘人钱财, 或者招聘单位不遵守法律、不履行承诺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行为。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 大学生的就业焦虑也越来越高, 求职心情非常迫切。许多毕业生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遍投简历, 广搜信息, 只要是符合自己意愿的招聘信息, 就积极行动, 绝不放过, 但这也给某些别有用心的单位和个人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 巧设名目, 设置种种陷阱, 给大学生求职蒙上难以抹去的阴影,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陷阱, 中央电视台与智联招聘网联合进行网上调查, 参与调查的人数为12 463人, 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可见大学生遭遇求职陷阱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就业陷阱必然会对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一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经济损失、时间损失、机会损失。经济损失经过努力尚可挽回, 但时间损失、机会损失无法挽回。二是给刚毕业的大学生造成精神伤害。遭受就业风险的毕业生往往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 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影响, 精神上受到的伤害远远超过经济损失。有的学生会患上“求职综合症”, 害怕求职。有的学生对社会、对自己失去信心, 破罐破摔, 从此一蹶不振。此外, 就业陷阱还会败坏社会风气, 滋生不诚信行为。大学生需要一个公平的、安全的、诚信的良好就业环境, 遭受欺骗的毕业生, 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可能会怀疑诚信, 戴着有色眼镜看这个社会, 甚至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特别是某些误入传销的学生被骗后会马上反过来再去骗别人。因此, 就业风险的危害不可小视, 需要我们高度关注。

二、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

1. 利用招聘, 诱骗大学生踏入非法传销陷阱。

尽管学校一再提醒广大同学在求职过程中要警惕传销陷阱, 但每年还是有部分学生“中招”。大学生被非法传销组织所骗受困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大学生自身防范意识薄弱, 轻信他人上当受骗;二是对同学、朋友的介绍过于信任, 没想到熟人还会骗自己;三是就业压力过大, 择业时放松了必要的普惕, 轻信以用人单位身份出现的非法传销公司;四是个别学生存在不劳而获的思想, 被非法传销组织宣传的高额回报引诱, 甘愿从事非法传销活动。

2. 个别利欲熏心的业主, 利用试用期榨取廉价劳动力。

试用期的薪水一般都较低, 在试用期内不为毕业生交纳社会统筹和相关保险, 有些公司为了使用试用期内的廉价劳动力, 抓住毕业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 先行试用, 待试用期一过, 再以种种理由辞退求职者;辞退后再招聘新的毕业生, 再试用, 如此反复, 长期低成本占用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故意延长试用期限, 损害毕业生的利益。

3. 中介机构非法收费。

非法中介机构和个别披着合法外衣干着非法交易的中介机构, 他们利用大学生求职经验不足, 缺乏应有的社会知识, 容易轻信于人的弱点, 采取欺骗手段骗取大学生不合理的报名费、介绍费等。他们大多以推荐面试为借口收取报名费、介绍费。如果面试未被录用, 归咎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报名费、介绍费不退。由于推荐的人数多实际录用的少, 大多数录取不了。即使被录取, 从事的岗位、待遇与最初的承诺相差甚远。发现上当受骗, 大学生往往碍于面子, 或慑于淫威, 或缺乏必要的证据, 吃哑巴亏, 不了了之。

4. 利用求职者个人信息进行诈骗。

近期以来, 套取并利用求职者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屡见不鲜。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 往往要填写一些表格, 其中涉及到很多个人信息, 尤其是网上求职, 要求填写的内容更是事无巨细, 从个人电话号码, 到家长姓名、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父母情况一应俱全。许多毕业生粗心大意, 随意填写, 结果给骗子留下了可乘之机。

三、高校就业机构如何帮助毕业生降低求职风险

1. 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 提高就业安全意识。

受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就业体制的影响,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时间较短, 就业指导体系还不够完善, 在具体工作中往往出现某些偏差, 如重视强调求职面试技巧的指导, 却忽视了就业安全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严峻的背景下, 为应对日趋复杂化的招聘、求职活动中出现的就业安全问题,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安全教育工作, 指导学生对就业招聘信息作必要的安全分析、对应聘单位做深入了解, 教会学生在求职就业中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切实提高大学生防骗意识和人身安全保护意识。在实际工作中, 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教育, 利用经典事例进行警示教育, 使广大毕业生充分认识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进行非法活动的欺诈性、隐蔽性和危害性, 提高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自我保护意识。

2. 实时动态掌握毕业生的思想状况和择业过程。

高校毕业生因求职心切, 缺乏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识别诱骗陷阱的能力, 容易上当受骗。学校应对毕业生全员实行有效的监控, 对遇到困难的同学提供及时有用的帮助;严格实行请销假制度, 将外出求职毕业生的登记制度纳入学校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范畴, 毕业班班主任与辅导员要实时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去向和现状, 要求学生通过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保持不间断联系, 确保发生就业安全突发事件时的信息畅通。同时, 要教育大学生冷静思考接到的面试通知, 特别是要到异地求职的毕业生更要提高防范意识。

3. 过滤就业信息, 严把信息审核关, 确保就业信息安全。

当前, 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信息混乱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安全的突出问题, 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服务体制建设, 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安全化。对于在校园内发布的就业信息, 学校要保证其真实、规范。在校内举办的招聘会, 学校要严格审查招聘单位的资质, 要求招聘单位不仅要有营业执照等合法登记手续, 而且要具备接转户口、档案关系等条件, 以便保障学生的权益。要坚决拒绝发布一些夸大单位现状、高薪引诱、收取上岗培训费和服务押金、招聘传销人员等情形的用人信息, 确保用人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 防止毕业生上当受骗。

4. 加强毕业生求职信息资料安全教育, 防止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获取。

在招聘会上,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求职者的简历被随意丢弃在地上。这些简历上面有着详细的个人信息, 一旦被不法分子恶意获取, 可能会给求职者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因此, 高校应加强毕业生的信息资料安全教育, 引导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 注意以下几点:在招聘现场, 不要随意发放自己的简历, 特别是招聘方式不合规范的单位不要投递简历;在个人求职材料上最好不要留家庭电话, 只提供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就可以, 固定电话可以提供辅导员或院系负责就业工作老师的办公电话;在网上登记注册个人信息时, 应选择一些信息监管较规范、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人才招聘网站;要注意留下用人单位的固定电话, 必要时拨打查询电话进行核实;与联系人会面应选择用人单位的办公场所等等。

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 大学生就业安全问题的解决, 需要高校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一方面要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更要以创新的思路不断加强和改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最终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和安全就业。同时, 更需要促进确保就业安全的各种制度不断得到完善和落实, 以及社会各部门的大力协作和共同监督, 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无虞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寇全强, 等.大学生就业安全分析及应对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9, (3) .

[2]高金旺.创造安全就业环境防范大学生就业风险[J].高教高职研究, 2007, (10) .

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篇3

这是来到苏信的第二年,毕业已不是很久远的事,但是我对社会缺乏了解,也没有求职经验,为避免以后不必要的损失,特地整理规避求职陷阱的一些常识。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但地政府劳动监察大队直接举报,事态严重紧急时直接报警110,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可以向媒体曝光等。玉溪人才招聘网如发现在本站招聘的用人单位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玉溪人才招聘网将对该单位永久封号!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

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

5、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6、发觉被骗,及时报案,并在媒体曝光。

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监察大队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但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求职者应该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投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求职者可以找劳动部门;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衡冲

如何面对求职陷阱论文 篇4

一、就业陷阱及其特征

(一)就业陷阱

就业陷阱,是指在就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借工作机会和拥有信息的有利条件,以发布虚假、夸大或模糊的招聘信息为手段,以牟利或者其他意图为目的的招聘,或违反求职者个人意愿使其额外支付财物或诱骗求职者进行违背法律道德的行为等情况。

(二)就业陷阱的特征

1.欺骗虚伪性。欺骗虚伪性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以虚假宣传、不实承诺来取得求职大学生的良好期望,以此提高招聘条件,隐藏各种不法目的。

2.诱惑性。就业陷阱的诱惑性主要表现在不法单位用高工资、高待遇来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某单位承诺待遇有多高多高,但求职者入职后却告诉他待遇里边包括的“五险一金”、食宿费等等,是工资的总值。

3.违法悖德性。就业陷阱的违法性,主要表现在违反《劳动合同法》,有的甚至违反了《刑法》。例如,用人单位想留住人才,而在招聘之时采用比较隐晦的手段扣押学生的身份证、毕业证书等证件,当学生有了其他好的工作选择时,欲走难行。这就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就业陷阱的悖德性,主要表现在利用社会对学生的认同和信任,诱骗学生从事推销劣质产品等,有悖社会公德,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1

4.模糊性。所谓模糊性,是指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信息中用词多含歧义,让求职大学生者感觉是有利的,但他们自己解释时又完全变得不利于求职者。

5.多面性。多面性是指就业信息的发布单位功能强大,往往表现为用同样的地址和电话注册多个公司,或一个公司业务涉及多个领域。如重庆沙坪坝区某公司,在他们的招聘信息中涉及航空、建筑、医疗、保险等业务。

二、就业陷阱的类型

(一)就业渠道陷阱

就业渠道陷阱主要是通过招聘网站、QQ信息、微信、微博等渠道发布招聘信息,通过这类渠道发布招聘信息的单位或个人由于监控不严,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核实,信息发布者往往利用这一点,发布具有很大诱惑力的职位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的注意。例如,某公司打出招聘“储备经理”的广告,并且许以高薪,而且条件也不苛刻,很多符合条件的大学生蜂拥而至,实际确实要干销售员的业务,所谓的高薪也要等到做到一定年限或职务之后才能享受。

(二)工资待遇陷阱

这类用人单位往往对求职的大学生许以高薪,但是不签订任何书面合同,等到应聘者领工资时,不是打折就是推脱,有的甚至以公司倒闭为由不发一分钱。例如,20xx年郑州市的年平均工资为35541元,如果有用人单位或个人给求职大学生的岗位年工资远远高于这个数,那么这些招聘单位往往存在很多的问题。另外还有些用人单位和个人只许给求职大学生一个很高的工资总额和无据可查的升职加薪计划,而实际上这个总额包含保险金、养老金、失业金等等,左扣右扣到手的工资已所剩无几了,而升职加薪的最终解释权都由用人者说了算。

(三)单位资质陷阱

有些用人单位或个人,在招聘时对自己的单位描述不切实际,把不属于自己的资质、荣誉、业绩等都攀龙附凤地附加得到自己的身上,给自己的单位人为地披上一件光鲜的外衣,让涉世不深的求职大学生觉得这个单位不错,有实力,将来一定能够有所发展,而实际上确实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或小单位,甚至是一个“皮包公司”。

(四)介绍人陷阱

在大学生求职的路上总有一些人很主动热情的给他们去介绍好工作,而这些热情的背后都可能会隐藏着无法预知的危机。例如我们常说的传销。据有人研究,近几年经工商部门查出、遣散的传销人员,主要集中在18至25岁,其中刚毕业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的甚至是在校的大中专学生和初、高中毕业生。2这类介绍人总是在求职大学生面前展示一种成功者的姿态,向求职大学生吹嘘自己工资高、工作轻,生活自由、发展空间很大,往往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大学生上当受骗。

三、就业陷阱的防范

在充分认清就业陷阱的基础上,如何防范就业陷阱便显得易如反掌了。常言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对于这些就业陷阱,只要大学生提高自己的警惕性,增加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就可以在求职过程中避免踏入就业陷阱,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一)学校层面

1.加强就业政策宣传教育。学校就业部门要及时对毕业大学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让毕业生认清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国家最新的就业政策,培养多次就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例如,让学生了解国家确立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扩大就业规模的政策,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目前供需矛盾还比较突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培养学生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勇于创业。

2.加强就业指导针对性。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要把国家就业政策及时的告知毕业生,把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就业与国家西部开发的建设结合起来,与对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人生目标规划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能笼统地号召,空洞地鼓吹。

3.多向学生介绍防范就业陷阱的知识。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社会阅历较浅,再说还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和天之骄子的傲气,他们对于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陷阱不能及时识别。学校应该针对就业陷阱的类型进行相关的防范教育,教会学生从国家、政府、学校或正规的人才交流市场获取就业信息,不要相信小广告和流动招聘者。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辨别工资的可信度,对于公司资质的描述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可以通过工商部门电话、网站等进行核实,不要轻易相信“老同学”“老朋友”,不要贪图一时的虚荣和小利。

(二)学生层面

1.端正就业心态。首先,在校期间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专业技术知识,贮备良好的就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层。其次,要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要随便相信高工资、高待遇、福利好、挣钱快的招聘消息,坚信不有会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任何成功都是要经过努力后取得的。第三,要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以社会精英自诩,当不法分子以不实夸大之词或甜言蜜语向你游说时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2.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大学生要切实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法律的相关内容,在自己的就业过程中增加就业陷阱辨别力。另外,大学生要加强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遇到权利受到侵害时能够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不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

如何避免网络求职的陷阱 篇5

很多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把“黑手”伸向网络招聘,近日,一些人才市场披露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利用网络求职诈骗钱财的案例。基本上都是先在网上公布一些薪酬诱人的“招聘信息”,然后逐步索要押金、保证金、服装费、培训费、报名费、考试费等。

网络求职陷阱之所以出现,一方面,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很多的监管行为在法律上缺乏依据;在取证上也存在着难点和证据效力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非专业人才网站的管理人员缺乏正规的管理程序和专业的管理手段,对进场招聘单位资质、信息的`真实性、个人招聘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

求职过程中如何轻松绕过陷阱 篇6

订车合同也是一纸契约,一张公平的契约不仅是对双方的保护,也是对双方的约束。企业方风险意识很强普遍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而我见到的很多消费者认为订单上写的只需要是给自己的优惠价、赠送等等,等到订单上的细节条款对自己起了约束作用,轻则心有不甘耍赖 重则堵4s店大门又哭又闹。

不管你自以为的4s店的销售顾问如何忽悠你,他人都是希望付出自己的专业和技巧赢得你的信任他的订单,几个小时的笑脸相迎茶水奉送(排除某些神车品牌)甚至几周的电话跟踪,你反悔的时候都意味着那些努力化为泡影。希望车友们去买车的时候,一定头脑清晰开开心心的选定自己自己喜欢的车型,珍惜彼此的时间。

接下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汽车销售从业人员的观点

1.定金or订金

如果车子只是随意挑选或是临时被销售人员说服但还想退、改的,写订金

如果车子是自己很喜欢确定了的型号或确定了的颜色非要不可的,写定金

引用@文soso 的答案,解释的很清晰

订金与定金的区别。

首先来看看两个词的意思和对应的法律依据:

1、定金指合同当事人为保证合同履行,由一方当事人(购车来说就是购车者)预先向对方(购车来说就是经销商)交纳一定数额的钱款。《合同法》第115条规定:“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当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就是要是经销商的车没有按时给你,4S就理应要双倍返还定金)。”

2、订金与定金一字之差,在法律性质上却有天壤之别。订金不是一个规范的概念,在法律上仅作为一种预付款的性质。是当事人的一种支付手段,不具有担保性质。合同履行时只作为抵充货款,不履行只能如数返还。(换句话说要是我们消费者不想购买,是可以要回的)。

多数时候从客户角度看待ding金都是有着反悔的意图,想着车子不喜欢了能不能退回。从4s店来说,假使是全款付款这种支付能力零风险的客户,肯定是很想写“定金”;反之,若支付能力有问题,或者车辆的交付时间有风险,比如海运时遇到台风天,或车系正改款换代厂家不一定再配货的时候,销售人员写的订单一定是留有很大余地的。这时候如果他写定金,就意味着在车辆交付期之前他一定要准备好给你车,否则既是经销店违约。

2.车辆交付期

车辆是期货,一定写双方都能达成的交付时间并留有余地,这一点和销售人员协商并确认

车辆有现货,交付期写今天或者自定的黄道吉日皆可;

无论如何,一定要写。

不写交期,4s店可以不给你车,当然他们有车的时候,你也可以不去提车。这时候谁更难受,就看是写的定金还是订金了,若是定金,那么他一定得给你留你定的款型。多数4s店的商品车都是贷款进货有财务成本,现货放的越久利息越高,还有业绩压力,订单不是业绩,要车辆交钱开发票才算,所以订单不交付销售人员也领不到他们的薪水,这就是定了车,销售人员会追着你交钱或办按揭的原因。所以假使订单出现纰漏,有话好好说,大家不要互相作……

3.精装车?

逛车行,经常都能在经销店看到xx经典版,xx科技版等在厂家型录之外的型号,从杀价角度,不要参考这些加装的车型,要看厂家指导价。

一台10万的车型,给你加装报价1万成本两千的氙气灯等装备,再在一般车型的优惠上多给你5千的优惠,感觉赚到了吗?没赚到吗?同品牌不同店,加的方式加的金额还不一样,逛晕了吗?水太深吗?还是老老实实从厂家指导价上面砍,再把自己喜欢的配置往上面加。

除开神车和某些高端车,多数车行在车辆利润上已甚是微薄甚至账面亏本,原先看不上的小钱都盯起来,竞争使然,选装配件就是这一块。4s店装配件价格会比外面高一些,但对于一般的车主,如果对折腾车不是太有兴致,价格差异也不是太大,我还是建议在4s店装,一则4s店装不影响车辆的三包(但加装配件不含三包)二则省心省时。Time is money, friend.4.底价?

如果你不在北上广,那北上广的价格对你基本没有参考作用,就算你在北上广,你在网上看到的北上广的价格对你也还是没有参考作用。

网上的价格很多时候是作为营销的噱头而存在,也存在着汽车网站编辑对4s店精装车和裸车优惠价理解的偏差,多数汽车网站后台只能从裸车价上往下优惠,但是经销店给的是精装车的优惠……于是……

询价最好最简单的办法,同城同品牌不同店询价,店不多的话,那就找同价位但更便宜一些的竞品车型作幌子。议价是情报战和心理战,娴熟的销售顾问能够了解到竞争店的库存和优惠,所以扯幌子尺度大了,比如要价过高,人家很可能认为你没真实购买意向没诚意;不了解库存,你说的车型只有他店有的话,他就吃定你了。

议价一定要快,不能被销售人员认为是意向级别不高的,要不人家电话都懒得给你打,得自己觉着这几天就下单了,言语间那种焦急和迫切的心态,一两天内几家内反复询价,坐在别的经销店给另一店里销售打电话的紧迫感,一般的销售顾问都受不了就把底价报出去了。

车型选择上,一般的车款最低配都是拉低售价区间,配置惨不忍睹,最高配都是起营销作用,配置华而不实,中配的才是实在款。让利最多的型号很多时候不一定是最高配,而是库存压力最大的配置,什么型号库存压力最大?销售人员会主动推荐的,通常这也是卖得最好的配置(厂家压货),库存压力大的车型,通常比其他型号再便宜一些经销店都愿意(红蓝绿黄冷门颜色招手ing)

补充:现在分期买车,很多地方的车行开始加收“手续费”“贷款资格审查费”等等,这个就是车行拆东墙补西墙的一招,车价比竞争店少2千,手续费上补回来3千,消费者满心欢喜只看着车价感觉赚到了…… 所以签订订单的时候,一定确认好后续所有待缴款项,看价格要看全面。记得把手续费也砍上几刀。想不交手续费?不是太可能,一则很可能当地车行已经形成联盟了大家普遍收,不交不给你办,二则很多地方的工商也统一,他们不允许的只是重复收(一般车行以服务费立项)三则这是市场逼的,车价不降那么多经销店何必呢,不交手续费也还会有别的费用跑出来,留条活路吧。

求职过程中如何面试 篇7

应届毕业生网告诉大家如何面试

求职面试过程的`礼仪:

1.任何情况下都要注意进房先敲门,

2.待人态度从容,有礼貌。

3.眼睛平视,面带微笑。

4.说话清晰,音量适中,

5.神情专注,切忌边说话边整理头发。

6.手势不宜过多,需要时适度配合。

7.进入面谈办公室前,可以嚼一片口香糖,消除口气,缓和稳定紧张的情绪。

求职面试结束时的礼仪:

1.礼貌地与主考官握手并致谢。

2.轻声起立并将坐椅轻手推至原位置。

3.出公司大门时对接待小姐表示感谢。

如何让孩子轻松的享受做客过程 篇8

孩子们天性就爱在户外玩耍,从小就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户外很多有趣的东西都能让孩子们流连很长时间,玩出很多花样。比如说在公园、小 区的花、草、树木、秋千,郊外的庄稼、沙坑、小溪等等。当天气不好的时候,只能选择在家中聚会,那么就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喜好,准备充足的图书和玩 具。需要特别提醒的一点是,在选择聚会地点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孩子的安全问题。

2、让孩子在聚会中由“小跟班”的角色转变成“小帮 手”。

如果孩子只是像“小跟班”一样跟家长去做客,他们往往会觉得索然无味,

有很多父母在聚会中只顾自己聊天,不考虑孩子的感受,不许孩子插嘴,不许孩子 做这做那的,备受冷落的孩子当然会不耐烦,用哭闹、闹情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的不满。所以父母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时,需要时不时地根据孩子的能力安排 一些“任务”,让孩子成为家长的“小帮手”,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孩子吵闹,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增强为他人服务的观念。

3、在聚会中为孩子选择同龄或年龄相差不大的小伙伴。

七成求职者曾遭遇求职陷阱 篇9

调查显示,70%求职者表示曾遭遇过职场陷阱,在“你遭遇的招聘骗局来自哪里”的调查中,直接来自用人单位的占了27.89%,来自职业介绍所的有25.79%,来自网络招聘的有23.16%,大型招聘会占14.21%,咨询公司占8.95%。现场招聘会、网络招聘、猎头、职介机构、人才派遣公司等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沟通的主要载体,是求职者找工作和用人单位招聘的五大主要途径。有关专家特别列出了各种求职方式中存在的“猫腻”。

招聘会猫腻分析

目前,南京每个周末通常有十场左右大小规模不等的招聘会举行,为求职者提供了大量的职位信息,一些规模较大的招聘会动辄有上万求职者进场。但在火爆的.场面下,也存在着一些损害求职者利益的行为。

猫腻一:单位和职位信息存在“水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在成千上万的职位信息中难免存在“水分”。

猫腻二:宣传失实。宣传广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众多世界500知名企业参展”、“招聘摊位1000多个”,可跑去现场一看,出场的可能是某个500强的分支机构,招聘摊位远不及千家。

专家视点:出现上述一些情况,与中介机构良莠不齐有关,一些机构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

目前上海正在酝酿举办招聘会的规范流程,即将在行业内推广,进一步从细节之处对招聘会进行规范,相信今后不和谐的声音会越来越少。

网络招聘猫腻分析

网络的拥护者日渐增多,其快捷便利、信息量大、跨越时空等独特优势在年轻求职群体和中高端求职者中备受青睐。值得注意的是,也正由于其植根于网络虚拟空间,在拥有众多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

猫腻一:招聘信息有效性打折扣。不少人才网站为吸引求职者眼球,直接从别的网站上“扒下”招聘信息,“剪刀加浆糊”,大量的招聘信息就新鲜“出炉”。这些未经核实的,或已过时无效的招聘信息,让求职者白费了时间和精力。

猫腻二:个人信息被泄漏而遭人利用。网上求职,一不当心,求职者简历中的种种个人信息就可能成为他人牟利的法宝。

猫腻三:诈骗行为时有发生。一些不法分子通过搜索他人在网上求职时登记的联系方式实施诈骗或利用高薪厚职、良好的工作发展前景诱人前去面试,达到各种行骗目的。

专家视点:网络招聘在中国大陆出现仅仅只有5年时间左右,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市场比较成熟的地区主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尽管目前中国大约有2500家提供招聘服务的网站,但达到一定规模、能够为用户提供全面服务的也只有那么几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求职者来说,选择规模大、知名度较高、门户型的招聘网站是明智之举。

谨防求职陷阱 篇10

谨防求职陷阱

在此,我们郑重提醒求职者:在接到招聘单位的面试通知时请记下对方公司地址、电话及联系人,正式面试之前要通过多方途径对招聘单位资料进行确认(如通过上网查询或拨打当地114核实对方公司的联系电话与地址等)。请注意:绝大多数招聘单位是不会主动派车去接应聘者的,应聘时勿与陌生人到偏僻地方,对方问你是否一个人时你就要高度警惕,勿将手机等财物借给陌生人,对陌生人提供的酒水、饮料等在饮用时需谨慎等。凡出现招聘企业用小灵通或手机而不是公司(工厂)电话约你在公司(工厂)之外面试时,拒绝是你的最好选择,坚决不能因为求职心切而贸然前去面试,以免上当受骗,危及人身财产安全。

如不幸遭遇被骗,应立即拨打当地110报警并将对方资料交予警方,同时为防不法分子通过被骗手机联络自己的亲友骗取汇款,也请及时联络自己的亲友,以防连环被骗。

2、当心网络招聘诈骗一二三四招

目前,国内许多网站由于技术能力的限制无法做到对每条个人信息的真伪一一辨别,与传统诈骗相比,网上求职诈骗手法更加多样,其真实性很难立即判断出来,毕业生在网上求职的过程中要特别小心,防止掉入陷阱。

陷阱一:以虚假信息骗人

有的招聘网站上,公布过时信息、垃圾信息甚至虚假信息。这些信息有些是招聘单位放“烟幕弹”放出来的,实际上是为做广告提高单位知名度,有些甚至是招聘网站有意杜撰出来的。

陷阱二:骗取手机号码、银行账号及社会保险账号

常常有网上“雇主”以招聘为名,要求求职者把自己的信用卡号、银行账号、社会保险账号、身份证或者身份证复印件发送给他们,这些人本来属个人机密的信息一旦落到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的手里,你的这些账号还有安全可言吗?

陷阱三:骗取使用免费劳力

比如,曾经有外语专业的学生,通过招聘网站应聘一家公司,该公司以考查他翻译能力为由,发送一些英语材料让他翻译,可翻译了好几次之后,仍没有得到该公司录用的表示。如此三番五次“考查”之后,张某明白了,该公司只是叫他为他们免费翻译英语技术材料,根本不招人。

陷阱四:以培训骗钱

外语专业的李小姐通过一家招聘网站应聘某公司,该公司表示她条件比较合适,但该公司要对她进行职业培训,要求她寄200元钱购买该公司的培训教材。这是典型的打着职业培训的幌子骗取求职者钱财的例子。

3. 各地 名单曝光

十大求职陷阱 篇11

中介骗局

这类中介往往是一间小屋、两部电话、三个人,当求职者交纳数目不菲的中介费后,他们就会列出一堆要么不要人、要么不招大学生的单位名单,甚至有的单位根本不存在。当求职者回过头要求退钱时,他们便会露出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嘴脸求职者想从他们口袋里拿回钱,难!

招聘会骗局

此类招聘会不是参加的单位数量严重缩水,就是招聘单位出工不出力,甚至有的单位收了简历之后便从此消失。国家规定,只有高校主管部门才能组织或批准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毕业生就业专场。因此毕业生在参加招聘会时,一看组织者,二看票价。通常来说,面向毕业生的就业专场要么免费,要么票价很低。

电话骗局

一般而言,毕业生在收到用人单位的回应后,会主动进行联系。有些人正是利用毕业生的这一心理,假借联系工作传呼或发送短信给毕业生,让毕业生给一些收费很高的信息台回电话,以骗取高额电话费。这些电话一般以268/168等为开头,毕业生小心提防即可

合同骗局

磨刀不误砍柴工,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必要时咨询学校和老师的意见。

试用骗局

毕业生上岗后一般都会有三个月到六个月的试用期。有些单位利用这一条款,要么在这一期间少付工资,要么到期后蓄意辞退。

承诺骗局

有些单位为了招聘到优秀人才,有时会口头许诺一些工资、住房等方面的优厚待遇。当毕业生到岗后发现这些待遇根本不能兑现而找单位领导理论时,得到的`答复往往是谁承诺你找谁去,公司没有这样的规定!因此毕业生一定要注意:口说无凭,合同为据,关键还是签好合同。

职位骗局

有些单位在招聘时按照职位招聘,但毕业生报到后却安排到其它岗位,致使毕业生学非所用;有时甚至安排干一些劳动强度极大的体力活。对此,毕业生在签订合同时应该有点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的勇气,不让别有用心的坏人钻了空子

地点骗局

很多大企业在全国许多地方有分部,而参加招聘会的往往是总部的人力资源部门。因此,毕业生在应聘时容易产生错觉,以为工作地点就在总部所在的大城市,结果上岗后被分到偏远地区。对此,毕业生在面谈时必须咨询清楚,必要时在合同上写明相关条款。

网络陷阱

网络陷阱主要为非法企业在网络发布招聘信息,而这些企业有可能是传销组织,也可能是骗子组织;其次,一些企业根本不需招聘人员,但也利用招聘网发布自身招聘职位,利用招聘网对企业自身进行宣传推广,若求职者应聘基本不会被聘用。有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便将一些过时的招聘信息也发布在网上,使得求职者常常看到大量过时失效的信息。不少网络求职者经常会接到一些莫名电话的骚扰,还有人发现自己用来求职的照片被上载到不法网站。

传销陷阱

上一篇:地质学专业求职信下一篇: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