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柳宗元

2024-08-02

江雪柳宗元(精选10篇)

江雪柳宗元 篇1

《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一只也没有了。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ì):蓑衣,斗笠。

译文:

千山万岭不见飞鸟的踪影,千路万径不见行人的足迹。一叶孤舟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渔翁,默默地在漫天风雪中垂钓。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作于诗人谪居永州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后,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和压抑。这首诗就是他借助歌咏隐居山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孤傲的情怀,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压抑。诗中客观境界的幽僻更能体现出作者落寞孤寂的心情。全诗用简单而细腻的语言描绘出了一幅寒江雪钓图:千山万径都没有人烟鸟迹,天地间只有孤独的渔翁在江雪中垂钓。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更加突出了独钓的孤舟。诗人淡墨轻描,渲染出一个洁静绝美的世界。

江雪柳宗元 篇2

许渊冲这样翻译该诗: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1]

唐一鹤这样翻译该诗:There isn’t a single bird

In the multitudes of mountain flying.

There isn’t a single man’s foot-frint

On thousands of mountain paths existing.

There is only a solitary boat with an old man

An alpine rush and a bamboo hat he is wearing,

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2]

许先生用了四行aabb (阳韵) , 唐先生用了八行各行压韵 (耳韵) 各自翻译了此诗。从翻译上, 前三句的文本理解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 许先生用了“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而唐先生则用了“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可见许渊冲先生用了“钓雪”的直接翻译, 而唐则使用了“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钓鱼”。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检验孰优孰劣。

一、谐音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诗意就是诗歌的意味, “意味”是文学作品中极力追求的一种优雅的风味, 它是包孕在作品深处的一种审美经验, 由诗文本与读者阅读共同构成, 它能有效地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唤起读者美的联想, 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获得一种隽永回味、寻思领悟的审美体会。“诗意”英语称之为“significance”。“诗意综合”不是文章段落意思的归纳概括所形成的“诗义 (meaning) ”。“我们所说的所谓‘综合’就是指诗的意味, 它不是直接意义的给予, 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作品语言形式提供的丰富意象、意蕴和曲折的情节而不断投射情感体验的活动, 它是诗的形式技巧、诗歌的意象和读者体验回味三方面的综合效应”[3]。同理, 在唐诗的翻译中, 这种“诗意综合”能不能被某种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不断投射情感体验, 获取美妙的“意味”,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创造的最高法则是作家如何利用诗的技巧形式, 把内心感受诗意地传达出来, 文学阅读的最高法则是如何在阅读体验中获得审美经验。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诗词“平仄压韵”、对仗和谐带来的韵律美、音乐美, 而很少关注到词句的压韵、对仗等谐音错落还能给词义、意境的构成带来转换和融合。

从原诗来看, “绝”、“灭”及“雪”是压韵的, 但又不全是, 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谐音”关系。在译本中, 唐一鹤注意到了这种“谐音”关系, 所以用了“flying”、“existing”、“wearing”、“snowing”四字来入韵, 并且将最后一句翻译为“In the snowing”的状语短语。谐音是诗歌诗意综合的重要手段。读者可以从诗句“独钓寒江雪”入手, “作者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 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给人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 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使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水天不分, 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4] (P933) 。其一, “独钓寒江雪”的语法结构, 如果将“江雪”看成一个词, 那“独钓寒”该作何理解呢?其二, “江”与“雪”所形成的诗意却又是如此主观、空洞。2002年有学者分析说:“雪野宏阔并不能突出它的寒冷、孤寂甚至凄清, 正是‘钓雪’表现出其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生理上的冷上升到心理、精神世界的寒冷与孤寂。”[5]该学者认为“钓雪”是本诗的关键所在, 才能产生凄神寒骨的震撼效果, 他没有从“钓雪”本身来解释这种理解的合理性, 其实只是主观臆断, 一种主观感受罢了。他认为“寒”、“雪”二字是来修饰“江”的, 那岂不是变成了“钓江”吗?意义何在?笔者认为, “绝”、“灭”及“雪”是“谐音”关系, 从而给全诗带来“由虚到实”的真实, 再“由实到虚”的意境与诗意综合。正是诗句的末尾一个“雪”字将前面所有的场景生动化了, 如果没有这一“雪”字, 前面19个字都为“虚”景, 无人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反之, 也正是全诗在补足了“雪”字后, 这一“实”景的背后才产生了深沉的涵义, 由此而“虚”, 诗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上下关系。可见, 在译本中, “绝”、“灭”及“雪”的“谐音”关系是不可破坏的, 因为这种谐音关系制约着诗歌篇章的意义构成。再者, “fishing snow”的语义合理性也需要考证。

二、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结构有两个方面意义:外观形式, 指文学作品外在的组织形态和框架层次, 属于作品表层形态的静态把握;内在形式, 指文学作品内在意思表达所呈现的层次和段落组织” (蒋济永, 《过程诗学》, 219) 。这里要讨论的“结构”指内在形式, 而对于“张力结构”, 蒋济永通过大篇幅的论证认为, “我们揭示的‘结构’内在与作品, 跟作品的篇幅、外在形式关系不大 (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 , 而直接跟作品内部意义的矛盾相关, 这种源自作品内部矛盾的对立因素和关联, 就是意义的张力结构” (蒋济永, 《过程诗学》, 230) 。而“张力, 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在本文这一统一体中对立, 或差异性因素形成对比, 或本文中虽无对立以及对比, 但本文已与客观世界构成对比或者对立, 在这种种对立、对比中产生的某种呈无限延伸、扩展趋势的力。它同时具有离心和向心的特征。一个本文中可以而且常常有多种涨力” (沈天鸿, 《现代诗学》, 115) [6]。美国新批评理论家爱伦·退特 (A.Tate) 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 张力就构成了诗的意义之源。作品内部的结构张力是诗意产生的重要基础, 根据“张力结构”这一理论观点, 下面从结构张力角度来分析《江雪》蕴涵的诗意体验。

在译本中, “snow”一词给全文罩上了深沉的涵义, 形成“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的景象, 然而, 正是在这样的景象中, 有人“fishing in the snow”这是一对强力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让人产生多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对立或对比是生成张力的根本性方法”。“对立因为总是必然地意味着紧张的对峙, 这种紧张的对峙在一首好诗中又必然地被置于一个统一的基调与结构之中” (沈天鸿, 《现代诗学》, 115) 。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 “snow”已经与“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等前三个句子失去了联系, 从而显得异常“突兀”, 其难以形成“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的场景, 更失去了与“独钓寒江”的对比。而在唐一鹤的翻译中, “In the snowing”除了强调了诗歌的意境之外, 还交代了“在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里, 有一个人在独垂钓的事实”。“V-ing”使用更是增强了画面的生机感。

三、结语

通过分析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诗意综合里的重要作用, 读者可以发现, 这种经常用来分析唐诗诗意综合的方法, 可以检验译本在保留原作韵味及诗意方面的成效。通过上述的分析论证, 似乎唐一鹤先生在对原作的传达上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蒋济永.过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周汝昌, 周振甫, 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5]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名作欣赏, 2002, 2:88-89.

柳宗元《江雪》的深度解读 篇3

如果我们在诗的“空白”处体味到在一片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情境中,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不怕寒冷、专心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苦闷。那么,这就较前有了深入。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联系作者遭贬失意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正是对生命孤独的高峰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幅接近死寂的画面上感受到渔翁的那种摆脱世俗一往独前,坚定求索,执着不懈的精神世界之光和对人的高洁脱俗、遗世独立、兀傲坚贞的生命情调的孜孜追求。再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江雪》一诗的视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的倒三角形:千山→万径→孤舟→渔翁→钓丝。这里诗人以宇宙空间万象的广袤,来映衬自己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的襟抱。这山川漠漠空间正是可以把诗人全身心安放进去的恒寂世界。于是诗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大观小,又以小观大,俯仰天地而后回归自我。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曾说过:“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此言确矣!

诗中的渔翁(即作者)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与庄子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常心——不为外物所拘,安闲自若,就能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矛盾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这种境界中,宇宙不再孤悬隔绝,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情感也不再孤单、有限,不再是与宇宙本体相乖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源被提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作一例看。浩瀚无边的白雪天地之中,那一位独自默默垂钓的老渔翁,不畏严寒,不怕孤寂,死一般的寂静中,显示的不是人的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天荒、地老、江宽、雪大,挺立其中的乃是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心灵境界,这就是《江雪》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白茫茫的天宇下,这个孤独的渔翁,简直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赫然在目,凛不可犯,令人仰视,肃然起敬。这个渔翁的形象,正是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而受打击遭贬谪后,诗人内心情志的外化,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傲情怀的人格化身。从文学角度看,写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心理角度看,正有一种根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从艺术手法说,此诗是缩龙成寸,化大为小,注目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

柳宗元的例子表明: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一种特殊素质:这个诗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必定有一种兀傲不训的人格力量。正如胡晓明所说:“荒寒幽寂之境,归根究底,实为中国文人名士生活艺术中的一种品位,实乃中国文化所伸展而出的一种生命之诗情。”中国诗人在山水里倾吐悲情,又在山水里清濯悲情。“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漫漫风雪中,那一帧无限苍凉的独钓寒江的老渔翁的背影,渐渐趋向安宁,趋向止泊,竟那样充溢着生命满足的幸福感与自足感!如此的宇宙天地之美,如此的返璞归真之美,如此的心灵充盈之美,如此的生命自强自足之美,天若有情,岂不感动!所以说,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人,都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明人胡应麟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一个“闹”字,则点出其中健旺刚猛的生命活力。正是山水自然,使柳宗元从心田里涌起了生命之诗情,从中汲取力量,变胶执为洒脱,来濡活自己的心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诗人在写山水,而是山水自然在“写”诗人,写他们生命中的缺憾与痛苦,执著与坚韧。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即词心也。”(《蕙风词话》)“词心”,即中国诗人面对宇宙自然所感悟到的生命意识;不具这一份词心,就缺少了作为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特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心灵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诗人在山水之间为自己也为人类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和回归与超越的自由路径。诗人心灵空间的无限与安宁,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现实人生体验中,宇宙和社会、自然与人文并没有能够实现应有的统一和融合,诗人们因此感受到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文对自然的异化,这就难怪李白有诗云:“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游泰山六首》之一)诗人们渴望在精神上离弃世路的羁绊和喧嚣的拘挛,以进入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需要的是他们的“词心”,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曾经动情地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哲学是对精神故乡的不停追寻。所以说,柳宗元的《江雪》,正是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让我们透破人生的壁障,获取开放的心态,撑开精神的世界,舒展苦闷的心灵,从而抵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二十个字的绝句中,千载之下的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与流俗决绝、誓不妥协的柳宗元在千山鸟绝而万径踪灭中独卧孤舟,独钓那中唐的满天风雪。

参考文献:

[1]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

[2]吴晟.中国古代诗学探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欧阳代发等.珠吟玉韵[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元洛.诗词风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年.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7]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2年.

[8]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柳宗元诗《江雪》赏析 篇4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 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 夸张的说法。“孤舟”,江面上只有这么一只小船。“蓑”是蓑衣,“笠” 是笠帽,都是用草和竹子一类的植物编织而成,是南方劳动人民在下雨、下 雪时为防雨雪而穿戴的。“翁”,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个人坐 在小船上,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公元 805 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在永州前后住了十年。永州的山水很有名,柳宗 元绝大部分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文,都是在这里写的。《江雪》这首诗,具体 的写作年代已不易考证清楚,可能是公元 807 年写的。因为南方雪少,而据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他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记载,这一 年冬天永州下过大雪。

这首诗里有个人物,就是那位垂钓的渔翁。柳宗元用渔翁做题材的诗不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 篇5

我自己阅读或者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几乎不看所谓“赏析”和翻译。

除非一些语词不能理解,需要看词语解释。但多数中国古典诗词的浅显易懂,仔细玩味,体会意境,乐在其中。

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很容易想像,这首诗描绘的是南方某地,应该是丘陵地区,是有山有水,在雪天江水还冻不成冰的地方。如果是险峻的高山,一来大雪封山,诗人不可能去垂钓;二来高山地貌,无法展现“千山”的描写。若是登高,则“一览众山小”,岂能“钓江雪”。

诗中的“蓑笠翁”也只能是诗人自己,不可能是渔翁。倘若是诗人看到有一渔翁在雪天还钓鱼,可能就会喟然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若非衣食窘迫,谁会雪天钓鱼!

正因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以,诗人自己,或者带着仆人,穿蓑衣,戴斗笠,划小舟,钓江雪。就隐含了超然的意境,体现诗人澹泊的心情、冰洁的操守和高远的志向。

以歌咏景物,暗喻志向,写作手法真是高明啊。

根据有关资料 ,这首诗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做。湖南省永州市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有湘江、珠江和资江三大水系。

江雪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衡山县星源小学的胡慧。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江雪》。我的设计理念是:

1.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句讲析,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诵读品味中入景,悟情。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首先我来说说教材。

《江雪》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5课的一首古诗,它是唐代诗人柳宗元谪居永州期间的作品。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展示了一个辽阔、幽冷的白雪皑皑的画面。画面中,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在寒江边独钓。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蕴深远,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大雪寒江独钓图,流露出诗人孤独的情感和乐观积极、顽强不屈的精神。这首古诗是训练学生语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佳作。

针对本课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知古诗内容,想象诗句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借景寓情的孤独和乐观积极、顽强不屈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将突破以下重点难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2.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为了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我将采用情境、品读感悟、多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及自学、朗读,想象,品悟,质疑结合等学习方法 下面我将具体说一说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揭示课题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采用欣赏古诗插图的方式,让学生依次欣赏《春晓》、《小池》、《山行》的画面,并进行吟诵,再引领学生发现这三首诗分别描写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继而揭示课题《江雪》,带领孩子们一起来走进柳宗元笔下的冬季。

(二)初读全诗,读出节奏

初读古诗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想象画面,读出诗中有画

听着孩子们刚才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画面。因此,我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江雪》这首诗呀,诗中有画,如果要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你觉得需要画些什么?边读边想象,看脑海中出现什么画面。待会儿,我们一起画一画头脑中出现的画面。随后,孩子们踊跃发挥,我顺着孩子们的回答画起了简笔画;我先画江,再画孤舟,再画蓑笠翁,最后画独钓寒江雪。就这样,“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就展现在我们眼前。

接着我又引导孩子们讨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一语激起千层浪,顿时孩子们众说风云:有的说“‘千山’就是要画很多座山”,又有的说“万径”就是要画出很多条小路,也有的说“不需要画小路,因为雪下得很大,把所有的路都覆盖了。在同学们的讨论、争执和我的点拨下,我们师生梳理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于是我又提起了笔,画了几笔表现“千山”和被大雪覆盖的“万径”。这首诗的画面在大家的合作下完成,并引导学生们口述全诗意思,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读出雪之大,雪之美。

这一环节意在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可以说是由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形象。能“还原”,说明学生读懂了。学《江雪》这首诗,引导学生“还原”把诗中的画,在头脑里“画”出来,画的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就是形象思维训练的过程。

(四)抓住文眼,说出诗中之情

在学生头脑中还原“诗中之画”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文眼,读出诗中之情来,在这一环节,我利用一个中心问题,来牵引着学生的思维:请同学们边听录音朗读,边看画面,说说你对诗句的感受。1)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雪很大。

2)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环境很寒冷。3)有的说我读出诗中的环境很寂静。4)有的说我读出诗人也很孤独。

5)有的甚至说我读出诗人很坚强。

不论学生的感受是怎样的,我都会顺势而问:你是从诗中的哪些字眼体会出来的呢?他们大都会找到“鸟飞绝”“人踪灭”“孤舟”“独钓”等字眼,真是一千个人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对诗句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后,我安排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读一读全诗。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能借助课前搜集的关于柳宗元的资料来说说柳宗元写这首诗的处境是怎样的吗?在学生七嘴八舌不太完整地介绍后,我利用灯片出示两段关于柳宗元在永州的资料,出示课件;再问学生们看了这两段资料,再读诗,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们顿时豁然开朗: 1)有的说,诗中的渔翁就是诗人柳宗元,他很乐观 2)有的说诗人很坚强 3)有的说诗人顽强不屈

4)有的说诗人不屈不挠,不向命运屈服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反馈交流后,我让学生配乐,配画读诗,可独诵、可对读、也可齐诵。

至此,我借助时代背景的补充介绍,有助于学生理解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柳宗元诗中这位纵情山水,享受山水,乐观积极,有不屈不挠的渔翁形象在学生的心中更清晰啦!

(五)板书:

江雪 宋

柳宗元

江{一绝一灭、孤舟独钓} 不惧严寒

乐观坚强

江雪的作文 篇7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是培养人们的观察力、联想力、想象力、思考力和记忆力的重要手段。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江雪的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雪的作文 篇1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每当我吟起这首诗,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画面。

世界一片白茫茫,北风呼呼地刮着,雪花纷纷扬扬地从空中飘落下来,形态万千、晶莹透亮,好象出征的战士,披着银色的盔甲,又像是一片片白色的战帆在远航……就这样,一切都变成白色的了。

连绵起伏的群山中,一片寂静,听不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看不见任何生命的存在。在那小径上,雪淹没了一切,往日人们谈笑风生,儿童嬉戏玩耍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世界是如此的寂静!

放眼望去,我惊呆了!湖面上有一条小船,船上有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正在江面上独自钓鱼。风雪无情地朝他袭来,可是他仍然屹立不动,任由花白的头发在风中飘摇,他的眼睛始终望着前方。我被这一幕感动了。严寒不能使他屈服,风雪不能使他放弃!

冬天,虽然十分寒冷,但是它有着无可比拟的温馨和希望。

江雪的作文 篇2

冬天降临了,北风胡乱的吹打着万物,那曾经热闹的江面已变得寒冷凄凉。一望无际的江面既看不到头也见不着尾,只望见了白茫茫一片。江水格外的安静,没有泛起一丝涟漪,更没有涌出一点点波涛,静得如结了冰一样。洁白无瑕的大雪铺天盖地的飘落下来,仿佛有几万个小伞兵从天而降,一层又一层的覆盖在大地上,最初像薄膜,逐渐制成了“外套”,最后给大地盖上了一层厚厚的棉被。站在岸边眺望,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但茫茫的白雪掩盖了它们雄伟的身姿,只留下越来越模糊的轮廓。连岸边的树枝和枯萎的芦苇也都银装素裹,穿上了大衣,北风肆意摇晃它们,同唯一在江上行驶的小舟一块儿活动。

四周的大山里没有了鸟儿们飞行的踪迹,好像它们全已绝迹消失了。所有的小路也随之没有了人类的脚印,再也听不到他们有节奏的步伐声音。这些景象映在了一位老翁眼中,只有他一人坐在船头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感到十分孤独。他手中拿着鱼竿是在钓鱼吗?也许他钓的是郁闷苦恼;或许,他钓的是寂寞;又貌似,他钓的是与旧社会的邪恶势力作顽强反抗的精神!

就这样,柳宗元诗兴大发,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江雪》。

江雪的作文 篇3

花开成景,花落成诗

每次的旅行都是说走就走,没有计划行程,也不会刻意安排时间,要的就是这份自由和不羁。旅行本就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拓展和充实,将一颗俗世的心放逐于天地间,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待行满归来,除去美景之后的那份欢乐,剩下的余温便是见过众生后内心清澈的自己,一个诚然对天地有所敬仰的自己。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初听这首诗,觉得写这诗的人,呵!真是牛气,眼中心里唯有牡丹,将之誉为国色,想来定是十分高贵惊艳。也或许是因为这首诗,从此,世人眼中的牡丹凭添了几分高贵之气,高贵到这牡丹之都的名号都要盖过它十三朝古都的名头了。

下高铁后的第一站到达同闻名于洛阳市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自然不言而喻。然而,我并非一个考古学家,也不是一个对佛教文化有所崇拜和研究的人,对于这些文化取向,我向来不会中意于此。若不是该处藏身于山水之中,风景旖旎,我断然是不会来的,纵使它是多么得巧夺天工,多么的雄奇壮丽,不喜欢就是不喜欢。

许是这里的山水因为龙门石窟这四个字而显山漏水;或是龙门石窟因为这里山清水秀而更加神秘;亦或是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这些对我而言都不重要,因为我并不在乎山水之道的文化价值,也不会去欣赏历史遗迹的风景如何,我只在乎身处此处的我是一个最真实的我,最想要在这山水之中放逐内心的我,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这份简单最是难能可贵……

夜里的洛阳城下了一场应景的小雨,翌日清晨,雨过天晴,带着对国色天香的悸动,起身前往尚未败尽的牡丹花园。洛阳的牡丹花园实在太多,一番纠结之后,最终于洛阳国花园中与之邂逅。

雨后的牡丹花似清水出芙蓉般的娇娇欲滴,清艳动人,不闻此花香,但见此花艳。花虽不如盛开时期开的争奇斗艳,但蜻蜓点水式的开法在一片花海中更加显得遗世独立,清绝高贵,花瓣上饱含着几滴小水珠,蜜蜂徘徊在周围,愈加生气十足。昨日被雨打落的花瓣零零落落的分散在泥土里,怕是只有香如故,诗如昨了吧:

天街小雨润如酥,国色倒钩小银珠。花开时节动京城,花落时节诗满都……

让花继续在洛阳城里盛开,让诗不断在洛阳城中传诵,哪里来的人终究是要回到哪里去的,轻轻来的人,不带走云彩,不带走心!

我家里的墙上有这样一幅壁画,用王勃那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来形容都觉得比之不足。时常看着那副画,如痴如醉般的想要隐身藏于在画中的地方,对一缺月,一夕阳,一壶酒,一溪云,快然自足,怡然自乐,该有多美……

对于自然风光,我们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世间万千山水,大抵相同,人们可以尽凭想象,勾画出比现实中还令人神往的美景胜境,但我们还是要切身实地的选择一探究竟。纵使是耗费足够多的精力和体力也不惜!久而久之,我们便会觉得,其实,当我们身临其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不再关注这里的风景是否真的那么引人入胜了,而是由衷的感悟心在其中的那份舒适、轻松、自由和快乐,这些是诗画山水所不能给予的!

江雪的作文 篇4

仅仅一夜,大雪覆盖着山峰,天地苍茫,一片白银世界。四周围见不到一只飞鸟的影子,一条条小路,都被积雪笼罩着、覆盖着,小山路上也都没有人的足迹。整个大地都是茫茫白雪,银装素裹,万籁具寂。只有一个穿着蓑衣、戴着雨笠的老渔翁,乘着一叶孤舟,在寒江上独自垂钓。

十月寒冬,北风呼呼地刮着。风雨交加,雪花这六角的精灵、纷纷扬扬飘洒而来,山川大地,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树上满是一层厚厚的积雪,枝上挂着晶莹的冰柱;河里的水也结成了冰,游鱼潜伏、躲在水底下。简直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银装素裹,天籁清寂。群山似银耀眼,村子变白。往日叽叽喳喳的鸟儿声消失了,哪儿有一只鸟儿的踪影。一条条山路白茫茫一片,没有人走过的足迹。啊,天气太冷了,人们或许窝在家里,烤火取暖,所以四周围看不到一点人影儿。

在寒冷的江面上,北风横行肆虐,雪花狂舞。这时,老渔翁独自坐在一只老旧的小船上;他砸开冰口,将鱼杆抛进水中。他静静地等待鱼儿上钩。

在这寒冷的天气里,老渔翁不惧天寒地冻、风雪狂飞。他也许忘记了这一切,正在忘我地垂钓。他形体清瘦,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高傲,凛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令人钦佩。

江雪的作文 篇5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洁白的鹅毛大雪从彤云密布的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一会儿,山川、河流、树林、房屋,全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雪,如同铺上了毛茸茸的羊毛毯子。大地成了粉妆玉砌的童话世界。

千千万万座大山上,唧唧喳喳的小鸟已经绝迹,它们躲进了舒适又温暖的巢;许许多多条的小路上,忙忙碌碌的人们消失了踪迹,他们呆在了无风又明亮的家中。这银装素裹的世界,让人感到寂静无声,辽阔无垠,没有生机。

果真是这样吗?

你看,在山谷的一条寒冷的江上,有一叶小舟,似乎在寒风中摇晃。给这雪雕似的世界增添了一点生气。

你再仔细看,小舟上还有一个人呢!这是谁?一位年迈的渔翁。他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独自一人坐在孤零零的小木船上,手持鱼竿,聚精会神的在钓鱼呢,江面上毫无动静。这时,他凝视着寒江上晶莹的雪花,沉思了起来,好久,低声吟诵了起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哦,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吟诵完,他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呼唤:雪啊!你虽然洁白无暇却很寒冷刺骨,我虽然千万孤独却坚强不屈!

正在这时,浮漂抖动了,他眼疾手快,一条鱼儿腾空而起。

“啊!”诗人兴奋不已。

这声音、这情景似乎成了这冰天雪地里最美的风景。

江雪的作文 篇6

秋姑娘吹落了梧桐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翩然而去的树叶在向大地作最后的告别。呼啸的寒风吵醒了睡梦中的冬姑娘。“呼——呼——”,狂风吼叫,光秃秃的树木在风中摇动,显得单薄、苍凉。一条条树枝就像一条条钢鞭在空中抽打着,只有四季常青的松树还在寒风中傲然挺立,银灰色的云块在天空中奔腾驰骋,寒流滚滚,一场大雪将要来临。

不一会,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的飘落下来,随着寒风飞舞着,嬉戏着,有时打着旋儿,有时追逐撒欢。大雪下了整整一夜,清晨 的时候外面一片银装素裹,成了洁白的世界。地上堆积着厚厚的雪,松松软软,一脚踩下去,立刻没到了脚面。近处的一片建筑,屋顶上白皑皑的一片,像是盖上了白棉被,像极了童话世界里神秘的宫殿。远处高大的树木上仿佛一夜长出了遍身的银条儿,整个看上去宛如海底巨大的白珊瑚,弱弱的灌木的枝条已被积雪压弯了腰,偶尔一根朽枝会不堪重负,“啪”的一声落到雪中就悄无声息了。更远处,连绵起伏的高山都被积雪覆盖着,一片洁白,山林间曾经的百鸟争鸣仿佛远在亘古。此刻天空中看不见一只飞鸟,纵横交错的道路上也不见一个行人,大自然用她自己的力量让整个世界都凝固、安静了下来。

山脚下是波光粼粼的江水,江边的芦苇早已枯黄,萧瑟苍老、迎风飘摇的芦苇上因为托了一层积雪而耷拉着脑袋,但是谁又知道此刻的它们同时也在蕴育着新生的力量呢?还有零星的雪花飘进茫茫的江水中,很快融化。看!江中心有一只白色的小船,因为一身的积雪差点让人忽略,在看仔细点,船头竟然还坐着一位老翁,他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正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老人的身上落了厚厚一层雪,仿佛一个雪人一般。从他的嘴里、鼻中喷出的团团热气刚一出来便凝结成了一层霜花。老人手持钓竿静坐船头,岿然不动,寂寞地看着空旷的江面,他能钓到鱼吗?

雪后的江景,如此的美丽,美得像一幅静固了的油画。

江雪的作文 篇7

已经是寒冬时节。在简陋的小木屋里,我身上连可以御寒的衣服都没有,还能做些什么呢?深秋时,鸟儿都已经飞向温暖的南方了,只剩下我独自留在这里,让寒冷把内心所剩不多的热情毫不留情的浇灭。我找不到什么有意义的事来做,乏味的消磨时间成就了我的余生。偶尔,我会想到一件温暖的事,但微微一笑过后,便是悲伤。

这儿早就没有一个人影了,静的好像没有活着的东西。其实活着与死亡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概念,没有谁会在意我,没有人会需要我,更没有人会重用我!我柳宗元平生清白,为官尽职,为什么有人会陷害我,把我贬到永州做司马?人与人真的不平等吗?一部分人真的会被另一部分人压迫吗?

只有在这深山老林之中,才不会有人继续欺骗我、不公正的对待我吧?我就在这里住下,度过余生,一切都让它随风去吧。

突然,我看到山脚下白茫茫的江面上,出现了一个人影。他披着一件蓑衣,砸开冻结的冰,似乎在垂钓。可是,严寒冬季里能钓到什么呢?只有“孤寂”无处不在……

江雪的作文 篇8

系属姓名之故,小学常被幼稚地唤作“瑞士糖”“渔翁”“老翁”,但我对于这个“老渔翁”是情有独钟。

生平最爱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多么美好的意境,反正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争不过”,干脆就向往着,过晚年柳宗元,壮年陶渊明的生活,摆脱爱恨情愁,功名利禄,当然,跑到深山老林去,赏“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我的年龄仅有十三周岁未到,算很小的了,但我却爱动不动嗟天叹地,多愁善感,思考思考人生哲学问题,但何钟情作渔翁呢?

毕竟因为,阳明鹏举继光太白不好当,渔翁倒是好当的很。一叶小舟,披蓑戴笠,一柄钓竿,不需饵,旁边一小盏茶或暖身的酒,令“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做“渔翁夜旁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在家中、寝室中、教室中,我相较于与同龄人笑谈,更乐于开拓、扩大我那条寒江,去了解前朝、走进诗词的世界当中,品味那些归隐诗人的情怀、所思所想。

不过千万别认为我是个书呆子(虽发呆是神似),一个闷葫芦,其实既号称为了“老翁”,定然是阅历丰富,说南道北,上至秦朝,下到五四,我多能侃侃而谈,有时满肚子人生哲理旁边,还堆了些闲话逸言,时可惹友人大笑。

所谓之“老翁”,不过是一种人生状态,一种“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人生状态,一种“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的人生状态,一种“笑度余生望人间痴狂”的人生状态。

不妨设想一下,一副江雪之图(注意:此图非柳宗元的《江雪》亦非孙承宗的《渔家》,此君亦悠然自得),自之所及皆飞雪,一翁坐一小舟,悠哉游哉地钓着满江江雪,满江自在,满江的清狂。

是不是很超然物外,很“非人间”呢?

这就是我,一个不在意成败的老翁;这就是我,一个心系家与国的老翁;这就是我,一个自在豪迈的老翁;这就是我,一个自以为看破红尘的老翁;这就是我,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之中,自得其乐、乐观、豁达、大大咧咧的老翁,独钓江雪的老翁。

江雪的作文 篇9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特别喜欢这首词当中的这句,寄情于山水,豪放不羁!对于纵情于山水之间的我,每次出行必有水光山色。

也许,是因为看过了太多的.山山水水,这次似乎对山水并没有那么的热衷了!云南的山水比起其他地方的风光实在算不上秀丽和出色!唯独处于丽江古城的玉龙雪山和大理的苍山洱海能让人有些许的留恋和怀念!

玉龙雪山,当然是慕雪之名而来,对于我所中意的六景之一的素雪,自然不能轻易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观赏它的机会,何况此时正处于六月三伏天。云南的气候温润潮湿,阴晴不定,出于云南十八怪之一的“东边下雨西边晒”一点也不假。到玉龙雪山脚下的时候,天刚好下起了雨,我憧憬着高海拔的玉龙雪峰定会看见六月飞雪,因为此时的雪峰山顶已经是烟云缭绕,雾气横生。倘若今日能踏上这片殉情之山,风雪之山,也算不枉此行了。

然,当所有一切都展现在我眼前的时候,我不禁一身冷汗。我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总是过于美好,当这一切真的来到的时候,才发现现实总会让人万念俱灰,殊不知真实本来就是这样,只不过这一切只是我们想得太好!

没有雪的玉龙雪山与其他山无异,只不过它因为笼罩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而更富有灵性,也更具神秘感!如若果真天降皓雪,那么配合着纳西族的这些美丽传说,此地绝对让人美得窒息,流连忘返!

但此地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的确纯净到骨子里,不含一丝杂质,天空澄明,湖水清澈,在这里呼吸一口空气,神清气爽!这是在西安极难获得的满足。在云南旅行,最好是坐火车,走走停停,看着窗外景色迤逦,这是属于心灵的幻想和释放。

苍山洱海,指语伴游听!从丽江古城一路返程来到了这个“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地方。早就听闻这里风景如画,画如诗,登陆南诏风情岛,观苍山,俯洱海,山似浮于云上,只露微微山尖一抹墨色,隐在海中,似海市蜃楼一般,放眼望去,洱海消失在天际,水天一色,磅礴似海!

古之南诏大理,有仙有侠,这里隶属于古国南诏,在《仙剑奇侠传》中,南诏国供奉的是女娲后人,想必,此处的洱海,便是赵灵儿施法铲除水魔兽的地方。

从昆明返回西安的航班上,恰好是日暮西斜,飞机穿过云层,在天上看云是有着与地上看云不一样的震撼和壮观!那种波澜壮阔的云海,在夕阳的照射下,像极了紫霞仙子口中描绘的七彩祥云,看着云海在自己的脚下静止,这种景象是电视剧中刻画的仙宫所不能给予的美!非亲身体验,尽自己的想象才能看到的美!我多么希望我有腾云驾雾之术,遨游于白云之上,目尽苍穹。

这一刻,时间是静止的,世界是安详的!

江雪的作文 篇10

隆冬时节,北风吹着口哨来了,雪花纷纷扬扬地从天上飘落下来,把大地覆盖起来,成了一个白色的世界。树上全是白花花的雪,树枝上挂着尖尖的冰柱;河里的水结成了薄冰,鱼儿躲在水底。一个生气勃勃的世界,一下子变得万籁俱寂。

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往日叽叽喳喳的鸟儿声消失了,它们有的到遥远的南方过冬去了,有的躲在温暖的巢里享受幸福生活,可怜的寒号鸟,三三两两被冻死在树下,哪儿都没有一只鸟儿的踪影。一条条山路白茫茫一片,没有人走动留下的脚印。啊,天气太冷了,人们躲在家里,围坐在炉火边,烤火取暖,四周都看不到人影。

在寒冷的江面上,肆虐的北风横行霸道,雪花西飞飞东飘飘,在寻找自己的天地。江上却有一位身上披着蓑衣,头上戴斗笠的老头儿,独自坐在一只孤单单的小船上。他砸开河上的冰,拿出鱼杆,用冻僵的手挂上鱼饵,抛进水中。他两手**怀里,静静地坐在哪儿等待鱼儿上钩。

江雪教学反思 篇8

水城县钟山小学:张娟

这次我参加水城县“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教育途径“的主题研讨教学,执教的是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的《江雪》。《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历来为人们所称诵。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毫无畏惧、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古诗文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次的主题研讨,在教学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意境深远的画面作为教学的重点。由于诗人所处的年代距离现在十分久远,学生对诗歌难以理解,所以我把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难点。教学中,我按照古诗文常用的 “初读指导,读通诗句——根据平长仄短的方式反复朗诵,想象画面——结合古诗吟诵,感悟诗情——总结古诗的学习方法,迁移学习” 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落实本次研讨主题。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我努力做到:

1、注重朗读指导。古诗是高度浓缩的语言,寥寥数语便蕴含无尽之义,同时它又追求声律,具有节奏感与音律美。俗话说,三分诗七分吟,“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品其味”。可见诵读在古诗学习中的独特效用。课开始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诗句;接着,我指导学生给古诗标出平仄,根据平长仄短的规律反复诵读,边读边想画面,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美;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我通过抓关键字绝和灭的有无来让学生进行想象、感受一动一静,热闹与冷清的对比,让诗中的画面和在学生脑中“活”起来,使渔翁孤舟独钓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最后顺理成章地由读到吟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2、想象画面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古以来,诗画本为一家,许多优秀诗词其实就是一幅幅秀美的图画。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逐字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学生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的意境。所以我采用边读边想画面的方法,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再把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其实就是在解释诗句,但是对学生来说,比单单解释诗句心理上要容易得多。而且还能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欣赏诗的优美意境,为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

3、同一方法拓展。学完《江雪》,在引导学生掌握好本次学习古诗的方法,进一步内化、吸收的基础上,总结完古诗的学习方法后,我又带领学生拓展阅读了另一首诗《悯农》。通过一首古诗带学其它古诗,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好这种学习方法,便于以后的课外阅读的提升。我想,孩子们课外去读《鹿柴》《夜宿山寺》等无言古诗时,一定能运用上本次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学不仅由课内到课外,帮助学生积累了知识,丰富了情感,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

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准备不充分,对学情估计不足,没有把握好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失误。如:对学生的关注不够,个别的学生出现没有读准音时,不能及时的进行纠正。语言比较成人化,不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于是,该有的趣味不见了,该有的美感消失了,该有的灵感堵塞了;在想象画面时,使用过多的图片来代替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限制,学生无法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深远意境。

《江雪》教学设计 篇9

设计意图:

1、三个层面,由表及里,层层推进;

2、挖掘古诗内涵,透视古诗人文。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熟读古诗;

2、体会古诗意境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古诗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

一 熟读成诵

1、昨天,我们在深秋的枫林里一起目睹了红艳似火的霜叶,一同聆听了孤苏城外的夜半钟声。今天,就让我们和唐代诗人柳宗元一起走进——江雪,去感受——江雪,去欣赏——江雪。

2出示古诗,读准古诗

(1)全诗只有寥寥20个字。请大家自由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掌握好古诗的节奏。要有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

指名读,注意古诗的节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教师随机点评,特别是结尾处的节奏,要放慢。

(2)同学们,读古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江雪》这个题目,你看,怎么读,才读得有味道?

雪的大小不同,读的感觉就不同。如果轻轻飘落的几片雪花,你该怎么读?(很轻柔的)。如果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你会怎么读?倘若是一团一团的大雪团,你又该怎么读?

读诗就要争取读出自己的感觉来,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江雪》,争取读出你的感觉来。谁来读?读出你的感觉来。同学们,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感觉? 二 景之凄凉

1同学们,诗读到现在,你的脑子里出现了哪些景物?(板书:景)①有“山”:

师:这是怎样的山?

A引导山的多。有一千座山吗?虚指,夸张的手法。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么多的山? B引导山的寂静。②有“径”

师:径就是——小路。说说你看到的小路。A引导小路的多,你能打个比方吗? B引导小路的冷清。没有脚印,很冷清。师:谁来连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 ③有“舟”

师:舟就是——小船。几条船?为什么? ④有“翁”

师:翁是什么意思?(老人)请你具体描述一下这位老人。从穿戴、姿势等方面讲。

2如果,我们把这些景物放在一起,那么就成了一幅鲜活的画。(出示画面):你能说说这幅画的内容吗?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板书:景之凄凉

3无独有偶,清代王士祯也作诗一首, 出示《题秋江独钓图》,读一读这首诗吧,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读一读,与《江雪》比较一下,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三 情之孤独

1的确,诗其实是诗人的心情,也只有读懂诗人的心,你才能真正读懂诗。那么,柳宗元当时到底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出示柳宗元生平介绍。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关心人民疾苦,力主政治改革,可是却遭到了当权派的打击和排挤。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九月被贬为邵州刺史,途中又被贬永州司马,十一月到达永州。这对33岁正当盛年的改革志士来讲,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元和元年(806)正月,唐宪宗改元大赦,而八月有诏柳宗元等八司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加上战友王叔文被赐死,另一战友病死在贬所,八司马之一凌准因忧愤而死,柳宗元的母亲来永州不到半年就逝世。可是,他的政敌仍不肯放过他,几次派人对他的住所放火,导致他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这真是集国忧、家祸、困苦于一身呀!

2请你告诉我,这个时候的柳宗元,应该会有怎样的一种心情?(孤独、悲愤、痛苦„„)3再读《江雪》,从诗中哪些字词或句子中感受到作者的这种心情呢?

预设:

①“绝”“灭”“孤”“寒”“独”

师:如果这些字有颜色,它会是——(生说:灰、白),如果这些字有温度,它会是——(生说:冰、冷)

4是怎样的心情才会写出这样的字眼和诗句啊? 让我们仔细来琢磨一下,请你把每句诗的第一个字连起来,读一读。——千万孤独。5(放音乐)同学们,千万孤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响,你们难道不想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吗?先自己读,试着把柳宗元内心这千般孤独,万般孤独读出来。(板书:情之孤独)指名——齐读

四 意之坚强

1同学们,让我们随着这幽怨哀婉的音乐,一起走进这副冰冷的画面,走到这冒雪独钓的老渔翁身旁,和他说说话吧!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有什么问题想要问他吗?

预设:

① 老渔翁(老爷爷),这么冷的天,你为什么不回家呆着,反而要一个人出来钓鱼呢? ② 您为什么不去撒网呢?

③ 老爷爷,冰天雪地的,您能钓到鱼吗? „„

2让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想的吧。

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不在鱼也。如可得鱼,钓岂独翁哉!—— 朱子荆

看看是什么意思?

3师:是呀,既然钓不到鱼,那老渔翁到底在钓什么?

私下讨论——汇报交流(教师适时引导:思念亲人、闲情逸致、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等待时机等。)寒江鱼伏,钓岂可得,此翁意在 哉!

3同学们,你们真是柳宗元的知音啊!其实,这冰天雪地的严寒天气就是——柳宗元受到的种种迫害,和他艰难的处境。而与严寒天气作斗争的老渔翁就是——柳宗元自己内心的写照呀!

(无论环境有多么的恶劣,无论我的内心有多么的孤独,可是我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潇洒地下来了!(板书:意之坚强)

《江雪》教案 篇10

江津区石门小学校

江小平

杨炯文

47374031

小学语文教案

《江雪》是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此诗是唐代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仅仅20字就描绘了一幅寄兴高洁、寓意丰富的寒江独钓图。整首诗流露出诗人凄清,孤独的情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学习本诗旨在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情操和文学艺术素养。

根据《新课标》中对小学古诗文的要求:“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在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歌丰富的内涵作为教学重点。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又把体会诗的情感,感悟诗的意境作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按“解题——读诗——释意——悟情——吟诗——拓展”这六个环节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一步步地理解诗意,一步步地进入诗境,一步步地走近诗人,从而达到“活化古诗”的目的。一.谈诗激趣引课题

1.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为什么? 2.师生进行古诗接对子的游戏。

(师):朝辞白帝彩云间,(生):。(师):欲 穷 千 里 目,(生):。(师):路人借问遥招手,(生):。

3.师小结:其实古诗不仅简练、含蓄,读起来琅琅上口,有时一首古诗就是一幅壮丽的画卷,有时一首古诗蕴含着一种心情,一段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一首古诗《江雪》,师生一起工整书写课题,学生以喜爱之情齐读课题。

4.师解题,引题:从课题我们知道古诗描写的是江上雪景,到底是怎样一幅雪景?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既可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又可以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也自然地导入了新课。二.自读识字初感悟

1.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检查生字的认识情况。

 请小老师教大家,并提醒大家注意什么?(课件出示带有雪花图案的生字)

 抽学生开火车识字,积累词语:孤独 蓑笠,理解“孤独”,并用它说一句通顺完整的话。看图认识“蓑笠”。(师出示生字卡片) 小组进行玩魔方的识字游戏。

3.抽两生读诗,师生评价,再齐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4.读了这首古诗,说说你脑海中的出现了什么画面?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运用“开火车”、“扔魔方”等游戏来调动学生认字识字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识字,效果既好,又不让学让感觉枯燥,非常适合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

三.解诗品读体意境

1.古诗离我们已久远,有些字词理解起来难,但我们可以借助手中的工具书理解。(学生借助《字词句段篇》中词语注释和字典理解。)

2.师生解诗品读体意境。

学习一、二行。(课件出示一、二行诗句) 理解“径”,用迁移法读懂“千山”、“万径”。

 理解“绝”、“踪”、“灭”,用看图法读懂“鸟飞绝”、“人踪灭”。 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学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这样的画面,会让你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让学生从中感悟寒冷凄凉的环境(板书:环境 — 寒冷凄凉)

 我们通过怎样的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意境?练读,抽读,评读,齐读。学习三、四行。

 理解“孤”、“翁”、“独”,用看图法读懂“孤舟”、“ 蓑笠翁”、“寒江雪”。 用自己的话理解诗意。(学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 引发思考,感受孤独:其实这位老人就是谁呀?(柳宗元)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里,在这人鸟绝迹的江面上,诗人却独自垂钓,此时此刻,难道你们不想走到诗人的身边对他说些什么吗?就没有问题想问问他吗? (预设:“柳宗元真的是在钓鱼吗?真的能钓到鱼吗?那他为何又要独自垂钓呢?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他到底想借这首诗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感呢?读诗还要读到诗人的心里去。)生提问,师进行梳理,师可以适当补充生没提到的重要问题。

 解疑:先小组内讨论,课件再出示诗人的生平介绍,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柳宗元此时的心情怎样?(板书: 心情 — 孤独寂寞)3.深入研讨,感受坚强:

 面对这种种迫害,诗人屈服了吗?读读诗,你从哪儿体会到的?  在柳宗元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板书:精神 — 顽强不屈)

 我们通过怎样的朗读表现出这样的意境?(学生练读:想同学所描述的情景,边想边读;看书上的插图,边看边读;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抽读,评价。范读,指引,强调最后一句的朗读。再齐读,直到读出诗的意境。)

4.课件出示画面,配乐朗读全诗。(强调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的意境。)5.抽生背诵。提问:你为什么这么快地能把它背下来?(1、理解了它的意思就会背了;

2、看着图慢慢地就会背了;

3、读熟了就会背了。

4、先背每句诗的第一个字,再连起来背。看来这是背诵古诗比较好的几种方法。

[设计意图]: 食物的味道需咀嚼后才能知道,食物的营养要吃下去才能吸收,所以,教学古诗要让学生咬文嚼字,反复吟诵。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带着理解地读、溶入感情地读、想着画面地读更让学生读得声情并茂。正是在学生的高声长歌或低吟浅唱中,诗人那“虽陷绝境而不悔其执着之心,虽历冰雪而不改其高洁之志”的高贵品质就驻入学生的内心,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解其意,在读中悟其神,在读中品其味。

四.拓展阅读强积累

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优秀诗文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从他的作品中再找一二首自己喜欢的诗,通过你的朗读来推荐给大家,如果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且把它背诵出来。老师建议大家把最灿烂的笑容和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你,还要奖励你一次带着大家一起学习这首古诗的机会。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把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学生引向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诗文的热情。

五.记字导写巧评价

1.刚才我们和生字娃娃交了朋友,现在生字娃娃要你们记住它们的模样,再次读一读要求会写的生字,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它?

2.交流记字方法,师点拨评价。

3.指导书写:先观察什么结构的字最多?这些结构相同的字,又有什么区别?选一个学生最难写的字指导观察,并范写。

4.生练习,师巡视,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奖励:光荣地为同学签上自己的大名。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擅长记忆,而往往忽视书写,特别不善于观察,导致书写质量不高。因此,把观察作为写字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让学生在观察中明白一些写字技巧,在老师的范写中感受书写的魅力,在评选中激发写字热情,通过多种手段提高书写质量。

上一篇:我的学雷锋日记200字下一篇:贯彻执行题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