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江雪》鉴赏

2024-07-13

柳宗元《江雪》鉴赏(共6篇)

柳宗元《江雪》鉴赏 篇1

许渊冲这样翻译该诗: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1]

唐一鹤这样翻译该诗:There isn’t a single bird

In the multitudes of mountain flying.

There isn’t a single man’s foot-frint

On thousands of mountain paths existing.

There is only a solitary boat with an old man

An alpine rush and a bamboo hat he is wearing,

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2]

许先生用了四行aabb (阳韵) , 唐先生用了八行各行压韵 (耳韵) 各自翻译了此诗。从翻译上, 前三句的文本理解基本上是差不多的, 但在最后一句的处理上, 许先生用了“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而唐先生则用了“Fishing alone on the cold river In the snowing.”可见许渊冲先生用了“钓雪”的直接翻译, 而唐则使用了“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钓鱼”。下面从两个方面来分析检验孰优孰劣。

一、谐音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诗意就是诗歌的意味, “意味”是文学作品中极力追求的一种优雅的风味, 它是包孕在作品深处的一种审美经验, 由诗文本与读者阅读共同构成, 它能有效地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唤起读者美的联想, 使读者不由自主地陶醉其中, 获得一种隽永回味、寻思领悟的审美体会。“诗意”英语称之为“significance”。“诗意综合”不是文章段落意思的归纳概括所形成的“诗义 (meaning) ”。“我们所说的所谓‘综合’就是指诗的意味, 它不是直接意义的给予, 而是需要读者根据作品语言形式提供的丰富意象、意蕴和曲折的情节而不断投射情感体验的活动, 它是诗的形式技巧、诗歌的意象和读者体验回味三方面的综合效应”[3]。同理, 在唐诗的翻译中, 这种“诗意综合”能不能被某种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让读者不断投射情感体验, 获取美妙的“意味”, 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文学创造的最高法则是作家如何利用诗的技巧形式, 把内心感受诗意地传达出来, 文学阅读的最高法则是如何在阅读体验中获得审美经验。过去人们谈论较多的是诗词“平仄压韵”、对仗和谐带来的韵律美、音乐美, 而很少关注到词句的压韵、对仗等谐音错落还能给词义、意境的构成带来转换和融合。

从原诗来看, “绝”、“灭”及“雪”是压韵的, 但又不全是, 但至少可以理解为“谐音”关系。在译本中, 唐一鹤注意到了这种“谐音”关系, 所以用了“flying”、“existing”、“wearing”、“snowing”四字来入韵, 并且将最后一句翻译为“In the snowing”的状语短语。谐音是诗歌诗意综合的重要手段。读者可以从诗句“独钓寒江雪”入手, “作者偏偏用了‘寒江雪’三个字, 把‘江’和‘雪’这两个关系最远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给人一种比较空蒙、比较遥远”比较缩小了的感觉, 这就形成了远距离的镜头, 使描写的对象更集中、更灵巧、更突出。水天不分, 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4] (P933) 。其一, “独钓寒江雪”的语法结构, 如果将“江雪”看成一个词, 那“独钓寒”该作何理解呢?其二, “江”与“雪”所形成的诗意却又是如此主观、空洞。2002年有学者分析说:“雪野宏阔并不能突出它的寒冷、孤寂甚至凄清, 正是‘钓雪’表现出其冷已非一般意义的寒冷。而是生理上的冷上升到心理、精神世界的寒冷与孤寂。”[5]该学者认为“钓雪”是本诗的关键所在, 才能产生凄神寒骨的震撼效果, 他没有从“钓雪”本身来解释这种理解的合理性, 其实只是主观臆断, 一种主观感受罢了。他认为“寒”、“雪”二字是来修饰“江”的, 那岂不是变成了“钓江”吗?意义何在?笔者认为, “绝”、“灭”及“雪”是“谐音”关系, 从而给全诗带来“由虚到实”的真实, 再“由实到虚”的意境与诗意综合。正是诗句的末尾一个“雪”字将前面所有的场景生动化了, 如果没有这一“雪”字, 前面19个字都为“虚”景, 无人知道作者想说什么?反之, 也正是全诗在补足了“雪”字后, 这一“实”景的背后才产生了深沉的涵义, 由此而“虚”, 诗歌构成了“虚实相生”的上下关系。可见, 在译本中, “绝”、“灭”及“雪”的“谐音”关系是不可破坏的, 因为这种谐音关系制约着诗歌篇章的意义构成。再者, “fishing snow”的语义合理性也需要考证。

二、结构张力在诗歌翻译综合中的构成作用

“结构有两个方面意义:外观形式, 指文学作品外在的组织形态和框架层次, 属于作品表层形态的静态把握;内在形式, 指文学作品内在意思表达所呈现的层次和段落组织” (蒋济永, 《过程诗学》, 219) 。这里要讨论的“结构”指内在形式, 而对于“张力结构”, 蒋济永通过大篇幅的论证认为, “我们揭示的‘结构’内在与作品, 跟作品的篇幅、外在形式关系不大 (基本上没有多大关系) , 而直接跟作品内部意义的矛盾相关, 这种源自作品内部矛盾的对立因素和关联, 就是意义的张力结构” (蒋济永, 《过程诗学》, 230) 。而“张力, 指的是文学作品中矛盾因素在本文这一统一体中对立, 或差异性因素形成对比, 或本文中虽无对立以及对比, 但本文已与客观世界构成对比或者对立, 在这种种对立、对比中产生的某种呈无限延伸、扩展趋势的力。它同时具有离心和向心的特征。一个本文中可以而且常常有多种涨力” (沈天鸿, 《现代诗学》, 115) [6]。美国新批评理论家爱伦·退特 (A.Tate) 在《论诗的张力》一文中说“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 张力就构成了诗的意义之源。作品内部的结构张力是诗意产生的重要基础, 根据“张力结构”这一理论观点, 下面从结构张力角度来分析《江雪》蕴涵的诗意体验。

在译本中, “snow”一词给全文罩上了深沉的涵义, 形成“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的景象, 然而, 正是在这样的景象中, 有人“fishing in the snow”这是一对强力的对比, 这种对比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魅力, 让人产生多样的文本解读方式。“对立或对比是生成张力的根本性方法”。“对立因为总是必然地意味着紧张的对峙, 这种紧张的对峙在一首好诗中又必然地被置于一个统一的基调与结构之中” (沈天鸿, 《现代诗学》, 115) 。

在许渊冲的翻译中, “snow”已经与“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等前三个句子失去了联系, 从而显得异常“突兀”, 其难以形成“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的场景, 更失去了与“独钓寒江”的对比。而在唐一鹤的翻译中, “In the snowing”除了强调了诗歌的意境之外, 还交代了“在天寒地冻, 冰天雪地里, 有一个人在独垂钓的事实”。“V-ing”使用更是增强了画面的生机感。

三、结语

通过分析谐音、结构张力在诗歌诗意综合里的重要作用, 读者可以发现, 这种经常用来分析唐诗诗意综合的方法, 可以检验译本在保留原作韵味及诗意方面的成效。通过上述的分析论证, 似乎唐一鹤先生在对原作的传达上更胜一筹。

参考文献

[1]许渊冲.英汉对照唐诗三百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唐一鹤.英译唐诗三百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6.

[3]蒋济永.过程诗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

[4]周汝昌, 周振甫, 霍松林等.唐诗鉴赏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

[5]纪永贵.寒江独钓钓什么——柳宗元《江雪》诗解析[J].名作欣赏, 2002, 2:88-89.

柳宗元《江雪》的深度解读 篇2

如果我们在诗的“空白”处体味到在一片一尘不染,万籁无声的情境中,诗人借隐居在山水之间的不怕寒冷、专心钓鱼的渔翁来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抑郁苦闷。那么,这就较前有了深入。再进一步,如果我们联系作者遭贬失意的创作背景就不难理解,那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正是对生命孤独的高峰体验,那么,我们就可以从这幅接近死寂的画面上感受到渔翁的那种摆脱世俗一往独前,坚定求索,执着不懈的精神世界之光和对人的高洁脱俗、遗世独立、兀傲坚贞的生命情调的孜孜追求。再进一步,我们就会发现,《江雪》一诗的视角是一个由大到小、由点到面的倒三角形:千山→万径→孤舟→渔翁→钓丝。这里诗人以宇宙空间万象的广袤,来映衬自己饮吸无穷时空于自我的襟抱。这山川漠漠空间正是可以把诗人全身心安放进去的恒寂世界。于是诗人“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大观小,又以小观大,俯仰天地而后回归自我。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卡斯特维特罗曾说过:“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此言确矣!

诗中的渔翁(即作者)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后超越了原来的时空。这种超越时空的宇宙意识与庄子的宇宙意识一脉相承。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保持平常心——不为外物所拘,安闲自若,就能从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对抗性矛盾中超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这种境界中,宇宙不再孤悬隔绝,不再是人的异己的存在;而人的生命情感也不再孤单、有限,不再是与宇宙本体相乖离的存在。人的生命本源被提升到宇宙本体的地位作一例看。浩瀚无边的白雪天地之中,那一位独自默默垂钓的老渔翁,不畏严寒,不怕孤寂,死一般的寂静中,显示的不是人的生命的渺小与哀苦,相反,天荒、地老、江宽、雪大,挺立其中的乃是凛然的生命强力,兀然不屈的心灵境界,这就是《江雪》的昭示万代流芳百世的精神主旨。白茫茫的天宇下,这个孤独的渔翁,简直成了顶天立地的巨人,赫然在目,凛不可犯,令人仰视,肃然起敬。这个渔翁的形象,正是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而受打击遭贬谪后,诗人内心情志的外化,是诗人不屈精神和孤傲情怀的人格化身。从文学角度看,写法简单、朴素至极,实无可言;从文化心理角度看,正有一种根源于最深的生命体验之美;从艺术手法说,此诗是缩龙成寸,化大为小,注目于精神之大,却落笔于形象之小,而又以大背景衬小形象,以小形象显大精神。

柳宗元的例子表明:能欣赏荒寒幽寂的人,必定有一种特殊素质:这个诗人必定有顽强的生命活力,必定有一种兀傲不训的人格力量。正如胡晓明所说:“荒寒幽寂之境,归根究底,实为中国文人名士生活艺术中的一种品位,实乃中国文化所伸展而出的一种生命之诗情。”中国诗人在山水里倾吐悲情,又在山水里清濯悲情。“一钩掣动沧浪月,钓出千秋万古心。”漫漫风雪中,那一帧无限苍凉的独钓寒江的老渔翁的背影,渐渐趋向安宁,趋向止泊,竟那样充溢着生命满足的幸福感与自足感!如此的宇宙天地之美,如此的返璞归真之美,如此的心灵充盈之美,如此的生命自强自足之美,天若有情,岂不感动!所以说,任何一个真正在大自然山水中受到过感动的人,都能理解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论:每一片风景,都是一种心境。

明人胡应麟说:“独钓寒江雪,五字极闹”,一个“闹”字,则点出其中健旺刚猛的生命活力。正是山水自然,使柳宗元从心田里涌起了生命之诗情,从中汲取力量,变胶执为洒脱,来濡活自己的心灵。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诗人在写山水,而是山水自然在“写”诗人,写他们生命中的缺憾与痛苦,执著与坚韧。清人况周颐说:“吾听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外有万不得已者在,即词心也。”(《蕙风词话》)“词心”,即中国诗人面对宇宙自然所感悟到的生命意识;不具这一份词心,就缺少了作为诗人最基本的感情特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诗人的心灵从芸芸众生、茫茫尘世之中上升起来,游目骋怀,超越狭小的的身观所限,昂首天地,将其生命人格与精神情感,伸张于无限开阔的宇宙空间。诗人在山水之间为自己也为人类找到了遮风避雨的庇护所和回归与超越的自由路径。诗人心灵空间的无限与安宁,正是人类精神生命无限向上的证明。也就是说,在人们的现实人生体验中,宇宙和社会、自然与人文并没有能够实现应有的统一和融合,诗人们因此感受到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人文对自然的异化,这就难怪李白有诗云:“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游泰山六首》之一)诗人们渴望在精神上离弃世路的羁绊和喧嚣的拘挛,以进入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而这种自由自在的生命境界需要的是他们的“词心”,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最深刻的诗情,实在已经打通了最微至的生命哲学。

德国著名诗人、哲学家诺瓦利斯曾经动情地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哲学是对精神故乡的不停追寻。所以说,柳宗元的《江雪》,正是以朴素无华的语言,将中国哲学的深刻意蕴,化而为形象生动的人生智慧格言,让我们透破人生的壁障,获取开放的心态,撑开精神的世界,舒展苦闷的心灵,从而抵达无限自由的人生境界。二十个字的绝句中,千载之下的我们依然会看到一个与流俗决绝、誓不妥协的柳宗元在千山鸟绝而万径踪灭中独卧孤舟,独钓那中唐的满天风雪。

参考文献:

[1]王惠.荒野哲学与山水诗[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

[2]吴晟.中国古代诗学探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

[3]胡晓明.万川之月:中国山水诗的心灵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欧阳代发等.珠吟玉韵[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

[5]李元洛.诗词风景[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年.

[6]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7]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版社,2012年.

[8]胡经之.文艺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柳宗元诗《江雪》赏析 篇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就是一千座山;“万径”,就是一万条路;“鸟飞绝”,连一只 飞鸟的影子都没有;“人踪灭”,连一个行人的脚印也看不到。这都是比较 夸张的说法。“孤舟”,江面上只有这么一只小船。“蓑”是蓑衣,“笠” 是笠帽,都是用草和竹子一类的植物编织而成,是南方劳动人民在下雨、下 雪时为防雨雪而穿戴的。“翁”,老渔翁。“独钓寒江雪”,独自一个人坐 在小船上,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这首诗大约是柳宗元在永州写的。永州即今湖南零陵。公元 805 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去做司马,在永州前后住了十年。永州的山水很有名,柳宗 元绝大部分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文,都是在这里写的。《江雪》这首诗,具体 的写作年代已不易考证清楚,可能是公元 807 年写的。因为南方雪少,而据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他的其它作品,以及有关的历史记载,这一 年冬天永州下过大雪。

这首诗里有个人物,就是那位垂钓的渔翁。柳宗元用渔翁做题材的诗不

柳宗元诗《江雪》意境赏析 篇4

我自己阅读或者欣赏中国古典诗词,几乎不看所谓“赏析”和翻译。

除非一些语词不能理解,需要看词语解释。但多数中国古典诗词的浅显易懂,仔细玩味,体会意境,乐在其中。

例如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很容易想像,这首诗描绘的是南方某地,应该是丘陵地区,是有山有水,在雪天江水还冻不成冰的地方。如果是险峻的高山,一来大雪封山,诗人不可能去垂钓;二来高山地貌,无法展现“千山”的描写。若是登高,则“一览众山小”,岂能“钓江雪”。

诗中的“蓑笠翁”也只能是诗人自己,不可能是渔翁。倘若是诗人看到有一渔翁在雪天还钓鱼,可能就会喟然感慨“君看一叶舟,出没**里”。若非衣食窘迫,谁会雪天钓鱼!

正因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所以,诗人自己,或者带着仆人,穿蓑衣,戴斗笠,划小舟,钓江雪。就隐含了超然的意境,体现诗人澹泊的心情、冰洁的操守和高远的志向。

以歌咏景物,暗喻志向,写作手法真是高明啊。

根据有关资料 ,这首诗是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做。湖南省永州市地貌类型复杂,以丘岗山地为主,河流密布、水系发达,有湘江、珠江和资江三大水系。

柳宗元《江雪》鉴赏 篇5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l):蓑衣,斗笠。

[简析]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 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柳宗元《重别梦得》诗歌鉴赏 篇6

重别梦得

柳宗元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岐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元和九年(814),柳宗元和刘禹锡同时奉诏从各自的贬所永州、朗州回京,次年三月又分别被任为远离朝廷的柳州刺史和连州刺史,一同出京赴任,至衡阳分路。面对古道风烟,茫茫前程,二人无限感慨,相互赠诗惜别。《重别梦得》是柳宗元赠给刘禹锡三首诗中的一首。

这首诗写临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个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静中蕴蓄着深沉的激愤和无穷的感慨。“二十年来万事同”,七个字概括了他与刘禹锡共同经历的宦海浮沉、人世沧桑。二人在贞元九年(793)同时进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过了二十二个春秋。二十多年来,他们在永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谋议唱和”、力革时弊,后来风云变幻,二人同时遭难,远谪边地;去国十年以后,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却又再贬远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造成了这一对挚友“二十年来万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诗人慨叹不已的不仅是他们个人出处的相同,还有这二十年来朝廷各种弊政的复旧,刘禹锡深深理解柳宗元的这种悲哀,所以在答诗中抒发了同样的感慨:“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他们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东流,今朝临岐执手,倏忽之间又将各自东西,抚今追昔,往事不堪回首。“今朝”二字写出了诗人对最后一刻相聚的留恋,“忽”字又点出诗人对光阴飞逝、转瞬别离的惊心。“西东”非一般言别套语,而是指一去广东连县,一去广西柳州,用得正切实事。

由于是再度遭贬,诗人似乎已经预感到这次分别很难再有重逢的机会,便强忍悲痛,掩藏了这种隐约的不祥预感,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如果有一天皇帝开恩,准许他们归田隐居,那么他们一定要卜舍为邻,白发相守,度过晚年。这两句粗看语意平淡,似与一般歌咏归隐的诗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赠刘员外》中,诗人又一次问刘禹锡:“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就可以明白诗人与刘禹锡相约归田为邻的愿望中深蕴着难舍难分的别愁离恨和生死与共的深情厚谊。身处罻罗①之中而向往遗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识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后唯一的全身远祸之道和消极抗议的.办法。因此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种讥刺的意味。“若许”二字却说明目前连归田亦不可得,然而诗人偏偏以这样的梦想来安慰分路的离愁,唯其如此,诗人那信誓旦旦的语气也就更觉凄楚动人。

这首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见。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苏东坡赞柳诗“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这也正是这首小诗的主要特色。

上一篇:临淇镇开展扶危济困暨“慈善一日捐”活动下一篇:(六)化妆部主管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