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总结材料

2024-06-26

教科研总结材料(精选7篇)

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1

应市教科院及市电教馆的要求,我们通海口一中于2011年10月15日至11月20日积极并成功的组织了以“推进行集体备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主题的“十月教科研活动月”的活动。活动组织细致周密,内容丰富充实,且成绩突出,效果显著。今年的“十月”正如我校的老师所说的“火红的十月”、“高效的十月”。现将我们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

一、明确目标,加强领导,保障活动开展的实效性

新学期伊始,我校教科室就对本的“十月教科研月”作出了规划,成立了以主管校长为责任人,教科室及各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领导专班。接市通知后,我校活动专班集中讨论,迅速修改和充实了初期规划,并形成了:2011年通海口一中“十月教科研活动月”之活动方案。在方案中明确了本次活动的意义,主题和总体目标;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与评比考核方案;详细规划了本次活动的具体实施流程。为加强管理,保障本次活动的实效性,我校将各线领导分配到各教研组,定期开碰头会。要求敦科领导按照活动方案全程参与,全面督促,公正评价、公开评比。在本学科的活动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要第一时间发现亮点,并推广亮点。要求敦科领导端正态度,不仅当好目标完成的责任人,更要做好本组研讨的带头人,要求教研组长不仅是本组活动的组织者,更是本组研讨的中坚力量。一月来,学校领导及各组负责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团结一心,掀起了我校的教研热潮,为促进我校整体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营造氛围,激发教师参研参赛的积极性

一个良好的氛围是激发一个人参与及表现欲望的基础。为了便于本教研月的顺利开展,与提高全体教师参研参赛的积极性,我校教科室作了全面宣传引导。

首先通过拉横幅,写标语,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了即将而来的“十月教科研活动月”的目标与意义。然后,扎实的召开了活动动员大会。大会上学校的主管校长黄永标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动员报告言简意赅,既指出了过去教研中的不足,又强调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既强调了集体备课的意义,又提出了本次教研活动的目标与要求。随后分管教学教研的副校长陈靖同志作重强调了本次活动的纪律与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师明确活动目的,端正参研态度,明白总体目标与个体参研任务,严格将教科研室的布置落实到位。最后学校教科研室负责人李生标同志宣布了本次活动的方案,并主要针对如何集体备课及集体备课中各环节的主要目标与任务作了讲解与指导,让每一位教师明确了方法和操作程序。第三,通过宣传、展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十月教科研月”的方案启动后,我们通过校园广播、展牌、校报等各种途径和载体全方位通报教研动态,展示活动结果。既让每一位教师知道近期的教研任务,也让全体教师看到教研成果;同时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研参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注重引导,加强集体备课的规范性

为规范集体备课,切实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我校从市教科院的“指导意见”出发,注重培训引导教师,通过加强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来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通过高效的集体备课来实现打造高效课堂的目标。具体工作中,我们抓好了:一本笔记,二次培训,三次活动,四个评比。即要求每一位教师有一本学习培训的专用笔记本,作好培训学习的笔记,学习内容分学校集中培训,个人网络研修及学习心得三个部分;“二次培训”为:学校教科研室组织的以集体备课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为主题的校本培训及市教科院分学科组织的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会。培训中,让老师们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熟悉了集体备课的一般流程与重点环节的讨论方向。让大多数教师会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会操作多媒体设备和相关软件。“三次活动”分别为分年级分学科的两次集体备课的全流程展示与一次经验交流会。交流中涌现出了一些很好的观点:如语文组提出的“五让”:即在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数学组说到高效课堂要做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即使概念公式性的知识教学也要如此,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给学生空间与时间;变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即使定理也要注重变死记为识记。理科组提出“三讲三不讲”即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内容,讲结构、规律性的内容,讲延伸性、创造性的内容;不讲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学能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四个评比”即为:优秀教研组评比,优秀教研个人评比,优秀论文、课件、教案、案例、反思、说课等教研成果评比,第四个评比是为配合市电教馆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为主题的市级优质课评选的校内优质课评选。

四、突出研讨,强调探索高效课堂的科学性

打造高效课堂的呼声多年,为何至今步履艰难,收效甚微呢?因为一直以来我们没有寻到一个合适的载体与有效的途径。正如一块好的玄铁需要一个好的铸剑师与好的锻铸方法才可以使之成为一柄好剑一样。现在集体备课就是一个好的切入口,如何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去科学的锻铸高效课堂是我们思考的问题。加强集体备课是我们本次活动乃至本学期的教研工作重点,在工作中,我们坚持教研和科研齐头并进的思路,以提高全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科研能力为主线,以“专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小型,多样的小问题,小困惑、小课题的研讨为切入点。以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最终目标。结合“课例研究、主题研讨”两种活动的优势,立足于学科集点问题,开展问题研究活动,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开展集体研究,发挥集体智慧,破除个体狭碍的思维层面,利用优势学科带动整个学科教师以“学习—剖析—实践—反思”的科学程序开展过程性研究活动,使全体教师在本次参研参赛中,切实提升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

五、强化落实、倡导成果实践的持久性在集体备课及学科探讨中形成的好的方法,好的模式要加强落实与运用,为强化落实,我校特制定教学领导巡课制与值日领导随堂听课制,要求每天教学领导不定节次对全校上课状况及办公教研状况进行巡查、通报,要求每周值日领导不定年级、科目及节次进班随堂听课,以检查集体备课的落实情况,要求全体教师以“十月教科研月”为契机,在科学、规范地开展集体备课的前提下,积极持久的开展校本研究,使教学研究由“督促性”向“自觉性”发展,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

六、组织评比、发挥优势学科及优秀教师的引领性

为进一步将活动目标落到实处,提升我校教师的整体水平,我校教科教研室对本月的教研情况及成果进行了全面的评比与展示。主要内容即前面所述的“四个评比”。评比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肯定教师所取得的成绩,促进教师教研积极性的提高,另一方面是为了在学科中纵向推广教研成果,便于交流发展。第三,更是为了发挥优势学科及优势教师的引领作用,增强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以带动更多的学科及教师发展。同时,通过评比我们也可以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各级赛事储备人才,力争让更多的教师走出校门到更大的舞台上去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七、随时总结,杜绝工作的随意性

在活动中,我们分阶段、分学科教研组,定期集中随时总结,一方面便于随时掌握每学科的教研活动动态,收集教研典型材料与经验成果。另一方面便于及时发现问题,以及时解决或调整。要求我们每一个组都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投入到本次活动中,严格杜绝教研工作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确保全校各科的教研在“推进集体备课,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一主线上。当然各学科也可以在以此为主线,注重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研讨活动。如我校语文组就组织过学生课本剧表演比赛,很是成功。

“十月”只是我们教海历程的一瞬间,火热的来,匆匆的去。回望身后,我们一路激情,虽汗水一路,唯有满怀硕果以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科学发展,努力打造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教育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2

1 确定项目选题

通常, 根据学科研究方向的不同, 有“以科学发展为导向”“以市场需要为导向”以及“以市场导向和科学发展导向相结合为导向”三类项目选题思路, 分别对应“基础研究选题”“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选题”以及“基础性应用研究选题”。除了少数科研实力集成度高, 研究水平居于行业带头位置的院 (所) 高校外, 绝大部分科研院 (所) 以“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研究思路大致为:为了某一具体实际目的 (标) , 在现有技术原理的基础上, 以新材料、新装置, 或者对已有的生产要素重新加以整合、集成, 建立新工艺、新系统。研究目的 (标) 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主要以市场需要为度量尺度。“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研究方向往往来自于市场委托开发或者可预测的未来需求。

1.1 进行细致、系统的前期研究

前期研究主要是进行文献查询、开展 (市场、技术发展需求) 调研, 初步确定课题研究方向。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大量查阅技术资料, 了解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现状、最新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则要求了解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找寻需求所在, 并进行前期初步研究。再结合项目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等文件, 根据自身研究条件和优势, 初步提出课题研究项目。

1.2 仔细理解项目申报指南

选题是在可研究方向中寻找、提出问题, 其关键在于“准”字。准确选题必须了解掌握“项目指南”等相关文件, 符合《项目申报指南》所列的选题范围。在此基础上, 更要体现研究水平以及较强的应用前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解决应用问题及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

选择课题需遵循科学、创新、可行的原则。以研究者的经验、知识和能力等作为选择的参照条件, 进行与工作有关的研究;重点从事与自己的知识积累、知识结构同类型的研究;选择资料文献搜集渠道较丰富项目的进行研究;避免选择自身无法控制、无法操作, 在精力、时间、财力等方面不能兑现的研究。另外, 在选题时还要把握好项目中、长期研究与短期研究的关系, 项目研发、小试、中试与产业化生产等各个阶段的关系, 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要求收集、组织相关资料, 运用到申报材料当中。

2 完备申报材料

申报项目不是出于偶然的冲动, 而是科研实力的较量与竞争。主要内容为:项目技术来源 (原创还是引进) ;哪个学科带头人做这个项目 (自有人员还是产学研相结合) ;如何实现成果转化 (是否具有市场优势) 。通过项目申报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申报材料, 项目评查专家能从申报材料中得到明确的答案。因此, 一份完备、高质量的申报材料, 就是项目的“登台亮相”。

有专家指出, 项目申报失败共性问题往往就是对申报材料理解不深, 没有严格按照编写提纲要求整理, 材料编写没有反映出项目和申报单位真实水平, 使得专家无法判断从而造成项目申报成功率低。

2.1 填好申报表格

申报科技项目要准备项目申报书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表的填写首先要领会填表要求, 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反映申报项目的基本情况, 不可漏 (缺) 项。在申报材料中要反映申报单位是否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人才结构和素质是否良好;研究水平在行业中是否突出;等等。

2.2“创新点”是正文亮点

在申报材料中需要阐述:项目的技术是否处于成长期;是否了解项目目前的同行和潜在的竞争对手;和同行相比较, 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在哪里;项目研究的可持续性如何考虑等项目技术性及创新性的内容。项目评审最为看重这部分内容, 因此应集中精力写好这一部分, 详尽论述关键技术环节以及在工艺设计、流程等技术指标方面的提升、突破, 挖掘出项目产品的每一个特点, 特别是本项目研发产品和其他同类产品相比的突出表现, 务必要加强。“专利证书”“专利申请书”及“查新报告”是创新点的最好证明材料。

2.3“研发团队”展示研发水平

一个有学科带头人的研发团队是项目获得立项的重要保障因素。对于申报重大科研课题, 做好项目队伍的组织和策划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型项目, 项目评审部门和专家十分注重项目成果应用推广问题, 若有实质性的合作单位及人员参与, 从研发团队上就提供了成果转化队伍的保障。同时, 国家也大力提倡“产学研”相结合, 由企业、研究院所组成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研发队伍, 往往会增加申报项目成功率。同时也要注意项目成果的知识产权必须十分明确, 不要有任何模糊的地方。

2.4“效益分析”提升项目立意

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一部分注意避免空洞的论述。要针对项目表述真正属于本项目的意义, 着重论述项目技术成果在增加税收、创造就业机会、社会责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若是申报国家级项目, 则要反映出该项目对行业、地区的带动, 对环境保护、就业机会增加、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提升项目战略意义。

此外, 申报项目一定要重视附件材料的准备。附件材料是对正文所阐述内容的佐证、支持, 同时也是正文表述的补充。往往一份高级别的检测报告或者重要客户使用证明, 就能提高项目“含金量”。

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3

提到理性,很容易联想到科学,理性思维是连续的、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它是人类判断、推理的思想活动。理性从何而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谈到:“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爱因斯坦在年少时看到飞机就曾想象:“如果自己可以追上光,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可见,理性和感性有时并不是相悖的,理性思维也时常需要以感性思维为源泉和动力,例如,开灯灯亮,太阳出来我们通过眼和皮肤感受到光芒和热量,然而,是否有学生设想过,光的传播到底需不需要时间?我们不妨给学生埋下疑问,引导他们阅读补充材料,动脑体会问题产生、知识演变及发展的过程,我想,在学生追寻光速的测量历史的过程中,可能会获得以下三方面的启发:

(1)体会“自然钟”的发现和利用对人类适应自然的促进作用。

科学史上第一个通过观测成功得到光的传播需要时间这一结论的是丹麦天文学家罗默,他常年坚持用裸眼观察木星及其一颗卫星,记录下了木卫蚀周期在一年中的周期性变化,而后成功计算出了光速的数量级,自然界的周期性变化还很多,它们就好似一个“钟”那样千百年来指引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advanced beings),只是在不断地“发掘”一个个时钟,从而优化自身的生活方式和改造生产行为,人们根据月晴圆缺、潮涨潮落来判断节令,调节农耕生产安排;依据原子能级跃迁时恒定的共振频率发明了高精准的“原子时钟”(atomic clock),提高了人类计时精度,大自然创造了一切生物,包括人类,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生活在其中,笔者认为,在今后的课堂上适时地渗透这样的科技哲学史内容,对于唤醒(call up)学生对自然和谐奥妙的好奇和引导学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帮助的;同时有助于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数学公式的“缠绕”,将物理学中蕴含的一些本质思想揭露出来,

(2)重演科学家探索知识的过程。

这是一种类创造的体验过程,学生将自己假想为科学探究的主人翁,在一定的提示指导下,重新“亲历”问题的来龙去脉,体验知识发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汲取科学家们在躬行探索中散发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智慧。

伽利略对光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充满了好奇,于是第一个设计实验将自己的好奇付诸行动,1607年,伽利略和他的助手分别站在两个山头上,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光速测量实验,然而鉴于当时实验器材的“简陋”和对光速之大的不足预料,他们的实验夭折了,可恰恰就在两年后伽利略发明了第一架折射式天文望远镜,从此人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宇宙空间,直到1676年,丹麦天文学家在历史上首次成功地测量到光速是一个有限且十分大的值,并且在当年的11月9日顶着巴黎皇家天文台的质疑压力,成功预言了木卫蚀现象将推迟10分钟,究其原因?第一、光速显然可能太大了,而浩瀚的宇宙空间为罗默观测提供了大尺度的距离;第二、罗默一定要感谢他手头上这台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者了,没有这一项技术支持,罗默很难测到第一手的天文观测数据,后来也无法通过理论推导提出光速;第三、在本事件中,罗默的质疑精神可见一斑,现如今的基础教育中我们追求让学生会做更多的题目,知道甚至记住规律,尽量“没有问题”;而我们很少关注孩子们“有什么问题”,能提出什么质疑,而恰恰这时,给学生重演科学家艰辛探索过程的机会,让他们感悟开拓者们坚贞的求实情怀,这势必会启发他们学习观念的转变和对自我存在价值的重新思考(reflecting)。

(3)反思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随后的一百多年里,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科学家们的测光速实验几乎都是通过天文学方法进行的,直到1849年,法国人菲索利用一个可以高速旋转的齿轮,首次在地面上设计实验装置成功测得了光速,菲索的成功恐怕要得益于当时较精密光学实验器件制造工艺和物质支撑,不难看出,新的技术手段和生产工艺为物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和方法(approaches)!

而新的理论的提出往往为相关学科发展和技术研发提供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罗默在历史上第一个测量到了光速是一个有限且极大的值,这一结论大大推动了惠更斯对光的波动说的研究,并最终导致了惠更斯原理的提出;此外,光速和电磁波速度是相等的,这给麦克斯韦的“光是一种电磁波”的预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于是后来我们迎来了技术上的突破,发明了光纤通信,笔者坚信,不是每个学生将来都会从事科研甚至成为物理学家,然而,作为一名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现代人,我们没有理由不具备那些滋养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科学素养,高中生的生理年龄大体在十五至十八九岁之间,早已经历皮亚杰认识发展理论中的形式运算阶段,这时的学生思维早已摆脱具体事物的依赖,能够理解符号代表的逻辑含义,譬如,因为A,所以B.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光速测量历史的追溯,渐渐了解“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性支持,而反过来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为技术革新做了理论上的保障,”他们通过对科学和技术这一对孪生兄弟的了解,势必生发出唯物辩证思考和对物理学之社会价值(value)的重新认识。

2 对物理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余文森等人认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包括专业角色、专业知识、专业人格和专业智慧等方面的成长,可见知识基础的夯实是物理教师专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较多的研究者认为,物理教师的知识应该由三个方面组成:物理学科知识、物理学科教学知识和关于课堂管理及组织的一般教学法知识,杨薇博士在其研究中认为,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知识中最有效的部分,是适应新课程要求的知识结构,并将其归类为八个方面的要素,下面我们仅从其中三个方面做一论述:

(1)物理课程资源知识。

当前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社会分工日益细化,这就意味着很多在以前看来一人可以完成的任务,可能现在需要若干人合力完成,而每个个体都是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各司其职的不可或缺的贡献者,罗默在历史上第一个正确测量到光速的数量级,这启发了惠更斯对光的本质的探究;法国物理学家傅科看到了菲索方法的缺陷,在吸收继承的基础上做了改进,测出了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由此得到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折射率,为光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条件;麦克斯韦深刻洞察到“光速等于电磁波速”中可能蕴含的物理本质,大胆提出“光也是一种电磁波”的假设,此预言为其后来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提出作了铺垫,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善于裸眼观测,但不擅长数学推演,开普勒在对其学习交流中,充分吸取第谷观测数据中的精华,经过数学推理最终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定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发现DNA双螺旋分子模型的生物学家沃森和物理学家克里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做理论物理出身的克里克深谙结构力学,固体物理知识,这为他辅助沃森提出精准的双螺旋结构提供了智力支撑,当然,每一项重大发现往往不是一两个人完成的,他俩还要感谢罗莎琳·富兰克林早先拍摄DNA的X光绕射图及相关资料,研究表明,在课堂上适当地渗透一些物理学史可能更容易激发学习冲动,加深知识理解;然而,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善于挖掘蕴含在史料中的隐性课程资源,显然,我们通过对“光速的测定”的扩展阅读,很容易发现继承、交流与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2008年英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能够独立学习,也能与他人一起学习”,并将之作为成功学习者一项必备的素质,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有关光速的艰辛测量史的阅读学习中,自然地创设了物理情境,暗示学生向他人、向前辈学习,学会共同生活。

(2)物理教学设计知识。

物理教学设计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使诸教学要素达到最优化结合的过程,物理教师在做教学设计时应依据教材实际,因课制宜:对于一些侧重推导的章节,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一些描述性较强的章节,如《光的直线传播》《追寻守恒量一能量》等,教师就应积极开发各类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同学们猜想假设、分组讨论、设计验证方案、自圆其说,我想,这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学习目标的明确都是大有裨益的,赵凯华先生讲:“一个人学习的基本动力是理想和志趣,学物理尤其如此,”中学生的好奇心是强烈的,而处在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是渴望展现自己和被关注的,笔者认为并不是每节物理课都需要师生去探究,然而,基于“因课制宜”控制下的探究性质的课堂,是可以激起学生的物理兴趣的,是有利于学生类创造能力培养的,是有助于引导学生们建立一种主人翁的学习地位(status)的。

(3)物理教学观知识。

教学观是指教师从实践的经验中逐步形成的对教学的本质和过程的基本看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透露着分流培养的思想。

分流培养,笔者认为,就是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发展成为他自己(himself),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advantage),如果能经营好自己的长处,再辅以合适的社会导向,那么何恐其不成才?佐藤学讲,“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平学习的机会,”有的学生关心社会动态,喜欢思考人生价值,那我们可以展示给他光学测量史中人们前赴后继的艰辛历程;有的学生酷爱动手,我们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亲手体悟光速的测量过程;还有的学生喜欢沉思,刨根问底,那么他们通过对本节阅读材料的学习,会对光速测量的起源、方法思路、过程发展有一个全新的较为系统的认知,物理认知结构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依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这样的分流培养促使每位学生基于原有学习经验,在某一问题情境的诱发下,自主地去建构对其自身有意义的知识。

此外,新课程强调育人为本,笔者理解,就是以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方式,让学生吸收最有益于他们身心长远健康发展的教育养分,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但教师若在日常教学中辅以语言直观和具象直观,可能会取得更佳的效果,然而,仅有这些可能还不够,There is a famous say—ing“tell him,he will forget;show him,he will get it;but involve him,he will understand.”我想,光学阅读教材“光速的测定”就提供给我们一个平台(stage),在这个地方同学们可以切身体会物理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来龙去脉,了解些科学研究的方法,从现实角度出发,我们一线教师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适当微调教学计划,每一学期安排两次有意义的课后选读材料专题学习,拓展学生眼界,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可以提前准备素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亦可让学生结成小组,分组派发任务,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搜集各类物理课程资源,然后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这应该是我们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微观环境中较易把握的。

3 对物理教材编制的借鉴价值

教材是一种综合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一定教学目标下知识结构的具体化,如何将教材中补充的阅读内容内化为个体的教育感悟并融入对人类社会实践历程的思考中,进而指导教学实践操作,这是我们使用和处理教材时可以试图突破的,人教版高中物理“光的直线传播”这一节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次尝试的机会。

然而,教材体系是人工设计创作的系统,并不是人类经验本身,因此,物理教材的编制不仅仅需要体现其工具性价值,而更应尝试通过多种途径,如添加STSE栏目、设计探究性活动及补充相关史料链接等方式将科学发展最原本的面貌凸显出来,担当起为学生再学习和长远生活的启发性与教育性功能。

教科研活动材料 篇4

课程整合的问题,从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幼教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视野已有20多年的发展,但不能否认的是,目前实践中的整合存在诸多偏差,很多整合仍摆脱不了‚学科式‛的藩篱,停留在拼凑、无机、杂乱的状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除了广大教师没有很好地理解与掌握整合的理念与技术外,一直从学科或学习的内容出发寻找整合的机制也是原因之一。本文试图从新的视角——游戏切入探讨幼儿园课程的整合问题。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儿童需要游戏,游戏能促进儿童发展,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这些都是游戏能担当整合课程的重要条件。本文拟从当前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出发,进一步探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并尝试提出整合的一些指导策略。

一、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关系有以下三种不同类型:

1、平行互补型

教师发起的具有明显功利目标、注重认知发展的教学活动与儿童发起的具有教育潜能的活动,它们在形式、时间安排及比例上各自独立。游戏与课程是分离的,也即,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

2、交叉转换型

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游戏与课程是转换关系,如:主班老师往往利用活动区时间进行分组教学(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照看在活动区活动的儿童。

3、相互融合型

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儿童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游戏与课程相互融合,如:教师在专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角色游戏、教学游戏等形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从上可以看出,当前的课程实践中,游戏与课程还处于‚分离平行‛与‚相互融合‛的状态,还没有真正进入整合。广大幼儿教师在思想深处仍然烙守着‚重视教学活动(上课)的发展价值,轻视或忽视游戏学习发展价值‛的倾向。在幼儿园课程实践中,课程包括教学主要是在专门设计的集体或分组教学活动中让儿童以直接接受或互动建构的方式进行

学习,而游戏则更多地作为课程结束后的放松与娱乐;即使游戏与课程有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倾向,但仅仅把游戏当作课程或教学的途径。老师们尽管也承认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实践中更多地是发挥游戏所具有的主体化发展潜能。在与课程的融合中,更多地把游戏作为灌输知识、技能的手段,教师利用游戏这一形式,目的在于调动儿童的直接兴趣,引发儿童的兴奋和注意,为高效率地传授教学内容,为儿童更多地掌握知识和规范服务。游戏的内容并没有与课程的内容融为一体,游戏与课程处于不贴合的‚两张皮‛现象。其实,经过20多年的课程改革,课程的本质已从过去的‚学科‛转变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或通过活动儿童所获得的‚学习经验‛,游戏活动不仅是儿童学习(教师教学)的方式,而且也应当是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因此,探讨游戏整合课程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从游戏角度探讨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些想法,就教于各位同仁。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可能性

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有一定的可能性:

(一)儿童的生活需要游戏

游戏与儿童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

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天然需要,是孩子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就像吃饭喝水一样。因为有游戏,人类才有了童年。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也即,儿童游戏没有什么理性的目的,他们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娱乐,就是因为‚好玩‛。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游戏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需要,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就像婴儿只能而且必须喝奶水才能维持生命和身体的生长一样,儿童也必须而且只有通过游戏才能实现其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成长。‛游戏给儿童提供了身体运动的、情绪情感的、语言认知的、社会交往等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它不仅构成了儿童完整的生活,也促成了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游戏也是儿童最热衷、最主要、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在儿童的生活中,其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游戏,即便是儿童的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也往往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所以游戏是儿童最喜欢、最主要、也是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活动。正如伟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所指出的:‚在童年时期,游戏是一桩正当的事儿,儿童甚至在做重要工作的时候,也应当经常做游戏。……而且还要把游戏渗透在儿童的整个

生活里。儿童的整个生活,也就是游戏。‛因此对于儿童来讲,儿童是在生活中成长的,也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就是他们的生活,生活的存在状态就是游戏。

(二)游戏与学习关系的新认识

传统观念‚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的影响到目前还是存在的,一些教师总担心让儿童游戏就会放任他们,担心游戏会影响儿童的发展,耽误儿童美好的前程,在教育活动中总希望儿童正襟危坐进行学习,以学习的发展替代游戏的嬉戏,甚至以学习的‚苦役‛替代游戏的快乐,学习与游戏分道扬镳,此消彼长。殊不知,游戏与学习是密切相关的。目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可称为探究性学习,这一学习的基本过程可概括为‚游戏→探究→再游戏→再探究。‛在这一进程中,儿童的学习活动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游戏与探究性学习及经验的扩展、丰富、改造的有机统一。‚在游戏中,儿童过去的经验得以再现,当前的现实得以表征,未来的可能得以萌发和预期,……在游戏中,儿童既有对客观知识与规律的探索与发现,有做人准则的道德规范的实践与演练,也有对美的事物的崇尚和体验。‛也即,游戏与学习不是分离的。当然,学习只有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开放性的‚游戏‛活动时,师生才会积极地投入,忘我地

卷入。儿童才会表现得敬业,情绪也会非常愉悦,这样儿童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变成一种游戏的过程,变成一种值得‚玩味‛的过程,这样学习的过程不仅成为了儿童发展的过程,也成为了儿童游戏的过程。

(三)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必然联系

课程是一定社会依据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对其年轻一代进行合乎社会规范要求和 发展需要标准的教育计划方案。由于受教育者(学生)的发展是整体性、阶段性、有序性的变化过程,所以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所关注的规范要求、发展标准不仅不同,而且课程结构所反映的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实现课程方案的手段、途径也必须适应这一年龄阶段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规律,只有这样,课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完美结合,课程也才更具科学性。儿童期是人生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发展将会影响个体的一生。儿童期也是游戏的时期,游戏是贯穿儿童生活的纵向历程的通道。在游戏中儿童能‚最大限度地体验到各种角色及其快乐,以生命体自然的形式获得满足并得到基本的发展。‛但儿童在游戏中不能自觉、也没有能力把这种对自我需要的满足和发展完全顺乎社会的要求,也不能确保其发展的整体性和有序性,所以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必须适时引入课程。

事实上,幼儿园的游戏与课程经常是缠结在一起的。幼儿园的游戏已不同于日常生活中那种完全自发的自然游戏。因为幼儿园的环境是教师按照课程目标特意创设的一种秩序化了的环境,富含有自觉的教育性。而且,‚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运用的历史表明,游戏一旦进入儿童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了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讲,系列化、规范化的游戏活动就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而不只是课程实施的‚形式‛。例如,‚教师准备了牛皮纸、白纸、油光纸、彩色皱纸等,让儿童折小船玩。教师让先吃点心的儿童先取,结果彩色的纸拿完了,后来的小朋友只好拿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折好了,儿童要求到水池那边去放小船玩。结果大家惊奇地发现惟有最难看的牛皮纸小船浮在水面上。老师不失时机地组织儿童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儿童开始研究各种纸的质地以及不同质地的纸的耐水性强弱原因。游戏可以生成、整合课程内容,课程本身也可以是游戏活动,游戏与课程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四)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

游戏之所以能整合幼儿园的课程,除了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外,游戏本身所具有的整合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儿童的游戏来讲,它是在假想的情景与角色下进行的,想象使儿童的行为涉及众多学科。当儿童利用想象在游戏中创

造出童话般的角色和情景时,他们不仅表现出令人赞叹的热情与学习能力,而且游戏也使儿童‚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从成人强加给他们的限制中逃避了出来,于是各种生活领域中的界限被消除了。‛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感受、体验着兴趣、直觉、意志和情感,也能对客观、真实、具体的社会存在、规范要求做出理智判断与逻辑思考,而且,游戏的情景和材料本身也是超学科的,是混沌的、完整的,不是分割的、分门别类的;

儿童的游戏经验与游戏行为也是整合的。的确,儿童在游戏中通常能想象地运用各种材料、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想象就使儿童的思维在学科领域间穿梭自如,于是游戏自然地整合了学科领域的内容;

游戏也是儿童对当下或先前时空生活的反映,也可能是对成人生活的反映。游戏不是儿童主观臆造的,更不是儿童头脑中固有的,游戏与儿童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儿童的生活中,甚至是成人的生活中有什么,儿童的游戏中就会有什么,所以游戏是儿童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而现实生活是完整的,其间的人、事、物,时间、空间等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不是条缕分析的,更不是学科领域式的,所以现实生活反映在儿童的游戏中也是以完整的经验形式呈现出来的。

三、利用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指导策略

(一)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保证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

充分的游戏时间的增加,意味着传统集体教学活动时间的减少,意味着儿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这是对传统课程的一种挑战。目前在儿童园的课程实践中,尽管老师们从理念上开始认同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但从实施的情况来看,集体教学活动仍然是占居主导地位的,组织儿童上课、示范、演示、讲解仍然还是主要的课程教学方法,这并不是绝对否定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而是由于集体教学活动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剥夺或削弱了儿童在幼儿园游戏的时间,儿童仍奔波于教师们所进行的全班统一的、步调一致的教学活动,展转于各个教学环节中,游戏的时间成为‚上课‛之外的休息,或对儿童学习活动的奖赏,游戏不仅与课程没有良性互动,而且游戏也没有整合课程的可能。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要转变我们的游戏观与课程观以外,给予儿童充分的游戏时间就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前提。因为在游戏中儿童的经验是整体的,儿童的游戏行为也没有学科的界限,同时儿童在游戏中也可以学到许多有益于现在与将来生活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有时成人是很难用‚语言‛加以讲授的。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环境,使游戏既成为课程的教学形式,也成为课程的内容,因此以儿童的自选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活动应成为

儿童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改变过去以‚上课为中心‛安排一日活动时间的作法,让活动区活动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这样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中介——合理选择并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指那些为儿童开展游戏所需要的玩具、物品、半成品、废旧物等。‚游戏材料是一种信息,是各种符号的综合,是一种信息的被发出和被接受。……游戏材料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并不自我显示,它只是一种隐蔽的潜能,只有当儿童使用物体时才能发挥它的全部意义。‛因此游戏要担当整合幼儿园课程的重要角色,为儿童提供充足、多样化的游戏材料即是中介。当前很多幼儿园实践中,真正可供儿童在游戏中操作的玩具材料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种类也很单调,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实现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与课程融合是非常困难的。对此,蒙台梭利做出了巨大的成绩,不仅在于她设计了一整套帮助儿童各方面学习发展的学具(游戏材料),而且,蒙氏学具也为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提供了经验。被蒙台梭利称之为‚工作‛的‚儿童操作材料的活动‛实质上就是游戏,因为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选择并操作材料,同时,工作的内容也就是蒙氏课程的内容,课程中所涉及的五大内容——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日常生活练习、数学教育及文化科学教育的内容全部落

实在通过(教具)游戏材料的操作来完成,真正实现了游戏与课程的整合。所以,教师在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时就要把课程的目的、意图贯穿、融汇到准备的材料中,按照课程的目标来选择和确定材料,使材料蕴涵或渗透课程的内容,当儿童操作材料、与材料互动时就可积极接受这些材料所发出的信息,并反作用于这些材料,于是材料所具有的‚潜在教育价值‛也就在课程中得到了发挥,游戏整合课程也就有了中介桥梁。

(三)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手段——创设儿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

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创设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是一个渗透着教育者意图、充满智慧和儿童情趣的生活活动空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空间,而是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材料丰富、儿童可以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为了达成这样的游戏环境,教师需要根据特定的课程目标与具体内容创设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物质环境并营造适宜的心理氛围。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自由、充分的活动,从而获得发展的关键经验。著名的HIGH/SCOPE课程就是通过以计划——操作——整理——回顾为主的区角活动为中介展开的。教师有意识地将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物化为活动材料和活动情境,儿童在活动区中充分地与材料、环境、他人互动以获得学习与

发展。这样的游戏环境不仅整合了课程内容,也使游戏(儿童区角中的自主、自由的活动)与教学越来越难以剥离,而成为一体。当然充分活动的游戏环境的增量意味着高结构、活动材料少的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应有所减少,只有这样,‚教学归教学,游戏归游戏‛的分离状况才会有所改观,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才有可能。

(四)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保证——确认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

大量的研究已经证明成人参与和指导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还有很多教师不了解自己在儿童游戏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将是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中很大的障碍。那么,在儿童游戏中教师到底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

首先,教师是儿童游戏环境的创设者。对于儿童来说,主动地学习往往和对材料的操作、探索有密切的关系。当儿童运用他们的身体和感官去操作物体、发现和思考物体的特点与性质、物体的变化与自己行动关系的时候,他们正是在主动地学习。为了保证儿童的主动学习,成人应当为儿童的游戏和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材料,以保证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进行选择、组合和改造的机会和可能性,有利于儿童跨领域学习。

其次,教师是儿童游戏需要的反应者。在儿童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敏感的觉察儿童的需要,并能相应地作出反

应,以拓展儿童的思维与行动的范围与能力。教师要多角度地思考儿童的游戏表现,发展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能考虑到‚儿童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儿童学到了什么‛;‚需要帮助他们扩展的经验是什么‛;‚应当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儿童的谈话来发现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再通过给予儿童适当的反馈,可以使游戏更为复杂、精致。

再次,教师应注意在生活中帮助儿童扩展和丰富游戏所需要的经验。人种学家斯瓦兹曼曾把游戏视为:‚情景中的主题和主题中的情景‛,这形象地说明了游戏不仅要反映儿童的生活,也需要儿童积累与丰富生活经验。教学与游戏的整合不仅要关注游戏的环境创设,更要强调儿童的社会经验,只有为儿童游戏提供真实世界的经历,扩展生活的经验,游戏才会更充实,更富创造性。

第四,教师应为儿童游戏提供干预。在游戏中,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和游戏水平的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游戏干预,通过观察、询问、评价及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游戏等为儿童游戏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引导儿童游戏向纵深层次进展。当然,干预是有限度的,只有儿童游戏中需要帮助时才得以提供。干预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游戏本身,或诱发游戏生成,干预不是干扰儿童游戏的进行。

教科研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5

我叫xxx,是xxxx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语文老师,2000年9月参加教育工作。我热爱教育科研,潜心教育科研,始终把科研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扎扎实实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研,用科研促“课改”,使我在教科研活动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不断成长起来。

一、热爱教育科研,提升自我素质

我认为开展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驱动力,我凭着一颗赤诚的心,热爱教育科研事业,认真学习与钻研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不断给自己充电,凡是外出培训和学习,我都会积极参加,认真倾听,仔细做好笔记。有付出必有收获,我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我的努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二、潜心教育科研,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勤于研而善研,勤于教而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这是我的工作宗旨。在实际工作中,我正是这样做的。

1.全心投入课题研究,分别主持研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实施中的小学师生关系研究》和《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曾撰写多篇习作教学论文,并获市级奖,这两个课题现已结题。

2.现在正在研究《小学中高年级生活化快乐作文研究》的课题。当这个课题被立项后,我就主动参与研究,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我都会带头写论文,带头写案例,带头写反思,及时总结。该课题的研究已接近尾声,将要结题。

三、坚持科研,取得可喜成绩。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语文新课程研修、班主任等研修活动。在2009教育科研科普工作中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我撰写的论文《让孩子在情感教育中自由成长》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2014年,在南阳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所执教的《夏天的夜晚》获得市级二等奖。曾教学《乌鸦喝水》一课,获得县级一等奖。还撰写论文《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研究》、《在教学中体验汉字之美》、《语文习作教学设计》、《有效指导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等十几篇论文分别获得市级及市级以上奖项。在班级管理中,曾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还曾辅导学生写的《环保袋》,获得省级优秀辅导教师。

教科研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篇6

——潜心科研 提升自我

“我愿把一颗赤诚的心投入教育科研,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教育科研事业。”——我的信念

我是杨柳雪实验小学的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兼任语文教研组长,一九九四年九月参加教育工作。我热爱教育科研,潜心教育科研,始终把科研与教研工作有机结合,扎扎实实开展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以科研促教研,用科研促“课改”,使学校科研活动有序开展,也使我在教科研活动中不断完善,不断提升,不断超越、不断成长起来。

一、热爱教育科研,提升自我素质

我认为开展教育科研与校本教研是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驱动力,更是完善自我,超越自我,有效促进课程改革,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窗口,于是,我凭着一颗赤诚的心,热爱教育科研事业,对科研工作与活动执著地追求,认真学习与钻研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报刊杂志,自修各种教育理论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新时期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教育科研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为魂,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素质教育为契机,以主体教育为基础,以创新教育为重心,以优化教育为归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促进教研,教研服务科研,面向未来,立足课堂,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性、合作性的现代人。正因如此,我就毫不松驰地给自己加压,给自身充电,凡是外出培训和学习,我都会积极参加,认真倾听,仔细做好笔记。平时,我会带领学校教师一丝不苟地学习《新课程标准》、《基础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与教科研有关的内容。我始终坚定一个信念:当老师,搞科研,必须要热爱教育科研,要有精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有付出必有收获,我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在我的努力过程中得到了不断提高,二、潜心教育科研,以教促研,以研促教。

“勤于研而善研,勤于教而会教,以教促研,以研促教”这是我的工作宗旨。在学校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时刻履行自己的职责,带领全校语文教师以教研组为阵地,强化学校承担的市级与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校级教研专题的研究,不流于形式,不走马观花,形成完整的教育科研体系,收到较好的效果。

1.全心投入课题研究积极参与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三三九式”小学快乐作文研究》的研究,曾撰写多篇习作教学论文,并获区级奖,2011年撰写教学案例《写人作文教学设计》在课题教学案例集中发表,该课题现已结题。

2.我校承担了区级课题《学习策略在高校课堂中的作用研究》的研究。当这个课题被立项后,我就主动参与研究,每一个阶段的子课题的研究,我都会带头写论文,带头写案例,带头写反思,及时总结。三年多的课题研究,我撰写的论文、案例、阶段性的小结10余篇。与此同时,我还大胆探索校本教研的方法,采取自然实验法、观摩法、对比法、积累法和经验总结法以及典型引路法,每月组织学校语文老师开展两次校本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集中授课、评课,相互学习,勇于革新课堂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我坚持多留心、多观察、勤动脑、勤动手,时刻注意发现并收集教育教学和科研中的典型案例,及时点评,做到实事求是,切合农村教学实情,力求做到“以教促研,以研促教”。2012年4月,该课题顺利结题,我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三、坚持科研,取得可喜成绩。

教育科研是一个长期性的常规工作,每一个学校、每一位老师必须求真务实,坚持不懈地把这项工作做好。我力求在教育科研中一步一个脚印,毫不松懈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校本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省级语文新课程研修、区级班主任等研修活动。在远程研修中,获得山东省远程研修组组长;在班主任研修中,曾撰写班会案例、主题班会优秀课评选均获一等奖。我撰写的论文《创建录音作业 促进学生发展》获得省级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在“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中,获得优秀教学奖。2011年,在滨州市教学常规月论文比赛中,获得市级一等奖。曾教学《制作泥鸭》一课,获得区级一等奖。还撰写论文《语文众多媒体可见运用的问题及策略》、《儿童节的礼物》、《语文实践性研究》、《语文习作教学设计》、《循序渐进抓管理 点面结合促成效》、《有效指导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等二十几篇论文分别获得区级及区级以上奖项。在班级管理中,进行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获得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奖。在青年教师业务素质比赛获得区级二等奖。与青年教师李红风结对帮扶,在“师徒共上一堂课”

活动中获得区级奖。

教科研总结材料 篇7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高等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理论知识, 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3,4]。一直以来, 大部分专业实验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进行, 形式单一, 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简单[5]。学生只是被动学习, 简单模仿, 不利于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 实验教学需要进行改革, 更多地考虑人才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和手段,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

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两个重要任务, 两者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钱伟长院士曾说:“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 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 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 没有灵魂的教育。”[7]因此, 高质量的教育必然是高水平教学与高水平科研的统一。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 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永远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8]。科学研究是为了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 利用科研手段和仪器设备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和求证等一系列的活动[4]。因此, 科学研究需要研究人员具备很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过程非常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 科研与教学具有天然的结合优势, 能够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加强科研成果服务于教学工作, 特别是实验教学, 注重将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环节, 对于有效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1) 科研和教学二者相互促进, 是一个动态的互动式整体; (2)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是研究型教学的内在要求; (3) 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战略措施。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使学生接触到科研前沿, 了解科技发展动态, 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兴趣,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4,9,10]。本文主要介绍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的原则、方式等, 并简要介绍我校材料工程专业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1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的原则

科学研究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新性, 科研成果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前沿性[4];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基础性, 需要循序渐进。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适当的方式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建立可持续更新的科研与教学体制是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1]。为了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需要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1.1“尺度”把握原则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 分别制订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的方案。学科划分越来越细, 教师的科研方向也相对较为具体, 通常为某一学科的某个具体科学或工程问题, 前沿性和尖端性强。而人才培养一般需要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原则。直接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会带来一些矛盾, 因而需要分析科研成果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转化的具体内容和方式, 并且要注意把握好相应的“尺度”, 主要是转化过程中的“广度”与“深度”问题。“尺度”把握需要选择合适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 使其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控制科研成果转化部分与传统教学内容的比例。

1.2 逐步实施原则

我国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制已建立多年, 形成了特有的模式, 在理论传授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而创新和实践教学存在明显不足。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可以明显改善这一状况, 改善实践教学, 提高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由于学科不同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尺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 因此, 教学改革难度较大。改变过大, 会产生负面效果。我们需要根据学科、教师科研状况以及学生接受能力, 构建不同层次和结构体系来逐步实施。

1.3 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环节要注意把握其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创新性是要给学生发挥创造性的空间, 使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和设计, 锻炼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针对性是要根据不同的开课对象设计和选择题材, 将合适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此外, 对引入科研成果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所要强化的知识点、所要提高的能力也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实用性是要求引入的科研成果有具体的实际意义, 最好来源于生产实际或科技前沿, 探索性和创新性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可行性是要考虑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项目的科学性, 是否符合学生现有知识结构和接受水平, 是否具备相关的教学与实验条件。

2 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方式

依据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原则, 根据学科特点, 我们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实验教学课程, 构建出创新实验体系, 提高教学质量。笔者以我校材料专业实验体系构建为例, 介绍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方式。实验教学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在实验体系中, 包括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基础性实验主要分布于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 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 以传统实验为主, 科研成果引入较少。综合性实验主要分布于专业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的实验环节中, 科研成果引入相对较多。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可以将几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相关联的知识点融合起来, 并引入科研成果, 设计综合性实验,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融会贯通,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创新性实验主要分布于创新实验课程、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科研创新实验项目等实验教学环节以及为创新实验班学生开设的课程和研究项目中。创新性实验的开设, 要重点把握针对性和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实验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主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 重点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我院在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基础性实验方面, 购置数字动态应变仪, 进行轧制力和轧机刚度的测量实验, 淘汰了原有模拟测量仪器, 实验精度和响应速度大幅提高, 更新了测试技术和实验手段,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综合性实验设计方面, 以教师的科研成果为基础, 设计专业课程实验, 购置拉丝机和TIG焊机等设备, 为学生增设新的塑性加工实验项目。将轧制工艺学、轧制设备和轧制测试技术等课程的实验进行综合, 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并完成压力传感器的制作、标定, 进行轧制力和轧机刚度的测试。通过一系列实验, 将几门课程知识融合,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95%以上来源于实际科研课题, 包括国家973课题、863课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及各类企业横向研究项目等。在创新性实验设计方面, 通过调研和论证, 为本科学生开设了材料设计综合性训练课程, 选择多位不同研究方向的专业教师为学生授课, 针对金属塑性加工工艺与性能控制的最新技术和研究前沿设计创新实验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结构, 选择合适的创新实验项目进行探索、实验和学习。这些创新实验项目全部来源于教师实际研究课题, 充分体现了创新性和前沿性。例如:金属累积叠轧技术研究、高性能帘线钢生产与性能控制技术、异质金属焊接技术研究、动态塑性变形加工技术以及金属靶材交叉轧制技术等。在材料加工专业教师科研课题的基础上, 总结近年来的科研进展, 准备开设金属塑性加工新技术课程, 目前已完成创新实验项目设计和指导书编写。如搅拌摩擦焊接及加工技术、等通道角挤压加工新技术、金属材料表面处理加工新技术、动态塑性变形加工技术和镁合金薄板多道次弯曲加工新技术等。经过专业教师多年的努力和实践, 已基本形成基础实验体系、专业综合实验体系和创新实验体系的多层次实验体系, 很好地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验教学环节中。

3 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成效

我校材料专业按照上述原则, 通过不同的层次和方式, 将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绝大多数来源于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 创新性和实践性强, 训练全面。本科生通过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科研创新实验项目等训练, 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明显提高。创新实验项目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 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或踏上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校材料学院2012~2013年度, 本科生参与国家级、校级各类科研训练和实验课题研究130多项, 目前结题74项, 56项在研, 发表论文23篇, 申请专利8项。学生在全国金相大赛和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等国家级各类竞赛中, 获得各类奖励8项。上述成果表明, 通过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的长期实践, 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4 结束语

实验教学是工科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在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科研成果引入教学的尝试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需要坚持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 把握合适的尺度, 多层次、多种形式逐步实施。在实践中,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 使教学改革获得更好的成效, 为创新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懈努力。

摘要:介绍了科研成果在材料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引入原则和应用, 包括原有实验项目的更新, 新实验项目的设立, 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计划等。实践证明, 教师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科研成果,实验教学,材料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成龙, 游宝义.“科研成果进课堂”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 2013 (32) :69-71.

[2]于兵川, 吴洪特.实验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 (2) :76-77, 87.

[3]韦化, 曾冬梅, 秦钢年.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8, 25 (5) :31-34.

[4]廖庆敏, 秦钢年, 李勉媛.科研融入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3) :15-18.

[5]陈锡安.高校科研平台服务专业课实验教学的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7) :239-241.

[6]白广梅, 王小逸.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 28 (4) :125-127.

[7]毕建杰, 王启柏, 谭秀山.科研促教学促进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15) :135-137.

[8]扈旻, 邓北星, 马晓红.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2, 29 (10) :21-23.

[9]周权锁, 马宗骏, 高彦征.科研内容和成果向专业实验教学项目的转化[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5) :59-61.

上一篇:暖流作文800字下一篇:初三开学第一课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