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日激情作文

2024-07-21

寒日激情作文(精选5篇)

寒日激情作文 篇1

一.感受力的培养是写作现状的需要

作文命题趋势的需要。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题, 逐渐走出了以往较单纯的意识形态概念阐释的模式, 而越来越紧跟现实, 要求身处校园的学生能对现实有自己的评价和自己的感悟。2009年上海卷的“和而不同”, 安徽的“弯道超越”, 江西卷的“兽首拍卖”, 北京卷的“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之流行歌, 广东卷的生活“常识”, 江苏卷的“品味时尚”;2010年上海的“城市与我”, 江苏的“绿色生活”, 广东的“与你为邻”……试题都关注社会、贴近生活, 需要学生写出自己的启发与感悟。

文本反馈的需要。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呼唤着学生能写出个性飞扬、感受独特、风格多样的作文来, 但呈现在教师面前的却大多是语言苍白、情感贫弱、千人一面的文章。以2010年广东作文为例, 半数考生套用古旧材料, 进行生搬硬套式的作文套作!无论是平时, 还是高考, 相当比例的学生作文, 都在年复一年地重复着以下“顽症”:思维缺失情感虚化, 写不出自己的情感深度, 套作、仿作严重, 文如八股文, 人似“死魂灵”, “假、大、空”的背后, 凸显学生感受力的缺失。

写作主体特点的需要。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普遍是90后, 虽具有一定的“自我”, 但由于他们在学校里相对封闭的生活, “心”与世界之间屏障重重, 在家庭里几乎被包办的呵护, 又使他们懒于思考, 不会思考, “赤子之心”与他们渐行渐远, 因而缺乏感受力生成的土壤。很多作文沉浸在“小我”之中, 缺少一种历史和社会责任感。

二.感受力是写作的原动力

感受力是生命力的生动显示, 是真诚地“动容”, 是与世界不设防的交流。无论是川端康成对美的发现, 还是沈从文对世界的温暖的爱, 都告诉我们:世界上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文学家的天职就是擦亮双眼, 用心灵去发现美、感受美, 然后用反复斟酌的文字昭示于众, 使生活有了清新之气空灵之趣!

日本高中的生活作文,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世界的同时, 把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与学生的人格塑造结合起来, 通过生活作文来发挥人的个性, 克服自我缺乏。其代表人物芦田惠之助说:“阅读之方法即是写自己, 听话之方法即是听自己, 讲话之方法即是讲自己。”这就是说, 让读、写、听、说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自身的生命成长结合起来。

正如张爱玲所说:“不过是发表意见, 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 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张爱玲散文全编》,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2年版, 第77页) “意见”就是把对人情事理、万汇百物、生活命运的独特感受、独立见解借助文字表达出来, 也就是说, 如果有了对生活的“意见”, 文章并不难写。感受力是组成生命活动的一个方面, 在某种程度上, 写作的感受力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在于, 没有感受力就没有写作, 感受力是写作的原动力。

可见, 感受力之于写作, 犹如天上的云和地下的雨, 犹如春风和被吹皱了的池水,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要能“多愁善感”。目前感受力的缺乏正是作文教学的尴尬所在。虽然有艺术感受力未必都能写出好文章, 但可以肯定的是, 没有感受力一定写不出好文章, 所以, 作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原初的生动的感受力是广大语文教师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三.感受力的培养要多管齐下

问题是, 学生的“感悟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

我们知道,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感受不是单纯的感知, 而是与情感、想象、理解交融在一起的“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有机体”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年版, 译者前言第25页) , 它不仅是生理的, 更是心理的, 培养高中生的感受力需要多管齐下。

(1) 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关注社会。

感受力的基本含义是, 人用心发现和接受外界事物的能力但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不要只关注教材那“一亩三分地”, 要利用报纸、报刊以及电脑等多种渠道, 对社会现象、媒体热点、新闻事件予以品评, 提升到对纷繁多彩的社会现象的深层关注。比如,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 这是一场震惊世界的自然灾害, 举国上下人心悲痛, 学生从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到这场灾难给人类带来的惨痛。对此, 学生是有话可写、有情可发的。学生经过长期进行这种慎思明辨, 他们的思想才能日渐成熟, 才能写出“人人心中都有, 个个笔下皆无”的妙文。

(2) 指导学生多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

我手写我心, 我心感生活, 从关注社会到作文写作是学生感受力的升华。茅盾感觉到北方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的精神与白扬树不畏风寒的性格极为相似, 写出了《白杨礼赞》。为了能让学生经常感受自己真实的生活, 可以让学生经常性地写一些小的短文或日记, 也可以是读后感, 记下或者反思自己的生活感受。

具体写作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看似普通的人、事, 联系一定的社会大背景进行观察、考查, 这样就能以小见大, 窥斑见豹。比如, 现在城市草木葱茏, 绿地增多, 这是表象, 但我们只要深入感受就不难认识到这种现象反映了我国国力强盛, 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对生活感受越丰富, 写作时就能心手相应, 有真情实感。

(3) 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 陆游指导儿子写诗的箴言至今仍然值得回味。从教学层面上说, 要重视学生感受力的培养, 教师要树立大作文教学理念, 摈弃过去只重技巧、模式的知识传授, 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 通过课堂讲故事、课堂演讲、情景教学、春游、秋游、理论讲座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这些作文教学, 由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转变为重文字生成前的文化底蕴的积累和感受能力的培养, 能引导学生对外界信息与内在信息学会积累与鉴赏, 从单纯的技巧传授转变到重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开阔学生的思路,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创新能力。比如, 鼓励学生走出校园, 让大自然的千姿百态去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 组织学生搞课外调查, 让火热的社会生活去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春夏秋冬, 走过四季都有情, 天地之间, 人生百味皆成文。

寒日激情作文 篇2

一、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积累

积累是写作的基础, 没有积累就无法倾吐心声, 写作过程便不能进行。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 也可以是段落、篇章。我担任高年级教学已有十几年了, 所任教的班级在开学的第一天都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作文本, 作为“采蜜”用。每学完一篇课文, 我都会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采蜜”。要求是: (1) 先把文章认认真真地看两三遍; (2) 摘抄文中的好词至少五个, 选2~3个进行写话; (3) 摘抄3个佳句; (4) 摘抄2个妙段; (5) 写写自己的阅读感言。及时收上来批改, 完成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 有时还会奖励一些小礼品。

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写作技巧

朱熹曾说过“古人作文作诗, 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 自然纯熟。”从心理学角度看, 模仿的本质就是在读与写中架起一座桥梁, 谋求读与写的两种学习情境的共同要素。教师可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指导、训练。

第一, 从句子开始进行第一步训练———仿句。在阅读教学中, 看到好的句子, 可以有意让学生作基础训练:仿句。例如, 在教《只拣儿童多处行》时, 文中有这样一句:“春光, 竟会这样的饱满, 这样的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 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我在教学中有意让学生模仿这句拟人句写作, 学生有的写“小雨珠儿清澈透明, 如同一个个小小的玻璃球。它美丽纯洁, 活像一群快乐的小天使;它下得均匀, 远远望去, 如同一位仙女编织的无形的网;它小巧玲珑, 活泼可爱, 富有生命力”;有的写“太阳快活地一跳, 消失在山后了”……这样, 学生懂得了写拟人句, 下次作文学生就可以学以致用了。

第二, 仿段训练, 即模仿文中的段落。运用自己的语言, 采用文中的描写方法来模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莫高窟》, 这篇课文的2~4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第一句话来写的。学完这一课, 我就布置学生模仿着写一段话, 有的写“秋天是金色的世界。金黄的树叶在空中飞舞, 好像一只只翩翩的金蝴蝶。田野里, 庄稼成熟了, 收割机隆隆地响着, 谱写着一首金色的交响曲。一切都是那么灿烂和耀眼。”多么富有诗意的笔触呀!短短的几行字就把秋天的特点展现出来。

第三, 模仿题材。课文用了什么题材,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也仿用相同题材。例如, 学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烟台的海》后, 我让学生也写写海的文章。有个学生在《迷人的外浒滩》中这样写道:到过外浒沙滩的人, 没有一个不认为这天生丽质的金沙正是“众里寻他”的游泳场。夏日, 振臂清波, 冲浪搏击, 游曳于碧海蓝天, 感恩于上苍造化, 令人身心俱融, 荣辱皆忘。若赤足沙头或静卧沙滩, 任海风拂面, 听渔歌唱晚, 则如置身于诗画之中。……外浒沙滩, 大自然的神奇杰作, 天然的美丽和人间的祥和, 一样需要我们精心的呵护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也展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不必局限于课本, 鼓励学生在博览中拓视野

古人云:“博览群书, 启智慧之眼, 开智慧之窗”。人一生书读得越多, 知识容量也就越大, 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写作能力也就越高。由于电视的普及, 电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许多学生已不喜欢阅读文字性的长篇作品, 特别是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名著, 认为费时间、难理解, 而是喜欢阅读迎合他们心理的漫画书, 观赏刺激他们大脑神经的武侠影片。如有的同学看曹雪芹的《红楼梦》、施耐庵的《水浒传》》等名著就认为太单调, 太没有情趣, 但看《倚天屠龙记》、《少林寺》等影视作品时却激动得手舞足蹈, 忘乎所以。这种现象长期发展下去, 后果将是严重的。

由此看来, 高度重视学生的有益阅读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每天上课前2分钟我会让学生读一首诗, 背一句名言警句。还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轮流介绍自己最崇拜的伟人、科学家、作家、诗人, 最喜欢的名言警句、作品及课外知识等等, 并说明崇拜、喜欢的理由。还特意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 如《智慧背囊》、《中华上下五千年》、《鲁宾逊漂流记》等。这样, 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各种有益书籍的兴趣, 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学生的阅读量与日俱增, 认识、胆识、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从有益的书中获取了生活的真知, 吸纳了精美的语言, 增强了思辨能力。

所以, 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教好语文, 要让学生在写作方面上一个等次,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把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 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去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摘要:阅读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要教好语文, 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所突破,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把阅读与作文结合起来, 并通过各种渠道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才算是成功的。

寒日激情作文 篇3

如何常怀一颗火热的心、带着满怀的激情走进课堂, 同时也能让学生从我们的身上感受到我们的激情、品味出最有味的文学氛围呢?我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直接抒情, 让学生身临其境。

也许有人觉得那样的表达太煽情了, 认为直接抒情是教师在讲台上故作姿态, 但是在我眼中, 只要我们把持得恰到好处, 直接抒情不但能够调动学生的激情, 同时还能激发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语文更是一门人文教程, 假若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是一辈子受益的生活态度, 那就是语文教学的最大成功。

在这一方面,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中的马智华老师授课《古诗两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激情的语调真是恰到好处, 像温柔的溪水之声缓缓地流入学生的心间, 但是却又不是那样的沉重和单调, 学生不会把她的课堂当成睡梦的摇篮, 而是更加的主动踊跃。

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教学中, 马智华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那杯西出阳关的“酒”是什么酒时, 用了一段精彩的话语:“酒通常代表挽留的, 古人的诗句中真是字字含情, 句句生泪, 不禁令人浮想联翩, ‘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 ‘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才是解愁的酒。”这是发自肺腑的心声啊!当面对着如此激情澎湃的语文教师时我们还会睡觉吗?于是一双双眼睛闪耀着兴奋的光, 一只只小手高高地扬起, 那么这样的课还不成功吗?

其实, 我们可以发现, 直接抒情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增姿添色。我们还发现有时候孩子的理性思维还不是很成熟, 只有给他们充分的形象思维, 用激情的语言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身临其境, 才会有很好的课堂效果。

二、含蓄造美, 用深沉来唤醒学生的激情。

当今社会过于浮躁, 但是在对我们真心想要表达真情的人面前我们又变得沉默无言, 那是一种奇怪的现象。语文课堂可以将这种深沉含蓄的内心的爱迸发出热情的火花, 唤醒学生心底那份最真挚最深沉的爱, 从而对社会、对人类的道德规范有深刻的理解, 达到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学会与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这里我们以《明天不封阳台》为例子:

“明天是否封阳台”与“我们是否与生态和谐相处”其实是一个问题, 而这些并不是我们能够直接体会到的。因为我们处于一个物质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生活时代, 我们志得意满, 生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 当生活的利益缺失时我们才会发现, 我们需要和那些以前我们不在乎的事物和谐相处。

生态与我们的关系很紧密, 《明天不封阳台》用一则很小的故事含蓄而内敛却极其深刻地道明了我们和环境的关系。文中由“要不要关心小动物”开始, 继而引起孩子的注意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爱护动物、环境遭到破坏的问题, 借助过去和现在相比较而言, 从而一步步地加深人们的思考, 在不知不觉中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对现在的生态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这比我们大张旗鼓地训斥效果好很多。

对于含蓄的感情, 初中阶段正是发展的初期。同时这样的感情适合用于那些人们明明都知道却不太愿意承认或者唤醒的事物中, 因为如此只有人们在心底真的体会了懂得了, 在内心世界引起他们的震撼后才会使我们的生活得到进一步的丰富, 我们才能够真正明白。

感情为人类传达了许多东西, 但愿站在讲台上的教师用一颗像太阳一般永不枯竭的真挚之心去传授我们的知识, 那么我相信语文对人生的意义会再添几许。

三、给学生以生活般体验, 还学生以真实。

社会是一个大语文课堂, 只有在生活中, 我们才会鼓着勇气铸就一把锋利的剪刀, 时间的历练让我们有了坚毅的意志, 学会了毫不客气地裁剪自己。

语文源于生活, 语文课堂必须结合生活, 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真实热爱, 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运用生活中日常所见的事例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同时加深对于主题思想的感悟。下面以《背影》为例讲述“回归生活”这一教学理念。

《背影》留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的背影。而在这里我们是通过文本中父亲爬月台的具体形象来阐述的,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文学的原型, 觉得文学作品并不是陌生的文本;还有在讨论“为什么父亲买的是橘子?”这一问题上, 引导学生, 将学生的注意力拉进了生活最普通的一层, 橘子太普通, 在此刻却凝聚了深沉而巨大的父爱, 不免让学生联想到平时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呵护细节, 这样有了更深的体会, 于是理解《背影》这篇文章就不难了;更有趣的是最后还可以设计一个分橘子环节, 看似很简单的一件小事, 吃过了橘子主要关注的是留在心底的那份感觉, 是对父亲浓浓的感激。课虽然上完了, 可是那一课学生吃到的橘子会比任何时刻都有味, 因为有味的不是橘子而是他们的内心, 带着这份心, 他们会懂得更多。

充满激情地上课 篇4

教师常常面临这样两种尴尬。一方面是为了应试, 教师不得不将精美的典范之作肢解割裂, 上语文课和上数学课一样, 不断地寻求答案;另一方面是上课时教师客观冷静地讲解, 所讲的内容连自己都不能被感动, 却让学生分析和发掘语境的深层含义。这样, 语文课的独特性没有了, 应具有的魅力消失了, 从而导致语文教学活动的失败。

所以, 教师需要充满激情地上课。这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渴求丰富的知识

这一点应贯彻语文教学的始终。教师的知识层次和知识范围并不是最重要的, 重要的是教师的知识渴求对学生的感染力。只有不断地获取新知识, 不断地更新观念, 不断地让学生耳目一新, 教师才能让学生有所触动。如果教师只满足于几本文学史和固定不变的语法知识, 讲修辞时永远是那几个例子, 就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 不能有力地影响学生。如果没有对知识的巨大渴求, 并将这种渴求具体化为不断的提高和超越, 具体化为开放性的悬念, 具体化为不断的深入和拓展, 那么, 语文老师就失去了自身的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二、酝酿饱满的感情

任何一节课, 从语文教师的角度来看都应是个性化的。上课和写文章一样, 最怕的就是流于形式和平铺直叙, 最忌讳的就是心平气和、毫无波澜。从教师的授课行为这个角度来看, 教师应视每节课为将要出生的生命, 赋予它们以无限的生机、活力和希望。在孕育希望的过程中, 教师对每一篇课文应充满激情地去关注, 去开掘, 去欣赏。要做好这些, 主要的就是寻找恰当的角度。而这个角度就是酝酿饱满的感情。有了这个角度, 教师就能创造性地设计问题。如果教师连自己的劳动和设计都无动于衷, 怎能让学生进入听课的良好状态, 怎能让学生兴趣盎然?

三、追求鲜明的个性

鲜明的个性是教师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这种鲜明的个性, 不是刻意的装扮和粉饰, 而是一种明心见性的直率与坦诚, 是一种敢于展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的勇气, 是一种能够接受学生的建议和批评的胸怀与大度, 是一种将自己和学生紧紧融合在一起的亲切与平易。但是光凭这些还不足以显示一个语文教师的魅力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 更不能墨守成规, 一丝不变, 而是敢于引申和拓展, 敢于突破。引申与拓展是指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由此及彼, 由已知到未知, 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敢于突破是指对某些文章和问题, 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然, 这是一种在知识积淀基础上的大胆猜想和缜密的推理, 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 以达到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教学目标。因此, 教师的性格魅力应仍以理性关照为主, 以突破创新为其特点, 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这样的魅力, 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个榜样。

四、运用语言的艺术

品质服务激情执着 篇5

品质

“三一能有今天的成绩,归根结底还是得益于对品质坚持不懈地追求。”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向儒安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两个字——品质。

三一从2003年开始进入挖掘机行业,一个默默无闻的后来者,而今却稳坐市场第一把交椅。从最初的年销售几百台,到2008—2010年间,三一重机以年均100%以上的惊人增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8年,三一重机实现销售3000台;2009年,超过6000台;2010年,12000台,成为首家产销过万台的民族挖掘机企业。2011年在市场开始下滑的境况下,三一挖掘机销售仍然超过20000台,成为中国挖掘机市场名符其实的第一品牌。2012年,三一挖掘机继续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仅SY75C-9一个型号的挖掘机就实现销售3116台,在所有品牌、所有机型中位居第一,成为中国液压挖掘机市场销量的绝对冠军,这在市场低迷的当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我们走过了高速发展的十年,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就是得益于品质的提高。”这应该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之所以客户选择你,市场接纳你,再有多少理由,如果产品本身没有品质的保障也是不可想象的。市场持续增长的背后,良好的性能、优秀的品质一定是对其强有力的支撑。中国的挖掘机是一个大的市场,又有其特殊的要求,环境恶劣,油品不洁,施工强度高,驾驶员不专业,要在这样的市场上有所作为,就要适合国情,满足客户对品质的需求。对于品质的追求,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服务

“其次,得益于服务。服务是三一的核心竞争力。”

工程机械作为生产资料,客户买来就是要用它完成施工,赚取利润。然而再好的设备面对各种各样的工况也有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能否得到及时服务解决问题就成为客户购买设备时除产品本身之外要考虑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基于对国情、对市场、对客户的了解,成立之初,三一就将“一切为了客户”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关注客户利益,关注用户使用,及时为客户排忧解难,也因此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不断创新服务,推出新的服务项目,每年坚持的服务万里行活动等都给客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满意的服务也是客户再次选择你的理由,服务也成了三一成功的又一块金字招牌。

激情

“品质改变世界。”

三一从不缺乏激情,其霸气及一贯的高调也许有时让人感觉不爽,但不可否认,三一的激情与追求造就了一个响当当的民族品牌,也让世界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信念的坚守,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激励着三一人为其奋斗,为其拼搏,为其激情不衰。“就是一个简单的信仰,就是要用品质改变世界,改变世界对中国制造质量差的观念。”与风流儒雅的向儒安对话,你没有办法不被他的激情感染。

执着

“我们要做世界上最好的挖掘机!”

中国制造业基础的相对薄弱,让客户对品质有更高的需求和期待。“市场上挖掘机数量特别大,如果品质不过关就投入到市场,那简直就是灾难。”向儒安用“灾难”形容品质差引起的后果。为避免产生“灾难”,三一有一整套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和体系。每天例行的早会上解决头天出现的问题,使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反馈,及时解决。坚持每周、每月召开质量会,周会、月会公司高层领导都要出席,市场、商务、研发、生产、质量等部门的有关人员全部参加。将客户意见、驾驶员评价、客户走访中及平时收集到的质量信息罗列整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整改完成后,再请客户来品头论足,对问题一项一项打钩,提意见,让他们点头认可。下来他们还会在降低油耗,提高效率、性能,提高可靠性、耐久性、安全性,提升驾驶性能等方面做出努力。

上一篇:电销团队培训计划下一篇:作家三毛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