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共10篇)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 篇1
小学数学六年级“圆的周长计算”教学后的反思
钟善斌
小学六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大多数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并开始向形式阶段过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思维一般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运算主要依靠实物和能观察到的实际事物来支持。而形式运算的特点是思维已能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本课教学中先让学生猜一猜,议一议,从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猜测都含有很多合情推理的成分。教师再通过适当的启发,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例如在讨论“圆的周长是不是直径”时,有的学生运用直观的“看”、“比”或“量”的方法来判断半圆弧比直径长,而有的学生却运用“两点之间的曲线比线段长”来推理,这是两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具体思维水平又引向抽象逻辑思维水平,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象这样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六年级数学检测后的反思
钟善斌
本次考试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知识掌握的比较好,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基本概念不清,灵活运用能力差。
二、阅读分析理解能力较差,不认真审题,出现没弄清题意的 现象。
三、粗心马虎,计算正确率低。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特别是学困生,要反复强化记忆,同时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运用练习,以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根据学生 理解分析能力差的情况,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尽可能的培养,尽可能收集学生误解和理解困难的习题形式,让学生多看多练,找出错的原因,增强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粗心马虎是现在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好学生和差学生都会因马虎而失分的现象。虽然在教学中也采取了很多方法和手段,但总也难免。这 也让我看到了教书育人,重在育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严谨的学习态度,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方作用就能起效果的,因此,它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需要老师、家长、学生等各方面的配合。并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有效方案。同时还要有长期持之以恒的贯彻实施,才能有所提高,作为教师 我深感自己的能力太小、太弱。但我必须尽自己所能去努力探究,以发挥出自己的最大能力,使每位学生都有所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用不同方法解应用题教后反思
钟善斌
用不同方法解答有关应用题是学生的一个难点,学生觉得难在不知选择什么方法来解答。学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还没有总结出有关倍数关系、比的关系、分数关系应用题间的相互联系。在学生眼里这三类应用题是独立的,各有各的方法,并没有把三种类型联系起来。因此,在复习过程中重点通过复习题来沟通三种关系间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及借助线段图怎样转化的。
本课教学把复习课堂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的场所,让学生称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的思考和发展留下充分的空间,创设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开发学生潜能提供可能。
“数的整除(复习课)”教学反思
钟善斌
“数的整除”这一课在小学阶段复习课中较为有“名”,原因是这一课中概念特别多,又较抽象。我抱着也许对自己有挑战的、才是更能使自己进步的想法,在赛课时选择了这一课,一开始,我的心里很没有底,随着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我渐渐地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我在课上着重体现两个方面,力求将“旧课”上出“新感”。
一、变零乱为有序,将知识“串”起来
这一部分知识在总复习中相对靠前,学生之前还没有一堂课上接触过这么多的概念,所以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网络图,是本课的出发点。课上,在回忆了所有的概念后,我零乱地将这些知识点“丢”在黑板上,激发学生产生整理的需要,通过故人的话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启发学生找出概念中“整除”是它们的王。再抓住了“整除”这个概念为知识的核心,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找一找这些概念间的联系并画出网络图,对这部分概念进行整理,再通过小组与小组间的评价,让思维碰撞,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这些知识点由点及片、由片及面地“串”起来,逐步完善建构,学生在学会梳理的方法的同时,分析、判断等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交流合作、善于倾听的意识及勇于探索、善于反思的品质。
二、赋旧题予新意,给旧题新“包装”
在练习中,这么多相关的知识点,如果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一定是没有深度而言的,于是,我设想将这一部分知识一分为二,将由整除直接引出的概念在本堂课重点复习巩固,即整除、质数、合数、约数、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偶数、奇数相关知识。并将这些旧题重新“包装”,以求耳目一新。如:“小小设计师”环节,请学生根据复习的内容,将生活中的门牌号、电话号码等编成有趣的密码,给小组里的同学猜一猜,再在小组中选出最得意的一个全班交流。活动中没有了教材的束缚,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性、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使学生参与课堂生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再如最后下课时,我先请学号是质数的同学站起来,(同桌互查站是否站对)再请学号是合数的同学站起来,再问:要是老师想请剩下的同学也站起来,应该怎么说?这样,给旧知赋予了新的形式,学生乐于思考了。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构建网络图这一环节,有些小组整理得不是很完善,寻找原因,也许是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对概念本身理解得还不是很透,所以找不到它们之间的发展和联系,这些都值得我去反思。不完美的课堂才有了教学的完美,清晰地反思这一节课的磨课历程,一路走来,是一种成长的快乐。
《百分数复习》 教后反思
钟善斌
本节复习课教学的设计,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有效汲取了他人的一些先进思想方法,和本班的学生实际进行有机地结合。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一改往日应用题教学的枯燥、抽象之面貌,而是借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际,有效地理解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实用价值。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应用题的表述形式,丰富信息的呈现方式。传统的复习课大多是呈现大量的应用题进行练习讲评,学生往往感到抽象枯燥、乏味。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出示习题时,由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数据,呈现形式应力求多样、活泼,让学生多种感官一起参与,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对数学的兴趣。本课中从实际生活导入,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实际需要,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突出数学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本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数据、习题从学生的生活中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己的探究,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又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研究解决生活的其它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习题的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案的设计,更给学生以极大的时空发散思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创设民主氛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前提条件。在本课的“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中,学生卸下了书本应用题、教师思维的束缚,大胆设想、讨论,从实际效果来看,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解决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的淋漓尽致。更培养了学生自己收集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应对学生多一份“放手”的信任,少一点“关爱”的指导,大胆地让学生在学习的海浪中自由搏击,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学习的方法,有头脑、有个性、有能力的学生才能应运而生。
4、抓住契机,在冲突中深化知识。由于百分数在工农业生产中运用非常广泛,而小学生实际接触的比较少,对之知识略知一二。为了使学生对百分率的实际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我让学生自己举例家中农作物的数据,让学生借助熟悉的数据,对成数的实际意义达到了深入地认识。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反思
钟善斌
巩固知识是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在巩固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练习为主。在复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要点,教师同时可以加以适当的点拨,指明要点,说明解决常见的错误的策略,同时配合学生大量的练习,通过学生大量的巩固练习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在复习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学中我让学生先结合实际事例说说计算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步骤和要求学生应该注意的问题,如果在计算时有学生发生困难时,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图形的合理割补,要求学生注意割补成的简单图形一般越少越好,但是割补成的图形必须有计算时需要的合理数据,因为,如果学生割补的图形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缺少应有的数据,那么,你的图形割补也是无效的。当然,如果割补的图形也必须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图形,例如,三角形、长方形、梯形、正方形、圆或者是平行四边形,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通过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然后通过相应的加减运算,计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但是,对于学习特别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可以加于重点辅导,尽量让他从比较简单的组合图形入手,然后由容易到复杂,循序渐进,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当然,教师在学生练习中应该以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千万不能不切实际地拔高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要想上好复习课,必须得选好复习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钟善斌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准确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断设置合理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猜想、验证,初步体现了“创设情境——大胆猜想——合作探索——反思归纳”的探索性教学模式,从而充分地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力求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培养“做数学”的能力。教学后留给我很深的思考:
首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其次,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成长也是必要的,有利的。在学习中,他们必须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这样的教学效果正是我们每个教师所追求的。
同时,我也深刻体会到:学生人人是可造之材,只要引导正确,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价值,这节课上很多方法是那些中差生提供的,他们虽然在计算、表达、理解上有一定的问题,但他们生活经验并不缺少,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想出巧妙的方法他们一样出色,教师在此时趁热打铁的教育将是最好的契机了。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六年级补充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案例及反思
钟善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要求”。那么我们在教学应用题的时候可以把呆板的文字出示题目的过程变为一个生动活泼的情景呈现过程。情景呈现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而且数学中的有些问题对于孩子来说比较的抽象,解决起来也比较的困难,而情景呈现法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题意,使孩子不再对一些题目感到厌倦。“鸡兔同笼”问题是特别枯燥的,难倒了多少的许多的学生对此都束手无策,但是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是在做数学题目,而是跟着我在一个故事里不知不觉的解决了问题。这就是用情景呈现来解决问题的魅力所在。
六年级 整理和复习《简单的统计与平均数》教后反思
钟善斌
1.重组原有的数学教学内容——灵活
数学复习教学应避免单一的课堂练习模式,应向学生提供与生活实际密切的、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内容,将知识进行有效串联,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本课对教材进行了重组,呈现现实的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体系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现实的情境中学习求平均数,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的密切联系。如“计算歌手平均分”这个生活实例的巧妙运用,那一段时间的沉默,留给学生的是一片思考的空间,等待是一种艺术,空白也是一种艺术,我们在课堂上应该善于等待,恰到好处地运用等待艺术。使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在生活中不能死套公式,知识的运用要结合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感悟
教师应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学习,从而获得深刻的体验。如两个“平均每人每天用水数据”,在鲜明的对比之下,孩子们明白了要珍惜水源,节约用水,没有过多的说教,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却润物无声地寓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还有统计图表中学生体育成绩的进一步分析,既加强了学科知识的整合,又让学生在思考中主动探索他未知领域的知识,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提倡多样的解决问题策略——发展
估算的加强,有利于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多种求平均数方法),可以保证让每个学生在掌握一般方法的前提下,让全体学生得到发展。通过精心设计小明游泳会不会有危险的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给孩子的思维碰撞搭了台。在争论中,孩子们深切地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它的相关因素。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 篇2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 自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并做出更好的改进。例如, 在教学“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时, 笔者提出问题:把一个棱长是6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积为36平方厘米的圆锥形铁块, 这个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原以为学生通过圆柱、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之后会积极发言、顺利解决, 不料问题提出后却冷了场, 笔者只好作引导性讲解。解后反思:本题的隐含条件———正方体铁块与圆锥形铁块体积相等, 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学生难以“发现”。于是, 在接下来的另一个班的教学中, 我准备了体积相等的正方体和圆锥体空心实物各一个及一些沙子, 问题提出后进行演示:把正方体空心实物里装满的沙子, 倒入圆锥体空心实物里。在这一实物演示情景的启发下, 大多数学生很快发现题中两种实物体里所装的沙子一样多, 实物的形状虽然变了, 但沙子的体积不变, 从而得出体积相等的这一隐含条件, 由1/36×36×h=6×6×6, 求出h=18厘米。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出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 在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 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 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 因势利导, 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 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 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问题的灵活技巧, 然后加以整理记录 (再备课) , 以便进行教学的改进。例如, 在六年级“整理和复习”应用题部分的教学中, 笔者先以一道思考题作为例题:3台台扇与5台吊扇的价格相等, 每台台扇的单价比每台吊扇多54元, 台扇与吊扇每台各多少元?
在教师的引导下, 多数学生能通过已知条件“每台台扇的单价比每台吊扇多54元”转向到“3台台扇的价格比3台吊扇的价格多 (54×3) 元”或“5台台扇的价格比5台吊扇的价格多 (54×5) 元”, 从而很快得到了解答, 即吊扇的单价为54×3÷ (5-3) (元) , 台扇的单价为54×5÷ (5-3) (元) 。
正当教师准备转入下一道题时, 学生A提出:若把3台台扇与5台吊扇的价格看做是单位“1”, 那么台扇单价是54÷ (1/3-1/ 5) ÷3, 吊扇单价是54÷ (1/3-1/5) ÷5。学生B又提出 :根据3台台扇与5台吊扇价格相等的这个条件, 可以知道, 台扇与吊扇的单价比是5:3, 台扇单价是54÷ (5-3) ×5 (元) , 吊扇的单价是54÷ (5-3) ×3 (元) 。学生C再提出:根据学生B提出的还可以这样列式, 台扇单价是54+ (1-3/5) (元) , 吊扇单价是54÷ (5/3-1) (元) 。
对于学生A、B、C提出的解答及其思想方法, 教师除了课堂上应给予肯定并充分利用其增强教学效果外, 教后对此进行反思并加以记录是十分必要的。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所用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 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 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会得到较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 分析失败原因, 发扬“得意”的或改进 (改换) “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一课, 教师提出问题:请看下面的分数, 看谁能够快速地判断出这些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 和老师进行比赛, 好吗? 2/5、7/9、3/10、5/23、9/50、15/ 33。结果教师用口算判断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快得多。此时, 学生渴望探究奥秘, 惊奇地看着老师问:“老师, 你怎么算得这样快? ”这时, 教师并不急于表态, 而是用一句征询的话:“请大家猜猜看, 别着急, 相信你们会找到规律的。”一句征询的话语足以温暖学生的心田, 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促使他们大胆地“再发现”、“再创造”。经过充分辩证, 最后学生成功地探究出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具体规律。学生逐步学会了探究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从而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 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以教学理论作指导, 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 不断总结, 不断完善和创新。
摘要: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 教师自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 能做出更好的改进。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 篇3
一、教师要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便于学生理解
负数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又方便于我们的生活,因此,教师能够认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仍然是接触生活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教学,从生活切入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便于学生的理解学习。负数对于正数来说,是以“0”为中点其反向存在的数。教师要能够认识到,要想使学生学习负数、认识负数、掌握负数,首先要先让学生理解反向的意思,这种理解要借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帮助学生理解,否则作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教师难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电梯升降楼层,让学生理解何为负数。在电梯中,往往会存在地下一层及地下二层,小学生跟家长坐电梯往地面以上楼层走的时候,摁的就是正数楼层,但是往地面以下的时候,摁的就是负数楼层,也就是说,以地面为“0”,上面是正,下面是负。教师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正、反,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白负数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学习一门知识,目的在于掌握知识后能够更好地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造福于我们。因此,在认识负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生活进行回忆、搜集,交流负数在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够发现负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温度计计量温度用到了负数;爸妈存钱的储蓄卡会有“+”“-”来记录钱的存入取出,还有海波高度计算等。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意识到,负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到的知识总是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教学反思,教师能够总结出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对于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徐英俊.如何实现数学与生活的对接[J].教育科研论坛,2008(06).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 篇4
刘伟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下册的《比例尺》。它是学生学完“比”、“正反比例关系”及“图形的放缩”后安排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有关地图、工程图纸的计算的基础。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学好它也很有现实意义。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现行教材中,没有比例和解比例,所以有关计算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另外,本节课暂不涉及放大图形的比例尺。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下学期的学生,对于各种图形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讲解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学生有感性认识,同时也会饶有兴趣的。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法选择: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选择: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媒体选择:世界、中国地图、房屋设计图纸等,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相邻的进率是多少? 2、什么叫做比? 3、化简下面各比。
10厘米:100厘米 2米:140厘米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比例尺。
师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比例尺?请你们拿出课前
准备好的资料查看。(地图、建筑平面图、机器零件图纸等)教师也打开课件展示给学生看。
问:这些图形是怎样画成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地图或其他平面图都是把实际距离缩小或放大一定的倍数画面的。这就确定了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比例尺。
三、新课探究
1.学习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4(电脑出示),设计一座厂房,在平面图上用10厘米的距离表示地上10米的距离。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a.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什么意思?长度单位相同吗?单位不同怎么办?
b.学生试做。
(2)学生边口答,师边板书如下: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0厘米:10米 =10:1000=1:100(3)归纳总结:根据例4,说说什么叫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谁是前项?谁是后项?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4)拿出学生收集到的不同图纸,让学生同桌互相说出它的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
师总结:a.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是一个比,它不带计量单位。
b.求比例尺时图上距离和实际一定要先化成同级单位后再化简。c.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是1的比。如例4的比例尺应写成1:100或。注意有时放大的比例尺后项为1。
2、练习。(课件出示)
(1)下面这段话中的各比,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为什么? a.把一块长50米,宽10米的长方形地,画在一幅平面图上,长画25厘米,宽画5厘米。那么图上长和实际长的比是200/1。
b.图上宽与实际宽的比是200/1。c.图上周长与实际周长的比是200:1。d.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40000/1。e.实际宽与实际长的比是5/1。f.实际长与图上长的比是200 :1。
(2)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练习后讲评。
3、教学例5。(课件出示)(1)在比例尺是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南京到北京的距离是15厘米。南京到北京的实际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已知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得用比例尺的关系式来解答?可用多种方法解答。
学生尝试练习后,对照课本检查。有意识地指名两位学生分别用方程和算术方法板演后,讲解。
(2)练习:课本第7页的“做一做”,练后教师讲评。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2)比例尺表示()和()的比。
(3)一幅地图,图上2厘米表示100千米的实际距离,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4)在比例尺是4:1的图纸上量得零件长8厘米,零件的实际长度是()。
2、完成课本第9页的1、2、3题。
3、四人小组拿出一份地图,根据比例尺,随意测量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计算两地间的实际距离。
五、全课总结
六、实践应用:
1、量出教室或你的房间的长与宽,用1:100的比例尺画出平面图。
2、在比例尺是1:200000的地图上量得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如果画在1:2500000的地图上,两地的相距多少米?
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努力实践着新课标的这些理念,力图使学生经历、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数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知道学习数学的用处。综观这节课,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实施全方位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有时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整堂课,我努力构造师生间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活动状态中,学习是投入的,态度是积极的。当然课堂中有的学生会随意发问,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不清楚的问题会自由讨论,课堂上会较吵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是处于较自由、热烈的状态中的,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
2、创设具体情境,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本课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课前,让学生收集地图和图纸,激活学生对看地图或图纸的兴趣,初步感知比例尺在地图和图纸中的重要作用;课中,创设操作情境,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把已有认知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课堂练习,同桌互相说出多种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如何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互相转化,进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尺的直观认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后,进行实践操作,测量教室的长宽,在规定的比例尺中画出图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也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以动静相结合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真情互动与共同发展 的过程。本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分析图上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发现比例尺的含义,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而且还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活动中加深了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认识,体验到比例尺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这样的教学留给学生的印象是长久的,理解也是深刻的。
4、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 篇5
(共100个知识点)
一、填空。(每题2个知识点,计20个知识点)
1、支出500元
2、﹥﹤
3、长方形31.44、605、正6、3:
57、5:4=15:12(答案不唯一)
8、9,59、扇形统计图 10、1:4000000
二、判断。(每题一个知识点,计10个知识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三、选择。(每题2个知识点,计16个知识点)
1、D2、C3、C4、B5、D6、C7、A8、B
四、解比例。(每题3个知识点,计12个知识点)
x=64x=8x=54x=0.3五、画一画。(略)(6个知识点)
六、解决问题。(每题6个知×识点,计36个知识点)
1、3.14×(6÷2)²×10×4/5=226.08(立方厘米)
226.08立方厘米=226.08毫升
1400÷226.08≈6(杯)
2、(1)3.14×2²×1.5=18.84(立方米)
(2)2×3.14×2×1.5﹢3.14×2²=31.4(平方米)
3、1/3×3.14×(2÷2)²×1.5×1.2=1.884(吨)
4、解:设这棵小树高x米。
15:20= x:12x=95、解:设可以站x行。x=15×12x=206、6×2500000=15000000(厘米)(方法不唯一)
15000000厘米=150千米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 篇6
《平面直角坐标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组成和有关概念,有关概念很多,有横轴(x轴),纵轴(y轴),原点,坐标,象限等。教学时,紧密结合坐标系,让学生对这些概念有个初步的认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理解有关概念就可以了。
这一节的有关规律很多,学生应该掌握,进而利用它做题。
1.象限内的点的坐标符号特征: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2.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x轴的所有点的纵坐标为0,y轴的所有点的横坐标为0,原点的横、纵坐标都为0。
3.x轴上的.所有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所有点的横坐标为零。
4.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篇7
2.40= 8400=3.5+5.3=7-2.7=
5=18++=1-+=
二、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解方程
0.8x- 0.4= 1.2x-= =
四、填空
1.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9个亿和900个万组成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3.去年2月,张叔叔把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4.14%。到期时应得利息()元,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元。
4. 3∶4=()∶12= =()%
5.下图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 )比例。照这样计算,5.5小时行驶()千米。
6.在○ 里填上“>”或“<”。
0.444 ○○7.9580 ○ 320
7.把下图所示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深2分米的圆柱形铁桶的侧面,铁桶的底面直径大约是()分米,加上底面后,铁桶的容积是()升。(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8.3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公顷=( )平方米
45秒=( )分 1.8吨=()千克
9.下图中轮船在灯塔的( )偏( )( )€胺较颍?)千米处。
10.右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度,面积是()平方厘米。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10个百分之一是多少?
千分之一 □百分之一 □
十分之一 □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的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 □
3.有男、女生各3人,任选1人去浇花,选到男生的结果怎么样?
一定选到男生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比女生小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和女生相等 □
4.从右面看虚线左边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右边的哪一个图形?
5.红旗面数是黄旗的,红旗面数和两种彩旗总数的比是几比几?
5 : 4 □ 5 : 9 □9 : 5 □
6.涂色部分的面积大约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
40% □ 25% □12.5% □
六、画图
1.把图中的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按边长2∶1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
3.如果1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七、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打算16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看15页。现在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2.一套衣服56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60%。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5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每立方厘米铁块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克?
5.下面是某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
(1)根据图中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2)平均每月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3)最多时一个季度接待游客的人数比最少时多百分之几?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8
《确定位置》的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座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现说一说自己班级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
练习题所编排的内容也都是与实际密切联系的。如国际象棋的每个棋子所摆放的位置;动物园示意图;城市的地图中“地名索引”;再如生活中的数学中所介绍的围棋棋盘横线和纵线的划分,地球上的经度和纬度也都是利用了位置的知识。解答这些内容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
贴近生活学习数学,能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教学的尾声我设计了让学生找:在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对,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的教学反思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师首先应该改变教学的行为,即把对新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行为的层面上,呈现出新课程的所蕴涵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这一课后,我做了深刻的反思:
一、注重了情境的导入,提高孩子们的参与热情。
本节课,开启课时,我注重从孩子的身边挖掘素材,引出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加以复习巩固,紧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这些运算定律曾经运用到什么知识中,引导到小数乘法的简算中,为后面的新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了“以旧导新,以旧带新”的效果。
二、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与猜想,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在新授课时,我设计的两个环节,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第一,在复习完后,我让学生自己说说,你现在最想研究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孩子们表现出空前的热情,比如有的孩子谈到想研究一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于是我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去大胆的猜想。孩子们的思维活跃极了,甚至大大超出了我事先的预料;第二,在探究确认上述问题后,我又让学生大胆的质疑,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中会起到什么作用呢?真的能简便吗?孩子的好奇心又一次被激起,他们又乐此不疲的投入到了简算的探究中去。整堂课下来,孩子们始终处在“质疑——猜想——验证”的学习过程中,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需要改进之处:
①对学生的多样思维应加大评价力度。比如:在开始情境导入这一环节中,学生除了出现4×(2+3)
4×2+4×3两种做法外,还出现了4×2×2+4这样的做法,虽然这种做法与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没有多大的联系,但老师却不应忽视孩子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合理的评价。再比如:孩子们在猜想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是否可以推广到分数乘法时,有一个孩子说到她是想到了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分数加法,所以断定也能推广到乘法。这里,我给予了肯定,但力度不够。以上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孩子,要适时,适当,决不能敷衍,更不能抹杀,否则可能会压制孩子的思维积极性。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有待加强。
②课前对学生的估计过高,所以使一些事先设计好的练习,没来得及做完。这也提醒我,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案,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好学生,这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
总之,通过本节课,使我在教育教学上,在落实新课改的精神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让教为学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课堂。
《解决问题》的教学反思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这样的应用题实际上是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的应用。它是分数应用题中最基本的。不仅分数除法一步应用题以它为基础,很多复合的分数应用题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展的。因此,使学生掌握这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抓住关键句,找到两个相比较的量,弄清哪个量是单位“1”,要求的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后,再根据分数的意义解答。在教学中,我强调以下几点: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并根据关键句说出数量关系。
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对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分析关键句与线段图,为后面的新授作铺垫,并提高学生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的能力。通过沟通练习题与例题,利用学生解决稍复杂的应用题,并从中理解新旧应用题的不同结构。教学中也显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于:
1、练习题与例题、在同一题的不同解法的多重比较中,比较得到的结论还需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归纳,还应更深更全面的概括。
2、在学生表达解题思路时,不宜集体讲,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课本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分析问题。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查漏补差。
3对于学困生要加强怎样找单位“1”的训练,并加强根据关键句说出对应关系和数量关系的训练。
.《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只有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
《倒数的认识》这一课的核心内容是“倒数的意义和求法”。“倒数的意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让学生在深入剖析“倒数的意义”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体会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体验,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本节课我在设计教学时力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中再现知识发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与学生智能的同步发展。通过这节课的实际教学,结合新课标,也给了我不少启示。
启示一:处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
1、在课的导入部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倒数,从形象直观上感受颠倒位置,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了充分的准备,为学生较好理解倒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变例题教学为学生自学课本,发现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然后通过举例,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再总结出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3、丰富练习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练习同时,我还适当地补充了练习的内容,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比如设计的“比较大小”,在比较大小之后,让学生找找其中的规律,为接下来的分数除法做铺垫。“猜一猜“,不仅用到了倒数的知识,也联系到前面学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启示二:相信学生,处理好扶与放的关系: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相信学生能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提出,要使学生不是坐等听别人讲,而是能养成先自己积极思考的习惯。
2、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当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决困惑。在教学中,我对于探求“整数有没有倒数”、“0和1有没有倒数”、“小数有没有倒数”这几个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决问题。10.《分数乘法的意义整理和复习》的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把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理解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使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通过观察、变换、、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
二、注重《整理和复习》课的条理性、系统性在上课初,首先采取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很快的进入教学情景当中。教学中的知识安排上层层递进;在应用上,既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注重补充习题的生活性,习题与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不足之处:在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到位,没有起到激励的作用,因而课堂气氛不是特别活跃,我会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争取更大的进步。在上过分数乘法后,才知道有多少得失..《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⑴每节课的内容不易过多,不能贪多 ,贪多嚼不烂,学生不易一下全掌握.要分的稍微细致一些,以便学生理解掌握,也有利于知识的扩展与深化.⑵分数乘法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本册中的中心,是重点.本册所有数与代数教学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⑶由于我没有经验,以至于在教学中没有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在后来的混合计算这一章中进行应用题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以上失误,在今后教学中要补充的内容是: ⑴让学生用画图的方式强化理解一个分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⑵强化分率与数量的一一对应关系.⑶帮助学生理解“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不同.⑷利用分数化单位,如:2/5时=()分
1/5吨=()千克
《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1)学习内容来自于生活。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2)解题方法来自于学生。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和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纵观整节课的教学,从引入、新课、巩固等环节的取材都是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2、解题方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探索与创新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列为发展性领域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除了依靠学生自身的生理条件和原有的认知水平以外,还需要相应的外部环境。这节课上学生一共提出了5种解题方法,其中有3种是我们平时不常用的,第5种是我也没有想到的。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及时调整了教案,让每一个想发言的学生都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尽管他们有些数学语言的运用还不太准确,但我还是给与了肯定与鼓励。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下,原本素不相识的师生在短短40分钟的时间里就产生了情感上的交融。学生有了运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产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愿望。虽然后面还有两个练习没有来得及做,但我认为对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比盲目地做十道题收获更大,这种收获不单单体现在知识上,更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3、师生交流“情感化”
数学教学改革,决不仅仅是教材教法的改革,同时也包括师生关系的变革。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努力实现师生关系的民主与平等,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模式,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说的话并不多,除了“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说说看”等激励和引导以外,教师没有任何过多的讲解,有学生讲不清楚,教师也是用商量的口吻说:“谁愿意帮他讲清楚?”当一次讲不明白,需要再讲一遍时,教师也只是用肢体语言(用手势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在自己观察与思考的基础上明白了算理。学生能思考的,教师决不暗示;学生能说出的,教师决不讲解;学生能解决的,教师决不插手。由于教师在课堂上适时的“隐”与“引”,为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他们真正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索者与发现者,而不是简单的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
4、值得商榷的几个方面:(1)形式能否再开放一些(2)优生“吃好”了,能否让差生也“吃饱”
14.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教学反思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无止境的追求。怎样做才能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呢?我认为首先要准确的确定每个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与难点,然后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在思考教学应采取的有效的活动方式。为了保证四十分钟的高效,数学教学中,尤其要善于选准重点和难点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一突破,对于后续的学习会有推波助澜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稍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二单元解决问题例3)一课时,我就确定本课的重点与难点是正确分析关键句子,从中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读完题后,让他们从中找出关键句子: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4/5,提出你是怎样分析理解这句话的?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不能正确分析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反复多次的读这个句子,并引导他们把这句补充为谁是谁的几分之几这种句式,最终让学生真正明白题目中的标准量(即:单位1)是青少年的心跳的次数,比较量是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的次数。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对这句话的理解画出线段图,从而让学生对题中的数量关系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后,通过观察线段图让学生沟通本课知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应用题的内在联系。真正达到了对知识的沟通、联系与深刻理解。在本课的教学中,虽然在分析关键句子时花掉了许多时间,但我认为---值得。
所以,我认为一堂课的教学,我们不一定要追求过程环节的完美,而应该更多关注:一节课中学生是否全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中,关注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深度。为此,我们只有加强课前的备课和准备,认真钻研教学,抓住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关键,教学中加强时间和力度的投入,这样的课堂效率会有效提高的。
《比的基本性质》案例与反思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预设之中的知识达成”,乃是一节课的“主旋律”;一节课的动态生成及“预设之外的知识生成”,乃是一节课的“小插曲”。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这个时候,我的条件反射性做法是将学生拉回到自己的设计之中来,而不能灵活巧妙地处理这些小问题,使教学正常进行。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我顺水推舟,按照学生的思路却收到了意外的效果。
教学过程如下:
1)运用旧知猜想新知。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并由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或者通过填空题帮助学生再现这些知识。
2)小组活动验证猜想。
提出课本中的问题: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想一想,在比中有什么相应的规律?可以先让学生说出个人的猜想,再自己举例验证,或者四人小组分工合作举例验证。通过交流,使学生看到各种角度(除法与比,分数与比)、各种方式(同乘,同除)的验证情况。
3).知识的生成:在学生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后,引导学生小结出整数比的化简方法:用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别去除比的前项和后项。小结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后,我便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除整数比需要化简外,还会遇到哪些比需要化简?学生讨论后,得出还有分数比、小数比需要化简。这时有个学生又突然想到了整数、分数、小数的混合比需要化简。于是,学生的探兴趣更浓了,我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把每种可能的情况都有罗列出来,然后以上组形式再次进行探究,最后学生的讨论结果让我大吃一惊,他们得出了每种比的化简方法,有的组还有好几种方法,而且在练习巩固中,由于是自己的理论所得,学生们对于每种比的化简方法都有能熟练掌握。
反思:
一、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
二、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三、一节好课的形成,往往考验了一名教师多方面的素质,尤其是他的课堂灵活调控能力,是否能将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巧妙灵活的调节,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又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
16.《比的应用》的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的全过程来获取知识,从而操作、表达、探索、类推、合作、概括、创新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
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
2、注重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
课堂中,每名学生为达到“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的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使每一名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开拓的区域,每位同学不但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而且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并在交流中学会了互相帮助、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了交往能力。
3、运用探究、研究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研究,获取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材料,教学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抓住宝贵时机引导学生理解新方法,使新知识迎刃而解。
4、评价方面,重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心理素质的评价。
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心得1 篇9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我首先感谢学校给我这次交流学习的机会,学校让我说说自己平时教学的经验,其实,经验谈不上,只是在平时工作中的一点感受,希望在这里与各位老师共勉。
作为一名新课改下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应认真领会小学数学新课改的精神,数学教学活动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也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概括或发现有关数学结论的过程。在此我浅谈一下担任小学六年级数学课以来的心得:
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鼓励,共同体验成功的快乐。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在阅读中理解,使课堂形成多方的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态度、思想、方法,是一种探究的品质,这对他们后续知识的学习将有较大的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给予学生展示的机会。学生在自己艰苦的学习中发现并从学生的口里说出来的这样的知识具有个人意义,理解更深刻。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新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这一教学理念。
三、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牢固的掌握知识。
四、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
另外,作为一名新课改的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多学习、多实践。要做到:认真备课,认真讲课,课后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反思善于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如何构建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理念;培养兴趣;自主参与
数学是我们的必考科目之一,我们应该要学好数学。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结构、变化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学科。数学这门学科是无数学者研究的成果,不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给予了很多的帮助,同时对于人类经济以及社会的进步也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学好数学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来学好这门学科。
“有效课堂”是新课程改革下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目标就是建立有效、高效的课堂。所谓“有效”,主要就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内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能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者发展;所谓高效,就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时间内,学生能够获得超出正常知识量的成果。也就是说,检测我们的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有没有发展或者进步。高效课堂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1)教师需要教的有效、高效。这就是说,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开展有效的研究性学习。(2)学生学得有成效并且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新课程的改革下来学好六年级的数学呢?
一、改变教育理念,适应新课改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不能仅仅固守着过去老式的教育理念不放,而是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积极地学习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我们教师已经从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交往者、督促者以及研究者。我们需要从自己的心理层面上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只有心理层面上发生了改变,才会引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生变化,才会做到处处以学生为根本,处处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集中体现了“为教而教,为知识而教”的理念。而现代的教学观念集中体现的是“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和“为人的发展而教”的理念。我们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去引导、去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无论学习什么科目都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为主,我们教师应该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各个不同方面来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主地去探索。我们可以假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多加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宽教学面,引导学生思维的多元化。
三、多种鼓励式教学
如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也是新改革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假如不能够恰当地对学生给予评价,就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失去对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正确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式教学是我们所必须实行的。评价的真正目的就是最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正常的考试,我们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可以有的放矢地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同时在学生取得进步后,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积极地鼓励学生,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四、正确的复习方法
复习不能是盲目地全篇复习,要有一定的方法,可以采用综合复习的方法,就是把前后的知识联系起来,找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复习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做:(1)统观全部,看到所有的内容,通过前后对比整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2)加深理解,把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的分析;(3)分析巩固,前后加以整理、疏通,多加巩固练习。
六年级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老师讲解外,还要找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做好总结,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多做课外题。总之,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主,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尽量照顾到每位学生,争取全方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富春.浅谈如何建设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高效课堂[J].高中生学习:师者,2013(07).
[2]郭玉平.新课改下如何学好小学数学[J].教育革新,2012(09).
【1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后反思】推荐阅读: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11册第1单元试题11-11
八年级数学下册《二次根式》教后反思09-11
小学1年级数学总结08-19
小学1年级数学课件07-24
小学六年级数学06-26
小学六年级数学除法07-12
小学六年级语文《琥珀》教学反思07-25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计划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