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2024-07-11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精选8篇)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1

六年级数学下册复习计划

徐永贤

一、情况分析

我六年级有学生49人,在知识的接受上,学生呈现两极严重分化的现象。差生的比例很大,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只是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完成学习任务,但学习较死板,欠缺灵活度。无论学习什么,只是等老师教授,头脑中的知识很匮乏,无法达到数学新教材的要求。学生的基础虽然不好,不过学生的思想还是很好的,思想决定行动,只要老师在复习阶段——即知识的重新学习过程方法得道,学生在年龄阶段适合的情况下,还是能理解把握小学数学知识的双基与基本技能的。

二、复习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部分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和“综合应用”4个领域。

毕业总复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巩固整个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知识的掌握水平,进一步发展能力的过程。它作为一种引导小学生对旧知识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应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过程。复习最主要的目的是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整理、练习来提高。为了更好的搞好总复习工作特制定复习计划如下:

(一)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的任务:

1、系统地整理知识。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复习中的系统整理,而小学毕业复习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知识形成一种网络结构。

2、全面巩固所学知识。毕业复习的本身是一种重新学习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从掌握水平达到熟练掌握水平。

3、查漏补缺。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上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问题。所以,毕业复习的再学习过程要弥补知识掌握上的缺陷。

4、进一步提高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初步的逻辑思维、空间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复习中充分体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掌握一些学习的能力。

(二)目标要求:

一、数与代数

1、数的认识。⑴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读、写亿以内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⑵认识符号<,=,>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来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⑶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⑷进一步认识小数和分数,认识百分数;探索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关系,并会进行转化。⑸会比较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大小。⑹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⑺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⑻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并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⑼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找出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⑽知道整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⑾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⑿能认识钟表,了解24时记时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⒀认识年、月、日,了解它

们之间的关系。⒁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吨,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⒂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2、数的运算。⑴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⑵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⑶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和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⑷能结合现实素材理解运算顺序,并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⑸探索和理解运算定律,能应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⑹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⑺会分别进行简单的小数、分数(不含带分数)加、减、乘、除运算及混合运算(以两步为主,不超过三步)。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有关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⑼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

3、代数初步 :⑴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⑵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⑶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⑷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求比值和化简比。⑸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⑹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⑺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⑻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并进行交流。⑼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二、空间与图形

1、图形的认识。⑴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⑵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⑷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⑸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⑹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⑺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2、图形与测量。⑴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⑵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⑶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⑷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⑸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⑺会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会用三角尺画30°、45°、60°、90°角。⑻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⑼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⑽能用方格纸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⑾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 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⑿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⒀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3、图形与变换。⑴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⑵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⑷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⑸通过观察实例,认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90°。⑹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4、图形与位置。⑴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⑵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⑶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⑷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⑸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⑹知道周角、平角的概念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之间的大小关系。⑺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⑻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会用圆规画圆。⑼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⑽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⑾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⑿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⒀了解比例尺;在具体情境中,会按给定的比例进行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⒁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⒂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⒃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可能性

1、统计。⑴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⑵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⑶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表中。⑷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⑸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⑹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多个单位),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根据需要,选择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⑺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⑻能设计统计活动,检验某些预测;能解释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进行交流;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2、可能性。⑴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⑵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⑶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⑷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⑸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⑹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⑺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四、综合应用。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有综合运用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4、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如列表、画图、猜想与尝试、从特例中开始寻找规律等)。

5、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过程的安排:

由于复习是在原有基础上对已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所以,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直接制约着复习过程的安排。同时,也要根据本班实际复习对象和复习时间来确定复习

过程和时间上的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从4月18日开始进入总复习阶段,共计45课时,复习过程和时间安排大致如下:

一、数与代数(18课时)

1、数的认识(包括数的整理)(5课时)

2、数的运算(6课时)

3、代数初步(5课时)

4、机动(2课时)

二、空间与图形(16课时)

1、图形的认识(5课时)

2、图形与测量(4课时)

3、图形与变换(3课时)

4、图形与位置(2课时)

5、机动(2课时)

三、统计与概率(8课时)

1、统计(3课时)

2、可能性(3课时)

3、机动(2课时)

四、综合应用(3课时)

(四)、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于小学数学毕业总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的计划安排,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

2、要注意小学数学知识与中学知识结构上的衔接,要为中学的学习做些铺垫,适当拓展知识点。

3、要把握考纲要求,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的复习内容、过程和时间上做出调整。既要全面学到知识,又要掌握复习知识的深浅程度。

4、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提高差生的转化工作,这是提高本班的学业成绩的关键点。

5、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对差生的转化,可采取多种形式如;个别辅导、集体订正、学生互助、家长督促等。统合采用多种有利的因素,以期得到教学的最好效果。

6、发挥作用。只有把学生的学习转化为学生的实际需要,才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教师也在愉快中教,教学效果也是明显的了。

7、注意与他校教师沟通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2013年6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2

“翻转课堂”相较于传统的数学课堂, 不仅仅表现在信息技术应用帮助预习这一方面, 更大的变化是它所带来的新的教学理念的冲击, 它完全颠覆了“教师的主体地位”, 教师仅仅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有了正确的定位, 在让学生提前学习时, 就要以“学生为中心”, 从实际学情出发, 以教材为蓝本, 适度的重组教材, 制定自主学习目标、导学单, 帮助学生有效自学。

一、微课与导学单助力全境学习

要想真正“翻转”课堂, 学生的提前学习必须是有效的, 那么在制作微课和导学单时必须理清自学目标, 知识的冲突点必须放在课堂上, 以便于突破重难点。

在教学六年级《扇形的认识》这节课时, 为了践行“生本理念”, 我在导学单中清楚告知学生通过自学需要达到的自学目标:

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它们间的对应关系。

2.认识扇形, 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

这两个目标通过微课的学习学生均能达成, 而课堂中需要解决的教学目标则是理解扇形的概念 (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及圆心角的大小和半径决定扇形的面积。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自学, 单单靠理清自学目标是不够的, 必须有任务点的驱动, 在观看完微课后完成相应练习就可以解决学生不落实自学的问题。 在练习的完成过程中遇到障碍, 还可以反复观看微课, 真正的达到全境学习, 落实“翻转课堂”的第一步。

根据该课的自学目标, 我设计了以下的任务点:

练习1:

下图中哪些角是圆心角?

练习2:

下图中涂色的部分, 哪些是扇形?

练习3:

练习4:

判断:

(1) 半径大的扇形面积大。 ( )

(2) 圆心角为60°的扇形的面积比圆心角为15°的扇形面积大。 ( )

设计意图之一在于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之二在于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制定课堂的冲突点, 从而使课堂达到高效。

通过导学单的反馈发现: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掌握得非常好, 没有一个学生判断错误。 那是不是说明学生对圆心角的理解就到位了呢? 课堂上如何检测这一结果呢?

2.扇形的判断出现了障碍, 对于下面这个图形, 学生的评判各占一半, 那么对于扇形的概念理解问题究竟出现在哪呢?

二、深度辨析助力难点突破

在以往的教学中, 常常会因为一些简单的知识的讲解浪费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以及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 为了“照顾”一部分学生而“耽误”另外一部分学生, 因此缺失了有效的“辨”和“探”。

在这节课的翻转课堂的实践中, 我根据学生导学单呈现的情况进行分析梳理成课堂的辨析点:

1. 学生对圆心角的判断都是正确的, 那是否掌握了圆心角的概念了呢?我设计了这样的辨析问题, “这个角 (图1) 为什么不是圆心角? ”学生开始发表自己的意见, “没有经过圆心”, 这是他们通过自学对圆心角的理解。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只有说的时候才能看出学生是否对这个知识点真正理解了。 于是, 我指着导学单中的另一个图继续追问“这个角 (图2) 经过了圆心, 为什么你们也说不是圆心角呢? ”看似简单的追问, 其实是抓住了关键知识点在进行追问。 经过这一追问, 落实了学生对圆心角定义的理解, 顶点在圆心的角才是圆心角。 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 展示了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因此, 看似自学效果非常好的知识点, 也要经过课堂的深度辨析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2.通过分析发现对于图3 中的阴影部分是否为扇形, 学生的判断各占一半。 这便是课堂最好的辨析点, 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层层发问, “图4 为什么不是扇形?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 其实是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最好的检验。 学生说:“两条边不相等。 ” 貌似问题已经解决了, 学生一语道破。 再追问:“图3 的两条边相等了啊, 为什么有这么多同学觉得不是扇形?”“顶点不在圆心。”看来通过自学, 基本达到了自学目标, 但仔细观察会发现, 认为这个是扇形的反而是成绩比较好的孩子, 这个理由显然是不能说服他们的。 于是第三轮追问:“看来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说服部分同学, 你们来说一说为什么你们觉得是扇形? ”“顶点只是不在这个圆的圆心, 只要两边相等就肯定是另一个圆的圆心, 那自然就是扇形。 ”一语激起千层浪, 全班同学仿佛突然被点醒, 纷纷附和:“是扇形, 只是不是这个圆的扇形。 ”

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处理呢? 老师去解释? 这恰恰正是让孩子“探”的机会。于是我说:“那究竟是哪个圆的扇形呢?以顶点为圆心, 边长为半径你们画一画吧。 ”这一画就发现了问题, 不是同一段弧了。 (如图4) 老师适时归纳, 圆心角和对应的弧所围成的图形叫扇形。 学生通过“探”才真正理解了圆心角和弧的对应关系, 是不是扇形必须放在一个圆中才能进行判断。

在有效追问的作用下, 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打开, 这些都有赖于前期的自主学习。 教师再及时地把捕捉到的信息加以过滤与整合, 充分合理的利用, 使其成为课堂的深度辨析点。追问时, 或正面直击, 问在“难”处, 突破教学难点;或旁敲侧击, 问在“错”处, 加深对本质认识;或顺势一抹, 问在“深”处, 历练数学思维;抑或拨云见日, 问在“延”处, 感悟数学思想。

三、灵动练习助力思维发散

概念理清之后, 自然是要延伸应用的, “翻转”的目的也正在于使学生高效地获取知识并能灵活运用。 于是我设计了一道“请画一个半径为2 厘米, 圆心角为100°的扇形”的操作题。 此题灵动之处在于不同层次的孩子画扇形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大部分孩子先画半径为2 厘米的圆, 再去圆心角为100°的扇形, 有些孩子则更为聪明, 先画一个边长为2 厘米的100°的角, 再用圆规取边上画弧, 这就简便多了。

在处理练习3 中, 也很好的体现了不同层次孩子的收获不同, 由弧与圆周的关系延伸到圆心角与周角之间的关系, 进而延伸到扇形面积与圆面积之间的关系。 一路下来, 学生的兴趣丝毫不减, 带着意犹未尽的情绪结束了课堂。

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 以上一系列的活动, 层层深入, 环环相扣, 触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对扇形的认识中从“模糊———清晰———深刻。 深度辨析中生生互动, 操作中“探”出究竟, 课堂出现了真正的“翻转”与高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3

亲爱的同学们,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你一定有了沉甸甸的收获吧!请亮出你的风采吧!别忘了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哦!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

一、用心思考,正确填写(25分)

1.把3吨煤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3吨煤的(),每份是()吨。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5分)

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自然数,比值不变。()

3.真分数的倒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比1小。

()

4.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5.如果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那么面积最大的是圆。()

三、反复比较,慎重选择(填正确答案的序号,5分)

四、看清题目,巧思妙算(22分)

1.直接写出得数。(4分)

五、实践操作,探索创新(11分)

1.画画,算算。

(1)请你在右面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2分)

(2)如果该正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请你求出圆的面积。(2分)

2.在生产、生活中,经常把一些同样大小的圆柱管捆扎起来,下面我们来探索捆扎时怎样求绳子的长度。下面每个圆的直径都是10厘米,当圆柱管的放置方式是“单层平方”时,捆扎后的横截面如下图所示。(4分)

请你根据图形,完成下表:

3.下图中圆的周长是25.12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3分)

六、走进生活,解决问题(32分)

2.霜电器厂有540多职工,男、女职工人数的比是5∶4。这个厂男、女职工各有多少名?(3分)

3.工厂加工一批零件共400个,其中合格的是396个,求这批零件的合格率。(3分)

7.王老师去年获得稿费3000元,稿费收入超过800元的部分,按14%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问张老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5分)

8.客车从甲城到乙城要10小时,货车从乙城到甲城要15小时,两车同从两城相对开出,相遇时客车距乙城还有240千米。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6分)

(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教版六年级小学数学下册教案 篇4

2002至2003学第二学期数学第十册教学计划

一、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一)简单的统计

(一)8课时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5课时左右

2.求平均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实践活动:你喜欢什么电视节目?机动1课时

(二)长方体和正方体15课时左右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左右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左右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8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三)约数和倍数17课时左右

1.约数和倍数的意义2课时

2.能被2、3、5整除的数3课时左右

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3课时左右

4.最大公约数5课时左右

5.最小公倍数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左右

1.分数的意义6课时左右

2.真分数和假分数4课时左右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左右

4.约分和通分6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实践活动:数字与编码1课时

(五)分数的加法和减法10课时左右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左右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3课时左右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3课时左右 整理复习2课时左右

(六)总复习5课时左右

合计大约80课时左右

二、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本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掌握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4.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5.使学生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改定。

6.使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

7.使学生学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会看和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8.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全册教学要点

1.较复杂平均数的求法。

2.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互化。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

4.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5.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6.约分和通分。

7.分数大小的比较。

8.分数的加法与减法。

四、教学方法措施

1、加强对比训练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加大研究型学习的力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知识经验和能力。

3、加强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4、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课题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一)——方法

教学要求(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 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5

(50分钟)

×

×

718

×

914

1021

×

1539

×

1325

1745

×

2534

413

×

3916

6364

×

3642

1154

×

2744

×

351

1825

914

215

5572

811

1635

1314

1314

413

3916

813

3972

310

×27×21××××××××

411

711

×

310

720

512

1-

910

×

720

×

1928

114

910

1516

16)

1113

-(710

12)

715

512

215

1325

825

311

811

817

917

1528

128

514

1119

718

819

118

1315

++-+++×992.5×39+2.5×60+2.512.5×2.5×32337.5×2.5+25×66.35-250×0.01

165

×3×

259

×

×

60×

×

×

×

1415

320

×5×

×

×

310

24×

×

518

×12×

914

415

718

2533

1112

910

455

544

325

925

524

××35×××12××××121×××3640××

43.75×9835.42×10.1215

419

×

516

×57

98145

×

1549

×

×

5361

×0

415

×

×

127

×15×

516

×8

×

910

×

315

215

315

715

415

×

2716

×

6364

×

827

2651

×

3439

2518

×

×

1154

×

2722

419

×

516

×57

657

1948

821

1115

522

2039

1325

536

1745

2534

718

935

×××14××××24××+-+××

1325

×

526

118

1413

138

×

7239

-(78

19)

2425

×24

1154

×

2722

×0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6

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应用比的意义,初步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教学难点:掌握解题的关键。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焦点问题,从而激起他们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己找到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方法。并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二、复习,创设情境

复习题:六一班有男生16人,女生20人,则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为():(),男生占()份,女生占()份,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例2:根据伊拉克政府提供的数字,截止到4月2日,在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的平民约有6850人伤亡,其中死亡和受伤的人数比为25:112,请你求出死亡和受伤各有多少人?

。生谈感想

例3:中国政府向伊拉克难民授助了500顶帐蓬,俄罗斯政府为伊拉克平民援助了60万吨粮食,伊拉克议会经过协商,决定将这批粮食按照人口数分发给受轰炸比较严重的三个城市:巴格达、基尔库克和巴士拉。这三个城市的人口分别为500万人,24万人和76万人。假如你是伊拉克的政府官员,你将如何分配这批粮食。

四、巩固内化,解决生活中问题

1、据卫生部统计的数字,截止到4月21日,中国大陆共报告非典型肺炎2001例,其中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人数的比为1201:708:92,请你求出在这次疫情中,已经治院、尚在治疗中和死亡各多少人?

2、小李、小王、小张三个人是合伙博彩的彩民。他们采用合作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彩票,幸运的是他们中了特等奖,老师这儿有一张调查表,上面记录了三个朋友中奖金额和投注额。

合伙博彩情况调查表

教学反思:“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在设计此课是,我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计算应用广泛,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次,课前让每一位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入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此次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7

在众多的比较研究中,东亚地区(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学生在数学学科上都取得了显著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学生的成绩,如2012年PISA测试中中国上海地区的学生荣获第一。世纪之初,我国中小学数学课程相继改革,引起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是也有不同的声音。这反映了影响学生数学成绩的因素很多,诸如教学条件、教学手段以及师资力量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学生学习的载体———教科书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弗朗索瓦·玛丽·热拉尔和易克萨维耶·罗日叶认为教科书对于学生具有两大功能:第一,与学习有关的功能,包括传递知识、发展素质和能力、巩固学业、评价学业功能等;第二,与日常生活和职业生活的衔接功能,包括帮助整合学业获得、参考、社会和文化教育功能等。[1]

因此,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上和国外进行比较,力求扬弃传统,辩证吸收国外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对澳大利亚与我国的小学数学教材进行难度比较,为我国的数学课程改革进展提供现实的参考,同时也为教材编写、修订以及教材建设多样化提供参考,进而探索基础教育如何“减负提质”。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对象

研究比较的对象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教材。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这套教科书,是因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一直致力于教科书的研究,对教科书的编写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下研究中“中国教材”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

另一方面,Nelson数学教材是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出版社按照澳大利亚政府颁布的数学指导性文件编写的,由Glenda Bradley主编、语言教育读物出版商威尔逊圣智公司2007年出版的,是学生独立和自我评估的任务书。Nelson数学教材除了澳大利亚本土使用范围较广以外,在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英语国家也有广泛的使用。威尔逊圣智公司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语言教育方面的出版公司。本研究采用澳大利亚小学四年级Nelson数学教材,以下均称之为“澳Nelson教材”。

研究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作为比较对象,因为四年级是第二学段的开始,学生通过第一学段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按皮亚杰观点,其认知水平也发展到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在此阶段的教材编排上可以充分体现两国的教育理念、教学任务、目标要求等。笔者期望通过对两国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难度的分析,能够“窥一斑而见全豹”,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两国小学数学教育的特点。

2.教材难度测算维度

教材的难易度用内容广度、内容深度和习题难度三个方面来描述。内容广度直接根据知识点的数量进行统计。内容深度用两个维度来刻画:概念呈现和法则(公式)的呈现。其中概念呈现按照直观、描述、抽象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度;法则(公式)呈现按照了解、理解、综合应用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度。习题难易度用两个维度来刻画: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其中习题水平按照模仿、迁移、探究三个水平刻画其难易度;习题背景按照无背景、生活背景、科学背景三个水平来刻画其难易水平。

3.教材难度测算方法

本研究对教材难易度N采用如下测算公式:

其中,C1表示内容广度,C2表示内容深度;C21表示概念呈现水平,C22表示法则(公式)呈现水平;E表示习题难度,E1表示习题水平难度,E2表示习题背景难度(见表1)。

(1)内容广度测算。本研究中,内容广度测算通过计算判断出澳教材中的知识点数量(Si),然后除以本研究中所有国家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并集的数量(S),结果为本研究中四年级数学教材的内容广度

(2)内容深度测算。因为“教科书编写在内容的呈现上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注重获得信息和结果,还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知识意义的建构,教科书有着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2]

本研究中关于内容深度的测算,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分别计算出相应水平的数量,最后代入本研究采用的公式计算(见表2)。

第一,概念呈现。研究概念呈现的难易度从直观、描述/归纳、抽象三个水平来刻画,其刻画标准见表3。

第二,法则呈现。法则呈现的难易度分了解、理解、综合运用三个水平,每个水平的划分标准见表4。

(3)习题难度。研究关于习题水平的测算,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分别计算出相应水平的数量,最后代入本研究采用的公式计算(见表5)。本研究中习题难度采用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两个维度刻画。其中,每个维度的具体划分方式见表6和表7。

三、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比较

1.教材难度整体分布情况

由表8可知,中国教材知识点数量比澳教材少。即在内容广度上,澳教材难度高于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方面,中国教材概念呈现的方式主要集中于描述/归纳层次(79%),而澳教材在概念呈现方面由易到难存在一定的递减性,比例分别为57%,30%,13%。而对于法则公式的要求,中国教材和澳教材较为一致(见表8)。

在习题难度方面:从习题水平看,中国教材比较集中于模仿(46%)、迁移(43%)水平,两者约占习题总量的九成。而澳教材也主要集中于这两个层次,但澳教材中迁移水平的习题比例较大。从习题背景看,两者都集中在无背景、生活背景层次,但中国教材中无背景的习题比例较大(56%),而澳教材中生活背景的习题比例较大(61%)。

2.内容广度比较

在澳Nelson教材56个知识点、中国教材48个知识点中,两国共同的知识点数量有45个。具体包括:计数单位,数位顺序表,用万、亿为单位表示数,大数的比较,近似数(万作单位),自然数的含义和特点,十进制计数法,计算工具的认识,用计算器计算,认识直线、射线,角的定义及表示,角的度量,角的分类,用量角器画角,三角形拼图,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口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变化规律,时间、速度、路程的关系,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认识垂直、平行,画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策略优化,乘除混合运算,四则混合运算,确定位置,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加乘运算律的运用,小数的意义和计数单位,小数的数位顺序表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小数和分数互相转换近似数,小数加法,小数减法,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中,中国教材有而澳Nelson教材没有的知识点为3个,具体包括:折线统计图(认识、绘制),条形统计图(复式),梯形。澳Nelson教材有而中国教材没有的知识点为11个。具体包括:用图形表达数据和解释图形,数字模式,测量规则和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容积,时间变化和指针角度关系,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方法测量体积,空间图形,体积计算,确定位置(有序数对),测量质量。知识点并集总数的计算,研究采用宋乃庆、史宁中、曹一鸣等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理科教科书国际比较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中、美、俄、德、韩、日、法、新加坡等13国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并集,总数为110个,故得澳教材的内容广度:

同理,可计算中国教材内容广度为0.436 4。因而,中国教材内容广度上低于澳教材。

3.内容深度

研究内容深度采用概念呈现和法则呈现两个维度进行刻画。

(1)概念呈现方式。根据表8,以及本研究采用的内容深度计算公式,在概念呈现水平上,澳教材难易程度为:

法则呈现水平为:

故澳教材的内容深度为:

同理,中国教材内容深度为0.684。

(2)法则呈现。两国数学教材在法则呈现上的比例方面比较接近,都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的特点以及儿童的认知规律。

4.习题难度

本研究习题难度分为两个水平来衡量:习题水平和习题背景。在习题难易程度上,澳教材的习题水平难度为:

习题背景难度为:

故澳教材习题难度为:

同理,可计算出中国数学教材习题难度为0.53。

(1)习题水平。由图1可知,中国教材的习题数量远高于澳大利亚教材,说明中国数学教学注重练习,“常常具体为解决数学问题的技术手段和工具,也就成为以‘解题基础训练见长’的中国数学教学的常规行为,而且比较富有成效”[3],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但是大量的练习也会挤压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这就可能导致中国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虽然澳教材的习题数量很少,但是迁移、探究水平的习题比例却略高于中国教材。这说明澳大利亚小学数学教学比较注重练习的质量。

(2)习题背景。习题背景也是影响教材的难度之一。中澳两国数学教材的习题背景大致可分为无背景、生活背景和科学背景三个水平。

由图2可知,中国数学教材在所有背景方面的习题数量均超过澳教材。但在具体呈现特点上,中国教材在这三个水平上依次递减,而澳教材在生活背景上的习题相对较多。但两国教材均“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4]

由图3可知,中国教材中,无背景的习题比例较高,但是也有相当数量的生活背景的习题和科学背景的习题,兼顾了不同生活经验的学生;而澳教材比较偏向于生活背景的习题。

将以上各维度难度值带入公式:N=f(C1,C2,C3)=0.2C1+0.5C2+0.3C3,结果为:中国教材总体难度为0.588 3,而澳教材总体难度为0.577 8。

四、研究结论

1.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总体难度相当,但澳教材在各维度上难度较均衡,中国教材难度在各维度上有一定的波动

本研究得出,中国教材总体难度为0.588 3,而澳教材总体难度为0.577 8。表明中国教材和澳教材相比,难度略高,但相差无几。因而,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总体相当,各维度上难度差异见图4。

澳教材难度总体上比人教版略低,在内容广度、习题难度方面,其难度高于中国教材,而在内容深度上低于中国,但各维度难度比较平稳。中国数学教材在三个维度上,难度相对起伏较大。

2.澳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宽而不浅

澳小学数学教材的知识点56个,而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知识点是48个,这意味着澳大利亚小学四年级学生要比中国同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要多出16.7%。在概念呈现上,描述/归纳层次、抽象层次的比例都较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多。在法则呈现水平上,两国教材在各难度水平上比例相当。就习题水平而言,虽然澳教材的习题数量远低于中国数学教材,但在习题设置上,迁移、探究水平的习题比例高于中国数学教材。这样,“学生可以减少在大量繁杂的运算中花费的时间,在问题解决中的思考、探索上投入更大的精力”。[5]在习题背景方面,澳教材生活背景方面的习题比例也较高。因此,澳小学数学教材宽而不浅。而且,最后难度计算的结果也可看出,澳教材在总体难度上接近中国数学教材。

3.中国小学数学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较高

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为0.684,澳为0.604 2,这表明中国教材的难度较澳教材的难度高。结合图1、图2知,中国教材的难度高主要表现为其概念的呈现方式,而在法则呈现上难度相差无几。

在概念呈现方面,中国教材难度在直观和归纳/描述层次的比例约为1∶4,概念呈现没有抽象层次,中国教材着眼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而澳教材在直观、归纳/描述、抽象这三个层次的比例约为6∶3∶1。因而澳教材能够更好地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在总体方面偏容易,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概念达57%,中国教材仅21%。而且中国教材在代数内容方面相对较多,而澳教材在几何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多。因而,在概念呈现方面,中国教材的概念呈现方式以归纳/描述为主(79%),而澳教材以直观的方式呈现较多。

本研究表明,中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略高于澳教材,但是总体上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比较接近。但是在具体维度上,中澳两国小学数学教材难度各有特点:澳教材知识点更多,习题难度也略高,但中国教材在内容深度上难度更大些。但中国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结构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突出知识之间的互相联系与综合,重视问题情境”[6]等特点。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8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石(quán)参差(cēncī)寂(liáo)摇(zhuì)

(chuàng)尔(chù)然(yǐ) (kān)

忽(xī) 幽(suì)(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竹②良朋

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奇而坚②二者③久乃已 ④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上一篇:争当文明小市民倡议书内容下一篇:《冬阳·童年·骆驼队》的课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