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

2024-07-26

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共12篇)

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 篇1

课文的朗读由我和学生分段配合完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朗读不仅声音洪亮,也有效改善了“拖音”的习惯,并带上了一丝自己的感情。朗读之前,我提出问题:什么是搭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搭石”这一问题后,我不断引导学生读“脱鞋挽裤”四字,读出搭石为家乡人带来的方便。

了解家乡人是如何摆搭石,我着重让学生体会老年人踩到不稳的搭石是如何做的?是什么样的心理?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果你急着去上学,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急着去做买卖的商人,踩到了一块不稳的搭石,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用课文的句子回答,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家乡人勤劳善良的美。

体会家乡人如何走搭石,引导学生对“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理解并朗读这几个词语。在这一部分,我在课堂上创设了走搭石的情景,由一组同学用富有节奏感的口号模拟走搭石场景,从而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什么是“协调有序”,什么是“紧走搭石慢走桥”,体会这诗一般的画面,体会家乡人的和谐美。

而“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年人与青年人走搭石”主要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语句进行理解想象,并让学生模拟“伏”的动作,感受家乡人的谦让美与敬老美。

通过这一幅幅的画面,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课文最后一部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搭石默默无闻的美与家乡人的心灵美。

整堂课学生配合度非常高,课堂上不断地朗读不仅让学生体会搭石美,而且朗读的情感上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这是让我非常欣慰的一点,学生的配合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这堂课也让我真正的体会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的作用,情感引导与朗读指导有效结合,学生才会真正融入课文,理解课文。

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 篇2

一、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目标, 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 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和预设.进行教学设计时, 教师对当前的教学内容及其地位,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教学目的, 重点与难点, 如何依据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知识的逻辑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学生在理解概念和思想方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以及如何处理这些情况, 设计哪些练习以巩固新知识,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都已经有一定的思考和预设.教学设计的反思就是对这些思考和预设是否与教学的实际进程具有适切性进行比较和反思, 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及其原因, 从而有效地改进教学.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掌握数学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认识活动, 也是学生在掌握数学的双基、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对数学教学过程的反思包括对教师的数学教学决策过程, 教学行为过程, 教学结果, 教学技能与技术有效性的反思, 也包括对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问题, 如对某一具体内容的教学问题反思, 对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的反思, 以及对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进行反思.具体来讲, 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是否合理 (特别要反思是否把时间用在核心概念和思想方法的理解和应用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是否启发了学生提问, 学生提问的质量如何;问题是否恰时恰点, 学生是否有充分的独立思考机会;核心概念的“解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到位;是否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学生活动是否高质高效, 有没有“奇思妙想”、创新火花, 有没有抓住这种机会;是否渗透和强调了数学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的“价值观因素”是否得到充分挖掘, 并用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进行展示;教学媒体使用是否得当;教师语言、行为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 学生有什么反应;各种练习是否适当;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等.

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内容的反思可从多角度进行, 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 既是对蕴藏在数学表层知识下的极为丰富的数学精神、思想、方法、原理、规则、模式等深层知识的挖掘;从历史角度反思数学知识, 主要是探究数学知识生动活泼的产生发展过程, 搞清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 获取有关数学知识的历史材料;从方法论角度反思数学教学内容, 首先要反思数学知识本身的方法论意义, 其次要能从方法论角度去解剖数学知识, 将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活动进行分析;从数学教材角度反思,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载体, 是数学教师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编排特点, 教材变迁, 知识的呈现形式, 教材的加工处理, 例题习题的选择和功能等进行反思.其中最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后反思对数学内容的“解构”是否到位, 并提出改进措施, 要反思概念的“解构”及其核心的确定是否到位, 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的“析出”是否准确, 以及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内涵是否得到揭示.另外, 还要通过对学生反映的分析, 反观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以及价值观内涵的呈现是否与学生的理解方式相匹配.

四、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数学教学效果的反思, 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 教师对整个活动所取得的成效的价值判断, 包括学生所获得的发展和教师自己的价值感受两个方面.前者主要考查学生的数学双基的掌握, 数学能力发展, 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 数学的科学、人文价值的认识, 以及理性精神的养成等诸方面, 教师要反思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 分析其成因, 并据此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反馈到教学设计的改进中具体包括对学生当前认知水平的分析和估计是否符合学生现状, 学生对概念的本质、思想方法的理解状况及其原因, 学生对课堂中某些关键性问题的反映及其原因分析, 对课堂中学生思维活动特征的分析, 对学生使用的问题解决策略的分析, 对学生作业情况及其原因的分析等;后者主要考察教师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的变化, 个人教学经验的变化, 实施有效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教师要反思在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及其效果, 并提出改进建议.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 重点难点的处理, 教学阶段的划分与教学处理, 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组织形式, 问题情境的设置, 提问质量, 师生互动, 板书的设计, 计算机等教学技术的运用, 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课题的引进, 课堂作业的布置, 因材施教, 小组活动的设计等.

五、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对学生及其数学学习活动的反思, 不仅要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数学学习基础, 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因素, 学生数学学习活动过程, 数学学习失败的原因, 数学学习结果评价方式等进行反思, 而且还要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反思, 找准个体差异下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 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设和改进, 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提升教学水平.

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 篇3

关键词:优质课堂;教学最优化;世界文化之旅;教学反思

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最优化理论,即优质课的判断标准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必须立足于“三个面向”的战略高度,稳步实现教学质量最优化。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争使自己上的每一节课都成为优质课。

具体而言,如何上好一堂优质课便有了以下四个标准:

1.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就是教学结果既符合社会客观要求的标准,又符合每个学生具体实际发挥最大可能性的程度。就政治课而言,通过教学,必须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达到和谐统一的发展与提高,使学生在家是个好子女,

在学校是个好学生,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教学最优化的第二个标准是时间和精力耗费的标准。具体到一节课而言,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效果。

2.教学内容最优化

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就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个体发展的需要。

3.教学形式最优化

教学形式是教学过程的基本成分,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结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原则,反映了教学形式的最优结合取决于任务、内容和方法的规律性。从组织形式的角度看,要实现教学形式的最优化必须坚持全班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三者的优化结合是由三种教学形式性能各自的优劣所决定的。

4.教学方法最优化

任何实践活动都有一定的方法,方法是否适当,效果的体现与效率的高低是极其不同的。要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方法也是无穷的,教师应根据教学规律与原则,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与时间、教师自身等因素,优选教学方法。

二、我的上课教案

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学习其他文化的特点和长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既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强烈的自豪感,同时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难点: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态度。

3.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等

三、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2013沈阳全运会开幕式”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之美,从而引出课题:“世界文化之旅”。

设计意图:展示中国的灿烂文化,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虚拟旅行(丰富多彩的文化)

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四条旅游路线,分别为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全班学生自由选择分组,从节日、代表人物、饮食、服饰、建筑等方面收集资料。

(1)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根据课前准备,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本组旅游风光。每组用时约3分钟。

(2)四个小组介绍完毕,全班同学共同评选“我最喜爱的”旅游路线

在评选中,引导学生感受各具特色的节日文化、文化标志、代表人物,并明白各有千秋、独具特色的各国文化把大千世界打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在同学们受到语言及精彩图片冲击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一句话畅谈感想,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世界文化丰富多彩的结论。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做必要的补充说明,教学相长,加深学生对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的理解,突出重点。

活动二:国外旅游中的烦恼(和谐的文化乐章)

(1)请有出国旅游经历的同学谈谈出国旅游过程中最烦恼的事情是什么?由此让学生理解文化具有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语言和待人处事的方式。

(2)在学生理解文化具有差异性的基础上,利用旅游过程中的烦恼,设问:当时你是怎么解决的?在解决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期望是什么?由此引发全球化是否就是标准化的讨论。在讨论中理解文化有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别,全球化虽然会有环保、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共识,但不应导致文化的单一,而应多元和谐的发展。

(3)多媒体播放2013《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精彩视频,师生共同品味不同国家的民歌艺术,是学生进一步理解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学生讨论:面对文化差异,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回答,老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总结:面对世界文化差异,我们应该秉持沟通的态度,既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平等交流,互相学习,各国交流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多样性,共同繁荣进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使学生懂得文化差异导致沟通的障碍;懂得尊重其他国家的文化;面对沟通障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交往能力;培养主人翁意识,积极宣传中国文化;培养学生开放的、发展的、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健康文化心态,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突破难点。

3.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本框知识要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加深对本框知识的理解。

四、关于优质课堂的教学反思

“世界文化之旅”选自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单元单元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这课是本册书的重点,更是中考时常考查的重要方向。为此,虽未安排公开课,我也认真准备,争取以一堂优质公开课的标准上好此课。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这堂课并未达到设想中优质课的标准,为了促进以后教学进步,避免再次出现此种问题,特做教学反思如下:

1.教学内容应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落实三维目标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便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据此,在对本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本课旨在让学生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让学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教学难点确立为对待文化差异性的态度。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选择时政热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等,如广州亚运,帮助学生解读教学内容,做到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从而切实落实三维目标。

2.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

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不需要基础,只要学生感兴趣,喜欢听并认真听就可以学到知识。因此,做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以正在进行的学生也很关注的广州亚运导入新课,让同学们在精彩的体育赛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碰撞。在新课教学中,我主要通过设计四条旅游线路让同学们了解世界文化的魅力,运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大大激发了他们内在的表达欲望,从而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但是,通过教学,发现我所设置的第二个情境活动“国外旅游中的烦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国外旅游的经历,因此,这个活动无形中就隔离了一部分未出国旅行的同学,剥夺了他们参与课堂讨论的权利,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3.展现个人魅力,促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教学最优包括教学结果最优及时间和精力消耗最低,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放手让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熟悉教学能放能收,能及时准确解决学生提出的突发问题并掌握整个课堂。但是,在本堂课的上课过程中,学生在回答怎样对待由于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时,有的学生就提出语言单一化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错误的观点。当时学生提出来,我就急着讲解,但由于为充分组织语言,使得讲解不够透彻,对问题的解决不够完善。课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应该让学生来解决,教师只需进行简单的评述就可以了,这样的解决方式才是最完美的。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自己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驾驭课堂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应对在课堂教学中的突发情况,对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及时解决;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课堂上语言比较生硬等。由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多看课,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力争把自己锻炼成一个经验丰富型,学识渊博型教师,从而在课堂上展现个人魅力,促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车广吉.中学德育学科教学概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6.

《搭石》教学反思 篇4

林霭瑜

《搭石》这篇课文描绘了一幅幅乡间人筑就和谐、动人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岸边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几番精心踩踏;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了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充满了诗情两画意;如果两个人同时过溪,招手礼让闲话家常;若是偶遇老人,蹲身下伏,背负过溪„„

课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强烈地感染着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这也正是“搭石”于默默无闻中凸现出的精神。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为此本课教学从以下三各方面着手:

一、质疑问难。本课教学从指导从质疑入手,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梳理学生的质疑以“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统领学生的问题。这样做:①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发现问题;②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老师教学有的放矢。

二、情景展示。什么是搭石对于学生是陌生的,更没有走搭石的体验,因此,课堂教学可以进行一个模拟的搭石,让学生走搭石,从而感受家乡人们走搭石的情景,把家乡搭石美丽风景展现在学生面前。

《搭石》教学反思 篇5

这节课,我没有采用多媒体,而是最最普通的常态课。课前我做了准备,除了小黑板外,又在大黑板上画了8块大小不同排列整齐的石头,一看就知道题目《搭石》的意思了,可别认为这些石头难看,他们可有大用场。这节课的中心句是: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提出过渡句:“有美的地方才是风景,为什么搭石也能称为风景?”从文章中找让你感受到美的句子,读读,细细体会,进入文本的解读。重点理解文中4个句子。每个句子都体现一种美,如上了年纪的人把不平稳的石头放平稳,他认真负责,为他人着想,于是我就在石头中间写“美”字,又写上“为他人着想”;又如年轻人背老人过河,体现出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于是让学生来写写,学生也在石头上写个“美”字,又写上“尊老爱幼”……这样,一块块石头上就内容丰富了,光秃秃的石头也变漂亮了。

从文本中找美,又延伸到生活中找美,于是有助人为乐美,讲卫生美,勤劳美……原来美到处都有,只要用我们的眼睛用心看,感悟,会发现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

我这人上课真的有很多毛病,比如容易紧张,一紧张,自己说了什么都不知道了;一紧张,学生说了什么也不知道了,也不能很好的抓住课堂上一瞬间的生成,比如,一学生说上了年纪的人摆放搭石是因为他想好人是有好报的,我给予她的是认可。其实这样的说法有欠妥的地方,家乡人这么做是认为应该的,“理所当然的”,并没有什么施恩图报的想法;一紧张,我有时脑子里会一片空白,接下来不知要讲什么了,于是重复的让学生说,让学生读,结果时间安排上就紧张了,今天这节课也是,开头很坦然,优哉游哉,结果来不及了,草草结束。辛苦准备的一堂课总让人开心不起来。

课文《搭石》教学反思 篇6

首先反思自己今天的课堂实录,我感觉自己的课堂机智能力还是欠缺,面对老师听课的时候,自己就不由得有些紧张,情绪的波动,总会使自己在课堂中遗漏一些教学环节,造成不必要的遗憾。以后我一定会抓紧时间锻炼自己,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是在上课之前,我对自己做的课件没有检查一遍就开始上课了,结果在课堂中音乐没有声音,虽然我及时调整好,但我感觉还是冲淡了音乐效果,由此我想,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训,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对自己本节课所用的东西如:课件、课本、粉笔等准备充分,反复检查,不要造成临时抱佛脚、慌里慌张的局面,影响课堂效果。

在这次上课时,由于他们学校的限制,四年级就一个班,况且这个班中学生又少,所以就只能两个老师同时用这些学生上同一课,这样上课我觉得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又是一种时间的浪费,再加上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学校韩老师在这次上课前又把这一课给学生讲过了,课堂上老师的问题学生回答得滴水不漏、严丝合缝,老师没有问到的问题学生都知道并且在课堂中提醒老师来问他们,使我感觉很滑稽、又有些哭笑不得,更觉得这次活动失去研讨的意义,语文研讨怎么能有实效性呢?

搭石优秀教学反思 篇7

《搭石》这片课文的语言朴素而秀美,内容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所以在上课时两个班的.课堂气氛都比较活跃。但两个班的特点不一样,一班的同学管不住自己,热爱表现,朗读方面要加强练习;二班的同学沉不住气,不够自觉,无论在读和听方面都的加强练习。

读的方式有多种的,先是默读找出生字词,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后,自读课文,为督促会偷懒得学生一定得亲自巡视。然后自读读通顺,再齐读,分小组赛读,抓错字的字音。选择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每次的要求都不同。而我在一旁调动气氛,一节课下来,大家都颇有兴致的。

语文搭石教学反思 篇8

《搭石》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从“老人修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等平凡的乡村生活场景着笔,表现了搭石上“看得见的美”和“看不见的美”。本课教学尝试,以教材为依托,以习得方法为重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整体感知:习得方法,举一反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的重点训练目标,然而,日常教学中,教师却往往忽视这一环节,或是不分文体、不分内容地泛泛而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导致学生不着边际地乱说一气或随意拼凑课文内容。

【片断回放】

师:知道了什么是搭石。我们来看,课文围绕搭石写了那几个生活场景?

生: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师:你找到了这个场景。(板书: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生: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师:还有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板书: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

生:一个人跟着一个人走搭石

师:一个人跟着一个人,用文中的一个词说,那叫——

生:一行人

师:对(板书:一行人走搭石)

生:还有修搭石

师:要注意把话说完整,把意思说明白。

生:老人修搭石

师:(板书:老人修搭石)看着板书,说一说课文写了什么?

生:课文主要围绕“家乡的搭石”写了老人摆搭石、一行人走搭石、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的场景。

小结:对于篇幅较长、内容相对分散的文章,可以用这种“分开加标题,再把标题连起来说一说”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该片断是检查完预习之后,切入文本品读之前的整体感知环节。既概括出了文章的四个场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指导了这种分段加标题的概括方法。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习得了整体感知此类文章内容的方法,收到了举一反三,通晓一类的效果。教学有实效性。

二、词语教学:词语世界,别样精彩。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是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的重要一环。词的教学在整个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奠基石的职责,要入情地朗读课文,离不开字词教学,要透彻地感悟课文,更离不开字词教学。但在日常教学中,词语教学往往“蜻蜒点水”,流于形式。

【片断回放】

生:我从“协调有序”这个词读出了美。他们走得很有顺序。

师:能试着结合文中的句子来理解吗?

生:“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这样的动作就是协调有序。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有没有人踩脚,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有没有人跌进水里?

生:没有

师:这样的有序,这样的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

生:协调有序

师:联系上下文就读懂了这个词。还有谁从其他的词句读出了美丽的风景?

生:“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让我感觉到水一荡漾一荡漾的,人的影子在水面上倒映着。

师:这是你的想象,非常棒。大家看,生字“绰”字,老师在字典中找到了它的三种解释。(出示:“绰”的意思选项)看一看,在人影绰绰一词中,应该是第几种意思?

生:第二种,指人的影子姿态柔美。

师:同学们,这两个词就是一幅画。轻轻地读,展开你的想象,你的脑海中就会出现一幅美丽的画面。

生:我觉得是:那水非常非常的清,微风刮过水面,有一点点波浪,人的影子倒影在水里。

师:那多美呀。微风拂过水面更恰当一些,是吗?

生:清澈的水上漾起了粼粼的波纹,人的倒影随着波纹一动一动的,像跳起了柔美的舞蹈。

师:多么美丽的画面,带着你的想象读读这个句子。

生:(配乐朗读)

师:大家一起走进这如诗如画的风景中。

生:齐声朗读

【教学反思】

“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是本段的三个关键词。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乡亲们“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既理解了词语,又训练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的能力。“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语不仅具有朗读的节奏美,还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先通过查字典理解重点字“绰“,再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驱遣想象,从词语中读出一幅画面,进入作者描绘的意境,并尝试描述想象到的画面,既指导了“抓关键词理解内容”的读书方法,也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还进行了语言表达的训练。

三、阅读教学:拓展对比,入境悟情。

节选入我们教材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精神世界里开出的一朵花,教材编者赋予了它作为“教材”的特殊使命,但它的根依然盘曲错节的伸向作者的精神之土中。所以,我们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和文本相关的作者的其他作品是不容忽视的。

【片断回放】

师:刘章爷爷在这个山村生活了,曾几何时,这些事情,这些场景,在他的眼里也是那么的理所当然。可是,后来离开家乡,进入城市生活,这一幕幕在他的记忆中变得珍贵起来。(出示刘章《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指名读)

师:当我在城市的马路上看见(出示挤公共汽车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会想起家乡的搭石,此时浮现在我眼前的是——

生:“两个人相互谦让走搭石“的场景。(出示两人走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当我在汽车上看见(出示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的图片)这样的情景,我又会想起——

生: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出示年轻人背老人过搭石的句子,生齐读。)

师:我的记忆不仅于此,当我看到马路上的砖头、树枝,人们宁可绕着走,也不弯腰捡起的时候,秋凉中为大家摆搭石的老人又会在脑海中久久浮现;当看到人们无序的横穿马路时,我还会想到那一行人人协调有序走搭石的场景,踏踏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师:此时此刻,搭石在你的眼中仅仅是一道有声有色的风景吗?

生:搭石上有爱心

生:搭石是有情有意的风景

生:搭石上有乡亲们的美德

……

【教学反思】

“两人面对面走搭石”和“年轻人背老人走搭石”两个场景的描写,文字朴实。在学生读懂两个场景后,补充作者刘章的《写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反面图片,进行对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体会搭石上的真情。

四年级语文上册《搭石》教学反思 篇9

《搭石》描写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秋凉在即,人们精心挑选平整方正的石头摆放在小溪中;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课文语言质朴,景中有人、景中有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使得学生的情感在对话中流动,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风景”这个词,深入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紧紧围绕“寻找文章的美”、“文中哪些词句能让你感受到美”这样的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学生充分感知的情况下,我本着采用自读想象画面,自悟体会情感、把教学重点放在体味“美”当中,有情景的“美”,有心灵的“美”,有能想象的到的实际的“美”,有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美”,我回味自己的教学,我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

虽然在教学设计时自己尽量考虑周全,但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以下不足:

语言不够自然流畅,学生谈体会时引导不够到位,还应该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美多多交流,这样才能培养他们发现美的能力。

关于《搭石》教学反思优质五则 篇1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汛期、清波漾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教学重点: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见过各式各样的桥,但你们见过搭石吗?这是一种极简易的桥,却又有其不凡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搭石》。

[板书课题:搭石]

二、作者简介

刘章是我国当代著名诗人,目前已出版《刘章诗选》、《刘章乡情诗》、《刘章散文选》、《北山恋》等诗文集27部。在1999年中国作协《诗刊》社举办的“新中国成立50年来,你最喜爱的50位诗人”评选中,郭小川、刘章双双获此殊荣。

三、初步感知

1、自由阅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文中写搭石的句子。

2、出示词语:

谴责懒惰俗语伏下猛涨平衡平稳 挽裤间隔人影绰绰协调有序山洪暴发 清波漾漾

学生自由读、个别学生领读、全班齐读。

3、多音字。

4、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明白了什么是搭石吗?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

简单地说,搭石就是什么? 明确:用石头搭成的桥。

5、作者又是如何写搭石的呢?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明确:先介绍什么是搭石,后写摆搭石的人,人们走搭石,最后指出搭石是乡亲们美好情感的纽带。

6、根据作者如何写搭石试着梳理课文结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说明什么是搭石。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描写摆搭石的老人。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人们走搭石,反映人们心灵的美好。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点睛之笔,搭石联结故乡的小路,联结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四、整体感知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感受美。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默读课文2~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使我们感受到美的句子。再想一想那是幅怎样的美丽画面。并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感受。

1、了解了什么是搭石后,说一说搭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课文第2自然段的一句来回答)

明确: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1)“挽”是什么意思?

明确:向上卷(衣服)。

(2)引读: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脱鞋挽裤)人们走亲访友就必须——(脱鞋挽裤)。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脱鞋挽裤)。

(3)一次又一次“脱鞋挽裤”你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不便、麻烦、辛苦。

(4)在体会到不便、辛苦的基础上,结合季节的变化,再来读读句子,明白什么是搭石。

3、学生汇报,师相继指导朗读,让学生从朗读中感悟美。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心灵美。

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这句话描写了什么人来走搭石? 学生:上了点年岁的人。教师点明:即老人。

(2)当他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时,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学生回答)

指名读,同桌互读。喜欢这句话的同学站起来读一读吧!教师: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畅谈,教师总结:助人。[板书:助人]这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调整搭石,让我们看到家乡老人的善良、纯朴、勤劳、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感情,这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美?

4、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刚才是上了点年岁的人来走搭石,现在是——(一行人来走搭石)一行人走搭石有人抢路吗?动作是怎样的?

明确:没有;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来。(2)理解“协调有序”。

①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学生自由发言)作者写得如此生动,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现在让我们走到那一行人当中去吧。

教师: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我抬起脚来,你紧跟上去;你抬起脚来,他紧跟上去;我们抬起脚来,你们紧跟上去……这就是协调有序。

②这一切没有人指挥,但分明有什么在指挥着他们,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这协调有序的动作美我们可以称为和谐美。[板书:和谐]这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3)这个画面,你还能从哪儿感受到美?

学生:我从“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体会到画面的美,我感受到水波和人影都很美。

教师总结:“绰”是生字,它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出示: 绰: A、宽;不狭窄B、宽裕;富裕C、形容姿态柔美 ①想一想,“人影绰绰”的“绰”是什么意思? 明确:“姿态柔美”的意思。

②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一想。(学生大胆地描述)

③想象画面,读这两个词语。(指名读,齐读)

教师总结:真美!这既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又像是一首清丽的小诗,你看!(点击变成诗的语段,音乐响起)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这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及它的作用,欣赏到一行人走搭石的美景,下面我们接着往下学习这篇课文。

二、质疑探究

1、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

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有抢着过吗?(没有)那他们是怎么做的?从中你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这样的举动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教师明确:谦让美[板书:谦让]这份美好的情感也是家乡的一道风景,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这平常的小事却感动了我们。

(2)你会怎样有感情地去朗读呢? 自由读、指名读。然后齐读。

教师明确:这样让我们感动的事,在作者的家乡随处可见,看来在那里“谦让”已成为一种习惯,这看不见的美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过渡:想想如果老人和年轻人一起来过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2、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3)“理所当然”是什么意思?(本来就应该)换个词语说就是“应该”。(4)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想一想,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美? 明确:课文指老人走搭石时,年轻人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从中可体会到一种村风、民风、道德的美。

(5)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随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6)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7)想象,训练表达。

①展开想象,试着用“假如……总要……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写一句话。

②写话交流。

③升华感情,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过渡:山里的人敬老美,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就像一排排搭石。

3、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1)“任人走,任人踏”又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明确: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这不仅是搭石所拥有的品质,还是乡亲们美好的品质。(3)透过这一排排搭石,你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排排搭石,象征着村民们一颗颗善良的心,是传递村民们情感的纽带,更是家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写照……

(4)反复朗读结尾段,提升情感。

小结:其实乡亲们的美好情感还有很多,仔细品读,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三、课堂小结

在农村山野溪流中,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块,一次次理所当然的搭石,是那么平常,但作者却没有粗心放过,反而用笔写出这么一篇滋润心田的文章。这不仅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生活,更主要的是他善于捕捉生活中平凡而精彩的美的事物。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平凡的事物,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展现着美。请大家记住美在身边,只要善于发现,我们的生活将会美得无与伦比。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搭石》这篇课文结构清晰,重点描写了家乡人摆搭石、走搭石的情景,同时反映出家乡人的助人、和谐、谦让、敬老等美好品质。执教了这节课后使我有了很大的收获。

首先,我用准确、凝练、简洁的语言,引起学生对文本的好奇,从而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对文本是怎么理解的,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告知和琐碎的追问。我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导他们自主思考问题。

课文《搭石》反思回顾 篇11

这篇课文文字并不艰深,但其间传递的情感却是丰富的。这正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新课伊始,由课题引入什么是搭石?让学生从图文中领略出搭石的美,领略到“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并领悟到乡亲们摆搭石是为别人着想,是心灵美。然后,我请学生带着“你从哪幅画面感受到了什么美”,静静地默读课文,抓住“一群人走搭石”,“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和“老人与年轻人走搭石”三个板块,勾勒成三幅画面,很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搭石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是一道风景。

(二)、以欣赏为前提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五则 篇12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

一、某日,妈妈问小于:你相信有圣诞老人吗?

小于:嗯……(想了一下)不相信……

妈妈心想小于真是长大了。她便又问:你为什么不相信有圣诞老人呢?

小于想了想说:因为这里从没下过雪。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

二、老师出了一道题目:圣诞节的起源。

小明响了老半天,最后写了12个字,“耶稣知道,我不知道,圣诞快乐!”

老师看后:“在试卷也写了12字的评语,“耶稣100分,你零分,新年快乐!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

三、圣诞节快到了,一位参议员到州立精神病院慰问。

全院病人在礼堂听参议员演说。口干舌燥地讲了半天,也听不到台下的人鼓掌。

参议员很尴尬,只好打足精神讲下去,想激发大家的掌声以便下台。

突然,有个病人站了起来,对周围的人大声说道:“你们别听这个小子胡说八道。他是个疯子,上午刚被送进来。”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

四、要过圣诞节了。一对新婚夫妇完全不懂繁琐的节日仪式,于是丈夫叫妻子去愉看邻居铁匠家是怎么做的。妻走近窗口,看见铁匠正在用煤铲打老婆呢!妻子回家后,丈夫问她看见了什么,她死也不讲。最后丈夫气极了,拿起煤铲打她,她哭道:

“既然你全知道,还让我去看什么?”

关于圣诞节的笑话精选

五、圣诞佳节到来,法官心情愉悦地问受审人:“你干了什么坏事呀?”

“我今年圣诞购物早了些,”犯人哭着回答。

“那并不是件坏事,”法官说,“到底多早啊?”

上一篇:高中《开学第一课》第二堂课:勇往直前下一篇:情感散文欣赏:同路相伴,陌路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