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

2024-10-18

202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精选4篇)

202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 篇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一、教学目标

1.把握写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的特点,提高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比喻、通感、拟人的巧妙运用,动词、叠词的精心选用。

3.引导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

2.本文的写作线索。

三、教学方法

1.让学生反复诵读,品味作品语言,引导学生读文入境。

2.适当补充背景材料,让学生结合本文及有关材料理解作者其人和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学课时

安排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01号考生,我今天试讲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荷塘月色》,下面是我的试讲内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描写的是什么吗?那么大家还知道其他描写荷花的诗歌或者文章吗?

Eg:杨万里-南宋-《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周敦颐-宋代-《爱莲说》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杨万里-《消除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很好,也许大家都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古至今中国文人都比较喜欢借景抒情,而今天我们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就是与荷花有关的文章,这就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板书)

(二)讲授新课

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学过他哪些文章吗? 《背影》、《春》

同学们记得很清楚,说明初中时知识掌握的很好,那么,有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朱自清呢?蓊蓊郁郁 弥望 袅娜斑驳(板书)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次年更名“自清”。

很不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再补充一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而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着着中国大地。在面对着黑暗现实这样的情况下,让我们一起来解析作者的内心复杂情感。

(二)讲授新课

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段落划分。黑板上是本文的重点字词,大家在朗读时候要着重的注意其读音。小组现在讨论得差不多了,现在请同学来回答,好,李同学说本文有八个自然段,那你能在说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来段落划分的吗?

好,请坐,没有划分出来没关系的,请划分出来的同学来回答一下,好,你来回答

请坐,张同学说,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段,第二部分是2-6段,第三部分是7-8段,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划分方法吗?

好,看来大家的段落划分想法是一样的,请同学们针对划分的这三部分,再来细读课文,然后进行段落 总结。

好,请王同学来说一下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段的大意,请坐,王同学回答的很好,第1段说的就是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观菏原因)板书。第二段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好,你来回答。同学总结得很好,第二段就是去。第三段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同学回答得很好,第三段讲的就是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现在进入第四段的分析,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诵第四段内容,“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起,读完之后同学们有没有被荷塘美丽景色所吸引,可见,这一段主要写的是荷塘美丽的景色。接下来进入第5段分析,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段内容,然后再来总结

好,请坐,同学朗读的很好,总记得也不错,这一段写的是观荷塘,流泄的月光,塘中景色。请同学们仔细朗读第6段内容,然后进行总结。请李同学来回答,李同学回答的十分正确,这一段讲的就是荷塘四周的景物。上面我们分析的是课文第二部分的内容,这一部分的段落大意请同学来总结一下。

好,请坐,同学回答的十分正确,这一部分段落比较多,同时这也是全文的主体,是围绕“景”(板书)来写的,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迷人、恬静,抒发作者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

下面进入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段落总结,第七自然段从文中“采莲是江南的旧俗”(板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他的大意就是联想到了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最后一段则是说了在思乡与遐想中走到了家门。最后两段也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请同学来总结一下。同学总结的很好,这一部分说的是江南采莲习俗及惦念江南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情)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中我们主要进行了重点字词、段落总结及其划分,下节课我们进行重点语句分析及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探索。

(四)布置作业

课下有两个任务,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所有的叠词,然后讨论这些运用这些叠词的好处。

结束语:

各位老师,今天我讲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试讲完毕,谢谢!

《荷塘月色》说课稿 篇2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单元教学要求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上的要求是“感受文学形象,品位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本文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散文,所以要引导学生去鉴赏文学作品,为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文特点及地位

《荷塘月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的代表作。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色下荷塘的美丽景象。语言优美、典雅,是一篇著名的美文。

3.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认了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①德育目标: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读课文理解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②知识目标:本文构思巧妙,写的是月下荷塘,荷上月色。作者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幽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语言优美,恰当地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学生要学习体会本文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

③能力目标: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够分析什么是通感以及本文比喻的妙处何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文第4,5,6自然段的赏析。本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会语言运用的妙处,是本课的重点。通感的修辞手法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这里我主要采用了诵读法和设疑讨论法。

1.诵读法。教学中要加强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诵读习惯,训练美读。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散文重在写景抒情,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优美的语言在写景状物中体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说学法

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的学法指导:

第一,课前要让学生利用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知作品。

第三,深入研读课文,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品语言。

第四,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拟定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一)导入部分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鉴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造情境入手,采用多媒体播放古筝〈〈春江花月夜〉〉,同时展示几幅荷花图。通过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欣赏完毕,我问:“从以上的音乐和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然后让学生畅谈感受。最后,由我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从题解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以上课文导入,尽量控制在5分钟之内。

(二)课文分析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采用“中间开花”形式,首先研读4、5自然段,带领学生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

首先播放范读录音,示范学生听读。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4、5自然段,指导学生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2.怎么写?3.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第一步:解析第4自然段

1、本段写了月下荷塘。按“荷叶——荷花——荷香——流水”的观察角度,视线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顺序来写。引导学生分析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各有什么特征,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层探究作者的匠心:

①抓住静与动的结合,把荷塘写“活”。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如,把叶子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等。

②抓住可见与可想的结合,通过合理想象,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如最后一句:荷叶田田看不到塘水,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是脉脉含情的,这是由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

从“视觉——嗅觉——听觉”角度来欣赏作者如何描绘荷塘之后进而解决一个问题:第四自然段是“人在景外”还是“人在景中”,这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第二步:按照前面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第5自然段。

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1、写了什么(月光,青雾,花叶,树影,光影)

2、怎么写,引导学生找出比喻句、通感句。

3、解决什么是通感,明确通感的定义和用法。

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文学和音乐可以产生共鸣。分析完这两个自然段后,我用三段音乐来给这两段文字配乐,让学生判断哪一段音乐可与荷塘月色产生共鸣,从而体会文章柔美,和谐,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体会平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三)布置下次课的预习任务

附板书:

荷叶

荷花形态美

月下荷塘荷香动态美柔美恬静

荷波静态美

流水

月光

青雾

塘上月色花叶素雅朦胧

树影侧面描写

光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首先由我总结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第4、5自然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主要表现他在得到片刻宁静之后的淡淡的喜悦之情。”

板书:“观荷塘得宁静”

之后,我接着说:“接下来,我们看文章中还有怎样的情感。”

(二).具体分析,主要采用设疑讨论法。

1.对比分析2、6自然段

在这里,我假设异议,认为朱在这篇课文中有一处败笔,即,他在观荷塘前写了四周,观后也写了,重复而多余,删掉会更好。问学生是否同意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说理,明白这是一种详与略的对比。

2.对比分析3与7——9自然段

此部分,我将联系背景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为什么作者把这些景物对比起来写呢?它反映了作者心情产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第三段主要写了内心的苦闷、不自由。正因为这种苦闷,所以作者想出来寻找宁静,暂时逃避一下。

板书:踱小路寻宁静

但观荷塘之后,作者有没有逃避、超脱?从哪看出来?

板书:赏四周失宁静

3.对比分析1、10自然段

先从第1段中找到文眼“这几天颇不宁静”,通过文眼捕捉到作者情感的触发点,它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观荷塘后,作者又回到现实中,屋子了很宁静,妻儿都睡熟了,从而反衬出自己心里的苦闷,茫然和矛盾。

板书:出家门不宁静

最后总结:从板书中,我们可以看出,《荷塘月色》的结构是环形的,内外结构均如此。从外结构看,正常作品从作者出门经小径到荷塘复又归来,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夜游。从内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也构成一个环形。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展现了作者的一段心理历程。

附板书:

出家门

不宁静

得宁静

观荷塘

(三)、解释文中的疑难问题

①朱自清面对白色恐怖,苦闷徘徊,为什么不能像鲁迅先生那样拿起笔来向敌人宣战呢?

提示:个人的顾虑和羁绊,个人的两面性。

②课文还有哪些写作特点?

提示: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多角度描摹景物,优美生动的语言,遣词生动精确,叠词大量运用,新鲜贴切的比喻。

板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四)、探究性学习

学习了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欣赏了作者优美生动的语言,学生一定会有所收获和共鸣,然后让学生来练一下笔,模仿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来写一个“景”体现自己的“情”。在此,我设置了两种情,一种是愉快的,一种是失落的。比如考试不理想或文艺汇演得了奖之后的心情等。让学生用几句话来描绘景物,借景抒情。

(五)、布置作业

五、自我评析:

荷塘月色说课稿(实用)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我将从 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有不妥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课文,这是一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几十年来一直脍炙人口,文章结构精致,语言生动、优美,感情细腻、含蓄,通篇气韵贯注,灵动多姿,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愉悦。此外,由于本文系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开篇之作,对学生初步感受到高中语文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说学情和教学目标

教授此课时,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他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可以说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还比较表面化,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鉴于此种情况,我将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要求,我将设定如下三维目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方面:诵读课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散文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方面: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荷塘月色》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典范之作,因此我确定重点是通过4—6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

我把教学难点确定为两个:一是分析散文的写作手法,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掌握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三 说教法

教授一篇散文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此达到陶心之说的 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了发挥教材的立体功能,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我采取: 诵读法,讨论法,启发法、点拨法,以及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说学法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再做静态知识的占有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积极探究。

五、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第二课时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助背景、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现在我着重说一下第一课时 共设置六个环节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对于散文这个题材我们初中就已接触过,并不陌生,(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等等)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较之其他文学体裁,它能够更轻便更灵活和更迅速地反映社会现实,所以,有人称它是“文学的轻骑队”。散文重在抒情,有人说:散文就像一壶清茶,在炎热的夏季带给我们清凉的慰藉;在深秋的寒气中送来舒心的温暖。而郁达夫在论及现代散文时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由此可见要热爱生活,用心体验生活就能写出好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著名学者朱自清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去领略他在这篇散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如此导入即加深了学生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了解 又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环节二 作家作品简介

这一环节主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前查阅资料,阅读课文,课堂上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的加以补充,引导学生从作者的人格美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品格。

如此设计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前预习情况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

环节三 诵读文本 品味语言美

散文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学生学习散文,品味语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进行朗读,通过情景式阅读,引导学生进入审美意境,使他们透过优美的语言在心中获得有关景物的生动形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对课文美的感知。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让学生思考,你觉得课文那段几段语言最美?

将重点转到4、5、6段景物描写的部分

之后我会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三段语言美。两到三名同学即可。

其他同学思考问题:这几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

这就为下一环节鉴赏写景手法,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做准备 环节四

文本探究

也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

通过朗读,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写景部分的理解,感受了文章的语言美。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进行理性思考。

即针对我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 这几段分别描写了什么景?又是分别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进行解答。

那么在刚刚的朗读过程中,学生在心里已经就问题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见解,此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达成一致后,选出代表进行回答,若阐述的不全面可以由其他小组或者老师进行补充。

从而明确作者对 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和荷塘周围的景色的精彩描写

随后进一步引导提出问题: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运用了高超的语言技巧,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加以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将自己的答案整理成书面的形式,再进行展示,如此可以在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不忽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

(叠词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动词)环节五

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诗歌《再别康桥》播放配乐诗,体会这首诗的语言美,思考问题。

问题:这首诗语言有何特色?

小组探究回答

进一步体会现代散文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真正的把握教学重点。环节六 作业布置

选择生活中的一处景物,运用今天所学的语言技巧写一篇五百字的写景散文(培养学生散文写作兴趣,为语文审美教学打基础)

第二课时

一、展示作业,让学生评价成果,教师给予肯定,当堂完成此教学过程。

二、速读全文思考问题

1、思考问题:第6段,为了意境,何不删去“蝉鸣”和“蛙声”,那不是更能突出幽雅宁静的环境吗?

教师在此明确这就是衬托,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的表现手法的考察重点。

2、请同学找出表示作者出行路线和心情的句子,并绘制双线索环形结构(板书设计),学习本文艺术特色,同时培养学生文章分析概括能力。外:作者的游踪(明线)(带上门— —荷塘上的月色— —月色下的荷塘— —江南旧俗— —回家)

内:作者的情感变化(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思乡愁-----不宁静)

内、外结构呈圆形,浑然天成,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三、探究讨论 •

1、《荷塘月色》中有一段不写‘荷’与‘月’的文字,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的《高中语文》中删去了,你们猜我们现在读到的版本中的哪些部分被删节了?删得有无道理?”(明确:从“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2、现在教材上又恢复了原貌,说明了什么? •

3、问题:这几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对比,表达作者现实中淡淡的哀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向纵深思考。

四、知识迁移 1、2008年高考湖北卷试题,积累语言表达题答题方法。

2、仿写对联

问题:教师在学习《荷塘月色》中提炼出或短或长的句子作上联,让学生对下联,初学对联知识,同时加深学生对课文意境的感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对出一些佳句

2024年教师资格证说课荷塘月色 篇4

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

《荷塘月色》位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可为“表达交流”板块的“写景要抓住特征”“学习描写”“学习抒情”提供基础和范例。本单元教学任务是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作为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本文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品味语言,感受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鉴赏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独特的内心体验,理解美。

二.说学情及教学重、难点

本文学习主体为高一学生。高一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写景状物散文,具有一定的写景分析、情感体会、语言品读能力,而且在初中及高一写作学习中,已接受了写景作文训练。但是另一方面,本文是作者在特定年代、特定时期表达自己独特心情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可读出景色,却难以走进作者的心灵。因此,我将如何理解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作为教学难点,而品味本文细腻、传神的语言,掌握通感这种修辞手法则作为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勾画圈点法、设疑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1.以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何为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从而使学生更好的认识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一高尚节操。

2.简介作者、写作背景

3.欣赏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主要是通过对4、5、6三段的赏析、品评语言艺术,同时拓展时人对朱文语言的评价以加深认识。

4.体味情感,理清脉络

让学生采取勾画圈点法,找出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从明暗两条线索,教师引导落实“不宁静(出家门)——踱小路(寻宁静)——观荷塘(得宁静)——赏四周(失宁静)”这一圆形结构。

此处可设置一个拓展思考:为何要写南朝采莲之事?

5.作业:以“美的瞬间”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散文。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并尝试使用通感、叠词。不少于300字。

上一篇:龙抬头祝福语句(40句)下一篇:六个围绕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