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700字

2024-05-09

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700字(共16篇)

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700字 篇1

时间过的可真快啊!转眼又到周五了。放学时,同学们有说有笑的收拾着书包。有点说:“可以美美的看电视了。”有的说:“可以舒舒服服的睡懒觉了。”有的说“可以尽情地出去玩了。”……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我真是羡慕、嫉妒、恨!他们的周末可真快乐,可我却过的恨烦恼,就拿上个周末来说吧!

星期天的早晨,在我睡的正香的时候,妈妈走进我的房间,用她特有的女高音叫到:“刘一默,快点起床,去跑步啦!”我瞟了一眼闹钟,天啊!才5点半,于是我又马上翻身,准备睡去,妈妈便一把掀开我的被子,像一只发怒的狮子一样,吼道:“你要再不起,我就动手了!”看到妈妈真的大发雷霆了,我连忙跳起来,连滚带爬的穿衣服,来到了职大的操场上,跑了起来。

我们吃完早饭,妈妈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时在于晨’,所以快去背书。”边说边拿出一篇高深莫测的文章,说:“把这文章背会吧!”于是,一个上午,我们家里都回荡着我的读书声。

吃过午饭,我刚想休息一会,妈妈说:“该上英语课了。”等我迷迷糊糊的走进英语班,双眼皮已经像装着十吨铁皮的卡车一样重。这时,老师问我:“这题为什么选A?”我回了一句:“Why(为什么)?”逗得全班哄堂大笑。

当我从英语班出来时,便一眼看见了妈妈的笑容,我有一种不祥

的预感。果然,妈妈又把我送到了作文班。

吃过晚饭,听着楼下小朋友的欢声笑语。可我只可以趴在书桌上练字。

这就是我的周末,真让人烦恼啊!

 

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700字 篇2

今余不揣浅陋, 试析之, 以为“紧”字至少有三重妙境:

一个“紧”字, 首先写出了天气条件的恶劣。紧与松相对, 《说文》曰:“紧, 缠丝急也。”紧, 就好比将细细的丝绳慢慢缠到人的身上, 慢慢勒进人的肉里的那种感觉。在“那雪正下得紧”之前, 有“林冲一路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的句子, 我们可以得知, 在凄厉的北风中, 林冲迤逦 (迂回) 背风而行。那随风而行的大雪, 就如一根坚韧有力的绳子, 将林冲缠绕于其中, 绳越缠越紧。那随风飘洒的大雪, 简直就是一张铺天盖地的大网, 将林冲包裹在其中, 网越收越紧。相信有在大风雪中行走经历的人, 都可以体会到风雪带给人的这种裹挟感, 你越是想躲避风雪, 它越是往你的身上钻。着一“紧”字, 确实贴切地写出了恶劣的天气及其给人的真实感受。

着一“紧”字, 有效推动情节的发展。在小说情节的展开过程中, 作家多次描绘那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叙写林冲投草料场而来时, “正是严冬天气, 彤云密布, 朔风渐起, 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接着写林冲由于感到寒冷到市井沽酒,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 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而且“那雪正下得紧”。第三次是写林冲喝完酒, “仍旧迎着朔风回来, 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一连三次写雪, 两次都着一“紧”字, 精炼而又传神, 把特定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小说的情节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试想, 如果没有大雪让人感到寒冷, 林冲就不会去市井沽酒;没有大雪, 两间草厅也不会被压塌, 林冲更不会夜宿山神庙;没有大雪, 也就不能引出他得知真相而手刃仇人这一关系到人物命运历史性转折的重大情节。故事情节由平缓走向高潮, 都得益于那雪下得越来越“紧”啊。难怪金圣叹在这三处大雪的描写后都加上了“写雪绝妙”的批语。

“紧”字第三重妙境, 象征着对林冲步步紧逼的险恶社会环境。用自然景物象征社会环境的的例子, 相信学生已经接触过。叶圣陶的小说《夜》的开头, “一条很不整洁的里里, 一幢一楼一底的屋内, 桌上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 照得所有的器物模糊, 惨淡, 好像反而加浓了阴暗”。在这一句里, 用了“黄晕”、“模糊”、“惨淡”、“阴暗”四个形容词, 既说明故事是发生在一个令人恐怖的夜, 又反映了被反动派统治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 从“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那雪正下得紧”到“到晚越下得紧了”, 这里既写出了雪的由大变紧, 更是暗示陆谦之流的阴谋已经开始实施, 象征高俅之流构成的社会环境如风刀雪剑, 极其恶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这是进一步烘托险恶多艰的社会环境, 突出一个‘逼’字。虽然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 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而从“那雪正下得紧”到“到晚越下得紧”, 更衬托出邪恶势力的步步相逼, 穷凶极恶。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的逼迫下, 林冲的性格也从最初的软弱妥协到最后的奋起反抗、手刃仇敌, 实现了突变, 很好地突出了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主题。

作文,怎一个“阅”字了得 篇3

在抽查中发现,有的批语仅是一个“阅”字或是一个分数。有的是简单的套语,内容空洞。有的是无的放矢,眉毛胡子一把抓。这类批语往往忽视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有的是偏向否定化,批评性的意见过多。这类批语缺乏情感,板着面孔教训人,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反而引发学生对教师畏惧或抵触的情绪,久之学生会反感作文。有的是批语写作随意,不够规范,如批语中出现错字、错用标点、用词不当等问题。还有就是注重“文”,忽略“人”。教师批阅作文,往往注重作文本身,而忽略作文中学生所流露出的一些不够成熟的思想言行。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仅是教书还有育人!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教师应重视和发挥批语写作的引导作用,遵循以下的原则进行批语写作。

示范性原则。学生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在批语写作中应坚守这样的底线:书写工整,没有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做到文从字顺。教师的批语一旦不够严谨,错误百出,将无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也就谈不上写作教学的深入,因此,教师定要“成竹在胸”才下笔,力求批语精美!

赞誉性原则。初中生逆反心理强,他们渴望被肯定以求得自尊自信。因此,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来捕捉他们作文中的长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不遗余力地予以肯定和赞扬,让他们在批语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以此激励学生因实现自我价值而获得心理需求的满足,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适度性原则。在批语写作中,教师应该以课标对各年段写作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每次写作训练的意图,考虑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来写批语。不求面面俱到,多就少改,既不可一味地赞美,也不可过分地指责,而是以课标与训练的意图为标尺,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实情,予以不同的指导:对于基础好的学生,予以肯定之外,应适当提高标准,指出新的努力方向;对于基础弱的学生,教师应力求抓住其闪光点,予以鼓励,让他们感到被关注,从而增强写作的信心。

人文性原则。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批语写作概莫能外,其中应凸显对学生人生的关怀,人性的关怀。教师在批语中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多使用第一人称,让学生看出教师对其态度,以此增加学生的信任与好感,从而引发学生去抒写其成长经历中的渴望与彷徨等。因此,教师需要以人文精神去关注他们的文字,指导他们对生活及人生的认识,从而健全其人格。

每个学生,作为一篇作文的作者,他们都渴望老师的认可和鼓励。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作文大到全篇的审题立意、构思和过渡,小到开头结尾,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去寻找值得表扬的点点滴滴。学生得到表扬,就会提高和增强写作文的兴趣和自信。所以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作文评语这个载体来表达你对学生的认同感。尤其是学生在写作文中流露出来的观点、看法以及超出常规的表达方式的时候,老师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用文字和学生探讨探讨,学生在民主气氛中,会和老师一起思考问题并有所收获,这样比灌输给他现成的观点要更具成效。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感染到民主、尊重、协商等作风,能够融洽师生情感。

另外中学生时期是一个最多愁善感的花季雨季,学生在生活、学习、生理等多方面都面临转变,在这个成长过程中,他们的感情是复杂的,加上辨别是非能力差,尤其普遍缺乏思想交流的对象,极其容易造成心理负担。言为心声,学生在作文中很容易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值得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学生流露出的一些消极情绪,比如厌学情绪、情感烦恼等。每到这种时候,教师就要把作文技巧之类的东西暂时抛开,在评语中和学生就他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探讨。这类评语,超出了传统作文评点的范畴,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谈心,这也是语文这门学科人文性的具体体现。

友情怎一个字了得的作文 篇4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们进行了一次考试。

老师把试卷发下来了,我仔细地看了看题目,真是太简单了,全部都是我以前做过的习题。不到二十分钟,我就胸有成竹地第一个交卷了,同学们都很惊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可我并不那么在意。

星期一,老师把试卷发了下来,太好了,我得了100分,是全班唯一的第一名!我开心极了,却听见周围不满的议论声:“100分,第一名,切!还不是在哪儿抄的,有什么了不起。”“真想不到蒋思琦竟然是这种人,不知道就自己想嘛,抄什么抄呢。”我听了,心里很不舒服,刚想找他们解释,老师却来了。

“同学们,安静一下,这是我们的早自习时间,今天我要宣布一下上周星期五考试的情况。这次只有一个同学打了100分,是唯一的第一名,她就是蒋思琦。我们这次的奖励是一个笔记本,掌声欢迎蒋思琦领奖。”在我上台领奖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几个人鼓掌,还有几个男生大声地说:“老师,蒋思琦是抄的!”,我无奈地说了声“谢谢老师”,便委屈地回到了座位,趴在课桌上。尽管我没有申辩,也没有解释,但那些男生好像并不愿意放过我,依然大声地说:“蒋思琦在抄!”老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说:“我相信蒋思琦是不会抄的,早自习结束。”

课间活动的时候,有很多人都在偷偷议论这件事情,还有一些十分调皮的男生来到我的座位上,对我说:“蒋思琦是抄的!”我很委屈,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想,这时能给我安慰的,除了老师,也只有她了,但她,却迟迟没有出现。

也许是因为同学们无端地冤枉我,也许是因为她没有出现,整个上午,我的心情都很差。

下午的第一节课是自由活动课,同学们都出去玩儿了,只有我一个人留在教室里。我看了看她的座位,空荡荡的,没有人。“也许她出去玩儿了。”我失望地自言自语。

这时,我看到了一个人的身影,是她!

她把门关上了,在我的.座位旁坐了下来。“你怎么来了呢?为什么不出去玩儿?”我问她。“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啊!”她笑着说。“可是你早上为什么没来找我?”“那时你正在风口浪尖上,心情很不好,无法平静下来。如果我来安慰你,你也许会觉得很委屈,很伤心,很难过,说不定还会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现在你的心情稍微平静了,我再来安慰你,或许你就会好受一点了。”“谢谢你啊!”“不用谢。蒋思琦,我相信你,在我心中,除非天地合并,不然,你是永远都不会抄的。”“天地合并”,我被她逗笑了,“那是不可能的事。”“对啊,所以才说你不可能会抄嘛。”“哈哈。”她一说完,我们都笑了,欢声笑语在校园回荡着。

怎一个凉字了得作文300字 篇5

我们匆匆赶到老家,来到祖婆的房间,只见祖婆躺在床上,脸色惨白,嘴一张一合。我呼唤祖婆,她却没有答应,我又连叫了好几声,她依然眯缝着眼,没有答应。我只好走出房间,不去打扰她。时不时,我又忍不住去看看她,担心…

午饭后,二姑婆去看祖婆,发现祖婆的嘴不再动了。祖婆,她真的就这样走了!屋子里死一般的沉寂,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忧伤。

泪眼蒙眬中,我仿佛看到了祖婆那慈祥的笑脸,她又和我坐在老家的床沿上,讲她过去的那些事儿;餐桌上,我仿佛又听到了祖婆在叮嘱我:“萌儿,多吃点儿,多吃点儿!”……

怎一个“等”字了得 篇6

还要从一大早说起,我们匆匆忙忙的开车到外游玩,却将仓粮落在家中没有带来。直到野餐时才发现,就像一只饿了的老鼠求知遇得的看着他人的餐盘,火腿肠,三明治,乐事薯片看着就直流口水啊!

“为什么?我要落后一层,人家拿着热腾腾的食物在我面前展示,你你……”我板着脸嘟囔着。白云在天空中翻滚着,好似一朵软软的可口的棉花糖。大树在空中摇颤着,小鸟在枝头低吟着,风姑娘在不停的飘流着,奏响起一首睡眠曲使我平静下来。可是,肚子已被掏空的我听着更加烦躁,不停地踩踏着脚下柔弱的草根,表示我满心的愤怒。突然,一阵喷鼻的香味直奔而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鱿鱼在烤盘上烹饪的香味。

“终于不用再饿肚子啦!有食物吃喽!”我狂欢着。望着爸妈离去的背影早已有一番焦急,但先吃再说,早就把他俩抛到九霄云外。摸摸空空如也的口袋,顿时一脸惊讶,天色已晚,香气也渐渐流去,只剩下那一点点大的火花在燃烧着……路过的人向我投来同情无助的眼神,脸颊不知不觉地就红了起来。

“美食就像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我站在一旁自言自语。北风呼呼,树儿已经笑弯了腰,花儿呆滞地藏在绿草之中,只有我一人呆呆的定在那,无动于衷,自言自语。爸爸突然拍了一下我的肩膀,一只热腾腾的烤鸡暖化了我冰冷的心。

怎一个“真”字了得 篇7

教学求真———凸显成长的主旋律

2000年,在一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第一次感受到思明对于“真”教学的渴求。当看到一些课堂上师生的对答如流,看到颇有难度的教学内容却呈现出顺风顺水,看到学生一语中的的“精彩”,我们的心中除了疑惑就是忧虑,为学生不可思议的优秀疑惑,更为在学习过程中看不到学生应该呈现的成长忧虑。是的,这不应该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学,这不可能是真实的教学。两天的听课时间,思明好像没有了她那特有的优雅,反反复复说着这样一句话:“学习必须是真实的,教学必须杜绝伪课堂,课堂不应该追求精彩,而应该立足成长。”她的焦虑让我看到了她对自己、对教师、对教学的拷问———当前我们的教育中,还有多少真的东西?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精彩的课堂?教师的展示和学生的成长哪个更重要?为什么许多教师会把自我展示放在教学的首位?学生成长本该是教育的基本,为什么在当下却这样被缺失,而又很多人熟视无睹?学生为什么在学习中不是发表自己的思考,而是揣测教师的心理?从什么时候起学生们开始了这种变化?一个连学习都不能呈现真实状况的教育怎么会培养出求真的人?……一系列的思考让我们谈了很久,记得思明很认真地告诉我:“相信我,无论什么时候,我必须要求我的课堂是真实的!如果哪一天我做校长,我必定会带着老师们寻找课堂上真实的精彩!”

是的,她做校长了,几年来她一直在追寻着“求真”的教育梦,“学导和谐”课堂的创建让我们看到了尊重学生个性、顺应学生发展、引导学生成长的真教育。在这一教学理念中,针对学情设置试学目标、范围、内容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后的疑难点进行导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进行综合练习体现了教学效果的真。真教育就应从本真课堂开始,用真内容去教学生做真人,用真过程去达到我们求真之目标。

发展求真———稳稳当当走好每一级台阶

还记得那是2009年,我和思明作为河南省第一批名师培养对象在一起学习,学习结束后要通过笔试来确定名师人选,这还是河南教育史上破天荒的第一次。勤奋努力的思明当然是不怕考试的,也毫无悬念地入围了。考试结束后,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坦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名师不是考出来的!”面对记者的惊讶,她说:“不是吗?真正的名师是在教育过程中诞生的,因为名师身上应该有特别的资质———他们爱阅读,爱思考,爱研究;他们爱学生,爱课堂,爱教育;他们有成长,有成绩,有成果。他们为学生付出,他们被学生热爱。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神采飞扬也好,静默沉思也罢,一切只为了学生成长,在他们的教育中,批评和表扬都是发自内心的爱。他们的学生都有着和资质相匹配的成长,他们的学生在成长中都有着发自内心的愉悦。而这些,又如何在一张试卷上看出来呢?可以肯定地说,考试考不出教师真正的能力,考不出真正的爱。所以,名师不是考出来的!”

看着频频点头的记者,我不得不感叹思明的无与伦比的“真”。她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哪怕是自我成长中的一个关键台阶,她依然坚守着自己心中的底线。正是因为有这份高贵的坚守,所以,才有了她一步步走来的坚韧、扎实与精彩。思明爱教育,所以,她才离开了相对自由的教研员岗位,以竞岗第一名的成绩做了校长。我并不太清楚这十年间她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但我知道学校飞速的发展与变化。每次见面,她总在说,老师们做了什么,做好了什么;她帮助了老师什么,自己成长了什么。眉宇间尽是为师生成长流露出的欢欣与喜悦。她精彩的叙说、欢欣的神情无一不昭示着她作为教育人的幸福!是的,教师在成长,思明在成长,他们的学校也在成长,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走来。在这成长中,她把自己和教师联系在了一起,和学校联系在了一起。我看到了她心中明确的教育目的———不仅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发展学生那些“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让学生学会爱,具备爱的情怀和能力。用爱促进着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用爱培养着学生爱的感受力和实践力。“学导和谐”教学的特色就是在爱中产生的。“学导和谐”教学研究,体现了思明对以爱育爱的理解、追求和实践。

管理求真———学校要成长为自己

2015年的春天,思明校长作为河南省首批名校长培养对象到南湖小学学习,我们又见面了。她告诉我,这次培训去了很多名校,也结识了很多校长。她慨叹:对于一些名校,我们学不来他们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学不来他们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还学不来地域的政策、家长的优秀……那么,我们究竟该向名校学什么?怎么学?她认为,主要学习他们理念诞生前的思考,学习他们根据实际寻找发展策略的思路。在她的心中,名校经验绝不能单纯地被“拿来”,也不完全是用来开阔视野、提升管理能力,它最大的价值应该是用来唤醒的,唤醒自己的思考,唤醒改革的意识和能力。

是的,学习是为了被唤醒!作为校长,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中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被唤醒!唤醒新的更适合学校发展的管理方法,唤醒独特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技巧,唤醒带领师生发展的最佳路径……翻开思明的学习笔记本,我们会惊讶于她记录的详实、眼光的敏锐和思维的独到。在她的笔记本上,记录、旁批、提问、感言,常常是红蓝相间,密密麻麻,在略显凌乱的记录、批画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个校长学习中的思考,可以窥见一个执着于发展的教育人对于“真教育”的孜孜以求。

因为心中有路,所以,她和老师们一起创造的“学导和谐”课堂才能在教育的百花园里树立起一抹灿烂的靓丽;因为始终求真,所以,“学导和谐”课堂才真正成为师生发展的凭借与依托。

怎一个“棒”字了得? 篇8

一、“情动而辞发”,注重评价的真诚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话“你说得真好!”,都能远远胜过一次次机械重复的“你真棒!”

在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一次公开课上,请学生读一句挺简单的话,看到一名学生畏畏缩缩地举了手,眼里流露出一丝渴望,我便叫了他。结果,他读错了许多字,同学们的埋怨声让他自惭地低下了头。我走到他身边,拍着他的肩膀亲切地说:“别灰心,让老师来帮你吧!”通过一次次正音,他终于能比较准确地读出这句话了。为重树他的信心,在我一遍遍的鼓励下,到了第五遍,他终于能准确流利地读出来了。当我激动地握住他的手说:“好样的!你成功了!”我发现他的眼睛里突然变得亮晶晶的。之后,他对这门课投入了百分百的热情。老师真诚的评价、耐心的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关注着、喜欢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老师的话不在多,有“心”则灵!

二、“润物细无声”,坚持评价的激励性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成性活动。课堂教学评价具有激励、导向等多种功能。现行的激励性评价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采用。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而且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使用激励性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性的评价宗旨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也要注意文本的价值取向。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针对学生的错误,尤其是认知上的错误,必须给予准确中肯的评价。那么,当学生出现错误信息时,教师该如何进行否定、引导呢?这就是一门语言艺术,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摸索,但有一个基本原则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接纳,先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他创设一种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然后寓“贬”于“褒”,因势利导,更多地给予鼓励,委婉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一定是学生乐于接受的。

2.导向性的评价方法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评价就是一种最直接有效的引导方法,因为它具有肯定和示范双重功能。课堂上教师要注意两方面的“引导”。第一,预设导向生成。教师可以将学习目标通过具体的课堂评价体现出来,如教学生读“笋芽儿”这个词,要解决“笋”和儿化音这两个读音难点,根据学生读的情况,就可以这样引出“笋字这个平舌音,你念得真准!”“笋芽儿的‘儿’字念得又轻又短,真好听!谁也来试试?”这样的评价,是及时的肯定,也是对其他学生的具体指导和示范。学生自然就掌握了这个词的读音要领,预设的目标也就完成了。第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也应该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师要不断通过示范性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而逐步形成自觉、准确的价值判断能力。

3.详实的评价内容

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情感因素,也应该注重内容的详实,有根有据,防止激励性语言苍白乏力,如:“你读得很有感情。”可以更具体地说:“你读得很有感情。特别是‘躺’这个字,让我感受到小水珠躺在摇篮里很舒服。”(《荷叶圆圆》)“这株笋芽儿钻得这么辛苦,却一刻也不停,真是株勇敢的笋芽儿!”(《笋芽儿》)。

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评价包括语言(口语和书面语)评价、情感评价和动作行为评价,除了语言激励,点头微笑、极其专心地侧耳倾听等形体语言也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因为这些就是在明确地告诉学生:“我喜欢你!我很关注你!请接着往下说。”

三、因材施教,贯彻评价的全面性和差异性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教师应根据各阶段课程目标,在“课堂评价”中全过程、全方位地落实三维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总包含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像以往那样关注知识技能等显性因素的评价,更要关注情感态度、方法价值观等更多隐性因素的评价。如学习的方式方法、自觉性、大胆发言的勇气、认真改错的态度、与别人交往的能力等,多方兼顾,全面提高。如评价小组合作时,不仅要对合作成果进行评价,也要对合作过程中各成员的参与程度、合作态度等各方面进行评价。

2.注意评价的全体性和差异性

评价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个别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势,对学得快的学生要及时肯定,并鼓励他们带动其他人;对学得慢的学生要适当调整标准,以“昨天的自己”、“刚才的自己”作为参照对比,为他们的点滴进步而喝彩,使评价发挥真正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起跑线”上获得发展,受到鼓励,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以学定教,循学而导”,课堂教学评价是一门艺术,她有待于我们每位老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努力地进行探索,积极地加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完善,更好地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发挥应有的作用。

怎一个等字了得 篇9

妈妈一边关上窗户,一边说道:“你急什么,还早呢,你现在去,到那里也是在等车。”妈妈把我送到车站时,突然发现水杯没带,她只好骑车回家去拿,留下我一个人在这里看东西。此时的我心里好烦,对妈妈一肚子的抱怨:谁让你不带水杯,到时候车都来了,你还没来,难不成让我一个人去?别的不说,就说我没有身份证,车站里面不让我进,也回不了浙江。

我一会儿围着旁边的牌子转来转去,一会儿在牌子边上东张西望,看看妈妈到哪里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妈妈还是没有来,此时,天上一片云也没有,阳光毫无保留的照在了每个人的身上,使我心情更加烦躁了,妈,你倒是快点啊!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终于,我看到了妈妈。当时,我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妈妈终于来了。大约一刻钟后,车终于来了,车门才开了一半,我就已经拿好了东西冲了进去,找了一个位子坐下。

在车上,我的心情终于安稳了许多,可后面的事却让我欲哭无泪啊。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人上车。这样走走听听,我都要疯了,天啊,谁来救救我,我就想坐车回家,有这么难吗?

怎一个等字了得 篇10

我的肚子发出不满的抗议,可是现在还没下课,低头看了看手表,天哪,怎么还有八分钟,这是要让我活活饿死的节奏啊!为什么早上不多吃点呢?如果吃个豆沙包的话,或许不会这么饿了,豆沙包……我脑袋中浮现两个热气腾腾的豆沙包,那色泽,那香味,仿佛在引诱我一般,我情不自禁地咽了口口水,肚子叫得更欢了。

老师似乎发现我正在发呆,用鹰一般的目光瞪着我,瞪得我心里直发毛。我拍了拍脑袋,眼前的豆沙包已经消失了,又看了看手表,唉,怎么还有五分钟,不行不行,这手表铁定坏了,都熬了这么久了,怎么还有五分钟啊!哎,只好无奈地听老师讲课,可我压根儿一个字都听不进去,不知为何,黑板在我眼里就成了一块巨大的面包,如果再涂上果酱,咬上一口……

我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黑板,越看越饿,越看越想吃,不行,我一定中邪了,黑板怎么能是面包呢?我得先冷静一下。我把眼睛转向窗外,天上的白云好似棉花糖,软绵绵,甜腻腻的。飞在空中的鸟儿,在我眼里成了一个行走的肉,远处的白色楼房,在我眼中成了白色的巧克力……

我肚子里的小馋猫又在打鼓了,后面的同学看我这一幅中了邪的模样,好心地问:“你怎么了?”

“啊?哦,巧克力挺好吃的,棉花糖也不错……”我的眼睛始终盯着窗外。这时,一阵天籁之音(下课铃)响起,我打了个激灵,以我自己也无法相信的速度收拾好书包,飞快地跑着,第一个来到了早餐店,看来人在危急的时刻真的会爆发潜能。

怎一个“悟”字了得? 篇11

【关键词】悟性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

语文教学教什么?教学生阅读写作能力;阅读写作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喜欢读书会读书;是喜欢写作会写作。怎样使学生达到这种境界?多读多写。这已成为全体语文教师的共识。令人困惑的是,有些学生书读的并不少,却对所读之书知之甚少,甚至一问三不知;有些学生写了很多作文,却仍缺少作文的基本能力。这个问题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更突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在课文中屡屡出现,随便一举,就能找到《我的空中楼阁》、《美腿与丑腿》等等,可以说举不胜举。可到了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比如《城市里的树》、《枯滕》这样运用托物言志方法的文章却不会读,不会做题。说到古代诗歌鉴赏,“诗言志”应该是起码的认识。任何一首诗都应该抒发一定的思想感受或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且这些感受或认识不是游离于诗歌之外,而是从诗歌的景物或是事物中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的。那么,找到这些景物或事物给你的感受,不就找到作者情感了吗?可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很多学生到高三下学期还掌握不了。究其原因,是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缺少了悟性的培养。

“悟”性这个的词,源于佛教,应用于现实生活,对原意有所修正。它不再拘泥于“悟真”,而延伸为“灵性”,通俗地说,就是聪明,会想问题,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比如唱歌,有的人就知道运用音色、力度、节奏等强弱快慢的变化,将一首歌跌宕起伏地处理成宛若在说一个故事。而有的人则只会用最大的力气、最大的音量将歌曲毫无掩饰、毫无变化地“嚷”出来。前者就是有悟性的人,而后者就缺少一种悟性。

艺术的感觉是相通的。回到语文教学上,“悟”性就表现在对文章中表达的情感有感觉,对老师的解读有共鸣,并且有自己的看法。通俗的说,就是我在老师的引导下,弄明白作者这样说的意图,弄明白语言表达的基本顺序和运用的方法,弄明白与之相关的基本知识。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我自己弄明白”,不是老师强加的,不是死记硬背现成的结论。说的雅一点,“悟”性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中的“灵犀”和“活水”。“悟性”有天分,有的人比较聪明,学习效率高。大多数人的悟性其实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训练,通过自己不断的积累、归纳、迁移、举一反三,达到提高。

再具体到语文教学和复习中学生悟性的培养。首先是老师自己有没有悟到一些东西呢?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复习资料和习题集,怎么处理?比如辨析并修改病句,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有没有“悟”到病句题型的出题和解题思路呢?学生为何一错再错?其实,你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汇总归类,你会发现,只要抓住重点,难题就变成的容易题。再比如现代文阅读,这部分也是很多学生挠头的。可是你研究考试大纲,研究高考题型,你会发现,现代文阅读考来考去,无非是考了一个主旨,用什么方法表达主旨。再说到诗歌鉴赏,考来考去就在考情与景(物、事)的关系。如果老师能悟到这些,并且在复习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去感悟,就会避免盲目性,做到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最忌讳的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老师都糊里糊涂,虽然归纳了很多方法,却没有自己的感悟,怎么让学生有所悟呢?

老师悟到了,怎样把这种“悟”传导到学生那里,使学生达到或超过自己的水平呢?既然是“自己弄明白”,就一定要有一定的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神”看似偶然,其实来自于“读书破万卷”的辛勤劳动。中国还有句老话,叫“熟能生巧”,灵感也不过是熟能生巧的一种。光读不够,还要归纳总结,读完了,想想实质是什么,共性的东西是什么,不同的地方在那里。通俗的说,就是要琢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关键是读完之后的琢磨。老师要引导,要帮助。法国大音乐家伯聊慈曾给一首诗作谱,全诗都写好了,只剩结尾“可怜的兵士,我终于要再见到法兰西了”一句,找不到合适的乐调。搁下两年后,他失足落水,爬起来时口里唱的乐调正是两年前苦心搜索而没有获得的。落水是偶然的机缘,灵感却是长期苦心思索的必然结果。老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时,是不是也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去想点什么,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背?尽管这样做起来要费力些,时间花的更多,但是学生的收获要更多一些。

积累、迁移、举一反三,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怎一个“悟”字了得?

语文课,怎一个“乐”字了得 篇12

语文课,怎一个“乐”字了得

语文课要变为学生的乐园,那首先要有游乐园的良好设施。很幸运,我们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所选课文,首先提供了这样的设施。她使学生自主地进行语言的学习并时时享受其中之乐成为可能。 一、乐读,赏其美 如果学生能够读一篇文章或文章优美之处、动人之段、情深之句,那么体悟文情就不是什么难以攻克的“堡垒”了。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设置前景――诱读。如我在教《九寨沟》第四自然段时,说:“下面的一段话,只要你反反复复地去品读品读,咀嚼到最后,你会把自己带进一个神奇的也许你永远都没有机会接触的有趣的世界里,让你乐不可支,待会儿你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笑!”我给他们设置了一个诱人的前景,学生自然会抑不住好奇、怀疑、向往,朗读的效果可想而知了。 2.营造氛围一一引读。在学生朗读前,给他们营造与朗读目标所吻合的情感氛围,当他们的情绪已被默默牵引直至在教师渲染的氛围中达到饱满的状态,那么有感情的朗读将成为学生此刻渲泻的需要。如在教《在大海中永生》最后一部分时,我这样引读:是呀,我们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丰功伟绩将永远与(大海)同在,与(人民)同在。只要有浪花的地方,我们就能看到他的(身影),听到他那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爷爷将在大海中(永生)。师生共读时,我在黑板上涂上蓝色的大海,浪尖上飘着朵朵鲜艳的花瓣,同时“春天的故事”的序曲作为背景音乐,当读到“在大海中永生”时,调高音量,歌曲“春天的故事”在教室里、在学生的心上激荡。在激动时,我又问:“此刻,你们有没有什么需要,是写点什么呢?还是再读……”我话还没说完,学生说:“老师,让我们再朗读一遍,可以吗?”“当然可以,你会读得更出色!” 3.放飞自由――赏读。如果在课堂中,学生能够欣赏课文并充满感情地读出来,直至让教师欣赏,学生彼此欣赏,这该是引导自主朗读的最美妙的境界了。《小露珠》一课的朗读教学,我就大胆地尝试了一下。在指导朗读小露珠反射霞光,给植物们带来生机的那一段,也就是课文描写最美丽的一段时,我让学生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轻声朗读,高声朗读,边读边画,或者一个人读,找伙伴读,还有找竞争对手打擂台读,推荐同学读,邀请同学辅导自己读,都可以。学生欢呼之后,便是选择方式自由地赏读。当一位同学向全班发出邀请,齐读这一段之后,我竟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真美!我也很想加入,你们愿意带上我吗?”孩子们兴奋了,感动了,师生彼此欣赏,同时又共同赏读了一遍课文。这样的朗读的确是一种享受。 二、乐品,尝其味 如果说促进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是语文课的形成性目标的话,培养学生清晰、丰富、敏锐的语感品质是语文教学的本位目标。有一位一线的老师曾经这样说:“我们爱喝雪碧、可乐,一边喝一边都要咂一咂滋味,越咂越浓,越爱喝。读书也要咂咂语言文字的滋味。这个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妙在何处?读了以后有何感受?体会到什么?越咂你就会越觉得语言这东西太有意思了。”这就是对“品读”形象通俗的理解。那怎样让学生像喝饮料般咀嚼文字呢?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努力,有所得。 1.在评读中品。《燕子》的第二自然段中有几个词用得妙极了:“微风吹拂”,“细雨洒落”,“柔柳展开嫩叶”,“赶集似地聚拢来”,”烂漫无比的春天”,“燕子从南方赶来”。为了让学生在不自觉的状态下较轻松地去品味这些文字,享受它们的妙处,我便在屏幕上打出两段文字。一段是原文,一段是被我简化的文字。然后我让班上两名朗读最出色的.孩子抽签分别代表两组同学朗读这两段话。读完后我问:谁读得好一些?学生一致认为读书上原文的孩子好一些。我又问另一个同学和他所代表的那两组的同学:“你们有意见吗?有什么委屈吗?”这一下他们站起来七嘴八舌地说:“有!我们抽读的这一段没有他们读的那一段写得好,不是我们的朗读水平差!”接着,我就让充满委屈的他们说说对方那段文字到底好在哪儿?学生细致准确的分析让我惊讶。在这种情绪激动的评读中,他们尝到了斟字酌句的美妙滋味。 2.在选读方式中品。如果学生能够在初读文字后自觉地选择出与所蕴之情较一致的朗读方式,且这种方式又是他认为此刻最舒服的,那他就已经在品其味了,且品得很自在。如教《鸟语》时,为了让学生品一品“软语”,尝一尝与鸟对话时的情趣,在教“我”与布谷对话的那一段,师问:“这段对话,你们想怎么读呀,是高声一些,还是低声,还是默默不出声地?”生答:“较轻声地读。”师追问:“为什么?”生答:“鸟儿软语,我也该轻言细语,不吓着它们,对鸟儿也是尊重。”师再问:“此刻你们愿意全班齐读呢,还是小组读,还是……”大部分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或一个人细细地读。这样的品读,其情也温馨,其声也动人。 三、乐写,感其趣 苏教版教材中所挑选的课文,一部分具有很强的示范性.结构清晰,语言朴素秀丽,适合学生丛结构到语言的仿作;还有一部分课文具有留白空间大的特点,它给学生想象填空的天地,同时文本又是学生想象的切人点和再创作的凭借。这些特点,都使小练笔作文――学生习作的主要途径之一成为可能。《沙漠中的绿洲》主要介绍了阿联酋人民怎样使沙漠变成绿洲,又是怎样爱护这绿洲的,文中几处细节描写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这课的小练笔则是“我是阿联酋土地上的一棵草(或一棵树、一盆花)。”当《生命桥》教完后,学生仍沉浸在心灵的震憾中时,我给学生一个开头让他们续写,开头是这样的:“夕阳西下,山谷间仍回荡着小羚羊声声悲切的啼叫,猎人们转过头,默默无言地向山下走去……”主体性教育理论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是自我学习的选择和决定者。”如果你能满足他对教材的选择,那么他们的学习将是完全自主开放的。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当外因和内因达到某种程度的吻合时,人内在相应的潜能或情感便被非常清晰地唤醒。如在清明时节一个稍带凉意的雨天,跳过几篇课文,和学生一起吟吟“清明时节雨纷纷”,师生之间、生与诗之间在这特定的外因环境中,就会自然地形成互动式对话的平台。

怎一个真了得高二作文 篇13

夜深了,四处冷冷清清,显得格外的静谧。而我,却喜欢这样的世界。

一个人的感觉真好,没有嘈杂声,没有任何的食物可以打乱我此时此刻的思绪,我也可以尽情地在回忆里漫游。都说,我是一个念旧的人。曾经也有人对我说这样不好,这是对过去的放不下,也对不起现在。而我却感觉这没什么不好的。我喜欢回味我过去的点点滴滴,因为我羡慕曾经的自己拥有的一切,拥有你们,包括关于你们的回忆。回味我们的真情。

前两天,骑了两个多钟头的赛车,去了那个关于我们的故事的城市,为的就是寻找那过去的味道。我到了我们常去的那家早餐店,还是老样子,两年没有来了,可这儿却没什么变化,还是那间简陋的小店,还有那对管店的老夫妻。却做出了让我们日思夜想的千层饼和八宝粥,味道还是一样,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离开早餐店后,沿着往日漫步那条街,虽然不是很热闹,但却是我们的必经之路,还记得那次我们为了帮追回陌生人的`手机而迷路了吗?呵呵,走过那个路口,似乎还能望见往日那群嘻嘻哈哈的背影。

走着走着,来到了工作的地方,也许,就数这的回忆最多了。记得我们刚来的时候,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着,那时候,我们就到天台上聚在一起谈谈心事,说说话,我们都知道彼此的内心在想什么,但却没有直接去捅破,只是默默地。夜空会诠释这一切。我们在一起,那就是一群活宝,每天不论如何都不忘笑的,从睁开眼睛开口说话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直到进入梦境都是笑着的。

我们都很在乎对方,这些,特别在生病的时候,便显而易见。记得那一次,我肚子疼到受不了,你们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送我去宿舍,喂我吃药,喝水,伴着我,替我洗衣服。你们那份焦急,我从你们的眼中可以感受得出。看到你们如此关心我,嘴角不由自主的扬起,此时的痛已经像是遇到了克它的天敌,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笑,急死我了。”你说。接下来的暑假生活,我们相依相伴,无论遇到什么坎,我们都能挺过去。而靠的,或许只是彼此的信念与真情罢了。

怎一个“妙”字了得 篇14

活动一:“猜拳和抢椅子”

(师拿出两把椅子,邀请两个学生玩游戏)

生:两个人不好玩,还需增加一个人。(师故意叫上来4个人)

生:叫多了。

师:怎么办?

生:下去3个。

师:已经叫上来了,不能就这么下去,为了公平,让他们4个人猜拳决定谁留下,然后3个人玩“抢椅子”的游戏。

师:刚才参加两个游戏的学生站起来。(数了数一共6个人)怎么少了1个?玩抢椅子的是3个人,猜拳的是4个人,一共是7个人,怎么少了一个?是谁?快站出来!

生:老师,你算错了,

师:老师还会错吗?(争执了一会,学生心里明白,但表达不出来)

活动二:“套呼啦圈”

师:今天老师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4+3=6(板书)。

生:不对,3+3=6。

师:4个猜拳的加3个抢椅子的,站出来的只有6个人,不会错的。

生:还有一个人参加了两个游戏。

师:那算式怎么写?

生:应该是4+3-1=6。

师:为什么要减1,我不明白,你要解释给我听。(学生还是想不出理由)我有好办法(拿出准备好的呼啦圈),用呼啦圈将参加游戏的同学圈起来,这样就不会错了。(一个圈套住玩抢椅子的3个人,另一个圈套住玩猜拳的4个人)

师:这不还是少一个人吗?(学生急了,于是那个已站在抢椅子圈内的学生又跑出来,钻进猜拳圈内。学生以为:这下老师你该明白了吧。谁知徐老师又去数抢椅子圈内的学生)

师:这边又少了一个。(这样折腾了两三个回合,学生与老师争论半天,似乎学生跑累了,徐老师也被搞晕了)

师:我还是不明白,我不玩了,你们自己玩吧。(两个圈内的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其他学生也帮忙出主意。不一会儿,两个圈内的学生把呼啦圈交叉在一起,让那个既参加抢椅子又参加猜拳的同学站在了交叉的圈内。此时,全场听课教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接下来徐老师指导学生将呼啦圈抽象成集合圈,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重复”的含义,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感悟:

这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这节课教学的一大亮点。课听到这,不由得发出一声惊叹:真是妙哉!

一、妙在老师的“傻”

在第一个活动中,徐老师准备了两把椅子,“傻傻”地叫了两名学生上台,学生马上作出反应:两个人无法完成游戏,要3个人玩。徐老师又“傻傻”地叫上来4个人,学生发现:人又多了,应下去3个。于是引出下面的“猜拳”游戏。整个活动,徐老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徐老师的两次“犯傻”,使游戏顺利地进行,更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课堂教学关键是教师如何巧妙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数学,由学生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最终达到真正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如果教师以“知情者”的身份,指挥着学生一步一步认识新知,那就是一种变相的“灌输”;相反,如果教师装糊涂些,与学生一道慢慢地接近知识,学生将调用自身的知识基础给教师讲解、释疑,达到“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教学效果。徐老师在这节课中就巧妙地扮演了一个“糊涂”老师,引发一场认知矛盾,从而引出下面的一系列活动。这样的教学难道不妙吗?纵观我们的数学课堂,真的需要教师的“傻”——钝感力,让它作为课堂的一种润滑剂,使教学活动的“列车”飞速前行。

二、妙在老师的“无赖”

怎一个“烦”字了得作文700字 篇15

东台市四灶中学

李清照是宋朝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自号易安居士,为“济南二安”之一。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熏陶,加之聪明好学,因而在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又擅长书画,精通音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使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则是她的婉约之词,著有《漱玉集》。

情感丰富的她借“瘦”字来细腻入微地描摹景物,来婉约缠绵地表情达意。她对“瘦”字可谓情有独钟。

试就借“瘦”字来抒情述怀的四首词作一赏析。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点绛唇》为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其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写动;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妙在“和羞走”。

“露浓花瘦”,语出新奇。因为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一语写景。正是这一景语,表明了游戏的时间:早春微凉的清晨,地点:香蕊初绽的花园。一“浓”一“瘦”,烘托了少女的娇媚柔弱的精神风貌,尽显青春与活力。在娇而瘦的花枝上缀着颗颗晶莹的露珠,不正是象征少女的“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惜春小令。好似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又好似一幕情节曲折的短剧。虽说是惜春之词,却一洗凡调,不为春老花残而惆怅伤感,而接连发问,一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肥得逼人,花瓣瘦得揪人。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难怪清人王士祯称赞道: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透过花残落春空去,不难看出:词人如此惜花、叹花,为花悲喜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却又为何?其实词人心中何不感慨: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青春。凡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年华都在此痛惜情怀之内。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是不会发出如此惊人之感慨的。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深切的思夫之情。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生活了近十二年,赵明诚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到莱州做官,李清照暂留青州,又作一次分别,再添一份离愁。这是一种出于伉俪情深而又不得不多次分别的别绪离愁,是人世间恩爱夫妻分别时所常有的“愁”,只是情感丰富的她对此更为敏感,表达得更细腻、更形象、更婉妙。她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感情。

相思情深,相思愁苦,“物皆著我之色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一气呵成,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成为全篇最精彩的一笔。瘦因情意深,瘦因相思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寞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一句构造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阳斜人醉、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图,使人仿佛看到一位东篱把酒、独对黄花、面容清瘦、情怀寂寞的女词人在自我描绘。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比况二者的“神”,而非在形体。

由此可见,“人比黄花瘦”之句,取譬精当,巧传神韵,暗送情思,内蕴深远,令人叹惋。此句胜过“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更胜过“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程垓《摊破江城子》)。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这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是写于前《醉花阴》之后的又一首爱情悲歌。抒发离怀愁绪,表达相思情深。写离愁,步步深入,层次井然。上片用“慵”字来点染,用“瘦”字来形容。下片用“念”字来深化,用“痴”字来烘托。由物及人,由表及里,层层深挖,探析了灵魂深处,展示情感幽里。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这“瘦”之缘由“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否定两个原因,实为突出真正的瘦因--伤离惜别,为他憔悴,衣带渐宽,罗衫微坠。而女词人未明说此因,却见其一腔哀怨、万种愁情无法排遣。因为她知道:将令人不快的事情告诉远在他乡的丈夫,只会给他徒增烦恼。与其给所深爱的人带去不安,不如将痛苦埋藏在心底,宁可自己折磨自己,容颜消瘦又何妨。这爱是深沉的,这爱是幸福的。

这“瘦”字在女词人的笔下如此跳跃传情,非婉约缠绵情深意切者不能为也。这“瘦”字情结令人感慨良深。

联系地址:江苏省东台市四灶中学

邮政编码: 224248

联系人:   史   亚   军

怎一个“趣”字了得 篇16

一、辨析字形,关注“字感”的形成

同样的汉字,同样的课堂,为什么不同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学生几次照面后,就能牢牢地记住汉字的读音和字形,而有的学生反复读、反复写,在运用时照样糊里糊涂,不是缺胳膊少腿,就是张冠李戴。这涉及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即对汉字字形、字义、字音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敏锐的感知能力,姑且先称这种能力为“字感”。“字感”强的学生,第一次看到汉字,就能下意识地根据字形揣摩字义,猜测读音,并能自觉地联系已掌握的知识,主动识记。对“字感”弱的学生而言,眼前的汉字只不过是一个个机械的符号,唤不起任何识记它们的欲望。因此,“字感”的培养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和根本,识字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度。

字形是观物取象而成的,字音是依声而定的,字义则是以象示意的。很显然每个汉字的读音都融于形和义之中,是音、形、义的统一体。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去辨析和探究,将形和义结合起来,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使学生对汉字产生敏锐的感知能力。

如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三”的“涌”字,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我安排了形近字的拓展比较教学。

师:哪些字和“涌”字长得像?

生1:“通过”的“通”。

生2:“痛苦”的“痛”。

生3:“勇士”的“勇”。

生4:“水桶”的“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这些汉字一一写在黑板上)

师:仔细看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5:这些字的右边和“涌”字的右边一样。

师:为什么这些字要分别用上这些偏旁?

生6:力气大的人是勇士,所以“勇”字要用“力”字底。

生7:肚子痛了就表明你生病了,所以要用“疒”字旁。

生8:以前的水桶是用木头做的,所以用了“木”字旁。

师:大多数汉字的部首在告诉我们这个字的意思,所以以后看到一个汉字,我们要想一想这个汉字为什么要这样写,它的意思是什么。你们能通过三点水旁,说一说“涌”的意思吗?

生9:“涌”指水滚滚往前流。

生10:“涌”指水流得很急。

生11:“涌”表示水快溢出来了。

一个“涌”字带出了一串字的比较和辨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又给学生们搭建了字形与字义的联系的桥梁,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识记形声字的方法。

《说文解字》收录的9353个汉字中,形声字有7697个,占80%。这些形声字都有一个个字族群。如果教师经常对某一字族群进行拓展和比较,久而久之,学生对汉字的敏感就会逐渐增强。

二、追溯字理,关注汉字文化的无声浸润

我们的祖先用灵巧的双手绘制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符号,把他们的智慧和灵感熔铸在一个个汉字里。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联想。在汉字教学中,我们得关注字理,一方面渗透汉字的发展史,另一方面渗透部首的分化和变异,使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牢固、有效地识记汉字。

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三”要求学生会认、会写“川”与“州”字。这两个字光从字形来看,还真不能很好地使学生建构起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但我们可以从汉字的源头开始教学。

师:(出示“川”与“州”的甲骨文)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二个字的中间多了个小圈圈。

师:第一个字看起来像什么?

生2:像水在流动。

师:不错,这三条弯弯曲曲的线条画的就是奔流不息的河水。第一个字其实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汉字。(课件将甲骨文演变成“川”字)有谁认识这个字?

生3:它念“chuān”。

师:“川”字和它的甲骨文比,有什么不同?

生4:那三条弯弯曲曲的线变直了。

师:根据河水流动的样子,人们画这三条线来表示河流。后来,笔画代替了图画,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川”字。你们能给“川”找个朋友吗?

生5:“川流不息”。

师:好词。川流不息往往指路上的车辆、人流就像——(教师手指“川”字)

生6:河水一样。

师:对,车辆和人流像河水一样流动,说明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流——

生7:很多。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甲骨文,河流中间的小圈圈像什么?

生8:像岛。

生9:像陆地。

师:中间的小圈圈代表的是水中的陆地。(出示“州”,带有拼音)我们的好多地名都带着这个“州”字,如……

教师在教学这两个字的过程中追溯了字的历史,通过比较,帮学生建构起了汉字字形与字义之间的联系。

三、再创语境,关注识字效果

识了字,学了词,该怎样巩固?古人的做法:一是进行读写训练,二是扩大阅读范围。大量的阅读可以让学生提前认识一些字,帮助学生巩固一些字,但阅读在识字中的真正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熟悉字,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别一个字,就意味着理解了这个字的意义。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说:一个个字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小球,常常可以凭借语义的关联随意滚动、碰撞而构成“鼓点聚焦式”的、流动性很强的词组或句子。

但教材提供的语言环境毕竟是有限的,学生在这个有限的语言环境中怎么才能体会到字的多变性和丰富性呢?语境再生是一个巩固字词的有效方法。我们可以尝试着改编课文,创造新的语境,让汉字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让学生在似曾相识的语境中再次认字,增加有效积累。

在人教版第三册的“识字三”中,我安排了一个语境再生的教学环节。

课件出示:(神州)大地,山(川)壮丽;黄河长江,奔(涌)不息;宝(岛)台湾,(隔)海相望;中华(民)族,奋发图强。

师:你们发现了没有?括号中的字就是——

生:我们刚学的生字。

师:对,这些生字尽管出现在了新的句子中,但我们还是能一个个认出它们。

又如,教学人教版第三册的“语文园地四”时,我们可以这样改编:

小孩穿衣(裳),吃饭吃得肚子(胀),出门点火放鞭(炮),烫得差点起水(泡),吓得撒腿他就(跑),伸手还要妈妈(抱)。

人教版第二册的《小伙伴》一文,我们可以将长长的故事改编成短短的四句话:

玛莎午餐丢背包,唯佳一旁喊糟糕,安娜叫他保管好,安东上前分面包。

这一个个再生的文本,既对课文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又将课文中新学的生字大部分融入其中,可谓一举两得。

上一篇:笑看人生下一篇:盈利模式和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