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2024-09-26

军人的职责和使命(精选8篇)

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篇1

军人演讲稿:忠于职责使命,永怀报国之志,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祖国明天的希望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你们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忠于职责使命,永怀报国之志,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铸就祖国明天的希望。

今天在座的每个人都很清楚,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斑斓。

独特的时代风景:当歹徒行凶时,军人挺身而出,血染长街;漫漫边防线上,军人手握钢枪用青春谱写着雄壮的歌;洪水袭来时,军人用肉体筑起了不倒的长堤。没有大把大把的钞票,也没有名车洋房,但我们有的是对党和人民无限的忠诚。

作为军人,只要祖国人民需要,他们就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正如歌中唱的: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为了国家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赢得荣光。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一样的风彩在共和国的旗帜上飞扬。

战友们,金钱就像一个“宠儿”游荡在我们的周围,它可以买到飞机,大厦,也可以买走一个意志薄弱者的灵魂,但它买不走的是一种精神和责任,一种人格与尊严。当一些人穷的只剩下金钱的时候,共和国的军人却穿着绿色的时装,心中盛满追求与奉献。

事业无价,矢志追求,不求索取,无私奉献,这是我们军人人生价值的真谛。

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篇2

“漓江画派”是产生于广西地域和文化背景的美术创作现象的总概称, “漓江画派”的宗旨是“回归自然, 回归精神家园”, 提倡美术创作要直面自然和生存环境形成的精神感受, 要关注时代, 表现具有时代特征的审美情感及审美观念。“漓江画派”是一个多画种组成的地方画派, 人物画创作在其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但在打造和培育“漓江画派”的早期, 为了取得更快的影响, 在创作引导上更突出风景画和山水画的创作, 使人物创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广西美术创作生态面临失衡的状态。近十年来, 人物画创作走向低迷, 没有产生代表性的优秀作品。改变这种状况是深入培育“漓江画派”必须解决的问题。

翻开中外美术史, 大凡能作为经典传世的美术作品, 大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特别是以人物为题材的美术作品, 更是以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面貌而具有特殊的艺术、文化和历史价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不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 人们的生存状态及对社会形态的感受与体验, 形成了不同的感知和情感, 艺术家把这种情感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并以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观念来陈述;在实现艺术创造和个性表现中, 也充分地反映和表现了特有时代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 记录了那个时代。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艺术家的创作不可回避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一部完整的美术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因此, 艺术创作关注时代, 表现人类社会发展是艺术家应该重视的问题。艺术当随时代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价值。但在当下市场经济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下, 不少青年画家要么迎合市场, 要么只关注个体生命状态的变异, 追求所谓自我艺术的“纯粹性”, “无病呻吟”、“闭门造车”地在“玩”艺术。他们的作品没有艺术和文化价值, 只停留狭隘的“自我”局限里, 没有时代气息及文化思考, 缺乏生命力。当我们的艺术创作脱离了社会现实, 脱离了时代的发展, 脱离了对当代和未来的思考, 那我们的作品就失去了它的时代价值。我们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投入时代的发展中, 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生命力和具有价值。艺术当随时代!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应具有的观念。

“多元解读”,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篇3

多元解读,文本为界

钱梦龙老师曾经指出:“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自由度之间的契合点,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这就是说文本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语文教师只有在文本基础上,尊重文本,对文本有着深入细致的阅读体验,才能抓住多元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与学生发生思想碰撞、进行平等对话。

1.依据编者的意图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无论哪一套教材都凝聚着编者的心血,都折射出编者的理念和意图。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理解编者意图,从而把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把握,实现多元解读。在进行“多元阅读”时,首先不能忽略文本的体裁。其次,解读文本也不能脱离文本具体的时代背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衡量和要求先人的行为。“多元解读”并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标地乱“解”和乱“读”,也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多元而有界的。

2.依據作者的立意确定文本的价值取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作者某个时期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倾向。但由于篇幅所限,作者的经历无法在文章中展现,这就使文本的价值取向显得隐蔽和晦涩。为了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我们必须了解、追寻作者相应的人生历程从而直抵作者的内心世界。

3.符合事理是多元解读的重要条件。解读既要符合人之常情,又要符合形式逻辑。也就是说解读必须建立在情和理的基础之上。臆说肯定不在“多元”的诠释之列。因此,教师不能认同所有的来自学生的任务诠释,而是应该在摒弃过去的那种“简单确定性”的偏执之后,坚守自己的点拨和指导作用。因为文本具有深厚的内涵,所以我们始终无法抵达内涵的尽头,但是我们可以指向那个意义,然后引领学生接近那个意义。将它的精神内核植入到我们的生命中,涵养我们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

相机引导,回归文本

尊重个性差异,倡导多元理解,鼓励创意表达,并不是可以随意建立的,它必须以一定的标准和共识为基础。多元理解必须以学习材料的“应有之义”为根本出发点,个性解读也要受一定的条件制约。而且,教师对学生成长所承担的责任由教育的目的和方向决定。教师鼓励、支持学生的独特体验、个性解读和大胆陈述并不适宜于所有的情况,当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表达与时代和民族提倡、推崇的主流价值观发生矛盾时,教师就不应该再继续做学生个体解读的支持者,甚至都不能做中立者和旁观者。教师应该发挥自身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即在珍视学生自由感悟的同时,利用自己的耐心和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启发、引导学生进行争论和思辨,使学生的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进而促成价值取向和尊重独特体验统一到“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上。

有时,文本的多元解读已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畴。作为教师,要建立适当的阅读警觉,走出多元解读的误区,带领学生找到文本多元解读的支点,渗透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唤醒学生的意识。

军人的使命与担当 篇4

使命与担当

基层单位是军队的根基,一定要大力弘扬我军优良传统,铸军魂、担使命,拼搏创造辉煌;能吃苦、能战斗,团结就是力量;我们要走在前列,高擎奋进的旗帜;我们要争取荣誉,树起光辉的形象。但,只有播种汗水,才能收获梦想;我们坚忍、我们顽强,我们执着、我们无畏;我们要将平凡赋予神奇,要让本色华彩绽放;我们要把忠诚溶于血液,把信仰化作力量;我们要把青春献给部队,把责任扛在肩上;向前、向前,向上、向上;我们是要做部队的精兵,我们要成为国家的脊梁!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篇5

总书记19日上午密集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媒体单位调研之后,下午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党性原则、宣传方针、导向问题以及新闻人才等,习近平都进行了深刻阐述。他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媒体宣传方面,习近平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针对导向问题,习近平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

本次座谈会规格颇高,除了中央领导之外,中央新闻舆论单位负责同志、北京市有关方面负责同志、中央新闻单位编辑记者代表约180人参加座谈会。重要性: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

当天下午,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会上,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新华社社长蔡名照、中央电视台台长聂辰席和编辑代表范正伟、记者代表李柯勇、主持人代表康辉分别发言,他们谈认识、讲工作、提建议,习近平边听边记,不时插话交流。在听取他们发言后,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必须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精准有力。

职责使命:习近平提出四十八字箴言

对于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习近平进行了系统阐述,他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四十八个字的职责和使命涵盖全面,将舆论宣传方方面面的任务全部排列了出来,既包括国家层面,也包括社会层面,同时还有中外交流方面。

党性原则:党和政府办的媒体必须姓党

如何完成这样的职责和使命?首先,针对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党性原则问题,习近平强调,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媒体的所有工作,都要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主张,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做到爱党、护党、为党;都要增强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变成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及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经验和面临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习近平还表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导向问题:各方面、各环节都要讲导向

新闻舆论工作要讲导向,这也是完成上述职责使命的重要内容。对此,习近平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要讲导向,都市类报刊、新媒体也要讲导向;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副刊、专题节目、广告宣传也要讲导向;时政新闻要讲导向,娱乐类、社会类新闻也要讲导向;国内新闻报道要讲导向,国际新闻报道也要讲导向。

报道方向: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新闻宣传中有正面宣传和批评报道,二者什么关系?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哪个占主导?对于这方面的问题,习近平讲得很透彻,他表示,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他还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

无论是正面宣传还是批评报道,都离不开真实性。在这方面,习近平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

报道方式:借助新媒体优势推动融合发展

当下的媒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时,内容都与新媒体有关。对于新条件下的报道方式和传播形式,习近平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人才问题: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新闻舆论工作关键靠人,针对人才问题,习近平也讲得很明确,他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的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道德修养,保持一身正气。要深化新闻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党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篇6

袁远辉,广东省龙川县赤光中学科研处副主任,龙川县享受政府津贴县管优秀科技人才,河源市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首批省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所主持的导读教学课题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课题成果;发表导读教学方面的论文19篇,其中7篇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全文转载,8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高中语文教与学》和《初中语文教与学》全文转载或索引;出版专著《如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爱好》。

各位师友,晚上好!

“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1).)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03.)

“学生解答语文题目尤其是主观题的能力,本质上以阅读能力为前提,因为,只要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该记住的也就记住了,需要理解的也能准确理解,并能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筛选、分析、综合;最后或解答,或论述,都不是什么问题。”(万永祥.急功近利乃语文教育之最大敌人[J].语文教学与研究,(8上),2013:26.)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396.)

习近平:“我爱好挺多,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2015年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对比图表国家

人均读书量

中国

4.35本

韩国

11本

法国

20本

日本

40本

以色列

60本

在连续三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呼吁“全民阅读”。面对全面阅读危机:语文教师的职责、使命到底是什么?我们的职责真的是用半年的时间把一本薄薄的教科书认真的教完就可以了吗?我们的使命真的是让学生做几份试卷、做一些习题就了事了吗?

这样,我们必须要承认这样事实:学生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听你的课,对他们的语文成绩都不会有多少影响;语文素质强的学生其实和你的课堂教学关系不大。那么,令我们尴尬的问题来了:语文教师的价值如何体现?语文教师的尊严何以安放?

我们知道,小树苗在花盆里栽种而不让它深植在深厚的土壤众,它绝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水手只在水盆里训练而不让他在江海中搏击风浪,他绝不可能成为的优秀水手。所以,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学生通过我们的努力,他们无论在学校还是走入社会,他们爱阅读、能阅读,我们才无愧于语文教师的称号。

再回顾一下前面的两句话吧!

“必须教会少年阅读!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03.)

《红楼梦》我读了4遍,《水浒传》读了3遍,《古文观止》一个实词一个实词、一个虚词一个虚词的贯通、归类,还有阅读《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史记》,都读了几遍,反复贯通,因为我很清楚,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而是要引导全班学生阅读。所以,我要求自己对名著内容非常熟悉,找到导读的规律。如何激发学生一气呵成的阅读下去;当学生出现阅读倦怠时,如何设置激趣点;当学生表面化阅读时,如何设置探究点;等等。这些都来不得半点虚假,来不得半点偷懒。自己就这样反复地一字、一词、一句地读,很多时候都把自己深陷进去了,读《红楼梦》读到宝玉与晴雯临终前见面的情节、黛玉得知宝玉与宝钗大婚时的情节,还有读《平凡的世界》读到孙少平得知田晓霞被洪水冲走的情节,自己一个人在办公室关起门来哽咽落泪,任由泪水浸湿书页。晏几道《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这首词里面的一句话“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句话能很好地表达我与学生共同阅读名著时的一种感受。总之,通过自己对名著的反复阅读,让书中的内容先入自己心入自己的脑,那么再去引导学生阅读,再多困难都不是事儿!

对于名著阅读,“师生共读”是战略,还要根据不同名著的不同特点,在“师生共读”的基础上制定战术。战术一:通过“构建校本阅读课程”导读名著(1)编制有利于进行导读教学的校本教材(2)采取指导思考、指导审美和组织活动等导读策略实施导读教学(3)通过建立动态阅读档案、检查读书笔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例1:《红楼梦》导读,我用了一个学期,每2周1节课。不能让学生一拿到《红楼梦》就阅读,在学生正式阅读《红楼梦》之前,首先要使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做好充分的阅读准备,其次使学生基本了解与《红楼梦》有关的情况。

(一)通过教材、前言让学生明白阅读《红楼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高中粤教版教材必修4中有两篇课文《<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宝玉挨打》和推荐阅读文本《见微知著 意高辞美——<红楼梦>》都直接涉及《红楼梦》,其文本数量及内容篇幅在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教材中是绝无仅有的,可见,《红楼梦》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红楼梦》应该是高中学生课外必读书目。

而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的前言部分提到了《红楼梦》的神奇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如痴如醉的忠实读者,达到了‘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程度”,教师可由此给学生谈谈两百多年来中国人阅读和研究《红楼梦》的一些典故轶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阅读《红楼梦》作为中国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通过教材、前言让学生做好《红楼梦》阅读前的知人论世的准备

在正式阅读《红楼梦》全书前,可以以“我所知道的曹雪芹”和“我所知道的《红楼梦》”为主题,教师在导读课之前先布置学生在阅读课本的三篇课文和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的前言部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整合成书面作业;然后教师在第一节《红楼梦》导读课堂上组织以下教学流程:组织学生分小组对课前的作业进行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业;让完成得较好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作业,教师指出这些学生作业的亮点;对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对全班学生作业内容进行整合,再补充教师对《红楼梦》的了解内容。

二、以教师的情思来激发学生的阅读

要激发学生《红楼梦》阅读的主动性,这首先要求教师投入感情、带着思想去主动地去阅读《红楼梦》全书:通过对每一回的标题拟制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动力,在每一回通过问题设置给予学生阅读重点、方向等指引。教师通过这些体现自己阅读情思的标题和问题的拟制,才能更好地激起学生阅读《红楼梦》每一回的期待,并让学生在每一回的主动阅读中碰撞出自己的情思。

(一)以生动别致的标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红楼梦》的回目对仗工整、简洁凝练,本身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是《红楼梦》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讲,这些回目又有些晦涩乏味,难以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

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的感受和理解给每一回重新拟制能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标题,要以这样反映教师情思的标题作为学生每一回阅读的支点,这些支点或设置阅读悬念,或提示内容线索,或暗示阅读重点,或提供思想启发等,给学生勾勒出一片有趣的期待视野。

拟写《红楼梦》各回标题不求涵盖每一回的全面的内容,只求通过标题展示的阅读视野去激发学生对《红楼梦》每一回的阅读兴趣,并引导他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思考。

(二)以多样多角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要求教师研读《红楼梦》的每一回的内容,对书中的细节内容了如指掌,对回与回之间的勾连呼应了然于胸,然后设计出能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并诱导学生尝试着去品味《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的问题。这无论是从耗费的时间精力还是从鉴赏的能力水平, 对教师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来不得半点虚假,但比起完全照搬别人研究成果来引导学生阅读,教师唯有这样的付出才能正真地促进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建构。

还有,教师设计的问题最好能指出学生要阅读的页码,这除了能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正陪着他们一起阅读,从而更好地激发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必须要非常明确的是教师在每一回所设计的问题绝不能成为学生流畅阅读的绊脚石、拦路虎,而应是他们深入阅读的润滑剂、推进器,所以千万不要给这些问题设置所谓的标准答案,不要当作测试去给学生的阅读进行量化评分。学生如能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除了给予鼓励或赞赏外绝不能有其它一切消极性的东西。

三、以师生交流共享来推动学生的阅读

《红楼梦》导读过程中要进行多重对话。首先要求教师要保证自己和《红楼梦》的阅读对话的自然、真实,然后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红楼梦》阅读,平等地对话交流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

(一)师生读书笔记交流共享要把在《红楼梦》这本书上做读书笔记作为阅读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师生一起以圈画、批注等方式在书中留下自己的情感、思想的笔墨痕迹。

首先,教师通过自己的读书笔记的传阅来给学生作出示范,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做读书笔记具体的操作方法。其次,教师通过圈画书中重要的观点、关键的词句、有意味的词句及使用各种形象化的表情符号来引领学生的阅读思路,指导学生鉴赏思考。

最后,教师要敢于在读书笔记中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来鼓励学生投入地阅读,读出自己的个性思想,读出自己的真性情,在阅读中切实与书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还有,教师在每个学生的《红楼梦》的读书笔记中通过批语的途径来达成交流共享,这种交流共享能很好地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

(二)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共享在《红楼梦》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对《红楼梦》不同的关注点,指导学生组建不同的阅读合作共享小组。根据学生对《红楼梦》不同人物的兴趣,分成宝玉组、黛玉组、宝钗组、熙凤组等;根据学生对不同角度的关注,分成服饰研读组、建筑研读组、诗词研读组等。教师首先可以随机参与到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共享,或接受学生的咨询,或提出自己参考意见;其次是在课堂上组织各小组进行阅读合作成果的推介分享。

(三)师生课外微信交流共享学生《红楼梦》阅读的主要时间是在课外,为了便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心得和疑点能得到及时地交流和解决,更好地营造《红楼梦》课外阅读的交流共享氛围,这就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微信,从而把《红楼梦》的阅读置于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中。

《红楼梦》问世以来,很多人从各种立场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特别是其中一些名家解读的观点,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方法的指导,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思想的启发,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审美的趣味,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涉猎这些名家解读内容,可以使学生更高效阅读《红楼梦》,深化他们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感悟,领受《红楼梦》的趣味,从而让《红楼梦》最终成为学生生命中一份深厚的精神人文财富。

四、以名人、名家的解读来深化学生的阅读

《红楼梦》问世以来,很多人从各种立场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特别是其中一些名家解读的观点,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方法的指导,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思想的启发,有的可以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些审美的趣味,如果教师能够指导学生涉猎这些名家解读内容,可以使学生更高效阅读《红楼梦》,深化他们对《红楼梦》思想艺术的感悟,领受《红楼梦》的趣味,从而让《红楼梦》最终成为学生生命中一份深厚的精神人文财富。

(一)脂砚斋的点评注意其中的隐语内涵的揭示、伏笔照应的提示、创作手法的明示

(二)名人、名家的解读1.名人的心得近当代很多名人对《红楼梦》都颇有心得,这些心得因各人所站的立场、认识角度、学养程度等因素而丰富多样异彩纷呈,这正是《红楼梦》的魅力所在。引导学生涉猎这些名人的心得体会,必然能够拓宽学生《红楼梦》的阅读视野,使学生不断从中获得多角度的阅读启发。首先是《红楼梦》名人阅读方法推荐。其次是《红楼梦》名人鉴赏心得推荐。教师可通过展示这些名人对《红楼梦》的心得评论来指导学生阅读与之相关的具体篇章,然后组织讨论探究;或只作展示,学生自由参考选用。

名家的研究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学问——红学,还分出什么索引派、考证派、创作派等派别,近当代比较著名的红学大家有蔡元培、胡适、王国维、周汝昌、刘心武等。可以根据学生总体的阅读进度,适时展示一些切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红楼梦》名家研究的重要观点,帮助学生阅读思考;也可以根据学生总体阅读程度,有选择地系统地介绍一些《红楼梦》名家研究著作,推荐引导学生去阅读,如张爱玲的《红楼梦魇》。

对于名人的心得体会和名家的研究成果,教师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指导推荐学生阅读,不能让学生因此对《红楼梦》的个性化阅读造成阻碍,甚至消弱他们阅读的主动性。

五、以《红楼梦》电视作品贯穿学生的阅读的始终

虽然影视作品对经典名著阅读的作用的好坏存在争议,但直观形象的《红楼梦》电视剧还是有助于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从艺术性角度考量,主张推荐学生在课外观看1987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从情节展现的完整性来看,也要结合观看2010年版《红楼梦》电视剧,但没有必要鼓励学生在课外把两个版本《红楼梦》电视剧都一集不漏地看下去,而在导读课中则应该配合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对两个版本的《红楼梦》电视剧有所选择、有的放矢地作截取性地呈现。

(一)人物角色的品头论足《红楼梦》人物描写非常精彩,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应是学生阅读鉴赏的重点内容,教师要处理好文字鉴赏的指导和电视画面的呈现问题。

(二)场景陈设的认识呈现《红楼梦》人物活动的场景比较多,有的场景描写得非常繁复,需要对古代建筑陈设有一定的了解和较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较好地在脑子中呈现这些建筑陈设。这对学生的《红楼梦》阅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所以截取《红楼梦》电视剧中有关场景陈设的视频直接播放给学生观看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三)歌曲旋律的视听感染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的12首歌曲堪称经典,选自原文中的诗词,内涵丰富,旋律优美,感染力强,要在导读中利用好。在导读与之相关的回目时以MV的形式在多媒体上播放,然后引导学生就歌词进行深度鉴赏,最后让学生学唱这些歌曲,从而让这12首歌曲“有声有色”地贯穿学生《红楼梦》全程的阅读。

《红楼梦》导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难度很大。

备课 一、一线串珠读

全书七年级上册的课文《空城计》是一篇节选自《三国演义》家喻户晓的故事,其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到情节、人物、艺术手法等,但想只通过这些教学内容就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事实证明是不太可能。

由于时间关系,分享一下第二个战术吧:《三国演义》导读。

《三国演义》导读必须突破传统的导读思维,利用好课文《空城计》,探索出一条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的导读路径。课文《空城计》讲的就是诸葛亮面对强敌临危不乱,巧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故事。但从计谋这个角度看,《空城计》这篇课文无非是演绎了“三十六计”之一的“空城计”这个计谋,而《三国演义》全书都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三十六计”。因此,可以以“三十六计”在《三国演义》所演绎的故事为线索开展《三国演义》整本书的导读教学,具体的导读路径如下。

(一)授之以渔读几回

为了方便导读,可以把《三国演义》的内容切分成一个个故事,大体可分为使用单个计谋的故事和连用多个计谋的故事。如果先指导学生掌握这两类故事的阅读方法,然后再通过书中的故事指导学生理解好“三十六计”中的各个计谋的概念及其作用,就可以让学生基本独立地把《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下去了。

1.指导学生掌握单一计谋的故事的阅读方法。课文《空城计》属于单一计谋的故事,可以通过课文教学给学生讲解这类故事的阅读方法。

2.指导学生掌握多个计谋的故事的阅读方法。多个计谋的故事的人物关系和情节构思往往错综复杂,这应该是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最大障碍,如果以“三十六计”巧妙运用为切入点来指导学生阅读这类故事,就不仅能够收到化繁为简的效果,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相伴相随读一程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掌握了阅读《三国演义》两类故事的基本方法,但真的要开始阅读如此厚重的著作,大部分学生还是心生畏惧的。那么,有必要结合“三十六计”各个计谋的概念特征和《三国演义》一些重要的人物的展现,具体运用《三国演义》两类故事的阅读方法,运伴随学生一起阅读好《三国演义》前十回。万事开头难,只要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阅读了《三国演义》的前十回,学生对《三国演义》后面部分的阅读自然会渐入佳境。

1.辨识计谋。在《三国演义》的前十回,每一回都可以找到属于“三十六计”的计谋。

2.认识人物。在《三国演义》的前十回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等已出场。为了让学生增强阅读的形象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把这些人物的图片或精彩视频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要说明的是,《三国演义》的影视剧比较多,考虑到人物形象扮演的水平和拍摄的质量问题,并为后期引导学生观看《三国演义》的电视剧做好准备,那些图片和视频最好统一从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剪辑。

(三)步步惊心读到底

“良好的阅读基础在于主动的阅读,阅读时越主动,就读得越好。”那么,如何让学生在《三国演义》整本书的阅读中自始至终保持主动性呢? “三十六计”贯穿了《三国演义》整本书,所以,可以指出“三十六计”各个计谋在《三国演义》中演绎的典型故事,以这些典型故事作为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一个个“临时终点”,从而不断地激发学生把《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下去的兴趣。

挖掘定位。全面挖掘《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的故事,在第十回之后每隔几回就定位一个包含计谋的故事。

2.激趣达标。三十六个“临时终点”的定位给学生《三国演义》的阅读设置了一个个小目标,接下来就要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地“走”向这些目标的兴趣。(1)不同计谋的比较激趣。(2)相同计谋的比较激趣。(3)场景图片的展示激趣。有些计谋使用前的形势扣人心弦,有些计谋使用后的效果动人心魄,通过剪辑央视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场景图片来展示这些计谋使用前后的典型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步步为营读

重点把课文《空城计》作为引子,以“三十六计”为导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整体情节和人物也就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煌煌一本《三国演义》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在七年级时读完《三国演义》整本书就算了,接下来还要从初中各年级教材课文中与《三国演义》有关的人物入手,再分年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阅读《三国演义》,从而步步为营地让学生从《三国演义》里汲取更多的智慧。

初中教材课文中提到了如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七年级上册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八年级上册杜牧的《赤壁》提到周瑜;八年级下册司马光的《孙权劝学》提到孙权、吕蒙、鲁肃,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提到孙权、刘备、曹操;九年级下册《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以上这些《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人物几乎家喻户晓。以上述这些教材课文为引子,以某人物为中心,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有重点地阅读《三国演义》中与某人物相关的章节内容。

(一)主题分类读

曹操七年级上册《观沧海》这首诗,曹操借大海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魄,并将自己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昂扬奋发的壮志豪情融会到诗中。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对曹操以贬抑为主。所以,要有机地连接《观沧海》来导读《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要在《三国演义》中找到一个连接点。

对曹操导读内容,教师首先不能以传统的“贬曹”观念先入为主给学生明示,否则,这种导读的意义就不大了。在整个导读过程,还有必要结合《三国志》有关曹操的记载,以现代的视角和眼光去探究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形象。

二)探究批判读

周瑜在《三国演义》中,周瑜虽然也腹有良谋,但每每被诸葛亮看穿;虽也也心存大志,但处处被诸葛亮占得先机。他被罗贯中塑造成一个心胸狭隘、近乎阴险的小人形象,他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了衬托神机妙算、法力无边的诸葛亮的伟大形象。而八年级上册杜牧的《赤壁》认为周瑜取得赤壁大战胜利的原因只是借助偶然的东风,其实就对应了《三国演义》周瑜在赤壁之战如果没有诸葛亮借来的东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白搭。但对这场影响当时历史走向的大战,孙吴联军取得的胜利难道真是上天的作用或只有诸葛亮的作用?周瑜的形象真的如此不堪?这就要以杜牧的《赤壁》作为引子,用批判性的思维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至四十九回赤壁之战的全景式描述,从而去破解种种疑问。

(三)纲举目张读

孙权虽然孙权在《三国演义》中所占的篇幅与曹操、刘备比较起来相对较少,但这个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却非常深刻。八年级下册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对孙权的述评基本对应了《三国演义》中孙权雄才大略、刚毅不屈的鲜明形象。《三国演义》对孙权形象的塑造方法与八年级下册教材司马光的《孙权劝学》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很类似,其主人公从表面看虽然是吕蒙,但吕蒙自始至终的表现都是由孙权影响和推动的,即看吕蒙的作为可同时感知到孙权的宏大形象。《三国演义》有很多篇幅叙述了东吴各文臣武将的功绩,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但这些人的作为都与孙权息息相关,看这些人的作为即可看到孙权的作为。所以,结合八年级下册教材这两篇诗文的内容和写法,可用纲举目张的方法导读《三国演义》,即以孙权为纲去阅读梳理《三国演义》中东吴的文臣武将在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再间接从中鉴赏孙权的形象。

(四)连接比较读

诸葛亮《三国演义》用大量篇幅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具有神鬼难测的智谋和呼风唤雨的能力的诸葛亮,而书中“六出祁山”较为集中反映了诸葛亮这种形象。九年级下册教材中的《出师表》这篇课文是诸葛亮“六出祁山”正式开启的标志。《出师表》的教学如果仅让学生多积累一些文言词语,表面地了解一下诸葛亮的政治主张和赤胆忠心,那未免“大材小用”了。所以,把《出师表》的教学直接指向《三国演义》的导读,就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出师表》这篇课文的有关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三国演义》所展现的广阔的历史情境中和形象的小说艺术世界中,感受诸葛亮绝妙的智慧以及其他三国英雄的勃发英姿,这样必将能更好地丰富和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个战略:高效阅读

构建校本阅读方法课程指导学生高效阅读

一、编制阅读方法校本教材必须立足于初中学生的实际,既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又注意方法的系统性、前瞻性,对介绍阅读方法的相关书籍进行去粗取精、化繁就简地梳理、挑选、整合、归纳、创新,坚决舍弃那些大而无当的理论和华而不实的方法。

(一)阅读心理

阅读心理是阅读研究者和善于阅读的人非常重视的,一些高效的阅读方法也是在研究各种阅读心理的基础上创立的,校本教材关于这部分的内容,首先要整合那些关于阅读心理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其次要积极发现与这方面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完善、创建阅读的心理调整策略。主要是围绕如何避免、纠正阅读的消极因素,建立积极主动的阅读心态这个主题来梳理、整合。

阅读心理调整很容易被人轻视,其实,重视它会让阅读事半功倍,忽视它会使阅读事倍功半,而且它的运用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自己、调整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

(二)阅读方法

古今中外关于阅读的方法可谓不胜枚举,名人有名人的阅读方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阅读方法,不同职业身份有不同的阅读方法,不同人生阶段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对于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加选择地随便抓一把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于阅读,很可能会对学生现在和将来的阅读习惯爱好的形成产生负能量。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阅读方法进行整理归纳:

1.对语文课本中的阅读方法加以扩展说明。

2.详细提供几种课本中没有提到但非常重要的阅读方法,如“笔记阅读法”,这种方法包含“标记读书法”、“质疑读书法”、“出入读书法”、“浓缩读书法”等

3.简略展示一些的个性化的阅读方法,以供学生个性化的选择,如“异想天开读书法”、“视听读书法”、“自我讲授读书法”等,这些读书法个性化强,也比较新颖,可能只适用一小部分学生或个别学生,或对某些学生将来特定的阅读有用处,所以可以简略提及这些阅读方法对应的事例、操作程序。

(一)讲解

教师不能照本宣科的讲解阅读方法,可根据学生的意见,对阅读方法中一些抽象的名词、概念作出解释,对其中的一些较复杂的操作方式进行说明。也可以通过参与学生阅读方法的讨论,从中提出自己的参考意见,提示或暗示学生哪些阅读方法必须掌握,哪些阅读方法适合哪些同学。这种教学过程主要还是组织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掌握,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被咨询者的角色,随时接受学生的询问。

(二)训练

阅读方法的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精力要落实在组织、指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具体的阅读实践,根据实践训练使用的材料,从三种途径来实施:

1.指导学生把阅读方法运用的语文课本的学习中去

2.指导学生把阅读方法运用到网络阅读中去。

3.指导学生把阅读方法运用到阅读名著中去。很多学生对名著阅读不感兴趣,甚至畏惧读名著,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阅读不得法。从“目录读书法”、“出入读书法”等名著阅读的基础方法到“笔记读书法”,阅读好名著就须用好这些阅读方法。

三、阅读方法校本课程的评价阅读方法的学习重在实际的阅读运用,而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恰当地运用阅读方法进行高效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由此形成阅读爱好。所以,要通过对学生阅读过程使用阅读方法情况的观察与记录进行定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进行积极评价,在正面评价中引导学生善用阅读方法多阅读。要加强学生阅读方法运用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自我激励、相互促进。诊断、反馈和激励是阅读方法校本课程评价的主要功能。

第二条路径:通过开发《超级快速阅读》指导学生高效阅读。

第三条路径:通过开发《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导学生高效阅读。

最后再分享一句话,与各位师友共勉吧。

军人的职责和使命 篇7

我国刑法理论创始之初, 完全移植了前苏联刑法成果———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及犯罪构成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 以苏联及我国为代表的犯罪构成体系, 由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组成。四要件之间不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每一个要件都不是为了递进到下一个要件而存在的。四要件一有俱有, 一无俱无, 只有四个要件全都具备了, 才说的上是构成某一个犯罪。

对此, 陈兴良教授早就指出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是平面化”的命题。张明楷教授认为, 我国“平面的犯罪构成的特点是, 犯罪构成由具有等价性的要件组成, 各个要件处于平面关系, 行为要么符合全部构成要件, 因而成立犯罪;要么一个要件也不符合, 根本不成立犯罪。”对照分析, 我国犯罪构成体系显然是平面的。平面体系因其各个成立要件都在同一水平线上, 故而先后顺序既不严格也不明显;随意调放某个要件的位置, 都不影响这个体系的存在。因此, 在理论上出现了四种因四要件排列顺序不同而形成的学说:其一, 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其二, 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其三, 客观方面———客体———主观方面———主体;其四, 主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客体。由此, 周光权教授认为:“把对犯罪———一种基本上属于人间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的认定这种高智商展示过程, 降格为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这四大块拼凑在一起的‘搭积木’的游戏, 会带来很多问题”, 甚至带有“儿戏”的味道。

二、传统犯罪构成理论在军人违反职责罪中的应用

近年来, 我国刑法学研究非常活跃, 每年问世的刑法学研究论著汗牛充栋, 发表的论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都很可观。相比之下, 军事刑法理论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寥若晨星。尤其是军职罪方面的论著、文章更是寥寥无几。

自修订后的刑法典增加了军职罪的内容之后, 军内外专家在出版的教材、专著中才开始涉及到相关内容, 如2003年黄林异的《军人违反职责罪》;2011年卢树明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精析》等。这两本书主要研究军人违反职责罪的罪名、认定和处罚。此外, 关于这方面的博士论文有, 李国振的《军人违反职责罪体系化研究》。硕士论文有:付海珍的《论我国军职罪的立法完善》;邰忠云的《军人违反职责罪若干问题研究》;杜彦博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其他代表性论文有:冉巨火的《论军职罪立法的疏漏之处》;蔺春来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犯罪主体立法的不足》;高巍的《军人违反职责罪立法缺陷浅探》等。

纵观这些研究成果, 笔者发现我国军事刑法理论研究尤其是军职罪研究的总体态势是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沿袭传统。无论是专著还是论文, 其研究问题的展开都是以我国传统刑法理论特别是传统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为基础进行的。而承袭于前苏联的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所一直奉行的包含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的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 在现实中存在着主观与客观认识不清, 四个要件作用不明确, 司法机关过分依赖主观问题定罪等问题, 使得刑法在相关犯罪的认定上出现了违反逻辑和人民群众难以接受的问题, 影响了刑法社会作用的发挥。

三、军人违反职责罪犯罪构成应当“阶层化”

由于传统犯罪构成体系存在的上述问题, 使得取代平面犯罪构成体系的犯罪论体系呼之欲出, 亦即以客观主义为立场、以阶层化的体系为方向的犯罪论体系。亦即, 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军职罪是由违法和有责两阶层犯罪构成体系决定的, 当行为不符合违法性构成要件时, 在犯罪构造系统的第一个评判层面上就被剔除, 不认为其构成犯罪, 用不着对它做下一层面的判断;犯罪构成呈由前推后、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丝丝入扣的缜密逻辑形态;而不是我国传统刑法理论所主张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四要件犯罪构成体系决定的。换言之, 军职罪的犯罪构成应当是“阶层化”的, 而不是“平面化”的, 不是四个要件在同一水平线上, 无前无后或者前后均可地一有俱有, 一无俱无。

于是, 笔者主张将军职罪的犯罪构成重新解构, 认为军职罪的实质是对法益即国家的军事利益造成的现实侵害或危险, 其是由违法与责任两个层面“阶层化”地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在此, “违法”解决的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正当的问题, “有责”解决的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是否应受刑法谴责的问题。易言之,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属于犯罪行为, 需要首先判断其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 如果其行为不构成违法或者具备违法阻却事由, 则该行为无罪, 根本不用进入到第二阶层即有责的判断了;如果其行为具备构成要件符合性, 构成违法, 然后再进入第二个阶层的判断, 即其行为是否应受刑法谴责。

违法与有责的两阶层体系对犯罪的认定, 绝不泛泛而论所谓的主客观相统一, 而是通过不断排除入罪事由, 清晰地说明违法阻却要素抑或责任阻却事由是否具备, 而最终得出犯罪成立与否的结论;对于不具备违法性的行为就无需进行到有责性的层面再行探讨, 从而逻辑清晰, 说理充分, 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平面犯罪构成体系的主观化和入罪化等问题。

摘要:我国刑法理论承袭于苏联刑法成果。在犯罪构成方面, 认为其是由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要件构成。此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面临严峻的挑战”。有学者认为, 我国传统犯罪构成理论是“平面化”的“搭积木”的游戏。是故, 笔者主张, 军职罪的犯罪构成应当是“阶层化”的, 而不是“平面化”的。

关键词:军职罪,犯罪构成,阶层化

参考文献

[1]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张明楷.犯罪构成体系与构成要件要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履行神圣职责 不辱光荣使命 篇8

2001年12月,马惠明上任伊始,面对绿园区人民法院这个曾多次获得各种荣誉的老典型,如何保持荣誉、提高核心竞争力、再铸辉煌?成为摆在这届领导班子面前的重要问题。为了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他和班子成员共同谋划、构思,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即通过构建“公正、高效、文明的绿色诉讼通道,打造一个优质、文明、新型、现代化的全省一流的法院(法庭)品牌,力争在一至两年内步入全省人民满意模范法院和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行列、三年内进入全国人民满意法院行列、五年内进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行列的奋斗目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把“创新”作为法院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围绕“精神文明建设+规范管理”的发展模式,坚持改革创新,走出一条适合绿园法院现状的发展之路。

以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主线,构建“绿色诉讼通道”,是他们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途径。他们通过开展“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司法活动,通过规范执法行为和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等活动改进审判工作作风,提高办案效率,提升执法水平,树立文明执法形象。

以抓队伍建设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可靠保障。为提高法官综合素质,提升法官的执法水平和司法能力,他们从人民法院面临的新形势和法官队伍的思想状况,对法官进行素质培训。为创造学习氛围,他们提出“建学习型法院,做学习型法官”的口号,每年定期聘请专家、教授来院授课,为法官“充电”,从而为推动整体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以抓廉政建设、制度建设为开创工作新局面的有效保证。在廉政建设方面,率先推出了建立廉政保证金制度和“四不为”惩防机制。提出构筑“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敢为”的惩治机制和“不必为”的保障机制在内的廉政制度体系。为保证审判质量,着力治理司法行为不规范、工作不细致等问题,他们还建立了案件质量评查制度,成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即案件评查专门机构,制定并启动了审判质量评估机制、审判效率考核机制及预防超审限预警机制和公示制度。建立了法官工作档案,内容包括:办案数、结案率、年平均结案时间、超审限率、执行标的实现率、业务学习情况、业务知识测试、信访投诉情况等项目。严把案件质量关和超审限关。

以为经济建设和大局服务为已任,把审判工作融入改革发展大局和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他们发挥审判职能作用,找准法院为经济建设和大局服务的切入点,通过打击妨害社会秩序、破坏企业生产、破坏投资环境的犯罪活动及各类严重刑事犯罪,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上一篇:物权转让材料清单下一篇:“乐于助人”与“悄悄走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