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

2024-05-17

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共10篇)

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 篇1

“宽厚仁和,倾诚无忌”——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认为:“医,仁术也。仁人君子必笃于情,笃于情,则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自序》认为医理艰深,疾病千变万化,医生必须具有“爱人、知人”的精神。南宋肖纲在《劝医论》中指出:“天地之中,惟人最灵,人之所重,莫过于命。”

“医乃仁术,仁善立业”——宋代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指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人命生死之所系。”清代名医费伯雄认为:“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

“为医之道,必先正己”——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明辨:“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明代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医家五戒十要》提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

仁心仁术、视病犹亲、术德兼修、感同身受,成为中医人文道德观的重要表达,需要我们后学持续传承与不懈践行。

“一视同仁,贵义贱利”——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认为:“欺则良知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日昌。”明代龚延贤在《万病回春》提出医家要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精脉理;四识病原;五知气运;六明经络;七识药性;八会炮制;九莫嫉妒;十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

“精求医理,博采众长”——魏晋褚澄在《褚氏遗书》指出:“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要求行医者“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要术德兼修,至精至微,“医道精深,不可浅尝辄止,而医者责任重大,临证不可不慎。”

“一心赴救,视病犹亲”——从中医药有史以来,无论是唐代的“患坊”,或是苏东坡创办的“安乐病坊”,无不充溢着仁慈博爱的人文道德。隋唐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指出“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明代张景岳在《类经图翼·自序》论及:“医之为道,性命判于呼吸,祸福决自指端,诚不可猜摸尝试,以误生灵。”

“廉洁淳良,不唯名利”——明代裴一中在《言医》指出:“医何以仁术称?仁,即天之理、生之源,通物我于无间也。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清代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说道:“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医生的座右铭集锦

1)医者以草率诊疗为耻。

2)行妙手仁心医术,立高尚医德医风。

3)患者无分贵贱,爱人胜于爱己,百拇医药。

4)医为仁人之术,必其仁人之心。

5)没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挽救生命更崇高。

6)做人重在诚,为医重在德。

7)病友急我急,病友想我想,病友需求我奉献。

8)细微显真情,平凡塑仁心。

9)医者多一份关爱,患者少一分痛苦。

10)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11)不重千金价,惟推一体仁。

12)医德为玉,医术为金。

13)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14)立院济世,行医为民。

15)医德医风见于心,至善至诚践于行。

16)树医德、重医术、善医人、勤医心。

17)没有什么比病人的.利益更值得医生关注。

18)至德行本,善医济世。

19)德高技精铸大医风范,礼全心诚创和谐医患。

20)心不如佛者,不得为医。

21)用爱谱写真情,用心呵护生命。

22)把苦、累、怨留给自己,将乐、安、康送给病人。

23)风高人心醉,德厚院生辉。

24)厚德载物施仁术,大医精诚济苍生。

25)面对面问诊,心连心开方。

26)术惠病人,德传天下。

27)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28)医者父母心,仁德值千金。

29)行医一生,奉献一生,不求名利,只求利人。

30)精医重道,仁心惠世。

医生的座右铭推荐

1)医行天地间,品高德自远。

2)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

3)妙手两肩担道义,良医一心为病人。

4)不求出名,只求别出事。

5)做自己能做的事,不做自己不能做的事儿。

6)医·精益求精,德·永无止境。

7)创新之路勤为径,服务争优心作舟。

8)清廉是为人之本,贪黩是祸害之源。

9)天道重医道,医道须仁道。

10)妙手仁心医患,杏林春暖人间。

11)厚德精医,止于至善。

12)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13)修医德于细微处·正医风从点滴起。

14)无论在任何压力下,也不能滥用自己的知识。

15)爱院求实,常修从医之德;创新奉献,常举兴院之事。

16)医德泽天下,仁爱润古今。

17)处世做人存正气,从医崇德树新风

18)一个医生对待病人:一要治病,二要治心。

19)你可以有同情心,但不要同情心泛滥。

20)换位思考常思患者不易,将心比心多为患者着想。

21)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为病人所需。

22)厚德精医,心诚利人。

23)德乃做人之本,廉是行医之道。

24)一言一行不忘医德准则,一举一动常思患者痛苦。

25)大节不可失,小节不可纵。

26)医德承载生命,爱心传递真情。

27)用药如用刑。刑不可误,误即于人命。

28)扶伤救死弘人道,济世匡民暖杏林。

29)心系患者方能德被天下,胸怀百姓始信大爱无边。

30)医术贵在精,医德贵于金。

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 篇2

我们先来看一下学者们对“叙述话语”的不同解释。我国学者徐岱指出,所谓叙述话语,具体地讲包括“叙述语”(即由叙述者发出的言语行为)和“转述语”(即由人物发出但由叙述者引入文本的言语行为)。(徐岱,2010:129)法国著名叙事学家热奈特将“叙述话语”解释为“用于叙述故事事件的口头或笔头的话语,在文学中,也就是读者所读到的文本。”(Genette,1972:71-76)不难看出,不论是“言语行为”还是“文本”都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产出的语言文字。针对《米格尔街》这部作品,我们将围绕话语的深层意义,直接引语的音效以及叙述话语的特色与风格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1 话语的深层意义

小说是作者通过文本的叙述者展示给读者的。因此,真实的作者是叙述者的幕后推手,而叙述者是作在特定的写作背景、情境之下创造出来的“代言人”。《米格尔街》的中文译者王志勇认为,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小说系列,是成长的奈保尔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评价。(王志勇,2006:191)实际上,虽然作品以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且作者的童年生活背景与小说中提及的场景颇为相似,但我们仍然只能部分地肯定小说中的“真实成份”。毕竟,小说和虚构从来就是一对孪生姐妹。如果《米格尔街》中的叙述者是“我”,那么小说的故事就是在“我”的口中娓娓道来。“我”是怎样讲故事的呢?先来看一段文中“我”的回顾性叙述:

要是陌生人开车经过米格尔街时,只能说一句:“贫民窟!”因为他也只能看到这些。可是,我们这些住在这里的人却把这条街看成是一个世界,这里所有的人都各有其独到之处……”(奈保尔64)

作者借叙述者之口使米格尔街具备双重意义:一方面,对于“外来者”来说,米格尔街就是“贫民窟”,让人不屑一顾;另一方面,“住在这里的人”把它当作是“一个世界”。然而在小说中,叙述者呈现给读者的却是多位主要人物先后选择离开米格尔街的事实,如,爱德华、墨尔根、懦夫“大脚”以及“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叙述者角度来看,这条街确实代表着人们心中的世界。而对于创造出叙述者的的隐含作者则更希望人们远离这条大街的尘嚣。再来看下面一段关于曼门的叙述:

米格尔街上人人都说曼门疯了,全不理睬他。我倒看不出他有什么不正常,反而觉得不少人比曼门更像是个疯子。(34)

叙述者开篇首先借“街上人人”之口塑造出一个疯癫形象,在竖起“疯子”的靶子之后,叙述者又迅速转而进行驳击,指出曼门并不疯,只是“他有的习惯有些希奇古怪”。叙述者话语在此形成了鲜明对照,让读者不得不循着叙事者的指引去探寻曼门到底是“真疯”还是“装疯”,读者被自然地引入了作者的叙述视界。叙述者接下来对曼门的描写可谓笑料百出,“他能整整一天只写同一个字”,“一手操纵并发起了那场狗屎运动”,而到后来曼门竟冒充“救世主”并要求被钉到“十字架”上。在荒诞的叙述中,曼门最终露出了原形,当人们用大块石头向他砸过去时,他“扯开嗓门粗野地咒骂起来。”当曼门“疯癫”的斗蓬随着叙事的推移被摘下时,叙事者传递给读者的不单是一个人物故事的终结,还印证了一个赤裸的事实:米格尔街上的人们认为曼门“疯了”,可他们却相信了疯子的话。因此,叙述话语充分暴露了米格尔街的反常、愚昧与混沌。小说的最后一篇《告别米格尔街》在最后一段有这样的叙述:

我离开他们,步履轻快地朝飞机走去,没有回头看,只盯着眼前我自己的影子,它就像一个小精灵在机场跑道上跳跃着。(189)

在此,叙述者选择让“我”离开作为故事的结局,而且让“我”的离开变得义无反顾、充满欢欣。我们可以结合作家真实的人生经历来感悟其中的意义。祖籍印度的奈保尔1932年出生于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岛小镇查瓜纳斯,1938年举家迁往西班牙港。1950年,他拿到了特立尼达政府提供的一份奖学金远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而小说中提到的“米格尔街”正是位于西班牙港西部,叙述者“我”的求学之路与作家也颇为相似。在这一层面上,我们可以将叙述者的话语理解为作家真实的声音。这条充斥着混乱与畸态的米格尔街再也难以负荷“我”的梦想,因此,叙述者背后的作者让“我”选择逃离。

2 直接引语的音效

“在传统小说中,直接引语是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直接性与生动性,对通过人物的特定话语塑造人物性格起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它带有引号和引导句,故不能像自由直接引语那样自然地与叙述语相衔接,但它的引号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有时却不可或缺。”(申丹,2010:157)人物话语通过直接引语进行表述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叙述者话语向人物话语的转换。在《米格尔街》中,直接引语的使用十分多见,这些带引号的话语对人物塑型起到了恰到好处的立体声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我说:“你是干什么工作的,先生?”

他站起身来说:“我是诗人。”

“是个好诗人吗?”我问道。

“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他说

“你叫什么名字,先生?”

“B·沃兹沃斯。”

“B是比尔的意思吧?”

“是布莱克,布莱克·沃兹沃斯。怀特·沃兹沃斯是我哥哥,我们心心相通。就是看到朵像牵牛花一样的小花,我都要哭出来。”(43)

在与B·沃兹沃斯的对话中,由叙述者“我”发起话语,通过B·沃兹沃斯之口述向读者展示他的内心世界。叙述者背后的隐含作者让“他”叫B·沃兹沃斯,给予其“伟大的诗人”身份,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英国浪漫主义“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小说中作家借用沃兹沃斯之名,让这位所谓的“诗人”形象在读者面前逐渐清晰起来。从后文叙述中我们得知,事实上“从来没人买过”这位自称是“伟大的诗人”的诗,哪怕只需“四分钱”。因此,小说中使用“B·沃兹沃斯”这个名字也许更像是一个噱头。在这组对话的最后,“诗人”的声音透露出深深的感伤与忧戚,而这正是我们听得见的“他”的真实的心灵写照。再来看另一组对话:

我跑到博勒的屋里,喊道:“博勒先生,你的号码中奖啦。”

博勒的反应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他说:“喂,小子,你敢跟我叫板。你可别把我惹火了,当心我揍扁你。”

“真的中奖啦,博勒先生。”

“你他妈的是怎么知道的?”

我说:“从报纸上看到的。”

这下可真把博勒惹火了,他一把抓住我的衣领,咆哮着,“还要我怎么对你讲?你这个小笨蛋,狗杂种,决不能相信报纸上的一切!”(151)

在此,直接引语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性情乖戾、愤懑不平的小人物形象。小说中叙述者直言,博勒是个天生的悲观主义者,“决不能相信报纸上的事”是他的全部人生哲学。一般来说,直接引语的音响效果需要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体现出来。(申丹158)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引述语部分与叙述性话语相结合的表达效果更让读者感到话语声音的真切与生动。博勒不相信报纸是有原因的:报纸上的信息曾接二连三地让他上当受骗。因此,当“他”从“我”口中得知报纸上公布的中奖消息后仍然不肯相信,于是就出现了前文对话的一幕。话语让读者仿佛听到了博勒愤怒的咒骂声,声音中充满了绝望。

3 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前文中提到,小说的故事发生在特立尼达岛的西班牙港西部地区,而历史上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原为北美印第安人的居住地。1498年哥伦布经过该岛附近,宣布该岛为西班牙所有。之后的几百年间,其先后成为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地。1889年,两岛合并归属英国统治。1962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黑人和印度人的后裔是当地的主要人种。小说的创作时间是作家离开特立尼达岛之后的1954年,当时的特立尼达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打下了深刻的殖民历史的烙印,是殖民地人民被殖民历史的文化书写。

如果将叙述文本简单地分为叙述语(引号之外的话语)和人物话语(引号内话语)两部分的话,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引号中的引述语部分,即人物的话语,几乎都不是标准式英语,或者说是一件变体的英语。举例来看:

不难看出,上述引语与标准之英语相较存在较大差异。如,主谓不一致、系动词省略、代词误用、情态动词变体等。这些语言现象在小说人物话语中极为普遍,而省略系动词的用法在黑人英语中也颇为常见。但并不是小说中所有的人都采用这种讲话方式,如,海瑞拉夫人,她所讲的英语却是标准的英语。原因很简单,她是来自于当地的上流社会,是富人也是白人。小说中还引用了10余首具有民间文化特色的克利普索小调。这种小调起源于西印度群岛,多为临时编唱的,常常用来讥讽时事政治。来看其中的一首:

I was living with my decent and contented wife

Until the soldiers came and broke up my life.(185)

这首小调的小说背景是:二战爆发后希特勒占领了法国,美国兵开进了特立尼达。小说人物爱德华开始变得“美国化”,“投靠”并取悦美国人,最终却落了个老婆被美国佬拐跑的下场。小调的唱词不能不说是一种尖酸的揶揄与嘲讽。小说中爱德华式的人物并不少见,作家借多首克利普索小调对他们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这些小调富于节奏,韵味十足,极具表现张力,为小说的叙事艺术及人物塑造增添不少色彩。

4 反复、讽刺与幽默

奈保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已近古稀之年。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早期作品已充分显示出巨大的成功潜质,“他(奈保尔)在小说《神秘的按摩师》(1957)和《米格尔街》中将幽默与人性相融合,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赞扬。”(Malak261-62)研读《米格尔街》这部小说发现,作家的叙述话语时而是充满智慧的幽默,时而是尖刻的讽刺,时而又是深深的同情与怜悯。种种表达效果的凸显得益于文本极具个性化的的语言风格。

反复。小说第一篇讲述的是关于博加特的故事。在与另外一个主要人物海特的对话中,读者能够反复听到俩人之间互问的一句话:“发生了什么事儿,博加特/海特?”相同的话语重复出现了6次之多。我们不妨这样来理解:一方面,“重复也是一种强调,”(徐岱416)为进一步叙述拓开笔墨进行铺垫;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米格尔街上的小人物终日无所事事,拿打听别人的私事来消磨时间。在讲述木匠波普的故事时,我们听到他反复说的一句话是:“我在做一件叫不出名堂的事儿。”这体现了小说人物精神的迷失,他们没有任何生活目标,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要做什么。小说中,不仅人物话语出现过多次重复现象,而且人物的动作也有不同程度的反复。如,博加特在小说中反复失踪了三次;伊莱克斯多次参加剑桥文凭考试和卫生防疫员考试,均以失败告终;比哈库总在鼓捣他的汽车,却总是修不好。种种重复与反复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叙事的节律和进程。从文本深层次来看,人物言语和行为的反复无常正体现了街头人们的某种悲剧性格和精神世界的异常与空虚。

讽刺与幽默。“无论在现实生活里还是审美领域里,讽刺与幽默常常被我们相提并论、一视同仁。”(徐岱398)但我们很难将二者之间划上等号。幽默的直接效果是引起人们发笑,但讽刺“产生的效果却是否定的,破坏性的”。(同上)《米格尔街》中的讽刺与幽默无处不在,成为小说话语的一大特色。叙述者对焰火师墨尔根的描述可谓活灵活现,幽默与讽刺并存。热爱制做焰火的墨尔根“身体细小得像根火柴”,他的太太却长得人高马大。他的两个最大的愿意是:“人们笑话他”和“制造最美的焰火”。为了逗乐他甚至拿自己的孩子开玩笑,人们都厌恶他。当他与特丽萨偷情的事情败露后,他被妻子“拎出来”,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个高头大马的女人拎着一个瘦小的男人”让人们捧腹大笑。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成为人们笑柄的墨尔根却被这事“彻底摧垮了”。接着在墨尔根家又发生了“1933年西班牙港的国库失火之后最壮丽的一场大火”。人们惊叹“墨尔根的焰火竟是如此美丽”,而墨尔根也因此被指控为“纵火狂”。小说中人物的搞笑与滑稽往往是以人物的毁灭做为代价的,因此,讽刺与幽默也常常结伴而来。

从读者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通俗易懂的。叙述话语中没有任何刻意雕琢的痕迹,也没有令人费解、华丽艰涩的词藻堆砌。但小说塑造的人物却能给读者留下长久的印象和思考。读奈保尔的作品,使我们不得不“更加正视世界上那些受压抑的历史”,也使我们想努力探寻那些与作家之间可能引起的共鸣和震撼。小说中交替使用各种话语策略,如,通过言外之意表达叙述文本的深层次含义,人物话语中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和带有地方特色的“英语变体”、克利普索小调等,在人物刻画上采用反复、讽刺与幽默相结合的修辞手段。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更好地映射出作品的深刻主题,即,殖民与被殖民的历史以及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畸形社会和人间悲剧。

摘要:奈保尔的《米格尔街》是对加勒比地区特立尼达被殖民历史的书写。小说展现了畸形社会下弱势群体的悲哀与人物命运的乖蹇。该文从叙事学之叙述话语角度出发,将文本细读与分析相结合,探讨了小说叙述话语的深层意义、引述语的直接音效、非标准式英语和克利普索小调的视觉成像,以及小说修辞上的特色。指出小说叙述话语的巧妙运用正是叙述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V.S.奈保尔,《米格尔街》,叙述话语

参考文献

[1]Genette Gérard.Figures III[M].Paris:Seuil,1972.

[2]Malak Amin.Naipaul's Travelogues and the'Clash of Civiliza tions'Complex[J].Crosscurrents,2006:261-262.

[3]Naipaul V S.Miguel Street[M].Vintage international,2002.

[4]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V.S.奈保尔.米格尔街[M].王志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奈保尔的两个世界 篇3

这到底是怎么样一部传记呢?让奈保尔出尔反尔,一方面授权,并且不改一字;但另一方面又要用如此恶毒的妇人之道报复传记作家。

《世界如斯》(取自奈保尔小说《河湾》严厉的开场白,完全是典型的奈保尔风格,紧张戏剧性的节奏,一流小说的深刻洞察和感伤悲悯。作品保持两种基调,一方面向这位印度契约劳工的孙子经过痛苦艰难从特立尼达这个殖民小岛走出来,并成为过去半个世纪里最伟大的英语小说家之一,表示诚挚的敬意;另一方面把现实生活中无情地对待自己的妻子和情人并多次公开声称嫖妓的奈保尔描绘成一个可怕的“怪兽”,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判断如何共存是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奈保尔早在1987年出版的《抵达之谜》中就讨论过作为作家的自己和作为真实个人的自己的分裂问题,只是用一种精神自传性的表达方式,在哲学层次讨论。而在《世界如斯》中,弗兰奇则从具体的事实材料出发,他坚持要求查阅存放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的奈保尔档案库,里面包括他的书信、日志以及奈保尔本人从未读过的他的前妻帕特丽莎·安·黑尔的日记。

《世界如斯》如同奈保尔本人的小说一样给人一种震惊之感。弗兰奇追寻到了奈保尔出生地特立尼达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发现的历史,以及独特的文化特征。理解奈保尔身后所拖带的时空历史。奈保尔的外祖父之家、母亲家的权势等等,与奈保尔的作品相互印证,似乎对奈保尔的生平和创作做出一番考证,只是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构已经无法确认。

而弗兰奇丰富的叙事的重点是奈保尔与最亲密的人的关系以及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弗兰奇指出了奈保尔的一生中的两个转折点,两个可能摧毁奈保尔的时刻,但最后好坏参半的塑造了他,使他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和一个这样的男人。第一个转折是奈保尔在最初的文学道路上的失败所导致的精神危机,这次危机多次出现在奈保尔自己的小说和纪实作品中,只是他一直忽略了一件关键的事,虽然他声称自己观察世界、讲出真相——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写作者,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但弗兰奇在书中也如同奈保尔一样讲出真相的另一面,在奈保尔生命最黑暗的时期,他与一个年轻英国女子共度,她叫帕特丽莎·黑尔,她让奈保尔免于沉沦。弗兰奇节选了两人的书信,从中可以看出奈保尔有多离不开她。伴随着奈保尔文学道路的顺畅,他们两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帕特丽莎成为他不可或缺的文学助手,他的女佣和煮饭婆,他的妈妈,他发怒的对象,他的旅伴但却从未出现在他任何的游记中。他们两个饱受压抑、天真稚气的灵魂,在生命最无助的时刻相遇,却从未建立起一种真正的两性关系。弗兰奇认为奈保尔被扭曲的性生活是他创作的源泉,并披露了从奈保尔本人那里得到的细节内容。奈保尔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发生在1972年初他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进行创作采风时——这是《世界如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这次旅行中,奈保尔遇见了一个名叫玛格丽塔·古丁的阿根廷女人。婚外恋释放了他所有的欲望和想像。和玛格丽塔一起得到的感官释放,开启了奈保尔上世纪70年代最富创造力的阶段。奈保尔非常坦诚的告诉弗兰奇这段经历对他创作《在一个自由的国度》和《河湾》的刺激作用。而这时奈保尔把他的生活分裂成理智和肉欲两部分,他往返来回于两个女人之间。弗兰奇毫不留情的总结道:“家里有个慈母般的妻子,南美有个妓女样的情人。”

弗兰奇查阅了帕特丽莎的日记,通过一个得知自己丈夫不忠的妻子的文字发现生活中的奈保尔。帕特丽莎的日记观察细致,透露出她对现实的无奈以及逃避,她已经习惯了奈保尔冷冰冰的发号施令,她为他付出了所有母性的关怀。直到她因癌症去世的那一刻,奈保尔才意识到帕特丽莎的存在,“我被解放了,可她被毁了。这是不可避免的。”依然是冷酷的对待,弗兰奇与奈保尔的直接对话,将奈保尔残酷的一面暴露无遗。两个月后奈保尔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娜迪拉,一位巴基斯坦的记者,小奈保尔20岁。在第二任妻子的陪同下,奈保尔把前任妻子的骨灰撒在威尔特郡的乡下。

保尔的母鸡教学反思 篇4

本周依旧是人与动物的主题,本节课旋律活泼、简单,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在学习时同学们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由于调比较高,学生们在演唱时出现了自己降调的问题,由于我及时的纠正了这个错误,同学唱得不错。

这首歌比较适合作为视唱曲目,但由于学生的视唱水平比较低,还不能自主的进行视唱,所以我采取了教唱的方式,随着学生的视唱水平逐渐的提高,我将逐渐的放弃这种方法,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视唱。

这首歌中的难点部分为休止符的演唱,这是我处理的不太成功的地方,在我提醒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做得很好,可是脱离我的提醒,学生们就会忘记。这是我以后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如何加深学生对难点的印象。

写给远去的“保尔”的一封信 篇5

奥斯特洛夫斯基先生:

您好!

我是您的一位忠实读者,您的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百读不厌。

您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令我心潮起伏,您在战斗中被炮弹炸伤更牵动着我的心。

您的伤势非常严重,被人送进了医院,医生给您做过手术后,对您能否活下来的问题,都持有怀疑态度。是您坚强的意志,支撑着您又恢复了生机!

伤好后,您开始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写了一半,邮给了您的朋友达亚,没想到竟然邮丢了。您像挨了当头一棒,差点栽倒。可您不灰心,重新写。您回到了故乡,阿尔焦姆高兴极了。可是您那时候已经看不见任何东西了,而且走路也不方便。聪明的哥哥别出心裁,为您做了一件特殊的工具——一块纸壳上刻着大小一样条框的写字板。您又能写作了!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你坚持,坚持,再坚持!就这样,世界文坛上一颗堆璨的明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终于发出了它特有的异常夺目的光彩。

细细想来,您当时的环境和我们现在,确实有着天攘之别。但您仍然从一个贫困的.厨娘的孩子成为一名优秀的革命战士,到最终成为蜚声世界的作家。所有这些,靠的正是您超乎常人的坚强意志,无论足在残酷的革命战争中,还是在无情的病魔打击下,您都能克服艰难困苦。甚至从瘫疾和双目失明的严重痛苦中,你也能重新找到光明和目标。的确,信心和毅力,支持着您,让您一步步走向了成功。这些,现在也都深深地激励着我。

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在中国,熟悉您的书的人真是太多太多了。您的书不仅在我国出版,而且中俄两国还合作拍了一部同名的连续剧呢。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我爸爸妈妈也说,他们也都是看着您的书长大的。这本书就像一盏指路明灯照亮了千百万读者前进的道路。是的,“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段话说得多好啊!现在,您的这段话,已成为无数人激励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航标。不光如此,您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更激励了世界上无数陷入困垅的人,使他们重新扬起理想的风帆。更重要的是,你给了善于求索的人们无穷的动力。

总之,您是我最喜欢的作家,我喜欢您的坚强,您的勇敢。

令人遗憾的是,如今你已走得很远很远。不知,在那遥远的地方,您是否还在继续书写着那永无止境的奋斗之歌?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与太阳一同升起的,还有您那“钢铁”一般的意志。您对生活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已激励了无数人,有了这种精神,相信千万个“保尔”会成长起来的。我们会永远怀念您的!

遥祝

安好

曹瑞

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是谁 篇6

B。张海迪

C。雷锋

答案:(A)。

相关阅读:

吴运铎(191月17日-1991年5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作家、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因为著有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而有“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之称号。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吴运铎,祖籍湖北武汉,出生于武汉蔡甸。早年曾在安源煤矿当矿工。全国抗战爆发后,吴运铎不远千里,奔向皖南云岭,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司令部修械所车间主任,淮南根据地子弹厂厂长、军工部副部长,华中军工处炮弹厂厂长,大连联合兵工企业引信厂厂长,株洲兵工厂厂长,中南兵工局第二副局长,机械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五机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问等职。是全国总工会第八、九、十届执行委员,第三届共青团中央委员。他心系兵工,为人民兵工事业无私奉献。在淮南根据地时因陋就简,带领职工自制土设备,扩大了枪弹生产。还主持设计研制成功枪榴筒,参与设计制造37毫米平射炮以及定时、踏火等各种地雷,为提高部队火力做出了贡献。在生产与研制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仍以顽强毅力战胜伤残,坚持战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说:“只要我活着一天,我必须为党为人民工作一天。”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全国总工会授予他特邀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并将他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吴运铎是一名真正把一切献给党的人。离休之后,他应邀担任京、津、沪好几所工读学校的名誉校长,许多中小学的`校外辅导员和一些刊物,群众团体的顾问,是《劳动的开端》一文的作者。

奈保尔,文学世界的漂流者 篇7

维·苏·奈保尔,英国著名作家。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上世纪50年代开始写作,著有《米格尔街》《自由国度》《大河湾》《非洲的假面剧》及“印度三部曲”等。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4年上海书展上,最重量级的活动之一是诺贝尔获奖作家维·苏·奈保尔(下文称奈保尔)的到来。这是奈保尔第一次访华,他还将在上海度过自己82岁的生日。不久前在《上海书评》上,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写道:“奈保尔呈现出的公众形象是个愤怒的男人,很容易动气,可能会没来由地做出惊人的粗鲁举动,执迷于自己伟大作家的地位,刻意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无法忍受蠢人,或者说任何人,包括那些与他最亲近的人。”

这些描述,和出现在中国读者面前的奈保尔判若两人。因为从伦敦长时间乘坐飞机,又参加《大河湾》的中文版首发式,奈保尔疲惫而虚弱,只能坐在轮椅上亮相。他的夫人纳迪拉,时刻在他身边。奈保尔显得少言寡语,大部分回答都由夫人代劳。

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见你要看的东西

来中国前,奈保尔说自己并没有在心里放入太多的期待,“因为一旦有了期待就看不见你要看的东西,我只是过来然后观察就可以了”。这位超级爱旅行的作家,每到一洲一国,都会写点什么。但对于是否会写中国,他直接回答:“也许不能了,因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需要认真地体验、观察,需要很多知识,但是现在我没有这些。”

奈保尔似乎也没有满足中国读者对他的期待。在论坛上,他很坦白地说并没有读过中国作家的作品,也没有和中国的作家有过交往。他的夫人则出来圆场:“他给中国的一位诗人颁过奖,我们是在威尼斯碰到的。因为他是评委,所以看过那位诗人的作品。”

整个中国之行,奈保尔都更乐于当一个少言多听的角色。在杭州,当被问及想要推荐哪一本书给中国读者时,奈保尔直言:“我不喜欢这个问题,我不想强迫读者读这本书,或者那本书,他只要读书就行了。”这次又是夫人替他做了耐心的解释:“我认为奈保尔所有作品都非常优秀,如果是第一次读,我会推荐他的早期作品《米格尔街》。作品就像堆砖,如果是一个年轻人,可以从早期的喜剧性作品开始,以后会形成自己的阅读路线。”

旅行挽救了他

在没有获得200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奈保尔对中国人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出生在特立尼达,这座位于加勒比海的英属殖民岛屿,也是奈保尔的文学摇篮。奈保尔的祖父是英属印度的契约劳工,属婆罗门种姓。

印度人在世界上向来以遵循本国文化而出名,但奈保尔的父亲西帕萨德却是个反叛的“逆子”。他对宗教敬谢不敏,喜欢英国文学,并终生怀抱作家梦。奈保尔童年时,父亲常常会给他读自己特别喜欢的英国文学作品片段。比如莎士比亚的《尤利西斯·凯撒》,狄更斯的《雾都孤儿》,一边朗读,一边讲解。

在父亲的影响下,奈保尔从小就对英国文化充满向往。在他眼里,特立尼达是未开化的蛮荒之地,是“大海中最可笑的小岛”。18岁时,他前往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奈保尔先是过了一段苦日子:找工作时因为移民身份饱受歧视,住地下室,不得不靠妻子教书来维持生计。他后来写道:“经过一番奋斗我才来到这里,但它又不是我的世界中心,我被骗了,而我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直到成为BBC的“西印度之聲”广播员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奈保尔才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

1957年,奈保尔的处女作《神秘的按摩师》发表。随后几年,他以平均每年1部小说的速度写作,《埃尔维热的选举权》《米格尔街》等小说接连问世。这些早期作品中,充满了奈保尔童年的记忆和对特立尼达生活的回忆。

奈保尔最著名的“印度三部曲”是他三次去印度旅行、采访的产物。母国给了他一种深深的幻灭感。“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到了世界另一边的特立尼达……印度,这个我1962年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在书中,奈保尔满怀惆怅地写道。

跨文化的身份让他矛盾不已:特立尼达的浅薄文化是他向来不屑的;英国文化总让他有局外人的感觉;印度曾经很神秘,现在也已幻灭。奈保尔后来回忆,是旅行挽救了他,他在加勒比海地区旅行,还去了非洲,写出了《大河湾》等阐释另一种文明的作品。

奈保尔的书中,也越来越深入地体现了殖民主义国家对第三世界,尤其是非洲国家的控制和破坏。奈保尔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殖民地人,作为一个访问者,在行走的浪漫背景里,观察在那些地方生活着的人与社会,就像从远处观看我自己成长的那个地方。”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奈保尔的获奖词像是对他自己话语的印证:“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流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

“毒舌”与冷酷

奈保尔的生命中,有3个重要女人:两任妻子以及阿根廷情妇玛格丽特。

他和第一任妻子帕特相识于牛津校园。帕特是土生土长的英国人,比奈保尔大17天,苗条矮小,善良温和。在双方家庭都反对的情况下,两人义无反顾地热恋,并于1955年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

在奈保尔面前,帕特是一个死忠于他的文学“粉丝”,也是个贤惠妻子。可他对帕特最多的评价却是“无趣”。婚后不久,他就开始寻花问柳,还给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需要很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以获取写作灵感。

奈保尔对情人玛格丽特比对妻子还冷酷。为了奈保尔,玛格丽特抛夫弃子,离婚后苦于生计甚至去给别人当情妇,好不容易熬到了1996年,63岁的帕特因癌症去世。奈保尔却早已移情别恋,与在巴基斯坦相遇的纳迪拉一见钟情,并火速结婚。

奈保尔在文学圈有很多口舌官司,他总是对自己过于自信,对别人过于尖刻。1986年,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非洲第一位获奖的作家。奈保尔听到这个消息后问:“他有写过什么吗?”并且补充说,诺贝尔评委会跟以往一样,“从一个伟大的高度上向文学撒了泡尿。”

2001年,当他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的获奖感言是:感谢妓女!诺奖主席听到奈保尔居然感谢妓女,赶紧发表声明:“我们评奖只看他的作品,不管他的人品。我们爱他的作品,但绝不跟他交朋友。”

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 篇8

认识保尔,是在戴着红领巾的时候,为了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辅导员给我们讲了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并给我们看了那本书的封面,在我幼小的心灵里,那是本庄严的书。

这个寒假,看完了整本书,那个在树林中奔跑的男孩,那个在小巷中与敌人拼杀的青年,那个在枕木上抒写青春的默默奉献者,那个与病魔顽强斗争的钢铁般的硬汉子……他的经历感染着我,他的精神鼓舞着我,他告诉我要珍爱生命,并随时准备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伟大的事业。

十几年过去,保尔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小学生知道还珠格格,不知道保尔;中学生熟悉周星驰,不熟悉保尔;大学生崇拜比尔·盖茨,不崇拜保尔。

是的,以某些人的价值观来看,保尔并没有什么可羡慕的,显赫的.社会,豪华的物质生活,都不曾垂青过他,他不曾像盖茨那样,以过人的智慧,成功地聚敛着个人的财富,他只是千千万万社会角色中普普通通的一个。

他活着,与困难作无所畏惧的斗争,对自私自利者无情地嘲讽,他无限忠诚于自己的事业,他为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幸福而活着,在生活的洪流中保尔磨炼出钢铁般的灵魂,他坚韧的品格和博大的胸襟足以令渺小卑弱者汗颜。

盖茨是时势造就的英雄,而保尔是社会大厦的基石,他用整个生命回答了一个问题: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并且这个答案永不会过时。每一个想当英雄的人,都必须具有保尔的品质,那就是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执著,对生命的珍惜。否则,他只会成为阴谋家。

保尔的座右铭的理解 篇9

他是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小时候生活艰苦,但仍然坚持生活,并立志从军。他凭着毅力,在艰难的理想之路一步又一步地前行着,严格要求自己,不向困难低头,不向敌人屈服。他把整个生命和所有精力毫无保留的地奉献给他那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为世界和平而努力!而他也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满腔热血的革命战士。

这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它赞扬了在绝望的命运中仍坚强不屈,向命运挑战的精神,鞭挞了那些只会作威作福的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社会的丑陋,表现了作者所代表的当时无产阶级对受压迫命运的抗争精神。

人生,可以说是一段曲折而坎坷不平的路。在人生的旅途中,你会遇到重重的困难,要去面对失败的打击和不被人理解的痛苦。但是,这一切都是短暂的。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造就优良的素质,并有执着的追求,在正确的生活目标,他才不会被生活所拖累,不会被不幸所压倒,他才会在苦难的熊熊烈焰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去热爱生活,去充实自己,迎接美好的明天。

从年少时的退学,到年轻时的屡次受伤,保尔的道路并不顺利,短暂的浪漫与闲适在多年的煎熬与痛苦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他仍乐观面对,汲取读物中所具有的精神,锲而不舍,相信未来的灿烂,往成功的彼岸全力驶去。钢铁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

在突破障碍、战胜困难后,回顾走过的道路,我们就会领悟到,那是磨炼人生的火焰。多少英雄、伟人,都是在熊熊燃烧的火焰中锻炼出来的。当保尔从大火中挣脱出来时,他便可以自豪地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约翰·保尔森:投资界的“影帝” 篇10

赚钱第一要诀就是不要亏损

1955年12月14日,保尔森出生于美国纽约皇后区一个叫Beechhurst的中产阶级小区。保尔森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虽然他的父亲从一个会计做到一家小型公关公司的首席财务官,不过他们家并不富有。关于保尔森的商业启蒙教育,来源于他的祖父,祖父曾教他从超市买来大包装的糖果,然后再零售给同学——那时候,保尔森只有6岁。

保尔森本科时就读于纽约大学,大一的暑假,一次南美洲之旅让他变得更加富有激情,并开始着迷于赚取财富,而之后他又被后来的高盛集团董事会主席、美国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关于风险套利的讲座所吸引,由此产生了自己未来要做对冲基金的憧憬。

1978年,保爾森以全班第一的成绩毕业于纽约大学商业与公共管理学院,紧接着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在这里学习期间,保尔森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以聆听杠杆交易先驱杰里·科尔伯格(Jerry Kohlberg)的演讲,由此引发了他对杠杆交易的长期关注和研究,开始梦想进入华尔街。

带着这样的梦想,保尔森从哈佛大学商学院获得MBA学位,并被授予贝克学者(Baker Scholar)的称号,哈佛的这种最高学术荣誉只授予那些顶尖的5%的毕业生。当他毕业时,华尔街正值熊市,而咨询公司愿意为新人提供较高的起始工资,原本打算进入华尔街的保尔森进入了大名鼎鼎的波士顿咨询集团,担任管理咨询师,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在波士顿任职期间,保尔森曾受到同事的指点,认识到表面繁荣的房地产行业剥去通货膨胀因素之后,其房产价值增幅会非常微小。不久之后,对于华尔街的向往使他转身进入了极富传奇色彩的奥德赛合伙投资公司(Odyssey Investment Partners),并为其工作了两年。

1984年,28岁的保尔森进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的并购业务部门。此后4年里,他从一个并购部职位最低的分析员升到了董事总经理。他的一个客户——马蒂·格鲁斯管理着一个非常成功的风险套利公司格鲁斯合伙基金。这是一个很小的公司,但是获利颇丰。保尔森意识到:“虽然贝尔斯登的收益也相当丰厚,但它主要的盈利模式是赚取佣金,这与投资业务的盈利相比显得相当有限。基金投资能获得更高的回报。”

在职场历练多年之后,保尔森练就了出众的财务分析能力,造就了他与众不同的投资思维,他不再受制于华尔街金融体系中的条条框框,不再完全依赖信用等级、评级机构评级,而是海量收集财务信息自己综合分析,并以此作为投资判断的依据。在贝尔斯登任职四年后,他决定从投资银行转行到基金管理,加入格鲁斯合伙基金,成为合伙人之一,正式开始了他的基金管理生涯。

1994年,他看准了对冲基金的势头,和其他几家小对冲基金合租了一间办公室,创立保尔森对冲基金(Paulson &Co),专做并购套利(风险套利的一种)和事件驱动投资。

开始的几年,保尔森的资产增长缓慢,到互联网泡沫破灭前,他的基金规模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因为规模不大,他更注重建立一个良好的业绩记录,投资非常谨慎。他的投资哲学有两条:一是对市场下跌准备充分,市场上涨时便不必费心;二是风险套利不是追求赚钱,而是追求不亏钱。

卖空是并购套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尔森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他的投资风格非常谨慎,他的基金自成立起只有一年是亏损的。正如他在演讲中表示的那样,赚钱第一要诀就是不要亏损。当然,在大牛市时他的业绩并不能引人注目。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给了他绝佳的机会。他当时的判断是,很多在虚高股价支撑下的并购案会“黄”掉,因此他大量卖空,在互联网股票狂跌的2001年和2002年,他的基金都分别增长了5%。逆市飘红,投资人便闻风而来,到2003年,他的基金规模达到了6亿美元。两年后,他管理的总资产更达到了40亿美元。但因为为人非常低调,在对冲基金行业之外,他的名声并不大。

“最赚钱的机器”必须牢记“永远不要放弃”

保尔森是非常执着的人。正如他曾经告诉《对冲基金新闻》的记者,他最喜欢的名人名言就是丘吉尔所说的:“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放弃。永远不要放弃。”保尔森早在2005年4月就开始部署他的卖空次贷指数的投资,这一年,保尔森的基金回报率是负0.84%,同期的标准普尔500指数增长4.9%。2006年,他再次以11.5%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的15.8%。直到2007年2月次贷危机拉开序幕之前的两年中,他的卖空给他带来大量的金钱损失和客户流失。但是,他并未放弃自己的主张。为了减压,他每天在中央公园跑步一个小时。终于他等到了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创造了投资界又一个奇迹。

2006年初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房价绝不会在全美国范围内下跌;房贷专家们不断地鼓吹着,楼市和住房抵押市场将持续红火;利好消息频频见诸各大媒体。华尔街的绝大多数大腕们也持同样的论调。信用(证券)等级评定机构也纷纷为华尔街的金融产品打出AAA评级。

可是,周围任何一丝的风吹草动都没逃过保尔森的眼睛。在华尔街的财富狂欢中,他却异常冷静,他已经发现了美国房贷市场的泡沫——“专家们被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蒙蔽。”保尔森摒弃了评级机构的打分,他亲自带领自己45人的团队,追踪成千上万的房屋抵押,逐个分析所能获取到的个人贷款的具体情况。“从最开始就要选出那些埋藏着地雷的个人按揭贷款证券。”随着逐渐地深入,他越来越深信投资者大大低估了房贷市场的风险,债权人越来越难以收回贷款。

nlc202309040328

华尔街为房贷市场发明的两种金融产品——CDO与CDS之间的关系是:CDO的风险越高,为其担保的CDS的价值就越高。在房产繁荣时期,绝大多数人都认为CDO没有太大的风险,所以CDS的价格非常低。

凭借清醒的分析,保尔森剥开了房产繁荣的虚表,他费尽周折地劝说投资者们,让他们相信美国房产市场正面临极大的危机,而要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的资产,进而获利,做空CDO则是一本万利的最好选择。许多投资者都疑虑重重,甚至嗤之以鼻,因为做多CDO使他们赚得盆满钵满。不过还是有少部分约翰·保尔森的长期合作伙伴给予了支持。

2006年7月,保尔森筹集了1.5亿美元,为第一只用于做空CDO的基金建仓。他设计了一个复杂的基金操作模式:一边做空危险的CDO,一边收购廉价的CDS。随后的几个月,美国房产市场却依然繁荣,丝毫看不到萎靡的迹象,约翰·保尔森的基金在不断地赔钱。有投资者好几次急匆匆地问他,是不是应该止损。他断然回绝:“不,我还要加注。”

虽然他对投资者表现得镇定自若,但他自己的内心却一直不能平静。一方面,与当时主流投资方向全然相反的基金操作方式,使他感到压力重重;另一方面,在不断地追踪大量个人按揭贷款情况的过程中,他又清晰地感觉到巨大的成功正一步一步地临近。当时他只有通过在中央公园晨跑来缓解这种复杂的心情。

2006年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初见端倪。保尔森的基金已经扭亏为盈,升值20%。他的信心越来越足,紧接着又建立了第二只同类基金。2007年2月,寒意袭入华尔街。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预报季度亏损。贝尔斯登公司投资次贷的两只对冲基金也相继垮掉。这一切无不意味着,大规模的信用违约已经到来,惊恐的华尔街金融机构和大银行大量求购CDS。在金融市场中,CDO风险陡增,其价值大幅缩水,而CDS大幅增值。

这一切,正是保尔森在过去那些华尔街不眠夜里所预见到的,而他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基金总规模已达到280亿美元,仅2007年一年,就有60亿美元的资金涌入保尔森的基金。

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保尔森在2007年的收入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在与索罗斯共进午餐的时候,这位投资界的大鳄还在向保尔森请教投资心得。

进入2008年,绝大部分人都没有预料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是如此不堪一击。在贝尔斯登倒下后,市场普遍认为最坏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市场出现了相当大的反弹。保尔森却意识到,没有人真正理解这些复杂的结构性产品,更糟糕的还在后面,于是他果断卖空金融股,并预见到欧洲银行很快会被卷入,把行动范围扩大到欧洲。其间最成功的一笔交易,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后,保尔森通过事先购买雷曼债券违约掉期(creditdefaultswap),赢利超过10亿美元。

自2008年在空头市场大获全胜之后,保尔森立刻掉头转向做多黄金。他当时认为,雷曼兄弟倒台后,为了刺激经济和稳定市场,美国政府斥巨资拯救被金融崩溃削弱的经济领域,这些举措必然导致美元的供应量上升,而美元贬值所导致的高通胀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

数据显示,从1964年以来,黄金价格和货币供应量有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且上升的速度比通胀更快。因此,保尔森认为黄金注定是一个可以长期规避通胀风险的好工具,于是開始大规模建仓与金价挂钩的投资产品。而这一次,他又赢得了市场——在2010年,保尔森旗下的黄金基金Paulson Gold Fund全年涨幅达35.08%。而这一年他也史无前例地将50亿美元收入个人腰包,再一次成为华尔街的“最赚钱机器”。据计算,保尔森在这一年的赚钱速度是,每秒158.55美元,他也以120 亿美元的身家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45位。

对中国嘉汉林业的投资被钉上“大失败者”耻辱柱

似乎每一位成功的投资者,没有一次失败的经历便谈不上是大家,将风控做到了极致的保尔森,也陷入了这个怪圈,2011年,让他难以回首。

2011年下半年,一场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大规模游行席卷了美国各大城市。保尔森位于曼哈顿上东区的公寓楼成为纽约人气最旺的地点之一。他家是“向纽约著名亿万富豪之家进军”大型游行的中途经停点之一,其他地点还包括摩根大通CEO戴蒙和新闻集团CEO默多克的寓所。

“占领华尔街”的口号之一是“我们99%的人不能再继续容忍1%的人贪婪与腐败”,在纽约拥有多处房产,以及靠对赌次贷危机发财的保尔森是华尔街“百分之一”的典型代表,甚至是千分之一。

继而2011年保尔森旗下基金的糟糕表现也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2011年6月3日凌晨两点左右,浑水调查公司公布了对嘉汉林业(Sino-forest)的做空报告。报告开头写:“伯纳德·麦道夫提醒我们,当一个成熟的组织进行欺诈时,其骗局可以大到偷天。嘉汉林业公司就是这样一个巨型机构诈骗案,它起步早、幸运而且油滑。在这家企业市值达到70亿美元时,现在骗局将寿终。”

在浑水眼里,这家北半球最大的私人林业公司是新的“庞氏骗局”,它夸大资产、伪造销售交易,诈骗巨额资金。它给予“强烈卖出”的评级,估值不到1美元。

睡梦中,他们丝毫没感觉危险将近。报告发布当天,嘉汉林业股价从18元加币急剧下跌64%,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里蒸发了32. 5亿美元。保尔森旗下的PaulsonAdvantagePlus基金持有3100万股股票,占12.5%的份额。

尽管嘉汉林业立刻就跳出来反驳浑水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指出公司正委托外部稽核进行独立调查,但也无法提出有力的证据来说服投资人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问题。6 月中,加拿大一家报纸《全球邮报》甚至派记者到了云南实地调查,称嘉汉林业严重夸大其云南森林资产的规模和价值。

nlc202309040328

保尔森当月的投资者备忘录上显示,从6月6日到17日,他们开始逐步清仓嘉汉林业,平均价格4.53加元。但迟缓的操作还是造成了4.68亿美元的亏损。截至2011年末,PaulsonAdvantagePlus亏损达到53.58%,成为全球业绩倒数第一的基金。

在2012年2月时,重仓买了他基金的美国橄榄球球星之子科福尔·豪斯(Hugh Culver houseJr.)甚至将保尔森告上了法庭,认为他没能尽职评估风险,笨拙的操作导致他们这些基民跟着倒霉。科福尔明显不满:“既然是玛丽女皇号游轮(重仓嘉汉林业),又怎么可能像小游艇(轻仓)那样迅速转变航向呢?”

保尔森从2007年就盯上了嘉汉林业。众所周知,他是激进好斗的“套利者”,他对于可能升级为出价大战的交易有敏锐的嗅觉,也善于预言哪些公司会被接管。当时,彭博新闻报道亚太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麦格理银行考虑收购嘉汉林业。这引起了他的兴趣,尽管收购没有成功,但他在股价回落后开始建仓。

当时他判断,嘉汉林业可能再次成为收购对象或是有望双重上市。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正在转型,且作为一家正处于潜在通胀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公司,有机会在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利。

他也没料到会有“浑水”的横空出世。他觉得自己其实栽得很冤。因为他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跟这个股票市场所有的其他投资者一样。他们的投资团队对嘉汉林业进行了严格审查:查看他们的公开文件,与公司领导层定期会面,甚至他们还特地跑去中国参观公司的运作,会见一位主要客户和中国政府林业部门的代表。

现在,嘉汉林业的清白与否已经不那么重要。东方纸业被做空后,最后公开推翻了欺诈指控,但股价却再没回到原来的水平。保尔森一再强调自己净亏的只有1.06亿加元,但經历这一役,他决定对中国避而远之,他说,只有加强了对中国的研究能力之后,才会进一步在这个区域投资。事后,据《Time》杂志称,他对中国嘉汉林业的投资被评为“2011年世界十大商业失误”之一。

经历2011惨败的一年后,《彭博商业周刊》封面上,保尔森这位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脸上被贴上了一张黄色标签纸,上面写着:大失败者。的确,这一年他旗下最大的两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净值分别下跌了36%和52%。在给投资者的101页报告里,保尔森本人用平淡而谦卑的语言解释2011年的巨亏:公司犯了4个错误,过于看好股市、低估欧债危机的影响、高估美国经济以及选错股票。他写道:2011年我们的表现是不能接受的,但我们相信2011年只是暂时的脱轨。

保尔森也试图表达一些乐观的情绪:“我们有着伟大的交易记录——在过去的18年,我们只有两个亏年,有一个就是去年。”他对《彭博商业周刊》说:“下跌是让人沮丧的,但你不能只看着过去,也要想想将来。”

对于失败,的确保尔森看得小心而又乐观,“看看索罗斯,81岁,巴菲特,81岁。”——对于如今还不足60岁的他来说,路还长着呢。

上一篇:新疆事业单位公共基础下一篇:浅谈学校大型外出活动的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