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陌生人的初中写人作文(精选13篇)
一位陌生人的初中写人作文 篇1
让我难忘的一位老师初中写人作文
我还记得我四年级的班主任,刘树华老师。
刘老师长着长长的头发,高大的鼻梁和一张红红的嘴巴,她不仅美丽还很仁慈。记得有一次,我的`鼻子因被经常抠,平时自己又没有喝白开水、吃蔬菜导致流鼻血了。不知谁高叫了一声:“刘老师,杨济逞的鼻子淌血了。”刘老师二话不说,立马让我昂起了头,把我“押”到了卫生间,弄了几滴水扑在了我的鼻子上,然后又用了几张纸卷起来了,塞在我的鼻子里,当时我感觉到了一股温暖的气流在我的体内翻滚。刘老师告诉我:“下次一定要多吃蔬菜,多喝白开水,这样才能始自己的身体健康,不会再流鼻血。”
从那以后,我都按着老师的话做,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身体变得健健康康的。记得还有一次,我因雨伞没有带,学校离我家又那么远,回不去了!老师仿佛用“透视眼”看出了我的心思,二话不说,就叫我上车,可是,我说:“老师,天都下雨,您难道不怕……”经过刘老师的再三催促,我才上了车,在上车的过程当中,我的眼睛湿润了,流下了感激的泪花。刘老师飞快地把我送到了家!不一会她的身影就消失在茫茫的人海中。
你们看,这就是我的仁慈老师,你们说,像她这么仁慈的人,能让我不喜欢吗?
一位陌生人的初中写人作文 篇2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多数的英语作文中写人记事的文章占初中英语作文的70%以上。下面,就简单谈谈怎样指导学生写出靓丽的写人作文,以期让学生妙笔生花。
一、口语交际,为写作打下基础
描写人的文章,在初中英语写作中居于主要地位。写人,一般从人物look,personality,hobbies等方面进行描写。因此,学生可以在写作前围绕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问答的口语交际,以便为写作打下基础。
如呈现人物高矮悬殊的两幅图片,并提出问题“What does he/she like?”让学生回答“He is tall/she is short.”然后,以同样的方式谈论人的胖瘦(fat/thin/slim)以及头发的长短等。接着,再开展pair-work:What does he/she look like?What is his/her character...
在问答之后,引导学生归纳描写人的词汇,如描写外貌的“short,strong”等,描写人的性格的“lazy,quiet,friendly”等,描写穿着打扮的“wear a T-short”等,描写爱好的词汇有“like reading,enjoy watching TV”等,以及归纳出表示兴趣、能力、梦想……这样,为将人描写得具体生动打下了基础。
二、明确写作要求和任务,指导写作步骤
口头写作一段话。布置学生写3~5句的一段话,要求根据提示词“short,thin,wear shorts and a T-shirt,polite,happy”等描写一个小男孩。同时,引导学生注意人称的运用,可以是第一人称I,也可以是第三人称He。
给出写作任务。写人的文章一般以图标的形式或者信息提示的形式出现,所以在布置写作任务时,教师可以借助图表等形式,如根据图表内容,写一篇80个单词左右的短文,描写一下你的朋友刘涛:
指导写作。学生明确了写作任务后,教师可引导其明确写作步骤,应从审题、列提纲、连词成句、修改、修饰句子和文章等几个环节指导学生写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这类作文的写法。
1.审题。审题的过程就是定人称、定体裁、定格式和定时态的过程,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对于这“四定”,可以启发学生自主讨论完成,或者以提问、交流的方式完成。
2.列提纲。列提纲是书面表达不可忽视的一环。如果在写作前忽略了这个环节,学生的作文往往会出现章法混乱或随心所欲而写,或语句不连贯等弊端。
3.连句。对于英语提示的句子,是最简单的作文形式,只需要加上主语等,使句子主谓宾表达完整即可,如图表中的性格要点,对于kind-hearted和polite,只要加上主语Liu Tao或者he,如“He is kind-hearted and polite.”使句子正确完整就可以了。
4.修饰句子、组织文章。修饰句子,将句子连成篇,是写作不容忽视的环节,需使用承上启下的连词、过渡词等。譬如写刘涛乐于助人、有礼貌时,可以加一个实例作为“论据”,而要点和实例之间可以用for example或one day等承上启下而顺理成章。
5.修改。对于习作的修改,一般从人称是否一致、字数是否符合要求、主谓是否一致、时态是否正确等,再细化到单词拼写是否正确、大小写和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完善这些细节,作文定会精彩。
三、范文赏析,提高写作能力
在平时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注意除了对学生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进行点拨外,赏析优秀佳作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环,教材的reading或task的例文,以及教师的范文、学生的佳作等,都是学生汲取写作“灵感”、掌握写作技巧的源泉。
英语写作指导课,核心是指导,重心是练笔,旨在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让学生写出靓丽的作文,是作文指导课的终极目标。同时,要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并爱上写作,写出佳作。
参考文献
[1]王蓉.关于初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对策的探讨[J].文理导航(上旬),2015.
一位“陌生”老人的来信 篇3
关键词:王鼎钧;《左心房漩涡》;整体性;复调性;病体隐喻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677(2016)5-0123-06
引言
《左心房漩涡》(以下简称《左》)初版于1988年,由尔雅出版社推出,当年在台斩获多种文学奖项①,王鼎钧(1925- )在该文集最后一篇《天堂》中借“朋友”之口说到:若事先缩减出五篇,可传后世,缩为十篇可传当代,减为十五篇可传于同文之间。而结集的三十五篇(包括“大序”和“小结”)则是“只图一吐为快”,“那未必见容于时代和环境的,势将以部分连累全体”②。此后该散文集成为大陆王鼎钧散文选本的必选出处,其中一些单篇也是各家选本的必选篇目③。这些篇目成为大陆学界论证王鼎钧“乡愁”情结、阳刚风格、诗化散文以及文学史地位等主题的重要注脚。王鼎钧在该文集得奖感言中又强调:“这本书从头到尾是一篇文章。”④作家行文与言谈中所显示出的矛盾“裂隙”提醒我们:徜徉于选本中的读者似乎失落了一些什么。大陆在王鼎钧鲐背之年才“井喷式”⑤地出版了他的重要作品,被誉为“战争文学精神转向”⑥的四部回忆录先后受到高华、许纪霖、陈丹青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倾情推介,王鼎钧也因此四书获得第五届(2013年)“在场主义散文奖”,后获台湾第十八届“国家文艺奖”(2014年)。
相较于四部回忆录所受到的“热评”,《左》却未受到应有的关注。不像回忆录那般新人耳目,《左》中的不少篇目已经是“老面孔”了。据论者有限的观察,将《左》视为艺术整体的论文有三篇(其中一篇是大陆作者所写),分别论述了《左》的艺术形象、乡愁情结和爱国情怀以及语言风格⑦。网络上有读者评价此书:有点难懂,对他的历史背景要有所了解才行⑧;没有什么故事性⑨;“全书思乡怀旧,也许因为不够切身,所以也不够喜欢”⑩,了解历史背景,寻求故事性和切身性体验最适切的途径莫过于阅读四部回忆录,而不是求疵于《左》。我们想致力说明的是:《左》固然与四部回忆录息息相关,但这并不能否认《左》的独立性;此前通过选本的“选择性”接受是如何缩小了其美学格局,在何种层面和维度减损了其文体创新和语言审美价值。在此,论者采用“话语领域”、“话语风格”和“话语方式”的术语来展开阐释,其中“话语领域”主要指题材和主题维度,“话语风格”涉及的是话语中的角色关系,“话语方式”侧重于说话者所采用的种种策略。
一、甲子三地:激荡情感漩涡的话语领域
“话语领域”是“在话语发生的语境中,语言使用人讲话的目的在语言中的反映”,其目的就是想让自己的话能被人听懂,就是要讲清楚所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也许还涉及到其他正在发生之事,涉及到与当时环境无关的那些事情。分析《左心房漩涡》的话语领域,就是要弄清楚作家讲的是什么事情,什么是其所涉及到的正在发生之事,与当时无关的那些事情又是什么?对此,论者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加以探析。
时间维度的第一个层面就是作家的通信时间和该书的出版时间之间的龃龉,这种龃龉客观上造就了文本的的审美多义性。王鼎钧在论及此书的创作动机时曾说:八十年代突然可以和大陆亲友通信,对他来说“是一次死去活来的大手术,见肺见肝,触及灵魂”,这次通信活动将其“切断了的神经一根一根连接起来”,《左心房漩涡》“就是那几年碰撞、麻木、阵痛、复苏”的文学记录。作家将通信的原始样态做了文学处理,抹去了这次通信的具体时间,以此来表述情感的“碰撞、麻木、阵痛、复苏”的情感逻辑。尽管具体时间并不确切,但从内容上来看,《左心房漩涡》是按照通信时间先后排列成书,且该书开篇即点明了抒情主体和对象是隔绝39年后才再次重逢。作家为什么把时间起点定位在39年前呢?王鼎钧在谈及这次通信经历时又说:“中美建交,邓小平先生访美,改革开放,海外关系不再是罪名”后才开始此次通信。作家于1949年去台,1978年移居美国,同年大陆对外开放;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邓小平于1979年1月28日至2月5日访美。由此可知,王氏与大陆亲友通信的愿望显然在八十年代初就可以实现,现实中他与大陆亲友的隔绝时间大概比三十年稍多,这与作者开篇强调的39年存在着将近10年的误差。对此我们尝试做出如下两种解释:
第一种,开篇所提及的39年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1949年,而是《如果》一文中提到的“大分散”,也即一九四五年前后“你”“我”离散的内战初期。第二种,如果我们将39年前理解为1949年,那么实现通信的时间点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符号意义了:这39年也即自1949年5月19日《台湾省戒严令》颁布到1987年7月15日蒋经国先生宣布解严,前后持续38年零56天。如果从前者的意义上来理解,如图一中(2)的时间段,该抒情主体所强调的这39年与作家实际经验吻合,因而个人化色彩较多;如果是后者,如图一中(3)的时间段,这具有符号性的39年则更具有群体化色彩。这种时间上的暧昧使该文集的抒情话语饱含着“卵生”和“胎生”的性质,高度融合了作家个人和群体的情感体验。
许多论者都本能地认为,《左》是上述四十余年离散的生命体验,而对自作家诞生至1945或1949的二十余年视而不见。这不单单是缩短了话语领域所波及的时间范围,同时也简化了该文本蕴含的情感层次,稀释了其情感浓度。这被淡化的二十余年就是抒情时间维度的第二个层面。《左心房漩涡》话语领域中间接关涉上述四十余年的是两小无猜时的“我们”和中国,是上流亡学校及抗战时的“言志”和奔波,是“我们”盼望抗战胜利时的激情昂扬,也是“我”从1945到1949年间的虚无失落。作为中国人,“我们”的情感在趋向1945这个标志性时间点时基调无疑具有合一性,但在1945至1949年间,先前基调的合一性就产生了相应的分化。王鼎钧行文中无意于穷究立场是非,而是将大历史中的小人物推至前台,叙写当时国人面临重大选择时的荒谬感、彷徨感以及无奈感。正是这种原本就非常矛盾复杂的情感延传至此后离散的四十余年,共同酝酿着一甲子的情感漩涡。从幼年童稚到少年艰辛,情感转而激扬慷慨进而虚无低徊,这种经过多段区隔多层累积和多次反复的情感互相冲撞,才达至《左》多重的情感层次和深厚的情感浓度,进而呈现为全书抒情话语的多种样态和多重变奏。
nlc202309090344
话语领域在时间方面的暧昧性、多区段与空间的多义性、多重性是紧密关联的。在“胎生”的层面,《左》的对话空间是美国华人居住区和两岸(如图一中①);在“卵生”的层面,《左》的对话空间仅是海峡两岸(如图一中②)。在更微观的层面,《左》在大陆对话空间是以故乡兰陵及其每一个居住过的地方为点,以作家在大陆二十余年的流动轨迹为线连缀而成。点如《红石榴》中的老家,《春雷·春雨》中的大巴山,线如《如果》中:“面前是新绸一样的黄河……前面是六朝金粉的遗迹……前面是水天连接的黄海……前面冰封雪飘,马前桃花马后雪……”讲述了“我”由西北到东南再到东北的漂泊轨迹;《失名》中“沿着虢国夫人入京的路,折向秦皇东征掠取之地,穿越武王伐纣血流漂杵的战场,直奔楚汉决战的平原”,这些地方显然都战况激烈,短短数语,将王鼎钧在内战期间的行踪概括殆尽,包蕴了一部《关山夺路》的空间范围。
《左心房漩涡》的话语领域如图所示,抒情时间跨度是分为多区段的一甲子,同时延展至对未来的设想和期盼;包蕴了大陆、台湾和美国的多重空间,既有梦中的想象的,又有记忆的现实的。当我们以此种心理前提去重读《碎琉璃》、《山里山外》时,其中各篇背后所隐含的历史大幕也逐渐凸显出来,这种凸显无疑能够深化其审美认知。这也就是为什么《红石榴》、《我的一九四五呢》作为单篇并不十分起眼,一旦将其置入这个甲子三地的抒情时空内就能够充分展示其重要的美学价值,也是《黄河在咆哮》、《春雷·春雨》以及《分》等不入各家选本的一点遗憾。
二、众声喧哗:透析情感漩涡的话语风格
王鼎钧曾自述,八十年代的这次通信是“回国大索天下,向故旧印证传记材料”,也就是说这不是和某一个人而是与很多人通信交流。《左》中三十三篇(不含《大序》和《小结》)“信件”的开头均无收件人,落款也无寄件人。细审全书,可以确信的是首部“大气游虹”是给同一人的信件,也是四部中最为浑然的部分。这也就是大陆很多选本为什么都以“大气游虹”为篇名,以下属的九个篇目为二级标题的原因。其余三部分的话语角色既上承了“大气游虹”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和复数的“我们”“他们”,但各个人称具体所指的范围已经逐渐改变了。据此,研究者也就无法通过考证具体的“人”来阐释文本的话语内涵。由于话语风格表示对话角色之间的关系,所体现的是语言的人际关系功能,表现了对话参与者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表示具有某种关系的人以及以某种方式组成的团体的界限。所以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探析文本的话语风格来感受角色间的关系,解读他们在对话中所处的位置及其各自所属的群体,进而深入了解其中复杂的审美蕴含。
在该文集的对话角色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无疑是“我”和“你”。“我”作为主要的话语言说者,首先代表的是作家个人,抒情对象“你”也具体有所指。大陆的王鼎钧研究者杨传珍最先指出,“你”是一位女性,但是未做进一步分析;后来有论者分析认为“你”的原型是作者的“二表姐”,这些探讨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认为,在现实层面上,这个“你”既如前者所述,是一个具体所指,而在想象层面上,“你”又是一个逐渐生成的女性形象。细读《红石榴》、《山水》、《惊生》等篇,我们不难发现,“你”承续着《碎琉璃》中“红头绳儿”的初恋之体验;接续了《山里山外》中智慧美丽勇敢重情的顾兰之神韵;氤氲着《情人眼》中那个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安放的“你”之气息。《左》中的“你”不再是作家不忍让其流落战乱的小女孩儿,不再是停留在流亡西迁阶段的女学生,也不再是“我”魂牵梦绕而“你”不回应出场的“情人”,而是一个同“我”小时无猜历经流亡经历战乱别于内战后四十余年再度聚首的老者。
如果将《左》视为一个艺术整体,“你”所指称的远不是一人,更不是固定的某人。如《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一文中,你时而指某个收信人,时而指“我”一己之母亲,时而指全体华人之母亲即祖国。随着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位移,“你”“我”各自的选择造就了彼此迥异的人际圈,参与对话语境时所代表的群体也随着之而变化。从在家乡到抗战期间一同去做流亡学生,同唱不分派别的抗战歌曲,“我们”所指称的角色显然内含“你”在内;内战爆发大分散开始,在几千人露宿彷徨的站台上,“你”选择北走“我”选择南行之后,“我们”就不包含“你”在内了,各自所代表的群体自然也就有了左右国共两岸之分;当“我”倾诉纽约客的心迹时,“我们”和“你”也就有了侨民国民之别。
全篇的话语场域中,还存在着“他”和“他们”,其以故事的形态和典型的场景参与到对话之中,成为一重潜在的间接的话语角色。作家追忆的重点既不在于对谋略事功的崇拜,也没有空洞的政治抒情,而是以亲历者的口吻向“你”讲述这些人的生命遭际,他写拯救“我”于雪葬的“汉子”,给“我”治疗眼疾的医生,以此来为动乱中的人性美善雕像;他写江边卜卦跳江而死的“疯爷”,以此哀惜不能承受时代之重的自杀文人;他也挂怀站台上徘徊于南走北行的过客以及遍布的农夫纤夫贩夫走卒们的命运。这些人与“我”的关系有近有远,“我”对他们的了解有深有浅,之所以对“你”提起这些,是为了让“你”读“我”。可是“你”对“我”的谈论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曾经对高度关注社会时事的“你”经过血火流光重典大狱之后,对世事人心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疲倦,不乐于谈社会时事,只是谈谈祖国的山水风景。为了让“你”恢复对同类的希望,回归人群社会之中,“我”剖析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对自己心路历程的剖析将话语角色引向了“我”的内部,即开启了“我”和自我不断对话。“我”也有自己的灾难浩劫,那疲倦在“你”和战争之前,“我”困惑于善恶福报通常与天人伦理的错位,痛心于老母老屋老树老狗的早失,纠结于自己变囚变残变贱的命理,辗转中疼痛感断裂感毁灭感接踵而来,无异于另一场触及灵魂的革命。但我尤以为“生活是不断的中毒”,“人生修养就是分解这毒素”(《我们的功课是化学》)。不论如何,“我”对人文的兴致仍旧远远大过自然。大陆与王鼎钧经历相近的幸存作家其实并未如其所设想,都如道家转向自然,且出现了巴金《随想录》这样主动剖析历史自觉忏悔自我的经典巨著,这也许更能证明幸存当代的作家们心灵是相通的。我们在此侧重于《左》所蕴含的的自我对话艺术,对同类作家作品思想上的同异之处暂且搁置不论。
nlc202309090344
在《小结》中,“我”讲述了两个关于“天国”的故事,第一个是曾经在一起练琴的两人后来分开,分别住在东西半球,各成风格,多年后相见尝试共奏旧曲;第二个是一老一少两个酿酒师,当初共酿同一种美酒,分开后各自酿不同的酒,多年后再见彼此尝试着欣赏对方酒的风味。“合——分——合”的模式成为故事中人物共同的生命轨迹,如何面对长久分离后的对方,实现彼此的和谐沟通成为故事中人物相见后共同面临的问题,这固然是“我”对同代人的纾解抱慰,又何尝不是“你”、“我”这一代对后代人的话语召唤。
综上,一部完整的《左》不仅谈“你”“我”私密之情事,更多的是谈国事家事天下事;不仅追忆一些“只有我们知道”的地方人事,也同样关注有共同经验的全体中国人。在众多角色的喧哗声中,“你”已经远远超出了具体的有性别的所指,上升为象征国族的符号性存在。“你”“我”是该文集话语角色的核心参与者,二者的声音各自独立高标,是文本抒情话语的两个高音;随着这个核心在空间里一分为二转而为三,追忆时间遍历一个甲子,各种人称在这个过程中动态地吸附了一些人生经验相似的话语角色参与对话,共同促成了《左》话语风格的“复调”性特征。
三、道成肉身:表述情感漩涡的话语方式
《左》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包蕴多种话语方式,论者不能也无意将其穷尽。在此,我们仅聚焦《左》所呈现出的意象肉身化现象。罗漪文在其《〈左心房漩涡〉之语言风格》一文中曾经触及这个论题,他考察全篇归结出《左》的隐喻系统之一:“人是水,人是昆虫,祖国是身体,苦难是疾病”,“四者交织出作品的主题之一,即:在大时代的转轮下,人类该如何自处?”罗文的具体论述条理清晰,阐述也富有新意,笔者尤以为此处论述存在以下四点不足:首先,当他分述四者的时候,显然忽略了四者之间的同一性,“身体”和“疾病”难道不是肉身化的人之表征么?其次,罗文对四项隐喻分别做了详细的论证,但忽视了四者之间的动态生成性;再次,在其论述的过程中,忽视了四者结构上的关联性。细察全文,我们认为“病体”作为一种隐喻,充溢于个体、群体与国体之间,三者之间是动态生成的关系,并且具有明显的家族伦理关联性。
个人身体在首篇《明灭》中就已经出场。收到“你”的来信,“我”激动得“眼睛忽然变盲”;梦中的“我”被刽子手斩为上下两截;梦醒后“我”的知觉模式极度变形,西裤店里模特横膈膜以下的腰腿,首饰店里的指腕和眼镜店里的头颅,都让“我”想到梦中断开的身体,陌生感充斥在断开的部分之间,一时间并不能合二为一。在紧接着的两篇《水心》和《惊生》中,作家还藉由意象、标点和句法表现“你”“我”之间的断裂感和断开部分的隔阂感:
句A:哦,皱折,a年轮;年轮,b画不圆的圈圈;带缺的圆,c月亮;月亮,磨损了的d古币;古币,模糊而又沉重的往事。《左心房漩涡·水心》
句B:红眼圈一样的a圈圈,b堤防一样的a眼圈,c长城一样的b堤防,d伤痕一样的c长城,而蚯蚓一样的d伤痕。《左心房漩涡·惊生》
注:方框及序号均为笔者所加。
句A中方框内的abcd各自的所指均是同一事物,然而都无一例外被“;”分割开来;句B中方框顺序为abacbdcd,两a之间被b隔开,也即“你”“我”两个眼圈之间存在着长城一样的隔阂;两b之间被ac隔开,也即堤防高如长城;两c之间被bd隔开,如长城一样的堤防造成伤痕;两d之间被c隔开,也即伤痕大如长城,断如被切开的蚯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情感指向趋同的汉字,蕴含深意的标点与独特的句构并非作家故弄玄虚矫揉造作,充溢于语词之间的是一股潜在的情感之流。
《左》中承载“国家”含义的是黄河、长江、土等阔大意象和母亲地图草木道路等细微意象。黄河是“八千里痉挛的肌肉,四百亿立方尺的呕吐”(《对联》);长江水声喧哗是上游的人在痛哭(《最后一首诗》);江面是“一张古代伟人的脸”(《读江》);土如顽童(《失名》);被誉为国体的“母亲”之体千手千眼千乳,但却被金戈铁马践踏,刺刀枪托分割;荒草肥美,疑心下面是尸体,而移民是“堕胎”。月光照人是“伐毛洗髓”;瓦房被“寸寸凌迟”,皮下脂肪被翻弄,为的是“找金肝银肺”;互相倾轧,声如骨折用以表述瓦碎;“仙人掌的骨髓枯竭,太阳内出血”极言走路苦累。
个体、群体与国体的隐喻系统之间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关系。面对黄河,上游使我“高血压”,下游使我“心脏衰竭”,黄河用自己“老年的皮肤”,将蝼蚁、芦苇、乱石与人命、梁柱、珍珠裹挟在一起(《对联》);长江水如政治运动搓洗“你”(《最后一首诗》);江面的大脸后面有许多成仁取义的小脸(《读江》);土在我们的“发根耕种”,“裤腰里筑城”,“耳蜗里口袋里枪管里捉迷藏,油漆毛细孔,给五官改装”(《失名》);而作为个体的“我”,“是血火流光下的幸存者,冰封雪埋的幸还者,死症流行时居然有免疫的能力,重典大狱后侥幸得到释放的机会”(《惊生》),“血火流光”、“冰封雪埋”流行死症及“重典大狱”既造就了国之病体,也是导致个体致病的重要原因。作为个体,“我”对这个隐喻的病体世界之态度是和解与化解,是“化癌化瘤化结石化血栓”(《我们的功课是化学》)。正如评论家谢有顺所言:“真正伟大的写作都是身体写作,都是写作者的身体在场的写作。”个体、群体和国体互相生成的意象群并不是外在于作家的审美客体,而是内在于作家的肉身形态,饱含着作家的身体性参与。
同是用病体隐喻营构出的文学世界,它在鲁迅笔下是古老颓败的中国,作家以速朽期盼国体之新生;在郭沫若笔下,作家意图它通过凤凰涅槃而得重生;但在《左》中,王鼎钧所强调的是个体、群体与国体之间结构上情感上的家族伦理关联性。《左》通常以家族伦理的话语来替代个体、群体与国家的话语。首先是以长辈伦理代替国家话语,《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中以“母亲”喻国家,以“母亲”受到凌辱践踏来表征发生在国家疆土上的征战杀伐。大陆在“我”看来是“母亲”,在有的人看来是“父亲”,甚至有人认为是“祖父”;台湾在有的人看来是“家”,而在另一些人看来就是“回不去的家”。这其中同时包含了各种不同心态的华人。其次是以平辈和晚辈伦理表征差异性的个人对国家的复杂情感。象征中华民族的黄河在作家笔下,是“我们民族抱在怀里的孩子,尿床、遗矢,踢被子,还是抱在怀里,抱得更紧”(《对联》)。在王氏看来,作为男人去关心别人的妻子,作为女人去爱护别人的子女,身为游子去爱别人的父母,都有心里难关要过。这里的“别人的”,毋宁理解为因国家动乱而流落到异国者。在这里,“母亲”、“父亲”、“祖父”、“妻子”、“孩子”等家庭身份是华人家国情怀多样性的适切隐喻。这是独属于王鼎钧的病体隐喻世界,也是属于像王鼎钧一样的海外华人们的家国情感世界。
nlc202309090344
结论
通过《左心房漩涡》的书写,王鼎钧以史诗视野观照了两岸东西一甲子的时空领域,营构出宏阔而迂回的美学情感;以其话语角色的多元开放吸纳了多重话语的共同参与,创构了复调性的散文文体;以其“道成肉身”的话语方式铸成独属于王鼎钧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再现了同属于一代中国人深刻而沉重的心灵隐疾,这种疼痛至今仍然没有消失。我们认为《左心房漩涡》无愧于徐学先生将其置于《画梦录》和余光中诗化散文之上的评价。近三十年来,各种选集“肢解”《左心房漩涡》的后果之一,就是选本中的相关篇目与王鼎钧的其他散文杂陈在一起,我们既难以看到作家六十余年创作轨迹的流变,也难以认识《左》在王鼎钧散文创作中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这无疑不利于我们客观合理评价《左》的散文史地位。时隔25年后,《左》和王鼎钧的其他散文集均以完整的面貌回归到大陆读者的视野中,我们理应以历时的、整体的眼光重新打量它们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
注释:
① 据《左心房漩涡》扉页所列,本书及作者1988年在台获得八种奖项。
② 王鼎钧:《左心房漩涡·天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19页。
③ 楼肇明 编:《八十年代台湾散文选》,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1年版,王鼎钧散文入选11篇,均出自《左心房漩涡》;伊始 编:《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左心房漩涡》入选17篇;徐学 编:《一方阳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左心房漩涡》入选24篇;《风雨阴晴:王鼎钧散文精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左心房漩涡》入选7篇。其中《黄河在咆哮》、《春雨·春雷》、《你不能只用一个比喻》、《勿将眼泪滴入牛奶》、《分》、《天堂》和《小结》均未被选入。
④ 袁慕直:《〈左心房漩涡〉读后》,见王鼎钧:《左心房漩涡(附录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第243页。
⑤ 所谓“井喷式”,就是大陆出版界在2013-2014年两年间集中出版了21本王鼎钧著作。
⑥ 杨传珍:《战争文学的精神转向》,《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
⑦ 王忠慧:《痛与爱的诗性升华—论〈左心房漩涡〉中的艺术形象》,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黄雅莉:《王鼎钧的乡愁情结与爱国情怀—以〈左心房漩涡〉为探究中心》,《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罗漪文:《〈左心房漩涡之语言风格〉》,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
⑧ http://item.jd.com/11259042.html#commen,京东网:《左心房漩涡》商品评价,2014年2月15日。
⑨ http://detail.tmall.com/item.htm,淘宝网:《左心房漩涡》商品评价,2014年7月21日。
⑩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268945.html,当当网:《左心房漩涡》商品评价,2013年7月6日。
[美]迈克尔·葛里高利,苏珊·卡洛尔 合著:《语言和情景——语言的辩题及其社会环境》,徐家祯译,语文出版社1988年,第37-88,38,75-78页。
王鼎钧、张冠梓:《天地有文学,杂然赋流形——著名散文家王鼎钧访谈录》,《南方文坛》2013年第3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2ODg2MTg0.html.《纽约会客室·王鼎钧:半个多世纪的文学情怀》,2014年12月。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第4卷1976-1984)》,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王功安、毛磊 主编:《国共两党关系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49-1164页。
王鼎钧:《东鸣西应记》,尔雅出版社2013年版,第266页。
http://tieba.baidu.com/p/272000287,王鼎钧贴吧,《杨传珍读书笔记:读〈左心房漩涡〉》,2007年10月7日。
牛静、王有亮:《蚌病怀珠 流光万彩—读王鼎钧〈左心房漩涡〉》,《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5年第1期。
罗漪文:《〈左心房漩涡之语言风格〉》,台湾国立清华大学硕士论文2004年,第31页。
谢有顺:《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小说评论》2006年第2期。
徐学:《从何其芳到王鼎钧—独白体散文诗论》,徐学主编:《台湾研究新跨越·文学探索》,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第250页。
(责任编辑:黄洁玲)
一位陌生人给我的启示作文 篇4
有一位陌生人给我的启示非常大,那还得从去年的夏天说起。
那年的夏天,我和几个同学正在上学的路上,我们一边聊天,一边骑车,当时很热,我们都用书本扇着。那天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突然我看到那火红的太阳找在马路上,咦?怎么闪闪发光呢?哦!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一些玻璃呀!我们怕扎了我们的车袋都绕着走,都是小心翼翼的。如果我们的车袋扎了,还得走着去上学或者还得麻烦同学带着,到村里去修,因为我们村没有六年级,只有1-5年级,所以我们要去外村上学。我们绕过去了,有位同学还说,谁这么没有公共道德啊!居然在大马路正中央放一些玻璃碎片。然后,我们回头望了望,看到了一位老人,一位陌生人在用手拾碎片,我们都停下车来,都来帮这位老爷爷拾碎片,呦!老爷爷的`手被玻璃划破了,老爷爷连忙说:“没事,没事;赶快拾吧!难道这不是一个活雷锋吗?”然后,我说:“让我们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吧!让我们共同发扬雷锋叔叔的传统美德吧!”过了一会儿我们拾完了,把碎片放在了一个袋子里,老爷爷拾走了,当时我问老爷爷:“老爷爷您当时绕过去不就好了嘛,你为什么非要把碎片拾起来呢?”老爷爷说:“如果我不拾起来,就不一定有多少人的车袋被扎呢!这只是一件芝麻大的事,举手之劳,为啥不拾呢?”然后,我和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对,我们要乐于助人。”最后,老爷爷冲我们微微一笑,远去了。
到现在为止,我都一直记得老爷爷的微笑,仅仅一个微笑,包含着我们做人的道理。
一位陌生的商人作文 篇5
一位陌生的商人
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太阳把大地烤的`像蒸笼一样,我带了一元钱去公园玩,想买一根雪糕吃。我来到一个老婆婆那里买,给了她一元钱挑了一根五角钱的冰糕就走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我一边走一边吃,吃的津津有味,竟忘了让她找钱。吃着凉丝丝的冰糕,心里一阵凉爽,高兴的我乐不思蜀,玩的非常开心,待到我准备回家时,我又渴了,便有想买一根冰糕吃,可是我往兜里一掏,怎么没有钱了?我心慌了,是不是我玩的时候弄掉了,我按原路返回,重新找了一遍,还是没有找到。于是,我失望地回家。等到我走到那个小摊前,看见那个老婆婆东张西望,好象在等人。我突然想起她没找我钱的事。我急忙跑过去,还没跑到,老婆婆便急忙拿着五角钱,说:“可算找到你了,我找你的五角钱,给。”
此刻,我的心激动极了,多么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婆婆呀!
一位陌生访客作文 篇6
有一天,一个人鬼鬼祟祟地上了楼,他用力地敲了敲门……没人开门。他向四周看了看,没人。就悄悄拿出了一个带磁石的仪器,将防盗门的`指纹识别器失灵了。“卡”的一声门开了。他进去了,他带上眼罩后,关上了门又将门反锁了。
他先进了卧室 ,把能拿的东西都拿走了,他发现了一个保险箱,他用一个钻头钻了好长时间,终于门打开了。他一看,惊呆了,里面全是食物,他很生气,开始大吃大喝起来。他吃完了也喝完了,说: “哼,气死我了!再到其他房间去转转。”
初中语文写人记事训练框架分析 篇7
一、初中语文写人记事常见问题
1.写人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 不合时宜的人物描写。如记述一件外出游玩的事情, 几位学生相约一同前往某公园游玩, 但中途却迷路了, 于是向路边老人问路。这时如突然插入大段对老人外形的描写, 则与整件游玩事情毫无关联, 这段描写也会显得生硬和多余。
(2) 人物描写主次不分。在记述某个人物的作文中, 对主角和配角的描写程度基本相同, 不分主次。既淡化了人物主体对文章的统领作用, 又使读者对次要人物的描写感触不深。不分主次的人物描写往往使读者难以分辨出文中的主要人物, 文章也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
(3) 过于雷同的描写。人物描写缺乏个性和特点, 如描写男性时, 都用“高大挺拔”;描写女性时, 都用“温柔可亲”;描写老人时, 都用“白发苍苍”“拄着拐杖”“皱纹满面”“笑容慈祥”等。不同叙事中的人物呈现出相同的外貌特征, 使文章显得平淡、乏味, 又无新意。
2.记事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 流水账式的叙事文。作文没有起因、经过、结果的节奏安排, 平铺直叙。作文内容既缺乏矛盾冲突的起伏, 又没有主要人物和事件的重点描写和细节刻画, 阅读感不强, 缺乏叙事文应有的文采。
(2) 全文未紧扣主题, 结构松散。叙述事件时没有沿着一条主线展开, 而是同时记叙一些关联性不强的琐事, 文章整体结构松散。有的作文甚至会出现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主题, 写作时又过于均衡、缺乏重点, 文章没有清晰的脉络。
(3) 缺乏过渡。有关事件转折点的叙述, 往往缺少承上启下的过渡和铺垫, 缺少一定的逻辑关联性, 这容易造成转折后的事件描述会十分突兀, 使读者难以理解。
二、初中语文写人记事训练框架的构建
1.审清题目
审清题目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 紧扣题目要求的写作才能确保不跑题、不偏题。比如, 写题为“节日的早晨”的作文, 题目中的“节日”和“早晨”就是对写作的要求, 在选材和叙事时既要符合“节日”的时间要求, 又必须是发生在“早晨”这一时间节点上的事件;再如, 写题为“第一次戴红领巾”的作文, 题目中的“第一次”是首要要求, “戴红领巾”是次要要求, 写作时要兼顾这两方面的要求, 既不能写成“第一次获奖”的内容, 也不能写成“平常日子戴红领巾”的事件。
2.抓住中心, 突出主题
写人记事作文必须要有一个统领全文的“灵魂”, 即主题, 也可称作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立意等。抓住主题就是要突出文章的一个重点问题, 全文应围绕这个重点问题而展开描绘和叙述。初中生写叙事作文, 篇幅不宜过长, 写一件完整的事情即可;只需确立一个主题, 凡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人、事、物都应重点刻画, 而与主题关联不大的则应尽量略写或不写。刚开始训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简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发生的过程、结果, 但要重点描述所涉及人物和事件的经过, 使文章整体叙述简洁、条理清晰, 而不要追求字数;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后, 可适当增加对事件发生的地理环境、人物的外貌特征、事件的细节等方面的描绘, 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和生动;积累了足够的写作经验后, 可以逐步增加一些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的描绘, 使文章主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例如, 《荔枝蜜》一文, 全文的主题就是对蜜蜂的赞颂, 文章运用对比描写的手法, 从过去不喜欢蜜蜂, 到喝了荔枝蜜后对蜜蜂产生好奇, 再到了解蜜蜂习性后的感叹, 直到在梦中变成蜜蜂。无论是描述还是叙事结构的安排, 全文都紧紧围绕蜜蜂这一主题展开, 赞颂了蜜蜂的高尚品德。
3.按时间顺序清晰布局
写人记事作文在布局时一般应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 使全文布局清楚明了。比如, 写一篇题为“老照片的故事”的作文, 文章应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依次描写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其中要有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文章开头可以采用倒叙的形式, 以回忆的方式来引出故事的开端, 中间可以顺叙描写, 结尾再呼应开头, 这样, 全文故事就全面而完整了。
4.结尾种类多样, 不拘一格
巧妙的结尾往往是提升作文档次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尾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作文的质量, 单一的或固定的结尾模式会使文章显得呆板、乏味, 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因此, 结尾应采用不同的样式和风格以完善全文。初中作文的结尾一般可以分为“顺理成章型”“点题型”“联想型”“情感型”。例如, 写题为“游玩途中”的作文, 某位学生在作文中讲述了与同学游玩途中营救落水小孩儿的事件, 其结尾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1) 顺理成章型:回家路上, 我和××都没怎么说话, 只忙着拧干已湿了大半截的衣袖了, 但我们脸上却一直洋溢着笑容, 在我们分手时还特意击掌。今天我们过得很有意义。
(2) 点题型:虽然营救落水小孩儿的事情打断了我和××去公园玩的计划, 但当我看到那个浑身湿透的小孩儿被家长领走时, 我的心情也平静了下来, 我觉得自己勇敢了许多, 这种感觉真好。
(3) 联想型:原本计划去公园游玩, 但在半路上却营救了一位落水的小孩儿, 真不知道当我和××再次谈起这件“奇遇”的事情时, 我们会有怎样的想法, 或许在惊险之余仍会有不少的感慨。
(4) 情感型:今天的事情好险!如果我和××没有刚好路过, 如果那位小孩儿掉下去的地方水很深, 或落水时间很久……这件事回想起来仍觉得后怕, 好在那位小孩儿和我们俩都没事, 这真是幸运的一天啊!
三、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开头写作的多样化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良好的开头常常能在第一时间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又能顺势推进后续事件的展开。作文开头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 只要能起到“导火线”的作用即可。由于初中作文的题材相对较窄, 因此, 作文开头大体也可以分为“直接型”“动机型”“描绘型”“情感型”。比如, 记述一件考试结束后与同学外出游玩的事件, 开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类型:
(1) 直接型:“累死了!”××伸了个懒腰回头对我说:“考试结束了, 我们一起去玩玩吧。”我转了转写得有些僵硬的手腕, 点点头同意了。
(2) 动机型:令人疲惫的考试终于结束了, 为了放松一下紧张的神经, 我和同学××决定出去玩玩, 好好放松一下。
(3) 描绘型:考试结束这天, 太阳也出来了, 阳光照射到教室的外墙上, 明晃晃的一片, 我和同学××决定趁着这难得的好天气出去玩玩。
(4) 情感型:卷子被收走的时候, 我觉得全身都松弛下来了, 我趴在课桌上长长地呼了一口气。虽然我对这次考试的成绩仍有些担忧, 但我决定先抛开一切杂念, 和同学××一起出去玩玩。
2.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加强积累
影响作文质量好坏的因素除了突出的主题和清晰的结构外, 还要有丰富的词汇量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一篇优秀的作文其丰富的词汇量与多样化的语言和句式也至关重要。如描写路边不知名的小花, 如仅写“花瓣是淡紫色, 花朵只有小指的指甲大小, 叶片细长且呈浅绿色。”这就显得苍白, 又毫无生机;如适当地加入想象“淡紫色的花瓣组成了一张小小的笑脸, 微风吹过, 它正向街边的路人点头微笑呢, 好像在向人们打着招呼:‘早安!’浅绿色细长的叶片好像小手, 左边摇一摇, 像在跳舞一样。”这样就勾勒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 让不起眼的小花瞬间有了孩童般纯真无邪的魅力。丰富的词汇量和多变的语言句式依赖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不断积累, 初中生要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量, 如能持之以恒地进行大量阅读, 就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此外, 一些辅助积累手段, 如写读后感、摘录美文、朗读作品, 背诵名言警句、对名人作品中的片断进行仿写等。还有一种更为有效的作文素材积累方法就是写日记, 只要坚持每天写一篇, 长期坚持下去, 作文水平就能得到大幅提高。初中生写日记可以先从流水账式日记开始, 慢慢增加记事和描绘的内容, 只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一定能够写出结构和文采俱佳的作文来。
四、结语
初中语文写人记事写作训练需要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框架后, 通过大量词汇和句式的积累来丰富作文内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筛选最适宜的范文, 以此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鼓励学生积极仿写, 督促学生写日记。所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 才能使写作水平提升, 从而取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周晓穗.初中写作素养的有效培养策略探讨[J].语文学刊, 2009 (10) .
陌生人写人作文 篇8
故事发生在韶关一个普通的车站。
“起来喽!小懒虫!”外婆的一阵叫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一看钟,糟了,等一下酒楼的特价早点就要没了,我连忙起床和外公外婆到车站坐车。
去喝茶的人真多,车站旁站满了人。“车来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我伸头一看,公共汽车果然来了。车门刚开了个小缝,人们就一窝蜂向车上涌去。此时如果挤不上车,就喝不到早茶了,我只得随着人群向上挤。人真多,拥挤中,有些人的鞋子都被踩掉了。车上的人喊:“挤不上了,别挤了!”车下的人也叫:“让我们上去!让我们上去!”顿时,车站上哭声和喊声响成一片。我力气小,被挤得喘不过气来。外公外婆已经上了车,而我还没踏上阶梯呢!
“上去吧!”一双有力的大手顶住我的后背,推着我上车。借助这股力量,我抓住了车栏杆,两臂一使劲,脚踏上了阶梯。我终于上车了!当我回过头来正要感谢这位推我上车的人时,我愣着了,喉咙像被什么堵住似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种崇高的敬意在我心中油然而生——原来他是为位拄着双拐的残疾人。我正要再看一眼这位好心的大伯,门却吱一声关了。车缓缓的开动了,透过车窗看到大伯那一拐一拐的身影,我的眼睛模糊了,泪水禁不住流了出来……
这件事,虽已过了很久,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他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韶关市民,可我永远不会忘记他。
陌生人写人作文2
今天下午,夕阳如画,整个天空都被渲染成了一盘红色。我怀着激动兴奋又紧张的心情下楼,去完成老师交给我们的.一个任务——和陌生人打招呼。不过一听到这个任务,我的心里别提有多么愁了。
看着不停地来来往往的人流,我心想:这个任务可怎么完成呀?我就这样冲过去说一声您好,会不会有人会以为我是一个神经病呢?或者根本不理我,不但任务没完成,反倒让我非常的尴尬。
这时有一个叔叔走了过来,他脸上阴云密布,脸色很阴沉,似乎面露凶光。他的拳头握得紧紧的。我想:他一定是工作上有什么事情不顺心,我还是不要去招惹他好了。要不然还有可能被骂一句神经病,我还是再等等吧。
我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一位遛狗的老奶奶。她长得慈眉善目,看上去十分和蔼。我心想就先选这位老奶奶吧,可是就算这个奶奶不着急,就先这么无缘无故的给陌生人打个招呼,肯定他不会有什么人会答理我的。我心里刚涌上来的勇气又烟消云散了。眼看着奶奶快走过去了,我心里十分着急,鼓起勇气向奶奶走去,冲她说了一声:“奶奶好”。奶奶回头说了一句:“好啊,真是个好孩子”。
经历了这件事,我变得勇敢了,也更加自信了。
陌生人写人作文3
在我的一生中,会有许多人帮助我,有生我养我的父母,有教我认字的老师,有朋友和同学,还有那些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以前,我们总是在小区里打篮球,后来发现少年之家有正规篮球场,就想要去那儿打。可是门卫不让我们进去,我们没有办法。虽然我们的小区和篮球场仅一墙之隔,但也因为有了这两米多高的墙,我们和篮球场只好隔墙相望。
终于,我们想出了翻墙的办法。搬来几块砖,脚一踩,手一撑,就一跃而过,可以高高兴兴地打球了。
傍晚到了,夕阳西下,我们该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可当从里面翻到围墙上时,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因为里面有草坪和水缸,踩着下来就可以了,而外面却空荡荡的,刚才搬来的砖也记不起来在哪里了,如果直接从这两米多高的墙上跳下来,不是骨折就是疼得半天爬不起来,到这时,我终于相信了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正当我们一筹莫展,进退两难时,一辆汽车在我们左下方停了下来,走出一位陌生的叔叔。叔叔看见我们后,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对我们说:“你们翻上围墙却不敢跳下来了吧?我来帮你们。” 说着,他让我们其中一个把脚伸下去,然后抱住他的下半身,把他接了下来,最后用同样的方法把我们全部抱了下来。
我非常感谢陌生的叔叔,要不是他,还真不知道那天我们怎么翻下围墙来呢。
陌生人写人作文4
我见过许多陌生人,可要说令我印象最深的,那还是在公交车上遇到的那个拾金不昧的陌生人。
那是个雷雨交加的星期六,我和抱着弟弟的妈妈要赶去二姨那边,等了许久,好容易盼到了一辆公交车,但车上人山人海。也许是出于妈妈抱着弟弟的原因,很快就有人给妈妈让座,我只好扶着妈妈的座位,一路颠颇的站着。
这时,一个强烈的金属碰撞声传来,我顺着声音看去,一个苹果5S滑到了一个彪头大汉的脚边。那是一个穿着夹克衣的大汉,衬衫的袖子被扯开了一半,一个刺青暴露在大家的眼帘里;还有那茂密的胡子,犹如一片森林长在大汗的下巴;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肌肉,可与泰森媲美。
大汉抓住了苹果,他是要拿走手机吗?怎么没人阻止他呢?我们全车的人也许都打不过大汉。
大汉高高举起苹果手机,脸上的青筋冒了出来,鼻孔喘着粗气:“这是谁的手机!”大汉的话语,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着我的神经,原来他不是要拿走手机。
一个典型的高富帅站了出来,一把夺过手机,不屑而藐视的看了一眼大汉,转身回到他的座位上。
车停了,大汉下了车,虽然大汉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刻在了车上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是的,我们要学习大汉,学习大汉这种拾金不昧的精神!
陌生人写人作文5
我运动完后,从球场上下来,拖着沉重如山的球包,一脸疲倦地准备打的。因为我老妈和老爸背着我去看电影,所以只能这样,今天虽然风和日丽,但是依旧影响不了我糟糕的心情,并且我的心情已经跌入谷底。
这时忽然传来一阵叫喊声:“小伙子,打车不?”一位年轻的司机朝我挥手。这让我感到十分惊奇,现在已是中午,他难道不去吃饭吗?这个司机真是称职呀!在他的热情招呼下我上了车。他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但是他的啤酒肚出卖了他,尽管他脸上还乐呵呵的。
我问他:“你不饿吗”他说他觉得习惯了,为了能多挣钱,还告诉我,中午是最好挣钱的时机。我们俩在车上谈的很投机,他讲起一个故事:有一次中午送乘客的时候,乘客给了他一点吃的,正好当时他非常饿,吃完后,他感激万分,觉得都不想收钱了。我听着觉得挺有趣的。他不停地絮叨着他的经历,渐渐地,我有点不耐烦了,因为他越来越多地对我诉说着自己的痛苦。最后,快到目的地的时候,他向我请教,怎样才能让顾客满意?最后他问我:“你觉的我烦吗?”我为了不伤害他,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就说:不。
今天遇到的这个陌生人,让我明白了现实的残酷,如果不好好学习的话,我估计连饭碗都没了。就算有了饭碗,也是个苦差事,就像这个司机,为生活奔波在路上,还不停述说着自己痛苦的生活。这就是没有选择的人生吧。
陌生人写人作文6
“咦,家里的洗衣机怎么不动了?”妈妈大声说道。一向都在房间里的爸爸也听到了,说:“我马上去请个洗衣机修理工。”还没等老妈说话,爸爸就拿起了手机,开始打电话:“喂,你是修理洗衣机的吗?
我家洗衣机坏了,请你来修一下。我家住在XX小区XX幢XX室。
不到五分钟,洗衣机修理工来了,爸爸看了就摇摇头,妈妈也质疑道:”他能行么?“我也踮起脚,出门一看,哦,原来是位20岁出头的小伙子。我也半信半疑。心想,他能搬得动我家那”千金“重的洗衣机么?但是他的行为打消了我心中的疑惑。
想不到他居然是个力大如牛的小伙子,平时要我,爸爸,妈妈,叔叔四人一起搬的洗衣机,他竟然一个人就搬起来,而且是那么的轻松。看来正验证了那句古话”熟能生巧“。小伙子的举动让我们全家吃惊不已。然后他又迅速地打开洗衣机盖,左看看,右看看,左摸摸,右摸摸,他突然把目光定在了洗衣机的脱水系统上,他迅速把螺丝拆开,把断了的电线接起来,再重新装上螺丝。
一位陌生人的初中写人作文 篇9
懒惰的我本来也没打算出门,可是妈妈让我去买几包盐,耐不住妈妈的压迫,我只能硬着头皮走出家门去买。走在寥寥无几的马路上,抬头却被路对面的事情吸引住了,远远看去,好似一位大叔和一位买水果的老爷爷发生了争吵。我心里想:这么大的人了,怎么还和年龄这样大的老爷爷争吵呢?怎么可以这样没素养还没想完,就见那位大叔和老爷爷拉扯起来,我急忙跑了过去,准备拉开大叔,以免他伤到老爷爷。走近一看,那位大叔穿着大皮衣,戴着一副眼镜,感觉很是斯文,黄色的皮肤被冻的透点红,他身旁还停着一辆高端的`汽车;老爷爷则穿着一件破旧绿色的大衣,两鬓已斑白,面部一动,脸上的皱纹好似会跳舞一般,身体骨瘦如柴,好似一阵寒风吹来,便能将他吹走,身旁还停着一辆破旧的脚踏车。
看到这一幕我彻底怒了,跑上前就去和他理论:你这么大的人了,怎么可以这样对待老人家,老爷爷在冬天卖水果已经很不容易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小姑娘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老爷爷赶紧拉住我,是这位先生看我在这卖水果太辛苦,想把我的水果都买去,可是这么多,他吃不完,放坏了太可惜了,我就让他少买点,所以才这样的。他忠厚的说道。没有关系,我吃不完了还可以送给亲戚好友,不会浪费的,您在这摆摊已经很大一会儿了,还是赶紧回家休息吧。大叔和善道,那谢谢你了,年轻人。也谢谢你,小姑娘!我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待老爷爷离开后,我缓了一会才反应过来,赶忙给大叔道歉,大叔只是笑笑对我说:下次可不能太激动了。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我买完盐回家的途中没有感受到寒风的刺骨,反而有了一点点暖,我知道这是因为老爷爷的厚道,大叔的善良,人间处处是温暖的象征。
一位偶然相遇的陌生人 篇10
全中国13亿人口,实在太多太多了。好人,坏人,男人,女人,可在这茫茫人海中,就有这么一个人,他平凡普通,可却有一颗浓浓的爱国心。
他长得挺高,削瘦的脸庞上一弯细眉,一双眼睛秋水般的明净。鼻梁微微上翘,红润的嘴唇,牙齿如打了磨一般又白又亮。一件圆领T恤衫衬着一条洗得发白的牛仔裤,一双船一样的大球鞋。他是干什么的?白领?错!公司职员?错!
他是一个擦鞋匠。
那一天,他在路边擦鞋,来了两个穿西装的男人。他正擦着,两人的.谈话随着轻风飘入他的耳畔:“这个中国真是活该!”“就是哦,办奥运办出那么多灾!”“干脆不办好了!”......
他的嘴角微微往上翘了翘,眼神里飞快地闪过一丝愤怒,手里的刷子也不动了,一直用他那双大眼睛盯着那个男人。那个男人被他盯得直发毛,扔下两张百元大钞后便飞一般的逃掉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位陌生人,他的小摊,也从街上消失了。我问过旁边的人,他们都说,他已经离开这座城市了。
朋友,一路走好!
致我远方的一位陌生朋友 篇11
一次不期而遇,认识了一位女孩。然而,从她婉约的字里行间,从那一段段委婉的旋律中,无不透露出,她,真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
有回忆的人幸福的,至少对于那些经历了岁月洗礼,青春渐逝,而人生阅历却一片空白的人来说,她的内心是充实的。
每一天,每一刻,我们的生理、心理的变化,都会随着外表和情绪的变化而暗示出来,而思想的升华却如雨丝润物细无声一般,只有在“孤独”的时候,才悄然流露。
每一次看到她感情的抒发,都像欣赏一部凄美的爱情电影一样,留给主人公的都是无限的遐想与哀怨……而事实也许不该如此!不知她眼中的爱情如何?轰轰烈烈?天长地久?也许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有所感触。
爱情,犹如一堆燃烧的火焰,随着你不断添加柴薪而熊熊燃烧,此时的爱激情澎湃,甚而让人愿为之而粉身碎骨。然而,随着柴薪的耗尽而火苗随之熄灭,缘已尽,爱也逝,留下更多的也许只有茫然和心碎。而对于理智的人,他更愿意分配好柴薪,让火苗尽可能长久的燃烧,只要让那份温暖持久保存即可。面对爱,感性与理性的选择带给人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而对于前者,也无需遗憾,毕竟,她所经历过的那份惊天地,泣鬼神,如飞蛾扑火般的爱恋,也是别人无法感知和体验的。再一想,和那些火还未或刚点燃,便被不期而至的狂风暴雨所浇灭的感情相比,她应该是欣慰的。
所以,我亲爱的朋友,请把那段痛彻心扉的经历,当作你人生最独特的回忆,仅在寂寥之余偶尔品味与追思,而真实的你应该在期盼与现实中追寻真正属于你的那份平凡与幸福。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600字初中 篇12
它的卷首语清灵婉转,神圣高洁,能抚平心中的烦躁与不快,心想这绝对是一本好书。
我一篇一篇地看,越看越觉得心境一篇清明,带着一些感动。里面大多数写的都是关于陌生人的故事,那些未曾相识的陌生人伸出他们援助的手,义无返顾,毫无猜忌。尽管那些事微不足道,但是这一点一滴却叫人感动。
合起书本,回忆着生活,那些陌生人的身影却毫无踪迹,有的只是一些麻木,冷然,猜忌的面孔。
遇见陌生人初中作文600字 篇13
有一天,外公、外婆和妈妈去散步了,只留我一个人在家。一个人在家已经不是考验了。我一个人在家做作业,听着音乐,边做边陶醉在音乐里。“咚咚咚”一阵清翠的敲门声打断了我的思绪。难道是爸爸回来了?我急匆匆地打开门,看见既不是爸爸,也不是外公他们。竟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记住,有你不认识的人,也不要对他说什么,直接把他关门外。”我只见老爷爷对我说:“小朋友……”我不忍直接拒绝老爷爷,便跟他说:“我有点事啊!”便把他关出门外。后来我打电话给妈妈,手机正在通话中!我急得要命,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再一次打给妈妈,妈妈接了:“妈妈,我遇到了一个陌生人老爷爷,我怕死了……”。妈妈对我说:“哎呀!那个是你表舅公啊!你忘记了啊?就是上次给我们送过鱼的啊!”“什么,我怎么记得住啊,我跟他只见过一面啊!”我回答说。“你等我回来啊!”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她一进门就笑我,笑得前仰后合的。我非常苦恼:“妈妈,我认错了,呜呜……”妈妈安慰我:“没事,你做得对。遇到陌生的、你不认识的,就应该这样,但是,以后要记住了这个老爷爷,不要再认错了。“哦!我知道了。”我不好意思的笑了。
【一位陌生人的初中写人作文】推荐阅读:
初一作文写人:助人为乐的陌生人11-24
一位陌生的姐姐作文300字09-11
熟悉的陌生人初中生作文1000字01-12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初中作文08-14
悼念一位陌生朋友诗歌12-24
陌生人微笑的作文07-18
与陌生人的作文11-05
一个陌生人的作文01-11
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07-23
陌生人的作文700字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