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陌生人的作文(共15篇)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1
陌生人与陌生人的相遇的作文
chapter 01.
当相遇是一场偶然,每一天开始在自己的行路上。
陌生人与陌生人的相遇,掩饰了不为人知的冷漠或在意。
只是每天的擦肩而过,然后是毫无关联的一天。
chapter 02.
身影走远,不见痕迹。
心情逗留,没有原由。
相同的照片在时光的放映机中同样的翻过,
有些落寞的`街,重复着相似的情景。
chapter 03.
当有一天我们出现在彼此的目光里,即将擦肩的时候,不自觉放慢了彼此的脚步。
看一看这个每天都会拥有又将逝去的脸。
目光相接,笑意在脸庞蔓延。
一切是自然的,一切也不用语言。
chapter 04.
夕阳西下依然会有相偎相依细数那相同的记忆。
谁都无法抗拒时间,但是依然会吻你随岁月变迁的脸。
我沉睡在自己的梦中,梦中我们携手走向了明天。
而瞬间惊醒,是你消失不见。
chapter 05.
当我再次开始行程。在熟悉的时间,熟悉的地点,却没有了你熟悉的脸。
梦是一种昭示,还是无意的巧合。
我念想你就在不远处,还在望着我。
所以我给自己一个微笑,虽然有点苦涩。
chapter 06.
阳光刺的睁不开眼,一片空白,一片茫然。
我病了,也不再踏上那起点,只是梦中找不到你。
如果有你的梦也是一种风景,我愿长眠不再醒。
chapter 07.
只是从前,还是一个人的匆忙与悠闲。
所有自由的时间愿与你一起度过,
而自己的自己反而被思念纠缠。
chapter 08.
一切如流水落花没有特别的逗留,不为谁守候。
而时光的无意中却总残留一些挂牵,难断惦记。
断断续续的联系,一直蔓延的思念。
一时,一天,一周,一月,没有你,也只是空缺的自己。
chapter 09.
岁月的故事没有终结,只因为还有最真的期待。
还会为自己期望的未来努力。
人生的终点不是终结而是放弃。
我在等待一个故事,没有结局。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2
他从内布拉斯加州和堪萨斯州招募了一批志愿者, 随机选择出其中的300多名, 请他们邮寄一个信函。信函最终目标是米尔格兰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顿的陌生股票经纪人。由于几乎可以肯定信函不会直接寄到目标, 米尔格兰姆就让志愿者把信函发送给他们认为最有可能与目标建立联系的亲友, 并要求每一个转寄信函的人都回发一个信件给米尔格兰姆本人。出人意料的是, 有60多封信最终到达了目标股票经纪人手中, 并且这些信函经过的中间人的数目平均有5个。也就是说, 陌生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最远距离是6个人。
1967年5月, 米尔格兰姆提出了著名的“六度分隔”假说。可以通俗地阐述为:“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摘自:新疆咨询网)
对陌生人与陌生人社会的思考 篇3
关键字:陌生人;陌生人社会;熟人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145-01
一、陌生人
“陌生人”这个概念是由齐美尔提出的,他关注对现代性的诊断,认为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过程中。他认为社会类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形式,“陌生人” 是他关注的一种社会类型,陌生人并非人们所理解的外来人。齐美尔推崇 “陌生人”的生活方式,“陌生人”要求我们群体成员之间保持不远也不近的距离,这样人们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生活和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怎样的,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生活。
陌生人不完全属于某个群体,但不可或缺。陌生人与群体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他与群体成员之间能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互动。这种特殊的互动方式使得群体成员对陌生人产生了特殊信任,群体成员可以将不便告诉熟人的事情向陌生人倾诉。这对群体成员还是陌生人本人而言都是有利的,群体成员有了倾诉的渠道,多了可信任的人;对陌生人而言,和群体成员间的特殊距离可以保持神秘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甚至是避免了遭遇成员之间距离太近没有秘密和隐私的尴尬境地,也可获得群体成员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或多或少地是他人的陌生人。在现代社会陌生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形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去教室听老师讲课,和老师讨论问题。彼此都相互认识,但仅限于认识,并没有到达相互了解的程度。我们不知道老师喜欢什么,同样老师也不知道我们的喜好。我们的关系仅是上课前相互打招呼,听完老师讲课就到此为止。事实上,我们和老师间的关系就是陌生人的关系,互动就是陌生人的互动方式。然而与老师保持一种不远不近的距离,这样的关系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真的好吗?
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这个概念是由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由于传统社会是典型血缘和地缘的结合体,所以“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这是一个“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这种由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即“ 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天天生活和接触的基本的都是熟人群体,彼此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很少与陌生人打交道。此处的陌生人并非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而是完全不认识不了解,甚至都没见过面的陌生人。人们的社会地位及其行为规范都被打上了宗族血缘关系的烙印,人们之间讲的是亲情和交情。人际关系依赖熟人间的人情来维系,是一种伦理型的人际关系。
在熟人社会并没有形成齐美尔所说的“陌生人”,因为熟人社会到处都是熟人,人们有着根深蒂固的集体意识,彼此知根知底,并没有适合“陌生人”生长的土壤。
三、陌生人社会
不同于熟人社会“陌生人”是在现代社会形成的。现代社会注重高度的分工,人际关系淡漠,打破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在业缘关系的影响下形成了有机团结。现代人无可避免地生活于陌生人之中,身处于不同文化群体。我国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正在逐渐走向“陌生人”社會。在“陌生人社会”中,个体在理性指导下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们之间情感的淡漠、怀疑和无助。
陌生人社会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疏离、冷漠情感和怀疑的产生,而且也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也就是贝克所说的“风险社会”的到来。
网络可以算得上是个“陌生人”社会,因为没有实名化,大家彼此并不认识,可以随意发表意见评论。匿名发表给发表评论的人们带来了安全感,由于彼此互不认识,不用像平时说话需要顾忌,或碍于熟人的关系有些话没法在日常生活中谈论,可以说出一直想说没有说的话,给了人们一个倾诉和发泄的端口。然而由于匿名,在网络上发表言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所以很多人说话时肆无忌惮,并不考虑后果。比如在网络上经常出现“群体性事件”,网民在不明真相的情况没有仔细去思考事情的本质是什么,便开始随意发表言论,甚至做出“人肉搜索”的疯狂举动,恨不得将当事人的全家都翻出来,或者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当事人进行道德绑架,群体呈现出一种狂热的状态,这又被称为“乌合之众”。
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深度不同于亲戚朋友或熟人间的交往深度及其真诚度,陌生人不仅是不认识的人,也指我们没有很好地了解的人。网络上大家彼此都是陌生人,因为不熟悉可以对无所顾忌,这对社会团结和发展来说都是极为不利的。
四、总结
在正常状态下,社会群体中只有一两个人是陌生人,其他人都是团结彼此联系紧密的,这种关系无论是对社会群体的发展还是陌生人自己都是有利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是陌生人,大家对彼此都保持这不远不近的距离,这将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虽然齐美尔说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是他人的陌生人。但如果你亲近熟悉的人也开始对你保持陌生人的态度和距离,你该怎样接受这种状况。
“陌生人”的这种社会类型是社会互动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做一个陌生人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促进个人思考自己,更好地生活。但是这种社会类型又会导致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冷淡和疏远,人们理性地生活、计算。很多人并不愿意接受陌生人社会,但是我们又在做着“陌生人”的事情,很多人欣赏甚至尝试去做“陌生人”。或许大师齐美尔正是早早地通过对现代性的诊断,看到了这一切。
参考文献:
[1]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2]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三联书店,2007
[3]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5]陈静.群体性“冷漠行为”的社会结构成因分析:一种城市社会学的视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
与陌生人之间的感动作文 篇4
在我所居住的小区里,最清贫者要数门卫何师傅了。他每月只有当门卫这三四百元钱收入。可他很是知足,每天骑个破旧的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日子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见到有人因为物价上涨、生活、工作不顺等牢骚满腹之时,他总是质朴地笑着劝大家说:想开了,知足常乐嘛!清贫的何师傅颇有上一代老工人的热心与实在劲儿。小区门卫处有个打气筒,坏了之后就没人管了,何师傅接手后就自己动手修好,若遇到老人、小学生来,他都主动帮忙打车气。谁若在门卫处存放点东西,他总是说:“没事,放这儿我给你看着!”安全保卫工作他更是处处细心,有一次我将新自行车放于门口处忘记了上锁,翌日下楼,正扫卫生的何师傅走过来边递我钥匙边说:这新车子不上锁可不安全。在这很少被感动,在这快乐“缺失症”流行之时,何师傅真的让小区里的居民好感动。
走出我家小区没几步的路口处就是一个修车摊点。修车人是个50来岁的汉子,黑红的脸膛,瘦高瘦高的个头。每天天一见亮他就按时上岗,没一会儿,准有人急切地将出了毛病的自行车推来,汉子人高臂长,如同拎小鸡似的将那车子提起来翻个个,三下五除二、没几分钟准给搞定了。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或许是淋了雨水,车子怎么蹬只打空转就是不走。自己捅咕了好一会儿也不成,推到修车处,那汉子先是用破布擦去车中轴处的雨水,后用锤子边敲打边点上几滴汽油,几秒钟工夫那“千斤”就好了。后来我发现这修车人还有一个特点,无论街面上的物价怎么涨,他的修车费就是不变,比如补胎总是1元费用。
第三位是个送羊奶的中年人。风里来雨里去,因为总是起早上路,都四五月了,他时常还是穿着一件黄色破旧的棉大衣,无冬历夏挺辛苦的。无论每天卖得顺畅与否,他从不“挂羊头卖狗肉”,有几次买奶人问他是牛奶否,他会告诉人家向东拐个弯那儿有卖牛奶的。与人不同的是,他的车子后架上除了鲜奶,总会有一些别的东西,比如粪土、葫芦瓢、野猪芽草、马蜂窝……五花八门,那些都是买奶的城里老人们向他要的。问他不嫌麻烦吗,他总是憨厚地微笑说:山里放羊时顺手拾来的,不费劲的。
与陌生人相处作文 篇5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彼此公平的,同时也是残酷的。你懂得交往,这是一种智慧,是一座属于你搭建友谊的机动桥梁。交往成功便缩短你与陌生人的距离,就如同向自己友谊带囊里增添友谊。如果你不懂和陌生人交往与相处,那很遗憾,遗憾的是你将在现代化社会中不得不唱独角戏,陷自己与孤立与被动之中。那么,我认为你应该去精通与陌生人相处的“医术”。
与陌生人相处,人们大可采取两种方法。第一种:选择的是被动与退缩的方法方式,生怕主动与陌生人交往会使人陷入窘迫、尴尬的境地,伤及自己脆弱的自尊心。第二种方法:选择的是主动交往的方式,自己做交往的影响者。正因为人们采取的交往方式不一样。如果交往时采取的是第一种消极的方法,那么将失去许多结识的朋友,发展友谊的机会。如果采取的是第二种积极的方法,那么本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都会成为朋友,从而矿大自己的交际面,使自己的心灵更充实,更精彩。
如果自己与陌生人相处,我认为自己就要记牢:不要让值得自己珍惜的友谊从手中随时溜走。我会主动与陌生人搭讪,从谈话中注意到对方的细节,如活动,语言里的重要字眼,让自己可能从中得到宝贵的交往信息,并加以分析。
试着从语言,活动环境中猜测对方的心理活动,接着自己就可以给对方对“症”下“药”,往对方喜好着手,使气氛活跃起来打破僵局,这样对方可能乐于与自己结识。这又涉及到交往技巧,讲到交往技巧,这也是交往中催化剂,能够更快的使交往迈向成功的阶段。比如著名的人物——美国总统罗斯福早年还没有竞选为美国总统时,在一次宴会上,他看见席间坐着许多不认识的人。他想,如何使这些陌生人变成自己的朋友呢?
与陌生人相处作文 篇6
这时一位身材高大,戴着一副墨镜,满嘴胡须的中年男人打量着我旁边的座位,我顿时恐惧起来,脑海里不断想起电视剧的情节。于是我有意地往他打量的位置稍稍挪了过去,可是他还是走了过来,我只好自认倒霉并往自己的位置再挪过去一点,跟他保持距离,免得惹出什么不必要的麻烦。
我下意识地瞧了一眼他的装扮:身上穿得不是很整齐,肩上背着个大大的工具包,工具包的链子没全部拉上,我往里面瞟了一眼看见里面有刀子,小铁棒等东西,我心理七上八下,生怕他会干出什么事。和他坐在一起,衣服脏兮兮,汗臭味很重。我巴不得快点到站,因为我的内心始终非常害怕,我百无聊赖地翻着杂志。他应该也觉得很无聊吧!突然主动跟我打打招呼,我心想“谁知道他在搞什么花样,说不定要拐骗小孩”只好警惕又爱理不理胡乱搪塞一通。
时间就在一点一点地过去,突然我看见车上来了2个鬼鬼祟祟的男人,偷偷地把手伸进一位老人的口袋,老人正睡得很沉,完全不知道发生什么事。我的心不时地担心老人家的遭遇,我怕惹是生非,假装没看到。可是他一看到,突然起身紧紧地抓住小偷的手,边用嘴来叫醒老人,老人醒来被吓了一跳。他对小偷大吼一声“想干什么?”小偷举起刀向他扑来,他随手有自己的包包避开,包里电焊条掉了出来。车上有的人见此情况勇气来了,马上报警,不一会儿,警察就来了,他也应抓贼而立了功劳,可是他却悄悄地走了。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7
由于什克洛夫斯基的一个语法错误,使“陌生化”这个词在二十世纪蔓延于戏剧、电影、文学、哲学各个领域。 艺术的陌生化特性在瞬间像尘封了千年的木乃伊一样被惊奇地发现了。布莱希特更是借助这个词,敲碎了铸造千年的亚里士多德式戏剧的铜墙铁壁,并在它的彼岸,以陌生化理论为柱石,建立起自己的非亚里士多德式的叙事体史诗剧圣殿。
布莱希特站在俄国形式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的臂膀上高呼出自己的这个“陌生化理论”。但陌生化理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他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的积淀中慢慢丰腴起来的。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指出:“什么是陌生化? 简言之就是把事物或人物那些不言自明的,为人熟知的和一目了然的东西剥去,使人对此产生惊讶感和好奇心。”1我们现在所谈的戏剧的陌生化包含两个内容:1. 演员将角色表现为陌生的,即演员一刻也不能融入角色内,演员要时刻保持自己与角色的距离;2. 观众以一种保持距离和惊异的态度来看待演员的表演或剧中人,则观众不能与演员或者角色产生“犹如生活”的幻觉,观众不能把自己融入到角色里。同时, 布莱希特也指出,对于歌队或者面具的使用,可以产生这种陌生化效果。
二
2012年,一出由西班牙库伦卡剧团的年轻人创作并上演的戏剧《安德鲁与多莉尼》轰动了整个戏剧界。从2012年到2015年,这出戏不断地在世界各地上演,并横扫欧美各大戏剧节,囊括了无数奖项。这是一出没有任何对白,仅靠三个演员台上台下更换七张面具,来演绎一个充满脉脉温情,蕴含着爱情交汇着亲情的故事。
故事的精彩上演,离不开那七张表情有些怪异又稍显稚嫩的面具。演员通过佩戴面具,将七个角色演绎得天衣无缝。 三个演员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七个角色之间,观众丝毫没有意识到这出戏只有三位演员。由此可见,面具在《安德鲁与多莉尼》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戏中对于面具的使用,可否与“陌生化”扯上关系呢? 我认为,有待商榷。首先,这是一出诠释爱的伟大的温情戏, 在看戏的过程中,我们不需要以一种看社会问题剧的态度去审度它,也不需要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冷静地俯视尘世, 更多的,是需要这样一种心境:在夏日的午后,站在被阳光洒满的窗台旁边,倚靠着那丝般柔滑的窗帘,微闭双眼, 静静地享受这天然的恩赐。观众不必与演员或剧中人物保持距离,他们大可融入其中,在“他们”的生活中尽情徜徉。 从这点上说,《安德鲁和多莉尼》是符合亚里士多德式的传统戏剧的,因为编导们还是立志于追求观众与这出戏产生共鸣。如果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都坐在台下看戏, 看完之后,看到在场的男女老少都哭得泪眼朦胧,拿着纸巾大喊“感动”“真情”,斯坦尼也许会赞扬这出戏,但布莱希特一定会愤然离开。因为他所提出的“陌生化”就是要将这种主观的情感剥离于戏剧之外,让观众认识到自己是在看戏,戏就是戏而已,布莱希特是不允许观众将主观情感投射到戏剧中的。观众的越界,意味着他的理论的失败。所以, 从观演角度来看,面具的作用并不是要使观演关系陌生化。 再者,演员戴上面具,是否就将自己与角色保持距离了呢? 我认为并非如此,演员戴上面具,更少地受到外界的干扰, 也许可以更好地进入角色。而且,演员通过肢体的表演使观众感受到安德鲁与多莉尼的爱,肢体语言并不是单一的,它与演员的内心表达是相契合的。所以,演员对于表演,除了自身熟练的基础外,也离不开他们自身对于角色的投入。所以说,面具的使用,就是面具而已,并不应该与陌生化画上等号。
既然面具的作用不是实现陌生化,那它对于这出戏的意义何在呢?一篇对《安》剧主创的采访,似乎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作为主创人员之一的伊纳基·里卡特说:“我相信我们选择使用面具不仅没有限制我们的表达,反而极度有效地迫使我们集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从而将我们自己从言词的迷宫中解放出来。”2由此可见,面具的使用只是一种“提纯”。面具的使用,不是陌生化,而是一种“世界化” 或者说“整一化”。抛去这个真实的故事背景不谈,《安》 这个故事可以发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德国可以有这个故事,美国可以有这个故事,中国、非洲都可以有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在讲述人类的故事,而不是某一个特定国家的故事。不像《蒋公的面子》,只能发生在中国,由中国人演出;《屋中怪兽》只能发生在欧洲国家,让社会主义国家的人去讲述资本主义国家的故事,味道就会改变,即本雅明所谓的灵韵, 就会消失。但是《安》剧不同,因为面具的使用,使观众看不到演出的是什么人,观众自然不会去想这是西班牙人的故事,是西班牙人在演出。这是人类关于爱的演绎,仅此而已。 当然,对于三个人出演七个角色,面具在此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著名哲学人类学家普列斯纳曾将陌生化问题直接融入到他的哲学人类学研究中去。普列斯纳认为,人本身的知觉, 即感性的知觉,已经惯于在日益生长的环境中去进行定向活动。人们对于身边固有的东西已经习惯,并且具有不可置疑性。例如我们几乎不会去细心观察自己回家路上的风景,即便我们每日从那里走过;我们忽视家乡的美景,跋山涉水地远赴千里之外,去看和自己家乡几乎一样的风景,并把这种旅行当作灵魂的洗礼;我们无视一直陪伴自己的枕边人,而用现代通讯工具和不知身处何地的陌生人谈笑风生……习惯的力量使人们的感性知觉枯萎,现代人似乎觉得只有“陌生者”才有吸引力。
在《安德鲁与多莉尼》中,安德鲁本已习惯了多莉尼在自己身边,把她当作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存在,对于安德鲁来说,这种习惯的亲密性已经像静脉注射一样融入他的身体。而由于阿兹海默症的出现,使得生活中的“陌生性”被显现,安德鲁开始重新认识和体验他现在的生活。没有对熟悉东西的失去就没有理解。正因为安德鲁知道自己将失去多莉尼,他对她的那种亲密性才会表现得更加强烈。
其实,真正被陌生化的只是潜藏在生活中的我们早已习惯的潜流,我们只是太接近于生活本身,才会迷失方向,去找寻那些离我们久远的东西。如果没有《致D的信》,我们也不会看到今天的《安德鲁与多莉尼》,也许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着这样的故事,演绎着夫妻间的相濡以沫。唯有《安德鲁与多莉尼》将这种相濡以沫搬上了舞台,给了我们一次相信真爱的审美体验。
摘要:从2012年到2015年,每年西班牙经典默剧《安德鲁与多莉尼》都要在中国进行巡演,票总是被抢购一空,座无虚席。这个由西班牙库伦卡剧团演出的关于一对老夫妻的温情故事在不经意间感染了很多人。该剧横扫欧美各大戏剧节,囊括了无数奖项。三个演员,七张面具,一个脉脉温情的爱情交汇着亲情的故事,何以感动你我?本文从陌生化理论角度出发,对《安德鲁与多莉尼》中的陌生化问题进行探究。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8
【关键词】熟人社會;陌生人社会;差序格局;人际信任
一、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界定
(一)熟人社会。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指出,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血缘组织和地缘组织的结合体,所以在“乡土中国” 中,“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出娘胎就带来且好坏由不得你做主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构成的社会就是熟人社会,一般也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先接触的社会。
(二)陌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学术意义的首创者是美国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他在1973年出版的《美国法简史》中详尽地论述了现代社会的“陌生”本质:现代社会有一个简单社会几乎完全没有的特征——依赖陌生人。当我们走在大街上的时候,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时,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生病住院,陌生人医治我们、护理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在社会学意义上,“陌生人”是双重意义的统一,即作为脱离任何既定的地域空间的漫游,又固定在一个地域空间点出现,其矛盾身份的辨证统一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任何关系的接近和距离的统一”。
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
(一)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基层结构。费孝通指出:“我们的格局好象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这种“差序格局”包含了两个方面的社会关系结构:(1)关系的远近,越是靠近波纹的中心,关系越近,这是由血缘关系决定的,也是固定的。(2)关系的亲疏,一般由交往的频率和次数来决定。(二)陌生人社会的“差序格局”。与中国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的结构相对照,费老用“团体格局”来表述西洋社会的社结构。“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这种当时费老看来存在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如今看来已经渗入到了中国社会的格局,在陌生人社会,这种格局更是明显。
三、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
(一)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是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基础之上的,这种信任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信任,是一种习俗性信任。关于熟人社会中的信任,吉登斯认为:“信任的第一类情境是亲缘关系,在大多数前现代制度下,它是社会关系‘群’在当时的时一空条件下得以组织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模式。亲缘间的联系通常是紧张与冲突的焦点。但是,无论包含了多少冲突并引起了多少焦虑,亲缘关系仍然是人们可以依赖的普遍性纽带,凭此人们才能在时一空领域内构建起行动。这一点,无论是从相当非个人化的还是更加个人化的关系层次上看,都是如此。换句话说,人们通常可以(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亲戚们去承担各种义务,不管他们对被承担义务的具体个人有无同情心。更有甚者,亲缘关系的确还经常提供一种稳固的温暖或亲密的关系网络,它持续地存在于时间一空间之中。
(二)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陌生人社会的人际信任是建立在利益和人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实质上是一种契约型信任。基于契约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本身就是矛盾的,如果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需要契约来维系,这本身就是一种不信任,但是,反过来通过契约又可以使互相不信任的人进行交往,使陌生人通过契约而互相信任。但这种信任并不牢固,随时都可能分崩离析。记得《中国合伙人》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永远不要和自己的朋友合开公司。我想大概也是源于此。本来朋友之间的信任是基于感情的的习俗性信任,这种信任是不需要契约的,但是和朋友合开公司,这种信任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不仅仅基于感情,更多的基于契约,而基于契约的信任会随着个人利益的变化而变化,相比较而言,这种契约型信任是比较脆弱的。一般契约破裂,那么原先朋友之间的习俗性信任也将不复存在。在中国,亲人朋友因为利益纠葛而不相往来的例子比比皆是。
四、我的体会
作为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生的新一代,我们将有机会见证中国由农业社会变成工业社会这一历史性时刻,但同时,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将发生变化,我们不得不具备由熟人社会融入到陌生人社会的能力。学缘关系可以作为我们实现这之一转化的很有帮助的工具。确定好自己将来想要融入的陌生人社会,通过本科、硕士及博士期间的学习来逐渐融入这个自己在血缘和地缘上并不相关的社会。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在学缘关系上的习俗型信任可以逐步展开成契约型信任,然后能够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打开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要懂得与陌生人相处作文 篇9
在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陌生人。有的人会认为,陌生人毕竟为陌生人,并没有熟识的好朋友重要。可是,与我们最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在友谊的最开始的时候又何尝不是以陌生人的身份相对呢?所以,我一直珍惜与每一个陌生人相处的时光,他们就像那些奇异的风景使人难以忘怀。
刚上初中时,告别了六年的小学生活,步入了中学后,我与还都是陌生人的同学们相见。那天我们第一次坐在了同一个班级中,我们初次见面,彼此微笑,微笑中还透着一丝生疏和腼腆。当我们参加了初中的军训,是我们这群陌生人变得越来越熟悉。在军训过程中,小到床单被褥,大到做事风格我们都互相熟悉的一清二楚。经过军训的磨合,最初的陌生人到现在最亲密无间的同学们。他们是给过我莫大的帮助的“陌生人”。
记得当时是盛夏,烈日当空。阳光透过道路两旁树梢的缝隙洒在我走在的放学路上。这让人感觉无法呼吸的高温是我昏昏涨涨,当我走到熟悉的路口时,有点中暑的我拖着沉沉的身体走向马路对面。这时,忽然一声长鸣的车笛从我耳边掠过,接着就是那如斯鸣般的刹车声,我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时我的感觉完全的麻木了,像是一根电线矗立在地上。突然,一个手臂抓住了我的胳膊,奋力的往后一拉。这一拽,打破了我的沉思,我所有的感觉有活生生的被拽了回来。当我惊愕地睁开双眼,原来是一位穿制服的交警叔叔。他连呼带喘,汗水从他的额头淌进蓝色的制服。他对我说:“下次过马路一定要注意!”便匆匆忙忙跑向自己的岗位上。这是一位陌生人,我对他的感激渐渐凝聚在了他的背影和那如雨汗珠上。虽然我们素未谋面,虽然我们只是普通的陌生人,但是他却可以不顾生命危险地冲出来救我,这种精神又有谁具备呢?
场景是那条熟悉的马路、熟悉的站牌。在秋天瑟瑟的寒风中,对这一切都熟悉的.我上了那辆非常熟悉的公交车。隔着窗玻璃,我在茫茫的人海中看到了你的身影。你戴着个大大的眼镜,背着一个厚重的书包,朝着和我相反的方向走。呵,这么长时间不见,你的身影还是那样的熟悉。尽管我在你心里也许只是个陌生人。
那是在四年级,你是我们班的新转生。很快你那熟悉的面孔就可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下学期,老师将你分配到了我的后面,我们成了前后桌,那时候你和你那个和你身材截然相反的同桌总是没法融洽的相处在一起。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也老是吵架,弄的前后左右都不安宁。后来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和你成为好朋友。你的性格和我完全是两个极端,但我们在一起却从来没有出现过争端。记得你们家就住在学校旁边,而我回家坐车的车站就要经过你家的那条小路。放学后你我走在那条安静的小路上。那棵苍老又年轻的桑树,见证了我们多少欢声笑语。我们在小路上说啊唱啊,真是无比的快乐。中学,我们去了不同的学校。我们真的分开了,重归陌路。也没有你的音讯。
也许我们只是两片不同路数的云彩,邂逅又分手,相逢又离开,也就不那么意外了吧。只是因为有了你的陪伴,让我度过了一段最快乐的童年。你在我的生命中,也许是一个偶然闯进我的生命的陌生人,只是我把你放在心里面最熟悉的一个角落。轻轻的挥挥手,与那些关于你的记忆说声再见。只是我偶尔还是会想起你——我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
萧瑟的秋风,带走了梧桐树上最后一片飘落的思念。
在很熟悉的生活中,自然会有一个又一个陌生人与我相会。在于他们相处的同时也让我学会了什么是互相帮助,什么叫责任。我真的要感谢我身边的陌生人,与他们相处,使我真正见识到了人间百态,让我有一次又一次全新的经历。也许以后随着我年龄的生长,我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陌生人。我会珍藏每一次与他们相处的机会。面向未来,我也会抬起头,继续微笑着说:
熟悉与陌生作文 篇10
踏入青春叛逆期的你,脾气与心里想法是那样的让人捉摸不透;你刚刚还笑得跟朵花似的,眨眼间被堂弟说的一句话给激怒了。你说,你的脾气咋就那么的“火爆”呢?我想了想,便帮你分析了“原因”。谁知,你看了我帮你分析的原因,脸上的笑容便凝固住了。
我,天天都与你形影不离,但我却无法打开你的心房,去了解你。
你,有一个朋友。某一天,他不小心将你心爱的书弄脏了。你发现之后,一个健步冲上去查看你的那本爱不释手的书,然后就说了你朋友两句。这时候,我的大脑突然迅速的膨胀了起来,我想:真的变了,你变得已经不是以前那个乖巧听话的你了,不再是那个温顺的你了,而是,很令人讨厌的你,当只有我和你的时候,我禁不住问你:“对于朋友,你为什么那样的冲动,友谊才是最重要的。”谁知你却说:“拜托,不用你管啦!”然后便不答理我了。
天哪!这还是我印象中的你吗?你是那样的陌生,就是陌生,把我们之间的距离拉得很长很长……
与陌生人换房游 篇11
我在吃饭时随口一提,但自己也被吓到了:仅仅是网上聊天认识的朋友来交换住房,会带来多少问题?可没想到太太和女儿都很兴奋,觉得可以尝试一下。虽然也有人换房成功,但真的实施还要考虑很多事情,所以我不支持。我还列举了换房可能带来的麻烦:丢了财物,弄坏了家具……但太太也据理力争:“这些年我们经常出去旅游,从跟团到处游,到包车自助游,再到预订景区的酒店游,哪样没试过?但旅行团的导购时间太长;包车又难组织;预订酒店会因为不熟悉行情而玩不好。换房游既新鲜又实在。”女儿也在旁边“添油加醋”地说想换种方式游玩。我被说服了,“换房大计划”就在我家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首先就是要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地,我就和太太“兵分两路”遍撒“英雄帖”:她在QQ群里发消息,我在熟悉的BBS上发帖子。在帖子里要详细说明自己所在地方的风景名胜、特色小吃、风俗民情等重要信息,不然怎么激起人家换房的兴趣呢?就拿我所在的永州市来说,地方不大但也是山青水秀,还有两处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另外就是自己家的条件了。我们的房子是三室二厅的新房,连电器都是新的。在帖子里最好说明的是你对对方的要求:比如希望人数不超过3个;哪些用品希望对方自带等等。可以避免以后不必要的麻烦。信息发出去的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5条换房游信息。
这些“英雄所见略同”的朋友分别来自上海、辽宁大连、江西九江、湖北宜昌和广西桂林。这些地方中,只有大连是我还没去过的,所以挺心动。但太太从网友发来的住房照片里,看到设施有些陈旧,条件也不太好的样子就坚决反对。她觉得既然出去玩,住得要舒服一些,住得不好还不如住酒店呢。而且女儿也嫌路太远了,不想去。再看其他几位网友,不是单身汉就是社会青年,总有些不太放心。经过两个晚上的严格筛选,我们将目光定格在桂林的网友米米身上,原因有两个:跟她虽然没见过面,但之前就已经在论坛中认识,平常也有一些交流,相对来讲比较信得过;她的房子看上去干净和整洁,配套设施也都不错,面积还不小,最关键是房间里的摆设很精巧,和太太的爱好有惊人的一致。更有“家”的感觉。而且房子的地理位置很好,离七星公园和花桥都不到一公里,交通便捷,于是全家人一致通过。在这里提醒想换房旅游的朋友们,挑选换房对象非常重要,如果是完全陌生的对象,一定要多沟通,多了解一些对方真实的个人信息,必要的话可以双方互传身份证复印件。如果对陌生人实在没有安全感的人,建议不要尝试这个方式,以免玩的时候也不尽兴。
其实我和太太都去过两次桂林,但却连正宗的桂林米粉都没尝到。更重要的是女儿没去过,她最讨厌跟着旅行团走,所以今年暑假就带她过个不一样的暑假。
我和米米在网上签好了换房协议。虽然换房是建立在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但万一有事发生,这个协议既是保障也是约束。接着我和老婆各申请了10天的公休,跟亲戚和邻居打过招呼后便赶往桂林跟米米交换钥匙。在路上我已经有了大概的游玩行程:上午品美食,午饭后游景点,四点左右就回去休息,可以上上网、看看电视,到傍晚再出来吃东西,接着可以逛夜市。
望文生义与陌生度 篇12
一、成语望文生义的产生与陌生度
我们这里所说的陌生度是指成语 (其实不只是成语, 一切语言要素都可包括在内) 在语用当中被人们认知和使用的程度。
1. 语用惰性产生成语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的工具性导致语用当中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工具的简便、快捷, 这就是语用惰性, 成语就是这种语用惰性的产物之一。使用现成的语料来交际, 既简便、快捷, 又有文采、有说服力 (影响力) , 这样成语 (习用语) 便应运而生。而这种现成的语料要么来自有影响的人物之口, 要么来自经典文献, 要么是大家公认的好的说法。越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 成语 (习用语) 越丰富, 就是这个道理。
2. 成语随着语用实践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尽管成语的意义是相当稳定的, 但组成成语的词 (有些当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 只是“语素”, 但为了论述的方便, 我们姑且笼而统之, 一律称为“词”) 的意义的演变以及语用的需要等, 都会导致成语意义发生变化。成语作为现成的语料, 其结构却一般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还可以再分成词。而作为其构成成分的词的意义如果发生了变化, 有时会影响到整个结构的意义。比如“气”本指云气, 后来引申出了“气势”、“豪气”等意义, 于是“气冲霄汉”便既可指“气势盛”也可指“豪气盛”了。而语用的需要, 更会让成语产生出诸如比喻义、引申义等意义, 从而让成语的意义发生变化, 由单义变成多义, 或由引申义替代本义等。比如“粉墨登场”, 本指演员化装上台表演, 后来有了比喻义, 比喻某人登上政治舞台。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不赘述。
3. 成语的正确使用和准确理解与人的文化程度息息相关
成语多数来自文化典籍, 并随着时代推移、典籍增多而不断增多。所以读书越多的人、对典籍越熟悉的人, 掌握的成语也就越多, 成语的使用也就越频繁, 使用和理解成语的准确率也就越高。
4. 成语望文生义的产生与成语的陌生度成正比:
陌生度越高的成语, 越易于被望文生义;陌生度越低的成语, 越不易于被望文生义。
人们对某个成语很了解, 一点也不陌生, 那么该成语的陌生度就很低, 人们就不会望文生义;而那些时代久远、构成成语的某个词的意义或整个成语的意义比较冷僻的成语, 其陌生度就会很高, 往往容易被望文生义。比如“不赞一词”、“差强人意”、“文不加点”、“危言危行”等, 因其中的“赞”、“差”、“点”、“危”等意义古今变化很大, 就常常被望文生义。有的成语尽管产生年代并不很久远, 但因其陌生度高, 不被一般群众了解, 也容易被望文生义, 比如“神圣同盟”等。在这里, 组成成语的词的意义变化越大 (即词的本义与当下常用义反差大) , 其在成语当中的原来意义就越易陌生化, 从而造成成语的陌生度高, 也就越容易使成语被望文生义。
二、成语望文生义的成活与陌生度
1. 不是所有的成语望文生义而来的意义与用法都能成活
望文生义从本质上说就是误解 (对听者、读者而言) 、误用 (对说者、作者而言) , 因而, 由此产生的意义和用法, 绝大多数最终不会“将错就错”而被词典收录。也就是说, 尽管很多成语一直容易被人望文生义, 但也一直不被人们认可, 一直摆脱不了被定性为误解、误用的命运。
为什么呢?语言终究是交际工具, 服务于交际是其根本任务, 因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如果太离谱, 就会给交际带来混乱, 带来麻烦, 自然会被人们淘汰。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像其他事物一样, 一面要创新, 一面要规范;一面要丰富, 一面要纯洁, 自有其规律在。
2. 成语望文生义而来的意义
与用法, 其成活率跟它的陌生度成反比:陌生度越高, 成活率就越低;陌生度越低, 成活率就越高。
根据从众原则, 成语因望文生义而产生出来的意义和用法, 其陌生度越低, 就表明它影响越大, 越为普通群众了解、接受, 也就越容易成活;反之, 陌生度越高, 影响就越小, 越不被普通群众了解、接受, 当然其成活率就越低。
语言终究是用来交际的, 它的生命力就在于交际, 就在于使用。尽管望文生义出来的东西是“错误”的, 但如果能被大家接受, 能很好地服务于交际, 那么它必定会被“将错就错”、习“非”成“是”, 当然也就能流传开来、存活下去, 因为语言终究是约定俗成的, 没有绝对的对和错。
3. 陌生度取决于语言大众的认同感, 认同感高, 陌生度就低;
认同感低, 陌生度就高。要想让成语的因望文生义而来的意义和用法成活下来, 就必须让它“生活化”, 为广大群众接受。
单个的普通群众的影响力很有限, 所以他们各自的望文生义往往避免不了被定性为误解、误用的命运。但是一旦某个人的望文生义被广大群众整体认可了, 那么它的认同感就高了, 而陌生度就低了, 这样想不存活都难。而名人以及有影响的报纸、杂志、书籍、网络等, 往往对普通群众具有较大影响力, 具有导向性, 他们的望文生义一旦走进群众语言生活 (即望文生义生活化) , 被群众认可, 就会很快传播开来, 存活下去。这也是认同感高而陌生度低的结果。“感同身受”、“白骨精”的望文生义而来的意义和用法 (分别为“虽未亲身经历, 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白领+骨干+精英”) 的存活就是如此, 前者经常活跃在一些党和国家领导人口中, 后者风行于网络, 它们都通过强大的传媒, 灌输给了广大群众, 群众接受了, 久而久之, 就成了习惯用法。而成语的这种因望文生义而来的意义和用法如果不能走进群众语言生活, 即不能生活化, 它就不被群众认可, 认同感一差, 陌生度就高, 那么它就不能成活。比如一些专家经常在学术论文里用“始作俑者”来指开创某项事业或第一个从事某件事的人, 但因为仅限于专业论文, 没有生活化, 没能被广大群众了解、接受, 因而认同感很差, 陌生度很高, 就一直摆脱不了误解、误用的嫌疑。而从这点出发, 我们却完全有理由相信, 作为“天气炎热”义理解和使用的“七月流火”最终一定会获得正式身份, 摆脱误解、误用的指责。因为它早已融入群众生活, “火”作“火热”解、不作“心宿二”解在群众中已有很高的认同感。 (当然, 当“炎热”解的“七月流火”也可看作借形词, 参看拙作《“七月流火”是借形词》, 见《咬文嚼字》2005年第11期。)
4. 存活的望文生义就是创新, 就是对成语意义和用法的丰富和发展。
陌生与熟悉800字作文高二 篇13
当我再次以偶然的机会得以静下心来思考时,我发现了对于那种久已没有过的对于过往一切的怀念竟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令人感到神奇,以至于让我怀疑起这一直以来我到底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在生活着。苦于没有合适的理由来解释这一感受的缘由,我暂且称之为陌生与熟悉的感觉吧。这恰巧也印证了那一句话:“陌生与熟悉,见证方寸之间 ”。
人总是有惰性的,以至于消磨了对于以往所有的激情的.期待。我们总是习惯了现实带给我们的安逸,便在一片欢呼声中尽情地享受这份安定,于是便没有了原本美好的幻想,所谓的梦现只不过成为了灵魂的附属品,生活的牺牲品罢了。当一个人只是停留在不断维护属于自己的圈子的时候,他自以为是地认为所有人都在为他而活,他便逍遥地凌驾于这份光芒之上,一种优越感便在瞬间建立起来。但是我不得不悲哀地说在别人眼里他同样是这样的角色,只不过他对于生活的期待仅仅在于此而已,他更可怜。随着年龄的不断积累,见识的不断增长他会发现原本苦心孤诣的追求的东西原本可以在不经意间建立起来,而之所以现在才明白过来只不过是缘于自己对于生活缺少的那份激情而已。因此我不得不说,当生活的激情已经化作对于现实世界种种资源的不断索取并以此求欢,而不是源自内心世界那种最原始最独特的感受的时候,原本熟悉的自我已经被那种无名陌生的的期待所替代。
熟悉与陌生,只是一种感受。也许时间带给我们的是远远比我们自己现阶段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更加纯熟的境界,但是其区别无外乎陌生与熟悉而已,境界的提炼只是时间的外化。古语有云“四海之内皆兄弟”,此可谓思想境界达到很高的圣贤才所能真正企及的吧。但就现实社会而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也和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常常把自己界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以至于固步自封而愚陋浅薄,却不知放开心胸这世界便会任你遨游。封建旧社会的冷漠造成了陌生与熟悉之间很明显的界限,但是在这个人与人之间只隔着一个“机缘巧合”的年代,似乎陌生渐渐被同化掉啦!每天世界上都在上演着无数的相遇,无数的邂逅。有的可能从此不再见面,有的却可能成为挚友仰或是一生的陪伴。只要你想你就能感受到我和你是如此地熟悉,即使素未谋面。。。
当你发觉原来你熟悉的一切都已经不认识的时候,当你发觉一切早已物是人非的时候,你可以感慨,但是不必惊讶。因为当你选择离开它的时候你们注定是要有一天变得陌生的,而当你再次接近时那种熟悉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只要你需要!你必须记住,是你放弃了一切,所以一切的一切才放弃了你。陌生与熟悉,只在方寸之间,只是看你的心房有多大而已。
我和明月由陌生走向熟悉,只是因为那一泉清泓勾起了我的思念,于是我便与明月对视,畅叙幽情。而当那朗朗晴空持续数日之后,我会因为繁杂琐事而忽略了与月光的交会,由此便是一段陌生的境遇。而又在某一次户外游玩时我又会有一种对于明月的深深的眷念,而她依旧如此温婉动人。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14
去年暑假,我去开封府玩,刚到门口的广场上,便听到一阵音乐响起,这声音立刻把我吸引住了,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跑了过去,那里已经有许多人在围观。原来,大家是在看一位穿着黑色上衣、蓝色牛仔裤的叔叔摆弄着自己的手工作品,我从人缝中挤进去,定睛一看,哟!原来那手工是钢丝做成的小玩意,还用皮筋巧妙的绑在一起,看起来很新奇很好玩。
那位叔叔晒得黑黝黝的脸上挂着活泼的笑容,声音也非常热情,“来,来,看看哦,新鲜好玩的手工品。”一个小朋友问:“叔叔,您这个东西怎么玩?”叔叔笑嘻嘻的说:“看好喽!”,一边就跟着音乐唱起自己编的操作歌来,“鸟笼—鸟巢—电灯笼,溜溜球—小酒杯—小飞碟—宝莲灯,车轮—唐僧帽—小姑娘穿花裙—芝麻开花节节高!”好听又好记,随着叔叔欢快有节奏的念唱,他手上的小玩意也上下翻飞,变化出相应的事物来。“是很有意思吧?”音乐停了,叔叔象个表演家一样优雅的谢了幕,得意又自豪的问。“好!”围观的人拍手叫好,为他鼓掌。
我已经对这个东西完全着迷了,这时,叔叔热情的邀请我一起玩,爸爸妈妈点头表示同意,我拿起一个玩了起来,我要电灯笼,变!我要小酒杯,变!哈哈,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小小孩的时候,要变什么就有什么,虽然只是一个小玩意,却非常的开心……不知不觉进入黄昏,该离开了。
与陌生人的作文 篇15
1 中医护理教学在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在优势
中医与人文关系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 中医理论的人文哲学性质非常明显, 其理论体系以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作为基础。中医学中诸多概念就是直接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中移植过来并加以演绎而产生的, 如中医的气、阴阳、五行等理念, 故《素问》云:“夫道者, 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 可以长久。”指出习中医者须通晓天文、地理、医道等[1]。中医护理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 其理论形式和方法也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中医护理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说”与“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观念, 以及中医临床护理原则“辨证施护”等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彰显了其在培养护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在优势。
2 寓培养护生人文素质于中医护理教学中
人文精神的升华有赖于人文素质的养成与实践[2]。笔者在实践中就如何在中医护理课程中加强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培养护生的人文素质进行了一些探索。
2.1 以教材为蓝本, 融素质教育与常规教学为一体
中医护理学博大精深, 教学大纲仅设计了54个课时, 而且护生在校期间课程多、任务重, 中医护理学课程常常被压缩至40个课时, 即每周两节课。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圆满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且达到教书育人的效果, 是值得每一位中医护理学教师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 转变护生学习观念,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护生在入学前的教育大多是以应试教育为主, 进入中专后, 护生的升学压力减小, 学习目标转变为适应社会和就业要求。然而, “活到老, 学到老”, 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习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转变护生的学习观念, 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 并使其在知识方面提高自己的内在品质, 从而逐步走向自我成熟、自我完善以及自我个性彰显。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护生的学习, 充分调动护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可以帮助护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医护理的绪论时,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俄罗斯人的照片, 请护生思考:为何他们的鼻子高而窄?结合护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情况, 让护生谈谈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高血脂、糖尿病?体力劳动者又易患何病?使护生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拉近护生和课本之间的距离, 让护生更积极主动地展开想象、感悟中医, 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2.1.2 树立学习榜样, 为护生人生导航
中医历来重视医德教育, 以德为先, 以德为本。唐代孙思邈的《大医精诚》中明确指出作为一名优秀的医护人员, 除了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外, 还要拥有良好的品德和仁爱之心, 这与现代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及现代护理人员的人文素质内涵极其吻合[3]。中医护理教师应注重以德为先、以人为本,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述著名中医医药家的经历、治病救人的故事等, 内容不必太多、时间不必太长, 却可以使课堂更生动, 且发挥榜样的无穷力量;在校园内悬挂具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人物画像, 并配以说明;立医护名人的雕像, 如南丁格尔、李时珍、董奉等;张贴或悬挂涉及德育和教育方面的名人名言等。在树立榜样的同时,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让这些光辉的人物时刻指引护生前进。
2.1.3 知识与趣味携手, 激发护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味的“填鸭”, 只会激起护生的叛逆与厌学情绪, 若想真正地优化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激发护生的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其学识渊博, 能随时调节课堂气氛。笔者认为, 在讲到中医名人时让护生回顾其初中语文课本所学过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 提及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可树立护生学习中医护理的自信;让学生在课本中寻找熟悉的人物和典籍, 使其自信心增加的同时, 完成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适时讲述名人典故, 如“不为良相, 愿为良医”的由来、孙思邈开棺救妇等, 为学生树立榜样。2.1.4获取新知, 促进护生健康成长发挥中医护理技术自护与施护的特点, 针对中专护生的年龄偏小、女性居多、痛经病高发的特点, 讲授如何预防、应对, 让护生明白健康饮食、“四时保健”的重要性, 学会自我调护。同时, 做好应对感冒、腹痛、腹泻等常见病症的知识储备, 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抗病能力。
此外,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 强调人体生理、心理与社会和环境一体的整体观, 恰合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的进步以及人类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 情志疾病的发病率也日渐增高[4]。因此, 加强护生的情志护理教育, 指导护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以诚挚体贴的态度, 对病人进行说理疏导, 适时采取移情相制的方法, 为病人提供人性化服务, 起到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展现“白衣天使”良好形象的作用。
2.1.5 以中药为载体, 提升护生人文素质
中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讲授用药禁忌和中药的煎服方法时, 要求护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实施个性化护理, 如呕吐病人在服药前先服少量姜汁, 预防呕吐等;工作细致入微, 如病人在服用驱虫药后注意观察大便的次数、颜色及是否有虫体排出等;做好药后护理, 如服用发汗解表药后, 嘱病人多喝开水或食热稀粥以助药力, 并加盖衣被使其遍身微汗等, 在实践中培养护生人文素质。
灵活选用教学方式。选用多媒体或实物教学, 举例因不合理开采而导致的“濒危药材”, 如羚羊角、冬虫夏草、梅花鹿茸等, 希望护生成为中药资源的保护者;“天人合一”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健康生活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 播放沙尘暴图片或短片, 选读《国务院关于禁止采集和销售发菜制止滥挖甘草和麻黄草有关问题的通知》, 使护生认识到绿色植被的巨大作用, 教导护生热爱环境、懂法守法, 做一名大自然的保护者。
2.2 通过实验操作课程, 培养护生人文素质
中专护生由于年龄小、文化素养较低, 对理论性知识接收能力较差, 但她们的优点在于动手能力较强、学习兴趣高、掌握较快。开设针刺、艾灸、推拿、火罐、刮痧等中医护理操作的内容, 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中医护理实施操作过程中创造良好的护患关系, 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 还要和谐的氛围。所以, 笔者在中医护理实验操作课中, 首先对护生两人一组进行分组,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 1人示病人, 1人行护术, 两人互相协助, 在操作过程中, 注意要爱护“病人”、体谅“病人”, 施术者应严肃认真, 专心致志、精心操作, 针刺消毒认真, 取穴准确, 艾灸距离适宜, 火罐口冷暖适中。而且, 做得好的护生, 可以赢得别人的信赖, 也值得其他护生学习, 这样便在两人之间以及邻近组别之间形成你追我赶的趋势, 让护生在合作中成长, 在竞争中娴熟技艺, 从而形成良好护患互动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王俊杰.对中医护理人文特色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12) :962.
[2]梁彩花, 叶勇玲.在中医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J].医学与社会, 2007, 20 (12) :54-55.
[3]倪建俐, 金立伦, 阎秀菊.浅议中医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5) :995.
【与陌生人的作文】推荐阅读:
陌生人微笑的作文07-18
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07-23
陌生人的作文700字06-05
熟悉的陌生人叙事作文10-06
关于我感谢的陌生人作文07-06
描写陌生人的作文700字10-17
以谁是谁的陌生人为题的作文07-06
请与陌生人说话美文摘抄07-14
写陌生人作文06-28
描写陌生人的优秀作文:凶大叔不凶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