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陌生人叙事作文(通用14篇)
熟悉的陌生人叙事作文 篇1
三年前,小区里的人都把我们称为“双胞胎”,而三年后,也就是现在,我们各奔东西。不知是否在你的记忆中还残留着我的身影?我想:应该不会了吧!
三年前,我和你很像。身高,体重,兴趣爱好,就连长相都几乎相同。操场上留下了我们矫健的身姿;音乐教室里留下了我们悠扬的歌声;老梧桐树下留下了我们幸福的笑容;校园里的小道上留下了我们成长的脚印。
直到那一天,你拉着我的手,说:“下个星期天,我就要与我的父母一起去上海了,我要在那念书,不过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还是‘双胞胎’”。虽然心很痛,但还是强颜微笑地点了点头。
六年级的那个暑假,我想与你见面,顺便看看世博会,我电话告知了你:“我要来上海”。你电话那头说:“那你就来吧。”于是,我买了许多东西,因为我喜欢的东西你95%都喜欢。一下火车,我便向你家奔去。虽然很疲惫,但我还是淹没不了当时的兴奋。
我一路小跑,有时不小心还差点撞到了路边的行人。
一到你家,我疯狂地按着门铃,想象着我与你见面的场景。拥抱?还是兴奋得流下泪水?还是……
你家是三层楼的别墅,金碧辉煌、典雅气派、别致可爱。我急切地推开你的家门,桌上的百合花的芬芳扑面而来,我看到了那个熟悉的你,那个曾与我一起快乐玩耍的你。我正准备与你拥抱,可你那冷漠的眼神却让我放弃了那种想法。我愣了愣,你一身名牌衣服、名牌裤子、名牌鞋子,高傲地扬着下巴,斜着眼看着我。我把手上的东西递给你,说这些是送给你的。你接过去,边看边皱眉头,“好俗气,这些东西我早就不喜欢了,你还是送我这些玩意。”你把我给你的那些东西往桌上一扔。只听见里面的那个我精心挑选的玻璃杯“咔嚓”一下,如同我的心“咔嚓”一下破碎。
但我还是不甘心,和你谈论起我们一些以往的趣事。而你津津乐道着苹果电脑、淑女屋的公主裙、不知名的香水……我和你各说了一阵,便是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可怕地沉默……
最后,我提出出去玩玩,你只是懒懒地说,国内没有什么好玩的地点,只有法国等欧洲国家还可以去看看。
渐渐地,我感到眼睛有了些湿润,我轻声问你:“我们还是好朋友吗?”你只是冷冷地一笑,说了声:“就算是吧。”
你还是我曾经熟悉的你吗?我感到有些陌生。我再也坐不住了,便强忍着泪向你告辞。你把我只送到门口,便转身回屋,我伤心地离去。尽管以前我们热情拥抱,可现在,却是擦肩而去;尽管我们以前有聊不完的天,可现在,我们的相处却是可怕的沉默;尽管我现在仍对你一如情深,可你却无视了友谊。
前不久,又是你的生日。
本想与你说些祝福的话,却又觉得似乎没有这个必要。在你的心里,我是不是已经被归档成为了陌生人?彼此熟悉却又彼此陌生。我站在电话前许久,终于还是没有拨通你的电话。我想起了与你在一起的过往,想起了以前你我的生日,想起了我们一起许愿的场景……
风,依旧那样轻柔;树,依旧那么高大;花,依旧那么芬芳。而你呢?我熟悉的陌生人,你依旧与我是朋友吗?
熟悉的陌生人叙事作文 篇2
普里查德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现代主义作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生活及作品都蕴含了大量反映现代澳大利亚, 特别是澳大利亚女性的元素。她在作品中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表达强烈的政治倾向, 透露她的女权思想, 以及作为女权作家试图通过手中的笔来改变世界的豪情壮志。普里查德发表了众多优秀的以女性角色为主角的作品, 如戏剧《野马客栈》 (Brumby Innes) 、小说《黑白蛋石》 (Black Opal, 1921) 、《库娜图》 (Coonardoo, 1929) 、《哈克斯比马戏团》 (Haxby’s Circus, 1936) 、《最熟悉的陌生人》 (Intimate Strangers, 1937) 等等。凯瑟琳的作品扎根社会, 往往从女性视角出发, 透过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和主线故事, 描写人们的真实生活, 并以此来折射自己的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想。在其小说作品中, 她还对澳大利亚社会女性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以及女性的情感问题感兴趣, 受到现代主义和D.H劳伦斯的影响, 普里查德的多部作品将两个方面融合起来, 表达新颖的个人思想观念。
小说《熟悉的陌生人》发表于1937年, 后被澳大利亚电视台 (ABC) 拍成电视剧搬上荧幕, 是普里查德唯一一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小说, 其关注点集中在受过教育的都市女性的婚姻生活上。小说将场景设置在沙滩上, 女主角伊罗蒂·布拉克伍德和丈夫格里格带着两个孩子到海边度假, 一起探求对婚姻的理解, 意识到夫妻二人在感情的路上早已走入倦怠期, 各自去寻找自己的灵魂伴侣, 彼此终于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伊罗蒂认识了灵魂知己杰罗姆, 他们仿佛在爱情中获得重生, 而格里格迷恋新认识的玛格丽特, 然而令玛格丽特获得爱情的真命天子却不是格里格而是他人, 这让本来就在事业上陷入泥沼的格里格遭受双重打击, 无法承受, 产生轻生的念头。在最患难之时, 伊罗蒂为了家庭, 与格里格共同面对窘迫的生活, 承担责任, 患难最终让两人重新认识彼此, 找回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激情, 故事回归到欢愉和令人庆幸的结局。
20世纪初, 传统上一直是父权制国家的澳大利亚, 不论其父权主义、家族制度和反知识分子的天性氛围多么浓厚, 女性主义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文化和历史中起支配地位的思潮之一。在这样的社会中, 妇女们开始意识到她们不应该总是处于被动地位, 将婚姻视为天, 弱不禁风, 依附于丈夫, 相夫教子成为她们的天职。小说中, 普里查德以女主角伊罗蒂的内心感悟为主线, 呈现了面临人生中婚姻感情的迷茫和选择, 都市女性所具有的区别于传统女性的意识观念, 伊罗蒂·布拉克伍德与普里查德其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不同, 她表现出的不再是传统女性角色的软弱性和悲剧性, 而是在生活当中不断斗争, 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 努力寻找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普里查德通过伊罗蒂, 表达了作为女性的独立思想和坚定立场:女性要彻底摆脱父权制社会的控制成为独立的人, 必须要从精神和行动上真正付诸行动, 获得解放, 作为有自我意识、有自主选择能力, 不断自我认定, 自我完善的人而存在。此外, 《熟悉的陌生人》堪称是描写女性独立的画卷, 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 女性身份认同是移动的, 多层次的, 可变化的。普里查德通过书中的一系列矛盾冲突进行选择:结婚还是离婚、生育还是堕胎、相爱还是保持独立, 提出并展现了有完整自我和明确目标的都市女性的意识观念。伊罗蒂最初爱上条件平平的格里格, 为了结婚, 不顾母亲的反对, 放弃了自己热爱的音乐学业, 勇敢地承担自己的爱情;婚后意外发现自己怀孕, 毅然终止了自己的音乐事业选择家庭;在平淡的生活和长期的经济问题磨灭了所有的浪漫和激情时, 她渐渐变成了一个双面娇娃, 一面在情感和生活的泥沼中奋力挣扎获得重生的精神, 一面又在矛盾复杂的思想斗争中保持独立, 最终理性地回归到家庭。小说中, 伊罗蒂站在旁观者的立场, 客观地不回避地剖析格里格和自己的状况, 勇敢地站出来承担家庭的责任, 而不是像一般女性一样, 面对问题只有无奈地接受和抓狂。
当然, 格里格爱着玛格丽特, 用他自己的方式, 飞蛾扑火一般。但玛格丽特是不可能爱上这样一个有两个孩子的已婚男人, 甚至不会允许他认为自己爱上了她。格里格劫数已定, 玛格丽特只会用她保守、冷静、直接的思维, 认为他是喝醉了, 要么就是疯了。[1]
对她而言, 虽然早已绝望地意识到生活从来没如她所愿, 但那时至少她还有自己的音乐。她的音乐天赋早已埋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她没法面对现实, 但格里格的状况迫使她不得不重操旧业, 她给孩子们上音乐课, 教孩子跳舞。她学会了自嘲, 她的抱负、她的骄傲, 都因此而附上了“优雅”的意义, 赚钱养家![2]
小说中, 普里查德采用作者型叙述, 并大量运用了人物自省, 从女性角度出发讲述故事, 以女性的视角展现女性对爱情、婚姻、生活和世界的体验和感受, 并以女性独特的话语和思维描述了女性的婚姻生存状态和思想变化。当杰罗姆站在男权角度阐述对婚姻的态度:婚姻不过是一桩生意, 它取决于男女双方的财产关系。女人在婚姻中付出身体以维护生活, 而男性通过后代, 及自己能传给后代的财产证明自己的不朽![3]伊罗蒂则坚定地反驳:女性对结婚是因为爱, 没有必要为了所谓的生存不得已保持婚姻的稳固和从一而终, 一旦婚姻处于紧张状态, 女性有独立的能力不依赖男人跳出来。[4]而事实上, 当伊罗蒂和格里格的婚姻在感情和经济同时触礁的情况下, 伊罗蒂也正是勇敢地站出来, 用自己的理智和实际能力承担起了这份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 《熟悉的陌生人》对普里查德而言, 应该算作是一个神话, 她在完成之后没有做过修改。伊罗蒂·布拉克伍德的两面性正是普里查德其他作品中女性角色性格的综合, 也是她自己婚姻的真实写照。当时的普里查德与丈夫也面临小说中同样的问题, 普里查德一方面必须面对自己理想中的澳大利亚共产主义信仰与当时社会主义现实状况的差异, 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治活动当中, 忽略了自己的爱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萧条原因, 她的丈夫霍果失业潦倒, 精神空虚, 和普里查德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情感也渐渐疏远。然而, 当普里查德的丈夫霍果离她理想的爱情形象越来越远, 普里查德依然在爱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言放弃。1933年在普里查德从俄国回澳大利亚的途中, 得到丈夫霍果自杀的消息。后经证实, 霍果除了受到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打击, 之前也读了普里查德写的这部反映他们自己关系的《熟悉的陌生人》的手稿, 在极度抑郁时产生了像小说中男主角一样自杀的念头。小说在出版时, 普里查德修改了结局。之后, 普里查德渐渐在澳大利亚文坛沉寂。
生活没有海市蜃楼!我们活着, 却又厌恶、鄙视生活, 却也不得不带着怜悯, 和一点点的温柔生存下来![5]生活的现实赋予了女性坚强和独立, 伊罗蒂的这一段经历, 是一个女性从依附于爱情与婚姻的角色, 到在婚姻当中充当具有独立意识、自主做主导角色的转变。这也是普里查德所要表现出的女权主义真正的内涵。
摘要:小说《最熟悉的陌生人》是澳大利亚著名现实主义女性作家凯瑟琳·苏珊娜·普里查德唯一一部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小说, 关注受过教育的都市女性的婚姻生活.小说中, 普里查德以女主角伊罗蒂的内心感悟为主线, 呈现了面临婚姻感情的迷茫和选择, 都市女性所具有的区别于传统女性的意识观念, 并以此来折射自己的社会主义和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最熟悉的陌生人,感情,婚姻,女性主义
参考文献
[1]、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Intimate Strangers[M].London: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 1943, P.57
[2]、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Intimate Strangers[M].London: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 1943, P.95
[3]、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Intimate Strangers[M].London: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 1943, P.183
[4]、Katharine Susannah Prichard.Intimate Strangers[M].London:Jonathan Cape Thirty Bedford Square, 1943, P.183
熟悉的陌生人 篇3
林春平曾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做些皮革小生意,但只够勉强维持生计,一位当地商人证实了这段经历。林的父亲做皮革起家,他本人过去十几年也都是在广东做皮革,但生意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的一类”。相比平阳一带,泽雅做皮革生意的基本上规模都不大,“皮革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产业”。
在温州,除开大西洋银行,人们对林春平的记忆则停留在大米和罗汉果。“他最开始就是一个卖大米的,温州这种人多的是,后来又搞出了一个罗汉果凉茶的广告,但没有做起来。”当地一位媒体记者说。
林春平出问题前,在温州可以买到一种“春平香米”,包装袋上印着林春平的彩色大头贴。林曾称,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春平丽泰米业销售体系,在深圳、北京、珠海、港澳台、伦敦和米兰都有销售,每年基本上有将近3个亿的销售额。
“既然企业做这么大,温州定期都会公布纳税排名、企业排名、龙头骨干企业等等,但从来没有看过有这样一家集团上榜,他从来没有被温州市政府和主流评价机构认同过。”温州一位商会会长表示,春平集团旗下的几家公司,在温州近几年的纳税记录中基本没有看到过。实际上,林春平的大部分公司都是“收购大西洋银行”之前不久注册的。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企业发展都很一般,春平集团是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花100美元就行了,在香港注册也就1万港币,但要在中国大陆注册一个集团,起码要5000万以上的注册资金,他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一位与林春平有过接触的温州商人说,自己圈子里认识林的人大多知道他是卖大米的,但究竟还做了什么事情没人清楚。直到“收购大西洋银行”,林开始逢人便说自己是做金融的。
成为政协委员后,林春平在瓯海慈善总会成立了春平分会。根据媒体当时报道,春平集团一次性提取2200万元作为分会基金,每年以5%的增值部分作为慈善资金。林被立案侦查后,瓯海慈善总会表示,春平集团总共到位资金55万,林春平还以个人名义捐献了5万,均为他任职政协委员时所出。
“长期以来他的企业对温州的贡献微乎其微,包括他做慈善,也是大西洋银行的事情出来之后才去做的。”上述温商表示,以前从来没听过他在做慈善。他对温州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4
上课了,浩森教练正认真地给我们讲着太极拳理论。不知怎么回事,我就慢慢地闭上了眼睛,进入了半睡半醒的状态。
可就在我睡意正浓时,却发现了一个高大的身影站到了我的面前。我努力抬头向上看,眼前竟然是一个帅气的美男子。他似乎只差一匹骏马,一身盔甲,一身无人可挡的功夫,一把锋利的宝剑,就可以立刻奔赴战场勇猛杀敌了。
我努力地又眨了一下眼,仰头向他望去,光芒四射的战神忽然不见了,已经变成了我的教练——浩森。
“闫梓博,你怎么睡觉呢?”随着教练一声大喊,我从梦中惊醒。
原来,熟悉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光彩。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5
邮递员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职业。我总觉得邮递员这个职业正在慢慢消失,因为写信的人越来越少。每次看见他们,他们总是身穿一套绿色的套装。无论寒冬还是酷暑,我每次都能看见他们的那一抹熟悉而又陌生的绿色背影。以前,他们为我们家送信的景象又一次浮现在了我眼前。有一次,我放学回家,正好看见一位邮递员在往各家的信箱里塞信。寒冷的冬天,他竟然还无所畏惧的迎着寒风送信。只见他哆嗦着手,从那一个厚重的包裹里抽出一个个信封,小心翼翼的塞进信箱。一栋送完了,邮递员又骑上他的助动车,向下一栋驶去……
【熟悉的陌生人作文五篇】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6
夜幕降临,黛色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像一粒粒珍珠、一颗颗宝石,光彩夺目。抬头仰望天空,面对这张星河画卷,它寄托了我太多太多的往事。闭起双眼,陷入深深的回忆中………在我刚生下来时,因为家境的缘故,所以从一岁起,就和外婆一起生活。外婆对我很好,而我却有着和我的年龄不相称的懂事。外婆渐渐年纪大了,不能再照顾我了,于是爸爸妈妈商量:将我接回来住,并转到离家很近的学校继续上学。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心中的那份喜悦,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而那时傻傻的我,却不知道在这份喜悦后面爸爸的付出。日历一天一天的被我撕去,也预示着我转学的日子在悄然的临近,而我,终于盼到了那一天。清晨,爸爸牵起我的小手,刚推开门时,不知何时已下起了绵绵细雨,妈妈忙把角落中的一把大黑伞递了过来。但任雨怎样下,也冲不走我心中的喜悦。雨还在下着,而我们已踏入了报名的办公室中。爸爸从破旧的口袋中,取出了用红布包裹的几百块钱,生满老茧的手颤微微的递了过去。那边一个戴着眼镜的叔叔,立即熄灭了手中的烟,两眼直勾勾的盯着钱数了起来。原来眉开眼笑的他,立刻变了脸色,两手一挥,将那些钱扔到地上,并对爸爸吼道:“就这点钱,还想让你女儿在我们学校上学,真是痴心妄想”。爸爸蹲了下来,依旧用那双手将钱一张一张的捡起来,包裹在那块红布中,拉起我的小手,走出了那间“地狱”。
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风裹着雨迎面扑来,吹的人有些睁不开眼。我眯着眼努力向前方望,眼前是一片白花花的水世界。眼睛怎么样也不争气,泪水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停的往下掉,抽噎的我,对爸爸说道:“爸爸,我不转学了,将来我一定挣一房子的钱给你”。爸爸微微一颤,风已将那把大黑伞吹跑了,可爸爸无动于衷。他蹲了下来,抚摸着我的头,说了声:“孩子,你真傻”。密密的雨帘中,爸爸脸上纵横交错的是“河流”。顺流而下的是汹涌的雨水,卷起的破碎是他兴奋而知足的笑。透过朦胧的视线,我看到了一双苍老而又慈祥的脸。我喊了声爸爸,声音在雨中飘荡着,空寂的街上,我们已泪流满脸,但心中的痛,却永远也没有被这雨水冲刷掉。夜凉如浸,万籁俱寂。往事犹如一场风,所有的一切已倏然散尽,无影无痕。而时光已去,为自己抚平那流血的“伤口”后,我也该为自己打算一下了。未来的路依旧漫长。就让伤痛化为动力推着我前进。毕竟那一段忧伤的回忆,或许是人生最丰富的内容。那一年,我抛开一切,为自己那一句在雨中的承诺奋斗着。我没有别的选择,毕竟我欠下爸爸的太多太多。只有靠成绩来挽回我对他欠下的债,而这笔情感债,我没有别的办法来偿还。而我不敢说父爱是什么,我只能说父爱像什么,它像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它像傍晚的最后一夕朝霞;它像雪、像水、像光……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中,最珍贵的是“爱”,最熟悉的陌生人则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美眉,快来吃饭”。随着妈妈的叫声,我已从回忆中醒了过来。
《世间之路》的叙事陌生化解读 篇7
作为对主导历史的重写, 《世间之路》不仅在内在主题上对主导叙事下的殖民地历史进行颠覆, 还在作品表现形式上对其进行解构, 以独特叙事形式, 打造陌生化的效果。对奈保尔而言, 这种叙事陌生化既是他对霸权话语的挑战, 也是包括他在内的后殖民主体流散身份的客观象征。
二、非线性叙事
杨世真认为, 传统的文学创作多以线性时间为参照, 强调文本的连贯性、封闭性, 其背后包含着对世界的秩序感和确定性的信念和诉求;而非线性叙事却恰恰相反。
《世间之路》凡九章, 讲述或真实或虚构的故事, 其时间观念较模糊, 叙事时而断续, 缺乏连贯性。全文没有明确“开头- 高潮- 结局”的划分, 每个故事如碎片般独立开来, 由叙述者“我”的旅游经历、反思等拼贴成文。正如周敏所言, 《世间之路》存在着“表面碎片化的叙述与内在主题一气呵成的张力场”, 奈保尔使用碎片化、非线性叙事技巧表现殖民地历史,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殖民地区的无秩序、不确定性。
因行文跳出时空的限制, 奈保尔笔下的人物得以在不同时空中穿梭。经仔细观察, 这九章内容虽表面独立, 实则暗存玄机:“我”与Blair在第二章相识, 在最后一章又重遇, “我”结交英国作家Foster Morris发现他曾接触Lebrun “;我”曾读过Lebrun所著的关于Miranda的书……如此环环相扣, 揭示了殖民历史的宿命感, 也呈现出碎片化殖民地历史。
此外, 奈保尔善于利用“空白”, 在主要故事与“我”的插叙之间进行间隔, 跳跃到另一时空进行叙事。通过行文的间隔, 文章整体呈现出碎片化、间断性的效果, 这些行文的“断层”可看作特立尼达以及特立尼达人历史断层、破裂的客观对应物。
通过非线性叙事, 奈保尔使作品的故事情节纷繁复杂, 时空交错, 体现出其作品的杂糅性。然形式即内容, 小说表面的不连贯性和破碎性蕴藏着作者的巧思:由非线性、非进步的历史, 呈现出多重人物与多层次叙事, 形成一个开放性文本, 表明特立尼达人在殖民历史中不断位移, 形成历史断层, 处在流散状态中。
三、元叙述
在普林斯 (Prince) 看来, “元叙述 (meta-narrative) 是以叙述作为叙述的主题”。与传统叙述藏匿文本虚构性的做法相反, 元叙述“始终寻找表露, 揭穿整个叙述所构成的阴谋, 及一切技术手段。”以达到“自我指涉”效果。
纵观《世间之路》全文, 奈保尔使用元叙述进行“祛魅”的手法尤以第三章最为炉火纯青。该章以“我”的写作意图开始, 以“我”与读者对话的形式将背景设置、叙述者身份选定、故事构建等叙述技巧一一呈现, 在叙述当中对叙述本身进行解构, 时刻提醒读者故事是虚构的。
此外, 《世间之路》还通过复调叙事促进作者与读者间交流, 达到解构叙述效果。除故事人物的叙述声音外, 叙述者“我”的声音环绕于全文, 赋予文章以多声部的特点:“我”时而作为同故事叙述者, 时而充当异故事叙述者出现, 在开篇或主要故事讲述的同时突然闯入, 造成叙述中断。如此“先声夺人”, 让作者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 在叙述中进行自我指涉, 达到对小说的创作进行“祛魅”的作用。
作为自我解构的艺术, 元叙述是对文学创作的祛魅。陈国女指出, 在小说创作之初, 文学和史学总是交织在一起。因而对小说虚构性的暴露就是对历史虚构性的暗示。奈保尔采用元叙述手法在历史书写中解构历史, 不仅使作品表现形式复杂化, 增加阅读难度;而且对主导历史文本进行戏仿, 重新建构一个奈保尔式历史。
四、总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 《世间之路》是奈保尔对帝国主义主导叙事的颠覆与重构, 是奈保尔小说书写形式的新尝试。通过运用非线性叙事以及元叙述等手法, 奈保尔对特立尼达历史事件进行陌生化处理, 以这种“破坏式”写作揭露了历史的虚构性, 成功地改变了人们对待历史的思维定势, 延长人们的思考时间, 引导他们打破思想固化, 在对文本进行“重新建构”的阅读中参与陌生化创造, 了解到历史文本只是作家的文字游戏和艺术方法的狂欢。
通过陌生化效果, 奈保尔在《世间之路》里为读者描绘了与帝国主义视角下“新大陆”迥然不同的特立尼达历史画卷, 重构特立尼达殖民地历史, 展现出殖民地人们流散的身份认同。
摘要:奈保尔在《世间之路》中对非线性叙事、元叙述等叙事技巧的娴熟运用使作品产生陌生化效果, 并以此重构特立尼达历史, 展现殖民地人们流散身份认同。本文将从陌生化理论、相关叙事学理论出发, 对文章中的叙事陌生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陌生化,叙事,《世间之路》
参考文献
[1]杨世真.重估线性叙事的价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2]周敏.流散身份认同——读V.S.奈保尔的《世间之路》[J].当代外国文学, 2009 (4) :5-11
[3]Prince, G.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Lincoln&London.1987:51.
[4]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147.
熟悉的陌生人 篇8
去年寒假,我和妈妈搭火车去北京过年。火车上,时间总是特别难打发,我无聊地东瞅瞅,西望望。旁边一个伯伯眯着眼睛直冲我笑。哼,有什么好笑的?我没搭理他。
我拉着妈妈玩起了词语接龙,不一会儿,我就张嘴结舌,接不上了。这时,伯伯笑着凑近我耳朵,悄悄提醒了我……一来二去,我们就混熟了。词语接龙也玩腻了,伯伯提议道:“小胖子,我们来玩一个数学游戏,好不好?“好啊!”数学是我的强项,我才不怕呢。我爽快地答应了,信心满满地坐到伯伯对面。
“听好了,小胖子。”伯伯一边说,一边拿出一张白纸,把它撕成一片片,再揉成一个个小纸球,“看,这里有16个球,我们依次拿球,但每次只能拿1至3个,谁能最后一个拿到球,谁就赢。明白了吗?”我点点头
先下手为强!我迫不及待地拿出了三个,伯伯只拿了一个;我又拿了三个,伯伯还是只拿了一个。“不对,肯定有鬼,赶快换招!”第三次,我拿了两个,伯伯也跟着我拿了两个。球越来越少,当我最后一次出手,准备抓住胜利时,一下子傻眼了:还剩四个,如果我拿一个,就剩三个,他一口气拿下就赢了;如果我拿两个,剩两个,还是他赢;如果我拿一个,剩三个,也是他赢。我输了?我输了!!
“不算,再来一次!”“还不算,再来!三战三败,我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伯伯笑眯眯地说:“小胖子,你发现制胜的绝招没有?要想赢,必须后拿,而且每次拿的个数与别人拿的个数加起来等于四,就赢定了。不信,再试试?”我将信将疑,照着这方法又玩了一局,果然赢了。再想想伯伯的话,我终于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哈哈哈……车厢里响起了阵阵欢笑。
上车前,我和伯伯还是陌生人;下车时,我们却成了依依难舍的朋友。直到现在,我和伯伯还保持着电话联系呢!如果能多结识一些这样的陌生人,我们的生活不是更加多姿多彩吗?
(指导教师 王海蓉)
【点评】
“陌生人真的那么可怕吗?”习作开篇,作者就提出了质疑。接着,他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最初,“我”对伯伯满怀戒备,懒得搭理,可最后,我们成了“依依难舍的好朋友”,事情的发展,情感的变化,两条线索交织推进,叙述波澜起伏。结尾与开头遥相呼应,也有力地证实了自己的观点。作者对生活的独立思考和独特感悟更值得肯定。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9
生活必然是这样的,有波澜不惊,也有阴霾骤起。一个窘迫的男人,一个卑微的务工者,在坚硬粗糙的岁月里,没有惊惧地尖叫着跌下去,碎成一地绝望的粉末,而是选择在疼痛里开花,开一路温暖的黄花,笑着或歌着,走过那些或平坦或崎岖的路。
每一次遇见他,都是偶然,许多个偶然的一瞥,竟也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他。我不得不惊异于命运的巧合,原来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陌生人。
第一次看见他,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候他还是个拉煤球的,成天蹬个三轮车,一身的煤灰,脸上、身上也都是黑兮兮的,一顶总习惯歪戴的棉帽子和总不习惯系拢的外套是他雷打不动的造型。他似乎生来就那么瘦小,一张脸真正是棱角分明。却凭着这样一副小身板,他每天清晨总是很及时地蹬着装满煤球的三轮车,哼着不着调的老歌,穿行在大街小巷里。许多时候,顾客总拿他开刷说“小伙子,什么时候娶媳妇啊?”“明天,明天就娶”他爽朗的应着。又蹬上车子,唱着老单身汉的情歌,挨家挨户的送煤。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10
你的笑,仿如隔世,在彼岸的绽放一朵沉着的花,后来在漫天飞舞的尘埃里,悄悄死去。怅然凝望,褪了色的爱,任何种颜色,也涂抹不出它曾经的色彩,只剩下一片苍白的凄凉。满心的幻想,注定是被忧伤代替,就像我们,注定是陌路。曾经的语言,曾经的依赖,曾经的一点一滴,在这个酷暑的季节里,蔓延出一地的悲伤。彼时的眷恋,在梦醒时的眼泪里,滴成前世今生的可悲。深夜的脆弱,埋葬在雨声的碎落。停驻于昨日的画面,定格着不灭的哀伤,依旧缠绵不覆灭,毕竟,永恒的话题,只是不成泣的攥刀,刻下远古的回忆。
你忧伤的轮廓,已经是我生命里残缺的记忆,当记忆消逝的时候,那些灿烂的微笑,只让我守候着看不到的边缘。或许终有一天,记忆会淡薄,会记不起你的一切,日复一日,落不尽的思念,却始终不能泯去。整个故事,从来没有遗弃在角落,只是隐藏,以往的所有,都被我埋藏在莫名的沉默里,原来,我们始终是熟悉的陌生人。
各自朝着各自的方向,各有各的生活,一切都只是一种定律,相爱,分开,遗忘。到后来,终落成悲伤,在冰雪覆盖的心里,不开花,不结果,只深埋。可是我,仍旧那么伤,擦干了眼泪,明亮的夜空刺痛我的眼睛,我知道,那是我在想你了。你转身,我落泪,这千古不变的真理。
总有一天,花会谢败,注定的纠葛,注定我和你,终将走向陌路。那些不经意的画面,在时光的撮合里,成为我生命里永远的哀叹,如樱花般,柔腻美丽,却不失毒性。短短几千载,几度春秋,花开花败,我的宿命里,始终还会徘徊着莫名的失落和伤痛。不可隐晦的哀愁,似单纯黯淡的梦,凄烟缭绕,今朝今昔,灿若明阳,泪落如雨,潮涨潮落,何时是终点,曾经沧海,今已铁痕斑斑,夕阳偏离,愁若止,肝肠为何断?记忆里无法抹去的一个人,没能让谁代替,情感和岁月,轻轻落下,沉在心里。
也许这条路,注定是我的风景,在陌生的城市里,那些熟悉的人和熟悉的路线,在生命里渐行渐远,在茫茫人海里穿梭,似水流年,流浪千载,却无法流逝心里深沉的人。或许有一天,终于能走出阴霾,在另一片天空下,微笑地看着自己,阳光浸湿了我的身体,看着那些死去的青春和在自己身边走过的人,数着手里流过的沙,有一种无奈的仿徨在心头漫过,于是我学会了伪装,在那些不曾描绘过的天空里,那些淡白的云,正悠闲地晃过,阳光刺痛我的眼,看着被风吹散的云,像是被人们遗忘在角落的记忆。
熟悉的陌生人 篇11
2012年的3月,当飞机飞抵札幌的新千岁机场,北海道还是一片雪国。靠在缓缓滑行的窗口向外望去,第一印象除了干净,就是一位机场工作人员对着飞机深深鞠躬。
这不是一个典型的日本人模样,他的衣服已被工作中的油污弄脏,只见他飞快地跑到一个运输车,向飞机开来,然后开始迅速搬运行李。
汽车在北海道的森林与雪原中行驶,两边积雪很深,一些三三两两的僧侣不时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那天正是3月11日,法事很多,因为恰逢日本大地震一周年。在一家便当加工厂里,我们的采访在下午2点46突然停止,此刻,所有日本人聚集在地震现场和电视前,举国哀悼一分钟。
作为外来者,我们共同参与了这次静默活动。回到酒店,打开电视,哀悼主题充满了当天的电视节目,从天皇到孩童,似乎每一个日本人在这一天都沉浸在痛苦的记忆里。
一年前的那次来自太平洋海底的9级强震,在日本东北海岸引发海啸,令超过19000人遇难。
几天后,我们在北海道的一座酒店里,也遭遇了一次地震。虽然震源较远,但正在宴会席上的人们还是在晃动不已的吊灯下,感受到了脚下明显的摇摆。不过身边接待我们此行的日本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会的胡一平女士岿然不动,而一位西服革履正在致辞的男士也不为所动,继续发言,这让我们的心安了下来。地震是日本人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西缘的岛国,据说每年发生的有感地震高达千次,对居住在这片摇晃土地上的人们来说,地震确如柴米油盐,不过不亲历现场目睹地震时人们的熟视无睹,感受不会如此深刻。
1835年,法国人托克维尔在美国旅行后出版了《美国的民主》(上卷),这个天才人物在分析美国民主制度的有利因素时,第一条是感叹“上帝为美国人安排的独特的、幸运的地理环境”。
上帝赐给日本人的则是一种被大海和地震包围的危机感。这一点,在北海道感受尤其明显,3月的北海道,大海辽阔,白雪茫茫,苍茫而宁静,令人想起旅日华裔作家陈瞬臣笔下日本人骨子里的性情:哀婉之情和闲寂。
无常和无助感成为日本人性格与文化永远的底色。
此次同行者,《瞭望东方周刊》的副总编程瑛则告诉我,记得多年前她和新家坡学者坐谈,对方对于泱泱大国流露出深深戒惧,岛国、小国,自有一些中国人难以体会的忧患与焦虑。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难免有着危机,需要奋斗,也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过努力的背后,却总有着挥之不去的哀婉和孤寂。这种孤寂在《千与千寻》里有,在《天空之城》里也有,虽然宫崎骏的作品无不披着一层后现代的面纱。而正是这位电影导演,触发了很多人对日本的另一种想象:拍出《龙猫》这样作品的日本人和我们从教材里、电视电影认识的日本人,可能不是一种人。
随后的几天,我们的行程围绕着考察食品安全展开。正如同去的星座专家、作家巫昂所言,日本人估计都是挑剔、完美主义的处女座。那些刻着保质期的早餐鸡蛋,不加任何农药、防腐剂等农产品和随处可见的消毒垫,无疑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超市的各种产品上的“赏味期”亦与许多国内的保质期概念不同,据说过了赏味期只是过了最佳品尝阶段,而非变质。不过即使如此,这个惯例还是被严格执行。2007年,北海道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因将赏味期限后延一个月遭停产数月,其创始人、社长石水勋在此事被曝光后最终辞职。当我们到达这里参观时,这家企业早已走出了那次食品危机,熙熙融融的人流布满了各个角落,不过两位接受我们采访的公司管理者回忆此事,还是心有余悸的模样。
也许地震、海啸这些无时不在的自然灾害给了日本人格外的生命体悟和斗志,食品安全格外受到重视的背后是其对个体的珍视和给予生命的敬畏,也使得这个岛国成为世界上最长寿的地区之一。
二
“提一些尖锐的问题吧,没关系。”
笹川阳平就坐在对面,已经73岁的他,显得随和而自信,这是日本最大的公益法人代表。他有两张非正式的名片:一张印着他的博客网址;一张印着和平财团的官网地址,有中文信息,还有一个可供手机扫描后上网浏览的代码图。自己亲手写博客的笹川阳平似乎对微博在中国的流行颇感兴趣,认真地听着张志安副教授的介绍,后者供职于中山大学新闻学院,因参与了一个《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研究报告》的发布,在日本几天里忙于应付网络上的不同意见。
3月17日,对话在东京日本财团大厦的一间会议室进行,我们的面前放着一盒精美的工作“便当”,和此行很多雅致的日本食品一样,它们似乎总在提醒我们日本人的资源有限,以及他们处理食品时的珍视和完美精神。
对于日本人的食品“洁癖”,笹川阳平对着我们这些外来者也小小感叹了一下:自己有时都怀疑,有必要规定那么严吗?
不过我们的话题迅速离开了食品,因为外来者对笹川阳平和他的财团公益事业,有着更多的好奇和兴趣。
1989年12月,笹川日中友好基金在日本财团的援助下成立,这是个世界正在疏远中国的微妙时期。对此,该基金会并不讳言。现在如果人们此刻打开中国人民网的日本频道,会发现其介绍这样写道:“基金是在天安门事件后不久设立的。当时,西方诸国发动对中国的经济制裁,日本政府也冻结了对中国的日元借款。然而事后不久,日本政府认为不应对中国进行国际性的孤立,而先于其他各国解除了对中国的冻结。”
创立者笹川良一正是笹川阳平的父亲,去世于1995年的笹川良一曾被邓小平称赞为“重义气”的人士。
迄今为止,尽管笹川阳平和他的同事们在世界范围内做出了很多值得尊敬的业绩,其本人却很低调。坦率地说,我也是这次赴日才知道,这个组织对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后,连续10年对20万受害儿童进行体检;也首次知道他们为救治包括中国在内的的麻风病人所作出的努力。笹川阳平对中国麻风病人的了解,超过了很多中国人。当他忧心忡忡地说出“中国有六七百个麻风病村时”,一位同行者迅速通过腾讯微博在线展开了一次调查,结果不出意料,多数人对此一无所知。
nlc202309081400
老实说,面对这样一位长者,我难以提出多少尖锐的问题,此时此地,作为一名中国人,我甚至有些莫名其妙地惭愧。尽管我知道这非职业记者心态,不过在很多时候,理性难以战胜感性。
对中国的麻风病人,我所知不多。不过却对世人对这个病的歧视印象深刻,而我的感受则来自早年观看电影《宾虚》,在那部电影里,当犹太王子宾虚找到自己的母亲和妹妹,发现她们已经身患麻风病,被隔离弃于一个山谷中。屏幕上女人们的惊恐无助,传递给了每一名观众。
这种古老的歧视从《圣经》“旧约”里麻风病人的“不洁净!不洁净!”开始,至今没有完全褪去,它不无残酷地提醒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歧视和偏见,是多么根深蒂固。
坐在我身边的作家巫昂,曾经采访过中国的麻风病村落,和许多敏感的话题一样,她的报道难以见诸中国媒体。当她介绍这一情况时,笹川阳平在对面侧身注视,倾听着,我无法知道这位表面平静的“世界卫生组织根除麻风病特别大使”,此时在想些什么。
不过显然笹川阳平对“核”的担忧更为深切,在回答我的一个问题中,他直接提出了自己的警告:中国核电发展非常迅速,应该提前制定一套预警机制。
“在切尔诺贝利,我们的车行走的距离已经绕地球90圈了。当时切尔诺贝利的情况俄罗斯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信息公开,当地的人们都处于不安的状态。我们前后派了400多名医生到当地去给他们讲相关的知识。这些人有些在日本浮岛核事故发生后,又来到日本灾区投入志愿活动,给当地的日本人传授核知识。”
回忆起这项公益事业,笹川阳平有点动情,而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多少有点佛教因缘和善报的味道,不过当问及他皈依何种宗教信仰时,笹川阳平却很干脆地说“没有”。
当我们即将结束这次对话,笹川阳平突然以提问者的姿态说,在这么多年的交流中,他们邀请了超过1万名中国人,不过有一个中国群体一直没来,那却是他们很想见的人。“你们猜猜他们是谁?”
谜底很快公布,是我们难以猜出的:“税务部门领导。”
“我觉得中国的高官应该来日本学习高明的税收制度,实施不创造富人的财税制度。”在笹川阳平看来,日本很多经验、制度其实中国人没必要学习,而财税制度却大可以借鉴,因为后者非常成功。按照日本的制度,严格来说,日本没有富人,三代之后几乎资产趋零。
“我年轻时也做过富人。”笹川阳平笑着说。
不过,他也许不大清楚,这个制度也许还不适合眼下的这个中国,富人们在这里的日子正充满了不安和忐忑,很多人已为此踏上异乡,成为祖国的陌生人。
三
离开东京的日本财团大厦,大堂里一幅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令我想起赴日之前,自己想象中的一个考察目的:寻找中国元素。对于对中国历史有兴趣的人来说,大概如我一样,认为那些失落的华夏文明能够在日本觅得痕迹,虽然此行没有机缘前往京都、奈良等关西地区,但这个想法还是萦绕于心。
七天过后,我难以判断究竟是那些东西能够满足自己对中国古文明的追念,是北海道一个海鲜工厂里标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日历,还是“顺路”“到着”这样的路标?
3月17日晚,周六,天空飘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熙熙融融的东京银座路口,我站在一个写着“秀”字的商场门口,目睹眼前热闹非凡的喧嚣街区,在充满英国味道的报时钟声中,人们投入了最热闹的消费狂欢之中,这里已是这个星球上最时髦的商业区之一。试图在此间寻找中国文明的意图,看来难遂人愿。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成功地把自己的传统和西方文明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个满大街写满汉字、走着肤色相同人们的世界,远非另一个版本的中国,他们只是我们熟悉的陌生人,其生活方式和社会、政治面貌,距离中国较之百年前显得更加遥远。
近代日本的自强路径,核心即脱亚入欧路径,即福泽谕吉所谓“如果想使日本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这位脱亚论的倡导者,如今被印刷在日本的高额货币上。
今天看来,虽然提出时不无矫枉过正的味道,但脱亚入欧亦并非全盘西化。其成功的内核正是把西方的东西先行拿来主义,然后内化为己有,并试图超越之。这一点,在参观北海道威士忌工厂和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时,感受尤其明显:日本人非常擅长把那些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做得更加精致或加以创新,随后自己跻身世界前列。
毫无疑问,日本的迅速崛起引起了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在内的中国政治精英的极大兴趣。张本人不仅是推动赴日留学最热衷的中国官员,亦是中国1905年废除旧式科举教育的幕后推手之一。他不仅送出了黄兴这样的人物,也把自己的长孙送到东瀛。
1896年,唐宝锷等13名中国青年负笈东渡,悄然踏上日本东京的神田区,彼时甲午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耻辱的《马关条约》墨迹未干。回望历史,在此之前漫长的中日交流史中,中国一直以老大帝国和文化宗主国的地位俯视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的江户时代(1660-1867),200多年里日本翻译中文书籍109种,中国翻译日文书籍仅为区区4种。如今,那样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甲午之后,很多人眼里的昔日“岛夷”给了中国太多的刺激和震惊,乃至很多史学家至今仍坚持认为,甲午战争应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断代节点。
此后,留日学生开始以让人吃惊的速度攀升,1901年这一数字为274人,两年后为1300人,至科举废除的1906年,中国留日学生高达12000人,虽然其中不乏速成镀金者,但一个以日为师的潮流已蔚然成风。在留学生和诸如张之洞《劝学篇》里“译西书不如译东书”的推动下,自1896年到1911年,中国翻译日文书籍据说至少有1014种,各种近代西方思潮经过日本的中转,被迅速舶如中国。而日译新词,更是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从“社会”“政府”到“真理”“主义”,从“银行”“卫生”到“农民”“交响乐”。虽然今天,很多人早已忘记了这些词汇的来源。
nlc202309081400
老实说,至今我还记得那种震惊感:当初看熊月之先生所著《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一书,当列举的那些密密麻麻的来自日本的词汇跳入眼帘时。
日本的各种学者也开始进入中国,使得后者在向近代法制、教育等诸方面的迈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日本的烙印。如《大清刑律》的草拟者冈田朝太郎博士,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正教习服部宇之吉。日后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范源濂在1924年称,当编写中国教育史论和师范教育起源时,服部宇之吉的事业应为第一页。
不少于2.5万名留学生在1898至1911年间来到日本,这是到那时为止,这个地球上罕见的留学活动,也如历史学家马里乌斯·詹森所言的,“世界史上第一次以现代化为定向的真正大规模的知识分子移民潮”。裹挟在这股潮流里的人,包括汪精卫、胡汉民、陈独秀、蒋介石、李叔同、王国维、陈寅恪、鲁迅、沈钧儒、李大钊、阎锡山……如果有人愿意把这个名单看完,就会发现,那将是民国期中国政治、军事、文化诸领域的中流砥柱。
如果把历史的镜头聚焦一点,对准1911年前中国的狂飙突进,就会发现黄兴、陈天华、林觉民、秋瑾这些令人激动一时的名字。
在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胡一平的帮助下,我得到了一张东京附近的中国政治精英的昔日活动地图,一路上胡在流利的北京话和日语之间转换,她的效率和敬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我提出相关话题后,很快她就提供了一份细致的资料。不过遗憾的是,这次尚无时间在东京踏访这些旧迹,尤其是那标着梁任公与宋教仁的地方。
我不知道,在熙来攘往的东京街道里,藏着多少昔日中国人的苦闷与救国的誓愿。而时光如同乘坐的地铁,总是呼啸而过,一心向前。
四
3月17日上午,一辆干净的出租车将我停在早稻田大学本部校区,春雨突然急了起来,撑着雨伞站在大隈大讲堂前徘徊,因没有需要仰视的大门,一时不知从何而入。顺着大隈讲堂走进去就是校园,不远处创始人大隈重信的塑像在群楼的包围中显得格外突兀。自1882年创立,这位创始人就为早稻田指定了“学问的独立”“知识的实际应用”“造就模范国民”的办校方针。
校园如传说一样小巧,当我登上社会科学部的那栋大楼,凭窗眺望,一眼已经看到大学外阴雨绵绵的东京高楼。
1905年9月,早稻田大学专门成立清国留学生部,与彼时潮流相反,这所大学罕见而慎重地不给中国学生开设速成科,他们认为回中国鼓吹极端思想的都是不用功的学生,只要把学习放在首位,这一危险自会解决。
不过在前后约4000名入学学生中,获得学位的人寥寥无几。1910年,清国留学部因缺乏学生而宣告结束。不过这不妨碍她成为在中国最具知名度的日本大学,这不仅因为李大钊等一批早稻田的毕业生,也许还因为“一提到早稻田,中国人似乎能感到已失去的故乡的那种温馨和眷恋”。(早大前校长西原春夫)
当这些学生回到祖国,投入到各自的主义和奋斗之中。日本人可能很难理解,一个传统自负的大国转型中的痛苦。在海的对面,中国近代以来陆续上演着华夷之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跌宕大戏,在不断否定和自我陶醉的两端之中,无数主义在苦难的中国人身上进行了百年的实验。
2012年四月,恰逢容闳去世100周年。这位“中国留学生之父”同代及之后的留日和留美学生们,大概都有着容闳式的雄心:“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不幸的是,直到现在,很多方面仍然如此。虽然,很多人并不愿意承认这一段“学生”历程。
有意思的是,在经过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后,美国和日本,今天并不在中国默认的友好国家之列。不过我想,无论你今天是否喜欢他们,没有低下头来承认自己不足的勇气和理性,恐怕难成幸事。而直到今天,尽管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貌似欣欣向荣,莺歌燕舞,但在世界舞台上,在很多方面,仍要踏踏实实做一名学生。
最熟悉的陌生人作文 篇12
今年暑假,我和父亲一起去登泰山。早已听说山上物价贵得吓人,买东西要在山下买。我们便备了些食物和水。果然,上山后经过商店,比照店里和包里的东西价格时,我不禁在心里怒批奸商――这足足高了一倍。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艰苦攀登,我和父亲在午后阳光直射的时候到了天阶。这儿离玉皇顶不远课,我俩早已累得双腿发软,站在阴凉处只喘气。我望见不远处围了一堆人,人声鼎沸在议论着什么。
走近一看,围在中间的是一条扁担和两箱物品。一位大叔在同伴的起哄下,上前试着挑了挑,结果刚起身就腿一软放下了。又有不少旅客上前一试身手。无论高矮胖瘦,结果惊人的一致――无人可担起走,哪怕一步。谁能担着它上到山顶呢?
经过询问,我才明白扁担的主人竟是那个皮肤黝黑精瘦矮小的叔叔。这令无数英雄竞折腰的担子,他能挑起来?我的心里升起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他并不在意众人惊叹的目光,自顾自地喝着破水壶的茶水,和一个旅客聊天。
我上前搭讪:叔,你这挑的是啥子?恁重!他显出山东大汉的豪爽,朗声道:能是啥?吃的喝的嘛!我一瞬间明白了山上的物品为何贵,一部分是只给挑山工们的工钱,而这份钱挣得何等艰辛!在一旁与他聊天的那个人插了句:一天能挑三四趟?他说:可不是嘛!趁现在还挑得动家里俩娃读书很争气哩由衷的敬佩在我心里升腾,这断不是怜悯或是悲怆,而是对一个壮士亦或一个汉子的礼赞。
我离开他,向不远处的父亲走去。父亲对我说:其实他有孩子,上学哩!只有当爹的,为了挣钱快,为了孩子才来干哦!我诧异父亲如何得知,他指指走远了的一个旅客。
那是个父亲,肩头驮着一个几岁的孩子,他的衣服被汗水打得湿漉漉的,紧贴在身上。我一愣,蓦地想起小时候也这样坐在父亲肩头。几何时父亲不再那般伟岸高大,而我渐渐超过父亲的个头。
我和父亲往上走,不一会他挑着东西超过了我们渐渐走远,那步伐我无比熟悉也倍感亲切,因为他不仅是一个壮士,更是一个父亲。
熟悉的陌生人高中作文 篇13
我叫依南。是个很安静的名字。我最喜欢安静,所以我的房间里有很多东西,它们都很安静。我在喝冰水,轰隆发出奇怪的声音。我的胃病又犯了,隐隐地疼起来,冰水到达胃里的时候我开始感到剧烈的疼痛。我喜欢痛的感觉,但我的脸开始变的苍白,额头变得发冷。我从柜子里翻出大大小小的药瓶,把那些药片抓出来,然后把那冰凉的药片放进杯子里,我看见那些白色的小固体开始溶化,我把它们喝下去,喝得很慢,那些液体滑过舌头的时候感觉麻麻地,是种奇怪的味道。
最熟悉的陌生人 篇14
“世上没有所谓的完美伴侣,想要拥有美满的婚姻,重要的是要和伴侣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同时一起努力维系夫妻关系,而不是在两人的感情出现问题后,便断定自己选错了结婚对象。”
——美国婚姻专家马克·冈戈尔
最熟悉的陌生人
3月公布的这项调查由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人口宣教中心等机构主持,通过网络对北京、重庆、广州等10余个城市对32906人进行的调查,63%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0-50岁之间。在所有参与该项调查的人当中,37%的人认为家庭责任和压力大导致夫妻亲密程度下降。这种压力则主要来自于子女教育、父母健康、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
调查发现,当中年夫妻两人单独在家时,只有41%的夫妻经常有亲密举动;而接近25%的人是各做各的事情,只有偶尔的交流或者完全没有交流,而且交流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在所有的调查参与者中,认为影响夫妻亲密关系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双方对同一事物的观点经常不一致或严重分歧、家庭责任大和性生活不和谐。
调查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夫妻在家时仍然保持一定程度的日常沟通,沟通的亲密度呈明显下降趋势,降幅最为明显的分布主要集中在35-50岁之间的中年夫妻身上。
45%的中年夫妻抱怨,夫妻俩因观点不协调或者严重分歧而影响亲密关系。即使进行了沟通,所谈内容也较少涉及情感生活,主要是“就事论事”,而非主动地进行情感沟通,也缺乏有效的“谈情”手段,以致“沟而不通”。
一对沉默寡言人
她的丈夫不仅事业成功,而且风度翩翩,身边不乏颇具魅力的女性仰慕者。但她相信他至今没有外遇,她查过他的手机,并没有发现任何不妥。她知道他在外面跟仪态优雅的女士吃饭,但他通常很正大光明,并不偷偷摸摸。
不要以为她是靠着丈夫生活的家庭妇女。她自己亦是成功的事业女性,有自己的朋友圈和活跃的业余生活。问题在于,她和丈夫——她本应该最亲密的人之间,缺乏最起码的交流。
丈夫经常在外面吃饭,家中只有她、女儿、保姆。三个女人。就算他在家,一餐饭仍是默然无语。他通常看完报纸便把自己关进书房,上网,或者跟工作伙伴通电话。
她曾经试图与他沟通,但无果。他说,别的男人会在外面乱搞,做对不起老婆的事,我从来没有做过。我跟异性朋友的所有交往都是见得光的。你一定要相信我,你是我的妻子,我只爱你一个,你为什么要自寻烦恼?
这些,她都信。他是诚实的人,他的人品经得起考验。但是,他不跟她聊天,工作上的事情,心情的愉悦和烦恼,他统统不告诉她。他的理由是,决不把工作带回家。
她说,他其实是不把有关他的一切带回家,除了一个沉默的身体。
就算身体,还不完整。他的身体只偶尔回来吃饭,每天回来睡觉。他们已经很久没有性生活了,一个月难得的一次,也由从前的两情相悦,变成了如今的例行公事。对她人到中年身体的变化,他毫无知觉,只是每月一次,匆匆而来,匆匆离开,其间没有太多的语言。
但是,她没有任何理由离开他。他对家庭负责,是孩子的好爸爸,孝敬双方父母,生活作风严谨,一切都无可挑剔。
只是沉默。再多的爱,到此刻也已流失殆尽。
她说,很多次想砸家里的东西,砸电视机,砸窗玻璃,只要能弄出点响动来。有时候甚至恨不得拿把刀子戳到他身上,看他究竟会不会出声!为了压抑这种疯狂的念头,她开始在网络上向人倾诉,后来竟跟一个比她小5岁的男子网恋。她说,没办法,每一种痛苦都要有个出口,为了不被沉默毁掉,我只好选择了这种连我自己都看不起的生活……
无性时代到来?
“夫妻亲密指数”调查还表明,大部分人步入中年后,性生活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35岁以后,ED(勃起功能障碍)困扰对于夫妻亲密指数的影响显著上升。这一年龄段上,夫妻性生活受到“压力”干扰的比例也骤然增加。
碍于传统观念和从小所接受的封闭式性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选择回避性生活不和谐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调查中,69%的中年夫妻坦言会在理想的性生活之后感觉更亲密。可是性生活理想的中年夫妻却并不多,45%的中年夫妻曾遭遇ED困扰。当因为ED而无法发生性生活时,41%的人表示夫妻之间总会或者经常会产生抱怨或者不快。
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组织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3824位20到64岁已婚或同居男女中,每月性生活不足一次者达到28.7%。而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性生活,正是社会学家认定“无性婚姻”的标准。调查还显示,越是大城市,“无性婚姻”现象越严重。
生活在城镇中的人们,以县城里的人,性生活最多。大城市的生活更加紧张繁忙,自下而上压力过大,使得人们投入性生活的兴趣、动力和精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减少了,而县城里的生活相对安逸,性生活自然较多。
全国妇联婚姻与家庭工作研究员、全国性学会理事吴大真表示,“无性婚姻”近几年来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出现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像日本属于典型的因为工作生活压力太大而导致“无性婚姻”,至于非洲的一些国家则是因为贫穷导致“无性婚姻”,近几年来也有因为战争而出现“无性婚姻”的国家。
而就中国进入“无性婚姻时代”的说法,著名性学家李银河并不认同:“客观地说,生活节奏和工作压力的增强,一定程度上使得性的问题看起来似乎越来越多,也使得‘无性婚姻’呈现上升趋势,但实际上也许这些问题过去就一直存在,只不过现在人们才敢大胆披露和面对,这只能说明社会在进步,人们对性的知识和走出‘无性婚姻’的意识在逐步提高。”
动物告诉你的婚姻观
1.假如世界末日来临,你只能解救一种动物,你救以下哪一种?
a.兔; b.羊; c.鹿; d.马。
2.在非洲旅行土中,你造访了一个部落,部落首领坚持让你选一种动物带回去当纪念品,你会哪一种?
a.猴; b.狮; c.蛇;d.长颈鹿。
3.你做错事了,上天惩罚你变成人以外的动物,你想变成下面哪一种动物?
a.狗; b.猫;c.马; d.蛇。
4.假如你有能力使某种动物消失,你会选择哪一种?
a.狮; b.蛇;c.鳄鱼;d.鲨鱼。
5.有一天,你碰上了一种会说人话的动物,你希望那是哪种动物?
a.羊;b.马; c.兔; d.鸟。
6.在一个孤岛上,你只能选一种动物来陪你,你会选:
a.狗; b.猪; c.母牛; d.鸟。
7.假如你有能力可以驯服所有的动物,你会选择哪种动物来当宠物呢?
a.恐龙; b.白老虎; c.北极熊; d.豹。
8.假如你有5分钟的时间可以当一种动物,你会选择当:
a.狮; b.猫;c.马; d.鸽子。
这些题目都告诉了你什么?
1.你在现实生活中会被哪一类人所吸引:
a 兔——有分裂的人格,外表像冰而内心炽热的人。
b 羊——重视顺从而温暖的人。
c 鹿——优雅及有礼貌的人。
d 马——不受约束向往自由的人。
2.哪种求爱手段最容易使你觉得情不自禁:
a 猴——有创造性,从不会让你感到无趣。
b 狮——直来直往,直接地告诉你他爱你。
c 蛇——心情摇摆不定,忽冷忽热,游移不定。
d 长颈鹿——有耐性,对你永远不放弃。
3.你想给爱人什么样的印象:
a 狗——忠诚忠实,永不改变。
b 猫——有个性。
c 马——乐观。
d 蛇——可通融。
4.你最讨厌的个性中,哪一个会使你与爱人分手:
a 狮——你的爱人傲慢自大,表现得像一个独裁者,令你很生气。
b 蛇——情绪化,太过喜怒无常,而你不知道如何取悦他。
c 鳄鱼——无情冷血又爱讽刺人。
d 鲨鱼——不安全牢靠。
5.你想跟你的爱人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a 羊——你俩不用多说话,用心沟通,对方自然知道你要什么。
b 马——你俩能谈任何事情,没有秘密。
c 兔——一种让你一直能够感受到温暖与恋爱的关系。
d 鸟——你和爱人不只关心现在也关心将来,一种你能与之一起成长的长期关系。
6.你会有外遇吗:
a 狗——你重视社会跟道德规范,婚后你不会犯这样的错。
b 猪——你无法抗拒欲望,很有可能会越轨。
c 母牛——你不会主动,也不会拒绝,但你会很努力试着不要这样做。
d 鸟——你从来就不够坚定,事实上,你不适合婚姻,且你不想做承诺。
7.你对婚姻的看法:
a 恐龙——你非常消极,你不热内有快乐婚姻的存在。
b 白老虎——你认为婚姻是件很珍贵的事,一旦结婚,你会很珍惜婚姻及你的伴侣。
c 北极熊——你害怕婚姻,你认为婚姻会夺走你的自由。
d 豹——你一直想要结婚,但事实上,你甚至不知道婚姻到底是什么。
8.此刻你对爱情的看法:
a 狮——你总是渴望爱情,能为爱情做任何事,但你不会轻易坠入情网。
b 猫——你非常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爱情对你是可以轻易得到和放弃的东西。
c 马——你不想被固定的关系绑住,你只想处处调情。
【熟悉的陌生人叙事作文】推荐阅读:
熟悉的陌生人初中生作文1000字01-12
最怕,最熟悉的我们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05-12
熟悉又陌生的世界的作文06-28
那熟悉而陌生的感觉作文06-13
最熟悉的陌生人论文06-27
陌生的熟悉世界07-17
熟悉和陌生06-02
陌生叙事11-30
熟悉的背影的作文09-02
陌生人的帮助的作文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