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和陌生

2024-06-02

熟悉和陌生(精选5篇)

熟悉和陌生 篇1

人们日渐疲惫于追求新奇和潮流, 人们为了身心为了得到完全地放松, 渐渐啊、衍生出一种对昨日陪伴自己生活、成长的物品和活动的强烈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由此便产生了一种怀旧商品情节

怀旧商品情节是指消费者个体对远去时光的渴望、对昨日美好光阴的向往和思念、对昔日影响自己生活和工作的物品或活动的偏好。虽然后现代主义以反对成规和教条的新鲜感引入我国, 对我国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了颇有新意的参考和另类解读社会的视角, 被人美称为“非主流”, 在“非主流”时代下, 人们追求新鲜、奇特、新潮的事物, 因此产生了各种以解构、破坏为名义的思想和行为活动, “非主流”思潮瞬间占领了青年人思想阵地。但是随着“非主流”时代演进, 人们日渐疲惫于追求新奇和潮流, 人们为了身心为了得到完全地放松, 渐渐啊、衍生出一种对昨日陪伴自己生活、成长的物品和活动的强烈的怀念和伤感之情, 由此便产生了一种怀旧商品情节。随着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贯彻, 我国的人口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但是人口老龄化现象却日益严峻。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 老龄化消费群体日益增多, 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工商界的重视。老龄消费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很多方面有着不一样的特征, 他们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消费经验以及消费潜力, 是新兴消费市场中一大主体。而老龄化消费者往往对过去的商业品牌、古老的商品情有独钟。尤其是最近今年, 在“怀旧思潮”引领下, 不少商家和设计师运用一些“怀旧”元素设计出一些富有年代感的商品, 比如柯达老式相机、传统的铅笔、老式的IC卡、怀旧T恤等。

当代消费语境中的怀旧情节

怀旧一词起源于1688年瑞士医生对希腊文“nostos”与“algos”两个词语的合成, “nostos”的意思是指思乡之情, “algos”是指背井离乡、征战他乡的士兵迫切希望归乡的感伤和怀念情节, “nostos”与“algos”组合就创制了“怀旧”一词, 并渐渐从军事学和病理学中抽离出来, 融入了现代个人情感意识和社会文化心理意识, 成为了历史学、哲学、美学以及文化领域中争相讨论和研究的课题。怀旧是一种向过去致敬、向后转变的情感追溯行为, “远去的事物”是怀旧的主要情感追溯对象, 将与人们成长、生活与工作的点点滴滴的事与物进行回顾式的想象, 以弥补现实生活中情感缺失, 疗治感情上的创伤。怀旧具有记载传统文化和延续历史文明的文化职能, 在追本溯源、发掘意识积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后现代文化驱逐古老神圣、解构历史深度的同时, 对当今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 但是当人们日益疲惫于追名逐利、你追我赶的生活后, 人们的身心都向往拥有一个可以倾诉、可以躲避的温暖港湾, 而怀旧的力量就让人们从都市奔波的疲劳中抽出, 享受属于自己过去世界的美好昔日时光。在人们怀旧情节的推动之下, 在赋予现代化科技的力量, 当代的消费市场逐渐引入了大量的怀旧商品, 大到产品制造业、传媒包装业, 小到服饰家具业和日常休闲娱乐业, 只要是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细细相关的产业链纷纷笼罩了“怀旧”色彩。

而“怀旧”商业以其势不可当的“雷人”趋势出现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古玩收藏、旧歌翻唱、红色革命情怀、旅游寻根热、古装剧改编等众多古老的商业再次盛行, 博物馆文化艺术、老照片、老房子、老城市建筑等都受到现代都市人们的热捧。而充满“怀旧”情怀的商业好似一根根无处不在的小草, 在社会文化和商业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生长、繁殖, 怀旧商业群体已经不再限制于单一的个体成长的心路历程, 逐渐发展为一种与社会和集体相关联的商业文化事件。这种以“怀旧”为主题的商业文化, 影响着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因此, 当代消费语境下的消费文化与艺术审美离不开怀旧情节, 而且怀旧情节在新时代多元化的平台上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文学商业领域, 关于“怀旧”“寻根”“追溯本源”的书籍总是能够得到畅销。因为当怀旧情结占据人们心灵深处后, 无论是文学书籍的创作者还是阅读者, 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展现出对怀旧的喜爱和亲切感, 并在自身的内心深处将它推崇为一种怀旧的“时尚”, 能够与新时代追求新鲜事物的人们一样拥有多姿多彩的物质想象。从时间维度上理解怀旧情节, 我们可以将眼光看向人们的童年时光和成长经历, 但是从空间维度上理解怀旧情节, 我们可以扩大怀旧的范围, 即只要是与人们生存国的乡土环境和都市环境或是与人发生关联的一切事物, 都可以用来缅怀。因此在文学创作领域, 怀旧书写人群将怀旧事物无限地放大, 以上海怀旧作家陈丹燕为例, 他将老上海和老香港的商业气息与消费景观再次书写进自己的作品中, 如《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红颜遗事》、《慢船去中国》、《上海的金枝玉叶》、《外滩:影像与传奇》, 这些作品让这些怀旧的物品和故事与现实生活中的都市生活和形象相互对比映照, 让人们在比较和感悟中体会到都市生活前后的差异。她作为老上海城市的推动宣扬者, 她将一种商业的怀旧和城市的气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正是老上海怀旧商业文化的真实写照。以《慢船去中国》为例, 作品中以简妮父亲这一代为主要叙述对象, 阐述了他上海创业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父辈们怀旧地讲述了老上海的“上海轶事”、“红房子西餐馆”、“蓝棠皮鞋店”、“比利翁舞曲”、“法国梧桐”等, 书中讲述的这些老上海独有的文化和物品, 让品读此书的阅读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宽慰, 并在现实生活中依然找寻逝去的老上海印记。而处于作家商业性的话语诉求和消费者怀旧情节的需求, 上海的历史文化生活被多次描写于各大文学作品中, 在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将老上海的故事、街道、景观、生活方式等进行重新的组合、切割与排列, 使文学作品透露着浓厚的怀旧情怀和历史沧桑感。不仅文学作品创作者为怀旧书写添加商业气息, 广大的作品阅读者的怀旧审美趋向也影响了文学作品的怀旧书写。

在影视作品中, 商业怀旧气息也是显而易见。现代的科学技术日趋发达而先进, 可以根据古代的建筑进行仿造实物, 来一场复制过去的怀旧美梦, 以满足人们对过去时光的迷恋和向往。在当今的影视剧创作和拍摄中, 商业电影人往往通过制造怀旧符号超现实地沟通连接过去, 再以直观视觉化的影像怀旧之情代替原本真实的历史深层次跨度感。一些以古老上海的场景和故事为原型和题材的都市怀旧作品, 如《上海滩》、《伯爵夫人》、《上海伦巴》等, 来炫耀作品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度感。2002年由田壮壮导演的影视剧《小城之春》投入市场运作后, 这部剧最大的怀旧特色便是以战争年代残破不堪、穷困的小城中人们生活、家庭和友情之间的某顿关系为叙述主线。这部剧在进行商业广告宣传时, 就以暗黄色的画面为背景, 画面上男女主人公身着二、三十年代的传统服饰, 他们疲惫、幽怨、哀愁的目光让人想起那些久远年代发生的事情, 这张宣传海报看苏陈旧久远, 却让人看后一眼便记住了作品的精髓。而田壮壮导演便是牢牢抓住了影视剧消费者的怀旧清洁, 通过对《小城之春》中人物、画面、氛围以及节奏进行精雕细琢, 以散发浓郁的怀旧人文气息为主的文艺建构方式, 拍摄出具有跨越历史的作品, 而影视剧消费者在导演编制的“怀旧”情网中由“心灵共鸣”转为“视觉冲击”, 让他们更有耐心和兴趣去接受浅思维意识形态下的怀旧文化消费热潮。同类似的怀旧影视作品还有《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金婚》、《电影往事》、《美人草》等。此外, 对经典影视剧的改变热潮也是怀旧商业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21世纪新时代以来, 怀旧经典剧、抗日战争剧、经典谍战剧等风靡各大卫视, 尤其是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了几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影视界对红色经典达到了一个高潮。《地道战》、《林海雪原》、《红色娘子军》、《小兵张嘎》、《沙家浜》、《开国大典》、《烈火金刚》等多种改编红色影视剧的播放, 让广大的影视剧消费者重温了抗日年代的激情岁月, 同时将“红色革命文化”引领向一个更宽广的领域, 让沉浸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人们谨记历史, 勿忘国耻。

在服饰搭配上的怀旧, 自2008年, 著名休闲服饰企业推出一系列以“Li Lei与Han Mei Mei”为主体的T恤, 该款T恤面向的广大80后年轻人, 总所周知, Li Lei与Han Mei Mei是1990年至2000年间初中人教版英语教材中的人物, 80后年青人对他们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佐丹奴公司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以“没有陌生人的世界”为主题的T恤设计, 当时蔡凯就凭借LH为形象, 设计了一款情侣装, 并将其注册为自己的LH商标, 此后, 他陆续推出一些带有80年代人们成长记忆的青春期怀旧记忆的设计, 他设计的作品包括Han Mei Mei半躺在地、“亢奋起来”的纸飞机、中国汉字、“三八线”贴纸、“为人民服务”字样、“雷锋”头像、“跳房子”图案等等。

在生活家居领域中, 香港“G·O·D”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家居为主的公司, 该公司提出“怀旧是个好主意”的理念, 向全社会征集古老印象中珍贵的记忆和怀旧商品, 该公司根据收集而来的珍藏物品和珍贵年代记忆融入到商品的设计和创作中, 比如香港记忆中的旧式信箱、油麻地唐楼、老式电话拨号机等, 这些是香港“G·O·D”公司最出色的设计之一。同时香港“G·O·D”公司还进军时装、皮包、文具等生活用品领域, 将一些富有年代特色和怀旧色彩的元素加入到皮包、门帘、文件夹、雨伞、文具盒等产品中;另外设计了一些独具风格的麻将、床具, 还有将人们熟悉的“Excersice Book”的休闲服装, 让消费者顿时沉浸在学生时代的回忆中。又比如在提倡国货的思潮下, 该公司设计了一些以抗日时代的标语、文革时代的宣传画以及毛主席经典头像的为特色的产品。中国人爱好“红双喜”, 因此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各种家居用品中如筷子、茶杯、蜡烛、衣服等上面印上“囍”字, 既复古又别有一番风味。在香港铜锣湾“G·O·D”商场内逛街, 消费者首先听到的就是一些经典怀旧的老歌《同桌的你》、《夜上海》、《今天不回家》、《甜蜜蜜》等, 在这样的浓烈怀旧气氛下, 在配备具有独特风味的怀旧商品和古老印象的装潢, 让“G·O·D”这个品牌成为中国甚至世界的独特品牌。

在网络消费中, 怀旧消费也以其独特的优势席卷网络。在网络上的林林总总的怀旧网站、怀旧服务, 如“故园老照片”、“革命连环画”、“怀旧老电影”、“怀旧动漫”、“怀旧游戏”、“经典怀旧商城”、“淘旧”等以怀旧为主题为创立的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前几年QQ研制出的QQ农场, 网民之间盛行起“全民偷菜”, 这也是反映了城市中的人们对远去的田园风光和农业耕种美好社会的向往, 而开心农场以虚拟网络游戏的形式, 有趣、形象地模仿了田园风光和亲身种菜、偷菜的经历, 让人们在娱乐中缓解精神压力、宣泄情感。而在一些“淘旧”的网站中, 童年时代吃过的“酸梅粉”、“娃娃头”、“无花果”、“果丹皮”都成为相当热销的产品, 一双怀旧真皮的解放鞋标价要289元。可见, 怀旧消费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

制造业中的铅笔, 铅笔作为中国唯一没有被“洋货”染指的产业, 中国作为第一铅笔制造有限公司注册“中华牌”“长城牌”铅笔从建国以前到至今都深深影响者中国人的写字、绘画, 堪称人生第一笔。因为一切事情的开端由铅笔发始, 儿童练字、绘画、时装设计、战役指挥、推论、文字书写等无一离不开铅笔。在1935年, 民族企业家吴羹梅创办了一家全能型铅笔制造企业。1954年公司合营将其更名为中国铅笔一厂, 并将铅笔命名为“中华”牌, 曾将美国制造的“维纳斯”牌铅笔打败, 亮出灿烂的一剑。“中华”牌第一铅笔承载了中国人成长和学习的经历, 我们在“中华”铅笔的陪伴下走过了童年时光。而如今当怀旧消费经济势头正盛的时候, 各式各样的“中华牌”铅笔在生产流水线上滑过:有红白相间的橡皮头“经典怀旧款”充分唤醒儿时记忆、形态各异的荧光圆形笔杆让人有心花怒放的感觉、经典卡通图案的铅笔头勾起童年回忆。2011年的第一铅笔——中华牌铅笔被国家商务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的企业称号, 由此可见,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铅笔制造业总是能够以新旧结合的姿态虏获消费者的心。

纵观柯达公司的百年沉浮史, 不难发现柯达公司的胶卷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摄影方式和影像理念, 但是其最后的失败破产结局却让人不禁唏嘘。人们既赞叹其不凡的创业发展历程, 同时对其失败破产的遭遇感到惋惜;人们既感谢它为摄影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有怀念柯达公司的各种老旧的胶卷和相机所留下的珍贵回忆。1880年银行职员乔治伊士曼利用自己的发明大量生产摄影干版, 从而创立了伊士曼干版公司, 随后伊士曼发明了胶卷, 彻底颠覆和摄影行业, 1888年柯达照相机首次推出, 引起巨大轰动。1900年柯达销售网络遍布全球, 1975年柯达发明了第一部数码相机, 1997年柯达公司已经成为一家价值310亿美元的跨国企业。就在20世纪90年代末, 柯达公司作为一家百年老字号企业面临了一大困境, 柯达以胶卷商品为主营业务, 但是“影像数码化”的市场趋势却越来越深, 而处于这种两难境地的柯达来说, 无疑是一场致命性的打击, 当人们对数码影像产品越来越感兴趣时, 渐渐会抛弃传统的胶卷, 从此柯达公司逐渐濒临破产的边缘。是啊, 纵观柯达公司的百年发展历史, 虽然在新科技革命的创新趋势之下, 其胶卷产品发展举步维艰, 但是21世纪怀旧消费热潮的袭来, 而胶卷作为上世纪风靡的影像产品, 记录的是一个年代的记忆和故事, 人们往往希望用胶卷和老式的柯达相机来记录生活中的点滴, 以此来缅怀过去的摄影记忆。

总而言之, 在怀旧风潮当下盛行的消费语境中, 怀旧产生的功利性、平面性以及游戏性的动机越来越明显, 把蕴含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怀旧情感化为实际的物质消费和符号消费, 以满足人们潜意识对怀旧的渴望。

怀旧消费情结是复兴远去的老字号商业

什么是老字号品牌?怎样界定老字号品牌?很多人可能会这样问。首先我们先谈谈品牌一词, 品牌是一种以标记的方式来记住自己的私有财产的形式, 中国古代学者将其称之为“烙印”, 随着时间的演变和历史的发展进步, 品牌一词的概念逐渐清晰明朗起来。现阶段各学术领域将品牌视为一个集合的概念, 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产生增值的一种无形的资产, 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 增值的源泉来自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品牌承载的更多是一部分人对其产品以及服务的认可, 是一种品牌商与顾客购买行为间相互磨合衍生出的产物。由此可见, 品牌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的多维度的标志意义。老字号品牌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但是成为老字号企业有三种不同叫法, 即“老字号”、“中国老字号”、“中华老字号”, 前两个叫法常出现在学者的理论研究和记者的媒体报道中。其实简单说来“老字号”就是指一个品牌在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屹立不倒、脱颖而出, 并形成属于自己的规模和消费者群体, 在历史的长河中能够昌盛不衰的“老牌子”, 一般包括一些历史名店、优秀地方土特产以及特殊的耳熟能详的老招牌等。“中国老字号”泛指新中国建立以前由民族资本企业家创办的企业, 如陈光甫、孔令仁、李德征等, 而“中华老字号”多数应用于政府机关和行业协会中。在2005年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将老字号最终定义为:历史悠久, 能够世代传承的产品、技术和服务, 具备浓郁的民族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能够得到广大人们群众的认同和爱戴, 并形成品牌优势和信誉。如“吴裕泰”、“稻香村”、“王致和”、“全聚德”、“荣宝斋”、“狗不理”、“衡水老白干”、“中华铅笔”、“恒源祥”等等。具有有关资料显示, 中国共有超过2000多家的老字号商业品牌。

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国远去的商业品牌, 蕴含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智慧, 是中国长期以来商业文化底蕴的积淀。然而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以后, 我国的老字号企业还能继续发光发热吗?中华老字号的生存与发展, 必须将其放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大背景下来评断。要知道, 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经济领地中, 这中华老字号与新兴产业之间的竞赛如同异常没有硝烟的战争。2003年, 梅龙镇大酒店作为宁波市著名的老字号品牌, 确被吊销了营业执照。这也反映出我国老字号品牌存在的问题, 老字号因各种原因普遍陷入了两难的困境, 日渐衰微。就以宁波市为例, 宁波市的老字号品牌超过20多家, 遍布餐饮、家居百货、副食品、中医药材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等。餐饮类有梅龙镇、状元楼、缸鸭狗等, 家居百货有协和、老三进、康源等;中医药材有冯存仁等。这些老字号一般都伴随着宁波市走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 拥有悠久的历史积淀, 状元楼的冰糖甲鱼和梅龙镇的蟹粉鱼翅等都是能够代表整个宁波市餐饮文化的招牌菜, 而缸鸭狗的汤圆、赵大有龙凤店的糕点小吃都能够体现宁波地区的独特风味。但是经历过近百年的历史风雨的冲刷后, 这些百年名店从历史的最深处走来已经日渐衰微, 在这20余家百年老店中已经有好几家陷入了倒闭或歇业的困境, 有的老字号商铺也面临名存实亡的危机。在宁波市“天一广场”餐饮区, 本地老字号饭店没有一家落足;宁波市城隍庙美食城, 只有缸鸭狗在单独经营;而状元楼、梅龙镇等老字号餐饮品牌则缩小经营规模, 有的早已陷入负利润状态。

其实探究这些老字号日渐衰微的原因, 主要还是在人们的消费观念的改变, 再加上老字号的店铺生产规模有限、技术装备落后也严重制约了老字号的长期稳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演变, 中国人们的怀旧消费情怀成为现今的消费主流, 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中国那些即将逝去的中华老字号品牌。尤其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进程加快, 老龄化消费群体日益增多, 并逐渐引起学术界、工商界的重视。老龄消费群体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群体在很多方面有着不一样的特征, 他们拥有充足的闲暇时间、消费经验以及消费潜力, 是新兴消费市场中一大主体。而老龄化消费者往往对过去的商业品牌、古老的商品情有独钟。老龄消费者往往对老字号品牌有一种狂热的爱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掀起的怀旧消费热潮开始, 大量的消费者将目光对准了怀旧文化中最有代表性质的中华老字号。怀旧元素的产品是一种具有符号价值的物品, 能够唤醒老龄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隐藏记忆和情感, 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尤其是那些存在在消费者童年成长阶段记忆深处的物品, 或者曾经带给过消费者美好回忆的和深刻生活体验的物品, 比如老字号品牌物品, 这些物品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内心认同感, 能够将记忆、态度以及个人情绪以实际物品传输纽带与他们的过去相串联起来。而老字号的怀旧属性能够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怀旧情结。

其实要救活一个老字号商业品牌, 单单靠人们的怀旧消费情怀是远远不够的, 老字号品牌最贵重的地方就在于品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老字号品牌复兴之路上, 必须唤醒老字号品牌的影响力, 重新启动人们记忆最深处对老字号品牌的记忆和怀念。而从具体的复兴策略上谈,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重新振兴老字号品牌的名号, 勾起人们对老字号商品的怀念和回忆, 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再次萌生想亲近老字号品牌产品和服务的冲动;第二, 适当将老品牌与新兴科技结合, 形成新旧结合的特色产品和服务, 壮大实力和经营规模, 虏获更多年龄层次的消费者, 比如宁波汤圆可以走跨地域连锁经营的方式, 根据人们现代的健康饮食观念, 以老字号的品牌, 改良汤圆制作配方, 改变重糖重油的理念, 将汤圆做小而精致一点, 品种多元化一点, 能够满足顾客的多层次的需求。其实走老字号品牌复兴之路, 很多老字号企业都有成功的经验。有研究资料显示, 北京的全聚德、上海的杏花楼、杭州的楼外楼等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就是凭借自身的老品牌优势, 人们对老品牌的忠实信任感, 通过对经营方式、理念进行改进之后, 添加创新元素, 这才能成功地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 可以这么说老字号这些老字号的商业品牌虽然经历过岁月长河的洗礼, 但是在21世纪新时代中犹如正值壮年的人才一样, 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十足的文化积淀、光明的远大前程。而人们的怀旧消费情怀就像是在老字号品牌复兴之路上的推手, 将老字号品牌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而人们的单纯的怀旧消费情结大概就是为了纪念心中那即将逝去的老字号品牌, 或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留住那些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历史传统和智慧。

怀旧消费中体现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中“人文”的核心是跨越国家、种族、个体思想观念, 是指从人道主义和人文主义出发体现出我们处世为人的一种胸怀。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 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法国大革命时期, 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人文主义则基于反对宗教教义和中古时期的经院哲学, 提倡学术研究, 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肯定人是世界中心。到了现在, 人们对人文情怀赋予了更多的内容, 主要是做事和待人应从人的本性出发, 承认人性的弱点, 能够全面的了解人, 理解人, 关心人, 体谅人, 尊重人, 宽容人, 甚至悲天悯人。

而具体到怀旧消费中, 怀旧本身就属于人们情怀中最明显的一种情感, 怀旧是怀念过去、悲悯过去、正视过去的一种情感体验, 人们在怀旧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一种处世为人的一种胸怀, 在怀旧过程中领悟到了逝去的关怀和美好, 更让人们在怀旧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时间的宝贵, 让人们在怀旧中领略到失去后的物品、情感是没有挽回的余地, 让人们更加珍惜现在, 懂得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意义。而人们的怀旧消费情结将是将人们的人们情怀付诸行动的最好体现, 人们在对即将逝去的商业进行缅怀的时候, 人们在对久违的物品进行欣赏怀念的时候, 人们心中便会油然而生一种强烈的人们情怀, 这种人文情怀从实际的物品到人的内心感情世界, 从人的内心感情世界的内化和升华在体现到人们的生活行为和具体习惯, 这就是一个完整的怀旧消费中人文情怀的特显过程。比如以80后年轻人的怀旧消费思想为例, 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缅怀80后童年成长经历的消费产品和服务, 葫芦娃DVD、变形金钢, 被网游替代的手持游戏机被再次激活等。

其实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引领的消费热潮下, 人们往往对这种类似于“非主流”的消费产生了批判和客观的审视态度, 消费主义刺激人的消费热情, 启发人的消费欲望, 现在的消费者往往不满足于现实的“需要”, 他们更加强调追求永远在变化的欲望, 这也是反映现在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和空虚的生活状态。于是, 人们慢慢开始反省, 审视自己生活中到底存在几分真实的情感, 审视自己还剩余几分属于当年热血青年时代的文艺气息, 从此他们对后现代“非主流”的商业社会进行批判和抵制。人们慢慢地对看似光鲜、浮华的商品, 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厌烦、警醒和抵制, 而使人人渐渐对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商品充满好感和亲切, 让人们在这些怀旧物品中体会到曾经的美好回忆, 领略到自己当年热血青年时期那股热血沸腾的人文情怀和原始冲动, 让人们在怀旧中能够全面的了解人, 理解人, 关心人, 体谅人, 尊重人, 宽容人, 悲天悯人, 让人们在怀旧中懂得做事和待人应从人的本性出发, 承认人性的弱点。

面对昂贵、鲜艳各异的高跟鞋, 我们慢慢开始怀念那些妈妈手中的纳的“千层底”、绣花鞋, 回忆着母亲对儿女的关怀和昔日的温情时光;面对高科技的纳米服饰材料, 我们慢慢怀念起棉麻布衣服所体现出的自然、清新之感, 怀念以前穿着粗布麻衣在田间小路、在空旷原野中驰骋的自然情怀;面对当代时尚而复杂多变的设计, 我们怀念其当初简约、大方的设计理念, 简单的搭配、朴素的穿着让人们更加体会到生活中真正的含义。于是我们忽然发现, 在变化太快的社会环境中, 我们都显得太疲惫、太忙碌, 还是过去的时光比较舒服、自由, 它总是停住在那里, 让人们去参观、缅怀。而怀旧物品便成为了承载传递人文情怀的载体, 继续延续人们的人文情怀之梦。

怀旧——世界性的大商机

新奇、潮流, 一直以来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商业要素, 致使大部分商家都在竭尽全力在自营行业中推陈出新, 然而“老旧”的东西同样能够打开消费者的心扉。其实“新”与“旧”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在某段时间你认为是“旧”的东西, 可能在另一个时间段却会被主推为“新”, 两者是相互转变的。在怀旧消费热潮的推动下, 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就马上抓住“怀旧”这个主体, 并将其作为主推卖点, 以此来满足人们怀旧情结的需求。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 怀旧消费引发的怀旧商机日益明显。因为在这个危机动荡的时代, 消费者选择一种怀旧的安全心理慰藉方式以驱赶心中的不安和恐惧之感。由此引发了世界性的怀旧消费热潮。而各种商家并不需要的“新”路上挖空心思, 在“旧”路上也能创造出一片天。很多商家打出的怀旧旗号就是:“我们卖的不是价格, 也不是商品本身, 而是商品上承载的记忆”。

要想从怀旧消费中寻找商机, 就必须清楚掌握怀旧商品的消费群体。其实怀旧商品的消费群体并不存在局限, 在各个年龄段和各种个性化人群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怀旧消费。而笔者认为怀旧的消费群体大致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是40岁以上的人群。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到了不惑之年, 特别容易对过往的事情产生怀念和依恋。毕竟年龄越大, 对亲情和乡情的怀想就越多;第二类是有着相似社会经历和人生体验的人群, 这类人群在某些方面有着趋同性, 很容易对相似的经历产生怀旧情怀;第三类是远离以往生活环境的人群, 这一来人群因各种原因背井离乡外出创业、求学, 在自身的内心深处刻印了对过去生活和家乡的印记, 在情感上容易产生怀旧情结;第四类是年轻一代, “90”后一代也开始怀旧了, 他们的怀旧更加体现为个性的释放。牛皮麻布袋, “旧”物新包装。湛江人秦万里设计了一套以红楼梦为主题的邮票册, 因其题材古典、富有文化气息, 备受消费者喜爱。秦万里是一个喜爱中国古典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人, 他认为现代都市人们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 内心怀念那种安静恬蜜的山居乡野生活, 因此富有古典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笔记本和相册等产品正好可以打动这一类都市人们的心。于是他将农村家中的古旧的牛皮纸和粗绳麻布袋作为原料, 牛皮纸为内页, 麻布做封面, 在采用传统的线装技术将笔记本装订成册, 再使用一些质朴、乡野气息的图案进行装饰。这些牛皮麻布袋的“旧”物新包装的笔记本一进入市场便抢售一空, 获利相当客观。随后他再利用一些健康环保的材料制作一些本子、台历、相册、账本等, 这些手工制作的产品中多多少少加入了一些中华古典文化元素、传统版画以及诗词歌赋等, 如《山居秋暝》、《女十忙》、《男十忙》等, 他的产品中, 每隔几页便能欣赏到一些美丽复古的插画。同时还推出以“回家种田”、“童年时光”、“简约生活”、“恋恋不舍”等为主题的设计作品, 这些设计中不乏出现一些人们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场景和故事, 让消费者一拿起笔记本, 便回想其童年时代田间嬉戏玩闹的快乐场景。

旧款“梅花”服热卖。唐晓辉是一个在淘宝网卖旧货的商家之一, 他一直以来都有收集旧货的癖好。在收集旧货的过程中他意识到, 很多人都有怀旧消费情结, 他们特意会在老街老巷中去寻觅那些已经不见踪影的“老国货”。“梅花”服就是“老国货”之一。唐晓辉经过多方打听, 发现在辽宁市老城区中坐落了一家古老的体育用品商店, 他发现该商店库房中堆积了大量生产于1986年~1988年的“梅花”服, “梅花”服是中国参加洛杉矶奥运会的时中国运动员的指定出场服, 当时许海峰为中国斩获了第一枚奥运金牌, 女排五连冠和李宁获六块奥运金牌时都身着“梅花”服, 上世纪80年代的“梅花”服在全国可谓遍地开花, 是中国人最骄傲的服装。因此唐晓辉将积压的“梅花”服全部买下, 在淘宝网开起了网店, 专售“梅花”服。与此同时, 他与中国运动老品牌“回力”、“飞跃”等厂家合作, 一起经营怀旧生意。但是“梅花”服在上世纪90年代便停产了, “梅花”服卖一件少一件, 唐晓辉为了解决供货问题, 他再次远奔全国各地, 最终在恬静针织运动服厂打听到了哪里有“梅花”服库存积压的厂商, 最后解决了二次供货难题。由于“梅花”服的越卖越少, 买家日益增多, 致使“梅花”服的价格一涨再涨, 从68元涨到168元, 热卖势头从未消减过。而“回力运动鞋”、“梅花”服、海魂衫等老品牌运动商品借着怀旧消费热潮又重新占据了市场, 甚至受到不少明星朋友的青睐。“老国货”从此重新站在潮流的浪尖上, 甚至走出国门, 成为欧美市场备受欢迎的时尚潮品。

老照片中的商机。照片是父母记录孩子成长的最直接简单的方式, 这些留下了父母与孩子生活记忆的照片在以后的几十年再次翻看的话会是另外一种感受。南京女孩潘清霞就从老照片中寻到了商机, 将老照片制作成怀旧照片纪念册, 让人产生新鲜感的同时又对过往产生怀旧情怀。因为自己是学习广告设计专业的, 对图片处理和设计方面有很强的优势,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辞职搞起了老照片纪念册的生意。她的第一位客户就是一对部队退休夫妇, 他们一辈子珍藏了许许多多的照片, 但是由于岁月的关系和保存的不当的原因, 很多照片已经残破不堪。潘清霞为此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做了一本整整两百多页的纪念册, 她根据照片的年代、发生事迹以及人物, 将照片进行细致的翻新、排列, 提高相片的清晰度, 调整照片的整体色调, 并最大限度地将老照片还原, 同时对整个相册进行构思和排版, 突出主题, 并设置了一些精巧细致的内容, 让每张照片都各得其所, 让人浏览起来更加赏心悦目, 有一种沉浸在过往回忆中的怀旧年代感。她将制作好的相册交给这对老干部夫妇时, 老人对此非常满意。因此, 她赚到了创业后的第一笔收入2500元。

旧货商店卖美好回忆。熊猫商店是一家以售卖经典国货为主的实体店, 店主喜喜通过对店铺进行精心布置和装潢, 让人一踏进店铺宛如穿越到过去一般。店铺门口停放的永久牌自行车, 天花板的老款吊扇, 衣架上的中山装、旗袍, 小寸黑白电视机, 老式的玩具、书籍和老照片等, 这店内的一切无一不让人回忆起过往的时光, 让人沉浸在熟悉而又亲切的回忆中。经典国货是指在二十世纪80年代流行的国产商品, 比如“梅花”服、海魂衫、凤凰自行车、海鸥照相机、回力运动鞋、雪花膏、郁美净、健力宝、大白兔奶糖、中华牌铅笔等等, 那个年代的东西带给我们童年时光太多美好的回忆, 这些国货实用、美观、简约、价格公道, 受到很多怀旧年轻人的青睐。目前熊猫商店的目标客户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80后”和父母, 这一类人群对上世纪80年代有着深刻的记忆;一类是“90后”, 这一类人群对80年代的文化和物品充满好奇。

当代消费语境下的消费文化与艺术审美离不开怀旧情节, 而且怀旧情节在新时代多元化的平台上拥有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中的人们向往远去的田园风光和农业耕种美好社会, 而虚拟网络游戏让人们在娱乐中缓解精神压力、宣泄情感

中华老字号作为中国远去的商业品牌, 蕴含了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和鲜明的民族智慧, 是中国长期以来商业文化底蕴的积淀

其实“新”与“旧”属于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 在某段时间你认为是“旧”的东西, 可能在另一个时间段却会被主推为“新”, 两者是相互转变的

从陌生到熟悉 篇2

首轮破门解疑惑

意甲1999/2000赛季首轮,AC米兰客场迎战莱切,舍甫琴科迎来自己的意甲处子秀。双方激战70分钟打成1∶1,第73分钟,威赫将球吊入禁区,比尔霍夫头球回做,舍甫琴科快速跟进右脚扫射入网。2∶1,AC米兰取得领先,这个进球是舍甫琴科在意甲的首粒进球,显示出他敏锐的门前嗅觉,更难为可贵的是,这个进球是在米兰三大前锋的完美配合下合力完成的。

随后的第二轮联赛,米兰主场以3∶1战胜佩鲁贾,第59分钟,舍甫琴科将塞尔吉尼奥的左路传中球顶进,连续两轮取得进球,当他被莱昂纳多换下场时,圣西罗响起了海浪般的掌声,这是AC米兰球迷给舍甫琴科的最大肯定。一路小跑下场的舍甫琴科表情看上去镇定,但已快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那一刻起我爱上了这里!”舍甫琴科回忆道。

战胜佩鲁贾的比赛后,扎切罗尼对乌克兰人大加赞扬:“我球队里有三名国际级球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联赛开始之前,我担心他们语言不通,互不买账,无法融合在一起。但事实证明,舍瓦完全可以融入这个团体,并表现出谦虚谨慎的一面,讨得大家喜欢,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巴西人塞尔吉尼奥则赞扬了乌克兰人的突破,“我以为他仅仅是一个抢点的中锋,但他的突破过人一样犀利,如果他再往左边靠一靠,我都可以退休回家了,呵呵!”

欧战爆发定主力

尽管舍甫琴科初来乍到便星光闪烁,但保守的扎切罗尼还是没有勇气让乌克兰人首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球员,但他必须先得学会忍耐。”扎切罗尼的举棋不定磨练了舍瓦的意志,在忍耐了一段时间后,乌克兰人终于在冠军联赛赛场展现了自己有首发的实力。

1999年9月22日,AC米兰在冠军联赛小组赛中以2∶1战胜加拉塔萨雷,第45分钟莱昂纳多边路突破后,把球做给中路悄然插上的舍甫琴科,后者脚尖捅射为米兰最终奠定胜局。这是舍瓦代表AC米兰在冠军联赛中的首个进球,正是这个进球彻底打动了扎切罗尼,他确定乌克兰人是AC米兰在球市上的最佳投资,对得起球队为他支付的2500万美元。这场比赛结束之后,乌克兰人也正式顶替了威赫的位置,出现在首发11人里。

1999年9月29日,AC米兰主场以1∶1战平柏林赫塔,第73分钟舍甫琴科助攻比尔霍夫破门,他在这场比赛中传出了好几个有威胁的球,可惜德国人只把握住了一个。9月29日这天还是舍瓦的23岁生日,他用一次助攻为自己送上了生日礼物,乌克兰人在意大利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生日。赛后AC米兰队友集体为舍甫琴科庆祝,马尔蒂尼还表示:“在拥有舍甫琴科这台‘进球机器’之后,我们的攻击力增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要在冠军联赛和意甲赛场齐头并进。”

帽子戏法燃激情

舍甫琴科曾说,他的力量在于性格,而他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坚持到底,永不妥协。据他本人透露,如果有一场比赛球队没有取胜或者他在比赛中没能破门,他不但无法入睡,甚至根本无法安稳地躺在床上,多数时候只能在沙发上靠电视消磨一个不眠之夜。1999年10月3日注定将成为舍甫琴科的一个不眠之夜,但不是因为他没有进球,而是他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仅仅在自己的第四场意甲联赛,他就上演了帽子戏法。

这场拉齐奥主场以4∶4战平AC米兰的决斗,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来形容,但最终的胜利者不是AC米兰,也不是拉齐奥,而是上演帽子戏法的舍甫琴科。上半时前40分钟AC米兰以1∶3落后,但三分钟后,场上的局势风云突变,舍甫琴科的突破冲乱了一直对自己严加看守的拉齐奥后防。他在拉齐奥禁区前沿得到皮球后首先躲开了一名后卫的飞铲,然后又摆脱了内斯塔,最后闪身扣过对方门将将球打入球门上角,这个进球拉开了舍甫琴科本场比赛中帽子戏法的序幕;第二个进球发生在第54分钟,舍甫琴科接到中路队友的直塞球后卧射破门,帮助AC米兰扳平比分;第三个进球出现在第68分钟,舍甫琴科点球“戴帽”成功。虽然这个帽子戏法没能让球队在客场取得胜利,但舍甫琴科已在亚平宁半岛上打响名头。

“或许他不是一个勤奋的前锋,但是他在比赛中的高进球率让你不能把他的惰性解释为一种过错,全队都应该给他支持以发挥他的价值。”阿尔贝蒂尼如此评价舍甫琴科。而舍甫琴科认为,他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原因是比较年轻,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东西,另外,当然少不了队友的支持。“意大利和乌克兰完全是两个世界,刚来到这里的我几乎无所适从,但幸好队友都很帮我,我才能挺过来。”

完美救赎担压力

如果说对拉齐奥的那个帽子戏法让舍甫琴科感受到了上天堂的美妙,那么1999年12月19日同雷吉纳的比赛则让他品尝了从山顶跌到谷底的痛苦,虽然他打进了两个进球,但AC米兰球迷还是把他当作是没能取胜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在终场前罚丢了点球,拱手将三分让出,而就在这场比赛的四天前,他才刚刚荣膺乌克兰足球先生。

主场作战的AC米兰开场就占据了主动,控制了场上局势,可是直到第61分钟才由他主罚任意球破门,13分钟后舍甫琴科低射梅开二度,但顽强的雷吉纳将比分追到了2∶2。第90分钟,AC米兰得到了绝杀对手的机会,比尔霍夫突入禁区被侵犯,AC米兰得到点球,令人遗憾的是,舍甫琴科却将点球射失,最终AC米兰只能遗憾地与雷吉纳战成2∶2。博班赛后安慰了舍瓦,他说:“舍瓦技术全面,我们都知道他的价值,但不能把所有的重担都放在他的身上,比赛是11人的事情,踢得不好与我们都有关系,不能归咎于他的点球,他还进了俩呢!”

一个多月之后,舍甫琴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完美救赎,他在七分钟内完成帽子戏法,帮助AC米兰在第19轮意甲联赛中以3∶0完胜佩鲁贾。AC米兰的攻势很猛,频频威胁佩鲁贾的球门,舍瓦在第23分钟率先攻入一球,但被判越位。之后AC米兰的攻势愈加猛烈,但只开花不结果。到第70分钟,舍甫琴科终于爆发,他先是接中场琼蒂传球先拔头筹,1∶0 ;随后第74分钟又用精准的左脚射门再下一城 ;第77分钟他补射攻入本场比赛第三球,用帽子戏法助AC米兰以3∶0完胜。

尽管舍甫琴科的表现近乎完美,但他与扎切罗尼之间还是产生了龃龉。第30轮AC米兰与都灵2∶2战平后,扎切罗尼在赛后批评说,AC米兰防守、进攻皆运转不灵。他特别批评舍甫琴科不在状态,指责后者几轮比赛以来都在“进行个人主义的表演”。

面对教练扎切罗尼的批评,舍甫琴科以行动回答了对他的指责。在第31轮同雷吉纳的比赛中,舍甫琴科虽然仍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但他的入球确保了AC米兰的胜利。赛后扎切罗尼没有过多评价舍甫琴科,只是称他仍然年轻,需要时间,但他也承认,舍甫琴科现在的表现比前几轮有进步。

米兰德比显神威

提到意大利足球,米兰德比必不可少。尽管意甲总会被贴上“保守”的标签,但米兰德比却始终是火爆的代名词。每次德比都是米兰双雄争夺城池的契机,在某些球迷眼里,德比的胜利甚至比意甲冠军还要重要。

AC米兰队中就有一位国米克星,他就是舍甫琴科,因为乌克兰人13次在与国米的比赛中进球,每次米兰德比,AC米兰都知道火力往哪里集中,因为只要点燃“核弹头”,胜利便已到手了一半。

熟悉和陌生 篇3

一、滕固———中国近代美术史学家

滕固,字若渠。于1901年出生在江苏宝山县月蒲镇(今属上海市)。1918年毕业于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19年至1924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回国后任教于上海美术专门学校。1926年,作为江苏省特派专员赴日本考察美术一个月。1928年,担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但翌年即因内讧被开除国民党党籍,并受到通缉。

1929年,滕固又一次远渡重洋,留学德国,专门研究艺术史,1932年以优异成绩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美术史博士学位)。归国后潜心从事考古与美术史的研究、编辑和翻译工作。1933年,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分管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另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山文化教育馆美术部主任。1934年,任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负责审查、修订保管古物的法规章则。又任故宫博物院理事。1937年,任全国美展会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中华全国美术研究会理事、中国艺术史学会负责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滕固主持行政院迁川事宜。1938年,任中华全国美术界抗敌协会名誉理事。还受教育部委派,出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务主任。1939年,领导、组织“参加劳军美展筹备委员会”,并将征集到的国立艺专师生作品478件在学校预展,为在重庆举行的劳军美术展览会做好准备。1940年,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及中央学术审议委员会委员。曾在重庆中央大学讲授古代艺术。1941年5月20日,因患脑膜炎医治无效,在重庆中央医院病逝,年仅41岁。[1]作为文学艺术家,滕固自幼即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曾延师习古诗文,对中国古典文学修养颇深。早年参加新文学运动,为文学研究会成员,参与发起民众戏剧社等,并广泛涉猎哲学、文化学、人类学、美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发表了大量诗歌、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自留德归国后则专注于美术史研究,著作颇丰,仅收录在《滕固艺术文集》中的论著就有40篇(部)。其代表作有《中国美术小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和《唐宋绘画史》(神州国光印社1933年),前者被学术界誉为“百年来具有发轫之功的第一本中国美术史”,因而滕固亦被“视为近代中国美术史学的奠基人”。[1]另外,他还长期主持美术院校的工作,教书育人,德艺双馨;担任多种学术组织的理事、委员等职,处理各种具体事务,为繁荣中国文化艺术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滕固的档案工作者经历

作为美术史家的滕固,能够长期地为档案学界所纪念,是源于他对行政效率运动的参与。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政府,如何有效进行政府内部的运作,消除长期内战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成为国民政府所面临的严峻问题。20世纪30年代,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倡导下,由内政部主持,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行政效率运动。作为行政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文书档案工作,自然也成为这次行政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当时行政界的一些知名人士甘乃光、滕固、周连宽、何鲁成、程长源、龙兆佛等,都加入了档案学研究的行列,形成了研究档案学的一个热潮。”[2]滕固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了他作为档案学者的经历。

1935年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设立档案整理处,由滕固出任副处长。档案整理处的成立,经历了一些曲折。1934年,“有些关心文献的人士,向中央建议设立一个国史馆。”但遭到行政院的否定,认为“真要保存文献,不如建设一个国立档案库”。[3]但由于具体情况所限,当时并没有实现建国立档案库的设想,而只是成立了档案整理处。

滕固出任档案整理处副处长后,对行政院及其所属各部会的档案工作状况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指出行政院文书档案改革所针对的对象和应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旧有的习惯完全革去抑部分的改作”;在当时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文书档案工作“运用怎样的方法最为适宜”。考虑到档案整理处工作的长远发展,滕固还提出了“我们应以何种方式为根基”[3]这种基本管理问题。

滕固在任职期间,还对档案整理处的工作任务进行了具体阐述,指出档案整理处一是要负责提出“处理档案划一办法”;二是要负责提出“整理旧案划一办法”。[3]这两项任务虽然只能说是文书档案管理机构最基本的任务,但在当时文书档案工作百废待兴的背景下,应该说是具体的,是有实际意义的,是符合当时的实际工作状况的。

作为一个文人,一个有才华有影响有地位的艺术家,滕固甘于出任一个行政机构里不大的行政职务,而且还在任上勤勤恳恳,从搞调研,到定章程,还要涉足自己并不非常熟悉的档案学,滕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应该说,他是为了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国立档案库。滕固在《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中明确表示,档案整理处的成立,有一个“最后的目的,要由这个准备而促成国立档案库”[3]。

建国立档案库的设想,体现了滕固对档案事业基础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源自他对档案作为原始史料价值的认识,这与滕固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作为近代中国艺术史研究和近代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的开山者之一,滕固重视对原始史料的发掘和利用。“基础资料的匮乏问题仍成为其心头难以承受之轻”[4]。这一难题促使膝固将研究路径和关注焦点向基础史料方面转移,主张“以新材料开辟新领域”[4]。在其专业领域的研究中,他主要以考古学方式作为扩充史料来源的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而在任职档案整理处期间,他无疑地将自己的学术理念贯穿其间,将大量的档案作为原始史料和新材料的重要来源。所以建立一个专门的档案机构对档案史料进行保管和利用,就自然成为滕固这一时期的一个目标。

建一个国立档案库,保存国家的重要档案文献,继承中华传统,传承中华文化,可以说是那一代文化人的一个理想,一个目标。滕固在其从事档案工作的这段经历中,对这一目标身体力行。尽管由于时代所限,未能实现,但他的理想和奋斗,是值得我们尊重和纪念的。

三、滕固的档案学思想

滕固在主持行政院档案整理处工作期间,对文书档案改革积极进行参与,发表学术文章,为中国近代文书档案的发展和档案学的产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笔者在写作此文时再次拜读了他的《档案整理处的任务及其初步工作》一文,感到其篇幅虽然不长,但其内容体现作者的档案学思想却是丰富而深刻的。为此,我们试做分析如下。

1. 介绍欧洲档案学的产生, 为档案学科定名。

滕固指出,档案学产生在欧洲,“是近百年来发达的事”。因为在各项社会活动中,“官署、公团以及各种事业机关所积存的记录文件,时时要检查稽考,时时要根据它来做测比、统计、研究等工作;总之时时要应用它。于是有人考究处理档案的方法,如何编目、如何庋藏等种种问题应运而生,积了几代人的经验,日益细化了”。因而“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档案,有叫做档案学的学问”。[3]这里应该特别指出,是滕固首次从欧洲引用“档案学”的概念,为档案学科定名,在近代中国档案学产生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2. 阐述历史学对档案学形成的影响。

滕固指出,近代以来,“整理旧档案在欧洲特别起劲,乃源于历史家重视档案,就是它跟着史源学一同发达的。”“这种情形在德国法国等处,获得了很大的成效。”[3]欧洲自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人文主义者曾广泛地利用档案文件从事文化教育和历史研究”。[5]19世纪以后,历史学家更加重视档案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如德国史学家朗克认为,要明白历史事实真相,只有穷本溯源,研究原始资料,看那些曾经“目击其事”的人是怎样记载的,让史料本身来说话。他主张,“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他说,在档案库里,埋藏着“最可信的和最有价值的记录”。[6]法国历史学家朗格鲁在《历史研究导论》一书中指出,由于法国档案工作的改革,已使档案馆从旧制度下的机密机构,变成了对社会开放的机构,已从法律上证明君主权力的武器库变为历史的文献库,从而对档案馆事业的研究应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7]从这两位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可以反映出,欧洲国家历史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以及档案学的产生是“跟着史源学一同发达的”。

3. 明确提出“来源原则”。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文书档案改革和明清档案整理的热潮中,不少有识之士都提出了历史档案整理的原则问题。例如,著名史学家陈垣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时,负责文献部工作,对明清档案的整理提出了以分类、分年、分部、分省、分人、分事、摘由、编目为主要内容的《整理档案八法》和“秤不离砣”(既保持档案原貌,不要把外面的包皮和里面的折件、折片分开的意思)的原则。[8]史学家沈兼士在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馆长时所写《文献馆整理档案报告》中也提出,档案“整理以不失真相为原则”。[3]虽然不少学者都表达了尊重历史、尊重来源的基本思想,但就目前笔者所见资料看,只有滕固明确提出了档案整理“以来源的原则为上乘”。[3]而来源原则是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可见滕固对档案学的认识在当时是十分深刻的。

4. 实践档案改革。

滕固指出,同近代欧洲国家档案事业“已有惊人的效果”相比,中国的档案工作“则仍停滞于师父传徒弟的旧式管理”。因此,无论“为便于日常应用增进行政效率”,还是为了“以档案为史料”,都要进行改革,以便向欧洲国家“追赶上去”。他所领导的档案整理处,从成立之始,就派员做了一番调查工作,把行政院及所属各部会内处理档案的实况观察清楚,然后拟出了几个关于档案管理和整理的意见,予以实施。他还提出,“不但希望有国立档案库,并且希望推行到地方,而有地方档案库的设置”。[3]这种注重调研与试验,既“从小处着手”,又有长远打算的改革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综观滕固一生业绩,其国学功底深厚,又两次留学日本和德国,受过系统的西学理论与方法的训练,可谓学贯中西。其做人做事,既能专心致志从事学术研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又能关注国家命运,投身社会改革,参与社会活动,集文学艺术家与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在档案学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有益的思想与经验。“滕固并没有成为过去。不但他的治学方法与具体经验仍可给我们以启示,而且他吸收时代新机的意识,经世致用的方向,认真学习西方研究方法并能结合中国实际而斟酌损益的精神,只要我们注意到了,领会透了,都会变成我们的财富与动力。”[9]

参考文献

[1]沈宁.滕固艺术文集[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2]周雪恒.中国档案事业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479, 454.

[3]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史教研室.中国档案史教学参考资料.

[4]姜捷.滕固其人的发现及意义[J].考古与文物, 2003 (6) .

[5]李凤楼.世界档案史简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3:63.

[6]郭圣铭.西方史学史概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157.

[7]黄坤坊.欧美档案学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8]裴桐.当代中国的档案事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8.

莫要“熟悉的陌生 篇4

新课程改革以来,英语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情境中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一些情境教学实践,但不是每一次的情境设置都是有效的,这里就以一次失败的情境创设来谈谈笔者的一点体会。

2.案例实录

教学内容:牛津英语7A Unit 6 Grammar,顺序副词first,then,next, afterwards,finally。

教学片段:

(1)呈现顺序副词:教师一边口述圣诞节的活动安排,一边板书关键语法项目:first,then,next,afterwards,finally。

(2)举例:教师运用课本中的图片呈现更多的例句,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顺序副词的用法。Amy is telling us about her day.

First, I go to school. Then, I have lessons. Next,I go swimming. Afterwards,I have dinner with my family. Finally, I do my homework.

学生结合例句,归纳如下:first首先,then然后,next下一步(下一个),afterwards以后(然后),finally最后。教师板书以上内容并要求学生总结用法:这些副词可以表示做事情的先后顺序。教师板书:Adverbs to show the order of events(表示事情发展顺序的副词)

(3)练习:学生看课本中的图片并独立用顺序副词写出Sandy一天的活动:First,I get up. Then,I go to school. Next,I do after-school activities. Afterwards,I do my homework. Finally, I go to bed.

(4)出示另一组关于Simon参加时装秀的图片,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就图片内容展开问答,如:

What does Simon do at first before he goes to the show?

What clothes does he wear?

Who does he talk with after the show?

在问答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运用顺序副词互相说一说Simon的时装秀活动。最后每小组推选一个学生来说说完整的活动,之后,布置每位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用顺序副词写下Simon的时装秀活动。

Simon’s Fashion Show

First,Simon chooses what to wear. Then, he dresses up in white trousers. Next, he does the show. Afterwards, he talks to Kitty. Finally, he goes home.

(5)情境练习:观看英语动画短片“Going fishing”,做好记录,看完后开展复述,运用顺序副词介绍钓鱼的步骤。

笔者发现学生们看得很认真,但没人做记录,并且看完一遍之后学生都说没看懂!笔者很纳闷,难道是语速太快?语音不清晰?第二遍观看时笔者特别提醒学生做记录。他们一个个张大了眼睛,似乎比第一遍还要认真,可是只有少数学生动了几次笔。难道他们不用做笔记都明白了?带着疑问笔者让学生开始在组内展开复述和整理,用顺序副词汇报钓鱼的步骤。讨论之初似乎很热烈,但笔者来回巡视细听却发现大部分学生只能用英语说出go fishing,first,then...看看他们的整理笔记,也仍然只是那5个顺序副词。没过2分钟讨论声逐渐平息,学生们似乎在等待下一个指令。笔者更加疑惑了:难道这部分语法内容过于简单,不用花时间讨论就可以轻松复述吗?于是笔者邀请学生介绍钓鱼的过程,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一个学生举手,无论笔者怎样鼓励,教室里一片静默,不少学生还低下了头。笔者有些焦虑,随便点了一位学生要求他复述,这位学生极不情愿,磨磨蹭蹭地站起来,嘴巴也张不开,含混不清地说“First,I go fishing. Then,I …”之后再无下文,低下了头不敢看别人。一连几位学生都是如此,气氛很尴尬。笔者只好自己充当学生完成了复述,最后带领学生朗读了一遍复述的内容。

3.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的教学目标内容比较简单且只有一个生词(afterwards),前4个教学步骤笔者都如愿完成,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运用中也很熟练。笔者当时就对第5个步骤充满了自信,对于自己的教学设计也感到满意。笔者认为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播放动画是非常时尚的,这会让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播放的动画短片是精心挑选的,非常清楚地用到了顺序副词,把整个钓鱼过程介绍得很清楚。这种情境完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语法,学生对“钓鱼”这个情境应该非常熟悉和容易理解。可是令笔者大跌眼镜的事情发生了,学生在观看时并没有像笔者预期地那样做好记录,在复述时也未能像设想地那样踊跃和流畅。相反地,学生几乎无法记录需要的信息,没法表达与“钓鱼”这个情境有关的词句。这究竟是笔者设计的失败还是学生能力的失败?

就这些疑惑,笔者课后询问了多位英语成绩很好的学生,他们的回答令笔者感慨不已,羞愧万分。短片里的生词太多,语速也较快,学生根本不能完全听懂,更别谈记录和复述了。笔者重新观看这段动画短片后发现语速果然不慢,生词确实不少,还有一些是口语和俚语,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看完之后,笔者试着自己复述,又发现需要用到的词汇多是和“钓鱼”有关的术语,诸如“鱼线、鱼饵、鱼钩,浮标”等难度很大。尽管这个话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也是比较熟悉的,但是和学生自己的生活是有距离的,毕竟亲自钓过鱼的学生不多,懂得钓鱼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在复述时需要用到的词汇又基本上是平时没有见过的,可以讲都是生词,自然很难进行自我加工运用了。即使让学生用中文复述钓鱼的过程,恐怕也需要多次的钓鱼实践和有关的知识才能较好地完成。这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情境必然导致运用的失败。

4.案例反思

《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此次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近几年的中高考英语也更加强调学生在语言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因此,笔者设置语言情境是符合新课标精神的。但是笔者在设置情境时忽略了可输入性原则。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告诉我们,课堂语言输入应该是可懂的、有趣的、与学习者有关的,应该让他们有机会运用已经学会的语言,进行有目的的交际[2]。因此,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应该注意可输入性原则,要吃透教材和学生,设置的情境也要可理解。这样的情境设置才是有效的,才能让情境真正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投学生所好,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既要创设富有趣味性的活动,也要选择学生熟悉并真正了解和有一定知识积累的话题。上述案例中笔者设置的情境是学生非常陌生的,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从知识储备这个角度来讲,更不能激活他们已有的知识来帮助学习新知识。这种情境设置非但没有达到运用目标语法知识的目的,反而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带来了负担和压力。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新教育”理论中提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3]。如果教师设置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趣味性强的活动,并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那么学生是敢于冒险的,也会很乐意地接受挑战,他们会把整个的情感和认知都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多媒体的运用要根据课堂需要,要有所选择,不能为用而用。有些多媒体手段只会让学生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根本来不及进入学习状态,更谈不上记忆、理解和运用了。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语言的交际性要求更高。英语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充满感情地互相交流,而不是多媒体与学生之间进行呆板地信息传递与接受[4]。相反的,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这一辅助手段来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加强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更多地获得知识,锻炼能力。上述案例中笔者在设置情境时只考虑了顺序副词,以为短片里有顺序副词就是合适的,就值得在课堂上播放。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观看去思考,结果造成了课堂上的浪费,降低了学习效果。

熟悉的陌生人 篇5

林春平曾说,自己小时候父亲做些皮革小生意,但只够勉强维持生计,一位当地商人证实了这段经历。林的父亲做皮革起家,他本人过去十几年也都是在广东做皮革,但生意并不成功,“基本上属于小打小闹的一类”。相比平阳一带,泽雅做皮革生意的基本上规模都不大,“皮革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产业”。

在温州,除开大西洋银行,人们对林春平的记忆则停留在大米和罗汉果。“他最开始就是一个卖大米的,温州这种人多的是,后来又搞出了一个罗汉果凉茶的广告,但没有做起来。”当地一位媒体记者说。

林春平出问题前,在温州可以买到一种“春平香米”,包装袋上印着林春平的彩色大头贴。林曾称,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春平丽泰米业销售体系,在深圳、北京、珠海、港澳台、伦敦和米兰都有销售,每年基本上有将近3个亿的销售额。

“既然企业做这么大,温州定期都会公布纳税排名、企业排名、龙头骨干企业等等,但从来没有看过有这样一家集团上榜,他从来没有被温州市政府和主流评价机构认同过。”温州一位商会会长表示,春平集团旗下的几家公司,在温州近几年的纳税记录中基本没有看到过。实际上,林春平的大部分公司都是“收购大西洋银行”之前不久注册的。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企业发展都很一般,春平集团是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花100美元就行了,在香港注册也就1万港币,但要在中国大陆注册一个集团,起码要5000万以上的注册资金,他根本没有这么多钱。”一位与林春平有过接触的温州商人说,自己圈子里认识林的人大多知道他是卖大米的,但究竟还做了什么事情没人清楚。直到“收购大西洋银行”,林开始逢人便说自己是做金融的。

成为政协委员后,林春平在瓯海慈善总会成立了春平分会。根据媒体当时报道,春平集团一次性提取2200万元作为分会基金,每年以5%的增值部分作为慈善资金。林被立案侦查后,瓯海慈善总会表示,春平集团总共到位资金55万,林春平还以个人名义捐献了5万,均为他任职政协委员时所出。

“长期以来他的企业对温州的贡献微乎其微,包括他做慈善,也是大西洋银行的事情出来之后才去做的。”上述温商表示,以前从来没听过他在做慈善。他对温州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上一篇:忠实下一篇:桥梁拼接施工技术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