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熟悉

2024-07-08

六熟悉(精选9篇)

六熟悉 篇1

一、“六熟悉”的来源和意义

1.“六熟悉”工作的概念

消防六熟悉的概念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熟悉消防队责任区的交通道路、水源情况;二是熟悉消防队责任区内重点的单位分类、数量和分布情况;三是熟悉消防队责任区的重点单位建筑物使用及重点部位情况;四是熟悉重点单位内的消防设施情况;五是熟悉消防队责任区内主要灾害事故处置的对策及基本程序;六是熟悉重要单位的消防组织及其灭火救援任务分工情况。

2.“六熟悉”工作的意义

消防“六熟悉”工作的进行不仅有助于国家发展, 还有助于公民的人身安全得到保护。就上所述, 六熟悉的概念能够使人知识得到拓展, 能力得到提升, 成为我们必备的救生法宝之一。强化“六熟悉”可以提高灭火救援的战斗力, 加血加经验提升技能武力值。消防部队“六熟悉”工作是中国消防员都应该做到的基础工作, 是一个全体实战的方式。

二、“六熟悉”工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六熟悉”工作灭火救援中的问题

灭火救援作为一项发生频率较高的工作任务, 要求各个单位都要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制度。现在的消防“六熟悉”工作中存在着很多的弱势方面:第一, 对于消防员的工作素质培养不够;二, 有些单位为了自身利益过多使用空间, 从而使其消防设施得不到安置;第三, 消防片区范围面积大, 道路的水源较为复杂不好提取;第四, 单位的种类繁多, 不利于自身的灭火救援行动;第五, 消防训练和实战不够紧密连接;第六, 备案方针数据更新速度较慢。

2. 解决办法

首先要提高消防人员自身的思想素质, 更加透彻地了解“六熟悉”工作的重要性。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培养一个员工, 同样也是要培养一位能够成为老板的员工, 其不仅要有个人的素养, 还需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了解道路的交通、水源和重点单位情况的基础上, 做好充分的调查, 让消防工作达到最好的状态, 作出消防蓝图, 使每位消防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情况, 更好地将火力值降到最低。

三、如何能够更好地使“六熟悉”工作发挥最大效能

1. 明确熟悉各个单位的特点和结构

每件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前因后果的, 同样也有它存在的意义和职能。例如在高层建筑、地下工程、人员集中的场所、公共娱乐场所、生产存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质的场所, 就需要有不同的消防措施。针对不同单位的不同情况, 要全面了解, 才能在遭受火灾时作出最好的解决方案, 合理利用不同的消防设备, 才能够将火力值降到最低。复杂的建筑结构在人员的逃离上有相对的难度, 要将人员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就需要明确各个单位的特点和结构。在使用灭火材料的时候, 要正确掌握拿握方式和使用方法。有针对性地向消防员灌输理论, 并且使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战中。

2. 发挥“六熟悉”在日常执勤中的作用

掌握消防常识, 明确工作职能是“六熟悉”工作的基础。不仅要填鸭式地采取教学, 还要实际操作, 让学习更有立体效果。了解不足, 并且强化相对缺乏的能力。根据每个灭火材料的使用情况, 灵活地学习和应用, 才能在实战中不惊慌失措, 同时极力降低任务的失败率, 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战斗能力, 升级自身装备和改善技能, 在日常执勤中处于更好的工作状态。合作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宝刀, 是劈波斩浪的最强利器。后勤人员安排好货源和工作线路, 消防员能够更好地到达失火地点, 双方不同性质的工作默契配合, 往往能够达到最佳的工作效果。

四、结语

做好“六熟悉”工作是消防部队人员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既是做好消防工作的根基, 也是不断提高队伍作战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消防队伍而言, 他们要应对的并非是情况单一的消防活动和任务, 而是要在复杂多重的条件下, 更好地从容战胜各种火灾顽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 消防人员的工作性质和内容也要随之变化才能够更好地应对险情。扎实“六熟悉”工作, 对范围内的消防情况了如指掌, 得到主导权, 才能创造一切你想创造的奇迹。

参考文献

[1]朱红全, 王成付.浅议如何做好消防部队“六熟悉”工作[J].科技信息, 2011, 29:408+272.

[2]王硕.浅析如何开展辖区“六熟悉”工作[J].科技视界, 2014, 15:306.

六熟悉 篇2

时光如梭,光阴似箭。那些千变万化的事情,由时光随着风儿,将它们一点一滴的带走。时光从不向我说他要在哪年哪天某时某刻,将我的记忆抹掉,仅仅是在我想回忆时,留下了那个熟悉的地方。

在我家后院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平常,却有一个宽不到半米的入口,再到里面这是一个满有青草绿树的很小很小的花园。即使它如此之小却装载着我童年的回忆。我的好奇心与害怕,形成了一堵墙,我有朋友小心翼翼的,走到入口旁,呆若木鸡。终于我们不约而来的信心打破了这长久的寂静,我挤进入口,惊讶这美丽的地方,朋友也随之而进,这是属于我们的秘密基地。我们曾一起守护这个花园,我们一起当着英雄,我们当时真了不起。我们在花园里玩耍落下的树叶与漂起了尘土也抵挡不住我们嘻戏的美好时光。玩累了就随意坐在地下,忘了,爱不爱干净,只是在肚子饿时分享着零食。我们有说有笑,没有理由的打闹也多的,数不清这个花园承载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我们在这里发出海誓山盟如桃园结义说要做一辈子的好朋友,永远都在身边,从不淡忘任何一个朋友。我们也曾在花园里哭泣抱怨当时作业的烦多以及对现实的恐惧,但是,就在这个花园里,有你们——朋友,我从不孤单。

那一个熟悉的地方那一个,虽然是很小很小的花园,但那是我们的童年。在那里朋友,我们发的是,请不要忘记,即使现在我们不在一个班级,还是希望再次见面时能欢笑着拥抱说着那时的时光,那时的快乐,那时的希翼。在那里,那个熟悉的地方。

熟悉就是捷径 篇3

温饱无忧之后,他开始反思自己商场折戟的原因,觉得就像眼前只能靠吹萨克斯吃饭一样,应当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入手。他想起刚毕业时曾到欧洲采访过一个很有名气的木材商,对方曾拍胸脯说非洲的木材不比北欧的差,但非洲的木材价格就是卖不上去。他迅速查到那个木材商的地址,向对方发出传真,对方很快有了反馈。然后,他又打电话给上海几乎所有的木材厂,终于落实了一笔200万美元的合同。一个月后,生意成功,他赚了个钵满盆盈。

此后,李曦萌又把目光瞄向了家乡丹麦的著名产品。他发现,随着上海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入住上海,同时许多家庭搬迁新居,如果把高品质的丹麦家具打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定能填补市场的空白。他从丹麦联系了一批优质样品到上海试销,结果令人满意。不久,一组名为“北欧风情”的系列家具迅速占领上海乃至北京、深圳、大连等地市场,至2000年底,李曦萌已创出9亿元的资产。

最熟悉的人 篇4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 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 写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

拓展思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三点:第一, 要写熟悉的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第二, 要写一件或者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第三, 要通过事例表现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

写之前, 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打算写谁?我想写他什么事?我想通过这一件 (两件) 事表现他什么性格或品格?也可以把问题二和问题三反过来想, 先确定想写的人的性格或品格, 再想一想哪一个 (两个) 典型事例最能表现出他这个特点。

习作提示

1.怎么选材?选择最能表现他性格或品格的事例, 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事情, 不能是道听途说的。

2.表现什么性格或品格?我们可以从分析事例入手, 从事情中去找人物的品格;也可以从品格入手, 从很多事例中去找最典型、最能体现这种品格的事。以下表现人物性格或品格的关键词供你参考:乐观进取、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勇敢正义、豁达开朗、孤僻内向、多愁善感、风趣幽默、聪明伶俐、慢条斯理、爱管闲事、骄傲自大、粗心马虎……

最熟悉的陌生人-六年级作文 篇5

我的双眼开始疼痛,眼前的文字开始模糊,尽管戴着眼镜可双眼还是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雾,任凭我努力地揉搓也终究看不清楚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地你。

记得你说过“我们从一开始就是最好的朋友,将来也不会变的,我会一直做你最好的朋友forever!”这是你对我说过的最有温度的话,很美丽,如同誓言。我天真的坚定的相信着,相信真的forever。

你说过蝴蝶要经历破茧而出的痛苦才能得到令人羡慕的美丽,人要直视死亡才能体会生命的美好。你说你是天空中的一颗星星,当我在黑夜感到孤单的时候就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星,在某一颗星星上,你在冲我微笑。你告诉我,要快乐!

你说的话我都记在了心中,每一句都是那么清晰,回忆起来还犹如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你的样子在我的心中却日渐地模糊。忽冷忽热的态度,忽近忽远的距离,慢长而沉重的缄默,无突然发觉我们不知何时竟变得如此的陌生了。

你已经没有了耐心来倾听我的诉说,而你的事情也开始向我紧锁。我不知你是否听过那个关于天使的故事,很美丽,可是我却不希望你是我的天使,因为天使都是要离开的,我不想你离开,不愿失去这个带给我快乐,教会我懂得许多道理的朋友。

只是,现在还可以吗?

英雄如此熟悉 篇6

同样是花花公子式的富二代,同样因意外失去父亲和女友,同样孤身来到异域学习武艺、暗中成为超级英雄,以拯救城市、打击犯罪为己任——CW台今秋出品的《绿箭侠》被称为《蝙蝠侠》的变型剧集版,甚至连青梅竹马的女朋友都亦步亦趋地找了搞法律的。不得不说,作为华纳兄弟的子电视台,CW在改编DC漫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这部青春偶像版的超级英雄全程散发着不求深度的气质,但在开播时,依然以“借鉴蝙蝠侠”的意味深长获得了全球关注,尤其是中国人。不说里面零零碎碎出现的中文对白,光绿箭侠开场时坐着的那艘名为“小陈”的小船迎风破浪从我国归来就足够令中国剧迷倍感亲切了。

《绿箭侠》改编自同名漫画,男主角奥利佛本是沉迷酒色的高帅富,多年前因一场海上意外迷失荒岛,在神秘的中国小岛习得了一身武功,附带一口蹩脚的中文,5年后回到故里,成为超级英雄,担负起重寻自我、守护城市的使命。美国人依然迷信功夫的力量,在剧中数次让绿箭侠展现了跑酷场面和非常人的动作刺激眼球,增强武学神秘感。奥利佛回到家乡也发现眼前一片物是人非,身边多了个敌友难辨的继父,母亲隐藏着海上事故的秘密,妹妹进入青春叛逆期,过去的好友因多年不见而产生了隔阂,与前女友想爱不能爱,自己还需料理父亲留下的城市残局。

从好莱坞和北美盛产的各种“侠”可以看出:美国人喜欢用一座经济高速发达的城市来作为超级英雄和黑暗势力的载体,浓缩世界,展现凋敝和歧视俯拾皆是、贫富差距触目惊心、种族仇恨一触即发,坏人总是逍遥法外,法律和公义形同虚设,你爱的人不爱你或者无法相爱,组织不可靠国家更不可靠,在命运的播弄下,个人无论怎么挣扎都无法摆脱宿命,而这里总会诞生一个超级英雄不离不弃,去拯救城市和世界、铲除不公、抒发信念与精神,无论是蝙蝠侠、钢铁侠还是绿箭侠,都是美式侠客梦。

新千年后,每一部英雄电影都逃不开“9·11”的影子,从“蝙蝠侠”系列的经典开创,到《绿箭侠》的偶像化描摹,美国电影电视受到这10年环球政治事件的影响,已经进入了新的矛盾情感纪元,尤其当文化作品的主题瞄准了英雄或是超能力者时,人们期待的不再是超人式的无懈可击和道德正确,而是希望看到一个能站在是非善恶交界处的拯救者,在道德和歪曲道德之间挣扎和平衡,每当普通的执法与道德无法预料、裁定或者应付某个威胁时,他就能穿着斗篷、戴上面具或者涂上绿彩,突然从天而降。

时代变了,比起行侠仗义,现代人更愿意相信游走在法律边缘的人,能够为在法律体制内的民众提供另类的保护。所以,无论《绿箭侠》骨子里有多么的偶像、幼稚,但大众的反应说明了这个人物的备受认可。根据美国《电视导航》(TV Guide)的网友票选,今秋最受欢迎的新剧便是这部漫画改编作品,CW台已经提前预定整季,尽管英雄得如此熟悉,但对应这个时代,绿箭侠依然恰如其分。

《恶梦小姐》

故事以恩田陆的科幻小说《梦违》为原案改编,讲述小学女教师在与拥有预知梦能力的转学生古藤结衣子相遇后,被牵扯进一系列复杂事件的故事。

导演:佐久间纪佳

主演:北川景子 优香

《我的女儿徐英》

讲述近在眼前又遠在天边的一对父女之间的爱情和和解的故事。

导演:柳炫基

主演:李宝英

李尚允

《向着炮火前进》

1945年,北方某小镇,游击队长和日军正在激战。土匪头子雷子枫手里有着先进的军火和训练有素的手下,政府想收编他,可他不想再参与政治,婉言谢绝了。

导演:林建中

浅谈“熟悉”与“熟习” 篇7

一、词义:“熟悉”表示知道的非常清楚且很熟, 与“陌生”相对。意义较广, 常指视、听觉或其他方面认识活动。其对象可指有形的 (时常跟“熟识”通用) 如例 (1) 、有声的 (跟“熟识”不通用) 如声音、语言、曲调等如例 (2) 。但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情况、心理、思想等如例 (3) (4) (5) 。

(1) 我们的文艺工作不熟悉工人, 不熟悉农民, 不熟悉士兵, 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毛泽东选集》

(2) 我仿佛听见我熟悉的声音在大声读书。

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

(3) 他逐渐地熟悉了这个环境, 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而且逐渐地把他在中学四年中所得到的学识忘掉。

巴金《家》

(4) 而为要了解他们, 熟悉他们, 为要在党政机关, 在农村, 在工厂, 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 熟悉各种人, 了解各种事情, 熟悉各种事情, 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毛泽东选集》

(5) 你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

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

“熟习”指对事物因常见或对工作因常做而熟练、习用。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词义范围较“熟悉”的稍小。如例 (6) 这些老园丁熟习许多果树的栽培技术。“熟悉”多用于口语而“熟习”较多用于书面语。

二、词的用法:“熟悉”动词。句中作谓语, 一般带宾语, 宾语常是名词或代词。

(7) 他很熟悉这一带的情况。

(名词:情况)

(8) 革命了, 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 我逐渐熟悉他们, 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代词:他们、我)

“熟悉”作谓语不带宾语时, 涉及的对象常是前文的其他成分如例 (9) 。其对象实际上是状语“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

(9) ……时代要求我们作家正面的, 直接的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进一步去熟悉, 去吸取。

杜埃《论秦牧的散文》

“熟悉”在句中作主谓短语的谓语时, 可不带宾语如例 (10) 。

(10) 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 便是出于此公身上。

马南邨《燕山夜话》

有时“熟悉”作谓语可带表程序、过程或程度的修饰语。如例 (7) 中“很”、例 (8) 中“逐渐”、例 (9) 中“进一步”和例 (10) 中的“最”。

“熟悉”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表示互相了解, 关系密切。除可加“不”“很”“非常”等副词外, 不易和别的词语搭配如例 (11) (12) (13) 。但常带修饰性的状语或补语如例

(14) (15) 。

(11) 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 和夜间出游的野物, 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

艾芜《山峡中》

(12) 在一座破旧的瓦屋背后, 他寻着了猪栏旁边的他已经很熟悉的一块长石头, 坐下来, 开始抽烟, 等待着十点钟的上夜工的汽笛。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13) 马文元在这个名单里发现了几个非常熟悉的人物……

沈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14) 周总理与鲁迅没有见过面, 但他们彼此间却那么熟悉, 没有通过信, 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状语:“那么”)

(15) 县委王书记到这个公社的时间不长, 但同社员们已熟悉的很了。

(补语:“很”)

此外, “熟悉”在句中也作主语, 要带限制性定语。如这位司机对全部工程和各个工点施工情况的熟悉和关怀, 大大感动了也辛同志。

(王汶石《漫谈构思》)

“熟习”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如例 (6) (16) 。

(16) 到后因为一熟习, 竟同女人谈到我的生活来了!

沈从文《灯》

“熟习”重叠时多以词为单位, 在句中作谓语。“熟悉”未有此重叠用法。如只是在夜间, 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老舍《断魂枪》)

“熟习”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 其修饰对象有具体也有抽象的。

(17) 这个熟习的声音使屋里的众人都惊讶地往门口看。

巴金《春》

(18) 这是一只很熟习的手, 这只手把他带回到现实生活里面来。

巴金《家》

同时, 两者作形容词, 都有与其它形容词连用的用法。

(19) ……躺在小床上瞭望天边初现的繁星, 耳边飘来这熟悉温柔的声音, 于是你觉得一切都有依靠, 可以放心了, ……

《杨必光》

(20) 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 就是坐着死去, 他仿佛也很乐意。

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 我们不仅要参考各大家的观点, 还要亲自动手查阅各种相关工具书, 尽量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辨别与分析, 实现能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词汇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分别从词义和词的用法方面概括出“熟悉”与“熟习”的异同, 并用实例说明验证, 从而达到准确运用两者的目的, 也为辨析其它近义词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熟悉 (习) ,近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

[1]《简明同义词典》张志毅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2

[2]《中学语文词语手册》刘鉴平, 李定与等重庆出版社1984.12

[3]《同义词分析》 (第二辑) 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组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1

[4]《现代汉语通用字字典》萧嘉编三秦出版社1997.10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 篇8

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的特性。新闻具有“新”的特质。新闻的“新”立足于新闻文本的语言架构、事件意义和想象意义之中。一个表达新事件、有着新思想、给人新想象的新闻文本, 其“新”的特质会特别的强。但同时, 新闻文本中的语言架构、事件表达和想象意义却都带有一种历时性的共性, 这使得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特性。这种“熟悉”特性与新闻的“新”的特质是并存的, 可以说它也是新闻文本的根本属性。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早已被新闻学者所关注, 人们常把这种“熟悉”表述为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僵化”、“公式化”等。而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 也时时感到似曾相识, 这种感觉也是新闻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文本“熟悉”特性外现为受众的感觉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首先是作为受众的一种感觉而表现出来。受众在现实生活中, 常有看了或听了某条新闻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或者是对一些新闻报道提不起兴趣, 或是读了报纸和看了电视新闻后发出“今天没什么新闻”的感叹。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在1984年出版了一本《报纸工作谈话录》,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新闻工作历任领导对新闻的指示, 比如:“报纸上有些老一套的社论, 题目看来很熟悉, 改了文中的年月日, 年年都可以用。”“好像有一套规格, 如接见新闻的公式化, 为什么就不能多写一个字, 对接见情形做些具体报道?只是照例说在座的有谁有谁。这种新闻要彻底改变, 规格要打破。”“新华社的稿子还是老一套, 不敢创新, 不能打破旧框框。……你们写的消息不生动活泼, 没有人愿意看。” (2) 从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对党报的评价, 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新闻文本的“熟悉”性有一个简单了解。到了新时期, 也有相关表述。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 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 尽是会议。会议多, 文章太长, 讲话也太多, 而且内容重复, 新的语言并不很多。” (3) 从中央领导或是主管新闻工作的领导的“感觉” (与一般受众的感觉没什么不同) 来看, 我们可以知道文本的“熟悉”特性一直客观存在着。

新闻文本“熟悉”性存在的依据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新闻反映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 这让新闻活动也具有了延续与继承性, 使得新闻文本创作有重复性。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 要进行许多重复活动, 这些活动一是物质的, 二是精神意识的。前者如修路架桥、歌唱舞蹈、兴办工厂学校、发明创造等, 后者如赞美勤劳善良、歌颂爱国、净化社会、宣扬理想等。这些物质与意识活动都带有重复性, 这就让反映这些活动的新闻文本也带有“重复性”。

人类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人类的活动是由人的世界观主导的, 对活动事实的评价也离不开世界观, 而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或者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表现出稳定性。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 中国频出的“高产放卫星报道”, 是在“人定胜天”、“人的意志力不可估量”的世界观指导下出现的;80年代以来的众多关于经济的“大干快上”的报道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相关的世界观不受到挑战, 相关的新闻文本就会不断出现。

媒介生态环境使新闻文本一再重复。各种媒体或同一种媒体的不同单位都在抢新闻, 同一新闻出来必然有先后, 经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那儿也有个先后, 后达者自然要带着前达者的信息, “熟悉”感不可避免。另外, 即使是不同事件的新闻, 文本的“熟悉”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媒体都有一个自身定位问题。一份严肃的党报会以“政治宣传”和“工作指导”为本, 一份市民报纸则以社会新闻和生活娱乐为主, 党报今天指导工业与明天指导农业, 市民报纸今天说甲地打架与明天说乙地斗殴, 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一个城市, 中央级党报与省市级党报并存, 都市报与早晚报并存, 它们因定位或服务宗旨的相同, 新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人们用“媒介同质化”来表示这一现象。既然同质, 也就体现出了“熟悉”。

新闻写作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性的过度表现

文本的“熟悉”特性为普通受众所感知, 也为新闻研究者所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在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上。对于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的批评长期存在于新闻界, 但少有人把它与新闻文本的“熟悉”性联系起来。其实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只是它受到外在政治、内在主观等因素的左右, 将“熟悉”性扭曲到极致而已。

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方式中, 尤其是在典型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上有更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 这几种报道方式的“熟悉”特性较为突出。

典型报道中, 人们常见的是极力描写人物所在环境的艰苦、人物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工作而放弃去见将要去世亲人一面的机会等, 然后是人物受到领导的接见与表彰, 在全国作巡回报告。对于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 “搞新闻的同志,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格式化的动作, 一举手一投足, 都按照陈陈相因的模式操作。” (4)

其他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 表述也有很多:

如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年年开, 对它们的报道“只是作为例行公事来加以报道”, 罕见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 (5)

如批评报道中难见被批评者的身份。2004年9月份的“南师大女生陪舞事件”就是其一, 被陪舞官员的身份长时间被隐瞒。 (6)

如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你找不出国际新闻来。“国际新闻上头条在我国成为问题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据了解, 《人民日报》已有40年左右没有安排纯粹的国际新闻上头条了。” (7)

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新闻栏目的《新闻联播》的“熟悉”性也很明显。《新闻联播》近年来已经概念化、公式化, 内容大致由领导人国事、公务、事务活动, 各种会议报道, 各项成绩报道几项组成。

新闻文本“熟悉”性的研究意义

新闻是“新质”和“旧质”共同构成的集合体。“新质”是它包含着新的要素, 如新词汇、新概念、新的结构, 表达出新的事件、新的信息、新的意义等, “新质”较多, 则新闻的价值相对要高一些;而“旧质”则指旧有语言、旧有提法、旧有的结构、旧的事件背景, 既定的宣传价值或想象意义等。“旧质”体现出“熟悉”特性。“熟悉”性将影响文本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文本中, 有时是“新质”多一些, 有时是“旧质”多一些, 有时纯粹是“旧质”的重复 (这时已算不上新闻了)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或是好新闻, 其实是对“完全新质”的一种接近。

研究和正确认识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闻的特性, 尊重新闻本身的创作规律, 力求最大化地展现“新质”, 求新求异, 避免“熟悉”性和重复性, 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 从而做好新闻报道并引导好新闻舆论,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注释

1[1]刘建明:《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现代传播》, 2000 (5) 。

2[2]商恺:《报纸工作谈话录》,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4年版, 第46页、第77页、第82页。

3[3]江坪:《“三贴近”的几点思考》, 《新闻实践》, 2003 (6) 。

4[4]周正荣:《党报三题》, 《当代传播》, 2004 (1) 。

5[5]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 新华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第270页。

6[6]周国洪:《公民要勇于对权力的“越界”说“不”》, www.xinhuanet.com.2004-10-28。

陌生的熟悉世界 篇9

一个玩笑好像使气氛更加紧张起来,连忙捡起地上的书的傅一鸣嘴里念叨着:“随便看看,只是随便看看。”

“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我?”从小心里憋不住事情的杜悠悠,像往常一样从不拐弯直接地问着旁边紧握书的傅一鸣。

傅一鸣好像藏着什么心事,却又不能说出来,无奈地摇了摇头。

“那好,我问你,窗户后面为什么会是镜子,镜子里的像为什么和现实不符,镜子里的我为什么会面色苍白躺在病床上,旁边的氧气管好像刚拔下来是吗?为什么你刻意拉上窗帘,你到底在隐瞒什么?”杜悠悠用那种急切想知道答案的眼神看着傅一鸣。

傅一鸣松开紧握书的手,“平行世界”四个字跃然于书面上,他动了动喉咙:“你相信存在平行世界吗?”

杜悠悠刹那间蒙在了那里,只从双唇的缝隙中吐出两个字:“什么?”

“你看见的并不是镜子,而是一个平行世界。我和你一样,从小有着预知未来的特异功能,只不过我比你多了一个可以控制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自己的功能。在你晕倒的三个小时前,我预料到即将发生一场夺走你生命的车祸。”傅一鸣说着不可思议的事实。

“那么现在我还活着,就是说你设法救了这个世界的我?”

“不,我不能篡改这个世界的历史。但是我找到了连接两个世界的隧道口,经度和纬度正好是那个教授的实验室,当人死亡时,平行世界的隧道口就会打开。”

杜悠悠盯着傅一鸣的眼睛,一时间接受不了这么大的“信息量”,恍惚的眼神里透着相信。

傅一鳴接着说:“于是我写了封信,把你叫去那个教授的实验室,想办法错开你两个世界的行为,然后你就晕倒在实验室里,从另一个平行世界,到了现在的世界。”

“那……那床上躺着的是我吗?”杜悠悠满脑疑惑。

“病床上脸色苍白的是这个世界的你,可是已经抢救无效,死亡了,这也是你不再可以预知未来的原因,因为你从不能预知未来,只是可以看见另一个平行世界里的你而已。”傅一鸣解释着,同时从长椅上站起来拍拍裤子上的灰,对还在理自己思路的杜悠悠说:“别想了,反正都过去了,主要是两个世界中还有一个你,过好现在最好,是吧?”

“嗯,没想到小时候总欺负我的你还有点儿用。”杜悠悠又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没有任何思想负担的自己。

两天后傅一鸣和杜悠悠像往常一样上学,过马路的时候,傅一鸣故意比杜悠悠快半步,突然“咣”的一声,傅一鸣被一辆黑色轿车撞倒,撞到几米之外。

杜悠悠看着满地的血,跪在傅一鸣身旁,呼喊着他的名字。

《平行世界》从包中滑出,风吹开了书页:“唯一可以改变命运的办法就是找到衔接两个世界的隧道口,但付出的代价是:相同的事件在另一个世界必须重复上演,必须有人付出相同的代价。”

“嘟,嘟……嘟。”120的声音那么刺耳,杜悠悠脱下高跟鞋,在马路中间奔跑着,绕过一个又一个巷子,推开门,教授的实验室有一束特殊的光芒从天空中照射下来,杜悠悠从桌子上迅速拿起一张纸,写下几句话,放在光束里,不一会儿那张纸随着光束一同消失。

“我相信你可以看见这封信,这个世界的我,那个世界的你,不会再相见,但会永远记得彼此,有种情不像亲情伴随我们出生,却宁可牺牲半条命也愿换你一个世界,那种情不如爱情炽烈,但它永远不会褪色。”

上一篇:消费信贷之风险及防范下一篇:工程试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