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学生

2024-06-20

熟悉学生(共12篇)

熟悉学生 篇1

安排专门时间“熟悉学生”是公开教学研讨活动的传统做法,它对完成教和学的基本任务、达成教和学的基本目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弊端。

“熟悉学生”的主要目的无外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心理距离,避免冷场;二是师生初步交流,提出上课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确保课堂进程流畅;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知己知彼,心中有数。当然,还有的教师在这个环节透露了相关的教学内容,对某些关键环节甚至还进行了“实战演习”,防止发生教学意外。

取消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熟悉学生”环节导致公开课有失真之嫌。当下,一线教师要求听常态课的呼声日益高涨,而“熟悉学生”似乎是在变相地允许授课教师作铺垫、搞演练,从而使公开课失去了课堂教学的原生态,更多地带有表演的性质,严重影响了公开课的示范性,让观摩的老师们觉得好看不好学,精彩不实在。二是“熟悉学生”环节是费时之举。熟悉学生的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小时甚至更多,有些还是团队熟悉学生,执教者、指导者、带队老师、多媒体老师等悉数来到某班级教室,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活动,极大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趋于理性的背景下,追求真实、倡导有效等理念逐渐被人们认同。取消课前“熟悉学生”的环节,势必会给当下的教坛带来一股有如“央视奥运直播取消延时”般的清新、透明之风。

课堂教学将更显真实---师生对话、合作交流、操作实践、学生生成、教师机智等都将成为“现场直播”。这样的课堂未必完美无缺,但必定会成为真实、鲜活、开放、灵动、活泼、令人享受的课堂。

熟悉学生 篇2

我就说一下猫吧。

有一次我回奶奶家,大爹抱回来一只小猫。小猫它上身长着黑色的毛,而脚全是白的,这就是猫的最稀有品种,它的眼睛黑溜溜的像黑珍珠。

小猫每天都在吃完午饭就懒洋洋地走到它的窝里就睡着了,它一到下午总是去找村里的野猫玩,太阳快落山时才回家。

小猫每天晚上就在奶奶家里巡逻,看有没有老鼠出来,有时晚上它吃的老鼠多,早上它的肚子就很大,有时晚上吃的少,它的肚子就小。

一次我一不小心踩到了它的`尾巴,它尖叫了两声扑到了我的胳膊上挠了好几爪,疼得我都哭了。

熟悉学生 篇3

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有哪些特点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试卷结构体现传承,平稳熟悉

学生为什么觉得试卷熟悉平稳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要说今年试卷的平稳,就离不开说去年的突变。2014年试卷变化最大的当属第一部分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分值虽然没变,但题型变化出人意料。往年的试卷结构均为4道题,其中前两题为字音、成语或病句,题型为选择题,后两题为主观表述的语言运用题,而2014年一下子变成5道选择题,没有主观表述题。其次,去年试卷中文言文部分的变化也较大,近几年一向是3道选择题加3句翻译题,2014年一下子变成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其中从未出现过的文意概括题为4分,与此同时,文言文结构的变化带来了分值的细微变化,由原来的19分变为18分,翻译由10分变为8分。第三,诗歌鉴赏题也由原来的10分变为11分,题目依然3道。

在考生们揣测今年的试卷是否还会“大变脸”的忐忑中,2015年的试卷结构却完全延续2014年的试卷结构——“语言文字运用”部分5道选择题,共15分;文言文部分2道选择题、2句翻译题和1道文意的概括题,分值共18分,其中翻译8分,文意概括题4分,和2014年完全一样;诗歌3道题,11分,也和2014年一样。除此之外,默写8分,文学作品阅读4道题20分,论述类文本3道题18分,作文材料题70分,和2014年的也完全一样。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4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在考场上正常平稳地发挥水平。

2、考查的知识点熟习常见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比拟)、排序、徽标,在知识点的分布上和去年基本差不多,去年考查词语、得体、修辞(对仗)、排序、漫画。徽标和漫画同属图文题,去年的漫画是抽象画,学生看不大懂,今年的徽标相对直观容易,学生在理解上会觉得更易入手。因此,“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在难度上至少未超过去年。

而文言文阅读的材料选择了张耒的《欧阳伯和墓志铭》,文本理解上的难度同去年选择的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不相伯仲。墓志铭是学生很熟悉的文体,题目涉及的是实词、翻译、文意概括等,都是平时复习时涉及的知识点,学生做起来应该较为顺手;诗歌考查的依然是大家的作品——白居易的律诗《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对此学生不会意外。从十年高考来看,2005年是唐代李益的诗,2006年是元代魏初的词,2007年是宋代辛弃疾的词,2008年是唐代李白的诗,2009年是宋代岳飞的词,2010年是唐代王昌龄的诗,2011年是唐代杜甫的诗,2012年是晚唐温庭筠的词,2013年是宋代唐庚的诗,2014年是唐代韦应物和李商隐两首诗的比较,十年诗歌考查涉及的不是唐诗宋诗,就是唐词宋词,所以今年考唐诗自然是意料之中的,再熟悉不过了。名句的默写初高中必背内容考了七句,一句课外的是《论语》中的名句,也算是没有为难学生。两篇现代文阅读,分别是散文和论述类文本,这也完全在事先的猜测之中,文学作品散文选取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比邻而居》,论述类文本则是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没有出现冷僻体裁的文本,学生当然能驾轻就熟地展现自身的能力了。

3、题目设置中规中矩

同整份试卷结构的平稳一样,题目的形式和问法也都中规中矩,较为规范。

文言文的概括题是要求概括欧阳发在治学方面的特点,这是一道很平易的题目,几乎同去年的题目完全一样;诗歌三道题分别是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的写景艺术、尾联表达的作者情感,三道题的题型也是平时练习中经常出现的。现代文阅读的七道题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也未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而是均为能够真正检测学生阅读能力和表达水平的常规题,这类题型在平时的练习试卷上出现的频率很高,难怪学生有做模拟卷的感觉。

二、选材贴近学生,能力更易展现

往年的高考试卷,总让人觉得命题者在选择试题材料上尽量有意拉开和学生的距离,给学生一种既出人意外、又高不可攀的陌生感。比如2014年“语言文字运用”部分出的漫画是一幅抽象画,学生很难看懂;文言文的选材选用了柳宗元的《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这样一篇说理散文,第一段文字就很晦涩,考生很难读懂并理解柳子在文中含蓄表达的“去其名全其实”的教育思想和策略,这样的选材和主题于学生而言很显陌生,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困难。

而2014年文学类作品的选材,更是剑走偏锋,选取了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选段《安娜之死》,很多学生没有完整地阅读过原著,不了解安娜的身份与经历,阅读时有生涩之感,解题时难以下手,这样的选材自然让学生曚了,20分的阅读题据说全省均分只有三点几分,简直惨不忍睹。再往前看三年江苏卷文学作品的的选材(2011年宗璞的《这是你的战争!》, 2012年师陀的《邮差先生》,2013年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均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在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上,命题者似乎总是在时间或空间上拉开和学生的距离,刻意地造成一种疏离感,让学生心存畏惧、缩手缩脚,难以展现真正的阅读能力,这显然有悖于高考甄别和选拔功能的价值初衷。而今年的阅读文本,则是选取了当代作家王安忆的《比邻而居》,文字风格平易亲和,文章内容表现当代人的家居生活,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这样的阅读文本更接地气,有种从贵族到平民的感觉,人人流畅阅读,人人感到亲切,不会因为材料的熟悉与否而影响考试的公平性,使得考试更显公平。

论述类文本同样也有从天上走向人间的感觉。2012年江苏卷考查的是英国伍尔芙的《笑的价值》,2013年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论名声》,2014年是朱良志的《乾坤草亭》,这些文章同样是通过时间和空间来隔阂学生,让高考显得冷峻而清高,虽是阳春白雪却和者寥寥。而今年的阅读文本选取了熊秉明的《罗丹的雕刻》,熟悉的人物、熟悉的话题,相对而言更贴近学生,面对这样的阅读材料,相信学生不会产生恐慌心理,能够从容平静地去思考解答,正常地发挥自身的水平。

三、试题注重能力,能力注意梯度

2015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因为结构的传承性、试题的常规性、选材的贴近性,都让学生觉得试卷平稳,容易入手。但是,今年的试卷真的没有难度和区分度了吗?仔细研析试卷,我们发现,虽然试题较易入手,但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做,对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且注意了梯度的设置,因此试题的区分度应该比较大。

从板块角度看,试卷可分为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诗歌、散文、论述类几个板块,不同的板块能力要求有梯度,总的来说,语言文字运用和文言文两个板块的能力要求低一些,而诗歌、散文、论述类要求的鉴赏评析能力则明显较高。同时,板块内部不同的题目设置很是精巧,在能力的考查上很有梯度。

比如文言文,前三道题主要是疏通文字,能读懂文字,就可以正确解答了,而文言文的最后一题,问欧阳发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该题的答题区间就是第二段“既长,益学问,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自书契以来至今,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至天文地理,无所不学。其学不务为抄掠应目前,必刮剖根本见终始,论次使族分部列,考之必得,得之必可用也。呜乎!其志亦大矣。然其与人不苟合,论事是是非非,遇权贵不少屈下,要必申其意,用是亦不肯轻试其所有,而人亦罕能知君者。而君之死也,今眉山苏公子瞻哭之,以为君得文忠之学,汉伯喈、晋茂先之徒也。”但要答到“勤奋刻苦,广泛涉猎,刨根究底,分门别类,学以致用”这几点就要费一番思量,在大体读懂该段文字的前提下,既要能分析,还要能分层概括、清晰表达,能力要求明显高于前三题,是区分考生能力的分水岭。

而诗歌鉴赏的三道题,感觉一道比一道难。第一题分析开颜的原因,“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五点答案应该大部分能够答出。而第二题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其中的1、3两点恐怕一般学生难欣赏得出。而第三题是要求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尾联为“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对于考生而言,此联蕴含的三种情感“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实难全部体会出来,需要很高的赏析能力。

再看散文《比邻而居》的四道题。12题“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13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这两题是对局部内容的概括分析理解,能力要求一般。而后两题是对整篇文章的构思和主题的探讨,能力要求很高:14题“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气味”作为全文线索,这基本能看出来,但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两点中前一点容易答,后一点综合性理解的要求较高,必须要读懂作者为什么写不同人家的不同气味、要表达什么,即作者在此文中表达的主旨,考生必须要能关注到文章第六段中的关键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特别是这段最后一句,为什么比邻而居、气味截然不同的人家能不分彼此的聚集在了一处?不就是因为彼此的理解和包容吗?主题也就出来了——但是这样含蓄的主题,对于考生来说,难度极大。而15题“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划线句为“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是全文的难点,要解答这题,必须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各种吃的味道,却在文末写艾草的味道?艾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特殊意义?不同食物风格的人家为什么能让艾草味共同弥漫,这说明什么?这些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把握本文的更深的主题:不同的生活状态有共同的文化传统,继承传统文化和发展个性并存,所以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可以并存,可以平衡。这样15题就能迎刃而解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15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深层次解读文本的能力,还要具备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感悟能力,要真正读懂读透文本,能力要求实在不低。

论述类文本的三道题的设置也是由局部到整体,从易到难,阶梯明显。第16题要求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第17题要求简要概括罗丹在哪些方面给雕刻带来的“根本性的变革”,涉及2到4小节的内容,区间明确,但要提炼到“观念、内容、形式”三大方面还是不太容易的,特别是第四段,好像还在讲内容,不太容易提炼到形式方面。而18题,“请结合文章,阐释文末‘开向生命的窗子的内涵”,看起来只是结尾的一个句子,实际上是对全文作者看法的理解,必须弄清罗丹的雕刻和生命之间的关系,罗丹用雕刻表现生命,鸟瞰生命 ,他的作品也就呈现了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和想象,他的雕刻突破了原先雕刻表现神力英雄崇拜,所以罗丹的雕刻开启了以生命为表现内容的历史。那么许多人在罗丹的雕像之间徘徊,沉思,为什么呢?他们无非思考罗丹的思考即对生命思考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如此思考下来,18题方可正确解答——这还是建立在对全文的综合整体理解之上。

作文是根据“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的材料,这个材料,学生一般不会偏题,但要写出优秀的作文来,也需要很高的写作能力和临场的应变智慧,作文分数的高低将并不完全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而更取决于思想和语言,让真正高水平的学生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看起来熟悉平易,实则出题严谨,既有梯度又有难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不低,却又不是完全的高不可攀,达到了区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强、弱的选拔甄别目的,对于高中的教学与复习,也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功能,那就是必须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惟有如此,才能在高考选拔中脱颖而出。

日本学生很熟悉鲁迅笔下的闰土 篇4

据《国际先驱导报》消息, 位于日本仙台市博物馆内的“鲁迅之碑”, 迎来了建碑50周年的纪念日, 约有90名中日友好团体人士以及鲁迅的粉丝们参加了当日举行的纪念仪式。作为中国现代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自战前就成为了日本的畅销书。在曾经留学过的仙台, 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每逢鲁迅逝世周年纪念, 都会有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粉丝们赶来仙台敬献鲜花。鲁迅1904年至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这是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的前身。在那里, 鲁迅遇到恩师藤野严九郎, 写出了著名的散文《藤野先生》。由于有鲁迅作品被收入到日本的中学国语课本, 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鲁迅的读者基础。其中, 几乎所有日本学生都读过他的小说《故乡》。据传有人曾看到日本的中学生在网上饶有兴趣地议论“闰土”这一人物:“闰土为什么要把十多个碗碟埋在灰堆里?”一些中学生说, “这是为了不被人偷走”, “鲁迅写把东西埋在灰里, 说明当时鲁迅的心情也像灰一样黯淡”。日本学生们不觉得“闰土”离自己很远, 反而觉得他是一个值得细细研究的、有深度的人物。

描写熟悉的风景小学生作文 篇5

家是我们最熟悉的地方,每天我们上学、放学都要经过家门口那条最熟悉的道路,欣赏那一路最熟悉的风景。

记得有一天,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踏上我上学的道路。那是一个漫长而又沉静的早晨,空气静的可怕。往常我上学时都会遇到嫩绿的小草和几棵近八十年的老树,但它毅然挺立,完全没有流露出一点老老应有的个性特点,真所谓老当益壮。但是在那天清晨可截然不同。小草一副好像没有睡醒的样子,路边的树没有没精打采的,它的树叶也随之低头。我进入教室打开书包,只拿起一门功课作业。下完课,不出意料地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原来我忘记做作业了,我是含着泪水走出办公室的,但是我在这一天下午的.时候,积极地回答了老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并且老师还表扬我。我走在上学的道路上,再次望着马路两旁,旁边有两栋高耸入云的大厦。两旁的小草被下午的雨水滋润了,好像倾诉着雨后的欢跃,还是在向我点头呢!

回到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不能见彩虹。如果你的心情是沉重的,世界的风景将变得暗淡无光;如果你是刚付出后获得收获,世界将变得色彩斑斓。

创造“熟悉的陌生” 篇6

文学博士,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大型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创造熟悉的陌生”。

在我看来,艺术的精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熟悉的陌生”。换句话说,艺术创造最高的任务,一个很大的核心,终身要为之奋斗的事情,或者我们看到艺术精品为之感动的时候,其实我们常常不知不觉进入一个“熟悉的陌生”的境界。远的不说,就说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在现场流了眼泪,我认为张艺谋是老谋深算,他根据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做了一个电影,这个电影里面至少有一半以上用的都是英文对白,虽然核心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天主教堂,里面的语言、音乐、唱诗班的声音、教堂里的建筑等等,所有一切都是西方的观众、美国的奥斯卡评委们非常熟悉的;可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兵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熟悉环境中的陌生的故事,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就是美国和法西斯是主要的战场,在这个氛围里把二战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放在美国人很熟悉的事情里,《辛德勒的名单》在奥斯卡获奖的片子当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而且流传很久的,讲的是德国法西斯对于人性的践踏;《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二次大战西方非常熟悉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年轻女孩的残害,所以熟悉的同时又是陌生的。为什么说老谋子老谋深算?我觉得他深深地把握、紧紧地抓住熟悉和陌生之间独特的关系。

第三层“熟悉的陌生”,在那个故事片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或者叫做母题,母题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东西,叫做救赎,基督为了所有人的安宁、幸福和解脱,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生命做了对全部人类的救赎。人其实满足一般的温饱和生活欲望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很多人不能安静下来,于是有了巨大的欲望,这种欲望既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火车头,又把人们带进非常深的无底深渊,那个深渊的名字叫罪恶。宗教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救赎,我们的佛教里面也有这样的救赎,提倡普度终生,“度”就是要把人从灾难中、从罪恶中引渡到一个干净的世界去,“度”本身就是一个救赎。《金陵十三钗》就包含了救赎,谁救赎了呢?一个就是故事片里的殡葬师,这个家伙在电影里刚出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个醉鬼,加上只认钱,闯入天主教堂搜罗钱,见到美女色心大起,看到中国金陵十三钗秦淮河女人的时候两眼放光——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莫名其妙地扮演了神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还有谁得到救赎了呢?就是秦淮河的妓女们,这些妓女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的美好,而且为了那个美好,所有的妓女把自己扮装成学生,替那些被日本人点名的真正的女学生去救赎。“救赎”这两个字在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中是极其深刻的,很容易拨动人的心灵的。这个救赎的母题就是“熟悉”,将这样一个“熟悉”放到独特的、陌生的故事环境中,我认为就是创造了“熟悉的陌生”。

我认为好的作品都是创造了熟悉的陌生。如果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不能引起共鸣,他就离我们要么太远要么太近,太近就是你看上去根本没有新鲜感,只剩下熟悉了;但是如果根本看不懂,不能引起共鸣,跟他毫无关系,那也是很残酷的,就只剩下陌生。好作品一定是熟悉的陌生。谁在做艺术创造,如果把熟悉的陌生抓到手里了,我相信他离艺术的精品就很近。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也是舞蹈界的例子,有一个舞蹈作品叫做《土里芭人》,主要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中间有一个环节非常有意思——男女演员从舞台上排成一队下去,又排成一队上来,在上来的时候每个演员手上抹了黑色油彩,跳到高潮的时候互相抹黑脸,这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的习惯,就是在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时候,互相用抹黑脸表达爱慕,所以那个节日上谁脸上最黑,身上都黑了,说明这个姑娘或者小伙子非常招人喜欢;如果一天了还是白的,那就肯定娶不到或嫁不出去了,赶紧回家自己抹一抹再出来,这是很好玩的风俗习惯。这个舞蹈中很多演员都把脸擦黑了。

如果这个舞蹈到此结束了,还停留在熟悉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熟悉的陌生,你们猜猜这个导演怎么做的?在大群舞当中一下推出了整个舞团里面最漂亮的姑娘和最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一下子把这两个人推到整个舞台表演最前端,女孩把男孩的衣襟抓住一把撕开,大家有点惊讶,一把撕开干什么,就看到女孩美丽的小手一掌按在男孩的胸膛,一打开就在胸膛上按了一个黑黑的手印。当时掌声就起来了。这个时候男演员也把住了这个女孩子,我当时咯噔了一下,这个怎么弄?难道要三级片吗?这个导演太聪明了,抓住这个女孩,让女孩把身体转过来,一把把整个后面衣襟撕下来。当时全场就沸腾了,然后男人的大手印按在女人的背上,按完了以后全场掌声雷动,大家觉得太过瘾了,很多人觉得太漂亮,简直太好了。说好的人被感动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这样被感动了,一个娟秀的女孩的手印印在男人的胸膛上,一个男人的大掌印印在女人秀美的背上,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在心里一下子勾起了很浓的感情,其实就是因为按一个印记是人类最熟悉的事情。谁要是告诉我这一辈子没有跟印记打交道你一定是火星来的,至少你有户口本,至少你贴过邮票,爱到深处的人会在对方的脸上印一个唇印吧?你至少跟公章打过交道吧?你总要报销吧?出租车不报,医药费总要报销吧?所有人类的一切行为常常和印记相关,“印记”这个东西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但是它在这个事情上创造了熟悉的陌生。这种熟悉的陌生在我们内心激起了巨大的心理反应,我们觉得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说它好,所以我们在艺术精品的观察和分析中,注意到创造熟悉的陌生是多么重要。

创造熟悉的陌生是艺术创造至高的任务,就舞蹈精品而言,我想有这样四个点要告诉大家:第一是选材要“独”;第二是个性要“明”;第三是形象要“亮”;第四是语言要“绝”。

所谓选材要“独”,先给大家放一个作品,也是大家熟悉的,就是“千手观音”,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作品。观音的形象是大家非常非常熟悉的,中国人拜观音是平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很多人越来越相信,特别是现在生活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不孕症特别多,很多人要求子就找观音,听说很多庙很灵的。这个作品中大家仔细看一下,我们看到的这个“舞蹈的观音”的形象,为什么说是熟悉的陌生?因为在舞蹈的作品中创造了一个非常让人叫绝的独特的形象,中间的演员叫邰丽华,现在已经被很多人当成活观音了,我在央视举行的元宵晚会上,亲眼看到邰丽华出现时的骚动不亚于胡锦涛,我还注意到胡锦涛要跟她照相,部长们要排着队跟她照相,各种各样的人要跟她照相,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也要跟她照相,扫地的工作人员也要跟她照相,很多人把她当成活观音了。

这个活观音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这个作品有21个演员,其他20个演员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一个邰丽华,那20个人的表演,似乎只剩下手了,这是导演精心设计和策划的结果,镜头一直在给邰丽华,她头上戴着高高的冠,这个冠高到什么程度?你们目测一下这个冠是她脸的几倍?至少是三倍,只有那么高的帽子才能把后面的人全部挡住。21个人中间为什么有5个男孩子呢?因为5个男孩的个子会比女孩高,手臂会长一点,摆出扇形的面的时候,如果只用女演员就不行,就不够了,也不够高,摆不出来了。原来是16个人已经很成功,但是不如现在的21人。请大家再看21个人的道理,在21个空间中,在人的平行视线上可以成为一个满月。人是很懒的动物,当他能数清楚几个手的时候,就会说那是“6手观音”等等,但是当数量数不清楚的时候就变成千手观音了。人就是这样独特的心理。你现在数,我把镜头静止着也不一定数得清楚,密密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艺术形象非常独特的状态,然后就是中间这个邰丽华安静地、安详地、慢慢地、一点也不笑地做着美妙的传达。观音菩萨可不能轻易笑,我们都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有难的时候一叫观世音,观世音就来了,帮你救苦救难,所以这样一个作品的选材包含了很深的用心。我个人认为达到了一种极致,这种独特的状态,创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在此之前没有人达到,看了以后觉得很陌生又很熟悉。我们注意到作品里面手臂伸出去和缩回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你觉得要伸出去了,突然缩回去了,你觉得要完全缩回去了,她只缩回去一边,把一边保留,形成半扇以后觉得要一起收回去了,她还摆一个半圆,反正让你猜不透要干什么,好像在跟你捉迷藏。这个作品我认为在选材上是非常独特的。什么叫选材要独?你的选材要有熟悉的基础,还要有陌生的再创造的空间,千手观音具有熟悉的最深的基础。

nlc202309010603

我认识一个朋友,说全家在那看春晚,打牌的打牌,折腾的折腾,闹的玩的,一家子老小,突然之间都安静了,因为千手观音开始了,居然全家都安静下来看,然后我的一个朋友说,演完的时候一回头看到80岁的老妈妈正在掉眼泪,他赶紧问怎么了,他妈妈说了一句“这可是观音啊”。那次晚会结束以后宋祖英见了我就说,“我每次都是一等奖,就今年被你们舞蹈打败了。”宋祖英是开着玩笑跟我说的,我回说,你不是被舞蹈打败的,你是被舞蹈着的观音打败的,你还敢跟观音打吗?这个“观众最喜爱的得票”数远远超过赵本山,是40%几,赵本山是16%点多,差别如此大。后来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中国老百姓可信观音呢,大春节晚上投票不投给观音,这一年不倒霉吗?熟悉到如此程度,深入到民心的时候,就不得了了。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不太考虑“熟悉”的问题,心中想的都是自己内心里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不行的,那样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他不能和人们真正的内心产生广泛的共鸣。“熟悉”就是在最深处产生广泛的共鸣。人性的深处有着共同的东西,能超越国界、超越语言、超越仇恨、超越民族的,所以一个艺术家一定要问,你的题材是否碰触了最广泛的人性的基础,最广泛的真善美的基础。我认为创造熟悉的陌生第一选材要独,是指你在选材的时候是否关注到最深层的东西。

我现在再给大家放一个作品,是一个少儿舞蹈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宝宝会走了》,在选材上非常独特。中国少儿舞创作有一大段时间走入一个歧途,就是成人化现象特别严重,所有孩子的舞蹈都成人化了。我看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红红的蝴蝶结》,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上来一群小女孩穿着红色的裙子,跳着少儿舞蹈经常有的摆娃的动作,跳得挺来劲的,跳着跳着前面排成一大排,然后一起往回走,看到孩子们手在动,想在干嘛呢,然后一排红色的裙子,一转身的一瞬间,把红色小衣服都脱了。幼儿园不大的孩子,里面有一小条红的,在胸前裹着。我说这是干什么?又开始跳了,又一转身,看到孩子手上又忙活开了,再一转身小裙子都解了,里面一个小三角。这个编导太大胆了!又跳,又往回走,我说还要干什么,只见她们再一转身,一群5、6岁的小女孩一人带着一个大墨镜,然后“红红的蝴蝶结呀”……我说这哪里是祖国的花朵,整个一群小妖精。这编导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完全是成人的理念,5、6岁的女孩哪有三点?青春亮丽的女孩当然很漂亮,可小女孩什么还没有呢,你非让她来这个,又不好看,一群小妖精,这太过分了,完全没有少儿舞蹈真正的东西。创造“熟悉的陌生”要看是什么样的熟悉,小三点虽然是熟悉的,但却是很糟糕的,那是违反人性的。我们所说的“熟悉”要贴近真正的人性,贴近人性的基础,贴近真善美,而不是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但是《宝宝会走了》非常有意思,这个人是河南开封的一个编导,他全部的心思就在观察孩子,编了很多很多少儿舞蹈,比如还有一个上春晚的舞蹈叫《我可喜欢你》——我有一块糖给你吃,你喜不喜欢我?我有好看的衣服给你穿,你喜不喜欢我?孩子特别希望被别人喜欢,他就抓住了这个。《宝宝会走了》也是。我们说个性要明、形象要亮、语言要绝,他创造了一个“坐屁蹲”的语言,很北方化,走着走着就坐下去,学步的孩子们嘛,走不稳。我看到,部长们看到这个作品都笑得非常开心。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舞蹈动作是非常花哨的,技巧也是非常夺人的、眼花缭乱的,但是不感人,为什么呢?我认为说的不是人话,说的是神话、仙话,说的是云彩之外的话,说的不是大地上的话,不是人心深处的话。这就有问题了,说的是非常非常陌生的,对大多数普通舞蹈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对于舞蹈演员、舞蹈教师是熟悉的。这就糟了,我们现在很多舞蹈作品表达的时候,说的不是我们大众熟悉的东西,也不是在大众熟悉的基础上创造一个陌生,而说的是我们自己舞蹈圈子里面非常熟悉的、高度技巧化的、高度风格化的语言,可是他对于大众来说完全陌生,这是很要命的。表达内心的语言不接地气,不接人的普遍内心。

我们刚开始做《妈勒访天边》的时候,那个主演是非常好的演员,做的东西非常帅非常漂亮,他用了很多种技巧表现妈妈去世后内心的痛苦。但各种各样技巧都用了,还是觉得观众看的时候没有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我们也觉得很奇怪,然后又让这个演员找,后来这个演员经过很长时间磨合终于找到了,是从生活中找到的——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他的一个很亲的亲人去世,那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莫名其妙产生了胃痉挛,他那天并没有吃坏东西,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生命中的亲身经历,胃痉挛突然来了。然后,在他的独舞中,当妈妈已经躺在地上,他跪在妈妈面前的时候,他开始寻找那样一个独特的感觉,这个地方所有音乐都停止,他先是一动不动跪在那个地方,然后从腹部的抖动开始,腹部一点点抽搐,后来变成全身的抽搐……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非常感动,有的人眼泪就下来了。可能胃痉挛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但是妈妈去世那种痛彻心骨的感觉一定是熟悉的,而“陌生”在于他把众人所熟悉的东西转化成为独舞演员独特的艺术创造,肢体的语言,这个语言建立在真正的身体的感受上,生命的体验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创造熟悉的陌生。

《红色娘子军》是熟悉的陌生,《白毛女》是熟悉的陌生,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白毛女》,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主题,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相信不仅是舞蹈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应该创造熟悉的陌生,因为只有熟悉的陌生才能传达给人巨大的感染力。只有贴近了人类的真善美之最根本,作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创造了新鲜的视觉形象,创造出一个个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角度,用非常极致的语言创造,我觉得才能达到艺术感染力,这也是我创造之后的一点点体会,不知道这点体会是不是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大家能够记住我这句话,我觉得我今天就是非常幸福的人。

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 篇7

下面就如何在“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 力求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利用课程资源, 开展语文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 细心观察, 学习说话

陶行知先生的“社会即学校”学说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 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工具, 教育的环境, 都可以大大增加”。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 学生能获得很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 我经常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生活, 扩大视野, 通过各种媒体, 了解社会。如学了《长城》, 就请登过长城的同学上台介绍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又使其他同学通过想象, 产生了一睹为快的欲望。

(二) 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语文与生活是同在的, 语文离不开生活, 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之中学习语文,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升生活的品味。

例如, 《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等课文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 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我用学生收集的图片、文字资料 (或自己撰写的资料) , 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 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这样生活化的作业, 架起了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 因此学生都高质量地完成了任务。他们在参与中得到了能力的发展, 同时在体验中感受了成功的乐趣。

二、根据社会生活, 培养实践能力

(一) 融入社会, 展示个性

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丰富而又广阔的园地, 要学习语文, 必须把学生引向社会的海洋。语文教学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 引导学生走进社会, 走入生活, 在积极的言语需要中学语文、用语文, 使之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为今后更好地走进社会, 创造自己的生活打下基础。

如“神州九号”载人飞船发射期间, 我组织学生收集图片、资料及收看电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把自己的感悟写下来。如此一来, 学生充分了解了宇航员如何拼搏, 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引发了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二) 学科整合, 培养素质

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 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 我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课时, 我给学生放映了海面上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的鱼;海滩的贝壳、海龟;海岛上的鸟、鸟蛋、鸟粪。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 学生们情绪高涨, 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作文课上, 我让学生结合习作内容画各种植物, 画可爱的动物……一幅幅展现学生个性的画, 无不体现学生独特的创意, 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从而达到了学生乐学、乐写的新境界。

三、开展班级管理, 提升语文素养

(一) 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

“只有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充分利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进行教书育人。经常利用晨会、班队课, 给学生讲中外科学家的故事, 让学生知道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各种困难, 刻苦钻研, 献身科学的。还时常利用各种机会, 让学生介绍自己身边的榜样。如让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品德良好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找学生个别谈心, 以爱心、热心感化学生, 使他们从榜样中吸取力量、获取源泉,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拼搏。

(二) 关注个性, 促使发展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他们的通病主要是生活较懒散, 缺乏自觉性, 学习马虎, 劳动观点弱, 缺乏锻炼。如我班有个学生平时淘气贪玩, 常和同学打闹, 影响了班级荣誉, 学生都很烦他, 每次一听到告状, 我就又气又急。经过耐心寻找原因, 我发现他自控能力很差, 但动手能力强, 在各项活动中处处表现出争强好胜。因此, 我采取激励的办法, 抓住有利时机帮助他转化。后来, 他参加县劳技作品比赛, 获得了二等奖。抓住这一有利的时机, 我对他及时表扬, 鼓励他扬长避短。从那以后, 他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

浅谈新生辅导员如何尽快熟悉学生 篇8

关键词:新生,辅导员,尽快,全面了解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事务繁杂, 学风建设、干部建设、制度建设、党团建设、心理辅导、奖勤助贷等等样样都必须做。但归根结底所有工作都是在全面认识学生、完全熟悉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的, 那么, 摆在新生辅导员面前的第一要务就是把新变旧, 把生变熟。尽快熟悉了解学生, 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基础。而对一年级的新生, 要想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全面、详细地了解, 根据笔者的经验并结合我校的实际觉得做应做好以下工作:

1 全面认识学生, 基础工作做到位

1.1 提前了解, 建立初步印象

在学生报到前先索取一份学生的电子档案, 或者通过我校教务在线查看新生的电子信息。这些档案中不但有学生的基本信息, 还有各科高考成绩、爱好兴趣、个人照片等。要利用好这一时间多看多记, 并做好相关分类记录, 例如, 男女生比例, 城镇/农村生源、籍贯、各科成绩、爱好特长和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等。对名字中的一些多音字、姓专用字、生僻字等一定要弄清、弄准, 以免叫错学生名字产生负面影响。

1.2 普遍了解, 建立整体轮廓

1.2.1 新生报到时, 辅导员应自始至终坚守在报到现场, 直接观察学生, 并进行简单的交流, 也有助于熟悉了解学生。

1.2.2 在入学教育期间, 按专业把学生集中在一起, 本着不当主角

当配角, 不当主持当听众的原则, 让学生进行自我介绍, 介绍内容不限, 只要让大家能够认识自己就行, 让同学们相互熟悉。不仅加快了认识新生的速度, 也锻炼了学生口才, 提高了他们的胆量, 培养了新生的主人翁精神。同时利用这一机会, 从他们的表达能力, 言谈举止、思维方式对自我介绍者暗暗地打分, 从听觉、目测以及与新生材料结合, 也为日后选拔班团干部打下了基础。

1.2.3 作为新生辅导员, 应从开学起, 利用工作之余尽量保证和每

位学生做一次深入的谈心, 对象的选择上先找那些平时与自己接触机会少的学生, 通过谈心尽量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 让学生得到最直接的教育和帮助。也让每个同学感受到辅导员的关爱。

1.2.4 通过班团活动进行了解。开学初, 尽可能多的组织各个班开

展班团活动, 在活动中通过互动的方式是认识同学的一个大好机会, 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同时也能通过每个同学参与班团活动的积极性, 看出同学的性格爱好, 探索出同学的心理。

1.3 间接了解, 把握真实情况

1.3.1 因为是新生, 大部分家长都会陪着孩子一起来报名, 趁此机

会可以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 行为习惯, 在家的表现, 观察学生的家境情况等。

1.3.2 开学一段时间后, 辅导员可以通过新生同寝室的同学、密切接触的朋友、或者新生的老乡了解新生各个方面的真实情况。

1.3.3 再读档案, 加深了解。根据笔者过去的经验, 学生档案不一定

完全准确, 在初步了解学生之后, 回过头去再把每个学生的档案细细看一看, 虚虚实实已经大体清楚, 一幅新生基本情况图尽在心中。

1.4 分类了解, 确定工作重点

1.4.1 在对新生普遍了解的基础上, 老师在心头对学生进行分类,

诸如性格内向与外向的、家庭条件好与差的、具有各自特长的、喜欢公益活动的、乐于帮助别人的、喜欢埋头读书的等等, 这样可以增强我们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时的针对性。

1.4.2 新生报道后, 为了稳定学生, 新生辅导员首先应对家庭困难

的学生进行了逐一了解谈话, 帮助他们树立节俭光荣、劳动光荣的观念, 引导他们不在家庭条件上比好坏, 而在学习工作上比高低。同时, 对这类同学的了解, 也为我们准确评定困难学生助学金, 有效解决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困难提供了可靠依据。

1.4.3 深入了解学生思想表现、特长爱好, 建好学生干部队伍。根据

学生档案记载、新生自我介绍以及平常掌握的信息对有特长、有特点的学生进行间接了解、个别谈话等, 做到在建立班团干部队伍上量才而用。

2 完全熟悉学生, 宏观工作开展好

2.1 构建沟通的平台, 便于及时了解

辅导员不可能每天都和新生见面。为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 为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 构建现代化的交流平台。除电话交流外, 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 E-mail、红岩微薄、飞信等进行沟通;在网上建立校友录、班级相关信息, 通过发帖子的方式沟通或讨论;组建年级QQ群, 接受学生的匿名交流。通过这些方式, 使辅导员及时了解和把握新生的思想动态, 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2.2 与家长社会保持联系, 实现全面了解

多年的辅导员经验告诉我, 在有些情况下, 从学生本人得到的信息量可能不多或者不一定真实, 需要我们加强与家长与社会的联系, 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新生一进校, 我就注意留下了一些新生家长、亲友、同学、老乡的联系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 形成一个联系沟通网, 以便及时准确了解各种情况。

3 真正了解学生, 细致工作用心做

3.1 了解学生需求, 做好培养工作

多与学生交流, 在了解同学学习、生活情况的同时了解每个新生需求, 比如到大学来的目的理想是什么,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样的规划, 需要在学校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 自己想培养什么样的能力等。从一开始就理清辅导员工作思路, 有针对性的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3.2 摸清学生动态, 做好教育工作

坚持谈话制度, 保持和家长的联系, 摸清学生动态、了解学生行为、知道学生的想法。学校、家庭和社会多管齐下, 做好学习基础差而又不认真学习、纪律观念淡薄同学的教育转化工作。针对在学生中存在学习自觉性不够, 纪律观念淡薄的实际情况, 安排各班有针对性地召开主题班会, 多渠道加强学生的思想工作教育,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3 洞察学生心理, 做好预防工作

寓情于教, 关心爱护学生, 通过和学生的接触, 探索其是否有自信、自卑、乐观、忧郁、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并正确引导。比如对贫困生中部分同学自卑的心理, 了解他们各自的贫困程度, 多和他们进行思想上的沟通, 树立他们的信心, 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争取多拿奖学金。对同学中有心理疾患的同学教育时要特别注意把握轻重, 掌握沟通方法, 多关心和帮助他们。

3.4 找出学生共性, 做好引导工作

现在的新生基本上都是“90”后, “90”后大学生在思想方面较“80”后又呈现出很多新特点, 比如自我实现意识强烈, 价值取向务实, 社会责任感淡漠;个性独立, 自信张扬, 抗压能力不足;知识面广, 思想早熟等。只有找出这批学生的共性, 拓展工作方法, 注重潜移默化, 启发引导, 打造理想、信念教育, 从新生一入学就做好思政工作。

总之, 万丈高楼从地起, 辅导员只有尽快的熟悉新生, 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心中有数, 才能在后续的工作中, 因材施教, 因人而用, 有的放矢, 关爱得体, 使工作得心应手,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新海.高校辅导员 (班主任) 怎样尽快熟悉学生[J].鲁东大学校报, 2008, 10, 14:368.

熟悉学生 篇9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

当前, 一线教师普遍认同学生在欢乐、轻松的环境下思维最活跃, 学习效果最好.所以, 教师首先要做到了解学生需求, 了解学生智力状况, 了解学生知识基础, 了解学生性格特点等等信息.同时教师还要有较好的掌控学生情绪的能力, 善于运用语言、肢体动作、目光、教学媒体调节授课进度.比如学生在学习“数列概念”的时候, 我用了一个简单的问题:“前10个自然数由小到大排列与由大到小排列一样吗?”学生回答很踊跃, 观点也有不同.而我采取的做法是让同学先发言, 阐明观点, 最后当学生无话可说时我再讲解, 学生这时注意力高度集中, 学习效果也好.当然也达到了教育目的.

二、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基础

数学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 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出客观符合学生当前特点的问题.仍以一节数学课为例, 高一学生在最初学习“函数单调性”这一内容的时候, 教师提出问题:“复合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显然学生很难解决.“常数函数的单调性怎样?”又过于简单.如果教师结合高一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提出“一次函数单调性受什么因素制约?”“二次函数的单调性如何阐述?”“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等问题, 不仅学生能够解决, 学生也乐于思考, 并在获得成功体验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主动性, 自然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是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实现培养出优秀学生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有较高的学识, 其次还要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很难想象一位业务能力不高的老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长流水, 尤其高中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知识, 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知识, 这样才会在遇到问题时特别是遇到难题时应对自如, 化解危机, 率先垂范, 给学生以榜样的力量, 激发学生亲其师乐其道.比如在学生学习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平面角”概念时, 学生提出:“作二面角的平面角有规律吗?”教师如果仅举几个例子恐怕学生不会信服, 但是如果教师能将“平面角的大小和位置无关”解释清楚, 再用“三垂线定理”说明就会收到较好效果.可见教师的业务能力完全可以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 也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四、及时复习巩固是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根据记忆规律, 无论教师讲解过程中多么精彩, 学生理解多么透彻, 如不及时复习巩固, 短时间内学生会忘掉一半知识, 能力也会下降, 因此无论课堂、课后,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有意识对学生进行训练, 可通过当堂检测、课后练习、作业、测试的办法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跟踪监测,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比如“圆锥曲线”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除了将定义、方程、性质讲解清楚外, 还要设计当堂测试题5~10题, 课后练习题10~15题, 对学生所学进行检测, 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 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节奏, 提高效率, 提高学生能力.

五、大型考试是检验和推动学生能力提高的助推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经历不同的考试, 小到测验, 大到期中期末考试、全国竞赛等, 形形色色的考试对学生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不仅检测学生所学, 也能促进学生反思和提高.比如期中考试, 无论是考前、考中还是考后, 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应对, 积极思考, 总结规律, 无形之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做到考前动员、考后总结更能起到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高中学生参加的所有大型考试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起到了助推作用.

六、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是实现创新能力的捷径

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 好的学习方法不仅对学生掌握的堂知识有帮助, 更为学生终生成长有帮助.教师必须设法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努力寻找来源于生活的数学素材, 这些素材学生熟知、亲近、具体、生动, 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 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 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 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学生最终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最熟悉的人 篇10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 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 写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

拓展思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三点:第一, 要写熟悉的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第二, 要写一件或者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第三, 要通过事例表现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

写之前, 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打算写谁?我想写他什么事?我想通过这一件 (两件) 事表现他什么性格或品格?也可以把问题二和问题三反过来想, 先确定想写的人的性格或品格, 再想一想哪一个 (两个) 典型事例最能表现出他这个特点。

习作提示

1.怎么选材?选择最能表现他性格或品格的事例, 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事情, 不能是道听途说的。

2.表现什么性格或品格?我们可以从分析事例入手, 从事情中去找人物的品格;也可以从品格入手, 从很多事例中去找最典型、最能体现这种品格的事。以下表现人物性格或品格的关键词供你参考:乐观进取、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勇敢正义、豁达开朗、孤僻内向、多愁善感、风趣幽默、聪明伶俐、慢条斯理、爱管闲事、骄傲自大、粗心马虎……

从陌生到熟悉 篇11

首轮破门解疑惑

意甲1999/2000赛季首轮,AC米兰客场迎战莱切,舍甫琴科迎来自己的意甲处子秀。双方激战70分钟打成1∶1,第73分钟,威赫将球吊入禁区,比尔霍夫头球回做,舍甫琴科快速跟进右脚扫射入网。2∶1,AC米兰取得领先,这个进球是舍甫琴科在意甲的首粒进球,显示出他敏锐的门前嗅觉,更难为可贵的是,这个进球是在米兰三大前锋的完美配合下合力完成的。

随后的第二轮联赛,米兰主场以3∶1战胜佩鲁贾,第59分钟,舍甫琴科将塞尔吉尼奥的左路传中球顶进,连续两轮取得进球,当他被莱昂纳多换下场时,圣西罗响起了海浪般的掌声,这是AC米兰球迷给舍甫琴科的最大肯定。一路小跑下场的舍甫琴科表情看上去镇定,但已快抑制不住自己的泪水,“那一刻起我爱上了这里!”舍甫琴科回忆道。

战胜佩鲁贾的比赛后,扎切罗尼对乌克兰人大加赞扬:“我球队里有三名国际级球星,他们分别来自不同的国家,联赛开始之前,我担心他们语言不通,互不买账,无法融合在一起。但事实证明,舍瓦完全可以融入这个团体,并表现出谦虚谨慎的一面,讨得大家喜欢,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巴西人塞尔吉尼奥则赞扬了乌克兰人的突破,“我以为他仅仅是一个抢点的中锋,但他的突破过人一样犀利,如果他再往左边靠一靠,我都可以退休回家了,呵呵!”

欧战爆发定主力

尽管舍甫琴科初来乍到便星光闪烁,但保守的扎切罗尼还是没有勇气让乌克兰人首发。“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球员,但他必须先得学会忍耐。”扎切罗尼的举棋不定磨练了舍瓦的意志,在忍耐了一段时间后,乌克兰人终于在冠军联赛赛场展现了自己有首发的实力。

1999年9月22日,AC米兰在冠军联赛小组赛中以2∶1战胜加拉塔萨雷,第45分钟莱昂纳多边路突破后,把球做给中路悄然插上的舍甫琴科,后者脚尖捅射为米兰最终奠定胜局。这是舍瓦代表AC米兰在冠军联赛中的首个进球,正是这个进球彻底打动了扎切罗尼,他确定乌克兰人是AC米兰在球市上的最佳投资,对得起球队为他支付的2500万美元。这场比赛结束之后,乌克兰人也正式顶替了威赫的位置,出现在首发11人里。

1999年9月29日,AC米兰主场以1∶1战平柏林赫塔,第73分钟舍甫琴科助攻比尔霍夫破门,他在这场比赛中传出了好几个有威胁的球,可惜德国人只把握住了一个。9月29日这天还是舍瓦的23岁生日,他用一次助攻为自己送上了生日礼物,乌克兰人在意大利度过了自己的第一个生日。赛后AC米兰队友集体为舍甫琴科庆祝,马尔蒂尼还表示:“在拥有舍甫琴科这台‘进球机器’之后,我们的攻击力增强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要在冠军联赛和意甲赛场齐头并进。”

帽子戏法燃激情

舍甫琴科曾说,他的力量在于性格,而他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坚持到底,永不妥协。据他本人透露,如果有一场比赛球队没有取胜或者他在比赛中没能破门,他不但无法入睡,甚至根本无法安稳地躺在床上,多数时候只能在沙发上靠电视消磨一个不眠之夜。1999年10月3日注定将成为舍甫琴科的一个不眠之夜,但不是因为他没有进球,而是他的表现实在太出色了,仅仅在自己的第四场意甲联赛,他就上演了帽子戏法。

这场拉齐奥主场以4∶4战平AC米兰的决斗,过程可以用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来形容,但最终的胜利者不是AC米兰,也不是拉齐奥,而是上演帽子戏法的舍甫琴科。上半时前40分钟AC米兰以1∶3落后,但三分钟后,场上的局势风云突变,舍甫琴科的突破冲乱了一直对自己严加看守的拉齐奥后防。他在拉齐奥禁区前沿得到皮球后首先躲开了一名后卫的飞铲,然后又摆脱了内斯塔,最后闪身扣过对方门将将球打入球门上角,这个进球拉开了舍甫琴科本场比赛中帽子戏法的序幕;第二个进球发生在第54分钟,舍甫琴科接到中路队友的直塞球后卧射破门,帮助AC米兰扳平比分;第三个进球出现在第68分钟,舍甫琴科点球“戴帽”成功。虽然这个帽子戏法没能让球队在客场取得胜利,但舍甫琴科已在亚平宁半岛上打响名头。

“或许他不是一个勤奋的前锋,但是他在比赛中的高进球率让你不能把他的惰性解释为一种过错,全队都应该给他支持以发挥他的价值。”阿尔贝蒂尼如此评价舍甫琴科。而舍甫琴科认为,他迅速适应新环境的原因是比较年轻,思想比较开放,容易接受新东西,另外,当然少不了队友的支持。“意大利和乌克兰完全是两个世界,刚来到这里的我几乎无所适从,但幸好队友都很帮我,我才能挺过来。”

完美救赎担压力

如果说对拉齐奥的那个帽子戏法让舍甫琴科感受到了上天堂的美妙,那么1999年12月19日同雷吉纳的比赛则让他品尝了从山顶跌到谷底的痛苦,虽然他打进了两个进球,但AC米兰球迷还是把他当作是没能取胜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在终场前罚丢了点球,拱手将三分让出,而就在这场比赛的四天前,他才刚刚荣膺乌克兰足球先生。

主场作战的AC米兰开场就占据了主动,控制了场上局势,可是直到第61分钟才由他主罚任意球破门,13分钟后舍甫琴科低射梅开二度,但顽强的雷吉纳将比分追到了2∶2。第90分钟,AC米兰得到了绝杀对手的机会,比尔霍夫突入禁区被侵犯,AC米兰得到点球,令人遗憾的是,舍甫琴科却将点球射失,最终AC米兰只能遗憾地与雷吉纳战成2∶2。博班赛后安慰了舍瓦,他说:“舍瓦技术全面,我们都知道他的价值,但不能把所有的重担都放在他的身上,比赛是11人的事情,踢得不好与我们都有关系,不能归咎于他的点球,他还进了俩呢!”

一个多月之后,舍甫琴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完美救赎,他在七分钟内完成帽子戏法,帮助AC米兰在第19轮意甲联赛中以3∶0完胜佩鲁贾。AC米兰的攻势很猛,频频威胁佩鲁贾的球门,舍瓦在第23分钟率先攻入一球,但被判越位。之后AC米兰的攻势愈加猛烈,但只开花不结果。到第70分钟,舍甫琴科终于爆发,他先是接中场琼蒂传球先拔头筹,1∶0 ;随后第74分钟又用精准的左脚射门再下一城 ;第77分钟他补射攻入本场比赛第三球,用帽子戏法助AC米兰以3∶0完胜。

尽管舍甫琴科的表现近乎完美,但他与扎切罗尼之间还是产生了龃龉。第30轮AC米兰与都灵2∶2战平后,扎切罗尼在赛后批评说,AC米兰防守、进攻皆运转不灵。他特别批评舍甫琴科不在状态,指责后者几轮比赛以来都在“进行个人主义的表演”。

面对教练扎切罗尼的批评,舍甫琴科以行动回答了对他的指责。在第31轮同雷吉纳的比赛中,舍甫琴科虽然仍没有恢复到最佳状态,但他的入球确保了AC米兰的胜利。赛后扎切罗尼没有过多评价舍甫琴科,只是称他仍然年轻,需要时间,但他也承认,舍甫琴科现在的表现比前几轮有进步。

米兰德比显神威

提到意大利足球,米兰德比必不可少。尽管意甲总会被贴上“保守”的标签,但米兰德比却始终是火爆的代名词。每次德比都是米兰双雄争夺城池的契机,在某些球迷眼里,德比的胜利甚至比意甲冠军还要重要。

AC米兰队中就有一位国米克星,他就是舍甫琴科,因为乌克兰人13次在与国米的比赛中进球,每次米兰德比,AC米兰都知道火力往哪里集中,因为只要点燃“核弹头”,胜利便已到手了一半。

浅谈“熟悉”与“熟习” 篇12

一、词义:“熟悉”表示知道的非常清楚且很熟, 与“陌生”相对。意义较广, 常指视、听觉或其他方面认识活动。其对象可指有形的 (时常跟“熟识”通用) 如例 (1) 、有声的 (跟“熟识”不通用) 如声音、语言、曲调等如例 (2) 。但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情况、心理、思想等如例 (3) (4) (5) 。

(1) 我们的文艺工作不熟悉工人, 不熟悉农民, 不熟悉士兵, 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毛泽东选集》

(2) 我仿佛听见我熟悉的声音在大声读书。

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

(3) 他逐渐地熟悉了这个环境, 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而且逐渐地把他在中学四年中所得到的学识忘掉。

巴金《家》

(4) 而为要了解他们, 熟悉他们, 为要在党政机关, 在农村, 在工厂, 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 熟悉各种人, 了解各种事情, 熟悉各种事情, 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毛泽东选集》

(5) 你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

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

“熟习”指对事物因常见或对工作因常做而熟练、习用。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词义范围较“熟悉”的稍小。如例 (6) 这些老园丁熟习许多果树的栽培技术。“熟悉”多用于口语而“熟习”较多用于书面语。

二、词的用法:“熟悉”动词。句中作谓语, 一般带宾语, 宾语常是名词或代词。

(7) 他很熟悉这一带的情况。

(名词:情况)

(8) 革命了, 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 我逐渐熟悉他们, 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代词:他们、我)

“熟悉”作谓语不带宾语时, 涉及的对象常是前文的其他成分如例 (9) 。其对象实际上是状语“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

(9) ……时代要求我们作家正面的, 直接的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进一步去熟悉, 去吸取。

杜埃《论秦牧的散文》

“熟悉”在句中作主谓短语的谓语时, 可不带宾语如例 (10) 。

(10) 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 便是出于此公身上。

马南邨《燕山夜话》

有时“熟悉”作谓语可带表程序、过程或程度的修饰语。如例 (7) 中“很”、例 (8) 中“逐渐”、例 (9) 中“进一步”和例 (10) 中的“最”。

“熟悉”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表示互相了解, 关系密切。除可加“不”“很”“非常”等副词外, 不易和别的词语搭配如例 (11) (12) (13) 。但常带修饰性的状语或补语如例

(14) (15) 。

(11) 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 和夜间出游的野物, 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

艾芜《山峡中》

(12) 在一座破旧的瓦屋背后, 他寻着了猪栏旁边的他已经很熟悉的一块长石头, 坐下来, 开始抽烟, 等待着十点钟的上夜工的汽笛。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13) 马文元在这个名单里发现了几个非常熟悉的人物……

沈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14) 周总理与鲁迅没有见过面, 但他们彼此间却那么熟悉, 没有通过信, 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状语:“那么”)

(15) 县委王书记到这个公社的时间不长, 但同社员们已熟悉的很了。

(补语:“很”)

此外, “熟悉”在句中也作主语, 要带限制性定语。如这位司机对全部工程和各个工点施工情况的熟悉和关怀, 大大感动了也辛同志。

(王汶石《漫谈构思》)

“熟习”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如例 (6) (16) 。

(16) 到后因为一熟习, 竟同女人谈到我的生活来了!

沈从文《灯》

“熟习”重叠时多以词为单位, 在句中作谓语。“熟悉”未有此重叠用法。如只是在夜间, 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老舍《断魂枪》)

“熟习”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 其修饰对象有具体也有抽象的。

(17) 这个熟习的声音使屋里的众人都惊讶地往门口看。

巴金《春》

(18) 这是一只很熟习的手, 这只手把他带回到现实生活里面来。

巴金《家》

同时, 两者作形容词, 都有与其它形容词连用的用法。

(19) ……躺在小床上瞭望天边初现的繁星, 耳边飘来这熟悉温柔的声音, 于是你觉得一切都有依靠, 可以放心了, ……

《杨必光》

(20) 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 就是坐着死去, 他仿佛也很乐意。

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 我们不仅要参考各大家的观点, 还要亲自动手查阅各种相关工具书, 尽量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辨别与分析, 实现能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词汇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分别从词义和词的用法方面概括出“熟悉”与“熟习”的异同, 并用实例说明验证, 从而达到准确运用两者的目的, 也为辨析其它近义词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熟悉 (习) ,近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

[1]《简明同义词典》张志毅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2

[2]《中学语文词语手册》刘鉴平, 李定与等重庆出版社1984.12

[3]《同义词分析》 (第二辑) 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组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1

[4]《现代汉语通用字字典》萧嘉编三秦出版社1997.10

上一篇:矿用烟气分析仪下一篇:高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