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内容

2024-10-07

熟悉内容(精选7篇)

熟悉内容 篇1

一、基于主体性视角探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素材为背景, 由教师指导和组织学生思考和分析案例要素, 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教学方法。尽管案例教学已被学术界和教学实践领域广泛关注, 但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对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仍显不足。

采用案例教学是哈佛商学院成功的基础, 其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推导, 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增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傅永刚在针对案例教学对MAB学员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中得出, 相对于传统的讲授方式, 案例教学在改善思维方式、学习分析问题的思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及锻炼沟通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另有研究得出, 案例教学对学生在逻辑思考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计划与组织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力 (影响别人的能力) 方面有较好效果。随着案例教学的独特优势被充分认识, “如何发挥案例教学的实践作用”成为学术界与教学实践领域重点探讨的问题。

基于笔者多年的国际贸易实务一线实践教学经验和相关调研发现, 学生对不同课程内容存在熟悉程度的差异。关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内容的设置一般可划分为四部分:贸易术语、合同条款、合同签订与履行及国际贸易方式, 而学生对质量条款、数量条款和贸易术语、保险条款等内容存在熟悉程度的差异。在针对“案例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低”的研究中, 有学者得出案例的实践性、新颖性和典型性, 彼此沟通, 个人性格和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 而内容熟悉度对这些因素有重要影响作用。据此, 本文大胆推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度是影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教学内容熟悉度对学生参与案例教学主体性发挥的影响, 并据此针对不同的教学模块依据内容熟悉度, 给出最大化调动学生主体性的案例教学模式选择策略, 以提升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效果, 并为其他相关学科的案例教学提供借鉴。

二、不同内容熟悉度下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积极性的差异分析

基于内容熟悉度, 通过开发式访谈获取学生关于案例内容与形式的调查问项结果, 发现学生对不同熟悉度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案例模式需求。如, 对于高熟悉度的教学内容, 学生反映案例内容缺乏吸引力, 案例问题太简单;对于半熟悉度的教学内容, 学生反映案例与所学理论联系不大, 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熟悉度低的理论内容, 学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案例涉及的背景知识太多, 了解案例太费时间。这些问题提示我们在进行案例教学模式设计时必须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为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案例教学方式应在情景剧案例创造、基于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和基于理论理解的案例分析间做出灵活选择。具体案例教学启示如下:

1.对于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在于创造与实践。为使案例教学取得较好效果, 针对学生熟悉的教学内容宜采取情景实验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案例背景, 即运用语言和各种视听手段, 描述特定的管理情景, 以便学生能够站在当事人的角度, 对相关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例如, 在建立贸易关系的环节构建情景剧的案例。首先给出背景介绍和标的产品, 让学生分别扮演签订贸易合同的买卖双方。要求学生基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针对设定的问题进行相应的沟通与决策。站在实际从业者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建立贸易关系的情景案例中, 学生最初更多地围绕在讨价还价环节, 在老师的提示下, 学生进一步注意到即使对于单纯的价格条款, 也存在贸易术语和计价货币的选择问题后, 思路逐渐打开, 而后扩展到针对合同的十二条款, 逐一展开激烈讨论。引导学生对于他们各自的角色行为进行分析补充, 努力寻找更合理的做法, 最终形成大家比较认可的结论, 加深学生的印象。对于学生高熟悉度的教学内容,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难度不大, 并且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 产生学习兴趣, 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和接触到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针对学生有一定熟悉度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在于挑战与发挥, 宜采取具有一定难度的基于实践应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设计。 如设计当事人面临两难处境的案例,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 通过对案例的讲述和评析, 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清晰的认识。具体如以下案例所示:

示例一:中方某对外工程承包公司, 于5月3日以电传方式请意大利某供应商发盘出售一批钢材。我方在电传中声明:这一发盘是为了计算一项承造一栋大楼的标价和确定是否参加投标之用;我方必须于5月15日向招标人送交投标书, 而开标日期为5月31日。意供应商于5月5日用电传就上述钢材向我发盘。我方据以计算标价, 并于5月15日向招标人递交投标书。5月20日意供应商因钢材市价上涨, 发来电传通知撤销其5月5日的发盘。我方当即复电表示不同意撤盘。于是, 双方为能否撤销发盘发生争执。及至5月31日招标人开标, 我方中标, 随即电传通知意供应商我方接受该商5月5日的发盘。但意商坚持该发盘已于5月20日撤销, 合同不能成立。而我方则认为合同已经成立。对此, 双方争执不下, 遂协议提交仲裁。试问, 如果你为仲裁员, 将如何裁决?说明理由。

关于示例中的案例, 要求学生在众多的矛盾中发现关键矛盾, 排除干扰信息, 实现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目的。

3.针对学生不熟悉的教学内容, 学生的积极性在于认识与激发, 宜使用难度适中或难度较低的基于理论理解的案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使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在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的基础上, 将理论知识充分应用于实践。这时案例的选择不应难度太大, 其内容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关键概念。如以下案例所示:

示例二:A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茶具, 买方要求A公司代为租船, 费用由买方负担。由于A公司在约定日期内无法租到合适的船, 且买方不同意更换条件, 以致延误了装运期, 买方以此为由提出撤消合同。问买方的要求是否合理?

对于示例二的理解, 可给学生如下提示:若案例内容中, 买方要求代为租船的不是A公司, 而是第三方公司, 则案例的结果一样么?

三、基于内容熟悉度的案例教学模式选择策略

案例教学由于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联合思考教学内容熟悉度与学生主体性进行案例教学模式设计, 实现案例分析与结论的多元化。这种不确定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提升案例教学效果。如针对熟悉度较高的教学内容, 学生在模拟情景案例中, 通过扮演从业者的角色, 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对于学生具有一定熟悉度的教学内容采取强化理解, 侧重基于实践应用的案例教学思路, 由于此类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启示和提醒注意事项, 对学生主体性进行调动, 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对于内容陌生的教学内容使用难度适中的基于理论理解的案例, 以分析案例内容为主, 在案例中至少蕴藏一个关键知识点或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总之, 案例教学要依据教学目的及内容的要求, 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 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 在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案例内容之间建立联系, 选择难度适当的案例, 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永刚.案例教学对于MBA学员管理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09, 2 (4) :286-291.

[2]卢小丽, 武丽慧.MBA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09, 2 (1) :67-70.

[3]刘刚.哈佛商学院案例教学作用机制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 2008 (5) :89-91.

[4]刘志军.主体性发展的时代内涵[J].中国教育学刊, 2005 (4) :26-28.

熟悉内容 篇2

IB426031 材料消耗定额的确定

材料消耗定额的确定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分析法(2)写实测定法

(3)计算法分计算法、试验法、搭配下料计算法三种。

1B426032 材料消耗定额在施工中的应用

①工程材料的计量验收数量要以设计数量、场内运输和操作损耗定额、仓储损耗定额等为依据计算出来的,这些都属于材料消耗定额;

②材料管理人员根据施工现场布置和料场情况,依据仓储损耗定额将材料损耗计人成本;③工程材料的发放工作是以限额领料单形式进行的;

④工程材料的统计、核算工作均以限额领料单为依据;

⑤大型设备的保养工作要依据施工定额的工效水平和材料消耗标准进行考核、核算;

⑥工程材料、设备周转与摊销定额量是工程周转材料、设备余额值计算的依据。

1B426033 材料核算的内容

(1)量差核算

①限额领料单的核算;计算公式为:

本期量差节超=本期完成工程应耗(定额)材料数量—本期实耗材料数量;

②优化试验配合比的核算;计算公式为:

节超量;施工图预算材料数量一试验配合比用材料数量;

③总量差核算,计算公式为:

节超量=施工图预算材料数量一实耗材料数量。

(2)价差核算

①购入材料原价的核算②运杂费的核算③场外运输损耗的核算④采购及保管费的核算

1B426034 现场材料管理在成本控制中的作用

对材料费成本的控制是公路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控制材料费成本,主要通过控制“物耗”和控制“物价”来实现。

(1)控制物耗的管理

①量差控制:一是节约降耗,通过新技术、新工艺等手段,减少定额内的材料消耗;二是控制物耗,对施工各环节、各工艺进行实际物耗控制;

②量差考核:一是对各层次物耗量差进行考核;二是对总的物耗量差进行考核;

③限额领料及量差核算:在施工中为达到控制物耗的目的,最常用的办法是推行限额领料制度,材料的“限额”是根据工程量和施工方案按照施工定额确定的,限额领料制度是量差核算的基本办法。

(2)控制供料成本(物价)的管理

①价差的控制和考核:购入原价控制和考核;运杂费控制和考核;场外运输损耗的控制和考核;采购及保管费的控制和考核;

②价差核算;

●购人原价降低额=预算购入原价一实际购入原价;

●运杂费降低额=预算运杂费一实际运杂费;

●场外运输损耗的考核是以实际损耗数与预算中准许的损耗定额比较节超。

1B426035 材料计划的管理

材料计划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材料需用量计划

(2)材料供应计划

(3)材料采购计划

(4)材料用款计划

(5)材料计划的调整

(6)编制材料计划的原则和要求

●依据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认真严肃地编制,做到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坚持勤俭节约和先利库,后订货、采购的原则;

●各部门对计划严格审核。

(7)材料计划的及时性

(8)材料计划的执行与检查

1B426040 熟悉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及适用条件

1B426041 土石方机械

(1)推土机

用于公路施工的推土机分为中型(59~103kW)、大型(118—235kW)和特大型(大于235kW)三种。常用推土机特点及适用范围:

①履带式:此类推土机有附着牵引力大、接地比压低、爬坡能力强等优点,能胜任较险恶的工作环境,是推土机的代表机种,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土石方工程中;

②轮胎式:此类推土机具有行驶速度高、作业循环时间短、运输转移不损坏路面、机动性好等优点,适用于市政工程;

③专用型:此类推土机适用于特定工况,属此类推土机的有湿地推土机、水陆两用推土机、水下推土机、爆破推土机、船舱推土机、军用快速推土机等。

(2)铲运机

铲运机是一种生产率高、经济效益好的理想土石方运输机械;主要根据铲斗容积确定其生产能力,一般按分为小型(小于5m3)、中型(5~15m3)、大型(15~30m3)和特大型(大于30m3)四种;铲斗容积为小型和中型的合理运距为100~350m;大型和特大型的合理运距为800~1500m。

(3)装载机

主要用来铲、装、卸运土与砂石等物料,也可对岩石、硬土进行轻度铲掘作业。

(4)挖掘机

主要用于土石方的挖掘装载。筑路一般使用单斗挖掘机,单斗挖掘机又分为建筑型、剥离型和隧道型。

(5)平地机

主要用于路基、砂砾、路面的切削、刮送和整平作用,也可用于表层土或草皮的剥离,挖沟,修刮边坡等作业等,还可完成材料的混合、回填、推移、铺平等作业,换装上辅助工作装置,扩大其使用范围。

(6)凿岩机械

主要用在硬岩上钻凿炮孔,是石方工程施工的关键设备,目前用于施工的轻、中、重型凿岩机械有风动、内燃液压四类共25种,按钻孔直径和速度确定其生产能力。

(7)破碎及筛分机械

主要用于碎石的生产,根据对碎石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破碎机,最先进的鄂式破碎机。

1B426042 压实机械

(1)压实机械的分类

①静力压路机:用于黏性土道路路基和路面的压实

②轮胎压路机:用于压实非黏性土、少黏性土,带光工作胎面的轮胎压路机可用于沥青混合料的压实。③振动压路机:用于压实各种非黏性土壤、碎石混合料及各种沥青混凝土。

●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多用于路基施工中

●双钢轮振动压路机:按工作质量主要有轻型(2~4t),中型(5一8t)和重型(10—14t)三类。④夯实机械:主要用于夯实土壤,分冲击式和振动式。

(2)压实机械的适用范围

①光轮振动压路机最适用于压实非黏性土壤、碎石、沥青混凝土及沥青混凝土铺层;

②羊脚或凸块式振动压路机即可压实非黏性土,又可压实含水量不大的黏性和细粒砂砾石混合料;1B426043 路面机械

(1)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分间歇式和连续筒式。主要有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种。按我国现行规范要求,高等级公路建设应使用间歇强制式搅拌设备,连续滚筒式搅拌设备用于普通公路建设。

(2)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将沥青混凝土摊铺成形,并初步振实和整平。其生产能力是以其最大摊铺宽度确定,一般按摊铺宽度分为小型(3.6m),中型(4—6m),大型(6—10m)和超大型(10—12m)四类。

(3)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大型搅拌设备主要用于预拌混凝土厂和制品厂;中型搅拌设备主要在中、小型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现场使用;小型搅拌设备主要适用于零散浇筑混凝土的简易式单机站。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又分为自落式和强制式,强制式搅拌设备可拌制低塑性混凝土,适用于水泥混凝土路面工程等。

(4)水泥混凝土滩铺机

主要用于修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分为轨道式和滑模式。

(5)石屑撒布机

石屑撒布机是采用层铺法铺筑沥青路面撒布石屑的专用机械,分为拖式、悬挂式和自行式。

(6)沥青洒布机

(?)粉料撒布机

(8)稳定土厂拌设备

其生产的能力分为小型,中型,大型和特大型)四种。稳定土厂拌设备分为移动式、固定式等结构形式。移动式厂拌设备多用于工程分散、频繁移动的公路施工工程;固定式厂拌设备适用于城市道路施工或工程量大且集中的施工工程。

(9)稳定土拌合机

是在路基上加工稳定土材料的拌合设备,主要功能是将土壤和稳定剂均匀拌和,相应的施工称为路拌法。稳定土拌合机的生产能力由拌合宽度、深度和工作行进速度决定

(10)沥青场(站)设备

最熟悉的人 篇3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老师和同学是你在学校班级生活中最熟悉的人。请你确定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 并选择一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 写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题目自拟。

拓展思路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了解到三点:第一, 要写熟悉的一位老师或一位同学。第二, 要写一件或者两件真实而具体的事例。第三, 要通过事例表现出他 (她) 的性格或品格来。

写之前, 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打算写谁?我想写他什么事?我想通过这一件 (两件) 事表现他什么性格或品格?也可以把问题二和问题三反过来想, 先确定想写的人的性格或品格, 再想一想哪一个 (两个) 典型事例最能表现出他这个特点。

习作提示

1.怎么选材?选择最能表现他性格或品格的事例, 挑选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事例。这件事必须是亲身经历的、有感受的事情, 不能是道听途说的。

2.表现什么性格或品格?我们可以从分析事例入手, 从事情中去找人物的品格;也可以从品格入手, 从很多事例中去找最典型、最能体现这种品格的事。以下表现人物性格或品格的关键词供你参考:乐观进取、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勇敢正义、豁达开朗、孤僻内向、多愁善感、风趣幽默、聪明伶俐、慢条斯理、爱管闲事、骄傲自大、粗心马虎……

浅谈“熟悉”与“熟习” 篇4

一、词义:“熟悉”表示知道的非常清楚且很熟, 与“陌生”相对。意义较广, 常指视、听觉或其他方面认识活动。其对象可指有形的 (时常跟“熟识”通用) 如例 (1) 、有声的 (跟“熟识”不通用) 如声音、语言、曲调等如例 (2) 。但大多用于抽象事物, 如情况、心理、思想等如例 (3) (4) (5) 。

(1) 我们的文艺工作不熟悉工人, 不熟悉农民, 不熟悉士兵, 也不熟悉他们的干部。

《毛泽东选集》

(2) 我仿佛听见我熟悉的声音在大声读书。

巴金《一个连队的生活》

(3) 他逐渐地熟悉了这个环境, 学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而且逐渐地把他在中学四年中所得到的学识忘掉。

巴金《家》

(4) 而为要了解他们, 熟悉他们, 为要在党政机关, 在农村, 在工厂, 在八路军新四军里面了解各种人, 熟悉各种人, 了解各种事情, 熟悉各种事情, 就需要做很多工作。

《毛泽东选集》

(5) 你熟悉《三国演义》的故事。

巴金《向朝鲜战地的朋友们告别》

“熟习”指对事物因常见或对工作因常做而熟练、习用。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常是技艺、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词义范围较“熟悉”的稍小。如例 (6) 这些老园丁熟习许多果树的栽培技术。“熟悉”多用于口语而“熟习”较多用于书面语。

二、词的用法:“熟悉”动词。句中作谓语, 一般带宾语, 宾语常是名词或代词。

(7) 他很熟悉这一带的情况。

(名词:情况)

(8) 革命了, 同工人农民和革命军的战士在一起了, 我逐渐熟悉他们, 他们也逐渐熟悉了我。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代词:他们、我)

“熟悉”作谓语不带宾语时, 涉及的对象常是前文的其他成分如例 (9) 。其对象实际上是状语“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

(9) ……时代要求我们作家正面的, 直接的对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题材进一步去熟悉, 去吸取。

杜埃《论秦牧的散文》

“熟悉”在句中作主谓短语的谓语时, 可不带宾语如例 (10) 。

(10) 人们最熟悉的“推敲”的典故, 便是出于此公身上。

马南邨《燕山夜话》

有时“熟悉”作谓语可带表程序、过程或程度的修饰语。如例 (7) 中“很”、例 (8) 中“逐渐”、例 (9) 中“进一步”和例 (10) 中的“最”。

“熟悉”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定语。表示互相了解, 关系密切。除可加“不”“很”“非常”等副词外, 不易和别的词语搭配如例 (11) (12) (13) 。但常带修饰性的状语或补语如例

(14) (15) 。

(11) 但一想到山中不熟悉的路径, 和夜间出游的野物, 便又只好等待天明了。

艾芜《山峡中》

(12) 在一座破旧的瓦屋背后, 他寻着了猪栏旁边的他已经很熟悉的一块长石头, 坐下来, 开始抽烟, 等待着十点钟的上夜工的汽笛。

路翎《饥饿的郭素娥》

(13) 马文元在这个名单里发现了几个非常熟悉的人物……

沈宾雁《本报内部消息》

(14) 周总理与鲁迅没有见过面, 但他们彼此间却那么熟悉, 没有通过信, 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状语:“那么”)

(15) 县委王书记到这个公社的时间不长, 但同社员们已熟悉的很了。

(补语:“很”)

此外, “熟悉”在句中也作主语, 要带限制性定语。如这位司机对全部工程和各个工点施工情况的熟悉和关怀, 大大感动了也辛同志。

(王汶石《漫谈构思》)

“熟习”动词。在句中作谓语如例 (6) (16) 。

(16) 到后因为一熟习, 竟同女人谈到我的生活来了!

沈从文《灯》

“熟习”重叠时多以词为单位, 在句中作谓语。“熟悉”未有此重叠用法。如只是在夜间, 他把小院的门关好, 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

(老舍《断魂枪》)

“熟习”形容词。在句中作定语, 其修饰对象有具体也有抽象的。

(17) 这个熟习的声音使屋里的众人都惊讶地往门口看。

巴金《春》

(18) 这是一只很熟习的手, 这只手把他带回到现实生活里面来。

巴金《家》

同时, 两者作形容词, 都有与其它形容词连用的用法。

(19) ……躺在小床上瞭望天边初现的繁星, 耳边飘来这熟悉温柔的声音, 于是你觉得一切都有依靠, 可以放心了, ……

《杨必光》

(20) 眼前的一切都是熟习的可爱的, 就是坐着死去, 他仿佛也很乐意。

在对近义词进行辨析时, 我们不仅要参考各大家的观点, 还要亲自动手查阅各种相关工具书, 尽量做到全方位、深层次的辨别与分析, 实现能正确选择和灵活运用词汇的最终目的。

摘要:本文分别从词义和词的用法方面概括出“熟悉”与“熟习”的异同, 并用实例说明验证, 从而达到准确运用两者的目的, 也为辨析其它近义词提供些参考。

关键词:熟悉 (习) ,近义词,辨析

参考文献

[1]《简明同义词典》张志毅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2

[2]《中学语文词语手册》刘鉴平, 李定与等重庆出版社1984.12

[3]《同义词分析》 (第二辑) 南开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组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1

[4]《现代汉语通用字字典》萧嘉编三秦出版社1997.10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 篇5

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的特性。新闻具有“新”的特质。新闻的“新”立足于新闻文本的语言架构、事件意义和想象意义之中。一个表达新事件、有着新思想、给人新想象的新闻文本, 其“新”的特质会特别的强。但同时, 新闻文本中的语言架构、事件表达和想象意义却都带有一种历时性的共性, 这使得新闻文本具有“熟悉”特性。这种“熟悉”特性与新闻的“新”的特质是并存的, 可以说它也是新闻文本的根本属性。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早已被新闻学者所关注, 人们常把这种“熟悉”表述为新闻报道的“模式化”、“僵化”、“公式化”等。而受众在接受新闻报道时, 也时时感到似曾相识, 这种感觉也是新闻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文本“熟悉”特性外现为受众的感觉

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首先是作为受众的一种感觉而表现出来。受众在现实生活中, 常有看了或听了某条新闻后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或者是对一些新闻报道提不起兴趣, 或是读了报纸和看了电视新闻后发出“今天没什么新闻”的感叹。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在1984年出版了一本《报纸工作谈话录》, 汇集了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党的新闻工作历任领导对新闻的指示, 比如:“报纸上有些老一套的社论, 题目看来很熟悉, 改了文中的年月日, 年年都可以用。”“好像有一套规格, 如接见新闻的公式化, 为什么就不能多写一个字, 对接见情形做些具体报道?只是照例说在座的有谁有谁。这种新闻要彻底改变, 规格要打破。”“新华社的稿子还是老一套, 不敢创新, 不能打破旧框框。……你们写的消息不生动活泼, 没有人愿意看。” (2) 从党的新闻工作领导对党报的评价, 我们可以对这一时期的新闻文本的“熟悉”性有一个简单了解。到了新时期, 也有相关表述。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讲话中指出:“现在有一个问题, 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 尽是会议。会议多, 文章太长, 讲话也太多, 而且内容重复, 新的语言并不很多。” (3) 从中央领导或是主管新闻工作的领导的“感觉” (与一般受众的感觉没什么不同) 来看, 我们可以知道文本的“熟悉”特性一直客观存在着。

新闻文本“熟悉”性存在的依据

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新闻反映的是人类的实践活动, 而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是有延续性和继承性的, 这让新闻活动也具有了延续与继承性, 使得新闻文本创作有重复性。人类在改造自然世界的过程中, 要进行许多重复活动, 这些活动一是物质的, 二是精神意识的。前者如修路架桥、歌唱舞蹈、兴办工厂学校、发明创造等, 后者如赞美勤劳善良、歌颂爱国、净化社会、宣扬理想等。这些物质与意识活动都带有重复性, 这就让反映这些活动的新闻文本也带有“重复性”。

人类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的过程。人类的活动是由人的世界观主导的, 对活动事实的评价也离不开世界观, 而世界观的变动有一个延续或者稳定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表现出稳定性。比如:20世纪50年代末, 中国频出的“高产放卫星报道”, 是在“人定胜天”、“人的意志力不可估量”的世界观指导下出现的;80年代以来的众多关于经济的“大干快上”的报道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出现的。相关的世界观不受到挑战, 相关的新闻文本就会不断出现。

媒介生态环境使新闻文本一再重复。各种媒体或同一种媒体的不同单位都在抢新闻, 同一新闻出来必然有先后, 经过传播渠道到达受众那儿也有个先后, 后达者自然要带着前达者的信息, “熟悉”感不可避免。另外, 即使是不同事件的新闻, 文本的“熟悉”也是存在的。这是因为媒体都有一个自身定位问题。一份严肃的党报会以“政治宣传”和“工作指导”为本, 一份市民报纸则以社会新闻和生活娱乐为主, 党报今天指导工业与明天指导农业, 市民报纸今天说甲地打架与明天说乙地斗殴, 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在一个城市, 中央级党报与省市级党报并存, 都市报与早晚报并存, 它们因定位或服务宗旨的相同, 新闻文本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人们用“媒介同质化”来表示这一现象。既然同质, 也就体现出了“熟悉”。

新闻写作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性的过度表现

文本的“熟悉”特性为普通受众所感知, 也为新闻研究者所关注。这种关注集中在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上。对于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的批评长期存在于新闻界, 但少有人把它与新闻文本的“熟悉”性联系起来。其实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是文本“熟悉”特性的反映, 只是它受到外在政治、内在主观等因素的左右, 将“熟悉”性扭曲到极致而已。

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出现在各种新闻报道方式中, 尤其是在典型报道、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报道上有更明显的体现。也就是说, 这几种报道方式的“熟悉”特性较为突出。

典型报道中, 人们常见的是极力描写人物所在环境的艰苦、人物不能与家人团聚、为了工作而放弃去见将要去世亲人一面的机会等, 然后是人物受到领导的接见与表彰, 在全国作巡回报告。对于会议新闻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 “搞新闻的同志,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格式化的动作, 一举手一投足, 都按照陈陈相因的模式操作。” (4)

其他新闻写作的模式化与僵化, 表述也有很多:

如各级人大、政协“两会”年年开, 对它们的报道“只是作为例行公事来加以报道”, 罕见形式和内容上的突破。 (5)

如批评报道中难见被批评者的身份。2004年9月份的“南师大女生陪舞事件”就是其一, 被陪舞官员的身份长时间被隐瞒。 (6)

如在《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 你找不出国际新闻来。“国际新闻上头条在我国成为问题主要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据了解, 《人民日报》已有40年左右没有安排纯粹的国际新闻上头条了。” (7)

如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新闻栏目的《新闻联播》的“熟悉”性也很明显。《新闻联播》近年来已经概念化、公式化, 内容大致由领导人国事、公务、事务活动, 各种会议报道, 各项成绩报道几项组成。

新闻文本“熟悉”性的研究意义

新闻是“新质”和“旧质”共同构成的集合体。“新质”是它包含着新的要素, 如新词汇、新概念、新的结构, 表达出新的事件、新的信息、新的意义等, “新质”较多, 则新闻的价值相对要高一些;而“旧质”则指旧有语言、旧有提法、旧有的结构、旧的事件背景, 既定的宣传价值或想象意义等。“旧质”体现出“熟悉”特性。“熟悉”性将影响文本的传播效果。在新闻文本中, 有时是“新质”多一些, 有时是“旧质”多一些, 有时纯粹是“旧质”的重复 (这时已算不上新闻了)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或是好新闻, 其实是对“完全新质”的一种接近。

研究和正确认识新闻文本的“熟悉”特性,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新闻的特性, 尊重新闻本身的创作规律, 力求最大化地展现“新质”, 求新求异, 避免“熟悉”性和重复性, 充分挖掘新闻的价值, 从而做好新闻报道并引导好新闻舆论,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优化。

注释

1[1]刘建明:《媒介批评的文本理论》, 《现代传播》, 2000 (5) 。

2[2]商恺:《报纸工作谈话录》, 人民日报出版社, 1984年版, 第46页、第77页、第82页。

3[3]江坪:《“三贴近”的几点思考》, 《新闻实践》, 2003 (6) 。

4[4]周正荣:《党报三题》, 《当代传播》, 2004 (1) 。

5[5]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 新华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第270页。

6[6]周国洪:《公民要勇于对权力的“越界”说“不”》, www.xinhuanet.com.2004-10-28。

熟悉“下水”把式,撷取作文英华 篇6

一、勤于笔耕,坚持不懈

每次指导学生作文训练,我总是或课上,或课下,或之前,或之后,跟学生一起动笔,同甘共苦,并着力以自己的“下水”细心探索为文的“所以然”,借以回头指导学生“顺利过河”。如,学生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先登临登凤山明德楼,写了《登明德楼》。作文课上,我现身说法,因为自己试过了“深浅”,知道了“冷暖”,尝到了“滋味”,所以讲起来颇“头头是道”,学生听之,津津有味,喜形于色,写作积极性高涨。作文一交上来,不乏可喜之作。

通过一次又—次的“下水”,我深有所悟:作文欲望的强弱,写作兴趣的浓淡,与是否具有“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之即将燃起情感火炬的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基于此,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我尤其注重抓准契机,为学生创造“记真事,言真情、写实感”的机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有—年暑假后,我跟同学们接触,听他们交谈,注意到他们虽已开学数日,却“身在教室,心想‘婀娜’”,课间每每提起“婀娜公主”,津津乐道,娓娓而谈,有着说不完的激动和喜悦,有着一种“要把自己的观察、感受、情绪宣示给人们知道,而且希望愈广遍愈好”(叶圣陶语)的强烈欲望。为何不投其所好,借题发挥呢?作文课上,《我与婀娜零距离》的题目一公布,同学们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于是,文情兼美的成功作,缀上评析,见诸报端。

实际上,我的勤于动笔,是从认真写好学生作文评语开始“练功”的。为评得恰如其分,有的放矢,每次批阅,对要评的作文“一日三省”,反复琢磨一番之后才动笔写评,尽管—段评语寥寥数字,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要想写好,还真颇费心思。坚持练笔,留意揣摩,为我后来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撰写各类文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时,我把“下水”的经验郑重保存。在培养学生改文能力时,拿出来“献丑”,启发学生逐渐明确“好文章是改出来的”的道理,渐渐养成下苦功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自能作文、改文的良性循环。

二、拓宽面积,步步进取

随着自己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我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中,不仅应“登高望远”,还应不断拓宽“下水”面积,步步进取。我常常就学生在审题、选材、立意、构思、行文和语言、修辞、结构等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分析归纳,结合一定的写作理论,写成专题讲稿,利用作文课或课外活动为学生举办讲座,“从旁指点桃源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如何拓宽下水面积?在教学中,我看到有些同学不注重观察生活,不善于积累材料,不勤于多多思考,以致作文时无话可说,一味编造,甚至杜撰,还有些同学写作文不下工夫,不费心血,总是把手头陈旧的“万能零件”随题应变,敷衍塞责,凑合成篇……于是,我的指导学生在“新”上下工夫的专题讲座《选材要新》、《立意要新》、《构思要新》、《语言要新》出台了,立刻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我还让学生假期之余走向社会,捕捉素材,寻找“水源”。我也启动“雷达”,到处搜索目标。然后,让学生从自己采来的“珍珠彩贝”中精心选材,自由命题,述自己最想叙述的新鲜事,抒自己最想抒发的新激情,立自己最想确立的新主题。我也不例外,静坐疾书,按时交卷……这样以身作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师生平等,感情融洽,使学生的作文如下围棋般,“地盘”越来越大。

这些,既拓宽了“下水”面积,又养成了“下水”习惯。每每面对案头桌边那油墨飘香的“拙作”,我还真有点陶陶然,悠悠然。

三、满怀信心,潜入“深水”

坚持不懈地以写促读,以写促思,以写促教,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得到了提高,我满怀信心地大胆地潜入了“深水”———在更深层次的理论上指引学生作文。

为“治疗”学生的作文病症,我告诉学生作文的关键,教学生突破的作文瓶颈,带领学生逐渐由浅水区往深水区涉猎,在理论上作指引。比如,我从宁德带来了铁观音,再让学生和感德的铁观音相比较,看看它们在色、香、味上有什么差异。经过了一番“货比两地”后,学生有了较深的感悟。因而,写出来的文章,不再是诸如“故乡的铁观音”之类的泛泛而谈,而是引申到“金子在哪里都闪光”、“如何在新环境中成就自己”的深刻主题的美文。

这当中,学生不仅在作文上向深水区逐步探测,而且在做人方面有新的体会,一石二鸟,不亦乐哉?

我熟悉的一个人 篇7

有一次,梁卜文从家里走出来,手里拿着香蕉、苹果、香肠、牛奶和饼干等零食。我看见了,像馋猫遇见了腥鱼一般,不管三七二十一,饿虎般向梁卜文猛扑过去。梁卜文敏捷地躲开我,说:“走,咱们去喂小狗!”我这时才如梦初醒,原来梁卜文是要去喂小狗。

我跟着梁卜文走进一个小胡同,他把零食放到小狗的屋子前,小狗闻到香味,一个个从屋子里争先恐后地跑出来。看着小狗们香喷喷地吃着香肠,我我和和梁梁卜文感到无比快乐。

还有一次,我到梁卜文家玩,,他他把把手一扬,慷慨地说:“走,我们去去超超市市买好吃的,我请客。”我听了高兴地欢呼雀跃。我们来到“云安批发部”,在花花绿绿的货柜中穿梭,选了一大袋旺旺奶糖。

回到家里,我们迫不及待地打开袋子吃了起来,边吃边互相望着对方笑。没几分钟,我俩便把零食礼包和一袋旺旺奶糖吃了个精光。吃完了,我正在回味时,他又变戏法似的拿出一桶可乐。我们俩你一杯,我一杯,喝得津津有味,玩得欢乐开怀。

我想,这就是分享吧。等我有了好吃的、好玩儿的时候,也一定不会忘记好朋友的,我也要和我的朋友们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上一篇:独立院校辅导员师德下一篇:力学性能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