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2024-08-23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共8篇)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1

一、关于节水问题的研究视角

我国学者对于高校节水的研究方式主要分两种。第一种是通过对某一所或几所高校用水状况的分析, 提出具体的节水措施。高成康等人的《大学校园用水系统的调查分析———以东北大学为例》用SFA法分析东北大学的用水系统和用水结构, 注重提高水资源的二次利用, 同时提倡节水理念[2]。王俊安等人的《高校节水潜力分析与对策》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 结合中水回用系统、雨水利用工程项目和智能型节水计价系统对其节水现状和节水潜力进行分析, 为高校节水提供可借鉴的经验[3]。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很好地分析具体一所或几所高校的用水结构、节水潜力以及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提出适合被研究高校的节水措施。这种研究方式的弊端是研究过程细致烦琐, 切入点小, 研究成果无法大范围地普及推广。第二种是借鉴其他领域的节水措施或管理办法, 分析其应用于高校的合理性, 最终提出可行的高校节水措施。曹辉的《大学校园节水管理研究》将生活节水和农业节水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校园中[4]。左元斌等人的《高校节水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以盐城工学院为例证, 对照分析了推广和应用各种新型节水技术以来的节水效益[5]。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将先进的节水技术和管理手段应用于高校节水,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个高校均可采纳, 具有较高的普适性。

二、关于我国高校用水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由于高校用水结构多样, 涉及生活用水、科研用水、绿化用水等多个方面, 导致高校用水存在较多的问题。陶炳芳在《高校节水措施探析》中指出:高校卫生器具落后, 在一些旧式办公楼、宿舍楼、教学楼里用水箱冲洗的大便槽普遍存在;公共浴室水浪费严重, 目前, 相当多学校的公共浴室淋浴采用双管系统, 增加了无效耗水量;校园绿化大漫灌的现象普遍存在, 造成水资源的浪费[6]。刘英等人在《天津市高等院校节水潜力分析》中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指出:部分院校没有安装水表或者安装不到位;节水型用水器具普及率参差不齐;大部分院校都采取大水漫灌方式进行绿化浇灌;多数院校直接用新鲜自来水作冲厕和实验室冷却用水;多数院校的领导对节水工作不够重视, 学生的节水意识还比较淡薄[7]。曹辉在《大学校园节水管理研究》中将高校用水分为公共卫生用水、经营性用水、绿化用水以及教学实验用水四部分, 并着重对前三者进行因素分析。笔者研究发现:对于公共卫生用水, 个人清洁用水、楼内清洁用水和厕所清洁用水消耗量大。对于经营性用水 (以浴室为例) , 用水设施的影响很大, 传统洗浴设备常见的跑冒滴漏、大流量都在无形中增加了用水量, 传统公共浴室大多采用双管双温供水, 在使用中需要反复调温, 导致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被直接排放, 传统的“费用包干制”纵容了很多浪费现象。对于绿化用水, 目前很多高校仍是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 即以自来水为水源, 进行粗放式灌溉[4]。

三、关于我国高校节水潜力的研究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缺陷, 因而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刘英等人在《天津市高等院校节水潜力分析》中采用定额比较法对天津22所高校的节水潜力进行宏观上的估算, 由于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合理可行的院校类用水定额可循, 因此, 这里拟采用2005年院校在平均先进用水水平下的计划用水指标作为节约用水参照标准[7]。这种方法可以粗略地估算某个范围内有哪些高校具有很强的节水潜力。但由于如今的节水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都在不断发展改进, 各个高校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所以很难选取一个科学标准的用水定额。白玉华等人在《高校用水现状与节水潜力分析》中将节水潜力与具体用水方式相结合, 对中水系统的节水潜力、学生宿舍节水潜力、浴室的节水潜力以及绿化的节水潜力逐一分析[8]。与之类似, 王俊安等人在《高校节水潜力分析与对策》中通过对中水回用系统和雨水利用工程、智能型节水计价系统和红外线节水控制器、实验室、办公楼、食堂、宿舍、草坪等用水场所的具体分析, 体现了高校的节水潜力[3]。这种分析方法适合具体分析某一所高校的节水潜力, 并可以通过节水潜力的分析得出可行的节水措施。

四、关于我国高校节水措施的研究

目前, 我国学者关于高校节水措施的分析均涉及技术和管理两部分。其中, 有些学者偏重于节水技术改革。杨茜在《西部高校建筑节水技术与策略研究》中分析了学校的用水量与学校人数、用水时间和用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在此基础上对高校建筑的节水器具和配置的优化, 系统设计的优化及系统的控制优化做了进一步的研究。针对学校用水集中的特点, 分析了无负压变频恒压的供水方式在高校运用中的优势, 建议在高校中推广使用无负压变频恒压的供水方式。曹亚辉在《华北电力大学中水回用技术分析与研究》中以华北电力大学给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 参考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实例和新技术, 结合高校污水水质特点, 在系统分析该校区中水回用意义的前提下, 对校区相关技术因素做了细致的研究, 得出高校适合使用膜生物反应器法的结论。还有一些学者偏重于节水管理的研究。刘海明在《浅谈高校节水工作的出路》中指出, 首先, 要从节水意识上入手, 切实抓好节约用水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调动起学生会及大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网络、校刊、广播、宣传栏、校报等宣传媒体进行节水宣传。其次, 要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从粗放型管理向细节型管理转变, 实行定额管理。再次, 要定期进行水平衡测试, 严格按照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建设节水计量三级网络。最后, 要依托高校知识优势, 进行节水设施技术改造, 重视节水器具使用与管理, 保证节水器具正常运行。徐劲草等人在《高校生活节水技术与措施改进研究———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中还提出三种创新型的节水管理方式, 即基于定额管理的学生宿舍自来水用水控制、基于阶梯式水价的学生洗澡用水控制、冲厕水量控制以及供水系统故障举报奖励机制。另外, 也有学者单从节水意识角度考虑, 通过分析提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节水意识, 进而节约高校用水。黄徐丰在《广东省大学生节水意识调查与教育浅析———以广州市十大高校为例》中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对节水知识有所了解, 但节水行为习惯和节水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 进而提出提高大学生节水意识要从纵、横两个方向上努力。从纵向维度丰富节水意识内涵, 实施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节水意识教育。包括:宣传国家水情;开设节水教育课程、讲座;在实践中落实节水行动。从横向维度丰富节水意识教育, 构建多元化活动拓展课堂学习。包括:充分发挥班主任、政工队伍的优势, 多渠道对学生进行节水意识的教育, 改善大学生知识与行为相脱节的状况, 培养他们做到知行统一;以校园文化为载体, 构建节水意识教育多元化;建立完善节水管理制度。

五、结论

自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最早提出绿色学校的理念以来, 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高校节水的问题。通过高校用水状况的调查, 分析高校用水存在的问题和节水潜力, 提出高校节水的具体措施是针对该问题的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 还有很多学者从微观角度即某一具体用水环节或节水措施切入进行研究。大量学者们的研究为高校节水探索出很多道路, 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节水技术改造的经费问题难以解决。学者们提出了很多新型的节水技术, 但这些节水技术往往需要一笔可观的前期投入, 且投资成本回收周期长。我国高校众多, 科研经费不足以进行全面的节水技术改造。二是缺乏实例对比研究。近年来的研究大多数是以某一所或某几所大学为例, 提出相应的节水措施, 进行简单的经济效益估算, 缺乏针对某一节水措施应用于不同大学的对比研究。三是对于节水管理和节水意识的研究仍显不足。对于高校节水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朝这几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洪卫.高校节约型校园向绿色校园纵深发展的探索和思考[C].上海:同济大学, 2013.

[2]高成康, 唐寒梅, 邹宇明, 张浩.大学校园用水系统的调查分析——以东北大学为例[C].沈阳:东北大学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 2013.

[3]王俊安, 李冬, 张杰.高校节水潜力分析与对策[J].给水排水, 2009, (2) :73-76.

[4]曹辉.大学校园节水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5]左元斌, 张焕林, 仇立华, 陈红卫.高校节水技术系统研究与应用[J].水资源研究, 2006, (2) :47-49.

[6]陶炳芳.高校节水措施探析[J].低温建筑技术, 2011, (11) :114-116.

[7]刘英, 李克勋, 周建芝, 闫学军.天津市高等院校节水潜力分析[J].中国水利, 2008, (13) :24-26.

近年来我国高校文库研究综述 篇2

关键词:高校文库 高校图书馆 文献计量 研究主题

中图分类号: G2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3)01-0134-03

大学文库是高校为收集、整理、展示、研究本校师生员工及校友学术成果、本校出版物而设置的资料性、学术性特藏书库。国内最早的高校文库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于1987年创建的,此后,大学文库的建设在我国高校普遍展开,并逐渐在图书馆界形成了文库学术研究的热潮。本文拟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大学文库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论文年代分布、论文期刊分布、作者合作情况、作者分布频率、论文主题分布等角度进行统计与分析,进而了解和发现我国对高校文库的研究现状与问题。

1 文献的来源与获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学术论文收录最全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收录数据库,以“文库”&“高校”和“文库”&“大学”为检索关键词(检索时间:2012年8月22日),共得到55篇文献信息,除去其中一稿多投和会议通讯、征稿启事、倡议书等非学术论文,实际获得相关论文47篇。同时,鉴于目前一些研究高校文库的文章在关键词的选取上有特殊方式,为保证文献的收集全面起见,笔者对只以“文库”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的结果进行了排查,从中得到和高校文库研究相关的文章12篇。即共计59篇相关论文。

2 我国高校文库的研究论文基本分布

2.1 论文年代分布

20世纪9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构建本校文库,但基本处于探索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文库研究论文也基本体现出这种情况,2003年之前的研究论文较为零散。2003年,全国首届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会议在浙江大学召开,全国22所高校文库工作者及主管领导参会,对大学文库建设的诸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发布《关于加强全国高校文库建设的倡议书》。此次会议大力的推动了文库的建设及研究,相关的文库建设相关理论研究开始大量出现,从产出量来看,2004年达到了顶峰。但在2007年第二届全国高校文库工作会议于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召开之后,由于相关的研究已相对成熟,研究成果呈平稳小幅下降状态。

2.2 论文期刊分布

从文库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来看,论文分布于31种期刊中,其中图书情报类期刊15种,其余则分布在各种学报及医学、经济、政治、教育、科技等学科期刊中。31种期刊中,核心期刊仅2种,说明高校文库研究尚未普遍成为核心期刊的研究热点。发表数量最多的是《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6篇),这也可能是和全国首届高校文库工作研讨会会议在浙江召开,且浙大文库在全国高校界的知名度较高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图书馆学报》发文5篇,既有知名大学文库建设经验的总结,也有讨论特色文库建设及文库工作研讨会的总结,研究维度较广。

2.3 论文著者统计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中,独立作者占75%,两人合作占20%,三人及以上占5%。从总体上看,研究较为分散,核心作者难以确定。

3 我国高校文库的研究主题分布

3.1 文库建设的理论研究

关于文库建设的理论研究,学者主要是从建设的意义、建设的策略、建设存在的问题、建设的可行性分析、文库的数字化建设等维度开展研究的。从文库建设的意义相关研究成果[1-3]来看,文库作为大学文化成果的汇聚和展示之所,其意义是重大的,既是对本校学术成果的完整收藏,同时又可为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图书馆承担者精神文化展示平台的作用,完善的文库是实现图书馆使命和价值的重要载体。

关于文库建设的策略方面,学者们[4-6]普遍认为文库的建设必须做到认识到位,功能明确,在完备的调研基础上进行论证。同时需要准备充分,对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做充分的评估。在建设过程中,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同步进行,同时要做好组织工作、宣传工作。此外,由于文库的建设一般涉及多家单位,因此需要做好与相关单位的协调工作。文库建立后,必须及时制定完备的管理规章制度,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为提高文库的有效利用性,文库资源的揭示、宣传等工作也是文库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关于文库建设的存在问题方面,邹爱芳[7]从文库资料的价值、文库入藏品的开发与研究、文库服务质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总的来看,高校文库的建设存在重建设、轻利用,重收藏、轻服务的问题。如何将投入巨大力量建设的文库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值得文库建设和管理者深思。

关于文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方面,常春[8]从文库文献基础、物质保障、精神支持角度作了探讨。概括相关研究来看,文库的建设目前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展开,但其中存在一些是否可行的问题,即文库的建设必须是在一定的学术资源基础进行的,如果图书馆一般书库已能承担该任务,则是否有必要建设专门的文库值得考虑。

关于文库建设的数字化研究,当前主要有对文库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和网站建设研究。如卓晓霞[9]对文库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其中涉及的著作权问题和扩大利用率问题。认为主要限于人力,多数文库的数据库为文摘性数据库,用户在使用中面临诸多困难。而著作权问题则在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中长期存在争议,该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立法层面予以规范。贾芳[10]对“人大文库数据库”的主要内容和功能做了介绍,并对文库数据库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主要包括:摘要性多,全文性少;数据收集缺乏制度保障;解释性内容有待加强,并就此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黄婧等[11]以京师文库全文数据库为例,对文库数据库的建设方式作了说明,并对文库数据库的建设重点和难点:发布平台、分类导航、作者导航、封面揭示、教材标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上研究概括起来看,文库数据库应为全文数据库,信息的揭示和导航应该清晰、完备、便捷,同时应积极利用最新技术成果。同时,韦庆媛[12]对高校文库网页栏目设计的原则进行了研究,并以清华文库网页为例做了说明;高明[13]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文库工作模式作了探讨,并对浙大文库网页的相关建设经验作了介绍。概括起来看,文库网页是文库资源征集信息发布的主要平台,是文库宣传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文库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文库网页的内容需及时更新,及时发布捐赠者及相关书目信息,同时应考虑与其它文库的链接问题,以构成一个整体的高校文库查询体系。

nlc202309031310

3.2 文库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些学者[14-16]还结合具体的文库建设,如北京大学文库、京师文库、中国人民大学文库、浙大文库、四川大学文库、兰大文库等,分析了这些文库的未来建设方向、需注意的问题等。概况相关研究,观点有:文库的建设要遵循普遍的规律,例如做好资源建设工作等,同时一定要紧密结合本校和图书馆实际,真正做好“特色化”,突出本校文库的特点。而文库的特色主要体现在特色资源上,这就要求文库的建设要突出重点,例如北京大学文库的“名师专柜”、京师文库的“名人专柜”等,能够使人对文库学术成果的重点一目了然。由于各校在管理体制上不尽相同,文库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图书馆在充分借鉴兄弟图书馆有效经验的基础上,在建设和管理文库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浙大文库为例,该文库在全国高校文库中声名卓著,在做好文献收藏工作的同时,积极研究文库的宣传展示功能、研究交流功能、竞争激励功能,使浙大文库的发展始终走在国内图书馆界前沿。此外,由于各文库的定位和功能不同,在建设中也有一些不同的思路。在文库资源方面,一些文库将本校硕士、博士论文加入,另一些则单独设置硕士、博士论文库,这和文库的场地安排、资金投入有关。一些文库能够提供馆际互借服务,大多数文库则不提供该项服务。这主要和文库资源的组织程度有关,从图书馆服务用户的角度看,应该实现无障碍的馆际互借服务。

3.3 文库建设的管理研究

文库建成后,其价值是否得到有效发挥,关键在于管理。目前文库在投入使用后,一般存在参观者数量有限的问题,文库的管理者不能因此而放松文库的规范化管理工作。为此,李紫健[17]、王家兰[18]对文库管理中涉及到的资源征集、管理模式及如何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问题做了探讨;罗莹[19]对文库文献的排架工作经验做了介绍。

3.4 其它相关研究

除上述研究外,我国学者还对文库建设的其它相关问题如特色化、藏书等进行了研究,如王建华[20]讨论了医学院文库的建设问题何彩英[21]讨论了公安院校文库的建设问题;赵林静[22]从学校重点学科的建设入手,提出建立重点学科专家论文库的设想、林益富[23]针对文库文献的收集工作提出了设立专项经费、有偿征收的设想;陶世夫[24]针对文库藏书建设中存在的“收全难”问题提出了文库文献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

4 结语

毋庸置疑,高校文库建设的相关学术研究对文库建设的发展及实践工作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校文库的学术研究涵盖了文库的数字化建设、发展策略等多个方面。但也发现现有的文库研究文献总体数量依然偏少,且不构成图书情报学研究热点,同时相关研究中较多涉及经验总结,理论高度有限。这些存在的缺陷也有待于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刘新文.建设高校文库 弘扬大学精神[J].情报探索,2008,(11):48-50.

[2]陈中文.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一大举措——高校图书馆建立“本校文库”刍议[J].黄冈师专学报,1995,(1):76-78.

[3]陶世夫.荟萃学术成果,努力为教学科研服务[J].北京高校图书馆学刊,1997,(3):9-14.

[4]王震生,刘银萍.高校文库建设刍议[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3,(6):54-56.

[5]张惠菊,孙桂英.谈高校文库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6,(3):56-57.

[6]史娟.完善高校文库建设之对策[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4,(2):40-41.

[7]邹爱芳.高校文库发展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07,(6):172-173.

[8]常春.建立高校文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9S):141-142.

[9]卓晓霞.建设文库全文数据库,为教学科研服务[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4,(2):44-46.

[10]贾芳.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文库建设——以中国人民大学文库数据库建设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48-50.

[11]黄婧,吴英梅.高校文库数据库建设实践研究——以京师文库全文数据库为例[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9,(5):37-41.

[12]韦庆媛.高校文库网页的栏目设计[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4,(2):32-36.

[13]高明.网络环境下高校文库工作模式的探讨——从“浙大文库”网页谈起[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4,(1):47-50.

[14]周家珍.高校文库建设之路的探索——北京大学文库15年历程的回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3):25-29.

[15]吴芳,高安明.探索高校文库发展——兼论京师文库建设[J].图书馆学研究,2005,(1):100-100.

[16]何华,吴建社.建设中的四川大学文库[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4):51-53.

[17]李紫健,张帆.高校图书馆文库工作的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6):24-35.

[18]王家兰.网络环境下高校文库工作实践[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4,(1):51-53.

[19]罗莹. 高校文库排架探讨——兼述广东海洋大学文库排架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7):95-98.

[20]王建华.关于建立“医学院文库”的设想[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1998,(A12):116-117.

[21]何彩英,徐镇强.公安院校图书馆文库建设刍议[J].公安教育,2005,(9):47-49.

[22]赵林静,李雪梅.重点学科专家论文库的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2):77-78.

[23]林益富.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库文献收集的问题[J].农业网络信息,2007,(6):64-65.

[24]陶世夫.探析高校文库藏书建设如何摆脱困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J].晋图学刊,2009,(1):77-79.

作者简介:王瑞菊(1966-),女,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馆员;彭冀晔(1979-),女,兰州大学图书馆馆员。

高校教师聘任制国内研究综述 篇3

高校教师聘任制国内研究综述

胡 霞(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西安 710062)

摘 要:高校教师聘任制是大学人事制度的核心,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成为学界的热点问题。以国内近年对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研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法、归纳法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学者的学术著作和论文,归纳和提炼了对于我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学者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4

题目: 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及对

策研究综述

人 文 学院小学教育专业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二年七月

摘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改革和深化,以新课程为导向的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与培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各级学校对于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与培养模式的研究。可是从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现状来看,对学生的教学技能的培养还没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偏重学术性,忽视了师范性,导致教学技能的训练成了高校师范教育中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从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论文的梳理与整合,明晰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对策。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不足,改进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也希望能够对师范生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对策

一、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师范生教学技能首当其冲地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将来的准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教学技能来实施和落实课程改革,成为改革成败的重要关键因素。因此,师范生教学技能发展研究已成为教师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改革和深化,以新课程为导向的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培养,成为我国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重要保证。各级学校对于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因此,有必要展开对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与培养模式的研究。

对于研究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教学技能有什么新的要求,教师应该怎样发展其教学技能来适应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在发展教学技能过程中遇到什么的困难和问题,如何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提高与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在实践的角度,可以提高高校在师范生培养方面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考核的有效性;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自主发展。我国大多数高校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是“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学实习”,除了“教学实习”,其他三方面都是偏重理论,实践层面的教学技能鲜有涉及。教学技能的建构不仅需要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在教学中和教学实际中通过实践发展。

二、国内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研究 在国外,以美、英、前苏联三国为代表,在教学技能领域所取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1.教学技能分类

70年代以来,美国一些教育家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了微观分析,把各种科学技能、技术和能力进行了分类整理,提出教师应成为教育“临床专家”,认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必须具备下列多方面的能力:教学能力、实验指导能力、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交往能力、学生社会活动组织能力、教科书处理能力、学生升学就业指导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示范能力、自制力、推理能力等。

2.美国和英国教学技能培养研究现状 ① 美国

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系首创微格教学,主要用于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借助声像的手段,经过观摩示范、角色扮演、重现记录、分析评价、反馈校正等一系列程序,对每项技能分别进行训练。70年代后,美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教育专业课程普遍采用“师资能力训练法’’,对教育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了重大改革,如以个别教学代替班级的集体训练,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能力加以分门别类后组成一系列教学单位,对师范生进行有选择的教学活动。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师范教育的研究者开始探索以普通学校为基地的师范教育,它的特点是进行实际技能的系统训练,并且伴随着考虑理论问题。课堂组织、行为管理、个别化教学、教学模式等课题是在夏季去普通中学参观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编写教案、课程计划的理论和实际设计。

② 英国

英国在60年代末引入微格教学,斯通斯(Stones)-与莫里斯(Morris)将微格教学的目的和作用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并将社会心理学的观点引入微格教学,对教学中的社会技能进行定义,对师范生进行分技能的训练,然后将各项社会技能综合在一起,整体地运用到完整的课堂教学中。英国教育和科学署在“教师职前培训改革”中,强调培训教师职业技能,其培训模式侧重点主要在于熟练掌握中小学规定的教学科目,培养班级经营、作业指导技巧以及提供学生优良的学习环境的能力。从2000年9月起规定所有参加教师认证者需要先通过技能检测(skill test),包括教学技能、语言表达、咨询与沟通技巧等能力,若未通过这些技能考试则只能受聘为非合格教师,最多五年。

总之,国外以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为典型,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主要是以微格教学和教育实习为主,教育实习相当受到重视,特别在美国,实习时间一般在350小时,甚至在学期安排上长达一年的时间。

(二)国内对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的研究 1.教学技能分类

广义的教学技能指以教育教学基本理论为基础,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狭义的教师教学技能特质学科教学基本技能。比如课堂教学基本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教学组织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等一系列专项教学技能。

在国家教委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技能分为:教学设计、使用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五类技能。在课堂教学技能中,主要设定了九项基本技能,即导入、板书、演示、讲解、提问、反馈和强化、结束、组织教学和变化技能。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重要的专业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进一步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对满足新课标的需要,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就有重要意义。

2.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存在的不足

① 高校学科设置不科学,致使师范生的知识与技能严重割裂。全国很多高等师范院校都开始注重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都开设了一些教师技能训练课。但从大部分院校目前来看,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过分偏重文化知识,缺乏专门的技能培训的课程,如三字一话、音乐、舞蹈、美术等技能类课程。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的抽象概括的程度很高,它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缺乏科学实证研究,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更忽视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各要素的研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这样学下来,师范毕业生的质量难以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因而也影响师范生的就业。

② 高校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训练的认识不足,实践环节太薄弱。高校对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很多教师认为教学技能时授课技能,而忽略了人文素质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二是叫教师技能的训练主要集中在课堂,忽略了课外训练以及实习基地的训练;三是只重视基本教学节能的培养,对师范生的培养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有效管理;加之微格教学课时少,经费投入不足,微格教学设备数量有限,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难以得到重视,所以教学技能的训练也就只流于形式,远远达不到微格教学的需求。而且在实习阶段,实习教师真正到实习单位上课的机会比较少。实习与实践机会的缺少,导致知识习得仅仅停留在记忆与理解层次,如何在类似的情景中灵活运用知识成为培养中的盲点,学习迁移的欠缺必然导致师范生处理实际课堂问题能力的缺乏。

③ 高校缺乏有效的反馈与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反馈与评价制度是保障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得到提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师范生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信息反馈,并不断修正训练体系的内容,将会有效提高师范生的教师技能掌握程度与水平。如果没有一套科学明确的教师技能评价制度,那么师范生的教师技能训练水平就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导致行为调节失去了依据,技能训练得不到提高。

④ 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自主训练不足。

随着大众化阶段高校招生数量的扩大,师范专业越来越不受到脚掌和学生的喜爱,很多人都是被调剂到师范专业的。很多师范专业的学生选择考研来换专业,所以很多师范生对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感兴趣。所以在平时的训练中,态度不认真,而且学校给师范生的训练机会本来就不多,各项技能得不到提高。

高等师范院校现行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课程的抽象概括的程度很高,它过于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逻辑性,缺乏科学实证研究,不能用来分析和解释实际的教育问题,更忽视了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各要素的研究,不能够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素养。这样学下来,师范毕业生的质量难以得到基层学校的认可,因而也影响学生的就业。

⑤ 师范生在现代信息教学技能训练方面薄弱。

目前,大部分师范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所需的硬件条件不足,媒体设备数量有限,部分课程内容只限于观摩、介绍,不能够满足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践的需要,制约了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致使师范生的现代信息教学技能不强,最终使他们在走上教师岗位后不能很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教学。教师技能的培养中极少涉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师范生的培养非常不利。3.提高师范生教学技能的策略

师范生的培养是高校向基础教育输送师资力量的源泉,针对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出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具备过硬教师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效提高广大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调整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① 调整课程结构,正确处理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现行的教学技能培养课程结构已不能满足未来教师对各种知识的需求。因此,首先,应转变观念、调整专业课程与教学技能课程之间的比例,加强师范生教育课程建设,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技能培养机制中的弱势知识。其次,应摒弃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中学科内容、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等知识分离培养的方式,建立并完善把教学法、技术和教学情境知识融入学科内容教学中的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一直是注重专业培养而轻师范技能培养,以致这些将走向讲台的师范生不知怎样将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媒体等知识应用于 4 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提高师范生的文化素质,要以文化教育取代以学科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要打破学科过窄的框架,提倡学科整合。另一方面,要处理好理论学习、教学技能和教育智慧培养三者的关系:理论是基础,技能是手段,教育智慧是最终目的。

② 高校应该提高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视程度,提供多元化实践空间。

教学技能训练师提高师范生作为“准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给与充分的重视。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对训练进行规划,加强学生的实践环节。多项研究表明,实践机会的缺失是直接导致师范生教学技能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有效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必须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形式和足够的实践机会。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加强教学模拟训练。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到中小学见习,提高学生的教学认知水平。二是加强微格教学训练。微格教学是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方法,可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三是完善实习保障机制,提供教学实践机会。从实习基地建设和实习时间两个方面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从而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教学法知来实施教学的机会。这些实践机会的获取与合理利用对其教学技能的提升有着深远的意义。

③ 注重教学技能整合训练,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反馈是教学技能训练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技能培养成败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应着眼于师范生技能行为的生成、发展及矫治和诊断策略,以提高师范生对自我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的认识水平为目标,侧重师范生技术行为感知、技术行为原理与行为操作的协同和沟通。按照这一要求,遵循目标性、发展性、整体性、突出学科专业特点等几个原则,依照真实教学情景中各种教师行为的实际状态需求与学科教学达标要求,建立起教学者、学习者、指导者不同视觉的价值参照常数,并尽可能地予以明确化规定和描述,使之成为具体的、行为化的、可测的和操作性强的反馈评价指标体系。

④ 加强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认同。

针对很多学生不喜欢师范专业之一问题,高校应该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坚定的职业意志。帮助师范生喜欢上教师这一职业,在情感上认同教师这一职业,从而提高师范生主动参与是放生教学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中来。只有师范生自己认识到教学技能的重要性才能跟好的完成各项技能训练。

⑤ 掌握和提升现代教育技术是师范生教学技能的重要内容。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时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新进行的体现。虽然现在的师范专业都开设了教育技术课程,但是课程开设时 5 间有限,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还需要学生自身、班级和学校等共同努力。学生应该运用课余时间来提高自己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学校也可以举办课件大赛等形式来激发学生提高教学技能的热情度。

三、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实施全面、综合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教育目标。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师范生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负有重大的责任。尽管国内师范院校在提高未来教师的素质方面进行了多种研究和改革,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这一领域内仍存在不少亟待提高的方面。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学技能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的拓展之中。随着微格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壮大, 教学培训模式的多样化和教学技能开发的务实性, 必然对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扎实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师资。可见,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是促进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

四、展望

一方面,我希望本研究中指出的师范生教学技能不足方面能引起高校师范教育一线教师的重视,将提出的解决策略真正实施到师范生的培养计划中去。各级教育部门能认识加强师范的教学技能的必要性,从而保证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能得到高校的重视。

另一方面,我希望本项研究理念能类推于其他非师范人才的培养上,教师可以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适当地加入培养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内容。即使非师范人才并不需要具备教学技能,但社会人生大舞台需要有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更希望本研究所贯彻和应用的理念和方法应用到更广泛的教育和学习领域。

参考文献: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5

(专业:社会体育

指导老师:董晋

学生姓名:梁宇)

摘要: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在学校体育提出体育教学应以“健康第一”的原则指导下,高校体育运动得到较快发展。网球运动是一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高雅的属性和适应人们追求时尚、关注健康需求的运动项目,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学生的喜欢,更多的人参与这项运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发,以太原市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为切入点,目的是为了对太原市普通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现状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与分析,找出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为我市乃至全省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和网球运动的普及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依据。

1.1国外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网球运动是在欧洲发明并逐渐流行起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在发达国家,网球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型的体育运动,即使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正在积极的地发展这项运动,并且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都可以参加。自19世纪末温布尔顿网球锦标赛拉开现代网球运动的帷幕,网球运动一直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尽管这项运动对场地器材条件要求较高,但迄今网球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热门运动。人们普遍认为,网球在世界各类球类运动中的地位仅次于足球,这种看法毫无夸张之意,尤其是在欧美地区,网球运动的普及面几乎是其他任何项目无法比拟的。如在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西班牙等一些网球运动强国中,人们对网球运动的热爱仍是与日俱增,从修建的网球场地看,确实可称的上星罗棋布。

在世界体坛所有项目的比赛中,网球运动的比赛是较为活跃的。在国际性的网球大赛中,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比赛为:温布尔登网球公开赛、法国网球公开赛、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和美国网球公开赛为主的四大满贯赛,年终总决赛、戴维斯杯赛、联合会杯赛等各类各层次的比赛,这些比赛在时间上贯穿全年,比赛地点遍及世界各地。在国外,网球运动的商业价值己被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网球赛事的高额奖金吸引着高水平运动员的参与,这种数额惊人的奖金和球星们的风采也是吸引更多人关注网球运动的原因之一。

1.2国内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我国。后来网球运动逐渐在教会学校中开展开来。1910年,旧中国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将男子网球列为比赛项目,从第三届运动会开始,又增加了女子网球比赛,并一直延续到1948年的第七届运动会。

新中国成立以后,网球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于1953年成立了中国网球协会,并在天津市举办了首次全国网球表演赛。1956年,中国网球选手又重新开始参加国际比赛。为了促进我国网球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自 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开始,网球一直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我国竞技网球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李婷和孙甜甜勇夺女双桂冠;上海成功举办的大师杯年终总决赛;在2006年和温网的女双决赛中,郑洁和晏紫勇夺两项大满贯的冠军;2007年澳网,李娜在第三轮比赛中以两个6比2直落两盘轻松淘汰了世界排名第10的萨芬娜,顺利挺进第四轮,这个成绩也创造了中国女网在澳网单打比赛中的最好成绩;2008年,郑洁在温布尔顿网球公开赛女单比赛中闯入四强;同年在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中,孙甜甜与塞尔维亚球员内纳德·日莫尼奇搭档夺得混双冠军等,这些都给中国的网球注入了极大的活力。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意识观念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网球运动的发展,网球运动在我国也逐渐由少数人参与到逐渐向大众普及

1.3我国学习网球运动开展现状

1885年前后,网球运动传入我国后逐渐在教会学校中开展起来。1898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办了斯坦豪杯网球赛,这是中国最早的校内网球比赛。20世纪初,北京的汇文学校、协和书院、清华学校、上海的圣约翰大学、南洋大学、沪江大学分别在北京和上海组织举办了校际间的网球对抗赛。1994年,中国大学生网球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大学生网球运动的发展有了新的起点。“大学生网球协会”决定从1994年起每年7月或8月举办一届“大学生网球赛”。首届全国大学生网球在浙江大学举行,这项赛事极大的推动了大学生网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

通过检索,查阅到数十篇关于国内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研究论文和相关著作,其中都有提到关于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分析。经文献资料检索,有关我国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和分析的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学者史伟在《山西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山西省高校大学生对网球运动很感兴趣,需求很大,但网球师资力量是影响山西省高校网球教学质量和规模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网球师资队伍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山西省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结合高校网球改革提出对山西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为太原市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学者郭守康在《南京市高校网球资源利用效益的研究》一文中指出师资力量的欠缺使得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网球的技战术。另外在网球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发挥与渗透网球文化的功效,导致大多学生对网球文化了解甚少,更没有通过网球运动提高自身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格,使南京市高校无法形成良好的网球文化氛围,也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网球的兴趣及网球水平的提高,并且结合南京高校网球改革提出相关师资力量建设的改革建议,为高校网球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参考。

学者谢欣池在《湖南省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湖南省普通高校师资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偏差比较严重,在总共78名教师中女教师只有4名,同时指出湖南省高校网球教师中许多老师“现学现卖”、“半路出家”去教网球,并且指教年限较短,对湖南高校网球发展和提高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学者高慧在《黑龙江省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教师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是知识的传播者,学校师资队伍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网球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是提高网球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学者调查黑龙江的10所普通高校中,73.8%的网球教师非网球专业,同时由于网球课程开设时间比较晚,普遍的网球教师教龄短。虽然网球教学发展比较快,但是远远不能达到篮球、健美操那样的气候,同时在教师的网球培训方面也是差距较大。网球教练员和教师的培训缺乏制度化,系统化、普及化,这对高校网球运动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同时在他提供的影响黑龙江省高校大学生参加网球运动的主要因素中数据中,师资水平占第二位。学者就以上问题,结合目前调查现状和科研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议和意见。

学者刘泳在《高校网球选修课中不同类型教师教学效果的对比研究》中指出专业运动员类的老师运动水平较高,各项技术都很突出,示范动作优美到位,他们所教授的学生都普遍能学习到标准的网球技术动作,同时也能在学习中获得很多理论方面的知识,授课效果比较好。第二类是普通类老师,是在大学前没有接触过网球,在大学四年期间专修网球。这类老师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都很一般,并且由于授课时间较短,在课堂的教学组织上存在很多问题,相比专业运动员类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第三类是进修类教师,在需要网球教师时,学校组织羽毛球或者兵乓球教师进修网球,回来后教授网球。这类老师在动作技术和理论知识上欠缺很多,但由于教龄比较长,在课堂组织能力上都比较

强。由此学者结合教学水平和教师水平的分析,提出了教师的水平是影响高校网球发展比较重要的因素,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研究的理论基础。

学者陆永江在《影响苏南地区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的主因素研究》中指出高校网球教师的网球技术是否全面,会影响到学生对网球运动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网球技术掌握的好坏程度,对网球知识的理解深浅。同时,学者指出年轻教师是网球教学的未来,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加强对于网球青年教师的培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只有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正教学中的缺点,完善自己的技术、战术,才能胜任高校网球教师的职务。这篇论文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相当好的研究前景和指导。

总的来看,近些年来有关网球科研的论文越来越多,研究范围已经从竞技网球逐步延伸到高校网球的,说明高校网球的开展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从高校网球的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必将对我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高校网球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高校网球的发展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对网球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着手,从一个比较细腻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网球运动开展受制约因素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样的研究,对我市高校网球运动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详细的理论参考依据。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研究综述 篇6

1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概念的界定

目前,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①王向东[1]等人认为高校自发体育社团指大学生为体验体育的娱乐性,掌握高水平的运动技术,缓解学习压力,扩大交往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体育团体,其随意性较强,管理松散。②刘明明[2]在《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一文中指出:高校体育社团是在校内部建立的体育组织和团体,它把具有共同兴趣、爱好和需要的学生的组织在一起,不受教学计划的束缚,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为其成员个性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③李霞[3]在《高校体育社团在构建群众性多元化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一文中,她认为高校体育社团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种自发的非正规的、松散的群众性组织。

根据上述有关文献,可以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定义做一个初步的归纳: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在高校专业性、学术性的背景下,青年学生为了适应体育多元化的趋势,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体育需求而成立的有着既定目标和规范的‘互益性组织’。

2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

关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在高校体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内众多专家学者都做了论述:王小娟[4]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高校体育社团可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和体育需求、营造社会化的终身体育环境、促进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行为、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起到加强校际交往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发展学生运动才能,为高校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这是高校体育社团在发展初期具有的显现作用。

在高校体育社团发展后期,李霞[3]等研究者认为,高校体育社团在校外群众体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表现在:发挥辐射功能,带动校外群众体育发展;发挥指导功能,提高校外群众体育运动水平。

任远金、陈双[6]在《论普通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提到,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是开展高校体育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为高校运动队提供了人才;学生体育社团的健身锻炼效应;学生体育社团成为学生交流的媒介;促进学生的社会化;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是大学生活的调味剂和增味剂。

马英利[7]等在《高校体育社团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体育社团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总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

杨左[7]等在《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中对社团的组织运作阐述的较为详细。他们认为,体育社团以单项运动形式构成为主,业余训练常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在社团中,绝大部分是男性社团,只有占调查总数4.0%的几个女性社团主要以健身操和热舞为基本运动形式,且存在时间较短。社团几乎没有理论和技术的必要指导,运动水平普遍不高,女性社团尤为明显;组织活动层次不高,对高年级学生不具有吸引力,三四年级退出社团的比例高。

丁斌在其《高校体育社团组织建设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不管是重点大学还是普通高校,体育社团的种类较少,而且趋向于社会上比较流行的运动。在性别方面,男性社团较多,女性社团较少,且主要以健身操为主,存在时间较短。此外,高校体育社团组织机构也不尽完善、活动开展少[8]。

张兆斌[9]研究发现,在选择锻炼项目上,对参加项目的人数从高往低前四位排列顺序如下:男生依次为篮球、足球、乒乓球、武术;女生依次为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排球。

从研究成果来看,国内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组织运作尚没有作深入的研究,研究多集中在体育社团的参与者内容、性别和项目上,缺乏对体育社团组织运作的具体动因分析和详尽的成员结构分析,伴随着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社团的组织运作显得尤为重要。

4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现状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研究集中于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赖炳森[10]和翟奕轩[11]研究提出,中国高校实行学生体育社团申请和审批制度的占83.3%,其中由校团委审批的占93.3%,由校团委实施日常管理的占44.0%,由校团委和体育部共同管理的占56.0%。因此,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存在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团委,另一种是学生(体育)社团—学生社团部—学生会—团委。其中,实行前一种模式是有其效率和生命力的,它的存在也将是长期的。而实行后一种管理模式的学校较少,在调查的学校里只有两所。因此,他们认为,“社团联合会”模式更能适应和满足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对高校体育社团管理进行较为详尽研究的是王艳、张建新[12]的《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管理》。他们认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活动不够规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科学;社团本身具有的自发性、自主性及目的的多样性等特点,致使对社团成员的管理难度加大;高校体育社团管理干部的素质有待加强;社团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经费缺乏保障。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我国高校对体育社团的管理没有相关部门执行具体的督导工作,自发性和自我管理是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属性,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需要有具体的运作形式,这样才能在高校发会更大的作用。

5 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对策研究

朱昌荣[13]认为应将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统一纳入学校体育教育管理体系,学校要将体育社团纳入体育部(室)统一管理,并形成独立机构,如体育俱乐部等,逐步打造体育课与体育社团相结合的整体体育教育模式。

刘强德[14]研究提出,要加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科学管理;加强与其他社团组织以及社区体育组织的互动联系;拓宽活动经费的来源渠道,努力推向市场。

田慧芬[15]认为高校学生社团自身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知名度;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应提供专业的指导,使社团活动正规化;学校应给予充分重视,加大资金投放力度。

综观以上观点,笔者认为对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应该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制度化的问题。

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内部管理还是外部管理,都还比较粗放,没有真正走上制度化发展的轨道。

第二,监督问题。

对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监督,国外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监督体系,有来自管理机构的监督,有广泛的社会监督,如舆论监督、竞争环境的监督、捐赠者的监督以及服务对象的监督,还有体育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

总之,高校学生体育社团作为我国体育社团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健康持续发展,不仅有利于增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加速他们的社会化进程,而且对丰富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摘要:本文从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概念入手,对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以期为高校学生体育社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高校就业文化研究综述 篇7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方方面面。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局面越来越严峻,本文从高校就业文化角度谈起,梳理了就业文化的含义、内容、作用,整合了高校在就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高校就业 就业文化 建设途径

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建设者,就业导向贯穿教育活动的始终。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探讨逐渐成为高校就业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就业文化的含义与内容

通过文献检索得出,国内学者对高校就业文化的研究比较多、有一定代表性的学者是郑文堂、郑纯、余敢才,他们关于就业文化的含义、内容、建设途径等方面有过梳理,并形成了一些比较连续的文章。

郑纯指出:国内较早提出就业文化主要是针对激烈竞争的职业上班一族,旨在倡导勤勉、踏实、清新、昂扬的快乐职场新文化,响应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流文化,减轻并力求改善目前在从业人员日益弥漫的职业亚健康状态。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就业文化的本意是在职场上改善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提升工作效率,是一种职场减压文化。而作为本文关注的高校就业文化,则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未就业阶段、就业过程中,社会、学校环境等要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格局、就业环境、就业氛围,从而与就业文化缘起上有着人员上、状态上、作用上的不同之处。

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含义,郑纯和凌辉剑在《加强就业文化建设提升就业竞争力》做过解释:大学生就业文化就是相对于高等院校学生在校园文化熏陶下形成的积极追寻自身价值,正确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就业理念总和而言的。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思考》一文这样定义:就业文化可以概括为在高校及其周边长期存在、形成的,能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观念、制度、评判等的总和。在这一基础上,就业文化既包括大学生的就业观、择业观等主观性因素,还包括国家制定的鼓励就业政策、学校实施的就业措施、社会就业工作机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性因素,是一个相互联系且相互作用的完整体系。

关于高校就业文化,笔者认为,更多的界定是指在高校中,高校行政部门、教务部门所创设的就业校园环境、开设的就业课程指导、策划的就业活动等营造出来的促进学生就业价值观、就业心理形成并且有促进就业行为的文化活动。

二、高校就业文化的作用

关于高校就业文化的作用,杨先梅认为:第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第二,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第三,有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第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第五,有助于为大学生就业提供灵活的思路。这主要是从就业文化对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而言的,可以看出:就业文化是一种熏陶性的、间接性影响大学生个人素质、价值观念的隐性行为。

《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的一文指出:就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发展建设的内在需求;健康向上的就业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就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就业措施的发展完善,有利于学校调整教学培养体系,推动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全面接轨;就业文化建设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这是从高校建设就业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言的,主要说明高校就业文化的建设氛围,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和高校校风、教学各方面建设的良好发展。

经过分析,关于高校就业文化建设的作用基本涵盖了以下方面:第一,高校就业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就业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第二,高校就业文化能够帮助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提升就业能力。

三、高校促进就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于高校就业文化建设途径,王强强等人提出“协调”“整合”“调试”的高校校园就业文化建设途径的六字方针。余敢才指出,就业文化必须构建以入口、培养和出口这三关为主线,以为道、为实、为用这三为的就业指导模式。

高校就业的核心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促进毕业生能够就业又好又快,达到人才供需平衡。本着这一理念,高校就业文化建设要经过长期的技术路线探索和丰富的经验积累。笔者认为,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高校学校管理层注重就业理念

高校要发挥自己在文化育人方面的优势,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导向作用,高校要在政治教育角度,做好大学生就业观的树立与认同,特别是对国家政策、号召的响应。

(二)高校增加就业途径探索

通过多种形式,通过走访、调研、拓展,积极开拓新的就业合作单位,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老的就业合作单位的合作活动;就业服务增加经济投入和人员投入;增加就业拓展经费的比例;对专业就业指导教师提供学习和进修的培训等。

(三)高校提高专业指导教师的能力

专业指导教师要熟谙国家政府就业政策、准确把握就业市场动态、充分了解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需求,具备比较完备的、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要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就业知识方面的专业性,设立特定的就业指导机构,通过这些教师组织校园活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辅导就业困难学生心理,以改善和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四)高校改革专业课程内容,增设就业指导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尤其需要在课程上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在实践课程、实习环节要结合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予以调整,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五)高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就业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就业活动为高校就业建设提供更好的准备工作。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就业网络资源建设,及时在校园网上更新就业信息,发布最新就业动态,让毕业生获取最新消息。开展模拟招聘会和就业展示等活动,让学生早期就熟悉就业的相关环节,了解招聘过程、面试技巧,等等。开展就业论坛,已就业毕业生与未就业学生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给未就业学生提供帮助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关于大学生就业文化的再认识[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7).

[2]郑纯,凌辉剑.加强就业文化建设,提升就业竞争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郑纯.大学就业文化建设对大学创新教育的作用[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4]郑文堂,李谏,孙宗瑞.大学生就业文化探析[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7).

[5]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高校文库研究论文成果综述 篇8

职位要求:

一、接受公司提供专业阶梯带薪培训,具备快速学习能力,掌握销售技巧和话术;

二、销售业绩提升,勇于挑战高薪,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耐心细致,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维持客户资源。

薪资及福利:

1、月薪+绩效奖金+车餐补贴+销售品质奖惩+季度长效奖金+荣誉岗次奖金; 试用期2-3个月,1000元+200元车餐补贴+提成奖金;

转正式,底薪1300元+200元车餐补贴+提成奖金;

晋升高级销售代表,底薪1500元+300元车餐补贴+提成奖金;

晋升销售主管底薪1800元+300元车餐补贴+管理奖金+提成奖金; 晋升销售经理底薪2200元+300元车餐补贴+管理奖金;

2、投五险(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养老保险,);

3、参加专业带薪培训,提供职业生涯学习和发展平台,并有机会参加公司培训和旅游;

岗位要求:

1、国家承认的正规大专院校及以上学历;

2、具有互联网推广、快速消费品、信用卡销售等行业销售经验者优先;

3、责任心、执行力、沟通能力强;性格开朗,乐观向上。

其他福利:

1.在职期间,“专升本”学习费用补贴,鼓励员工学习进步;

2.所有正式在职员工享受“共同成长奖金”、“学习发展奖金”、“边工作边娱乐奖金”额外的补贴;

岗位职责:

1、熟练掌握销售技巧和话术,具有较强的销售能力;

2、勇于接受挑战,抗压力强,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3、有效开拓市场,完成销售指标;

4、提供优质服务,确保客户满意。

岗位要求:

1、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

1、口齿清晰,普通话流利,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擅长与人沟通;

2、有较好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

3.有吃苦耐劳精神,并且有挑战高薪的欲望;

4、性格开朗,能承受较重的工作压力;

5、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责任感强;

上一篇:环境保护方案及措施下一篇:2024年楚雄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模拟试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