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2024-06-11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精选10篇)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

电与我们的生活

一、教材说明:

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从调查家电入手,区分出用的是什么电源,再过度到点亮灯泡,灯泡数由少到多,从而引发出串联和并联。电路出故障了,发展到检电器,通过实验活动,使学生对故障有更多的了解。在中间,教材又穿插了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使学生对电路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能够更好地做好防电准备

。从做个小开关到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起到了很好的锻炼作用。最后一课是我们选择了什么,目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良种连接方法。至此,学生有了一定的关于电、电路、电流的认识,学会了简单的电路连接。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获得对电、电路、电流的科学了解,建立导体、绝缘体的概念。

2、学会并联、串联电路的一般方法,培养整理、分析电路的能力。

3、培养长期动手实践的兴趣以及长期动脑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电流、电路的理解和串联、并联电路的实践。

教学难点:串联和并联的理论与实践。

四、教学环境:

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这个单元,并且对电路连接有了一定的掌握,在观察、实践中能够较好地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教学准备:

课件、点亮灯泡的材料、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由谈话直接进入课题

1、师:我们的新课已经上完了,从今天起,我们正式进入复习了。我们这学期学了许多科学知识,相信同学们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那同学们能不能回忆一下,我们这学期学过哪些知识呢?

2、生:述说本学期学过的知识点。(按单元内容来说。)

3、师:从同学们的谈话中,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掌握了许多知识。知识除了掌握外,还需要进行及时巩固。那我们今天就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揭题]

(二)理清知识脉络

培养动手能力

1、评“最佳小能手”,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方法。

(1)师:通过对电知识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对“点亮我的小灯泡”进行连接。老师这里有一定的材料,请一位同学上来连一连,看是否能连接得又快又正确。其他同学在草稿纸上画好电路图。

(2)学生上来连接灯泡,其他学生画电路图。

(3)拿出同学连接的实物,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其他学生评价,连接得是否正确。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连接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复习灯泡的连接方法和电池的连接方法,让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连接。)

(3)请学生说一说假如要连接两个小灯泡,并使它发光,可以有哪些方法?你能把它们画在草稿纸上吗?

(4)一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画。画好后进行交流、反馈、评价。(连接正确吗?还有其他方法吗?为什么要这样连接?)

师小结:连接电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串联,一种是并联。串联和并联各自有自己的特点。当用电器串联时,其中一个坏了,则另一个用电器也不能使用了;当用电器并联时,其中一个坏了的时候,另一个用电器还能继续使用。所以家里面的开关与插座都是并联的。

(5)同学们已经画好电路图了,那同学们能说一说电流情况是怎样的吗?

(6)家里面用电器都要装上开关,同学们能说说开关是怎样工作的吗?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引出导体和绝缘体,并举例进行说明)

2、检测电路,判断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师:当我们连接好电路时,合上开关却发现小灯泡不会亮。你能找出其中的原因吗?

(2)生回答可能出故障的原因。

(3)我们需要用什么来进行检测?(电路检测器)

(4)小结:电路检测器就是把连接好的电路小电灯座上的一跟电线头拆下,另外再连上一根电线。在检测时,要把被检测的物体放在这两根电线之间,接通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检测时要检测两次,而且不要去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三)分析接线柱盒,培养分析推理的能力

1、给学生出示一张4接线柱盒情况示意图,让生进行分析。

2、找出它们的特点。(与哪一个接线柱有关的,验电器上的灯泡都不亮。那这个接线柱就肯定没有被连接进去。再来分析其他接线柱的情况来推断其内部连接情况。)

3、学生进行推断画图。

4、交流、反馈、评价。

附:(作业纸)

有一个4个接线头的盒子,小明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后,把接线头之间的连接状态记录在下表中。

哪组接线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请你根据测试记录,推测里面的电线是怎么连接的,在下面图中用线表示你的推测结果(如果有多种连接方法可画在后面的空白处)。

(四)联系第八课

设计一个房间照明电路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探寻电的有关知识,知道了电路的串联和并联,能根据电路图来连接实物,也能够根据实物画电路图。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我们来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下照明电路,做在草稿纸上。

学生们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下课。

七、教学板书:

串联:电流只有一条路径

电路

并联:电流有多条路径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2

(一)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相关的概念。

难点:对数轴、绝对值等的理解。

二.具体教学内容:

有理数的基本概念

1.负数

在正数前面加“-”的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整数0正分数负整数有理数有理数0负整数正分数分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负分数

3.数轴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1)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所有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4.相反数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1)数a的相反数是a(a是任意一个有理数);

(2)0的相反数是0;

(3)若a、b互为相反数,则a+b=0

5.倒数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a0)

(1)a的倒数是a;

(2)0没有倒数;

(3)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

6.绝对值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

(1)a的绝对值记作|a|;

(2)若a>0,则|a|=a

若a=0,则|a|=0

若a<0,则|a|=a

(3)对任何有理数a,总有|a|>0

7.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1)可通过数轴比较

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8.科学计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1)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

(2)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精确到的数位止,所有的数字,都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

(3)近似数就是与实际数非常接近的数。

三.考点分析

对负数意义的理解,绝对值的代数和几何意义,有理数的分类,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等都是中考命题的热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把握能力。

n【典型例题】

例1.判断正误

(1)a一定是正数;

(2)a一定是负数;

(3)(a)一定大于0;

(4)0是正整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1)由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可知,a可是任意的数,既可以是正数,还可以是负数或0,故不正确。

(2)由上题可知,当a是负数或0时,a是正数或0,故不正确。

(3)(a)是a的相反数(a)a,但a可以是一个负数,故不正确。

(4)由定义可知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不正确。

例2.若|x||y|3,且x、y都是整数,请写出符合条件的x、y的值。

分析: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数轴解决问题,即x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y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为3。

解:由题意知,x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与y对应在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之和为3。

从数轴上可以看出,x、y可以取的数应为从-3到3之间的整数。

∴(1)当x=-3时,y=0

(2)当x=-2时,y=1

(3)当x=-1时,y=2

(4)当x=0时,y=3

(5)当x=1时,y=-2

(6)当x=2时,y=-1

(7)当x=3时,y=0

abbccaabc

例3.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化简|ab||bc||ca||a||b||c|。

分析:本题考查数轴上的数的大小及绝对值的代数意义

解:由上图可知a0bc

∴ab0,bc0,ca0

|ab|(ab),|bc|(bc),|ca|ca

∴|a|a,|b|b,|c|cabbccaabc

∴|ab||bc||ca||a||b||c|

abbccaabc(ab)(bc)caabc1(1)1(1)1 0 

例4.近似数1.85与1.850的意义相同吗?为什么?

分析:根据近似数的意义,明确1.85和1.850意义是不同的。

解:近似数1.85和1.850表示的意义不相同

1.精确度不相同,1.85精确到百分位,即0.01,1.850精确到千分位,即0.001;

2.有效数字不同,1.85有三个有效数字,1.850有四个有效数字;

3.取值范围不同,1.85的准确值m应满足1.845m1.855,而1.850的准确值n的范围是1.8495n1.8505。

例5.若|a3||b5|0,求ab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绝对值的非负性

解:∵|a3|0,|b5|0

∴若|a3||b5|0

则|a3|0,|b5|0

∴a30且b50

∴a3且b∴ab3(5)2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1.已知|a1|5,则a=()

A.6 B.4

C.6或4

D.6或4

2.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A.bc0a

B.abc0

C.acb0

D.b0ac

3.已知a、b是两个有理数,则ab与a比较,必定是()

A.aba

B.aba C.aba

D.大小关系取决于b

4.a、b互为相反数,下列各组中不一定互为相反数的是()

33A.a和b

22B.a和b

C.a与b

5.已知|m|5,|n|2,|mn|nm,则m+n的值是()

A.-7 B.-3

C.-7或-3

D.-7或7或3或-3

6.已知a、b、c在数轴上位置如图所示,用“<”或“>”连接

ac_________0

ab_______0

b___________c

|a|____________|c|

ab和D.22

7.若|m1|m1,则m_______________1;

若|m1|m1,则m________________1。

8.近似数7.280精确到__________位,有__________个有效数字。

29.若a、b互为倒数,m、n互为相反数,则(mn)2ab____________。

10.把-3.5,|-2|,-1.5,|0|,3,|-3.5|表示在数轴上,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出

3来。

11.若|3x1|与(y1)互为相反数,求x,y。

2【试题答案】

1.C |a1|5a15

a4或a6

2.D

3.D

5.C

4.B |mn|nmmn0m5,n2mn7或3

6.> < >

<

7.

<

8.千分

9.2

13.51.5|0||2|3|3.5|3

10.22

11.|3x1|(y1),|3x1|(y1)0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教案沪科版 篇3

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

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 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

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

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 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 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 ,简称 ,

符号是 。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

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

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

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

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

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 、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 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4

整体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2.掌握有理数的运算,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多个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由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的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情介绍

学生虽然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但根据具体例子探索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尤其用语言概括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不能越俎代庖。内容分析

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实际是两个有理数相乘法则的推广和运用,该法则也是后面乘方的幂的符号性质的依据,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自行探索和用语言归纳法则,特别让学生学会按负因数的个数对乘法进行分类研究。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难点:按负因数的个数对乘法进行分类研究。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导语: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有理数相乘,我们应怎样运算?怎样快速运算?这就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展示】

判断下列各个乘积的符号:

1(1)2(3)45;(2)(3)7()3.2

2(3)4(2)(3.4)(5.8)5 2(4)3.14(4.8)()02012

9【合作探究】 生:举手回答 【问题解答】

其中,积为正数的有……,积为负数的有……,另外,乘积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有…… 【问题展示】

多个有理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 【合作探究】

生:举手回答,可有不同意见。【问题解答】

师:几个不等于0的因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自主解答】 计算:

45(1)(7)();

314

11(2)(10)()(8)

5三、小结与评价

通过本课的探讨学习,你获得了哪些新的知识,你认为你有哪些方面的进步? 【回答要点】

(1)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2)帮助学生揭示规律,多个非0有理数相乘,先根据负因数的个数确定积的符号,再把各个乘数的绝对值相乘,作为积的绝对值。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掌握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进一步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习题超市

1.下列各式中,积为负数的是()

A.(2)3(6)B.(3.2)5.7(3)(2)0 C.(5)()(4)D.6(3)(6)()2.计算:(1)(2)(3)(4)的结果是 3.计算:(10)()(8)15131215)0(8)4.计算:(20)2.5(1255.计算:(10)(3)()()()

关于一年级科学小草上册教案优秀 篇5

1、学会 4 个生字,认识“白字旁”。

2、认识 9 个字。

3、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4、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太阳出来了,露珠蒸发了,是一种自然现 象。

教学重点:

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教学难点:

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太阳出来了,露珠蒸发了,是一种自然现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知道“珍珠、泪滴”指的是露珠。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亮晶晶、羞答答”的意思。

课前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 2 个伙伴,快看他们来了:仔细听听, 他们在说什么呢?放课件 小鸟真是一个善学好问的好孩子,我们能不能也向它那样也来问问小草,问 问小花呢?[边说边贴出小草、小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12 课[边说边板书 “问]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看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2、同桌对读:听听字音读准了吗?

3、检查读音 出示生字卡片 出示词卡 自读 指名读。

4、现在我们把这些字词放到课文里,再小声读一读课文,看你能把它句子读通 顺吗?

(二)分析课文

1、读小草部分看,小草在向你招手,我们一起来问问它吧。

(1)小声自由读。

(2)现在你的同桌就是小草,你快点问问他。(同桌对读)

(3)我想当小草(师戴上头饰),谁来问问我呀?(指名读)

(4)谁想当小草,谁来问问他?(指名读)

(5)揭示答案:问:小草挂的是什么呢?[根据回答可出示“露珠”一词]

(6)露珠什么样,你再读读书。什么叫亮晶晶吗?

(7)那你知道还有什么也是亮晶晶的吗?

(8)再读 听出小草挂的是什么。

2、读小花部分 小草挂着的一串串的,亮晶晶的是——露珠,那小花捧着的 又是什么呢?快去问问小花吧![课件]

(1) 自由读。

(2) 这回你的同桌变成小花了,你快点问问他。(同桌对读)

(3) 小花捧的是什么呀?

(4) 谁想当小花?谁来问问他?(指名读) [课中操]

3、学最后一部分 淘气的小露珠来找小草小花玩,好像一串串珍珠,又像一 颗颗的泪滴。这时,太阳公公升起来啦,快看,小草小花怎么了?

(1)(出示课件)你快小声读读吧!(自由读)

(2)谁能说一说,小草小花怎么了?(指名读)

(3)理解词语: 什么样子是“羞羞答答”? “藏”“抹”什么动作?

(4)那你能加上动作再读读吗?(自由读)

(5)指名读。

4、看,小鸟又飞来了,这次你们和小鸟一起再问问小草小花吧!(齐读课文)

三、练习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问小草问小花,知道了什么?原来小草挂着的、小花 捧着的是露珠。

五、作业

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2 问小花,问小草 珍珠 泪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 4 个生字,认识“白字旁”。认识 9 个字。

2、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教学重点:

学会 4 个生字。

教学难点:

学会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课前准备: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了 12 课,谁来有语气的给大家读一读。这一课的生字大家 会写了吗?

二、新课

(一)学生字 读词语

1、看生字表 自读 指名 齐读音节 说一说 4 个字的笔顺 描 2 个 描第一 个,注意笔顺,描第二个,注意位置 。注意:的是白字旁 问是门字框(认真 看笔顺跟随表)

2、读词语 小花 小草 珍珠 泪滴 一串串 一颗颗 亮晶晶。

(二)用“什么”提一个简单的问题,请小朋友回答。

三、练习

朗读课文,指名读。

四、小结

写字一定要认真。

五、作业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6

活动一

海豚小档案

【活动时间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制作海豚小档案。

第2课时:展示与交流。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豚的形态特征与特殊本领等知识。

2.了解小档案的整体设计要点,完成“海豚小档案”的基本设计与制作。

3.增加对海豚等海洋生物的关注与热爱。

【活动重点】

了解小档案的整体设计要点。

【活动难点】

完成“海豚小档案”的基本设计与制作。

【活动准备】

u

教师准备

收集有关海豚等海洋生物资料,制作成PPT;小花贴纸若干。

u

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多途径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并查阅小档案的样式;准备设计小档案所需要的纸、彩笔、剪刀等。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课件出示海洋图片,设问:你知道浩瀚的海洋里有哪些海洋生

·思考自己所了解与喜欢的海洋生物。

·学生代表交流,说

·通过组织学生观看海洋图片与回答问题,交流课前搜集到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物?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及时回应学生的答案,引出课题。

明原因。的海洋生物资料,激发学生对海洋生物的关注与热爱,同时引出探究对象——海豚。

交流探讨

·组织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和海豚有关的信息。

·呈现一组海豚表演的图片,引出活动:制作一份“海豚小档案”。

·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小档案资料思考“海豚小档案”的构成要素及内容要求,并组织学生交流归纳。

·自由发言,说说自己了解到的海豚知识(如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相关故事)。

·观看海豚表演的图片,总结海豚的形态特征与本领。

·思考如何设计“海豚小档案”。

·初步感知海豚的形态特征与特殊本领,激发对海豚的喜爱之情与制作“海豚小档案”的主观愿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小档案的基本要素,引出“海豚小档案”的设计要点。

设计制作

·指导学生进行“海豚小档案”的整体设计,完成书面的设计方案。

·组织学生交流整体设计方案,归纳整理内页条目。

·组织学生修改设计方案,制作“海豚小档案”。

·明确本组制作的小档案中的主要栏目及栏目下的内容。

·推选小组代表在全班交流。

·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档案袋、档案封面与内页条目的制作。

·完成“海豚小档案”的整体设计与基本制作。

·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

总结评价

·总结本次活动情况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

·回顾本次活动中对海豚的认识及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养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培养与他人协同合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课后要求:多渠道收集资料,完成“海豚小档案”(主要指内页部分)。

·明确课后活动任务。

·在小组内分工,课后共同完成任务。

作的能力。

【板书设计】

海豚小档案

档案袋:美观大方、富有个性

小档案

面:主题鲜明、图文并茂

页:条目清晰、内容丰富

“海豚小档案”内页条目:种类数量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特殊本领

与人类的关系

……

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深入了解海豚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特殊本领。

2.小组合作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

3.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保护海洋生物的意识。

【活动重点】

了解海豚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特殊本领。

【活动难点】

对收集的资料和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类。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资料,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海豚小档案”;准备制作小档案所需要的纸、彩笔、剪刀等。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总体回顾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次活动的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在收集资料、制作“海豚小档案”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得到的帮助。

·总结档案的主要构成要素、制作小档案的要求。

·简述制作小档案的过程。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示交流

·组织学生小组间展示交流各自完成的“海豚小档案”,在交流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海豚小档案”参评标准。

·呈现评价标准。

·请学生投票评选出一份最佳“海豚小档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介绍自己制作的“海豚小档案”。

·择优组合或补充完成一份“海豚小档案”参评标准。

·了解评价要求。

·认真欣赏与倾听各小组代表的展示与交流。

·投票。

·深入了解海豚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特殊本领。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梳理信息的能力。

总结评价与

延伸

·组织学生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与活动中产生的疑问。

·出示评价表(“星星榜”)。

·提出延伸活动:制作一份其他海洋生物的小档案,与同学、家人分享。

·发言,相互解答疑问或给出建议。

·自我评价。

·明确课后活动任务。

·培养问题意识和善于反思的习惯。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篇7

1、小小科学家

教学内容: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的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具、学具准备: 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学生活动 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舞蹈家 个性备课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 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小结阶段让学生说说科学家

是什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说你还知道哪些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

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样的人。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板书)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2、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现大自然大树是

怎么长高的? 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奥秘的人 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小结: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教学反思 :

2、小小工程师

教学内容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钱币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

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 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 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 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

活动二: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板书: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什么不一样。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工程 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

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注意事项:作,交流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还知道哪些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谁来说说看。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 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上好科学课P;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 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教学内容 :上好科学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遵守规则。教学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教具、学具准备: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

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 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 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验室 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比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 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

活动二: 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活动三: 制定科学课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师: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

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注意事项: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师: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的规则 小结 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上的这张图。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

单元目标:

1.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2.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3.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4.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5.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了解感官 我们用什么来观察?

用哪里来看?——眼睛。(眨眨眼睛)用哪里来听?——耳朵。(摸摸耳朵)用哪里来闻?——鼻子。(用力深吸一口气)

什么器官让我们吃出味道呢?——嘴巴(伸出舌头)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呢?——皮肤(摸摸自己的皮肤)整理学生对感觉的已有认识,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 活动。

二、眼睛

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

1.观察教材中森林的图片,你找到了什么小动物? 2.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3.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三、耳朵

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

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

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

四、鼻子

1.你记得什么东西是香的?什么东西是臭的? 2.你喜欢什么样的味道?

3.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我们的鼻子?

4.不认识的东西可以用随便用鼻子去闻吗?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2.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作为课后思考)

5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

教学反思 :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课前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来品茶

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每个同学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喝水的杯子分别尝尝三种不同的茶的味道。

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

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3.第二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捏住鼻子,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4.从品茶的小实验中发现: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

注意:这里利用时机引导学生未知的东西不能随便闻和吃。

二、观察蜡烛

1.每个小组内的桌面上黏上一根蜡烛。

2.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蜡烛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3.老师点燃每个小组的蜡烛。

4.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点燃的蜡烛的特点。蜡烛点燃以后是什么颜色的火焰?闻起来有味道吗?温度是怎样的?蜡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注意:提醒学生不能用手触碰火焰和滴下的蜡油。5.刚才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感官呢?

引导学生:“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挑西瓜

1.你知道有经验的人是怎么样挑选西瓜的吗? 2.翻开书第17面,从书上找找挑选西瓜的好方法。3.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器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课前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观察大拇指

1.引导学生用三种方式观察大拇指。(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来回移动,直至看清楚。

(2)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看太阳的严重后果,进行安全教育。(3)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镜头紧贴手指,眼睛紧贴观察孔,调节旋钮,知道看清晰为止。(尽量让学生看完书自己说)2.提问:用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见学生活动手册P6)

3.引出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二、听诊器

1.老师演示使用听诊器的方法。2.学生轮流上台体验。(1)用耳朵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2)用听诊器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3)分享感受: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 3.引出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课件出示: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2.课件出示:盲杖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3.课件出示:助听器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4.(学生活动手册)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小结 教学反思 :

第三单元 用大脑思考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

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指名来讲故事。

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学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动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小结课堂。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

3、培养学生初步自主探究物体的能力 重点: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难点:

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铅笔、自动铅笔、彩色水笔、纸、1杯红水、图钉、硬币、陀螺 教学流程:

研究铅笔的奥秘 研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拆装自动铅笔比赛 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画硬币 画圆 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1:探究铅笔的奥秘

1、观察三只铅笔有什么不同

2、各组交流汇报

3、讨论笔心粗细与写字有什么关系

4、总结发现的秘密

5、教师讲解

活动2:探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1、提出问题:自动铅笔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去探究。

2、开展拆装自动铅笔的比赛 活动3: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1、让学生用彩色水笔画画

2、讨论彩色水笔内的水是怎样来得

3、研究怎样解决问题

活动4:研究画硬币和画圆的方法

1、研究画硬币的方法

2、研究用笔画圆的方法

3、制作五彩陀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4、认识常用尺 重点: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木直尺、刚直尺、钢卷尺、皮尺、学生尺、纸质软尺、木板、铅笔、方形、圆形物体、绳子 教学流程:

认识常用尺 认识厘米和尺的刻度 学习测量方法 测量练习

研究不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不同尺怎么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几种常用尺的外形

2、介绍古人曾经使用的一些测量方法 活动2:认识常用尺

1、知道尺子是多种多样的。

2、观察常用尺上的符号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最大厘米刻度线。活动3:用尺测量的方法

1、教给学生用尺测量的方法。

2、学生充分练习。

3、选择较难的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4:使用图形尺

1、观察图形尺

2、认识图形尺的构造和用途。

3、学生自由练习课后小结: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重点: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难点:

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教学流程: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设计一种新铅笔 制作不

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过程:

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

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 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

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

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 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

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板书设计

12、轮 子 的 故 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1、衣服的图片

2、学生自带一件最喜欢的衣服

3、各种特殊衣服的图片 教学流程:

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搜集衣服资料 给衣服分类 认识特殊的衣服 整理自己的衣柜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1、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2、引导学生在颜色,大小,图案,材料,款式,穿着场合,穿着季节等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

3、出示图片 活动2:给衣服分类

1、观察和比较教师和学生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衣服

2、学生给衣服分类

3、汇报分类方法 活动3:认识特殊的衣服

1、出示书中的图片认识特殊的服装

2、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衣服 活动4整理自己的衣柜

1、学习集中存放衣服的方法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8

活动二

到月球上过中秋

【活动时间安排】

共2课时。

第1课时:了解月球环境,确定“登月”准备。

第2课时:制订“月球上的中秋”活动计划。

第1课时

【活动目标】

1.了解月球的环境及“登月”所需准备。

2.培养探究精神。

【活动重点】

针对月球环境全面考虑“登月过中秋”的相关细节。

【活动难点】

比较、分析月球与地球环境的异同。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收集并了解月球环境的相关资料及宇航员在月球上的视频片段;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

了解月球环境。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设问:同学们知道“神舟十号”的太空之旅吗?

·设问:也许有一天,所

有人都可以到太空旅行。在中秋来临之际,你想到哪个星球去旅行呢?为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到月球上过中秋。

·回顾并交流“神舟十号”的相关信息。

·全班交流各自的想法

与理由。

·从生存环境方面对他人的设想进行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及对月球之

旅的兴趣。

了解月球环境

·设问:月球的环境是怎样的?

·请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组织组间交流。

·总结:月球上引力是地球上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以固体水和气态水存在;大气稀薄;昼夜温差极大。

·小组讨论,记录了解到的月球环境。

·各组交流,总结月球环境。

·培养学生资料共享的意识。

·引导学生了解

月球环境的相关知识。

确定登月装备及生活规则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对比月球与地球环境的区别。

·设问:如果要到月球生存,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提示学生可以借鉴宇航员登月装备相关的知识。

·组织学生交流。

·小组讨论,从引力、水资源、温度等方面讨论月球与地球的环境差异。

·从人类的日常生活(如吃、穿、住、用、行)方面思考登月准备并罗列安全事宜。

·完成学习单和评价单。

·培养学生分门别类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

到月球上过中秋

自然环境

安全问题

吃、穿、住、用、行

对比地球环境

借鉴宇航知识

第2课时

【活动目标】

1.制订在月球上过中秋的活动计划。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活动重点】

制订并完善在月球上过中秋的活动计划。

【活动难点】

有针对性地全面考虑“登月过中秋”的相关细节。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思考在月球环境下可以开展的中秋活动。

【活动过程】

活动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制订活动计划

·设问:如果在月球上过中秋,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

·组织学生发言。

·及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罗列较为合理的设想。

·提示学生:设计的活动应围绕中秋开展,同时,也应该考虑在月球环境下开展的可能性。

·结合月球环境及人们在月球上生存的限制条件,提出适合在月球上开展的中秋活动。

·明确制订计划的要求。

·完成活动计划。

·小组交流计划,相互质疑或借鉴。

·培养学生按计划行事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总结

·设问:通过本活动,你

·从对月球的认识及小组合作的感受等方面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养

有哪些收获?

·完成自我评价。

成及时总结与反思的探究意识。

【板书设计】

“月球上的中秋”活动计划

完成计划:

中秋可以举办的活动→活动条件→适合在月球上开展吗?

完善计划:

是否有新意?是否有趣?

评价: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9

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2、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3、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二、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

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

(2)

汇报。

(3)

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

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

汇报。

(3)

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

(1)

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

(2)

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

(3)

小组交流。汇报。

(4)

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三、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2、太阳钟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3、昼夜交替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用地球仪、手电筒模拟昼夜的形成。2.知道昼夜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3.能够根据地球自转大致推算出某地的时间。

4.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主要内容,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进步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昼夜变化的成因。难点:根据已知条件推算某地的时间。教学准备

手电筒、地球仪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人类对昼夜现象形成原因的探索 1.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讲述:人类很早就对昼夜的形成进行了探索,并形成了许多观点。

三、模拟昼夜的成因

1.讲述:昼夜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认识。2.介绍模拟实验的方法。

(1)用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仪代表地球。

(2)围绕地球仪转动手电筒,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太阳绕地球一周,可能需要多长时间。

(3)固定手电筒位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的明暗变化,提问:地球自转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一周需多长时间。3.学生实验。

4.比较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和太阳绕地球所需时间的长短。5.思考并交流:通过以上实验能够说明昼夜形成到底是什么原因?

6.小结:太阳不可能用24小时围绕地球转一圈,说明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不会是太阳围绕地球转动的结果,而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因此昼夜交替只能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7.讲述:哥白尼是世界上第一位对“太阳绕地球转”的看法产生怀疑,并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一正确结论的人。

8.演示:当太阳(电灯)照射地球(地球仪)时,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部分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黑暗部分又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9.学生讨论并交流。

10.在地球仪上插一标志,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并思考:当标志从明亮部分转到黑暗部分的交界处时,这是一天的什么时候?标志进入黑暗部分是什么时候?标志从黑暗部分转到明亮部分的交界处时是什么时候?标志正对太阳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

11.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所在位置,观察:当中国是白天中午时,哪些国家是黑夜。

12.交流并总结昼夜成因。

四、认识不同地区日出时间不同的原因及时差对人的影响 1.我们知道了昼夜形成的原因,你能解释以下现象吗?

用多媒体展现自转中的地球,标出北京、纽约和巴黎的位置。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纽约和巴黎的观众应该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转播?为什么?

2.学生讨论并交流当一个地方是黎明的时候,哪些地方是黄昏?哪些地方是正午?哪些地方是午夜? 3.小结。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4、看月亮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作记录。

2、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能够克服恐惧感。能够实事求是地观察。

教学准备 :

学生准备:月相观察记录本,月相观察纸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的,你的观察怎样?

2、今天我们来学习整理下我们的观察记录。

二、学习新课

1、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1)你看过月亮吗?你还记得它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月球明亮部分的形象叫月相。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1)装实验装置,分小组实验。

(2)观察模拟的月相变化。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3、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把我们的观察记录资料整理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2)分享交流我们的记录,比一比谁记的最好、最准确。

(3)小结: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4、阅读:月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变化,形成不同的月相。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继续观察月球的运动,你还能发现什么?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3、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酢桨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

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

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多媒体展示有关花钟的详细内容)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5、我们可以通过什么途径了解答案?

6、学生讨论、交流各自的研究方法。

7、师生共同确定研究方法并进行调查访问。

8、交流调查访问结果。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区分什么是自然物,什么是人工物。

2、动手用自然物,搭建一个人造物。

3、交流更多的用自然物搭建人造物的事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比较自然和野外娱乐场景的不同的。出示游乐场游玩图片,交流游玩的心情与体会。

提问:游乐场哪些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如:滑梯、摩天轮、各种玩具,建筑。

2、在野外你看到的景物与游乐场有什么不同? 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自然景物。

二、揭示自然物与人工物的概念

自然物:自然界中自然形成的如:山脉、河流、树木、等。人工物:是人类开采、创造,运用自然界中的物质。

三、找一找,区分自然物与人工物。

1、看书33页,找一找,说一说。

2、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四、动手搭建一自然物

1、小组合作完成。

2、上台交流展示。

3、评价,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自然物,人工物,说来说你都知道有哪些?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二、看看图片,说说你都在哪见过这些物品,它们可以干什么?、三、初步了解自然物与人工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树木:可以净化我们的空气,美化我们的环境。也可搭建房屋、制作桌椅等。羊毛;制作毛线、毛衣、衣服等 铁矿石:冶炼钢铁、制造汽车。

1、举实例说说还知道哪些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

2、看图片了解还有哪些自然与人工结合的产物。

3、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活动用书。

四、小结: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么多自然物与人工物结合的产物,这都要感谢我们的社会,社会为我们的幸福生活创造了便捷。以后你们长大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2.通过分组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学生提高的团结协作、探究学习的能力。3.通过数字、数据、图片、图像等资料教学,学生养成分析对比、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感受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生发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片展示法、小组探究法等。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已经将学生分为衣食住行四组,并让每组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过渡:我们之前已经让大家课下收集相关的资料了,现在请每组的同学给我们展示一下各自收集的结果,我们大家一起来看我们的生活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一、衣的变迁

第一组学生展示20世纪50年代,60、70年代以及90年代以后的服饰图片。学生观看图片,教师提问:那么,改革开放前,人们的衣服从款式到颜色有什么特点呢?改革开放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以前的生活水平低下,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物质生活在不断的提高,这都表现在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布票‛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当时20世纪50年代初物资比较匮乏,为保证人人能买到基本生活用品,对紧俏物资采用发票证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

二、食的变迁

【过渡】‚民以食为天‛,‚吃‛的变化也很大。究竟有哪些变化呢? 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后,教师继续提问: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但要吃饱,还要吃好,人们开始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三、住的变迁

【过渡】人们常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我们现在吃得好了,穿得好了,住得也好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怎样的改善呢?

四、行的变迁

【过渡】安居才能乐业,人们穿的好,吃的好,住的更好,工作的劲头就更足了。生活也就更加有滋有味了。闲暇之日呼朋唤友出去走走。节假日你们外出时,都乘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现代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后请第四组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图片。通过对比,学生直观感受交通工具的变化。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展示城市交通堵塞的图片,请学生为改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以历史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之后请小组代表发表观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开辟新的公交线路、大力进行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轨道交通、提升市民素质等等。树立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的健康生活,并且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

五、小结: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社会,社会就是一个大家庭,我们要团结。

12、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了解轮子的演变,培养幼儿联想、推理能力。[教学准备]:课件、自制轮胎车。[教学过程]

一、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引起学生对轮子的注意。

教师骑自行车进入,‚同学们,你们好,老师知道今天要和同学们见面,骑了一辆自行车飞快的赶了过来,同学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跑这么快吗?‛

‚对,因为它有轮子,轮子在哪儿呢?‛ 请学生找一找自行车的轮子。(提醒学生注意脚蹬处的齿轮。)

二、通过和轮子玩具玩游戏,了解轮子的异同感受轮子的作用。

1、轮子玩具,体验轮子带给来的乐趣,知道生活中常见有轮子的物品。‚今天老师带来了很多好玩的轮子玩具,大家可以尽情去玩。‛ 幼儿玩玩具。这些玩具上面都有什么?你还知道什么东西上面有轮子?

2、二次玩玩具,了解轮子的异同。‚刚才有很多小朋友没有玩够,现在再去玩你刚才没完过的,注意观察这些轮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行动。‛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尽情发言。

引导学生发现轮子的异同。(异:大小不同、材质不同、有的有齿,有的没有齿……同:都是圆的,都能转动。)

3、认识轮子家族的成员——齿轮、滑轮及在生活的应用。‚刚才小朋友发现了有齿的轮子,(出示齿轮)它的名字叫齿轮。‛ 他藏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学生发言。看课件了解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滑轮。

4、把能滚动的轮子、有牙齿的轮子、能滑动的轮子送回家。

‚轮子玩具在这儿太拥挤了,老师给他们安一个宽敞的家,(出示三张轮子图片)这是辆滚动轮子的家,这是有牙齿的轮子的家,这是能滑动的轮子的家。(依次张贴)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把它们送回家。‛ 学生按照图示将轮子分类。

三、通过‚以前没有轮子‛这个问题,了解没有轮子的局限和轮子的演变。

1、推理想象没有轮子的世界,感受没有轮子的局限。

‚刚才小朋友见到了很多轮子,假如生活中没有轮子会怎么样?‛

让学生充分发言。

2、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看来轮子的作用还真不小,老师告诉你们以前真的没有轮子,那轮子是怎么演变来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轮子的故事’。‛ 看课件了解轮子的演变。

3、教师小结。[延伸活动]

上一篇:示儿的写作背景下一篇:同事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