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共8篇)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1
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身边的工具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能简单描述工具的用途。科学探究
1、能按要求选用不同的工具将纸整齐地分开。
2、能通过观察找到教室中的工具,并说出它们的用途。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尝试用工具将纸分开,并对该过程产生兴趣。
2、在分纸的过程中,敢于大胆尝试不同的工具。
3、积极参与“寻找教室里的工具”活动,对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工具产生猜测和质疑。
4、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能够举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工具,工具是人的力量的延伸。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纸、小刀、剪刀、裁纸刀、直尺、硬卡片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直接利用教材提供的方式创设情境。
提问:“想将一张纸分成两张,可是用手撕总是撕不齐,请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才能把纸整齐地分开?”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把一张纸分成两张
1、材料:作业纸。自己想到的工具。
2、明确任务:“自主选择工具,想办法将纸整齐地分开,比一比哪组想到的办法多。”要注意安全,小朋友们。
3、小组为单位,老师巡视。
4、记录整理。将自己使用的方法以及用到的工具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可以写也可以画。
5、表达交流。小组向全班展示。我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我们用到的工具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发现。
6、你还认识哪些工具? 活动2:寻找教室里的工具。
1、大家观察一下,教室里有什么工具?
2、整理信息。把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上。
(三)应用与拓展
1、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活中常见的工具。
2、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交流总结。厨房里的工具: 洗衣服用到工具: 修车时用到的工具: 绘画时用到的工具:
第2课
剪刀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能说出使用剪刀对材料进行加工的方法。科学探究
1、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剪刀的特点和作用做出猜想。
2、能利用感官观察剪刀。
3、能用语言描述剪刀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4、能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对探究剪刀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出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剪刀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3、能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对剪刀的认识。
4、能仔细倾听他人的想法,并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剪刀是人类的好帮手,体会不同特点的剪刀可以帮助人们做不同的事情。教学准备
纸,不同种类的剪刀,如园艺剪刀,家用剪刀,铁皮剪刀,裁缝剪刀,理发剪刀、花边剪刀、剪纸刀等。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创设情境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谜语,猜猜看,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举手回答。
老师:“剪刀的种类很多,你知道它的特点和作用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活动1:观察剪刀
1、谈话导入:你平时使用过剪刀吗?你发现剪刀有什么特点?
2、同学们讨论一下。
3、老师出示剪刀。学生观察。
提示:剪刀由哪几部分构成?每一部分有什么特点?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观察时要注意安全。
4、把观察结果及时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2页上。
5、汇报交流。活动2:巧用剪刀
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展开。材料:各类不同的剪刀、一幅简单的图案。规则:看哪个小组用时最短,剪得最美观。注意事项:刀刃锋利,注意安全!
比赛结束以后,请获胜的小组介绍经验。交流如何剪得又快又好。
(三)应用与拓展
1、提出问题:通过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剪刀的特点以及用途,那么刀,钳分别与剪刀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交流研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3课
拧螺丝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认识螺丝并了解其功能。
2、能说出正确使用工具固定螺丝的方法,要求动作规范、安全。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螺丝的外形特点,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固定螺丝。
2、能在选用工具时大胆猜想,并在使用其固定螺丝的过程中对猜想进行验证。
3、能在探究过程中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科学态度
1、能对拧螺丝的活动产生深厚的兴趣。
2、能对选择的工具是否合适进行判断,在使用过程中用事实验证猜想。
3、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孔的带条,十字螺丝、一字螺丝、内六角螺丝、内三角螺丝,六角螺丝,十字型螺丝刀等。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一下,这些物品都使用了同一个零件,你们能找到它吗?学生回答,对是螺丝,螺丝的用途可真大,你会拧螺丝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拧螺丝。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选择工具
1、螺丝的种类很多,我们要学会选择工具。利用大屏幕,让学生练习。
2、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
2、固定螺丝
看视频。然后让学生看老师拧,再让学生一个一个操作,老师一定要手把手的,注意安全。让其他学生观察评价。完成活动手册。
(三)应用与拓展
.让学生观察桌子与板凳的螺丝有松动的现象没有,有的话拧紧。
第4课
美丽的大自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自然物体。科学探究
1、能对自然世界中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和大自然中的物体是否是自然形成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自然物体的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自然物体。
5、能用合适的话语简单描述见到的自然物体。
6、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常见的自然物体。
7、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自然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自然物体。
3、能从多角度,多方位认识自然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晶,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喜欢美丽的大自然,知道用多种方法记录和认识大自然。
2、在欣赏自然世界中的美景的同时,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动植物的意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大自然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有关大自然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老师提问: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你认识哪些物体?它们是自然形成的吗?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
2、学生讨论交流。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自然物体。先制订计划
1、从哪里找?
2、需要带些什么?
3、怎样观察?
4、小组怎样分工
5、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让学生交流一下?
大家明确,活动地点是校园,活动目的是寻找自然物体,活动前要准备活动材料,如《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活动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感官或工具来观察;注意未知的物体不要随意触摸、品尝、观察时要注意安全;观察时及时记录自己找到的自然物体。接下来,实地观察,看哪组找到得最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记录下来以便交流。
处理信息:提醒学生及时把观察和交流的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上。
表达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汇报时要尊重事实。交流中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交流内容可以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利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找到了什么自然物体”几方面进行。活动
2、美丽的自然风景
提出问题: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校园里的自然物体有了一定的了解,“你看到过哪些自然风景?风景里都有什么?” 播放视频,把结果记录在手册第5页上。
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出大自然里面的山、水、还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等,它们是自然形成的。
(三)应用与拓展
全班交流,让学生与小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记录自然美景的方法,再全班交流。.第5课
周围的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人工制造产品。科学探究
1、能对人工世界的物体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校园内和校园外的物体是否是人工制造的进行猜想。
3、能针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这一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人工制造的物体。
5、能与同学讨论、交流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寻找人工制造的物体产生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生活中的人工制造的物体。
3、能多角度、多方位地认识人工制造的物体。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观察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2、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3、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造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校园外人工制造产品的图片和视频。学生准备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看视频,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除了自然物体,还有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校园里的人工制造的产品
制订计划:去哪里寻找,怎么寻找,需要带些什么,小组同学怎么分工,观察时需要注意什么。交流讨论。搜集信息
处理信息。完成手册第六页。表达交流
得出结论:房屋、衣服、文具、自行车等都是人工制造的,它们构成了人工世界。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了解的人造产品
2、老师从衣食住行方面进行深入交流。
第6课
体验造纸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很多纸是自然世界的树木作为原料加工而成的。
2、能说出纸的制作过程
3、能举出废旧物品再利用的例子。科学探究
1、能对造纸的过程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纸的制作过程进行猜想
3、能针对废纸变新纸活动制订简单的计划。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纸的制作过程
5、能和同学合作,分享自己的经验。
6、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并加以改进。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纸的生产和废纸变新纸的活动产生深厚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2、能如实描述纸张的制作过程。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主动进行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2、培养节约资源的意识,倡导废旧物品再利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纱布、废旧纸张、玻璃棒、水、塑料盆、造纸的视频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构成的?你知道纸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了解造纸的过程
1、谈话:同学们说一说,你了解的有关造纸的过程。
2、观看制作过程:“同学们介绍了自己知道的造纸过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3、同学们看了一遍,谁能复述一下。除了木屑还有什么物品可以来造纸?
4、得出结论:木屑到造纸到抄纸,压光到卷纸到纸张,纸是用自然界中的树木加工制造的,纸质的物品来源于自然世界。
活动2:废纸变新纸。
1、看视频 了解方法
2、完成手册第7页内容。
(三)应用与拓展
1、了解废旧物再利用的例子。全班交流。
第7课
冬天到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秋季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秋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秋天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秋天的变化
4、能制作简单的秋天树叶标本
5、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季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秋天的变化。
3、能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到秋天的变化。
4、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成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秋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2、了解人类的生活可以从自然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与秋天有关的图片和视频。
学生准备:银杏叶及各种植物树叶、剪刀、硬纸、胶水、双面胶、铅笔、彩笔、《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总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走进校园,发现校园里的景色有什么变化?
2、观看秋天的视频。你还发现秋天有哪些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秋天
1、制订计划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去哪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老师补充。
2、搜集证据
学生观察,老师巡视。
3、表达与交流。
在教室内完成。各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并及时补充。
4、得出结论
5、反思评价
活动
2、制作秋天树叶的标本
1、作品引领。老师出示已经做好的树叶标本。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也做一个。
2、学习方法。
课件展示,并与学生交流。制作树叶标本要注意什么?叶子要干的,胶水抹得不要太多,叶子放在硬纸的中间等,标签内容,要写好名称、采集地点,采集时间,制作人姓名。
3、制作标本。打开《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9页,每完成一步就在相应的方框里画“√”,最后将制作完成的树叶标本贴到图框中。
4、作品展示
5、作品提升。还可以用美丽的图片做书签和小贴画。
(三)应用与拓展。
1、在大人陪同下观察秋天的景物。
2、老师在学校组织观察。
第8课
秋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的秋天的收获及其用途。
2、能从用途角度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秋天的收获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用合适的语言说出秋天的收获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各种资源。
3、能按照用途对秋天的收获进行分类。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与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秋天的收获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讲述的秋天的收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从秋天的收获中获取资源。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1、各种秋天的农作物,水果、有关四季的收获的图片。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能收获什么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秋天的收获
注意安全,课外收集要有家长陪同。
2、交流研讨。
把找到的秋天的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3、得出结论。秋天的收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秋天的收获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活动2:给秋天的收获分分类。
1、明确任务
2、进行分类
参考《科学学生活动手册》进行分类。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5、反思交流
6、教师提供分类。
第9课
寒冷的冬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冬天的变化现象。
2、能举例说出冬季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描述冬天我国南北地区的差异。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冬天的变化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制订简单的观察冬天变化的计划。
3、能用多种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冬天的变化。
4、能用合适的语言简单描述冬天的变化,并与他人交流、讨论。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科学态度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冬季中的动植物与人类生活状况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自己观察到的冬天的变化。
3、能多角、多方位地认识冬天的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观察到的冬季变化现象,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多种途径应对冬季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促进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冬天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准备:
1、搜集有关冬天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或实物等。
2、《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与问题
1、谈话:走进校园,冬天和秋天相比,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吗?学生讨论。
2、观看冬天的视频。提问:你发现了哪些冬天的变化?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观察冬天的特点
1、在校园里观察。小组拟订计划。
2、在室内讨论。
3、总结:冬天天气寒冷,冬季变化会影响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老师再举例,冬天天气变化对植物的影响,除了松、柏常绿树外,柳树、杨树、槐树等落叶树的叶子几乎落光。冬天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野外活动的动物变少,常见的动物有麻雀、喜鹊等留鸟和一些哺乳动物。有些动物会冬眠,比如青蛙、蛇等。
冬天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北方室内用暖气或炉子取暖,人们换上冬装,农民开始从事积肥、兴修水利等农活。活动
2、了解我国不同地方的冬天。
1、明确任务。
2、处理信息
3、表达交流。
4、得出结论。哈尔滨最冷,上海较冷,昆明四季如春。南北不同地区的冬天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也不同。
三、应用与拓展
下课搜集冬天喜欢的游戏的相关资料。
第10课
磁铁的力量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外形的磁铁。
2、能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从磁铁能吸引物体这一现象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做出简单猜想。
3、能通过实验获取数据,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4、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和结果。
5、实验前制订合理的计划。
6、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吸引物体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尊重事实,如实讲述实验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4、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与本课有关的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图片或视频。
2、条形、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线绳拴着曲别针,用磁铁去吸引曲别针,曲别针可以在空中跳舞。让学生讨论这是为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环节
1、磁铁吸什么
1、做出假设。先说说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
2、搜集证据。
3、实验验证。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
6、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环节
2、磁铁能隔着一段距离吸引曲别针。
1、做出猜想。磁铁可以吸引曲别针,那如果把磁铁放得离曲别针有一段距离,还能吸引吗?
2、制订计划。要想证明自己的观点,可利用什么材料或工具?怎样做实验?实验时就注意什么问题?
3、搜集证据。
4、处理信息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看到什么现象?得出怎样的结论?
6、得出结论。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
7、反思评价。
三、应用拓展
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下课进行搜集整理。
第11课
磁极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知道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2、能说出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通过体验用磁铁各部位接触铁钉,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根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做出最简单的猜想。
3、能在科学探究之前制订计划。
4、能用感官或简单的工具观察实验现象。
5、能根据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经过思考得出结论。
6、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与同学们讨论,交流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7、能对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磁铁各部分吸引力大小是否一样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实验结果。
3、能与他人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并认真观察,如实记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司南是我国劳动人民发明的辨别方向的仪器。
2、了解司南的用途。教学准备:
1、司南。
2、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准备:磁铁(条形、蹄形、环形),曲别针、线、泡沫板、水槽、铁砂、铁钉,支架。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玩了磁铁,知道磁铁能吸铁。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提出问题,磁铁各部分的吸引力大小一样吗?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1、寻找磁铁吸引力最强的部分。
1、作出假设:实验前,让学生猜猜磁铁哪个部分的吸引曲别针吸得多?
2、搜集证据。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的磁铁去吸引曲别针,仔细观察磁铁的哪个部分吸得多,还可以尝试把磁铁拼起来看看哪部分吸得多,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给足时间,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
用简单的语言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结论。磁铁吸引曲别针最多的部分吸引力最强,我们称为磁极,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两个磁极。活动
2、观察磁极的指向。
1、制订计划。找出教室里的四个方向。
2、搜集证据。磁铁停止转动时,磁极的指向有什么相同点?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结论。引导学生说出磁铁能指示南北,指北的一端叫北极,也叫N极,指南的一端叫南极,也叫S极,磁铁总是同时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磁极。
三、应用与拓展
1、观看视频。
第12课
磁极的相互作用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
2、知道指南针中的小磁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二、科学探究
1、能从具体的现象与对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两块磁铁相互靠近的现象做出简单猜想。
3、能制订计划进行科学探究。
4、能利用感官观察磁铁靠近时产生的现象。
5、能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并通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6、能用语言初步观察对象和自己的实验方法。
7、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8、能对自己和他人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尝试利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
2、能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3、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如实记录
4、愿意与其他人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发现。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了解人类发明的指南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磁铁玩具
学生准备:条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车、指南针等。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你了解磁铁吗?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经历。
2、观看教学视频。
3、提出问题:将两块磁铁慢慢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1:将两块磁铁靠近
1、做出假设
2、搜集证据。给足时间,变换磁极进行实验验证。
3、处理信息。完成《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4、表达交流。
5、得出结论。相同的磁极相斥,不同的磁极相吸。活动
2、观察指南针。
1、做出假设
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磁铁吗?我样知道指南针中的指示针是不是磁铁呢?“用条形磁铁的N极分别去接近指示针的两端,有什么现象?”让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猜想。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5页上。
3、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得出结论,指南针里的指示针是磁铁,可以用来指示南北。
三、应用与拓展
1、让学生观察指南针的结构特点。
2、让学生利用书的指示图分组进行操作,可以采用轮流操作互相评价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实际掌握指南针的使用方法。
第13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磁铁玩具利用了磁铁的什么性质
二、科学探究
1、能执照任务的要求,做好制作磁铁玩具的计划。
2、能运用组合设计出多种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案。
3、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
4、能与同学交流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制作方案,并加以改进。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设计磁铁玩具表现出深厚的兴趣,愿意参与设计方案。
2、能在设计过程中大胆创新。
3、能积极参与讨论交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设计的制作方案。
4、能主动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能列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磁铁玩具。
2、能了解生活中很多玩具的设计中都应用了科学技术,体会科学技术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玩具小车、磁铁玩具、各种形状的磁铁等。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玩具小车,谁能想办法不接触小车让它动起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制作一个磁铁玩具吧!
二、设计
1、明确任务
用磁铁可以做很多玩具,你打算做什么?
2、设计方案 准备做什么?选用什么材料和工具,打算怎么制作,预期的功能是什么?
3、整理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大胆尝试。将设计图画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上。
三、交流
小组推出满意的设计进行全班交流展示。
四、改进
通过交流,学生们会发现自己设计的玩具可能存在着一些不足,可以吸取别人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玩具制作方案。
第14课
磁铁玩具大比拼
(二)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制作磁铁玩具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根据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2、能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3、能取长补短改进自己的磁铁玩具。
三、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制作,对制作磁铁玩具表现出好奇心和兴趣。
2、在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从多角度以多种方式积极尝试。
3、愿意与小组同学合作,认真倾听,共同完成任务。
4、在评价过程中能客观、实事求是。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体会到磁铁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杯、剪刀、环形磁铁、彩笔、小木棍、卡纸、玩具小车、条形磁铁、硬纸板、橡皮泥,双面胶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根据改进后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工具制作磁铁玩具。
二、制作
活动:看教材。教材展示了磁铁飞机的制作过程。
1、画出轮廓
2、涂色剪下
3、中间打孔
4、粘上磁铁
5、制作底座
6、完成磁铁飞机。
三、展示
评出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
四、改进
可以给小车加轨道。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2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认识“晒”、“飘”等14个生字。
2.了解水的特性和用处。
教学准备:
生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出示课题
师:今天, 我们再认识一位朋友, 它来了, 可是它不直接和我们见面, 而是让我们猜猜它是谁?我们呀, 学了这篇课文就会猜出这是谁了。
板书:14我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由读, 遇到不懂的字圈出来找拼音帮帮忙) 。
三、同桌之间相互听读各自圈出来的生字, 对于不认识的字再相互帮忙或共同解决。
四、出示生字卡。
1. 请学生上来认读
2. 开火车读
3. 全班齐读
五、再读课文
六、请学生分自然段 (集体出手示答)
七、请5位学生自由选读全文中的每一个自然段。
八、提问:我们的这位朋友是谁呢? (齐答是水)
板书:水
设疑:它真是“水”吗? (板书:在水的后面加“?”)
九、请学生读1—4个自然段, 把有关是水的句子划出来。
十、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发表, 看谁找得更好仔细) , 教师巡视。
十一、全班交流
一) 1.请一个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解决:从哪可以知道它是水呢?板书:三气
2.让学生看有关云的多媒体课件。板书:云
二) 1.第一小组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理解“雨”、“冰雹”和“雪花”的形状、特点和它们各自落到地面上来的方式。 (通过学生切身体会和一个游戏的形式来完成这个重点)
2.理解后再请一位学生读读, 其他学生边听边做动作。
三) 集体读第三段
1.这段重点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这此词所处的状况, 尤其是“跳舞”和“唱歌”更是认学生观看浪潮和海浪撞击岩石的声音。
2.理解后请1—3人再带感情读一读。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一位学生读读
2.围绕着水来让学生说说水的用途 (先读学习小伙伴的话)
总结:人和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 进而引出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3. 再让学生说说人类都想了什么方法阻止水做坏事?
4. 再次读文:师读1句、男生一句, 女生一句, 齐读最后句。
小总:学了这1—4自然段, 我们确切地知道, 我们的这位朋友真是水了, (把板书“水”后的“?”擦掉)
十二、请一位学生读全文。
十三、谁来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
总结全文:今天, 我们收获了不少, 知道了人和动植物都离不开水, 没有水, 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板书:我是什么
八年级历史上册同步指导(二) 篇3
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课标要求】
(1)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理解五四精神。
(2)简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知道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5)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6)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了《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B.遵义会议,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D.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
点拨:此题通过设置情境,综合考查了长征的过程。学生只要牢固掌握关于长征的基础知识,问题即可迎刃而解。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井冈山会师后建立的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所以D项是与史实不符的一项。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
A.誓死力争,还我青岛B.取消“二十一条”
C.拒绝在和约上签字D.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2.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大会是()
A.中共一大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3.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如右图),它是一把手枪,手枪上有两行字:“南昌暴动纪念”、“朱德自用”。这把枪陈列在此,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开始
C.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的历史
D.秋收起义
4.决定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最主要依据是()
A.中国的特殊国情B.国民党的反共政策
C.毛泽东思想的指导D.苏俄的革命经验
5.井冈山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目的地之一的原因包括()
①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的地方 ②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的地方 ③中国工农红军诞生的地方 ④长征开始的地方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6.在一次历史课上王老师说:“我爷爷就是1928年冬天在井冈山入伍的。”请你指出王老师的爷爷当年参加的是()
A.新四军B.中国工农红军
C.八路军D.中国人民解放军
7.毛泽东《长征》诗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下列红军所渡河流,按先后顺序排列应为()
①湘江 ②乌江 ③赤水河 ④金沙江 ⑤大渡河
A.②①④⑤③B.①⑤④③②
C.①②③④⑤D.③④⑤②①
8.很多人认为贵州省的主要旅游点可以归纳为“一栋房子(遵义会议会址),一个瓶子(茅台酒),一棵树(黄果树瀑布)”。你认为贵州省的“这栋房子”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景点,主要是因为()
A.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
B.在这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C.在这里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D.在这里党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9.“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诗所反映的事件发生时,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状况是()
A.已经恢复了正确的领导,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B.已经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还在“左”的错误路线上徘徊
D.正同国民党进行主力大决战
二、非选择题
10.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为完成这个任务,中国的有识之士进行了不断的斗争与探索。请看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2)图三、图四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的性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D 2.A 3.B 4.A 5.C 6.B 7.C 8.D 9.A
二、10.(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或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2)五四运动。反帝爱国运动或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第四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课标要求】
(1)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
(2)了解西安事变的概况,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知道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讲述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
(7)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知识结构】
【典例分析】
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07年4月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接受了16家日本新闻媒体驻京记者的联合采访,回答了记者提问。
温家宝: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这种交往规模之大,领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但是,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以史为鉴,就是要吸取历史的教训;面向未来,就是要开辟中日友好合作的新道路。
材料二:2008年5月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抵达东京,开始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展开为期5天的“暖春之旅”,以全面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从前首相安倍晋三访华的“破冰之旅”到中国总理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再到福田首相访华的“迎春之旅”,胡锦涛主席访日的“暖春之旅”,两国关系逐渐走上了正常轨道。
材料三:2007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的标志和标语(见右图)。其标志是中国、日本的英文打头字母“C”和“J”组成的心形标识,标语是“心的期待,新的未来”。
请回答:
(1)请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温总理所说的“中日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和“在近代,中日之间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
(2)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3)结合三则材料,请你以“心的期待,新的未来”为主题,为中日学生友好交流提一个活动建议。
点拨:这是一道将时政热点和历史知识紧密结合的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科为现实服务的社会功能。同时本题又将中日两国从古到今的关系纵向联系,对中日关系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查。题目的最后一问体现了期待中日关系向友好和平方向发展的导向。
参考答案:(1)中日友好交往史实:日本派遣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中日之间50年不幸的史实: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1900—1901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1—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等。(2)“结冰”的主要原因:日本前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省通过美化侵略战争的新教科书等。如何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3)如组织团队参观学习、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等,言之有理即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敢言。”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中国人民在遭受日本侵略期间所经历的痛苦,其中的“十四年”是指()
A.日本昭和十四年B.民国十四年
C.1931年到1945年D.1937年到1951年
2.在民族危亡关头,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发动西安事变,立下了不朽功勋。下列选项中,对他们评价准确的是()
A.“千古功臣”、“民族英雄”
B.“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C.“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3.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索活动中找到一张旧报纸(见下图),他们对该报纸报道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讨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发生在1936年的西安
B.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涉及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周恩来等人
C.这张报纸报道的事件和平解决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D.通过这张报纸的报道可以看出该报纸对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行为是支持的
4.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歌唱祖国B.追求理想C.抨击时弊D.抗日救亡
5.抗战期间,八路军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是()
A.平型关大捷B.台儿庄战役C.百团大战D.忻口战役
6.李红同学在参观下列城市的著名景点时,发出了一些感叹,其中不合适的是()
A.图一: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B.图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C.图三:让我们继承红军战士艰苦奋斗的精神
D.图四: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发生在()
A.九一八事变爆发后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
C.七七事变爆发后D.黄埔军校建立后
8.某媒体组织的“红色之旅”从北京出发,途经山西的平型关和山东的台儿庄等地,这是为了纪念()
A.辛亥革命 B.红军长征
C.抗日战争 D.改革开放
9.下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平型关大捷 D.淮海战役
10.在下列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
B.历史专著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载
C.侵华日军老兵的反省材料
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11.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
①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2.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在作出了巨大牺牲的前提下,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下列选项不属于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是()
A.中国共产党发动和坚持的敌后抗战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国际盟友的支持
D.国共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又相继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使帝国主义亡华野心始终不能得逞。
材料二: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并肩抗战。经过全民族八年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1)结合材料一写出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和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
(2)结合材料二写出抗日战争中两例著名战役及抗战胜利的标志。
(3)结合上述材料和史实,谈谈你的认识。
14.下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召开的某次重要会议,观察图片后回答:
(1)这是哪一次会议?
(2)小明同学在看了该图片后,为图片写了如下注解:在全国抗战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著名的八七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论修改党章》的政治报告,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将面临两种前途的选择。以上表述有什么问题吗?
(3)此次会议最为重要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C 2.A 3.C 4.D 5.C 6.C 7.C 8.C 9.A 10.D 11.B 12.D
二、13.(1)抗击日军侵略的清军将领:邓世昌,左宝贵。抵抗八国联军侵华的民间组织:义和团。(2)战役:平型关大捷(平型关战役)、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抗战胜利的标志: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3)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抗击侵略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才能取得反侵略斗争的彻底胜利;要学习先辈的爱国精神等。
关于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语文教案 篇4
1、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2、会用对比的方法认识白天黑夜景象。
3、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4、初步激发研究地球运动的兴趣。
5、培养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初步认识到人们的活动与白天黑夜有关。
难点:建构起自己的科学认知体系,知道完整的科学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教学材料准备
白天和黑夜的景色图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日出日落的景色图片。
2、谈话引入:清晨,窗外小鸟的第一声歌唱和缕缕阳光把我们从睡梦中唤醒,大地万物几乎同时从梦中醒来,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一天又开始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白天)。时间悄悄地在流逝,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彩霞满天。天渐渐黑了。这个时候我们叫它(晚上)。
3、揭题: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1、观赏日出日落现象,感受太阳出来了是白天,太阳落山了是黑夜。
2、思考:地球上白天和黑夜的景象是怎么样的呢?
1、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5
课题:冷和热
复习内容:第16页至第29页
教材分析:
第二单元主要是根据课程标准中“能的表现形式”和“物体与物质”中的部分要求建构的。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一杯热水放在桌上会慢慢变凉,勺子放在热汤中,勺柄会慢慢变烫;四季更迭,使孩子们对“火热”、“冰冷”、“清凉”、“和暖”这些不同的气温都有过切身的感受。而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也时常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本单元就将带领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冷热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在一个个亲历活动中了解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复习目标:
1、能对搜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
3、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4、物体的特征,知道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物体的形状或大小发生变化
5、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么是凝结。
6、能的表现形式,热现象。
7、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
8、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时,热传导才停止。
9、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10、对待科学学习,敢于大胆想象。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重点难点:
1、物质的变化,了解水、金属等常见物质有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与沸点。知道什么是蒸发、什
么是凝结。
2、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知道温度的单位,会使用温度计。课时计划:
1、冷热与温度
2、热的传递
3、加热和冷却
4、吸热和散热
5、水在加热和冷却后——1课时
单元考查时间 1课时
复习过程:第二单元 第一课 冷热与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可以准确地测出物体的温度。我们知道的温度计有()、()、()、()等。
2.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是:①.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②.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是,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③.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非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3.一杯水会逐渐变凉,其过程是()。
第二课 热的传递
1.热总是从()向()传递的。
2.热在固体中,从()的地方传到()的地方,这种传热的方式称为()。
3.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方法①.先观察,确定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超过瓶体的2/3。打开瓶帽,将瓶帽竖放在灯旁;②.用点着的火柴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灯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中温度最高的外焰部分加热;④.用完酒精灯后,用灯帽自上方斜向盖灭火焰。
4.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5.热在空气中的传递是通过冷热空气的()来实现的。
6.不靠空气、水或其它物体也能传递热,这种传热方式称为()。
7.烈日下的物体烫手是太阳的热()到地面的物体上来了。
第三课 加热和冷却
1.很多物体像糖和蜡烛一样受热会熔化成(),冷却后又凝结成()。
2.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的固体,温度升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状态。
3.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
4.温度计是利用物体的()原理做成的。最早的温度计是意大利科学家()根据气体的()现象于1603年造出了()温度计。
5.在1654年伽利略的学生裴迪南设计了()温度计;1714年德国物理学家华兰海特发明了华氏温标,用“F”表示,在一个标注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沸点为();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摄尔修斯提出摄氏温标,用()表示,在一个标注大气压下,纯水的冰点为(),沸点为()。
6.在生活中,人们通过加热和冷却做的事情有:()、()、()。第二单元第四课 吸热和散热
1.不同物质的吸热和散热性能();同一种物质,表明颜色不一样,它们的吸热和散热性能()
2.物体在升温时会()热量,在降温时会()热量。
3.()色物体比()色物体吸热和散热都快。
4.在获得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油的升温速度比水();在同时停止加热的情况下,油的降温速度比水()。
5.回答下面的问题:①.为什么冰箱后面的散热板都被漆成黑色?回答:()②.为什么沙漠地区的人喜欢穿白色而宽大的衣服?回答:();③.为什么海水和海边沙滩的温度不一样?回答:()。
6.冬天人们穿的衣服以什么颜色为主?为什么?
答:冬天人们穿的衣服以深色为主,因为深色的衣服吸收热量的性能比浅色的吸收热量的性能强。
第五课 水在加热和冷却后
1.()、()、()、()、()、()、()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云、雾、雨、露、雪、冰都是由空气中的()变成的。
3.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中现象叫做()。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
4.水蒸气凝结成细小水滴,在低空中是(),在高空中就是()。
5.水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答:与蒸发面积的大小、空气流动的速度、温度的高低等有关。
6.在自然界中,海洋和地面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到天空中变成云和雾,天空中的云遇冷变成小水滴或小水晶,落到地面变成()和(),从而形成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过程。
7.为什么烧开水不能加太满?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6
第一课 它溶解了吗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学生通过实验採亢,知道什么是溶解。2.科学探究
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导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3.科学态度
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
(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4)说一说你的发现。2.食盐“藏”到哪里了
(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
(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
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 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生活中的溶解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2.科学探究
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3.科学态度
乐于动手,蒈于观察;会积极参与实验,用证据说明问题:了解溶解现象在 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汽水、烧杯、玻璃棒等。
教师准备材料: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及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生活中经常要用到溶解,根据上一课所学,说一说溶解是怎么一回事?
(二)新课学习
1.观察厨房里的溶解现象
(1)出示白糖、味精、食用油、淀粉、陈醋。
(2)预测:它们能溶解在水.里吗?
(3)充分搅拌实验后观察,重点观察多静置一些时间后的现象
(4)依据实验结果,按照能溶解.、很难溶解把这些物品分类,并填写活动 手册。
例如:白糖能溶解在水中:食用油浮在水面上,搅拌、静置后仍然不能溶 解,因此食用油很难溶解在水中。2.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1)学生举例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随机或补充.出示溶解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例如做汤时放益,益溶解在汤水中,成为有咸味的汤:洗碗时,洗沽精溶解在水中,并形成泡泡: 葡萄糖以一定比例溶解在水中,成为葡萄糖注射液,可以帮助病人补充能量等(3)说一说溶解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1)看图思考:汽水中的气泡是溶解在汽水里的气体跑出来了吗?(2)教师演示实验
(3)出示气体在水中溶解的另几种图片
(4)小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鱼就是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制作泡泡液的简单配方。2.科学探究
通过不断调制和比较,用不同的原材料找出多种泡泡液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比找到最优方法:制作出能吹出很多或很大泡泡的泡泡液。3.科学态度
利用溶解现象自制泡泡液:乐于动手,勇于尝试,普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洗发孔、肥皂(切碎)、洗洁精、沐浴孔、吸管、白糖、小杯子、玻璃棒、杯子等
教师准备材料:吹泡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等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吹泡泡很好玩,这节课我们就来亲手调制泡泡液,吹泡泡。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吹泡泡所需的工具
(1)出示教材小女孩吹泡泡的图片。(2)提问:吹泡泡需要哪些东西?
(3)小结:需要吹泡泡的工具和泡泡液。2.调制泡泡液
(1)出示洗发孔、肥皂、洗洁精、沐浴孔、水、玻璃棒和杯子。
(2)试一试:哪一种物品加入水后,比较容易吹出泡泡来?实验后,给它们排排序。(3)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或更大呢?在水里加入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洗涤用品,吹出的泡泡有变化吗?请用图画或文字描述,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上。(4)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
(5)比一比,谁吹出的泡泡最大?你的泡泡液是怎么调制的?(6)你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
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
泡泡都是球形的吗?
(三)整理,下课。
第二单元 动物的反应 第一课 观察兔子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2.科学探究
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3.科学态度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 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
(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2)观察兔子
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
(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例如:兔子喜欢吃胡萝卜、白菜、草,不爱吃糖果和饼干。
兔子吃之前会先闻一闻,再吃。
(4)思考:兔子鼻子的嗅觉能帮助它找到食物吗?
(5)实验:用两个不透明的布袋分别装篮球和白菜,把兔子的眼睛蒙上,把兔子依次放在两个布袋附近,观察兔子的反应。
(6)说一说:根据实验现象,你有什么结论?(7)小结:兔子能通过鼻子的嗅觉帮助它找到食物。(8)继续观察小兔子,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观察蜗牛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
(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3)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4)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2.探究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1)明确问题:蜗牛到底有没有鼻子,会不会闻味道?
(2)讨论:面对不同气味的食物,怎样让蜗牛在看不见的前提下观察它的行为?(引导学生可迁移上一课的方法:将不同气味的食物放在黑色袋子中,观察蜗牛的反应。)
(3)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用分别蘸取了糖水和醋的两根白色棉棒吸引蜗牛,观察蜗牛的反应。(蜗牛会爬向蘸取了糖水的棉棒;遇到蘸取了醋的棉棒,蜗牛将身子缩回到硬壳内。)
(4)学生实验,实验之后汇报交流。
3.探究蜗牛对声音的反应(可与上一活动分组并行开展)(1)讨论:蜗牛对声音有什么反应?
(2)将同一只蜗牛放在桌子上,并依次对它大声喊和鼓掌。(3)观察到什么现象?说一说我们的发现和想法。4.观察蜗牛的爬行
(1)想一想:蜗牛靠什么行走,怎样行走呢?
(2)将蜗牛放在有色透明塑料板上,观察蜗牛行走的方式和轨迹。(3)提问:蜗牛遇到不同的“路况”,会怎么行进?
(4)将蜗牛分别放在细线、木棍和直尺上,观察蜗牛是怎样行进的。(5)继续观察蜗牛,记录你的新发现。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 有趣的动物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2.了解动物的本领
(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 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三)整理,下课。
第三单元 太阳和月亮 第一课 发光发热的太阳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2.科学探究
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
(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
(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2.了解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晒太阳的蜥蜴、向阳的向日葵、晨起唱歌的小鸟、夜晚狩猎的猫头鹰。
(3)小结:动植物的生存和生活离不开太阳。3.太阳和我们的生活
(1)说一说:太阳发光发热,对我们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
(2)举例。例如:日出而耕的农夫和耕牛、太阳能热水器、海滩边晒太阳的人、盐田中收获的食盐。
(3)想一想:如果没有了太阳的光和热,又会怎样?
(4)小结:太阳的光和热,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有重要影响。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看太阳认方向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太阳每天在天空中的视运动是有规律的。2.科学探究
会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研究关于太阳和方向的兴趣以及对太阳运动的关注。练习辨认方向的生活技能。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动画视频、东西南北方向关系示意图卡片 学生准备: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太阳每天升起又落下,有规律,我们可以利用它来辨认方向。
(二)新课学习1.看太阳辨方向
(1)太阳东升西落的介绍。用图片、照片、动画等方式,调动学生已有认知,确认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规律。
(2)了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傍晚呢?
(3)用上述方法初步辨认校园中的方向。
(4)练习。选点确定校园中的某一个事物的方向,判断另外几个事物的方向。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5)思考:中午时刻,太阳在哪边?
(6)提示:太阳和直立物体影子的方向总是相反的,直立物体中午的影子朝北,因此中午太阳的方向就是在南边。(7)小结:太阳每天自东方升起西边落下,我们知道太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西相对,南北相对,东南西北连起来可以制作成一个顺时针的示意图。
2.巧辨方向
(1)明确游戏规则与方法。可指定一个方向为东方。
(2)请一位学生选择一个方向卡片,其他学生依据要求判断出正确的方向,看谁的判断又快又准。
(3)重复游戏,练习辨认方向的方法。
(三)整理,下课。
第三课 变化的月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月有阴晴圆缺。2.科学探究
用较为长期观察的方法,获取月有阴晴圆缺变化的事实。3.科学态度
初步培养学生坚持天文的爱好,坚持较为长期的观察。月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剪刀、黄色卡片。
教师准备材料:各种月相的照片、录像等。学生准备材料:活动手册、记录笔。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一猜:有人说它圆,有人说它弯,每月在变脸,请问这是啥。
(二)新课学习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
(1)你见过什么样的月亮?画一画,剪一剪,描述给大家听。例如:月亮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有时候是月牙形的。(2)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模样是变化的。2.观察月亮(1)明确观察时间(2)明确观察任务
每一天,同一时刻,看到月亮的形状是怎样的?(3)领取任务
按照农历时间,整理观察月亮记录单,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4)记录指导。(5)交代注意事项
课后观察,坚持观察至少一个星期。注意安全。
(6)交流:整理观察记录,你有什么新发现?说一说月亮的形状有哪些变化?(7)小结:我们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叫月相。月相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物体的位置 第一课 它在什么方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名词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和方向。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物体位置和方向的相对性。3.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中运用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参考“小猫在哪里”活动的场景进行真实的室内场景布置,或场景的PPT投影。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确定位置很重要,方位距离是关键。如果有人问路,你怎么迅速说清楚呢?
(二)新课学习1.小猫在哪里(1)创设真实的场景
(2)想一想:怎样描述小猫的位置?
(3)引导学生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小猫的位置。例如:小猫在小女孩的右边。
(4)数一数:小猫在哪里有多少种说法?
(5)讨论:这些说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参照对象不同,方位描述也就不同;都是和小猫的位置关系。)
2.旗杆在哪里
(1)思考:如果变化的只是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又该如何描述?(2)创设与教材一致的真实场景。
(3)依据“旗杆在儿童的北边”和“旗杆在教学楼的南边”,引导学生找到图中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引导学生使用东南西北描述旗杆的位置。(4)这些说法有什么共同点?
例如:都是描述旗杆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方法都是“旗杆在……的……边。”
(5)小结:要说明物体的方位,常用它在某个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来描述。
3.儿童乐园在哪里
(1)出示活动手册P10图片。
(2)讨论:观察公园游览图,说一说如何先到指南车那里拿到票后,再去儿童乐园。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它有多远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使用距离远近可以在确定方向后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2.科学探究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体会到用远近、移动的格子数、走路的步数等,在确定方向后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处的位置。
在找地雷游戏中,体验有了对物体位置清晰准确的描述如何能找到它;并在活动中体会如何能清晰、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3.科学态度
初步体验描述位置的本领在生活和游戏中运用的乐趣; 通过游戏激发学习兴趣,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篮球、钢球和乒乓球,以及能将三个球容纳的带网格的大纸。如果篮球过大,可以变换为其他网球、玻璃球等进行替换。
教师准备:篮球、钢球和乒乓球的板贴,网格帖;或者与之相对应的PPT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教材中的图片。图中有什么,他们都在干什么,谁的回答更具体,怎样能更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二)新课学习1.是远还是近
(1)出示乒乓球、篮球、钢球,并按照教材摆放。
(2)引导学生使用远和近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3)调整乒乓球、篮球、钢球三者之间的位置。(4)再次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5)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2.距离多远
(1)出示教材P31图片。
(2)引导学生使用“A在B的××边,距离B××格”的方式描述乒乓球、篮球、钢球之间的位置关系。
(3)提问:这些描述有什么相同之处?
(4)小结:要清晰描述物体的位置,必须说明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还必须说明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
3.找地雷
(1)明确任务:在校园内选择一个地方,埋下“地雷”。在活动手册上画一张找“地雷”的路线图。
(2)路线图指导 给“地雷”做上标记。
清晰描述“地雷”位置,包括它在某个物体的什么方位,以及距离这个物体有多远。注意安全。
(3)小组其他同学按照“地雷”路线图寻找“地雷”。(4)说一说:你是根据什么找到“地雷”的?
(三)整理,下课。
第五单元 尺子的科学 第一课 做尺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如拃、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等)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设计与想法(设计、制作测量工具),并完成任务。
2.技术和工程
能口述制作尺子的需求目的;能根据提供的材料和工具口述做尺子的想法;能模仿或按图示方法学做一把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体验、学习生活中的尺子的发明史,了解尺子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小木棍、硬纸条(长短不一样若干)、木条、塑料条、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记录表。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读一读:比高矮,测短长,做尺子,来帮忙。
(二)新课学习1.测量桌面的长度
(1)学习古人,用身体的某个部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例如:用手测量课桌,看看有几拃。
(2)讨论:大家量的都一样吗?为什么呢?(3)思考:怎样才能量出一样的结果?(4)引导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的含义。
(5)出示小方块和小木棒,各小组可自行选择测量单位,测一测,量一量。(6)思考:怎样做才方便测量? 2.制作尺子
(1)明确任务:用小方块或小木棒制作尺子,十个刻度作为一尺。
(2)制作指导:把10个小方块或10根小木棍放在硬纸板上连直,以1个小方块的边长或1根小木棍的长度为一个刻度,在硬纸板上依次画出十个刻度,用小剪刀减去硬纸板上多余的部分。
(3)展示尺子。
3.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1)用自己做的尺子测量科学书的长和课桌长,并记录测量结果,测量结果用“×个小方块”或“×根小木棍”表示。
(2)讨论:大家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三)整理,下课。
第二课 改进尺子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作品(自制测量工具尺子)提出改进建议。2.技术和工程
能在实际测量中改进尺子 3.科学态度
在老师的启发下,学会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自己的尺子,培养创新意识。通过了解“米”的国际规定和认识生活中各种尺子,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方块、硬纸条、木条、软纸条或塑料条(作软尺用)、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课件,各种尺子实物或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用小方块和小木棒的单位长度为标准,做出来的尺子不一样,应该怎样改进尺子呢?
(二)新课学习1.做统一标准的尺子
(1)引导学生回顾做尺子的经历。由完全不统一的手测量,到用小方块或小木棒测量,采用同一种测量单位做出来的尺子,测量结果相同。
(2)思考:怎样让全班同学的尺子统一呢?(3)引导学生理解“统一标准”的含义。(4)思考:怎样让全校同学的尺子统一呢?(5)指导学生统一用小方块制作尺子。
(6)用全班统一的尺子测量物体长度并交流。例如测量黑板底边的长,垃圾桶的周长。(7)评一评:我们的尺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例如:全班的测量结果能互相交流(优点)。尺子有误差,且不能弯曲(缺点)。2.国际单位“米”(1)展示教材P38的尺子图片,学生自行阅读。
(2)学生分享用过的不同尺子,例如三角尺、卷尺、软尺等。3.做软尺
(1)展示软尺,并介绍软尺常用于测量不规则的物体,如测量人的腰围。(2)你能怎样改进软尺?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7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同课异构《称赞》一课,他们的风格迥然,解读不一,分别演绎了属于自己特色的语文课堂教学。(下面分别用A和B代表这两位教师)A教师的恬静传递着《称赞》一课暖暖的爱,让孩子们在赞美中一次又一次地朗读课文,理解谁赞美谁,赞美给人什么感受?然而,从三维目标的制定和课堂的落实上评价,A教师紧紧围绕着的是文本的内容与情感,课堂缺少扎实的识字教学和写字指导,不符合低段语文教学的特点。而B教师淡定而大气,更深层地挖掘了教材,真正实现了“用课文教语文”的思想,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天地,虽有所“拔高”,但凸显了“语文本位”的特征。综观这两堂课,有一个共同的亮点,就是都关注了文本语言,抓住了文本语言文字的特点及现象,实现用课文教语文的理念。
[案例1]抓住题眼——“赞”
课伊始,B教师就板书繁体“赞”字,从“赞”的字理上解读,让学生明白“赞”的本义是指进献“宝贝”(钱财),以求谒见。由此引申将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揽于一身,从而受人称道。因此,“赞”为夸奖、表扬之意,如“称赞”。课堂尾声,教师再次重温“称赞”之意,提升文本内涵。
[评析]B教师站在“赞”这个字理上来解读教材,理解称赞的含义,然而,面对二年级的孩子,这似乎有所拔高。依笔者之言,可以适当渗透字义,无须过深解读,故事传达给孩子的是称赞的魔力之大,它既能消除疲劳,又能增强自信,给人带来快乐。这样的解读,更适合7-8岁的孩子。
[案例2]关注时间诵一—“清雇”与“傍晚”
B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辨“清晨”与“傍晚”,找出写“清晨”和“傍晚”的段落。
师:让我们先走进清晨的森林。(理解“清晨”)
师(出示清晨图片):在美丽的大森林里,清晨是怎么样的?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太阳刚刚升起,第一缕阳光温暖地照射在森林里,早起的小鸟偶尔叫几声,森林里很安静,这就是清晨。
师:带着安静的感觉,带着阳光的味道,一起来读第一段。(生读)
师:真是个美好的早晨!小刺猬带着美好的心情上路了。
......
[评析]“清晨”与“傍晚”这两个词,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不是特别清楚,B教师抓住了文本中的这一语言现象,利用图片让孩子知道了“清晨”和“傍晚”,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时间词,并提示学生为课文分段,理清课文脉络。类似这样的语言现象,A教师的课堂上也出现多处,如利用图片区别“板凳”与“椅子”,比较“板”与“椅”的写法等等。
[例3]抓住窗语特点,进行言语训练——“一个比一个好”
在A教师的课上,教师先从图片入手,让学生看看小獾的小板凳做得怎么样,这是怎样的三个小板凳,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说明。(粗糙)理解“粗糙”之后,教师又一次追问:“虽然粗糙,但是做得一个比一个()。”理解”一个比一个好”的意思。紧接着,教师出示句式:“一()比一()()。”孩子们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下,一下子就掌握了“一个比一个好”这样的句式。
B教师的课上,教师带着孩子们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填空句式:“______称赞______。”或“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这两个句式训练,不仅丰富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更锻炼了他们的言语能力,学会用不同方式表达同一种意思。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文本的语言现象非常关注,言语训练做得扎实到位。不足的是:B教师偏离低段语文课堂的特性,过度开发教材,拔高了学习要求,与孩子有一定的距离;课堂中缺少朗读,缺少低段语文课堂的童真、童趣。而A教师设计得过浅,孩子们在课堂上没有真正地得到提高,仅限于课文学习之中,语文方面的能力没有得到真正的训练。
鉴于两堂课的优缺点,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再次对这两堂课的设计进行了整合,重构了对《称赞》一课的教学设想。
[《称赞》教学重构]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10个生字,书写“板、椅”,理解“粗糙”“泄气”等词语的意思。
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4次对话。
③学会由衷地称赞别人,体会称赞给我们带来的力量和快乐。
二、教学预设
(一)课前交流
●表扬学生上课前的好表现,说说听了老师的称赞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称赞老师,给老师带来快乐与自信。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以“称赞”为题的课文,请同学们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书写“称赞”。
2.齐读课题,正音。
3.给“称赞”找近义词。
(三)初读感知,读准生字字音
1.课文讲了谁称赞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树叶上的拼音宝宝帮忙,争取把它读正确、流利。
2.句式练习:______称赞______。/______,得到了______的称赞。(板贴刺猬和小獾图)
3.叫叫“刺猬”和“小獾”的名字,认识“刺、猜”两字。(课件出示生字)小刺猬和小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朋友,你们看看,都认识吗?
●指名学生读自己认识的字,并说说是怎么认识的。
●开火车读,及时正音;齐读。
●指导书写“椅、板”(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木字旁,看看它们在田字格的位置);师范写,生书空一次,再在本子上写一个;展示优秀的字。
师:小刺猬看到你们写得这么棒,给我们送来了大苹果呢!准备一下,看你能得到几个?
●摘苹果:刺猬板凳粗糙但是傍晚椅子瞧留下(课件出示)
指名读,齐谢看图,区别“板凳”和“椅子”)
(四)细读课文,体会“称赞”的魔力
1.分段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师:我们把苹果上的词语送回到课文中读一读,谁愿意试试?其余同学边听边画出小刺猬和小獾互相称赞的话。
●齐读句子。
●谁想来做小刺猬夸夸小獾?(生读第一句)
●听了她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
●再请一名同学当小刺猬,其他同学当小獾。
●采访:小獾,你的心情怎么样?最想说什么?
引读第5、6自然段,过渡。
3.出示小獾的话。
师:是啊,小獾听了小刺猬的话高兴极了,他拉着小刺猬的手,说——
●读句子。
●理解“泄气”。
师:小獾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想泄气了?
●学习第2自然段。
用上“虽然……但是……”说话,抓住生成,体会小刺猬真诚的称赞作用之大。
●理解“粗糙”。(他做的板凳可能是……可能是……非常粗糙)
师: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刺猬还称赞了小獾,使小獾有勇气继续做下去,不泄气,不放弃。
●再读句子“在我最泄气的时候……”体会小獾受到称赞后的快乐、自信。
过渡:小刺猬不但没有嫌弃小獾的板凳做得粗糙,反而称赞他一个比一个做得好,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给小獾带来了自信。(板书:带来自信)
4.体会小獾称赞小刺猬的真诚之情。
师:那么,小獾又是怎样称赞小刺猬的呢?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多么真心诚意的称赞啊!听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也高兴极了——(出示)
师:小刺猬得到小獾的称赞,又收获了什么呢?
想象:清晨,小刺猬出门摘苹果,傍晚,小刺猬才背着苹果回家。整整一天,你看他有多疲劳啊!(随机理解“清晨”和“傍晚”。师板书:消除疲劳)
师:瞧,称赞多神奇啊!它不仅会使别人感到快乐,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建立自信、消除疲劳!
(五)拓展延伸,巩固识字
师:同学今天学得真好,希望在生活中,每个同学也能多多称赞别人,因为赞美能带给人神奇的力量!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赞美》。
赞美
小小刺猬心意诚,故事虽小启发大,
板凳粗糙赞美真。暖人的称赞嘴边挂,
小獾听了更自信,自信涌,疲劳除,
傍晚时分椅子成,小事大事都能成,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 篇8
本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找拱形》。这一课是在前面一课研究了拱形的特点之后,进一步发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认识圆顶形和球形等具有拱形相似特点的弧形结构。2、认识生活用品中的拱形。3、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本课就紧紧围绕这三个活动,扩展学生对拱形的认识,提高学生过程与方法的能力。
◆ 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经过三年半的科学学习,其科学探究的意识已经较为清晰,探究过程已基本掌握,探究方法更为实用灵活,这已经为其在方法论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前面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拱形承重的特点已基本掌握。学生具备一定的迁移能力,这是其认知上的储备,为今天的探究成功奠定了知识上的基础。六年级学生,在实验室学习常规的不断熏陶和影响下,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实验操作规范和品行,能充分调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团队的力量,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行为上的储备。
◆ 说目标:
正是对于上述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的分析,特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圆顶形、球形等有和拱形相似的特点,所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1)、用已有知识对常见弧形结构承受力的特点作解释。
(2)、发展观察、联想和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2)、感受科学技术对我们的影响
◆ 说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圆顶形、球形以及各种弧形结构的受力特点。
2、教学难点:能用已有的知识对弧形结构的物体作合理的解释。
◆说用具:
1、分组准备:(1)完整的和对半剖开的乒乓球,完整的和剪开的塑料饮料瓶。
(2)若干根相同的硬纸条。每组一个圆环(主要在实验时能更好地起到抵住拱足的作用。)
2、教师准备:拱形、圆顶形和球形的实物、课件等。
◆ 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地把握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探索”法。
刘默耕先生的“引导——探索”教学方法,有利于布鲁纳的“发现法”,也不同于兰本达的“探究——研讨”教学法。“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他们乐于交流,并能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
根据新教材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作启发式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说理念:
《小学教育学》告诉我们:直观形象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为学生所接受,本课教学中我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图片,实物,课件等,把静态的课本教材转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一次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研讨方法——实验证明——分析现象——获得结论”的完整的探究过程。组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大胆讨论,积极交流,探索研究,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演绎科学概念构建的完整思维过程,从而有效构建科学概念,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
◆ 说设计: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先教后学”,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大量的教,甚至是满堂的灌,来使学生获取知识,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的积极性没有得到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因而课堂学习效率不高,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一件很难的事。
近几年来,我试行了一套符合小学科学课堂的“五自”教学模式,来实施“先学后教”,并做了课题研究。现在我就《找拱形》这课是如何实施“五自”教学模式的,谈谈我的设计。
(一)激趣设疑,自主学习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新课导入,能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迁移,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
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欣赏课件中的圆弧形、圆顶形等建筑物和周围熟悉的物品(如安全帽等)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中自主发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有类似拱形的结构。在此,我引导学生回顾拱形结构承重的特点,并让学生找找身边的拱形结构。同时板书课题来揭示新课的学习。
这个导入,我用知识铺垫,以旧引新,设置悬念,学生则回忆知识,引起期待,思考质疑,提出“它们与拱形有相似的特点吗?”这个问题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二)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之后,接下来是讨论研究方法。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中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虽然,探究方法有很多,但是有的方法还受现场材料的限制,针对材料的特点和實验效果,选用更合理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实验,是学生有效实验能力的培养,更是学生探究品质的一种培养。仔细分析我们发现,让学生选择一种他们认为合理的方法去实验,能锻炼学生的选择能力,也同时蕴含问题。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对于其探究的质量无疑是一种考验。
讨论之后,我们最终选用了前几课中用过的材料:硬纸条。我在这时向学生出示这样的“探究活动记录表”。
探究活动记录表
许多同样的拱条可以组合成一个圆顶形。测试不同数量的拱条组合在一起时能承受垫圈的数量。
实验方法
预测能承受的垫圈数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平均能承受的垫圈数
一个拱形
二个拱形
三个拱形
更多拱形的组合
我们的发现:
先让学生作出假设:随着拱形数量的增多,承受的垫圈数有什么变化?
让学生预测这样的问题。一是源于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要求,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成的探究过程。二是从中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为学生后续的重难点解决做好认知上的铺垫。三是,与上节课《拱形的力量》的场景再现,以求建立起心理和思维的对接,有利于学生探究思维的构建。
(三)归纳提炼,自觉巩固
有了方案,又做好了预测,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一下。在尝试的过程中,有的小组会成功,有的小组则不会成功,这就有方法上或材料把握上的问题,是对前面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材料数量使用的反思。从某种角度上将,需要部分小组不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在今后的探究中,方案规划和考虑的更加周密。个人认为,实践中构建思维和构建思维之后再实践,在学生的思维培养中同等重要。关键在于,在什么样的环境和什么样的需要。
合作探究之后,自觉地去整理数据,分析现象,汇报交流,最终获得这样的结论:拱形越多的组合,承重力越大。就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解决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反馈矫正,自行提高
有了前面的理论作支撑,引导学生继续探索:半个乒乓球有多大的承重力?以及对塑料瓶形状的分析,那就轻而易举了。学生通过摸一摸,捏一捏,压一压,放上重物试一试等方法,当堂检测了“圆顶形有拱形承载压力大地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的事实。接着就顺理成章地学习“球形”的受力特点。
紧接着,让学生认识生物体结构中的拱形。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分析,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形状对它们自身有什么意义。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想到:眼皮、鼻子是拱形的,指甲是拱形的,屁股是拱形的,鸟类等动物的蛋也是拱形的,甚至有孩子会说“我们在妈妈的肚子里也是由球形的子宫保护着”。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此环节的设计,还能提高学生联系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教育就应该让儿童结合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来学习科学,通过观察、试验、综合及运用,在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同时,获得对社会、自然的真切了解,增加对科学学习的兴趣,积累社会生活经验。
(五)课后延伸,自由发展
前面的“认识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兴致非常高,不由自主地滔滔不绝地交流着、讨论着。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此,我就顺势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延伸“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建筑物、生物体上有拱形结构?请课后继续收集资料,下节课在一块分享。”
作为探究的延伸,学生绝对有这样的兴致去进行探究。这就是,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素养提升,串成一个整体,一个过程,努力营造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
◆ 说特色: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里一次较为完整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尤其是对实验有效性的探索,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学生思维构建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本课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生成,尊重学生的选择,是本课一个显著的特点,如何做到既尊重又不放羊,主要体现在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帮助,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和提供策略支持。
我力求从上课到下课都在真正地全面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在这种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我们教师要切实做个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
【二年级科学教案上册】推荐阅读:
部编本二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10
四年级上册科学课一、二单元教案12-19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06-21
一年级科学科学上册教案12-17
二年级科学上册导学案08-19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5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8-11
57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07-03
二年级科学教案下册10-02
三年级科学实验上册 教案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