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

2024-06-26

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共8篇)

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 篇1

打架斗殴的原因及危害

一、打架斗殴的原因

1、家庭教育失当引起的打架斗殴 我们分析了几起打架斗殴事件后,发现参与打架斗殴的当事人家庭背景很复杂。有的家长长年外出打工,孩子缺乏家庭温暖和心理疏导;有的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叛逆心理严重;有的家长素质低劣,向孩子灌输暴力思想;有的家长疏于管理,默许孩子同不良少年交往,放任孩子养成不良习气。

2、个人行为霸道引起的打架斗殴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看见某某同学老实,开始动手欺负一下,结果这位同学接受了现实。这种行为和现象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后果是欺负这位同学的人渐渐增多。指使别人买东西、命令别人为自己做一些小事等,欺负别人以及被人欺负的心理逐渐膨胀、扭曲、变态,麻烦由此产生。

3、不良嗜好、高消费引起的打架斗殴 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中学生容易模仿电视、电影中抽烟、喝酒的行为。如果家长和学校管理不严,防范不力,少数学生就会上瘾。

4、语言行为粗鄙引起的打架斗殴 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语言污秽,行为粗鲁,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为三言两语引起的冲突并不少见。

5、讲哥们儿义气引起的打架斗殴 从群体性事件看,所有参与者都是打架斗殴的受害者。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脑筋,因为一句话或是一支烟、一瓶水,听别人使唤,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这种人长大以后,就是别人的打手、马崽,替人出头,替人背黑锅。

6谈恋爱,分手,表现英雄气概。

二、打架斗殴的危害

1、扰乱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同学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结果是老师的课不能上了,同学们只能自习。同学们,出现了矛盾,我们也只能解决眼前的矛盾,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眼前的矛盾激化。至于当事人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决不是一节课、一两天的问题,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一辈子。

2、严重影响当事人的身心健康 打架斗殴是一种典型的故意伤害行为,加害者以故意损害他人身体健康为目的。所以打架斗殴的结果往往是造成受害者身体的损伤,遭受伤痛的折磨,甚至造成残疾。对加害者来说,可能会引起他无尽的自责、仇恨的加深,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走上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

3、给加害人的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人的生命和健康是无价的,可以说:以损害他人生命和健康为目的的打架斗殴行为是一种最昂贵的消费行为。为此花上成千上万都不是什么希奇事,花钱如流水。有的家长痛苦的把这种情况比喻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当前社会上流传这样的话:“有本事去挣钱”,下一句话是“没本事别打架”。

4、构成故意伤害罪,被追究刑事责任 失去自由,一层层的铁门,强制劳动,从早到晚时时监视和约束,严厉的强制措施,低下的食宿条件。争取减刑,早点出去。对家庭最大的伤害。正是因为打架斗殴的后果如此严重,学校和家长才这样重视。我亲耳听见有一位家长这样教育他的孩子:“别打架,咱们也打不起”等。话虽朴实,但很实在,让我们都按这位父亲的要求去做吧!

三、打架斗殴导致悲剧的事例

案例一

地点: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时间:晚上8点左右。该校3名高三的学生和1名高一的学生在学校的食堂吃饭时,为了争座位,一言不合,纠缠在了一起,后来有人拉开了他们,冲突才没有升级,大家各自返回了宿舍。但是让谁也没有想到的是,事情还远远没有结束。晚上10点左右,有人发现,这4个人竟然在宿舍楼下打了起来,形成了3对1的局面。后来明显势单的高一学生从宿舍取了把小刀胡乱挥舞,结果对方中的一人被捅中,流了很多血。后有人报警,将伤者送到了医院。结果,被捅的这名高三学生经抢救无效已经死亡,另两名伤者目前还在医院抢救。

案例 二

2012年6月26日,安徽舒城县某中学学生为琐事在教室内斗殴,厮打中高三男生蔡某被一名同学用尖刀刺死。目前,涉嫌故意杀人的该校学生韦某已被刑拘。案发当日上午9时左右,舒城县公安局接到报警称,该县某中学有学生因打架被刀刺死。接警后,该局迅速启动命案侦破机制开展工作。经查,25日下午3时20分左右,该校高二12班学生倪某在同年级18班教室外走廊遇到韦某,倪让韦找18班同学要手机卡,韦不干,两人发生争执,倪遂封住韦的衣领,韦挣脱后返回教室,手拿一文具盒别在身后找倪,倪以为韦身后藏刀吓得逃走。之后,倪、韦二人约定当晚到校外打架。当晚,倪带人找韦时遇到同校高三男生蔡某骑电动车经过,蔡问倪在干什么,倪讲韦要砍他,蔡讲要帮倪出气。26日上午,倪某在网吧上网,在QQ里遇到蔡,两人网上约定在街上一眼镜店门口见面,倪等了一会没见到蔡直接回到学校,第二节课下课铃响后,倪带着一帮人到韦的教室门口,叫韦某出来,韦没有出来,两人正在相互挑衅时,蔡某回到了学校,蔡某径直走进教室封住韦的衣领,争执中韦某用事先准备的尖刀刺向蔡某的左胸,蔡随即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

2010年9月11日,广西玉林市博白县王力中学门口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校园惨案,一名女中学生遭到前男友庞志鸿的纠缠,被庞持刀刺杀当场死亡。路经现场的7名中学生见义勇为,在搏斗中,2人被刺身亡,2人受重伤。

法院审理查明,1992年出生的庞志鸿与王力中学学生刘某某认识后成为恋 人关系,在相处中,双方时常因琐事发生争吵。2010年9月10日晚,因刘某某未按事先约定到庞志鸿的住所,双方在电话中再次发生争吵,刘某某提出退回

庞志鸿以前送给她的手机,叫庞志鸿到博白县城的“盛大网吧”取回。

当晚19时许,庞志鸿购买了一把水果刀前往“盛大网吧”,刘某某的同学付某将手机转交给庞志鸿,庞志鸿不愿意接收。

次日凌晨6时许,庞志鸿到博白县王力中学路口守候刘某某,6时40分许,刘某某搭乘一辆电动三轮车来到王力中学路口下车往学校走去,庞志鸿立刻追上将其强行拉入三轮车,按倒在车踏板上。

听到刘某某的呼喊,路经此地的王力中学7名学生上前劝阻,庞志鸿随即从身上拿出水果刀挥刀乱刺,先后将学生刘某某、庞某、钟某某、梁某某、何某某刺伤,刘某某当场死亡,庞某、钟某某被送到博白县人民医院经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

法院审理认为,庞志鸿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造成3死2伤,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以最严厉惩处,遂判处庞志鸿犯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案例四

黄石一高中女生“爆粗口”引发命案

因高中同班女生说话貌似“大姐大”,另一女生“听不惯”,双方从口角发展为邀约同学甚至社会青年持械斗殴,导致1名高一学生被刺身亡。昨日,黄石西塞山区公安分局宣布该案8名嫌疑人已刑拘。

兰某和傅某是黄石某高中高一同班女生,兰某听不惯傅某说话“带渣子”、“爆粗口”。10月28日上午,两人为此口角和撕扯;次日双方再次扯打。傅某觉得委屈,向同宿舍女生吴某倾诉,吴某为傅某“打抱不平”,遂找来同学王某“出头”。

当天下晚自习后,吴、王与兰某在校外见面。兰某邀约同学戴某来助阵,戴某又邀了一伙人。两方发生打斗后,王某和吴某被打。认为吃了亏,一怒之下王某邀约自己的叔叔等人赶到现场,其中社会青年朱某用水果刀将戴刺伤死亡。

案件发生2小时后,西塞山区公安分局刑侦大队将嫌疑人王某抓获,随后两天内警方相继抓获另7名嫌疑人,并于昨日全部刑拘。

案例五

湖口二中学生放学校外酗酒群殴

小刀刺伤颈部出人命

2011年3月10晚, 学生晚自习放学后, 今年十九岁的高三学生汪某和一其要好的同学结伴回家(该生非住宿生, 在校外租房, 由其母陪读), 在路边一小餐馆吃夜霄,此时梅某(高二年级校外住宿学生)及三个同学共四人亦在该店吃饭, 并已喝完了一瓶二锅头白酒, 借着酒意, 将酒瓶砸碎在地上, 破碎的酒瓶溅飞到刚准备吃夜霄的汪某脚上, 相争无好言语,矛盾升级, 汪、梅两人当即一对一单挑起来, 梅某的三个同学和汪某的一个同学三对一群殴, 一时间, 小店乱成一片。打斗中, 梅某拿起了口袋中的一把小刀, 刺向汪某的颈部, 伤及颈部静动脉, 血流如注, 酒店老板见状迅速将汪某送往湖囗县人民医院抢救。3月10日晚受伤学生入院后, 迅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急诊,“伤囗很深, 流血很多, 迟来会丧命的”, 一位医生说。由两位资深医师挂帅, 精心对该学生做了动静脉吻合手术, 并对伤口进行了包扎, 手术很成功, 并实行了Ⅱ级护理。3月11日上午, 院长及外科主任等前往查房, 没有发现异常, 令所有医务人员欣慰。可到了中午12点左在, 学生病情恶化, 继而出现后脑肿胀、呼吸困难的症状。医院紧急会商病情, 诊断为动脉渗血, 压迫大脑中枢所致, 紧急部署第二次手术方案, 并联系九江专家技术支援, 分秒必争, 抢救生命。“但治疗方案没得到家属认可, 耽误了抢救有效时间”, 医院很是无奈。在家属执意要转九江第一人民医院的情况下, 医院安排救

护车, 派上最好的医务人员全程护理, 火速转院九江。3月11日下午, 汪某在送往九江第一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四、结语

同学们,我们的生命还很年轻,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人是社会中的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社会是由人去组成的,在这个由爱恨情仇构成的“江湖”里,存在着很多矛盾,但古往今来,从来就没有谁输谁赢。所以当矛盾来临时,请记住

1、加强法制观念,法律规定:“14周岁(包括14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后果承担刑事责任。16周岁(包括16周岁)以上的人,要对故意伤害致人轻伤以上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134条的规定:犯故意伤害致人轻伤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致人重伤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

2、碰到矛盾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发趋势,不要急于辨明是非,先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以后再解决问题。

3、发生争吵时要相互忍让,不要因小事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若是一方稍微的动起手脚,做到“打不还手”,尽快脱离接触,避免事态扩大。

4、在一起同窗共读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真深厚的,现在你可能体会不深,但毕业后你会越来感受越深,你会因上学时不团结同学而惭愧后悔。中学生打群架多数是与外班学生,打架时往往是本班帮本班,本年级帮本年级,本校帮本校,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义气,小团体主义作祟。

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你的美好未来,你父母的殷切期盼,都需要你去实现。为了自己,也为了家人:珍爱生命,拒绝打架!

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 篇2

一、当代中国“富二代”群体分析

1.“富二代”群体的形成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开始施行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大批创业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紧抓机遇,敢于拼搏,勇于创新,三十年中积累了丰厚的财富,成为了社会中“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对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塑造,与此同时,他们的子女也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并逐渐继承父辈的财富,成为“富二代”。

2.“富二代”群体对社会的影响

“富一代”的财富积累为“富二代”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在物质享受与家族重任之间,很多“富二代”选择了物质享受,开豪车、住豪宅,过着奢华的生活。与生俱来的富足,似乎让他们与勤俭节约、宽容感恩绝缘,财富带给他们的优越感,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置一切于不顾。2009年,浙江杭州一起闹市飙车撞人案,将他们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纨绔子弟”、“反传统”、“败家”、“态度蛮横,不可一世”……道义的审判夹杂着仇富的情节,使得这些“富二代”顿时成为众矢之的。随之而来的校园征婚、行凶打人、聚众吸毒等事件,使“富二代”在社会中的形象彻底沉入谷底。这些“富二代”为社会带来的不是朝气蓬勃,不是锐意进取,更不是回馈社会;而是堕落糜烂,贪图享乐,不思回报。

二、当代中国“富二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父母忽视了家庭教育

首先,没有良好的早期教育。中国的第一代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中,艰苦奋斗,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经历过这番苦难之后,很多人产生了“不想让孩子也吃苦”的想法。于是,便过度呵护溺爱,孩子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形成优良的品质,取而代之的是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贪图享受等。直接导致孩子品质的不健全,使他们缺乏责任心,缺乏公共精神,没有感恩之心。

其次,没有起到榜样作用。网络媒体上报道的“富二代炫富”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很多社会评论将“炫富”的原因归结为家长教育不严,培养失败。但是,我们应该更深层次分析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富二代”会被教育成这样?其实,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才是问题的根源。很多一代创业者在成功之后,并没有继续自己在创业时期的艰苦作风,而是生活作风张扬,铺张浪费严重。殊不知,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虽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但是它能长久的影响孩子的身心状况。因此,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得这些“富二代”没有学会他们父辈创业的本领,吃喝玩乐的本事倒是信手拈来。优越的物质条件,却造就了一批花花公子。

2.社会畸形的贵族教育

2009年,有报道称重庆某国际小学将高尔夫课列入体育课程,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贵族气质和领袖风范。与此相关的报道还有一些学校将选拔三好学生变为选拔“小绅士”、“小淑女”等。而且,近年来许多教育机构将目光投向了“富二代”教育市场,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培训。此类课程一般都是利用国内外良好的教育资源,采用导师制的培养方式,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这些培训课程的费用也是可想而知的,动辄十几万,几十万。但是,培训的效果却是事与愿违,在讲师授课过程中,玩手机、睡觉、聊天,比比皆是。

富豪们试图用自己的财富为子女换取一个美好的未来,各式各样的“贵族教育”和“精英培训”的出现,似乎正在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富豪们竞相让自己的子女参加这些培训。但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贵族的气质与超凡的能力绝非这些“鸡肋”培训能够铸就的。

3.媒体传递的不良信息

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大地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很多新兴媒体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很多只顾追求利益的商人利用网络、手机等手段传递大量色情、恐怖、暴力、凶杀等满足感官刺激的信息,而很多“富二代”为了满足精神的空虚,便追求电影、网络中所谓的“时尚生活”,例如炫富、飙车、吸毒、赌博等。“富二代”的玩世不恭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上传递的不良信息所造成的。

三、关于“富二代”教育的若干建议

1.重视家庭教育

(1) 要智爱不要溺爱

溺爱是低层次的爱,很多成功人士在经历过艰苦的奋斗之后,产生了“不想再让孩子也吃苦”的想法,对孩子百般呵护,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却忽视了精神的培养,使得孩子从小就成为了金钱的奴隶,让他们觉得一切都可以用钱来摆平,因此才会有他们的挥霍无度,漠视生命,置一切于不顾。真正的爱是理智的、高尚的爱,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过,“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在良好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父母应该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培育他们的精神世界,让他们能够具有遵纪守法、关爱他人、明德尚美这些基本的道德常识。

(2) 发挥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有人说,从孩子的言行举止就能想到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很多创业者在成功之后,生活作风极为张扬,这让他们的孩子也逐渐学会了这种不良的作风,社会上才会出现许多“富二代”炫富的行为。李嘉诚曾经说过,“真正的富贵,是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能用你的金钱,让这个社会更好、更进步、更多的人受到关怀”。因此,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要从父母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让孩子感知到生活的艰辛,从参与各项公益活动来让孩子明白社会需要的不是他们的炫富,而是他们的帮助。

2.优化社会教育

无论是进行贵族教育还是参加精英培训,都体现了富豪家长们对其子女的殷切期望。但即使这些“富二代”学会了高尔夫,掌握了经商之道,他们的品德素质也未必能使家族企业在改革开放之路上顺利发展。因此,“富二代”教育要从道德教育入手。

(1) 贵族教育去“贵”留“质”

贵族肯定与高尔夫教育无关,满身珠光宝气也不是贵族气质的表现,穿着华丽,动辄谈论奢侈品,反而会被人笑为没品位。贵族首先应该是精神层面的。因此,对“富二代”的贵族教育,首先应加强爱国情感教育。热爱祖国是实现其道德理想的前提条件。对他们进行爱国情感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建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心,绝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其次,加强财富观与法制观教育。许多“富二代”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守法,没有平等意识和法律意识,为所欲为,甚至做出违法的事件,最后身陷囹圄。因此,要让他们从内心摒弃“钱是万能的”的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和法制观。最后,深入社会,培养感恩之心。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应该为他们创造这种机会,让他们走向社会,走进工矿企业、田间地头、军营哨卡,让他们感知到今天所获得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是来自于这些普通人之手,所以,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要以自己的努力来回报社会。

(2) 精英培训以人为本

近年来,不仅社会培训机构竞相开设对“富二代”的各种精英培训,政府也出资培训“富二代”,例如2009年江苏省的“千名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培养计划”等。其实,我们稍加注意便可发现,大多数培训都是以培养“接班人”、“CEO”为最终目的。因为,“富二代”能否成功接班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更是关系到千万员工的饭碗。但是,并非每一个“富二代”都愿意接班,也不是每一个“富二代”都适合做接班人。例如,浙江省某富商将自己的纺织厂交于自己的儿子打理,可儿子却将纺织厂变卖套现,投资于电子商务行业。由此可见,对“富二代”的教育培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他们的秉性、兴趣、爱好等加以培训。否则,不仅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3.净化文化市场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文化市场正以指数级的速度爆炸性扩张。与此同时,许多不文明、不健康、不合法的内容已泛滥成灾。这些不健康的内容不仅使“富二代”群体盲目追求,也对全社会的青少年造成错误引导。因此,要净化文化市场,首先要加大监管力度。政府部门应在全国范围内对各项文化产业开展清理行动,并加强对网络文化、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做好净化文化市场的保障工作。其次,开发相关技术过滤不良信息。互联网是不良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因此,应开发相关技术,将通过网络传播的各类暴力、凶杀、色情等信息过滤掉,还网络一片净土。再次,信息内容分级。政府部门应建立信息内容分级制度,即将信息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不仅能让他们远离文化市场有潜在危害的内容,还能保证文化市场的丰富多样,满足不同人群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的需要。

四、结语

当代中国的“富二代”问题已日趋严重,如果任其发展,必然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很大影响。如何教育这些“富二代”,让他们珍惜手中的财富与机会,担负起社会责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中有很多成功教育下一代的案例,例如,海鑫集团的李兆会,新希望集团的刘畅,香港的霍氏家族等,这些都是值得借鉴和发扬的。因此,只有对“富二代”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才能不让财富毁了年轻一代,也才能让中国的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摘要:2010年11月1日, 一起“富二代聚众吸毒”事件使得“富二代”这一群体再次引起广泛关注。文章对“富二代”群体的形成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当代中国对“富二代”教育中存在的诸如忽视了家庭教育、畸形的贵族教育和媒体传递不良信息等问题, 并提出针对“富二代”教育的若干建议, 例如重视家庭教育、优化社会教育和净化文化市场等。

关键词:富二代,教育,建议

参考文献

[1]祝建华.“富二代”的形成与群体特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9) :22-27.

[2]许东良.突发公共事件与舆论引导[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9, (11) :37-39.

[3]汪东亚.2009年:备受争议的“富二代”[EB/OL].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12/21/content_2991416.htm.

聚众斗殴罪的成立及转化 篇3

[基本案情]韦某曾借钱给赵某,后二人因还钱一事发生口角,双方约定斗殴。韦某遂指使其朋友边某购买刀具,又指使张某纠集人员参与斗殴,韦某带领同伙共计七人前往斗殴地点后被其哥哥强行从现场带离。赵某找来朋友杜某,二人为了与对方殴斗而打电话纠集人员,但没人前来。赵某遂手持木棒与杜某赶赴约定地点,后与韦某一方的其他六人发生殴斗。在厮打中边某持刀刺赵某腹部一刀致其重伤,刺杜某胸部及背部数刀致其死亡。

一、焦点问题

(一)如何正确理解聚众斗殴转化犯的犯罪性质,致人死亡的是否一律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二)如何把握聚众斗殴转化的主体范围?

(三)一方人员不足三人时,对该方的主要纠集者能否认定为聚众斗殴罪?

二、对焦点问题的探析

(一)聚众斗殴转化犯性质的认定

《刑法》第292条第2款规定: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照本法第234条、第232条的规定定罪处罚。这是聚众斗殴行为转化定罪的法律依据,依此条规定,在聚众斗殴中致人重伤、死亡的,不再以聚众斗殴罪论处,而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在聚众斗殴中,如何认定转化犯的罪名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依据出现的结果转化定罪,只要在聚众斗殴过程中出现了重伤或死亡的结果即可依据此结果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第二种观点认为,不能单纯以结果认定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而应综合具体案情个别认定。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对于聚众斗殴中致人重伤、死亡的,应当结合具体案情,严格依照相关罪名的构成要件定罪处罚,而不能客观归罪。具体到本文中的案例,对边某的行为性质应认定为聚众斗殴转化为故意杀人罪。

首先,边某明知韦某与赵某相约斗殴,仍积极前往并在斗殴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购买刀具持械参与斗殴,对边某应当认定为聚众斗殴中的积极参加者,其行为已构成聚众斗殴罪。其次,在厮打中,边某持刀刺杜某胸部及背部2刀,刺赵某腹部1刀,造成杜某死亡、赵某重伤的严重后果。边某作为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应当知道持刀捅刺他人要害部位会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仍不计后果,放任死亡的发生,其主观故意的内容已从互相斗殴转化为间接故意杀人,其客观行为也从一般的相互殴斗行为升级为持刀捅刺他人行为,并造成了不能被聚众斗殴罪包容的严重后果,因此对边某的行为应适用《刑法》第292条第2款之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二)聚众斗殴转化的主体范围

聚众斗殴中致人重伤、死亡的,在犯罪性质发生转化的情况下,除了直接致人重伤、死亡的被告人以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外,对于其他共犯应如何定罪处罚,理论上存在分歧。第一种观点认为,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只应对首要分子和直接造成重伤、死亡的斗殴者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对其他积极参加者认定为聚众斗殴罪。[1]第二种观点认为,如果首要分子没有直接实施致害行为,就不能转化,仍按聚众斗殴罪处罚。

笔者认为,关于转化范围的理解,应当符合共同实行过限的刑法理论并体现罪责自负的原则。如果斗殴者超出了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的故意范围,实施故意伤害、故意杀人致人重伤、死亡的,其行为应单独转化。如果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对此有概括故意的,则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应一同转化。聚众斗殴中,对重伤、死亡结果承担刑事责任的范围应当限定在致人重伤、死亡的实行犯和未对斗殴后果予以明确限制的斗殴纠集者以及其他在案件中起决策、组织、指挥作用的主犯,不应对全案人员一律无条件转化。对于其他积极参加聚众斗殴的人员,其并未对重伤或死亡的被害人施以加害行为,或者有证据表明其斗殴行为与被害人重伤或死亡无因果关系的,则不宜全部以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罪转化,而应当根据行为人的具体行为定罪处罚。

聚众斗殴案件的首要分子,在未对案件后果作明确限制的情况下,应对案件的全部后果负责。结合本文案例,韦某的行为应构成聚众斗殴转化为故意杀人罪。韦某首先提出斗殴犯意,纠集人员,指使边某购买刀具用于斗殴,韦某在聚众及准备斗殴中行为积极并起重要作用,不论其是否直接参加斗殴,对韦某均应认定为聚众斗殴中的首要分子。在斗殴之前,韦某指使边某购买刀具并持刀参与殴斗,其明知持刀参与厮打可能会出现重伤或死亡的后果,仍未对斗殴中可能出现致人重伤、死亡的后果做出明确限制,因此,应当认定其主观上对可能出现的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后果持放任态度。其作为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在案件中起决策、组织、指挥作用,应当对其参与的全部犯罪事实承担刑事责任。因此,韦某应对本案中出现的死亡后果负责。

(三)一方人员不足三人时,对主要纠集者的定性

聚众斗殴罪,是指聚集多人攻击对方身体或者相互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2]犯罪主体为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首要分子是指聚众斗殴的组织者、指挥者、策划者;积极参加者是指除首要分子以外其他在斗殴中发挥重要作用或者直接致死、致伤他人者。[3]“聚众”是指纠集多人,一般认为是三人以上。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因私仇及其他纠纷引发双方实施殴斗行为的案件,其中一方人数达三人以上,而另一方则不足三人的斗殴。此情形是双方均构成聚众斗殴罪,还是只有人数三人以上的一方构成聚众斗殴罪,对此存在不同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聚众斗殴必须要求双方人数均为三人以上,人数不足三人的一方不构成该罪,可按照寻衅滋事罪、故意伤害罪来处罚。[4]另一种意见认为,对此类案件应依照聚众斗殴罪的构成特点,全面分析案件的主客观情况,对于双方均有斗殴故意的,无论人数是否均为三人以上,双方都以聚众斗殴罪论处。[5]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江苏省公安厅2009年下发的《关于办理聚众斗殴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中规定:双方均有互殴的故意,斗殴时一方达三人以上,一方不到三人的,对达三人以上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对不到三人的一方,如果有聚众行为的,也可以聚众斗殴罪论处,如果没有聚众行为的,不以聚众斗殴罪论处,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其他罪论处。

笔者认为,不能片面强调客观行为而忽视了行为人的主观方面,要注重考察行为人的主观内容,看双方是否有互殴的故意。如果双方均有聚众斗殴的主观故意,并且也实施了纠集他人的行为,但因其他原因被纠集人员没有前来,致使斗殴时一方达三人以上,一方不到三人的,对达三人以上的一方可以认定为聚众斗殴,对不到三人的一方,也应该认定为聚众斗殴罪。

三、对本案的分析

具体到本文中的案例,即便赵某一方只有两人,对赵某的行为也应当认定为聚众斗殴罪,理由如下:首先,赵某与韦某因还钱一事发生口角相互叫嚣对骂是诱发本案发生的重要起因,也是双方约定斗殴的前提。二人约定斗殴在先,实施殴斗在后,双方均有互殴的主观故意。其次,赵某曾打电话纠集他人,虽然没有纠集到三人便赴约前往斗殴,但不能否认赵某主观上具有纠集他人参与殴斗的故意,并且客观上实施了纠集的行为。此外,赵某手持木棒赶往殴斗现场,对边某大打出手将木棒打折,其行为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是一种严重影响公共秩序的犯罪行为,其行为已构成聚众斗殴罪,且为首要分子。

注释:

[1]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3页。

[2]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767页。

[3]周道鸾:《刑法罪名精释》,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年版,第568页。

[4]赵秉志:《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02页。

对聚众斗殴罪适用问题之探究 篇4

论文 题要: 聚众斗殴罪作为从过去的流氓罪中新分解出来的罪名而存在于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类罪中,虽然出台了一些司法解释和一些审判实务,但审判实践中仍存在一些具体的问题需进行探讨。2003年市公、检、法联合出台的《关于对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案件适用 法律 问题意见》中对处理该罪的相关问题做了明确的规范与共识。本文仅对单方聚众斗殴构成犯罪的理论基础、单方聚众型斗殴与共同寻衅滋事的区别、对该罪“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以及“持械”的认定方面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以求与刑法界同仁商榷。(7000余字)

关键词:单方聚众斗殴 寻衅滋事 区别 首要分子 其他积极参加者持械

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重新修订后,聚众斗殴罪从过去流氓罪中分解出来,作为一个独立的罪名存在于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类罪中,虽然对该罪出台一些司法解释以及会议纪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诸如单方聚众殴打他人是否构成本罪、“其他积极参加者”可否区分主从犯、何种持械状态应认定为持械聚众斗殴等仍然缺乏统一认识,法律适用中出现问题颇多。笔者仅就以上问题谈些意见。

一、聚众斗殴罪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

聚众斗殴作为由聚众行为与斗殴行为互相结合形成的一种犯罪行为,其构成较为复杂。“聚众”与“斗殴”有着时间顺序,聚众行为在前,斗殴行为在后;聚众是为了斗殴,斗殴必须具备聚众,否则不构成本罪。传统的观点认为,聚众斗殴罪必须具有对偶性,即斗殴双方必须各自纠集多人互相殴斗方可构成,强调聚众行为的双方性。《刑法教科书》 指出:“聚众斗殴是指双方或多方人数均在3人以上的互相施加暴力攻击人身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刑法实务全书》 也认为:“本罪(作者注:聚众斗殴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聚众和斗殴。聚众一般指纠集多人或结成帮伙,斗殴是互相殴斗、打群架,二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能构成本罪”。《 中国 刑法教程》 和《刑法罪名解释》 中将聚众斗殴罪定义为:“聚众斗殴罪是指为了私仇、争霸一方或者其他不正当的目的纠集多人成帮结伙地互相进行殴斗的行为”。上述权威著作的观点认为,聚众斗殴罪必须由双方聚众斗殴才可构成。但是,近年来这种观点受到挑战。张屹在《关于聚众斗殴罪几点思考》一文中指出:“双方纠集多人相互殴斗是聚众斗殴典型性表现形式,但某些非典型的犯罪形式只要具备了本罪构成要件,依然可以按本罪论处”。《聚众斗殴若干实务问题》一文亦指出:“虽然构成本罪需要存在一个斗殴的相对方,但不要求相对方的人数也达到3人以上”。同时,聚众斗殴犯罪客观上也有了某些演进和蜕变。八十年代的那种二个犯罪团伙之间为争夺地盘、女人或势力范围约定时间、地点进行殴斗、械斗的情况越来越少,而为逞强争霸、报复泄愤,由首要分子纠集一伙人殴打另一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的犯罪形式在增加,而且团伙的联系较为分散,一般讲究“哥们儿有难”,招之即来,打完之后,一哄而散,颇具地方流氓恶势力的色彩。

例如我院审理的被告人刘某、李某聚众斗殴案件。2006年7月19日中午,被害人于某将车停在路中央与他人聊天说话,阻碍了刘某等人驾车通行。刘某即打汽车喇叭示意通行,后于某与刘某的车在错车的过程中,因于某某兼刘某某打断了他的谈话而骂街,刘某等人听见后掉转车头追上于某某并打了于某某一个耳光。当日13时40分许,于某某纠集多人到刘某某的纸箱厂,对刘某某、刘某(外逃)、李某等进行殴打。后刘某又纠集肖某、胡某(另案处理)、柴某等十余人伙同刘某某、李某于当日下午3时30分许,在大港区中塘镇万安公路张港子村路段,将刚从当地派出所做完笔录的李某(被害人于某某的姑父)驾驶的柳州五菱汽车拦住(被害人于某亦在该车上),持砍刀、棒球棍等将被害人李某、于某某打伤,将李某的汽车风挡玻璃砸碎,造成李某轻伤、于某某轻微伤的后果。上述案例即属于典型的为报复泄愤纠集一伙人殴打对方的一个或几个的情况。本案中主犯刘某某虽纠集了十余人,但只与其中的两个人熟识,其余人均不认识,系授意其同案犯刘某纠集所致,除家住本地的刘某某、李某被抓获归案后,其余人员均系居无定所的无业人员,打完人后一哄而散,至今仍然负案在逃。

二、单方聚众殴打他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聚众斗殴罪

笔者对本院2002年以来的案件进行统计分析五年来,本院共受理聚众斗殴案件76件,其中双方聚众斗殴型仅有44件,其余32件均为单方聚众斗殴型,其中有14件均系临时纠集在一起,有27件负案在逃的同案犯因相关情况不明而负案在逃,或查无下落。由此看来,聚众斗殴型犯罪形式客观上发生了演绎和蜕变。那种两团伙间为争夺势力范围或争夺女人等约定时间、地点进行大规模互相厮杀、械斗的犯罪形式在减少,而这种出于逞强争霸、报复泄愤的动机,单方聚众纠集他人以多数殴打少数的斗殴形式在增加,实际上这种犯罪形式既不同于故意伤害罪也不同于寻衅滋事罪,是一种带恶势力性质的聚众斗殴犯罪的变种,而且有蔓延、发展 之势,如若打击不力,将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对此类犯罪我们始终坚持从严、从重打击。特别是2003年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和天津市公安局会签下发了《关于对聚众斗殴、寻衅滋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了“聚众斗殴系出于逞强争霸、报复泄愤等动机,双方各纠集3人以上进行殴斗,或单方纠集3人以上殴打他人的行为。”从而为单方聚众殴打他人构成聚众斗殴罪的法律适用提供了一个规范的理解与共识,为实践中打击这种街头或娱乐场所经常发生的团伙犯罪提供了地区性的依据。

单方聚众型斗殴犯罪与传统聚众斗殴概念分歧实际上是在对“斗殴”的理解上。传统观点认为,“斗殴”的字面含义是指相互并且攻击对方身体的行为。“斗”是争斗,争斗的意思只能在双方之间进行:“殴”即殴打,系施加暴力与人身之意。两字合在一起,即为互相之间对打、厮打。例如:杨某某因琐事与刘某某发生争执,为相互报复,双方各纠集多人在“客满楼”酒店门处持械聚众斗殴,致使一名在场人员付某受轻伤,斗殴参与者中有两人受轻伤。而单方聚众殴打他人多是因争斗心理而引发。

例如:常某某与雷某某共同在一烧烤摊吃饭,因雷某某说常某某瞪他而发生争执,后常某某扬言让雷某某等着,欲对其进行报复,雷满不在乎表示奉陪到底,并继续与其同伴在烧烤摊处吃饭,这样便引起常某某的殴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常某某打电话纠集了十余人,开着车带着砍刀、棒球棍等来到烧烤摊,双方殴斗起来,在殴斗的过程中,由于常方的人不敌而逃跑,雷方的人即持械追赶。追到他处后,雷方一人误以为停车在路边等人的刘某系常某一伙的人,即上前持木棍将其车风挡玻璃砸碎,并将车前机器盖砸坏。对于雷方一伙人,在常方人员均逃跑后,仍然这种出于逞强争霸的动机,有故意打架斗殴的心理,聚众并依人多之优势在公共场所肆意殴打他人的行为,是符合聚众斗殴的构成要件的。因为行为人具有争斗、斗殴的故意,只是因为双方力量悬殊,其中一方不具备抗衡的能力,而处于被追打的境地。由此可见,看一个行为是否构成聚众斗殴罪,关健是看聚众殴打他人一方是否有聚众斗殴的故意,只要聚众殴打他人的一方主观上具备聚众斗殴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殴打他人的行为就应构成聚众斗殴罪。

但是对此种类型的聚众犯罪要依照聚众斗殴罪的构成特点,对案件的主客观情况进行具体而全面的分析,区别对待,对不符合聚众斗殴罪构成特点的,不能按该罪处理。笔者认为,单方聚众殴打他人构成聚众斗殴罪应具备以下四个特征:

1、聚众方必须出于逞强争霸、报复泄愤的动机而聚集、纠集多人,意图与特定对象的对方一人或多人进行殴打或殴斗;

2、纠集者或聚众倡导者、积极参加者有争斗的故意,争斗具体内容表现为通过聚众,暴力打击对方,将对方或对方的一人、多人“打服气”,对方服气也殴打,对方不服气也殴打,有较强的争斗意识;

3、行为由聚众和殴打两部分组成,主体也由首要分子和积极参与者构成。所谓首要分子,是指聚众、纠集殴斗的组织者、指挥者。所谓积极参加者,是指积极响应纠集人的纠集或积极参加殴斗的人。事态发展顺序是先有首要分子事先召集、纠集行为,聚众之后才发生聚众殴斗或殴打他人行为;

关于打架斗殴的通告 篇5

为严肃校纪、整顿校风,经学校研究决定,对以上同学和相关班级作出如下处理:

1、所有涉及的12名的同学记大过处理,如下次再参与打架斗殴,学校将通知家长,勒令其退学。

2、刘伟等11位同学承担检查、治疗费用740元。刘伟、陈盛宝、杨伟、管小飞、邹少瑶5人每人承担100元,共500元。卢明贵、李振鹏、曾志刚、张德成、卢海松、李斌6人承担240元。

3、取消所有涉及到的班级第二次“流动红旗”评比资格。

希望以上12位同学,能从中吸取教训,严格遵守校纪班规,做一个文明、好学的合格中学生。也希望其他同学引以为戒。

特此通报!

黄陂中学

关于打架斗殴的暂行处理意见 篇6

为严明纪律,强化管理,净化校风,彻底有效地预防打架斗殴事件的发生,经学校研究,特制定以下暂行处理规定:

一、.对于情节较轻的:由班内或学校处理,做好班内或学校记录。二.、对于情节较重的:由学校处理,做好记录,通知家长并领回家教,全校通报批评,记入班级管理档案。

三.、造成他人伤害的:除按上述第二条意见处理外,伤害者家长负有住院护理和医疗赔偿的责任,严重者配合司法机关处理。

四.、伙同社会青年打架的:凡社会青年一律交司法机关处理,参与学生严格依照上述第二条意见处理,必要时,交司法机关处理。

五.关于家教时间:

1、情节轻重:分别给予2、5、10天家教。

2、屡次违纪者:分别给予2、5、10天的加倍或多倍家教。

3、特别严重者:劝其转学或勒令转学。

六、家教期满复课程序:

1、学生写好保证书(检查),学生签字、家长签字、班主任签字、政教处签字、主管校长签字。

2、情节严重或屡犯者:写好保证书(检查),学生签字、家长签字、担保人签字、班主任签字、政教处签字、教导处签字以及全体校长依次签字。

3、.政教处负责审查事件中附带事项处理落实是否到位,相关材料存档。

4、班主任负责审查手续签署情况,手续不完善者,禁止入班,最后将保证书交政教处存档。

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 篇7

关键词:犯罪构成,犯罪形态

案情回放

2010年9月14日晚, 我市某区“东方广场”发生一起聚众斗殴案件, 参与殴斗的一方多人持砍刀将对方一人砍伤后逃走。通过近一个月的工作, 民警先后将涉案人员徐某欢、康某强、楼某阳、宣某宇等人抓获。经审查, 徐某欢、康某强分别交代了两人为争强斗狠各自纠集楼某阳、宣某宇、薛某东、王某文等十一人, 相约于9月14日晚在某区“东方广场”聚众斗殴, 其中徐某欢一方五人持砍刀, 砍伤康某强纠集的六人中一人的犯罪事实。另查明, 康某强一方六人当晚手无寸铁, 在面对人手一把砍刀的徐某欢一方五人时, 因害怕被对方砍伤, 均未敢动手;徐某欢等五人在将康某强一方中的陈某一人砍成轻伤后即逃离现场。

在本案的报捕阶段, 围绕康某强该不该捕的问题, 侦查员们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康某强构成聚众斗殴罪, 且系首要分子, 理应提请人民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另一派则认为康某强一方六人在现场只是被动挨打, 并未动手与对方斗殴, 因而不构成聚众斗殴罪, 不应报捕。双方各执一词, 互相激辩, 似乎谁也说服不了对方。那么康某强到底该不该捕呢?

法理辨析

笔者认为:在判断康某强该不该捕之前, 首先应该弄清楚他犯没犯罪。从法学理论的层面分析就是:首先要判断其行为是否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在得出肯定结论的前提下, 再进一步判断其行为的犯罪形态 (既遂、未遂、预备还是中止?) 。

一、犯罪构成分析

以传统的犯罪构成“四要件说”来分析: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客观方面表现为纠集众人结伙殴斗的行为;主体是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聚众斗殴的行为会造成破坏公共秩序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反映出行为人对社会公共秩序的蔑视和肆意践踏的心理。康某强作为心智正常、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成年人, 明知聚众斗殴的行为会导致对社会公共秩序极大破坏的结果仍积极追究该结果的发生, 在客观上实施了纠集薛某东、王某文等六人与徐某欢等五人相约斗殴的行为, 最终导致陈某被砍致伤、刑法保护的直接客体———社会公共秩序被破坏, 且康某强在其中起纠集作用, 系首要分子, 完全符合聚众斗殴罪的构成要件, 成立聚众斗殴罪。

即使以先进的犯罪构成“两要件说” (亦称“两阶层说”) 来分析:康某强的行为亦具有客观 (违法) 性和主观 (有责) 性, 且不具备任何违法性阻却事由及有责性阻却事由, 构成聚众斗殴罪当无异议。

二、犯罪形态分析

问题的关键在于:康某强的犯罪行为是预备、中止、未遂还是既遂?

在讨论聚众斗殴罪的特殊形态之前, 首先应当澄清的问题是聚众斗殴罪是否存在未完成形态?法学界对此问题存在争议。争议的实质在于聚众斗殴罪究竟是属于即成犯 (也称“举动犯”、“即时犯”) 还是属于行为犯?所谓“即成犯”是指“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 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所谓“行为犯”是指以实行法定的犯罪行为作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犯罪。二者的区别在于:即成犯的既遂以着手实行犯罪为标志, 而行为犯只有当实行行为达到一定程度才构成既遂。通过对聚众斗殴罪构成要件的分析可以看出:该罪的客观方面具体包括“聚众”和“斗殴”两个行为, 当行为人在聚众斗殴的故意支配下实施“聚众”行为时, 就已经开始实行法定的犯罪构成行为, 只有完成了“聚众”行为并着手实行斗殴行为时, 才构成聚众斗殴罪的既遂, 如果仅仅实施了“聚众”行为就因意志以外原因而终止, 当属于犯罪未遂, 如果是在实施“聚众”行为的过程中因意志以外原因而终止, 则属于犯罪预备。综上所述:聚众斗殴罪属于行为犯, 因而当然存在成立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及犯罪中止在内的犯罪特殊形态的空间。

那么, 究竟如何判断康某强实施聚众斗殴犯罪的特殊形态呢?

我国《刑法》第二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 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 是犯罪中止。康某强与徐某欢相约斗殴后, 纠集多人赶至斗殴现场, 见对方“人手一把砍刀”因“害怕被砍伤”而未敢动手, 其行为明显不具备放弃犯罪的“自动性”, 显然不符合犯罪中止的条件, 自然不可能成立犯罪中止。

难点在于对康某强犯罪行为成立既遂还是未遂的判断。而判断既遂、未遂的关键则在于对“着手实行犯罪的时间”的界定。

笔者认为:界定犯罪行为的着手应遵循以下两个标准:一是犯罪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二是这一行为已经逼近或接触直接客体, 已对犯罪客体造成了现实的紧迫危险。根据这一标准, 聚众斗殴罪中的“着手”应从斗殴双方聚众完成并准备殴斗时起算。理由如下:

聚众斗殴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公共秩序, 表现为不仅在双方打斗时侵犯, 在一方聚集完成并准备斗殴时就已经接触并威胁了直接客体———社会公共秩序。就聚众斗殴罪的一般过程而言, 可以概括为如下形式:双方首要分子约定斗殴———分别邀约人员准备斗殴———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双方人员分别通知聚集 (以上为预备阶段) ———聚集基本完成并开始前往约定地点 (开始着手实行犯罪) ———双方对峙———开始斗殴 (犯罪既遂) 。这是一个较典型完备的过程, 实践中可能有的步骤行为人并没有实施, 对此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但判断标准还是以是否已经对犯罪客体构成了现实的紧迫危险为准。

本案中, 徐某欢与康某强为争强斗狠, 相约斗殴, 且双方都已纠集人员形成对峙, 已经接触并威胁到刑法所保护的直接客体———社会公共秩序, 属于已着手实行犯罪, 继而徐某欢一方多人持械追砍康某强一方人员, 尽管康某强一方慑于对方砍刀在手之淫威“不敢动手”, 但客观上殴斗行为已经开始且造成康某强一方一人轻伤, 对犯罪客体———社会公共秩序的“现实紧迫危险”亦已经转变成为实实在在的现实侵害。至此, 行为人徐某欢一方的行为成立犯罪既遂自不待言, 行为人康某强的行为亦应成立犯罪既遂。

三、引申的问题

在本案中, 康某强的行为既然成立聚众斗殴罪的既遂, 则根据共同犯罪“部分实行, 全部责任”原则, 一人既遂则全体既遂, 被康某强纠集的人自然也成立犯罪既遂。那么, 对这些被纠集的人员, 是否需要一并提捕, 科以刑罚呢?在这个问题上, 侦查员们的观点完全一致:对这些被纠集者不必提捕、科处刑罚, 只需给予行政处罚即可。理由是: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一款之规定, 刑法只处罚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对一般参加者不予处罚。本案中参与斗殴的康某强一方除了康某强纠集他人, 属于首要分子外, 其他人到现场后均为动手, 只有被动挨打的分, 因而不能认为是积极参与者, 故不应科处刑罚。

果真如此吗?结论虽然不错, 但对得出结论的原因, 笔者意见相左:

不难看出, 上述论证的认识基础是:聚众斗殴是聚众型犯罪, 聚众型犯罪是典型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均适用“部分实行, 全部责任”原则;其论证方法是典型的“三段论”式的演绎推理方式;得出的结论是:康某强及其纠集的人员均构成聚众斗殴罪 (既遂) 。但由于《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第一款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 而这些被纠集者既非首要分子, 亦非积极参加者, 故对他们不予处罚。这是一个貌似合理实则大谬的推理过程。导致错误的根源就在于混淆了聚众犯罪与聚众共同犯罪的关系。

聚众犯罪不一定是共同犯罪。有人认为, 聚众犯罪都是共同犯罪, 在上述情况下也存在主犯、从犯与胁从犯的区别, 其中的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是主犯, 其余的参加者是从犯或胁从犯, 立法者根据打击少数、争取教育改造多数的刑事政策, 只规定处罚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 (3) 但是从法律上判定某种行为是否犯罪的标志, 是法律是否对该行为规定了刑罚后果 (法定刑) ;如果没有规定刑罚后果, 即使明文禁止, 也不是犯罪。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处罚其他参加者, 就表明其他参加行为不是犯罪行为, 参加者也不可能是从犯与胁从犯。具体到本案, 就不能把被康某强纠集的人员的行为作为犯罪行为来评价, 而只能作为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予以行政处罚。那种先以共同犯罪理论肯定其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 再以法条规定只处罚首要分子和积极参加者来排除其刑事责任承担之必要的思路, 不但自相矛盾, 而且严重违背了罪刑法定的基本原则, 必须加以克服和纠正。

四、结论

2010年11月8日, 我分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之规定, 分别对康某强纠集的薛某东、王某文等五人作出治安管理处罚决定;并以涉嫌犯聚众斗殴罪对犯罪嫌疑人康某强、徐某欢等人向区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同年11月14日, 区人民检察院以涉嫌犯聚众斗殴罪批准对康某强、徐某欢等人依法逮捕。现本案已移送区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参考文献

[1]张明楷著犯罪构成“两要件说[”J].刑法学 (第三版) P98-P100.

聚众斗殴的警示教育 篇8

聚众斗殴是指为了报复他人、争霸一方或其他不正当目的,纠集众人互相殴斗,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本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公共秩序及社会不特定人的身心健康利益。近年来,聚众斗殴犯罪呈现规模大、参与人数上升、参与人低龄化、手段恶劣等特点。聚众斗殴案件的频发给社会管理带来不安定的因素、给公民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为了维护和谐、安定的公共秩序,应当依法准确严格惩处聚众斗殴犯罪,坚持不枉不纵,准确适用刑法规定的聚众斗殴犯罪的犯罪构成,特别是其中“积极参加”的规定,使非“首要分子”的聚众者不想参与犯罪、不敢参与犯罪,使“首要分子”无众可聚。

我国刑法对聚众斗殴罪构成要件的法律规定虽然明确,但在司法实践中,对“积极参加”的认定往往存在不同的认识,存在“同罪不同罚”,既存在将“积极参加”者认定为“首要分子”的情况,也存在因认识问题而导致“积极参加”者不被追究的现象。下面,从笔者承办的一件聚众斗殴案件入手,探讨打击聚众斗殴犯罪中“积极参与”者的必要性及情节认定中的法律适用等问题。

一、基本案情及争议

被告人宿某某(女)系被告人侯某某女友的朋友。因琐事,宿某某与侯某某在手机聊天过程中产生矛盾,约定纠集人以斗殴的方式解决。侯某某当即带领多人持刀率先前往二人约定的宿某某住所附近准备斗殴。宿某某邀请被告人张某某、王某甲、陈某某(女)、王某乙、张某等多人赶到其住所商议与侯某某斗殴之事,派张某某出门查看了对方情况,听说对方人数众多,又怕己方吃亏,遂决定暂不“应战”,通过打电话继续纠集他人。侯某某等人久等不见宿某某带人出现便离开。稍后,宿、侯二人约定另选地点继续斗殴。宿某某在没有找到其他参与人的情况下,决定带领张某某、王某甲、陈某某(女)、王某乙、张某等多人前往斗殴地点。王某甲、陈某某(女)、王某乙、张某等四人碍于“面子”来到现场,在等待宿某某、张某某与侯某某商定解决办法期间,被侯某某一方被告人高某带人殴打并冲散,高某持刀捅刺宿某某一方并致二人当场死亡。

在审查该案时,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王某甲、陈某某(女)、王某乙、张某四人碍于“面子”前往斗殴地点,并未参与斗殴,其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属于聚众斗殴犯罪中的“积极参加”者。另一种意见是该四人随宿某某分别前往两个斗殴地点,后虽因己方势弱未来得及动手即被打散,但其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聚众斗殴罪中的“积极参加”者。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认为四人的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应依法追诉。

二、审查起诉以及判决情况

根据案件证据证实,王某甲等四人受宿某某邀请到其住所地时,已明知被邀参与斗殴。在第一地点未进行斗殴后,又跟随宿某某前往第二地点准备斗殴。虽四人均辩称前往案发地是碍于与宿某某之间的朋友关系,但犯罪动机并不影响对此案的定罪。四人在前往第一地点前即明知是参与斗殴,作为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应当了解聚众斗殴行为会侵害社会公共秩序,避罪的做法是制止宿某某聚众斗殴、离开纠集或者拒绝前往第二斗殴地点等。但四人从受邀到宿某某住所准备参与斗殴,在明知宿某某因己方人少打电话继续纠集人员未果的情况下,为增强宿某某斗殴的决意和信心,与宿某某等人转至案发地直接参与斗殴。期间,并未有阻断自身行为与犯罪之间联系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四人对于宿某某的安排,积极响应,主动参加,经历了商议—摸底—试探—中止——继续纠集——共同实施等阶段,在第二斗殴地点完成了聚众斗殴行为。由此可以证实宿某某等人聚众斗殴的共同故意从起意、商议、强化的演变过程,并最终得以付诸实施,四人的上述行为为宿某某等纠集者提供了心理上支持和行动上的帮助,与犯罪结果的发生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属于聚众斗殴犯罪的“积极参加”者,应以聚众斗殴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案件提起公诉后,一审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王某甲等四人管制2年至6个月不等的刑罚,三人均未上诉。后因他人上诉,二审裁定维持。

三、对“积极参加”情节认定的思考

在我国刑法中,聚众类犯罪中处罚“积极参加”者的罪名有13种之多,因“积极”是对行为人主观意志的评价,缺乏具体可量化的标准,法律又无明确的规定,使得认定“积极参加”者、“首要分子”及一般参加者经常处于一个模糊的界限。我国刑法和2013年的最高法院《关于常见犯罪的量刑指导意见》在内的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对聚众斗殴犯罪中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积极参加”者如何分别进行处罚。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准确区分“积极参加者”与“首要分子”,掌握好罪重与罪轻,在被告人序列和量刑时给予考虑。其次,在聚众斗殴犯罪中,“积极”强调的应该是行为人对聚众斗殴活动须持一种热心的态度。本案中,四人明知宿某某邀请其聚众斗殴而前后前往二个斗殴地点,即在客观上为宿某某提供了实施犯罪的帮助。如果本案仅有一个约定的斗殴地点,不存在“转战场”的事实,则应该综合考量、区分“积极参加”者与一般参加者,掌握好罪与非罪的认定。

以上是通过宿某某等人聚众斗殴案件对打击聚众斗殴犯罪中“积极参加”者的社会意义及法律适用的思考。宿某某等人聚众斗殴案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提供了总结的空间,我们希望通过对此类案件的思考、总结,根据地区特点、案件类型、犯罪情节等有针对性的筛选一些有代表意义的案例指导本地区案件的审查,以保证各级检察机关相同或者类似案例得到相同或者类似的处理,减少和消除同案不同判、同判不同罚的现象,有助于实现刑法适用的统一性。

作者简介:

上一篇:原创-个人征信对网贷平台风险控制的意义下一篇:杨春早-班主任要学会放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