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2024-09-05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共10篇)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1

同心协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大家好。2016年2月,按照局分党组的统一安排,我同李刚处长、朱博瀚同志一起到阜平县平阳镇土门村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一年来,我们秉承精准求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改革创新的脱贫理念,以“两学一做”为动力,以发展产业为载体,同心协力,攻坚克难,阶段性的完成了精准脱贫工作,2016年土门村共减少贫困户90户,使105人彻底告别了贫困。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和感受向领导和同事们做一下汇报:

当前我省的贫困地区都是经济发展极度落后的深度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棘手的“大难题”、不好蹚的“深水区”,脱贫工作难度极大。我们刚进村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四方面的困难:

一是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艰巨。我们下乡的土门村位于阜平县东南部山区,由7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共有人口1564人,其中四分之一是贫困人口,(换)贫困人口数在平阳镇乃至阜平县都是最多的村子之一,(换)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主要种植玉米。(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天只挣块儿八毛,稀饭面糊吃不饱。”土门村的贫穷与落后由此可见一斑。(换)﹒﹒﹒(换)口语:大家可以看贫困户家里非常困难,基本上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这一张是贫困户家的窗户,因为用不起玻璃,还是用报纸糊的。

入村后,面对如此艰巨繁重的脱贫任务,我们没有望而却步,更没有裹足不前,在李刚处长的带领下,先从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开始做起。(换)白天我们深入到每一个贫困户家庭,了解生活状况,分析贫困原因,研究脱贫措施,晚上将贫困户信息录入电脑,(换)经常工作到晚上十二点钟以后,方便面几乎成了我们晚餐的代名词。(换)就这样仅仅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摸清了全村贫困人口的详细底数,建立了电子台账,我们根据实地走访掌握的情况,结合阜平县和平阳镇的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土门村水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靠近箱包基地白沟的区位条件、山地多平地少的客观条件,谋划了以雪桃种植为主导、以家庭手工业为依托、以荒山整治土地流转为基础的发展方案。并根据方案的需求向省发改委申请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土门村正一步步发生着改变,在精准脱贫这条赶考路上,我们物价人给出了自己的答卷。

二是村班子不健全,基层党建薄弱。土门村村两委班子不健全,只有村支部,没有村委会,仅有的村支部,支委之间没有明确分工,比较松散,无法形成合力,村支部书记相对弱势,全村缺乏带头人。正是由于土门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党员缺少凝聚力,支书缺少影响力,支部缺少战斗力使得村民之间拉帮结派互相拆台,上访告状,殴打村委的事情时有发生。

口语:记得刚来时我们去拜访一位县直部门领导,这位领导在土门村挂职多年,对土门村的情况非常熟悉。我们想 向他取取经,看看土门村的脱贫工作应该如何开展,他沉思了一会,坚定的对我们说“什么也别干,维稳!”这句话深深的震撼了我们。

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工作组对关系全村利益,关系精准脱贫成效的重要事项都要亲自干、带头干,为村支委和党员做出示范,提升党员的凝聚力。

口语:2016年县政府要求各村根据情况,申报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以给村集体和贫困户带来十几万的收入,如此好的扶贫项目各村都争着抢着申报,而土门村不仅没有申报甚至没有将项目的信息告诉工作组,我们还是从省发改委得知的有关情况。

此后,我们先后3次前往县政府和县发改委反复说明情况、沟通协调、争取支持,并积极在村里规划、查看、落实建设用地,(换)﹒﹒﹒(换)口语:这是我们陪同设计单位的同志查看电站建设用地,因为光伏电站用地非常的苛刻,要求山是南北走向,山坡的角度不能大于30度,山坡上必须有10亩以上平坦的土地,为了找到这块土地,我们跑遍了7个自然村所有的山坡。

最终让300千瓦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落户土门村。对于县、镇政府安排的事物性工作和村里的日常工作我们工作组都会对村支部推着干、追着干,树立村支部的威信。比如土门村食用菌大棚种植项目,我们工作组每天都会督促支委 的工作,每天都会了解工作进展,发现问题,立即开会研究解决。村民们也都感受到了村支部服务意识的提高,办事效率的提升。我们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换)与村支委和党员一起学习党章和系列讲话,沟通体会,交流心得,(换)让他们知道为什么干,怎么干,唤醒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换)特别是李刚处长经常与党员推心置腹的交流,苦口婆心的开导,有时一谈就是半天,党员们亲切的管这种方式叫“话疗”。我们积极向镇党委申请加强土门村党建工作,口语:平军局长来阜平时也向县委组织部和镇党委提出了健全村两委班子的要求,去年3月土门村进行了村委会主任的第一次选举,今年将进行第二次选举,届时困扰土门村的村班子不健全问题将得到解决。

三是村民对工作组不信任,甚至是排斥对立。刚刚进村的时候,村民并不愿意与我们多交流,话语中多是充满了怀疑和不信任,认为我们“什么也干不了,是来走过场,镀镀金就回省里了。”有村民喝过酒后来我们驻地闹事,要把我们的被子扔出去。有的村民晚上偷偷把我们扶贫工作室的牌子摘走了。更有甚者划我们的汽车,扎我们的车胎。(换)口语:这就是车胎被扎后,小朱同志手动打车气,这辆车是我们唯一的交通工具,打好车气到镇里去补胎。

那段时间,我们工作就像《潜伏》里的余则成一样,得时时刻刻对周围保持着警惕。我们意识到这是土门村的党群 干群关系出了问题,以及从前工作组留下的后遗症。于是,我们走进田间地头,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换)坐在床头炕边和群众交心、交情、交朋友,(换)为大家实实在在谋利益,为村民踏踏实实办好事。去年 “719” 阜平遇到了特大暴雨洪灾,(换)道路全面被淹,(换)部分山体出现滑坡,我们冒着大雨挨家挨户发放塑料布等抗洪物资,帮助群众盖好屋顶,逐人通知注意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换)经过我们的努力,虽然经受这么严重的洪灾,全村倒塌房屋两间,但是没有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也降到了最低。村民看着我们浑身湿透的样子,都说“真正的共产党员又回来了!”经过我们的努力,土门村的党群干群关系有了质的改变。

口语:我印象最深的是今年的2月27日是阴历二月二龙抬头,早上一起床就有村民过来叫我们去家里吃饭。因为阜平的风俗对二月二这个节气特别重视,这一天要和家人一起过,要炖猪肉吃烙饼。

村民们说什么也要我们到家里和他们一起过节,这是把我们工作组当成自己家的人了。当村民们拿到我们跑来的新农合报销款时,当土门村的孩子在我们更换的崭新门窗的教室里上课时,我们感觉和老百姓的距离更近了、感情更深了、关系更暖了,我们也真正的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了。

四是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下乡之前虽然对条件艰苦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是到村之后的实际情况还是超乎之前的想象。我们工作组住在村委会,(换)白天村支委在这里办 5 公,晚上才可以休息。村委会的房子的墙非常薄,窗户是封死的无法打开,(换)夏天太阳一晒就透,室内气温有30多度,像蒸笼一样,再加上不能洗澡,每周末回家都是带着一身的酸爽,(换)口语:村委会是平房,农村各种虫子比较多,一到晚上开灯苍蝇、文字、蛾子各种虫子满屋飞,这张照片是土门村的蚊子,有一元硬币那么大。

冬天房子一冻就透,室温能到零下五六度,晚上打的水早上就会冻在壶里倒不出来,经常需要围着棉被来办公。(换)住的地方没有自来水,用水都要到后院的小学的井里去打,因为是浅水井,水质非常差,每次烧完水后,壶底都有厚厚的一层白色的水垢。

口语:井水的水质非常差,每次烧完水,锅底、壶底会有厚厚一层的白色的东西,用手划在一起,能有一小把。

买菜和日用品要到10里以外的平阳镇。(换)﹒﹒﹒(换)这样的条件对于我这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年轻人是个巨大的挑战。与生活上的困难相比更难熬的是对家人的愧疚,下乡时我的孩子刚上小学二年级,小朱的孩子刚刚一周岁,父母的年纪已经大了,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不能陪在身边,心中真的是非常非常愧疚,我们只能舍小家顾大家,舍小孝尽大孝了。与艰苦相伴的扶贫生活,要求扶贫干部具有吃苦耐劳、顽强坚韧的意志品格,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艰苦环境的磨炼,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就像荀子在《修身》中所说的“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

相信这一年的锻炼必将成为我今后的人生的宝贵财富,经过一年多的工作,我对做好精准脱贫工作有了以下几点体会和感受,总结一下就是要做到“五心”,首先要有信心。这个信心来自于局领导对脱贫工作的高度重视,来自于各处室对脱贫工作的大力支持,来自于全局同志对工作组工作的鼎力相助。张局长先后4次前往土门村看望工作组,慰问贫困群众,(换)﹒﹒﹒(换)﹒﹒﹒(换)简单介绍

李局长、安局长、崔局长、王局长、刘局长也多次来看望我们,为脱贫工作出谋划策,为工作组加油鼓劲。(换)﹒﹒﹒(换)﹒﹒﹒(换)各处室有的对我们的生活嘘寒问暖,有的为我们的脱贫项目积极协调,有的为我们的产业发展排忧解难。全局同志也与土门村253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这些都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前方后方齐心协力,共同帮扶的良好氛围,背靠着局机关这棵大树,有全局同志这座靠山,我们有充分的信心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土门村脱贫工作。

其次要有真心。精准脱贫工作需要我们走进群众、(换)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真正把心思用在扶贫工作上,把感情倾注在人民群众身上,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到位,取得实效。进村工作后我们就横下一条心,把自己当成土门村的村民,吃住在村,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家的事来办。我们 为村里修路、安灯、护堤;(换)为老百姓挖井、通水、建渠;(换)我们为贫困户谋产业、办贷款;为群众报医保、跑资金。(换)﹒﹒﹒(换)口语:这是六一前夕,我们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为土门村小学学生捐赠学习用品,大家看这时土门村小学的门窗依然是老旧的木质门窗,现在经过我们与省教育厅、县教育局沟通,下拨专项资金,全部换成了塑钢门窗。

我们的工作老百姓也看在眼里,原来怀疑的眼光和质疑的话语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到家里吃饭吧。” “到我家地里摘点菜吧。”这样问候的语言。一年的工作让我懂得,你用了真心就能换来老百姓的真情,你做了真事就能赢得老百姓的真意。

再次要有细心。3月8日,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脱贫工作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总书记的讲话告诉了我们脱贫工作的关键是精准,实现精准的有效途径是精细。一年多的工作实践也证明,要想做好脱贫工作就得细心。在为贫困户建档立卡时,(换)我们认真核对每一户的姓名、身份证号、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参加新农合情况等几十个信息,有时为了姓名中的一个字或者身份证号码中的一个数就要与当事人和村干部镇干部反复核对。在入户走访采集贫困户收入信息时,我们把打工时间精确统计到天,具体收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每位贫困户饲养的鸡、鸭、猪、羊等 畜(xu)禽都要到圈里一只一只的数,并按照市场价格计算出收入,(换)在登记耕地面积时更是要仔细核实土地承包证等相关证明,保证数据的准确。这些细心的工作是实施精准救助、精准帮扶的基础,细心是一种态度,(换)它反映的是对脱贫事业和困难群众的感情,细心更是一种能力,有了它我们才能把脱贫工作绣出花来、干出彩来。

第四要有虚心。驻村之初,我们为和老百姓交流很是适应了一段时间。有老百姓找到我们说:“你们是工作组吧,给我办个残疾证。”有的找我们说“我的孩子没有贫困生补助,你们给办一个吧。” 这让我们和老百姓交流时常常遇到困难,后来慢慢地我们发现,这就是基层老百姓的说话办事的方式,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客套的语言,有的是开门见山和直来直往。我们驻村干部要想把脱贫工作做好,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融入到老百姓之中,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卷起袖子虚心的向老百姓学习,学老百姓的说话方法,学老百姓的语言表达,学老百姓的办事风格,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听取他们的真实想法,满足他们的真实意愿。

第五要有恒心。精准脱贫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三五年的久久为功,需要几批工作组的常抓不懈。就像赵克志书记说的:“精准脱贫工作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松。”(换)只有恒心才能让脱贫工作取得最终的胜利,才能让贫困群众最终摆脱贫困。(换)如今,虽然我已经离开了脱贫工作的第一线,但我一定做到离 岗不离职,发挥自己熟悉村情民情的优势,(换)继续为后续工作组和我局的脱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做到这“五心”,你才会和老百姓心意相通,你做的事老百姓才会心悦诚服,老百姓才会和你将心比心。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贫困地区更是淬炼干部的大舞台,只要我们牢记局领导嘱托,怀揣全局同志的期望,在精准脱贫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夙兴夜寐,砥砺前行,就一定能为为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换)

谢谢大家!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2

2016 年3 月15 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他强调, “扶贫脱贫是硬任务, 各级政府已经立下军令状, 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这是中国政府对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当前, 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到2020 年, 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所有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战, 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

近年来, 内蒙古的攻坚扶贫从未停止。资料显示, 近3 年来, 内蒙古全区各类扶贫专项投入368 亿元, 是新世纪以来10 年投入的2.2 倍。如今的北疆大地上, 在“十个全覆盖”等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的实施下, 全区贫困人口由2012 年的179万人减少到80.3 万人, 贫困发生率由11.85% 下降到5.85%。前期成果丰硕, 后期责任重大。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十三五”时期, 如何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的工作要求, 精准扶贫, 脱贫攻坚, 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 将成为政府能力的新考验。

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3

去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脱贫攻坚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向全党全国全社会发出了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动员令。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提高脱贫攻坚成效。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完全符合广东实际,是我们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 确保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要树立强烈的攻坚意识,采取超常规措施,举全省之力,推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同全省人民一道实现小康。

○ 落实五级党政一把手抓扶贫。

省对全省脱贫攻坚负总责,要搞好牵头抓总,确定目标任务,加强督导考核。市、县要切实负起主体责任,市委书记和市长、县委书记和县长是当地脱贫攻坚第一责任人,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市、县党委政府要把三年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处于脱贫攻坚第一线的镇、村要负起责任,确保脱贫工作落地见效。

○ 精准脱贫要切实到户到人。

继续摸清情况,确保今年内把贫困人口数据搞清楚。认真研究解决扶贫与低保衔接的问题,现阶段重点在帮扶,不能简单地“一保了之”。对已经认定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脱贫。

○ 形成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合力。

要扎实搞好珠三角市、省直和中直驻粤单位对口帮扶,确保定点帮扶村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引导社会捐助扶贫资金到户到人,完善社会资金使用监督机制,增强社会扶贫公信力,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扶贫攻坚的生动局面。

坚决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篇4

刘 奇

《 人民日报 》(2016年11月14日

07 版)

今年是中央提出的五年脱贫攻坚首战年。习近平同志先后深入江西、安徽、宁夏、青海等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视察调研,并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攻令。最近他又对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活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战新胜利”。江西是革命老区,2015年底全省仍有200万贫困群众。让贫困群众脱贫是我们摆在首位的责任和担当,必须以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举措,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群众在全面小康进程中掉队。

聚焦精准 明确靶向

习近平同志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今年初在江西考察扶贫工作时,他指示我们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明确靶向,因地制宜、量身定做、对症下药,使扶贫开发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精准扶贫的提出,开启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征程,开辟了新时期脱贫攻坚的新路径。

精准识别,筑牢脱贫攻坚工作基础。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程。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程序和严格透明的方法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规模、分布范围、居住条件、致贫原因、脱贫需求等,才能保证帮扶对象准、致贫原因分析准、帮扶对策制定准,为脱贫攻坚打下扎实基础。江西现有21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享受国家级贫困县帮扶政策的县。我们通过精准识别,摸清全省共有贫困人口68.6万户、200万人,对每一户、每一个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也分别从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方面进行了精准识别,为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每户如期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帮扶,保证攻坚措施对症见效。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精准帮扶就是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精准制定和实施帮扶规划,使扶贫措施与贫困现状密切对应。江西在对全省2900个贫困村、200万贫困人口贫困现状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提出精准的扶贫对策,确定了通过发展产业脱贫94万人、转移就业脱贫54万人、兜底保障脱贫35万人、易地搬迁脱贫17万人的精准扶贫方案;从增加收入角度,主要选择发展产业、转移就业、兜底保障三项脱贫措施。对具备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人口,主要是通过扶持发展产业和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具备部分劳动能力的扶贫低保人口,主要是通过低保补助+扶持发展产业、低保补助+帮助转移就业脱贫;对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纯低保户和分散供养的五保户,主要是通过低保、五保补助+投资收益扶持脱贫;对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则采取易地搬迁安居的方式脱贫。这些措施有效对应了致贫的多种因素,群众乐于接受、积极配合,效果明显。

精准考核,引导脱贫攻坚正向发力。用好考核的“指挥棒”,将精准脱贫实绩作为地方、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是正确引导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江西注重完善考核体系,对25个贫困县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负责人实行专项考核,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工作重点、财力和各类资源放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上,切实防止贫困地区“堆盆景”,防止扶贫当中出现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同时,加强对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实绩的考核,更加注重对党政干部扶贫实绩、贫困群众获得感进行评价,从而树立正确的脱贫攻坚工作导向。

抓好落实 确保实效

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靠的是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干。当前,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脱贫攻坚制度、政策的顶层设计都比较系统全面,关键是抓好落实、确保实效。

在工作推进上做到真抓实干。江西2015年出台《关于全力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决定》,2016年又出台《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及若干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为了将脱贫攻坚任务落到实处,还不断完善责任体系,要求贫困市县层层签署责任书;要求行业和部门明确帮扶目标任务,目标未实现帮扶不脱责;要求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严格督查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和完善机关干部到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乡镇、贫困村交流任职制度,对在基层一线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实行重点培养,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不力、成效不佳的干部严格问责。

在资金安排上保证“真金白银”。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保障是关键。江西按照国家要求,积极抓好扶贫重点县财政涉农资金的整合,重点用于脱贫攻坚,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扶贫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提高财政涉农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为保证资金使用效益,在实施范围上,从国家确定的贫困县扩大到苏区县共58个;在资金分配上,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参考因素,优先保障扶贫项目,加大资金倾斜力度。结合脱贫攻坚规划和行业扶贫规划,明确到2020年统筹财政资金200亿元以上,金融扶贫投入1000亿元以上,保障“真金白银”投入产业发展、就业、易地搬迁、危旧房改造、村庄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社会保障、健康和教育等十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的资金支持。

在工作作风上体现真情实意。扶贫工作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去做,真心实意抓、实实在在帮;深入扶贫一线,研究和思考脱贫攻坚工作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办法;把贫困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当作第一选择,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肩并肩为群众排忧解难、心连心帮群众脱贫致富。为督促各级干部真情实意帮扶,江西把扶贫帮扶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加强督促检查,定期或不定期对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乡镇联系干部、结对帮扶干部在岗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对“挂空名”不开展工作、工作成效不明显的单位及相关人员进行通报,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追责问责。在全省推行扶贫帮扶“一证两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登记证、精准到户扶贫政策宣传手册、精准脱贫帮扶干部工作手册),让扶贫帮扶举措清清楚楚、帮扶效果明明白白,切实防止扶贫对象“被脱贫”。

立足长效 稳固成果

习近平同志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要采取稳定脱贫措施,建立长效扶贫机制,把扶贫工作锲而不舍抓下去。”暂时脱贫不是真脱贫,脱贫以后不再返贫才是真脱贫。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脱贫后返贫主要是因病、因残、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等五大原因,必须采取长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稳固脱贫攻坚胜利成果。

建立健全机制保长效。为保障全省脱贫攻坚有序推进和成果稳固,江西着力建立和完善脱贫攻坚考核、退出和扶贫资金投入管理“三大机制”,建设和完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网络平台、组织保障和社会帮扶“四大体系”,不断巩固产业脱贫、保障脱贫、安居脱贫“三大攻坚战”的成果。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为贫困户提供保障,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提供托底保障;建立健康扶贫机制,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防病,构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 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商业补充保险、重大疾病救治“四道防线”,确保贫困人口有病能医,努力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建立贫困退出机制,严格评估、严格验收,注重脱贫质量和可持续性,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

激发内生动力促长效。政府主导、社会帮扶是脱贫的外在动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造血”功能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内在动力。江西着力实施产业、就业扶贫工程,在组织形式上,推广选准一项优势主导产业、组建一个合作组织或选择一个龙头企业、设立一笔扶贫信贷通、落实一个部门帮扶机制的“四位一体”产业扶贫方式;在产业业态上,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光伏产业、乡村旅游业及服务业等;在经营形式上,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扶持其通过加入合作社或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农户探索通过资产性收益增加收入。大力推进教育扶贫,结合当地产业发展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用技术、就业创业知识培训,加强基本文化素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坚定战胜贫穷、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克服“等靠要”思想,不断提升扶贫对象的主动脱贫意愿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脱贫致富提供根本保证和持久支撑。

强化基层组织抓长效。“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基层党组织是群众的主心骨。基层党组织强了,群众的困难就有人管,乡村的发展就有人抓。江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措施,扎实推进“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配好配强贫困地区基层领导班子特别是村支部书记,配齐配强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目前,江西共有3792个单位、10656名干部进驻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安排落实30万个结对帮扶责任人。各级党委、政府集中选派2900名党员干部到各个贫困村担 任第一书记,使之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者,成为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定维护者、群众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 篇5

本文仅供参考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1

我国人口众多,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范围之广,世所罕见,是人类历的一次伟大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可以知道,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以来,9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然而,也要看到,目前剩下的全部都是难中之难的贫困地区。因此,要啃好这批“硬骨头”,打好脱贫攻坚的“收官战”,就必须牢牢把握精准要义,巩固和拓展产业就业扶贫,实现对点对人的扶贫脱贫。

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现在是最关键的一年,凡重要的会议、时间节点,总书记都不忘对脱贫攻坚作出布局、指导,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们坚定信心,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尽锐出战、攻坚克难,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脱贫不但要看数量更注重质量。找准发展路子,聚焦贫困户稳定脱贫,走出持续多彩为民路,创办农家乐,鼓励农村人进行农业种植、育苗圃,大力发展农村旅游文化体系,让农村成为亮点,把农业和旅游两手抓,实现两者融会贯通的优势,实现农民收入资金持续增长。

拒绝扶贫虚假信息,落实脱贫成果。扶贫干部们要脚踏实地,拒绝形式主义和官场腐败之风,让脱贫工作落实到实处,让人民真切的感受到扶贫政策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提高人民幸福感。同时扶贫干部也要认识到,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也不能放松,怎么样把产业做好做实,要着力增强内生动力,实现脱贫摘帽不松劲的作风。

加大扶贫人才培养,让教育深入贫困地区。乡村教育一直是人民群众心里挂念的事,要坚决加大农村支教人才的培养,大力出台支教政策对相关人才进行支持,让支教人才为发展和谐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尽一分力,关注留守儿童的培养,要把扶贫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稳固脱贫成果,健全脱贫体系。促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花大力气培育产业,增强“造血能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让一个产业形成一个优势,带动贫困户致富,落实后续,一定要做到脱贫后“四不摘”,确保扶贫工作长期有效机制防止返贫。

让我们团结一致,一鼓作气,决胜脱贫攻坚战!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2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目前全国还剩余551万贫困人口未脱贫、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这些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复杂多样,剩余贫困人口中近一半是老年人、病人、残疾人等。落实两会精神,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激发内生动力,高质量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

坚持党的领导,高质量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更应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发展优势。

发挥制度优势,高质量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上下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坚持全国一盘棋,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面对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更应发挥制度优势集结全社会之力。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快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激发内生动力,高质量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脱贫攻坚必须大力推进内源扶贫,要从根本上加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加强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要通过劳动素质培养、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手动起来,变“要我富”为“我要富”,努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任务更重、挑战更大。当前,14亿多中华儿女也正以饱满斗志,在深度贫困歼灭战的战场上向绝对贫困发起最后攻势。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制度优势、激发内生动力,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我们必能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3

中国梦,是近14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步入小康社会,是2020年完成的目标任务。在大山深处还有百姓挣扎在温饱线上、在城市街头还有市民等待政府兜底救济,这样的梦就缺了一个口子,这样的任务不算完成。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党员、干部要紧紧的拉着贫困户的手,带领着他们,走出困境。

用“心”扶贫

对贫困的群众,我们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同情,很多的基层干部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和农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更加增强我们抓好扶贫攻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是用“心”扶贫的必要条件。在一家一户的走访过程中,太多的卧榻病床的老人、太多患有绝症的病人、太多渴望走出困境的村里人,这些更加的驱使我们用心去帮扶他们。

扶贫攻坚对各村都有任务、有指标,还要纳入最终的年终考核。如果仅仅把扶贫当作任务,为驻村而驻村,敷衍了事的填写扶贫手册;为入户而入户,表示我来过、我见过,然后“纸上谈兵”,这些被动的扶贫、被动的工作,没有一丝的责任感,如何能够用“心”。在奋斗在一线上的党员干部,从内心深处怀着对弱势群里的关爱、对困难群众的同情,坚持行善向善的信念,变任务为责任,变压力为动力,充满激情、充满爱心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攻坚战中。

用“新”扶贫

扶贫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在实施项目之初要尊重群众,积极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他们对未来的规划。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党员干部要有扶危救济的担当和准确的自我定位,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而不是自我标榜道德高地,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断的反驳群众的意见。

在扶贫工作的过程中,把贫困群众当作亲友,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想法,设身处地的谋划、实事求是的规划,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脱贫愿望和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以白塔畈镇项冲村为例,镇村两级干部白天走访入户,在田间地头、山场茶园等处与贫困户交流,结合实际,与帮扶结对的万盛集团制定养鹅计划、发展光伏扶贫、通过村里种养殖大户带动群众、与石料厂签订协议雇佣具有劳动能的贫困户等切实可行地措施帮扶贫困群众,同时以大病救助、民政救助、雨露计划等方式帮助生病的群众和学生渡过难关,让贫困户对生活充满希望,充满正能量去面对现在的问题,加大“智”与“志”的帮扶力度,永久脱贫、直奔小康才不会是一句空话,不是遥不可及的愿望。

用没用“心”和“新”,群众是有感觉的;被动扶贫和主动帮扶,群众是心知肚明;有没有将工作落在实处,群众是看在眼里的。只有真心付出、真新帮扶,扶贫工作才会取得实效,而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群众路线教育的成果会更加巩固,在攻坚战役中会取得绝对的胜利,更加会体现出基层干部的自我价值。

打赢脱贫攻坚战心得体会4

党的__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目标分为中长期,中期目标是20__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__年翻一番,长期目标就是2050年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五位一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才能形成经济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公平、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新提法大大丰富了原有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五位一体的每“一位”都与扶贫开发紧密相联。

一是从经济建设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

扶贫开发本身是经济建设的范畴且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大力缓解贫困问题。

二是从政治建设来看,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政治建设的根本。

扶贫开发的主体是贫困居民,只有认真贯彻落实党在现阶段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才能确保扶贫开发的正确方向,充分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并发挥其主体作用,推进扶贫开发事业的向前发展。

三是从文化建设来看,扶贫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既是物质扶贫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扶贫对象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深入,扶贫对象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他们的精神生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一并抓,相互促进。

四是从社会建设来看,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两个重点之一,扶贫开发又是最大的民生。

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五是从生态文明建设来看,一般来说,扶贫开发地区都处于深山区、高原区,许多地方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也因此扶贫开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处于重要地位,意义更为重大。贫困地区要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总目标的必然需要。“两个翻番”预示着未来国家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特别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比前一个翻番更重,把个人利益和国家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彰显出今后要更加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据有关专家测算,“两个翻番”,对于GDP来说是较为低调的,20__年我国GDP增长为9.20%,20__年预期为7.80%,那么从20__年至20__年的8年中,GDP目标年增速大约为6.90%(实际GDP,复利增长),果真如此将彻底告别“保八”时代,调结构将进入动真格时代。对于人均收入来说,也据有关专家测算8年年增长7.20%即可,显得更低调,但具体情况还要看未来人口增长情况,并取决于20__年人口总量。20__年到20__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80倍;GDP从10.24万亿元到47.16万亿元,增长4.61倍;财政收入从1.89万亿元到10.37万亿元,增长4.49倍。也就是说,过去20__年,在经济高增长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幅不到GDP和财政收入增幅的一半。而18大提出的目标是居民收入增幅需要和GDP增幅同步。这个指标虽然不是很高,但却是一个非得要一系列改革配套才能完成的极其艰巨的任务。

同时,对贫困地区、贫困居民来说,今后8年不仅是个“倍增翻番”的问题,而且更有一个“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的问题;一方面“缩小”是贫困居民的福音,另方面“缩小”比之前的“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对扶贫开发提出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20__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66元,同口径国家扶贫重点县1305元,占全国的55.12%;20__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同口径国家扶贫重点县为3985元,占全国的57.12%,20__年间重点县与全国农村居民纯收入占比从55.12%上升到57.12%,仅缩小2个百分点。因此,缩小差距的难度不言而喻。

申论:打赢攻坚战 实现真脱贫 篇6

打赢攻坚战,实现真脱贫,精准帮扶是手段。实事求是,精准扶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首要方针。村干部到村到户“走过场”、农民脱贫扶贫又返贫、扶贫政策知点不知面,农民贫困户的困难得不到根本精准性的指导和帮扶。这是扶贫攻坚艰巨的现实形势,也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关键。只有精准的帮扶、实事求是,分类识别,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真正的精准帮扶到位,才能帮民之所需,解民之所困,实现真脱贫。

打赢攻坚战,实现真脱贫,思想扶志是关键。“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定老死于贫穷的思想”,勤干实干的传统民族精神,是我们不可摈弃的财富,是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发展根本,同样也是农民真脱贫的关键所在。勇于进取、不畏困难的实干精神,是面对困难无畏的斗志,是摆脱困境强烈的雄心,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实的“心灵堡垒”。扶贫当扶志,脱贫当树志,从思想根源上扶其志、树其念,厚积斗志,打赢攻坚战。

打赢攻坚战,实现真脱贫,树典范,抓关键。以人为本是我党建设的核心思想理念,坚决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精准扶贫工作始终贯彻的思想主线。“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党员要树立好典范榜样,同时还可挑选村里能人做好带头示范,把优秀的党员干部和能人知识分子等作为我们开展扶贫工作的攻坚力量,成为扶贫工作攻坚战中的一把手,这对于打赢扶贫攻坚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扶贫攻坚战中,实现真脱贫,精准帮扶是手段、思想扶志是关键,同样树典范,抓关键能人也是攻坚堡垒战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打赢攻坚战,实现真脱贫,相信各部门会抓其关键、精准科学的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抓实处、落实地,用好各种有生力量,更好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7

关键词: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完成的重要历史任务

(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制度,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运行机制,有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有积极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各级政府,同时还有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富有爱心、积极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广大干部群众。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搞建设,共同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就一定能够解决我国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国有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规划提出的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中国扶贫开发卓有成效的实践,不但让贫困地区人民更加充分地享受发展成果,而且对于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经济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一些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出现了困难群体,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我国已经从一个过去收入分配普遍均等的国家转变为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国家。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同时也超过了高收入国家20世纪90年代0.338的平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世界其他国家的基尼系数相比,也明显偏高(东欧为0.289,南亚为0.381,东亚和太平洋为0.381,中东和北非为0.380,只有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较高,达0.493)。现在这一结果通过社会阶层分化直观地反映出来,使我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并不会自动导向贫困的消除。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还存在尚未脱贫的问题,利益关系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更为突出、更为尖锐。如果措施不力,处理不好,就会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还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因此,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能积极主动地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提出全面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小康社会思想。但他也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国情复杂,全国统一推进,一下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他提出有条件有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然后发挥辐射带动周围人员也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国家层面全面小康。经过几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我国绝大部分人员已逐步实现向小康水平过渡,但也存在一小部分偏远、少数民族聚集等地民众还处于贫困状态,距离实现小康还有很遥远的路程。针对这状况,党中央一直开展扶贫工作,强调扶贫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工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和李克强多次看扶贫、讲扶贫,亲自抓扶贫。习近平在提出“科学扶贫、精准扶贫”新要求的同时,强调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工作会议———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这一系列论述,为各级党委、政府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同时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着必然的联系,前提是必须通过扶贫消除了贫困,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小康梦。

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我们通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增加扶贫开发投入,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做好定点帮扶等工作,着力提高贫困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动员、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之路。但是,在充分肯定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假扶贫、扶假贫的现象。前一种情况代表性的是,一些地方以扶贫的名义争取到许多政策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并没有用于具体的扶贫实践。扶假贫的现象在现实中也不少,在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贫困户的认定中存在着数据与现实不符的情况。比如,一些已经达到脱贫程度的县、乡、村、户还享受着国家的扶贫政策支持,政府的扶贫资源没有流向真正的贫困者;有些贫困地区的政府以政府支持形式促进产业开发,希望借此带动贫困户就业,但在现实中,企业往往采取机会主义的方式对待扶贫资源,除了获得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外,真正的就业带动作用没有发挥出来,扶贫效果大打折扣。党中央通过总结国内外的扶贫开发经验,分析当前扶贫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新时期扶贫的战略是“精准扶贫”。精准扶贫,是在农村扶贫开发中实施精确识别、联动帮扶、分类管理、动态考核以及相关配套措施的扶贫、治贫方式。精准扶贫意在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即通过“靶向疗法”,定位定向扶贫,总攻绝对贫困。所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切实提高扶贫实效。

(一)精准识别。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这是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当前,我国主要根据收入状况制定贫困线识别贫困户,以收入水平刻画和识别贫困程度具有直观比较优势,但其在识别贫困户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操作较难,存在难选、漏选问题。所以,目前有的地方贫困人口规模确定,不是基于实际情况和科学标准识别出来的,而是上级扶贫部门自上而下分配指标,各地获得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指标未必与实际的贫困人口规模一致。更有一些人视国家的扶贫政策、扶贫资金为“唐僧肉”,想方设法巧取豪夺,“富人戴帽”、“伪贫取利”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是对那些真正需要扶助的贫困群众的不公正,更是对扶贫这项利国利民大事的亵渎。精准扶贫,就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深入调查摸排,认真听取评议,严格审核程序,自觉接受监督,确保扶助对象的信息真实可靠,做到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应进则进、应扶尽扶。并在现有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基础上,推进建档立卡信息与不动产登记、低保、公安系统等信息的衔接,加强部门间协作,完善贫困户基本信息,深入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同时,为了能更加准确地瞄准穷人、靶向扶贫,亟须在人均收入维度以外,从更为客观的多维测度来综合识别贫困村、贫困人口。深化改革以年人均收入为贫困户识别的单一指标,建立和完善农村贫困多尺度、多维度识别方法。将农户收入能力、可支配能力、消费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贫困人口识别与评判综合指标体系。

(二)精准帮扶。精准帮扶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关键。这是要解决好“谁来扶”和“怎么扶”的问题。

首先,做好“谁来扶”工作,就要加快形成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加强基层扶贫队伍建设,引入扶贫专职公务员,健全贫困地区县、乡镇等基层扶贫机构,合理配置扶贫专职人员,壮大精准扶贫人才队伍,扶持高素质的致富带头人,增强基层扶贫工作的连续性、战斗力。着力落实干部驻村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切实发挥驻村干部的联系与帮扶作用;探索由财政拨款,将公务员系统延伸至村两委班子,在贫困地区引入专职公务员,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升贫困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加大对农村能人建设的引领和投入,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为乡村各类能人提供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培训机会;建立健全“市级推动、县抓落实、工作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明确市、县、镇、村四级扶贫责任。

其次,措施办法要精准到位,做好“怎么扶”。做到“一镇一策、一村一法”、“一户一个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重点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搬迁转移脱贫一批、医疗救助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要强化政策和项目“两个带动”:一是政策带动。全面落实上级出台的各项扶贫开发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市、县两级按不低于本级地方财政收入3‰的比例安排扶贫开发基金。加大结对帮扶力度。整合散落在各部门的扶贫资源,确保用在贫困群众身上,使各项扶贫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应;二是项目带动。要更加重视项目在脱贫中的支撑作用,持续策划生成项目,争取上级支持项目,引办产业发展项目,培育和扶持一批比较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努力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要落实各项帮扶政策,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因地制宜,加大扶持力度,研究更多管用实在扶持措施。要加大道路、水利、电力、教育、卫生环境、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进一步升级改造通县、通乡、通村“三通公路”,加快实施一批农田水利和电网改造项目,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快共建产业园建设,培育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创新金融扶贫,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大教育扶贫补助,更加关注特殊困难群体,抓好搬迁安置,真正解民忧、惠民生。

(三)精准管理。精准管理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精准管理即对扶贫举措和实施效果及时跟踪监测,动态调整扶贫对象,包括人员、资金和扶贫工作管理。

首先,做好人员管理。建立贫困户的退出标准体系和脱贫户生计特征动态监测体系,适时帮扶,巩固脱贫成果,解决漏贫、返贫、“被脱贫”等“三贫”难题。以农村地区家庭日常实际生活成本为参照,明确贫困户的退出标准,创建退出机制。

其次,做好资金管理。一是优化制度设计。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围绕脱贫目标,根据贫困地区发展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扶贫优惠政策,完善机制,用政策调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扶贫积极性,对农民发展产业、生产经营予以鼓励和支持;二是增强扶贫合力。充分整合各有关部门的资金项目,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扶贫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三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扶贫部门要严格执行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规范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四是加强政务公开。对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要做到政策、资金、项目三公开。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8

一、认真核查,精准识别“扶真贫”。2015年3月,富县在全市率先开展贫困户建档立卡重新识别工作,结合实际提出了“八不评”、“八优先”原则,首先选定了川塬沟3个不同类型的行政村作试点,随后抽调了299名包扶领导和268名驻村干部,深入全县所有行政村,利用一个月时间,完成重新核户工作。12月又对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回头看”,落实县级领导包乡镇责任,要求各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带头进村入户开展核查,严把剔除户和新增户进出程序,准确核实了贫困对象、数据信息、扶持需求等。同时,设计开发了《富县贫困户监测管理系统》,可通过一键式查询,快速直观地掌握全县贫困户信息和精准扶贫工作动态。

二、创新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径”。富县以“一有三无户”(有劳动能力、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管理能力)为主要对象,以“建基地、破三无”(即建扶贫基地,破解贫困户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管理能力)为突破口,积极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川塬互动、协会托管等产业扶贫新模式,按照每户4000元补助标准,其中30%用于合作社(企业)技术服务、品种引进等补贴,70%用于扶持贫困户建设圈舍、购买种苗农资等,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形成了栽植苹果、舍施养羊、散养土鸡、林下养猪等38个扶贫产业基地,累计扶持贫困户栽植苹果1960亩,种植露地菜1500亩,散养土鸡、舍饲养羊、林下养猪等28000只(头),辐射带动1195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该模式曾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

三、因户制宜,易地搬迁“挪穷窝”。因地制宜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问题的最有效途径。该县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的原则,因户制宜推进易地搬迁,对农村五保户,全部搬入县乡养老院、敬老院,由政府免费集中供养;对丧失劳动能力且子女无赡养能力的特困户,利用现有保障房免费进行安置;对居住条件差、发展基础薄弱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按照每户补助10万元的标准,引导其向城镇和社区搬迁,全力推进“一体六配套”,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有活干、能致富、不反弹。

四、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换穷貌”。富县作为省级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县,积极探索创新,整合交通、水利、农业、农综、国土等涉农资金1.9亿元,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点投向农村扶贫及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完成3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加大贫困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群眾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授之于渔,技能扶贫“拔穷根”。将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相结合,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鼓励企业提供就业岗位等形式,对无土安置贫困户,多渠道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出台了“企业每安排一名贫困人口就业,县上每年奖励企业1000元,连续奖励三年”的补助政策,鼓励企业为贫困户子女提供就业岗位,已落实贫困人口就业163人;同时,结合企业用工和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积极开展果树管理、养殖、餐饮服务、月嫂、建筑工程、汽车修理、煤油开采等方面培训76期9300余人次。

六、加大投入,兜底扶贫“保底线”。富县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优先提高贫困户社会保障水平。将农村低保补差标准一次性提高到3150元,实现贫困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对贫困户家庭子女从学前、小学、中学、大学到就业进行“一条龙”帮扶;制定出台了《富县贫困户慢性病及大病救助实施意见》,为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同时县财政设立200万元医疗救助基金,对贫困户自付医疗费用进行兜底救助,彻底解决因病致贫问题。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9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面对剩余脱贫难度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3月6日,中央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xxxxx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要求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凝心聚力打赢脱贫攻坚战。xxxxx重要讲话坚定了全党全社会坚决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xxxxx扶贫重要论述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2012年至2019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0.6%。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601个县摘帽,179个县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整体性贫困得到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高出全国农村1.8个百分点。中国脱贫对世界贡献超过70%。“六个精准”为“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以及“如何退”问题解决提供了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扶贫提供了方法论指导。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但迈向最后胜利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前进的节奏。在关键时刻,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剩余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和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挑战。

剩余贫困致贫因素复杂、贫困脆弱性与返贫并存,部分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疫情带来的企业复工复产问题、疫情对产业结构性影响带来的务工结构性调整等问题,这些都加大了巩固脱贫成果难度。我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依靠务工增收和产业脱贫,原来一些从事餐饮、娱乐、建筑等行业的务工者现在可能需要向制造业转型,自身技术缺失面临转型困难,一些通过东西协作对口帮扶的“点对点”扶贫项目无法及时返岗,这些在短期内将对农民收入和生活带来直接影响。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承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公开政治承诺。“‘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是打赢两场硬仗的重要保障。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扶贫中的典型特征表现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动员和执行力。因而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积累的精准管理科学方法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毋庸置疑,要高质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解决中华民族千年以来的绝对贫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面临的困难挑战。针对未脱贫人群和地区,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对没有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要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实现应保尽保。面对疫情,分级精准防控策略,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扶贫力度,整合资源提高扶贫效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面对稳定脱贫难和可能的返贫,我们一方面要做好监测和预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创新疫情背景下脱贫攻坚工作机制,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实践中,我国要加大宣传脱贫攻坚中的成功做法和基层组织治理经验。例如,xx省第一批脱贫的兰考县,在脱贫后成立脱贫奔小康工作队,通过“县直机关和村基层组织共建实现第一书记行政村全覆盖”,在巩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成果同时关注非贫困村非贫困户生产生活。兰考经验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进行了前瞻性探索,为县域后备干部能力提升提供了实践途径,有利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有利于实施精准帮扶,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同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篇10

编者按:经中共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同志同意,现将中共贵州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调研组《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功样本——塘约村脱贫致富调查》调研报告刊发,供大家学习。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于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最牵挂的是困难群众,最关注的工作之一是贫困人口脱贫。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能不能脱贫致富?怎样迅速脱贫并持续增收致富?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说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塘约村曾是全省最贫困的村之一,全村总面积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81亩,辖11个村民组,总人口921户3392人。2013年,塘约村人穷村也穷,村级集体经济只有3.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3786元,有贫困户138户600人;“三留守”现象突出,空心化比较严重,最多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人外出打工;由于种地不赚钱,三分之一以上耕地撂荒;生存环境较差,“破石板、烂石墙、泥巴路、水凼凼”是其真实写照。2014年以来,塘约村党总支在村总支书记左文学的带领下,把农民组织起来,实行“村社合一”,党支部建在合作社,带领农民调结构、办企业、闯市场,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塘约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旧貌换新颜,80%的农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50%的农户建起了新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迅速由一个贫困村变成了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村集体经济增至200万元的小康村,实现了弱鸟先飞、至贫先富,成为十八大以来全省脱贫攻坚的村级样板。

一、抓党建,发挥村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的乡村走向富裕道路的最重要的保证。”总书记指出,“农村脱贫致富的核心就是农村党组织。”“脱贫需要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引领。”“我们的农村党组织能否发挥这样的核心作用,直接关系到脱贫致富事业的凝聚力的强弱。”塘约村总支书记左文学高中毕业,年轻时打过工、搞过养殖、当过会计,家里办了个木材加工厂,赚过钱也亏损过。2002年以来,左文学一直担任塘约村支部书记,在担任村干部和创业的过程中,他深深地体会到靠单打独斗很难抵御市场风险,也改变不了村里的贫困面貌。2014年6月3日,一场洪水冲毁了村里的部分房屋和道路,让塘约村雪上加霜。在这场洪灾中,塘约村支部带领村民抢险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灾后的第三天晚上,左文学组织村支两委11位成员共商塘约出路,深刻反思这些年全村增收乏力、许多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原因。这11位成员都在外打过工,也奋斗过,但没有人靠打工富起来,反倒不能照顾家人。痛定思痛,穷则思变。他们深切感到,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党组织的战斗力引领,把村民组织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抱团发展,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致富。这一想法和群众的想法不谋而合,洪灾后两三天就恢复了正常生产和生活,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塘约村党总支因势利导,把准群众求变求发展“拔穷根”的心愿,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一是实行村社合一。2014年6月8日,塘约村经86个村民代表投票表决,成立了以村党总支为引领、村集体所有的“金土地合作社”,村支两委与合作社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作社下设的农业生产组、建筑公司、运输协会、妇女创业联合会等,都明确一名村总支委员直接负责。2014年7月,塘约村成立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以“三变”改革为抓手,对土地和村集体财产进行确权颁证,明确权利归属,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让农民吃了“定心丸”。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全体村民户户带股入社,土地以田每亩700元、地每亩500元、坡耕地每亩300元计算,按500元一股入股,共有5320股,收益由合作社、村集体、村民按照3:3:4的比例进行分成。2016年,村集体及合作社分红121.5万元,村民共分红81万元,分红最高的达8960元,最低也有1840元。合作社为贫困户额外赠送15股,增加他们的分红收入。贫困户周贵友家里的田地加起来只有1.2股,现在加上集体赠送的15股,共有16.2股,按照每股“保底分红+增值分红”每年可得1万多元,在合作社务工月收入有2000多元,实现了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二是严格绩效考核。全村有43名正式党员,5名预备党员,17名入党积极分子。2015年4月成立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其中一个党支部建在合作社。采取“党总支管全村,村民管党员”的办法,强化党员绩效考核,党员每月满分10分,全年120分,记分内容涵盖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等5类40多项,由村民小组议事会每月进行测评打分,年终对超过80分的党员比照组长报酬给予奖励,低于60分的为不合格,连续3年考评不合格者将劝其退党。对村干部实行百分制考核,每周工作完成情况占50%的权重,年底村民组长和全体农户的测评分别占30%和20%的权重,综合得分作为干部绩效考核的依据,少1分扣300元。2016年,有个别村干部就被扣了1万多元。

三是创新治理机制。在村党总支的领导下,全村实行资金统一管理、土地统一规划、村干部统一使用、财务统一核算、农产品统一销售、美丽乡村统一建设、红白喜事统一操办“七统一”,更好配置资源,提高发展效率。加强对村民的管理,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商议,颁布了九条村规,把违反村规的村民纳入“黑名单”管理,给予3个月考察期,考察期内不能享受任何惠民政策,考察期满经村民代表会议测评合格后,才能恢复有关权利。由于干部带头、党员带动,重塑了全村的社会秩序,调动了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比如,塘约村中心广场的高等级公共厕所,用招标外包的办法至少需要60万元造价,但他们只花了10多万元购买建材和设备,由村民投工投劳建成,实现“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

二、调结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总书记强调,“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因地制宜多发展一些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2014年前,塘约村主要种植水稻和玉米。有村民算账说,玉米每亩产值在600元左右,除了成本还要亏200元;水稻每亩产值在1300元左右,除了成本最多赚500元。全村干部群众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是不可能脱贫致富的。塘约村树立抓产业就是抓扶贫抓发展的强烈意识,根据自身特色和市场需求,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坚持长短结合、地上地下结合、林上林下结合,因地制宜选准主攻方向、主打产品。

一是选准特色产业。从周期短、见效快的香菜类、叶菜类、茄果类、菌菇类蔬菜入手,加大种植规模,成立四个农业生产专班,专班共有80人,季节性用工300多人,还吸引了外村20多人来打工。班长年薪5万元,实行“定产值、年薪制”管理,完成不了产值的扣年薪,超过产值的以超出部分红利的30%进行奖励。全村发展香葱600亩,每亩净收入4300元;韭黄270亩,每亩净收入1.1万元;西红柿大棚16亩,每亩净收入8500元;莲藕450亩,每亩净收入3000元;芹菜500亩,每亩净收入7800元;羊肚菌150亩,每亩净收入1.5万元。种植的500亩晚熟脆红李、500亩核桃也即将挂果。农民在合作社劳动获取务工收入,水田一天100元,旱地一天80元,最低月收入有2400元。今年按照700元/亩、5年的期限,流转了隔壁大屯村600多亩土地。

二是强化示范引领。围绕“水果上山、苗木下地、科技进田”,2017年6月,合作社引进了山东的蔬菜种植企业,在平坝区注册了绿巨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净菜包装系列。已建成种植大棚2个共30亩,观光大棚1个16亩,由区里采取招商引资奖励的方式补助三分之一。第一年企业自行生产,合作社参与学习技术;第二年合作社参与生产经营,按投资比例分红;五年后如果企业不再经营,资产归合作社所有。

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在平坝区农业局等部门指导下,成立了农业技术团队,运用土地分析检测、新品种试验试种、现代水肥技术、现代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手段,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成立了农机服务队,集体购置100多万元的大型农机,对土地进行深耕细作,把工厂标准化生产运用到农地里。正在建设库容200吨的冷库,将为农产品冷冻保鲜、错季上市打下基础,延长农产品销售周期。

三、办企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总书记指出,“要加大产业培训扶持和就业帮助力度”,“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让更多返乡农民工就近就业”。随着种植业的规模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塘约村的农业用工自然减少,出现了富余,就得为这些富余劳动力寻找其它就业门路。之前,全村搞建筑、跑运输的村民很多,但缺乏组织管理,经营分散,形不成合力,没有市场竞争力。塘约村把有特长的村民组织起来,加强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通过办企业,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保障了全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全村外出务工人员从860人减少到50余人,“三留守”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一是组建建筑公司。2015年4月,塘约村注册800万元资金成立建筑公司,下面有12个队共286人,涵盖水泥工、粉刷工、石工、水电安装工、室内装潢工等工种。经过平坝区政府有关部门培训,120多人通过资格考试获得建筑技工证。今年上半年,建筑公司承包了村里的3条机耕道,建设项目共300多万元,材料成本、人工工资、利润各为70%、10%、20%,利润的2%上交合作社作为管理费,余额作为公司积累。建筑队小工120元/天,技工200元/天,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谷掰寨王学英的丈夫因病去世欠债6万多元,家里四个子女中最小的不到两岁,最大的不到10岁,仅靠一亩五分地无法维持生活。她在村里的帮助下新建了房屋,建筑公司成立后她第一个报名,每天有工资120元,加上合作社的股份分红,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持续的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是组建运输协会。把村里有货车、有驾照的30多人组织起来成立运输协会,没有车但有驾照的由合作社出面担保给农户贷款购车,村里有机耕道修建等业务时,优先安排给本村运输协会。推选一名队长,对村里的运输业务进行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避免了价格上的恶性竞争。村里对运输收入不提成,车主自负盈亏,发生车祸由自己购买的保险进行理赔。开大型车每月可收入3万元,中型车每月可收入1万元。32岁的“农二代”彭珍强不会干农活但会开车,回村后合作社为他提供担保贷款8万元买了一辆大货车,帮助他过上了滋润的小日子。为了提高业务水平、承担更多业务,塘约村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运输公司。

三是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由村妇女主任牵头负责,把全村50岁以下的300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多渠道进行劳务分流。平时在合作社获取务工收入,农闲时组织妇女到城里开展保洁、家政等业务。近期就到镇里的“三馆一中心”做了两次保洁,共获得1万多元收入。有时参与村里统一组织的红白喜事服务,获取一定酬劳。在塘约村的制衣厂和中央厨房建成后,她们将进入制衣厂编织毛衣,或进入中央厨房进行净菜分拣包装。

四是注重招商引资。由平坝区统战部联系、村里提供厂房的电子厂即将建成,将吸纳本村更多劳动力进厂。电子厂的工人第一个月工资1500元,以后每月按计件0.5元一个,0.3元归工人、0.2元归村集体,预计月收入2500元到3000元。此外,村合作社与贵阳中瑞阳光旅游运营管理公司正在筹建塘约旅游运营管理公司,正式运营后经营效益51%归村集体所有,49%归中瑞阳光公司所有,将有力助推塘约乡村旅游发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闯市场,着力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

产业的发展,市场是决定因素。总书记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塘约村里有一些种植大户,以前就在外承包土地种蔬菜,赚了钱也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在塘约村党总支的感召下,返乡支持家乡发展。他们深知,如果在家门口的农贸市场销售农产品,市场容量很小,产业根本就发展不起来。产业发展起来后,农产品卖不出去,出现大规模的积压滞销,又会严重挫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实际上,塘约村在实现农产品统一销售之前,村民只能背几十斤产品到几里外的集市销售,不仅误工,还要交管理费,价格随行就市,等着别人一毛五分地讨价还价,根本卖不起好价钱,也没有多少赚头。为了把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卖出好价钱,塘约村在组织农产品生产的时候,就与拓展市场同研究、同部署,努力在市场方面作文章。

一是做好市场预测。合作社专门组建营销队伍,聘请当地种植能手为合作社生产技术负责人,根据生产和销售经验,研究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和需求走向,谋划年度主打产品,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种植方案,合理规划种植品种、规模及上市时间。如今年预判市场上羊肚菌的产量过大,在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和对接企业后,考虑改种香菇。

二是加强产销对接。合作社在贵阳石板哨批发市场设点,与平坝区的超市开展农超对接,直接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生产。开展农校对接,负责向周边学校学生营养餐配送中心提供新鲜蔬菜,主要品种为莲藕、西红柿、白菜、蒜苗等,一年合计增收200多万元。合作社买了几辆二手三轮车,8个人两人负责一个点,每天凌晨三、四点,负责将蔬菜送到配送中心。

三是注重错季销售。农产品反季节上市是塘约村在实践中总结的“法宝”。根据农产品上市时间决定价格的规律,采取延时播种、错时上市、阶梯上市的举措,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有效规避了市场产品一拥而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出现。如今年10月莲花白开始阶梯式上市,确保每月都能有新鲜产品,按照市场价0.5元/斤,每亩最低收入也能够达到2400元。目前,已经注册“塘约”牌商标,将进一步发挥品牌优势,增强品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塘约村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富起来,得益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大批强农惠农政策举措落地实施,关键在于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好的带头人;核心在于落实承包地“三权”分置,实行“村社合一”,打造“股份农民”,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根本在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实体经济,实现就地就业、持续增收、共同致富。总结推广“塘约经验”,对于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新时代贵州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

一要坚持发挥村党组织引领作用。“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塘约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塘约村把夯实基层党组织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建强村党组织,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增强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村党组织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更加坚强有力地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脱贫致富。注重从当地能人中选拔村干部,促进本土人才回流,打造了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二要坚持以产业扶贫为根本。“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塘约村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把产业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起来,立足当地资源,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产品,推进蔬菜、食用菌等短平快和绿色优质农产品规模化发展。创新产销对接机制,研究产销市场,打通销售渠道,努力建设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通过成立建筑公司、组建运输协会、组建妇女创业联合会、注重招商引资等举措,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壮大了集体经济。

三要坚持利益联结带农户。这是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塘约村的发展表明,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想脱贫致富是比较困难的。塘约村实行“村社合一”,村支两委承担政治保障职能,明确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收益占比,维护农民利益;合作社承担发展经济职能,通过发展产业、兴办企业,拓宽增收渠道。合作社带动农户入股参与发展产业,所有的贫困户必须参加合作社,让贫困群众“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注重研究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的每一个环节,争取利润最大化,农民参与劳动得薪金、入股分红得股金,实现了稳定脱贫并持续增收致富。

上一篇:梦想有多远,舞台就有多大下一篇:爱的风景线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