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关于和谐的作文

2024-09-09

初三关于和谐的作文(共12篇)

初三关于和谐的作文 篇1

《走进和谐的春天》是龚吟怡和张绪培编写的。我读了这本书,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社会需要和谐,我们要把和谐的歌献给这个世界。

我想起了今年五月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这起地震震惊了全中国和全世界,各个社区、单位都踊跃捐款。我们学校发动同学和老师一起捐款。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压岁钱,10元、20元、50元、100元,最多的捐300元。我将平时的零花钱拿了出来,捐给在汶川大地震受难的人们。在捐款时,我祝福汶川大地震受难的人们能活下来,并能度过难关,重建家园。社会各界人士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我爸爸所在的卫生系统也派出了医疗队去灾区开展救护工作;为了让灾区人们有房子住,许多建筑工人志愿去灾区建造简易房屋;我们崧厦镇的伞厂工人加班加点连夜赶做帐篷并运往灾区;救灾的车辆一次次地从各地驶向灾区……

地震无情人有情,全国各族人民心连心,手牵手奏响了和谐曲,唱响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团结歌。

现在天越来越冷了,可“重建家园”这个行动却远远没有停止,人们仍然在向灾区捐冬衣和冬被,希望灾区人民能得到温暖和爱。多么和谐的社会呀!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社会更加美好!

初三关于和谐的作文 篇2

一、善于倾听, “和谐”前提

生生之间, 师生之间应该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而课堂中, 这个“学习共同体”之间不愿、不善、不能相互倾听的现象较为严重。教学的组织形式单一, 不利于学生多样化的发展, 课堂中, 学生不善听取老师同学的意见, 课堂讨论难以深入。教师所关注的是具体内容, 是教什么, 怎样能使学生达到满分就行, 而对怎么教, 尤其怎样符合学生身心规律往往关注不够, 对学生发言中有出乎意料或与自己预期不同的意见缺乏耐心, 结论武断。这就使教学的目的、任务不能达到新课标所规定的要求, 特别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教学目的、任务不能落在实处, 所以我们这个“学习共同体”需要相互倾听。有的教师认为, 一节课就45分钟, 还要收还器材, 时间有限, 哪来时间慢慢倾听呢?谁都清楚, 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自觉愉快的学习, 新课标也要求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愉快的学习, 高度重视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必然会带来更大的体能和技能的成效。

我们的初三体育课上, 有多种类型的学生。有胆小懦弱的学生, 也会有极少数固执、冷漠、不尊重他人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障碍, 碰到这样的学生, 笔者会花更多的心思在他们身上, 多耐心和鼓励, 绝对不会盛气凌人的指责、训斥, 而是通过体育活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他们学会与他人相处。初三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 升学压力大, 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以往的毕业班教学片面的强调掌握运动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忽视了学生达成心理健康的目标;片面的强调身体练习过程, 忽视学生的情感需要与兴趣爱好, 从而导致学生喜爱体育而讨厌体育课, 甚至逃避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笔者尽可能地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与体技能的学习以及一些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也会利用一些下雨天室内课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内容。

二、大胆自助, “和谐”途径

初三毕业班体育课, 时间紧, 任务重, 好多教师都顾及不了新课标理论, 能把所有技能类项目教给学生, 把体能类项目安排的井井有条的练习就很不错了。笔者始终认为目光不能短浅, 并进行了班内自学、互教的尝试。中考题库那么多的项目, 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强项、弱项, 笔者积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机会, 也能够成为“小老师”, 并力争做到无限信任地、满腔热情地启发和引导他们“自助式学习”。

同时, 笔者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以女生双杠前臂前移为例, 只有当每个成员都争取不失误时, 小组的成绩才能得优, 打破了由好学生包揽一切或各自为政的局面, 推动了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共同进步。每个行政班里, 学生的体能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笔者合理引导, 通过设置合理目标使学生不断体验成功, 同时学会分析体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能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 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培养自尊自信, 以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在笔者的体育课上有个冷漠孤僻的学生吴, 不知组织纪律为何物, 就等着糊毕业, 通过体育课上篮球技能的展示, 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一致认可后, 竟然脸红了。他开始融入这个集体并主动帮助他人, 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耐久跑在发展学生的心肺耐力的同时最考验人的意志品质了。笔者通过合作跑的形式引导学生耐久跑, 鼓励学生为了本组的成功而坚持不懈地跑完全程, 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团队精神, 让他们体验了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成功感和愉快感。

三、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 真正“和谐”

在如今网络背景下, 体育课程不仅是课堂上的教学活动, 应该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结合。初三体育教学同样还该结合学校的一些专门活动进行。比如, 学校的阳关体育运动会、冬季三项赛、社团活动、广播操比赛等, 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笔者认为, 这才是中考体育的目的所在。

和谐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 初三毕业班体育课不光有严谨, 同时还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季浏等主编:《体育与健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6月。

[2]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初三关于和谐的作文 篇3

关键词:和谐 思想 文化精髓 管理创新 和谐校园 办学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校园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认识和实践,对高等学校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必须十分关注和积极思考的问题。什么是和谐思想,为什么要创新和谐理论,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研究和实践这些问题,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和谐校园、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和谐的思想,最早出现于古籍《国语》里。在《国语·郑语》里记载周幽王八年时,郑桓公与太史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死生之道”时,就首次提出了“和”的概念。史伯说:“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者也”。(《国语·郑语》卷十六,《四部丛刊》初编本)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成就与天地一样长久的赫赫功业,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在天地和人事之间创造和合关系:虞幕能够“听知和风,因时顺气,成育万物,使之乐生”;夏禹能够熟悉水性,因地疏导,“使人物高下,各得其所”;商契能够了解民情,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養;周弃能够播种百谷,繁育蔬菜,让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①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古代,和谐社会就是一种理想的大同社会。孔子所言的“致中和”、道家主张的“合异以为同”、董仲舒宣传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张载提出的“天人合人”等思想充分表明,追求社会和谐

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当代和合学创始人张立人教授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天道”与“人道”近百个范畴的系统梳理,认为和合思想从一开始就深深地滋润在民族精神及其生命智慧的源头活水里。②

二、和谐理论——中国现代管理的创新

古今中外的文明中都有关于和谐思想的宝贵成果。在西方思想史上,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把“和谐”作为哲学的范畴,毕达奇拉斯学派有句名言: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新毕达奇拉斯学派的哲学家尼柯玛赫在其《教学》中提出:美是和谐的比例。柏拉图提出了“公正即和谐”的命题,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放大的国家。认为个人本性的灵魂包括理性、意志、欲望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在每个人身上的比例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人。那么国家也就有三个等级的人,管理国家是理性强的哲学家,保卫国家的是意志强的战士,创造社会财富的是欲望强的民间艺工。在理想国里,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灵魂的各部分的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亚里士多德认为,中等阶层对国家政权的稳定和社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则说,各因素的协调一致就是和谐,用矛盾、差异、对立、同一等范畴深化了对和谐的认识等等。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是“和谐制度”,不合理、不公正的现存制度和现存社会终将被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魏特林则直接把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和谐”。这一见解得到马克思的高度称赞,并在一定意义上给马克思以启发,他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③

西方早期的和谐思想,早早就被应用到了社会管理、企业管理中。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企业结构的混合化、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大中小企业的协作化和垄断企业规模的巨型化,向管理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催生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流派,并最终形成了一些新的和谐理念,如整体和谐。这种和谐管理思想不是注重单向度的和谐,而是多方面的和谐:企业内部的和谐、企业的对外和谐、管理过程的和谐、企业功能的和谐。而在当代,生态环境的变化极大限度地影响到社会经济,因此又有人提出综合型和谐管理的理论,并称之为生态时代的绿色和谐管理。这种思想,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发展,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思潮。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社会和谐,应该是比单向度的人机和谐、人际和谐、整体和谐、生态和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社会全面和谐。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党和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而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政府改革和政府管理创新,完善政府运行机制,规范政府活动,提高政府效率,惟有改革才能创新,创新才能和谐,和谐才能稳定,稳定才能发展。实际上,社会和谐也就是中国现代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目标。

三、和谐校园——中国高校办学的目标

高等学校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载体,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肩负着为国家、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部分,同时,和谐校园的构建实际上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途径和发展目标,和谐校园是推动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的条件,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促进事业发展。

1、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学理念求真务实

和谐校园建设需要实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用科学的发展观解决学校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办学的“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它源于学校的“传统”,又不拘泥于它的传统,它是宏观把握教育发展方向的基础上的微观思考,对学校的师生员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同时,它又要具有可感知的,具有可操作性,而成为大家认同的目标与教师的发展追求、学生的发展需求相融合,贯彻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中,被全体师生认同和追求,逐步积淀为学校文化。以“和谐”为理念的学校文化,它既要体现学校的个性又要具备社会发展的时代性,它是学校发展的灵魂,也是学校追求的终极目标。学校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依靠科学发展规律,集思广益,合理制定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指导思想的高度一致,方向、结构、规模、效益等发展目标的和谐统一。重大问题决策要透明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注重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的和谐统一。实施计划要合理调动资源、协调各方关系,工作脚踏实地、实现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达到计划目标与实际行动的和谐统一。

2、坚持管理人本现,制度文化以人为本

“和谐”并非漠视“矛盾”和谐校园同样需要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保证。学校建设人本民主和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目的就是让所有学校成员工作学习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奋发努力地工作,勤奋刻苦地学习,愉快幸福的生活。

满足教师的发展追求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制度制定要突出激励和鼓励的思想,公平和服务的原则、规范和务实的效能。具体制度建设要尤其注重教代会制度,教师培养制度,教育教学考核评优制度,学生奖励评优制度等制度的建设。④

3、贯彻人文关怀观,校园环境温馨向上

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丰富高雅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和谐校园建设内容之一,是实现校园内人与环境、人与人、心与身和谐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通过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为师生提供舒心惬意的工作学习场所,另一方面要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师生积极参与决策管理,以校为“家”,视学校发展为己任。具体表现在:学校建设以实际出发解决好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教学活动中,给教师充分自主权,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师时刻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身心发展,建立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使学生做到人格上自尊,积极主动要求进步;学习上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科学规律;生活上自立,主动自立参与服务;行为上自律,主动约束与反省。校园文化方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师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培养技能、提高素质。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具体实践中表现为:以“天和”的协和平等精神,构筑高校发展与社会自然、校内活动开展与校园自然环境、学校治校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的和谐。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营造校园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管理者与师生之间的和谐人际关系。以“心和”的自律宽容精神,形成学校师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豁达开阔奋发进取的健康心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① 薛安勤,王连生.国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38-46.

② 王传满. 和谐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5):69-71.

③ 成思危.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J].中国职工教育,2006(11):56-59.

初三以和谐为主题作文700字 篇4

清晨,迎着初升的朝阳,同学们穿着整洁的校服走近校门,礼仪岗值勤的同学的微笑如春风化雨,给我们每一个人带来一天的好心情.同学们见面亲切地打招呼,见了老师热情问好.......美好的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

课上,我们全身心的接受老师的教导,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认真听讲,勤于思考;老师给我们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时同学们,为了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师生互敬互爱,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教育氛围中走进知识的殿堂.

劳动中,大家争先恐后,扫地,洒水,倒垃圾,不怕脏,不怕累,干的热火朝天.转眼间教室桌椅整齐,窗明几净静.操场上的垃圾不见了踪影,小路两旁的小树仿佛整理了她那蓬乱的头发,似乎变得俊俏起来.让我们在和谐文明的劳动氛围中培养了能力.

课外活动时,校领导和音乐老师正带领同学们紧张排练团体操,为科技文化节 的开幕式作准备.老师边示范 边讲解,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满头大汗.同学们认真学习,动作严谨,整齐化一.连续十几天的练习虽然腰酸背痛,但我们毫无怨言.因为我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科技文化节上一展我们三中学生的风采.让我们在文明和谐的团队精神中陶冶情操.

遨游在校园这个知识的海洋中,和老师一起编织美好的理想,生活在校园这个快乐的地方,在平安校园里愉快歌唱.美丽的校园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谐的校园要从小事做起.美丽的校园我爱它,和谐的校园我的家.

2019初三以和谐为主题作文700字(四):和谐校园,温暖你我

我们沐浴着爱的阳光长大;我们滋润着人间的真情成长;我们沉浸在和谐的阳光中。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共同走进了崔坝中心小学这个快乐、温馨的地方,花开的日子里,我们共同遨游在崔坝小学这个知识的海洋,用心灵的音符去谱写一曲“和谐”的乐章。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有爱的人创造幸福。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定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崇敬、信任和尊敬之心,就一定能赢得家长的诚心、放心和真心。

有这样两个真实的故事:我们班的李兵同学,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没时间关心、照顾他。他变得很孤独,不爱与人交流,整天一句话都不说,学习也漫不经心。我们的班主任崔老师了解了李兵同学的情况。就在去年“六一”那天,崔老师送给他一支精美漂亮的钢笔,并嘱咐他以后要加油,把学习赶上去。从这以后,他的字写得端正多了,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了。李兵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我们都在心里默默说道:“谢谢您对我们的关爱,崔老师!”

我班何东山同学,父母很早就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但他的智力不如别人,整天傻里傻气。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一个一元的硬币掉在了下水道。他在旁边嚎啕大哭起来,崔老师二话不说,从身上拿出一元钱轻轻地递给了他,并安慰他说:“不要伤心了,把钱拿着吧!”何东山的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虽然他的智力不如别人,但在离开的时候高兴地对老师说了一声“谢谢!”此时,老师的眼中充满了泪水。

关于父亲的作文初三 篇5

我从小就很怕我的父亲。他长得很壮,手腕和妈妈的腿一样粗,力气也特别大。小时候,妈妈经常对我说:

“你看爸爸的手是断掌,断掌打人可疼了,会把人骨头都打折的。”我也看见过爸爸一手就拍碎了-只坚硬的核桃。所以只要我不听妈妈或者外婆的话,她们就会叫爸爸来管我,只要爸爸一来,他眼睛瞪,我就会害怕得哭起来,因为我怕他把我的骨头像拍核桃一样拍碎。

父亲很凶,还喜欢骂人。父亲和我相处最多的时候就是开车接送我。每次坐他开的车,我就会听见他对路上的车和行人-顿臭骂,他骂人的时候声音特别大,经常会把我吓-~大跳。妈妈说这叫“路怒症”,是一种病。可是我还是理解不了,觉得很可怕,因此小时候我不敢亲近父亲。

等我慢慢长大了以后,我却渐渐发现了父亲温柔细心的一面。有一一次,少年宫没车位了,父亲只好把车停在天桥对面,和我一起走路过天桥。这时身旁路过一一个推车的老爷爷,他满头大汗,吃力地推着车上桥。天桥上人很多,大家都行色匆匆,我们也眼看着就要迟到,可是父亲却停下了脚步,帮着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把车推到了桥顶,再抱着我飞快地跑向教室。

还有一次,我听同班同学妈妈说,看见父亲给校门口的流浪汉买盒饭吃。我壮着胆子问他为何这样做,他说:“我比他赚钱容易,在有能力的时候要多帮助有需要的人。”我又问:“直接给钱不是更好吗?”爸爸却说:“我观察过这个流浪汉,他不是一一个无所事事的乞丐,他经常帮附近的居民收垃圾、搬重物,是想自食其力的,如果给他钱他会伤了他的自尊心”。没想到平时这么粗线条的爸爸也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一面,真是“铁汉柔情”啊!

初三关于冬天的作文 篇6

——题记

春天群芳争艳、夏天酷热炎炎、秋天秋风萧瑟、冬天粉妆玉砌。一个个词语写出了四季鲜明的对比。

春天暖风徐徐催人入眠,带领人们愉悦的度过每一天;酷热炎炎的夏季让人们汗流浃背,但却有许多诗人的赞颂;硕果累累的秋天是一个劳动的好季节,有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美称;而冬天就只有用白雪皑皑、冰天雪地等形容词来形容。在这四个季节的鲜明对比下许多人会选择春天和秋天,夏天还算有人喜欢而喜欢冬天的人就屈指可数了。

这四个季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冬天。群芳争艳的春天形容热闹,可是比起热闹我更喜欢清静;酷热炎炎的夏天意味着酸性扩张,比起酸味我更喜欢麻辣;秋风萧瑟的秋天寓意着高洁,比起高洁我更想自由翱翔;粉妆玉砌的冬天,示意着淳朴、简洁和内敛,阵阵的冷风吹得醒睡熟的人们,麻辣可以为人们驱寒。

关于构建和谐体育的一些思考 篇7

那么, 如何构建和谐体育教学呢?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目标引领, 促进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和谐发展。

提起体育课, 大多数人头脑中想到的就是一群学生跑跑跳跳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只是人们对体育课一种片面的理解。除了通过各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外, 体育课程还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作为其重要的学习目标。在这些学习目标的引领下, 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将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课程相结合。

1. 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运动参与是学生发展体能,

钮文胜

获得运动技能, 提高健康水平, 形成乐观开朗态度的重要途径。为了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欲望,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如利用心理学的信任游戏, 让学生们在相互的游戏中找回因学习竞争而产生的信任危机, 同时利用游戏的乐趣释放心理压力, 从而提升了学生之间的信任度, 促进和谐学习氛围的形成。

2. 运动技能、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学生一旦发现并体会到了体育的美, 就会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不断的运动实践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 并有所专长。这种兴趣爱好将伴随他们一生。这无疑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在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 学生们会不断增强安全意识, 学习自我保护知识和方法, 由此掌握野外生存的基本活动技能, 而这一切正是运动技能这一学习领域目标所期待学生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们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运动, 体育教师课堂内容的设置必然要多样化;为了更快地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 体育教师必然要将理论课、实践课和欣赏课有机结合。在这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运动专业知识、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会大大的提高, 而这不正是运动技能与德智美育共同奏出的和谐之音吗?

3.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结合

21世纪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经济时代, 健康是最珍贵的财富。因而体育课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发展体能的同时, 也需要对学生进行营养学、生理卫生保健、科学生活方式的教学。现在的学生学业负担极其沉重, 学生近视眼的比率由小学的22.8%上升到初中时的55.2%, 到了高中竟达到了70.3%。近视眼比率的提高不仅仅是学生视力的下降那么简单。由于戴着眼镜, 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影响, 在成绩落后的情况下学生的自卑心理加剧, 心理卫生水平快速下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也因为这一变化大大降低。体育作为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的一门学科, 自然应该担当学生健康的保护神。体育课上徒手操、队列等练习能使学生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体育课上的体操、舞蹈或韵律操等活动项目也能矫正学生的身体姿势。

4. 社会适应、心理健康与德智美育的和谐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较好地遏制了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 但因此而产生的问题也让社会、家庭和学校大为头疼。多数独生子女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 不懂得关心别人, 更不会和别人相处。当融入到学校、社会这个大环境时, 娇生惯养、意志薄弱、心灵脆弱和沟通能力差的缺点就暴露无疑。体育活动中, 学生能明显体会到与他人一起活动和独自活动的区别。为了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 家里一切“小霸王”的特权都将被学生自己没收, 随之而来的是与别人的合作, 是尊重、关心和帮助。在体育活动中他们摸索着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场上对手”“场外朋友”的关系。同学之间那份真挚而又亲密的关系无疑会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体育课上的那份和谐也必定会传播到社会上, 从而创造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

二.教师引导, 促进体育教学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谐

体育教学系统与其他教学系统相比, 由于不可测因素较多, 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相差很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备课中要正确细致地考虑到每一个因素。

1.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和教学对象的和谐

学生是教学对象, 也是课堂的主体, 更是教学的中心点。因而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以及教法都要以学生的实际状况和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学优生特长的同时, 也兼顾并激发体育学困生的热情就成为摆在每位体育教师面前的难题。因而体育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教学的各个因素和环节。这就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分析教材的魅力和兴趣激发点, 真正的把体育课变成一堂健康与美的创造课、展示课。

2.教学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和谐

运动的主体是人的参与, 课堂的价值是人性的提升。对于一堂课而言, 良好的师生关系, 互助互爱的同学关系自然是一堂课的天籁之音。但如何让这乐章少些嘈杂多些和谐呢?

(1) 共建和谐师生关系

首先, 师生之间要真诚相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控学生的情绪变化, 使他们保持愉快、积极的心情, 这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教师也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在做良师时, 也别忘了做学生的益友。全国优秀体育教师斐顺安平时关心和热爱每个学生, 从不鄙视那些生理上有缺陷的体育差生, 经常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并用科学的手段训练他们。他所培养的学生赵学恩获得残疾人奥运会跳高冠军, 并保持世界记录。只有像斐顺安那样关心和爱护学生, 师生之间才能够建立起信任, 师生之间才会有共同的语言, 才能在一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 形成和谐的环境,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若教师能主动参与学生的练习、活动、游戏, 无形中就缩短了教师和学生间的距离。此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每节课的不同特点, 穿插游戏、音乐等。

(2) 共建和谐同学关系

如果一个交响乐队拥有最好的指挥, 而演奏者之间不能齐心协力, 这个乐队必定无法奏出和谐的乐章。课堂也是如此。教师应加强正面引导, 教育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真诚对待、团结合作, 创造团结友爱, 共同进步的和谐课堂。

三.课堂拓展, 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辅导关系和谐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它具有普遍性和统一性。它对于部分爱好体育的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其次,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知识技能传授的过程, 也是一个为学生提供体育终身学习的过程。因此, 体育课要是想真正达到让学生强身健体的目的, 就得把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每所学校都会安排体育活动课, 这使得课外辅导成为可能。体育教师在活动课时在操场上转一转, 在篮球场上和学生打一打, 在足球场上和学生踢一踢。这不仅和谐了师生关系, 也让学生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得到一些知识和实践技巧。

关于和谐校园建设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整合;以人为本;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3-0013-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号召,这一伟大号召在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设一个和谐的校园,培育出和谐人才。才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

有学者认为。“和谐校园”即是生活和谐、学习和谐与心理和谐。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和谐校园的关键在于“和谐”,在于协调、默契,协调各种教育因素,调节校园人际关系,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打造良好的校园效应,发挥协调一致的教育影响力,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二)塑造和谐校因的原则

1以人为本是和谐校园的原则思想

在校园里,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教育是人的事业,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教育工作自始至终都是为人着想、为人服务的过程。教育工作又是依靠人(教师)去完成的,得不到人的支持,没有人的积极肯干,就没有教育工作的成就。学校就是要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即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以人为本是一种尺度、一种原则、一种需要、一种目的,是我们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思想和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是尊重人、关心人、健全人、发展人、完善人、增强人的主体意识,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精神和自身潜能。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这也是“以人为本”中的“本”的本意,即最终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尺度,也是和谐校园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

2系统论是塑造和谐校园的原则方法

学校是一个大系统:校园内各部门、各要素是一个系统,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又构成一个系统;学生、教师的理性与非理性、知识与情感等内部因素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体系,各个子系统下又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的关系非常复杂,既相对独立,更紧密联系,互相影响。因而。构建和谐校园,也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即系统科学。是指用系统的观点来理解和看待事物,它认为事物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系统内不同要素和部分结合成一个协调统一整体功能的过程。就是整合。运用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有序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分解综合原理等对工程进行系统构建,就可以收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构建和谐校园,也就是要学校这个大系统里的各要素间产生协同和相干的效应。使系统由混乱无序变为井然有序。整合教育合力。

二、塑造和谐校园的途径

根据以人为本的理念、借鉴系统论的有关方法,笔者认为塑造和谐校园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

(一)五育整合的和谐教育是和谐校园的基础

塑造和谐校园。培育和谐人才,首先必须提倡贯彻和谐教育,必须把德、智、体、美、劳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进行五育整合,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按照系统科学的观点。制定使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课程目标;根据五育整合和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课程设计;注重在学科教学过程中体现渗透性,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整合之效。如技术科学类课程教学中注重科学思想、科学道德、科学精神及科学美的渗透。在人文教学中注重“人文性”的熏陶,把思想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在活动课程实施中体现和谐性,即在各类教育活动中科学安排,有机统一,形成合力。

(二)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的灵魂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所共创的优秀文化在学校中的集中体现。是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形成并为师生自觉遵守和奉行的观念,它包括情感、价值、道德、理想、人际关系、舆论导向、文娱生活等。广义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创造并逐步形成的、渗透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环境氛围。根据形式上的不同,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如教学设施、校园建筑、图书资料等,制度文化指校纪校规等,精神文化指校风班风、闲暇文化、宿舍文化以及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大多数人认同遵循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念等群体意识。其中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一种凝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校园文化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同时又是学校群体面貌的体现。作为一种崇高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形成、传统习惯培养、道德风尚张扬等精神孕育的摇篮,它与课堂教育的育人方式完全不同,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暗示和耳濡目染等非强迫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使绝大多数校园人在自觉和不自觉中被感染和熏陶,使校园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理想效果。校园文化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对学校的整个教育起到直接的、深刻的、持久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与融合作用,使每一个校园人都将自己融合到集体之中,引起感情上的共鸣。所以。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积极的校园精神是和谐校园的灵魂与核心,既是塑造和谐校园的重要成果,也是塑造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因此,塑造和谐校园。必须要以科学审视的思维和与时俱进的思想认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凝练校园文化精神,拓宽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和谐校园的重点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有处理好人际关系,一个单位系统才会处于良性循环的态势。否则就会处于恶性循环,破坏系统的正常运转。学校的“生产对象”是人,“产品”也是人,因而处理好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校园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中的一种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作为校园的一种氛围,往往支配与影响整个学校的风貌,影响教育效果和教学质量,影响到和谐校园的塑造。同样,和谐校园也能通过大量微妙的方式来沟通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联系。校园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之间关系、教师之间关

系三部分。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校园人际关系,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但是。应试教育下的师生关系蒙上了师生关系地位不平等的阴影和师生关系工具化的色彩。教师习惯站在知识“权威”的角度,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来要求学生服从和听话,造成师生关系的失衡。因而。和谐校园下的师生观首先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是充满人情味、生活味以及个性化的。

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心情、生活、学习也影响极大。当代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同学之间、舍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造成人际关系紧张。通过各种集体活动、社团活动,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通过咨询辅导进行疏导、调节,使学生心情愉快、关系协调,从而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

和谐校园还包括教育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即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各科老师之间的和谐团结。由于教师各属不同的系别、学科与专业,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文化理念和学科优势,因此,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谅解与宽容的原则下,在公平与公正的和谐互动的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

(四)完善的学校管理是和谐校园的保障

任何一个集体,如果没有制度的保障,就犹如游戏没有规则。和谐校园既离不开“软”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也离不开学校规章制度和校园管理的有效约束力与强制力。完善的管理既包括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也包括对学校的人与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人尽其能,物尽其用,实现最优组合,发挥整体效益。

现代学校管理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多方面的动态综合管理过程。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体现三个特点:一要全。学校的规章制度内容丰富、范围广泛、项目繁多,如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后勤服务与管理制度等等。因此规章制度要全方位,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要“和”。只有各类型的学校规章制度之间相互一致、相互协调、即学校规章制度体系内部结构协调统一,才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规章制度的应有作用和整体功能,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三要严。有了制度之后,管理的时候就应该认真严格、纪律要严明。赏罚要分明,从而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和谐的管理环境。

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坚持和谐校园的主题。把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目标,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提倡无情的制度,有情的管理,把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有机结合,刚性与柔性相统一,刚柔相济。对学生、对教师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的沟通,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如学生犯了错误,既要按章办事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处处体现人本管理思想,不能简单化处理。惟有这种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才是现代学校的完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才能保障和谐校园的建设。

(五)优质的后勤服务是和谐校园的条件

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师生员工生活得以保证和改善的前提和基础,是学校校风校貌的重要标志。因此,塑造和谐校园还要拨好“服务”这根弦。

师生在校首先要吃、喝、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学习、工作、科研等活动,师生的身体健康、精神状态直接与后勤工作质量、效率与服务态度密切相关。因此,学校后勤部门要强化内部的人、财、物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态度,努力满足师生的基本需要。同时。坚持服务为了育人,育人寓于服务之中的原则。也就是通过文明服务、优质服务达到应有的效果。同时寓育人于高效、文明、优质的服务之中。这就要求后勤工作人员要有主人翁的意识,要外塑形象,内提素质,要有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良好的服务作风与服务态度,使学生在优良物质保障与优质的服务态度中受到教育,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学校的温馨,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友好合作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培养对学校的归宿感。这也就是除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之外。和谐校园中“三育人”的另外一块:服务育人。

(六)与社会环境的和谐是和谐校园的要求

系统论认为,当一个系统处于封闭状态时,系统貌似有序,实际上其内部的“熵”(即混乱因素)在不断增加,其演化的方向是趋于无序、混乱。校园要保持和谐,同样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和谐校园是校内校外因素动态流动、整体和谐的教育网络。因此,塑造和谐校园,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使这三方面的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形成整体优化的育人环境。传统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小教育”。常常会出现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与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撞车”的现象。现代和谐校园的教育观就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念。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三者相辅相成,形成协同发展的整体,形成教育合力,发挥出最佳的教育效益。

教育既要从全面发展需要出发,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又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使个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即能适应社会的变化,与时俱进,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和生存能力。同时。要协调调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冲突现象,对由此引起学生心理的困惑进行分析与教育,加强学校与社会的内外沟通。使内部与外部的目标方向一致。同时,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因此,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区及社会的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大力扩充教育领域,与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和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家庭教育的合作。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育行、职业、教养态度、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作用,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教育资源,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高度统一,共同为培养和谐、自由发展的人才营造良好的氛围。

总之,和谐校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人为本和系统论是必须坚持的指导原则。在这个工程里面,上至教育上层、学校领导,下至饭堂服务人员、花草修剪人员。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或是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都肩负着重要职责。是学校各人员、各部门、各教育要素、各子系统互相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于精神的初三作文 篇9

第一间以明净的白石构筑,名曰理想。在屋中有序地陈列着雕塑,绘画,诗歌,或是温敦或者豪放地彰显理想的美,这理想一定要高远而非卑微,很难想象一辈子追求六便士的人要怎样才能触及月亮,若是没有理想或者理想轻贱,人将处于精神幻灭或者自轻自贱之境,何谈努力事业之类的事呢?

第二间小屋踏实厚重,以岩石建成,叫做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这句话已是无数人心中的座右铭,虽说被太多次引用,但也历久弥新,更加闪耀出其中蕴含的智慧,没有勤奋,做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登峰造极,它像登山杖,像开山刀,像火把,支撑前行,劈除障碍,散去雾障忠实地服务于人像忠犬像贤臣,他拙朴,真诚,忠实,像沉默的巨石,在缄默中迸发力量。

第三间小屋用松木搭建,有石砌的小烟囱在屋顶上冒着白烟,它的名字叫爱。为何偏偏是爱?也许因为,爱,才是社会生活中一切的答案,对周遭的爱,对家人的爱,对这个世界博大的爱……

爱是陪伴一个人终身的情感,也是从事一种工作或学习一种东西时最根本的动力,往往只有爱能创造伟大的事业,造出动人的作品,是鲁迅深沉的爱铸成了呐喊,是贝多芬偏执的爱谱出了月光,是爱因斯坦深邃的爱发现了质能方程,无数人也正是为爱所驱上下求索,这才有了文学,物理,艺术,数学,化学……

攀登人生的山峰也不只是单纯的追名逐利,而是出于对这个世界浩渺未知的爱,对知识的热爱,对社会的博爱……没有爱的人,如同在黑暗中寻找黑暗,最终会洇灭于黑暗,有爱的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沐浴在爱的光芒中。

关于团结的作文初三 篇10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曾提到: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都是不一样的:苗族的服装和饰物特别漂亮;云南的傣族孔雀舞姿态优雅;云南彝族的火把节特别壮观;新疆的葡萄干味道香甜……

今天,我们站在国旗下,看到冉冉升起的国旗,就仿佛看到无数革命先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冒着枪林弹雨,宁愿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也要换来和平。所以,我们更应该团结一致,不让我们这个大家庭再次支离破碎。蔚蓝的天空,是因为有了白云的点缀才不会孤单;宽广的大地,是因为有了万物的装点才会生机盎然;美丽的鲜花,是因为有了绿叶的衬托才会显得更加纯洁、高贵。

关于初三数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探讨 篇11

【关键词】初三数学  有效性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28-01

1.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1.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措施。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小组讨论问题的和分析问题,并通过交流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这将对学生的学习权利有了保障,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掌握好提问学生的方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从而使学生的自学意识有所提高。

1.2采用启迪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过去的“满堂灌”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核心地位,实现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相互交流与合作。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例如,在学习函数时,可以抛给学生问题:“城市的水资源费:每月用水不超过13吨,价格每吨1.2元;如超过13吨,超过的按每吨1.5元的费用计算,比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应交水费y元,请用所学知识求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分析其中的一个变量是否是另一个变量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学生独立的答案,并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加以正确的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1.3变式训练。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正确解释问题的条件部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后完成数学问题的结论是最基本的数学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数学问题归结为条件变式问题、过程变式题和结论变式题三类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应该遵循从浅到深的认识规律,通过设计从低到高难度,各种梯度合理的变式问题,以增强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是不一样的,如教学数学复习课,可以使用定向—自学—点拨—自测—评讲—自结”程序的方法来开展教学活动,变式训练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2.有效的课堂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保障

课堂练习是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创建一个符合而又行之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效果的考查。有效的课堂实践也可以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修改教学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践表明,有效的课堂实践是减轻学生学习压力的必要措施。笔者認为首先,课堂练习时间十五分钟左右是适当的。从总的课堂教学来分析,期间既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完成,又能适当地进行课堂实践。有效的课堂实践必须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应该选择良好的实践数量和质量。第二,有效的课堂实践运用最新的理论开发区,实施分层练习。实施分层实践的操作:分A、B、C三个层次,适应于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B层是基础层,必须是完整的,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的;C层是创新层,少数优秀的学生完成。分层递进练习是对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的一种新探索,是近年来最新开发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通过分层实践。学生在学校数学竞赛中赢得了无数的奖项,越来越多的人在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第三,有效的课堂实践可以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可以这样来判断:所学知识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有关问题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变式问题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第四,有效的课堂实践要用足够的时间来证明,所以要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有效的教学时间。同时,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第五,有效的课堂实践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教师应结合有效的课堂实践,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能力。引导学生思考:这样想?是否有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今天所学的知识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总而言之,有效的课堂实践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数学的有力保证,也是提高有效数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构建和谐高校的思考与实践 篇12

一、以发展增进和谐

发展是硬道理, 唯有发展才能凝聚人心, 唯有发展才能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唯有发展才能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 唯有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地维护和实现好广大师生的根本利益, 唯有发展才能实现高校的真正和谐。大学的和谐发展, 必须把培养人才的质量作为基本的价值追求, 因为, 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乎高校的声誉, 关乎大学生的就业乃至高校的发展。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所在, 既是建设和谐高校的要求, 也是高校自身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 提高高校学生的质量已迫在眉睫, 应引起高校和高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实现高校科学发展, 要走内涵型发展之路。首先要做好科学定位。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历史、环境、校情等因素准确定位, 要根据国家、省和当地发展规划,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学生。通过调整学科设置, 改造传统学科、积极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 打造新的学科特色和学科优势, 构建优势互补的生态学科体系和学科环境。二是不断深化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人才市场为导向, 遵循高校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 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使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合市场。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学者, 非大楼之谓, 乃大师之谓也。”高素质的教师是办好大学的关键之中的关键, 高校要千方百计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大师和高素质人才,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以改革构建和谐

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断提高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 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办学之基、强校之源, 我们要从解决影响高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 更新发展观念, 丰富发展内涵, 开拓发展思路, 破解发展难题, 以改革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改革要做到四个坚持:一是坚持改革的信心和决心不动摇。向改革要动力, 向改革要效益, 向改革要发展, 使高校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二是坚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套用, 而是抓住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部位和关键环节, 充分发挥广大师生的智慧和力量,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科学论证, 实现改革决策的科学化。三是坚持改革的和谐性。改革是一项艰苦繁杂的工作, 难免有一定的创伤面, 所以, 高校在改革政策出台前要对师生进行广泛宣传, 让改革精神深入人心, 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使改革过程得到广大师生的理解、信任和拥护。四是坚持改革成果的惠及性。要从广大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出发, 通过改革, 使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地惠及师生, 使师生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学校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以文化培育和谐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的精、气、神, 是大学躯体的脊梁。由校园文化浸润而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的学术环境、开拓创新的思想意识, 能够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一是培育大学生的和谐精神, 促进大学生和谐成才, 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以育人为中心, 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传统文化、学术文化和创业文化, 牢固树立“办大学就是办文化”的教育理念, 让由校园文化浸润而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民主的教学氛围、宽松的教学环境、创新的思想意识影响和教育学生, 为培育高素质人才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 为建设和谐校园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二是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倡导和谐理念, 培育和谐精神, 不断促进人的自我超越和全面发展。三是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第一课堂是校园文化的主阵地, 无论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或是社会科学知识, 无论是理论教学或是实践教学, 都要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 让先进文化在润物无声中渗入到每一个学生。四是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尊重教师的创造, 发扬学术民主, 鼓励创新, 崇尚成功, 容忍失败, 积极培育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五是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办好主题网站, 倡导网络文明, 使之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六是要重视学生社团建设, 培育一批精品社团, 使之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坚持寓教于乐, 通过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创新节等多种活动, 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在活跃和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 使广大师生在活动的参与中培育和谐理念、倡导和谐精神、建设和谐文化, 用美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影响和陶冶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 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以服务促和谐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不仅是高校对社会承担的责任, 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对于企业来说, 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加快科技的转化速度, 积极培育新的科技增长点, 使企业走科技发展之路, 走内涵发展之路, 走环境友好型发展之路。作为高校来说, 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 积极为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撑, 把高校巨大的人才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努力推进当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校企合作, 可以让企业为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提供先进的实验仪器或实验平台, 充分发挥高校师生的聪明和智慧, 提高高校的科技实力和办学实力, 加快高校的发展。同时, 可以为高校的学生扩大就业的渠道和空间, 为高校的发展提供办学资金的回报, 加快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校企发展的共赢。

为高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校园稳定的“润滑剂”和“减压阀”。在高校, 很多问题的出现往往与管理部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而一些小的问题和矛盾如收费问题、伙食问题、宿舍问题等往往会引起群体事件, 所以, 我们要从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出发, 把真情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 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实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以服务促和谐。

五、以管理创造和谐

管理出生产力、管理出效益。高校管理是一门很深的科学, 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改革发展, 关系着和谐校园建设的成效。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代大学管理的总趋势是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人性化和民主化。我们必须创新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大学管理制度。

高校实行民主管理, 首先要尊重师生的主人翁地位, 保障师生的利益, 为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搭建平台, 这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关键,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一是扩大民主的参与和决策面。凡高校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首先要由广大师生讨论后再决定。二是定期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学生工作会议。尊重和维护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 虚心听取师生的意见、建议和批评, 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管理, 使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得到更好地贯彻落实。三是建立健全各种民主联系和民主通道。学校各级党政工团组织在为广大师生服务的同时, 要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尊重教师的人格, 爱护教师的个性, 关心教师的生活, 信任教师的工作, 关注学生的差异, 张扬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发展, 正确传递和表达师生的意愿, 把学校的办学意志和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共商学校发展大计, 共谋师生福音。四是依法治校。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 让广大教师、特别是领导和各级管理者有章可依、按章办事。

六、以稳定保障和谐

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和谐是稳定的深化和发展。高校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 努力建立安定有序的环境, 切实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一是建立健全高校的预警和应急机制。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要定期研究、了解形势、分析情况, 及时了解和掌握师生中存在的和潜在的安全隐患。时刻关注高校周边环境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及时掌握舆情及其动态, 及时排除不安全、不稳定因素, 要加强对高校周边的网吧、电子游戏厅、餐饮场所的拉网式整理, 把师生的安全隐患消灭到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 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 收费的增加, 就业的双向选择等问题的出现, 高校师生的生活困难和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 对于高校来说, 要落实好国家有关对困难学生的优惠政策, 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确保困难学生不能因为贫困而失学;另一方面要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学生, 尤其是帮助困难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优良品格, 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用理性的方式、和谐的思维进行处理和解决, 克服急躁行为或过激行为的发生或出现。四是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对师生进行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不断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师生的思想, 落实到师生的行动, 形成人人知法守法、人人依法办事的浓厚氛围和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建立和谐校园的长效机制, 确保校园的长期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胡树祥.全方位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推进学校高水平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7~9

[2].夏宝成.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9:7~9

上一篇:《基于儿童文学特征的审美教育》下一篇:三字经里的故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