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2024-07-18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共15篇)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1

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妈妈和宝宝—幼儿园大班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图形妈妈和宝宝 活动目标

1.通过参与愉悦的游戏情节,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2.发展观察力、记忆力和初步的归类能力。

3.巩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主要特征的掌握,能排除大小、颜色的干扰进行图形分类。活动准备

1.ppt课件:图形宝宝回家

2.学具准备:圆形、方形、三角形卡片若干。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以到图形王国去参观的口吻,引起幼儿的兴趣,感知大众图形的特征,为图形分类做好铺垫。教师: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到图形王国里去参观,进图形王国要受门票,你们胸前都有一张图形门票,知道自己的门票是什么形状的吗? 提问幼儿:你的门票是什么形状的?

二、展开

1.引导幼儿按图形的形状入口,初步感知图形。

教师介绍图形王国的三种形状的入口,要求幼儿按自己门票的形状,走与自己门票相同形状的入口。

比如:有圆形门票的小朋友走圆形入口。依次组织幼儿入场。2.复习三种图形的外形特征(1)引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提问:你是从哪个入口进来的?为什么? 分别提问三名门票形状不同的幼儿,从而引出图形的名称。

教师:圆形、正方有图有真相youtuyouzhenxiang.net形、三角形是我们已经认识的图形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长得什么样子吗?(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回顾三种图形的外形特征。

提问:圆形长的什么样子?正方形长的什么样子?三角形长的什么样子? 教师:图形妈妈还有图形宝宝,宝宝很顽皮,喜欢跟妈妈做捉谜藏的游戏。3.幼儿操作,学习图形分类:(1)圆形分类: 出示圆形脸谱

提问问:圆形妈妈的宝宝是谁? 引导幼儿每人找一个圆形,观察不同点,从而理解,虽然大小不同,但是形状相同,所以他们分在一起。

教师再利用两个颜色不同的圆形,虽然颜色不同,但是形状相同,所以,他们分在一起。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2

我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幼儿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本研究以数学活动为切入点, 通过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对学习的积极情感, 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从而引发和逐步形成自身的需要, 进而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

研究目标、 内容、 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一是探索在数学活动中,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途径和方法,

二是研究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形成有效的教育策略。

(二) 研究内容

所谓习惯, 就是经过充分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行为倾向。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我以《纲要 》、《指南 》 为指导, 以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为依据, 在研究中坚持两点:

一是立足数学活动,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注意看书、写字的习惯等。

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将情感、 能力、 行为的发展融为一体,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研究方法

课题将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辅助采用自然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案例分析法、 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通过寻找问题、 设计方案、 实施行动、积极调控、 不断反思、 积极评价、 完善修正等路径, 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达到研究目标。

1.行动研究法

制定、 完善幼儿教育养成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的途径, 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 促进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自然观察法

按照计划, 有目的地搜集观察幼儿在数学活动中的外部表现, 进而对获得的事实材料加以分析研究, 从而获得对问题较深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

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独特性,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征, 通过分析研究, 有针对性地选择、 调整数学活动的内容, 总结教育规律。

4.经验总结法

将幼儿在数学活动中教师实施教育的情况以课题总结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 提升。

研究过程

(一) 愉快的情感体验,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切入点

教师要把情感和态度作为幼儿发展最重要的方面, 我以幼儿数学教育为载体, 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 激发幼儿对学习的乐趣, 从中获得乐观自信的情感体验; 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内容, 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能力, 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从小养成对学习活动感兴趣, 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

1. 激发兴趣, 培养好学好问的主动性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 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 我设计《撒豆豆 》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数的分合规律; 设计 《找朋友》 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单数双数的特点; 设计 《小动物比尾巴》 的游戏活动, 引导幼儿进行量的比较等等。我还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 幼儿站队比一比谁高谁矮, 大家怎样站队伍整齐?或提问你排在第几个? 幼儿通过比较, 学会按照高矮顺序排队; 通过数数说出自己所在序数的位置。 在自然轻松氛围中感觉数学不再是枯燥、 乏味、抽象的, 而是美丽、 生动、 具体的, 感受数学的有趣和魅力。

大班幼儿具有好奇、 好问、 好动的特点, 教师应充分利用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在活动 《有趣的对称》中, 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颜色大小不同的窗花、 脸谱、 风筝、 蝴蝶等帮助幼儿了解对称的特点。 然后请小朋友找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找一找大自然中有哪些昆虫是对称的, 并说说对称有哪些方便和好处。 带着这些的问题, 我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 孩子们通过向家长询问, 看书寻找答案。

同时, 教师在工作中要注意, 对待幼儿的提问, 要给予关注和鼓励, 要积极回答, 保护和尊重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班级了我设计了 “问题树”, 将孩子们的问题写在树叶上, 粘贴在树上。 并根据孩子们的兴趣和现实需要, 设计教育活动。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我的影子有时长, 有时短?” 我设计了数学测量活动 《会变的影子》。 当孩子们提出 “为什么钟表有三个针, 有什么用?” 我开展了系列数学活动 《我会看时间》、《一分钟有多长》 等。 将孩子们的兴趣转化为探究学习的过程, 鼓励他们通过多种方法寻找答案, 使孩子们的问题得到有效回应。

兴趣在人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 抓住幼儿的兴趣, 鼓励幼儿提出问题, 帮助幼儿寻找答案获得满足感,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形成好学好问的学习习惯和品质。

2.独立思考, 体验成功获得自信

幼儿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探索完成任务, 会逐渐的对自己产生信心。如果幼儿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 就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评价,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而对学习活动产生自信心。

独立思考, 是幼儿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幼儿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发现学习的快乐。在数学活动 《超市理货员》 中, 孩子们分成三组对超市里的玩具、 生活用品、 食品进行分类。 有的组按不同的品牌、 不同的用途分; 有的按大小、材质的种类分等等; 孩子们各自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尝试进行操作。 为了便于孩子们尝试自己的想法, 我将材料投放到超市游戏中。 随着游戏的开展, 幼儿创造性的将生活用品按套装进行分类。 这里既有孩子们生活中的经验, 同样也包含着他们的创造。 教师要创造条件, 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作决定; 给他进行创造性尝试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并给予热情的肯定和鼓励, 这样才能有助于孩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和勇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成功的体验,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受成人和同伴的影响。 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建立对自我的信心。 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给与幼儿积极的评价。 如: 分类游戏中, 幼儿在独立思考下发现不同的分类方法, 我及时给予肯定 “你的想法与别人不同, 很棒”, “你找到它们的特点分得正确”; 在计数游戏中, 我会给幼儿这样的肯定 “你数的很正确, 真清楚”, “或你数数的方法很简便, 又快又对” 等。 教师积极肯定的评价帮助幼儿建立了信心, 面对出现问题或出错的幼儿, 我鼓励他们:“ 如果你多练习, 你也会数的好” , “你看再试一试, 就对了” 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 成人的鼓励和支持能够激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这样更有利于形成自信心。

数学活动对幼儿的思维是具有一定挑战性。 孩子们通过自己努力观察到新发现, 完成各种任务, 创造各种新变化, 都会从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功感和自豪感, 形成强烈的自信心。 最能激发幼儿成功感的是幼儿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独立性、 创造性之后体验到的成功, 才是最自豪的。“ 叠叠高———认识正方体” 的活动。 通过操作引导幼儿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 发现立体与平面的不同。 尤其在最后环节, 引导幼儿用8个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 孩子们积极的动手操作探索, 尝试不同的方法, 终于找到可行的办法。 他们高兴的欢呼, 嘴里不断的喊道 “我搭出来了, 我搭出来了”。 孩子们在探索中强烈的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深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对学习活动充满信心。

(二) 正确的学习方式,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点

幼儿数学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掌握, 它与其他教育一样, 要在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对幼儿有良好的熏陶。 如: 培养幼儿善于倾听做事认真的习惯、 好学好问勤于思考的习惯、 勇于探索尝试的习惯、 善于观察克服困难的习惯。 这些幼儿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数学教育中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1. 学会倾听, 形成交流表达的融合性

倾听和表达是幼儿生活和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和品质。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 学会倾听要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 幼儿运用语言交流, 理解他人的讲话, 同时要组织自己的思维, 表达自己的想法。 良好的倾听和表达能力, 在帮助幼儿获取信息的同时, 发展着幼儿的思维, 使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

数学活动中幼儿同样要学会能够认真地倾听, 抓住重要的信息, 才能够完成一个个的游戏和任务。 在数的分合活动 《撒棋子》 中, 在讲解游戏玩法, 我提示幼儿要仔细听, 听清楚, 才能把游戏做好。 我还会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倾听的效果, “要数几个棋子, 有笑脸的数量记录在哪边, 没有笑脸的记录在哪边, 重复的一样的怎么办?” 当幼儿圆满完成任务后, 我会用称赞的语言和眼神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让会倾听的孩子充满信心;对不能完成任务的幼儿, 会耐心的重复, 再一次帮助他体验倾听的重要。幼儿完成游戏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结果, 这时我会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同伴在表达自己意见的时候, 也是幼儿学习倾听的好时机, 我引导幼儿在其他小朋友说话时认真听, 听听和自己的结果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也不要打断别人的讲话, 要等他人说完以后再补充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在认真的倾听和表达中, 幼儿会感受到成功, 感受到同伴不一样的想法, 获得思路的开阔。 慢慢的幼儿逐步学会认真听对方讲话, 理解别人讲话的内容, 学会不打断别的说话, 耐心地听完, 听懂对方的话, 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对幼儿以后学习、 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能受益终身。

2. 善于观察, 形成认真专注的注意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 是知觉的最高形式。 观察方法有多种, 而根据幼儿对事物认识的特点, 教师有的放矢的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学会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事物, 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是学习习惯中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观察方法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孩子并不是天生善于观察。 幼儿观察的条理性、 系统性都较弱。 如果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观察事物, 就会把要观察的重要特征遗漏掉。 不但达不到观察目的, 还会形成不良的观察习惯。

通过数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会有目的、 自主的、 细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方法。 在 “ 小动物在哪里” 活动中,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树林里隐藏着哪些小动物, 学习由上到下、 由左到右观察发现小动物。 说说哪些小动物是露出整个的身体? 哪些小动物露出局部的身体? 在排序活动 “ 种花”中, 引导幼儿发现花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花的形状有什么不同? 种花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幼儿通过比较、 判断发现花颜色和形状的不同特点; 通过分析、 思考, 发现排序的方法和规律, 从而正确、 完整的排列。 观察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日积月累。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 培养幼儿勤于观察,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 尝试探究, 形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在数学活动中, 幼儿的操作探究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是数学活动不可分割的形式, 幼儿在操作探究中积累有益的经验, 获得直观的信息, 而且在动手动脑中, 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得到巩固和加强。 尤其是在尝试和反复摆弄中, 克服困难和失败, 不放弃,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才是最重要的, 才会给幼儿带来新的动力, 才会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坚持性。

不仅在数学教育活动中, 注意引导幼儿做事有坚持性。 在幼儿的自由活动时, 也把握这一教育的原则。比如, 在益智区的幼儿, 在进行拼图活动时, 受到其他的吸引, 将自己的事情放下, 半途而废。 或由于遇到困难无法将拼图完成, 我都鼓励他们克服困难完成拼图; 幼儿坚持性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 在幼儿的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问题, 在幼儿遇到困难或受到其他的吸引时, 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和给予帮助, 引导幼儿发现问题的原因, 鼓励幼儿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 逐渐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推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发展。

做事有始有终、 有坚持性的孩子,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表现出, 遇到任何困难能够不畏缩, 乐于尝试, 坚持不懈的品质, 这将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强有力的基石。 然而, 孩子毕竟是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 生理特点, 表现出的确是自控能力差这样的特点。 教师应该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兴趣, 帮助孩子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培养幼儿做事有恒心, 不怕困难, 遇到困难想办法, 坚持完成任务的良好意志品质和习惯。

(三) 明确的行为要求, 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落脚点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习用具的使用, 如, 正确的握笔姿势、正确看书书写姿势等。 还包括端正的坐姿, 用品收放整齐放回原处等。

大班幼儿处于书写的最佳期, 他们对书写自己名字和数字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 孩子书写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 数学活动中, 幼儿经常会在探究记录操作结果时, 使用各种记录符号和书写自己的名字。 这时我会提醒幼儿做到 “三个一, 即胸离桌子一拳, 眼离书本一尺, 手离笔尖一寸” 注意书写的姿势。

在教育活动讨论和小结的过程中, 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坐姿。 我会引导幼儿说:“哪个小朋友的身体坐直了, 长高了。” 马上有的幼儿会坐直了, 示意自己长高了。 在幼儿探究和操作完成时候, 引导幼儿懂得做事不拖拉, 引导幼儿及时的将材料和用具收放整齐, 或放回原处。

在幼儿良好行为的巩固中, 教师要做幼儿的表率。 对幼儿正确的行为给予鼓励, 及时肯定幼儿的进步, 并树立同伴间的榜样, 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通过正面教育的方法, 把对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行为要求, 贯穿在数学活动的始终。 将良好的行为要求落实在实处,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我班幼儿在情感、 能力和行为方面, 逐渐表现出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习感兴趣, 好学好问, 乐于探索, 能够克服困难, 有坚持型, 看书、 写字姿态正确等。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成功的自信,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玩玩乐 篇3

数学活动枯燥的传授会降低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喜欢趣味的游戏情境,如何创设适宜的情境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趣味、有效地学习?大班数学活动“图形玩玩乐”创设了“图形手拉手”和“图形捉迷藏”的游戏情境,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ppt,将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三维特征结合二维空间的路径,形象、具体地展现。使得幼儿很快掌握了空间位置的基本方法,培养幼儿的空间思维能力。这也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指的“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提供了学习的基础和帮助,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快乐学习,掌握知识。

活动目标:

1.根据符号特征判断图形,能从颜色、大小、形状三个纬度描述图形特征。

2.尝试根据图形符号特征确定图形的空间位置,把握寻找空间位置的方法。

3.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操作,接纳同伴找图形位置的方法。

活动准备:

1.课件。

2.幼儿操作用图形标记组合,人手一份;图形组合,人手一份;小组操作用表格一组一张;大表格图形组合表格一张

活动过程:

(一)标记“手拉手”——巩固用颜色、形状两个纬度描述图形特征

1.PPT出示蓝色标记、长方形。

教师:今天标记在玩手拉手的游戏,看哪两个标记在玩手拉手的游戏?猜它们俩手拉手会变出什么图形来?

2.PPT出示红色的三角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想一想,红色的三角形是由哪两个标记在手拉手?

3.PPT出示绿圆形。

教师:这个图形是由哪两个标记变成的?

(二)图形找家——尝试根据形状标记和颜色标记特征确定图形空间位置,学习找位置的方法。

1.认识“家”——表格

教师:这些标记玩手拉手的游戏累了,它们要回家了!这就是它们的家,上面有什么?

教师出示“家”的表格,表格上面一横排是形状标记,旁边一竖排是颜色标记。

(1)红色的三角形找家。

教师:红色三角形的家在哪里?你是怎么找的?

教师小结:帮红色的三角形找的时候,先要想一想,红色三角形是由哪两个标记手拉手的,可以在上面一横排的形状标记中找到三角形标记,在旁边一竖排的颜色标记中找到红色标记,三角形标记往下走,红色标记往前走,它们拉手的地方就是红色三角形的家。

(2)引导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找蓝色长方形和绿色圆形的家。

(三)标记“手拉手”——根据三个符号特征判断图形,会从颜色、大小、形状三纬度描述图形特征。

提升难度

1.出示大标记、红标记、圆形标记。

教师:大标记和谁在一起玩手拉手游戏?你猜它们三个好朋友手拉手变出的是哪个图形?

2.出示小的绿色三角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它是由哪三个标记手拉手变出来的?

(四)图形朋友找家——根据颜色标记、形状标记、大小标记特征确定图形空间位置。

教师:红色的大的梯形,绿色的小的三角形玩累了,也要回家了!这是它们的家,你能看懂吗?

教师出示表格,表格旁边的一竖排里还是颜色标记,上面的一横排除了形状标记还有大标记小标记。

教师:绿色的小的三角形的家在哪里呢?谁来找一找?

请个别幼儿上台寻找,说出理由。

教师小结:绿色的、小的、三角形,找到绿色标记,小标记,三角形标记,它们拉手的地方,就是绿色的小的三角形的家。

幼儿分小组操作“送图形朋友回家”。

教师检查,展示4张表格,再集体检查。

(五)图形捉迷藏,发散对图形特征的认知。

1.出示圆形和三角形部分重叠的教具。

教师:图形和图形也在玩游戏,它们玩捉迷藏游戏。你能找到除了圆形还有什么图形吗?为什么?

教师出示答案。

同样的方法再玩两次。

2.幼儿个别操作,玩捉图形游戏。

(六)结束活动

教师:还有一些标记和图形也在玩游戏呢,一会儿我们回教室再去玩玩、猜猜、找找吧。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三角形是幼儿园数学活动中常见的几何图形,然而,幼儿在运用几何图形开展拼搭游戏时,往往是无意识地进行图形拼搭。

让幼儿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是大班阶段幼儿需要建构的经验。单一地让幼儿开展“形拼形”练习,既枯燥又无趣。如何在有情、有趣的数学游戏中,让幼儿愉快地尝试、发现、学习;如何在游戏中有效地刺激、挑战幼儿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以及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现集体教学活动的有趣、有效,是我设计“图形碰碰乐”活动的初衷。

活动旨在通过“图形碰碰乐”的过程,让幼儿尝试运用三角形进行拼搭、装盒,在图形的移动、翻转、拼接中,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积累更全面的关于三角形的认知经验。

活动目标

1.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发展空间方位知觉能力。

2.尝试将三角形装入盒子,在移动、翻转、拼接几何图形的过程中,体验几何图形变化的乐趣。

3.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4.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用材料:几何图形卡片6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磁性三角形贴片40块,大磁性板一块,几何图形底座3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2.幼儿操作用材料:三角形12个,泡沫垫子6块。

活动过程:

一、指认几何图形--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1.指认几何图形、正确命名。

(1)展示几何图形卡片5张(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2)提问:这里有许多几何图形卡片,请说出它们的名称。

(教学提示:教师指着卡片,请幼儿正确命名,如有幼儿将平行四边形说成是菱形,(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教师则出示“菱形”与其对比,丰富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并正确命名。)2.指认旋转后的几何图形。

(1)提问:几何图形卡片被转动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教学提示:教师边提问边转动几何图形让幼儿指认,重点指认“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2)归纳:转动几何图形卡片,虽然几何图形的方向改变了,但它的形状是不变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巩固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丰富幼儿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同时,通过“转动”几何图形、改变几何图形的方向,加深幼儿对几何图形主要特征的认识,并为后续的“图形拼搭”活动作铺垫。】

二、拼搭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1.玩游戏:图形碰碰乐。

(1)交代玩法:这里有许多三角形,我们来玩“三角形碰碰乐”的游戏。请你们仔细听儿歌。

碰碰乐、碰碰乐,2个三角形碰碰乐。

你碰我,我碰你,碰在一起真快乐。

(2)提问:请问你们听到了什么?

(3)追问:怎么才算2个三角形碰在一起了?

(教学提示:教师用2个三角形当场演示图1,帮助幼儿理解:两个三角形分别有一条边必须完全重合在一起。)(4)归纳: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一定要完全重合在一起,2个三角形才快乐。

(5)宣布游戏规则:

第一,听清楚是“几个三角形碰碰乐”。

第二,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要全部“碰”(完全重合)在一起。

第三,三角形“碰”在一起后(放在泡沫板上),小朋友马上回到坐位上。

【设计意图:教师用第一、第二……的方式宣布游戏规则,思路清晰、目的明确,能帮助幼儿有意识、有条理地记忆;此环节教师的语速不宜太快,边说边用手势进行演示,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

(6)迫问:听明白了吗,有没有问题?

【设计意图:宣布游戏规则后要及时追问,有助于了解幼儿对游戏规则的理解程度。如果大部分幼儿有疑惑,教师要再次进行解释;如个别幼儿提出疑问,则可将问题抛给大家,引发生生互动。】

2.幼儿进行第一次拼搭活动(2个三角形碰碰乐)。

(1)教师念儿歌,幼儿进行拼搭。

(2)幼儿操作后分享:

*2个三角形分别有一条边“全部”碰在一起了吗?

*2个三角形“碰出”了什么图形呢?老师帮你把结果记录下来(见图2)。

(3)追问:2个三角形能碰出一个正方形,还能碰出其他的几何图形吗?你觉得2个三角形还能碰出哪些几何图形?

(教学提示:该环节幼儿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拼搭结果是相同的几何图形,比如6个正方形、6个三角形或6个平行四边形,教师记录图形后则让幼儿再一次拼搭;第二种情况:如拼搭结果出现2种几何图形,教师记录拼搭结果后,再让幼儿拼搭。)

(4)归纳:2个三角形能碰出一个正方形、一个比自己大一点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及时记录幼儿的拼搭结果,便于幼儿感受2个三角形组合后出现的变化,同时为下一环节4个三角形的拼搭作铺垫。】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以数学教育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图形作为操作材料,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不同特征(颜色、形状)进行两次逐级分类;

2、初步理解集合的包含关系,形成集合与它的子集,并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圆形盘2个,并分别记作1号、2号;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3个,各小组1份。布袋1个(内附红、黄、绿色的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各1个)

活动过程:

一、识别物体让幼儿观察:小朋友们,你们的长桌上都有什么呀?(两个圆盘、正方形、圆形、三角形)让幼儿分类数数(正方形:9个、圆形:9个、三角形:9个;红色:9个、黄色:9个、绿色:9个)

二、提供分类标准教师手拿神秘布袋走向一名幼儿,让他伸手去摸。例如:摸出一个红色的正方形。问:这是什么颜色?“出自:屈;老.师教案网”(红色)随及,请全班小朋友以小组为单位,把所有红色的图形宝宝放到1号“家”里;又问:这是什么形状?(正方形)请全班小朋友把1号“家”里的所有正方形宝宝放到2号家“里。

三、比一比问:小朋友们,是2号”家“里的宝宝多,还是原来1号”家“里的宝宝多?(1号);又问:为什么2号”家“的图形宝宝没有1号”家“里的多?(2号”家“里的宝宝是从1号”家“里拿出来的,1号”家"里还有图形宝宝)

活动建议:

将幼儿分成小组,小组人数可视班内小朋友人数而定;小组合作进行分类时,要鼓励幼儿都投入,并在分好后请各组幼儿说说逐次分类的结果,并引导其说出分类的原因。

教学反思: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以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从而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最后以游戏“认一认”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加强对图形的认识,接着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再一次提高幼儿兴趣,以游戏“图形宝宝找家”贯穿结尾巩固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将图形宝宝进行正确分类。

总之,在整节课中我力求把课堂变为活动的课堂,把各知识点的教学用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串联在一起,如:游戏“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使幼儿动起来、课堂活起来,让幼儿在实际参与动手操作、合作实践、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认识有趣的图形。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6

1、尝试分析图形的三项特征。

2、发展幼儿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感受在游戏中学数学的快乐。

二、准备 学具:钓鱼杆、(红、黄、绿、大、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特征的鱼若干海绵垫围成的大池塘、塑料圈小池塘 教具:冰柜样式的表格若干、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若干、奖品

三、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鱼的三种特征。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钓鱼吧!哟,这里有一个大池塘。哇,里面有许多鱼,有些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自由说说颜色、形状、大小)

2、整体感知鱼的三种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我们来个钓鱼比赛吧!比一比,谁钓得又多又快!(幼儿钓鱼,钓完后坐下休息)来,让我们数一数,你钓到了几条鱼?(幼儿自由交流,提问个别幼儿,评出钓鱼冠军,发奖)小朋友,你钓到的鱼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和别人比一比,是大的还是小的?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自由交流、个别介绍,引导幼儿将三种特征完整表达)

3、将鱼按三种整体特征分类 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多鱼来不及吃完,如果坏了怎么办呢?(放进冰柜里)老师的这个冰柜有些特别。不能随便乱放,得按上面的标记放。看一看,上面有些什么标记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大小,颜色、形状标记)那这三个标记放在一块儿,表示什么意思呢?(请小朋友将三个标记组成的三种特征表达完整。)谁钓到了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的鱼,赶快送来冰柜!(幼儿分析鱼的三项特征,送到冰柜表格,教师引导幼儿检验)(同样的方法:请幼儿个别或集体完整说说三种特征,根据三种特征送相应的鱼到冰柜、检验操作结果)

4、按三种整体特征钓鱼 小朋友,真聪明。再来一次钓鱼比赛。这次得按老师的要求钓,每人钓一条,钓来后赶快送到冰柜。比一比,谁钓得又对又快!看一看,这次要钓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看冰柜上的标记,说一说,个别或集体)明白就开始!(幼儿到小池塘钓鱼,钓到后送到冰柜)我们看看,全钓对了吗?(检验)(同样方法,操作三次)

巧借图形,学习数学 篇7

一、借图形之力,建构抽象的概念

数学概念是对众多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具体事物进行多次抽象概括的结果。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高度抽象的概念,如百分数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数的整除概念等,由于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致使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有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能够借助图形,通过建立一个感知现象—形成表象—概括抽象—理解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概念,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在以往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往往让学生明确例题中几个百分数的意义。然后通过模仿迁移,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百分数的意义。如此教学,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往往比较生硬与被动,模仿的成分多,认识表面肤浅,为此,我通过形数结合,帮助学生深刻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首先,教师指名学生说说64%表示的含义,学生发现64%表示李星明投中的个数是投篮总个数的64%。接着提问:如果他投篮的总个数是100个,那么他投中的个数是多少个? 学生立即回答:64个。于是进一步提问:命中率64%就是每投100个球,中64个,那投200个球呢? 中几个? 1000个球呢? 中几个? 如果投50个球呢? 学生通过简单计算,都能很快回答。这时出示百格图, 说明我们用100个方格表示李星明的投篮总个数,你觉得他投中的数量可以怎样表示? 学生表示只要涂上64格即可。接着将这张百格图进一步分割,变成200个方格,那么他投中的次数又该如何表示? 然后出示50个方格的图形,最后一起出示百格图中的64格,200格图中的128格,50格图中的32格,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总格数和涂色方格都不同,但是64%所占的大小是一样的。于是继续演示:如果用这样的10个方格表示投篮的总数,投中的个数大约是多少? 学生发现大约是6个多,7个不到一点,准确地说是6、4个。然后继续图示:如果用一条直线表示投篮的总个数,李星明投中的个数大约是多少,请你比划比划。通过图形这根“拐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抽象的百分数的意义, 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命中率64%是投中个数和投篮总数比较的一种结果,表示投中个数占投篮总数的64%。

整个过程中, 我们尝试把文字转成图画, 把图画转成思维,是一个从“外化”到“内化”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而且,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以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形式转化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但好奇心较强,对具体形象的内容比较敏感。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真实鲜明的感性认识中发展智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借图形之力,解决复杂的问题

纯文字的问题语言表述上比较严简,看上去枯燥乏味,缺乏魅力,这时就需要借助图形,让图形架起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桥梁。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利用画图这个中介辅助理解题目, 在画图过程中展示其数学思维过程和思维火花。学生能把一些纷繁复杂的数学难题“翻译”成图表的符号,化繁为简,使解决问题变得井然有序。

例如:六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习题:一个长方体货仓,长50米 ,宽30米 ,高5米 ,这个长方体货仓最多可容纳8立方米的正方体货箱()个。看到题目,很多学生都是先求出这个货仓的容积,再用货仓的容积除以小正方体的体积。大部分学生都同意这种方法, 只有一位学生持不同意见:“我认为这个方法不对。小正方体体积是8立方米,说明小正方体棱长应该是2米, 应该用50÷2、30÷2、5÷2, 再把所得商的整数部分乘起来。”显然,这才是正确的计算方法,但是很多同学都没有听明白,如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呢? 画图是最直观有效的方法。于是,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画图。巡视时发现很多学生画出一个长方体后,就不知道该怎么画了。“你把小正方体放入大长方体容器时会怎样放? 小正方体放入容器一行能摆几个? 能摆几行? ”经过提示,很快就有学生画出来了。我因势利导:“原来你们是怎么做的? ”“拿大容积除以小体积的。”“那现在你觉得这种方法对吗? 为什么错? ”“这1厘米高部分的容积被加在了一起,总的容积就变大了,这样好像能摆一些小正方体,而实际小正方体摆了两层后,剩下的1厘米就没法再摆了。”结合画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助图形帮助学生把抽象、复杂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和分析数量关系, 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三、借图形之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都会经历一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而学生在画图过程中,读题、明确问题、寻找条件,把文字转化成图画,发现数量关系,再把图画转成思维,这一系列脑力活动完整地搭建了这个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一些数学思想的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例题如下:明桥小学有一块长方形实验田,其中1/2种黄瓜,1/4种番茄。种黄瓜和番茄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根据例题让学生先列式,然后让学生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究,在探究时,我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首先,在黑板上画好一个长方形,表示一块长方形的试验田,接着让学生在长方形内表示长方形试验田的1/2种的是黄瓜, 然后在长方形内继续表示长方形试验田的1/4种的是番茄。画图的时候我选择了让一名学生画图,其他学生观察的形式。表示“长方形试验田的1/4种的是番茄”时 ,我让该学生指一指番茄地的位置, 让全班学生感受到番茄的位置在黄瓜地以外的地方,为理解“种黄瓜和番茄的面积一共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 为异分母分数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做好铺垫。在观察图后,很多学生直接说出了算式:1/2+1/4=3/4。

画图的方法符合五年级的年龄特点, 展开思维时需要形象的物体作支撑,推理出异分母分数减法的计算方法,逐渐提高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画图,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

让大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 篇8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地提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而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更是强调了: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在游戏与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也说过:“游戏对于儿童是学习,是劳动,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幼儿的生活离不开游戏,它是孩子最重要的活动,也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活动。因此,这一年来我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寄予幼儿感兴趣的游戏中,从而让幼儿摆脱枯燥抽象的数概念,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各种游戏中参与、体验、感受和学习初步的数学知识。

一、操作性数学游戏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智慧之花开在手指尖上。”可见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掌握初步数学知识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就“如何培养幼儿操作能力”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活动,借助于被操作的物体才能获得数学感性经验,整理数学表象,主动领会和构建起抽象的初步数概念。

在操作性游戏中,我首先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创造合适的、宽松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这是我在大班数学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在大班的数学活动“5的分成中”,我为每位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如冰棒棍、瓶盖、纽扣、积木、回形针、废纸盒,硬币、各种塑料果子等。然后让幼儿在足够的场地里充分思考、探索、操作。在摆摆弄弄中,在分分合合中,在点数的同时学习记录,从而感知5以内的数量,同时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如,“要把5个果子分成两份,有几种分法呢?”,幼儿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如果一份分1个,另一份就有4个;如果一份是2个,另一份就是……”:又如,“小狗和小猫同时过生日,可是只有5个水果,有几种送法呢?”,幼儿很兴趣就操作开了“如果送小狗1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4个,如果送小狗2个桃子,小猫就可以送……”,在这个环节中,幼儿可以自由走动,并把自己分的记录结果和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做的只是参与、讨论、帮助、小结、提升就行了。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实物操作发展了幼儿初步的数概念,学习了初步的数。

二、情节性数学游戏

游戏以一个主题贯穿,通过游戏情节的安排来体现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在大班的数学“认识时钟”活动中,我设计了“制作时钟送老人”的游戏环节,教师以养老院的老奶奶、老爷爷没有时钟为题、请幼儿帮助制作时钟。从而让幼儿以助人为乐的心情完成时钟的制作,体验了制作成功的快乐,也对钟面有了了解。接着提出问题“老人不会看钟怎么办?”,有的孩子马上说:“我们可以教他们呀!”,我继续提出“你们不会看时钟怎么办?”,孩子们一口同身声说“现在就学呀?”,于是我教孩子们学习认识了整点。孩子们在这种轻松而快乐的情节中,想学、乐学、没有压力,这样既让幼儿掌握了数学初步知识,同时又促进了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也培养了幼儿敬老、尊老的良好思想品质。

三、尝试性数学游戏

我们还将有关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溶入到体育游戏之中。如:大班幼儿学习6的加减时,通过“战胜大灰狼”的体育游戏中投掷沙包的活动来记录总数中不同的投掷结果(6个沙包投中3个,没有投中的有3个)这样根据对投掷的结果来归纳学习6的加减。如6-3=3,6-2=4,6-4=2。从而在游戏运动的尝试中掌握数学知识,也为幼儿口编应用题打下了基础,提高了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四、陶冶性数学游戏

在音乐熏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在“三只猴子”教学中,让幼儿感爱音乐的同时,让幼儿明的音乐中有几只猴子,第一次怎么了,第二次怎么了,第三次怎么了;而猴妈妈第一次的表情怎样,第二次的表情怎样,第三次的表情怎样。

在美术陶冶中,也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如在“美丽的彩虹”绘画活动中,有几道彩虹、可添画几朵白云、几只小鸟、几棵小树、朵棵小草等。方方面面都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

五、创造性活动中的数学游戏

角色游戏中也有不同程度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小吃店”游戏中,一个店里总人数需要多少人,其中服务员要几个、厨师要几名,几张桌子,几张凳子等。通过布置小吃店,能让幼儿通过扮演角色复习并运用总数和部份数之间的数学知识。从而也能够运用数学知识来进行再次协调、分配。使游戏顺利开展。

表演活动中也可穿插许许多多的数学游戏。如,故事表演时需要了解故事内容:故事里共有几只小动物,谁在故事里出现了几次,每次说了几句话。要准备些什么,要多少等。这是个数学知识技能的运用过程。

而在建构活动的游戏中,孩子们在运用积木搭建各种建筑物和物体的过程中,可获得多种数学知识,包括空间、几何形体、测量等,而这些方面又与分类、排序、数和数量相联系。幼儿在选择积木、辨认形体、拼搭建筑物的过程中,会激活并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在运动性数学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好动的天性,又渗透了数学的初步概念。

六、随机性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量、形知识的内容,我们及时抓住不同时机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如,上下楼梯时让幼儿一边走一边数楼梯有几个台阶;吃午饭时,让幼儿比较一下碗、筷子并让它们进行对应匹配整理玩具或积木时,请幼儿想想如何分类;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杯子、碗等装沙和水。幼儿在反复翻倒过程中逐步感知量的守恒。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通过抽奖游戏,尝试分析和记录图形的各项特征。

2.在反复练习中,提高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教具:抽奖箱,抽奖券。

2.学具:幼儿奖卡、笑脸、作业纸、白纸条、勾线笔。

3.知识经验:抽奖。

活动过程:

1.初步比较图形的不同。

师:(出示各种图形):“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奖卷。看,它们一样吗?那些地方不一样?”

小结:“对,它们大小不同,形状也不同。”

每一个小朋友选一个你喜欢的奖券吧。看一看,你的奖券是什么样的?

2.抽奖游戏,分析图形特征。

(1)抽三等奖,分析单一特征。

师:“这是抽奖箱,现在要开奖啦。先开三等奖。我来抽,会是谁中奖呢?(抽长方形)

“什么中奖啦?你怎么知道的?“对,这是长方形标记。表示所有的长方形中奖。

恭喜你们。送给你们一个笑脸娃娃。

还会有谁中奖呢?你们闭上眼睛,我抽出来看。等你们挣开眼,看到自己中奖的就站起来。

(2)抽二等奖,分析两种特征。

这个抽奖游戏太有趣了,现在请小朋友们交换奖卷,我们继续抽奖,抽二等奖。“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抽出奖卷,打开一半)是什么中奖了?(再打开)到底是什么中奖了?请中奖的小朋友站起来,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继续抽,看看会是谁中奖呢?

(3)抽一等奖,分析三种特种。(交换奖券)

现在我们要开一等奖啦,“是什么标记中奖了?”让幼儿抽2-3次

(4)抽特等奖,幼儿按特征制作标记。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抽特等奖的机会,有大奖品哦,呀,兑奖券还没有做好,现在就请你们看着自己手中的图形做一张兑奖券,要看仔细,你的图形是大是小,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画出你自己图形的特征来制作一张抽奖券)

做好了检查一下,放到老师的抽奖箱里来,材料就在后面一起去做吧!

请小朋友来抽奖,送出2个大笑脸。

3.操作活动

⑴老师看我们小朋友这么厉害,奖励你们一分让自己能干的礼物,我们看是什么?

来,练本领吧。可是怎么做呢?

⑵讲解活动

⑶操作

⑷自我检查,相互检查后,将你们得到的礼物收好,下次再来练本领。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活动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按照抽奖的等次逐个由分析单一特征到三项特征。虽然难度在逐渐增加,却丝毫没有减弱孩子参与活动的热情。

俗话说“没有遗憾的活动就是最大的遗憾。”在整个活动中,虽处处体现着教师的智慧与用心,但是整个活动教师对每个环节的把握应该更加明确,进行及时有效的总结,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练,明了。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学会按几何图形的2-3种特征进行分类,初步掌握在表格中看图形找特征的方法。

2、引导幼儿能正确地表述图形特征。

3、让幼儿尝试运用色彩来表现不同的情感,抒发内心的感受。

4、训练幼儿的绘画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已经知道各种图形名称。

2、物质材料准备:大小、形状、颜色各异的几何图形若干、每人一张表格纸、勾线笔;归类盒若干。

活动过程:

一、猜想活动,幼儿产生学习兴趣。

师:老师这里有好多种图形宝宝,它们可以拼出什么来呢?

二、拼图活动,幼儿大胆操作交流。

1、幼儿进行大胆拼图。

2、请幼儿说说自己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不同?数一数各有几个?

三、记录活动,幼儿细心记录。

师:请你将你刚才说的记录下来。

教师教幼儿如何记录,只要看图形找特征,在特征上打勾。

师:请你将你的记录结果讲给好朋友听。

四、游戏活动,幼儿将图形归类。

1、请幼儿按图形的特征,将图形放在一起。

2、交流:你是怎么归类的?。屈,老师.教案.网出处。为什么?

教学反思:

在执教的过程中缺少激情,数学本身就是枯燥的,那在教孩子新知识的时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的激情带动孩子的学习,在今后的教学中这方面也要注意。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11

一、情况分析

进入大班的幼儿,掌握了比较多的数学知识,对数、量、形、时空等都有所理解,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中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课程中的数学内容,虽然有些关注幼儿生活中碰到的数学知识,但在教材中却出现了空白和遗漏。

针对这一实际,我们将从绘本中挖掘既能吸引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主动学习,并能为幼儿生活服务的数学知识,充分相信幼儿的能力水平,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主动学习梳理数学知识,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

二、思考与实践

马老师在大班绘本教学中实践的三个环节:

1、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马老师一开始就引出:村长要宣布一个好消息,是什么好消息呢?接着开始展示ppt图,原来是尊贵的公主要来到村里来,大家都非常高兴,老师问孩子们:“你喜欢公主吗?”因为大家都十分喜欢公主,所以大家很有兴致看绘本书。那谁愿意帮公主选出最大的大的东西呢?(出示两张不同大小的床)并引发幼儿相互讨论:

“我觉得是选左边横着的床,因为看上去大”

“我觉得是选右边竖着的床,因为看上去长”

通过讨论,产生了不同的意见,说明孩子们对床大小的判断已有了初步的经验,吸引了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由此,马老师在绘本故事的中讲到引入垫子,将垫子铺在床上,哪张床上铺的垫子多,说明床就大,接着就引出的用不同方法进行数数:

“我是一个一个数的1、2、3……9,左边的床一共有9块垫子。”

“我是二个二个数的2、4、6……12,右边的床一共有12块垫子。”

“我是三个三个数的3、6、9 、12,左边的床一共有12块垫子。”

2、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当幼儿知道要进行床的大小比较,就可以用“毯子”替代的这种方法的经验后,继续欣赏画面,当大家把家里的毯子要送给公主时,出现了三种不同形状的毯子,到底哪一种是最大的呢?,怎么办呢?这时候,大家觉得还可以用刚在的方法进行,那谁愿意来试试呢?请3位幼儿学习铺垫子的方法:在幼儿自主铺垫子时,教师提供的“垫子”就用长方形的纸条代替,在铺完垫子后,教师让孩子们说说,谁铺得好?为什么?

“李小文铺的有点歪,没有一个挨着一个,有点缝隙的”

“赵伟铺的垫子有的大,有的小,一点也不整齐,不容易数清楚”

“王庆铺的整齐,是一个挨着一个,不重叠,没有缝隙”……

这时候,老师说:“我们一起看看书上是怎么铺的吧”通过看绘本书,发现了铺垫子的秘密,原来是要用一样大的垫子才能进行比较,还懂得铺垫子的时候要做到:首尾相接,一个挨着一个,不重叠,没有缝隙。小朋友很快纠正了刚才的错误,重新就把垫子铺整齐了。

3、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

根据绘本故事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在孩子们理解了绘本故事之后,马老师帮助孩子们提升知识经验,画面中出现了村民们拿来了公主喜欢的围巾、电视机、柜子等,这些东西太多了,怎么办呢?.让小朋友们分组帮助选择最大的东西,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铺垫子的技能后,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分组铺设。

在准备的材料方面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品种多;材料不限于一幅拼图,而是多幅拼图的要求,教师提供各种长方型的洗发袋子、手工纸、三角形的利用废旧物品类材料等。 二是数量足;提供的材料能满足两人同时操作,利于幼儿之间 的交流和合作。三是分层次;提供的材料做到难易结合、繁简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地、创造性地 使用材料。其中,用三角形铺设三角围巾是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每一组幼儿都能进行比较选择出最大的物品,最后,马老师请小朋友一起打扮小公主的家,把选好的床、电视机、柜子等一起搬进去……最后,终于等到了小公主来了,故事也就结束了。

马老师将绘本阅读中数学元素,设计不同目的和层次的问题穿插进行,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和思考。最后,提出一个问题 :“ 我们一起来帮帮助公主吧!”充分挖掘了绘本中数学的潜在价值,使孩子们不仅读懂了绘本故事,更是运用了绘本中隐含的数学知识,巧妙的联系到实际中来。最后,用铺垫子经验迁移到比较其它形体面积的大小,在生活中也可以去寻找身边形体进行比较的尝试,从而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三、体会与启发

在利用绘本教学中,我觉得找准绘本教学中的数学线索非常重要:

第一、围绕线索,设置绘本教学的数学问题情境。在设置绘本教学问题情境时,教师可以围绕一定的线索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将看似散乱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在帮助选择“公主床”的大小时,幼儿通过感知、理解、分析、比较等方法,判断出面积的大小,从而帮助幼儿理解绘本中隐含的数学问题。

第二、依据线索,设计数学游戏活动情景。依据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数学线索之后,创设游戏情景,体现探究数学的乐趣,让幼儿在游戏中玩一玩铺垫子方法,从中达到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难点的问题,使幼儿游戏中学会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起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寻找线索,设计绘本教学数学操作活动。通过认真分析、研究绘本,教师从中找出绘本故事中的数学线索的核心所在,明确了绘本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数学活动之后,有的放矢地提供幼儿绘本教学中可以实际的操作的材料,迁移运用,真正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

在上述绘本案例活动的设计中,体现了大班数学问题中的“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这样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的认知水平,层层递进,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幼儿的数学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数学图形观察能力的培养 篇12

要读图首先要学会观察图形,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图形能力.下面笔者谈谈培养学生数学图形观察能力的策略.

一、“趣”———观察的动力

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看图,甚至看到图就头疼的人,能有多强的图形观察能力?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感兴趣.

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图形产生的过程,弄清来龙去脉,这样学生才能抓住本质,深入理解图形.例如,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就是通过事例直观感知再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操作步骤完成的.又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在正比例函数y=kx图像的基础上进行上下平移得到的.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图,从中发现趣味性,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如体育课上一列学生的报数,这列学生就可看成是有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数轴,学生就相当于数轴上的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观察、研究图,为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察能力奠定基础.

二、“源”———知识是基础

数学图形作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载体,是信息传输的工具之一.数学图形的制作者依靠充分掌握原始信息,研究对象,结合作图要求,合理使用图形语言,将信息准确地加载于图形上.看图者必须熟悉图形语言,深入阅读,分析图形信息,形成对作图对象正确而深刻的认识.无论哪一种数学图形,都是以其特定的数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要熟悉这些基础知识,才能认识图形.不可想象,一年级的学生能正确认识一次函数的图像吗?可以说,知识是图形的基础,图形是知识的表现形式.

三、“向”———明确的目的性

图形中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我们观察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要求观察图形时,要有一定的目的.观察的目的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与选择性.例如,面对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我们不会从曲线的粗细、颜色来考虑与研究.所以,在观察图形时,要注意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量,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观察.

四、“器”———方法是关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生要正确观察图形,必要的观察方法少不了.很多学生在看图时还存在一些问题:看图没有按一定的顺序;没有重点,没有目的,“胡子眉毛一把抓”;孤立地观察图,没有联系整体;等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学生读图的效率和质量.因此,观察图形要讲究方法与技巧.

1.相关信息标在图上

数学中的图大都是配合题目的文字表述出现的,比较粗略,许多重要的已知信息没有体现在图上.学生在观察时一般先边看文字边看图,由于文字表述的信息较多,学生再去观察图时已遗忘某些信息.这时,可将相关信息(如角的度数、相等的角)用一定的方式标记在图上,将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这样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图形中各要素的关系.

2.局部与整体相结合

学生观察图形时,一般先从局部着手,以得到图形的某一方面认识.如观察函数图像时,必须先看清横轴和纵轴所表示的含义.对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图形,可将其分解成多个图形来看,这样可去除不相关的图,减少干扰,局部突破.然后再从整体来观察各局部间的联系与变化.对于一题中出现的多个图形,不能孤立地看一个图,而要进行综合观察,从局部扩大到整体.

五、“析”———分析是强化

观察图形的目的是为了分析出图形蕴含的信息.图形信息由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两个部分组成.直接信息是图形上用图形符号直接表示的信息,比如垂直、交点等;而间接信息则是经过观察、分析而获得有关现象或规律的信息.要获得间接信息,需要对图形数据进行计算、推理、证明等.比如,通过图像得出解析式,从而进行一些判断与预测.分析图形的本质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

总之,数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图形观察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和个人浓厚的兴趣才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

1、尝试分析图形的三项特征。

2、发展幼儿逻辑分析判断能力。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活动准备:

学具:钓鱼杆、(红、黄、绿、大、小、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特征的鱼若干 海绵垫围成的大池塘、塑料圈小池塘

教具:冰柜样式的表格若干、大小颜色形状标记若干、奖品

活动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鱼的三种特征。

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钓鱼吧!

哟,这里有一个大池塘。哇,里面有许多鱼,有些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自由说说颜色、形状、大小)

2、整体感知鱼的三种特征,并尝试用语言完整表达。

我们来个钓鱼比赛吧!比一比,谁钓得又多又快!(幼儿钓鱼,钓完后坐下休息)

来,让我们数一数,你钓到了几条鱼?(幼儿自由交流,提问个别幼儿,评出钓鱼冠军,发奖)

小朋友,你钓到的鱼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和别人比一比,是大的还是小的?谁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自由交流、个别介绍,引导幼儿将三种特征完整表达)

3、将鱼按三种整体特征分类

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多鱼来不及吃完,如果坏了怎么办呢?(放进冰柜里)

老师的这个冰柜有些特别。不能随便乱放,得按上面的标记放。看一看,上面有些什么标记呢?(请个别幼儿说说,大小,颜色、形状标记)

那这三个标记放在一块儿,表示什么意思呢?“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请小朋友将三个标记组成的三种特征表达完整。)

谁钓到了大的红颜色的正方形的鱼,赶快送来冰柜!(幼儿分析鱼的三项特征,送到冰柜表格,教师引导幼儿检验)

(同样的方法:请幼儿个别或集体完整说说三种特征,根据三种特征送相应的鱼到冰柜、检验操作结果)

4、按三种整体特征钓鱼

小朋友,真聪明。再来一次钓鱼比赛。这次得按老师的要求钓,每人钓一条,钓来后赶快送到冰柜。比一比,谁钓得又对又快!

看一看,这次要钓一条什么样的鱼呢?(请幼儿看冰柜上的标记,说一说,个别或集体)

明白就开始!(幼儿到小池塘钓鱼,钓到后送到冰柜)

我们看看,全钓对了吗?(检验)

(同样方法,操作三次)

5、幼儿出题,分男女比赛钓鱼。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厉害!现在请小朋友来出题,分男孩,女孩两队,比一比哪队厉害,钓得又对又多又快!

(A请一位幼儿从大小、颜色、形状标记中各选出一个特征组成钓鱼要求)

(B男女对比赛,将鱼贴到冰柜表格内,表格分为男女两块)

(C检验结果,评出胜方发奖)

6、小结

小朋友钓鱼的本领真棒!钓得开心吗?我们下次再来钓,好吗?

教学反思:

《纲要》中指出,让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因此,整个活动过程都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教师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实际知识水平出发,选取孩子如今生活中很常见,同时也比较感醒悟的抽奖活动,并将“分析图形特征”这一活动巧妙结合,将枯燥的分析图形特征游戏之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幼儿在愉悦的游戏中逐步掌握了分析图形的特征,真正做到了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人,整个活动充分体现孩子的自主性。

幼儿园大班图形数学教案 篇14

设计背景

在一次数学活动《认识图形》中,我发现我们班孩子对给图形添画很感兴趣。于是我就有了让孩子再进行此类活动的想法,在孩子原有的基础上再增加难度,让孩子既能复习又能掌握新的知识。

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在同伴原有绘画形象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尝试为同伴的作品增添画面。

2、体验交换作画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重点难点

尝试为同伴的作品增添画面。

活动准备

1、由圆形变出的各种图案。

2、幼儿绘画工具、画有各种图形的画纸人手一套。

活动过程

一、圆形宝宝变魔术。

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快速在圆形上进行想象添画。

师:瞧,圆形宝宝变出了什么?

二、幼儿自己尝试为图形进行想象添画,引导幼儿大胆添画。

1、师:圆形宝宝可以变出XX,还能变出什么?(幼儿自由讲述)那么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半圆形呢?你们想不想当魔术师,也来帮图形宝宝变魔术?

2、师:在帮图形宝宝变魔术时听到教师说“图形宝宝不变了”就停止画画,把笔收好。

3、幼儿进行添画,教师指导。

三、幼儿进行“我们一起变变变”的绘画游戏。

1、师:在帮图形宝宝变魔术时听到教师说“图形宝宝不变了”就停止画画,把笔收好。

2、请幼儿和同伴交换位置,但不能拿走画纸。

3、师:看看,换座位后你面前的画纸上其他小朋友画的画,请你先观察和想象,然后为小朋友的画按自己的设想改画或者增添画。!出自:快思老.师!添画的时候请用彩色笔。

4、幼儿添画,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画出和大家不一样的画。

四、幼儿坐回原位,欣赏同伴的添画。

五、展示所有孩子作品,共同欣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是一个数学活动的延伸活动,在活动中孩子能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游戏及大胆想象,大胆动手作画,不足就是教师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第二环节中的语言引导不够精炼。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及语言引导要精炼准确。

六年级数学立体图形复习浅谈 篇15

一、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梳理知识

教师作为学生的指导者,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易懂的语言指导学生实际操作。

1. 学生自主讨论完成下表知识点纲要的整理

学生完成上表以后,教师再做详细补充,如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长方体、正方体的棱长之和公式;表面积与体积的计量单位;以及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互化方法。

2. 立体图形表面积、体积(容积)应用的常见类型

学生自主讨论、归纳,教师适时指导补充,及时鼓励学生总结。

a.直接计算体积或表面积: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b.计算缺一个底的表面积:比如游泳池、水池、水桶、粉刷教室等,用侧面积+一个底面积。

c.计算通风管、烟囱、粉刷教室四壁、侧面贴商标纸,直接算侧面积。

d.算粉刷后的费用、或用材料的质量:先算形体的表面积再算材料的质量或费用。

e.计算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质量,先算物体的体积,再算质量。

f.改变物体的形状,求另一个形状的高或底面积,这类题型的关键是体积不变,利用前一个形体求出体积,再运用后一个形体的体积公式求出所需的部分。

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每一个学生所面对的是基础知识问题还是基本能力问题或基本技巧问题。对待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使他们从消极中转变过来;对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多鼓励、少批评;对待基础好的学生,应指导他们力求细心、不着急、稳扎稳打、调整心态,正确应对每个问题。

三、典型题型举一反三地训练

教者在熟知学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完成课本练习册中的习题后,让学生集体讨论交流,每一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解题思路方法,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让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间的讨论进行归类。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在进行立体图形的复习时,除了对学生进行上面提到的常规类型进行训练之外,还设计了以下6个题目进行指导训练:

例1:判断下面各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长方体中最多有4个面可能是正方形。()

(2)把表面积是6平方厘米的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这时它的表面积是12平方厘米。()

(3)一个圆柱体,如果底面直径和高相等,则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是正方形。()

(4)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例2:一张长方形铁皮,长18.84分米,宽5分米,用这张铁皮卷成一个圆柱形铁皮水桶的侧面,另配一个底面制成一个最大的水桶。做这个水桶共用去多少铁皮,最大容积是多少?(接头处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例3:一个高为10厘米的圆柱体,如果它的高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就增加125.6平方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

例4:等底等高的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它们的体积之和是68立方厘米,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例5:要把6件同样长17厘米,宽7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物品拼装成一个大的长方体包装物,你能想出几中包装方法?请画出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法草图。

例6:用一块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个高为5厘米的无盖盒子。

(1)画一画:应该怎样画出高,在图上标出来。

(2)算一算:这个盒子容积有多少毫升?想一想,你能充分利用这块铁皮把盒子的容积做的更大一些吗?若能,请画出来,并算出盒子的容积。

四、及时总结,纠正错误

通过复习,让学生自查。此时,教师不急于评价,让学生从复习过程中找出错误,自行改正。

总之,通过以上这样的方法复习,只要学生和教师很好地配合,认真处理,那么这种复习就不会盲目了。

摘要:立体图形是小学阶段所学的平面几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点所在,它涵盖了立体图形的认识、概念、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等知识点,而且图形种类多,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和巩固这部分知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基础梳理、学情分析、加强训练、及时总结的复习方法,效果良好。

上一篇:澜沧县开展“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集中教育活动”总结下一篇:【热门】婚礼男方代表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