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龙的活动方案

2024-07-14

沙龙的活动方案(共12篇)

沙龙的活动方案 篇1

●物品准备:姚婷婷会务物品准备(14号完成)

●物品制作:高言、姚婷婷(自动播放公司介绍、投影T、讲师的T、医院代金券?张)(14号完成)

物品制作审核:

●资料准备:高言+孔劲秋(公司介绍1、俱乐部章程1、调查问卷1、活动流程、空白纸张3,公司象征性刊物放在边上取阅)100套,笔另外发放(公司人员协助装袋)(14号完成)

●物品搬运:高言(8—10人)(当天十点前完成)

●会场布置:高言(12人)(当天十一点前完成)

●当天午餐:高言

●门口接待:姚婷婷+一男一女(职责:签到、发资料袋、矿泉水)

●引导:姚婷婷(职责:引导入位)

●客户接待:高言(职责:沟通)

●音响控制:韩国贵(一人;职责:音响播放、音量控制)

●电脑投影:孔劲秋(一人)

●拍照:孔劲秋(两人)

●摄像:孔劲秋(职责:外请或公司内部安排)

●发奖:高言+韩国贵(职责:礼品奉上)(为张彦服务)

●主持人:张彦

●主讲:唐欣勤(要求试讲)

总负责:

策划:高言

会务:姚婷婷、高言

业务跟进:高言

主持人:张彦

主讲:唐欣勤

协助:韩国贵、孔劲秋

10月11日,活动计划确定,分配工作。

10月12日,相关人员前往勘查活动场地。

10月13日,Kickoff会议,工作分配。音乐的审核及确认。

10月13日,确定人数及当日人员安排,15号上午10点场地预演。

10月14日,主要负责人碰头会,主持人串词,所有物品准备完成并确认。

10月15日,上午9:00开始,相关人员出发开始物资搬运、会场布置、设备调试等工作。10:00现场预演、11:30午餐,所有人员不迟于12:00就位。

沙龙的活动方案 篇2

一、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

1.政策执行力度不高, 资源分布不均

乡村教师作为中国教师群体的组成部分, 既有共性, 又有其特殊性。乡村教师, 顾名思义, 其所在学校地处乡村, 而乡村和城市相比在资源、师资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不足。福建永福菁华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现在乡村教师老龄化比较严重, 存在结构性缺失的情况, 尤其是小学英语教师比较缺乏, 教师的课务量普遍较重, 这些也是当前乡村学校与乡村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

北师大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则从政策执行与编制分布的视角来谈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他认为乡村教师之所以面临一定的困境是和国家相关政策缺失或不健全有密切的关系的。他指出, 地方财政和中央财政的博弈, 在某种程度是导致乡村教师出现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2009年, 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简称“中央编办”) 出台了一项规定, 要求城乡教师的编制要一致。2012年国务院也提出要合理配置教师编制, 实现城乡教师一致。但由于这些规定并不具有强制性, 执行力度不大, 再加上后来国家政策发生的一些变化, 乡村教师编制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 国家又提出“编制在一定时间内不再增加”, 这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难度有所增加。袁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问题的解决关键不在于编制总量的增加, 而是要在维持编制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 如何引入退出机制, 保证合理发展。

此外, 北师大教育学部张莉莉教授认为, 袁教授的意见非常中肯。现在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很多, 由于各乡村学校学生人数不等, 人数较少的学校就会面临整合、倒闭的风险, 再加上教师资源严重分布不均, 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 更多的孩子选择在城市学校就学, 乡村学校便逐渐衰败。乡村教师也受到城市学校教师的排挤, 尤其是新的乡村教师不熟悉工作, 教学工作之外的杂事较多, 再加上家长的不理解与不支持, 这让他们的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2.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校得以更好管理的保障。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孔祥渊结合山东南部某乡镇学校教师的教学和生活情况, 作了题为《乡村教师“混日子”:现状及原因》的发言, 以此说明乡村教师存在的困境。他指出, 当地教师的上班生活既充实又悠闲, 他们的充实并不是忙于教学任务, 而是在于与教学无关的其他工作;课堂生活既安静又热闹, 有的教师上课就会让学生自习, 有的则会要求学生讨论, 教师讲授的内容并不多。这些教师大多是学校的副科教师, 教学任务相对轻松。

然而, 正是这样的工作环境, 导致一些教师在评上一定的职称后就会申请调到副科教师的岗位上, 追求轻松, 这无疑会增长教师的懈怠情绪, 产生消极的“示范”作用。这种消极的“示范”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 对制度的选择性遵从。教师只会选择遵守部分制度, 对学校规定的不是非常严格的制度会选择视而不见。第二, 重形式、轻内容。对学校的规定和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些教师往往忽视内容, 走向形式化, 忽略对实际内容的把握。

针对其背后原因, 孔博士从个体、制度和实际三个方面进行说明。就个体而言, 教师要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因为学校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要进行处罚;就制度而言, 制度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 人情大于制度;就实际操作而言, 学校对教师的惩罚缺乏公正性, 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因此, 孔博士认为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导致当地乡村教师存在一定的困境, 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就是制度。正是学校管理制度的不规范、不完善, 落实力度不强, 使得一些乡村教师“混日子”, 出现懈怠情况, 所以说学校管理制度的改变是缓解乡村教师困境、改善乡村教师状况的最为关键性的内容。

3.职业生涯规划缺失, 观念落后

大多数的乡村教师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并不是为了教育, 或许仅仅是为了找一份工作, 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 也很难对自己的未来有较为清晰、明确的职业定位。北师大硕士生王利利以自己在河南与湖南某中学的经历, 向我们展示了乡村教师面临的种种困境。她说她所接触到的河南省的乡村教师大多数是一些新入职的特岗或招教的年轻农村女教师。通过与这些乡村教师的访谈, 她指出, 学生不好管、家长不重视、职称不好评和教学技能、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是乡村教师普遍会遇到的难题。而且, 这些教师并非一开始就是自愿做教师的, 只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了教师行业。她所接触的另一类乡村教师是湖南省某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教师, 他们的年龄都在45岁以上, 面临的困境则是整体上观念较为落后, 不能跟上社会的发展。虽然某一地区的乡村教师困境并不能代表其他地区或者全国范围的情况, 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乡村教师在自身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面临的难题。

二、乡村教师困境的归因分析

1.二元体制的社会结构

城乡二元体制由来已久, 乡村与城市相比, 不管在师资还是其他教育资源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北师大教学学部康永久教授认为, 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并非乡村教师本身的原因造成的, 还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 这反映出城乡二元体制对立的问题。在城市未充分发展之前, 乡村和城市的对立还没有如此强烈, 农民还是很受尊敬的。而今, 虽然城乡之间的沟通不断增强, 但二者的对立依旧是存在的。目前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 社会整合还在继续, 困境本身的出现正表明了国家正在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乡村成为问题并不意味着乡村的弱势, 而是在以城市为中心整合中国社会观念下的一种虚高状态, 这表明城市的影响力超过农村, 因此即使花借读费, 很多家长还是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带离农村, 进城上学。在这一过程中, 乡村教师就可能会面临被城市化淘汰的危机, 乡村家庭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因此, 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 需要我们重新审视乡村和乡村教师的地位, 合理整合社会结构。

2.教师群体自我认同的缺失

教师的自我认同, 是指教师内心对所从事职业价值观的认同, 以及在工作中体验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动力和支撑。围绕教师群体认同, 张教授提出了“如何看待乡村教师群体”这一问题, 引起在座者的广泛思考。她认为, 乡村教师有三种来源:一是来自中师的毕业生, 二是乡村的代课教师, 三是年轻的流动教师, 如特岗和招教等。从历年来国家举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中, 她认为乡村教师从只讲奉献变得更加多元化发展, 他们也有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乡村教师“混日子”只是一种无力感, 是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的一种无奈。乡村教师承载着农村变革中的经济、政治的变化, 经受着巨大的压力。他们并不是闭塞的, 也有自己的人生经历, 有自己的想法, 也渴望新知识, 只是他们面临着基层关系的束缚, 无力发声, 使得这一群体自我认同感被削弱。因此, 她指出, 应该让乡村教师积极发声, 为他们提供相关的培训, 增加对他们的投入, 更多地关注他们,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 自己的地位是受到重视的。

3.外在客观环境的影响

环境能影响人, 也能改变人。现在社会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让人们之间的联系与沟通更为便捷, 客观环境对人们的影响越来越大。袁教授总结道, 乡村生活相对安逸, 环境更为清雅, 缺少城市高压环境带来的紧迫感, 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对教师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 而且由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漏洞, 教师发展动力稍显不足, 容易产生倦怠和“得过且过”的心理, 再加上地方领导业绩观的影响, 使得当地政府过度关注城市教师, 而忽视了乡村学生和乡村教师的发展。这些都是让乡村教师面临较大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乡村教师的出路

乡村教师面临种种困境, 那么他们该如何应对?袁桂林教授指出, 国家提出的增加教育补助、“集中连片”发展的政策为乡村教师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 他指出, 现在很多新教师会到农村接受锻炼, 这种教师轮岗制度, 使很多新教师必须到乡村教学, 会给乡村地区带来新的活力。为此, 他认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城乡教师的互相流动,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城乡一体化无歧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有学生也指出, 我们要重新审视免费师范生政策, 合理配置资源, 如地方二本院校可以培养专科类的师范生, 专门针对农村地区。

针对教师工资问题, 与会者普遍认为乡村教师没有追求是因为工资水平跟社会地位较低, 应适当调高乡村教师的工资, 或许可以和大学教师持平。这一大胆设想引发了大家的积极响应。有的说, 从中国的现状来考虑, 要想达到理想的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目前, 在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越是偏远地区, 教师的工资越高, 这跟国家和地区的整体投入有关。台湾地区明确规定, 地方教育投入应高于中央投入。有的说, 在分析乡村教师面临的困境时, 要从教师培训、社会定位、职业规划等角度着手解决, 不应单单地看其工资水平。也有的说, 要用理性的态度看待这一问题, 在市场经济社会下, 收入不平等是合理的, 而如何把握收入差距的问题, 则需要国家从长计议, 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

此外, 北师大博士生房小捷认为, 城乡发展的对立, 是很多国家发展中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目前政府拨款已不能完全解决乡村教师面临的问题, 需要引入非市场因素的作用, 非市场因素包括社会力量、公共服务等。而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在于提高教师工资, 还应包括解决其家庭问题。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初期, 可以适当提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门槛, 这不是为了排斥他们, 而是为了保护农村, 保护农村业已存在的管理机构和价值认同, 以此来促进乡村结构的缓慢变化。同时, 康永久教授也指出, 二元体制与城乡分离是没有因果关联的, 而农村地位下降却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影响。现在用城市击垮农村, 强行把农村拉入现代化进程中有待商榷。中国资源分布不均, 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此, 袁教授指出,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现, 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还有的说, 虽然国家在解决城乡教育差距问题上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 如免费师范生政策等, 但这些政策的实际作用, 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才可以看出来, 社会应该更多地关注乡村教师的情感激励, 但如何做到情感激励, 怎样保持情感激励, 以及学校领导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 这些应该给予关注。

最后, 张莉莉教授指出, 农村有农村的好处, 如果农村生态恢复好, 基础设施规划好, 的确是个生活的好地方, 相信很多教师也会去农村教书与生活。同时她也指出, 这项工程不能仅靠政府的力量, 需要社会力量的加入, 不仅公共设施要及时跟进, 还要更新人的观念, 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

四、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不管是乡村教师, 还是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他们都面临着一些共同的困境,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打工子弟学校和乡村学校有着较深的渊源。农村学生随父母进城, 大部分都是进入打工子弟学校, 但如果他们待在农村, 则会成为乡村学校的学生。因此, 我们可以说乡村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面对的生源差不多都是农村学生, 这些学校的教师也会面临和乡村教师相似的困境。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卫宏根据自己多年来对打工子弟的调查研究, 作了专题发言。

他指出, 打工子弟教师和乡村教师存在着相似之处。由于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 乡村教师的困境和职业发展也适用于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情况。打工子弟学校是因为过大的城乡差距和过多的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以及政府在教育政策中的“不作为”中出现的一种社会问题。关注乡村教师和打工子弟学校教师, 从侧面要求我们要关注这些学生, 关注他们的成长和受教育问题。

据调查显示, 北京地区打工子弟学校教师的数量为3 000—4 000人, 上海地区为5 200人, 广东地区达到4.8万人。根据学校和学生数量, 估计全国打工子弟学校的教师数量达到10万人左右。这些打工子弟学校主要依赖学费, 以盈利为目的, 而盈利的主要途径就是降低办学投入, 压低教师工资。据调查, 打工子弟学校的学费为每月500元, 平均每年大约5 000元。2010年, 教师的月工资为1 361元, 2012年为1 871.6元, 2014年为2 200—2 600元, 属于较低水平。而教师的工作量, 按2010年的计算, 每周为24—25节课, 平均每天工作时间9.79小时。这些教师面临低收入、高负荷的状态, 而且与校长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 没有什么保障, 以致催生出一些怪现象:低收入, 高盈利;穷学校, 阔校长;补课, 教师靠补课增加收入;学校转卖频繁, 教师没有归属感等。

针对这一情况, 袁桂林教授指出, 打工子弟学校问题是国家“两为主”原则及其落实产生的问题。“两为主”是指以公办学校为主,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 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多次提出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问题, 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指出义务阶段的学生免费入学, 终止借读费。但这一政策一直无法得到合理落实。公立学校给出的理由是资源不够、班级空间不足, 或是当地财政拨款未到, 占用城市资源。人们对“两为主”政策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以公办学校为主”理解成民办学校也要接受, 公办学校接受50%以上就是“为主”, 把政策的定性理解为定量, 从而曲解国家的政策。

家长沙龙活动方案 篇3

高密市开发区中学赵春英

班级八年级三班主持人门俊杰时间2011.11活动地点教 室

班主任:各位家长,很高兴我们又相聚在一起。首先热烈欢迎大家的到来,并真诚感谢对我工作的支持,很多家长特意请假来参加今天的活动。今天的活动比较特殊,也特别有意义。因为我们要把我们八三班的“家教沙龙”在全市家庭教育指导推进会上公开,在给人启发的同时也能得到专家的帮助指导,希望大家不要拘束,畅所欲言。

各位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我们每个家长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孩子进入小学学习以后,家长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心成长,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显得特别辛苦。有时还常常会产生很多困惑和无奈。由家长班委组织的“家教沙龙”就是为家长们搭建的探讨家庭教育、交流家庭教育得与失的平台。今天我们谈什么?有请我们八三班家长班委班长门俊杰妈妈来主持今天的“家教沙龙”„„

家长班级管理委员会班长出场:(开场白,课件出示今天沙龙的三块内容)

第一个板块:谈谈《家庭教育》杂志给我们的启发

家长们: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教育同样也面临激烈的竞争。每当听到或是看到别人的孩子如何出色时,总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有时生活中碰到自己对孩子不满意、或是孩子对我们家长这样那样抱怨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无助,也会感到很困惑。去年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学校向我们推荐了《家庭教育》这本刊物,当时我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响应,征订了这本刊物。拿到以后,我更是有空就认真阅读。通过阅读,我了解了亲子交流、亲子文化的一些表现形式;还了解了一些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它为我们的家庭的教育提供了直观、感性的指导。本人就是从《家庭教育》刊物中受益的一员,我的儿子从小是外婆带大的,从小吃饭一直就是喂大的,吃得慢并且挑食,四岁后我们自己带,但是吃饭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我在《家庭教育》上看到一篇文章,上面指导了一些具体方法,当时我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现学现用,结果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我现在还记得几个方法:(课件)

1.调虎离山。(孩子在闹情绪不肯吃饭时,爸爸应和颜悦色,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的呵护。)

2.声东击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淡化其物质需求。

3.暗渡陈仓。妈妈多学做一些孩子平时爱吃的菜,也可告诉孩子,自己学会了做,可在家里自己做,既卫生又好吃。家中其他成员都应持同样观点,充当不同的角色,共同在孩子眼皮

下做戏,以缓解冲突。

4.以逸待劳。让孩子尽情发泄,但家长不对他的要求做出任何回应,以冷漠说明自己的反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家人照样都吃饭;孩子自己闹得没劲了,再给他一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吃完要看精彩的动画片了!”家长们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一样,以淡化冲突。

经过一段时间,儿子用餐速度提高了,现在我不用担心儿子在学校就餐问题了。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请家长自由发言,畅所欲言对读《家庭教育》这本杂志的收获。

家长自由发表意见体会:

主持人小结:家长们的发言非常精彩、各有独到之处,听过各位家长的发言,我有一个体会:《家庭教育》刊物确实办得不错,希望还没看过的家长能利用一点空闲时间来认真阅读,这不仅能够给孩子以读书的榜样作用,也许还能让你发现教育孩子的金矿,这将让您和您的孩子终身受益。

第二个板块:谈谈亲子共读

接下来我们谈谈“亲子共读”问题。很多家长有疑惑,为什么要开展亲子阅读呢?让孩子自己看书不是挺好的吗,干吗要让我们家长参与进去,这不是浪费我们的时间吗?对此不理解。因此,在这里很有必要先来统一认识。有请单洋洋的爸爸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徐纪一爸爸发言:亲子阅读应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有的人往往认为,亲子阅读必须认认真真两人坐在书房里,捧着书看看讲讲。其实非尽然,假如你和孩子逛公园或外出旅游,你完全可以和孩子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说出所见所闻所想,也可带上一些书刊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或小湖边,一起阅读,这种宽松的亲子共阅,不仅能愉悦孩子的心情,而且,孩子也容易热爱阅读。当然,你也可和孩子进图书馆,共同选择一起阅读。人文环境好,更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花上一小时时间进书店比你对着他‘痛心疾首’一小时要有用得多。你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看广告包括电视广告,因为广告用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感染力强,对孩子词语的运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亲子阅读不但能使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让孩子感受到那份亲情和家庭的温暖,也为孩子塑造着健全的人格,亲子阅读同时也充实着父母,年轻着父母,时刻提醒父母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使书香飘逸的家庭生活欢乐和谐,健康向上。”

主持人小结:更多时候,亲子阅读不需要你刻意去要求,对于孩子来说只需要你的诱导和示范。这对于拥有博大父爱、母爱的家长,怎么可能办不到?经过半年多的亲子共读我发现以上还有这么几点好处:(课件)

1.有助于父母子女间的双向沟通(对子女的心理成长和情绪发展有更深了解;有利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拉近情感距离,创造共同语言)

在和孩子共同阅读的时候,遇到孩子不懂的时候能帮助指点迷津,孩子优秀的时候及时表扬、鼓励。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边看边表演,边读边讨论,是增进亲子情感的有效方式。

2.帮助孩子增强语文能力(读听、写说-吸收、表达)儿子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以前的句子很散乱,不连贯,而现在他的语句连贯通顺,还能用上一些形容词呢;其次,他的礼貌用语变多了,很文明,有事麻烦别人,前面总要加上一个“请”字,让我很开心,3.适时教育,帮助孩子丰富人生经验很多故事都蕴含一定道理,阅读结束了,我们要对作品中有悖于孩子知识经验的人物和事件的发展提出问题,引发孩子思考质疑,接受教育。比如《金鸡冠的公鸡》这一故事,阅读完后我们应和幼儿讨论:“为什么公鸡总被狐狸抓走?”要让孩子知道:不要听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让孩子学会如何应付危机)

4.鼓励孩子从阅读中得到乐趣(有些家长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纠正家长普通话,这时候成就感会给他带来无限的乐趣)

在此,我以家长班委的名义号召我们七(8)班的家长,积极行动起来,与孩子一起阅读,营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型家庭,让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

第三个板块:“专家支招”

在与家长们平时的交流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不少的困惑和无奈,经过我们家长班委的归类、汇总,就这两个问题(课件)我们现场进行探讨。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再请教现场的家长们再讨论讨论。

在大屏幕上出示家长的困惑,组织展开讨论:

1、如何提高孩子主动阅读的兴趣?

2、孩子在校与在家表现不一样,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育?

主持人小结:学校最重要的事是教书育人,教育孩子健康成长寄托着家庭的希望、承载着社会的责任。但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家长只要管好孩子吃、穿就行了,教育嘛就归学校老师管,这其实是十分错误的。有一个词叫“潜移默化”,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因此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为时间关系,这一次的“家教沙龙”暂告一个段落,家长们如有平时遇到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会后向我们提出来,这些家长的疑难问题我们会在下一次的家长学校培训中进行探讨、解答。

沙龙活动方案 篇4

1、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毕业班工作目标及措施。

2、让家长了解六年级各班的建设目标和策略,各种以激励为主的、调动学生进取性的方法和主要措施。

3、集合前一阶段学生的表现向大家作一下汇报。

4、针对学生目前存在的生理、心理状态发生的一些变化,引导大家走近孩子,让健康、欢乐相伴孩子的一生。

二、主题:才艺展示式家长会:

才艺展示式家长会,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类。静态:首先,班主任把学生一段时间以来的学习情景展示给家长,包括学生的作业、课外练习册、写字本、日记本、英语单词薄等,让家长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孩子的综合本事在班级处于什么位置。其次,把学生的小制作、图画、手抄报等创造成果展示给家长。别小瞧这些“土货”,它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本事,如写字本事、绘画本事、搜集整理资料和使用本事、审美本事、辨别本事、创造本事等综合本事。看着浸满孩子智慧和汗水的小发明、小创造,家长们都会乐呵呵的。最终,班主任把学生的成长档案展示给家长。

每个学生都有一本成长档案,里面记载着他们一天、一周、一月、一个学期以来的成败得失,包括思想道德表现、学习态度表现、学习方法表现、日常生活表现、身体状况表现等。这其中应有他们自我对事件的分析,也应有教师的鼓励和家长的寄语。

动态的:例如题为“他真棒”的家长会上,小作家、小歌手、小画家都出来了,朗诵、唱歌、画画……又如为了让家长了解子女在学校参加活动的情景,可让家长经过看照片、看录像来了解学生参加的“现场小制作比赛”“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学校运动会”“学校歌曲卡拉OK赛”“到敬老院慰问老人”“参加访问”等课外活动,不少家长发出这样的惊叹:想不到孩子还有一手。

家长沙龙活动方案 篇5

目的:

1、为家长提供宽松自由的言论空间,交流育儿心得。

2、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亲子矛盾问题和亲子沟通问题,为家长提供一定的教育策略和启示。

沙龙女主角:黄路雅妈妈

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出一份海报,告知家长有这样的沙龙活动,请家长自愿报名参加,人数控制在15人左右 。

2、向报名参加的家长发出邀请信和分发资料:妈妈0分,爸爸100分(文章作者:黄玥妈妈)

3、向幼儿调查: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妈妈能得几分。

二、正式活动过程:

环境布置:播放轻音乐。 周围张贴有关于家庭教育、亲子关系的理论话句,供家长学习。张贴文章《妈妈0分,爸爸100分》中的三个观点,和鲜花、灌水小贴纸,供家长送鲜花或者灌水。

1、游戏:

(1)给自己打分,觉得自己做为父母可以得几分。

(2)公布孩子给爸爸妈妈打分的情况,请家长对照,说说自己的感想。

2、画表情游戏

(1)准备:表格

(2)游戏过程:请家长根据实情,画出在上述的几种情况时对孩子采取的态度: 表示可以理解接受,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想。

表示可以用比较平和的心态去与孩子沟通交流,说服孩子。

表示会发火,用打或骂的方式让孩子服从。

(3)请家长逐个发言,说说自己对于孩子存在的不足,最难以容忍的问题是什么。

(4)教师根据家长的发言给予一定的解释分析:亲子关系的原则是什么?怎样看待“妈妈0分,爸爸100分”的普遍性问题?

3、沙龙女主角向大家陈述自己在教育女儿上的得和失,并提出自己的困惑。

4、家长自由讨论,交流自己的育儿心得和困惑。

5、提出九条父母在教育原则上的存在的误区,请家长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下感想。(关键词和一句话,述说自己的教育策略。)

误区一:过分干涉。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关照之下。

误区二:过分期待。现在的孩子都是非常聪明的,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出人头地。因此盲目地给孩子报了许多课外兴趣班。

误区三:家长言行不一。严格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常常做不到。比如看电视、玩电脑。

误区四: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由于老师的特殊地位,当孩子受到老师伤害时,家长无法安慰孩子、保护孩子的心灵不受伤害。

误区五:放弃了武力,家长找不到让孩子听话的方法。

误区六:对孩子的欣赏教育显得不伦不类,父母坚持不了,孩子不接受。把赏识教育与任何情况下都用表扬的方式等同起来。

误区七:强势的家长(父或母)用命令或威胁使孩子服从;当家长情

绪没有达到发怒的程度时,孩子常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

误区八:大多数家长采用说教与责骂的方法,孩子根本不听。

误区九:重智轻德,重分轻能。

6、请沙龙女主角谈谈对活动的感受。

(1)家长要学会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做规划,不计划成功就是计划失败。

(2)家长要有一个正确的教育观,教育不是为了给孩子找一个好工作,而是培养一个可以担当责任的人,会学习、会上进的人。

(3)家长要学会发现孩子具体的优点,并长期坚持。

(4)家长要提高工作效率或改变工作方式,以抽出时间和家人分享工作的快乐。父母之爱不能用纸币代替。

(5)家长要放下面子,让孩子尝到尊重的滋味。

(6)家长要适当学些心理学,锻造孩子的抗打击能力。

三、后期延续话题

1、沙龙女主角在QQ群空间发表主持感想。

2、教师整理家长们活动后的资料,发表在QQ群空间里。

3、参加家长跟贴说说通过活动,会坚持做什么,会改变些什么。

4、全体家长们可以自由跟贴,继续发表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下一页更多关于“家长沙龙活动的方案范文”

★ 学校家长活动方案

★ 家长教子有方活动方案

★ 幼儿园班级家长活动方案

★ 家长观摩活动方案表

★ 小学家长会议活动方案

★ 幼儿园家长参与活动方案

★ 中班家长半日开放活动方案

★ 幼儿园期末家长汇报活动方案

★ 幼儿园国庆活动家长方案总结

沙龙的活动方案 篇6

一、案例简介

2015年10月,某小区物业公司在催缴物业欠费时,拟将多年拒不缴费的某业主诉至法院。接到应诉通知后,该业主的女婿余某(非小区业主,为化名)为达到不缴物业费的目的,先后向社区、城管局、消防大队、12345市长热线等部门举报,反映小区物业服务公司存在不规范、不合法等服务行为。如皋市人民法院于2016年3月组织开庭,在庭审过程中,余某就物业公司服务向法院提出5点质疑,认为物业公司在服务中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违法行为,业主不缴纳物业费自有道理,法院因为此异议决定休庭。

余某反映的5个问题是:

1、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是否合法?

2、物业公司存在占用消防通道划设路面停车行为。

3、物业用房有挪作他用现象。

4、小区地面停车位划设和收费未经过业主委员会同意,且账目不公开。

5、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对重大事项没有经过业主大会讨论,擅作主张,经营性收入未及时公开。如小区内部分业主反映17棵香樟树,遮挡阳光,物业公司未经全体业主同意擅自挖掘,业主发现后,现场制止。再如小区43个破损的单元门(共46个)未经业主大会授权物业公司擅自售卖,售款不知去向。

二、活动程序

主持人介绍案例后,请各与会对象就余某提出的5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条分缕析,有理有据,辨明是非。每一个问题分析后,再由城管局分管领导进行法律讲解,讲明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要求,并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点评,让与会者明白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遇到问题该如何处理等等。通过以案说法,让相关物业公司和业委会不断借鉴反思,改进物业服务。

三、案例研讨

(一)小区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是否合法?

问题回顾:经查,该小区业主委员会在市城管局和街道社区的主导下,于2013年10月依法成立,其程序公开、公平、公正,该小区业主委员会成立确认合法。

法规规定:《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三章第十六条: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由业主、建设单位、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居(村)民委员会等派员组成。筹备组中的业主成员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组织业主推荐产生。筹备组人数应当为五至十一人的单数,其中业主成员应当不少于筹备组人数的百分之六十。筹备组组长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人员担任。筹备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七日内,将成员名单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进行公示。业主对筹备组成员有异议的,由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协调解决。

第十七条,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二)拟订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业主委员会工作规则草案;

(三)确认业主身份,确定业主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数;

(四)提出首届业主委员会委员候选人条件、名单和选举办法;

(五)依法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表决规则;

(六)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其他准备工作。

对前款规定的内容,筹备组应当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十五日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公告,并书面通知全体业主。业主对业主身份和投票权数等提出异议的,筹备组应当予以复核并告知异议人复核结果。

筹备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九十日内组织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

案例点评:该小区业委会组建完全依照条例这些要求,因此,余某质疑该小区业主委员会是否合法是没有依据的。这也提醒各个小区,在业委会组建时一定要程序合法,规定动作不能少,不然,就可能被业主质疑,甚至被诉非法。

(二)占用消防通道划设路面停车位是否存在?

问题回顾:关于占用消防通道划设路面停车位一事余某反映不实。该小区消防入口除东西大门外另有两处,分别设置于4号楼西侧和29楼前西侧,此两处未划设任何停车位。同时,为满足小区12#、16#、20#消防工作的需要,物业公司将16#楼至小区中心大道的南北道路设为消防道路,全线禁止停车,并未划设任何停车位。根据《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四、六十五条和皋价发【2014】19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可以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划设车位收费。

法规规定:《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物业管理区域内划定车位、停放车辆,不得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不得影响其他车辆和行人的正常通行。

案例点评:车辆停放管理是小区管理的难点,一是划定车位时,位置要本着方便、安全原则,选择尽可能合理、规范,并征求业委会意见;二是停车收费管理标准要有依据,不能自定标准。

(三)物业用房是否存在挪作他用现象?

问题回顾:根据余某反映的问题,物管科工作人员到该小区北门岗现场进行了查看,该小区105岗(北门)原本是为方便业主进出的便门,物业服务协议约定此处要定时巡查,晚上11点关闭。但实际上,105岗被作为物业管理人员家庭生活住房,存在挪作他用现象。物管科工作人员当即要求物业公司进行整改,恢复值班室功能。

法规规定:物业管理用房,是指房地产开发建设中按照有关规定建设的,由开发建设单位以建造成本价一并转让给购房业主集体,用作物业管理办公、工作人员值班以及存放工具材料的用房。物业管理用房在实践中包括物业办公用房、物业清洁用房、物业储藏用房、业主委员会活动用房等。《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属于业主共有。未经业主的许可,物业管理公司不能将这些公用房屋挪作他用。

案例点评:就此问题来看,物业公司未经业主大会同意,擅自将值班室改为物业管理人员家庭住房,确实违反了相关规定,余某反映的问题属实。根据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物业管理企业擅自改变物业管理用房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收益的,所得收益用于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公用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剩余部分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鉴于该小区物业公司挪用物业用房行为影响不大,并及时整改,挪用当中也没有获得经济收益,城管局对其作出警告。

(四)地面停车位划设和收费未经过业主委员会同意。

问题回顾:经查,该小区部分公共停车位划设和收费确有存在不规范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小区地面停车位划设未经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同意,属物业公司单独行为;二是停车收费未按照规定定期公示。

法规规定:关于停车位划设权限,《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业主大会成立后,需要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以及利用业主共有部分、共用设施从事广告等经营性活动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提请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决定后,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并公示。

关于停车位收费管理,《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共用车库、道路、场地停放汽车的,应当根据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决定交纳汽车停放费。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根据物业服务合同收取汽车停放费。汽车停放费的具体标准,由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物业管理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公布。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汽车停放费单独列账,独立核算。业主委员会应当对汽车停放费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并向业主大会报告。

案例点评:小区道路、场地属于公共区域,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物业公司利用道路和场地划设停车位应经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大会授权的业主委员会的同意。停车收费资金该如何处理?《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规定,业主大会成立前,需要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停放汽车的,应当在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将汽车停放费单独列账,所得收益的百分之七十纳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其余部分可以用于补贴物业服务费(如皋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中扣除成本费用)。该小区物业公司在停车以及停车收费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应该及时整改。

(五)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对重大事项没有经过业主大会讨论,擅作主张,经营性收入未及时公开。

问题回顾:经过调查了解,余某反映的物业公司擅自挖掘17棵大香樟树以及擅自出售43个破旧单元门问题确实存在。那物业公司对于小区内需要处理的较大事件该如何处置?物业服务企业账目该不该向业主公开?

法规规定:《江苏省城市住宅区业主委员会管理办法》第十四条:业主委员会应建立健全委员会会议制度、业主小组长联席会议制度和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协商会议制度。业主委员会会议一般每季度一次,业主委员会主任可根据工作需要,临时召集会议,但应在召开会议7日前将会议通知及有关材料送达每位委员。业主委员会召开会议时,可以邀请政府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物业管理单位的人员和非业主使用人代表参加。业主小组长联席会议一般每季度一次。听取业主对物业管理的意见和要求。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企业的协商会议一般每月举行一次,互通情况、协商解决物业管理服务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检查管理服务计划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第五十一条:物业服务收费应当明码标价,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在物业管理区域内显著位置,将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如实公示。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定期将物业服务费用和经营设施收益收支情况、公共水电费分摊情况如实公示。

案例点评:据物业公司反映,小区部分业主反映香樟树高大,遮挡底层用户阳光,希望能移除。接到用户反映后,物业公司征求小区业委会意见,业委会共计7人,可当天只有3人在家,在得到在家3名业委会成员同意后,物业公司组织人员挖掘,更换小型树种。但在挖掘时,遭到其他业主反对,挖掘工作终止,恢复原样。在香樟树移植问题上,物业公司处理方式明显欠妥,移栽17棵大香樟树属于小区物业服务重大事项,应该通过召开业主大会,或全体业主委员会会议形式征询意见,物业公司在得到不到半数业委会成员同意的情况下,就突击施工,显得仓促和草率,幸好移栽行为及时终止,不然造成物业矛盾和带来的相关经济损失更大。

小区更换的43个破损铁质单元门需要处理,长期堆放不美观,影响小区环境。但这43个破旧单元门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物业公司应该在得到业委会同意,并在其监督下予以出售,出售后,要根据相关规定,在小区公示收入和资金去向,这样才合理合法,不至于受到业主质疑。

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方案 篇7

一、活动目的

为营造书香校园,掀起我校教师的读书热情,让“伴随读书而成长,为了成长而读书”成为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激励教师把读书作为一种习惯,努力成长为学习型教师,感悟教育的真谛,促进专业成长

二、活动时间:

每周四下午4点到6点

三、活动地点:学校阅览室

四、参加人员:全体教师

五、活动口号及主题

1.活动口号:淡雅书香,智慧人生。

2.活动主题:感悟读书写作乐趣,分享教育教学智慧。

三、活动过程:

1、学校统一推荐书目,全体教师共读。

2、每周举行1次教师读书沙龙活动,教师介绍所读书籍的内容、读书过程中的体会感想,讨论我们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教师、学校应对的方法等。

3、每周教师要写出读书心得一篇。

四、活动要求:

1、要求教师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读书,每次看书都有读书笔记。

2、教师在读书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发言。

3、教师要把在读书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师不断成长的同时,学生也不断进步。

4、在每月读书活动结束之前,教师都应该整理好本月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活动结束后,教师上交读书心得体会,学校存档。

沙龙主题活动方案 篇8

以周末的高端客户沙龙,客户答谢活动为契机,邀约168平已成交客户 到场参与,加深本社区高端业主之间的交流、交友愿望,传播多层168平户型的促销信息;

由于该户型客户档次及品质有别于其他产品客户类型,该类型客户老带 新的品质和档次预计会明显优秀,因此,同时进行168平客户的高端交流沙龙,让客户在相互认识,结交朋友,工作、事业相互支持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提供介绍、认识的前提,同步促进168平户型老带新的宣传;

通过活动促进多层168平户型意向客户的销售,以及宣传工作,为清盘 该大户型产品、促进商铺销售,提供客户支持;

以轻松愉快的品茶形式烘托现场气氛,继续推动老带新方案,多层销售 为主,商铺销售为辅的促销工作。

二 活动时间地点 20__年10月21日周日下午15:00,石头坊茶楼。

互联网会议PPT资料大全

技术大会 产品经理大会 网络营销大会 交互体验大会

三、客户答谢活动主要动作:

1、邀约客户类型:

邀约多层168平已成交客户——电话、短信邀约多层168平已成交客 户,以同社区,同交流的高端沙龙(最好提前了解客户具体职位,或从事职业,较高职位便于在邀约时作为吸引点打动客户),吸引客户到访;

邀约商铺已成交客户——电话、短信邀约商铺已成交的客户,现场品茶、熟识、交流等形式吸引到访;

2. 活动具体步骤:

10.16确定高端客户老带新优惠,提前洽谈石头坊茶楼,定好卡座。

10.17高端客户老带新特殊优惠卡定稿制作(时间不允许可拿已有老带 新手册);

10.17—18电话邀约高端客户,同时发送定向短信,告知具体时间、地 点;

10.21下午15:00前_展架放置完毕,条幅安装完毕,资料手提袋提前 送到,手提袋含:多层折页、新的高端客户特殊优惠卡(或老带新手册)、纸抽。

10.21新闻通稿软文当日定稿,次日网络发布。

3、高端客户答谢沙龙活动当天注意事项

1.销售中心销售经理亲自邀约,提高级别,销售员定向短信通知,于活动 前客户全部通知到位,手提袋、_展架、条幅等物料提前准备到位;

2.开发商工作人员(李万超、曹柯)准备个人名片,高端客户高级别领导 职位等详细资料,其他客户了解职位便于介绍;

3.沙龙后客户有要求吃饭或其他,客户自愿自由安排;

四 邀约参加活动对象及渠道安排 1、拟邀约参加活动人员(约20名内)

(1)主要邀约对象:多层168平米成交客户(20位以内)

(2)次要邀约对象:商铺成交客户(约1位)

2、销售经理电话邀约主要内容

1) 诚挚邀请已成交高端客户参加沙龙交流活动,重点介绍该沙龙的主要目 的:同是天下城业主,同住一个屋檐下,高品质、高档次的客户认识、交流、沟通,天下一家亲;

2) 以较高级别的客户职位吸引客户参加,比如:咱邀请的业主其中一位是 房管局的局长等类似内容,以此成为其他客户参加的主要诱因;

3) 详细说明时间、地点,确定高端客户是否可以到访(个人排期是否合适)

3、邀约短信内容要点 天下一家,情暖开祥【开祥天下城】诚挚邀您参加高端客户沙龙!敬请10.21日下午15:00莅临新乡__路__路交叉口石头坊茶楼_楼,询_____

4、现场气氛营造

条幅:室内、外各1条(根据具体位置定),放置石头坊适合位置,上标 “天下一家 情暖开祥——开祥天下城周末高端客户交流沙龙活动”字样;

_展架:2个,商铺、多层各一个。

五 活动流程安排及人员分工。

沙龙的活动方案 篇9

近日, 2013年第三届“精英100”城市赏片会及NEX-FS7004K超高速实战沙龙首站北京启动之后, 来到华南区核心城市广州。

本次“精英100”赏片会及沙龙活动, 以鉴赏4K及超高速影片, 分享实际拍摄经验以及现场超值购机活动为主。活动现场, 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朱梁教授分享了4K影像制作流程, 著名摄影师华成结合实际拍摄案例分享了NEX-FS700摄影机在高速拍摄时的技巧和对高速摄影技术探索经验。NEX-FS700搭载索尼最新推出的4K升级模块进行了现场高速拍摄演示。

十里小学读书沙龙活动方案 篇10

活动方案

为了创建“书香校园”,我们十里小学开展共读一本书的师生读书沙龙活动。

教师多读书,可以让手中的教材活起来;多读书,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厚起来;多读书,可以让自己快速成长起来。教师应该有一个书香人生,校园应该书香四溢;一名热爱读书、善于读书的教师必将影响他的学生,使其学生也嗜书爱书。

一、活动目的

1、营造部门读书氛围,让青年教师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使教师成为“有思想的教育者”。

2、创建学习型组织,以教师的读书行为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活动口号 读书从我开始!

三、领导小组 组长:王波 副组长:刘光强 成员:各班的班主任。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1、活动周期:2016-2017学年每期一次。

2、具体活动时间: 每学期的具体时间提前通知。

3、活动地点:美术教室

六、活动内容与形式

读书沙龙活动的宗旨是在不增加教师负担的前提下,促进大家的专业成长。我们的活动力争在有效与多样、扎实与趣味方面有所突破。读书活动大体分为两大版块:

1、自主读书:沉下心来,静心读书是我们沙龙的首要任务。所读书目以沙龙推荐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统一阅读书目:《探寻“能力为重”》 推荐阅读书目:《弟子规》上期。《爱的教育》下期。

自选书目:每一个教师的自身兴趣与阅读口味有不同,我们在提供推荐书目的基础上,鼓励每个成员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以及自己喜欢阅读的书籍。

2、活动安排。

我们鼓励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方式,鼓励教师每天读书,并在读中积累,使自己沉浸在浓浓的书香之中。在读书周期之内,我们组织以下几项活动:

(1)参会教师、学生可以从读书心得、问题探讨、思路创新等方面准备发言稿,在交流会上畅谈自己的想法。(2)“经典诵读”活动:

青年教师每月至少诵读一篇经典美文,内容需选自中华经典诗文作品,也可以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所选内容需为完整的一段或一段中句义完整的一个或几个句子,字数不限。(五、活动要求

1、各成员必须按时、按要求参加读书沙龙活动,因特殊原因不能参加的教师必须请假。

主题沙龙活动策划方案 篇11

例:sandy:大家好,我是从事的sandy,很高兴来到这里。

angel:大家好,我是坐在从事的sandy旁的angel,我的工作是yy

dorothy: 大家好,我是坐在从事的sandy旁的从事yy的angel旁的dorothy,我的工作是zz.

以这种方式让大家记住所有人的工作背景,并能很好的活跃气氛,帮助大家进行初步的了解。

本单元结束时间:14:25

2.头脑风暴--创业想法阐述(45分钟)

准创业者阐述自己的创业想法,其他参与者以观察者的形式指出他的创业盲区。(此次活动重点在于鼓励帮助创业者,所以不采取《非你莫属》这种群体指责式的评论)。我希望大家以“我觉得你的_方面非常好,但是你的yyy方面还有待改进。”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想法。

创意演示:10分钟

演示者:李富足

分组讨论:大家可以自由组合 进行小组讨论

第一轮以投资者的角度提出问题,由准创业者回答。

第二轮对于准创业者回答。对他提出建议。

主持人用2分钟总结并准备换上第二位演讲者的ppt。

本单元结束时间:15:10

中场休息10分钟

3.准财富自由者(45分钟)

本环节由正在创业者描述自己的创业故事,及在创业过程中自己的失败教训。给想创业的人一些提示。

品牌演示:10分钟

演示者:朱海霞

分组讨论:大家可以自由组合 进行小组讨论

第一轮对创业者关于创业问题提问

第二轮对于创业者回答。对他提出建议。

本单元结束时间:16:05

4.分组讨论(45分钟)

q1.你觉得创业的必须条件是什么?

q2.创业与财富自由的联系是什么?有了成功的企业就能达到财富自由吗?

q3.除了创业,还有什么途径能帮助我们时间财富自由之梦?

本单元结束时间:16:55

5.主持人总结,宣布此次我为创业狂沙龙活动结束

沙龙的活动方案 篇12

是高地价催生高容积率进而造就了超高层建设的温床,还是地方政府自我实现的政绩观拉高了城市天际线?我们无法给出统计学意义上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发出这样的疑问:城市应该以何种方式长高呢?

我生活的上海,是全国拥有高层、超高层建筑数量最多的城市。城市中鳞次栉比的高层楼宇与它们脚下摩肩接踵的传统里弄戏剧化地并存着,在这种高低并置的奇妙图景下,让我们有更真切的语境去思考和探讨“低”给予我们的曾经,“高”昭示大家的未来,以及它们对于城市的意义。

相对而言,我是个比较喜欢“低”的人,喜欢里弄街巷间逼仄的空间,喜欢红砖褐瓦黑漆门的色彩搭配,喜欢看天井上空飞翔着的鸽子的羽翎,喜欢端详各家窗口随风舞动的“万国旗”(上海人对每家每户窗外晾晒的各种衣物给出的亲切戏谑的称谓)……它们虽然陈旧甚或破败,却生机盎然、亲切可掬,这是我的城市记忆中曾经的气息。

而当有一天,仰望天空的视野里再也避不开摩天楼锃亮玻璃幕墙上耀眼的光斑和五花八门万花筒一样的各色高楼的帽子,蓝天、白鸽和褐瓦的和谐配搭不再的时候。虽然不太情愿,大家还是不得不接受我们的城市建筑已经无可避免地进入了一个由低到高的现实。

中国似乎进入了一个抱怨的时代,一切有悖于我们传统美好记忆的东西都会成为抱怨的对象,道德、伦理、教育、医疗、税收……不一而足。城市,这个在过去30年大演变脸绝活的对象自然也难逃批判和讨伐。OMA在北京设计的“大裤衩”让库哈斯成了大量中国媒体口诛笔伐的对象,其实撇开《Content》上有可能的情色隐喻不说,仅从城市层面看,高层低密、还绿于民的规划策略还是值得嘉许的。而库哈斯1995年起对以香港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五城例的亚洲新都会高层高密度的探索研究,对现今的中国其实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说老实话,中国众多城市已经失去了曾经的肌理和空间特质,香港九龙城寨20年前化作一堆灰土,北京的大栅栏早已改头换面,上海的石库门里弄也所剩不多。对在中国进行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而言,绝大多数城市中的设计工作不同于欧美国家在既存城市肌理中的填空式设计。对既有空间进行改造更新、对断裂肌理精心链接、缝合固然非常重要,对空白空间进行积极创造、营造崭新而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似乎更加值得思索探寻、倾注心血。

在香港,这个全东亚最具代表性的高层高密度城市,当从空中俯瞰高层林立的中环、上环,视觉上的威压和拥塞活脱脱就是城市传统低层记忆的噩梦。而当真正走进拥挤的高层、超高层建筑间的架空步道时,又会惊讶地发现人们的内心还是可以这样贴近地面,贴近摇曳的树梢,贴近身边每个漫步的步行者们。城市的功能以这样一种贴地飞行的方式被高度复合,都市中的绿洲、楼宇和人们的心灵被重新链接起来。这是一种被重塑了的城市空间肌理,类似于“天街”(说到这,不得不佩服龙湖地产在十几年前就已把这个充满魅力的词汇作为产品系列专有名词收归麾下,令人艳羡不已)的概念,真正让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记忆以崭新的方式重被嫁接植入超高层众多的城市。

近期,上海徐汇区采用类似“都市针灸”和“都市链接”的手法走出了一条重塑城市活力的道路。徐汇区旅游局以徐光启墓、天主堂、观象台、藏书楼等形成全国首个开放型都市4A级景区“徐家汇源”。这一做法让一系列湮没在高层高密度建成环境中的低层记忆被重新有效链接,通过一种“按图索骥”的游览线索让人们有机会以动态、全视角的方式来阅读这些散布在城市环境中的历史遗存,这不由得让我们感慨于城市职能部门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和深耕文化积淀的敏锐洞察力和独具的匠心。这一种穿珠玉为璎珞的手段,将每个被“针灸”过的城市节点,以“链接”的方式共同构成了鲜活的“城市诗卷”移动的脚步穿起城市的记忆,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而它们的背景就是正在进入高层时代后不断变迁中的城市。

“都市链接”让城市集体记忆的碎片穿成了记忆项链,大量超高层和城市综合体的建设所做出的“都市填空”则以更大的力度改变着城市的面貌。城市需要被重新定义,需要被重新注入生机和活力,正如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已经深刻影响和变革了我们的生活,伴随城市的不断发展演替,人们的生活方式需要被重新塑造,超高层理所当然应该肩负起这一重要使命。

超高层完全可以不单单是耀武扬威地向高空宣战,当他们俯首低眉的时候也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携手城市曾经或正在变革着的肌理拼图,以更积极的姿态去接纳、拥抱、引领它所属的城市。

如果城市必须向高空生长,人们没有必要以卫道士的姿态去竭力阻止。探索是否有策略让它高得健康、高得亲切、高得恰如其分,引领、支撑我们变革中的城市迈向一个崭新的更加美好的纪元,才正是我们探讨超高层建筑之于城市意义的真正目的。

“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支撑着超高层建筑不断刷新它的高度纪录,但它们的大量建设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

薄宏涛:非常感谢大家能在百忙之中参与本次《城市建筑》和筑境建筑合办的学术沙龙。在城市天际线的纪录一次次被刷新之后,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沙龙来探讨超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意义。近十年,超高层建筑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曾经的300 m、400 m的高度记录早已被突破,其发展建设已经进入500 m+、600 m+,甚至于700 m+的时代。不断进步的技术手段支撑着超高层建筑不断刷新它的高度纪录,但它们的大量建设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在人文层面、社会层面,超高层究竟为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什么,也许通过今天的讨论能够碰撞出一些新的思维火花,得到崭新的启示。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在水平向度上建造的国家,但作为垂直向度建造的代表——67.3 m高的应县木塔作为中国数千年来建筑遗存中的制高点,巍然屹立至今,也说明中国人自古拥有对于达到更高高度的愿望和决心。

二十多年前,浦东小陆家嘴几乎是一片白地,但随着东方明珠塔在江口的矗立,从200 m、300 m,发展到金茂的400 m,再到环球中心的500 m,众多超高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陆家嘴成为了世界超高层建筑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而今,当我们站在苏州河河口注视遥相呼应的浦西老外滩和浦东新外滩时,总会有些问题浮现在脑海:城市的天际线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超高层会给我们生活的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海近百年来一直是中国乃至亚洲天际线高度第一的城市,这样的状态又可以清晰界定两组时间标点:20世纪20~3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饭店的83.8 m高度把持纪录达半个世纪之久,而后在小陆家嘴开发建设中,这个纪录被一再刷新。1997年,我到上海调研酒店建筑的时候,金茂还没有建成。2000年,我再到上海读研的时候,它已经优雅地矗立在小陆家嘴了。到目前为止,我都还认为金茂是中国乃至全世界造型最经典的超高层之一,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超高层的代表。其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以492 m的高度超越金茂,在不久的将来,高度纪录又要被上海中心再次刷新。800 m的哈利法塔之后,沙特的王国塔居然在向1 000 m的高度发起挑战, 这种城市天际线的变化确实是20年前我们完全不能想象到的。

所以今天想请环球中心的中方主设计师、华东院的副总建筑师党先生开启今天沙龙交流的序幕,讲讲这样一栋超高层建筑建设背的花絮。

觉木

现代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二建筑设计所副总建筑师

“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但这个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

党杰: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曾因亚洲金融风暴而暂停, 最初的设计也不是现在的高度,业主也进行过调整。我是在2003年项目重新开始后参与进来,并成为该项目的中方专业负责人,直至竣工使用。

起初项目还是挺顺利的,但中间也有一些小插曲,KPF最初设计的方案是在建筑顶端有一个圆洞,寓意是天圆地方——建筑的基座是方的,向上逐渐收缩,而且这个圆洞直径与东方明珠塔的第二个球的直径相同,中线也与之对应。但当时民间有一些声音,说建筑的形状像日本国旗,进而引发了一部分人强烈的民族情绪,这也对设计产生很大的影响。于是后来方案做了一些调整,在圆洞下部大概1/3的位置加了一个天桥,寓意”中日友好之桥”,但是大家觉得那条线(桥)从远处看还是不太明显。

日本投资方在进行业态定位时,做了很多的分析和市场调研。 当时设计了一个摩天轮一般的观览车路线,正好利用了那个圆洞, 从市场运营角度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亮点——世界上最高的观览车。 但观览车设在室内,消防是一个难点,一旦发生火灾,人员根本无法逃离,而且观览车也存在火灾时断电停运的风险,火灾的烟气上升后,会给车内人员带来极大的危险。当时日本投资方觉得这个世界最高的观览车将是运营上的亮点,也是建筑运营中主要的盈利来源,所以一直比较坚持这个想法,为此消防局专门组织了多次评审会,聘请了英国和美国的著名消防顾问对此进行研究和论证。当然最后这个方案并没有获得通过,于是进行了多轮修改,直到最终形成了现在所见的顶部方形洞的造型,这个洞是必须要开的,因为对结构的受力影响很大,另外也避免了民间对敏感话题的议论。

虽然建筑顶部的方案一直在论证和修改,但是项目的整体设计和施工一直都在按计划有序推进,日方对这种超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的管理方法确实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整个项目历时约6年,建造过程中也是一直伴随着设计修改,但整体计划制订得非常仔细和完善,一旦发生偏差会及时进行调整,而且质量控制非常严格,很多检查都是按照日本的标准执行,所以从最终建成效果来看,设计的完成度非常高。其间,中方大概有十几个人参与,而日方有近百人常驻现场,进行设计和施工的管理和监督。比较来看,国内的项目往往是虎头蛇尾,在方案设计时投入的精力较多,而到最后施工建造时,主要负责人往往已经不再参与该项目了,最多也只是在某个验收阶段出现一下,但此时设计对项目的影响已经非常弱了,这就导致了国内原创设计的完成度普遍不高。超高层建筑建造的周期较长,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相应较多,目前国内各大设计院往往追求经济效益,不可能将主持这类大型项目的设计骨干长时间置于一个项目上,这也是目前体制下很难克服的一个问题。

总之,从目前的情况看,国内的超高层建筑设计和建造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这个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

薄宏涛:谢谢党总。作为金茂大厦的中方设计单位,上海院也拥有非常丰富的超高层设计、建设经验,刘院长是否有一些感受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刘恩芳

现代设计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超高层建筑的高度正以公里为计量单位迅速发展,已无法预知人们对建筑的心理高度,但我们应该对超高层建筑有多一些的敬畏,在体现技术进步的城市文明、彰显政治经济憧憬的同时,还应考虑人的心理的认同和社会的文化的认同。”

刘恩芳:金茂大厦是我院与美国SOM公司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合作设计的超高层项目,也是改革开放后上海建设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座超高层建筑,它占据着上海黄浦江畔的极佳景观点和视觉中心。金茂大厦平面方正与切角的转换、立面收放有序又富于节奏韵律的变化,蕴涵了“中国塔”的寓意,并真实反映了大楼空间组合特点和结构体系,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内涵与现代超高层技术的完美统一。SOM公司的这个立意与构思,至今仍被广泛称道。

这充分印证了超高层建筑的建设,不仅仅是高度上的需求,还有社会文化上的需求;不仅仅是技术上、经济上的有力表现,还有人们心理认同和社会文化认同上的表现。所以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论超高层的心理高度,在中国近十几年超高层建设突飞猛进的背景下,特别是在当今超高层建筑高度的计量单位正从由百米向公里改变的今天,是一个很有趣又很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我想谈的第一点是10%与90%的关系,也就是超高层建筑的城市意义。

随着中国13亿城镇人口的快速城市化发展,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城市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据世界超高层协会的统计,中国的超高层发展数量位居全球之首。截至2012年9月,中国有239栋高度超过200 m的超高层建筑在建。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统计数据显示,排名前15位城市(香港、上海、深圳、广州、重庆、南京、大连、武汉,北京、苏州、天津、青岛、无锡、杭州、长沙)的总人口仅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0%,但高度200 m以上的超高层的数量却占全国总数量的近90%。透过这些数字,可以看到中国超高层建筑建设的现状——十几个城市就涵盖了中国绝大部分超高层建筑的建设,这与城市的政治、经济发展实力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我认为超高层建筑在中国城市中的出现以及在城市中的快速发展,是不以我们是否愿意让它出现、出现总量以及速度的意愿所改变的,而是城市多因素发展的结果,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文化心理因素,因此,正视超高层建筑的发展,在理解超高层建筑的内在的城市意义的基础上讨论城市的心理高度,更具全面的现实意义。

我想谈的第二点是关于政治经济方面的思考,即超高层建筑的象征意义。

中国近些年的超高层建筑的建设速度如此之快,一方面是城市本身发展对集约化土地利用的需要、技术进步的体现以及经济发展驱动的表征,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作为经济的高度反映以及城市标志的政治象征的意义。超高层建筑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的象征的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所以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评判这种快速化的超高层城市发展?超高层的发展有没有极限?除了在技术上的支撑和挑战之外,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没有极限?

我想谈的第三点是如何构建安全美好的图景,即超高层建筑的心理高度。

如果我们的城市发展到没有超高层建筑就表现不出“发展”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层面也在发生着变化。超高层从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空间的角度,具有节约用地、资源集约的优势,但美国“911”事件之后,人们对建筑的心理承受高度有所降低,之后随着迪拜建设高度超千米的超高层建筑引领了新一轮建设高潮,人们对超高层高度的心理承受力似乎又开始提高。

探讨超高层建筑的心理高度,应该从其使用者和被强加使用的城市市民的角度去思考。因此,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也就是结构、消防、交通、生活等技术问题解决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人们对其高度的心理认同。

同时,超高层建筑群的布局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走访欧洲小镇时,每到一处都会登上广场的高塔,欣赏环绕塔楼周围尽在眼底的城市形态和肌理,感受和体味城市的精神。如果规划没有处理好这种群体的空间关系,当我们登上一座高层建筑环顾四周满目都是无序或同样的建筑时,高度在一个城市中作为生活中心的意义将荡然无存。

超高层建筑的高度正以公里为计量单位迅速发展,已无法预知人们对建筑的心理高度,但我们应该对超高层建筑有多一些的敬畏,在体现技术进步的城市文明、彰显政治经济憧憬的同时,还应考虑人的心理的认同和社会的文化的认同。

薄宏涛:我们知道超高层建筑的第一波建设高潮是在美国,接下来集中于东亚,然后是西亚。当我们通过上海城市的变化来审视超高层建筑对城市天际线的勾勒和它的城市意义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里面存在着一种文化观的比较。作为仅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 美国并不深厚的文化积淀没有成为其超高层建设道路上的羁绊,而在欧洲超高层的总量始终是在有克制地增长。德国gmp事务所近几年在中国也参与了大量的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设计工作,想请吴总谈谈作为纯正血统的老牌德国事务所,是怎么以欧洲的设计理念对待东亚地区的城市超高层建设的热潮的。

吴蔚

gmp中国区合伙人,首席代表

“在全世界范围内,欧洲对高层建筑一直持谨慎的态度,中国现在正在处于高层建筑的兴奋期,还没有考虑到反思,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等这个兴奋劲过了之后,人们会从多方面考虑,比如节能、城市肌理、城市空间等方面,对它进行一定的反思。”

吴蔚:2006年的时候我去意大利托斯卡纳(Tuscany)的塔城圣季米尼亚诺(San Gimignano)参观,感触很深。实际上这些塔是中世纪时建造者对自己家族声望、权力、财富宣誓的一种表现方式。这种心理状态,好像到今天还在延续。我们事务所在国内很多大城市都参与过重点项目的单体设计或者城市设计,比如上海的临港新城是以多层为主的新城设计。曾有一段时间,有领导提出要在靠近东海大桥的位置建一个新区,要像陆家嘴一样高层林立,表现整个临港新城的辉煌。现在很多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像几个世纪以前的欧洲一样,想通过超高层来表现自己的政绩或者城市的新形象,我觉得这可能是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

去年某段时间,SOHO的外滩项目引起了上海媒体的关注。他们炮火瞄准的是潘石屹和SOHO中国,而我们作为这个项目的建筑设计单位,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但坦率地讲,在那么有限的地块里,若满足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的要求,其实建筑体量就已经确定,不可能再将其做得小一点、薄一点、通透一点。这个135 m限高、5.0的容积率所形成的规划及城市设计条件是否和外滩地区的整个风貌相符,是可以讨论的,但这个容积率是政府允许的,土地出让价也是按这个容积率计算的,这已经造成了这个题不论怎么去解,都会有不同的争议。

其实我们作为设计师也是很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德国事务所来讲,我们特别崇尚技术的先进性和最后的实施度,以超高层技术来讲,我们觉得这是人类建筑技术的最前沿,而且这个技术也越来越精细、先进、复杂。比如双层幕墙、双轿厢电梯以及越来越复杂的防火系统等,所以每当项目完成之后,我们都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另一方面,从欧洲城市的发展历史来讲,大家对高层怀有一种很复杂的心理——可以有,但是太多又可能会有问题。我记得东西德统一之后重建柏林时,有两个非常有争议的地区,一个是波茨坦广场,一个是亚历山大广场。波茨坦广场已经建起来了,而且在波茨坦广场,高层和超高层的设计非常谨慎,也经过激烈的争论;而有点像曼哈顿翻版的亚历山大广场项目,迟迟未动,除了政治、经济的原因之外,就是大家对超高层的不确定,不确知完成之后对城市的影响会有多大。所以,我们以建筑师的身份在做超高层项目的时候会有一种兴奋和喜悦,但是如果我们有机会做城市设计或规划的时候,我们并不彻底反对超高层,但不认为超高层建筑是解决城市目前复杂问题的唯一手段,在我们所做的城市设计中,包括临港新城,对超高层的态度是非常谨慎的。而且我听说可能一个超高层建下来是赚不到钱的,因为经济投入很大,并且它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一个巨大的耗能体。所以我们觉得超高层可能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引起全社会的反思,但是首先必须达到这个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欧洲对高层建筑一直持谨慎的态度,中国现在正在处于高层建筑的兴奋期,还没有考虑到反思,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等这个兴奋劲过了之后,人们会从多方面考虑,比如节能、城市肌理、城市空间等方面,对它进行一定的反思。我个人预测,5年之后,中国的超高层建设可能会开始降温。

薄宏涛:从在柏林波茨坦广场的设计中,皮亚诺(Piano)的方案呈现了清晰的欧洲化的城市肌理,他并没有选择高层低密度的策略,而是用城市主义的概念重塑了一组街区,一个高密度小尺度的城市街区。皮亚诺方案的最终胜出也反映了在德国,公众对于延续城市空间肌理的重视。

从巴塞罗那的卫星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地中海沿岸向内陆区域,城市呈现出一种非常清晰的肌理退晕,从步行的小尺度到步行、马车混行的中小尺度,再到马车和汽车混行的中尺度,最后再到汽车的大尺度。由此可见,城市的肌理和城市的高度,与交通模式变更后的开发强度之间存在的清晰互动关系。

其实上,上海曾经也曾经拥有类欧洲化的城市肌理,但现在城市固有肌理已经伴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和开发强度的激增被新的大街区、大楼宇破坏掉了,在这个过程中,超高层建筑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反城市的建造案例。我想请王方戟老师来谈谈,这样的城市肌理下的高强度建筑开发是一种正向的城市作为,还是负向的对城市肌理的破坏?

王方戟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博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主持建筑师

“反思下来,我觉得视觉形象只是高层建筑的一个方面,而人在城市中与高层建筑基座间的关联程度也同样重要,这是值得大家多加关注的。”

王方戟:刚才几位老师都谈到了高层建筑在中国和欧洲的意义。我个人对这个问题没有太多积累,我想结合刚才薄总提到的高层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的关联来谈谈我的想法。

从开始专业学习,我们慢慢形成了一种对类似巴塞罗那主城区这样的城市肌理的认同感。我们认为一个相对理想的城市模型,是有亲切的城市尺度,有比较严格的街廓,并有一个一个明确的街区。不过反思下来,包括欧洲的很多当代大城市在内,大部分具有这种特征的街道其实也只是集中在中心城区那一小块地方,出了中心城,城市周围新区的模样与中国的城市新区是差不多的。

而对于亚洲城市,情形又不相同。比如东京,其实比较无序,皇居位于城中心,周围各种尺度的建筑非常无序地并列;因为在二战中遭受破坏,江户城原来的城市肌理基本消失,加上战后城市迅速扩张,造就了今天的城市格局。中国很多大城市今天的面貌,正是因为经济缓慢发展对城市建设的制约突然不再,经济迅速膨胀导致城市的无序建设形成的。要用城市肌理的理想模式来评判当代中国城市面貌,其实有点难。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无论高层还是多层,其实与城市肌理的形成没有太大的关系。毕竟大多数中国的新城区的建设很难控制形成像欧洲老城那样的街区关系。当然,对于亚洲当代城市来说,也没有必要非得从城市肌理的角度来对高层或者多层建筑进行评判。倒是它们与城市之间的确切关系、它们与城市具体地点上各种人群的关系这样的角度更值得我们探讨。比如说绝大多数上海的高层建筑并没能给地面上接近它们的人留下什么印象。能让在街道上的人感觉到它与自己有一点关系、让建筑内部与街道比较接近的,似乎只有波特曼上海商城等非常有限的几座楼。人从街道上可以很容易进入这些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加上相应的公共性功能的交叉配置,使这些建筑因其在底层的特殊布置,与城市形成了相对良好的关系。再比如香港汇丰银行,底层架空,周末很多菲佣会到那去,虽然感觉有点脏,平时利用率也不是非常高,但我觉得像这种具有一定城市性的高层建筑近地空间其实还是很少看到的。相比起来,有的高层建筑虽然造型非常华丽,但却没有考虑建筑与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比如皮亚诺在悉尼设计的两栋高层建筑,从杂志上看,细部都很好,造型也很漂亮,但在现场,我们会感觉到建筑底部空间明显的排他性。建筑再漂亮,与城市街道的关系也难有改变。其实绝大多数高层建筑都有这样的问题。反思下来,我觉得视觉形象只是高层建筑的一个方面,而人在城市中与高层建筑基座间的关联程度也同样重要,这是值得大家多加关注的。

薄宏涛:感谢王老师。的确,即便是在高强度开发的城市中,超高层,毕竟也还是从属于城市地块的城市建筑,因此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和关注它与城市之间的关联。在我们日常的设计中,如何让建筑有更好的城市性和公共性,能够让其为公众所触及和驻足,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前段时间我们有幸去参观了张斌老师设计的安亭文体活动中心,这个设计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具有公共性的城市平台,我想请张老师继续这个话题谈一谈您的感受。

张斌

致正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很大程度上超高层的发展和正常的社会运作是存在矛盾的,吴总认为5年之后大家会对此有所反思,但我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起码在中国是不太容易被反思的。”

张斌:刚才几位老师都结合各自的超高层实践经验和体会谈了很多,但我可能和王方戟老师的情况差不多——虽然没有实际的超高层设计经验,但还是有很多体会,因为生活在东亚城市圈的环境当中,也一直观察着上海疯狂的高度变化。

我觉得超高层其实是很奇怪的,它有很多矛盾的地方,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摩天楼在都市中是由资本推动所产生的奇观,当然它又会催生出人们新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比如欧洲城市是宜人的、步行尺度的、水平的城市形态,几乎全世界的传统城市都是这样,但类似于曼哈顿的城市形态突然出现之后,就像电影、漫画书中描述的那样,人们所欣赏的不再是和自然的直接关系,而是高层顶端的傲然孤立感。资本催生了一种现象,同时又带来一种社会心理的重塑,其实这样一种与自然隔离的状态,会得到多大程度的社会理解,或者技术能够实现到什么程度,都存在很大的疑问。然而这种大都市的生活状态的塑造是很成功的,从曼哈顿开始已经传遍全球,欧洲人可能对此比较谨慎,但全球资本汇聚的地方都在尝试,比如迪拜、香港、上海等。从技术的角度来讲,造1 km高的大楼应该也是没问题的,所以问题不来自于技术,更多的是社会问题。刚才吴总谈到超高层可能在开发过程中是不赚钱的,然而从总体而言,项目本身实现不了经济效益,但是它有另外的作用,比如景观(Spectacle)作用,这就使它变成了一个资本杠杆,可以融入更大层面的运作中,带来一个持续的资本积累的机会,这样的机会来自于局部的不盈利,但是它可能对于资本整体来说是非常划算的。

很多对超高层、高层密集的批判都来自于其对人的压迫,其实这种压迫并不来自于楼有多高、多密集。从我个人体验来讲,香港或东京的高楼密集区并不会让人感觉很压迫,关键在于这样的物理空间组织有没有公共性、高层密集区的近人尺度的空间如何组织。对于高层本身而言,在垂直向度上可以考虑整个城市公共生活的一体化介入,就像在曼哈顿这样的资本密集区内,利用资本的理性也可以促进超高层中的生活状态和公众相结合,比如库哈斯早期对于纽约的研究所揭示的。再比如刘宇扬老师曾给我看过的一个实例,在香港上环的一个社区中心,楼体本身很普通,但是其内部的生活状态是垂直向叠加的。其实这对超高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可能在巨大的资本聚集过程中,往往会被忽略掉。我们看上海陆家嘴的3栋超高层,其实它们已经考虑多种功能的混合,已经有高位公共空间的想法,但是这种高位公共空间是奢侈的小众化空间,不是一般老百姓都可以去的地方。当然在其低层可能有很多商业空间的引入,但对于这么大的尺度来说,更极致的探讨目前还没有进入全球的超高层操作中。曾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几年前看到的努维尔在巴黎德方斯的一个超高层方案,比较极致地尝试了如何在整个垂直向度上引入公共活动。当然,在香港已经可

还有一个问题,中国人现在热衷于做超高层,或者在规划当中会做密集的高层区,其中一个潜台词是增加土地利用率,像上海这样的城市似乎一定要这样做。其实我们看国内的状态,有超级的高度,但是整体的容积率并不高,如果把道路,隔离绿化等空间算上之后,和香港、纽约、东京的密集区比,容积率出奇的低。中国的规划体制对于道路宽度、退界、楼间距等的要求等会让土地的经济性不可能实现,这样的规划模式推导的动力源于土地的重组非常容易,我们可以把小块的土地合在一起变成大地块,大地块会带来大道路,大道路会带来大退让,从城市的经济角度来讲,这样一种机械化的推导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不合理的,完全没有经济性可言,随着土地的超常规急速升值,这种模式将不可承受。我觉得这是国内超高层运作中非常奇怪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件只有在中国或中东才会经常看到的现象,比如在某新区规划中,会忽然出现鹤立鸡群的高楼,我认为这在规划层面也是非常奇怪的。同样两块地,隔着一条街,一边是5的容积率,另一边却是10的容积率,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这也是土地重组的便利性带来的问题,是直接通过权力赋予的某种差值,而这个差值并不是正常逻辑上的结果,而完全是从空间构图角度出发的对都市景观的营造。

很大程度上超高层的发展和正常的社会运作是存在矛盾的,吴总认为5年之后大家会对此有所反思,但我觉得还是比较困难的,起码在中国是不太容易被反思的,因为超高层这件事在中国做起来太容易,没有太大的困惑,它的成本会被平摊在整个城市当中,不会因为个别案例引起反思,所以我觉得可能会有某种疯狂的动力去继续推动这件事。

薄宏涛:知道中国存在一种现象,就是会组织政府职能部门出国参观、考察,地点一般都会选择些所谓代表世界城市发展潮流和先进理念的地区,比如迪拜。但我觉得迪拜并不是纯粹按照正常城市发展模式建设的,在常年持有石油红利的背景下,它的国家经济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城市的发展。因此我觉得它的发展有些无序、失控。但这样失控的城市模型却被中国很多三、四线城市,甚至于一、二线城市的领导拿来当作样本学习,这就变成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其实不如学习和研究一下曼哈顿或者芝加哥的街区,能够更清晰了解被标准土地尺度划分的街区形态背后,土地价格和容积率控制对城市形态的影响

上海的城市肌理同样存在类似迪拜式的发展不确定性,浦东新区就呈现这样一种大、中、小肌理拼接并置的奇怪状态,中间没有过渡。这是由我们自上而下的城市规划带来的,完全不像巴塞罗那样,根据车行系统运动速度的变化,慢慢自下而上产生的。接下来我想请陈院长来谈谈,在规划层面如何控制这种肌理的无序跳跃、如何解决高强度开发的超高层和城市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

陈卫杰

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建筑师其实是以接到高层建筑项目为荣的,并且会尽全力把它设计好,但同时又会批判说建这么多高层建筑不好,我理解这个自相矛盾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状——一方面对非理想化的东西普遍接受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批判的。”

陈卫杰:建筑师其实是以接到高层建筑项目为荣的,并且会尽全力把它设计好,但同时又会批判说建这么多高层建筑不好,我理解这个自相矛盾反映了当前的社会现状——方面对非理想化的东西普遍接受的,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批判的。

我觉得迪拜其实和上海等中国一线城市非常像,都是资本推动型的,就是说资本需要什么,就会出现什么,而且它的操纵模式和中国的也很像。迪拜是家族性的,一切都听从国王的命令,下设有一个机构(相当于中国政府成立的公司),所有的金棕榈和哈利法塔等都是由它来推动的;中国是由政府主导的。所以,迪拜和中国的区别就在于资本以及资本流通的渠道不同。大家都说迪拜除了高度什么都没有,但是当走在迪拜的城市中,会发现哈利法塔下面的多层、低层建筑还是很有趣的,在那里可以喝茶、喝咖啡、抽阿拉伯的水烟,这比看哈利法塔有趣得多,和想象的非常不同。

回到高层建筑对于我们这个区域或者国家来说是否需要的问题上,我觉得是需要的。因为刚才也讲到高层建筑是高效利用土地的方式之一,当然能高到什么程度,我们正在做一些技术性的判断和研究,比如说高层建筑对该地区的系统性支撑有没有压力,有些是看得到的,比如交通,有些是看不到的,比如地下的市政管线。但这些研究有一些模糊性,很难讲超过这个标准就不能做,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

其实城市的发展是与国家的政策相关的。中国的城市发展经过了几轮变化,曾经积极发展小城市,后来发展特大城市,现在是发展城市群,也就是说,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解决不了整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问题。当然我们现在谈论前十年、二十年的城市建设,主导的意见不会是赞赏性的,因为已经看到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遗漏点。

去年我去了迪拜深切感受到,金融危机给迪拜带来巨大的影响,很多高层建筑都停止了建设。而阿布扎比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其实迪拜一直以来的发展都比阿布扎比要弱一些,阿布扎比的财团非常厉害,它的石油储量也比迪拜要多得多,所以迪拜的哈利法塔后来是阿布扎比的财团接过来继续做的。我觉得迪拜不是一个可亲近的城市,但是阿布扎比却不一样,它现在正在做的两件事情我觉得很值得学习。一个是叫作“马斯达尔”的项目,想营造一个沙漠高温环境里的生态城,从建筑材料、建筑技术等方面都做了相应的研究,一期里面专门设置了一所学校,除了有常规的大学教育之外,更重要的目的是进行生态城的研究。另外一个是萨迪亚特岛的建设,没有通过集聚的高层区来塑造城市,只是做了四个大型的文化建筑,包括博物馆、艺术馆等,而且都是由一线明星建筑师主持设计,当然这也是一个营销策略,但却是另外一个方向,我觉得比一味地做建筑高度要好。同样的两个阿联酋海湾城市,我觉得阿布扎比的建设要理性得多,迪拜追求的是速度和高度,当然它吸引的眼球可能更多,但我们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需要反思,可能从技术上的反思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也许需要从更深层次的政策层面去反思,这样才能有助于达到理性城市。

薄宏涛:之前的讨论可能偏重于高层的城市意义,下面的讨论更倾向于现代超高层的形象、设计策略,包括能够提供城市公共性的技术策略等问题。刚才我们讲欧洲对超高层还是有非常严格的控制,但反过来在低层建筑的设计策略里面我们会发现一些非常耐人寻味的变化,十几年前的一些设计手法,在现在的评价体系里面,可能已经变得有些陈旧和落伍了,这实际与现代主义之后的设计思路和手法的变迁有很大的关联。正好冯路先生在这方面做过很多研究,我想请他谈一谈。

冯路

无样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关于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我认为如果按照当前的城市规划模式,先划分格网型道路和土地,然后将土地出让,那么摩天楼就是这种城市规划模式以及相关土地发展模式的极限。”

冯路:我一边听一边想,找了几个关键词,觉得还挺有意思的。

第一个,是context,文脉。我想从个人比较直接的体会讲起,讲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例子。刚才大家提到了努维尔在巴塞罗那的塔,当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感觉非常糟糕,因为之前还沉醉在巴塞罗那多层高密度、非常街区化的尺度中,突然一个巨大的塔楼闯入视野,而且形状和颜色都很猛烈。巴塞罗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层高密度、尺度宜人、均质化的欧洲城市的空间形态,突然出现的这座塔楼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它与整个城市的文脉是对立的。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迪拜最高的哈利法塔,我在迪拜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距离它大约还有200 m远,但是仍然需要仰视,几乎要平视天空,却没有让我生厌,因为这正是我期待中的情形。像迪拜这样的城市,更似超大型的主题乐园,它没有因循一步一步的传统发展之路,因而它的规划模式与很多城市并不一样。在这样乐园型的城市里,城市的肌理不重要,它的故事就是散点式的各种主题。所以,我认为超高层塔楼视觉上的感受跟城市的文脉有很大关系。

第二个,是“反城市”。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说摩天楼是垂直城市,这显然把城市简单化了,但其实仔细想想,我认为摩天楼并不是“反城市”的。如果我们回到起点追溯,城市大多是聚集的产物,是作为贸易聚集点发展而来的,大家汇聚到一起进行交易,然后其他配套服务设施逐渐出现,最终形成城市,当然也有一些城市是从保护领地等需求发展而来的。所以城市出现和形成的动机并不是给人住的,而是作为一个有特定的最大化聚集功能的地方。当然城市发展到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聚集场所。但是如果追溯到形成的动因,我觉得摩天楼是城市功能需求的一个极端。

第三个,它是现代性图景的反映。前面有老师说到,在城市置高点看到的城市感觉不一样,这其实是现代性带来的人对整个世界的观看视角的变化。在古典时期,大部分普通人很难有机会在一个特定的高点位置总览城市,所以那个时候城市的规划建设都是靠水平的轴线来控制。但是工业时代之后,其实是航天器发明之后,人们可以从高空俯瞰城市,并且获得城市航拍影像,人们对城市的体验和控制因而发生完全改变。特别是在现代之后,城市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在地面的高度,人们很难获得对城市的全景式认知,但是在高空,特别是城市最高的建筑顶层,可以获得一种对城市全景的控制感。与此同时,以纽约为代表形成了一种现代性的典型范例,判断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就要看它像不像纽约,因而高层建筑其实起到反映现代性的图景的作用。

另外也提到了资本。如果按照韦伯的理论来看,资本的起点其实是理性的。说到很多超高层不赚钱好像违背了资本的理性,但我个人认为,虽然资本主义本身是理性的运转模式,但是盖房子不是由虚拟的资本所决定的,而是由资本家或者拥有支配资本的权力者决定的,人往往是非理性的,所以有时候非理性的因素反而更突出了。

关于高层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我认为如果按照当前的城市规划模式,先划分格网型道路和土地,然后将土地出让,那么摩天楼就是这种城市规划模式以及相关土地发展模式的极限。这也是个必然,因为每个地块面积是限定的,想扩容就只能向高处延伸。所以只有换一种规划模式才能突破建筑只能向高处发展的建设模式。

对于纽约式现代性图景的追逐,本来欧洲是不太热衷的,但是自2000年之后,他们反而有了一点热情,而在美国的欲望却不再那么强烈。这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超高层时代应该是以金融业和地产业为主的财富增长模式,而现在美国最有影响力的企业是微软、苹果、facebook,都是生产非实体的虚拟产品,他们的总部都很巨大但都不是超高层建筑,而是环境优美的办公园区,这种空间模式体现了他们对于“现代”、“未来”的理解。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跟随的仍然是早期的观念。

关于刚才薄总说到的现在的建筑形式比较喜欢扭一扭的问题,其实很好理解。如果说建筑在工业时代发生了革命的话,那就是结构模式和建造方式的革命,这也让建筑形式完全不一样了。这种涉及建筑本质问题的转变,现在因为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或许有了新的可能,但目前还没有成熟到可以完全改变世界的阶段。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建筑师想有些创新,就只能在表皮上做点文章(当然这个表皮指的不是装饰贴面,而是整个表皮的structure),借助计算机产生一些要通过非手工画图或者非手工画图思维产生的形状来展现一种新的状态,或许有一部分建筑师对这种可能的趋势有非常迫切的向往,希望尝试走在时代的最前方。这种对于“新”的渴望,其实也正是现代性的后果。

薄宏涛:其实从上海中心引出了数字化设计的话题,它影响了整体设计的形象、施工,甚至建造逻辑和设计哲学,应该说上海中心从设计到施工的组织安排,BlM系统的应用都体现出了数字化设计对于未来建筑设计构思及实施的推动。正如当时Gensler曾经提到的诸如“金茂是past,环球是contemporary,而中心是future”之类的观点。袁烽老师是数字化设计领域的专家,我想请袁烽老师谈谈对这方面的评价。

袁烽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未来的时代应该提高建筑性能,以及提升人们生活方式与质量,所以我想建筑的下一个时代应该是新的生态自然复合生活体验的时代。”

袁烽:我觉得现在人们比较喜欢用一些新词,“参数化”就是近几年的一个时髦词。“参数化”已经成为被过度消费或曲解的概念。其实,在中国建筑界,不管谈到理论还是实践,都缺少一些基本的脉络(context)。我们谈及“参数化”时更多的是对应一种图像或形式范式,但实际上,其背后是更深层的技术革命与设计理念、建造方式与社会分工的潜移默化的革命。超高层建筑的未来无疑不可离开“参数化”,但其内涵决不仅局限于形式层面。

今天的主题实际上在探讨一个建筑类型的社会现象。为了明确讨论的对象,首先应该对超高层建筑有一个界定,日本、美国、中国对超高层(摩天楼)的界定都不一样,美国的界定是在300 m以上,中国是超过100 m,从前面讨论的陆家嘴的3栋楼来看,更接近美国的界定,是超级摩天楼概念。

纵观摩天楼的历史发展,有3个阶段。首先,是象征(Symbolic)时代。最早建造超高层来自对人类欲望的征服,完全表现的是高度带来的一种象征意义,比如意大利的塔城、埃及140多米的金字塔、中国的布达拉宫(中国第一个超高层)。如果从历史角度来看,超高层建筑是人们对脱离地心能力极限的向往,而这种追求所带来的结果是技术的突飞猛进与精进发展,尤其在工业化革命阶段达到空前繁荣。所以在象征时代,超高层建筑的目的其实非常清楚,它不是功能的好坏,而是能力的体现,包括政治能力和资本能力,所以在这个阶段,它是为权力服务的。

第二个阶段,是库哈斯在1978年写的《疯狂的纽约》(Delirious New York)里面提到的另外一种图景——建筑打破了象征意义,可以采用多标准层,拥有多功能。建筑的意义是形式追随资本,在这种情况下,人对高层建筑的外形其实并没有过多关注,而是体验游走在内胆中的新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由资本的密集、高密度带来的。第一阶段强调的是高层低密度,像20世纪20年代柯布西耶提出的“明日城市”一样,而库哈斯的语境是高层高密度,我觉得这是一个飞跃。在这个变化过程中涉及了资本的问题、生活方式的问题,以及超高层建筑在这个阶段由外形转向内胆,追求的是内在的全新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在对比洛杉矶和曼哈顿的生活方式时,虽然都是均质状态,但洛杉矶是蔓延式的低层高密度,曼哈顿是高层高密度,曼哈顿的均质享受的是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20世纪20、30年代正是代表着未来。我觉得从第二阶段反思超高层建筑,其实库哈斯在1978年的总结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对一种全新生活模式的思考,它带给我们一种完全不同的对建筑的态度,它是内胆式的,完全是由功能主导的生活方式。

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超高层的理解。看了库哈斯在2011年写的《Project Japan An Oral History of Metabolists》这本对日本新陈代谢回顾的书之后,反观中国的现状,我们的超高层建筑是介于象征时代和库哈斯语境之间的。第一,我们的超高层建筑大都是请老外来设计的,这是别人输出的东西。第二,谁来做决策?中国还是政治做决策。我们在政治面前没有办法,在资本面前力量也很微弱.但是我们应该能够对现在做的事情做出正确的诠释和理解,而不是参照美国、欧洲来做事情。

未来的时代应该提高建筑性能,以及提升人们生活方式与质量,所以我想建筑的下一个时代应该是新的生态自然复合生活体验的时代。虽然现在很多开发公司打超高层的牌子是为了拿地,通过吸引政府的注意来平衡土地的成本,但是新的模式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和政府的互动。另外,还应该包括与建筑产业的互动。当我们反思传统产业的时候,是否想到未来产业可以带来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从手工业到工业再到未来的数字建造业,是否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产业发展机会。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理论和设计风格的变化其实是时代前行的必然结果。我们关注的是,在这种革命背景下,建筑类型可否有一种革命,建筑方式是否也有一种革命?上海中心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借鉴意义是通过这个项目实现了技术的飞跃,因为它运用BIM系统彻底提升了我们的建筑建造方式。所以,超高层的未来其实不限于“参数化”。

薄宏涛:谢谢袁老师,这正是我们希望的通过这样一个沙龙能够揭示出一些表象之后的东西。如果说一种新的技术革命或者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带来的仅是形式上的变化的话,那它是过于浅表了,它的背后必定有更深层的建构哲学存在。接下来请戴春老师继续这个话题。

戴春

《时代建筑》杂志责任编辑,主编助理时代建筑图书出版工作室主任

“其实超高层建筑是个必然现象,尤其在东亚国家,资本在不断汇集,资本的汇集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超高层或者是大面积的造城运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不只有上海的陆家嘴,还有天津的于家堡。”

戴春:讨论超高层建筑的城市意义,这可能是我们身处这个快速增长的国度特别关心的。其实超高层建筑是个必然现象,尤其在东亚国家,资本在不断汇集,资本的汇集需要一定的表达方式,可能是超高层或者是大面积的造城运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中国不只有上海的陆家嘴,还有天津的于家堡。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很多中国城市的政府领导去考察了国外的城市之后,就想要在自己城市中某个地方也建一个CBD,所以就会造成整个城市为了摊平这个资本和政治的需求而付出巨大的代价。未来还会有很多城市继续这样做,而且中国的特色就是各大城市都向一线城市学习。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内肯定会继续建设,带来社会问题是必然的。张斌和袁烽都提到了库哈斯的研究,其实国外还有很多学者在研究超高层带来的社会问题。当纽约的双塔被炸毁之后,在整个建筑界,甚至整个社会领域,对如何建高层、未来高层会怎么样,都有过深刻的讨论,不仅是在技术和建造领域,还包括整个开发领域

建筑师也尝试对这个问题做出回应,Steven Holl在北京当代MOMA中的尝试是把一些社会功能放到空中连接起来,这就是一种回应的方式。另外,CCTV为什么是那样的形式,实际上我们大众领域的流传是比较异化的。库哈斯的设计是跟双子塔有关的,他是想建立一个空中的连接。我比较同意袁烽的说法,在中国建成的超高层建筑回应了很多技术问题,CCTV就解决了两座塔楼之间如何连接的问题,我觉得这可能正是我们思考的高层建筑的未来。而建筑师则应该思考如何通过设计与社会学者合作,让建筑更加合理,能够解决未来城市所带来的问题。

另外,我想到一个关于设计方面的问题,就是高层建筑对于城市的贡献。很多建筑师还是更关注超高层建筑的总体形态,忽略其底层对城市的影响,其实这个空间对于城市生活的贡献会更大。一些建筑师考虑到这个问题,会通过一些方式让高层建筑与城市生活发生更多的连接,甚至让城市生活直接进入到建筑中,比如广州的当代美术馆,设计者将美术馆放在了整个高层居住建筑的上面,让人们一定要走到上面去才能发生公共活动。我觉得高层建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回应它带来的社会问题。

薄宏涛:超高层建筑解决城市问题的同时一并带来了城市危机,设计师们都在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崭新的破局之道。在广州塔设计竞赛的时候, MAD把800 m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弯折;Steven Holl则在做深圳万科大梅沙中心的时候提出水平摩天楼的概念。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如何把城市生活在垂直向度上引入建筑让它有更强的公共性的同时,也在探讨水平向度或者其他方式的介入。近些年DC国际在这个领域也进行了非常多的课题探索,接下来请冯总谈谈。

冯炜

DC国际城市设计总监

“因为中国地少人多,所以需要建高层来解放一些土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但高层或者超高层的建设量是如何确定的,其实我觉得标准特别模糊。”

冯炜:刚才听到大家从技术、文化、社会等不同角度对高层建筑进行了阐述,有很多例子是地标性的建筑,具有象征意义,但除了这些地标性的建筑之外,我们的城市的平均高度也在增长。前段时间我们做了一些保障性住房项目,政府要求保障性用房不能建多层。住宅市场多层的产品在减少.建别墅有独特的市场需求,但为什么不能建多层呢?其实还是受柯布西耶的光明城理论的影响。因为中国地少人多,所以需要建高层来解放一些土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但高层或者超高层的建设量是如何确定的,其实我觉得标准特别模糊。

在实际做项目的过程中,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楼盖多高跟模型比例有关系,1:1 000的模型会比1:2 000的模型更有气势,比如一个项目要是做了1:2 000的模型,领导觉得没有效果,就总会提出楼再高点的要求。还有一次我们做一个办公楼的项目,原定建筑高度为100 m,后来领导决定盖超高层,高度增至170 m,我们本以为多出来的70 m的部分可能没有人租,结果施工图刚完成时就被预定满了。在中国当前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领导也都是跃进式的思维模式了。所以在中国,有很多非理性的因素影响着高层建筑的发展。

房子占地面积小就会解放土地,如果把这个逻辑应用到极致,像某部电影中描述的立体城市那样,人们都住在建筑的顶端,汽车在层层交错的桥一般的道路上行驶,地面对于居民来讲已经没有意义,成为尘土覆盖、垃圾充斥的“地狱”,真到了这种程度的话,节约土地就变成放弃土地了。前段时间,有很多关于立体城市的报道,介绍了一些学者通过研究、测算和模拟最后得出容积率是1 0的过程。这个数字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一个飞跃性的突破,真正运行时还会遭遇到各种问题,所以我认为这个飞跃还是要慢慢地实现。

另外,如果未来只发展立体城市的话,会不会丧失多样性?如果真的建立体城市,只有大型设计院才能参与进去,而且还需要大型开发商、运营商和物业,那么小业主、个人、小团体如何在这个营造过程中有发言权和参与权?

我在之前的公司曾做过一个高层建筑的概念方案,基地前面是一个酒吧,后面是一块空地。因为和中国的规划管理模式并不一样,没有容积率、退让等限制,完全自由发挥,只有规划部门和业主之间的博弈,所以各种奇思怪想都释放出来,目的不是为了实施,而是为了博弈取得砝码。我当时被指派了一个任务,先做一个超高层,我把酒吧留在那,然后整个高层架空在酒吧之上,当时还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室外电梯,在30层的高度看外面是20世纪的天际线,往下走看到的则是多层的城市空间,再往下走看到的是酒吧,这个电梯就变成了一个时间的隧道。

上学的时候老师教高层建筑设计时,说只要注意三点就行,第一个是标准层,强调的是功能;第二个是帽子,强调的是形象;第三个是基座,其实强调的就是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但是如果置身于一个立体城市中,这些概念和关系可能完全超出了建筑师以往的想象。

薄宏涛:在刚才探讨的过程中,有3种城市密度呈现:低层高密、高层低密、高层高密,作为亚洲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的香港,在6.5 km的高空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湾两侧的城市图景,当高度下降到700 m时发生了有趣的变化,在上环到中环之间的高密度高层建筑间我们可以发现许多细小的带状联系纽带——天桥。正好前段时间去香港出差,我需要通过这些天桥步行到快速轨道站去机场,因此有了体验这些城市纽带的经历。一路顺着城市高架系统(或者说是属于人性尺度的、在高层高密度的群楼之间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行进的过程中会获得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与香港类似,从400 m的高空看曼哈顿,在传统的高层高密度区域里由原有的高架铁路和高架桥的废弃体形成的高线公园,也能创造出一种非常宜人的城市公共生活环境。上海现在也在做同样的改变,有了陆家嘴环(空中步道)之后的陆家嘴明显比以前变得可爱了一些,以前建筑彼此之间太过疏离。

运用一种建筑的技术手段让高层建筑、高层高密度区域的城市公共性变得更强,这似乎正是一种有效遏制超高层逆城市化的手段。刘宇扬老师在南京路上做了一系列的社会服务网点,实际上如果把这些网点的水平连接并旋转90°之后,和我们在高层建筑中希望通过公共空间达到的城市公共性具有很高的一致性。针对这一点请宇扬兄来聊一聊建筑师运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使我们的城市在高层高密度的环境下变得更加可爱。

刘宇扬

刘宇扬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香港大学上海中心荣誉副教授

“讲到高层与地面的关系,可能更好的比喻是高层像树一样,它的根基扎在地下,从地下吸收养分,它的根部有多大决定了它能盖多高。高层跟城市的关系实际上在于它与基础设施的连接度。”

刘宇扬:我在上海一开始的实践是小尺度的,但关注的议题一直跟城市、公共空间相关。前不久我在香港出差,去看铜锣湾一栋KPF最新设计的高层。但我到了后,实际上根本看不到那个高层的整体外形,因为它完全被挤在许多高层当中。

我想用三个城市和三部关于城市的电影,来谈谈我对于高层高密度的理解、对于城市的观察以及一些个人的体验,并延伸到建筑实践的层面。也就是说,在无法改变政策、资本的条件下,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从我开始工作以来,第一个住过的大城市是纽约。《Metropolis》这部电影是1927年德国导演Fritz Lang拍的,这个电影很清晰地描述了地上、地下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其实映射的就是纽约这个城市。当时我在纽约的SOM事务所工作,负责的项目是曼哈顿的一栋超高层建筑,我们设计团队就4个人,当然还有很多技术顾问。我们除了对立面、顶冠等方面的设计花费了大量精力之外,一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了处理这个高层的底部,研究它跟地下空间如何衔接,因为这个高层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纽约中央车站的轨道之上。中央车站地区的地下实际是一个超大的架空层,所有高层建筑的基础必须穿过中央车站原有的钢结构基础。而在设计上,从高层建筑的大堂内也可以直接进入地铁空间。我的感触是整个城市在运作,地上和地下是紧密连接的两个部分。

后来我到了香港,主要的工作是教学和研究。刚开始我发现我的研究生在他们本科毕业实习的一年里会做很多高层项目,但是在学校的课程里,并没有针对高密度城市建筑作很系统性的教学,后来学校重新调整了城市、技术、建构、人居等层面的设计课程,我具体负责了城市这部分。众所周知,香港的地铁是非常成熟的系统,地铁所有相关的设计都是由地铁公司来主导,所以很容易做到所有地铁出入口的协调,但它的一层到三层是属于各个地块的部分,因此建筑师的机会在于地面上二层、三层人行通道的连接。这里面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在20世纪的70~80年代,香港经济最蓬勃发展的时候,中环有一系列的用地是属于置地集团的,置地开始在几栋楼之间做了一些空中连廊,并把它变成了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之后的香港,在城市规划时,都要求建筑商采取空中连廊的方式与其他楼盘进行连接。在这里,我会想到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电影主要阐述的是在尖沙嘴的重庆大厦里面错综复杂的空间关系和社区关系,人到了里面完全像到了一个新的城市。香港在回归之前,拆除了九龙城寨,那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一种垂直城市的模式,我觉得这可能是香港这种高密度城市带给我们的启示。当然这里跟之前几位老师讲到的库哈斯早年对曼哈顿的研究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突破了高层关于形象、技术的考虑,而强调它的功能,以及功能的混合性与复杂性。另外在香港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地铁跟城市的关系,香港的地铁公司是全世界唯一赚钱的地铁公司,但它赚的钱不是来自于乘客的票钱,而是来自于地上物业开发的收入,这个模式在全世界也是比较少有的。我知道近年来国内有些城市。比如上海,也开始探索在地铁上建构高密度的开发模式,研究地上、地下紧密结合的关系,并通过高层开发的资金来支持整个城市的地铁系统发展。

我2006年选择来上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我怀念一种水平方向、有里弄空间的城市尺度,上海这方面比较像我的故乡台北,但在一片低层高密度的城区中又会发现一些高层。通过这几年在上海居住和工作的观察,我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上海之所以能够保留一些里弄,正因为有高层在旁边,这两者是并存的关系,高层带来的经济活力,带来的办公、居住的需求能够让低层的社区保持更新的能力。关于上海的电影,我想到的是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我觉得上海在中国的城市里面,历史感比较强。它的历史感不在于时间的长度,而在于经历过中国现代化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被压缩在一百年之内,在这段时间中有很多历史建筑保留了下来,但也有许多被拆除,同时又有更多的新建筑、高层建筑产生了。从这个角度来看,上海的高层建筑既不是像巴塞罗那的那样,在人们的预期中是不应该出现高层,但也不是像迪拜那样,就一定会出现高层。它其实是很矛盾的,我们既要接受它的存在,同时也要很谨慎地去思考。过去已经建成的可能无法改变,但是新建的也许可以像香港那样,每隔30年拆一栋高层并在同样的地方盖一栋两倍高的。在上海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不要再把里弄拆掉去盖高层,而是在原有高层的基础上,采取一些高层更新的模式。

讲到建筑师的实际操作,我觉得如果把高层比喻为人的话,我们以前会说它穿的衣服、戴的帽子很重要,但讲到高层与地面的关系,可能更好的比喻是高层像树一样,它的根基扎在地下,从地下吸收养分,它的根部有多大决定了它能盖多高。高层跟城市的关系实际上在于它与基础设施的连接度。

上一篇:天云洞之旅作文600字下一篇:化妆品消费者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