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2024-05-16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精选6篇)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篇1

2024年奥运会在巴黎举行,巴黎是法国的首都,也是法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具有世界五个国际大都市之城,而其余四个城市分别是纽约、伦敦、东京、香港。下面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巴黎奥运会部分比赛项目吧!

1.竞走混合团体赛

新增竞走混合团体赛,关于竞走混合团体赛的比赛距离和参赛人数,国际田联将于12月提交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而中国女子竞走一直处于世界顶尖的水平,统治力极强。像里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冠军就是刘虹。3月20日,全国竞走锦标赛暨奥运会选拔赛,杨家玉以1小时23分49秒成绩夺冠,刘虹紧随其后以1小时24分27秒获得亚军,两人均打破了原世界纪录。

2.男、女水翼风筝板

世界帆联官方网站10日消息,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男、女水翼风筝板成为2024年巴黎奥运会帆船竞赛项目。至此,巴黎奥运会10个帆船竞赛项目全部确定,分别为:男子水翼帆板iQFoil级、女子水翼帆板iQFoil级、男子帆船49er级、女子帆船49erFX级、男子帆船激光级、女子帆船激光雷迪尔级、男子水翼风筝板、女子水翼风筝板、男女混合帆船诺卡拉17级、男女混合帆船470级。

另外,还调整了现代五项项目,90分钟内在一个馆内完成全部比赛,比赛依次是马术20分钟,击剑15分钟,游泳20分钟和15分钟的激光跑。其中,还增设了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四个大项。

举办奥运会的条件是什么?

第一,国家必须有举办奥运会的经济实力。

第二,国家必须政治稳定,社会稳定。

第三,国家一定是体育大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

第四,国家必须有举办大型运动会的经验,能够办好这个盛会。

第五,国家必须有举办奥运会的设施。

举办奥运会的权利是指举办某届奥运会的权利。奥林匹克奥运会是由这座城市主办的。过去,一个国家的几个城市可以同时申请主办某一届奥运会。现在国际奥委会已经修改了这一规定:申请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将由该城市的官方机构提交给国际奥委会,并得到国家奥委会的同意。当几个城市同时申请时,国际奥委会将举行一次会议来选择其中。这种会议必须在非候选城市的国家举行,这些国家通常至少在六年前选择。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篇2

1 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

对于电力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控模式来说,其都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来执行。在年度管控的过程中,都应解决“管什么”、“管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管”等三个问题。在电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化管理部门对企业的年度重点工作的上述三个问题应进行明确。故在年度重点工作的管控模式中,应对权责的分工、协同关系以及管控等内容进行明确。

1.1 组织结构

在执行各项管理制度之前,都应对各项职责情况进行界定。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一个全方位的管控组织结构,即应涵盖管理层、业务管理部门以及信息管理部门。同时,为了能够对企业的重点工作进行有效的管控,企业应建立信息化建设的决策机构,定期的开展会议,来行使一些权力。

在业务管理部门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提出信息化支撑需求。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将业务部分的内容进行确定和纵向业务的职能管理。在信息管理部门,应制定日常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规范,制定关于信息技术标准,方便重点工作的处理。

1.2 管控协同分析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重点工作的需要,需要各个信息管理部门、业务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应的单位协同,进而开展工作。构建协同管控模式是通过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创建由战略、运营以及文化等构成的各个模块。只有创建这样的管控体系,才能提高电力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的处理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协同理论,在不同的阶段,协同的特点会有所不同,则应该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进行管控协同工作的开展。通过对大量的电力企业进行调研,对影响管控协同模式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将这些影响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外部因素,一类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上级部门的意志和要求以及同类地区的典范作用产生的压力。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信息部门的影响力、应用范围以及相关技术的成熟度等因素。故在管控模式的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管控模式的区别对关键因素的影响设计出不同的管控协同方式。

1.3 管控协同设计

信息化模式下的电力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的管控模式是通过权力分配来完成管控的决策等内容。结合上述影响管控协同的因素以及各个部门的工作界面,能够形成不同的管控协同设计方案。根据电力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的内容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模式。

1.3.1 规划阶段

由于在该阶段主要目标是确定重点工作的规划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应相符合,且能够符合企业的整体发展规划。故在该阶段的管控工作内容涉及到确定各项资源、相应的预算以及目标等工作。

1.3.2 研发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确定信息化系统研发成果,满足业务部门的各个需求。在研发阶段,关键点是信息化技术。主要的管控内容涉及到重点工作的需求分析以及优先顺序的确定。故在该阶段分工相对是较为明显的。

1.3.3 实施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确定信息化的实施结果能够达到业务方面的需求。在实施阶段,管控的内容涵盖了系统调试以及培训等各方面的工作。在系统调试的过程中,在系统部署完成后,应需进行进一步的调试。对于应用培训等工作,可能涉及到非常多的工作人员,故应需相关的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负责,同时由信息部门进行协同。

1.3.4 验收阶段

在该阶段,主要是对信息化系统处理年度重点工作的情况进行验收,检验其是否已完成最初设定的目标,资料是否齐全。

2 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设计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工作管控分析应包括信息化技术标准、信息化项目架构等内容。选择什么样的维度是管控模式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在管控模式的设计过程中,主要考虑到架构以及标准等内容。在落实到具体的重点工作时,管控模式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应全面的考虑企业内部的文化、各方面的数据等因素,从而使各项管控工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所调整。

2.1 结构管控

企业架构包括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这几个架构分别都有不同的用处。总的来说,通过所制定的工作目标,立足于各项信息化规划,借助于架构管控,保证信息化在规划、设计以及建设等各个环节遵守各个要求。

2.2 标准管控

在工作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通过标准管控,创建信息化标准统一的管理机制。通过该标准机制的创建,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设计以及开发等各个环节有效的审核,实现信息的统一规范化管理。

3 信息化管理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的保障

3.1 技术保障

要想使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有效的贯彻起来,应得到完善的技术系统支持。企业应该提高信息化水平。一方面,建立专门的技术团队为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及时地解决在生产系统中所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应对应聘人员进行选择时,应进行严格地把关,不仅要考虑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量,还应考虑该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对于应聘进来的员工,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从而提醒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应注意的具体事项,使员工了解当前规范中所要求的内容及规定,进而提高员工专业知识能力,避免出现错误。

3.2 制度保障

有效的制度体系是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运营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的体系中,应明确分配各个则责任人,使责任更加具体化。同时,所创建的管理体系应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自我完善机制能够针对实际的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效果评估是在针对管理体系在执行一段时间后,看看体系的执行效果,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以及还需要哪些改进的地方,其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适应性、责任、可维护以及反应评估。改进功能主要是在引进新的技术基础上对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进行改变,主要涉及流程和体系结构的改进。

4 结语

基于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的是结合了信息化优点的一种创新管理方式,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当前重点工作在管理过程中的缺陷,使其应用前景较为广泛。因此,本文首先从组织结构、管控协同分析以及管控协同设计三方面阐述了基于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其次,从架构和标准设计两方面对基于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的设计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技术保证以及制度保障两方面分析了基于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体系的运行保障。本文的研究只是对信息化模式下的重点工作管控模式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希望本文的研究有助于为其他学者提供参考,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摘要:在对年度重点工作管控体系分析的基础上,对重点工作管控模式进行了研究。该模式不仅在理论上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应用性较强。

关键词:信息化,电力企业,重点工作,管控模式

参考文献

[1]姚玮.电力企业信息安全全生命周期管控[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5(8):94-99.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篇3

报告称, 至少过去十年里, 中国一直是棉花、大豆、油菜籽、大麦、豆油和棕榈油净进口国。自2008/09年度以来, 中国也开始成为猪肉、牛肉、玉米、小麦、菜籽粕和菜籽油净进口国, 并于2011/12年度以来成为大米净进口国。

报告称, 未来十年里中国仍将是全球头号大豆进口国, 到2024年时, 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将占到全球进口总量的71%, 高于目前的65%。中国的棉花进口量也将比目前的偏低水平增长一倍以上, 不过仍要低于2011/12年度的创纪录高点。到2024年时, 中国以及香港的牛肉和猪肉净进口量将分别增长71%和41%。中国是禽肉净出口国, 到2024年时禽肉出口量可能增长12%。

近来中国的进口贸易已经对部分交易量偏低的谷物造成显著影响, 其中包括大麦和高粱。过去三年里, 中国一跃成为全球主要的高粱进口国, 2013/14年度的进口量达到420万吨, 因为高粱是玉米的低成本替代品, 未来十年里中国仍将是主要的高粱进口国。2012/13年度中国的大麦进口量为220万吨, 到了2013/14年度, 进口增长一倍, 达到490万吨, 到2024年大麦进口可能依然庞大。大麦需求来自饲料行业以及啤酒加工行业。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篇4

获得满足微电子封装要求的高颗粒体积百分含量(Vp >0.6)复合材料的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尽量压紧颗粒使其达到最大的理论密度。实验结果表明等径球随机排列时的体积比随挤压条件的不同而在0.59到0.64之间变化,当采用不规则的颗粒成型时Vp还会降低。本工作采用具有两种粒径分布的SiC制备预制体,通过挤压铸造制备SiCp/2024 Al 复合材料,并研究预制体氧化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1 实验过程和方法

实验用基体合金采用2024Al合金,其成分为Al-3.8Cu-1.5Mg-0.5Si-0.5Fe-0.3~0.9Mn-0.25Zn-0.15Ti-0.1Cr(质量分数/%)。磨料级SiC颗粒购于北京砂轮厂,其颗粒尺寸分别为10μm和200μm。将粒径为200μm 的SiC粗颗粒与10μm的细颗粒按不同比例配料,球磨混合24h后烘干,用ϕ60mm模具干压成形,成形压力为100MPa。然后经1100℃,4h氧化处理,使SiC颗粒表面生成SiO2氧化层,并利用SiO2的粘接作用提高预制体强度。采用具有最高陶瓷体积含量的坯体作为复合材料的预制体;同时采用相同的颗粒配比和成形工艺制备了未经氧化处理的SiC预制体。利用上述两种预制体,采用挤压铸造工艺制得复合材料(75%SiCp/2024Al,体积分数),其中预制体预热温度为590℃,铝合金浇注温度为850℃,铸造压力为65MPa,保压时间5min。

复合材料密度根据国标GB1966-96采用阿基米德排水法测试。采用三点弯曲法测试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试样尺寸为36 mm×4 mm×3mm,跨距为30mm,压头移动速度0.5mm/min。断裂韧性测试采用单边缺口梁法,试样尺为寸30 mm×2.5 mm×5mm ,切口深度为2.5mm,跨距20mm,压头移动速度0.05mm/min。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断口进行观察。

2 结果分析与讨论

2.1 双峰粒子级配密度

对200μm与10μm两种粒径SiC颗粒按不同配比制得的预制体进行体积含量的测试,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只有粗颗粒时预制体中陶瓷体积含量为60%,随细颗粒的加入,预制体中陶瓷体积含量逐渐增加,当细颗粒质量分数达到20%时,陶瓷体含量达到最大值75%,比仅有粗颗粒时提高了25%。此后再增加细颗粒含量,预制体中陶瓷体积含量开始下降。

Spaepen F[7]研究得出相同粒径的颗粒随机排列时的体积比在0.59到0.64之间变化,要得到高颗粒体积百分含量的实际有效的方法是使用不同粒径的颗粒,并且细颗粒与粗颗粒的粒径比要小于临界值0.154[8]。J M Molina等人[9]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利用细颗粒的质量分数为30%左右的SiC混合物可以得到了陶瓷体积百分含量为85%的预制体。本研究中,细颗粒与粗颗粒的粒径比要小于临界值,但由于颗粒形状不规则,不能保证理想排列,使得最终预制体中实际陶瓷体积百分含量低于85%。同时,由于粗颗粒具有较宽的粒度分布,使得本研究中细颗粒质量分数为20%时坯体的陶瓷体积含量就达到最大值,与J M Molina等人的研究结果略有不同。

2.2 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形貌

氧化处理及未氧化处理的预制体经挤压铸造后获得的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形貌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两者都是以粗颗粒为骨架,细颗粒和铝合金基体填充在粗颗粒骨架间隙中。两种复合材料均可见一定孔隙,而氧化处理后所得的复合材料的孔隙略高于未氧化处理的。由于粗细颗粒的混合使孔径分布不均匀,在挤压浸渗过程中,金属液填充性变差,合金液会优先沿着大孔隙渗入而越过小孔隙,从而出现个别小孔隙不能完全填充的情况。而在氧化处理过程中,在SiC颗粒表面生成SiO2膜,将颗粒连接起来,这虽然

提高了预制体的强度,但也使得某些细小孔隙变得封闭起来,在进行挤压铸造时,铝合金液无法渗入,从而导致孔洞生成,所以预制体经过氧化处理后,所得的复合材料孔隙较未氧化处理的多。

2.3 力学性能

表1为两种复合材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预制体经氧化处理后,抗弯强度与断裂韧性均有所下降,尤其是抗弯强度从288MPa下降到173MPa,而硬度基本相同。与基体合金相比,陶瓷颗粒的引入使硬度有很大提高,但是复合材料断裂韧性大大降低。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失效主要包括陶瓷颗粒断裂、陶瓷/基体界面解离和基体断裂三种形式。

图3 为复合材料断口在SEM下的显微形貌。从图3可以看出,两种复合材料的失效形式基本相同,主要是粗颗粒的脆性断裂和细颗粒与金属基体之间的界面解离两种失效模式。

本工作研究的复合材料由两相构成:塑性较好的合金基体和硬质的SiC颗粒。因此,两相之间存在热弹性不协调,尤其是在界面附近区域;这导致两相内部产生交互应力,这一交互应力导致基体内除统计位错以外形成几何位错。SiC的膨胀系数为5.4×10-6/K,而铝合金的热膨胀系数为20×10-6/K,两者相差很大,SiC颗粒与合金热膨胀系数的巨大差异导致基体内产生较大的热残余应力,残余应力进一步导致位错的生成。上述因素导致复合材料比基体应该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屈服应力和断裂应力,这在早期的研究中已采用不同模型进行了分析[10,11,12,13]。 本实验中,由于陶瓷体积含量已达到75%,此时制备过程中的热失配非常大,反而导致基体性能下降。并且所采用的粗SiC颗粒粒径达到200μm,增强效果不好,同时粗颗粒本身已经含有裂纹,这将对复合材料的变形行为产生较大负面影响。

由于粗SiC颗粒中裂纹的存在,当颗粒受到某临界应力(颗粒断裂应力)时,很可能会发生破碎。含裂纹SiC颗粒的断裂应力可由下述方程估算[14]:

undefined

式中:E是SiC的弹性模量,为480GPa,γs是固体表面能,约为0.1J/m2。ρt为裂纹尖端半径,a0是SiC晶格常数,c为裂纹长度。假设某一极端尖锐裂纹,即ρt=a0,裂纹长度2.5μm,SiC断裂应力为219MPa;若裂纹足够钝化,ρt=4a0,裂纹长度10μm,断裂应力则变为346MPa。本工作采用200μm的粗SiC颗粒与10μm的细SiC颗粒作为增强体。粗颗粒内部存在大量裂纹,裂纹长度彼此也不尽相同。假设裂纹最小长度大约为2μm, 裂纹尖端直径4a0,则SiC颗粒断裂应力为438MPa,若某些颗粒具有较大的裂纹(约5~10μm),那么SiC颗粒断裂应力将更低。这些计算表明SiC颗粒将在某临界值以上的应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复合材料的基体的强度高于单一SiC颗粒(含裂纹)的临界断裂应力,由于热弹性不协调,裂纹将在界面处生成,并很容易穿过含有裂纹的SiC颗粒。换句话说,复合材料中SiC颗粒的存在使裂纹更容易扩展,而没有对铝合金充分发挥强化效果。

另一方面,从显微组织形貌上看,复合材料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孔隙缺陷,这将导致复合材料强度和断裂韧性较低。并且氧化处理工艺使得复合材料具有更多的孔隙,因此预制体经氧化处理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均低于未氧化处理的复合材料。

硬度是材料抵抗压入变形能力的综合表现。陶瓷颗粒的引入导致复合材料硬度较金属基体明显提高。在金属基复合材料中,材料的硬度与基体的性能、界面结合强度、陶瓷种类及含量、预制体强度等多种因素相关。在本研究中,导致复合材料硬度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材料内部缺陷数量,二是预制体强度。由于SiC陶瓷颗粒体积含量较高,因此硬度测试时,陶瓷颗粒承担大部分载荷。预制体经氧化处理后,强度较未氧化处理的预制提高,陶瓷颗粒之间具有一定的连接强度,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抵抗压入变形的能力,即有利于提高硬度;但是氧化处理又导致复合材料内部缺陷增多,这将降低复合才材料的硬度。以上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两种复合材料硬度差别不大。

3 结论

(1)用粒径为200μm的粗SiC颗粒与10μm的细颗粒进行混合,当细颗粒质量分数为20%时,100MPa干压成形得到预制体中陶瓷体积含量达到最大值75%。

(2)陶瓷体积分数为75%的未氧化处理的预制体经挤压铸造所得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达到288MPa,断裂韧性达到8.7MPa·m1/2。复合材料的失效主要是由于粗颗粒的解理断裂和细颗粒与金属基体间的界面解离。

(3)预制体经氧化处理后所得的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较未氧化处理的有所降低,但硬度变化不大,HRA约为70。

摘要:采用干压成形将200μm与10μm的SiC颗粒按不同配比混合制得多孔陶瓷预制体,当粗、细颗粒质量比为8∶2时,预制体相对密度达到最大值75%。采用挤压铸造工艺制得陶瓷含量为75%的SiC/2024Al复合材料,研究了预制体氧化处理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未氧化处理的预制体经挤压铸造所得的复合材料抗弯强度达到288MPa,断裂韧性达到8.7MPa.m1/2;预制体经氧化处理后所得的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较未氧化处理的有所降低,但硬度变化不大,HRA约为70。复合材料失效破坏的主要机制是SiC大颗粒解理断裂和小颗粒与金属基体界面解离。

2024年度信息工作计划 篇5

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硬度高、耐磨性好,特别适用于航空部件。随着工业应用对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膜要求的不断提高[1],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工艺也不断改进,如氧化电源由直流或交流发展到直流叠加脉冲[2,3,4],通过改变氧化电源的脉冲参数减少氧化过程中的产热量,提高氧化膜的生长速度;电解液体系也由单一的硫酸转变为硫酸、有机酸及含有其他添加剂的混合体系[5,6,7,8,9],用以改善氧化膜的质量。过去,对硬质阳极氧化工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膜向基材内外生长规律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本工作以2024铝合金为例,在以硫酸为主的三酸体系中,研究了脉冲参数的变化对常温硬质阳极氧化膜生长规律的影响,探索了硬氧化膜的生长趋势和生长规律,以期为铝合金活门衬套类偶件的加工设计提供参考。

1 试 验

1.1 基材预处理

基材为2024铝合金,尺寸为50 mm×25 mm×1 mm,其化学成分见表1。预处理:有机溶剂常规除油→水洗→碱蚀(50~60 g/L NaOH,45~60 ℃,2~5 min)→水洗→出光[15%~25%(体积比)HNO3,室温,60 s]→水洗。

1.2 硬质阳极氧化

三酸体系硬质阳极氧化:183 g/L硫酸,20 g/L草酸,40 g/L酒石酸,温度15 ℃,氧化时间40 min。电参数:氧化电流密度为1.0~3.0 A/dm2,占空比50%~90%,脉冲频率为5~25 Hz,脉冲幅值为10%~50%,保持氧化膜厚度为(50±2) μm。

采用传统的单一硫酸硬质阳极氧化工艺,对三酸体系的氧化膜生长规律进行验证。电解液为183 g/L硫酸,温度(-6~-3) ℃,氧化时间40 min,供电方式及电参数设置与三酸体系相同。

1.3 检测分析

(1)氧化膜向基体内生长厚度及比例

用345数字式涡流测厚仪测量试片正反不同点硬质阳极氧化膜的厚度,并取平均值δ(测量误差为±1 μm)。用外径千分尺测量氧化前后的试样厚度d1,d2(测量误差为±5 μm)。图1为膜层厚度测量示意图。氧化膜向内生长厚度及比例按下列公式计算:

氧化膜向基体外生长厚度δ1=(d2-d1)/2

氧化膜向基材内生长厚度δ2=δ-δ1

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内膜比)θ=(δ2/δ)×100%

(2)表面形貌及结构

利用QUANTA-2000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所带能谱仪观察并分析氧化膜的表面形貌[10]和组成结构。

2 结果与讨论

2.1 氧化膜生长规律的理论基础

铝氧化膜的分子体积是铝基体的1.5倍[11],即在氧化膜生长过程中每消耗1.0体积铝基体,就会生成1.5体积的氧化膜,而新的氧化膜是在基体/氧化膜界面形成的,若以未氧化的基材面为基准面,则膜层向内生长的厚度应该占总厚度的66.7%。铝合金阳极氧化膜层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膜层的溶解,即氧化膜的形成是2种不同的反应同时进行的结果:一种是电化学反应,即电解液通电后,在铝基材的表面形成一层Al2O3的氧化膜,反应式:

2OH- -2e→ H2O + O2- (1)

2Al3+ + 3O2- → Al2O3 + Q (2)

6OH- + 2Al3+ → 3H2O+Al2O3 +Q (3)

另一种是化学反应,电解液对铝和氧化膜均有溶解作用,反应式:

2Al + 6H+ → 2Al3++3H2 (4)

Al2O3 +6H+ → 2Al3+ + 3H2O (5)

电化学反应发生在铝/氧化膜界面,由反应式(1)~(3)可知电化学反应速度除与该界面O2-及OH-浓度有关外,还与外加的电流密度大小有关,电流密度越大,氧化膜的生长速度越大,越有利于内膜增厚。化学溶解发生在氧化膜/溶液的界面,与电解液的本体浓度、温度及时间有关,因电解液的本体浓度是一定的,因此电解液对氧化膜的化学溶解作用只与时间和温度有关,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对氧化膜的化学溶解作用越明显,而化学溶解作用会降低外膜厚度。

2.2 电参数对氧化膜生长规律的影响

2.2.1 电流密度和脉冲幅值

保持其他条件不变,不同电流密度和脉冲幅值时氧化膜的生长规律见图2。由图2可知:θ值均大于54%,即内膜厚度大于外膜厚度,且θ值的极值差分别为6%和8%;随着电流密度和脉冲幅值的增加,内膜厚度占总膜厚比例均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这是因为在脉冲频率、占空比固定的情况下,脉冲幅值变化对硬质阳极氧化工艺的影响就等同于阳极电流密度变化产生的影响[12]。

氧化膜厚度又可用δ=δ1 + δ2=KIt表示(式中K为比例常数,I和t表示阳极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当电流密度在1~2 A/dm2时,氧化膜的生长速度较小,内膜的生长速度较慢,即δ2较小,同时由反应式(2),(3)可知,放出的热量较少,电解液温度变化不大,对氧化膜的化学溶解作用较小,在一定的δ条件下,则δ1增大,所以θ值是逐渐降低的;电流密度在2~3 A/dm2内,氧化膜的电化学作用加剧,有利于δ2的增厚,同时导致放出的热量增多,使电解液的温度升高,使化学溶解作用加强,从而使外膜厚度δ1降低,氧化膜总厚度δ一定,则θ值比例上升。脉冲幅值在10%~30%内变化时,氧化膜的电化学反应速度逐渐增加,生成一定厚度δ氧化膜的时间缩短,导致电解液对氧化膜的化学溶解作用减少,外膜厚度δ1增加,使θ值比例下降;脉冲幅值在30%~50%时,氧化膜的电化学溶解速度继续增大,氧化膜的生成速度增加,反应式(2)、(3)进行较快,使得产生的热量Q较多,导致电解液温度升高,使氧化膜的化学溶解速度也增大,外膜厚度δ1降低,θ值比例上升。

2.2.2 脉冲频率

频率对氧化膜生长规律的影响见图3。由图3可知,θ值均大于50%,即内膜厚度大于外膜厚度,且θ极值差为8%;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内膜厚度占总膜厚比例逐渐增大。这是因为在其他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在一定的脉冲频率范围内,提高脉冲频率,增加了时间周期内的放电能量,加快了氧化膜的成膜速度,降低膜层孔隙率,使膜层更致密;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反应式(2),(3)加剧,产生的Q增多,导致氧化膜与溶液界面温度升高,加剧了氧化膜的化学溶解,使外膜厚度δ1减小,从而使内膜比例θ值上升。

2.2.3 脉冲占空比

脉冲占空比对氧化膜生长规律的影响见图4。由图4可知:θ值均大于54%,即内膜厚度大于外膜厚度,且θ值的极值差为6%;随着占空比的提高,内膜厚度占总膜厚的比例先增后减。这是因为在较低占空比下进行硬质阳极氧化时,外加电流作用时间较短[13],使化学反应速度降低,不利于膜层的增长,使δ2降低,在δ一定时,θ值较低;在较高占空比情况下,外加电流作用时间过长,反应式(2),(3)进行较快,反应放出的热量Q较多,界面冷却缓冲时间较短,试样表面来不及散热,周边槽液的温度升高,加大了对氧化膜的溶解作用,使δ1降低,θ值上升。当占空比为50%~70%时,随着占空比的增加,电化学反应速度相对加快,使δ2加大,在δ一定时,则θ值的比例上升;当占空比为70%~90%时,电流持续的时间较长,使得反应式(2),(3)一直进行,则生成一定厚度δ氧化膜的时间降低,电解液对氧化膜的化学溶解时间较少,使外膜厚度δ1升高,导致内膜比例θ值降低。

2.3 硬质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及结构

2.3.1 表面形貌

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最大时不同电参数下硬质阳极氧化膜的表面形貌分别见图5。由图5可看出:氧化膜表面均有凹凸不平的圆形孔洞分布,且直径范围在几百纳米到几微米之间,这可能是电解液对氧化膜的溶解作用导致,或者由于部分杂质相溶解与基体氧化膜脱离而形成氧化膜凹坑[4];图5b孔径较其他3种更大一些,可能是由于频率增大时,电流持续的时间较短且电流较大,导致电场对氧化膜的助溶作用增强,使氧化膜的孔径增大。

2.3.2 结构

图6为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最大时的XRD谱。由图6可知,在电流密度、频率、占空比和脉冲幅值条件下氧化膜的XRD谱基本一致,说明电参数的变化并不能改变氧化膜层的结构;在2θ为20°~35°附近时均出现一个馒头峰,而39°,45°及65°附近出现的均为铝基材的衍射峰,说明所形成的膜层均是非晶结构。

2.4 单一硫酸体系的验证

以单一硫酸体系中电参数变化出现的膜向内生长的比例对三酸体系硬质阳极氧化膜生长规律加以验证,单一硫酸体系氧化膜向内生长的比例见表2。由表2可看出,在单一的低温硫酸体系中,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均处于52%~62%,随电流密度、脉冲占空比及脉冲幅值的逐渐升高,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是先增加再减少,但氧化膜向内生长比例是随着脉冲频率的升高而升高,此规律与三酸体系的规律相吻合。

3 结 论

(1)无论是三酸体系还是单一硫酸体系,2024铝合金硬质阳极氧化过程中膜层向基体内生长总是大于向基体外生长的厚度,向内生长比例为 51%~64%。

法定会计年度危害会计信息质量 篇6

人为地划分会计年度,不仅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和披露的及时性,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1999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上通过了新修订的《会计法》,于2000年7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第十一条规定:“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也许很多人认为,会计年度理所应当就是日历年度,或者即使不是,也无非是挑个日子而已,不会有什么大的差别,其实不然。法定会计年度不仅危害会计信息质量及其披露的及时性,而且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首先,最佳会计年度的选择,应当与公司的生产周期相一致。

最佳会计年度的选择与公司的生产周期相一致,以使财务报表能够完整地反映一家公司的完整生产经营周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会计信息质量,取决于很多因素,但会计分期,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假设一家公司从开门营业到关门大吉,中间没有会计分期,那么用公司清算后获得的现金扣除公司开业之初投入现金后的差额便为该公司盈利或者亏损,这是最准确的会计计量。可一旦把一家公司持续经营过程人为地分期分段切开来计算盈利,由于收入和费用的确认、计量、分配都会存在诸多人为因素,计量的结果就不一定那么准确了。

例如,饮料生产企业,其生产和销售旺季是在每年的6~11月,12月以后渐入淡季,直至次年4月,开始准备下一个旺季,所以为了完整地反映它一个周期的盈利或亏损情况,最好的会计年度划分就应当是4月1日至次年的3月31日。对很多商业零售类公司来说,农历春节,往往是一年的高峰,而春节过后就转入淡季,因此会计年度选在3月1日到次年2月28日也许正好合适。这样按照生产经营周期计量的相关收入、费用和利润,显然就会比人为的日历年度分期要来得更准确。现实中很多企业的生产周期都可能与日历年度不同,因此强制性的以日历年度为会计分期,人为地就会把企业生产周期切割得支离破碎,从而致使会计信息不能准确表述公司一个完整生产周期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其次,法定会计年度影响审计质量。

由于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会计年度被人为限定在了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所以所有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都必须在次年的4月30日前完成审计和信息披露。这样的规定就使得会计师必须在每年4月30日之前完成本该一年做完的公司年报审计工作。工作高度集中在前4个月,而剩下的8个月基本无事可干。或者换过来,如果把这些上市公司的年度均匀分散在年度内各个月份,那么现在4个会计师干的活也许只要配备一个会计师就可以做了,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本来就缺高质量会计师的国家来说,意义至关重大。

第三,法定会计年度影响董事会决策质量。

由于上市公司既要赶年报,又要赶审计,还要赶董事会和年度披露的日程安排,再加之如果这期间恰逢公司的业务高峰,那么很多工作流程便会流于形式。按照证券监管机构的规范要求,董事会会议材料至少需提前10天送达与会人员,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部分公司在董事会的前一天晚上仍在赶做年报。如果与会董事不能在会前充分消化这些年报资料,董事会的决策质量可想而知,而公司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也不得不受影响。

第四,法定会计年度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和证券市场规范。

年度报告是公司信息量披露的最大报告,国内国际,概莫能外。因此,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对公司年报的监管是慎之又慎。因为证券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信息博弈的市场。防止信息提前泄漏,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是各国证券监管机构努力的方向。但由于所有公司年报披露都集中在前4个月,这就难免使部分公司的年报披露时间拖到了一个季度之后而不能及时公布。所谓夜长梦多,年报披露耽误的时间越长,那么年报内容被提前泄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从而影响市场公平。另外,把所有公司的年度报告都集中在1~4月份来披露,这也会导致市场对公司信息的消化不良,而接下来市场又出现7~8个月的信息真空。这种暴饮暴食,显然也不利于证券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人为地划分会计年度的弊端已被业界认知多年,可是迄今为止仍未看到进行改革的提案。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无论监管机构,还是投资者,抑或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似乎对此都已司空见惯,甚至麻木。将这一问题提上议程,真正的完善解决,我想这也许是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的重要一步。

上一篇:考情介绍下一篇:我的奋斗,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_励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