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故事

2024-06-02

学生故事(精选8篇)

学生故事 篇1

小学生感恩故事-[小学生感恩故事]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

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书《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这本书极让我感动。

其中有一篇讲一位母亲生下了一个没有耳朵,先天残缺的男孩,只有采取手术的办法来改变这种状况。母亲的头发长到披肩的时候捐献耳朵给男孩。男孩一直不明白:“是谁给了我耳朵?”直到母亲去世,他才知道是母亲给了他耳朵, 但是他已经无法给以任何的补偿。读完这个使我感受到母爱是伟大的。

《鞋》里的父亲为了送儿子到遥远 的城市上学买了一双廉价的皮鞋,那是父亲生平第一次买鞋,怕穿布鞋到学校被人瞧不起,怕儿子尴尬;儿子在城市上学念书除了兼职赚来自己的学费也赚来了送给父亲的一双真正的皮鞋,父亲接过皮鞋时哭得像个小孩,因为儿子长大了,儿子理解了父亲的苦心,那双皮鞋父亲一次也没舍得穿,“那是小五子的心。”

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故事是一位名叫苏丹的妈妈为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付尽自己的一生。小学生感恩故事苏丹为了照顾妈妈,付出了别人想不到的艰辛,而她是这样说的:“照顾她,不是报恩,而是爱她,是她用无私的爱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更使我懂得去爱人。小学生感恩故事”看到这里的时候,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哭了。

从这几篇文章里让我感受倒了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是母亲您给予了我生命,教育我成人,让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感谢您!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将来报答你们。我永远都无法忘掉对母亲的那一份情……

学生故事 篇2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用事例教育学生能使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故事”则不能乱用, 要针对不同的问题, 选择适当的故事。下面作如下五点分析:

一、当学生不愿防治疾病时

当学生不愿防病时, 就用“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扁鹊在前三次见蔡桓公时, 都劝他治病, 但桓公三次都不愿治疗。第四次见面时, 桓公恳切地请扁鹊治病, 扁鹊却远离他, 因为桓公的病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了。

二、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时

当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信心时, 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有一位年轻男人, 他天天都唉声叹气说:“我这一世注定是穷的。”另一位老名人知道后, 问他:“如果你甘愿让我割断你一节手指, 甘愿让我割一只手, 甘愿让我把你变成80岁的老头, 甘愿让我把你置于死地分别赔给你一万元、十万元、一百万元、一千万元, 可以吗?”青年人对每一种都不甘愿。于是老名人便说:“据此, 你本身隐藏着一千万元, 怎能说你注定是穷的呢?”那青年终于对自己充满信心了。

三、当学生考试之前过于紧张时

当学生考试之前过于紧张时, 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古时候, 有两位秀才上京应考, 都在路上恰好遇到别人扛棺材。其中一个大感晦气, 心头闷闷不乐, 结果名落孙山;另一个则暗自高兴, 因为他觉得:棺材棺材, 有官有财, 是个好兆头, 他精神爽快, 文思泉涌, 果然一举成名。所以考试之前要轻装上阵, 不要从坏方面想, 这样会考出水平, 甚至发挥得好。

四、当学生认为读书无用时

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学生。有一位富翁, 娶了两个没文化的媳妇, 他瞧不起她们。有一次, 特意叫她们上街买三件东西, 分别是:“纸包火”、“纸裹风”、“下穿上”。她俩寻了大半天, 全街都找遍, 可是都没买着。回来半路歇凉时, 恰巧遇到一位读中学的姑娘。姑娘解释说:“纸包火就是灯笼”, “纸裹风就是纸扇”, “下穿上就是帽子”。她们将此东西买回后, 果然得到富翁的称赞。当富翁知道是聪明的姑娘想出的办法后, 决定不惜一切地娶姑娘作为自己的三媳妇, 三媳妇还替富翁排忧解难。有一次, 富翁被县官难倒, 县官要富翁完成下面三项任务:第一项是“取几个公鸡蛋”, 第二项是“称出海水有多重”, 第三项是“量出地球有多大”。富翁想了几天, 都无法完成, 其他家属也没有办法, 那时, 只有三媳妇自告奋勇地走进县府一一解决。答法分别是:1.家公在家生孩子了, 叫我来代替, 用此方法驳倒“取几个公鸡蛋”这一项。2.县官, 我给你一个杯, 请你先派人量一量整海的水, 有多少杯, 我再算出海水的总重量。3.县官, 我请你先量一量地球的半径, 我再给你算出地球的面积。此时县官哑口无言, 不得不佩服她, 免了其家公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读书能使人聪明。

五、当学生认为写作文无材料可写时

当学生写作无材料时, 告诉他们作家老舍曾在路边招呼过路人吃粥、喝茶, 再要求他们给他讲故事, 讲典故, 讲名句, 然后才让他们离开。这使老舍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 写起文章来易如反掌。学生也可借鉴一下。

六、当学生懒学习, 懒于干活时

当学生懒于学习、懒于上学、懒于干活时, 便用下面的故事来教育学生。一个成年男人, 因为岳父去世, 他妻子要离开家办丧事, 她离开家之前做两个大饼挂在他的脖子上, 前一个, 后一个, 让丈夫一饿就吃, 他吃完前面那个后, 就懒得挪后面那个来吃, 只好活活饿死了。如果他稍微挪一挪, 都不会饿死, 正如孟子那句话“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育学生不能贪图安乐。

留学生的故事 篇3

香港学生选择留学主要由于移民或失意于本地的公开试,九七之后,随着移民热潮减退,以及大学学额增加,留学人数渐趋减少。在内地,情况并不一样,社会“没有给年轻一代留下太多的发展空间”,于是出国是“无数中国青年平凡、无聊、黯淡生活中的一线亮光”,留学便成为出国的手段。

由于留学的动机不同,香港学生和内地学生在异乡过着不一样的校园生活。香港学生大多以尽快完成学业为目标,不惜Overload(增选科目)、修读SummerCourses(暑期课程),务求把课程缩短半年、甚至一年,早日回港与家人团聚和工作。相反,内地学生则千方百计延迟毕业,以保持学生身份,藉此留在外国。转校、转专业是方法之一,钱宁慨叹:“读书的学生,为了奖学金,常常从一个大学转到另一个大学;访问学者,为了在美国呆下去,不得不一年换一个地方。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无奈,这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定的生活总使异国生活所特有的飘浮无根的感觉更加深重。

“打工”才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在钱宁的采访个案中,不少硕士生、博士生、学者一面在高等学府里做专业研究,一面在学府外做低下的工作,例如洗碗碟、送外卖、抬死人、收垃圾、带孩子等。

香港学生就幸福得多了,不仅不需为经济操心,而且,在纽约、费城、温哥华、多伦多等富裕城市,开名贵轿车上学的,大不乏人。

留学的动机不同,毕业后的去留抉择亦迥异。记得初到加拿大时,一位来自上海的工程硕士生问我“你还回去吗”,香港学生大都跟我一样,觉得这问题没什么大不了,毕业后,有兴趣的话,把履历寄给大公司碰碰运气,运气不好,便返港找工作。然而,我这位朋友的答案是“一定不能回去”,因为她出国前向亲友借了一大笔学费和生活费,若回国内工作,一辈子也无法还清债项。我刚读到一份香港浸会大学的中国薪酬调查报告,其中助理工程师和货车司机二项,最令人诧异,在上海开货车的司机年薪可高达三万元人民币,而在上海工作的助理工程师最高薪的,只得二万四千多元人民币;若纵观全国,货车司机年薪可达四万二千六百二十元人民币,助理工程师最高的年薪亦不超过四万元人民币。所以,她选择“留”是可理解的。我认同钱宁所说:“留学生最终留在海外生活,显然不仅仅是因为西方国家‘民主自由’的吸引,更主要的是因为发达社会的‘物质的诱惑’。”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显然不应该是一种罪过。

追求“美国梦”——家庭、孩子、汽车、狗和稳定的工作,不单是美国人的目标,也是留学生的目标。

留在美国,并取得绿卡的,是否等于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美国人?答案乃“不是”。钱宁透过他的访问,归纳出一个叫人难以置信的现象——“海外生活实际上是很易培养一个人的爱国情操的,其效果往往远胜于国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的确,在海外,就连平素“政治冷感”的香港学生也对祖国特别关注。然而,这种爱国情操,至少包含两个条件:

(一)祖国越抽象越容易爱,一旦具体了,爱起来就困难了。

(二)祖国越遥远越容易爱,一旦近了,爱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种虚拟的爱,归根究底,似乎与国内的青年争相出国同出一气。

钱宁在《留学美国》的开端和结尾都提及留学先驱容闳,他说:“从个人角度来说,容闳的一生可以说是一个悲剧。他带着梦想回国,并为这些梦想的实现百折不挠地奋斗了一生,最后却看着自己所有的梦想一个个的破灭。”容闳坚信留学教育是中国复兴的真正希望,可惜,终他一生,亦无法目睹这梦想的实现;到今天,无数留学生的情感在归留之间纠缠不清,更是容闳当年所料不及的。

学生故事 篇4

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经书回到长安,重到磨房会见驴子朋友。

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云霄的山岭,凌云的冰雪,壮阔的波澜„„神话般的一切,让驴子听了大为惊异、好生羡慕!

驴子惊叹到:“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是大体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生涯再遥远也在你的脚下。一定要选择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以终为始,这样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像马一样,看到广阔的世界!

学生故事 篇5

尊敬的老师:

我很抱歉,没去上您的课。

也许有人会告诉您我去了医院——事实上,人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病——但是,坦率地说,我真的没有做好上课的准备,因为我不得不花许多精力去干某些更重要的事。……您记我逃课也好,病假也罢,反正事情发生了。

您的学生

上课铃响过,我远远地望着自己的教室,猜测着老太太收到这张假条时的神情:发怒?置之不理?我觉得那非常有趣!

课后,有同伴捎话,说老太太让我去她办公室。这时,我才发觉自己有点过分了。当我敲她办公室的门时,甚至有些害怕,尤其想到她那老式眼镜后严厉的目光更让我不安。

但老太太不在办公室。

同屋的先生向我指了指她办公桌上留下的纸条。我看着纸条,不觉有些脸红。

亲爱的学生:

学生的回忆故事:老照片的故事 篇6

那是一张在老家拍到的照片。老家,是我幼时最喜欢的乐园,有自家种的西红柿,黄瓜,玉米,茄子等等,没有农药,摘下来手一抹就能吃。照片中的我,三岁,正是充满着童真童趣的年龄。此时的我,肉呼呼的小手正紧紧地抓着一块抹布,在老家房子前的石凳上来回摩擦,一脸认真。

这张照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记得小时候去老家,第一件事便是——洗石凳。搬来一盆水,将抹布和香皂泡在水里,搅一搅,就像妈妈做菜一样,再翻一翻。在水里扑腾许久后,再将抹布拿到石头上擦洗,不停地擦,不停地搅水,重复了许多遍,才将一个石凳擦完。等两个石凳都擦完后,我满头大汗,看着这两个在我眼里一尘不染的石头,颇有成就地“嘿嘿”笑起来。而一旁的奶奶看着在一盆水里溶解的只剩一半的香皂时,哭笑不得。

你看见照片中后面的一小片玉米地了吗?那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给玉米打针”“给叶子洗澡”都是我常玩的游戏。在玉米林的对面,是一小片蔬菜园。妈妈经常摘下西红柿给我做香甜可口的糖腌西红柿,平时最不爱吃西红柿的我,一次能吃下三四个。

如今,老家照片中的地方早已变成一片废墟,没有热情的村民,没有香甜可口的糖腌西红柿,没有那被我洗的一尘不染的石凳,只有成天“突突”运作着的各种拖拉机、吊车。在那里,不会有装着我童年的老家,在未来,那里只会有一座座高楼大厦。

利用“数学故事”唤醒学生思维 篇7

一、挖掘数学知识,激发探思维意识

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 数学故事的展示, 学生会自觉地对其中的情节进行思考,从而将其演变为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由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从根本上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 想要将故事弄懂、弄清楚,从而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

比如在学习有关“指数函数”时,教师就可以用经典的历史故事“富兰克林的遗嘱”,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想要积极地弄清楚其中情节.

故事展示:著名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他死后只留下1000英镑的遗产, 然而却留给了后人几百万英镑的遗嘱 ,遗嘱的大致内容为:波士顿居民通过选举选出一个代表,由这位代表来管理着1000英镑, 将这1000英镑以每年5%的利率贷给年轻的手工业者,100年以后, 这1000英镑会增长到131000英镑. 到那个时候, 利用100000来建造公共建筑 ,剩下的31000继续生息,再过100年,这笔款会增加到4061000英镑 , 其中的1061000英镑赠与 波士顿居 民 , 剩余的由3000000英镑交于马萨诸州的公民来管理.

1000英镑让学生觉得太少 , 然而100年以后的131000英镑震撼到了学生,200年后的4061000英镑更让学生吃惊, 学生纷纷询问“怎么会这么多? ”于是开始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积极地将其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在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式子中,学生找到了其中的关系,列出了相应的指数函数, 全面细致地对指数函数进行了学习. 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们十分佩服富兰克林的聪明,也为数学的智慧而感叹.

三、攻克数学问题,促进思维交流

数学故事中的问题可以瞬间点燃学生的思维,问题的解决才是提升学生思维的关键. 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故事中的问题,在不断地观察、分析和讨论中找到故事的主题,从而进行集中攻克,并在攻克中促进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碰撞,实现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价和借鉴,在相互交融中实现思维的突破与创新.

比如在学习有关“概率”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个赌徒”的问题,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自己.

故事展示:1654年, 一个赌徒向著名的数学家帕斯卡提出了一个问题:两个人进行赌博,谁先赢m局就算赢,可以得到全部的赌金. 然而当其中一个人赢了a(a < m)局,另一个人赢了b(b < m)时,停止了继续赌博. 请问,赌金应该进行如何分配?

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主动的对其讨论,但是对后面的输赢谁也没有定论,对于后面的战况又可以分出很多种情况,在学生对问题的集体攻克中,得到了很多种不同的答案,但都是不确定的答案. 然而在探索中,学生了解到了什么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根据随机事件与必然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将其分成两类:不确定现象,就像在标准大气压下将水加热到100摄氏度不一定会沸腾一样;确定因素,就是金属导电、物体下落一样是确定的. 通过这样的故事,学生了解到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性,主动寻求必然现象与因果之间的管理, 从而掌握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认真的学习有关概率的知识,切实的帮助学生提升了自己的思维.

三、探索数学内涵,升华思维能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容易陷入知识表面化、 形式化的学习,只是记住了一些数学符号和公式,很难从根本上对数学内涵进行理解. 数学故事可以轻松的将学生 带入知识 的中心,使其在熟悉、生活化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在相互合作交流中进行猜想、辩驳、验证和归纳,从而理解每一个数学符号的深层内涵.

比如在学习有关“数理逻辑 ”的时候 ,教师就可 以利用 “理发师的故事 ”促进学生的思考交流 ,逐步探索其中的数学内涵.

故事展示:村子里有一个理发师,他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矩: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那么请问,理发师能不能给自己刮胡子呢?

学生首先被故事里的问题所吸引,都会主动想理发师到底给自己刮胡子吗? 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只给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这句话上,假设理发师给自己刮了胡子,他就成为了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显然违背了他的规矩,所以理发师是不能给自己刮胡子的. 然而, 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刮胡子,那么他就成了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按照他自己定制的规矩,他又能给自己刮胡子了. 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下,学生明白了理发师的自作聪明,还创新的造出了“只给不写作业的人写作业”这样的句子,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这就是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的“理发师悖论”,生动形象地指出了康托尔集合论中的矛盾, 推进了集合论的发展. 整个课堂学生都处在思考之中,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内涵的理解和思维的提高.

我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故事 篇8

我来自偏远农村,从小未曾出过远门。因家中生活贫苦,所以一心只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年龄很小就进入大学,生活学习上遇到一些问题。经常感到厌烦,无奈!

这是刚入学不久,一个来自较贫困省份的男生写给我的自我介绍,很具有代表性。他的详细情况是,家庭条件还不错,其父为当地一名中学教师;年龄小却比较成熟,当选为班干部,获得了新生奖学金。

在同这位同学谈心时,我注意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乐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我吸取心理咨询的一些技巧,启发引导学生考虑和分析问题,而不是教训甚至一味地教给学生如何去做,以唤起他们认识自我,改进自我的自觉性。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找该同学谈了两次,效果不错,反馈如下。

步入大学已经两个月,其间的心理变化可谓跌宕起伏。大学的一切对我都是那样陌生,那样令我好奇,我只顾眼前的景象而一味淡忘了自己的身份——学生。我曾一度迷失,陷入一种繁华和浮躁之中;后来担任了班级团支部的工作;但学习仍没有调动起来。经历了一系列的情绪波折,现已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我坚信,未来定会越走越好。

这次交谈可看出这位学生升入大学后思想上的巨大变化。由于年龄和环境的原因,学生在入校后表现出来种种的不适,这是很自然的。这需要辅导员做有心人,多多观察和发现,使学生少走弯路。谈心这种工作手段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从而引领更多的学生,走出迷茫,重建希望。

故事二:坚定信念,执着追求

我从小便梦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华东师范大学是我从小的向往,每当听闻这一名字,内心便不由泛起阵阵波澜。我终于迈进了华师大的校门,离我的梦又近了一步,我将尽全力完成学业,相信将来的人生会是美好的。

这是数学系2004级新生交来的一份自我介绍,代表了一部分同学的想法。这类学生专业思想比较牢固,有比较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对他们的引导和教育要尽力保持其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开拓他们的眼界,适时给予鼓励与指导,使他们尝试和认识到种种可能出现的挫折和困难,不断地调整对自己的定位。我让学生先谈谈近来的学习生活的一些感想,对其说到的一些小的问题或困惑慢慢加以引导,随后对其中学时候印象深刻、喜欢的老师加以描述,并联系到自己,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有所领悟。这位学生在阶段小结中写道:

转眼间,两个月的大学生活已经过去,这两个月的生活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学系的学习尽管枯燥乏味,尽管课业繁忙,但我觉得很充实有趣,为自己能在这所大学读书而自豪。数学专业很苦,我失望过,沮丧过,在同学的鼓励和自我的安慰下,我重新恢复了信心,每当我做出了一道难题就会变得十分愉悦,这是我的进步,这是我的成功。

由这一案例,我得到启发,对于专业思想比较牢的学生来说,重点是激励其斗志,坚定其学习信念,使其能够执着地追求成功。据统计,在此届师范专业新生中,像这种比较喜欢数学且愿意当老师的占大约25%左右。在专业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明确的个人爱好倾向,只是认识到了应该好好学习而已,至于将来的出路问题,学生普遍还是比较迷茫。我相信随着专业学习的进一步深入,这种情况会有所改观。

故事三:用己所长,力求卓越

在很多人看来,数学系学生情商普遍较低,但我通过近半年的观察,发现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虽然数学学科抽象难懂,但在数学系,绝不缺乏多才多艺的“能人”,他们专业学习上从不示弱,在其他方面更是毫不逊色。下面共赏一位在文学方面有感觉的同学的感悟。

没有人会相信我是一个理科生,一个数学系的学生,在我的骨子里流淌的似乎都是文学艺术和感性的因子。我尽量走文理结合,理、感性交融的道路。文学就像释放的烟花,一种虚幻闪烁的美;而数学如拔地而起的高楼,一种踏实的美,智慧的美。

徜徉在美丽的华师大校园,聆听老师的谆谆教导,结交热情的同学舍友……一切是这么美好。在华师大,我领会了“爱在华师大”的精髓,爱上华师大的一草一木,爱上同学的一颦一笑,爱上老师的诲人不倦,爱上数学的智慧玄妙之美。“爱在华师大”是一种超然的博爱,是我两个月的体悟。留下以上的只言片语,愿其成为记忆的永恒,我想一定会的。

现在的大学提倡培养复合型的人才。这位同学只是一大批多才多艺学生中的一位,对于这样的学生,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在平时的工作和交往中,注意给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我想倘若我们能培养出一大批多才多艺的数学教师,中小学生的学习会是另一番景象。

故事四:丢弃自卑,大胆前行

我童年和小学在农村度过,初中开始思考问题,未见所得。初三一年,雅致从容、心情进取而又遐想简远、永远怀念。高中三年在纷繁中度过。高三立志,但高考不理想,进了华师大。

我,来自内蒙古,对学习我永远摆在第一位。我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由于家庭困难的原因有人说我吝啬,有时为了钱的难题也放弃了很多想法。我曾经因为钱而自卑过,但我明白钱只是物质生活上的差异,更重要的是精神。

上面是两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的自我介绍。新的大学环境为贫困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但新环境比原来的环境更复杂、更充满挑战性,对认知要求更高。尤其在大学中,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衡量人的标准,特长、社会活动、家庭背景、人际关系等都纳入了一个立体的社会评价机制之中。以前单纯的学习优异便不能成为优秀的代名词。这种落差既可能成为其奋斗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其自卑、敏感心理的诱因。在班级概念弱化的大学教学模式下,辅导员对他们的关心和理解,是解决这种潜在心理危机的很好途径。

辅导员工作,是与学生心与心的碰撞,这期间有快乐也有烦恼,但更多的是自己努力工作之后的一种欣慰和满足。“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不仅如此,我体会到对学生进行一切教育的前提是,学生必须首先从心理上接纳你,但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不仅仅要培养有知识的人,更要培养心理健康的人,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隐性的工作,需要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上述四个案例,仅仅是抛砖引玉,期待着在不断的交流中学习提高。

上一篇:鼠场中心学校组织学习“严肃工作纪律、严肃会风会纪文件”简报下一篇:莱卡dna03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