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2024-05-23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通用12篇)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1

自我教育——让学生自己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激发儿童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同时,他再三强调:“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小学生和幼儿一样,一直都只是教育对象,长期以往,就扼杀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约束了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就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的教育小故事:每次考完试发下试卷后,我总是三令五申要求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意见。这也是我从教近十年来的一个雷打不动的规矩了,我想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做法吧,因为这样做收效十分明显。不仅让家长能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而且还把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教师,是家校联手教育孩子的好方法之一。(平淡一点基调)

可是,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家长签的意见几乎是千篇一律,绝大多数是“孩子学习不认真,请老师严加管”之类的话。家长签意见随意了,我们当教师有时也就懒得看,这就失去了试卷评价的反馈作用。怎样改变这种情况呢?家长意见是肯定要签的,怎么签效果会更好呢?甚至让谁签效果会更好呢?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我近半个学期,有次期中考试 后,我通过一件事情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次考试中,有几个学生由于成绩不理想,模仿家长字迹自己签意见,还签的有模有样。我脑海中突发灵感:何不让学生自己签意见呢 ?当然,试卷要先给家长过目,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考试情况说一句或几句话。这些话可以是对自己说的、对教师说的,也可以是对他们家长说的。如果家长有什么要同教师交流的依然可以签,和学生自己签意见一点儿也不矛盾。(深沉一点基调)

想好了就做。第二次考试后,试卷一发给学生,我就把让学生自己签意见的想法和要求一一和学生说明白。话音刚落,“耶!”学生一块儿欢呼起来。我可以感受到学生那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我赶紧抓住时机、趁热打铁:“别高兴得太早,老师要看看哪些同学签意见最用心、最有价值。”学生都下保证说“没问题。”就冲着学生的这一份热情,我觉得值了。

果然,第二天试卷收回,我看到了一份份“杰作。”有的说:“我真粗心,题目没看清就做题了,这下吃大亏了。”有的说:“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写错字,记住不能再有下次了!”有的说:“这次我进步了,别骄傲,争取下次进步更快。”还有的对老师说:“老师请相信我,我会尽力的!”“老师前段时间我没有好好学习,有些题不会,你能给我讲讲吗?”有的对爸爸妈妈说:“爸爸,你的儿子不错,相信 我,我会越来越棒。”“妈妈,我太骄傲了,这次没考好,让你失望了。”(欢快一点基调)

我细细地阅读着,久久的回味着,深深的感动了。谁说孩子不懂事,谁说这一代孩子太娇气?这字字句句不正是孩子们实实在在的想法吗?我认为,学生自己签的意见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教师要学会反思,同样学生也要反思。学生签意见的过程,正是一个反思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反思的机会,让学生从每一次考试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补漏补缺,常此以往,学生的学习一定会改观的。

“万事开头难”,但我相信一路走下去的风景一定会越来越美。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2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的优秀传统。在我国著名经典《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教育原则,不但间接隐含了“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观点,而且直接指明了如何“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方式。如果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是教育的宗旨、目的,那么,“因材施教”就是教育的手段、方式。照讲,目的决定了所采用的方式,但是,所采用的方式往往决定了可以达到的目的。

“让学生成为他自己”这一讲法,我想是源于“心理学”的。如新弗洛德学派的代表人物、著名的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生动地指出:“人们不需要、事实上也不能够强硬地让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时机成熟,种子的内在生长潜力自然会暴露出来。”“只有人类本身才能开发出自己的潜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是达不到这个目的的。就像种子只有生活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温度下才会发芽、生长一样,人类的成长也需要有个适当的环境。”学生的成长更不会例外。这里讲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哲学思想,种子、人类的潜能是内因,外界环境是外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少一方面也不行。

柳宗元的名篇《种树郭橐驼传》,这篇不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仅有471个字的作品,我不知读过多少次,引用过多少次,受益极深。对教育工作而言,绝不例外。“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与“好烦其令,而卒以祸”这正面八个字、负面八个字就是本篇中的醒世、警世、劝世恒言。“性”就是“应具有的素质”,凡按“顺木之天”做,必然就“以致其性”,办事就成功,种树就成功,育人就成功;凡按“好烦其令”做,就必然“而卒以祸”,就失败。对教育而言,“顺木之天”,就是“因材施教”,“好烦其令”就是“自以为是”。孔子极力主张“毋意,毋必,无固,无我”,“好烦其令”恰与此背道而驰。柳宗元讲郭橐驼认为自己种树只是,“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也”。柳宗元不但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不愧为我卓越的思想家之一。其实,在我国优秀传统思想中,这类思想很多。如《庄子·养生主》所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本质上也同上面所讲的是一脉相通的。总之,一句话,要扎扎实实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今天所讲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了不起,因为“科学发展”就是要全面而且协调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如此才可持续发展;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全面而且协调地按教育相关规律办事,如此才能办好学校,育好人才。

我认为对教育而言,最富有启迪的是《礼记·中庸》开篇的三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讲得极为精彩、精炼、精辟,既揭示了教育“育人”的目的,又揭示了教育“育人”的方式,即深刻揭示了“性”、“道”、“教”这三者的关系,但是,这必须加以现代的诠释与系统的论述。

“性”,即人性、个人的本性,可以认为是先天遗传的基因所赋予的先天素质,也是后天发展的基础、内因。“教”,即教化,可以认为是教育。“道”,即正道、规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正道、规律。朱熹认为,道“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中庸》接着这三句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者也,可离非道也。”规律,既在人生活在的外在世界及其变化中,又在人的身心处处与人的一切活动中。

这三句的现代诠释可以是,先天遗传的基因所赋予的是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循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开发出其所蕴含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的潜能的,即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就是相应的规律,使人修明能“循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所开发出其所蕴含且至少不危害外在世界的潜能的,即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的”这个相应规律的就是教育。

教育就是“修道”而“率性”的教育。“天命”非人力之所能及,人力所能及的就是“修道”而“率性”的教育。要“率性”,必须“修道”,“修道”就是要“修文化”。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就是“率性”;从教育宗旨讲,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修道”,就是“修文化”,即以文化育人,是对人以文化的熏陶、教化、养成的“修道”,使“率性”得以实现;从教育方式讲,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提高国民素质。

那么,正道、规律同文化有什么关系呢?人、人类社会在发展中的一切活动都会过去、消失,沉淀下来的就是文化。大自然创造了人、人类社会,人、人类社会以大自然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以文化、文明作为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方式。此即,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规律,创造了人、人类社会,而人、人类社会能使自己生存与发展的一切活动,也就必须符合或反映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凡不符合或不反映的就必不能实现或必招致灭亡;这一切活动的沉淀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感知、体悟与反应的沉淀,就是文化。换言之,文化就是人、人类社会对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感知、体悟与反应,是在物质上特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历史沉淀。这规律既包括一般所谓的大自然规律,也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而使社会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社会道德伦理,还包括反映大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道德伦理而使个人能正常生存与发展下去的个人身心活动。

迄今为止,据人类所知,还没有其他任何一类生命体活动的历史沉淀成为它的文化,永垂不朽地焕射着它的精神光辉,折射着大自然规律的万丈光芒。只有人、人类社会才能如此!人、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化。从而,也可以讲,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本质上就蕴含了“文化”。人在人类社会活动中,所接触的、所感受的、所体验的、所认识的、所受影响的、所能赋予的等等,无不与文化有关。文化,本质上就是“人化”:人因文化的产生,从动物人变化成社会人;因文化的进步,从野蛮人发展成文明人;因文化的升华,从低级文明人提升为高级文明人;人以文“化”,固然,人创造了文化,但文化也创造了人。正因为人以文“化”,从而人类社会就是从动物社会变化成人类社会,从野蛮社会发展成文明社会,从低级文明社会升华成高级文明社会,并向着人类理想的每个人都能得到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断前进。

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人”化。马克思既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又深刻地指出:“正像社会本身创造着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创造着社会。”“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亦即化人、人化。以“文”化人,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人文文化”来化、来升华人的精神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使人真正成为大写的“人”,使社会真正成为“人类的社会”;以“人”化物,人化,主要指用“文化”、特别是“科学文化”来化、来改变与人、与社会相处的物质世界,打造人、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使之适合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需要。不管是化人还是人化,这个“化”是自觉的也好,不自觉的也好,都必须符合或反映大自然规律,即合于道。科学文化是人的“立世之基”、人类社会的“文明之源”,没有科学文化,就落后、愚昧、荒唐,不但因为不知客观世界规律而难立于世,并且必定失去社会文明发展的源头!人文文化是人的“为人之本”、人类社会的“文明之础”,没有人文文化,就野蛮、鄙视、无耻,不但因为丢失人文文化而异化成人的对立面,而且必将导致社会文明的崩溃!正因为在今天,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之时,所以,要针对时弊,顺乎潮流,涉及根本。1995年,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同志代表国家教委提出,对大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与身心素质,这四者分别是素质的灵魂、主干、基础与保证;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突破口。显然,大学生的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就是中央文件所讲的科学文化素质,这里所讲的科学就是科学文化,所讲的文化就是人文文化。文化素质之所以是素质的基础、基础的素质,正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因”,没有文化,还谈什么其他?我们特别强调,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解决人生价值取向、即价值理性问题,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教育,加强人文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人的问题;重点是加强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中国人的问题;核心就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交融,解决好做现代中国人的问题。涂又光先生明确认为,教育应该发展到了“科学·人文”阶段了。总之,文化素质教育就是为正确地解决“修道”而“率性”的问题而进行的素质教育来打开突破口。

文化是大自然通过人的活动赐予人类社会的“基因”,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延续靠文化这个“基因”的传承,而其发展与进步则靠文化这个“基因”的创新。这个“基因”反映了,从而沟通、统一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所以,马克思论述得多么生动、多么深刻:“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从一定角度上看,“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主要靠的是人的生物基因,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本主义”主要靠的是人的文化“基因”。马克思的论述,正是我国“天人合一”、“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这一哲学思想的科学表达。教育在此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生物基因靠自然的遗传而延续,靠自然的突变而演化;但是,文化这个“基因”靠人类社会环境(其中主要靠教育)来延续与传承,并且教育又是这个“基因”发展与进步的基础与前提。教育定位于文化领域中不是定位于经济、政治领域,教育的定位不能越位,也不能错位。教育不能干“文化大革命”,也不能干“下海经商”。正如前述,教育就是文化教育,教育只能通过文化教育的“育人”出人才,通过文化教育的“治学”产生的文化成果,来为社会服务。

先天基因是绝无彼此完全相同的,先天基因所体现出的后天禀赋与所蕴含的潜能也一定是相互区别的。这就是“天命之性”。“性”中确有孔子所讲的不可改变的“上智”与“下愚”,但第一这是极少极少的,第二即使是“上智”,若无必要的后天环境,也只能演成王安石笔下的“伤仲永”悲剧。先天生物基因是十分重要的,后天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先天基因是内因,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后天因素是条件,是对先天基因将会如何起作用有着决定影响的外部条件。后天因素就是“率”的主体。“天命之性”是人出生后就有的,“率性之性”是在“天命之性”的基础上与后天因素的“率”同时作用而形成的,就是今天所讲的人的素质。后天因素既包括后天环境因素,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其中的教育,更包括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在先天基因已经存在的一般情况下,后天因素就有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后天因素中,只要有了必要的后天环境因素,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就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毫无疑问,这个主观因素既同先天基因有关,更同后天环境有关,而且个人自己的主观因素极为重要。许多名人都讲过相同的一句话:一个人最危险的敌人就是自己;或者,一个人要能战胜外部的敌人或困难,首先要能战胜自己。教育成败的关键,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卡伦·霍妮讲得很好:“人类主要的内在力量是‘真实的自我’。虽然,人人都有自我,但是这个真正的自我都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真实的自我’,这才是人类成长的根=源。”现代科学也已证明:人的大脑是可塑的。实践表明:人性还是可以改变的,即可以发挥出先天基因的最深刻的潜能,或者可能因此潜能的发挥乃至使生物基因自己得到一定的后天改变。关键的关键,在于个人自己。

后天环境因素中关键是教育,是教师。“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即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如何使学生能主观努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良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位益友,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评论,何况对于引导学生走上健康成长道路的良师。没有合适的外部条件培养不出人才,教育中的教师就是最具重要影响的外部条件。当然,高徒不一定名师出,但毕竟“名师出高徒”,这已为历史充分证实。为什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就是以文化育人“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最直接的践行者。“授业”,就是传授知识,因为知识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传授知识是文化育人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还得“解惑”,这是文化育人的关键之所在。“解惑”,就是要启迪思维,指点方法,让知识变活,活得能应用、能拓展、能创新、能超越本身,能干出合乎规律的惊天动地、改天换地的事业。然后在“授业”、“解惑”的基础上,进一步“传道”,这是文化育人的宗旨所在。“传道”就是要明确原则、升华精神,真正学到文化,达到以“文”化人的思想境界,而且夯实能正确地以“人”化物的能力基础。对文化而言,文化内涵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精神等各个方面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那么,授业、解惑、传道即传授知识、启迪思维、指点方法、明确原则、升华精神这五个方面也不可分割;固然这五个方面各有特色、各有重点、各有主导、各有先后、不能彼此代替,但必然会彼此渗透、相互支持、紧密结合。教师正是以鲜活的文化来育鲜活的人,而不是按死的模型与方式来制死的器。教师要起到一个教师真正能以文化育人的作用,本身就应是鲜活的文化承载者与体现者。

孔子是万世师表,表明教师至少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倾心热爱学生。爱生是第一位的师德。没有一流的爱,就没有一流的师德;没有一流的师德,就没有一流的教师;没有一流的教师,就没有一流的学校。爱是一种真挚、深厚而强烈的责任感。热爱学生,才可能真正关心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慈祥体贴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有效帮助学生,“引而不发”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有无主观能动性,即学生有无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这是学生能否成为他自己的决定性的因素。教师最关键的作用与最可贵的贡献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精于业务教学。如果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那么,“教师大计,教学为本”。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面对面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师与学生的直接的互动与交流,这种直接的方式不是其他任何方式(包括网络方式)所能代替的。如能代替,那么学校就不必办了,一流名校就更不必办了,所有的一流名师都上网教学去好了。教师的讲台首先须是学术论台,适应当时学生情况,句句“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进一步去承道、受业、释惑。教师的讲台还应是艺术舞台,适应当时学生情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能够给学生展示一个美妙的境界,触动学生,吸引学生,兴奋学生,感动学生,鼓舞学生去迷恋、回味、思考、探索教师所讲的。一个学术论台,一个艺术舞台,指的主要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学绝非易事,不能淡然更不能漠然置之。一节课,可以备4小时、3小时、2小时、1小时、半小时、5分钟,甚至不备;现在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搬已有的教学软件来个“照屏宣科”。教师的工作是一个良心的事业,在教学上,在备课上,自己花了多少心血,只有自己一清二楚,因此,教学必须精益求精。还值得进一步指出,学术的讲台,艺术的舞台,还应是一个思想道德的熔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业务教学,寓立德树人于学术传授,“画龙点睛”地、了无痕迹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教育。其实,这就是“传道”所要求的。

第三,坚持学术探索。高等学校之所以“高等”,固然其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级人才、育人,但同时其基本性质是必须开展学术探索(即做学问,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作品创造、决策咨询、社会调研等等)、治学,而且育人必须立足于治学,治学首先服务于育人,两者均服务于社会。教师不治学,不坚持学术探索,就没有育人的学术基础,就精不了业务教学,就培养不了高级专门人才。

我们强调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础的建设,绝不是讲学校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建设不重要,相反,特别是在我国,这是学校关键性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毫无疑问,学校领导班子与干部队伍一定要把学生与教师始终放在心坎上,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好务,绝非神气十足地高踞于师生之上。邓小平同志讲,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在服务中实现的。只有扎扎实实服务好,才有可能领导好,才有可能办好学校,才有可能建设好教师队伍,才有可能“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干兴邦”,学校应集中力量多办些“让学生成为他自己”与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实事,让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诸方面,早日从高等教育大国走上高等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湖北武汉430074)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出版社,1987.

[3]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报刊社,1997.

[4]周远清.周远清教育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余东升.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杨叔子.杨叔子教育雏论选[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7]卡伦.霍妮.自我的挣扎——神经官能症与人性的发展[M].邱宏,译.沈阳:万卷出版社,2011.

[8]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M].耿文秀,查波,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9]钱伯城.古文观止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0]李双.庄子白话今译[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1994.

[11]王中宇.文化与野蛮[N].科学时报,2010-06-25.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篇3

(怎么这么缺少集体意识?如果都和他似的,唉!老师可没法组织活动了。)

上午自习课,体育委员组织同学们报自己想要参加的比赛项目。看到学生们踊跃的样子,我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突然,一声怒吼打破了和谐的气氛:“你跑那么快,你为什么不报名,接力就差一个人了,你必须报!”“我就不报!和我没关系!”顺着声音望去,是体育委员和宇峰。

(怎么又是他?总是认为个人的成绩是第一位的,别人都在拖他的后腿,真让人头疼,我该怎么办呢?)

课间我找来体育委员商量后,制订了一个计策。

到了下午管理班的时间,体委通知没报名的同学比赛。宇峰很痛快地和大家一起下楼了。可是比赛开始后,宇峰居然慢慢地跑,这样他肯定是最后一名呀。“宇峰,加油!”在我的带动下,同学们也纷纷给他鼓劲。宇峰果真加快了速度。但是就在这时,意外出现——宇峰摔倒了。我赶快跑过去:“怎么样?疼不疼?用不用去医院看看?”“不用了,我没事,谢谢!”我仔细看了看,果然没有什么事,连皮都没有擦破。“老师,那报名的事?”“没关系,等你腿不疼了再说吧!”

(安排这次比赛的本意是想让宇峰报名,可是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个计划是行不通的,我就不要自找没趣了!)

第二天早晨一到校我便去找宇峰:“宇峰,腿怎么样了,好些了吗?这次接力赛你还是别报名了吧!”“行!”

(我本来想来个激将法,却自讨了没趣,认真分析原因,我想他还是没有体会到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合作意识,怎样才能够让他意识到这一点呢?他不是喜欢体育吗?他不是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吗?体育活动中团体合作的精神哪去了?我有点着急。思前想后,我又想到另一个办法。)

当天体育频道正好要直播一场篮球比赛,我要求学生们回家观看,明天班队会时请大家当个小小解说员或评论员,比一比谁说得最生动,谁说得观点最明确。

第二天,爱好体育的宇峰自然是班里最棒的解说员,说得十分生动,赢得了同学们阵阵的掌声。我顺水推舟,“宇峰,你解说得最棒,不愧是咱们班的体育明星,你能评论一下这场比赛吗?”“没问题,这个我也拿手。火箭队输了,是因为他们光靠姚麦,甚至光靠五名先发队员,爵士队大将布泽尔曾在比赛前说过:我就不信姚麦两个人就能打赢我们五个人!我相信广告中的一句话:篮球比赛是五个人的比赛!”

(听宇峰这样说,我心里暗笑:“有门了!看我再引导一下。”)

“你说是不是别人拖了姚麦的后腿了?”

“不是,是他们太依赖姚麦了,不团结!”

“看来,团结起来,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如果姚麦组合认为别的队员不如他们,退出比赛会怎样呢?”

“这……不可能,如果那样他们就是最差劲的篮球运动员,就没有人喜欢他们了!”

(说得好,这正是我想让宇峰明白的道理呀。于是,我又来了一个顺水推舟。)

“我们班的接力赛还差一个人,你们谁报名呢?”

“老师,我要报名!”宇峰涨红了脸。班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万柳园小学)

编辑感悟: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4

“因为我害怕看到别人。”里面传来小刺猬细微的声音。

“那有什么好怕的,它们都很友好,而且都希望和你成为朋友。”松鼠劝慰说。

“我知道,但是我长得很难看„„而且全身长满了刺„„你们会不喜欢我的?”刺猬不好意思地犹豫着说。

“那不正好吗?你的刺可以保护我们,再说朋友之间还是需要有点距离的,这是你的优点啊!”小松鼠兴奋地叫道。

“可我没有你那么能说会道,我能和别人聊点什么呢?”刺猬探出头,羞得满面通红。

“你的口才也很好啊,看你为自己找起借口来多能说。”松鼠开玩笑地说。“随便说什么都行,我们俱乐部的朋友都是随便聊的,在那里你还可以享受蜂蜜,说不定大家还会推选你去保卫部任职呢。”

怎样让学生自己批改作文教育随笔 篇5

看选材是否合乎作文话题。

每一篇作文都有一个核心话题,要么出题者直接给出话题,要么从文题中捕捉到话题。如命题作文:“在这个不寻常的春天里”,话题便是“春天”;“亲情永不下岗”,话题是“亲情”。半命题作文的话题往往与你所填的内容有关,如:“在充满的日子里”,如果填“艰辛”,那么话题就是“艰辛”;如果填“幸福”,那么“幸福”就是话题。“留点给自己”,如果填“自信”,“自信”就是话题;如果填“勇敢”,那么话题便是“勇敢”。

看选材是否典型。

材料的典型性关键体现在能为中心服务。但要注意,如果文章需要选几则材料,得考虑这几则材料是否能从不角度来表现主题。比如以“文明湖北,可爱家乡”为话题,有的同学选的全是班上的好人好事。像这样只选同一个领域(班级内)同一类人物(学生)的材料只可以突出“文明班级”,用来表现“文明湖北”则显得力量不够。如果能选几则不同县市、不同行业的感动中国的湖北籍人物,岂不更有说服力?

看选材是否详略得当。

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必须详写。同样能表现中心的材料一般详写两三个就行。若只详写一个往往缺乏说服力;详写太多有累赘之感。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最初写了很多人很多事,后来大胆删减,只留下三则材料,一样能突出主题。(当然,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可能只需写清那一件事的来龙去脉,但要注意重点情节,或者说最能突出主题的情节要详写。)此外,我们尽量也略写几件事,这样详写与略写相结合,能起到以点带面,全面表现中心的作用。

二,看语言。

看语言是否通顺

要把用词不准的地方改准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删去重复罗唆的词句,增添一些词句,改正错别字和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在通顺的基础上或生动或朴实,或精美或简洁,或诙谐风趣或富有哲理,全在自己擅长什么风格。在锤炼语言上如果没有下字斟句酌的功夫,文章的档次是上不来的。

看语言是否紧扣话题行文

?很多不同的题目其实可选同样的素材,可立同样的主题。区别就在行文中要紧扣题目来表述。以“把挫折炼成诗”和“在充满挫折的日子里”为例,两文完全可选同样的题材,表达同样的主题;区别就在,前者在行文时一定要有“把……炼成诗”的语言,后者一定要有“在充满……的日子里”这样的文字。

三,看结构。

看开头是否能总领全文或点题,开头越新颖别致越好。看主体部分是否层次清晰,能否让读者迅速把握作者思路。要避免主体部分只用一段文字,这很容易让人产生视觉上的疲劳。最好有暗示文章层次的文字,如表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过渡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段首中心句等。看结尾形式上是否与开头呼应或者点题,内容上能否点明中心甚至是升华主题。

四,看立意。

在保留原有材料的基础上还可考虑一下文章的立意是否新颖、深刻。很多相同题材的文章,立意是可以不相同的。如螳螂和蚂蚁的故事:螳螂整个夏天都在弹琴歌唱,蚂蚁却在辛勤地储存过冬粮食,到了冬天,螳螂饿死了,蚂蚁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一般我们从中提炼出的主题是:只有勤劳的人才能过上好日子。但有人是这样结尾的:上帝把螳螂的尸体接到了天国,上帝说:一首好听的歌胜过无数丰满的粮仓!主题变成赞美那些具有奉献精神的人了。立意新颖,让人眼前一亮!文章主题往往在结尾的文字中显示,所以深化主题不妨在结尾段文字上下功夫。如有位同学写《短裤奇遇记》,讲的是一条短裤被风吹走挂在路边大树上,经过路人的帮助,小主人终于拿回了短裤的故事。文章写得生动传神,可惜结尾是这样的:小短裤感叹道,世上还是好人多啊。本来这个主题也可以,只是让人感觉平淡无奇,与文章特殊的选材不相衬。后来把结尾修改成:啊,再卑微的个体,只要有人关注,就是幸福的!立意深刻新颖,也使文章所选的特殊材料有了意义。

小学生感恩教育故事演讲 篇6

春天带着泥土的气息,开启了四季的新一个轮回,树儿发出了新芽,花儿含苞欲放,岁月啊,它唯一带不走的是亲情。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可以说世间每一个人都浸泡在博大无比的亲情中,世间的每一个人都在用亲情吟唱着一曲曲沁人心脾的歌;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对亲情眷恋,世间的每一个人无不渴望天空般高远、大海般深邃的亲情。古往今来,亲情曾被多少诗人讴歌,曾被多少人惦念。亲情到底有多高多厚,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乌鸦有反哺之情,羔羊有跪乳之义,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呢?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能忘怀!父母给予的关切和爱护,我们怎能不铭记在心!对于父母,我们怎能不深深地感恩和孝敬呢?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亲情是大音希声,亲情是大爱无言,就让感动如同春雨,滋润心灵,长出一颗更坚强,更善良的心灵之树。把花朵献给亲人,给他们以希望;把果实献给亲人,给他们以骄傲;把树根献给亲人,给他们以安心;把绿荫献给亲人,给他们以安慰。用善良的心去行动,去感染更多人,去爱需要爱的人,我们的亲人一定会在背后露出甜蜜的笑容。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爱让我们懂得了回馈,学会了感恩。

记忆中的那些事,令人难以忘怀。每逢星期日下午,我就恋恋不舍的离开家,妈妈把我送到车站,我极不情愿地上了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不听话的掉了下来。坐到车位上,我不忍回头看窗外向我招手的妈妈,我怕我会让妈妈看到我难舍家乡情的样子,但是,内心的那种心情,谁又能体会到呢?车缓缓地向前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情绪,向车后看去,妈妈仍然站在那里,看到我,她笑了……父母遥望的目光,真诚的祝福就像路边的小树,在夏日炎炎时为我遮阳,在秋雨连绵时为我挡雨。

记得父母时常教导我们说:“我们吃的盐比你们吃的米还多,我们过的桥比你们走的路还长。”我们却仍是那般年少轻狂,不以为然。我们忽略了当岁月无声溜走时在他们面庞和两鬓留下的痕迹,自然也忽略了许多无价的智慧经验在他们心田积淀,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接受这一切,那我们该怎么做呢?努力学习,用感恩的心对待同学,朋友,老师,父母,以及世间的一切一切,让我们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给自己的人生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了不让亲情在熙熙攘攘的生活中变的脆弱,不让自己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悔恨,请及时为自己的双亲送上一句不算奢侈的温馨问候吧!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7

我的教育故事演讲稿:我的“恋爱”学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当班主任多年,遇到恋爱的学生不少。对于恋爱学生,每个老师都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的严加呵斥,有的视而不见,而我,大多谈笑处之。初三的恋爱学生,问他,大多支支吾吾,像挤牙膏一样,问一句答一句。阔别初一多年,今年再教初一,发现初一与初三的恋爱学生不同,还真有点让我哭笑不得。下面我要讲的第一个故事是:

老师,他们传我绯闻

上学期校运会休息期间,我与学生在大本营的树荫下围坐谈笑。

一弱弱的眼镜小男生蹲在我身边,带点怨气地说:“班主任,同学们传我的绯闻!”我哑然失笑,拍着他的小肩膀低头问:“你有什么绯闻呀?”他递上一块锁匙扣。心形的,里面有两个卡通小人物,倾着身子在接吻。他指着两个卡通小人物,认真地说:“他们很无聊,说我和李某拍拖!”我忍俊不禁,围观的同学也哈哈大笑起来。

“是吗?李某不错呀!人漂亮,成绩又好!”他抬头望着我,目光透过厚厚的镜片,一片惘然。

“你也不错呀,像中国好声音的光头平安!你们那么优秀,同学说你们很正常的呀!”他很想从我这里得到援助,谁知我还煽风点火,他马上开溜了。

此时,短发女主角李某靠了上来。她一脸淡定。女生的确是比男生早熟。“班主任,同学们的确在传我和他的绯闻。”她慢悠悠的,语气、神态之淡定,好像女主角不是她,仿若旁人,在说他人的故事。

我也慢悠悠地说:“同学们喜欢说就让他们说吧,反正你心里清楚。”后来我就他们的绯闻专门开了一节班会课,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默默不语。我马上叫绯闻的男女主角发言。他们发言的时候,我始终微笑,并没有责罚谁的意思,渐渐地大家居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笑声不断。最后,他们自己立出规矩:凡是无聊传同学绯闻的,请绯闻主角吃雪糕。之后个别贪玩的同学居然拍着自己的胸口对周围的同学说:传我绯闻!传我绯闻!最后,班会课在笑声中结束。

接下来我要说的第二个故事是:

老师,你要相信我就在这个学期的第8周的一个晚修前,我教的另一个班的一位男同学主动到办公室来找我:“老师,我有一件事跟你说。”这家伙在班里是一个大大咧咧的男孩,上课的时候老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时不时冒出一两句与学习无关的话来。这家伙又想说些什么呢?我盯着他。他神秘兮兮地说:“老师,我们班的卢某某跟你们班的李某某之前谈恋爱,但现在关系闹僵了。”哦,还有这样的事情?“你能帮我叫卢某某下来吗?”这家伙马上跑上四楼去了。很快,他带着卢某某下来了。

“你觉得我们班的李某某怎么样?”卢某某个子小小,但机灵得很,马上知道我的话外之音。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认识的,是我追她的,但现在散了。”

“哦,她不好吗?”

“不是,是她一脚踏两船,老是跑到1班找另一个男生说话。我很生气,就没有跟她在一块了。”

“好,谢谢你们两位,我会找李某某了解了解的。”我拍拍他们的肩膀就让他们离开了。

晚修开始后,我找来李某某。

“你跟卢某某认识吗?”站在我面前的李某某,轻声细语,一副柔弱的样子。

“上学期,卢某某一下课就跑到我们班窗口边找我聊天,说要跟我好,我耐不住他的烦就应付着他,但我不想跟他好,就故意经常跑到1班找另一个男生说话,就是想让他生气不跟我好。”

呵呵,你们说,我的“恋爱”学生是不是太可爱了。

最后,我微笑着让她离开。在改第二天的日记的时候,我发现卢某某在日记中跟我写了一段话,又把他俩的故事重复一遍,最后说,老师,这是真的,你要相信我,我俩真的散了,我不会再去找她的。我在他的日记下面写了一句话:真的?呵呵,那就慢慢看咯!但愿你说的是真的啦!老师也不是好骗的!

这是今年我教初一遇上的两个关于恋爱的小故事,对于学生恋爱的话题(我不喜欢说是“早恋”,也不喜欢说是“问题”,因为它是人类自然而然的情感),我处理的方式通常是笑而言之,既不鼓励,也不禁止,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然后把结果告诉我,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文字,再稍加引导。毕竟,恋爱不是洪水猛兽,过了这个时期,它自然会离开。主要是“疏”和“导”,“疏”就是让他们相信你,主动跟你说,尽量把他们的感情和经历分散到更多的渠道去,再引导他们如何去正确处理这份青春的感情。如此,他俩的青春纪念册上才能留一个美好的回忆。

花要开,只给它一点阳光,只给它一点雨露,不猛,不烈,让它开得慢一些,更慢一些。断阳光,断雨露,它会蔫掉,目的似乎达到,但其惨状是我不忍卒睹的。青春的花蕾,就让她将开未开,留一份羞涩,留一份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可爱的“老师,他们传我绯闻”!可爱的“老师,你要相信我”!可爱的小男生!可爱的小女生!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的演讲完了,或许我的演讲和我的故事都不算精彩,但我爱我的学生,爱他们的纯,爱他们的真!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8

靓没吃饭便爬上了床,关了灯,黑暗顿时笼罩了房间,可是真睡不着,她又想起了白天的一幕,欣被他的上司约去打了一夜麻将,又上了半天班,刚进门就被她大吵一顿,然后将他推出房门,这是结婚以来两个人第一次吵架,以前从没分开过,两个人在一个车间,欣总是她的依靠,事业上帮助她,家庭里依顺她,她忽然就想起了他的许多好处,在公园里欣开着碰碰车,和同伴们追逐着撞来撞去,她开心得大喊大叫的;欣拿着三明治微笑着从对面走过来;她学英语,为了练好口语,欣早上五点半就起床给她纠正错误的发音。欣啊,这么晚了你在哪里呀,回来吧,别再折磨我了,身边没有你我实在睡不着啊!她披了睡衣坐在电话机旁,她在等着欣的电话,也曾拨打了无数次欣的手机号码,也千篇一律说对方已关机或不在服务区内,她确信欣还在生她的气。不知不觉地在机旁睡着了,她还梦见欣抱紧她说来的叶其实是个傻女孩,他们才是活得最真实的。醒来,才知刚才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她多想长睡不醒啊,那样好梦也会驱走孤独,那样她会忘了分离的痛,等待电话,等待你回家,一直一直等,总有一刻会等到你!

终于第四个早上,靓等到了欣的电话,电话是从新城打来的,欣说,他就回来了,靓欣喜若狂,一个箭步冲下楼,直奔火车站,风尘仆仆的欣从新城带回了试验新良种,欣告诉靓他利用三个月研制的改良“育樱一号”终于成功了。比老品种增产13%,他说打麻将是借口,那一夜他和上司都在实验室里,因为没有把握成功便不能提前告诉她。没想到你会发这么大的火,这一烧不要紧,无路可去我就连夜赶去新城„„

她撒娇般搂住他的脖子,柔柔地问:“欣,那么你为何不接我的电话?”欣说:“到了农村,可能是山区吧,手机没有信号显示,但是你的一切却装在我的心里啊!”

书与自己的故事演讲稿 篇9

孙老师说“成功的教育是唤醒的教育,唤醒孩子的自信与自尊;成功的教育是选择,尊重孩子的自愿和选择。”

于是,我试着改变自己好为人师的指指点点,尽量的放平心态,不再苛责孩子;于是,我试着放低姿态改变语气,尽量的和儿子商量,不再命令孩子。慢慢的,我越来越客气,孩子也变得越来越听话懂事。要求孩子做到的,我一定事先垂范——比如回家后不乱扔鞋子,尽量摆齐;比如,吃饭时决不开电视;比如,睡觉时给老公和儿子道一声晚安……就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做起,而且每次做的时候我都故意大张旗鼓以引起儿子的注意。渐渐地,儿子不再逆反。现在听到的多是“好嘞!”而不是“不”!对于关于孩子负面的反馈,我也绝不雪上加霜,而是多问问为什么,正如孙老师说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寻求解决。”

真的,我发现儿子依然是原来那个活泼开朗的儿子,只是我们用所谓的好孩子的标准给他贴了标签。他喜欢老师对他的关注,要不然他不会为抢着去提点而被撞着;他有自己的思维,要不然不会问“妈妈,为什么老师想动就动,而要我们手背在后面端坐着?”而且还难过地说“妈妈,老师不听我的话,她告诉我们听音乐时不许讲话,可是她们还在那里说话,我跑过去让她们别吵,她让我闭嘴!”

瞧瞧,俯下身来听到的孩子的心声了吗?想想看我的不究其里的说教和规范显得多么苍白和可笑?于是,我正面引导孩子,教会他怎样去规范自己的行为,教他如何去接纳一些人和事。再加上我们三小育子社团的助力——每天要找孩子和老公一个优点。渐渐地,发现我孩子竟然有那么多可人的方面。

孙老师说“成功教育就是唤醒的教育,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因为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斯言是也!

我的孩子被别人教,我又教着别人的孩子。古语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于是,带着谦恭,带着责任,我再次拜读本书——为从7分进步到37分的杨爱华同学喝彩;为分数排行榜下死去的少女秋儿伤悲;为楼荣禧这样的老师而敬佩!面对生命的拷问,面对一双双不会转动的眼睛,我们为人师为人母的该何去何从?

“教育是和谐,教育是选择,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就是那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行!

掩卷沉思,我深深地感到:教育,不在于空洞地说教,不在于考分的高低;教育在于唤醒,唤醒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在于唤醒孩子心中的那份热情!

教育故事演讲——让学生自己来 篇10

赵文汉

今天,我们升旗仪式的主题是“做最好的自己”。这里有一个概念,大家必须给弄明白了,否则,“做最好的自己”就将成为一句空话。这个概念就是“最好的自己”。什么叫“最好的自己”?

人与人的天生禀赋是有差别的,注意是“差别”,不是“差距”。也就是说,人的天生禀赋是各具特色,只是特点不同,没有好坏之分。你的数学天赋好,我的语文天赋好;你的文化课天赋好,我的文体天赋好。这里只是差别,没有差距。在天赋上,没有“谁比谁强”之说。

天赋,我们又可以说成是“天生的优势”,所谓“天生优势”是说你身上的某些方面天生得比别人强一些。所谓“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找到自己的优势,并把自己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以己之长去制胜别人之短,让自己突出出来,这就是“做最好的自己”。你凭文化课裸分考上了北大、清华,裸分,我考不过你,但是,我可以凭着我的奥赛成绩、凭着我的科技发明考上北大、清华,我可以凭着我的艺术天分、我们的运动天分考上北大、清华。相互之间只有通道的差别,没有质量上的差距。

由此看来,通往“最好的自己”途径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要走的路跟别人都不会完全一样。但是,要想成就一个“最好的自己”也是有一些共同点的,这些共同点做不到,那就不要妄谈什么“最好的自己”。

为此,我要说两点:一是品正是为人的核心;二是勤奋是做人的根基。

为人先讲“品”,一个人没品,何谈一个“人”字?更遑论什么“最好的自己”?谈人品,最重要的是一个“正”字。

要“正”就不能“贪”。凭着自己的本事得不到的东西不要想去得到,否则就是“贪”。“贪欲”泛滥,必受其害,自己会被自己泛滥了的“贪欲”洪水给淹死的。

要“正”就不能“歪”。自己要获得的东西,获得的途径一定要合法、合规、合情、合理、合德,否则就是“歪”。在“歪”的路上走远了,你就会离“最好的自己”越来越远。

要“正”就不能“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伤害别人,以损害别人为代价来成就自己,这样的想法就是“邪”。想法过于邪性,出牌不论套路,不愿遵守大众规则,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惜破坏公众准则,你还怎么做“最好的自己”?一个人“邪”的想法太多,一定会把你带到邪路上去,将来毁灭你的,还是你自己。

为人还要“勤”。人要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有物质作保障,而这些物质的获得就要靠人的勤奋。一个人,自己养活不了自己,做事不成功,学习成绩不好,大学考不上,理由千万条,但是归根结底在这个人的“懒”上。

如果说,一个成人,事情做不成功,也许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在的话,那么一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一个高中生考不上大学,追根求源就在于你的“懒”上,其他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

“勤”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在“勤”上出了问题,那么你一辈子都会接连不断地出问题,因为“勤”是做人的根基,根基坏掉了,大树都会死掉的。假如,今天的你,身上还有一些“懒根”的话,那么请你一定要下决心根除掉它,否则,它对你的危害太大了。

“做最好的自己”先要把自己的人品树正,用“勤奋”来保障自己身上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你离“最好的自己”就不会太远了。

刘邦让亲爹给自己磕头的故事 篇11

虽如此,但这个太上皇的据说还是刘老爹给儿子磕头称臣后才换来的,刘邦当了皇帝后对自己的亲爹并不友好,甚至还为到底该谁给谁磕头纠结了好长一段时间。刘邦在他父亲眼里一直是最不成器的刘小三,直到他斩蛇起义,刘老爹才拿剃须刀刮了刮眼睛,开始正眼瞧着儿子的革命事业。幸运的是,七年之后,革命彻底成功,刘邦摇身一变,唤作汉高祖了(这当然是后人给他的谥号),就大方地赐给他老爹一顶“太上皇”的帽子,让他在养老宫吃喝玩乐,颐养天年。儿子当了皇帝自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也产生了一个极为严重的问题:父子二人见了面,一个是老子,一个是皇帝,谁给谁叩头都不合适。最后,面子上觉得很下不来的刘邦发话了:我是皇帝我老大,不给老子磕头啦。老子见我要称臣,还是减少见面避免尴尬吧。结果,刘老爹成了太上皇,膝下却少了一个儿子。

人都吃五谷杂粮,不可能没有脾气禀性,即使再了不起的人物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完人。

比如说汉高祖刘邦吧,司马迁说他“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史记·高祖本纪》),很大度的一个人,然而,他也有小心眼儿的一面小心眼儿的一面,非常微妙地表现在他对刘太公的态度上什么态度呢?他他爹《汉书·高帝纪》里有这样一段记述:

汉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追尊先媪曰昭灵夫人

这段记述非常耐人寻味刘邦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二月正经八百地当了皇帝后,他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封妻荫子”但奇怪是,刘邦封了他的妻子吕后为皇后,封了他的儿子刘盈为皇太子,追封了他的母亲为昭灵夫人,就是没封他的老爹——刘太公不封他爹,刘邦秉承的什么原则呢?要说先封逝去的人,活着的老婆孩儿也封了;要说女士优先封吧,儿子也封了;要说先可晚辈封吧,儿封母也封了;要说先封长辈吧,妈封爹没封总之,从哪个角度讲,都叫人费解但更叫人费解的还在后头呢

到了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的正月,也就是刘邦做皇帝两年整三年头的时候,他又封了哥哥刘喜为代王,封弟弟刘交为楚王,封长子刘肥为齐王在这一次分封的名单里又不见刘太公的影子如果说第一次是疏忽的话,那么,这一次恐怕用疏忽的理由就不能解释通了这俨然一个谜那究竟什么原因惹得刘邦迟迟不封他的爹呢?究其因,其实,《汉书·高帝纪》里有一段精彩的记述,细心品味,谜底就在其中

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应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金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传归于子,子有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率士卒,犯危难,平***,立诸侯,偃兵息民,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这段记述,特别是这段记述里刘太公家令、刘太公、刘邦三个人说的话,非常有意思,而且越琢磨越有意思他们的话为我们解开谜底提供了很多信息

1、刘太公家令对刘太公说的话,显然是话里有话表面上看,家令是劝刘太公顾全大局,父子感情要服从于君臣大义,其实,他哪有那么高的政治远见?他是旁观者清,他在以委婉的口吻提示刘太公:老爷子呀,你老婆、儿媳妇、孙子,你们刘家该封的都封了,就差你了你咋看不明白事儿呢?你的儿子已经不是从前那个动不动你就训斥一把的无赖了你迟迟得不到封号,就是因为你老放不下老子的派头,你儿子看不惯,和你较劲哪

2、刘太公对刘邦说的话,似乎是言不由衷维护皇帝的尊严和尽一个儿子的孝道有冲突吗?按理说不会百德孝为先,难道给父亲请请安,就是“乱法”了?刘太公说这话的时候,肯定有想法,但一想想家令的提醒,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待遇”,尽管有想法,态也得表,而且还要表的真诚果不其然——真叫太公家令猜对了,刘太公此话一出口,特别是“应门却行”的谦卑之举,正中刘邦的下怀,他立即赏赐了太公家令,而且接着就封了刘太公为太上皇从这儿不难看出,刘邦的“五日一朝太公”,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虚应故事,其实,他的心里说不上怎么烦呢

3、刘邦在诏书里说的话,无疑是冠冕堂皇听话听音,他的话无非表达了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自己之所以能得到,父亲刘太公的教诲功不可没,应该给他封号;另一层意思是说,迟迟没给父亲封号,是因为还没太平,没来得及封这真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既然父亲有那么大的功,该封,为什么一开始不封,非得等老爹“表态”了后才封?既然没太平,没倒出工夫封,那老婆、孩子、老妈怎么就有工夫封了?很显然,刘太公迟迟没得到封号的原因,他说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

真正站得住脚的原因就一个:他对刘太公有成见,他老爹这一点,还有一个佐证,那就是在楚汉战争相持阶段发生的“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的那一场遭遇可以设想,自己的老爹都快叫人杀了,居然还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固然折射出刘邦干大事“无毒不丈夫”的本性,但从中也显现了刘邦对刘太公的态度:压根就没瞧得起爹

那么,刘邦为什么他爹呢?

年轻时候的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史记·高祖本纪》),整天游手好闲,不顾正业,刘太公对他肯定又气又恨这也是为人父母的普遍心理:对子女恨铁不成钢所以,刘太公教训刘邦的的态度难免就粗暴了一些,以至于给刘邦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记忆,一方面对老爹有所畏惧,另一方面表面上还得敬着,这种压抑着的矛盾心理,久而久之形成了逆反心理:你我,我也你这么说有什么根据呢?

未央宫建成的时候,刘邦在宫里举行庆祝仪式,可能是一高兴酒喝多了吧,刘邦对刘太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以前,您老人家总认为我是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我二哥刘仲如今,我的产业和刘仲比,谁的多?”这句话流露出的心理,很显然是自负里夹杂着一种不满,不满于他父亲刘太公从前对自己的态度酒后吐真言,当着满朝文武大臣的面,说这样的话,叫老父亲怎么下台?可见,在刘邦的心底对刘太公该憋着多大的怨气!仅此一点,足可以看出刘邦他爹的端倪

当然,原因绝不止于此在《史记》和《汉书》里分别记载着相同的一个“事件”:

(高祖)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遂产高祖。

公益让我找到我自己演讲稿 篇12

你赤裸裸的来到这个世界,也将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那人活这一世是为什么?

当你赤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可否会觉得遗憾,因为你竟没有一点值得骄傲的事情,值得他们记住你的事情。

我刚毕业,我也对人生迷茫,我不明白人赤裸裸的来,赤裸裸的走,那为什么还要来,生活没有幸福感那存在还有什么意义?

直到我找到公益这条路,一开始我觉得公益是有钱人的事情,我没钱没势的,怎么可能做的了公益,可是我现在做了,而且从公益中找到了我自己,找到了我存在的意义,广西巴马的公益行,更加坚定了我做公益的信念。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带着弟弟妹妹去上学,一个住在悬崖边从没出过门的家庭,一个极度缺水的村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心疼,可是看到我们筹到到的衣服、凉鞋、善款,让孩子们露出天真的笑脸,我真的感觉很幸福,那种幸福感没办法用言语表达。

公益不止是有钱人的事情,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江一燕参与捐赠40万,一所山区幼儿园得以建成,很多人都会觉得明星就该做这样的事情。

我们一缕阳光捐赠了五所图书馆,很多都觉得我们很有钱,事实是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是募捐过来的,我们提倡全民公益,《日行一善,一元一捐》,你不用捐很多钱,每日捐一元就是在做公益,爱汇聚,方成善。

一元钱,我们做了爱心午餐,做了爱心图书馆,接下来我们要一元捐款来筹建山区希望小学。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捐款而是去不断的参加公益活动,宣传公益事迹,这样也是在做公益。

加入我们日行一善,虽不能保证你的名字可以刻在希望小学的校碑上,但是多年以后你可以骄傲的告诉你的后代这所希望小学你有参与捐款,你将不是赤裸裸的离开这个世界,而是带着骄傲和荣誉的离开。

上一篇:《曹刿论战》教案下一篇:和谐班会开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