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24-07-26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精选8篇)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1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2009年上海市秋季卷高考作文题,采用了新材料作文题的样式。这反映出了今年上海的文题由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和2008年的他们的命题作文转为材料作文。这给考生更多的审题和立意的自由,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自己写作的自由王国,而脱离了过去那种成人化、现实性的写作框框。(当然,那也是符合高考作文必须戴着镣铐跳舞的应试规则的)要写好这个材料作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1.读懂原材料的寓意。要写好新材料作文,最关键的就是正确理解材料中隐含的意义。只有明确了寓意,才能把握住作文的立意。那么,怎样来读这则材料的含义呢?我们可以采用由表及里、由实就虚的方法。材料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词是板桥体。什么是板桥体?命题者借此要考生作文中达到什么思维结果?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推敲的地方。板桥体,表面上一读就知道,就是郑板桥(郑燮)个人创造的一种书体。顺便介绍一下,所谓的扬州八怪,即清康熙至嘉庆初活动于扬州地区的富于创新精神、作品具有崭新风格的画家群。郑燮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将隶书与行书相融合,创造了一种自称为六分半的书法体势,后人称之为板桥体。六分半书体飘洒错落,格调雄奇。郑氏的绘画作品往往以六分半书题以诗文,更加丰富和突出了其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从材料中我们完全可以提炼出创新的主旨和感点,作为本次作文的立意核心。

2.提炼原材料的感点。文题写作中的材料,给考生提供了至少这样三个基本的信息。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可以分成三层意思。这三层意思可以作为广大考生提炼感点的思维方向和确立感点的角度。(1)板桥体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从这句话里隶书参以行楷形成板桥体的字体样式,联想到继承(借鉴)与创新的关系。考生既可以就书法谈书法,也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2)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考生可以从单个字体歪歪斜斜与总体错落有致想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由此还可以联想到张扬个性与构建和谐的关系,甚至想到 和而不同的哲学道理。(3)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这句话字面理解为:①不可无一,说明只能够有一种出现于世,才能成其一类书法作品的风格,其他事物也是如此;②不可有二,说明让其独立于世,绝对不能够因袭模仿而成其赝品、复制。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物以稀为贵,创新要有个性,真理只有一个。

当然,从材料的整体上考虑,立意的角度可以为只有创新的事物,才有永恒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审题、立意,构思成文时必须善于运用联想与想象,从板桥体的书法谈开去,只可以将其作为作文的引子材料,不能纠缠在书法上,要与社会实际、学校的生活实际结合。即使花重笔谈论了书法,也要在文章的后半部体现出由此生发出的自己的创新的观点,做到卒章显志。

总之,广大考生在作文立意时,一定只能将板桥体作为一个开拓、创新的哲学符号而已,要真正写出自己立意所形成的板桥体创新的事物,就必须选择生活中的人和事,通过描述和议论,揭示出新的属于你写的板桥体的新意和主题。(朱庆和)回到目录:2009高考作文试题评析(7省市)

编辑推荐:

2009年高考作文病文诊断(18省市)2009年高考满分作文佳作点评(13省市)2009年高考全国18套考卷作文题特点分析 相关链接:

名师点评:高考作文没有绝对的满分与零分 高分作文:2007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点评 高考作文精品素材集合及满分作文欣赏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2

一、试题基本情况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与前几年的全国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相比, 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理综卷总分都为300分, 但生物试题分值由72分变为80分, 题量由原来的7题变为8题 (6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 , 增加了1道选择题。生物试题的题型结构、考核内容分布、分值情况见下表:

二、试题特点分析

2009年浙江省高考理综卷生物试题紧扣《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第一阶段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生物) 中所规定的教学要求, 遵循《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 (生物) 的要求, 注重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 注重考生思维能力、科学探究的方法和科学素养的考查, 适度体现新课改的理念。试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注重核心知识的考查, 兼顾知识宽度的检测

生物试题尽管只有8题, 但知识的覆盖面较广, 涉及到考纲划分的22个主题中的12个主题, 同时试题十分注重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 如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免疫、生物育种、生态系统的结构、基因工程、克隆技术、实验探究等。有的试题是就一个知识点的多角度、多方位考查, 有的是多知识点、多层面考查, 不仅检测了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掌握程度, 还检查了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广度。

2. 立足基础知识, 突出能力考查

(1) 注重学科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 提升了对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试题交叉渗透, 融合自然, 如第2、4、30的Ⅰ小题、31题。特别是31题可谓立意独特, 该题首先将现代生物技术———基因敲除技术引入试题, 并将杂交育种、遗传图解的书写、遗传信息的翻译、酶的催化原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等知识点巧妙而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在立足基础知识的同时, 重点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2) 以图形表达信息, 提升能力考查要求。生物8个试题中有4个题 (第5、6、30题的Ⅰ小题、31题) 涉及识图, 30题的Ⅱ小题要求绘图。不仅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考查了学生对图形的观察, 图形信息的理解、提取、处理和图文转换能力。

(3) 联系学科背景, 突出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如第30题的Ⅱ小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 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完整的实验步骤, 并将实验过程中血压的变化用曲线表示。重点考查学生对科学实验设计中前后自身对照的理解和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 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该试题起点低, 落点高, 情境新, 重视过程和方法, 能力层次分明。

3. 注重现代科学技术在生物试题中的体现

试题第1、3、5、30题分别涉及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荧光标记技术、基因敲除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 试题体现新课程关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理念, 使学生体会到生物知识与科技、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有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发展。

三、答题情况分析

生物试题答识基本情况如下:选择题1~4题学生答题情况较好, 5、6两题则错误率较高, 其中第6题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一道选择题。非选择题共44分, 总的难度系数在0.42左右。其中第30题的Ⅰ小题平均分为7.3分, 难度系数为0.52, Ⅱ小题平均分为5.8分, 难度系数为0.48, 零分率为12.5%, 第31题平均分为6.7分, 难度系数为0.37, 零分率为24%。据分析, 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

(1) 语言表达能力差, 生物术语使用不规范。许多学生回答问题时语意不清, 词不达意, 不能完整、准确、清楚地表达实验步骤, 生物用语主观性、随意性大。如将“细胞分裂间期”答成“细胞繁殖期”, “DNA复制”答成“复制DNA”等。

(2) 基础知识不扎实, 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5题关于荧光标记法反映细胞膜蛋白和脂质的流动性本是一个经典实验, 但有些学生却不清楚荧光染料只是与细胞膜组成成分结合, 并没有发生跨膜运输这一基础知识, 错误认为根据荧光恢复的速率能反映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又如第31题的第 (3) 小题, 要求“通过比较B+B+和B+B-个体的基因型、G酶浓度与H2S浓度之间的关系, 得出结论”。许多同学答案为“基因越多, 酶越多, H2S越多”, 不能从现象中分析提炼出本质的结论:基因可通过控制G酶的合成来控制H2S浓度。

(3) 理解并处理图形信息的能力弱。如选择题第6题, 答题时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图形中同一营养级不同生物个体数量前后变化的比较上, 没有将“影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及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这些生态学基础知识同图形信息进行有效结合, 因此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4) 不能根据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应变答题, 思维的敏捷性不够。如第30题Ⅱ小题的试验设计, 明确要求“答题时该组实验兔不再分组”, 但很多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分组实验进行, 没有及时判断出该试题要求“前后自身对照”。这也反映出审题能力差。

(5) 面对新的信息, 对已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的能力低, 思维的变通性差。如第31题, 当“将小鼠一条常染色体上的B基因去除”这一新的信息出现时, 许多学生对本试题感觉就一片茫然, 至于“利用将B基因去除的B+B-雄性小鼠和正常小鼠, 选育B-B-雄性小鼠”, 更不知如何下手了。

四、高三教学启示

从今年的生物试题特点和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 给予我们高三复习教学颇多的启示。以下四点启示尤为重要:

1. 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 因此, 高三教学要重视核心知识的复习, 以核心知识为载体, 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 注重各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通过对比分析、归纳, 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 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共同发展。

2.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三复习教学要依据新课程的能力要求, 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能力、技能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要坚持“创设课堂教学的思维环境”,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能力训练, 多开发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养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3. 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等方面的考查。在高三实验专题复习中, 在加强教材实验复习的同时, 要注重新情境下的实验设计训练。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感悟、总结实验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以培养学生选用实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分析处理数据、资料的能力, 表达实验及其结果的能力。

4. 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及生物术语的规范使用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3

地理试题考查的都是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包括地理1~地理3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以及初中地理的部分基础内容,整体难度比2008年略高,且力求创新,保持连续性。试题侧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具有浓厚的地理学科特色,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二、重视图表、图像考查,强化地理材料分析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图像考查一直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全卷共涉及20幅各种类型的图与表格,关联图有4幅,每一题都配有说明材料。地理教学中几乎所有类型的图像都涉及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点,图像样式多(见表1),而且有创新。

三、能力立意突出,注重地理知识迁移与灵活运用

地理试卷注重情境的创新设计,注重学生图表解读与材料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等的考查(见表2)。

四、材料新颖,贴近生活,人文性突出

上海卷优秀高考满分作文 篇4

这些古今中外的文人们无不在向我们传达一个观点:老非迟暮,而是岁月之历久弥新。

在整个社会开始步入老龄化的同时,我们的人生便也在时代的激流下被蒙上了一层时光的滤镜:古董要收藏年代久远的,电影要去看黑白带沙点的,工作要有好几年经验的……“老物件”们饱受赞美,年份不够的“新物件”被扔在了灰堆里,等着积灰也成为“老物件”的一天。

历经岁月沉淀的“老物件”自是好的,但“新物件”也自有它的价值。因为,事物的价值,原本就是天生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巴金仿《红楼梦》将阴暗的旧社会家长制撕开一道大口子的时候不过是个二十八岁的青年;胡适扛起“新文化运动”大旗之时才将将大学毕业;我中华历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是源自一群不到二十岁的青年学子的一腔热忱,从此,我国走向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他们在没有经历过时间沉淀的年岁,达到了常人数十年沉淀也难以启及的高度。由此可见,明珠之所以为明珠,是因为它生来就是明珠。

人无法认清明珠的价值,错不在明珠,而在不愿识得之人。事物的价值天生存在,关键在于个人的目光能否穿过时间的缝隙窥到端倪。

韩愈曾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目光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个小圈子中,于是他们只能看到他人已然识得的“千里马”,而无法通过自己去发现新的“千里马”。于是他们便武断地做下定论,曰:“天下无马”。呜呼哀哉!这是多么得一叶障目!多么得可悲!

然而,作为被藏灰的“新物件”,我写下话这些并不是在发牢骚,也不是在否定“老物件”的价值,而是在感慨或许我们都错了,事物的价值或许从来都不在于时间沉淀的短长,而是经年不变的初心,是历经百难千阻后的一路始终,一往无前。

有人将时间沉淀成一把又厚又长的胡子,就有人将时间酿成一杯香甜醇厚的酒,而一切的源头便是两者青年时代许下愿望的不同:

你这一辈子,是打算熬资历,还是打算好好珍惜这仅有一次的人生?熬资历的人生,再久的时间沉淀也是徒劳。朽木经年终腐朽,鱼目万年非珍珠。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5

考场临时发挥,能写到这个程度。确实可以得高一些的分数!但满分应该是没有的。文章一开头引用《孟子》说“闻过则喜”,破题就不准。

鄙意对全文的文气颇不喜欢。觉得甚有回护生活优越者,疑似为既得利益者说话的意思。

尽管微信时代人心浇薄,人情冷漠,但人们对他人和自身了解的欲望反而更强了。与人情冷漠相对应,人们对社会上各类人群的关注反而更为热心了。

人既然是社会的动物,人际的关系就成了一门大学问。中国古代的哲人,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把人伦的探索看得比自然万物的研究更为重要。这么说,在微信时代谈社会生活的感想,体验,经验自然更多了。

评说他人是很正常 的事情:“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是这样的。历代史家,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隐私也很感兴趣。所以,评说他人,无所谓绑架不绑架的。

“看见开豪车的年轻女子,有人评价傍大款的”根据当今人们的长期观察的生活经验,常常是说得很准的。

看见朋友圈里晒度假美景照片的,有人评价说“炫富的”。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

“看见公交车上不让座的上班族,有人评价没有公德心”没有错!确实没有公德心!有的人还在媒体振振有辞,巧为辩饰,则更加可厌!

事实是,在网络上众口一词,谴责某些人,不仅窥探其隐私,甚至人肉其人,绝大多数 不是好人被冤屈,被众口铄金,而是该人或该人群确实该骂。百口莫辩的现象是极其少的!

在互联网上评说他人,自然更安全,更难以受到恶人的打击报复。但互联网绝不是什么“免死金牌”,因为若是诬告造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钱锺书先生的学问,是令人顶礼膜拜的。但杨绛先生把迫害人的恶人说成是“披着狼皮的羊”则大谬不然。当年那群恶人拿皮带头狠抽师长,迄今未有悔言,怎么会是“羊”呢?

判断和评价是不能留在心底的,任何正确的判断和评价留在心底,比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不 留在心底更坏。因为不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不 留在心底还有当反面教材的价值。所有习惯于把判断和评价留在心底的人都是没有担当的人!

在网络上 愤愤然者很容易被居心不良者看成心胸狭隘。

“嫌贫仇富”的社会现象,我这样看:嫌贫断然不可,根据党的号召,现在应该是帮贫共同奔小康的时候吧?怎么 可以嫌贫呢?富而嫌贫,则仇之有理!仇者多了,当心恶人学梁山好汉以劫富济贫为名,制造社会秩序的大动荡,大混乱!

爱管闲事有何不可?所有在网络平台表现者、不都是所谓“爱管闲事”吗?

虽有“唯恐天下不乱者”但不敢肆无忌惮的。我们相信管理者的能力。

评价就是评价,不可能是绑架。

道德更不会变成绑架的凶犯!

占领道德的高地,用网络的机关枪扫射社会的诸多恶行恶俗恶风,例如,傍大款,炫富,不让座正是网络的责任。

上海若以此文为高考满分作文,则上海考生的总体水平不会很高。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6

我想握住你的手当你想要离开我的时候当你想要消逝的刹那握住不放直到永远(以诗的形式开头,别致新颖,富有温情。)

沈从文曾对你说过:“我们相爱一生,但一生还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说任何话,因为任何话也概括不了我对你的心。

知道为什么吗?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不放吗?

因为,文学―――是你!是你!是你让我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体味一个个诗一样的人生;是你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也是你让我克服一个个险境,超越极限!(“千呼万唤始出来”,原来是文学。前面便是铺垫。)

没错,就是你让清泉淌过我的心底,让那烈火燃烧我的热情!

是你让我看到了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穿越时空,让我体味人间!

还是你,在一个深夜,翻出你,欣赏你,爱你,喜你,尤其爱那些诗词。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充满深情地道出文学对“我”成长的影响。)

是你让我充满自信,让我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你让我保持天真之性,能与孩童一起唤出“白玉盘”,能作美丽嫦娥的幻想。

是你,把我拧起,拧起我的精神,我的肉体。(“拧”这个动作,怕有些粗野了吧?)

是你,让我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

200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篇7

1. 选择题及知识点分布。

共25题, 涉及政治 (13个) , 如2题考查古代雅典政治, 4—6题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10、12题考查世界近代政治;经济 (3个) , 如7题考查古代中国经济, 19题考查现代中国经济;文化 (7个) , 如1、3题考查古代中国思想, 8、11题考查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史学理论 (2个) , 如24题考查全球史观。整体来看, 政治史比例最大, 文化史内容比例加大, 史学理论为新增内容。

2. 非选择题及知识点分布。

共8题, 其中26—28题为必考题, 分别考查中国古代南北朝经济文化、晚清教案、苏中工业化建设。29—34题为选考题, 涉及每一个选修模块, 如29题考查张居正改革, 30题考查世界现代社会主义思潮。整体来看, 三道必考题中经济史内容比例较大, 选考题选材与时政、恒热点或史学前沿相关联。

二、特点

1. 大部分考题都有背景材料,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 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认知。

试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 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如选择题4引用汉宣帝的一句话, 考查学生对“周政”的理解;8题引用英国法官的一句话, 考查学生对社会契约的理解;15题通过介绍妇女服装变化的现象, 考查学生对这一社会习俗的了解;11、12题引用名人评说, 考查学生对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的理解和运用;16题引用《新潮》的一段话, 考查1920年前后中国社会思潮变化的主要国际背景;27题选取晚清教案中官民的一段对话材料, 考查学生对它的理解、分析、运用;26第一问、28题选取史书材料, 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提取、概括史实的能力。总的来说, 以上题目从新角度、新情境入手, 拓展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理解、运用。

2. 史料来源更广泛, 设问角度更合理。

从材料来源看, 主要涉及历史著书、历史记录、名人评说、时政材料。如非选择题除31题材料外, 其它都出自历史著书或历史记录,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再如选择题12、14、24、25题所引材料都出自名人评说, 考查学生对历史信息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1题通过介绍伊拉克战争的相关史实, 考查学生对信息的阅读、提取、运用的能力。

3. 加强对学生学科素养和公民素养的考查。

课本的很多微观知识不再直接考, 而是给出相关的材料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分析、提取、概括、运用。如17、19题给出数据表让学生分析历史现象;24、25题引用史学家的名句 (反映了近几年我国史学研究的新理论) 让学生理解其实质;26第一问、28题及其它6道选考题都要求学生解读历史材料, 概括有关史实, 而且选考题33、34反映了史学研究的前沿。以上这些题很明显加强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查。从公民素养方面来看, 思想文化史、社会史内容明显增多, 选择题就涉及7道, 如1、3、8、11、13、15、22题, 要求学生透过历史关注现实, 很明显增强了对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考查。

4. 部分考题切口小、跨度大、概括性强, 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整合课本知识的能力。

如27题选取晚清教案中官民的一段对话材料,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高度概括其发生的历史背景, 并作评价。再如28题苏中工业化建设的第二问, 通过一小段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指出我国工业化的历史经验。可见, 以上两大题对学生分析、概括、整合课本能力的考查明显加强。

三、启示

1. 扩大教学资源, 夯实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课程观指导下, 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几本课本和参考书, 而是要求师生依据课标, 在注重基础知识积累的前提下, 共同寻找、开发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 如网络、媒体、教学网站、史书、史家评说、历史遗迹等, 从而扩大教学视野, 增强学生对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然后对其进行整合处理, 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即夯实基础知识, 力求做到“点、线、面结合”。点即对每一个知识点的各种要素做到透彻的分析, 把握其本质;线就是对线索有全面而准确的把握;面就是对某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特征力求宏观把握。

2. 密切联系现实, 关注史学前沿。

2009年海南历史卷试题涉及中国儒家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建设、现代工业化建设、社会习俗等恒热点问题。所以要求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 特别是高三复习中要密切联系社会现实, 关注热点问题, 注重现实与教材的有机结合。要求做到:一方面注意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 如对传统文化和工业化建设的反思等, 另一方面注意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 如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美关系的反思等。近年来, 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史观越来越受到史学界的重视, 在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 特别是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吸收和运用, 将其作为一种新史学指导思想。

3. 研读高考试题, 提高解题技巧。

任何一份高考试题都有它的可取之处, 特别是在课改期间, 很多试题包含课改理念, 具有创新性,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高考试题的研究。而在高考复习中, 审题能力和解题技巧也是决定得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我们在平时练习和考试中应该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具体方法有二:首先让学生通过做题了解命题的特点, 培养审题能力;其次根据试卷特点、评分标准, 以及学生的答题情况, 让学生先分析做错原因, 然后师生共同探讨总结解题规律。

综上所述, 应对2010年高考, 广大师生要在充分整合出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认真研读高考试题, 做到把握规律, 有的放矢, 不要盲目陷入题海战中。

摘要:海南省作为第一批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试验区之一, 参加了2007年至2009年课改后的3年高考, 试卷命题日趋成熟, 有着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文旨在分析海南省2009年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内容与特点, 希望和广大师生共同商榷, 为2010年参加新课改高考的学生提供一点建议, 使他们不陷入题海战中。

关键词:200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题型,知识点分布,特点,启示

参考文献

[1]李海英.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 (海南卷) 分析报告[J].新课程 (综合版) , 2008, (03) .

2009高考满分作文试题评析:上海卷 篇8

二、试题主要特点分析

1,突出主干知识,力求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考试内容依然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综观全卷,试题的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设问都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地理主干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中,地图知识部分考查的主要有比例尺、等高线等考点;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了气温垂直变化、天气系统、地球运动中的月相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规律等核心内容;人文地理部分考查的则有环境保护、人口增长、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主干知识点;还考查了中国与世界部分的区域空间判断与区域特征分析。可见,全国文综卷Ⅱ每一个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都源于中学地理学科主干知识板块中的地理概念、原理与规律。

同时,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在紧紧围绕主干知识设计考点的基础上,从凸现地理学科的特色出发,还力求对考生进行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如通过第7题估算甲聚落的气温,第39题第(4)小题“据图5分析古荆州地区的交通区位”等试题的考查,对考生是否具有对地理知识的敏感程度,具有极佳的评价功能。又如,要顺利解答第36题的3个设问和第39题第(5)小题,考生就必须具备对主干地理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再如,第1~3题组、第4~5题组、第11题等,综合性很强,回答这些试题对知识运用与支配的自如程度至关重要。而且,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能力测试中,对地理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对地理过程的分析、想象与基本预测能力,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运用地理知识、方法、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核心地理能力的考查,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所体现的对综合地理素养的考核,是其最大亮点之一。

2,根植基础,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考查“双基”的痕迹十分明显。如第4~5、6、7、9~11等题对地理数据的处理,第36、39等题对区域空间的判断与区域特征的把握,第2、4~5、6~8、36、39等题对“白色污染”、自然增长人口数、净迁入人口数、高压天气系统、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第1、3、4~5、7、8、9~11、36、39等题对工业区位、人口增长、气温垂直变化、反气旋、地球运动、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地理原理与规律的理解与运用,第4、5、6~8、36、39等题对常见地理图表的判读和识别、分析与综合所需的基本技能等。这些试题都选取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素材,立足于对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的考查,体现了中学基础教学的特征。

综观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的所有试题,其切入点新颖,设问灵活,在思考方面也具有相当的深度与创新,整份试卷几乎找不出要用死记知识点来解答的设问,它需要的是考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分析、评价、论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这充分体现出只要考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就能在实战中得到高分的特点。如第39题第(4)小题,虽然它运用全新的资料来提供信息,考生对把握题旨也有困难,应该说是一道很难的试题,但考查的还是考生比较熟悉的交通区位问题,只要具备有关交通区位方面的知识建构,再根据试题所提供的信息与设问的实际,把相关知识重新组合、迁移,使新旧思维线索联系起来就能够完成试题的要求。

3,结合新课程考核目标要求,试题质量有很大提升

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大目标和要求的考核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仔细分析2009年全国文综卷Ⅱ,可以发现很多试题对每一个考核目标的要求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新的提升。如第4~5题和第6~8题对试题信息的获取与解读,不仅要求考生获取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而且更要求考生能提炼地理信息的有效内容与价值,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并能够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才能完成作答。对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目标的考查,这两组试题所体现的要求,同样也从“将所学地理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的角度,提升到了“准确地运用地理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地理问题”的层面。又如,对第39题第(4)小题的作答,既需要考生极强的信息解读和准确运用有关信息的能力,更需要考生具有“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

上一篇:中学生宪法优秀演讲稿下一篇: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