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与穷汉经典寓言故事

2024-05-25

富翁与穷汉经典寓言故事(精选3篇)

富翁与穷汉经典寓言故事 篇1

《富翁与穷汉》管理故事分享

管理故事:

曾有两个人,一个是体弱的富翁,一个是健康的穷汉。两个人相互羡慕着对方。一位闻名世界的外科医生发现了人脑交换方法,富翁赶紧提出与穷汉交换脑袋,代价是自己全部财产。

手术成功了。穷汉成为富翁,富翁变成了穷汉。

但不久,成为穷汉的富翁由于有了强健的体魄,又有着成功的意识,渐渐积起了财富。可同时,他总是担忧着自己的健康,一点轻微不舒服便大惊小怪,久而久之,他又回到以前那种富有而体弱的状态中。

另外那位新富翁总是忘不了自己是个穷汉,有着失败的意识,不断地把钱浪费在无用的投资里,不久便挥霍殆尽。然而,由于他无忧无虑,换脑时带来的病竟不知不觉消失了。

最后,两个人又都回到了原来的.模样。

管理感悟

流程再造是企业的一场革命,因而必然是痛苦的。而其最痛与最难,则首推转变观念。在再造过程中,有许多人不断抱怨自己的资源条件差,因而业绩差,就是不肯查找自己观念上的原因。

富翁与穷汉经典寓言故事 篇2

1 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必要性

1.1 时代背景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历史悠久。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清朝末年, 中国受到西方列强侵略, 国运衰弱, 同时现代医学 (西医) 大量涌入, 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许多人士开始主张医学现代化, 接纳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 中医学受到巨大挑战, 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

新文化运动以来, 倡导白话文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人理解古籍的能力, 加上新中国提倡使用简体字, 进一步降低了现代人对古籍的阅读能力。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 其基础和精华就在于四大经典著作, 因此普及中医经典意义深远。而四大经典离今久远, 社会发展带来的文化代沟使得中医学子认为中医经典书籍晦涩难懂。若将古籍变得通俗易懂, 可有利于大众学习了解古代医学文化。

目前, 西医在治疗急重症以及实施外科手术上有巨大优势, 迫使中医处于辅助医学的地位, 不能成为主流医学, 发挥其特色和优势。随着西医理论愈发深入人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相信中医, 认为中医无用, 是伪科学。

如今中医人才越来越少, 培养杰出专业人才是中医得以延续的关键。熟读中医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必经之途。笔者将中医经典之一———《内经》以故事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使晦涩难懂的文字变成生动有趣的情节, 易于大众接受与学习, 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中医师, 促进中医发展。此外, 故事化经典著作还方便大众学习和了解中医, 改变中医不科学的看法, 树立对中医的信心。

1.2《内经》故事化的必要性

《内经》普及形式有限。目前市面上《内经》的普及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书籍形式。《内经》书籍发行广泛, 但大多是原文, 晦涩难懂;或是养生普及版, 虽然通俗, 但为了迎合市场需要, 大多有断章取义之嫌; (2) 漫画形式。周春才[1]所著《画说黄帝内经》漫画版大大突破了以往束缚, 可谓《内经》传播普及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但该书大部分是在描述黄帝与岐伯的对话, 内容与《内经》的白话解大体相同, 虽然采用漫画的形式, 但缺乏情节, 若想广泛传播仍存在一定阻力; (3) 纪录片形式。中国的历史、医史中流传了大量故事, 可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趣味化, 为《内经》的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但美中不足的是其陈述性太强, 内容冗长而单调, 没有很好地介绍《内经》的内容, 要想在民间传播, 也存在较大阻力。

《内经》故事化具有明显优势。笔者尝试以故事化经典的方法传播中医文化, 发现其有以下几个优点: (1) 情节丰富, 故事性强。以通俗小故事道明《内经》中的深刻理论, 弥补纸质版和视频版《内经》的不足; (2) 故事形式比单纯说理更能激发年轻人的求知欲, 可使《内经》在年轻一辈中广泛普及; (3) 故事化的《内经》具有较强的可延展性, 可改编成动漫、游戏、影视作品等, 大大丰富了《内经》的传播方式。

鉴于市场上《内经》普及的各种不足, 加之故事化《内经》的诸多优点, 笔者认为进行故事化十分必要。

2《内经》篇章选择

由于《内经》年代久远, 撰述者众多, 风格各不相同, 笔者主要选择六篇文章, 从生理、病理、养生三个角度, 将其转化成故事模式, 选取的篇章为: (1) 生理:《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经脉别论》; (2) 病理:《灵枢·百病始生》; (3) 养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素问·六节藏象论》、《素问·灵兰秘典论》、《素问·经脉别论》从生理角度分析了五脏六腑的生理作用及相互关系, 指出“四时阴阳, 生病起于过用”的发病观, 介绍了饮、食精微在体内输布的过程, 提出以五脏为中心, 强调了整体观念。《灵枢·百病始生》主要阐述了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 包括病因、发病、病机和传变等内容。《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中养生思想的体现, 强调了正气的重要性, 介绍了古人养生及防止早衰的方法[2]。以上六篇均是中医精髓所在, 其内容有利于大众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及疾病发生机理, 迎合现代人的养生需求。

3 故事制作体会

笔者立足于充分理解经文的基础上, 结合现代人文社科知识、科学知识、气功学以及中医养生等,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 对上述六个章节进行故事编排。

在编写初期, 由于拘泥于严格遵循《内经》的思想, 在故事中常穿插《内经》原文, 虽然该法可以保证不篡改《内经》原意, 但其与枯燥说理无异, 还未跳出翻译条文的圈子。读者会觉得这种形式只是将《内经》原文及译文生搬硬套到一个有情节有故事的框架中。此外, 故事的情节性会被众多条文削弱, 导致其沉闷无趣, 对读者的吸引力大大降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扩大思路, 总结出三个方法: (1) 参考历代医家对《内经》的理解, 提取经文的中心思想, 将其融入到故事情节中, 如此可避免出现条文, 且能在故事中体现《内经》的核心思想; (2) 通过画面的形式, 将《内经》的内容具体到生活中。如关于四季养生的条文“夜卧早起, 广步于庭披发缓形, 已使志生”, 笔者通过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来体现其内容, 如天亮起床、打太极以及做各种养生活动等, 可使故事更加生动, 具有表现力; (3) 采用拟人化手法。如《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的描述, 笔者将其拟人化, 认为人体是一个国家, 要想国家安居乐业, 各大小官员 (五脏六腑) 必须各司其职, 如此可形象地使大众了解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在此篇中, 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男女主人翁来到一个国家, 刚好碰上该国洪水泛滥, 大小官员各施其职, 合力治水, 共同找出洪水泛滥的根本原因。男女主人翁亲身体验后, 即可联想到《内经》中五脏六腑相互协调的关系。

运用上述故事化模式, 《内经》内容将更加生动有趣, 而不单纯是原文和译文生硬地穿插在故事情节中, 具有了一定创新。但中医经典故事化有利有弊, 一旦过于形象化, 难免湮没原意。因此在创作过程中, 要在形象与达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即在不失原意的基础上, 使故事具有情节性。笔者不断努力、不断创新, 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 找到了新思路, 通过参考中医界公认的《内经》注释书籍, 如郭霭春的《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 并请教《内经》方面的专家, 确保其在故事化的过程中不被扭曲原意。

4 结语

笔者大胆尝试将《内经》故事化, 并总结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以期能成为中医科普的新方式, 并逐步推广到其他经典著作中, 以帮助大众理解中医文化, 推动中医科普进程。

摘要:中医经典著作在中医发展史上起着重要作用, 其对古代乃至现代中医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和研究价值。《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建立及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部分。但其原文文辞古奥, 晦涩难懂, 并不适合被用于在大众中普及中医文化。鉴于此, 尝试采用适当方法将其故事化, 在不歪曲原著的基础上, 由专业老师指导, 将经典著作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 以期启发后人进一步研究发掘。

关键词:中医经典,故事化,中医药科普

参考文献

[1]周春才.画说黄帝内经·素问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9.

富翁与穷汉经典寓言故事 篇3

学校管理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但是, 改革必须对症下药, 有时, 改革指的不仅仅是外部资源的整合、引进, 还包括内部结构的重组、管理的完善。

经典寓言故事

有一天, 动物管理员们发现袋鼠从笼子里跑了出来, 于是开会讨论, 一致认为是笼子的高度过低。所以, 他们决定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十米加到二十米。结果第二天他们发现袋鼠还是跑到外面来, 所以他们又决定再将高度加高到三十米。

没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 于是管理员们大为紧张, 决定一不做二不休, 进一步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米。

一天, 长颈鹿和几只袋鼠在闲聊, “你们看, 这些人会不会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长颈鹿问。

“很难说啊”, 袋鼠笑着说, “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启迪管理智慧

动物园中的袋鼠跑了出来, 管理员们在没有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的情况下就一致认定是由于笼子的高度过低而导致的。孰知原因根本不在于此, 袋鼠的“出逃”仅仅是因为笼子的门是开着的, 而管理员们只要记得关上门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学校的过程之中, 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这时学校改革便出现了。但是, 改革必须对症下药, 找到促使改革的因变量后, 才能针对这一因变量进行变革活动。

学校的管理者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不应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立即着手变革活动, 而应该实地考察、深入一线, 取得第一手资料, 联系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在了解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后, 进行相应的改革, 方能不浪费改革资源, 使得改革能够高效率地进行。否则, 只会事倍功半。

上一篇:对瑜伽的认识和看法下一篇:双联第二季度工作总结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