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民富翁(通用9篇)
贫民富翁 篇1
《贫民富翁》 (Slumdog Millionaire) 讲述的是18岁印度青年杰玛·马里克, 一个在印度孟买贫民窟长大的孤儿, 只差一个问题就能拿到令全国观众疯狂的节目“百万富翁”二千万卢布奖金, 但这时他却被捕了, 他被怀疑作弊——没受过教育的孤儿为何能答对所有连博士专家都没把握全中的问题?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 他向警察讲述了他奇妙又令人不可置信的成长故事, 以及他深爱的女孩……
出身巴勒斯坦的美国学者萨义德于1978年出版了《东方学》一书, 在书中, 他运用福柯的话语理论和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对“东方学” (或东方主义) 的产生, 发展传承的历史进行剖析。“东方主义”指示着西方视域中的东方与西方想象中的东方。萨义德曾说:“东方被观看……而欧洲人则是看客, 用其感受力居高临下地巡视着东方。东方成了怪异、活生生的戏剧舞台。”
一、西方对东方的认识——“他者”形象的建构
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中认为, 在东方主义的视角下, 东方是“华丽的、专制、残酷、奥秘的、异国情调的、神秘的、虚弱的、黑暗的”。导演丹尼·波尔正是在这种视角下对东方之国印度进行关照和表达。在影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 神秘化的充满异域情调的印度
印度作为东方文明古国, 一直是西方人感兴趣的地方。影片中主要通过牛和泰姬陵形象的描述来展现印度神秘化的异域情调。牛被印度教教徒视为“圣兽”, 印度教徒认为, 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 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就是在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 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影片中, 杰玛兄弟和一群贫民窟中的伙伴因为在机场跑道打棒球而被穷凶极恶的警察追打。在一条垃圾遍地的破街上, 一头看起来有些病态的牛安静地躺在地上。导演给了这只牛足有8秒钟的特写镜头, 人类的喧嚣和争斗与这只安静的牛形成了对比。而泰姬陵作为印度的象征, 也是西方人认识印度的一个介质。贾马尔兄弟俩赤脚来到了泰姬陵, 从此开始了他们在这里的导游兼小偷和小贩的日子。
(二) 有着独具特色的歌舞的印度
印度音乐源远流长, 至少有3000年历史。印度音乐是种线性、旋律性的音乐, 没有和声的概念, 旋律非常精致。对印度人来说, 舞蹈不仅是艺术, 更有宗教的含意。印度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 舞者藉由本身的手指、手臂、眼睛、五官、身体表达和诠释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影片自始至终伴随着独具印度特色的音乐。导演故意在影片结尾安排了几分钟的歌舞, 这个歌舞是在印度传统歌舞的基础上添加了现代歌舞的成分, 也算是西方歌舞与印度传统歌舞的糅合。
(三) 环境肮脏的印度
好莱坞影片中的场景, 大多展现的是风景如画的壮丽河山或者中产阶层的精致生活。而在《贫民富翁》中, 印度被描写成一个垃圾成山、河流污染、尘土飞扬的灰色调的国家。杰玛兄弟的稚嫩的脸庞总是像没洗干净过一样, 他们常常跳入浑浊的水中嬉戏;妇女们在发黄的河水中洗衣服;拾荒者在垃圾山上挑选能够换取金钱的垃圾, 更有甚者跳入齐腰深的满是污秽垃圾的河流中捡拾可以卖的废品……这些场景的展现似乎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印度肮脏落后的想象。
(四) 贫富悬殊与阶级歧视的印度
影片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孟买城区大片大片的贫民窟, 导演通过远景近景等多种视觉角度来表现贫民窟的落后与混乱。然而, 贫民窟的另一端就是高楼林立的富人区和更加高档的别墅区。贫富悬殊导致的一个可怕后果就是阶级歧视, 这在影片中表现得也非常充分。贾马尔兄弟被警察追打, 兄弟俩逃跑过程中在一个杂乱的路口不小心碰到了富人乘坐的高级轿车, 连忙对车里的富人说“Sorry”;紧追其后的警察碰到了这辆轿车, 更是连声说两遍“Sorry”。电视节目《百万富翁》的主持人不只一次地用带有嘲讽意味的口气叫杰玛“Chai wallah” (茶水工) , 并引起现场观众的嘲笑。
(五) 宗教屠杀的印度
印度有穆斯林和印度教, 早在殖民统治时期, 统治者就利用宗教矛盾制衡整个印度, 而两方教徒自然是统治的工具、无辜的受害者。“我每天晚上做梦都会梦到他”, “如果不是因为宗教冲突, 我的妈妈不会死去”。本来可以拥有幸福童年的杰玛, 某一天突然来了一群人, 拿着刀跑向他们。他的妈妈还没说完“快跑”, 就狰狞地倒在了河边。那一幕一直反复出现在他的回忆里, 在梦里, 在生命的每一个寂静的角落。
通过以上描述, 导演丹尼·波尔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神秘而充满异域情调、黑暗、残酷、肮脏的印度, 充斥着与“我们”不同的“他们”, 迎合了西方人对神秘东方的想象。
二、西方对东方的拯救与弥缝
在东方主义学者看来, 与西方的成熟、理性相比, 东方是幼稚的、非理性的, 需要通过西方处于优势地位的知识与权力来拯救与弥缝东方。西方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而东方就是需要拯救、教育的对象。
影片中, 一对美国夫妇在印度当地一个警察的陪同下在一个贫民窟区域游览, 导游是杰玛。美国夫妇所乘坐的奔驰轿车被贫民窟的一群小孩卸掉了四个车轮。陪同美国夫妇的警察认定是杰玛的同伙干的, 于是不由分说就对年幼的杰玛拳打脚踢。美国男人立即上前制止印度警察的暴力行为, 并说:“你买保险了吗?你没事吧?”杰玛则说:“你不是想看到真实的印度吗?这就是!”美国妇人回答说:“这里是真实的美国, 孩子。”美国夫妇不但没有责怪年幼的杰玛, 而且掏钱给杰玛。在这里, 西方人在教东方人要讲人权, 尊重爱护孩子, 不要殴打小孩。西方是老师, 是教育东方如何尊重人的老师。
影片中的印度人, 喝的是美国的可口可乐, 用的是诺基亚手机, 开的是欧美的豪华轿车, 拔地而起的是和华尔街一样的高楼大厦。与之相对应的是印度街道上穿梭的三轮蹦蹦车和印度肮脏并且人满为患的火车。凡是来自西方的都是先进的, 凡是印度本土的就是落后的。西洋器物在印度大行其道, 为印度带来了技术与文明, 也意味着西方引导着东方走向现代化, 指引着东方摆脱落后。另外,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那个电视节目《百万富翁》, 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电视现场秀节目。这个节目在印度造成的疯狂, 也在另一方面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的印度人对金钱的渴望和一夜暴富的发财梦。影片中的印度人在节目播出的高潮时期出现万人空巷的情景, 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而导演设计这样的场景, 无非是显示西方电视节目在印度传播取得的巨大成功, 进而呈现作为“老师”的西方在东方的全面胜利。
正是通过《贫民富翁》的镜头, 导演丹尼·波尔呈现了一种东方被西方拯救与教育的图景。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贫民富翁》是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表达和呈现发生在印度的故事。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印度贫民窟的穷小子杰玛最终成为了百万富翁, 说的并非是普通印度人的成功, 而是导演以发生在印度的故事来讲述美国梦。该片的导演始终没有逃脱东方主义的叙事角度。《伦敦时报》专栏作家Alice Miles在她的文章中用了一个词“poverty porn”来评价这部影片, 意指该片是用印度的贫穷落后来愉悦西方人。
印度人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就在该影片在印度上映的第二周, 来自影片拍摄地——孟买贫民窟的居民走上街头, 抗议这部影片。抗议队伍的领导者N.R.Paul气愤地说:“他们嘲笑我们, 他们伤害了我们的感情。”除了对影片内容不满外, 很多人还强烈要求影片改名, 在他们看来“Slumdog”这个词是对贫民窟居民的侮辱, 有一个标语牌上就写着:“我们是人, 不是狗” (注:Slumdog由“slum”和“dog”两个词组成, 前者意为贫民窟, 后者意为狗) 。
那么, 该如何克服东西方交流的障碍, 改变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呢?我们认为, 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也许是“东方主义”的出路之一。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就指出过:“东方也有助于欧洲 (或西方) 将自己界定为与东方相对照的形象、观念、人性和经验。”自觉平等的文明对等意识的建构就显得格外重要。“东方主义”生成演变的历史清楚地反映了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同时, 东方社会很难在历史的屈辱感中滋生出对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的自然认同。所以,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需要东西方社会的共同努力, 这必将是一个复杂、曲折而任重道远的事情。
不可否认的是, 虽然《贫民富翁》在东方主义视角下叙事, 但是它依然反映了人类一些共通的东西, 那就是爱情、梦想和希望。那个从童年起就追逐自己惟一的一份爱情的孩子, 那个总会紧张、总需要别人告诉该怎么做的孩子, 那个用一个个故事将一生娓娓道来的孩子, 给我们带来坚韧和希望。黑暗和罪恶中也有美丽, 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总有那么一星半点, 你看到的就是自己。很多时候, 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个浑身是屎的孩子, 那个准时出现在火车站等候心爱的女人出现的男孩。或许, 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共通之处吧。
参考文献
[1]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导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萨姆瓦, 闵惠泉 (译) .跨文化传播[M].三联出版社, 1998年.
[3]http://ent.sina.com.cn/m/2008-12-04/17132280134.shtml.
[4]米歇尔·苏盖, 马丁·维拉汝斯.跨文化对话平台—他者的智慧[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
贫民富翁 篇2
(2011—2012学年第课号: 056R31AGQ课程名称: 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学号:116070071姓名: 丁机鹰得分:
可以跳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贾马尔与拉提卡间的真挚的爱情以及哥哥萨利姆对弟弟的爱相信大家都深有感触,然而我想说,震撼我的不仅有他们的亲情爱情还有他们一生苦难的经历。看电影时我就想,如果是我,我有没有可能继续生存着,我是否有勇气跳火车,抢东西。。。被打了也只是坚强的用水来抚慰伤口。一直都觉得贫穷是一种很好的锻炼人的方式,就像我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家境的贫穷所以才会让今天的我踏实勤奋,有时候,很感谢曾经的贫穷,那真的是人生不可多得的一笔财富,但是,当贫穷超出一个人驾驭能力的时候,它真的还是一种财富吗?也许,大家会说正是这些曾经的苦难才让贾马尔最终成为百万富翁,拥有最真挚的爱情,亲情。但是,我真的觉得那种颠沛流离的生活,那种比狗还卑贱的生活,那种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未来,有没有明天的生活如果是我,我熬不过来,我没有那么坚强勇敢,我可以学着在自己受伤的时候自己舔舔伤口,但是我没有办法在看不见光明的黑暗中舔舔伤口然后再勇敢的站起来。所以,我觉得,无论贾马尔还是萨利姆还是拉提卡还是那些和他们一样坚持着的人都是伟大,即使他们对他人对国家对世界都没怎么做出贡献,甚至还造成了混乱,可仅凭他们在枪林弹雨中走过变足以证明他们的伟大,就像那些伟人一样。废话到此结束(虽然我知道不该写,可是我还是想分享)。下面是正文。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部影片中出现的配乐的一些感想。首先我想说不管是主题曲还是片尾曲还是插曲我都听不懂,但是我可以感受其中的旋律,我相信有时候一首歌不是美在歌词而是美在旋律,美在它与情景的完美结合。影片正式开始时是贾马尔与他的朋友们在飞机场玩,这个时候背景音乐我自我感觉是从低沉悠缓然后再逐渐随着伙伴们欢呼着贾马尔接球而音调升高,音量变重,然后突然被一架飞机给打断,我个人觉得这架飞机的出现很成功的打破了原来和谐的场面,很自然的引出了之后小朋友的失望,城管(暂且称之为城管吧!我也不知道正确的该叫什么)的出现,不和谐音律的出现自然要引出不和谐的画面。这以后 有是小朋友与城管玩的一个类似于警察抓小偷的游戏,画面随着孩子们的跑动而切换。一开始是一种类似于中国鼓的一种节奏感比较强的乐器演奏的一段配乐,然后,先是主题曲《jai ho》然后是插曲《o saya》。当插曲出现后那段节奏感比较强的配乐就完全消失了,而这首插曲,有一点点像rap,调子很欢快很轻松,同时这一首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很好的与印度的民族风情结合在了一起,有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在穆斯林到来他们逃跑的时候同样用了孩子们躲避追捕是一开始的那段音乐,只是由于环境的不同在节奏上明显加快了,音量也提高了,小小的改动却很大幅度的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同时还有一种比较清脆的乐器出现了,我想可能是因为小女孩拉提卡吧,因为这种声音虽然有些清脆但却带着一点点的忧郁,很符合一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的心理与性格。不知道只有雨声的夜是不是带给了观众更为凄凉的感觉。萨利姆泼了那个坏人以后背景音乐顺势迅速由轻到中响起,很显然,这段音乐除了节奏很明显外还让人感觉有些紧张还掺杂着些许落寞,紧张烘托的是情景而落寞烘托的则是孩子的心境。音乐在最后拉提卡奔跑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在萨利姆放手后结束,与此同时响起了忧伤的据说叫做《Latika’s Theme》的曲子,但是是低吟,陪着拉提卡在夜幕下微光中的身影,整幅画面更显凄凉。同这首曲子也在我们男女主角在最后火车站站台相拥时,悠扬的再次响起,而他们过往的生命瞬间纷飞成无数画面。这
音乐是哀婉的,可又有无限绝望过后希望突然降临的惊喜。是对男女主角历经磨难终成眷属的最好的述说。我不知道那段他们在火车上生存的日子在被发现前与他们而言是否是最平静最幸福的,但是那段音乐确是整篇中最欢快的音乐,纸飞机,是一个童年的象征,或许在这便是对他们童年的解读吧,无论他是以乐景衬哀情,还是其他,它无论在调子还是歌词上都符合了这对兄弟的童年,或许可以称之为另一种诠释吧!之后贾马尔与拉提卡在火车站见面,音乐随主人公的心情而跳动,首次是看到拉提卡时的惊喜与不敢相信,此时的音乐有一种轻轻跳动的感觉,与主人公震惊又惊喜的心境吻合,确认后主人公的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的,于是音乐也就随之轻快的跳动可也就在同时黑帮的人来了,所以跳动的音乐自然就渐渐变得节奏越来越快,紧张显然大于了惊喜,说实话,这个地方给我一种警匪片的感觉,他的音乐就感觉是警匪片里打斗的背景音乐,当然只是像,不完全是。网上说还有一首低吟的女声歌曲《Dreams On Fire》。,很不幸,我好像没听到。
贫民窟的富翁画家 篇3
透纳对水彩画非常推崇,他充分运用水分和纸张的本色及水彩颜料在湿纸上的自然混合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形成了水彩画独特的技法。由于他对水彩太过痴迷了,以致从他的油画作品中都能看出水彩画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透纳画水彩画的技巧不过是“雕虫小技”的话,那咱就说说透纳另一个突出的贡献——将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18世纪,以历史、圣经和神话里的人物为题材的肖像画地位远远高于风景画,风景就是人物画中的补景。透纳就不信这一套,他在创作中大量加入风景元素,在画中追求光的效果,雾、蒸汽、太阳、火光和反光……在画面上组成运动着的团块和升腾的火焰,产生出符合作品内容的韵律感。为了创造那些人们无法目睹,或者目睹后又无法表现的震撼人心的场面,他将观察体验和想象创造有机结合,创作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作品。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世界声誉的英国绘画大师。直到今天,英国官方每年表彰当代的、前卫的造型艺术家的大奖都命名为——透纳奖。
这是一幅典型的表现光、运动、紧张和沉重画面气氛的代表作。画中的惊涛骇浪好像张着大口的恶魔,将要吞噬一切,可怜的人类在大自然的暴怒下,顽强不屈地挣扎着。画中的人物虽然显得渺小,但动态十分鲜明,他们奋不顾身地与风暴进行殊死搏斗。这真是一幅情景交融、境界悲壮的杰作!
这幅画是画家对大自然光和空气变化的探索与表现。他把月光下的煤港描绘成光色变幻、隐约飘忽的海上景色,将轮船、煤港、夜空都融入到了透着光的烟霭之中。因为光,作品本身的主题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只是用做增强画面反射的光的韵律而已,特别是透纳将工业形象—轮船、码头等纳入风景画之中,这可是开创了风景画创作的先河。
《雨、蒸汽、速度》(1844年 藏于伦敦国立美术馆)
除了在画面左侧隐约可辨的桥,以及画面中央急速驶来的同样隐隐约约的火车头以外,我们看到的只有色彩和横扫画面的笔触,一切具体形态都融进抽象化了的大气中,透纳真正关心的是某种印象。耀眼夺目的阳光穿过谜团一样的雾气,一声汽笛的鸣叫划破静谧的空间,似乎还能听到那空荡悠远的回音,阳光和着蒸汽,色彩和着声音,而这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感受和印象,还是一首光与色、与空气的交响曲。
据说创作《雨、蒸汽和速度》的灵感就来源于他一次乘火车的旅行。当时,火车刚刚发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从前还没有哪一种交通工具能够使人如此飞速地行驶在大地之上。透纳乘车的时候正赶上外面下起雨,这使他感觉到很兴奋,于是干脆打开车窗,把身体探到车外,充分享受在速度中,风、雨、空气迎面扑在身体上的乐趣。这种举动可吓坏了他周边的乘客,他们看到透纳这样做都迷惑不解,而透纳却能够大胆地抛开世俗的眼光,从而能获得独特的感受,并根据个人的切身感受创作了这幅作品。
《暴风雪中的汽船》
透纳可不是“闭门造车”式的创造者,他能够准确地记录自然,特别是雄壮的场面。这些准确的记录可不仅仅是一般的观察可以得来的,还包含着很多大胆而独特的体验!
《暴风雪中的汽船》描述的是他所在的汽船在海上碰到了暴风雪,当别人都惊惶失措地躲在船舱里,透纳却为了获得难得的亲身体验爬上汽船的桅杆,让船员把自己牢牢绑在上面,随着船只一起在海浪里摆动,尽情接受暴风雪洗礼和撞击。他在上面整整呆了四个小时,直到暴风雪逐渐平息下去。
看着这幅作品,我们不知道那船只究竟是什么样子,但我们却明确地感受到它在风浪中飘摇颠簸的状况,那仿佛是一场人类与自然的搏斗,令人心潮激荡。你被他那执著的精神震撼了吗?他对待艺术的态度有没有给你带来启示呢?
您想,透纳如此的努力、如此的“玩命”,他不成功谁成功呢?如果觉得只看这简短的文字和小小的印刷品不过瘾的话,现在机会来了,2009年4月23日至6月28日,透纳的大型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这些展览共展出他的油画、水彩画作品112幅。怎么样,和透纳来个“零距离”接触吧!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赏析 篇4
一、背景介绍
(一)社会背景
印度是一个社会等级分明而又贫富分化严重的国家。该影片以贫民窟为主要拍摄场景之一,主要反映印度下层社会的真实生活状况。印度的达哈维贫民窟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其环境恶劣,房屋低矮,间隙陕小,垃圾成堆,平均一千人以上共用一个公共厕所。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居民们用木条搭成简易厕所,孩子们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在拥挤的教室里上课,他们处于赤贫的状态,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而印度的贫富差距也是惊人的,新贵们过着穷奢极侈的生活,像影片中的黑社会老大一样掌握着社会的主要财富,他们住着带花园、泳池的别墅,出入乘坐顶级豪车或直升飞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给观众们展现出印度社会真实的一面,也是黑暗、沉重的一面。
(二)宗教背景
印度是一个宗教盛行且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和锡克教是印度的五大主要宗教,都有大量的拥趸者。各教派的服饰、道德标准、教义、主神等各不相同,为了争夺圣地、吸引教民,彼此之间冲突不断。2002年,为阿约提亚市的罗摩庙址,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民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冲突。狂热的印度教教徒摧毁了伊斯兰教的巴卑尔清真寺,伊斯兰教徒为了他们的圣殿进行了血腥的报复。尽管当时的印度政府做出各种努力,两个教派之间的冲突像野火一般在全国各地蔓延,全国因此而死亡的人数在3000人以上。贾马尔也正是在这场冲突浪潮中失去了母亲,失去了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支柱。
成为孤儿的贾马尔兄弟俩在火车上艰难地谋生,为防止在睡梦中从火车顶上摔下来,兄弟俩各拴在绳子的一端。他们的无助与困境,在催人泪下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宗教信仰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当人们举着神圣的旗帜视人命为草芥时,沾满了鲜血的信仰是否还能保持神圣的初衷呢?
二、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并行之美
这部影片无疑是现实主义的杰作,它以近乎纪实的镜头,把印度贫民生活的脏、乱、差展现在观众面前。在浊黄的池塘里,孩童们嬉闹,女人们浆洗,却都觉得幸福、快乐。泰姬陵里,导游们信口开河,游客的财产安全无法得到保障。为了聚敛钱财,街头流氓寻找孤儿,或弄残四肢,或烧瞎双眼,操控他们进行乞讨。城市建设被黑社会控制,他们豢养了大批打手,为他们扫清各种阻碍。
现实生活的展现让观众心里无比沉重,然而,影片同时还带给了观众希望。幼年时的短暂相处使贾马尔和拉缇卡念念不忘,数次的离合使他们坚定了对彼此的爱恋。再贫困的生活,有爱情的渴望也会变得美好。萨利姆视钱如命,可是最终还是放走了拉缇卡,与黑社会老大同归于尽后,彻底解除了两个相恋之人的后顾之忧。贾马尔参加节目,得到了两千万卢比的最大奖励,从此告别了贫困的生活。这些都是理想主义的表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与追求。
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并存,使得人们在观看影片时不至于过于沉重,又不会盲信生活只有真、善、美。让人们直面近乎残酷的现实,才能有勇气有动力,把社会变成更好。
三、叙述的错乱之美
影片中,故事的叙述顺序被完全打乱,各种叙述手法频繁交替使用。以警察审讯贾马尔的过程为主线,使用插叙的手法将贾马尔的遭遇一一道来,这其中,即有倒叙,又有插叙,由审讯而带出贾马尔参加节目的过程,由每个问答自然地引入贾马尔的辛酸过往,而审讯过程本身也使用了倒叙。整个故事的叙述在影片开头给观众造成混乱感,但导演却能在如此错乱的镜头中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为什么参加真人秀节目会被抓起来接受严酷的审讯?如果不是运用各种叙述手段而使用时间顺序来讲述这个故事,反而会变得乏味,失去对观众的吸引力。
四、意象的隐性之美
(一)三个火枪手
作为英属殖民地,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在各种重要场合被使用。印度人从小就要学习英语,影片中有贾马尔兄弟俩小时上课,老师带读《三个火枪手》的场景。贾马尔冲击最高奖励的问题正与这本书有关。然而,笔者认为,作为贫民区的初始教育,学校不会选择一本原著为法语的小说进行讲授。那么,编剧选择这本书,且在影片中多次提到“三个火枪手”自然大有深意。书中,三个火枪手友谊深厚,而在本片开端,贾马尔恳求哥哥萨利姆收留拉缇卡,这样“她就是第三个火枪手了”,编剧暗示了萨利姆最终会为了他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兄弟情谊最终会打败金钱至上的准则。
(二)黄色服饰
拉缇卡两次出现在站台与贾马尔相会时,都穿有黄色的服饰。第一次是一件黄色的上衣,第二次是一件黄色的头巾。黄色在周围衣白的人群映衬下,显得格外艳丽夺目。黄色也是印度人最爱的一种颜色,因为它是金子的颜色。印度人无论贫富,都喜欢佩戴各种沉重的金饰。金饰是财富的象征,是人们的追求目标。对于贾马尔来说,拉缇卡一直就是他心目中最珍贵的“黄金”。为了寻找拉缇卡,贾马尔冒着生命危险重回孟买,再一次失去她后,贾马尔又参加了拉缇卡一定会看的选秀节目。拉缇卡出现在站台时,脸上洋溢出来的笑容如此明媚,特写镜头和慢推镜头将衣着简朴的拉缇卡展现得比黄金还要美丽贵重无数倍。
在片尾,当贾马尔与拉缇卡共舞时,黄色的头巾欢快地跳跃,也让笔者想起了另一部著名电影《黄手帕》。该电影改编自一支歌曲,讲述一名犯人出狱前写信给妻子,告诉她如果她还在等他、还愿意接受他,就在家门口的树枝上系一条黄手帕。结果,当他到家时,他看到树上系满了黄色的手帕,在风中飘扬。故事很简单,然而黄手帕的意象却深入人心。本片中,贾马尔与拉缇卡的爱情何尝不是经历了漫长的、几乎是无望的等待。当两个深深相爱的人能够冲破层层阻挠,能够把过去彻底放下重新开始,这黄色的头巾是对他们幸福的祝福与见证。
五、结语
整部影片以直升机中的明星和粪坑中的儿童凸显贫富悬殊的社会现状;以贾马尔的丧母之痛来表现宗教派别主义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以拉缇卡的性奴遭遇反映印度的女性生存状况;以阿文被弄瞎双眼只能终生乞讨的惨状来揭露“大善人”的虚伪与残暴;以主持人设陷阱误导贾马尔失败来讽刺社会名流的虚浮;以警察提审的过程来抨击政府的无能与不作为;以万人空巷收看比赛的盛况反映平民们希望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热切。在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里,该影片反映出如此复杂却又无比真实的社会现状,是众多电影中一颗耀眼的明星,无愧于它所获得的诸多奖项。
参考文献
[1]尘雪.印度——陌生而又熟悉的邻国[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2]龙昌黄.印度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3]刘姗.大屏幕上文学的小电影——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印度当代社会[J].文学界(理论版),2012(5).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 篇5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评
不久前看了丹尼鲍尔的作品《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两个多小时看完电影才发现,原来电影给我的感觉和它的名字完全不同。之前曾经在其他的杂志上看到影评,总以为是一部励志电影,所以也没有留意。也是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才看了这部电影。
本片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八项大奖。在第33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上,该片夺得最高奖“人民选择奖”;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英国独立电影、最佳导演以及最佳新人奖;2008美国国家影评协会最佳影片、最佳新人和最佳改编剧本奖。所以是一部不错的电影,导演从独特的角度反映了印度社会,也解开了这古老文明国家神秘的面纱。之前因为对CCTV-8播放的长篇印度电视连续剧《传奇》有所耳闻,还记得女主叫做阿文尼,因为里面的人生活很阔绰总以为印度和中国发展情况大体相同,尤其是在地理书上得知其著名的“中东硅谷”班加罗尔后。中国什么时候也能拍摄出这么独特的电影呢?
它是一个既悲惨又温暖的励志故事,如此征服人心,可见人们对悲情和励志的需求是没有止境的——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时候。在贫民窟长大的孤儿贾迈尔·马利克,参加了一个电视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只要答对所有的题,他就可以拿到2000万元的奖金。此前连受过高等教育的律师、政客、学者都在这个节目中一一败下阵来,18岁的贾迈尔却能一路过关斩将,直冲向最后一晚的最后一道题,只要回答这最后一个问题,他就能拿到最后的奖金。可就在这时候,贾迈尔却因涉嫌作弊被警察逮捕。是啊,谁能相信一个几乎没有文化知识的小男孩能答对所有的问题呢?而又有几人知道贾迈尔真正参加这档电视节目的初衷只是为了寻找他一生的挚爱——拉媞卡。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贾迈尔向警察讲述了自己在贫民窟的成长的故事,通过他对自己艰难人生的描述,所有人都明白了,他能回答出电视节目里的那些问题,绝非偶然和作弊。原来从他的生活经历中都能够找出每道题的答案,因为这些答案都是从他的人生经历中得到启示的。
片子中最沉重的也是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贾迈尔在警局里的供诉那段,揭示了贾迈尔为何碰巧了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答案伴随着贾迈尔充满血、眼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坎坷。大规模宗教冲突、险恶的孤儿院、颠沛流离的浪荡生涯、黑帮团伙——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令人绝望和窒息的不公不义充斥着底层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威胁着每一个人。相依为命的哥哥干起了刀口恬血的杀手行当,初恋女友沦落风尘,不变的惟有贾迈尔那颗善良、正直的心,和对爱情、正义、幸福的坚强信念与渴望。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是非常传神的设定,也为这部底色颇为残酷的电影赋予了传奇的气质。
这边贾迈尔对拉提卡说:“我们会住在哈尔博大路旁的大房子里。你。我。还有舍利姆。三个火枪手。”
“月光下。你和我。我们一起跳舞好吗。”但是不久就出现了剧情中最让人心痛的一幕,在最后一刻,舍利姆松开了手,放弃了三个火枪手中可能成为累赘的拉提卡,看着拉提卡的身影消失在轨道的尽头,我也不由心痛一番。
贾迈尔并不是天生的圣人,他那悲天悯人的淡淡哀伤始终贯穿在整部电影中,三个火枪手的分离为日后贾迈尔挽救拉提卡的一切努力做了极好的铺垫。贾迈尔从开始逃亡产生的同情,在和拉提卡共患难时进化为友情,在乞丐集团时升华为亲情,到青少年时期违背诺言的愧疚成为他寻找拉提卡的动力,之后第一次拯救拉提卡令爱情萌发在两人之间,整条感情线清晰纯洁令人动容。
三个火枪手中的另一位,贾迈尔的哥哥舍利姆,同样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与贾迈尔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贾迈尔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贾迈尔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黑帮头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两兄弟和那个女孩令人唏嘘的命运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难忘电影开始的那场追逐,镜头跟着奔跑的孩子们,带我们看那庞大、拥挤、肮脏、混乱的贫民窟的生活环境。难忘兄弟俩在火车上的那些镜头,画面的美好与悲凉。难忘小杰玛再次见到被残害瞎眼的小伙伴,两个人面对面的伤感。难忘成年后的兄弟俩再次相见的拳脚相加,以及成年杰玛与女孩再次相见的紧紧拥抱,还有最后相逢亲吻伤痕的一幕---那段音乐像一双温柔的手,安抚着所有人历尽折磨的心灵,感动得让人想哭。三个火枪手中,拉提卡代表爱情,舍利姆代表亲情,贾迈尔偏代表友情和大爱。这从后来贾迈尔和在乞丐集团不幸被毒瞎变为盲童的孩子相遇,可看出贾迈尔对于自己幸免遇难深深愧疚。这些不幸的孩子命运是相同的,贾迈尔就是拉提卡,就是盲童,就是任何一个贫民窟里可怜不能自主命运的孩子;不同的是,贾迈尔有一个爱自己舍命保护自己的哥哥。很多人看到的是杰玛对爱情的执着,对拉提卡的不离不弃,看到的是舍利姆为了追求金钱的不折手段,但舍利姆内心的善良和挣扎却无人能懂。杰玛是他的弟弟,他唯一的弟弟,也是和患难与共一起长大的最好的伙伴。当他伤害杰玛的时候,难道他心里就不会痛苦吗?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普通人啊!当他看到杰玛为了寻找拉提卡而参加《谁是百万富翁》的电视节目时,他在感情和金钱中最终选择了感情,他放走了拉提卡,即使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死亡。最后实现梦想的贾迈尔和拉提卡一起共舞的欢乐画面充满了辛酸的泪水。因为这个画面是残缺的,三个火枪手总不能在一起,总要牺牲其中一个才能保全另外两个。正如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贾迈尔的人生充满了争斗和抉择,最后梦想成真一半也令整个故事更具现实意味。舍利姆的最终死在了铺满纸币的浴缸里,临死之前,他
仿佛看到了杰玛和拉提卡重逢的喜悦。舍利姆给我的震撼不比杰玛的少。
人生是艺术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主题,即便是一个混混一个流浪汉的人生也可以是一部史诗,所以描写人生的艺术作品,通常都令人严肃的透不过起来,而博伊尔描述贾迈尔的一生,却生动的极富感染力。当贾迈尔快乐时,我们也神采飞扬,当贾迈尔处于险境时,我们也手心冒汗,当贾迈尔的女友拉媞卡离开他时,我们也黯然神伤。
《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非常值得观众去细细品味,里面很多的细节设置都有一种“微言大义”的感觉。节目主持人给贾迈尔提得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问他某部电影的主演是谁,而那个主演恰恰是贾迈尔小时候最崇拜的,为了得到他的签名,还闹出了笑话,让人忍俊不禁。这段情节有一种致敬的味道,很多导演由于特别崇拜电影这门艺术,会专门拍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比如托纳托雷的《天堂电影院》,文德斯的《光之幻影》,博伊尔大概是在这一段里,以自己的方式来向电影这门艺术致敬。
这部电影的成功得益于导演不粉饰、不矫情、不折腾。贫民窟里的残酷人生,印度这个亚洲新兴国家的梦想和希望,通过克制的镜头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片中未放弃的理想的寄托,是主人公贾迈尔。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只是从不放弃。为了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篇6
有时候,写一篇国外电影的影评于我个人是件会有些犹豫的事,因为人类的感情虽然共通,但另一个社会的文化毕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相信我们一些电影专业人士对很多西方电影的理解,恐怕还不如西方的很多普通民众,因为那是人家自小浸淫于其中的,比如说《布什传》,我们的专家如何钻研,恐怕也不如一个美国老百姓感受更深。就好像《英雄》、《十面埋伏》的色彩和东方元素能唬住不少老外名家,但片中人物的滿口胡说八道却瞒不了我们没有多少文化的普通百姓一样。对异域文化的误读有多大,看看美国教授写的金庸小说的书评就知道了。
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很有意思:它由一个英国导演拍摄的一个完全印度的电影,然而在文化表现上极自然,绝无生硬之感;中国影迷在看这部影片时,又如此感同身受,毫无隔阂。
诗人西川的书《流荡与闲谈——一个中国人的印度之行》,有句很传神的话,“印度是一个把所有社会问题用放大镜放大的中国,所以要了解中国,去了解印度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所以我们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时会发现很多情节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诱骗儿童;方兴未艾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之类的综艺节目等等。看片的过程中,我时常误以为自己在看一部中国电影。诚如西川所说,印度是中国的一面镜子。感谢丹尼·保尔,他以一个局外人不带偏见和局限地拍摄了一部东方电影,而能令另一个国家的东方观众为之感动,受益。
二丹尼·保尔之涅
我以为这是丹尼·保尔最好的作品。它不像《猜火车》般只是迷恋于电影技巧的炫目,影像感的新奇和敏锐,也不像《28天后》般,在一个架空的世界里,极尽黑暗残酷的挑战人性与道德所能承受的极限。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叙事,悬念从生,惊心动魄的讲故事方法,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童话气质,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尔式的在影像和思想方面的锋锐和透彻,在影片中完成了他在电影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实属丹尼·保尔的涅之作。
三三个火枪手
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是非常传神的设定,也为这部底色颇为残酷的电影赋予了传奇的气质。
最感动的是“三个火枪手”被乞丐集团诱骗,杰玛和哥哥舍利姆逃出,而另一个孩子却被毒瞎了眼睛成为乞讨工具,后来杰玛回到孟买,在街头找到这个伙伴,给了盲眼的他一百美元,当这个孩子确定这是一百美元后,很高兴地抚摸杰玛的脸,说:“杰玛,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比较倒霉。”这个孩子的善良和达观让人动容。
三个火枪手中的另一位——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同样塑造的非常成功,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着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
四黑暗的童话
片中的人物很多相当深刻,具有深意,如“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主持人,他可以利用一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包括随时分泌的善意和温情——这些于他都是商品和工具。当他的谎言被戳穿时,当着观众的面他不会流露出内心的恼羞成怒,而是热情满满的对杰玛祝贺,但随之即向警察诬告,逮捕了杰玛。主持人以一个假的答案诱骗杰玛上当那一幕很是传神——的确,一个在社会上浸淫多年的老油条可以用他的年龄积累的力量(尽管这力量绝不来源于他自身),轻易的毁掉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的纯真,而早早见识过世界与人性残酷的杰玛识破了他,选择了正确的答案,这其实是一个很浪漫的细节——虽然近乎童话。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所以动人,在于它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其理想与纯真。电影的很多段落颇似童话,但又将这童话很残酷的毁灭掉。片中未放弃的理想的寄托,是主人公杰玛。他未像哥哥舍利姆那样用自己的力量和野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只是从不放弃。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跳进粪坑;他不放弃伙伴,在逃出生天之后仍回到火坑寻找被困于黑帮的伙伴;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怎样,绝无改变。他没有任何的豪言壮举,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只是一直,不抛弃,不放弃。
杰玛在最终赢得百万奖金之后,呆坐在墙角,此刻改变他的并不是从贫民窟到百万富翁的巨变,而是靠自己的努力而与朋友和爱人的重逢。拉提卡与杰玛在历经各自的坎坷之后终于拥抱在一起,拉提卡的脸上是逃亡换来的刀疤,它提醒每个观者,这个世界固然残酷的超出每个人曾经的想象,但仍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追寻。
我很喜欢杰玛赢得大奖之后,全印度的观众为之庆祝欢腾的场面,杰玛赢得的是金钱吗?并不完全是。那些观众得到了什么呢?只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杰玛是一个童话,是他们一个梦想的寄托罢了。
贫民富翁 篇7
一、电影艺术的基本核心是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
作为一部值得探讨和研究的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不仅仅是因为它获得了2009年81届奥斯卡八项大奖和可喜的票房业绩, 更重要的是它所具有的电影艺术的魅力和值得分析的艺术理论价值。首先它具有一个生动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 以杰玛和拉提卡的爱情故事为核心, 在杰玛锲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爱、希望和信念的过程中, 把杰玛的生活经历和参加益智节目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在不同的片段又有不同的生动感人的小故事, 如童年时期的杰玛为了看到自己的偶像和让偶像为自己在照片上签字而不惜跳到粪池里的故事细节也深深地打动了和感染着观众。影片中其他电影艺术语言都紧紧围绕着这个故事情节而服务, 同时也是表现、推动和促进故事发展的一种手段, 使这个故事凸现得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展现了它的艺术魅力, 取得了可喜的艺术成就。
所以, 对电影艺术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电影艺术中, 不可否认其他的艺术语言也是必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但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一部电影具有一个生动感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反观中国的一些所谓大投入、大导演、大制作的影片, 虽说影片中具有资金的保证和技术的支持, 但由于制作方缺少电影艺术的基本核心是具有生动故事的理念, 其出品的影片虽然说使用了大明星和动用了自己能想到的高科技技术手段, 但却不能打动观众, 感染观众, 对观众的心理和心灵, 形不成冲击的力度和达不到震撼的程度, 所以艺术成就、票房业绩, 市场反应和社会影响力不尽人意了, 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电影艺术史上, 但凡是优秀的经典的影片都具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 运用电影艺术语言, 使用当时能够运用到的技术, 使这个故事讲述得完美。故此, 对电影艺术的理念要有一个清楚地认识和理解, 就是其基本核心要有一个故事, 电影艺术语言是以这个故事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没有这样的意识, 在谈电影和制作电影, 就都是无用的, 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本末倒置了。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
电影不仅仅是一门综合艺术, 同时也是一个工业产品。所以电影不管是大制作、高成本也好, 小制作、低成本也罢, 都应该认认真真地按照制作产品的规律来运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大众的审美爱好, 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迎合观众的口味, 更重要的是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崇尚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 并且对市场进行客观准确地分析, 对市场进行细化,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制作时就做到了这一点。影片中的益智节目是西方社会所熟悉的一种电视栏目, 对印度现状的描述满足了西方观众的好奇心和猎奇感, 符合了西方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影片中虽说对印度现实问题有放大的倾向, 如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和血腥残酷的民族冲突, 但由于表达、传播和传承印度的民族文化, 如影片中印度音乐的大量运用, 结尾处的一段看似与情节无关的歌舞片段, 其实更有力地体现了印度传统文化, 符合了印度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 所以还是得到了印度的理解和认同, 受到印度观众的好评。对于中国观众来说, 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符合了自己潜意识中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理, 也同样适应了中国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制作方把影片定位为全球市场, 通过反映印度一个发展中国家里的一个生活在贫民窟的年轻人杰玛是如何成为富翁的过程, 来吸引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这样的一个话题和故事是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 在影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地展开, 使观众不断地意识到人生的成长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产, 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不论是富足还是贫困, 都是人生的财富, 使观众对于自己目前的处境引起思索, 会珍惜当下的生活和珍藏已有的人生经历, 会乐观积极向上地对待生活。因此, 这部影片不仅仅在西方发达国家引起好评, 也在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受到关注和赞扬。
反观中国当下的一些电影, 屡屡要进行所谓“大制作, 高投入, 要去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一席之地”, 但结果由于自己没有进行准确地细化地市场定位和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 其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惨败, 就很正常不过了。但凡优秀的电影和健康的、繁荣的电影产业都非常重视尊重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 能够引领风气之先, 能够细化市场,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
三、置身于社会之中、基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一部优秀的电影要置身于社会之中, 来源于社会, 服务于社会, 基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上, 传播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虽说《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是英国导演执导的, 运用好莱坞的电影产业模式来运作的, 但没有离开和扭曲印度的传统文化, 而是基于印度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 有力地表现、传播和传承印度优秀的民族文化。
影片中命中注定、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念既符合印度的传统文化, 又符合人类最基本的价值理念。有了杰玛的不懈追求和人生磨练的因, 才有最后与拉提卡完美结合之果;有了马曼之前的恶行和罪行, 观众对萨利姆把他杀死, 也感到他是自食其果、罪有应得;有了萨利姆之前的罪行, 对萨利姆后来的死, 观众也能够在心理上接受了, 表达了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的观念。杰玛和拉提卡两人纯洁的感情表达, 是那么的含蓄和纯真, 而没有露骨的情节, 做到了不露、不色、不煽情、不蛊惑的境界, 这符合对女人尊重和呵护的印度文化传统。影片中印度歌舞元素的使用, 更是印度传统文化所特有的、不可或缺的。影片由于尊重和基于印度文化土壤之中, 所以通过电影艺术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很好地传播和传承了印度的优秀的民族文化, 取得了显著的艺术成就。
对中国电影产业来说是有启示, 警醒作用的。一些导演打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旗帜去拍摄电影, 却没有尊重和立足于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土壤, 反而扭曲了和肢解了自身文化, 出来的作品不是曲解了文化, 就是践踏了文化, 更不要去指望能够传播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 更不要说去服务社会了。故此, 一部影片要想取得艺术成就, 获得成功, 就要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之中, 来源于社会, 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这样的影片才能既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 又极大地服务于社会, 强有力地传播和传承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四、余论
一部优秀的电影只有置身于社会之中, 立足于和尊重自身的民族文化, 具有跌宕起伏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及尊重、引领观众的审美心理期待, 运用当下高科技技术手段, 形成电影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对观众的心灵形成冲击和震撼, 从而做到技术上, 艺术上、学术上的有机统一, 才能取得显著的艺术成就, 服务于社会, 有效地传播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对急于要取得突破和有所作为的中国电影来说, 是到了应该好好地、静下心来地认真反观自身, 反思自己的时候, 这样才会有可能真正的有所作为, 才能取得所期望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
[1]金光著.艺术与社会-艺术文化研究的探讨与思索—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8.9.
[2]潘红著.艺术概论-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8 (2007重印) .
贫民富翁 篇8
2009年3月底, 一部反映印度底层生活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风靡全球。导演丹尼·鲍耶尔通过该影片在全球拿下了超过1.5亿美元的票房;并在奥斯卡上脱颖而出, 将包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在内的8项大奖收入囊中。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孟买的既悲惨又温暖的励志故事。影片的男主角杰玛是孟买贫民窟长大的孩子, 他参加了一档名为《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电视问答节目, 过关斩将, 赢得了1千万卢比的奖金。就当他打算向最后一个问题, 也就是大奖2千万卢比发起冲击时, 有人揭发他作弊。于是, 杰玛被警方带走拷问。他必须一道题一道题地解释, 为何他知道这些连专家学者都束手无策的冷僻问题的答案。事实上, 杰玛之所以能答出每个问题的答案, 跟他从小到大的经历有关。于是, 在杰玛向警方解释的过程中, 他作为一个贫民窟长大的18岁青年的生活和印度底层民众的现实生活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
在电影和电视拍摄中, 蒙太奇是常见的剪辑和拍摄技巧, 它会带给观众——导演想表达的思想世界和画面冲突。然而, 我们透过电影技术来看影片中杰玛的过去, 也许会觉得: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蒙太奇!
不同的时间、地点、事件、点滴, 看似毫无关系和单一独行的各例, 最后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人生!岁月最终会给你一个结果:或许, 一切都有新的意义!
一、《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蒙太奇技术分析
导演丹尼·鲍耶尔在整部电影拍摄中, 使用了大量出色的蒙太奇手法。他把杰玛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和他的每个答题结合起来, 完成了整部影片的剧情展示。可以说, 蒙太奇手法贯穿了影片的全部, 并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在开始设置悬念, 画面采用节目中的答题题面:一个贫民窟的18岁小伙子能赢得1千万卢比的秘诀是什么?答案:1.作弊;2.运气;3.天才;4.命中注定。题目的设置也正好吻合改变杰玛命运的孟买热播节目《百万富翁》的游戏形式。
从开场闪回童年的记忆、闯入私人领地被驱逐、穿梭于孟买狭窄暗仄的贫民窟过道、跳入粪坑冲去索要明星签名, 到后来为了生计不断被人追赶……镜头多用倾斜角度拍摄, 同时使用大量快镜头, 尽显孟买城市生活, 特别是贫民生活的局促、不安。等级间的歧视、宗教间的歧视、在混乱斗殴事件中人情的冷淡——置若罔闻地继续打扑克的警察, 利用、残忍伤害儿童来赚钱的人贩子, 嘲笑杰玛为茶水工、改称为朋友、感受到威胁设陷阱、诬蔑其作弊的节目主持人。通过杰玛参加《百万富翁》的惊人表现而涉嫌作弊被拘的审讯过程, 与杰玛道出人生阅历是取得成功所在。在这其中, 过去、现在两条线通过平行蒙太奇交错一起, 双线最终相汇于冲刺2千万卢比的问题的节目现场。
因此, 我们不难看出贯穿情节的几条主线:
故事开始一道题的设置:一个贫民窟的18岁小伙子能赢得1千万卢比的秘诀是什么?1.作弊;2.运气;3.天才;4.命中注定。最终, 这条线在结尾时出现答案:4.命中注定 (当然, 这是本片中最弱的一条, 意在统领全片, 我们姑且不把它记作主要线索)
1、杰玛参加《百万富翁》节目的录制, 整个答题过程中,
杰玛曾经的印度底层的贫民生活以及因为流亡带来的经历, 包括和女主角的爱情片段, 在答题过程中, 一幕幕展现在观众的眼前。这一条是片中表面上的主要事件, 但却又是描述最少的部分。
2、与答题并行的一条主线, 杰玛被警察因为作弊而抓后,
在拥乱昏热的审讯室里, 对警察的严刑拷打所一一做出的回答。每道题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不需要有多么丰厚的知识, 只是恰巧大多都曾经经历。由于主角的“天才”导致被警方怀疑盘问, 这一条和第一条平行进行, 为的是通过回忆引出下面一条线。
3、同时, 与以上两条主线对应的, 穿插在其中的还有另
外的线, 实际上也是导演要表达的最重要的部分:三个人物从小到大不同的命运和经历。
在片中, 为了衔接三条线而使用的各种转场手法也相当精彩。比如, 利用相似的动作:节目主持人轻拍主角的脸转到警察用力的一巴掌;利用相同画面:从电视画面走进另一个时间的蒙太奇;利用节目主持的声音在不同场景间转变;利用同一物体造成的时间的变化;利用回忆缓慢的转化着时空……
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主人公的“蒙太奇”人生分析
在电影通篇的表现中, 蒙太奇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 片中的三个主人公, 他们的生活也正如蒙太奇般, 在一个一个的片段中, 在并行或是分离的各自中, 最终到达了彼此都意想不到的境地和人生。
一个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18岁青年, 打破了百万富翁节目的历史最高记录。在别人看来, 他是幸运的!但他说这是命运!而我看来, 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关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知, 也即是他们在各自不同的阶级里构建的不同的“常识”体系。事实上, 常识往往是因人而异!不同阶级的人, 他们各自归属于不同的常识体系, 但往往, 一个人的阅历和经历, 常常打破这其间的界限。这种界限是微妙的, 因此, 当百万富翁主持人提出那些对一个贫民窟的底层人民来说可谓是天问的问题时, 杰玛的正确答案让他惊诧了, 这种界限的突破让他感觉到了某种威胁, 他不能理解象杰玛这样的底层少年如何能做到他们都做不到的地步?这无疑给他深深的震动。
那么, 杰玛的这种“常识”是怎么来的呢?这种常识实际上就是来源于杰玛的平民生活和刻骨的无法忘记的痛苦经历。而这些经历和生活又看似凑不到一起, 看似剥离出一个人应该有的一生。
为得到偶像的签名、杰玛跳进粪坑;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中, 杰玛和舍利姆的妈妈丧生了;利用儿童乞讨敛财的犯罪集团首领普努斯及其犯罪团伙用一瓶汽水轻易诱拐, 一瓶汽水带他们进入了残酷的乞讨生活;舍利姆因为对金钱的贪婪和凶残的个性使然, 在逃离普努斯的犯罪团伙时放弃了拉提卡的手;杰玛在电话服务公司给话务助理当茶水生;看到幼年被毒瞎了眼睛的同伴而给出100美金;凶悍的舍利姆干掉了普努斯, 起了色心的他又把枪口指向了杰玛, 要他放弃拉提卡;杰玛参加《百万富翁》节目;杰玛在答题最后关头拨通了电话, 但只想听到对方的声音而并不询问那个最高金额问题的答案;以及自火车道分手后, 杰玛无法忘记的那段感情……
这些片段都可以在任何一个人的人生里, 单一存在。它们独立、完整, 每一段都可以清晰地表达一个意思和情境。而当所有的情节和片段交织在一起, 这些主人公的人生变了!结果最后, 在鼓声阵阵之中, 影片逐渐抵达高潮:欢呼声跃起, 杰玛最终把答案蒙对了——获得了两千万;而此时, 舍利姆也在枪声之中倒于扑满钞票的浴缸中。兄弟二人的命运, 在同根生后的分道扬镳中早已注定。
所有的事件一个个那么真实地存在。看似没有联系的独立事件个体, 却因为三个主人公这个实在的依附体的存在, 因为参加节目的问题闯关, 而最终像串珠一样连接起来, 使得他们的青春和人物性格虽然不幸但却饱满、结实。
对于影片来说, 蒙太奇技巧是取胜的一大法宝。对于剧中的人物来说, 蒙太奇更象是他们生活的表现。其实, 我们所有生活在这个世上的人, 每一个经历不正象编辑机上的一个画面, 看似独立存在, 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看似简单的故事, 实则蕴涵着深机;当所有画面组合后, 呈现给你的是你自己都不知道的人生!新的画面、新的语意, 在展开新的篇章后, 一切还在继续……
他笔下的贫民百万富翁 篇9
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改编自《Q&A》这部已被翻译成37国语言的畅销小说。原著作者维卡斯·史瓦鲁普(Vikas Swamp),今年47岁,目前是印度派驻于南非的副代表。如今,随着电影走红,史瓦鲁普的知名度也跟着水涨船高。
出生于印度阿拉巴德(Allahabad)的律师世家,大学时主修当代历史、心理学与哲学的史瓦鲁普,从小即爱好写作,求学期间得过辩论冠军。在学校也常参加猜谜比赛;之后成为外交官,曾派驻于土耳其、美国、埃塞俄比亚和英国,并曾担任印度对外事务部部长。
《Q&A》是史瓦鲁普第一部小说,是派驻在英国期间,下班后花了两个月完成的。从没去过孟买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的他提到,这部小说的创作来自一连串的灵光乍现,并希望造成书本知识与街头智能的对比。
“我认为,知识并不是受过教育的精英所独享的事物,即便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们也是能拥有知识的。或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街头智能。”史瓦鲁普强调。
为了改编小说,英国电影编剧还跑去孟买达拉维贫民窟附近住了半年。电影中也采用与小说相同的叙事手法,益智节目现场与主角的人生遭遇交错,而两个场景的连结点,就是“记忆”。
不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英文片名“Slumdog”在印度引起强烈反弹,加上“英国”导演丹尼鲍伊忠实呈现了印度街头举目可见的混乱、贫穷,甚至描绘了最底层的残童乞讨集团、妓女户与黑帮生活,让民族自尊心极强的印度民众大为光火,认为这部电影“消费了印度贫民窟”。
没料想到电影版会引发这么多回响与争议的史瓦鲁普,不愿多谈印度人对英国的反殖民情结与民族自尊。不过,这部电影与小说仍普遍受到认同与喜爱。史瓦鲁普曾指出,尽管电影和小说的背景是在印度,但所传达的精神,是在全世界每个国家文化中共通的——“你要创造自己的命运,扭转劣势。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以下是《30杂志》对史瓦鲁普的专访摘要:
问:身为一个从小生长于律师家庭的外交官,是什么勾起你创作这本以贫民窟孩子为主角,讲述其成长历程为主轴的小说?
维卡斯·史瓦鲁普答(以下简称答):我曾经因为一篇报纸上所报道一个被称为“墙上的洞(Holeln the Wall)”计划,而深受启发。这个计划是一群科学家在德里的贫民窟摆了一部免费使用的电脑,结果他们发现,贫民窟这些从来没有上过一天学、读过一天书、甚至连一句英语也不会说的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尝试着使用这部电脑。知识真的不是有能力上学、受教育的那些印度精英所独享的。在我们普遍视为弱势的这些贫民窟孩子中间,其实有一股很强大的自觉意识与求知欲望。
问:所以通过这本小说,你主要想传达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答:通过这本小说,我想要表达的是,知识并不是受过教育的精英所专属独享的事物,即便是生活在贫民窟的小孩们也是能拥有知识的,或许,这是另一种形式的知识、街头智能。
因此我这本小说背后最基本的构想,正是希望表达出,纵使没有金钱财富和社会地位,也永远无法阻挡这些贫民窟孩子们,在街头大学的历练之下变得心灵手巧;而且,在一个小小的益智节目中,就可以证明这个道理。
问:回顾你的成长历程,你和贫民窟的居民有过任何接触。或对他们有什么特别的印象吗?为什么你能将贫民窟孩子们的生活描绘得如此身临其境?
答:虽然我去过印度其他的贫民窟,但事实上,我从未去过孟买的达拉维(Dharavi)贫民窟。所以我在脑海中,将我所去过的那些贫民窟的所见所闻放大1000倍,来想象达拉维,这个亚洲最大贫民窟的景象。
为了完成这部小说,我做了不少研究,也阅读了许多书。对我来说,目前我所听过对这本书最大的赞美,是有一次我出席孟买的一个签书会时,一个女士问我:“史瓦鲁普先生,请问你在达拉维贫民窟住了多少年?”
问:现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电影,以商业娱乐手法重现你的小说。风靡全球,也引起不少争议。你当初有料到会引起这么两极化的评价吗?
答:我想没有人能料到,这部电影竟会造成这么大的回响,还得到这么多奖项。其实曾经有一度,电影的发行代理商已经放弃这部电影,打算不上院线,干脆直接发行DVD了。不过,我的小说在电影拍摄前,使已经大获成功,被翻译成37种语言,在许多国家出版。现在是借着电影的成功,把我的小说带到另一个新的层次。被更多人所认识、注意。许多没听过我这本小说的人,都因为这部电影的关系,也跑来买原著小说一探究竟了。
问:针对这部电影重新诠释你原著的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参与这部电影有多深?给过电影公司什么建议吗?
答:整体而言,我对于电影的呈现手法感到很满意,这是一部在视觉上很绚丽,能带给观众感官满足的电影。虽然电影改编剧本与我的原著小说仍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是却保留了我原著的精神,并采用了我小说中的整个叙事架构。可以说,电影忠实呈现了我在小说里欲表达的,关于社会底层那种奋力渴求生存与希望的主旨。但我比较遗憾的是,剧中的主人翁从罗摩·穆罕默德·托马斯变成了杰默·马利克。
问:请谈谈你去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说。是什么样的主题?通过你的小说。你希望全世界怎么重新看印度?
答:我的第二本小说,《六个嫌疑犯》(Six suspects),是一个跳脱传统模式的悬疑故事。在一个谋杀案的调查中,六个不同背景的人都是嫌疑犯,我想实验多重叙事的手法,所以将谋杀案的解剖过程作为架构。我试着设计一个旁白由六个人不同的声音来呈现。所以你会听到退休官员、宝莱坞女星、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专偷手机的小贼、一个愚蠢的美国人、一个采白原始部落的印度人的自白。我计划用这六双眼睛所看到的视野,呈现当下真实的印度社会。小说将搬上大屏幕,导演采用天真无邪的小演员,加深故事的感染力。
【贫民富翁】推荐阅读: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赏析12-01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影片观后有感07-19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观后感1200字09-11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初中生观后感500字09-21
亿万富翁的成功秘诀10-15
我也是富翁范文11-03
富翁岛作文450字11-05
没有文化的富翁作文素材10-14
大富翁游戏的作文11-16
百万富翁的艰难生活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