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全程教案

2024-09-14

国学启蒙全程教案(共8篇)

国学启蒙全程教案 篇1

1、《笠翁对韵》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培养对国学的喜爱。初步了解《笠翁对韵》的内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觉。学会背诵经典内容。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多媒体播放《笠翁对韵》,让学生谈感觉并交流。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教师解释含义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学生一起说文意并交流。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收集对联。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一 东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二 冬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2、小儿语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在熟读的过程中检验自己的言行。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1、多媒体播放《小儿语》,激起学生兴趣。.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二、教授《小儿语》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

2、.领学生读词句

3、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4、.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教师小结

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该怎么做?《小儿语》可以告诉我们。把我们学的背给父母听听好吗?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 都要安详 十差九错 只为慌张 沉静立身 从容说话 不要轻薄 惹人笑骂

3《治家格言》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多媒体朗诵引发兴趣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易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4《 名贤集》

(一)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激情引入: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师对成语故事稍作解释)。

二、新授:

1、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2、教师解释文中含义

3、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三、教师小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到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板书设计:

《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 名贤集》(二)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合作学习

1、多媒体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小组学习

4、教师检查背诵情况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6《增广贤文》(一)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板书设计:

《增广贤文》(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7《增广贤文》(二)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8《弟子规》

(一)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 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

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3、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 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

4、总 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5、作业: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板书设计

《弟子规》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9《弟子规》

(二)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

多媒体播放朗诵《弟子规》。

教师解释: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 恶:厌恶 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联系实际让学生想象。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

三、讲解: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

四、针对班级丢钱的事重点教育。

五、朗读课文。

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

六、小结: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10《随园诗话》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多媒体播放:随园诗话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4、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小组比赛。板书设计:

随园诗话

蚕食桑,而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着生疾瘤。

11、王戎识李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让学生学会思考,不盲从,学会观察,理性的判断事情。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

王戎识李。多媒体播送。教师点拨,请同学们交流。

二、学生自读,教师讲解。

1)诸:众,许多的意思。2)尝:曾经的意思。3)折:压弯的意思。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过路人。6)之:代词,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文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什么? 板书设计:

王戎识李

12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2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虽然它们都是风,可是他们的脾性完全不同。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

3、作者简介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儿时梦人遗双笔,由是有文辞。

4、教师解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

二月:早春,农历二月。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

5、朗读课文,解释含义。6指导背诵

7、教师小结。

板书设计: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3《池上》 教案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学习诗中意境的美丽,感受其中的童趣。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池上》。3.学生齐读

4.简介作者白居易。

二、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14、逢老人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多媒体播诵。

教师解释,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学生模仿表演老人的神态,谈自己的感想,我们应该怎样做?(尊敬长辈)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4、教师小结,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 逢老人 隐峦

路逢一老翁,两鬓白如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15、《小松》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2、学生谈理解,后教师解释。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4、学生集体背诵。

5、教师小结,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你还知道那些描写松树的诗歌或歌曲。板书设计

小松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16、画鸡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教学方法:朗诵法、解释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唐寅,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精通诗,画。《画鸡》是他一首题在画上的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只红冠白羽、漂亮威风的公鸡形象;后两句描述了由公鸡啼鸣而生发的联想和感触。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诗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诗句背诵

7.拓展训练:照着诗句所描写的,我们也来画一画大公鸡的样子吧!板书设计

画鸡

唐寅

国学教案

进化中心学校

四年级国学启蒙 篇2

(一)南园十三首(其一)

一、教学目标:

1、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本单原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唐诗的一些著名的的诗人及唐诗的基本形式与特点等,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名族文化的感情。

2、凭借《南园十三首》(其一)这首描写景物的诗,让学生体会部分唐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特点。

3、听过诗歌朗读比赛,搭建客内外联系的桥梁,使学生在朗诵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在活动中感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你们喜欢背唐诗吗:以开火车的形式活动入手,然后简要介绍唐诗的形式、特点、历史价值等,激化学生热爱古诗的感情。

2、学习这首时时,先让学生自己朗读、猜想,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再根据“温馨提示”里的提示看哪些诗句是写景的?景色怎样?从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在教学中教师不必逐句对应讲解,从而追求诗的整体美、和谐美,体现国学“启蒙”。但教师要简要点拨尤其是下面几处:

1)花枝草蔓眼中开 2)小白长红越女腮 3)“春风”句

4、在了解本诗“美景与悲凉共存”的特点,:“活动广角“中要求学生找出”以美景表喜悦“、以萧瑟表悲凉”以及“美景与悲凉共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或背过的诗,辨别其借景抒情的类型,然后鼓励学生课后搜集、交流,同时为比赛做准备。

5、全班进行朗读比赛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一、教学目标:

1、感悟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不断从中受到启发。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3、学习利用读书卡片积累资料。

二、教学过程;

1、先领学生阅读这首诗的“温馨点击”的提示,对诗作较深得了解

2、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把古诗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译文和“温馨提示’中提示,互相对应,试着自己弄懂诗句的意思

3、活动广角中的一项和二项可在剩下的时间完成,三项可在音乐课上进行

4、在落实活动广角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只懂得参与,然后对全班同学作简要的小结、评价。

问刘十九

一、教学目标:

1、这首诗描写雪天邀友小饮,蕴含生活气息,语言平淡而情味盎然。让学生仔细细品味中,感受古诗的魅力。

2、感受古时好友相聚对饮,贪心吟诗作画的温馨情调,酒文化与诗文化相映成趣。

3、背诵这首诗。

二、教学过程:

1、首先对白居易进行了解然后带领学生朗读这首诗并指出这首诗通俗易懂。

2、活动广角共安排三项活动根据活动安排逐一解决加深对白居易及作品了解。

3、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活动广角中三项活动的完成情况填写成长阶梯,给自己一个反思、评价的机会。

塞上听吹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侍及一些有名的边塞诗人。

2、读懂这首诗,并展开想象,体会边塞生活得悲壮、苍凉,感受笛声飘扬的优雅情调,了解诗人是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情中抒发感情。

3、通过本单元唐诗部分的学习,对这种题材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具体的体会。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有自己的方式把古诗多读几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老师做相应的点拨,再借助插图、译文和温馨点击中的提示,相互对应,试着自己读懂这首诗。另外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边塞生活得悲壮、苍凉,感受笛声飘扬的优雅情致了解诗人是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的。

2、自读李白的《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让学生在自渎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人流放时难离故土的悲寂心情。

3、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评价观,让学生完成成长阶梯中的自我评价后让学生之间交流。

4、布置学生在课后查找关于高适的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一、教学目标:

1、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读诗想的能力。画面。

2、全诗气势豪迈,节奏急促就有力,引导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得起初上背诵这首诗。

3、积累部分边塞诗。

二、教学过程;

1、认真朗读,理解诗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根据译文和温馨点击部分的介绍与提示,对全诗有个大致的理解,然后让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并同学之间交流,以读懂诗句的意思

2、在读懂诗句以后叫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出韵脚和作者的感情,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要描绘的境界,领悟战争的残酷与艰辛,感手胜利的来之不易。

3、完成活动广角1把自己学习了这首诗的感受写下来。并进行交流老师再联系生活、当今的国际形势小组交流自己的

感想,然后在整理一遍。

4、布置学生下课以后找王昌龄,李欣、王之涣的边塞诗读一读。

二、宋词

(一)生查子(去年元夜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生查子》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的真挚感情。

3、了解宋词这种文化形式的特点,体会宋词的魅力,使学生受到热爱中国文化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1、引学生入境,体会作者的那种感伤之情。

2、《生查子》是词牌名仅要求学生对这种题材有一种简单的了解,只要知道是一种词牌名就可以。

3、先让学生自读以作到正确的朗读。然后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把诗文读熟,大体了解诗义。在读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指导方式:学生自由练习——指名试读——示范指导——再练读——再试读。

4、活动广角第一项让学生展开想象发挥创造力,画出自己对“花市灯如昼”的理解。

5、成功的阶梯部分由学生在课后的时间自己完成。

(二)望江南.超然合作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思想的真挚感情。

3、对作者苏轼有大体得了解。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背诵苏轼的诗

2、首先让学生借助译文并参照“温馨提示”来大体了解词文,然后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并且还要把握词的特点;词的朗读与古诗略有不同,同样讲究节奏与韵律但句语句之间的语气更加连贯,上、下阙之间的停顿略长一些,主义意境的营造。

3、活动广角引导学生进行自行欣赏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但有争议的地方教师要适时点拨

4、成长的阶梯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引导和上一课的评价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忧愁、彷徨的思想感情。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课的活动,并有所收获。

二、教学过程;

1、在学习本课之前,引导学生举行小小的赛诗会,背诵曾经读过的古诗,让学生谈谈自己现在的烦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学前,让学生回忆上两课学习宋词的方法自主了解诗的大意,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纠正读音,说说词句的意思。在学生对词文有了基本得了解后,指导其边读边在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进一步体会词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感情。最后组织学生背诵词文。

3、活动广角毅力学生多方面的搜集其他的爱国诗篇,在交流时以多种的朗读方式

4、成长的阶梯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引导学生和上一课的

评价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

诉衷情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壮志未酬的爱国感情。

3、继续了解宋词这种文化的基本形式,体会宋词的巧妙之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互相交流关于陆游的资料。

2、学生会以前几节课的学习方法,借助译文和温馨提示自学这首诗,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各抒己见的习惯。

3、引导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诗,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肚中想象此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这种惆怅的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4、活动广角的第一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整理、考虑、组织语言的时间,之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是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第二项活动可放在课后,查找并整理资料,以便交流。

扬州慢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

2、了解词的大意,感悟作者凄婉和感伤的情感。

3、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查资料,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课前让学生在地图上找找扬州,了解其位置,以便从感性上认识扬州。

2、引导学生继续运用上节课的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在自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并在学生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此词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大胆想象,从而深化对此文的理解,以便于记忆。

4、活动广角的第一项鼓励学生多背宋词丰富积累。二项可让学生课下找。

5、成长的阶梯继续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三、元曲

(一)寿阳曲。渔村夕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元曲这种诗歌的基本特点与诗词的不同。

2、阅读并了解《寿阳曲.渔村夕照》的大意,并为诗配画。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收集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诗词曲赋的美妙。

二、教学过程:

1、首先对马致远进行简单的介绍。

2、《寿阳曲.渔村夕阳》诗意较为简单,学生较易理解。当堂配画,并让学生交流评价。

3、引导学生阅读温馨提示中对诗作风格的说明,进行深入了解。

4、成长阶梯根据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不同程度的表现设三层评价体系,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二)南仙吕傍妆台.无题

一、教学目标;

1、继续了解元曲这种诗歌形式的基本特点以及与诗词的不同。

2、阅读李开先《南仙吕傍妆台.无题》并了解大意,理解诗人为边关将士义愤难平的情感。

3、通过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搜集“边塞诗”过程中,感受到边塞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

二、教学过程:

1、对李开先进行简单的介绍了解。

2、首先以理解最后一句“得偷闲处且偷闲”为主,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并做适当的点拨。

3、再根据温馨点击中的提示对作品所抒发的感情作简要说明,体会是人在文学创作的同时担忧祖国边关的情感,了解诗歌用以抒怀的作用。

4、活动广角中的内容安排学生在课后的时间完成。

蔡文姬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蔡文姬的身世背景及其不幸遭遇。

2、能讲述“文姬归汉”的故事,了解蔡文姬为中华文化的传播作出的贡献。

3、初读蔡文姬代表作品《悲愤诗》,体会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教学中不必拘于某种形式,主要以诵读为主。

1、人物剪影中第一部分介绍蔡文姬的生平。但其中文言文的部分很难理解教师做大概的讲解,这部分文言文要求学生熟读,并能讲解蔡文姬的生平遭遇。白话文较通俗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即可

2、第二部分对蔡文姬作品的欣赏,这一部分形象而又深刻表达了蔡文姬与儿子分别时难以割舍、肝肠寸断的情景,对于诗中字词,不必详细分析,而是以感性理解为主,然后让学生熟读成诵。

3、温馨点击中让学生自己读读就可以。

陶渊明

一、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理解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学习他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积极思想。

3、背诵课本《归去来兮辞》节选部分诗句,阅读欣赏陶渊明的其他作品。

二、教学过程;

1、人物剪影中对陶渊明的介绍,文言文部分不必给学生详细的讲解,只说说意思,但要求学生熟读。

白话文引导学生读一读使学生对陶渊明有进一步的了解。

2、温馨点击第一段指出陶渊明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二段则是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教师在学生读时做些分析和点拨即可,并教学生提出不懂得词语。

“国学启蒙”教育实施方案 篇3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在中国,在海外,在过去,在今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构成炎黄子孙的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是教育人的宝贵的精神食粮,对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将我们的国学发扬光大。为此,我校将实施“国学启蒙”教育,打造国学文化,使国学从小就根植在学生的心里,为将来发展打下基础。

一、“国学启蒙”教育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国学启蒙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其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其人格修养;培养具有“儒雅、仁爱、博学”特质的丁小学生。

2、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人人爱国学,人人学国学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敦厚善良的心性。

3、普及国学知识,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阅读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立教育新模式、探索育人新途径。

4、通过师生同诵同写同讲的活动,促进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国学启蒙”教育内容:

因国学涵盖《诗》、《书》、《礼》、《乐》、《易》、《春秋》,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等等,范围甚广,作为小学生,不可能全部深入研究,我们的国学启蒙教育内容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对一些内容进行简单介绍,使学生对国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年级:《三字经》,国学常识简介;

二年级:《弟子规》《声律启蒙》,国学常识简介;

三年级:《增广贤文》(礼仪道德篇目)、《朱子家训》,国学常识简介;

四年级:《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国学常识简介; 五年级:《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国学常识简介;

六年级:诸子百家(代表)——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等人的有关故事、思想及著作。

三、“国学启蒙”教育方式

1、每天上午课前20分钟的晨会为国学启蒙课,由班主任对规定的内容进行讲解。

2、开设“国学讲堂”,每周一最后一节课全体同学集中到一个教室,轮流由教师讲授国学内容。

3、期末以班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四、活动安排建议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后举办“国学经典诵读读书节”,开展 “与国学经典为伴”系列活动:

国学经典集体诵读

讲古代名人故事

国学经典手抄报比赛

国学启蒙读后感1000字 篇4

里面有个小故事,叫《王羲之教子》,我看了之后感触颇多。故事的内容是这样子的: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母亲看了王献之写的字,叹了口气说:“我儿练字三千日,只有这一点是像你父亲写的!”王献之听了,这才彻底服了。从此,他更加下工夫练习写字了。王羲之看到儿子用功练字,心里非常高兴。一天,他悄悄地走到儿子的身背后,猛地拔他执握在手中的笔,没有拔动,于是他赞扬了儿子说:“此儿后当复有大名。”王羲之知道儿子写字时有了手劲,这才开始悉心培养他。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与他的父亲一样,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劝子于学,采用的是“不动声色”的方法。王羲之对儿子没有一句说教,却使王献之逐步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从小就开始确立了严格的治学态度。

儿童启蒙的中国传统国学故事全集 篇5

有一年,由于收成不好,粮食减产欠收,饥荒严重,社会治安也很混乱,甚至连吃人的事情也有所耳闻。一伙强盗四处抢掠,在老百姓的家中大肆搜寻一阵,见找不出多少食用的粮食和换钱的东西,一怒之下,他们就只好抓人,恰好把弟弟赵礼给捉走了。

赵礼虽然身体瘦弱,但是穷凶极恶的强盗们也不肯放过他,将他五花大绑捆起来后,系在一个树上,然后在旁边架起炉灶生起火来,开始烧水,准备拿赵礼来充饥。

哥哥赵孝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劫,弟弟被掠走的消息让赵孝心如刀割。决心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出他。

赵孝哀求强盗说:“我弟弟是一个有病的人,而且身体也很瘦弱,他的肉一定不好吃,请你们放了他吧!”

强盗们一听大怒,气汹汹地对赵孝说:“放了他,我们吃什么?”赵孝说:“只要你们放了赵礼,我愿意用自己的身体给你们吃,况且我的身体很好,没有病,还很胖。”

赵礼哭着说:“被捉来的是我,被你们吃掉,这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可是哥哥他有什么罪过呀?怎么可以让他去死呢?”

这些无恶不做的强盗们,听着兄弟互相争死的话语,望着手足之间舍身相救的场面,被深深震慑住了。他们那坚封已久的恻隐之心,被这人间真情真义的感人场面唤醒了,也都不免淌下了热泪。旋即,他们无声地放走了兄弟两人。

后来,这件事辗转传到了皇帝那里,皇帝是一个深明仁义道德之君,不仅下诏书,封了兄弟二人官职,而且把他们以德感化强盗的善行,昭示于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

新生代国学启蒙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6

自1993年以来,我们以“大中小学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实验研究”为题,先后被立项为“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在北京、山东、黑龙江、河南、广东、重庆、四川、湖北、浙江、陕西、江苏等地,选定600余所大中小学校,开展了连续滚动的教育试验研究,有80余万学生接受了教育,取得了较好教育效果和一批成果,得到了家长、学校、社区的认可。为21世纪的中国学校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新一代中国人,摸索了一些可行的路径。13年的实验研究,苦辣酸甜,使我们对于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历史命运,当代转化,弘扬发展等,有了些许刻骨铭心的思考与记忆。

1996年,在香港的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上,台湾学者向我提问:中国学校向中国学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为何还要进行实验?为何还要立项为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这一提问,令人尴尬,使人反思!

文化反思的力量

1993年,此项研究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北京市的三个区县选择不到百所学校进行实验。当时,社会、家庭、尤其是学校的教师,对于中华文化及其传统了解和认同吗?对于何谓中华美德?如何进行中华美德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如果不先在一小部分学校进行教育实验,取得经验逐步推广,能有希望进入教育“体内循环”,变成政府的教育行为吗?当代人对于自己传统文化的陌生与偏见,是弘扬中华文化,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最大思想瓶颈。

然而,这是个历史的过错。只有对这种历史过错有了痛心疾首、客观清醒地反思,才能摆脱百余年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自卑与弱势的“文化心理”。才能走出“打倒孔家店”,“破除四旧”,“评法批儒 ”,“黄色文明”等等“文革思维”的文化迷宫。有了这种文化反思,有了文化观念的转变,中国人才能找回“文化自我”和“文化自信”,才能在世人面前挺直自己民族的“文化脊梁”,才能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中国的新文明。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化成熟的一种思想解放的历程。为此,我们始终把帮助学校校长、老师转变文化观念,解放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13年来,通过组织召开国内外关于“中华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中心内容的学术研讨会,举办“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以落实此项任务。至少取得了以下共识:

1、传统

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它既有空间的局限性,又有超时空的无限性。它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和更新内容,在不断向现实靠拢、并为现实服务的过程中,得以丰富和发展。

传统有落后于时代的成分,但它不等于落后;传统有其凝滞性,但它不等于保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但它不等于封建。

2、传统文化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也就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一个不尊重自己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但是,必须建立精华多于糟粕的文化观,必须抛弃多年来形成的糟粕多于精华的文化偏见。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批判的继承。然而,批判是手段,继承是目的。如果在实践中只有批判,少有继承,甚至不继承,那么,手段就会变成了目的。这种本末颠倒的文化思维,只会有文化的破坏,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建设。

对于传统文化,批判不能取代继承,革命不能替代建设。没有建设的革命,只能损伤文化的元气,导致文化衰败与危机。只有以建设为本,才能使文化得以生存、复兴与繁荣。

3、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华文化,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

亚洲“四小龙”社会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推翻了1XX年前马科斯 ● 韦伯鼓吹的“阻力论”。

当中国人历经百年苦苦求索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终于选择了“走自己的路”的时候,也就选择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践令人欣喜,一位教师的认识提升了,在他所管的班级中华美德教育就展开了。一位校长的文化观念转变了,他所领导的学校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热气腾腾,效果显著。一位教育局长的文化思维解放了,他所管的县市整个教育界的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就能千方百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校。一个地区的领导班子认定了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对中华文化有了真情实感,就能够将中华文化、中华美德教育变成政府行为,推向整个县市,成为化民成俗,共享文化阳光的全民行动。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七大为弘扬中华文化、承接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打开了更加广阔的新天地,它使世人看到了中华文化复兴的新希望。然而, 扎扎实实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思想的解放,仍然是一项相当艰巨的历史任务。

反思是一种智慧和力量。能够“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才可能成为强者。一个具有文化反思能力的民族,才有未来的辉煌。一个善于文化反思的政府,才能推动文化的科学发展。

中华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生命,道德是文化的灵魂。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转化,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新文明的核心内容。

1994年,经北京市政府批准,我们成立了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其社会定位,是向青少年普及中华美德。张岱年先生的题词是“弘道明德”。从此,这个研究所就成为“中华美德教育行动”研究团队的大本营。

本着小学讲故事、中学讲规范、大学讲理论的思路,分别编写了《中华美德》、《中国道德》、《中华伦理》三个学段的教育实验用书。

使用之后,反响不一。有一份全国性刊物对《中华伦理》大动干戈,整整批判了一年,认为《中华伦理》的“错误”,在于企图用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用封建糟粕毒害当代青少年。对此,我们无暇与其理论,只是感谢它令人清醒和谨慎。

道德是自律非他律。道德行为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实践道德规范,不是外在力量的驱使,而是一种内在的自觉,这种道德自觉,是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的外化。一个人如果没有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意识与理念的内在强化,就难以有持续、稳定的道德行为。因此,道德行为是重要的,而道德知识、意识与理念更加重要,一个人的道德素质,是道德知识、意识、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我们在一批大师的帮助下,从历代道德及其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吸取智慧,参照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教育的经验,确定了: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八个美德,依此建构中华美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并在内涵上进行了现代转化:

忠──尽己报国的责任 孝──生生不息的爱心

诚──求真务实的品质 信──立身兴业的基点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义──人间正道的向导

廉──清白正气的根基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为了帮助第一线的校长和教师把握“八德”的内容及其现代转化。⑴、了解每个德目的历史演变;⑵、把握每个德目精华与糟粕的两重性;⑶、认识每个德目的历史价值;⑷、探讨每个德目对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回应;⑸、掌握每个德目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999年,我们请了8位文科博士,依照以上宗旨,每人一个德目写成一部书,合成一套《大众道德》丛书,XX年初由红旗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次对传统美德的再加工、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使历史传统转化为活生生的道德现实,使新一代中国人对于陌生的传统道德,感到亲近、可学、能做。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又将“八德”扩展为“十德”,按照不同年级,分层次设计和实施。如小学开展孝(爱心)、礼(明礼)、勤(勤奋)、诚(诚实)、耻(知耻)“五德”教育,体现了贴近生活、易懂易行,知行统一,重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进行忠(责任)、信(信用)、义(奉献)、宽(宽容)、廉(廉洁)“五德”教育,体现了关注社会、理性思考,强调公民意识,重在道德价值认同和道德境界的培养。这种内容分布,符合中小学生在不同学段道德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这“十德”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观,而今帮助未成年人用9--12年的时间修炼这些共同价值观,就能为他们进一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价值观,是一个当代引进的概念。西方人认为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灵魂,而且企图用“血与火”、“金钱与网络”,向世界“出口”他们的价值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这个概念,一直将核心道德视为文化的灵魂。是否可以说,西方人所说的价值观,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中华美德,是它使得中国人成为中国人,它是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

国学启蒙全程教案 篇7

有幸参加了吉林省小学中外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阅读行动计划暨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课题启动会,对幼儿园开展国学启蒙教育有自己的一点点的看法,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分享。

一、对课题的理解。

(一)、“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研究”课题全面分析了在儿童国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单一的要求背诵,使国学教育流于表面。

2、传统文化断层,国学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3、对于国学经典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4、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5、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学知道基本功存在问题,影响国学启蒙教育的效果。

(二)、课题第一次提出了“全息”的教育理念。

1、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全面立体地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

2、对国学经典蒙篇的内涵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国学经典蒙篇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的发挥国学经典蒙篇的教育意义。

3、全方位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

(三)、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是要纠正“只背诵、不理解、重知识、轻做人”的错误倾向,用“全息”理念解读国学经典,让学生真正做到立人启智,学以致用。

(四)、课题研究以梳理中华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经典作品,建立与理论建构相适应的高效的充满人文精神的国学启蒙教育的实施内容体系和策略方法,与各学科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效提高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质量,提高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学修养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和策略为内容。以探索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规律、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构建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理念指导下的全息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育资源;提高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的质量,国学启蒙驾驭质量,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和教育指导能力;探索建立全息儿童国学启蒙教育实施的推动机制;推动全省儿童国学启蒙教育科学、有效、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为目标;重点研究国学启蒙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目标体系;国学启蒙教育的内容体系和教材;国学启蒙教育的直到策略体系和评价策略。

二、几点思考

1、教师自身素质问题。

幼儿园教师基本上都是中专毕业,函授或自考参加本科学习的很少是本专业的,就是就读本专业的也都是函授性质的,没有系统的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学习,因此,教师自身的内涵、修养、素养能否驾驭了教材,能否将教材所应渗透给孩子们的教育思想和中华民族文化底蕴传递给孩子们是问题的关键。同时授课的教师应该接受相关课程内容的培训,尤其是幼儿园的教师,幼儿的集中注意力时间短,能否在幼儿有效注意的时间内,让幼儿充分的学习,授课的方式方法能否适合幼儿,能否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对于幼儿园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课题。

2、教材的使用问题。

从《全息三字经》教材简介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教材适用于小学生,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不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文字较多,图片少而单一;由《三字经》原文故事选编出的100个历史故事,对于幼儿来说远离了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拓展识字这个模块我个人觉得是这个教材的一处亮点,可以从字形、偏旁和朗朗上口的歌谣中学习汉字,但识字量过大,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范围。课题报告中提到国学课程是通过立体的教学方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图示、识字玩具和讲故事等教学手段,这些是教材提供的教辅还是我们在实施课程中自己制作?这就涉及到教材编订问题。

3、教材编订和课程设置问题。

就幼儿园的教学特点来说,教材的使用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使国学课程适合于幼儿园的幼儿,我们就要结合各班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编订教材,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中班,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大班和学前班,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具、学具(图片、光盘、手偶、操作卡片等等)这些我们什么时间购置和制作?现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有主题教学、蒙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特色教学等等对幼儿园课程的冲击很大,老师会有怎么样的精力去安排这些课程、制作相关的教具、学具,还要编订新的未涉及过的国学课程?并制作相关的教、学具?

4、家长问题。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幼儿教育的一些课程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认为小学学的东西都是幼儿园应该学的,幼儿园学的就是为小学学的做好铺垫和基础,当然,作为幼儿教育来说,我们是小学教育的一个准备阶段,但我们更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为幼儿终身学习打基础的阶段。在孩子的一生当中,知识固然重要,但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而幼儿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等诸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也是在幼儿期形成的,幼儿期是很多技能和能力发展的黄金期,错过了,很难再形成或纠正,这些非智力因素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所以,未必小学学的课程幼儿园必须也要学。我们的工作更多的是为幼儿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打基础,为幼儿入小学学习做好各方面的储备,比附:前书写、前阅读、前识字、前计算等等,同时还包括执笔姿势、坐立行走、文明礼貌、生活习惯、待人接物等等。

5、课程管理和衔接问题。

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小学教学内容出现了断层和重复的问题,断层问题是家长不愿意接受的,在上一个问题里说明过了,但该断层的必须要断层,这是幼儿教育的需要也是幼儿的需要。但有些课程是不应该断层的比如我们即将要开展的国学课程、古诗词教学、英语教学、科学教学等等,这里就存在着衔接问题和重复教学问题,如果我们的课程设置合理,幼儿园的一些课程设置完全可以是小学课程的一个前准备阶段,不需要在小学进行重复学习,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我们开设了国学课程,幼儿园应该讲哪些内容,小学应该讲哪些内容,教学方法上如何进行一一的衔接和改变去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而真正使我们的课程实施好,达到课程实施的效果和目的,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

声律启蒙教案介绍 篇8

天河小学

XXX

第一课

一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在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的基础上,能够给对子连线。过程与方法:在朗读中体会诗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 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3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4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梁武帝做和尚》

了解故事内容:梁武帝晚年先后四次出家,四次赎身还俗,花掉了国库不少钱,还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后来有一个野心家发动了叛变,梁武帝被困在宫中,被活活饿死。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1、我会对对子。

鸟语对()山花对()好对()蓝天对()【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节奏还不是很明确,所以先通过划分句子节奏来明晰词句,通过有节奏朗读,加强记忆。

第二课

二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在朗读中读懂对子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提问了解大自然的相对的动植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7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8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八、作业

春种一粒粟,()收万颗子。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亦奇。

【教学发思】

本课教学时,孩子们对“恭”和“慢”以及长句的理解不透彻,所以在教学时我特意和他们举例。此外,通过故事的引入,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第三课

三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继续了解对子的相关特点。

2、能了解国家相关历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能对国家的相关历史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对对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知识链接:第11页我会填

五、拓展活动:第12页我会填

六、读故事《边被嘲》

1、默读,读出故事大意。

2、学生说故事大意,师生补充。

七、课外延伸

1、与同学讲讲你还知道的有关国家的事。

2、抄写三江。

八、作业

1、背诵全文

第四课

四豪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四豪》,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刘伶好酒》的故事。

2、你觉得公仪休做的对吗?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王吉是个怎样的人?公休仪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还知道哪些居官不与民争利,为民着想,为民谋利的人?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别人的东西我们不能随意乱拿,不贪小便宜,不争利,希望同学们也向王吉、各公仪休学习,做个正直、坦荡的人。

七、作业

1、找朋友

山花对()茶对()燕子对()落絮对()

第五课

五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五歌》,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对子歌中所写的古代人景情趣。【教学过程】

二、故事导入

3、师讲《玉质遇仙》的故事。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 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4)师生共读,读出对仗的乐趣。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觉得汉高帝是怎样得到他的天下的呢?

2、你还知道哪些君王的故事?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了解了好几个君王如何得到天下的,那希望同学们能在课后,多看课外书,了解我们中国的古今大事。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六课

六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对子歌,争取背诵下来。过程与方法: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讲《白堕酒》的故事。

2、生说一说。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联系实际、感悟升华

1、你能说一说蔺相如是如何让把那块玉从秦王手中拿回来的吗?

2、最后,蔺相如把那玉给了秦王了吗?

3、学了今天的内容,你有什么体会?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的收获很大,懂得了做人要有诚信,也学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

七、作业

1、把《完璧归赵》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将课后的《我会填》完成。

第七课

七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声律启蒙“七阳”》达到熟读成诵。感受《声律启蒙》的韵律美。

2、认识“裘、履、狐、妖、股、粥、嘉、幽、篱、茅、陌”等11个生字,初步理解“箕裘、杖履、杞梓、桑榆、竹篱、茅舍 ”等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学生感悟“七阳”所涉猎的知识信息,欣赏对子,知道对子有正对和反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诵读方法,培养吟诵作对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交代目标、激趣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一起来温故知新“茶对酒”。

2、提问:①说说知道的对子小常识。②师介绍最早的对子

3、出示《声律启蒙“七阳”》交代目标:

熟读成诵。认识十一个生字。初步理解对子内容。了解四个历史人物。

二、初步练读,学词、识字。

1、听教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

2、学生自读:①注意停顿。②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3、检验自读情况。①指名读对子。②齐读、开火车读生字词卡。

4、指导认识生字:按结构分类贴生字卡。扩词、换部首。

5、把生字送回原文再读一读。

6、反馈:拍手齐读。

三、练习熟读,初步理解。

1、请大家默读原文,结合注释,查查字典,看看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同桌讨论:①说说文中提到的四个历史人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②“天欲晓,日将晡”什么意思?

3、汇报交流:把你读懂的地方向大家汇报一下。

①随着学生汇报出示词卡:“箕裘、杖履、杞梓、桑榆、刺骨、竹篱茅舍”。②你知道四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你想说些什么?用什么语气读这两个对子?试读。

③“天欲晓,日将晡”是什么时候?你知道表示天刚亮的词或片段吗?

4、考一考: ①对子当中提到的“秦”、“赵”、“越”、“吴”是春秋战国时的国家,你还知道那些朝代?②说一说像“客”、“夫”这样表示什么样的人的生字。

5、多种方式熟读成诵:

五、学对对子,挑战自我。

1、学生学对对子。

2、讲纪晓岚对对子的趣味故事。

六、结束全课。教师总结:我们的汉语就是这样神奇,像成语、古诗、对联诵读多了,你们说话就会出口成章,写文章就会下笔有神,希望同学们多积累。

第八课

八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八庚》,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亡国之音》的故事。

5、你觉得伯夷和叔齐为什么要让国?这样做,你觉得怎么样?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2、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第九课

九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九青》,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

5、你觉得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2、把这则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

第十课

十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诵读《十蒸》,达到熟读成诵。过程与方法:故事导入,品读解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受到传统道德教育,感受古人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4、师讲《 项庄舞剑》的故事。

5、你觉得项庄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

二、诵读,品读解意。

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巩固拓展

1、找到自己的小伙伴,把你知道的意思说给他听吧。

2、小组合作,在组中进行背诵。

3、小组间进行对子游戏,全班共对,读出乐趣。

六、总结

七、作业

1、抄写课文。

上一篇:桥梁检测报告模板图文下一篇:土地租地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