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2024-07-31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精选8篇)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篇1

浠水县纪委监察局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运行情况的

调查报告

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要求,我县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关于对县纪委监察局派驻机构实行统一管理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管理办法,并于2006年10月前完成了对派驻纪检组的统一管理工作。按照市纪委的要求,县纪委监察局于近期抽调相关人员深入派驻单位,对纪检监察统一管理后的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县直单位67家,已设有13个派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其中,派出机构一家,即:县直纪律检查工作委员会,配备纪工委书记一名,设在县直机关党委。派驻部门共12家,分别是法院、检察院、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人事局、经济局、发改局、建设局等12个单位。12个派驻机构全部实行双派制,共设纪检组长12人、监察室主任12人,其他编制人数共7人。

县纪委监察局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并制定了岗前培训考察制度、定期报告工作制度、对口联系协作制度等相关管理办法。纪检监察机构均设有专门的办公场所。

二、工作运转现状

自县纪委监察局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业务和干部人事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以来,进一步理顺了派驻纪检监察的管理及工作关系,强化了纪检监察的工作职能。可以说,实行统一管理以后,各派驻纪检组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整体工作质量上,与实行统一管理前相比均有了质的转变与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在学习上肯下工夫,能积极参加纪检监察部门和驻在部门(系统)组织举办的各种培训,主动钻研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和驻在部门的工作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二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省、市、县各级文件会议精神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政治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及政治理论素养,在驻在部门起到了积极的表率作用;三是在工作上敢于大胆履职,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实行统一管理后,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及工作权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增强,其监督检查职能得到了更充分有效的发挥,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各驻在部门及领导在反腐倡廉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促进驻在部门及领导自觉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动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从2007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情况上来看,设有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13个单位在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上,总体情况要比没有设立的单位好得多,且与往年相比,也有了很大提高。从管理情况上来看,大部分纪检监察机构基本都能坚持每个月向县纪委汇报一次工作,遇重大情况及时向县纪委报告的工作制度,总体上看呈现出逐步向规范化迈进的良好态势。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反腐败斗争中,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党内监督、遏制腐败现象、端正党风政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化,派驻机构建设中存在的与之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明显。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

1、派驻机构的现有干部管理体制存在严重缺陷。当前,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实行的是以驻在单位领导管理为主的领导管理体制。作为纪检监察机关的组成部分,派驻机构人员编制不能由委派它的机关统一管理,而是由驻在部门掌握,编制被挤占的情况时有发生。派驻机构干部的选拔任用基本上是由驻在单位决定,其中被安臵性、照顾性的现象难以避免。由于派驻机构人员大多数以驻在单位安排为主,且人财物都掌握在驻在单位手中,从办公经费到工资福利、个人升降去留到家属子女就业,无不依赖驻在单位,所以派驻机构受驻在单位制约多,无法完全向委派机关负责,从而导致对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职能的弱化。

2、派驻机构现有工作体制影响了工作开展。由于现有派驻机构的工作力量配备、日常工作安排都是以驻在单位管理为主,因而纪检机关对其派驻机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有力纠正,影响了派驻机构的工作开展和工作效果。如一些派驻机构人员编制没有落实,有的甚至长期未能配臵专职纪检干部,开展纪检监察工作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力量支撑。有的已经配备的纪检监察干部,要么身兼数职而难以专心于本职工作,要么经常被安排做中心工作而端误了业务工作,委派机构部署的工作任务往往难以及时有效地贯彻落实;同时,在这种体制下委派机关也因为派驻机构信息反馈迟滞、沟通渠道不畅等原因,也很难及时地给予指导、督促和有力支持。

3、派驻机构现有职能不明确不利于发挥其作用。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代表纪检监察机关行使纪检监察职能,职责的重要性毋庸臵疑。但缺乏与之相匹的有关权力,严重影响了职能作用的发挥。一是查处权难落实,派驻机构查处违纪案件,决定权在党组(党委)。意见一致时,工作起来就顺利;意见不一致时,为顾全大局,也往往遵从党组(党委)意见,有时就会影响执纪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二是监督权难落实。派驻机构的干部对驻在单位的业务工作因为参与的机会不多而知之不详,难以监督,在监督方面“无法作为”;少数领导人民主意识不浓,认为监督就是与自己过不去,不接受监督,使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敢作为”;少数单位“部门保护主义”盛行,认为监督就是“找茬子”、“捅漏子”、“揭家丑”,不欢迎监督,使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便作为”;少数派驻机构中的干部患得患失,不敢监督,造成派驻机构在监督方面“不作为”。三是上报权不落实。派驻机构向派驻它的机关汇报工作,一般要先向党组请示;有些问题要不要上报,反映到什么程度,如何反映,事先都要征得驻在单位党组(党委)同意。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

1、对派驻机构的体制缺乏正确认识。少数单位及其领导人认为,实行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体制是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无多大实际意义,不重视派驻机构的建设;还有少数领导认为,对本系统本单位纪检监察机构实行派驻,是缺乏信任而为,思想上存在一些不正确想法,或多或少的有一些抵触情绪,导致对派驻机构的工作不够重视、不够支持。

2、现行的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需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产生,反腐败斗争也不断呈现的新的特点和规律。从1982年开始实行的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体制,没有或很少研究制定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办法,致使派驻机关、派驻机构、驻在单位三者之间权责不明、关系不顺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3、派驻机构干部整体实力与实际工作所需要之间差距明显。由于人员不齐、缺编严重,派驻机构干部队伍的常规数量明显不足;由于派驻机构干部经常挪作他用,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必要时间、精力无从保证;由于派驻机构干部年龄趋于老化、文化层次不高、业务能力偏低,工作中难以表现出理想的冲击力、战斗力;由于派驻机构干部交流困难、人员结构不佳,生机与活力明显不足。

4、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的管理难以到位。因为人事权不落实,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的人员任免没有提名权、决定权,一般只能是参与考察,甚至只是在组织部门及驻在单位确定人选后履行一下有关手续,对派驻人员包括其负责同志的人事管理失之于空。因为编制未单列,派驻机构人员配臵、交流都由驻在单位决定,委派机关很难根据人员素质及工作需要作出相应调整。还因为派驻机构人员的日常工作以驻在单位安排为主,许多人往往在其位而未谋其事,出现“主要精力搞中心工作,挤出时间干本职工作”的怪现象,使委派机关的工作部署难以全面落实。又因为上述原因,使委派机关不能将派驻机构纳入内部管理范畴,容易陷入两难境地,从而导致对派驻机构统管虚化、督导乏力。

四、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我们建议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切实加强和改进派驻机构建设。

1、明确委派机关职权

职权不明确,职责就难以落实。对派驻机构加强领导和管理,是委派机关强化内部机构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尽管委派机关的这种领导和管理职责是重大而明确的,但与之相配匹的职权一直不明确。可以想见,委派机关如果没有实际的“委派权”,“派驻”就可能徒有虚名;所谓加强派驻机构建设,是无法落实的。解决这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明确委派机关的职权,首要的是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在委派机关对派驻机构人员编制、干部任免、日常工作等诸多方面的领导和管理权限上,作出具体实在的硬性规定,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实行统一管理,是解决纪检监察机关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不到位、调控能力弱、权威性不强等问题的关健。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派驻机构的组织建设和干部管理工作纳入统一规划,编制单列。将派驻机构的人员编制从驻在单位分离出来,由纪委统一管理,驻在单位不得随意挤占编制,不得自行调整人员。与此同时,赋予纪委必要的人事权。派驻机构主要领导人选,要由纪委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征求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的意见,再按干部管理权限和组织人事工作程序办理;派驻机构副职直接由纪委任免。

2、强化对派驻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制定完备的派驻机构规范体系,加大制度化建设力度,是加强对派驻机构领导和管理、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的基本手段和重要保证。当前,要重点建立和实施四个制度:

一是派驻机构工作报告制度。日常工作实行月报、季报、年报,重大案件线索、大要案查处情况、重要工作及重大事项即时报告,保持与上级纪委的经常性联系与沟通,使上级纪委既能及时掌握全面情况,对工作作出正确判断、分析,必要时完善乃至调整工作部署,又能及时根据派驻机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对一些疑难问题作出快速灵敏的反映,及时进行指导、协调,并提供帮助和支持。

二是责任目标管理制度。上级纪委根据纪检监察工作总体部署,立足驻在单位实际,将派驻机构职责范围内应承担的工作任务细化成具体目标任务,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提出明确要求,以便操作和考核,并于年初下达;平时对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加强督导检查,半年一次考评,年终组织总评;要把总评结果作为派驻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及其干部的绩效评定、奖励惩处、升降去留的主要依据。派驻机构对所属系统内的各部门纪检监察工作,也要实行责任目标管理,切实发挥组织协调的作用。

三是派驻人员教育、培养制度。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派驻人员和其他纪检监察干部一样,无不面临着腐蚀与反腐蚀、违纪与维纪的尖锐矛盾及严峻考验,更需要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并使之制度化、经常化,以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培育崇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同时,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也对执纪者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注重派驻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再生。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为他们脱产培训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自学,在职参加各类进修;让他们上挂上级纪委,参与各项业务工作,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下派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领班子、带队伍,言传身教。

四是派驻人员任免交流制度。明确委派机关对派驻人员考核、选配、任免的原则、权限和程序、办法,通过管住人来管好事。这是保证统一管理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的前题。在此基础上,制定派驻人员适时、适量、适度交流的有关规定,创造派驻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好氛围和环境,通过合理交流促进良性循环,保持队伍的活力。

3、增强派驻机构组织协调功能

派驻机构既是委派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代表委派机关行使纪检监察职能。因此,必须在驻在单位、部门、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全面担负组织协调的责任,不断增强组织协调功能。

派驻机构的工作,离不开上级纪委的正确领导,离不开驻在单位党组(党委)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驻在单位所属部门的积极配合。正确处理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有利于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的职能作用,有利于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正确处理与上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关系,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机关的指示、决定和决议,积极参加上级机关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报告工作和重大活动、重要事项,争取支持及指导。正确处理与同级党组(党委)的关系,就是要主动沟通与加强党组(党委)的联系,经常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参谋和助手;积极参加驻在单位的各种业务活动,在参与中提高服务水平,协调解决工作中矛盾和问题;既搞好本职工作又服从工作大局,整体推进驻在单位的各项工作。正确处理与驻在单位各部门的关系,就是要统一部署本行业、本系统纪检监察工作,既加强协调、又不超越权限,既加强指导、又不包办代替,既善于牵头、又乐于配合。

与此同时,派驻机构要突出行业特点,发挥系统优势。派驻机构的驻在单位一般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部门、经济部门、司法和行政执法监督部门。这些单位权力比较集中,反腐倡廉任务重,群众关切度比较高。如何发挥行业特点、发挥系统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是树立“一盘棋”思想,立足系统抓全面。一方面,要根据党中央的总体部署,按照本地党委、政府的统一要求和上级纪委的具体安排,抓好驻在单位系统内的纪检监察工作,使之更好地融合进反腐败斗争大格局之中。另一方面,要统筹安排本行业、本系统内纪检监察工作,实行工作统一部署、检查,人员统一指挥调度,实现整体联动、重点突破、全面推进。其次是紧密结合实际,立足特点抓特色。由于各行业、各系统业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反腐败工作的侧重点也就有很大区别。派驻机构只有根据驻在单位的特点和性质开展工作,才能抓出成效。譬如经济部门的派驻机构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打击经济违纪违法行为,净化经济违纪违法环境,以确保经济工作健康有序地运行;司法部门的派驻机构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打击司法腐败行为,维护法律的公正和尊严,保证依法治国方略的顺利实施;行政执法部门的派驻机构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打击行政执法中的违纪违法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实处。第三是服从工作大局,立足本职抓配合。牢固树立纪检监察工作服从服务于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和党的工作大局的思想,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在工作中为党组(党委)当好参谋不越位,做好协调不包办,抓好监督不放松,搞好服务不动摇。努力把加强党风党纪教育与协助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把加强监督与完善制度结合起来,堵塞管理上的漏洞;把惩处违纪者与保护改革者结合起来,鼓励开拓创新。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篇2

一、当前蔬菜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1月~2月份全国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7%, 涨幅明显低于历年水平。预计随着天气转暖, 加上蔬菜种植面积小幅增加 (据农业部统计, 2月底580个蔬菜重点县监测点在田蔬菜面积同比增长3.9%) , 蔬菜上市量进一步增加, 3月~6月份蔬菜价格将呈现季节性下降走势。虽受成本刚性上升影响, 较去年同期有一定涨幅, 但预计同比涨幅不大。

蔬菜市场的平稳运行主要得益于以下有利因素:一是市场供应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度, 2013年全国秋冬蔬菜面积较2012年增加400万亩, 加上去冬今春气温普遍偏高, 利于蔬菜生长, 上市量增加。今年1月份全国580个重点县蔬菜产量86万吨, 同比增长8.6%, 2月份产量78万吨, 同比增加5.3%;北京市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1月~2月份蔬菜上市量同比增加了15%。二是相关政策措施发挥实效。我委会同商务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2014年度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工作的通知》、《关于保障当前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关于及时投放冬春储备蔬菜保障节日市场供应的通知》, 督促地方政府抓好蔬菜保供稳价工作, 及时投放冬储菜, 保障春节期间的市场供应。据统计, 春节期间51个北方大城市共计投放蔬菜超过20万吨, 有效地抑制了节前菜价的大幅上涨。据商务部监测, 春节期间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价格比上月底上涨18.5%, 涨幅比上年同期低4个百分点。

二、市场运行特点和发展趋势

1.蔬菜大流通格局日趋成熟, 市场自我调节能力逐步增强。近年来, 六个蔬菜重点优势产区加快发展, 以批发市场为主体的流通网络初步构建, 产销衔接水平和冷链储运能力逐渐提高, 蔬菜“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 不少蔬菜品种初步实现了全年有序供应、均衡上市, 蔬菜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步增强。以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例, 每年蔬菜供应来源地历经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 生产方式由露地向大棚、再由大棚向露地转换的过程, 而山东、河北等传统产地目前市场份额仅为22%和17%, 并呈下降趋势, 其他大部分蔬菜来自华中、华南、西南和东北, 市场蔬菜品种丰富, 品种间调剂余缺的空间大。

2.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有所增强, 政府调控手段得到丰富。一是大中城市政府加大设施蔬菜投入力度, 提高自给能力。据农业部统计, 今年北方地区日光温室面积较去年增加100万亩, 往年冬季需要从南方长途运输的菠菜、油麦菜、小油菜等绿叶菜, 今年由于北方大棚生产上市量翻番, 价格明显低于往年。二是大中城市政府日益重视蔬菜市场调控工作, 2011年起实施的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制度对于人口百万以上大城市政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调控要求, 对于保障了元旦、春节及异常天气期间的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3.成本因素推动价格刚性上涨, 天气和周期性因素易造成短期波动。从年度情况看, 受人工费、运费、农资等价格持续上涨, 蔬菜综合成本明显上升, 推动价格每年上一个台阶。如目前新发地市场工人工资已由2011年每天100元涨至150元以上, 山东寿光到北京的运费也从2011年4000元/车 (28吨) 涨至6000元~7000元/车。从季节情况看, 由于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 当季产区遭遇恶劣天气减产, 易造成供应断档;某个产区因气温等原因延迟或提前上市, 就会与其他产区“碰头”, 易造成滞销、“卖难”;生姜、大蒜、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一季生产、全年消费, 易产生较大的周期性波动。

三、进一步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针对蔬菜市场的运行特点, 在总结近几年保供稳价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下一步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继续加大督促指导力度, 推动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做好北方大城市冬春蔬菜储备工作, 及时组织督促各地做好工作,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 加强监督检查, 确保措施发挥实效。同时, 根据蔬菜市场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研究应对之策, 丰富调控手段、提高调控能力。

2.努力增强信息引导的针对性。一是针对近年来局部灾害性天气多发问题, 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产区气候条件和蔬菜生长情况的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 引导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运销大户加强信息沟通和产销衔接, 及时开展跨区域调剂, 提升应对突发灾害性天气的能力。二是针对个别品种可能出现的周期性波动问题, 有针对性和预判性地加强生产信息引导, 减少种植的盲目性, 促进蔬菜市场的平稳供应。

3.继续降低蔬菜流通成本。落实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 切实减轻蔬菜流通企业税收负担;进一步落实支持产销衔接发展的政策措施, 提高蔬菜产销从产地到销地直接对接的比重, 减少中间环节费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对农贸市场等各类零售网点的投入和补贴力度, 增加蔬菜零售经营网点, 加大对摊位费收取的监管力度。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篇3

2016年1~6月全国核电运行情况

截至2016年6月底,我国投入商业运行的核电机组共30台,总装机容量28599.37MWe(额定装机容量),各机组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

2016年1~6月核电生产情况

2016年1~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27594.90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953.89亿千瓦时,约占全国累计发电量的3.46%。与燃煤发电相比,核能发电相当于减少燃烧标准煤3004.7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7872.45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硫25.54万吨,减少排放氮氧化物22.24万吨。

其中,4~6月全国累计发电量为14043.53亿千瓦时,商运核电机组累计发电量为483.27亿千瓦时,约占全国4~6月累计发电量为3.44%。

2016年1~6月核能发电量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58%。累计上网电量为889.87亿千瓦时,比2015年同期上升了26.02%。

核电安全生产情况

1~6月,各运行核电厂严格控制机组的运行风险,继续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INES)一级及一级以上的运行事件。各运行核电厂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生产事件、环境事件、辐射污染事件,未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未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

放射性排出流和环境监测

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法规和环境辐射监测标准,依据管理部门批准的排放限值,各运行核电厂对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进行了严格控制,对核电厂周围环境进行了有效监测。

1~6月环境监测结果表明,各运行核电厂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监测数据表明,所测出的环境空气吸收剂量率在当地本底辐射水平涨落范围之内。

第二季度重要活动

4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第四届核安全峰会上,中国向峰会提交了在核安全领域的进展报告,强调中国将继续参与国际核安全进程,致力于强化国际核安全体系。

4月6日,第十四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暨第二十届太平洋区核能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两个大会的主题分别为“发展核能科技,创建美丽家园”和“核能助力太平洋和世界发展”。

4月22日,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其总部,向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提交了ACP100通用反应堆安全审查(GRSR)终版报告,ACP100小型堆成为世界上首个通过IAEA安全审查的小堆技术。

4月28日,第三届核电厂同行评估及经验交流委员会(简称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福州召开。委员会委员、协调员等近7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核电厂同行评估及经验交流委员会工作报告(2015~2016)》、委员会2015年经费决算、2016年重点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以及2016~2017周期软课题项目。

5月10日,国内首套CAP1400核电站屏蔽主泵用贫铀飞轮在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组装完成。

5月24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正式宣布组建成立中国核应急救援队,这是我国首支核应急“国家队”。这支救援队是在国家核应急体制框架下,依托军队及核工业现有核应急力量组建成立的国家级核应急救援队。

6月2日,由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设计、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制造的“华龙一号”关键设备——主管道评定件通过验收。

6月20日,海南昌江核电厂2号机组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6月27日,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发布2015年社会责任报告。报告围绕安全、经济、环境、员工、社区等领域,聚焦“十二五”(2011~2015年)期间取得各项绩效,更加系统地展现了中广核“发展清洁能源、切实保护环境,让天更蓝、水更清”的责任初心和企业追求。

市场价格监察情况报告 篇4

一、当前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现状

多年以来,价格监督检查工作的重点一直是以“消费、减负、治乱”为中心,通过几年来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随着新时期下的物价形势:“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价格监督检查部门应找准职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造成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的原因。

第一,法制观念不牢固。从政府和价格主管部门来看,当改革把价格决策主体由政府推向市场后,思维习惯,管理方式、工作作风都跟不上改革的步伐,转轨后市场调节的价格,经济尤其是法律调节力度十分薄弱,在放与管之间,位与为之间,责与权之间有点无所适从。从经营者来看,部分企业在价格决策自主权充分的情况下,陷入了“企业定价自由论”的误区,认为“价格放开了,愿定多高就定多高,谁也管不了,”造成不正当的价格行为乘隙而生,屡禁不止,市场价格秩序受到了扭曲。

第二,价格法规不完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价格部门要当好经济游戏的裁判,必须有相应的规则作保证,虽然有《价格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保证价格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但面对低价倾销、牟取暴利、价格欺诈、囤积居奇、合谋涨价等复杂的不正当的价格行为,缺乏明晰具体、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如对合谋涨价、囤积居奇等不正当价格行为,根据《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可以进行处罚,但如何界定,缺乏尺度,导致在查处这些不正当价格违法行为时依据不足,底气不足。

范文网

第三,执法力度不到位。价格行政执法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许多市场价格监管的政策界限、定价标准、定价依据没有明确规定,一些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收费存在人情管理。另外,价格法律法规履予的处罚措施有限,检查难、处罚难的局面十分普遍,也就造成经营者和收费单位前查后犯、屡查屡犯的恶性循环。

第四,对放开价格的监管还未形成共识。虽然,我国95%以上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已放开由市场主体自主制定形成,按照《价格法》的要求,政府价格部门对价格的管理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对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只有管理形式、方法、力度不同,没有“要不要管,应不应管”的问题,可有些人把价格放开搞活与管好管住割裂开来,甚至对立。

第五,突发事件引起的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每当国内外发生某些突发事件或局部商品供求发生变化时,有些经营者便制造各种谎言来哄抬价格、牟取暴利。

第六、思想观念陈旧,开拓精神不强。长期以来的工作重心是行政事业性价费的监管,使对待市场价格监管工作上存在不愿、不肯、不想管的思想观念,开拓精神不强,再加上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主要对象是个体经营者,检查难度大、阻力大、取证难、处理难,怕引起矛盾和冲突等原因,没有采取过多的方式来监督市场价格行为,导致一些扰乱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二、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途径

(一)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价格监督检查工作是物价部门的一项主要职能,要认真贯彻《价格法》、《价格行为行政处罚规定》、《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规定》等法律法规,强化依法治价的意识和手段,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从宣传、服务、检查、规范上对市场价格进行监管。

(二)转变思想,加强基层物价队伍建设。①让全体价格监督检查人员充分认识到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责任和紧迫感,实现从“要我管”到“我要管”的思想转变。②建立和完善价格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社区价格监督网络、职工价格监督网络站三大价格监督网络,拓宽工作领域,激活工作思路,强化业务培训,造就一支素质较高、作风过硬、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价检队伍。

(四)措施得力,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诚信氛围①加强宣传,积极引导。大力宣传价格法律法规政策,引导各经营业主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比、“价格服务进万家”、“诚信兴商”等活动,自觉增强法律意识、自律意识、诚信意识,促进公平、公正、合法有序地竞争,营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经营环境和消费环境。②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先在大型商场、超市、服务行业开展明码标价工作、收费公示制度、倡导诚信、反对欺诈、树立正面典型,打造样板工程。③常抓不懈,注重实效。加强市场价格监督检查,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已成为物价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之一,因此,思想不能麻痹,行动不能懈怠,特别是在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或大幅上涨时期,更应全力应对。④政府引导规范、行业协会协助、经营者参与、社会监督相结合,促进市场向规范有序、健康竞争的方向发展,也促进企业自身的正常发展。

专项税收执法监察情况调查报告 篇5

如何围绕在“十一项工程”建设中开展调查研究,总结典型经验,研究具体问题,谋划今后工作,是我们国税部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重要的结合点。税收两权的监督制约是廉政工程建设的重点和核心,税收执法监察又是“两权监督”的重要手段。多年来,税务部门通过税收执法监察有效地保证了税收法律法规正确运行,有效地促进了税务机关行政管理的规范化,既

保障了国家税收收入、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也保护了税务干部,将不良倾向和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增强了廉政建设。但是,传统的税收执法监察模式与现行的税收精细化管理越来越不相应,从而制约了税收执法监察作用的有效发挥。鉴于“两权监督”的内容广泛,目前监督力量不够,监督形式不活,监督效果不明显。我们认为,开展专项税收执法监察则是解决问题的较好途径。

传统税收执法监察的弊端

税收执法监察的对象即是税收“两权”,即税收执法权和税务行政管理权。税收执法权包括税额核定、停歇业户管理、异常申报、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增值税专用发票和其他发票管理、减免缓税审批、所得税税前列支审批、税务稽查处罚等各个环节;税务行政管理权包括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录用调配、重大事项的决定、财务经费管理、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等各个环节。可见,税收“两权”涵盖了税收工作的方方面面。

传统的税收执法监察基本模式是:每由上级税务部门统一部署,集中时间开展,监察和检查的内容围绕税收“两权”进行设置,每年基本相同。其弊端是:

一是时间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

二是事权过于集中,缺乏自主性;

三是内容过于集中,缺乏针对性;

此外,由于时间安排紧凑,检查内容繁多,加上当前监察干部人力不足等多种因素,检查的深度和质量难以保证。

专项税收执法监察的实践

针对传统税收执法监察的弊端,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起专项税收执法监察。所谓专项税收执法监察即是对税收“两权”认为薄弱的环节或某一点开展针对性检查。如在一次省局召开的纪检监察调研座谈会上,据某市局介绍,该局针对停歇业户进行了专项检查,结果在抽查的11户当中,竟有8户为假停歇业,该市局以此为突破口,组织人员对全市停歇业户进行了检查,发现了大量的假停歇业户。近年来,省局也尝试开展了诸如此类的专项税收执法监察活动,如XX年开展的人事纪律检查,XX年开展的财经纪律检查等,成效都非常明显。我局也曾就纳税评估、废旧物资回收等高风险企业进行了重点检查,效果也很不错。

开展专项税收执法监察的思考 显而易见,专项税收执法监察具有比传统的税收执法监察更多的优越性:

一是针对性更强。一事一查,或几事一查,有较强的针对性;

二是灵活性更大。不受时间和事件的约束,认为某一环节或某一项工作需要加强和监督的,随时可以组织检查;

三是深入性更高。由于检查的对象单一,可以组织精兵强将深入细致地进行检查,检查效果更好。

可以预见,专项税收执法监察将是今后开展税收执法监察的重要手段。目前,专项税收执法监察还正在萌芽和创新阶段,我们认为,要认真地加以完善和规范:

第一,健全组织领导。专项税收执法监察活动应在各级党风廉政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具体工作由各级监察部门牵头组织实施,涉及多个部门联合行动的由纪检组或分管领导进行协调。

第二,完善工作机制。整合政策法规监督、干部人事监督、财务审计监督、行政监察监督、巡视检查监督等职能部门的监督资源,制定与完善信息共享制度、联系会议制度等,及时发现和掌握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以便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做好规划,每扎实有效地开展好2—3项监督检查,促进依法治税,依法管理。

第三,拓展监督渠道。通过“六个融入”,实现“三个贯穿于”,即把“两权监督”融入依法治税之中,强化执法监督,促进依法组织收入;融入科学管理之中,完善岗责体系,健全执法责任制;融入行政管理之中,完善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健全人、财、物管理制度,推行人事、财务、事务公开;融入优化纳税服务之中,进一步减轻纳税人办税负担,纠正损害纳税人利益的不正之风;融入信息化建设之中,将“两权监督”逐步纳入系统网络,通过过程控制和标准化管理,减少权力运行的随意性;融入干部队伍建设之中,加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抓好勤政廉政教育,推进国税廉政文化建设。

第四,灵活监督形式。一是参与会议,做好事前事中监督。各级监察室主任要列席局长办公会、党组(支部)会;凡讨论有关税额核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减免缓征等重大税收业务问题的办公会、局务会或小组会等,会议召集部门应通知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应派员参加;凡讨论有关干部选拔任用、人员录用调配、重大事项的决定、财务经费管理、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等行政管理问题的办公会、局务会或小组会等,会议召集部门应通知监察部门,监察部门应派员参加。二是开展专项检查,做好事后监督。监察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或上级要求,针对执法和行政管理两方面的监督事项,认为有必要时,可从中抽取1—2项开展专项检查。三是开展专项调查,征求群众意见。针对执法事项和行政管理事项,设计调查提纲,开展外部调查和内部调查,调查形式可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走访和网

上调查等形式进行。

四是开展述职述廉,加强廉政测评。全系统副科以上干部每年要结合公务员考核进行述职述廉,由干部职工现场对其廉政测评。逐步试行税收管理员向所管辖区域纳税人述职述廉,由纳税人现场进行廉政测评。

第五,注重成果运用。每项监察(监督)活动结束应形成完整的工作报告,向党风廉政领导小组或同级党组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考核测评类的监督结果除进入个人廉政档案外,还应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依据,实行“一票否决”,考核测评不合格者不得评先评优,已经取得先进荣誉的取消其荣誉称号。各项监督结果实行一定范围内通报、全系统通报,接受干部职工再监督。

查看更多:

关于两整治一改革专项行动自查自纠研判报告

农业专项调研报告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篇6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的建设新常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作为新的战略决策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高压治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和保证。全面从严治党、高压反腐新常态下,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现将我县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概况

我县把行政效能建设纳入整体工作中统筹考虑,成立了县机关效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县优化办合署办公,并建立了机关效能建设工作责任制,实行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为效能建设和效能监察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1、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工作。近年来对全县行政审批项目连续进行了规范清理,到2014年度底,共保留行政许可项目23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19项、其他管理服务事项60项、年检项目30项。

2、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全县共有57个县直单位纳入了电子监察系统,2014年度共办理各类政务事项662612件,办件量居全市第一。多年来未出现拖延办理现象,无黄牌、红牌产生,系统应用连贯性良好。2014年县监察局对全县网上政务和电子监察工作下发了3期通报。

3、抓好窗口单位督查工作。县政务服务中心共有31家职 能部门入驻,效能监察室不定期对政务服务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重点督查窗口单位的办事情况。2014年对政务窗口工作人员张某、李某利用工作职权“索拿卡要”进行了严肃查处,在全县通报批评,扣发岗位责任制津贴,并调离工作岗位。

4、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工作。近年来,县纪委效能监察室内对县卫生局、县民政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局、县城建投等单位开展了立项专项效能监察,并指导县直其他单位开展专项效能监察和重要岗位效能监督,重点对单位工作效能和机关工作作风进行效能监察和重点监督。

5、强化“四风”整治工作。围绕“门难进、脸难办、事难办”、“精简行政审批项目”、“清理规范与行政许可、行政审批相关联的中介组织、行业协会收费行为”等4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促进单位转作风提效能。

通过开展这一系列工作,我县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县各单位在优化政务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县政务中心集中办公,县直单位推行政务窗口办事制、一次性告知、一站式服务和一条龙管理等措施,减少了政务环节,方便了群众办事。在政务单位中推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失职追究制等制度,促进干部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水平,单位办事效率得到提高。

二、当前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开展效能监察工作难。效能监察作为纪检监察部门履行监督职责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干部职工的理解和配合才能较好的完成。但目前一些干部职工对这项工作颇感陌生,对效能监察的概念、意义、作用的认识也较为模糊。在人们的观念中,查办案件、惩治腐败,才是纪检监察的份内之事。囿于这种观念,人们对效能监察往往等闲视之,不予重视。个别领导对效能监察也重视不够,认为纪检监察是抓廉政建设的,而勤政建设、行政效能是机关内部管理的问题,无需劳驾纪检监察部门,也不愿意纪检监察部门过多的介入,对监察部门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缺乏应有的支持。同时,接受监察检查的业务部门也有厌烦情绪,认为不宜多搞、适可而止就行,结果是各项工作都受到影响。

(二)监察机制不活,配套工作薄弱,效能监察形成合力难。

要搞好效能监察,除了掌握效能监察的原则、标准,选择有效的途径,采取科学的方法外,还必须做好各项配套工作。目前效能监察配套工作较为薄弱。一是宣传声势不够。在纪检监察部门从未印发效能监察资料,很少组织学习或研讨,对效能监察缺乏了解。二是纪检监察部门与县直部门的联系渠道不畅。纪检监察机关耽于纪检事务,对县直部门的工作情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县直部门平时也很少主动向纪检监察部门通报各种情况。三是尚未建立正常的监督检查制度。监察机关在履行监督职能时,由于面临工作量大人员不足,被监督对象不理解 不配合等问题,往往使工作难以深入进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死角漏洞较多,不能很好地解决“民不举,官不纠”的问题。

(三)制度不够健全,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严格办事难。当前,在行政效能监察工作中,规章制度不健全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如:规范公共行政行为的制度不够健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够深入,一些单位和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工作责任心不强,效率低下,有的甚至政令不畅,政出多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这些问题的存在,破坏了经济发展环境,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行政监察工作的正常开展,(四)工作量大人员少,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取得实效难。效能监察工作面宽量大,涉及全县所有的执法和服务部门,而每个效能监察的主体和对象又互不相同。面对如此艰巨、复杂、重要的工作,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才能做好。但目前情况却不尽人意。一是人手不足。虽然每年都开展了效能监察工作,由于人力不足,只能集中精力抓好一个重点单位或少数部门的效能监察工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严重制约了效能监察普及化和经常化,存在主动出击少、被动监察多,原则监察多、实际监察少,事后监察多、注重实效少等问题。

三、对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宣传教育力度。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进一步重视行政监察工作,把效能监察工作的宣传教育纳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各级领导和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充分认识加强效能监察是提高行政管理工作的需要,是提高行政管理效果的需要,是规范行政行为的需要,是依法行政的需要,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是全面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

(二)进一步在健全和落实制度上下功夫。

效能监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规章制度来进行规范。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很多违纪违法行为往往就是钻了制度不健全和制度执行不力的空子。所以,必须重视抓制度的健全和落实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和抓好岗位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开制、服务承诺制、效能投诉制、首问责任制、绩效考评制、责任追究制以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责任制度的落实,促进政府机关的勤政廉政建设,推进效能监察工作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

(三)进一步创新行政效能监察工作方法。

当前一些县直职能部门、乡镇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从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出发,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吃拿卡要,利用行政手段乱收费、乱罚款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以权代法,徇私枉法,执法犯法,严重影响了国家法律法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人民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在新形势下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工作,必须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作为开 展监察工作的切入点。注重把效能监察融入行政管理的各个环节,实现事前监察和事中监督,及时发现问题,纠偏补漏,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照法律权限和程序管理行政事务。

监察委运行情况报告 篇7

一、总体情况

㈠后续服务工作和政策扶持情况

为了提高沼气使用率, 解决全省后续服务功能缺失、没有服务平台的问题, 国家于2007年启动了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项目, 甘肃省结合农村沼气建设快速发展, 紧抓发展项目有利时机, 把开展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工作重点, 以建设省级技术实训基地为依托、县乡服务站为支撑、乡村服务网点为基础、农民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沼气服务网络, 按照农业部“六个一”的建设要求, 使甘肃省服务网点实现了有一处服务场所、一套进出料设备、一台秸秆粉碎机、一套维修工具、一批沼气配件的建设标准。截至2013年9月底, 全省已建成村级沼气服务网点4800多个, 成立县、乡、村级农村沼气协会3000多个, 组建区域化农村沼气服务中心 (站) 近百个、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43个, 培训持有农业部沼气生产工职业资格证书技工近万名, 搭建起了以服务沼气用户为核心的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平台, 基本实现了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网络在全省适宜地区的全覆盖, 为开展沼气后续服务工作提供了物质和人员支撑。

为了加强项目管理, 促进沼气后续服务工作和沼气建设协调发展, 省上制定了扶持政策, 出台了《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和《甘肃省农村沼气县级服务站项目 (省级预算) 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省、市、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县完善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后续服务工作;各地要按照已建每口沼气池市级财政5元、县级财政10元的额度,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后续服务人员报酬, 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补贴等”, 以推动全省农村能源后续服务工作有效开展。部分地区根据《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 具体是:定西市政府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 明确要求“各县 (区) 要把管护人员报酬按照每户每年12元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各乡镇也要设立乡 (镇) 能源管理工作站, 配备两三名能源专干, 专职从事农村沼气建设、管理和服务, 达到县有办、乡有站、村有管护员的后续服务管理机构要求”;天水市政府于2012年出台《天水市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办法》, 明确提出“县区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 解决工作经费, 落实专职管护员的工作报酬, 要按照每户每年10元的标准拨付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经费, 并列入财政预算, 今后随着沼气建设数量的增加逐步追加财政补贴”;白银市2012年在财政非常紧张情况下, 每年每口沼气池列支5元~10元作为维管人员后续服务补助资金。

总体来看, 随着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网点项目建设的不断进行和部分地区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 对保证后续服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稳定后续服务队伍、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

㈡运行管理情况

调研中笔者了解到各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在网点管理中, 按照《甘肃省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尝试, 由于服务类项目建设属于新生事物没有成熟的运行模式, 项目县基本采取了多元发展的管理方式, 不同网点管理方式各不相同, 可以归纳为三种管理方式。

1. 个人承包。

由个人与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签订承包合同, 承担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工作并收取相应服务费用, 运行中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目前全省约57%网点管理属于这种方式。

2. 协会领办。

由当地农村沼气服务协会负责 (沼气合作社) , 为协会会员提供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服务, 农民在自愿的前提下加入协会, 并交纳每年10元~12元会费, 这种管理方式占全部网点数量的28%。

3. 村委会代管。

由村委会选派干部作为管护员, 无偿为村民提供沼气户进出料、维修维护、技术培训和综合利用等服务, 这种管理的网点约占总数的15%。

从运行效果看, 网点三种管理方式运行情况均不理想, 尤其是村委会代管问题较多, 网点设备基本被书记或村长占有, 致使网点基本没有运行, 而个人承包与协会领办网点设备虽处于公共管理状态, 但是由于管护员收入微薄、工资无法落实, 停用网点为数众多。据统计, 全省实际运行的服务网点不足20%, 即使是运行网点各自工作进展也不平衡, 服务效果有高有低, 整体运行效率较差。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㈠网点设置不合理

国家对服务网点建设, 要求平原区每300户~500户建设一处网点, 山区每150户~200户建一处网点, 而甘肃省地形复杂、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差别较大, 因此有的项目县在建设中, 没有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以至于许多网点服务半径大, 人口稠密地区网点建设数量偏多, 造成了服务成本过高, 此外建设网点统一按照“六个一”配置设备浪费较大, 比如:陇南市、舟曲县等地区山高路陡, 网点配备抽吸车基本无法使用, 河西等地区地广人稀, 网点配备抽吸车吨位太小, 造成了极大的投资浪费。

㈡后续维管人员收入无稳定来源, 缺乏责任心强、踏实肯干的服务人员

一是许多基层维管员反映, 后续服务工作量大面宽, 工作又脏又累, 除了配件更换、进出料这两项服务能够收到部分报酬外, 没有其他收入来源, 由于难以维持生计, 改行打工者众多;二是责任心强且踏实肯干的人员严重不足, 从业人员对后续服务工作认识不高, 导致参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 目前从事后续服务工作具有责任心强且踏实肯干的人员严重不足, 制约了后续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㈢设施维护、人员培训和考核管理跟不上

首先是设施维护跟不上, 多年前建设的网点设施设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运行故障, 由于缺乏维修经费只能“带病”运转, 部分网点因设备故障已经停止运行;其次没有对维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使得服务人员缺乏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影响了服务质量;第三是对维管人员无法进行考核, 由于没有落实维管人员待遇,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缺乏对维管人员服务情况进行考核的有效手段, 导致制定的管理制度完全无法落实, 考核制度成为摆设。

㈣农户“花钱买服务”观念不强

沼气服务网点提供的各项服务内容是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但是牵扯到收费就无人问津, 主要是农民的观念比较传统, 很多事情宁愿自己解决, 也不愿花钱解决, 因此农民“花钱买服务”的意识十分淡薄;此外甘肃省农民收入水平较低, 消费能力也十分有限, 许多农民觉得交纳服务费负担太重, 这也成为制约服务收费的重要因素。

㈤缺少扶持政策

全省多数地方政府没有出台后续服务扶持政策, 部分地区制定的扶持政策也并未完全落实, 个别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的项目县 (区) , 由于财政资金紧张政府也要叫停, 这些问题使得网点正常运行面临着无法克服的困难。

三、提高网点运行成效的对策建议

㈠转变管理方式

转变管理方式根本就是要加强服务意识, 在实际操作中要针对后续服务中的存在问题从网点设置、人员待遇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 合理设置网点布局, 按照当地农村交通条件、农民生活习惯、农户需求等实际情况对网点建设地点进行提前谋划, 充分考虑区位特点, 该集中的集中、该整合的整合, 实行区域管理, 山区等人员分散无法集中地区, 也要合理安排统筹规划, 在网点设备配置上, 要根据需要进行采购, 提高项目资金利用效率。近期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就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安徽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在政府花钱买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服务网点部分运行费用和人员工资, 总结出了一条政府补贴为主、农户自筹为辅的购买公共服务做法, 使沼气用户享受进出料、维修维护等“全托式”服务, 保证了沼气正常使用和发挥效益。甘肃省部分市 (州) 农村能源管理部门也开展了政府购买后续服务相关工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已经证明了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中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是行之有效的。甘肃省完全可以依托农村沼气服务网点、服务公司 (中心) 、农村沼气协会 (专业合作社) 、沼气集中供气站、沼气生产工 (沼气物管员) 等社会力量, 为广大沼气用户进行后续服务相关工作。

㈡创新服务保障机制

有效的后续服务管理机制是农村沼气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实施过程中, 如何建立便捷实用、高效运转、有效监督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成为关键环节, 为此我们在建立服务保障机制中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公开政府购买后续服务内容。

要将农村沼气用户进出料 (不包括原料成本、运输成本) 、配件更换 (不包括配件成本) 、维修维护等作为购买内容, 对于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内容, 由服务对象自筹解决。

2. 设立购买主体的必要条件。

农村沼气后续服务工作属于特殊服务行业, 购买主体需设三个必要条件:一是硬件要求, 必须要求企业或个人拥有开展服务的场地、设备和维修工具等;二是专业技术要求, 必须要求服务人员持有农业部颁发的农村沼气生产工或沼气物管员证书;三是资质要求, 必须要求购买服务的主体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 企业或组织要有良好的社会和商业信誉, 具有依法纳税和社会保险的良好记录, 并符合登记管理部门依法认定的其他条件。

3. 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实行合同制管理。

各地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确保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能够平等参与竞争, 由公开招标确定购买主体, 管理中实行合同制管理, 要求政府与购买主体签订购买合同, 明确所购买的范围、标的、数量、质量要求以及服务期限、资金支付方式、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等, 并按照合同要求支付资金。

4. 建立绩效管理机制。

建立由购买主体、服务对象和第三方组成的综合评审组, 通过日常抽查、半年督查、年终检查等方式对购买服务项目数量、质量和资金使用绩效等进行考核评价, 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布, 并作为以后年度编制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后续服务预算和选择政府购买服务承接主体的重要参考依据。

5. 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调整机制。

政府部门要根据综合评审组考核评价结果和入户回访过程中掌握的服务情况, 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对投诉率高、服务不力或是不承担服务义务、不履行岗位职责的坚决辞退或替换。

只有通过建立以上服务保障机制才能确保政府购买农村沼气后续服务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㈢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2008年工交经济运行情况 篇8

一、工业经济运行主要特点

工业生产增势“前稳后降”。前8个月,工业生产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9月份开始,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增速持续放缓,11月份降至5.4%,为1998年公布增加值指标以来月度最低水平(扣除春节因素)。在国家及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后,工业企业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加强营销,12月份增加值增速回升至5.7%。

重工业增速下滑明显。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3.2%,增速同比减缓4和6.4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增速差距由上年3.3个百分点缩小到0.9个百分点。分月看,8月份以来重工业增速持续减缓,10月份开始低于轻工业增速,为1999年3月份以来首次低于轻工业。

工业产品出口增幅回落。工业出口交货值80844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同比减缓10.7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同比分别下降5.2%和8.8%。

工业产品销售率同比下降。全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7%,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产销率97%,为全年各月最低水平。

企业效益增势明显放缓。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0.91,同比提高13.41点。实现利润24066亿元,同比增加1123亿元,增长4.9%,增幅同比回落31.8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879亿元,上升1.8倍,上年同期为下降17.3%。

二、主要工业行业运行情况

(一)能源供需总体状况由偏紧转为宽松

煤炭行业。全国原煤产量26.22亿吨,同比增长12.8%,增速同比加快3.4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1.3%。据海关统计,煤炭出口4543万吨,下降14.6%;进口4040万吨,下降20.8%;净出口503万吨,比上年增加288万吨。由于连续受灾及需求旺盛,上半年煤炭供求状况总体偏紧,市场价格持续攀升。8月份以后,随着需求减速,煤炭供求形势趋于宽松,市场价格逐步回落,港口和电力企业存煤增加。前11个月,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平均售价468.2元/吨,同比上涨45.2%;其中,11月份为449.5元/吨,同比上涨39.1%。年末,直供电厂存煤4332万吨,比最低的1月末增加2609万吨,比上年末增加2062万吨,可用天数超过20天。前11个月,煤炭行业实现利润2000亿元,同比增长1.3倍。

电力行业。全国发电量3404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增速同比减缓9.4个百分点;其中,火电、水电分别增长3%和17.5%。全国供电形势“前紧后松”。受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1月、2月分别有19个和15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由于电煤供应偏紧、电网建设滞后等,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共有17个省级电网出现拉限电。9月份以后,随着需求持续回落,供电状况整体较为宽松,发电量增速不断下滑,10月份开始连续3个月负增长。由于煤价同比上涨较多和因灾损失严重,电力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前11个月,全行业实现利润280亿元,同比下降82.3%,上年同期为增长38.2%。其中,火电行业由上年同期净盈利604亿元转为净亏损392亿元;供电行业利润下降57.2%,上年同期为增长78.9%。

石化行业。全国原油产量18973万吨,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进口原油17888万吨(海关统计),增长9.6%;原油加工量34206万吨,增长3.7%,减缓2.7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产量分别增长5.8%和8%。天然气产量761亿立方米,增长12.3%,减缓6个百分点。主要化工产品中,乙烯产量下降2.1%,烧碱、纯碱产量分别增长1.4%和6.4%,化肥、农药产量分别增长1.4%和12%。国际原油价格剧烈波动。前11个月,石化行业实现利润4571亿元,同比下降7.7%,上年同期为增长20.2%。其中,炼油行业由上年同期净盈利108亿元转为净亏损1493亿元;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498亿元,下降1.2%,上年同期为增长56.1%。

(二)主要原材料产品生产、价格波动较大

冶金行业。全国粗钢产量50049万吨,同比增长1.1%,增速同比减缓14.6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开始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钢材产量58177万吨,增长3.6%,减缓19.1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开始连续5个月同比下降。钢材出口5923万吨,下降5.5%;进口1543万吨,下降8.6%。铁矿砂进口44356万吨,增长15.9%。钢材价格先涨后降。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年初开始不断上涨,7月上旬达到162.26点,为历史最高水平,比年初上涨29.7%;之后逐步回落,11月末降至102.3点,比最高点下降37%;钢铁企业及时调整生产、加强营销,钢材价格止跌企稳,12月末钢材价格综合指数为103.3点,比11月末回升1点,比上年末低21.82点。前11个月,冶金行业实现利润2481亿元,同比增长9.2%,增幅同比回落47.1个百分点。

建材行业。全国水泥产量138838万吨,同比增长5.2%,增速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平板玻璃产量55185万重箱,增长6.5%,减缓6.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15.4%。受需求变化影响,水泥、平板玻璃价格波动较大。12月末,重点建材企业水泥库存933万吨,同比上升11.1%;平板玻璃库存2365万重量箱,上升20.2%。前11个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013亿元,同比增长26.6%,增幅同比回落29.9个百分点。其中,水泥行业利润261亿元,增长30.8%;平板玻璃行业利润1.5亿元,下降94.3%。

有色金属行业。全国十种有色金属产量2520万吨,同比增长8.2%,增速同比减缓16.2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产量分别下降4.3%和2.3%。电解铝产量1318万吨,增长7.7%,减缓26.1个百分点;铜产量增长10%,减缓7.8个百分点;铅产量增长19.2%,加快12.2个百分点;锌产量增长4.3%,减缓13.8个百分点。氧化铝产量增长17.7%,减缓30个百分点。主要有色金属价格明显波动。前11个月,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1015亿元,同比下降25.8%,上年同期为增长28.9%。

(三)机械、电子行业生产、出口增势明显放缓

机械行业。机械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增幅同比回落7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4297亿元,增长18.4%,同比回落15.2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同比下降5.3%。前11个月,机械行业实现利润4752亿元,同比增长16.2%,增幅同比回落33.8个百分点。

汽车产量962万辆,同比增长6.5%,其中8月、10月、11月、12月同比下降。轿车533万辆,增长7.8%,其中8月、11月、12月同比下降。据行业协会统计,汽车销量增长6.7%,增幅为10年来最低水平。前11个月,汽车工业实现利润1239亿元,同比增长8.7%,增幅同比回落55.3个百分点。

电子行业。电子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增幅同比回落6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0.2%和2.4%;出口交货值28804亿元,增长10.2%,同比回落9.4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8.9%和10.2%。前11个月,电子行业实现利润1232亿元,同比增长1.1%,增幅同比回落15.2个百分点。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利润分别增长5.1%和2%;电子计算机制造业、家用视听设备制造业利润分别下降1.6%和3.6%,上年同期为增长57.4%和32%。

(四)纺织、轻工行业生产、出口增势减缓

纺织行业。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3%,增幅同比回落6.2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7779亿元,增长4.7%,同比回落9.5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3.8%和7%。国内棉花价格上半年小幅上升,三季度开始迅速下滑。12月末,国内棉花价格指数为10953元/吨,比6月末下降21%,同比下降19.3%。行业效益下滑,困难企业增多,就业规模出现萎缩。前11个月,纺织行业实现利润1026亿元,同比下降0.7%,上年同期为增长36.9%。全行业从业人数同比下降1.2%。

轻工行业。轻工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3%,增幅同比回落4.5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17096亿元,增长7.8%,同比回落11.5个百分点,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1%和2.1%。前11个月,轻工行业实现利润3832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同比回落19.2个百分点。

医药行业。医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4%,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29万吨,增长0.9%;中成药产量127万吨,增长18.7%。前11个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增幅同比回落21.9个百分点。

三、交通运输情况

交通运输部门加强组织调度,保证抗灾和奥运会人员、物资运输;四季度针对需求下滑的情况,加大货源组织力度,保证运输平稳有序。

铁路保证重点物资运输。全国铁路日均装车144868车,同比增长3.1%;完成货运量32.87亿吨,增长4.5%,其中煤炭运量增长9%。国家铁路日均装车120455车,增长2.3%,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7%和9.7%。完成货运量27.41亿吨,增长3.7%,其中11月、12月分别下降5.9%和8.9%。重点物资中,煤炭运量13.45亿吨,增长8.4%;粮食、棉花运量分别增长9.5%和0.5%,石油、化肥农药运量分别下降0.7%和4.4%。

铁路客运较快增长。全国铁路完成客运量14.56亿人次,同比增长10.6%。国家铁路客运量14.39亿人次,增长10.6%;其中,直通旅客运量4.99亿人次,增长6.4%。受假日调整影响,客运量不断创历史新高。

上一篇:长沙市艺术实验学校章程下一篇:保护地球妈妈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