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朗诵沁园春长沙串词

2024-10-08

诗朗诵沁园春长沙串词(共10篇)

诗朗诵沁园春长沙串词 篇1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于1925年晚秋,32岁时,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创作背景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秋所作。长沙是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地方,长沙也是中国农村革命的发源地,是毛泽东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19,毛泽东来到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通过与同学畅谈人生国事,毛泽东更清晰地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19,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抱着救国救民的理念。开展了早期的社会活动,通过在社会中的磨练,他接受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19,毛泽东再度返回长沙,那时他已经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2年,毛泽东在安顺曾经组织过工人补习学校,同年又领导过长沙土木工人罢工,促进了湖南省总工会的成立,后来被通缉,在1925年又辗转回到湖南继续从事革命活动。这年春夏,他回乡养病时组织农民运动,后又遭湘潭县团防局缉拿。8月28日,毛泽东在韶山共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等地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毛泽东重游了学生时代常游的岳麓山、橘子洲等地。时值而立之年的他,站在橘子洲头,毛泽东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1911~1923年在长沙求学生活和社会活动,想起其间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惨案、国共合作的领导权之争,感慨之余,写下这首词,展现出作者的激情壮志和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这首词的朗诵:

《沁园春长沙》... 篇2

远眺 万山红遍中

层林尽染 静寓

湘江秋景图近观 漫江碧透 情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情

俯瞰 鱼翔浅底中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显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志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ahmashgwhgw@yahoo.com

作者邮箱: ahmashgwhgw@yahoo.com

[1]

沁园春 长沙 学案 篇3

高一语文组刘进喜2008.09.2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充分理解“披文——及物——物我合一”。

2.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

提高自己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掌握鉴赏诗词方法,提高自己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二、认识和了解作者

作者作品特点:。

三、研习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1.背诵《沁园春·雪》,并能默写全词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

2.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五、课堂练习

六、小结、作业

[教案]沁园春长沙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教学难点】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⒈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总括: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是当年的峥嵘岁月!

8、提问:最后3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10、总结归纳全词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布置: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5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缶,浪遏飞舟?

一、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红楼梦》中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著名诗句.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那么毛泽东笔下的秋是怎样的秋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

二、关于词的问题常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因此也叫曲词或曲子词。后于音乐逐渐分离。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因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 把词填进去。词牌名有很多,如踏莎行、蝶恋花等。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总结: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

三、听课文朗读,初步感受这首词中强烈的抒情气氛。听完录音,老师进行字词点拨。

四、全班齐读

五、写作背景

那么,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谢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词呢,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文章的写作背景。

1、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2、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日益成为焦点。

3、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六、课文分析

上阕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修辞方法

正常语序

好处(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ou韵,韵律感,音乐美)(请一名同学回答)

2、“独立”改为直立、站立好不好?(请一名同学回答)

是的,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缉毛泽东。诗人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坦荡从容。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立于天地之间,一个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为人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同时,也为全文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湘江秋景图)

1、“看”字是一个领字,总领到哪一句几句?

2、诗人分别是从那几个角度来描绘这一副色湘江秋景图?(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3、山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句子翻译)

万:山之多 遍:红枫林之广

与寒秋相对应,漫山遍野的红林像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星星燎原的革命火炬。染: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4、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漫江:时值深秋,湘江水势仍然很盛 碧透:清澈见底

百舸:虚指,很多大船

争: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描绘出来

5、这个时候诗人抬头仰望,看到了什么?低头俯视,又看到了什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是的,雄鹰在广阔的空中振翅高飞,鱼儿在水里自由快乐的游来游去 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在空中矫健勇猛、迅速有力地飞翔的姿态。浅底:是说江水很浅吗?(学生作答)清澈见底,故显水浅

翔:改为游字是不是更准确些,鱼儿怎么能飞翔呢?(学生作答)

古有”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子翻译)的名句,湘江水清澈见底,蓝天倒映在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是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另外,“翔”字,生动刻画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快自如地游动的神态。

6、万类霜天竞自由

世间万物都在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那么被压迫的人类呢?这实际上是一种号召和呼唤。

7、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心生感慨,提出谁才是世界的主宰的问题。

9、请男生齐读

8、总结(上阕)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见 景

百舸争流。

见生机勃勃之景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生情

问苍茫大地,生济世沧生之情

谁主沉浮?

下阕

1、首先,请女生朗读一遍。并请大家思考一下问题。顺带字词点拨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写景扫抒情的自然过渡)b、“峥嵘岁月稠”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句子翻译)C、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请一名同学翻译。(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和上阕末尾的设问有什么内在联系?-------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2、下阕总结

携来百侣同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追忆

书生意气,忆当年革命盛景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感怀

到中流击水,感往昔壮志豪情

浪遏飞舟?

总结全词,归纳主题。(情感提升?)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朗诵比赛

1、朗诵指导。

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因此读的时候节奏要舒缓从容,表现出一种雄浑的气势。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第一句不能读快了,读快了给人感觉是匆忙急迫,而不是从容镇定。你们想想,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而北上。因此,这里读的时候,要体现出一种深沉。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应该读得高亢一些,以表现山之多,‘层’字也应该重读,表现出层层叠叠的味道。下面几句‘漫江’也该读得响亮一些,以表现出无边无际的江面,‘百舸争流’更应该读出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你们想想,千帆竞发,这是何等的壮观!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从容而气势豪迈的朗读

下阕回忆年轻时候的意气风发,可以稍微读快一些,以体现出一种青春蓬勃的生活。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该读得这样激越而奔放。粪土当年万户侯。斩钉截铁而英勇无畏,速度可以稍微放慢,尽量读的雄健一些。曾记否,到中流击缶,浪遏飞舟?要读得激昂而豪迈。

2、请学生朗读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6

1、知识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感知诗歌中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情感目标: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博大胸襟,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3、能力目标:学会朗诵诗歌的一般方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步骤。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形象美和境界美。

2、难点: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通过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

2、比较法。如对《沁园春 雪》《沁园春 长沙》的比较。(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 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 《沁园春 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 《沁园春 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 为什么 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 )

3、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词已经深深地浸透到我们这些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了。阅读鉴赏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纯净我们的心灵,而且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这首《沁园春长沙》,在学习这首诗词之前,我需要考验一下大家以前的语文功底。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毛泽东,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力求背诵全篇。)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 看 怅 问 携 忆 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习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近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 秋思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 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四、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毛泽东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沁园春长沙》教案 篇7

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品味意象,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设计

老师朗读《诗人,领袖》。

你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战略家的目光。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抬头望断南飞雁,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雪天更善畅想,神思飞扬起来,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屈指数算,一首气势磅礴的诗,调动了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便成了世界的诗眼,嘹亮了东方!

让我们一起品味《沁园春·长沙》,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走进诗人、领袖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的心灵世界。

二、写作背景

1911—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四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湖南的农xx动引起了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下令通缉捉拿毛泽东,毛泽东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xx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用长沙话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纯正地道的湖南口音。

2、听录音朗读,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并理清思路:

词的上、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①上片主要写景;

②下片追忆往事,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3、老师明确诵读要领,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忆”字都是领字,这两个字后要稍微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语速稍快,“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慨叹之情。下片“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两句语调要低沉一点,语速也要稍慢一些。“忆”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激情,语速稍快。

四、 再读课文,品味鉴赏

(一)品读上片:写景为主,借景抒情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

2、问题:“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点明了作者“独立”的时间和地点。

这几句句式倒装。正常语序为“寒秋(我)独立(在)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3、问题:在词的上片,“看”是一个“领字”,统领以下哪几句?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板书:

山——红

林——染 绚丽多彩

江——碧 虽为寒秋

看 舸——争 却无寒意

鹰——击 生机勃勃

鱼——翔

①请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②问题: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

“万”写出山之多;

“遍”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写出“万山”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用“翔”而不用“游”,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秋水共长天一色”。

4、一提到秋,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愁”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万里悲秋常作客”、“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却道天凉好个秋”、“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等悲秋诗句更是给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觉。但在这首词里,虽然是深秋,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大气、乐观,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问题: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作者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这一“怅”一“问”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寄寓了自己乐观、热烈、积极奋斗的革命激情。一个“怅”字,写出作者思绪万千,百感交集,他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来主宰祖国命运和民族未来的问题。这里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板书: 怅、问: 谁主沉浮? 博大胸怀

(二)品读下片:抒情为主,情中显志

1、作者在词的上片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是怎么回答的呢?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片。

2、“橘子洲”、“岳麓山”是青年毛泽东与同学战友们常来游览的旧地,风物景观非常熟悉。这次旧地重游,他很自然地回忆起往昔不寻常的岁月。下片中,“忆”是一个领字,那么作者回忆了什么样的峥嵘岁月?

板书:

忆: 峥嵘岁月 革命盛景

补充材料(幻灯片展示):

①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

②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

③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军阀的活动;

④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远大抱负,他们在革命浪潮中乘风破浪,充满立志振兴中华的壮志豪情。

小结: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下片通过叙事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进一步含蓄地回答了只有像我们这样的知识青年、仁人志士才能“主沉浮”,才能担当天下大任。

板书: 记: 中流击水 壮志豪情。

4、学生再次大声齐读全词。

五、总结归纳

词的上片记今日自己独游橘子洲,以写景为主,借景抒情;下片忆往昔与同学战友群游橘子洲,以抒情为主,情中显志。全词清晰地展现了新一代革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担当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壮志豪情。

六、 拓展迁移

在毛泽东看来,改造旧中国的历史重任是掌握在奋发有为的青年人手中的,只有他们才能主宰祖国和民族的命运。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借鉴中国留学生时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我们依然是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中流砥柱。下面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朗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选段,读出我们年青一代的自豪与激情。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初步领会诗词的内容。2.抓住词中的关键语句,对诗词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和创作手法作深入思考与分析,读懂诗词的内涵。

3.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4.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抒情主人公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教学重点

理解词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领会词中重要的词句的内涵。教学难点

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写作手法的,是怎样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诗歌,人们总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毛泽东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毛泽东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只有两首,一首是我们初中学习的《雪》,另一首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长沙》。长沙是毛泽东革命人生的起点,让我们追寻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沁园春是词牌名,那么什么是词呢?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特点是每首词都有词调,叫词牌,例如本词的词牌叫“沁园春”。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词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如本词的“长沙”就是小标题,词又分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沁园春·长沙》属于长调,有114字,分为上下两阕。

二、初读感知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齐声朗读,教师指导点拨。反复诵读,助学生渐入佳境。

(三)词作一般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这首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三、解读文本

(一)思路理清 1.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这首词,找出生字词并解释。

(二)品析上阕

1.问:上阕是围绕那个字来描写景色的?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上阕所绘之景。作者是怎么来构画这幅秋景图的?

“看”字来描写的(“看”——寒秋景致)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的秋景图 秋景图: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讨论这里抓住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说这些词语富有表现力?

染: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浓。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之强劲有力。

翔:突出鱼在清澈见底的水中自由轻快地游动,犹如在天空飞翔。(这里不拟定标准答案,学生言之有理即可)

2.请用两个以上的形容词准确概括这幅秋景图的特点。如果要在原文里找出一句话来表达画面特点,是哪一句话?

色彩绚烂、生机勃勃

“万类霜天竞自由”

3.词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景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4.大家都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幅画中实境的游客,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想像力的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为四步:

(1)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2)染上颜色:把黑白屏变成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描述画面:

远眺:群山都变成了红色,一层层枫林树林经霜变红,好像被染过一样;近观: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广阔的天空里矫健有力地高飞; 俯察:鱼儿在江中轻快地畅游。

(宇宙万物都在这深秋时节,争取生存的自由)

5.作者是什么感觉?置身于这样一种万类多姿竞自由的蓬勃画境里,作者何来“怅”慨?为何会发出“谁主沉浮?”,这一发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是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反动统治对革命进行疯狂的压迫,诗人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显示了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胸襟与高远志向。

(此间落实到一些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6.问:让学生讨论,通过想象,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意境,感受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

(学生的表达要求基本准确)

7.“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以上三句意谓: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

四、小结上阕

(一)“看”

远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色彩缤纷

近看: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动静结合)对仗工整(万类霜天竞自由)

仰视:鹰击长空 动词传神

俯视:鱼翔浅底 生机盎然

(二)“看”眼前景物——“怅”世间万物——“问”谁主沉浮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并了解下文

(一)回顾前文

1.上阕的前三句根据大意,大家试着分析是什么句式? 倒装句。(并解释这三句的大意)

2.上阕是通过一个“看”字为领字,来写出景物并发出感慨的,那么下阕又是通过什么领字可以来写呢?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通过“忆”字来写出下文的“峥嵘岁月”

3.背诵上阕,并用分析上阕的方法,试着品读下阕。

(二)品析下阕

交待诗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秘密来到韶山来到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长沙是毛泽东早年生活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沁园春·长沙》。

1.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过渡句(承上启下)2.前两句中有一个“忆”字,那我们通过这个“忆”字又看到了什么?作者回忆了什么,从哪一句到哪一句?

从“恰同学少年”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用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写同学们的精神面貌、革命活动和战斗激情。

3.那么“同学少年”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和精神面貌呢?从原文中能找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同学少年: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青春活力 挥斥方遒 批判精神

指点江山 英雄气概

粪土当年万户侯

4.为什么要“忆”这些“同学少年?上阕的提问,下阕又是如何来回答的?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最后三句的,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涌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革命领导权应当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二、内容小结

1.上下两阕有何联系?两阕的写景抒情是怎么联系起来的?

上阕:由眼前之景,抒心中之情;下阕:忆峥嵘岁月,记豪迈气概。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描写一幅充满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争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革命的信心。

由上阕的“问”“谁主沉浮”引发出下阕的“答”,写景、叙事和抒情的完美结合。

三、再次放声朗读全文,结束课程

四、作业布置

(一)要求背诵并默写《沁园春·长沙》

(二)对照《沁园春·长沙》,把你自己一次出游的看到的景色,心中所抒发的情感写出来,写一篇三百字的小游记。

(三)课外阅读任先青诗《诗人领袖》,领会他笔下的毛泽东。

五、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 篇9

播送歌曲《沁园春•雪》(学生用心聆听,有些同学随着一起唱)

老师介绍作者毛泽东

学生朗读《沁园春•雪》(幻灯片一)(声音整齐嘹亮)

导语: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诗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及表现出来的乐观精神。今天我们学习毛泽东用“沁圆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体会本词凝练铿锵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同时感受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领会词中深远优美的意境。(老师介绍,同学边听边作笔记)

对“词”的知识的复习

老师问:什么是词?(学生思考片刻)

个别学生回答:词起源于宋朝,是诗歌的一种别体,又叫长短句。(回答不够完整、准确)

老师作总结(幻灯片二)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盛行于宋代。它原本是配合宴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叫做“诗余”。因为句式长短不一,所以词又叫“长短句”。到宋代,也有把词叫做乐府的,如《东坡乐府集》。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目标。不同的词牌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

老师问:词是如何分类的?

学生回答: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非常准确)

老师问: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哪些词牌?

学生回答:《忆江南》、《如梦令》、《西江月》、《虞美人》、《念奴娇》、《水调歌头》、《沁园春》。(还有记忆)

老师介绍背景(幻灯片三)

这首词的题目是《长沙》。长沙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11年——1924年)。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烂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写下了这首词。下片提到的“百侣”,是指曾和他一起战斗过的何叔衡、蔡和森。

朗读 听配乐朗读

(录音带)

(边听边注音)

学生自由朗读

(2分钟)

(气氛热烈)正音

(幻灯片四,叫一位同学朗读下列词语)

沁(qin)湘(xiang)橘(ju)碧(bi)舸(ge)击(ji)翔(xiang)伥(chang)霜(shuang)廓(kuo)浮(fu)峥嵘(zhengrong)遒(qiu)遏(e)

-4 学生齐读全词。

(感情投入,声音洪亮)

八 课文分析

老师:从字数看,本词属于长调(114字),从结构看,是双调。

学生齐读上片,掌握上片的主要内容

老师提问:从内容看,上片分为哪几个层次?

学生思考片刻回答:分三层,第一整句为第一层,第二、三整句为第二层,第三整句为第三层。(正确)

分析第一层

老师提问:第一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该怎样?

学生讨论后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见)湘江北去。(正确)

老师提问:本句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但回答不够准确。

老师总结: ⑴点明时令、地点

⑵交代环境

⑶渲染气氛老师提问:“看”字总领几个小句?作者看到了什么?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看”字一共领起七句。

老师提问:作者看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山、红树、江水、船、雄鹰、鱼。

老师提问:作者的视觉有何变化?

学生回答:有远眺,有近看,有仰视,有俯瞰。老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能画出这样美丽的图画?

(学生讨论)

答: ⑴ 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写。

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典型作点,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转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的等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⑵ 运用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表动作的有:“染”写树色之浓,“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键,“翔”写游鱼之乐。

表色彩的有:“红”写树色特点,“碧”写江水之色。

表程度的有:“遍”写枫色之广,“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水之清。

表数量的有:“万”写山峰之多,“层”写枫林之茂,“百”写船只之多。

7老师小结:古诗词的欣赏,捕捉关键的词语做分析,是重要的一种方法,其技艺往往体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又往往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老师提问:在我国文学史上,写秋天的诗词不计其数,然而,许多的调子都是悲秋、伤秋的。请同学们欣赏下面诗句,看哪些诗句与本词的意境、格调相近。(幻灯片五)(学生讨论3分钟)

⑴ 王昌龄: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

⑵ 张 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鱼火对愁眠。(表现水乡秋夜的幽静凄冷和羈旅者的孤独)

⑶ 孟 郊: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秋月的颜色冰冷,寒气森森,人孤势单的伤感)

⑷ 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⑴

⑸ 杜 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回答:(3)(5)句跟本词的意境相同

(回答不够全面准确)

老师总结:前三句都把秋天写得很悲凉,烘托萧瑟冷寂的气氛,表现作者的孤独和伤感。只有后两句才写出了秋天的热生机勃勃的景象。特别是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和本词中的“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基本相同。

9能力训练:毛泽东把所看见的秋景写成文字,请同学们运用再造想象,根据毛泽东的诗文勾勒一幅图画。(同学们很认真的画画)

(拿出一同学所画的图画投影,让全体同学评议)。

《沁园春 长沙》《雨巷》教案 篇10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介绍“词”的有关知识(《达标训练》P3)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2 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4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用些成分省略,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

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66)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

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7 7)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 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字。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答:万类霜天竞自由 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视野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10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11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力?

答:“万”“遍”“层”“尽” “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

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3 C、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上阕的意境: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一切景语皆情语 艺术手法:景中寓情 13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1414)译上阕后三句:

答: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上阕: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15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 领字——恰 16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小组讨论:

17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 年轻有才华(青春年少)

书„„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热情奔放、才华出众)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国家)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无畏无惧)

粪„„侯 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

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7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18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19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20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0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1 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下阕:胸怀博大 气魄豪迈 艺术手法: 情中显志 202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1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225)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

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2326)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4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达标训练》)B.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C.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4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 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

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

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

结 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 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试读——范读——听读——齐读

三、悟课文:

初读诗歌,你感悟到了什么?有何发现?(问题引导)

1)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要点:写景、叙事、抒情 上阕写景,下阕叙事。)

2)先了解抒情方式

答: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

3)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答: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4)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各抒己见)

5)诗歌语言的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用些成分省略,上阕前三句正常的语序应该怎样?交代了什么? 答: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译文:在这深秋时节,(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向北滚滚流去。(时令、地点、背景)

6)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 答:不是,而是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继续分析看下去。

7)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些景物,景物画面有什么特色?

由《沁园春 雪》引出“沁园春”这词牌名上下阕各有一个统领的字。

8)由“看”字领起的秋景,统领到哪一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9)这七句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怎样?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看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鹰击长空 仰视 鱼翔浅底 俯瞰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静到动 作者由远望到近观,由仰视到俯瞰,天长地阔,山红水绿,视野开阔,“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为下文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

10)在这些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好?为什么?

答:遍:红得广

染:红得深透,色彩(秋色)浓重 透:强调水的清澈

争:渲染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热闹气氛)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勇猛之状;

翔:突出鱼儿自由、轻快之态。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11)除了这些动词之外,还有哪些修饰语用得富有表现力?

答:“万”“遍”“层”“尽” “漫”渲染了景色的范围之广; “透”写出了江水的碧绿、清澈;“百”形容江面船只之多。

12)小组交流作业: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段景色。

要求:A、意思完整,但不能流于翻译; B、展开联想,可以加入自己想象的事物,适当调整语序;

C、注意语言的准确和优美。

译句“看万山红遍„„竞自由” 远看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湘江,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望天空,雄鹰在高空展翅高飞;俯视水中,鱼儿欢乐、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描绘了在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意象”阐释:

上阕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

上阕的意境:画面壮阔、色彩绚丽、生机盎然

上阕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乐观热烈的态度,奋发向上的豪情壮志。

暗喻和赞美了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的革命形势。

一切景语皆情语 艺术手法:景中寓情 1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答:岁月轮回,春秋代序,万物枯荣,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可是作者以一种豪迈的情怀,大胆提出“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积极思考。

怅——原指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思绪。作者也因感慨祖国山河寥廓而发出深沉的思考: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谁主沉浮——谁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即革命领导权归谁。

14)译上阕后三句

诗人思绪万端,不禁问道:广阔无 垠的大地呀,谁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小结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 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上阕:写眼前景 抒心中情

15)作者回答了上阕的问题没有?答案是什么?

答:同学少年 领字——恰

16)下阕叙事,所叙何事?

答:回忆往昔峥嵘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头曾是诗人与众多革命同志聚会的地方,它见证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旧地重游,自然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小组讨论:

17)“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展现了诗人这些青年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与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一大批有志青年进行了大量的革命活动。恰:同„„茂 年轻有才华(青春年少)

书„„遒 奔放热情强劲有力

(热情奔放、才华出众)

指点江山 关心国家命运

(关心国家)

激扬文字 敢于斗争

(无畏无惧)

粪„„侯

蔑视反动军阀(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等)

18)用自己的话说说“恰”字总领的七句:

答:正值青春年少的同学们,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斗志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评论,既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这几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19)最后三句意思是什么?

答: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高浪急,连船只行进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却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乐。

20)展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实写回忆当年在此游泳的情景,既是深情的怀念,同时也虚指激励自己和一切革命者应激流勇进,搏击风浪,做革命的中流砥柱,显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21)如此年轻有才华、奔放热情、关心国家命运、敢于斗争的青年一代,能否主宰这个世界呢?

答:“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词人巧妙地以设问形式,与前几句一起间接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所以“怅寥廓,问苍莽大地,谁主沉浮”三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2)哪些字词可以体现这些情感?

答:从“曾”“忆”“往昔”等词语可以看出。

小结下阕: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

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也形象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

下阕:忆过去事 言心中志

艺术手法: 情中显志 胸怀博大 气魄豪迈

2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四、导思维(探究一)

诗歌情感主旨的探究。

24)这是一首描写“秋”的诗作,古人写秋的诗歌中,你能举出一两句吗?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操《短歌行》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曹雪芹《红楼梦》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5)这些诗句写秋,“秋”有何特点? 答:萧瑟、悲凉、苍凉、伤感 26)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又有何特点呢? 答: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 27)想一想:同是以秋为题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学生思考、交流)

五、思课文(探究一)

讨论明确:

A.作者对景色的选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于立意。(提示见《达标训练》P3)

B.毛泽东与其他古代文人不同。(封

建文人与时代革命者)

C.毛泽东创作此词的时代特殊。(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1925年。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运动蓬勃开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运,建立了农民协会,创建了党支部,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早年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28)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结论1:阅读方法:阅读了解一首

诗,我们要做到什么呢?(知人论世)情感主旨: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

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表达出诗人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齐读全词。(全班)(体会情感)想一想:要体会一首诗的情感主旨,还有什么方法?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画面开阔、色彩绚丽、多姿多彩、生机盎然。表达的情感是高昂的、积极向上的。结论2:(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 结: 这首词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

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

界的青年革命者。

《雨巷》教案

教学过程 :

一、走近雨巷,留神初读

1、引入新课:

一到阴雨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但这种微妙的情绪又很难准确把握,用语言传神地表达,“雨巷诗人”戴望舒非常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

2、作者简介:见课件

3、写作背景:见课件

4、播放视频:江南雨巷、《雨巷》诗朗诵,感觉一下

①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

讨论明确:生1:这是一首爱情诗。

生2:这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

5、齐读课文,留心下边的问题:

②诗中写了哪几个“意象”?

诗中写了背景道具:油纸伞、雨巷、丁香(花)、篱墙

人物形象:我、丁香姑娘

油纸伞: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意象。

巷: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香: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

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

丁香姑娘: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美丽高洁

丁香一样的芬芳

美丽、高洁

三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哀怨彷徨

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

愁怨,忧愁,哀怨,的 走近,又投出

彷徨;冷漠,凄清,象 太息一般的眼光,又惆怅;太息,凄婉迷茫;

愁怨

征 她飘过

静默,消散 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丁香先生(我):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表现诗人对理想,我希望逢着

人生和美好事物 一个丁香一样的 的追求。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表面上是说姑娘,实际上 像我一样,是在说诗人自己。他因为 像我一样地

理想难以实现,心情是冷漠, 默默彳亍着

凄清又惆怅的。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既然诗人的理想难以实现,诗人有是否从此消沉而放弃了对理想的追求呢?

诗 丁

虽 以 仍 的

撑着油纸伞,独自

人 香

然 实 然 追 彷徨在悠长,悠长

继 一

理 现 怀 求 又寂寥的雨巷,续 样

想,着 和 我希望飘过

追 的渺 但 对 憧 一个丁香一样地

寻 姑

茫 诗 理 憬 结着愁怨的姑娘。

着 娘

难 人 想。

小结丁香先生: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消了她……惆怅”,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模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像梦一般美,又像梦一般远去。

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世界的表露。

二、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1、品味语言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教师口头提示]:这些词语是表示动作、情绪、物态的,选出你认为用得很好的来说说。

[学生答问]: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

“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

“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

“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三、总结诗歌内容:

时间:暮春——凄婉

伤感

地点:小巷——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细雨——空蒙

迷离

道具:油纸伞——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丁香姑娘——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丁香先生——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题: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伤感忧愁和迷惘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艺术特色:

本诗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悠长、悠长”——道路的漫长;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所以整首诗是朦胧、含蓄的。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押韵的位置错综变化。《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⑥不但使用“ang”的韵尾、用音节的舒缓悠扬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而且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三、走出雨巷,拓展研读

上一篇:练就平坦小腹的三大妙招下一篇:浅谈农村商业银行外勤人员业务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