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24-06-25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精选5篇)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1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电流和电路】

一、电流

1、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方向的规定: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3、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

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为通路

4、电流的三种效应。

(1)、电流的热效应。(2)、电流的磁效应。(3)、电流的化学效应。

5、单位:

(1)、国际单位:A

(2)、常用单位:mA、μA

(3)、换算关系:1A=1000mA1mA=1000μA

6、测量:

(1)、仪器:电流表,

(2)、方法:

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②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否则指针反偏。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测量值。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用电器直接把电流表连到电源两极上,原因电流表相当于一根导线。

二、导体和绝缘体

1、导体: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导电原因:导体中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

常见材料: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

不易导电的原因: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绝缘体也可变为导体。

三、电路

1、组成:

①电源②用电器③开关④导线

2、三种电路:

①通路:接通的电路。

②开路:断开的电路。

③短路:电源两端或用电器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

3、电路图:用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做电路图。

【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路

几个电路元件沿着单一路径互相连接,每个连接点最多只连接两个元件,此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以串联方式连接的电路称为串联电路。

特点:开关在任何位置控制整个电路,即其作用与所在的位置无关。电流只有一条通路,经过一盏灯的电流一定经过另一盏灯。如果熄灭一盏灯,另一盏灯一定熄灭。

优点:在一个电路中,若想控制所有电路,即可使用串联的电路;

缺点:只要有某一处断开,整个电路就成为断路,即所相串联的电子元件不能正常工作。

2.并联电路

并联电路是电路、线路或元件为达到某种设计要求的功能的连接方式。特点是:干路的电流在分支处分两部分,分别流过两个支路中的各个元件。

3.串并联电路的识别

具体方法是:

(1)用电器连接法:分析电路中用电器的连接方法,逐个顺次连接的是串联;并列在电路两点之间的是并联。

(2)电流流向法:当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依次流过每个元件的则是串联;当在某处分开流过两个支路,最后又合到一起,则表明该电路为并联。

【电流的测量】

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符号A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分度值;

2、电流表的使用

(1)先要三“看清”:看清量程、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正负接线柱

(2)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串联;(相当于一根导线)

(3)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注:试触法:先把电路的一线头和电流表的一接线柱固定,再用电路的另一线头迅速试触电流表的另一接线柱,若指针摆动很小(读数不准),需换小量程,若超出量程(电流表会烧坏),则需换更大的量程。

3、电流表的读数

(1)明确所选量程;(2)明确分度值(每一小格表示的电流值)

(3)根据表针向右偏过的格数读出电流值

【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一、串联电路

串联电流电流规律:在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即U=U1+U2+…

U1+U2=UR1+R2=RI1=I2=I

二、并联电路中

并联电路电压规律:在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等于干路的两端电压.

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即I=I1+I2+…

U1=U2=UI1+I2=I1/R1+1/R2=R

物理学习技巧

任何物理现象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是凭空而来的。探究其原因,是学习物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许多“原因”是通过实验得出的,例如,通过“水的沸腾”实验研究得出:“气压不同,水的沸点不同……”。又如,通过串、并联电路的实验得出结论:“串连电路的各处电流相等……”。可见,通过实验来弄清物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很重要的,所以,要学好物理,就应该重视实验,积极参与,弄清实验的来龙去脉,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判断、发散思维等能力,使自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笔记本上课以听讲为主,还要有一个笔记本,有些东西要记下来。知识结构,好的解题方法,好的例题,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课后还要整理笔记,一方面是为了“消化好”,另一方面还要对笔记作好补充。

学习初中物理的方法

军队不打无准备之仗,学习物理也是如此。新学期的书发下来,希望你能够拿起物理课本,翻开美如画的 篇章,顺着目录,大致了解本学期的内容;每章、每节上课前,再次提前预习。

抓住初中物理概念中关键字眼进行学习,例如“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竖直向上的力叫重力,这个概念中“地球的吸引”“竖直向下”就是关键字眼,值得反复回味和理解。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儿或尽量少走神儿。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入门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础,可以允许自己学习其他物理知识的空间,但刚开始的话,最好紧跟老师的节奏。

要重视初中物理知识结构,要系统地掌握好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把零散的知识系统起来。大到整个物理的知识结构,小到力学的知识结构,甚至具体到章节。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2

第十一章

机械功与机械能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和功率的含义。2.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3.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讲述功和能的初步知识,主要内容有:功、功率、机械效率的概念,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规律。

功和能的关系及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相互转化和守恒的规律,从更深的层次上反映了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能的概念把各种自然现象统一起来,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有联系的。本章所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所讨论的机械功和功率的概念,是运动和力的进一步综合和扩展,也是理解机械能和他各种不同形式能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电功和电功率打下基础。

本章的前三节主要讨论“机械功”。

11.1节介绍“怎样才叫做功”,建立功的概念,给出功的公式和单位,学习测算功的大小;

11.2节研究“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从而建立功率的概念,给出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运用公式测量功率;

11.3节通过分析机械做功的实例,认识有用功和额外功,由此建立机械效率的概念,学习测算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1.4节则主要介绍“机械能”。

以功的概念为基础,提出“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具有能”,安排的两个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两种形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分别跟什么因素有关,最后指出动能和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本章重、难点

教学重点:功和机械能的概念。

教学难点:功、机械效率及能的概念。

四、课时安排

本章共4节内容,教学用11课时,每节用2课时,复习及单元检测用3课时。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11.1 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和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过程与方法

(3)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与物理规律。

教学重点: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概念及会用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学习方法指导:

本节学习的是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以及计算,研究功的相关问题,可遵循以下原则。

(1)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没有力则无法谈论功

(2)物体是否发生距离的改变,没有距离也不会存在功。

(3)物体受力的方向与移动距离的方向是否垂直,如果垂直力不会做功。另外在确定功的大小时,必须同时考虑力和距离的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要随便把一个力与另一个毫不相干的距离相乘得到功。S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而F则为物体在通过距离的方向所受到的力。

思维误区

本节常见的易错、易漏、易混点有:

1、根据功的两个因素,确定功是否存在,这是非常关键的又是极容易出错的地方。

2、能够从众多的条件中筛选真正有用的条件,完成功的大小的确定。教学准备:小车、细线、钩码。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观察课本图11-1,人用了力,但没有做功。究竟怎样才叫做功呢? 活动1观察或演示活动1,找出它们的工作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请同学们观察课本。

师: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注意引导“机械”工作过程共同点。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才叫做功

1、力学上的功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力学上所学的功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的距离。

教师强调注意:

1、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哪些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没有做功。例如:运动员把杠铃举在头上不支时,虽然有力但没有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距离,所以没有做功,可见功包括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有力作用在物体上这个力一定做功;物体移动了距离也一定有力对它做功。但做功过程中,一定有力的作用,而且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的知识判断活动2:力对物体做了功吗? 小结: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功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力做功。例如某同学踢足球,球离开脚后飞出了100m远,足球飞出100m远过程中,人做功为零。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也就不可能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物体不做功,如一辆汽车,一个人用很大的力也推不动它,推力对汽车没有做功;再如上面的举重运动员,也没有对杠铃做功。

(3)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也没有对物体做功。手提水桶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水桶跃然受到手的提力作用,由于提桶的力的方向始终竖起向上,跟水平地面垂直,所以在水平面上行走得再远,手的提力对水平水桶也没有做功。

(二)、怎样测算功 的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强调注意:应用上述公式计算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是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做功,或者哪个施力物体对哪个受力物体做功。

(2)公式中的F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公式中的S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这句话引起重视,否则在计算功时容易出错误。例如某人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在平地上前进10m,求此人对箱子做的功。

如果按W=FS=100N×10m=1000J计算,其计算结果是错误的。因为100N是箱子的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而箱子并没有在竖直向下的方向上通过距离,重力没有做功,而人对箱子的推力(50N)地箱子做了功,其大小为W=FS=50N×10m=500J。

(3)W=FS中的F,是使物体沿着F方向移动S距离过程中始终作用在物体上的,其大小和方向是不变的。

(4)、功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力学中“功”的概念,知道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给出了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了功的单位是焦耳。下面再给出一组尝试题,供大家练习,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功的意义,掌握功的计算。下面请大家边看书,边练习。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四、练习:

1、一个中学生从教室一楼登上二楼,他做的功约为_______J。

2、某人用50N的力,将重30N的铅球抛到7m远处,则人对铅球做的功为: A 350J

B 210J

C 0

D 无法计算

3、某同学背着重40N的书包沿水平方向走了200m,登上大约10m高的四楼才回家,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为:

A 0J

B 400J

C 200J

D 2400J

4、一列火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轨道上均速行驶,整列火车受的阻力是9×103N。求这列火车行驶1mm火车做了多少功。

5、一支步枪的枪膛长80mm,火药燃烧时产生的高压气体对子弹的平均推力是2×103N,子弹离开枪口能在空中飞行400m才落地,则高压气体对子弹做的功是:

3445A 1.6×10J

B8×10J

C 8.16×10J

D 1.6×10J

五、课堂小结:让学生交流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基础训练部分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新课引入

1、做功的两个因素

2、功的计算公式及单位

3、判断下列情况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为什么? ⑴用100牛的力将物体举高2米。

⑵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2米高处。

⑶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站在水平前进的小车上,随着小车一起向前移动了2米。

⑷用100牛的力提着物体沿扶梯走在2米高平台上。⑸用100牛的力将垒球掷出10米。

⑹用100牛水平力拉着重500牛的小车沿水平面前进了10米。

二、新课教学

(一)、进一步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因素。

1、下列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 ②马拉车前进 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④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⑤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⑥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⑦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黄麓镇中心学校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备课人:周志

⑧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题中的解答。

(二)、用功的计算公式W=FS进行有关计算 活动3:怎样正确地计算功。师生交流 例

1、在平地上,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m(图1),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5m,他做了多少功?

【分析】水平推箱子做的功W1,等于水平推力F和水平前进的距离s的乘积Fs。匀速举箱子时用的力F′与箱子重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举箱子是F′克服重力(阻力)G使箱子在F′方向上升高h,所做的功W2=F′h=Gh,这种情况下,常常为了简便而说:克服阻力G做的功W2=Gh。

【解答】 F=50N,s=10m,G=100N,h=1.5m。

W1=Fs=50N×10m=500J。

W2=Gh=100N×1.5m=150J。

答:他推箱子做功500J,举箱子做功150J。

【说明】题中给了两个力:50N、100N,也给了两个距离:10m、1.5m。千万不要死记乱套公式,算出两个功:W1=100N×10m=1000J,W2=50N×1.5m=75J。

对于公式,务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运用。W=Fs中的F是使物体在它的方向上通过距离s的力,s是物体在F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例2:课本P5页例题。(学生练习)

(三)、功的原理

1、分析两个物理事例:①、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为S , 提升物体所做的为多少J;假设所用的拉力为F, 拉力为F所做的为多少J。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②、用杠杆提升重为G的物体匀速提升h,手移动的距离为S , 提升物体所做的为多少J;假设所用的拉力为F, 拉力为F所做的为多少J。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2、引导学生小结机械功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三、小结

四、练习:

1、用动滑轮提升重5N的物体(忽略动滑轮重和摩擦),用功的原理求动力F=。

2、某人用100N顿的水平拉力,将500N顿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匀速移动8m,拉力做了多少功?若他用100N顿的力竖直向上提此重物,他对物体做多少功?

3.用10N的水平拉力,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少N,若木块移动了0.5m,则拉力做的功多少J.五、布置作业: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基础训练剩余作业。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3

马鞍山市第八中学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第四章 物质形态及其变化 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1.3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的应用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 尝试科学探究 4.4 升华和凝华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第五章 我们周围的物质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5.1 物体的质量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测量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5.3 密度的应用

第三章 光和眼睛 5.4 认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 3.2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3.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3.4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3.5奇妙的透镜

3.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3.8揭开色彩的奥秘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一、课标要求

1.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 精神的熏陶;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3.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是教材的入门篇,共安排了4节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相当于一个大的引言。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什么是物理学?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怎样学好物理学?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然后介绍两种最常见的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测量;最后通过探究摆的奥秘,让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章内容丰富,立意高远,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既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素材,又是进一步学习物理的必要基础。

对于“什么是物理学”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在后面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体会,所以这里教材处理的比较简单。通过两个现象和实验引出了“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重点不是放在物理学的定义和内涵上,而是放在对情景的感受和实验模拟的观察上面,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现象,引发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和尝试解释这些现象的兴趣和动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对于“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学”这个问题,教材主要是通过第1节的“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文明”来体现的。这一段重点介绍了物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关系,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内容认识学习物理学的作用。本章的教学重点:

⑴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物理起始课的重要目标。⑵学会使用测量工具,提高实验技能。⑶初步感受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本章的教学难点: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和合理选择测量方法。

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经历的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1.1 希望你喜爱物理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 结构的科学。

2.认识研究和学习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建立概念和探究规律、理性思维等。

3.初步体会实验对物理的重要性。

4.了解物理学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作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难点:认识研究问题运用科学方法。器材准备

多媒体设备、激光光学光学仪器、感应起电机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 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 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 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 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 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

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 界一致呼吁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

发生“红移”是物体背离我们的方向运动的光谱特征;红色又有底部或基础 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 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 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 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 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 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练习设计

1.物理学就是研究光、热、声、电等各种物理现象的 和物 质 的一门科学。

2.请通过互联网查找有关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列举我国航天 技术的重大成果。

3.简述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的贡献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2 测量长度和时间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会进行有关单位的换算。2.会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分度值,明确分度值的含义; 3.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知道记录测量结果时,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还要注明单位。会粗略估测常见物体的长度。

4.会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5.了解什么是误差,知道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重、难点

教学重点: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和测量。

教学难点:从理性的角度来认识单位;测量的规范要求。器材准备

没有刻度的直尺、常见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自制的橡皮尺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你在哪些地方见到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指出: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研究和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测量,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测量。

二、新课教学:

(一)测量长度 1.测量的标准问题

讨论:要想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你认为最关键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刻度尺。

展示没有刻度的直尺,引导学生体会,刻度尺测长度实质上是靠上面 的刻度,也就是说,刻度尺上的刻度就是测量的标准。2.单位:比较依据的标准量。3.长度单位(1)活动:

让学生“以手代尺”,量度讲桌的长度有几“拃”。

问题:由于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造成测量结果不一样。(2)介绍长度单位的演变和统一

让学生理解单位其实是一种规定的标准,并不是一种天然存在的 东西,是为了定量比较物体的长度而人为引入的。统一单位制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国际化的趋势。简单介绍什么是国际单位制。

这里的教学最好,这也是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一部分。(3)长度单位及换算方法: 4.你会用刻度尺测长度吗? 交流怎样观察刻度尺、判断刻度尺的放置方法、读数、记录测量结果。(1)观察自己常用的刻度尺。

三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分度值。一思考:分度值的含义。(2)练习用刻度尺测长度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测量过程和操作方法。(放置刻度尺,读数和记录测量结果)练习估读:

度,让学生练习估读方法,并使学生认识到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测 量的结果就越精确。

5.介绍误差概念和减小误差的方法。6. 认识直方图(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分析直方图,并相互交流。

直方图作为一种数据处理方式,具有形象直观的优点。

(二)测量时间

1.展示实物,让学生对照实物,认识一些测量时间的工具

介绍跑表的使用。2.时间单位规定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秒(2)单位换算: 换算方法:

通过换算关系,体会微秒、纳秒(谈微秒、纳秒意义)3.活动:测测你的脉搏.

通常所说的脉搏是指把手按在手腕桡骨侧摸到血管的搏动.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的脉搏数,每分钟应为60~80次,运动后或发烧生病时脉搏会加快.测定你的脉搏,每次测一分钟,测三次,计算它们的平均值,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测量次数123平均值 脉搏数

(2)调查统计,画出心率直方图(做在作业本上)

四、小结:

重视物理实验,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

掌握长度、时间的单位换算关系。小结

1.长度和时间的基本单位及单位的换算 2.会用刻度尺测长度

3.会用常见的工具测量时间 4.误差与错误 练习设计

1.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约为2.27______,某同学的身高为165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应先观察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测量结果既要有_______,又要有_______,还要有___________。4.下列过程中,经历时间差不多为1s的是()a.人的眼睛眨一下的时间 b.人呼吸一次的时间 5.李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块 木板的长度,如图所示。(1)该刻度尺的分度值 是_________。

(2)木板的起点对准_____________,终点对准_______________,木板的长度应为_______。

1.3 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应用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会用累积法测算一张纸的厚度;

2.会用以直代曲法、滚轮法测算曲线的长度。3.会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4.了解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练习用这些“尺和表”进行估测。重、难点

教学重点:领会累积法和以直代曲等测量的技巧和转换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自己身上的“尺”和“表”粗略估测长度和时间。器材准备

毫米刻度尺、量筒和量杯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入课题。1.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问题:

是否能用毫米刻度尺,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和曲线的长度呢?

二、新课教学:

(一)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活动a:阅读课本,讨论、操作,交流测量的方法和测得的结果。拟定测量的方案和步骤,理清思路。

描述中要介绍清楚实验过程,使用什么仪器,测量什么物理量,测得 的物理量的数值和单位,以及怎样计算求得最后结果。如:

⑴用刻度尺测量课本(不包括封面)的厚度为 mm; ⑵查出课本中纸的张数为 张;

⑶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求得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为 mm。2.活动b:

(1)介绍“以直代曲法”和“滚轮法”(2)让学生交流其它方案;

尽量让学生阐释他们的认识和观点。

(二)测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对照仪器阅读自学。注意:

1.观察量程、分度值、单位;

2.量筒的刻度与量杯的刻度区别。3.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平齐。

(三)你身上的“尺”和“表” 1.身上的“尺”

(1)测出你自己身体上某些部位的尺寸:

身高、一庹、一拃、一步长、指甲宽、脚长等

(2)估测:在没有任何现成测量工具时,判断一物体长度。估测训练。

拳头宽约1dm; 教室高约3m。2.身上的“表”

脉搏数等 小结

1.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2.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固体的体积。练习设计

1.要测量图示的一根曲线段mn的长度,谈谈你的方法。的办法。

3.给你一枚一元的硬币,你能想出多少种测硬币直径的方法?把所用 的器材、步骤写出来。1.4 尝试科学探究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2.练习熟练准确地测量长度、时间和组装简单器材,提高操作技能。3.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和意义。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和体验来学习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 要素。通过探究摆的奥秘,初步体验科学猜想与假设、简化研 究对象、控制变量等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简化研究对象、控制变量等方法 器材准备

大摆钟、铁架台、细线、单摆球、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来引入新课

观察和认识摆钟的摆以及摆动过程。

二、新课教学

(一)探究摆的奥秘 1.提出问题

钟表工作的道理:利用摆的摆动带动齿轮转动,齿轮转动带动指针 转动,从而指示时间的变化。摆动越快,齿轮转动就快,指针运动 就快。即:摆钟是靠钟摆摆动的快慢来计时的。问题:钟摆摆动的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与假设

(1)演示实验建立情景。

将自制几个快慢不同的摆,挂在一个大的支架上。这些摆有的 长、有的短、有的重、有的轻、有的摆幅大、有的摆幅小。使它们摆动起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快慢。(2)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猜想与假设。猜想①: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锤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②:摆动的快慢,可能跟偏离的 有关? 依据是:

猜想③:摆动的快慢,可能跟摆的 有关? 依据是: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阅读课本,分析、领悟书上的设计。

思考:课本每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吗? 通过讨论交流,明白简化法和控制变量法。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看课本记录数据的表格,弄明白每个表格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各个 栏目的含义是什么,需要测量记录哪些数据等等。5.分析论证

分析实验测得的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由学生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比较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比较这些数据可以 得出什么结论。

比较时仍然要渗透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经过分析数据材料,找出其中蕴含的规律。6.评估

对探究过程与结果进行推敲,审视实验方案是否有问题、有无需要进 一步改进的地方,实验数据测量的是否准确,怎样做能够使误差更小;实 验的结论与生活经验和事实是否符合;哪些实验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可能 对实验产生了影响;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有什么 经验和教训,等等。7.交流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回顾探究过程,理清探究的程序,每一步有哪些要点,运用了哪些科 学研究方法。

归纳全程科学探究的要素,组织学生阅读课本。

指出:在实际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7个要素是可以灵活运用的,而是 根据实际研究课题的需要来选择和确定。

小结

1.科学探究七要素 2.如何简化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 练习设计

1. 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2.牛顿说过,没有_____________,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

3.在科学探究中,猜测与假设是以自己的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做 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4.科学探究的过程是由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评估和交流七个要 素组成,其中___________是贯穿整个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一、课标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了解乐音的特性。

3.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4.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学习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探究影响音调、响度的因素,了解声音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途径。

第二、三节“我们怎样区分声音”两节课,从造成声音千差万别的原因出发,让学生认识乐音的特征,并通过“探究影响音调和响度的因素”的实验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习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

第四节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则是对前面所学声音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通过介绍声现象的有关知识在音乐、建筑方面的应用,以及人们利用超声与次声的成果,让学生了解声音可以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介绍了噪声的危害及减弱噪声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产和技术中的物理,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辨证思想。教学重点: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2)声音的高低、声音的强弱探究。教学难点:

(1)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课时安排

全章共4节,每节计划用2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0课时。

2.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 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

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重、难点

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器材准备

录音机、音叉和小锤、锣鼓、钢锯条、乒乓球(带线)、橡皮筋、抹布和 水盆。真空泵、水槽、电铃、电池。示波器、话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演示实验:把一个扬声器放到纸盒里,纸盒上放两个糊好的纸人,给扬 声器通电后,两个纸人就随着扬声器发出的悠扬乐曲翩翩起舞。2.提出问题:两个纸人为什么会跳舞吗?

要揭开上述现象的奥秘,必须搞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桌面上有:钢锯条、橡皮筋、抹布和一盆水、音叉和与它配套的小锤,鼓或者锣、碎纸屑等。

利用这些器材或你周围的其它器材进行下面的活动。要求:

做一做:使更多的物体发出声音。

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 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

选择典型的实验让学生展示,并汇报实验结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思考:(1)谈谈你用什么判断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有没有只发声不振动的物体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如果它的振动突然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 声吗?你能用实验来证明你的结论吗?

进一步探究。分析得出: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如果振动停止,物体也就不能发声了。

归纳上面的实验可以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解释:扬声器上的小演员为什么会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二)声音是怎么传播的

用水波进行类比,帮助学生建立声波的概念。

用示波器显示声波,多找几位同学对着话筒说话、唱歌,让学生 亲眼目睹自己声音的波形。

(三)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如果让音叉在真空中振动,你能听到声音吗? 探究课题:真空能传声吗?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钟罩内,利用抽气机将瓶中的空气抽出,听 到电铃的声音逐渐减弱,以至于几乎听不到;然后再放入空气听声音,进行对比;

总结:实验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置疑:真空不能传声,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哪些物质可以传声呢?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认为有哪些物质可以传声?能用实验证明吗? 学生可以自己根据经验提出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证明。(可演示)

结论: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都可以传声。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 效果是不同。声音在固体、液体传播的效果比空气中好。

(四)声音的传播有多快 1.声音 叫做声速。

2.不同物质中,声速一般 ;同一物质中,声速跟 有关,(五)耳怎样听见声音

实验:拿一张纸片放在嘴边,说话(不能吹纸片)时可以感到纸片 振动;

实验表明:声音能引起膜片等物体振动。

教师:这里的膜片相当于人耳中的哪部分结构? 阅读课文,自学 “人耳如何听到声音”。描述听到声音的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耳卫生,对学生进行保健教育。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练习设计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2.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 m/s。

3.通常我们听到声音靠 传到耳朵的;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相距 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是因为。

4.在一根较长的有水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我们在另一端钢管可听到 次敲击声,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 传的。最后一次是由 传来的。

5.在一次郊游时,同学们发现了一口枯井。小明向井里大喊一声,经过 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声速按340m/s)

6.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如果它听到起跑的枪声开始计时,那么 开始计时的时间比实际的起跑时间延迟了多少秒?

7.手拍桌子,桌子发声,请你用实验证明桌子是在振动的。

8.在动画片《星球大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神鹰号飞船在太空将来犯的 天狼号击中,神鹰号宇航员听到“轰”地一声巨响,见天狼号被炸毁,得意地笑了。请根据你学过的声学知识,对这段描写进行评价。

2.2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叫音调;知道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了解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3.了解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教学难点:建立音调的初步概念。器材准备

吉它、钢尺、口琴、示波器、音叉(256hz、440hz,)、话筒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二泉映月(二胡)和锣鼓喧天的音频片断,让学生感受我们民族音乐之美妙。

提出问题: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区分它们?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的高低——音调 1.音调的初步概念 通过前面的活动,引出“声音有高低之分”。

用吉它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反复聆听,从而建立“音调” 的初步概念。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好日子》和刘欢的歌曲《弯弯的月亮》,让学生 品味音调的不同。

2.探究影响声音高低的因素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差别必然与振动有关,那么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什么因素有关呢? 设计实验:

比较:让一个物体发出两次音调不同的声音,进行比较。观察:在听声音的同时,注意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进行实验:

1.改变尺子(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拨动使其振动。通过对比可以听出:

几次实验声音的高低不同;

同时观察发现:尺子振动的快慢不同。2.把回声口琴,去掉外壳,会看到一些

长短不同的钢片,吹奏时可以很清楚地听出声音高低的变化,也可以 判断出长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低,短弹簧片振动发声的音调高。声音的高低跟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声音的越高。引入“频率”的概念,完成教材中的填空。

3.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其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例:物体1s内振动20次,它的振动 就是20。

(二)用波形比较频率 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1.将话筒的插头用两根带夹子的导线跟示波器连接并调整好。2.对着话筒敲击音叉,调节y轴增益就会出现波形。3.敲击两根不同频率的音叉,比较波形。

(三)探究弦乐器的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 1.用吉它演奏一段乐曲,引出弦乐器。让学生列举出见过的弦乐器。2.提出问题:弦乐器的音调与什么有关? 3.观察吉它,提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4.音调的高低跟弦的粗细、长度、张紧程度有关。5.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方案。6.进行实验,并用示波器比较波形。

结论:在弦的粗细、松紧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紧音调越 ; 在、相同时,弦越细音调越。

(四)阅读“信息游览”,并思考下列问题: 1.人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范围是否一样?

2.为什么有时候在人没有任何感觉时,狗却能觉察出异常情况? 3.蜜蜂飞行时翅膀每分钟振动三、四百次,而蝴蝶飞行时翅膀每分 钟只振动5、6次,据此说明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蜜蜂从我们身边 飞过,而听不到蝴蝶从身边飞过? 小结

1.音调及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2.影响弦乐器音调高低的因素。练习设计

1.什么是音调?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 2.物体振动的快慢用什么表示?单位是什么?

3.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雨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 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探究。经过与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 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这些猜想,他们找来了一些琴弦,其规格分别如下表所示:

⑴为了验证猜想一,可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研究。⑵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⑶表中有的材料规格还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请你填上该琴弦 的横截面积。

⑷随着实验的进行,小雨又觉得琴弦音调的高低,可能还与琴弦的松 紧度有关。请你设计实验,验证这一猜想。4.如图所示为已调好的二胡上的内外两根弦,内弦比外弦粗。拉弓时,手指按在a处比按 在b处发声的音调低,这是由于 ;

由于。要使小提琴发声的响度增大的方法是。a.拉紧弦线 b.增加发声部分弦的长度

5.养蜂员为什么能根据蜜蜂的嗡嗡声判断它是正飞出去采蜜还是采蜜 归来?

2.3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响度、音色。

2.知道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了解响度的单位——分贝。3.了解不同响度和不同音色的声音在波形上的差异。重、难点

教学重点: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以及怎样用波形区分声音的特征。器材准备 鼓、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响度:

让学生听一段音乐,然后调节音量旋钮,让学生感受声音强弱的变化。让一位同学先轻声说一句话,然后大声地说同一句话等等。提出问题:这些声音有没有区别?

二、新课教学(一)声音的强弱

1.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 2.探究响度跟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一:敲鼓(鼓上撒有纸屑)实验记录:①轻敲: ②重敲:

观察后思考:

⑴前后两次敲击时鼓发出的声音在响度上有什么区别? ⑵前后两次敲击时鼓面振动的幅度有什么区别? 实验二:张开嘴,小声喊“啊„„”,再大声喊“啊„„’’。

实验记录:①小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②大声喊:声带振动幅度

物体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通过上面的活动可以 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跟 有关。

3.人耳听到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请猜一猜:① ;②。

怎样验证猜想: 用波形比较振幅

用示波器将同一音叉发出的响度不同的声音显示出来,加以分析比较。4.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

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常见声音的分贝。

①清晨鸟鸣 db;②人轻声对话是 db;③原子弹爆炸是 db。④一般人的理想声音环境是()

a.喜欢在一个无声的世界里 b.喜欢在30-40db的安静环境里

(二)声音的品质

1.欣赏一段器乐合奏曲,你能听出其中有哪几种乐器吗? 2.声音的品质叫做,又叫。

3.音色是由发声体的、以及 等因素决定的。4.乐音使人感到,有利身心。

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特性叫做乐音的,我们正是 根据这些特性才能 不同声音的。思考题:

1.“闻其声知其人”说明可以根据 来判断说话者。的 相同,但 却不同。

3.电子琴能模仿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在技术上要解决的关键是能模仿各种乐 器发出声音的()小结

1.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2.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练习设计

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______叫响度,响度与_________和_______都有关系。2.“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女高音歌唱 家” 和“男低音歌唱家”中的“高”与“低”指的是__________。3.在敲鼓时,用力敲可以使鼓发出的声音 变大。

4.交响乐队中有各种管弦乐器,当我们听交响乐时,能够把这些乐器的声 音分辨出来,主要依据的是声音的()

5.如图a所示,伍实同学用示波器、钢锯条和台钳研究声音的响度。他将 钢锯条的下端夹紧在台钳上,上端用手扳动一下,使钢锯振动发声。实 验中,他进行了两次实验,第一次锯条发出的声音响,第二次锯条发出 则他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2.4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声音的研究对音乐及建筑的影响;

2.了解超声和次声在生活和现代技术中的应用。重、难点

教学重点: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器材准备 示波器等 教学过程

一、声音与音乐

播放一些不同风格的乐曲片段,如热烈奔放的《丹凤朝阳》、缠绵 凄凉的《苏武牧羊》、舒缓柔和的《月光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 等,让学生从乐曲的旋律和节奏中感受到音乐的美,结合课文,让学生 了解声音与音乐的关系。

二、声音与建筑

介绍有关声音与古代建筑图片资料,介绍现代建筑中采用吸声材料、设置不同方向的反射板等方式,增强音响效果及所涉及到的声学知识。思考:

在秋游时,你站在大山之中大喊一声,能听到自己的声音多次再现,原因是。

三、听不见的声音

介绍超声和次声的有关资料,了解超声、次声的特点、应用以及次声 的危害等。

(1)人耳听到的声音频率是。(2)人听不见的声音有、。

四、控制和减少恼人的噪声 1.感受噪声:

课前收集或录制一些噪声,如:工厂里机器的轰鸣声、自由市场里 嘈杂的声音、电锯声、鞭炮声等。2.什么是噪声? 4.寻找减弱噪声的途径和方法。的传播声音→鼓膜振动听到声音,减弱方法:消声、吸声和隔声的方法控制和减少噪声。小结

1.乐音与噪声 2.超声和次声

3.控制、减弱噪声的途径与方法。练习设计

1.如右图所示,你见过这种装置吗?你从图中 得到什么信息?请查阅有关资料,判断是否 符合“环保”要求。

2.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a.音乐厅里演奏的轻音乐

b.在家里,几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亢高歌 d.尖钉在铝板上划出的声音

3.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 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机械闹钟、鞋盒。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 距鞋盒的距离l。

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则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好到差的顺 序为__________。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 方案a响度较响较响弱 方案b距离l较长最长短

第三章 光和眼睛

一、课标要求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二、本章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让学生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光速,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平面镜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研究色彩的奥秘,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

第一节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光的用途,感受光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初步认识光;然后进一步研究光:探究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知道了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第二、三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反射时的规律即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及平面镜成像规律。

第四至六节探究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折射时的规律,即折射规律。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制成的光学元件,它的成像规律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第七节了解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成像的基本原理。第八节揭开色彩的奥秘。颜色也是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的光学现象,学生对此有浓厚的兴趣。教学的重点:光的反射定律、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涉及到焦距、物距等概念以及成放大、缩小、实像、虚像的条件。

三、课时安排

本章共8节,第一节2课时,第二、三节3课时、第四至六节5课时,第七、八节3课时,全章小结与检测:2课时;共15课时。

3.1 光世界巡行 教学点滴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用途,知道光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知道光是电磁波。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子的形成等现象。3.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难点:建立“光线”模型,并运用“光线”分析影子的成因等现象。器材准备

玻璃砖、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导构建

(一)阅读课本,了解光的作用: 1.闭上眼睛,体会黑暗; 2.光的作用:

(1)因为有光,才使我们能看到 ;

(2)太阳光能使 熔化,给我们带来温暖;(3)地球上花草树木在阳光下进行 才能生长;(4)利用光还可以产生电能等。

3.除了上述例子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光的其他用途吗?

4.光是什么?

(1)研究表明,光是一种。

(2)平常看到的光称为,不能引起视觉的光称为。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没有利用了不可见光的例子?

(二)观察•实验•思考

列举几例:。

2.探究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观察课本图3—

7、3—8,回答这两幅图说明了什么? 光在空气中是沿 传播的。

你还知道哪些现象也能说明这一点,请举例说明。

。(2)猜想与假设:

猜一猜:光在水中和玻璃中还会是沿直线传播吗?将你的猜想写下来:。

(3)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①让光射入水中(添入少许牛奶或豆浆),观察它在水中的路线。②让光射入玻璃砖中,观察它在玻璃中的路线。(4)分析与论证,得出实验的结论:

光在水中是沿 传播的;光在玻璃中也是沿 传播的,所以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 传播的。

3.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形象化地表示光的传播 和,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4.光的传播的应用

(1)试一试:表演一下手影游戏。

(2)思考下列问题,把你的想法写下来。①影子的形成是因为。

②日食、月食是怎样形成的?

③ 医生在手术台做手术时,用“无影灯”照明,而不用普通照明灯作光

(3)练一练:

①在公路边植树,怎样用肉眼检查植下的小树是否在一条直线上?这种检 查方法的物理原理是什么?

②射击时为什么要做到缺口、准星、目标三点一线,才可以瞄准? ③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还有哪些应用?请将你知道的写下来。

(四)光的传播速度 1.从课本中查阅: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十分接近的速度。(3)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 ;(4)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在空气中的。2. 你知道吗?

(1)光每秒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的几周?

(2)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叫做1光年,1光年大约为多少km呢? 3.算一算,看谁算得快:

太阳光传到地球上的时间约为8min,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多少km? 4.练一练:

(1)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km/s。光在空气、水、玻璃 中传播时,光在 中传播的快。

(2)在天文学中,常用光年来表示天体间的距离,所以“光年”(填 是、不是)时间单位。

(3)物体运动速度的极限是光在 的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 是研究物体 运动时的规律。

(五)学习制作针孔照相机。①探究小孔成像的原理:

实验器材:光具座、带有小孔的屏、光屏、蜡烛、火柴。实验步骤:

a、按图组装,观察光屏上有无像,像的大小、正倒。

b、改变蜡烛离小孔的距离,移动光屏位置,观察像的大小、正倒,像距 的变化。

实验记录: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像;像比物体(填 “大”或“小”);像是(填“正立”或“倒立”);当蜡 烛离小孔的距离变大,像离小孔的距离,像变(填 “变大”或“变小”)。

实验结论: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小孔成像的特点是。小结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记住真空中的光速。3.现象解释。练习设计

1.我们很难直接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在研究和描述光的传播路径时,分 别用到了哪些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

2.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假如没有光”为 话题,写出2个场景:

; ⑵。

3.请通过社会调查或查阅资料了解:除了课本上提到的例子外,在生活中还 有哪些事例应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4.在学校运动会上,如果让你做百米赛跑的终点计时员,你如何准确记录起 跑的时间?说出你的理由。

5.操场边有一棵大树,一个晴朗的夏日里,王霞发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 隙,在地面上照射出许许多多的光斑,这些光斑尽管有的大,有的小,但 几乎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什么呢?

王霞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她:这些光斑都和太阳的形状相似,是太 纸片中心扎一个小孔(直径约3mm),设法把它立在桌子上(如图所示),另拿一张白纸放在小孔后面,试一试能在后面的这张白纸上能看到蜡烛的 像吗?(实验时拉上窗帘,使室内的光线变暗。)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4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考试物理复习提纲

电学初步

1、静电现象:

⑴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⑵摩擦起电实质: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⑶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⑸要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可使用验电器;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⑹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电路

电路:用导线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等连接起来组成的电的路径。

⑴各元件的作用:用电器:利用电来工作。电源:供电;开关:控制电路通断;导线:连接电路,形成电流的路径;

⑵短路:导线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跟电源两极连接的电路,叫短路。整个电路短路是指电源两端短接,这时整个电路电阻很小,电流很大,电路强烈发热,会损坏电源甚至引起火灾。做实验时,一定要避免短路;家庭用电时也要注意防止短路。

⑶画的电路图说明注意事项:①用统一规定的符号;②连线要横平竖直;③线路要简洁、整齐、美观。

⑷通路是指闭合开关接通电路,电流流过用电器,使用电器进行工作的状态。断路是指电路被切断,电路中没有电流通过的状态。

⑸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的区别:(识别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的方法:①路径法②拆除法③支点法)

3、电流

电流是指电荷的定向移动。电流的大小称为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符号为I),国际单位是安培,符号为A。电流方向规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相反。

⑴电流表的读数:一看量程,二算分度值,三读数。

⑵电流表的接法:①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②使电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通过电流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量程;④严禁将电流表与电源或用电器并联。(注意:①在不超过测量值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小的量程测量,对于同一个电流表来说,量程越小测量结果越精确;②在不能估计被测电流大小的情况下,可先用的量程试触,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量程。)

⑶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4、电压

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电压使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原因。

⑴生活中常见的电压值:一节干电池电压1.5V;一节蓄电池电压2V;我国生活用电电压220V;对人体安全电压≤36V。

⑵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压之和;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的电压相等。

5、电阻

物理学中把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电阻。电阻的符号:R

⑴电阻的单位:欧姆;符号:Ω

⑵单位换算关系:1MΩ=1000kΩ1kΩ=1000Ω

6、电阻相关特性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⑴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相同,材料不同,电阻不同;

⑵材料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

⑶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长度越长,电阻越大;

⑷对大多数导体来说,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7、电阻分类

保持阻值不变的电阻简称定值电阻。可以调节变化的电阻简称可变电阻

8、滑动变阻器的结构:

⑴金属杆:金属杆的电阻很小,其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几乎为零,可以忽略不计;

⑵电阻丝:圆筒上缠绕的是表面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其阻值较大,标牌上所标的“50Ω”即指电阻丝两端接线柱间的电阻值;

⑶滑片:滑片可以在金属杆上左右移动,滑片的上部与金属杆相连,下端通过电阻丝的接触滑道(刮去绝缘层的部分)与电阻丝相连通。

⑷接线柱:有四个接线柱,一上一下接入电路时,能起到变阻作用。连接电路时,要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要调到阻值的位置

⑸滑动变阻器的原理: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大小。

9、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公式:I=U/R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式:U=IRR=U/IR10、欧姆定律意义:

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揭示了“导体中的电流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决定”这一制约关系。

11、伏安法测电阻:

把导体接入电路,使导体中通过电流,用电压表测出灯泡两端的电压,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再用欧姆定律公式算出灯泡的电阻。

电功率

1.电功(W):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2.电功的单位:国际单位:焦耳。常用单位有:度(千瓦时),1度=1千瓦时=3.6×106焦耳。

3.测量电功的工具:电能表(电度表)

4.电功计算公式:W=UIt(式中单位W→焦(J);U→伏(V);I→安(A);t→秒)。

5.利用W=UIt计算电功时注意:①式中的W.U.I和t是在同一段电路;②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③已知任意的三个量都可以求出第四个量。

6.计算电功还可用以下公式:W=I2Rt;W=Pt;W=UQ(Q是电量);

7.电功率(P):电流在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单位有:瓦特(国际);常用单位有:千瓦(kW),毫瓦(mW)

8.计算电功率公式:P=W/t=U.I(式中单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9.利用P=W/t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10.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11.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12.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13.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4.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当U>U0时,则P>P0;灯很亮,易烧坏。

当U

当U=U0时,则P=P0;正常发光。

15.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与通电时间成正比。

16.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焦;I→安(A);R→欧(Ω);t→秒。)

17.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

电与磁

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磁感线是不存在的,用虚线表示,且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安培定则的易记易用:入线见,手正握;入线不见,手反握。大拇指指的一端是北极(N极)。

14.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5.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6.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7.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8.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9.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0.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1.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2.发电机的原理是根据电磁感应现象制成的。交流发电机主要由定子和转子。

23.高压输电的原理:保持输出功率不变,提高输电电压,同时减小电流,从而减小电能的损失。

24.磁场对电流的作用:通电导线在磁场中要受到磁力的作用。是由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应用是制成电动机。

25.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6.直流电动机原理:是利用通电线圈在磁场里受力转动的原理制成的。

27.交流电:周期性改变电流方向的电流。

28.直流电:电流方向不改变的电流。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2)学会实验设计,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3)会对电功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 点:学会实验设计,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 难 点:学会实验设计,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 教 法:实验探究

教 具:电压表、电流表、小灯泡、电源、导线、滑动变阻器、开关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实验,研究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1)活动1:观察小灯泡的亮度

①观察小灯泡的标称值,其意义何在?——实验认识。

②根据电路图连接,并按要求进行实验,一要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二要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启发学生总结以下结论:

a.当加在灯泡上的电压等于灯泡上标出的电压时,灯泡能正常发光。b.若高于标出的电压时,灯泡发光很强,甚至被烧毁。c.若低于标出的电压时,灯泡发光很弱,甚至看不出发光。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用电器上标明的电压值,指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压;用电器上标明的电功率值,指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功率,在此基础上引出: 额定电压U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额定功率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功率。额定电流I额: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实际电压U实: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实际功率P实: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功率。实际电流I实: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流。1.若U实>U额,则P实>P额; 2.若U实=U额,则P实=P额;

用心 爱心 专心3.若U实<U额,则P实<P额;(2)活动2:测算小灯泡的电功率 这是一个重要的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①提出课题,讨论实验原理: P=W/T和P=UI两式的含义

②根据P=UI设计实验,画电路图。③根据电路图选择实验器材。

④连接电路,进行实验,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略高于或略低于额定电压时的功率)。

⑤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二、讲解例题:

1.理解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实际电压、实际功率的意义。2.注意考虑灯泡发光时电阻不变。

三、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四、布置作业 教学改进意见:

上一篇:食品厂食品采购配料的责任书下一篇:一男一女的霸气个性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