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2024-05-20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通用5篇)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篇1

原标题为:沪市上市公司2011年内控自我评估报告披露情况分析

上海证券交易所一直非常重视对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推动工作,并在上市公司内控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设计等方面引领着业界的发展方向。通过上交所不懈的推动和倡导,沪市上市公司内控建设取得长足进步。自2006到2011年,从披露数量来看,沪市上市公司内控报告从34份增加到427份;审计报告从34份增加到258份。从披露内容来看,绝大多数公司已经建立起符合自身特点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内控报告的可读性也有所提高。当然,内控信息的披露质量仍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冗余信息过多、内控缺陷标准不明、披露不足等问题,内控信息披露质量仍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

一、上交所内控报告披露的历史沿革

上海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上交所”)一直非常重视对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推动工作,并在上市公司内控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设计等方面引领着业界的发展方向。2006年,上交所率先颁布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鼓励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以下简称“内控报告”),并要求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同时披露审计机构对公司内部控制的审计意见(以下简称“内控审计报告”)。《指引》以推动和指导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为目的;借鉴了COSO委员会的《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构建了适合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框架;要求各公司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运作经验,建立各别的内部控制制度,强调“个性”、“适用”;明确了上交所主要通过信息披露监管来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的监管思路。《指引》被业界誉为中国版《萨班斯法案》的雏形。

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五部委(以下简称“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为提高内控报告的质量,上交所结合五部委《基本规范》的精神,在以往内控报告披露的实践基础上,研究逐步统一内控报告的格式。2008年底,上交所与部分中介机构以及8家上市公司共同研究制定了《内控报告格式指引》,并以第一号年报工作备忘录的形式对外发布。《内控报告格式指引》贯彻了“内容简洁、问题清晰、结论明确”的原则,重点要求披露内控缺陷和董事会对公司内控有效性的评价意见,意在减少冗长而无实质内容的内控制度描述。此外,为了帮助上市公司董事更好地对公司出具的内控报告进行审议,上交所编制了《董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提醒上市公司董事在审议内控报告时应重点关注在内控评价过程中的重大财务违规、审计调整、会计差错更正、各类行政处罚、资产损失等问题。同时,允许上市公司根据自身实际对工作底稿的内容进行调整。《内控报告格式指引》与《董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互为补充,与前期发布的《指引》共同构成了上交所内控报告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

二、上交所2011年内控报告披露要求 2011年是《基本规范》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根据证监会的统一安排,上交所在《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11年报告工作的通知》中规定:上交所上市的“上证公司治理板块”样本公司、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及金融类公司,应在2011年年报披露的同时,按照上交所发布的相关格式指引的要求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报告;上交所鼓励拟申请加入“上证公司治理板块”等上市公司披露内控报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除应披露内控报告外,还应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

同时,上交所继续对内控报告的格式进行了修订,并以《年报备忘录第一号》的形式对外发布。

2011年内控报告主要包括十个部分内容:

1、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对内控报告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的声明。

2、公司董事会对于建立和维护充分的财务报告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责任。

3、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目标: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和可靠、防范重大错报风险。

4、内控的固有局限性。

5、公司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报告内控的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6、公司董事会对公司财务报告内控有效性的评估结论。

7、公司财务报告内控存在的重大缺陷及其整改措施(如有)。

8、相关豁免事项(如有)。

9、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意见(如有)。

10、公司董事会关注到的与非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情况(如有)。考虑到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个性化需求,结合《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上交所规定公司应以附件的形式披露格式指引规定以外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所采用的程序和方法等(评价小组的组成,评价所采用的程序和所花费的时间,借助中介机构或外部专家的情况,工作底稿的编制,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有效运行证据的方法,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认定的标准等)。

同时,上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董事在审议内控报告时,须填写《董事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作为董事勤勉尽责的依据。

三、上市公司内控建设基本情况 根据XBRL数据,共有933家公司在年报“公司治理结构”章节中填报了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的基本情况。

933家公司中,427家披露了董事会内控报告,较之2010年的417家在绝对数上增加了10家,但在比例上减少了约1.5个百分点,与2009年的披露比例大体相当;其中,131家公司为自愿披露,绝对数与2010年(130家)和2009年(127家)基本持平,占比亦略有下降。427家公司中,258家公司聘请审计机构进行了内控审计(其中审计153家、审核105家),较之2010年的229家略有上升,其中自愿披露审计(审核)报告的公司为195家。以上数据表明,内控报告披露数量基本保持稳定,而且自愿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数量和自愿聘请审计机构对公司内控进行了核实评价的公司数量也都基本保持稳定,甚至出现了略有下降的态势,显示出上市公司对内控报告的披露越发谨慎。

933家公司中,656家公司表示其已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部门,占全部公司数量的70.3%,较之2010年增长近20个百分点。656家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部门的名称差异较大,其中为“审计部”或类似部门的约占一半左右,共330家;其次为“内控部”或类似部门,共151家;其余为“综合管理部”、“战略规划部”、“证券部”、“投资管理部”、“法律合规部”、“纪检监察部”、“董事会办公室”、“财务部”等。说明上市公司对内控建设愈发重视,绝大多数公司都已建立负责内控体系建设的专门部门;同时,不同公司承担内控建设的部门仍差别较大。

对于“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其整改情况”,所有公司均表明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有大约50%左右的公司称“报告期内,公司未发现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有大约25%左右的公司认为其内部控制不存在重大缺陷,但对照《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仍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空间;此外,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以及公司所面临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内控制度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有20%左右的公司未直接回应是否存在“内部控制的缺陷”,只是表示将按照《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继续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大约5%左右的公司认为其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完善并披露了具体的缺陷,涉及库存管理、人事管理、付款管理、财务核算、内部审计、资产管理、内控意识、审批授权等多个方面。内控缺陷与整改情况的披露与2010年年报的披露情况基本类似。

四、披露内控报告公司总体情况分析

(一)披露内控报告公司的2011年年报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显著低于全部沪市公司

在披露内控报告的427家公司中,421家的2011年年报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比例为1.4%,大大低于全部公司的6.3%。其中,宁波富邦、ST祥龙、吉恩镍业、太工天成、中国中冶被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仅莲花味精被出具保留意见。非标意见中,多数为持续经营能力存在疑问,仅莲花味精是因为前期涉嫌会计造假而被证监会调查,并已对其2009年年报进行差错更正。

(二)披露内控报告公司的年报业绩水平高于全部沪市公司

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普遍业绩较好。其中亏损公司7家,占全部公司比例的1.6%左右,大大低于全部沪市公司8.3%的亏损比例。(2010年披露内控报告公司的亏损比例为0.7%,低于全部沪市公司的6.1%)

(三)分红水平高于总体水平

在自愿披露内控报告的131家公司中,进行现金分红的公司数为85家,占比为64.9%,高于2011年全部沪市公司的57.5%。(2010年自愿披露内控报告公司的现金分红比例为60.1%,高于全部沪市公司的54.9%)。

五、内控报告的内容及格式分析

根据上交所对于2011年的内控报告的内容和格式要求,多数公司均能在上交所年报备忘录的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披露。内控报告较之以前在格式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可读性上均有所提高,主要进步和仍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内控报告可读性有所提高

本,已有公司开始在内控报告中根据所在行业的特点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披露个性化的风险类别及防范措施。如中信证券就在其内控报告中披露了所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并结合其业务类别详细介绍了风险控制的方法和手段。虽然这样的高质量内控报告在整个内控报告中仍属于少数,但仍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沪市上市公司在内控报告披露方面的进步。

(二)多数公司未披露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标准

根据内控评价指引的规定,重大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可能导致企业严重偏离控制目标。重要缺陷,是指一个或多个控制缺陷的组合,其严重程度和经济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导致企业偏离控制目标。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而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由企业根据上述要求自行确定。

由于内控报告要求公司对是否存在财务报告重大缺陷发表意见,因此何谓“重大缺陷”对于投资者阅读和使用内控报告至关重要。但是只有约70家左右的公司在内控报告的附件中披露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标准,而大多数公司只是机械地照搬了评价指引中关于缺陷认定的原则性规定。

70家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将内控缺陷标准区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两类。定性标准大体包括:重要业务缺乏制度控制或者制度系统性失效;重要职权和岗位分工中没有体现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要求;企业战略、投资、募集资金等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的管理程序不科学并造成严重损失;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存在或可能存在严重舞弊行为;外部审计发现当期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或者公司已经对外公布的财务报表由于存在重大错报而需要进行更正,在资本市场造成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以前评价过程中曾经有过舞弊或错误导致重大错报的经历,公司没有在合理的时间内改正所发现的重大缺陷和重要缺陷;其他违犯国家法律、法规或监管层规范性文件对公司造成重大影响的情形等。

而定量标准一般都参照营业收入、净利润、总资产、净资产的某个比例确定(类似于审计中的重要性水平)。

(三)内控报告中仍存在较多的“无用”信息

部分公司出于展示良好形象和工作成果的考虑,仍按照以往披露的经验,对内控要素、内控建设的过程和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更有公司还在内控报告中加入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历程以及公司内部使用的常用语(如“五个一致”、“四个统一”等,但未对其进行具体说明)等信息。由于这些信息的披露基本无助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且也大大损害了内控报告格式的统一性和内容的可比性,因而历年来都是格式指引希望简化披露的内容。

(四)内控报告中关于“缺陷”的披露情况仍有待改进

所有披露内控报告的沪市上市公司均认为其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不存在重大缺陷。有4家公司披露了其发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具体缺陷包括:加快对内控文件及制度的整理与完善;加快对SAP系统的升级改造;重大决策机制未完全经过集体讨论决定;控股股东存在对上市公司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企业文化建设存在不足;合同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薄弱环节等。

六、内控审计的基本情况分析

427家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中,258家公司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

(一)258家公司由44家审计机构进行内控审计,承担内控审计的事务所较之2010年增加了10家,与2009年基本持平

其中,国际四大所承担了64家公司的内控审计,占实施内控审计公司总数的25%,数量和占比增加明显,说明大型优质公司的内控审计业务有向四大集中的趋势。国内所中,接受内控审计业务超过10家的会计师事务所分别为:立信23家、中瑞岳华17家、天健15家、大信12家、信永中和11家、京都天华11家、大华10家、天职国际10家、天健正信10家。

(二)审阅意见和审计意见各占一半

在所有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公司中,除去63家强制披露审计报告的公司,有90家公司自愿披露了内控审计报告,105家公司自愿披露了内控审阅(核)报告。根据审计理论,审计业务与审阅业务在鉴证业务目标、证据收集程序、所需证据的数量和质量、鉴证业务的风险、鉴证对象信息的可信性以及提出结论的方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简言之,审计业务是一种合理保证,而审阅业务是一种有限保证,前者的效力要远远高于后者。半数以上上市公司采用审阅意见,一方面表明公司及会计师在内控审计方面较为谨慎,不愿(或不能)出具更高层次的鉴证意见,另一方面表明公司对于内控审计的成本控制较严(审计由于其工作量大大高于审阅,因此其收费也较高)。

七、关于内控及内控报告披露的几点思考

(一)内控不是解决企业所有诚信问题的“灵丹妙药”

内控在帮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各类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内控也并非是解决企业所有诚信问题的“灵丹妙药”。安然事件以后,美国出台了萨班斯法案,强化了上市公司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这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误解,即单纯依靠内部控制就可以防范类似于安然之类的不诚信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很多人忽略了萨班斯法案中对于发生财务报告舞弊公司高管的严厉的责任追究机制,这种责任追究甚至严厉到天文数字的民事赔偿和追究刑事责任的高度。因此,内控只是构建企业诚信的一个环节,仅仅依靠内控也无法完全解决企业不诚信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构建,包括公司大股东、高管的责任追究机制、发生财务报告舞弊之后的民事赔偿机制、相关中介机构的责任追究机制等。而我们的企业也应该认识到,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一个便捷的融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企业可以低成本地获得其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迅速做优做强。但是如果企业不重视诚信问题,不尊重投资者,那么无论其是在A股市场、H股市场还是在美国市场,都最终会被市场和投资者所抛弃。在这个问题上,法制、观念和良知要比单纯内控层面的问题重要得多。

(二)需要进一步明确内控的“边界”与“内涵”

从披露内控报告的第一天起,企业内部控制的“边界”与“内涵”便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由于目前较为公认的对于内控的定义方式是一个间接而非直接的定义方式,造成了内控的具体内容与内控的目标休戚相关,而内控目标的不同又直接导致了内控具体内容的千差万别。仅就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而言,虽然业界对其基本内容并无太大争议,但具体到技术细节,仍存在理解上的分歧。如一般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具体边界究竟在哪里,不同行业、不同规模是否存在不同;如在2011年内控报告中,许多公司都将对关联交易的控制视为财报内控的一个方面,但关联交易究竟是一个内控问题还是更加偏向于公司治理的范畴仍有待讨论;又如内控中“期后事项”(财务报告的期后事项涉及到对于财务报告中会计估计的确认,因此其指向较为明确),也存在指向不够明确的问题等等。

(三)规范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披露仍然任重道远

向投资者提供一份相对准确的能反映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内控建设的出发点和首要目标。但是,每年都会有公司在年报披露完成之后需要发布补充或更正公告,而补充或更正的内容往往是最为基础的会计数据,如每股收益、业绩变动比例的计算出现差错等,甚至发生过将数量单位“元”误写为“万元”的低级错误,这说明仍有一定数量的上市公司在最基本的会计控制方面都存在不尽完善之处。

除此之外,另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是关于会计估计形成过程的披露,如银行业的“拨备覆盖率”这个会计估计就会对其最终报告的业绩“数字”产生重大影响。2007年开始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将“公允价值”列为会计的计量属性之一,这更进一步加大了会计估计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但从目前的披露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估计和公允价值确定的内部控制过程的披露几乎还处在空白状态,这就给投资者阅读和理解公司的财务报告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总体看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建设和披露仍然任重道远。

(四)建立和健全内控信息虚假披露的责任追究机制

信息披露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决策有用性,而这同样也是内控信息披露的出发点和归宿。内控对于企业而言,其作用在于服务于企业战略目标,有效控制风险,从而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但对于投资者而言,内控信息披露的意义首先在于告知投资者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企业财务报告相对可靠的程度、企业应对各类风险时存在的缺陷以及未来的改进措施,从而使得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做出相应的投资决策。因此,内控信息披露的核心在于对内控目标的风险揭示。遗憾的是,从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报告来看,真正做到充分揭示风险的公司寥寥无几,这直接导致了目前上市公司披露的内控报告信息含量不足、市场反映不佳的尴尬。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强制披露与自愿披露内控报告的公司本身质地较好,但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风险揭示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自报家丑”,因而公司不愿(或不能)进行如实披露。因此建立以交易所自律监管、证监会行政处罚和国家层面法律制度三者相结合的内控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就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以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内控信息披露主体付出成本,直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唯此,才能使内控报告的披露符合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的基本要求;才能发挥好资本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不出现“好人吃亏”、扭曲市场机制的情形;才能为实现包括内控指标在内的上市公司分类监管打好基础;才能使内控情况较好和如实披露内控情况的上市公司在再融资、并购重组审核等方面得以享受政策优惠成为可能;也才能使内控得以“物尽其用”,真正发挥其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内控报告的披露要求应与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与成熟度相协调

从历年内控报告的披露情况来看,总体上其所披露的内容可读性不强、信息含量不高、个性化不足、对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帮助较小。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既与上市公司自身有关,也与资本市场的整体状况紧密相连。从理论上讲,信息披露对于资本市场而言,一方面是解决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另一方面在于上市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向投资者传递自身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使得“好”的上市公司获得较低的融资成本,而这也是上市公司披露各类信息的内生动力。内控信息的披露也难逃俗臼,只有当资本市场能够给与内控较好的公司以“溢价”(当然首先要保证其所披露的内控信息真实准确),内控信息的披露才能从“要我披露”转化为“我要披露”。但显然,仅就目前而言,我国资本市场显然还不完全实现该功能。内控信息的披露,既有赖于上市公司本身的内控建设和诚信披露,又有赖于整个资本市场环境的改善,包括法律环境、投资者素质和市场监管的成熟度等。因此,内控信息的披露政策,应该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阶段,与投资者的成熟度相协调。重实际、不盲从,重鼓励、不强制,重效果、不求全。唯此,才能真正发挥内控应有的作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我国资本市场更快更好发展。

----此文为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年报专题小组徐明磊执笔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篇2

随着经济迅猛发展, 我国资本市场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逐渐意识到上市公司高质量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 比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度与公司价值存在正相关关系,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公司业绩的波动性。但是我国证券市场属于半强式有效市场, 公司与投资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现象比较严重, 众多实证研究表明我国仍有很多公司违规披露信息, 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评价刻不容缓。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1年建立上市公司诚信档案, 并基于及时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真实性和公平性6个方面对深交所所有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考评。本文通过对深交所诚信档案及其2012年自律监管工作报告进行分析,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违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并发性, 其中信息披露违规为主因。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加强上市公司内外部监管迫在眉睫, 这是加强证券市场建设的内在需求, 也是促进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本部分数据主要来源于深交所诚信档案中的信息披露考评、上市公司被处罚与处分记录以及2012年深交所自律监管工作报告中的纪律处分情况。

2.1 总体情况分析

根据自律监管报告可以发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 纪律处分总数变化小, 情形严重事件减少。2009-2012年年平均处分53次, 各年起伏甚小, 通报批评占比最大 (如图1所示) , 皆超过50%, 并且呈上升状态;公开谴责与资格禁止数量呈下降趋势, 甚至被资格禁止的公司在2010-2012年数量为0, 说明严重违规情形减少, 但三者俨然呈此消彼长之势。第二, 信息披露违规仍是上市公司违规的主因, 证券交易违规得到有效治理, 公司治理违规愈发严重。信息披露违规被处分次数最多, 共144次, 年平均36次, 各年信息披露违规占比也最大 (如图2所示) ;而证券交易违规在2009年至2011年连续增长之后在2012年有了很大改善, 可见相关规则办法的出台与完善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公司治理违规数量增多, 占比也呈上升趋势, 令人忧心。

深交所诚信档案的分析结果喜忧参半。第一, 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在显著提高。根据表1可知, 在深市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 其优良率也在不断上升, 但是处罚记录中一部分于2011年被评为优良的公司在2012年出现各种信息披露问题, 比如佛山照明和光华控股, 在2011年评级为B, 在2012年却由于关联交易披露不及时受到处分, 因此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监管仍然不能懈怠。第二, 深市上市公司违规行为具有并发性。信息披露与公司治理问题共存情况最普遍, 2012年被处分的公司中有将近30%是因为“关联方交易未审批未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证券交易违规也经常和信息披露同时成为被处罚的理由, 说明公司内外部监管仍然在一定程度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违规情况依旧严重, 如何解决信息披露问题是重中之重, 而对其他问题也应积极探索解决之道。

2.2 具体分析

在监管工作报告中, 信息披露违规分为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和不公平五大类。信息披露不及时为主因 (如图3所示) , 其次是信息披露不准确, 信息披露不完整数量增加, 信息披露不真实呈下降趋势并得到很大改善, 信息披露不公平已连续3年未发生。遵循重要性原则以下仅具体分析信息披露不及时、信息披露不准确和信息披露不完整情况。

2.2.1 信息披露不及时

信息披露及时性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应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向其他利益相关者披露相关信息, 主要是会计信息, 及时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一。在证券市场, 股市瞬息万变, 时间价值不可估量, 真实可靠的信息一旦时过境迁也会失去价值, 及时的信息对于决策者更加重要。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主要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对于定期报告的披露时间, 《证券法》有明确规定, 基本不存在及时性问题, 而临时报告及时性问题越来越严重。《证券法》第67条对临时性报告事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附则强调“及时, 是指自起算日起或者触及披露时点的两个交易日内”。从诚信档案可知, 及时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业绩预告、重大诉讼、实际控制人变化等一系列“坏消息”, 这些事件延迟至少两月甚至跨越好几个会计年度才被披露。2012年承德大路股份有限公司被处分的原因为严重影响2010年利润的资产购置与变卖事项延迟至2012年披露。

信息披露不及时危害颇多, 如恶化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原本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状况, 为内幕交易提供便利, 为热钱资金创造短线机会等, 这严重违反了证券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但是及时性问题在我国并未得到高度重视。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中《证券法》最具权威性, 但其第63条仅强调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并未提到及时性, 临时报告披露规定中也只是采用“立即”二字, 概念模糊, 尽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于及时性加以补充, 但影响力欠缺, 而且对违反信息披露及时性要求的行为惩罚力度也不够, 导致上市公司并不重视。

2.2.2 信息披露不准确

何谓准确性?《辞海》释义为“与实际或预期完全符合”。《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信息应当使用明确、贴切的语言和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文字, 内容应易于理解, 不得含有任何宣传、广告、恭维或者夸大等性质的词句, 不得有误导性陈述。”公司披露的信息主要可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

财务信息准确性主要表现在会计报表和业绩预测是否准确。在会计电算化和审计行业日益成熟的今天, 财务报表不准确情况渐少, 业绩预测不准确情况却屡屡发生。我国法律法规并没有强制要求上市公司公布预测信息, 没有统一的披露规则, 而业绩预测主观性强, 在利益驱动下公司往往高估利润, 低估损失。2012年多所公司由于业绩预告、业绩快报、业绩预告修正出现问题被深交所处分, 主要表现在预测的利润与净利润差距大, 甚至性质改变。例如领先科技于2012年1月31日披露2011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 预计全年盈利100万~150万元, 但是2012年3月17日披露的年度报告显示公司实际亏损104万元, 利润性质的转变足已对投资者决策造成影响。

非财务信息包括公司概况、高管简介、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分析报告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等, 主要分布在定期报告的附注部分和临时性公告中。非财务信息的纯文字特点利于上市公司进行文字操纵, 好消息按规定描述加以宣扬, 而坏消息用过于简单或者过于复杂的文字加以掩盖。附注是财务报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会计准则对其披露规则和方法并没有过多规定, 附注反而成为文字操纵的重灾区, 严重缺乏可理解性。而临时性公告也能误导投资者, 主要集中于供货框架协议等不确定事项, 2012年宇顺电子不准确的临时性公告让投资者损失惨重。

2.2.3 信息披露不完整

《股票上市规则》中指出, “完整, 是指上市公司及相关信息披露义务人披露的信息应当内容完整、文件齐备, 格式符合规定要求, 不得有重大遗漏。”历年信息披露不完整的数量一直较少, 在2011年甚至为0起, 但在2012年突增至5起, 将信息披露完整性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站在公司的立场, 完整地披露信息可能性不大。首先, 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 当信息披露的收益能弥补成本时, 公司才愿意披露更多信息;其次, 完整的信息容易泄露公司机密, 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最后, 有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特定信息的披露水平和质量总与特定的动机相关联, 影响公司利益和形象的“坏消息”基本不披露或者在报告中只有寥寥几笔, 而盈利、能提高公司形象事项则完整翔实。站在投资者角度, 他们是信息接受者, 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决策的基础, 投资者之间对信息的识别能力具有很大差异, 公司信息披露越详细, 他们对市场的掌握越精准, 越利于做出正确决策;相反, 不充分的信息容易导致决策失误, 当量变累积引起质变后, 投资者将对证券市场失去信心。因此,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完整性问题需兼顾公司利益与投资者利益。我国信息披露制度为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相结合, 但目前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质量不高, 自愿性部分必须严格控制。

3 结论与建议

理论界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的研究从1994年就已开始, 至今将近20载, 其间理论成果如恒河沙数, 但是所揭示的问题仍旧是以上所阐述的问题, 每年仍然有大量投资者被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误导, 如何解决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是一个难题。

总结大多数学者提出的改进建议, 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 从公司外部层面,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健全证券市场法制体系;其次加强监管和惩罚力度,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鉴证作用。第二, 从公司内部层面, 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提高内审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强化公司诚信教育。总之, 建议重点是加强公司内外部监管。

笔者认为, 有效的监管应该刚柔并济。首先, 加大惩罚力度, 尽管《证券法》中部分条款涉及罚款, 但实务中以批评情况居多, 罚款甚少, 必须改变“高高举起, 轻轻放下”的状况。其次, 实行激励政策,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利益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 但是目前基本未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其实无论何种改进措施最终必将回归到制度的改革, 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 一旦涉及制度层面的改革势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是各种利益之间的博弈。

摘要:尽管我国经济迅猛发展, 证券市场逐渐成熟, 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基于深交所诚信档案及其2012年自律监管报告, 认为信息披露违规是上市公司受到处罚的主要原因, 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现象尤为严重, 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深圳证券交易所,诚信档案

参考文献

[1]陈峥嵘, 潘妙丽.增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J].中国金融, 2012 (12) .

[2]郁玉环.深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结果的统计分析[J].会计之友, 2012 (12) .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篇3

关键字:风险信息披露,物流上市公司

一、研究背景

从1995年巴林银行(Baring’s Bank)倒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安然公司破产,中航油的巨亏,风险和风险管理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风险主要是指纯粹风险,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可能发生的损失、失败及伤害。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则不仅包括纯粹风险,更着眼于企业利用风险带来的盈利的机会风险。

公司风险的信息披露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葛家澍(2002)提出:“过去的财务报告主要反映企业经营、投资等行为带来的报酬,很少反映与报酬俱生的风险。高质量会计准则所要求的信息披露,应当涉及风险。” [1]郑明川等(2002)提出“会计报表使用者不仅关心反映过去事项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而且更为关注经营的过程及其引起的风险。” [2]邓传洲等(2003)提出:“由于公司面临的风险加剧,公司在年度报告中系统披露风险将有利于投资者决策。” [3] Philip M.和Philip J. (2006)对79家英国公司年报中的风险信息披露进行了实证研究。[4]

各国准则制订者已经认识到风险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德国通过立法强制企业披露风险信息,英国则通过颁布指导性文件鼓励企业自愿披露风险信息。[5]中国证监会在《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5年修订)》中要求公司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披露可能对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所有风险因素,包括宏观政策风险、市场或业务经营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等。[6]

二、物流企业的风险种类

根据我国物流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我国物流企业的风险主要包括几下几类:

宏观环境风险:物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与国民经济总量及其增速、经济结构密切相关,前述经济要素的变动必然会影响物流业的服务总量进而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市场竞争风险:国外同行业在服务质量和规模方面优于国内物流企业,国外资本进入中国物流市场将对国内物流企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服务等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一定的挑战。

投资、筹资风险:物流行业属于基础行业,投资所需资金数额巨大,因此物流企业面临着筹资和投资风险。

价格风险:运输市场价格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外经济周期、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势以及运输市场供求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运输价格的波动,直接影响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由于运输工具对燃料的依赖性,油料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

利率、汇率风险:利率变动会影响物流企业的筹资成本,而汇率变动会影响公司的收支以外币为主的物流企业。

运营风险:是指物流企业由于内部经营上的原因而导致的经营收益的不确定性。

安全风险:物流活动受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如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都可能对公司的正常经营和经济效益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1年制定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物流业归属于“交通运输、仓储业”,通过查阅“东方证券”网站上“交通运输、仓储业”每一个公司的“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筛选出以物流业务为主营业务的3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本文选择2005年12月31日的年度报告作为分析评价的依据,相关资料从巨潮资讯网站(http://www.coinfo.com.cn)获取。

2、指标选择

本文在对物流上市公司的风险信息披露进行分类时,将涉及到数字描述的风险定义为“定量风险”,将全部用文字描述的风险定义为“定性风险”;将可能给企业带来盈利机会的风险定义为“好消息”风险,将只能给企业带损失的风险定义为“坏消息”风险。

在评价公司的风险信息披露数量时,可以选择字数,句子数量和页数比例作为评价依据。考虑到字数的准确度高,客观性强,最具可比性,因此本文选择字数作为评价风险信息披露的衡量指标。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1、我国物流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的种类

表1对我国物流上市公司的风险披露的种类进行了描述。在31家物流上市公司中,有20家披露了风险,占65%;有11家未披露风险,占35%。在披露了风险的20家公司中,只有5家公司披露了定量风险,占25%;其余15家公司披露的全部是定性风险,占75%。定性风险信息披露远高于定量风险信息披露。14家公司披露的全部是“坏消息”风险,占70%;有6家公司披露了“好消息”风险,占30%。“坏消息”风险信息披露远高于“好消息”风险信息披露。有14家公司披露了宏观环境风险,12家公司披露了价格风险;11家公司披露了市场竞争风险,9家公司披露了投资筹资风险,6家公司披露了运营风险,4家公司披露了安全风险,3家公司披露了利率汇率风险。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物流上市公司风险披露的现状不容乐观。部分上市公司未遵循证监会规定,没有披露任何风险信息;对风险信息的披露主要是文字表述,定量的数据披露较少;对风险的理解主要局限于纯粹风险上,忽略了机会风险信息的披露;风险信息披露的内容主要关注的是企业外部风险,如宏观环境风险、价格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对企业内部风险信息,如运营风险和安全风险的披露较少。

2、我国物流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的数量

表2列示了我国物流上市公司披露的风险数量的统计数据。在物流上市公司年报中总计披露了10239个文字。除了风险管理对策(4757字)外,披露字数最多的三类风险分别是:宏观环境风险(2115字)、价格风险(970字)和市场竞争风险(806字);其余四类风险是运营风险(639字)、投资筹资风险(534字)、利率汇率风险(302字)和安全风险(116字)。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对面临的风险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披露,但是总体数量和质量均不高,不同企业的风险披露数量和种类的差别较大。企业对于企业外部风险的关注程度高于内部风险。

五、结论及建议

本文对我国物流上市公司风险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我们的分析结果表明:尽管我国物流上市公司大部分对风险进行了披露,但披露的风险内容不够完整,对风险的分类不够严密,风险信息缺乏可比性。披露的定性风险较多,定量风险较少;披露的纯粹风险较多,机会风险较少;披露的企业外部风险较多,企业内部风险较少。我国上市公司的风险披露亟待完善。目前上市公司风险披露的主要规范是中国证监会于2005年修订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虽然经过修订,但对风险的分类仍然不够严密,也不够全面。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建议由权威机构专门制订风险披露准则,使上市公司有章可循。该准则应该提供一个较为统一的内容格式,使企业之间风险信息可比;规范公司年度报告中需披露的风险内容以及风险的分类,指导上市公司在年度报告中全面、系统地披露风险,引导上市公司提供一体化的风险管理报告。从而有利于投资者理解企业风险内容及影响程度,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加强风险管理。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物资学院会计系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2(10).16-23.

[2]郑明川.徐翠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信息的VaR披露模式[J].会计研究.2002(7).49-53.

[3]邓传洲.李正.论非金融类公司年度报告中的风险信息披露[J].会计研究.2003(8).19-22. [4]Philip M. Linsley and Philip J. Shrives. Risk reporting: A study of risk disclosures in the annual reports of UK companies[J].The British Accounting Review.2006(38).387-404.

[5]Jerry Dickinson. 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ts Origins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J].The Geneva Papers on Risk and Insurance .2001(July).Vol.26.No.3.360-366.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篇4

摘要:年度报告是上市公司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信息披露形式,它传递着上市公司在整个会计年度内的全景信息,是投资人、债权人和监管机构等方面进行正确决策的基石所在。本文以部分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为样本,对现行年度报告披露准则的执行情况进行总体评价,以期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的进一步规范提供有力的证据。

一、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的演变过程回顾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自1994年发布以后曾先后经历了3次较大的修订,现行的准则修订于。回顾该准则的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对其制定意图、基本框架、披露内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执行准则的实际情况。以下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变迁过程的回顾,主要以披露内容和披露项目的改变为主线,对其变化路径及合理性予以分析。

1.重要提示。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无年度报告质量的披露→董事会对年度报告质量的承诺→增加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陈述。作为年度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重要提示,将其责任予以明确化。与此同时,由于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依赖于中介机构的评价、鉴证,强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进行正确评估,有效降低其投资风险。

2.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会计数据的披露量呈增长态势,而业务数据的披露则呈反向变动。就会计数据披露增加的项目来看,全部为损益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这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显著关心十分耦合;就业务数据的减少来看,主要是由于有关公司的经营情况将在董事会报告中专门反映的原因。

3.股本变动与股东情况介绍。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量呈递减趋势。将那些与其决策相关性较弱的信息免于披露,使信息使用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核心信息,从而有可能避免过度披露所造成的信息混淆和决策低效。但豁免披露股本变动情况却值得商榷,公司的股本大小、股权结构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之一,免于披露这些信息必然会增加现在的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决策成本。

4.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混合报告一辅助报告一专门报告。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凸现出证监会对于构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视。首先,将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以及监事会报告单独列示,使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厘清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各自职能,进而根据其相应职能,确定其报告范围。就董事会来讲,由于它掌握着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权,由其披露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重大环境和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以及经营计划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就监事会来讲,强调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要求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公司财务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资产收购或出售情况以及关联交易等发表独立意见,将监事会的工作置于投资者的监督之下,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勤勉机制。但我们认为豁免条款值得推敲,由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实现的必要程序。淡化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有可能造成监事会功能缺损甚至丧失。

5.重要事项。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内容和要求呈递增趋势,特别是对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主要是因为这些事项对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形成、利润预期、经营前景将会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对这些事项进行详细披露,尽可能改变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

6.财务会计报告。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其主要变化体现在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方面。从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择到统一规范,增强了会计报表附注的统一性、可读性;从披露报表项目到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提高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有用性。

7.披露时间。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主要变化在于19的准则修订,明确了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即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消除了1994年准则对报表编制时间与披露时间的模糊界定,克服了原准则的制度缺陷。

8.披露载体。在三次修订中,披露载体只发生过一次变化。在19的准则修订中,除了要求在由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年度报告以外,还必须在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登载公司年度报告。通过国际互联网披露年度报告,实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的创新。

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状况的`调查分析

截止月31日,我国境内上市公司数已达1088家,本文选择其中的10%为研究对象。我们从《中国证券报》元月至4月期间公布的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摘要中,随机抽样选择了108份报告为研究样本。

在108家公司中,所有公司均严格执行了年度报告准则关于年度报告摘要格式的规定,包括重要提示、公司简介、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股东情况介绍、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会计报告等法定披露项目。其中对于重要提示、公司简介以及股东大会简介的披露,所有公司都能严格按照准则的规定执行,而对于其他项目的披露在各公司间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情况如下:

1.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

表1 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会计数据:

1.列示本年度会计数据

(1)按要求列示11项本年度会计数据

(2)未全面列示本年度会计数据

・未列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未列示“补贴收入”

・未列示“营业利润”

・未列示“其他业务利润”

・未列示“投资收益”

2.提供截止报告期末前3年的主要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

3.列示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

4.列示利润表附表业务数据

1.列示公司的业务数据

2.未列示公司的业务数据

102

2

5

2

1

1

108

55

69

1

107

94.44

1.85

4.63

1.85

0.93

0.93

100

50.93

63.89

0.93

99.07

从表1可以看出,在会计数据披露方面,就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列示来看,绝大部分(94.4%)上市公司均严格按照年度报告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披露,只有极少部分(5.6%)上市公司未严格遵守规定;就股东权益变动情况的披露来看,则存在较大的差异:50.93%的上市公司给予了披露,而49.07%的上市公司则未作披露。这主要是由于中国证监会在年11月行文通知上市公司报告期内股东权益变动情况表“可不予披露”;另外,就利润表附表的披露来看,63.89%的上市公司按照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的相关规定进行列示,但依然有36.01%的上市公司未予披露。在业务数据披露方面,只有1家公司(0.93%)列示了公司的业务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年度报告准则对这方面的披露未做强制要求所致。股东权益变动情况和业务数据的披露情况表明,上市公司法定披露倾向明显,自愿披露动机不足。

2.股东情况介绍

从表2可知,在股东情况介绍方面,上市公司基本上均按要求进行披露。此外,从股本变动情况的列示来看,有30.56%的公司自愿披露了股份变动情况表,另有25.92%的公司通过会计报表附注形式提供了这一信息。这表明,过半数的上市公司对于股本变动的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表2 股东情况介绍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股本变动情况

1,列示股份变动情况表

2.未列示股份情况变动表,但会计报表附注中包含“股本”项目注释

股东情况介绍

按规定项目介绍股东情况

33

28

108

30.56

25.92

100

3.董事会报告

表3,显示,在董事会报告披露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许多上市公司未披露法定项目。其中39.81%的上市公司未提供分部信息,32.40%的上市公司未说明投资项目收益情况或预计收益,8.33%的上市公司未全面揭示公司财务状况变动原因;(2)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未披露自愿项目,85.18%的上市公司未提供定量预测信息。

表3 董事会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公司经营情况

1.仅按产品、行业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

2.仅按地区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

3.同时按产品、地区说明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

4.未提供分部信息

公司财务状况

1.说明公司财务状况及其变动原因

2.说明公司财务状况但未全面揭示变动原因

公司投资情况

1.说明投资项目收益情况或预计收益

2.未说明投资项目收益情况或预计收益

3.没有投资项目

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

1.进行定量预测

・仅预测产量

・仅预测收入

・仅预测产值

・同时预测收入、产量

・同时预测收入、利润

2.未进行定量预测

63

1

1

43

99

9

65

35

8

8

3

1

3

1

92

58.33

0.93

0.93

39.81

91.67

8.33

60.19

32.41

7.40

7.40

2.78

0.93

2.78

0.93

85.18

4.监事会报告

从表4可以看出,有27.78%的上市公司的监事会报告不够规范,未对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使投资者对于监事会职能的发挥产生质疑,无法对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作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有可能影响其投资决策的效率。

表4 监事会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1.监事会对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2.监事会未对有关事项发表独立意见

78

30

72.22

27.78

表5表明,上市公司对于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明显不足。从对购销商品、提供劳务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51家公司中,有48家(占94.12%)未严格遵循年度报告准则,主要表现在未对交易价格、结算方式、关联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以及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等重要信息进行披露;从对资产、股权转让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28家公司中,有19家(占67.86%)未按照准则要求进行披露,主要问题在于未对定价原则、资产的账面价值以及评估价格等信息进行披露;从对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事项等的披露情况来看,在发生该类交易的45家公司中,只有4家按照准则要求予以披露,多数企业未披露关联事项形成的原因以及对公司的影响等。

表5 重要关联交易事项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购销产品、提供劳务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

・严格按规定项目披露

・未披露交易价格

・披露占同类交易金额的比例

・未披露结算方式

・未披露定价原则

・未披露关联交易事项对公司利润的影响

・未披露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和持续性

资产、股权转让发生的重大关联交易

・严格按规定项目披露

・未披露定价原则

・未披露资产的账面价值

・未披露评估价格

・未披露结算方式

・未披露获得收益及其原因

公司与关联方存在债权、债务往来、担保事项

・严格按规定项目披露

・未披露形成原因

・未披露关联事项对公司的影响

无重大关联交易

51

3

36

21

42

6

38

43

28

9

14

16

13

3

4

45

4

20

41

29

47.22

2.78

33.33

19.44

38.89

5.56

35.18

39.81

25.93

8.33

12.96

14.81

12.04

2.78

3.70

41.67

3.70

18.52

37.96

26.85

6.财务会计报告

从表6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能够按照准则的要求披露财务会计报告,并且有多家公司在法定披露项目之外进行自愿披露。在被出具标准审计意见97家的上市公司中,有71家(占73.20%)提供了审计报告,有90家(占92.78%)提供了会计报表附注,显示上市公司在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面的主动性较强。

表6 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情况统计表

项目

公司数

比例(%)

标准审计意见

・披露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

・披露审计报告,未披露会计报表附注

・未披露审计报告,披露会计报表附注

・未披露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

非标准审计意见

・披露审计报告和会计报表附注

97

54

17

19

7

11

11

89.81

50

15.74

17.59

6.48

10.19

10.19

三、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状况评估

通过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我国股票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具有以下特征:

1.法定披露特征明显,自愿披露不足。从形式上看,几乎所有上市公司均能按照年度报告准则规定的项目对外披露年度报告;从内容来看,除财务会计报告、股本变动等个别项目以外,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仅囿于年度报告准则所要求的项目,而对于自愿披露项目则缺乏应有的关注。事实上,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是有关监管机构法定要求与上市公司管理层自愿选择双重作用的结果,缺乏来自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行为的有力支持,年度报告的信息含量一定会大打折扣,从而必然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

2.披露内容避重就轻,缺乏应有的公允性。虽然,年度报告披露是一门选择的艺术,但必须以公允中立为前提。而目前上市公司在公允披露方面的努力明显不够,集中表现为对重要项目披露不足。从上述调查资料可以看出,上市公司普遍对公司投资情况、新年度的业务发展计划、重要关联交易等与投资者决策有密切关系的信息披露语焉不详或完全未披露,从而降低了年度报告的可靠性。

3.披露时间滞后,缺乏及时性。虽然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能够在规定期限内披露对外披露年度报告,但分析发现,多数上市公司选择报告期限的后60天而非前60天对外披露年度报告,其中选择前30天披露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不足1%,选择前60天披露年度报告的上市公司不足20%,信息的滞后严重削弱了其决策的相关性。

四、简短结论与改进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上市公司在执行年度报告准则方面总体表现良好,但在以下方面仍有待改进:

1.将公司治理状况纳入年报披露的范围。随着年报披露准则的修改和完善,有关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披露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如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报告已从最初的混合报告、辅助报告发展成为专门报告。但这些报告仅限于对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工作和公司有关情况的一般说明,而未涉及对股东权利维护状况、中小股东权利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受保护状况等公司治理主要内容的披露。现有的披露内容难以使投资人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治理效率作出恰当的判断,这在根本上动摇了投资人对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可信度,从而使年度报告的决策有用性下降。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有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在年度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状况的信息。

2.减少年度报告披露准则中的可选择性条款,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年度报告披露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条款,增强了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有利于企业在一定范围内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但这种可选择性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上市公司信息的不可比,为投资者理解财务报告进而进行投资决策人为地设置了障碍,可见,减少年度报告披露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选择条款已属必要。

3.不断完善法定项目的披露。首先,应按产品、行业或地区按要求及时提供分部报表,进而,对于与投资者决策密切相关的信息,如定量的财务预测信息、股本变动情况、监事会的独立意见、重要的业务数据、股东权益变动情况、主要的会计报表附注等,应作为法定披露项目予以规范。同时,应处理好年度报告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问题,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构造一个内在统一的制度体系。

4.加强自愿性项目的披露。年度报告披露准则通常只规定最低的披露要求,这些最低的披露要求构成了上市公司法定披露的内容。然而,要作到充分披露,就有必要增加自愿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有助于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认识,从而提高公司财务报告的可信度,能使公司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然而,过度披露则可能会使公司的竞争力受到损害。所以,在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时,管理者既要做到向投资者释放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应注意对事关企业竞争力的信息予以保护。

参考文献

[1]中国证监会.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2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1994年1月10日,年12月17日,12月10日,年12月8日。

[2]吴联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41―48。

[3]林志毅等.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现状、问题及对策.见:张金良等编,证券市场财务与会计问题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41―80。

[4]Beaver.薛云奎主译.Financial Reporting:An Accounting Revolution.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Special Committee On Financial Reporting.Improving Business Reporting-Acustomer Focus,Meeting the Information Needs Of Investors and Creditors.New York,NY:AICPA.1994.

20221231--年度报告披露登记表--上交所 篇5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411号)、中央编办《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央编办发[2005]15号)的规定和省编办<<关于做好全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及有关工作的通知>>(皖编办[2007]267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年度报告时间:2008年3月1日――2008年3月31日(各事业单位具体年度报告时间见附件1)。

二、年度报告对象: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有效期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以前的事业单位法人。

三、年度报告受理地点:2007年度报告受理地点为县人事局(地点:县政府二楼A205,联系人:吴婴,联系电话:0565-6310744)。

四、事业单位提交的年度报告内容和登记管理机关审查的内容:

1、是否遵守国家法律规范和有关政策;

2、机构编制执行情况;

3、实际使用的名称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包括使用的印章、标牌与核准登记的名称是否一致,有无擅自增加名称的行为;

4、实际的住所与核准登记的住所是否同一地址;

5、是否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无超出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行为。宗旨和业务范围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是否有法律、法规等相关依据;

6、事业单位登记的法定代表人与实际的负责人是否一致;

7、开办资金有无大幅变化,是否继续具备承担与宗旨和业务范围相适应的民事责任能力(开办资金比登记的资金数额增加或减少超过20%的,应当申请变更登记);

8、有关资质认可或许可是否继续有效;

9、接受捐赠、资助及使用情况是否符合《条例》和其他有关规定;

10、自核准登记后是否超过一年未开展业务活动或自行停止业务活动一年以上;

11、有无抽逃、转移开办资金的行为;

12、有无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的行为;

13、依法纳税情况;

14、违约和社会投诉现象;

15、涉及诉讼情况;

16、受奖惩和有关评估情况;

17、营利性事业单位是否有国家公务员兼职的情况;

18、其他需要报告和审查的事项。

五、事业单位年度报告须提交以下材料:

1、《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一式三份)(到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领取,也可在无为人事人才网上“服务项目”栏目里自行下载);

2、《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原件;

3、资质认可和执业许可证书复印件;

4、2007年度经县会计核算中心或经事业单位财务主管部门盖章证明的资产负债表(或利润及利润分配表)、损益表(或收入支出决算表);

5、税务登记证和本年度(12月份或本年度最后一次)纳税交款书复印件;

6、《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涉及行政许可事项内容的,须提交《行政许可事项登记表》(见附件3);在设立登记或去年年检时已提交此表的,可不再提交,但要在《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备注栏说明;

7、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情况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六、年度报告工作程序:

1、事业单位按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全面地自查,对本单位一年来的运行状况作出简要总结,纠正违规行为,在此基础上向主管部门提交《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填写说明已经上传无为人事人才网上,各事业单位可自行登陆http:// 网站,在“服务项目”栏目中查找。

2、主管部门对所属事业单位本年度活动情况和提交的年度报告书进行严格审查,签署意见后,报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较多的主管部门,应集中报送年度报告材料。

3、《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宗旨和业务范围”涉及行政许可事项的,登记管理机关可根据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意见,对表述不规范或无法律、法规等依据的,应按程序先办理变更登记,再受理年度报告事宜。

4、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对年度报告书和有关附件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

(1)对年度报告审查合格的事业单位,在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上加贴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印制的年度报告合格标记,有效期延至2009年3月31日。

(2)年度报告审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由登记管理机关根据《条例》第十九条的有关规定,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副本)及印章。

(3)对于未按规定及时报送年度报告的事业单位,在下达催办通知书后无正当理由仍不办理,登记管理机关将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七十条第三款规定,依法予以撤销登记并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及单位印章的处罚。

七、事业单位免检工作:

根据省编办《关于确定免于年检事业单位法人的通知》(皖编办[2007]3号)文件规定,县房地产交易管理处、县领导干部任期经

济责任审计局、县扶贫办、县人才服务中心、县环卫处、县价格认证中心、县拆迁办、县水利排灌总站、无为二中、白茆中心卫生院10个单位被评为2006年至2008年免检事业单位,请于3月31日携带法人证书正、副本到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窗口直接加贴年检标识。免检单位法人证书的有效期延至2009年3月31日。在免检期内,对免检事业单位法人实行动态管理,凡经查实有违纪违法行为的,将按照《条例》予以处罚,并撤销免检称号。

八、法律责任

已经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事业单位满一年后必须参加一年一度的年检,逾期不按规定进行年检的,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将丧失法律效力,其从事的一切活动均为非法活动,涉及到的法律责任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承担。

九、其他有关要求

1、编委批准新设立的事业单位、撤销的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完成的事业单位请按有关规定办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和注销登记手续。

各乡镇政府、各部门一定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条例》和《决定》,按照本通知要求,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2007年度报告工作。

附件:

1、无为县事业单位法人2007年度年检时间安排表

2、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上一篇:环保工作会议议程下一篇:红卫农场2018教师招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