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共11篇)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1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濮阳市第八中学
朱丽红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
2、学会细致观察事物和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的方法。
3、体会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自会品出生活的多彩,自会发现写作素材的丰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采一片叶子,事情很小,但体现了一个同学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叶子引发我的第一个思考。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节《叶子的观察与思考》的习作练习。
二、请你思考
1、请出示带来的树叶,进行观察、思考,并说一说:你是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采这片叶子?
这片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
2、出示课件:实物图片及例文借鉴:
(1)出示一片梧桐叶子,生观察,并出示例文:
这是一片不完整的法桐叶,它已经碎掉了一个角。在路边拾起它时,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
生读一读。(2)出示一片柳树叶子,生观察,引导学生:你可能会想什么?并出示例文,生读一读。
(3)出示一片枫叶,及例文,生读一读。
这一面还很苍白,霜痕犹存,脚印斑斑。它一定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苦难;它也一定骄傲过,茁壮过。它老了,安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是一片沧桑的树叶,就像人的一生,我敬重它。
三、细心观察,品味叶子
1、说说你的叶子的形状色彩,要求:仔细看一看你的叶子的形 状、颜色等,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如(出示课件):叶子的叶脉很清晰,就像网一样密密交织着; 叶子就是通过这些叶脉、枝干、根从大地汲取营养的。它那么绿,犹如一个小小的水库,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叶子,这正是它四季长青的原因。
2、请调动你的嗅觉,好好闻一闻,说说你能闻到什么气味?要求:要鼓励展开想象,与其他的味道等进行比较,并想想它为什么会这么香。
3、侧耳倾听、讲讲声音:请听听叶的声音,放飞你们的想象。(1)叶子在不同的地方,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如在马路旁能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喧闹声;在校园里能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欢笑声;在公园能听到小朋友的叫声、老年人的赞美声等。
(2)叶子能听到的不仅仅是欢快的、美妙的,还有凄惨、悲痛的声音。如在马路边的叶子因为被小朋友折了树枝而哭泣;在校园里的小草因为被小朋友们踩伤而哭泣等等。
4、细细品尝、议议味道
尝一尝它的味道,品一品叶的生活
四、范文引路
1、阅读补充文章《蚂蚁》,思考:哪些段落是作者观察的内容?
哪些是作者思考的内容?
2、总结:其实,作文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景一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思考,我们自会品出生活的五彩缤纷,会发现可以摄入作文的东西原来很多。
3、出示学生作品,生阅读。
秋天的树叶
在我眼里,秋天是大地和树叶聚会的节日。它们有的翩翩起舞,投向大地的怀抱,有的则漫天遨游,开始着自己惊险的航行。
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公园边是一个天然湖泊,园内有几盆独自开放的小花和好多棵大树。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时,一片小巧的树叶从天而降,我连忙上前,伸出双手,接住了这可爱的小东西。我对着几棵大树的叶子做比较,想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可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我似乎失去了信心,这也许是个“孤儿”吧。我捧起这片可怜的叶子,仔细地端详着它,看上去像一把小扇子,有点儿像银杏叶,却不是。它还有一件很漂亮的大衣,你瞧,它红中透着黄,黄中透着红,仿佛穿着一件毛衣,好看极了!摸上去还滑滑的、凉丝丝的,好像连小蚂蚁都可以在上面滑冰。这是„„我闻到一股幽香,这是什么?我感到奇怪。
难道这香味是叶子散发的吗?我不敢相信我手中的叶子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可又不由自主地把它凑到鼻子跟前,天哪,真的是它!一片叶子竟也能散发出这么迷人的幽香,我感到惊讶不已。可这么香,难道„„
我一边想,一边向湖边的小树走去,太棒了!我帮它找到了“家”了!我高兴极了,可想到这可爱的小东西就要离我而去,又显得有些舍不得。可没办法,我知道它也需要“家”呀,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在树杈中,虽然它已枯黄了,但至少它还能感到家的温暖。
我想:人们常常赞颂花的美丽,树的高大挺拔,小草的无私奉献,却从未看到叶子的魅力,可在我的心中,叶子也一样是最美的。
我爱树叶,更爱秋天的树叶。
五、习作
以树叶为写作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学生作品一:
枫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贺颖
咦,远处那一大片红橙橙的是什么呀?我仔细一看才知是一棵棵枫树。瞧,那树里有红色的枫叶,黄色的枫叶,简直就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精灵在黄色的海洋里快乐的玩耍;又像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挂在树上左右摇摆。
我走进枫树,只见满地都是红色和黄色的枫叶。我捡起一片红枫,比了比,比我的手掌要小一些,但颜色却很浓,红的像火一样。枫叶的形状像手掌一样,每一个”指头”上都有一根叶脉,直直的,有点突出。就像我们手上的纹路一样。
看着满地的枫叶,我情不自禁的躺了下去。“咔嚓”一声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原来是干枯的叶子发出的声音啊!不过,也挺舒服的。
我捡起一片枫叶,夹在书里。后来,这枫叶成了一片”枫书签”。尽管秋天会离去,但我留下了秋天——枫叶;虽然我保不住秋天,但我有一个秋天的回忆——枫叶。
学生作品二:
一片梧桐树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袁亦心
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一片梧桐树叶轻轻地飘到我的跟前,我爱怜地把它放在手中,仔细地观察起来。
阳光下,梧桐树叶显得格外扎眼,它是手掌形的,墨绿色的,像一只只绿色的大手在为人们指路。微风一吹,那“沙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梧桐树叶轻轻摇曳着它那娇小的身体,在枝头上翩翩起舞,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它有时也似一个坚强的卫士,在枝头上昂首挺立,不畏风吹雨打,让人心中受到一阵震撼。
阳光下的梧桐树叶是坚强的,而雨后的梧桐树叶则是柔美的。在雨后,梧桐树叶显得那么青翠可爱。它就像洗了一场温水浴似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那墨绿的叶子在风雨中跳起了舞蹈,仿佛为自己这一身打扮高兴呢?有些叶子蜷缩在一起,就像小姑娘蓬松的裙儿,在雨后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有的叶子上还滚动着几颗水珠,远远望去,好像是绿翡翠上几颗晶莹的珍珠,真是美妙绝伦啊!
我喜欢梧桐树叶。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2
一、语文阅读课对教师的阅读能力是个极大的考验
从阅读教学课堂上看, 许多教学问题虽然各不相同, 但是问题的根源往往不是教师的教学技术, 而是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发现以下两个问题比较突出:
1. 教师与教科书对话的能力有待加强。
例一:可以什么也不想
听《一次成功的实验》课, 我记下一个再小不过的教学片段:
师:当教育家喊“一……二……”时, 小女孩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生:要按顺序逃生。
生:要沉着冷静。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 教师的用意很单纯也很明显, 想要透过这样的想象, 突出小女孩的一些优点, 比如, 先人后己, 沉着冷静。但这样的理解与后面的“不假思索”显然是相悖的———当教育家问小女孩为什么这样做时, 她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 应该让别人先出去。”
我很自然地联想到了《穷人》一课, 那里面也有类似的情景。桑娜把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去后, 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她的心跳得很厉害, 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也是不假思索!所以你会觉得桑娜了不起, 你会觉得桑娜的行为很感人。所以, 如果非要让小女孩在几秒钟时间想那么多的事情, 不是凸显了小女孩的优点, 而是把一个真实的孩子变假了, 这是得不偿失的。
“可以什么也不想”, 无论是故事里的人还是现实里的人,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有时候实在不需要问“想什么”, 不想什么却做出了什么, 这样的“本色”, 才是真境界, 才是高境界!
例二:小到一个词语一个句式的运用
《画家和牧童》一课中有这样的句子:“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读到这一句的时候, 教师问:“谁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一句话?”
“我一会儿唱歌, 一会儿跳舞。”
“我一会儿做作业, 一会儿吃东西。”
都是寻常听过的, 没有什么新奇的, 教师还在找学生造句, “神回答”就在这时出现了:“我一会儿拉屎, 一会儿尿尿。”一个小男孩大大方方地说。
全场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上课的老师也笑了, 说:“你吃坏肚子了吧?”
为什么要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呢?仅仅是因为教材的课后思考题中有这样的提示, 就要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不折不扣地执行吗?
“一会儿……一会儿……”表达的是什么呢?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 一会儿轻笔细描, 很快就画成了。”表达的是画家画得娴熟———那样轻松, 那样优雅。
“一群大雁往南飞, 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表达的是大雁飞行的姿态———那样整齐, 那样自由。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一会儿攀着铁链上, 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 像小猴子一样……”表达的是女孩登山的艰难———那样用力, 那样坚持。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 一会儿红彤彤的, 一会儿金灿灿的, 一会儿半紫半黄, 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表达的是火烧云颜色的变化———那样迅速, 那样丰富。
这才是“一会儿……一会儿……”的真意。回过头来再看看小学生的造句, 个个都可算“神回答”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呢?我以为, 一是教师不解句子的真正意思, 二是机械地让学生模仿练习, 学生就只有不着边际地造句了。
致力于语言文字的运用, 小到学习一个词、一个句子, 教学中也应仔细推敲。
例三:让我们肝肠寸断地读读这一句
教师在解读文本过程中, 不仅存在解读过浅的现象, 还有一种现象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那就是过度解读。
过度解读表现出两种趋势, 一是把教材之外的许多内容纳入到课堂之中, 一厢情愿地让它们来帮助解读文本, 教材的位置越来越小;二是对教材内容过度发挥, 任意改动, 使教材面目全非。比如上《伯牙绝弦》一课时, 教师抓住“子期死,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乃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一句, 让学生体会伯牙面对子期的离世, 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说他肝肠寸断, 说他悲痛欲绝, 说他痛不欲生。教师说:“让我们‘肝肠寸断’地读读这一句!”这一句本是作者作为第三者的描述, 他可能有些感慨, 甚至叹息, 但绝不是肝肠寸断。我们读的是作者的话, 不是伯牙的话, 任伯牙如何肝肠寸断, 在这里也无从抒发。
类似这样的角色偷换现象比比皆是, 读者和作者不分, 读者和主角不分, 作者和主角不分, 随着需要任意更换, 不仅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更体现出教师的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2. 教师的朗读能力 (语感) 困扰着教学。
例一:关键词对阅读深度的影响
《陶罐和铁罐》一文中有一句话, 是铁罐对陶罐说的———“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学生读的时候, 强调一个“敢”字———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教师读的时候, 强调一个“碰”字———你敢碰我吗, 陶罐子?
铁罐到底是在考验陶罐的胆量勇气, 还是在考验陶罐的行动能力?该怎么样定义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呢?在这种情况下, 其实不需要语感有多么强, 联系上下文我们自然就会发现, 铁罐和陶罐始终是围绕着“敢”和“不敢”在对话的。显而易见, 学生朗读时把重音落脚在“敢”上, 是符合作者的意思的。
什么是关键词?单独看, “敢”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词, 但在本课里, 它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关键词。为什么?因为它足以影响文章的阅读深度。一个词, 当它处于可动全身的“一发”位置时, 它的重要性和关键性就凸现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 我们才在教学中, 让学生来寻找关键词, 以培养、训练他们的语感, 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认为, 透过一个关键词, 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阅读素养。
例二:感情从哪里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一以贯之的目标。问题是, 如何体现朗读的梯度?如果说, 低年级学生朗读课文要靠标点、提示语的帮助, 才能读出应有的表情和语气, 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 就应该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间, 留意特别的用词、特别的语句、特别的段落, 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和弥漫在文中的情绪以及心境。比如回忆性文章《唯一的听众》, 就不能满足于读出作者小时候学习拉小提琴时的心情, 还要体会“唯一”里面饱含的韵味, 读出心里对“唯一的听众”———老教授的敬爱、钦佩、感恩, 对那一段时光的感动和怀念。唯其如此, 才可能真正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看似简单的目标。
二、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甚微
1. 阅读教学在得意方面用力过猛。
我们知道,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 但远远不是全部。就阅读理解能力而言, 大体有四个方面:关注并提取信息的能力、直接推理的能力、认识并整合观点的能力、判断与评价的能力。我们的阅读教学, 在前两点用力过多, 并且朝着理解文章思想意义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比如, 一位教师教《鱼游到了纸上》, 让学生默读课文, 画出青年看鱼、画鱼的句子, 并思考“鱼是怎样游到心里的”。“鱼游到了心里”和“鱼游到了纸上”是什么关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理解了青年的专心和勤奋, 理解了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课后研讨交流时这位教师说:“其实, 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已经理解了两者的关系。”我问:“既然如此, 学生理解了的东西为什么还要教呢?”这位教师无言以对, 陷入了迷惘。
2. 教师对教学目标少有清醒的认识。
这一问题表现在:教学内容经不起推敲;教学环节多, 实效少;教师盲目模仿名师, 不去思考教学设计背后的理念;只有课文教学, 没有语文教育。
比如, 一位教师上《生命
生命》, 为了让学生体会飞蛾求生的欲望, 她扮演捉住飞蛾的作者, 然后说:“假如你是飞蛾, 你会怎样乞求我放了你?”
一生说:“放了我吧, 我要回家吃饭呢!”教师的手不见松动。
一生说:“放了我吧, 爸爸妈妈等着我回家呢!”教师的手捏得更紧了。
一生说:“放了我吧, 我还没有结婚呢!”教师没想到学生能说出这样惊世骇俗的话, 惊讶得张开了嘴, 手也一下子放开了。因为没有结婚, 小飞蛾得以逃生。
王荣生说, “好课”的最低标准: (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意识, 即知道自己想教什么、在教什么, 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 (2) 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沈大安说, 我们面对的是6耀12岁的儿童, 一个班有数十位学生, 一节课只有40分钟, 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一节课里都有收获, 一节课究竟能教多少内容?我们必须务实地对待。按照这两个语文专家的标准考量, 这样的语文课得不了及格分。
思考与启示
一、语文教师要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有两件事情我们要坚持做, 一是多读书多动笔。以读书写作涵养自己, 不仅能切身体会学生读写的甘苦, 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二是要对教学中的一般做法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而不是那个词语?为什么要让学生质疑问难?为什么阅读中要体会表达的方法?为什么要强调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教法学法?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什么要板书?……问得深入, 问得经常, 对语文教学才可能有清晰的答案。
二、要尽量摆脱人文单元主题对教学的束缚。以主题为单元是语文教材编排的显著特点。有些单元主题突出了语文要素, 但更多的单元有明确的人文主题, 如关爱、热爱生命、友情、环保、自然等。如果受人文主题的束缚, 教学常常就会屏蔽了对课文内涵的真正体会, 语文味道就淡了。
三、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 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目前常见的问题是:话题空泛, 无话可说 (你想对伊伊说什么) ;布置作业, 无法落实 (回去后写伊伊) ;只关注内容, 不关注形式;时间短, 任务重, 效果差 (5分钟练笔) ;年段目标不突出, 缺少梯度。那么, 怎样加强语言文字的练习运用呢?一是要立足文本, 推敲读写的结合点。读写训练不仅要立足文本, 更要真正读懂教材, 从学生的认知出发选择合适的路径, 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二是要围绕主题, 着力研究“表达”的课文。让学生想一想, 说一说, 写一写, 通过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进一步感受作者表达的过程。三是不止于常规的“小练笔”, 要多培养学生的“段感”和“篇感”。四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写好, 这看似简单, 但也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四、要力求打破教学模式化, 一课一得或一课两得。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拖堂不下课, 因为难以割舍的环节和内容太多。面面俱到, 面面不到。每一篇课文的教学要有所侧重, 比如侧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 侧重从读学写、指向写作的阅读……正如沈大安老师说的, “不同的设计, 共同的追求:求真务实, 删繁就简, 优化整合, 发展创新”, 这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
五、语文课, 不光要有听、说、读、写, 还要有一定深度和强度的“思”。
对学生提的问题, 教师要善于梳理抓“主问题”;教师提的问题, 一定要有思维的价值;随文说写, 一定要给学生凝神思考、梳理语言的时间。
六、课内阅读, 一定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3
课件出示喜羊羊的图片
师:这是谁呀!他想带小朋友们去羊村去参观游玩,大家愿意吗?
那我们一起出发吧。(播放喜羊羊动画音乐)
课件出示羊村大门。(大门上写着一些加法算式,解答问题进入大门)
1+3+44+4+42+6+85+5+5+58+1+52+2+2+2+2
(1)口算出结果。
(2)观察这些加法算式。
谈话:观察这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你能把这些算式分成两类吗?
跟同桌的小朋友一起商量。
根据学生回答把算式分为两类:
1+3+42+6+88+1+5
4+4+45+5+5+52+2+2+2+2
师:你是怎样分的?
(上边一组加数不相同,下边一组加数都相同。)
师:我们来看下边的这组算式,每道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什么?
有几个相同的加数?
拓展举例:你能再说一些这样的加法算式,并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吗?
同桌互说,集体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说的在黑板上。
[意图说明:可爱的喜羊羊,熟悉的动画歌曲,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二、感知“几个几”
出示羊村游戏场。
1、观察感知。
(1)师:游戏场里有哪些动物?
(2)提问:兔一共有几只?小鸡呢?你是怎么数的?
(3)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引导学生一起从图上数出3个2和4个3;
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板书:2+2+2=63+3+3+3=12)
2、观察比较,再次感知。
(1)请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概括“都是几个相同的数在相加”。
(2)用“几个几相加”表述。
启发提问:你能用几个几相加得几这样的说法来说一说每个算式吗?
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课件播放喜羊羊:
(这两个算式里的加数都是相同的,每个算式都表示几个几相加的和)
[意图说明:“几个几”相加是乘法的生长点,学习乘法需从认识“几个几”相加入手。设计了对连加算式分类的活动,引导学生把“几个几”相加的连加算式从一组加法算式中分离出来,有利于学生感知乘法的实质。]
3、在操作中加深认识。
美羊羊来游戏:
(1)按要求摆方块。
要求1:每堆摆2个,摆4堆。
提问:摆了几个2?求一共摆了几个方块,用加法怎样列式?
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要求2:每堆摆4个,摆2堆。
提问:每堆摆了几个,摆了几堆?可以怎样列式?也就是几个几相加?
(2)同桌互动。
要求:请同桌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小朋友说要求,另一个小朋友按要求摆方块。再互相说一说,你们摆了几个几。
4、教学“试一试”。
动画:大灰狼拦住去路。(挑战我成功,才能离开)
出示花片图(每行5个,3行)。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花片?怎样列式?(学生自主列式)
交流:你是怎样看图的?是几个几相加?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5+53+3+3+3+3。
提问:两个算式的得数一样吗?为什么?
[意图说明:通过观察归纳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的特点,用方块摆出几个几的操作,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几个几”相加的算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重的活动中,清楚的认识“几个几”相加,逐步建构乘法概念。]
二、在问题解决中初步认识乘法
1、创设情境,引入乘法。
师:羊村的小羊们喜爱学习,我们一起去学习中心看下吧。
提问:学习中心有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谈话:请小朋友先列式算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再说一说是几个几相加。
(板书:2+2+2+2=8)
提问:(将电脑增加到6个2)
现在是几个几相加,你能很快地写出加法算式吗?
(将电脑增加到10个2)现在呢?
谈话:随着电脑数量的增加,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加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太麻烦了)
师:不要着急,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
(揭示课题:认识乘法)
2、教学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像这样(2+2+2+2=8)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4×2,也可以写成2×4
(板书:4×2或2×4),4×2读作“4乘2”
(板书:读作4乘2)。
提问:那么2×4可以怎样读呢?谁来试一试?
(板书:读作2乘4)
讲解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3、读写乘法算式,体会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提问:6个2相加,用乘法算怎样写算式呢?
10个2呢?能分别说出“6×2”和“2×10”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求“几个几”相加的和,列乘法算式你们感觉怎样?
(列乘法算式比较方便)
4、教学“试一试”。
先独立完成,再评讲校对,并让学生说,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5、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读一读算式,再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意图说明: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生认识乘法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虽然不揭示乘法概念,但在强烈对比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加法算“太麻烦”,用乘法算“简便”,感悟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对乘法基础知识的认识,用整体介绍、比较强化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乘法算式的结构。]
三、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拍手游戏。
要求:先让学生听老师拍手,说出是几个几,并列出乘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个同学拍手,另一个同学说乘法算式。
2、画图比赛。
画△:每份画2个,画3份。
提问:你是怎么画的?画了几个几?一共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画○:每份画3个,画4份。
提问:一个画了几个○?怎样列乘法算式?
3、改写算式。
出示课开始时让学生分类的连加算式。
提问:下面的算式中,哪些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试一试。
学生练习后,提问:为什么有的加法算式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呢?
4、出示羊村玩具汽车装配厂。
提问:一辆车有几个轮子?3辆呢?怎样列式?5辆呢?20辆呢?
为什么不用加法算式来表示?
[意图说明:谈祥柏先生说过:“书本不如故事,故事不如戏法。”通过游戏,再现知识的情境,让学生在算一算、练一练、说一说的过程中,不断的巩固乘法的知识,并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练习的形式活泼多样,题材更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课堂教学更有趣、有序、有效。]
四、课堂总结
师:在羊村,我们学习了不少本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可以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请小朋友们课后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给大家听。
教学设计《秋天的叶子》 篇4
滨河路小学 崔卫红
一、学习领域:综合〃探索
二、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独立完成贴画和运用拓印的方法完成作品;
2.训练学生对自然形状的概括和组合处理能力;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利用树叶独立完成动物的贴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动物身体各个部分的特点,选择形状合适的树叶。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树叶、卡纸、双面胶、剪刀、铅笔、彩笔、吸铁石
2.学生准备:树叶、彩纸、铅笔、彩笔、剪刀、固体胶、透明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组有关秋天的树木的图片。师:图片欣赏完了,同学们都看出来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了吗?
生:秋天。
(2)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组动物的图片。
师: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所以今天在这座美丽的森林里,要举行一个盛大的聚会来庆祝丰收,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都有谁来参加这个聚会。
生:有机灵的小老鼠、聪明的猫头鹰、美丽的孔雀、憨厚的毛驴、会说话的鹦鹉、笨重的大象、欢快的小青蛙、还有万兽之王狮子。
师:看完这些小动物,同学们都看出来它们是用什么拼出来的吗?生:树叶。
师:课下你们已经收集了很多的树叶,你们都观察了这些树叶吗?生:观察了。
师:那请同学们举手来告诉我,你们收集的叶子都有一些什么形状和颜色?生:......2.教师演示
教师在投影仪上投影一边和学生对话一边制作蝴蝶的树叶粘贴画:(将制作步骤和制作思想用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蝴蝶的翅膀要用什么形状的叶子呢?生:椭圆形。师:那蝴蝶有几个翅膀呢?生:四个。师:所以我要找出四个形状和颜色都差不多的叶子。(边说边找)......找好了。师:蝴蝶的肚子是什么形状的呢?生:长长的。师:那我就要找一个又细又长的叶子。(边说边找)......找好了。
师:那蝴蝶的眼睛是什么形状呢?生:圆的。师:又圆又小的叶子很难找,所以这个时候我就要用到剪刀了,剪出两个圆圆的、小小的眼睛。(边说边剪)......剪好了。
师:最后这只蝴蝶就差两个触角了,触角就用树叶上带着的梗就可以了,把梗从树叶上剪下来。(边说边剪)......师:这样,我需要的叶子就找好了,现在我把这些树叶的背面都贴上双面胶,然后把它贴到纸上。(边说边贴)......师:好,一只美丽的蝴蝶就完成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幅画,上面只有一朵花和一只蝴蝶,单调吗?生:单调。师:所以我们还可以给它加上一些装饰物,比如说小草,找一些小一点的叶子贴在纸的下面就可以充当小草了。(边说边贴)......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制作这幅树叶贴画的所有的步骤,第一步:要想好你要拼的动物是什么;
第二步:想想这个动物是由那几个部分组成的; 第三步:要找出需要的叶子;
第四步:先把树叶在白纸上摆好,再用固体胶把叶子粘在白纸上;
第五步:添加一些点缀的装饰物。在这五个步骤当中,老师要强调的是第三个找树叶的步骤,在这一步同学们一定要记住,只有动物身上细小的部分可以用剪刀剪,其他部分一定要用完整的树叶,否则的话就破坏了树叶本身的美,同学们记住了吗?生:记住了。)
3.学生分组创作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树叶拼成一幅动物的贴画。4.学生作品展示
每组派出一个代表带着完成的树叶贴画,在讲台上站成一排,展示给大家欣赏。
5.评价学生作品
老师按顺序讲评每一组的树叶贴画。
6、总结提升
各种各样的叶子教学设计 篇5
一、活动背景:春天到来,枝条上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夏天到了,蜕去了稚嫩的叶子,越发郁郁葱葱起来;秋天来了,叶子黄了,从树上翩翩地落下来,静静等候着冬的来临。生活中,叶——无处不在。“为什么每片叶子的形状都不一样呢?”“为什么有的叶子会变黄了呢?”握着手中墨绿的叶片,望着飘零的枯叶,孩子们常会好奇地问。被成人忽略的树叶,在孩子们的世界中却映出了情趣,也映出了一些困惑。以“叶趣”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有充分的机会亲近自然,触摸自然,享受快乐,获得知识。
二、活动对象:一年级学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几种常见的叶子,能分辨出它们的形状。
2、知道各种叶子的特点用途及变化。
3、会用几种叶子拼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以激发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各种叶子的形状及随季节变化的特点。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各种叶子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读小诗
当叶子星星点点出现在枝头的时候,它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三)、认识各种叶子
1、出示各种叶子
(1)说说自己收集的是什么树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2)用“---------的叶子像---------”练习说话
2、互相欣赏各自带来的叶子
3、说一说:
(1)这些美丽的叶子在不同的季节里,颜色一样吗?
有许多植物的叶子,到了秋天就会变色,并慢慢落掉,说出这些植物的名字,再画一画。(2)还有一些植物,它们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说出这些植物的名字,再画一画。
(四)、巧手制作坊
1、方法:
(1)把卡纸上的两张个圆盘分别剪下来,并把圆盘上划有斜线的部分挖去。
(2)根据落叶树木的生长特点,把这些树叶在一年中的颜色变化用彩笔描画出来,剪下,贴在下圆盘的四个圆圈内。
(3)将上、下圆盘放在垫纸板上,用锥子在圆盘中心处钻孔,然后用揿扣把两圆盘整合在一起。
2、学生动手制作,师指导
五、操作与欣赏
1、用手指在做好圆盘缺口处拨动圆盘,看看一年四季中树叶的变化。
2、同桌比赛:看谁能准确、快速地把四季中树叶的变化找出来。
3、转的快的,说得好的奖励一颗五角星。
4、比一比,谁的星星多。
六、携手共享
这么美丽的叶子,能拼出许多漂亮的画面来,下面我们看一看谁的小手最灵巧。
1、用自己收集的叶子剪拼画面
2、作品欣赏。
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合作、探究,扎扎实实地学到知识和技能,并且终身收益。通过本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让我获益不少,积累了许多教育经验,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我会在今后多组织此类活动,在不断的探究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以此来提升自己……
活动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掘,他们都表示喜欢这样的活动,希望以后还要更多地开展这样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深深感受到:
1、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绝不能越俎代庖,而应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帮他们一把,扶他们一下。
2、学生在确定计划时,目标要明确,要深入了解所要调查的对象,不能盲目去做。
3、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走向生活,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
4、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6
一、调查目标
1.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2.教师常态教学中用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培养与训练的时间分配情况
3.教师对文本解读以及使用教材的能力和水平
二、调查方法1.课堂观察
2.交流、访谈
3.质量检测
三、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两个学期的课堂观察以及多次座谈、交流的结果显示, 教师的教学理念、课堂把握、文本解读等基本素养, 与他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教研环境等有直接关系, 这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王金霞博士在她的《有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与策略》中简单而明了地指出:“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 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 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站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看过去, 我们发现了许多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身上的问题。
(一) 认识层面
1. 乱花渐欲迷人眼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培训、校本研修等方式融入教师的教学生活, 教师们沉睡的思想被激活。但是, 这一切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春风化雨, 很多时候只停留在表层, 或是浅尝辄止, 或是机械教条。“个性阅读”“习得”“感悟”“人文”等理念的提出, 本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境界, 拿到我们教师的课堂上, 就演变成了“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吧。”“你想说什么就说吧。”而且似乎成了课堂流行用语;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于是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成了时髦, 似乎不合作、不讨论, 就不是好课了……诸如此类, 语文课的语文味渐淡, 字、词、句、段、篇逐渐程式化的呈现并机械地解决。
2. 众里寻她千百度
许多语文教师总想为自己的语文课堂寻找一个通用的模式, 于是在名师课堂实录、各种示范引领课的观摩学习中, 发现了一把“万能钥匙”———读, 读中理解, 读中体验。但遗憾的是, 教师们搬来的只是形式, 并没有深入挖掘并思考“读”的丰富内涵。我们在随堂检测中发现多数学生语言积累不足, 不能很好地说出喜欢课文中“谁”及其原因;会背不会写等等。久而久之, 教师的困惑随之而生: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
(二) 操作层面
1. 昨夜雨疏风骤
在听课过程中, 我们发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并不明确, 我们的教师往往从初读课文开始, 就设置一个又一个问题, 让学生在这些问题中讨论、读书、交流, 这几乎占满了一课时, 而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 或是根本没有, 或是只有一点点;还有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对文章表达方法、对文字的欣赏品味几乎不涉及。没有航标的船又怎能顺利抵岸?
还有, 在课后查阅教师教案时也发现, 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授课与所提供的教案不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简单, 就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 写教案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这样的备课怎能高效地发挥作用?其间, 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教材中圈点勾画。但大多是教参中“教学建议”的再抄写, 很少有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体会以及教学思考。各校虽然都有校本教研、集体备课等安排, 但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效益, 教师之间对课程的沟通和交流, 还处于低级阶段。
2. 大珠小珠落玉盘
学生是一个个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生命个体, “每一个都如此不同, 每一个都如此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关注最多的仍是少数几个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学生。我们的课堂最应该考虑的是学生。是学生能否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氛围里, 品味语言, 学习表达方法, 逐步达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也是课堂有效性的最直接表现。
四、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 只见森林, 不见树木
在新课程背景下, 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但落实到课堂教学上, 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一节课又一节课之后, 拿出更多的时间, 让学生反复练字词、背课文、写课后题。这就是语文课。这其实也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所在。因为能力的培训不是机械的, 不是靠背课文、写字词、做课后题就可以达成的。它是要落实到每一节语文课上的, 要通过教材这个载体所提供的一个个语言材料以及课外的更多的语言材料去实现。因此, 准确把握教材, 领会编者意图, 挖掘文本中值得学习、借鉴、品味的语言现象, 进行揣摩、玩味、品析, 从而获得良好的语感, 才是语文课的本真。
(二) 犹抱琵琶半遮面
在语文课堂上, 一些教师当讲不讲, 当说不说, 犹犹豫豫。诚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 在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出现偏差时, 在阅读出现障碍时, 尤其是农村学生在阅读面、知识面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 一些教材中的材料的确离学生生活很远, 理解起来有困难。这些时候, 教师的讲解与辅助材料的提供, 是多么必要。课堂上不是不可以讲, 要讲在当讲处, 讲在需要处。
五、解决现状的几点建议
(一) 多举措促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深钻教材。我们可以看到要参加优质课评选, 或是要讲公开课时, 教师是真的全心备课:他们会查阅大量资料, 会向众多人请教, 会反复阅读文本……怎样推而广之, 让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备课都能这样精心呢?一是建立长效的听评课机制, 二是变教案为学案, 让教师在换位思考中, 反思自己的教, 学生的学。
(二) 多渠道强素质
课堂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文修养、个人素质能力、文本研读等方面。因此, 一要加强校本研修, 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交流的场所、环境, 将研修落到实处。二要加强农村中小学联片教研。通过辐射作用, 带动更多的教师成长。
(三) 多角度测质量
目前, 虽然采用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检测, 但侧重的仍是笔试。这也是教师们在课堂上过于注重机械识记的一个原因。如果将检测与活动相结合, 变期末检测为日常常规, 加大抽测力度, 增加展示活动, 则会改变课堂教学的走向。一是建立常态的检测制度, 检测内容可涉及朗读、口语、写作等各个方面, 要采用灵活的形式, 把测验与活动有机结合。二是随堂跟踪检测。这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站在“有效性”的角度审视课堂。
总之, 不管是农村学校, 还是市区学校,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值得深层思考。因为它反映的是一种理念, 只有“生本”的回归, 才有课堂教学的价值意义, 才有学生的发展。
一片叶子与一个生命散文 篇7
一天的大风,几乎就是这一天的时间,昨天还是满树黄绿的叶子,此时,只有零零星星的几片叶子,孤零零的摇曳在寒风中。黄昏中,踩踏在铺满厚厚树叶的小路上,脚步声蟋蟋簌簌,鼻孔中充满了杨树叶的清香。
忽然,一片叶子飘飘摇摇的滑落眼前,随手接住,把玩在手中,黄色的杨树叶,竟让我生发出很多联想。就是这片普通的叶子,当初破壁生芽时曾经是那样的娇嫩,那样的熠熠生辉。几经风吹雨打,由原来的嫩绿色变成深绿色,直到今天的黄褐色。随着叶片脱离枝干,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就结束了短暂的生命。它曾经无私的奉献生命的热情,尽情的吸收太阳的.光芒,呼吸大量的二氧化碳,给树干以生命的营养和水分,忠诚的固守着绿叶对根的情谊,忠贞不二的奉献着爱情,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我忽然又想到了人与自然社会,如果把自然社会比喻为生命力强大的树干,那么,生活在社会当中的每一个人,就是一片片叶子,片片叶子的健康和奉献,是大树根深干壮的基础。树叶一岁一枯荣,正如人的生命在自然社会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一样,非常的短暂,然而,在人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应该为自然社会的和谐生存和发展,留下些什么有意的纪念,诸如战争与和平、自然界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乃至友临之间、家庭之间的和谐等等,值得人们永久铭记的事情,像树叶那样为树干心甘情愿的奉献生命的热情,面对这样一张答卷,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泼墨出不同的人生画卷。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中三拍子的节奏。
2、用正确的节奏歌唱。
3、愿意跟随教师和音乐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然、连贯的声音唱歌,情绪愉快地参加音乐活动。
4、在学习歌表演的基础上,结合游戏情节,注意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
活动准备:
录音机、钢琴。
活动过程:
一、谈话法
1、小朋友,你知道大树妈妈最爱什么?你见过树叶从树上往下飘落的样子象什么?
2、邀请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暖身操,如下:2 3
双手放下 双手平举 双手高举
二、欣赏法
今天老师叫小朋友唱一首关于叶子的歌曲,歌曲的名字叫《会跳舞的叶子》请小朋友先来欣赏这首歌曲。
三、学唱新歌
1、发声练习1=C——F3 1 3 5—— │ 5 4 3 2 1 ——┃┃秋天 秋天 到,树叶 飘呀 飘。
树叶 象 什么? 飞舞的 小蜻 蜓。
树叶 象 什么? 神秘的 小精 灵。
2、节奏训练
X X X │ X ─ X │ X ─ X │ X ─ 0││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3、教唱新歌
(1)教师清唱歌曲,幼儿拍手伴奏,正确打出三拍子的节奏。
(2)按节奏学说歌词
X X X │ X ─ X │ X ─ X │ X ─ 0││
绿 色 的 叶 子 小 又 轻
X ─ X │ X ─ X│ X X X │ X ─ 0││
风 一 吹 摇 摆 不 停。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它 象 飞 舞 的 小 蜻 蜓。
X ─ X │ X X X │ X ─ X │ X ─ 0││
也 象 神 秘 的 小 精 灵。
(3)学唱新歌
(4)将幼儿分成两组,一组边唱边随着3拍子的旋律做左右摇摆的动作;一组边唱边拍出3拍子的节奏,两组一起配合歌曲进行。
(5)幼儿边唱边根据歌词即兴表演。
活动评价:
1、会唱歌曲。
2、能随音乐节奏做动作。
活动延伸:
观察树叶飘落的样子,拾落叶。
教学反思:
这个活动对幼儿来说,蕴含着树木自然生长等的秘密。是幼儿乐于亲近、探究、思索、尝试的一个活动。
《会跳舞的叶子》是一首很优美的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节奏起伏,而且歌词也很生动,适合幼儿演唱。
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要让孩子们多听,多感受,这样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才会增强。在我们的一日活动的多个环节,都可以用不同的音乐作背景,既可以营造气氛,又可以提高孩子对音乐的感受力,何乐而不为呢?
通过活动,幼儿可以认识很多树叶,可以认识他们的外形及颜色,丰富了幼儿对树叶的认识和了解。
“荆州媒体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篇9
关键词:荆州,地方,媒体现象
荆州建市20年以来, 其发展呈现出了一种较为独有的特征:一方面是社会经济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较之周边同类城市却相对滞后;另一方面, 其媒体发展与周边媒体乃至全国的同级媒体相比却呈现出蒸蒸日上, 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态势。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低坳地带生长出来的媒体发展高地, 本文作者称为“荆州媒体现象”。我们研究“荆州媒体现象”, 对荆州社会的发展及推动我国地方媒体事业,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荆州媒体现象”进行研究:
一、荆州媒体的社会影响
提到荆州媒体, 大家第一反应是那档红遍江汉平原的品牌栏目《垄上行》。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是一档对农节目, 在十年间实现了由一个栏目发展到一个频道再到频道、渠道并举的飞跃:2002年, 荆州电视台对农节目《垄上行》开播, 每周一期, 每期15分钟。2009年《垄上行》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垄上频道, 24小时播出。2012年, 随着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成立, 荆州垄上频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荆州垄上频道与湖北垄上频道整合成新的湖北垄上频道。据2011年中视广联CTC乡域网电视节目收视数据显示, 《垄上行》节目的收视份额在农村最高达到41%, 甚至在城市的收视率也能达到7%。伴随品牌效应的是其广告收入, 2011年《垄上行》广告额达到了4500万元, 为《垄上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荆州电视台《垄上行》还倾力构建了频道的产业体系:荆州电视台2006年推出的《垄上行手机报》、2008年成立的垄上行农民艺术团、2009年成立的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 2010年开始发行的对农服务杂志《垄上百事通》, 2011年荆州电视台全资成立的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垄上行新农会”, 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的湖北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项目, 共同构建了电视媒体服务三农的创新模式。
《垄上行》先后荣获“湖北省宣传思想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栏目大奖”、“新中国60年60个有影响的广播电视栏目”、“中国原创电视栏目20佳”、“中国十大最具原创精神电视栏目”等殊荣;2007年2月, 《垄上行》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定注册, 并成为全国第一个对农电视节目的注册商标;2009年元月《垄上行》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垄上频道, 成为全国地市台第一个对农频道;2009年12月, “垄上行”被列入湖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点工程;2010年4月, 《垄上行》创新对农节目服务模式被入选《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广电蓝皮书) , 并成为蓝皮书中唯一入选的电视栏目成功个案。《垄上行》主持人王凯获第十三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12年, 《垄上行》在第二十九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电视新闻栏目一等奖, 在第四届新农村电视艺术节颁奖盛典上获年度优秀对农栏目最佳栏目奖。
与荆州电视台相比, 荆州其他主流媒体也毫不逊色, 如荆州人民广播电台近十年来曾获多项奖项, 2009年在“湖北新闻奖”评选中, 荆州人民广播电台共有11件作品获奖, 其中一等奖1件, 二等奖6件, 三等奖4件, 在全省市州级媒体中名列榜首;在2009年度中国交通广播节目评选中, 荆州电台共有6件作品获奖, 成为全国获奖最多的地市电台。在2009年度“湖北广播节目奖”评选中, 荆州电台共有33件作品获奖, 位居全省市州电台榜首。在湖北广告作品评奖中, 荆州电台3件作品一等奖, 是全省地市电台中一等奖最多的电台。2012年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名医直通车》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首届广播电视健康品牌节目中被授予“全国健康品牌栏目”称号;《三农热线》节目被评为“全国民生影响力广播电视栏目系列10强”;2012年荆州人民广播电台7件作品在第29届“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获一等奖1个, 二等奖2个, 三等奖4个, 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市州广播之首, 全年经营总收入2247万, 利润超过500万元。
二、“荆州媒体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1) “荆州媒体现象”产生凝聚了荆州媒体人的心血和智慧。他们发扬“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及“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使荆州媒体在地方媒体中脱颖而出, 成为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媒体。
荆州电视台自1999年以来便实施“新闻立台, 精品兴台, 创收富台”的办台方针到拓展“频道化”的办台思路, 其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1]2005年, 当《垄上行》强劲的发展势头已经使其逐渐从荆州本土媒体向江汉平原、两湖平原农情、农时、农事资讯中心迈进时, 原荆州电视台台长李海昌提出了塑造跨媒体品牌的理念, 他对于产业链条的完善有了更为广远的构想。[2]李海昌说:“《垄上行》的品牌效应可以进行的产业延伸包括SP电信增值业务的短信打包定制、纸媒的发售等, 让农民朋友产生对栏目资讯的完全依赖。一些风险较小、周期较短的行业。例如, 与商家和专家合作, 建立《垄上行》种子公司、农业信息公司等, 这也是品牌延伸的机会所在。同时, 通过在两湖平原建树一个强势媒体的新形象, 可以考虑与其他区域媒体合作的机会, 还可以组建《垄上行》农民剧团, 从而达到品牌价值的最大化。”事实上2005年以后《垄上行》就是沿着李海昌的这个思路发展的。
“荆州媒体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荆州媒体人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于成龙在《跃马江汉垄上行》[2]写道:几乎每一期《垄上行》节目的采集, 都有出镜记者赶到现场, 他还特意描述了主持人王凯跟同事一起在淹至腰际的有血吸虫的积水中泡了一天的情形。汪洪在《荆州:新闻与水共舞》[5]中向我们讲述了《荆州日报》的记者战斗在抗洪抢险第一线的英勇事迹。
(2) 荆州特定的地域经济给荆州媒体发展提供了机遇。2002年春, 时任荆州广电局局长的黄谋宏和电视台台长李海昌在调研中, 根据当时精彩频道在农村覆盖较好的优势, 提出了办一档农村栏目的构想。“荆州是全国的农业大市, 我们的衣食父母理所当然是农村、农业与农民。”[2]李海昌的这个判断迎来了荆州电视台成长最快、效益最好的一个栏目《垄上行》的诞生。江汉平原拥有4000万农民,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群。《垄上行》抓住机遇, 定位于农民受众, 使这个节目赢得了市场, 赢得了受众, 最终能够做大做强, 得到发展。
(3) 依托于品牌栏目, 荆州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荆州媒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做好品牌栏目, 增强媒体影响力作为发展的目标。例如, 荆州新闻网与荆州电视台共同打造的《e线民生》、荆州电视台的《江汉风》《消费为王》《垄上行》、荆州人民广播电台的丽人音乐广播、《名医直通车》《三农热线》成为荆州市家喻户晓的知名栏目。
三、“荆州媒体现象”对地方媒体发展的启示
(1) 要有一支爱岗敬业, 勇于创新的专业队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有着创新精神的, 敢为人先, 爱岗敬业的新闻人才和管理人才将是传媒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方媒体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将成为保障传媒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2) 挖掘具有地方色彩的本土资源, 做独家特色。几乎每一个成功的媒体都拥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特色节目:荆州电视台的《垄上行》立足于拥有4000万农民的江汉平原,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群而获得了成功;广西卫视变地缘政治为发展新动力, 变区位优势为独有传播优势, 强化中国-东盟合作宣传内容特色, 获得传媒影响力的飞跃式增长;《唐山晚报》完全采用平民化的视角来观照主题报道, 紧紧抓住与受众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切入点展开报道, 推出了人才就业专版。这些电视台的独家特色, 给自己贴上了个性标签, 在受众中形成了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3) 创建品牌栏目, 推动媒体的整体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品牌栏目、品牌媒体、名记者、名编辑, 形成具有独创意义和本土特色的强势品牌产品是地方媒体未来的发展重心。荆州媒体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把做好品牌栏目, 增强媒体影响力作为发展的目标, 如荆州电视台凭借品牌栏目《垄上行》做大做强。我们研究一些地方媒体的案例也发现了这个规律:湖南卫视以《超级女声》走向世界, 再以《恰同学少年》《变形计》等诸多大片和高端节目提升品牌内涵。浙江卫视凭借《我爱记歌词》《爱唱才会赢》《爽食赢天下》等一系列娱乐节目跻身于全国一流卫视的行列。这些品牌产品为媒体赢得了高收视率, 得到了市场的肯定, 最终走向国际市场。
(4) 构建媒体产业体系, 促进媒体及地方经济的发展。由荆州电视台和永业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湖北垄上行新农村服务有限公司是整合电视媒体、渠道网络、信息、产品、政府资源、运营商、液晶屏、因特网、农技服务、资本等十大资源一站式为农服务的体系, 目前已拥有1000家连锁加盟店, 深受农民受众的欢迎, 也为电视台带来了可观的效益。各地方媒体可以借鉴荆州电视台垄上行新公社的成功经验, 构建媒体产业体系, 促进媒体及地方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昌.带着观念突围[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2 (10) :64.
[2]于成龙.厌马江汉垄上行[J].市场观察.媒介, 2005 (12) :44-47.
[3]杨小龙.电视正道是沧桑——荆州电视台“垄上行”品牌成长体会[J].南方电视学刊, 2012 (4) :95-97.
[4]李玉洁, 马涛, 娄振宇.找准定位拓展生存空间, 以全媒体布局未来——荆州电视台转型初探[J].广告大观:媒介版, 2013 (10) :51-54.
[5]汪洪.荆州:新闻与水共舞[J].中国记者, 2007 (07) :68-69.
[6]吴卫华.地方媒体在区域文化建设中的功能探析[J].中国报业, 2011 (21) :55-56.
[7]朱茅量.用独有资源做独家特色——广西卫视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的实践[J].新闻战线, 2009 (02) :71-72.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乳、整、葱”3个生字,理解生字新词。
3、通过朗读,欣赏叶子的外形之美,感悟叶子的内在之美,学习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
教学过程:
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想不想看?请看——(播放课件:生长在旷野中的大树。先展示广阔天地中的大树:茁壮、葱翠;后展示大树的特写镜头:粗壮、挺拔的树干,翠绿、茂盛的叶子。课件配以《好大一棵树》的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伴随着优美的歌声欣赏画面,立刻使学生入情入境。]
2、同学们,看了以后,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有一位姓金的老先生还写了一篇文章呢,大家想不想读?
[设计意图:把课堂的导入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密结合在一起,初步构建主体体验的学习情境。]
2、自由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学生展示自己的读书效果。教师相机评价与指导。
4、让学生齐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三、写字指导,注重实效
先认读生字,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字形,重点分析“异”字。描红,反馈。
四、精读课文,诵读感悟
[教例]
1、(出示:远远望去,那棵大树很美。……你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 (1)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朗读。
(2)同学们想听老师读吗?好,那就请大家边欣赏画面(课件播放与这一段相匹配的画面)边用心去听,去感受。
(3)你觉得作者写得怎么样?哪里写得好?为什么说这里写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 “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这个句子写得特别好。它不仅写出了树的颜色(绿色),还写出了树的形状(像一朵云)。
师:真不简单,你和作者一样,有一双善于观察和发现的眼睛。
生:老师,我也觉得这句写得好。“从大地上升起”我觉得它把树写活了,非常生动、形象。
师:是啊,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写出了树的色彩美,形态美和动态的美。这么美的一棵大树,谁能把它读出来呢?(指导朗读)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什么叫“形态各异”?
师:有时候,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十个问题更宝贵。谁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想“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就是说叶子都长得各不相同。
师:你真爱动脑筋。大家来看一看——(课件截取几幅叶子的画面),瞧,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姿态,这就叫做(生:形态各异啊)。
捧起书,让我们轻轻地读,把这份美留在心里,好吗?(再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抓住关键词句诵读感悟,语像形成同构]
2、过渡:无数片叶子虽然形态各异,但却做着相同的(引读)的工作,把阳光变成生命的乳汁奉献给大树。
绿叶为大树而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出示这段话)
(1)其实,读书就像喝茶一样,要细细地品,才有味道。自己再读一读,看看谁能品出自己的味道。
[设计意图:重视学习的过程,渗透学习的方法、策略,使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2)指名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读懂了绿叶为了大树,贡献自己的乳汁。
师:我们小时侯都是喝着**的乳汁长大的。那这里的“乳汁”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大树要长大需要的养料。
师:对。这里包含着一个小科学知识呢。叶子利用自己体内的叶绿素把水和从空气中吸进的二氧化碳加工成可供大树生长的养料。(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
师:同学们,此时你想对叶子说些什么呢?
生:叶子你真伟大!你为了大树,奉献了自己。
生:叶子你真了不起!
生:……
师:是呀,没有叶子的无私奉献,就没有大树的美。叶子能无私地奉献自己,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呢?(指导朗读,相机板书:无私奉献)
师:你从哪里读出了“绿叶就是为大树而生”的呢?
生:春天和夏天,叶子都是绿色的,特别是夏天,叶子长得很 饱满,可以更好的制造养料。
师:你读懂了“肥美”这个词。真不简单!
生:秋天叶子虽然变黄了,但它不后悔。因为到了冬天,叶子就落到了树根底下,作为大树的肥料,供大树生长。
师:大树如此的茁壮、葱翠,如此的美,就是因为有这些不悔的叶子呀!。
(1)谁能把你的理解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
(2)同学们一起闭上眼睛边背边想,试着在头脑中将这些文字转化为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通过想象中的“画面”感悟语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此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以有效地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3、过渡:大树把无数的叶子结为一个整体。无数的叶子在树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出示: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叶子,为生活的大树输送着营养,让它茁壮、葱翠。大树站在太阳和土地之间。(生自由朗读)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不明白,这一段中“生活的大树”指的是什么呢?
生:我觉得我的家就是一棵大树,爸爸、妈妈和我都是这棵树上的叶子。
师:一个家庭是一棵树,那么无数个这样的家庭就组成了我们的祖国这样一棵更大的树。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哪些人可称得上这棵大树上一片美的叶子呢?
生: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解放了中国。我觉得毛主席就是一片美的叶子。
生:我觉得老师就是一片美的叶子,因为老师教给我们许多的知识。
生:我觉得自己也是一片美的叶子,因为我现在认真学习,将来可以为祖国做贡献。
生:……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有的是伟大的人,也还有许多平凡的人。是呀,只要为我们的大树奉献自己,他就是一片美的叶子。每一棵大树都很美,每一片叶子都很美。同学们,为了我们的大树,做(引读)一片美的叶子吧!(板书课题)
4、让我们再次来欣赏课文开始的那组画面(生长在旷野中的大树),相信你会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
[设计意图:结尾处与开头形成首位呼应之势,学生的所有的理解感悟在歌声、画面中到达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品读诗歌,激发情感
最后,老师还有一件礼物要送给大家——
人生无悔
绿叶无悔,
扑向那大地,
是报答泥土芬芳的轻盈;
鲜花无悔,
凋落于风雨,
因为它有一段生命的美丽;
江河无悔,
奔向那海洋,
因为它投身到母亲的怀里;
万物无悔 ,
追寻那太阳,
因为没有阳光就失去生机;
人生无悔,
在泥泞中跋涉,
无悔终生都在苦苦地寻觅
……
忧也无悔,
怨也无悔,
只有无悔的人生才能奉献自己;
苦也无悔,
累也无悔,
只有奉献自己才是无悔的人生。
[设计意图:课外学习资源的引进,既充实和完善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又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树一定美;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我们这个民族就一定有希望!(下课)
板书设计:
做一片美的叶子
形态各异
美
无私奉献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11
一.对于寺庙的普遍看法 为了此次课题,我们分两天,总共走访了上海的四座寺庙,而这四座寺庙恰好两两成组,据我们观察下来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情况,既是上海佛教寺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也是中国当今佛教的备受争论的问题。许多寺庙被揭发出天价烧香费以及各种巧立名目的收费,而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又大肆宣传,导致一些人们已经不信任现在的寺庙,认为寺庙都是骗钱的。同时也有极为传统的例如辽宁大悲寺的苦行僧般的修行为人所知,让人不敢相信在现代中国社会仍有这样的虔诚的僧人。两种被广为人知却截然不同的寺庙现状,到底哪种才是真实的?我们抱着这个心态出行去走访了寺庙,完成了此次课题。二.龙华寺
龙华寺历史极为悠久,始建于北宋时期,后来在元末战乱中被毁,在明代又被陆续修复,成为了当时上海第一名刹,此后龙华寺一直长盛不衰,一直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又一次被毁,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再次修复,成了如今我们所见到的的模样。
龙华寺给我们的印象非常好,门票只有10元,并且还附送一炷香。我的朋友是个比较信佛的,我便跟着他一起先认真的拜了菩萨,烧了香。紧接着就在寺庙中走动了起来。因为龙华寺在上海确有名气,寺庙里游客不少,却非常安静,整个寺庙给人一种古朴幽森的感觉,让人从心底里认同这就是应该用来清秀的地方。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僧人,无一例外地很符合我心中僧人的形象,还看见了香客询问僧人一些问题,而僧人也很和善地回答了。同时我们还正巧遇到了僧人们的静修结束,一个个陆陆续续地从一个空旷又大的房间出来,我们悄悄地去看了两眼,发现里面全是佛像还有打坐用的垫子和木鱼,似乎这就是他们修炼用的地方。寺庙比较大,而且有种中国古典文化的静美之感,我们在里面除了参观各种大殿,佛像,也欣赏了一番千年古刹的美丽风景,最后满意的离开这座龙华寺。
龙华寺一行在很大幅度上改观了我对上海佛教寺庙的看法,不得不承认一开始我是带着一定程度上的偏见来看待寺庙的,而这也是我会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但是当我真正地走进了这所寺庙,而不是以往在旅游景区见到的寺庙,我感觉心灵受到了洗礼,被那种安静幽森的气氛所震撼,还有那一个个真正修行的僧人。这是我亲眼所见,所感受到的。三.玉佛寺
玉佛寺创始于清光绪八年,至今有一百三十年历史,与龙华寺相比历史并不算非常悠久,但是在接下来的一百多年中,尤其是文革,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最珍贵的两所玉佛以及许多文物都完好无损,也是当时上海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佛教寺院,所以说它的内涵沉淀还是比较丰富的。
然而在踏入玉佛寺没多久我就被深深地震撼到了。这个寺庙并不大,至少没有龙华寺大,然而来参观的人却更多,所以非常吵闹,简直可以称得上人声鼎沸。而这不是最让我惊讶的,在正门的转角放着一块大屏幕,上面写着某某捐赠多少万,某某捐赠多少万,最少的不下十万,最多的上千万。在屏幕的旁边就是各种捐赠的方式,比如捐“砖”捐“瓦”,一个就是几百块钱,同时更是明码标价了烧香的不同价格。我们一行人被这浓浓的金钱味熏的难以言表,只能默默地烧了一柱门票送的香,然后朝里面走廊走去。走廊上面挂满了祝福以及求佛祖保佑的卡片,最上层堆积了至少有半米厚,而这种卡片形式的祝福也是在大门附近的收费处明码标价的,更甚的是我们居然还看到了与僧人大师交流,也就是向大师请教居然也被标价了!
我们接着参观了这所寺庙名称的来源,那尊大玉佛,然后便匆匆地离开了,离开前还在后门停车场看到了许许多多的豪车。这一次参观让我们的心情都比较沉重,这充满了铜臭味的寺庙真的是佛教僧人清修的场所吗?还是就如同网上一些过激言论所说的,沦为了某些人的敛财工具?我不得而知,也不愿意粗暴的妄下结论,只是这个玉佛寺的确让我很失望。四.静安寺与庆云寺
静安寺是上海佛教名寺,在上海佛教界久负盛名,静安区亦是因寺而得名。静安寺始建于三国年间,在一千多年间几次翻修,一直到了十九世纪太平天国年间被毁,而到了十九世纪末再次重建,之后发展兴盛,文革年间却没摆脱大多数寺庙的命运,寺庙被毁,改革开放被重建。庆云寺是新兴寺庙,建于1997年,可以说既没有历史底蕴也没有文化底蕴。
那为什么要将这两所寺庙放在一起呢?它们很有意思,一所具有上千年历史,一所在二十年前才建造完毕。一所位于上海最繁华的市中心,一所位于上海最偏僻的郊区。静安寺一进去就会被那恢弘壮丽的大殿所震撼,庆云寺的建筑却都平平无奇,和大部分寺庙都差不多。为什么将他们并列在一起?虽然静安寺久负盛名,但这两所寺庙给我的感觉确实一样的,既没有龙华寺那种清修幽静之感,也谈不上像玉佛寺那样被金钱所吞噬。作为观光客我们的感受就是非常平淡,有趣的是在这两个寺庙我们转了一圈连一个僧人也没见到,也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五.对比
龙华寺与玉佛寺,既是上海寺庙发展的两个典型,也是当今整个中国关于佛教寺庙文化的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是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僧人们都在认真苦修,四大皆空不沾染钱财之类的俗物,一心参悟佛法。这样的寺庙有,但太少,而且大多数都是藏传佛教,与大多数汉族人所知晓的中土佛教是存在着极大差别的。而另一个就是许多人对于现代佛教寺庙的印象了,僧人六根不净,寺庙大肆敛财,高价烧香费,各种巧立名目的收取钱财,还有数目大到惊人的捐款额。这么一比较,肯定就是前面一种比后面一种好了,我们社会就因该大力支持弘扬前一种一心苦修的寺庙,而打压后一种渐渐变得商业化的寺庙,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将时间倒回去一千三百年,在唐朝那个佛教最为兴盛的时代,佛教在中土广为传播。这些传播难道不需要钱吗?其实也是由当时的许多有钱地主还有朝廷捐赠的,而向信徒收取香火费更是必不可少,毕竟寺庙从本质上来说不是盈利机构但也需要吃饭和发展啊。而那些在我们看来一心苦修的寺庙也是有的,他们的钱财也是由许多希望菩萨保佑的信徒们捐赠的,数目同样不少。只是前一种寺庙更加的民俗化,民俗化的含义是什么?就是某种意义上的商业化,历朝历代一千多年只要是发展兴盛的寺庙就没有贫穷的。换个说法,那些苦修的寺庙很少有发展兴盛人数众多的。这两种寺庙模式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前一种更加注重民俗的佛教传播,后一种更加注重僧人的个人修炼。不同的发展方式要比较出孰优孰劣是片面的也是不合理的。六.总结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09-29
一片叶子观察记作文10-09
叶子的生命作文05-13
描写“叶子”的作文05-28
美丽的叶子作文12-17
以叶子为题的作文07-12
做善于思考的观察者05-15
斑斓的叶子900字作文10-20
叶子的奥秘作文750字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