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2024-09-29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共12篇)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1

一片叶子

著/[日本]东山魁夷我凝望着庭院的树木。不,是观赏着生长在枝桠上的一片叶。此刻这片美丽的绿叶承受着夏日的阳光,闪烁着晶莹的光。我忆起这片叶子还是小小的嫩芽第一次跳入我眼帘时的情景。那是在去年的初冬时分。现在生长着叶子的地方,那时上面附着一片枯萎的茶色叶子。后来它离开枝桠飘落了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当时还是幼小而坚实的嫩芽带着娇嫩的生命诞生了。

尽管经历了寒风呼啸、雪花纷扬的日子,可它还是默默地等待着春天的到来,逐渐在体内积蓄起一种充实的力量。一天早晨,细雨停息,我看见星星点点的珍珠落满了枝头,发出晶莹的光。原来却是一株株幼芽上聚满了的雨点。我感到嫩芽丰满起来,春天已经临近了。春天终于来到了,呈现一派萌芽时的喜悦。但是,飘落在地的那片叶,如今

已经腐朽,还原于故土了。

沐浴着初夏的阳光,它长成了一片明亮剔透的嫩叶。这季节令人感到生命的充实,同时嫩叶也容易被虫子侵害。幸好平安地迎来了夏天,如今正与伙伴们竞相争茂,绿油油的一片。

它也知晓它的未来。进入盛夏,叶阴下梨稠骚然,不停地鸣叫。但台风过后,又会变成茅稠、寒蝉的略带凄凉的歌声。气候转凉,就听不见蝉鸣了。这回,从根部想起了虫儿的合唱,悄然平添了秋夜的兴致。

它的绿色不知不觉间竟变成了疲惫的色调。不久呈黄色,又变成茶色,耷拉在冷雨之中。一天夜里,风将挡雨板刮得嘎嘎作响。翌日早晨,枝头上再也看不见它的身影了。只是,我将会发现在其原来的位置上又冒出了小小的嫩芽。当新芽萌生的时候,躺在地上的它就回归故土了。

这就是大自然,不仅是它,而且是地球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的命运。一片叶

凋零,绝不是无意义的,它与整株树的生是密切相关的。一片叶有其诞生和衰亡,它使人看到四季不断流转,万物生生不息。

一个人的死,也与整个人类的生相关。毫无疑问,谁也不喜欢死,但是因此应想到的是要珍惜自然给予自己的生,同时也要珍重他人的生。生命终结之时,回归大地,这就是幸福的。与其说这是我观察庭院树木的一片叶子所悟到的真谛,莫如说是一片叶子对我静静地述说生死轮回的要决吧。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2

1 保持浓厚的好奇心, 特别是对新鲜事物

新闻记者必须首先具有好奇心, 否则在这个行业上永远也入不了门。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是一个特殊的职业, 是一项二十四小时的职业, 没有上下班之分。而对一个记者来说, 也应该是二十四小时进行新闻现场观察。记者无论在平时工作中还是采访时都应该时刻注意观察, 要对周围的每一个事物保持一颗好奇心,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珍贵的写作素材。

2 在采访过程中应确保目的的明确性

在观察的时候带有目的性, 更能发现一个有效的新闻线索, 而记者在进行采访时的采访目的与任务的明确性, 对一个新闻的采访效果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 要时刻考虑到新闻采访的主题、受众特点以及新闻写作的体裁, 不同的新闻主题对记者有不同的观察的要求, 记者在采访时必须根据特定的主题, 带有针对性地进行观察。在采访的时候同样也要考虑一项新闻的体裁, 比如在一个特写的体裁中, 进行采访的记者必须牢固抓住每一个精彩的瞬间, 并且集中精力的捕捉尽可能多的细节, 这样才能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作品。

3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应占据合适的位置和时机

记者要想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 就应该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应结合一定科学原理来进行精心的选择。位置能否成功选择, 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 甚至会影响到采访的成败。因为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导致其对事物在认识程度上存在不同, 所以记者在进行选景时应选择那些能够体现事物主要特征的角度, 以此来进行观察, 同时在观察的过程中也应确保选取的时机具有最有利性。记者在进行现场观察时, 应根据采访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合适的观察时机。新闻事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时可能会比较长, 所以应该在最有利的时间段进行现场观察。比方说记者在进行人物的专访时, 应选择读者最关心的问题, 同时也应确保所选择的采访对象能够在其感受最强烈、最深刻的时候对其加以观察和采访。

4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实现思维和视觉的有机结合

观察并非只是进行一种无意识的机械录像, 观察主要是要在一定的报道思想和新闻主题和的指导下来进行一种思维活动。新闻记者在观察时需要对眼睛视觉功能加以使用, 但是其又会受到一定的思维限制。大脑思维活动和眼睛视觉观察是密切联系, 并且是相互牵制的, 通过视觉的观察可以引起一定的大脑思维, 而大脑思维又能作用到视觉观察, 也就是说大脑思维活动对视觉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其能够调整和指引视觉活动:首先, 人们可以通过现场观察来向思维提供粮食营养;相反的, 人们又能够通过思维活动来对所观察的现象加以分析、理解、判断, 并及时对其加以整理加工。在这个基础上, 对所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脉络以及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加以分析, 并对事物中活动的主要目的和动机策略进行分析;也包括采用对比的观察方式来比较相关事物。通过每一个孤立事物来发现其中的相同和相似之处, 并从这些相似的事物中找出他们之间的主要差别。只有这样, 我们才可以透过事物的现象发现其本质, 从事物的局部看到事物全局, 从当前的事物中进行事物未来趋势和发展历史的分析。

5 确保新闻观察能够做到细致入微, 从而准确把握住事物本质

现场新闻在本质上就是写现场、写长影, 因此记者在对现场进行观察时, 应该仔细观察, 掌握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 对每个事物特征的情节进行尽力的捕捉,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写出的新闻报道的鲜明个性。在记者的观察中, 因为经验甚至是错觉的影响, 有时候也会出现一定的失误, 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 记者应对事物特点进行分析, 对事物之间异同加以区别, 从而更好的掌握事物主要特征, 以防止出现观察错觉。

6 注重身份的双重性

现场观察是记者的本职工作然而记者并不能导致观察活动的独立化。记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众, 其应采用受众眼光来对现场情况进行观察, 由于记者的观察结果、新闻事件的成功报道主要取决于相关受众的检验。所以, 记者能够在现场观察到的, 以及是如何进行观察的, 不能单靠个人的角度、观点和思想, 还应积极倾听观众的相关见解和意见, 了解到受众最想知道的事情, 最想看到的结果等。因此, 我们应确保记者所进行的现场新闻报道对广大受众具有吸引力, 能够满足他们在新闻方面的基本需求。虽然记者代表着受众, 在现场的观察过程中应将受众观点带入到现场中。但是, 记者在进行现场观察时又应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受众的超越, 对于受众所不能洞察的新闻进行观察, 这就要求对记者观察能力加以提高。同时还应进行严格的自我训练, 这样才能进行有效的锻炼, 确保新闻记者能够不断提高其对现场的观察能力。

总而言之, 在进行现场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观察不但记者的应必须具备的技能, 也是其日常采访的主要手段因此,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 记者在新闻现场中应善于观察, 并在现场采访的过程中能够对观察方法加以熟练掌握和运用, 这样才可以确保其写出的新闻作品得到受众的喜欢。

参考文献

[1]张骏德, 刘海贵.新闻采访写作新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2) :128.

[2]威尔·格里姆斯利.不要绷得太紧, 要顺理成章.美国名记者谈采访工作经验.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1 (3) :46.

[3]侯威, 云薇.新闻采访应处理好现场观察中的几种关系.魅力中国, 2009 (10) .

[4]张征.新闻采访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2) .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3

【关键词】写生观察 色彩表现力 结构关系

本文针对色彩写生过程中对色彩观察时所出现的问题,通过深入的分析,改变观察方法,从而指出色彩语言的表达要根据对象结构形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写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色彩写生能够训练学生手和眼的配合。但是很多学生在色彩写生训练的过程中过分依赖眼睛的观察而缺乏对色彩的理解和整理。例如在画一丛绿叶的时候,受光的叶子由于受日光的影响,它是一个偏黄的浅绿色,而背光的叶子由于受阳光的影响减弱,转而受地上泥土的影响,它会偏向于棕绿色,即使最暗的部位,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偏蓝的绿色。于是就尝试在调色盘上调出以上那些颜色并填到相应的位置上去。然而这样的结果都是不尽人意的,总觉得色彩关系与结构关系无法同时兼顾。事实上对象的绝大多数颜色都是中间色,其色彩层次十分有限,即便是层次最丰富的红色也不及明暗层次来得丰富,于是色彩层次和明暗层次之间便形成了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

其实对于色彩层次和明暗层次之间关系的研究早在印象派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画家们认为光是以统一形式出现的,以至一个单独的调子就足够表现它。然而这样做不仅削弱了光的力量,而且削弱了需要着重处理的阴影设色。(1) 那些当时已经在户外画画的人就反对这种做法。他们通过观察发现在阴影中的部份并不是缺乏颜色,它们只是没有那么明亮罢了(2)在他们看来黑暗是与光明直接对立的积极因素,在这些颜色当中补色尤其是蓝色似乎占了相当的优势 (3)。而所谓的固有色实际上是一个纯粹的积习,每一个物体的色彩都是从它所在的色彩环境和气候条件而来的(4)。就在这些画家们愈来愈强调地坚持主张“要画出他们所看到的,只能一面作画,一面研究对象”(5)的时候,德加却采取了相反的原则,他日益倾向于“观察的时候不真正画,画的时候不观察”(6)。德加显然认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太被动,己使其成为自然和光的偶然情景的奴隶。“描绘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这很好”,他对一个朋友说,“但描绘出停留在我们记忆中的东西就更好得多,这样我们的记忆力和创造性才能从自然的束博中解放出来”(7)。难怪当时著名评论家丢郎提在看了这些画家的画之后感慨道:“这个世界好像是有意地为了画家们的欢乐和眼睛的愉快而创造出来的。”(8)

上述理论表明,色彩与明暗之间的的困局主要体现在观察方法上,包括对于对象的观察和对画面的观察。一般来说对对象的观察是一个对外界信息接收的过程,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色彩观察中被动性很强。视觉和理性的因素很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并左右着我们的观察。在对画面的观察中,由于是对观察对象的一种模仿,所以似乎一下子获得了极大的主动性,因此,很容易形成一种从被动的严谨观察压力下获得释放的感觉,主观的感性因素很容易占据主导地位并左右我们的观察。再加上对“用色要大胆”的错误理解,就更助长了在色彩绘画上用色的混乱。其实,以上对色彩观察的方法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的。因为对于对象的观察,无论如何细致和理性,也不可能穷尽对对象色彩的认知,毕竟我们用的是肉眼去观察而不是用相机照相。对于画面的观察,无论如何大胆和感性,也不应忘记,我们是在用颜料去模仿或复制眼前所见到的东西。换而言之,这种观察方法并未达到手段和目标的最优化配置。结果通常会是事倍功半。要改变这种状况,当从改变观察方法入手。

二﹑观察方法的改变

1.对对象观察方法的改变

仍以刚才所说的那一丛在黄土地上的绿叶为例:在阳光的照耀下绿叶的结构和色调是极为丰富的,要用眼睛区分出每一个层次的色调变化,就等于是挑战视觉的生理极限。因此我们在观察对象的时候,不应该只问自己看到了什么色彩,而应该问自己想要看到哪些色彩来让视觉得到平衡。而这就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体验对象不同部份的色彩的内在感染力。比如,亮部的叶子是黄绿色的,我们就大胆地假设它就是灿烂的阳光,是光明的使者,因而具有最亮的柠檬黄的成份;而暗部的叶子最重的部份,可能是墨绿色的,我们就假设它就是黑夜,是光明强而有力的抗衡者而具有鬼魅妖艳的紫红色的成份。因为柠檬黄和紫色分别是色环中亮度最高和最低的两种颜色,而偏红的紫色又与叶子的固有色有一定的补色关系。这样一来,这丛叶子最亮和最暗的部份的颜色,无论是在色彩对比上还是在心理作用上,距离一下子拉开了许多,这就为用色彩塑造其丰富的体积色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至于那块黄色的土地,由于不是画面要表达的主体,其固有色又比叶子重,而且空间结构简单。因此,其亮部和暗部的颜色也要作相应的调整,以突出这丛绿叶。在对这块土地的色彩作假设时就应该有意识地把色彩的明度拉近。例如因应叶子亮部的柠檬黄,黄土地的亮部可以假设它就是光明的守护神,与光明同在,但又不抢占光明的位置因而略微具有暖紫色的倾向,(暖紫和土黄互补因而两色混合后不至太跳跃)而土地的暗部则因应叶子暗部的紫红色,可假设它就是黑暗势力的教唆犯,它引导着黑暗从不同的方向,向光明发动攻而具有更邪恶的紫绿色的倾向。(相对而言,紫绿与土黄相距较近又有一定距离,而且能与叶子的暗部相统一)总之对于对象进行观察的时候,有意识地把对象的色彩按空间结构区分为若干个有不同冷暖和色彩心理倾向的区域有助于合理安排对象的色调层次,为下一部用色彩塑造空间创造条件。当然,对色彩的这些假设,及其要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程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最终出来的结果是要通过在画面上重新组织对象在明暗对比和色彩对比等方面的分布,使得原先相对平淡的对象在色彩关系上具备均衡的“力”的分布,我们称这种力为色彩的“张力”。

2.对画面的观察方法的改变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讨论对画面上色彩的观察。此时由于画笔上己调好了所需要的颜色,落笔时所要考虑的已不再是单纯的色彩问题,而是造型问题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画人体。人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体积关系,而其固有色也是一个呈灰调子的黄色,变化是相当微妙的,以至于不能简化到眼睛所能理解的程度。依照视知觉规律,在特定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视知觉倾向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9)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人体的结构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轮廓清晰或起伏明显的体积结构,另一类是轮廓不清晰,起伏不明显的体积结构。在空间上这两种类型的结构会以不同的比例和疏密交错在一起,而形成一种张弛有至的节奏,因此在色彩的运用上也要以各种不同类型的色彩对比来与之相呼应。对于前者,例如一些起伏明确的体积的明暗交界面,在色彩上要有意识地强化这种对比明确的关系,以色彩明度的变化来烘托出对象的体积感,色彩在纯度方面的变化要服务于明度的变化。至于后者其体积和明暗的分布是十分模糊和暧昧的。不过光与影之间的对立依然存在,只不过这种对立的关系是以光与影之间那种动荡的,微妙的,不稳定的相互关系来体现。因此在这时就应把色彩变化的重点转移到色彩在纯度方面的变化上来。因为色彩在纯度上的变化本身不可避免地也会在明度上产生微妙的变化,能符合这类型体积的色调特点。更重要的是在这两类型结构当中的两类型色彩变化能够在画面上产生一个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又与对象在线条和块面方面的对比相呼应。如此一来,我们在画色彩的时候就能把体积和色彩两要素融和起来,使之交相辉映,另画面展现更动人的效果。马蒂斯在谈到色彩关系的时候就曾经说过,对于色彩来说,最重要的是一些对比关系。由于这些对比关系,而且仅仅由于这些对比关系,素描就是不涂上颜料,也能具有强烈的色调。(10)这就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色彩与体积之间在视觉上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三﹑结论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色彩语言的表现力并不是完全由具体某个色彩的特性来体现的,而是由不同色彩之间的不同特性相互挤压和相互排斥体现出来的。而在色彩写生绘画当中色彩语言的表现形式应根据对象空间结构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正是在这样一种相互排斥和挤压的胶着状态中,色彩才得以展示其独特而神奇的魅力。在有了以上两种类型的体积的色调表达方式以后,我们就可以真正动手在画面上作画了。当然,以上对于体积及色彩对比的分类,只是对于典型体积在典型状态下的一种表述,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会比这种理论分析复杂得多,生动得多。这当中所涉及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色彩的范畴,需要画画的人提高各方面的艺术素养,在绘画实践中灵活运用中。

参考文献:

[1] 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60页[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2]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60页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3]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60页[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4] 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69页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5]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89页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6]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189页[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7]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241页[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8]约翰•雷华德(法)《印象画派史》第237页 [M]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 北京 平野﹑殷鉴﹑甲丰译

[9]鲁道夫•阿恩海姆(美)《艺术与视知觉》第207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3月第一版 北京 腾守骁﹑朱疆源译

《叶子的观察与思考》教学设计 篇4

濮阳市第八中学

朱丽红

教学目标:

1、观察叶子;

2、学会细致观察事物和从多个角度展开联想的方法。

3、体会只要留心观察、深入思考,自会品出生活的多彩,自会发现写作素材的丰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采一片叶子,事情很小,但体现了一个同学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这是叶子引发我的第一个思考。

今天我们来进行一节《叶子的观察与思考》的习作练习。

二、请你思考

1、请出示带来的树叶,进行观察、思考,并说一说:你是在什么时候,在哪儿,为什么采这片叶子?

这片叶子有什么特点?是什么吸引了你、感动了你?

2、出示课件:实物图片及例文借鉴:

(1)出示一片梧桐叶子,生观察,并出示例文:

这是一片不完整的法桐叶,它已经碎掉了一个角。在路边拾起它时,我想到了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也是一种美。

生读一读。(2)出示一片柳树叶子,生观察,引导学生:你可能会想什么?并出示例文,生读一读。

(3)出示一片枫叶,及例文,生读一读。

这一面还很苍白,霜痕犹存,脚印斑斑。它一定经历了风风雨雨,经历了苦难;它也一定骄傲过,茁壮过。它老了,安然回到大自然的怀抱。这是一片沧桑的树叶,就像人的一生,我敬重它。

三、细心观察,品味叶子

1、说说你的叶子的形状色彩,要求:仔细看一看你的叶子的形 状、颜色等,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如(出示课件):叶子的叶脉很清晰,就像网一样密密交织着; 叶子就是通过这些叶脉、枝干、根从大地汲取营养的。它那么绿,犹如一个小小的水库,源源不断地供应着叶子,这正是它四季长青的原因。

2、请调动你的嗅觉,好好闻一闻,说说你能闻到什么气味?要求:要鼓励展开想象,与其他的味道等进行比较,并想想它为什么会这么香。

3、侧耳倾听、讲讲声音:请听听叶的声音,放飞你们的想象。(1)叶子在不同的地方,将听到不同的声音。如在马路旁能听到汽车的喇叭声、人们的喧闹声;在校园里能听到同学们的歌声、欢笑声;在公园能听到小朋友的叫声、老年人的赞美声等。

(2)叶子能听到的不仅仅是欢快的、美妙的,还有凄惨、悲痛的声音。如在马路边的叶子因为被小朋友折了树枝而哭泣;在校园里的小草因为被小朋友们踩伤而哭泣等等。

4、细细品尝、议议味道

尝一尝它的味道,品一品叶的生活

四、范文引路

1、阅读补充文章《蚂蚁》,思考:哪些段落是作者观察的内容?

哪些是作者思考的内容?

2、总结:其实,作文源于我们生活中的一景一物,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深入思考,我们自会品出生活的五彩缤纷,会发现可以摄入作文的东西原来很多。

3、出示学生作品,生阅读。

秋天的树叶

在我眼里,秋天是大地和树叶聚会的节日。它们有的翩翩起舞,投向大地的怀抱,有的则漫天遨游,开始着自己惊险的航行。

一天,我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个小公园,公园边是一个天然湖泊,园内有几盆独自开放的小花和好多棵大树。微风吹来,空气中弥漫着花草的香气,真是别有一番情趣。这时,一片小巧的树叶从天而降,我连忙上前,伸出双手,接住了这可爱的小东西。我对着几棵大树的叶子做比较,想帮它找到自己的“家”。可找了半天,一无所获,我似乎失去了信心,这也许是个“孤儿”吧。我捧起这片可怜的叶子,仔细地端详着它,看上去像一把小扇子,有点儿像银杏叶,却不是。它还有一件很漂亮的大衣,你瞧,它红中透着黄,黄中透着红,仿佛穿着一件毛衣,好看极了!摸上去还滑滑的、凉丝丝的,好像连小蚂蚁都可以在上面滑冰。这是„„我闻到一股幽香,这是什么?我感到奇怪。

难道这香味是叶子散发的吗?我不敢相信我手中的叶子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可又不由自主地把它凑到鼻子跟前,天哪,真的是它!一片叶子竟也能散发出这么迷人的幽香,我感到惊讶不已。可这么香,难道„„

我一边想,一边向湖边的小树走去,太棒了!我帮它找到了“家”了!我高兴极了,可想到这可爱的小东西就要离我而去,又显得有些舍不得。可没办法,我知道它也需要“家”呀,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在树杈中,虽然它已枯黄了,但至少它还能感到家的温暖。

我想:人们常常赞颂花的美丽,树的高大挺拔,小草的无私奉献,却从未看到叶子的魅力,可在我的心中,叶子也一样是最美的。

我爱树叶,更爱秋天的树叶。

五、习作

以树叶为写作内容,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学生作品一:

枫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贺颖

咦,远处那一大片红橙橙的是什么呀?我仔细一看才知是一棵棵枫树。瞧,那树里有红色的枫叶,黄色的枫叶,简直就像一个个火红的小精灵在黄色的海洋里快乐的玩耍;又像一个个红红的苹果挂在树上左右摇摆。

我走进枫树,只见满地都是红色和黄色的枫叶。我捡起一片红枫,比了比,比我的手掌要小一些,但颜色却很浓,红的像火一样。枫叶的形状像手掌一样,每一个”指头”上都有一根叶脉,直直的,有点突出。就像我们手上的纹路一样。

看着满地的枫叶,我情不自禁的躺了下去。“咔嚓”一声清脆的声音响了起来,原来是干枯的叶子发出的声音啊!不过,也挺舒服的。

我捡起一片枫叶,夹在书里。后来,这枫叶成了一片”枫书签”。尽管秋天会离去,但我留下了秋天——枫叶;虽然我保不住秋天,但我有一个秋天的回忆——枫叶。

学生作品二:

一片梧桐树叶

濮阳市第八中学 袁亦心

远处的小树林闪着绿幽幽的光,在微风中轻轻摇响绿叶,像是唱着一支动听的歌

一片梧桐树叶轻轻地飘到我的跟前,我爱怜地把它放在手中,仔细地观察起来。

阳光下,梧桐树叶显得格外扎眼,它是手掌形的,墨绿色的,像一只只绿色的大手在为人们指路。微风一吹,那“沙沙沙”的声音不绝于耳。梧桐树叶轻轻摇曳着它那娇小的身体,在枝头上翩翩起舞,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摔下来。它有时也似一个坚强的卫士,在枝头上昂首挺立,不畏风吹雨打,让人心中受到一阵震撼。

阳光下的梧桐树叶是坚强的,而雨后的梧桐树叶则是柔美的。在雨后,梧桐树叶显得那么青翠可爱。它就像洗了一场温水浴似的,充满了勃勃的生机。那墨绿的叶子在风雨中跳起了舞蹈,仿佛为自己这一身打扮高兴呢?有些叶子蜷缩在一起,就像小姑娘蓬松的裙儿,在雨后展现自己美丽的一面。有的叶子上还滚动着几颗水珠,远远望去,好像是绿翡翠上几颗晶莹的珍珠,真是美妙绝伦啊!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5

班级:装控11-

52014年3月

摘要 当前随着化工、石油、能源、制药等工业的迅速发展,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也得到了相应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普及。

关键词过程装备制造技术发展装备制造业早期存在的问题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心脏”和制造业的核心要件,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物质生产部门,还是维护国家安全和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产业。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一项重大产业政策,对装备制造业先进水平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过程装备制造方法的发展

近年来过程装备朝着大型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 为了适应压力容器向大型化的发展, 其制造方法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装备的制造方法除了传统的锻造式、卷焊式、包扎式、热套式等方法外, 蒂森公司在1981年埃森国际焊接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了容器的焊接成型技术, 采用多丝埋弧焊法制造压力容器筒体。过程装备用材的发展

过程装备的发展离不开高性能、高水准的金属材料, 目前过程装备新金属材料的开发在于对传统材料的改进, 其技术核心是在金属中添加所需的合金元素和改善发展新的制备工艺。复合材料具有重量轻、比强度高、机械性能可设计性好等普通材料不具有的显著特点, 其既保持了组成材料的特性又具有复合后的新性能, 并且有些性能往往大于组成材料的性能总和, 是过程装备材料选择的主要趋势。当前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为由宏观复合向微观复合发展, 由双元复杂混合向多元混杂和超混杂方向发展, 由结构材料为主向与功能复合材料并重的局面发展[。纳米科学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技术, 鉴于纳米材料的诸多优势, 与纳米相关的技术也逐渐运用于过程装备中, 如粉体设备技术是化工机械技术的主要分支, 而纳米粉体的制备技术则是其前沿技术。目前中国首创的超重力反应沉淀法(简称超重力法)合成纳米粉体技术已经完成工业化试验。4 过程强化技术

随着过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如何能使过程设备朝着越来越节能、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课题。因此, 对于过程装备而言过程强化技术依然是当前过程装备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过程强化是指能显著减小工厂和设备体积、高效节能、清洁、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新技术 , 它主要包括传热、传质强化以及物理强化等方面, 其目的在于通过高效的传热、传质技术减小传统设备的庞大体积或者极大地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 显著地提升其能量利用率, 大量地减少废物排放。

结束语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过程装备制造技术未来的重要技术

应该适应不断加快的全球化进程的发展、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用户不断增长的需求。展望未来, 过程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将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与生物化工计算机计算技术、环境技术等领域中体现他们的重要性和预见性。

参考文献

[1] 朱献镭.过程装备技术的新近展[J].轻工机械,2005,3:11-14.

[2] 伍广.过程装备技术的发展[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6):16-17.

[3] 黄仲涛, 李雪辉, 王乐夫.21 世纪化工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 2001, 20(4): 1-5.[4] 涂善东, 王正东, 顾伯勤.新世纪的化工机械技术展望[J].化工进展, 2003, 22(3): 258-265

[5] 徐滨士,刘世参.发展装备再制造工程促进循环经济建

设[J].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6,01:51-55

重度烧伤补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 篇6

1 临床资料

我科于2008年0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了18例总面积达30%-90%的烧伤患者, 年龄在2-65岁, 平均35岁, 其中Ⅲ度烧伤5%-20%, 5例合并呼吸道烧伤, 伤后行气管切开5例, 8例为女性患者。老年患者2例。入院后及时行补液、吸氧、清创处理、积极抗休克、防治感染、气管切开等治疗, 经积极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后60~100天治愈出院。

2 护理观察

2.1 准确记录出入量:

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给病人留置导尿管, 同时应密切观察尿液的色、量变化, 并做好留置导尿期间的护理.经积极补液, 使病人尿量保持在50ml/小时左右, 小儿不低于1m/千克体重/小时, 老年人维持在20~30ml/h, 安全度过了休克期。

2.2 神志

神志是否清醒和安静, 如出现躁动不安, 口渴, 应首先考虑是否有血容量不足, 其次要考虑是否有呼吸道梗阻或脑水肿, 在未能否定这些可能性之前, 不应给予任何镇静剂, 以免引起呼吸抑制加重休克及其他病情。如病人神清, 安静, 表明血容量充足。

2.3 心率

心跳有力, 心率120次/分左右, 当心率超过140次/分 (婴儿160次/分左右) , 除应积极纠正休克外, 还要考虑心衰, 肺水肿之可能。由于老年人心功能差, 代偿功能不及青壮年, 所以休克时心率超过160次/分。常见的心电图改变为心肌缺氧, 心肌损伤及传导阻滞, 多发性室早, 房颤等。同时排出因体温升高引起的心率增快, 一般以37.3度为基数, 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 心率增加15次/分。

2.4 中心静脉压:

若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 说明补液过多, 若低于正常则说明补液不足, 应加快输液。

2.5 周围循环:

外周静脉及毛细血管充盈是否良好。注意皮肤的色泽, 温度及湿度。

2.6 血压:

婴幼儿血压大致为86/60mmHg, 比成人稍低。若血压计低于正常值, 并有少尿或无尿, 应视为休克;若输液过程中收缩压大于正常值, 则反映输液过量。老年人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收缩压基线=90+年龄 (mm Hg) , 老年人若收缩压低于收缩压基线就可能出现休克;若收缩压低于90mm Hg表明已处于严重休克。

2.7 烧伤补液中的特殊性:

2.7.1 胶体和晶体之比一般为0.5:1, 之泛深度烧伤者, 比例可调整为0.75:0.75。生理需要量一般用5%葡萄糖溶液补给, 每8小时给1/3。

2.7.2 烧伤后第一个8小时输入总量中晶胶量的1/2及生理需要量的1/3, 后两个8小时各输入晶胶量的1/4及生理需要量的1/3。

2.7.3 伤后第二个24小时所需补充的胶体液和晶体液为第一个24小时的半量, 仍需补给生理需要量[3]。

3 体会

通过对18例重度烧伤病人补液过程中的护理观察, 我们体会到:重度烧伤患者补液需要量个体差异很大, 任何补液公式只能作为初步补液量的估计用, 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需要在护理工作中, 以科学的态度, 严谨的工作作风, 高度的责任感和细致的观察来对待每一位重度烧伤的患者, 为重度烧伤患者的康复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 郑树主编《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6.

[2]李学增, 主编.外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1994.4.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7

【关键词】甘露醇;静脉应用;护理

甘露醇是一种脱水药,不被胃肠道吸收,具有起效迅速及很强的脱水利尿作用,使用10min后即能增加尿量,2~3h达高峰,可降低颅内压43%~66%,作用维持6h以上,无反跳现象[1]。临床常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颅内高压及颅脑手术的降低颅内压,使脑组织松弛易于牵拉暴露病变部位,甘露醇是急危重症的常用药,常从静脉给药,因此做好甘露醇的静脉用药护理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本组108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男62例,女46例,年龄1~77 岁。清醒者56例,浅度昏迷22例,中度昏迷18例,重度昏迷12例。由PICC管输入者16例,中心静脉置管输入者21例,外周静脉输入者71例,均为颅内压增高者。

2 观察与护理

2.1甘露醇的用法 甘露醇用量不宜过大,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停药时应逐渐减量。一般根据病情轻重可用20%甘露醇125ml每4小时、6小时或8小时、12小时应用,病情稳定后即可停用。近年认为,除用于抢救外,快速注入小剂量0.25~0.5 g/(kg·次)甘露醇可获得与采用大剂量类似的效果[2]。甘露醇应在加温后,无结晶的情况下应用,尤其冬季,加温更为重要。

2.2 甘露醇输入的速度 甘露醇输入的速度要把握好,不宜过快或过慢,过快会使患者有头痛、头晕、视力模糊发生;速度过慢无法短时间提高血渗透压。通常情况下成人的滴注速度为20%甘露醇250ml要求在30min内输完,对颅内压有大幅度增高的患者,可选用先慢后快的速度输入;颅内压轻中度增高者的患者可使用快速均匀的速度进行滴注[3]。为了达到需要的速度往往要加压输液,加压过程中护士应自始至终守护,选九号针头否则加压会使药液从针头渗出。针柄要固定好,加压易使针头移位而引起渗漏,要及时更换液体,以免将空气压入静脉,造成空气栓塞,目前输液泵的临床应用已经基本解决了此类问题。

2.3静脉炎的预防 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穿刺置管、PICC管的应用,大大减轻了血管穿刺性损伤,同时所选血管较粗,血流速度较快,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但由于甘露醇滴速较快,易刺激局部产生疼痛,严重者引起静脉炎,导致静脉变硬、闭塞等,表现为自穿刺点沿静脉上行10~30cm皮肤发红、炽热感,血管壁增厚,弹性消失,呈硬索状,护理要点:输入甘露醇时要严格选择静脉,提高药液温度(35~37℃)减轻甘露醇对静脉的刺激和损伤,同一条静脉连续使用最好少于4次,两次穿刺点距离尽可能远,如发现穿刺部位有红、肿、疼痛时,予50%硫酸镁湿热敷,或普鲁卡因局部封闭。

2.4 甘露醇外渗致组织水肿、皮肤坏死的护理 一条静脉反复应用,造成血管炎性改变,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药物透过血管壁渗漏到组织间隙,或进针后针头斜面未完全在血管内,致使药液漏到血管外,当甘露醇外渗进入皮下时,不易被组织吸收,并损伤组织,同时提高了组织液的压力,促使更多的液体由血管内渗透到组织中去,加重了皮肤组织的损伤,而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本组6例发生输液外渗的病人经及时发现,立即给予50%硫酸镁湿敷,未造成局部组织变性、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穿刺时尽量选择管腔较粗、弹性较好的血管,避免一条静脉的反复应用,提高穿刺技术,确保针尖斜面全部在血管内,若出现输液处有渗出肿胀,即使有回血,也应重新穿刺,发现穿刺部位有外渗透情况,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禁止热敷,渗漏处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烫伤膏外涂,可缓解局部症状。

2.5 甘露醇致肾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20%甘露醇,可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重者可使肾缺血、肾小管坏死。甘露醇应在加温无结晶的情况下使用,冬季加温更为重要。每天观察并准确记录24h尿量、颜色,定期检查肾功能、尿常规,出现少尿、无尿、血尿应停用,并应避免肾毒性药物的联合应用。

2.6 电解质紊乱 甘露醇的利尿功能会使大量尿液排出从而带走大量的钾等,可出现低钾、低镁等电解质失调的现象,应注意监测血清电解质,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之保持平衡。应用甘露醇前,患者如有脑水肿伴血容量不足时,应先补充血容量再酌情使用,若补充水分不够,很可能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血黏稠度增高,还可造成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口干、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全身乏力、食欲不佳等,此时,应该鼓励患者多饮水,昏迷患者给予鼻饲,保证热量和水分的供给。

2.7 观察用药后的反应 对于清醒的患者,准确及时评估其自觉症状,了解有否用药的不良反应,严密观察病情:①注意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变化,警惕颅内高压危象的发生。如患者由神志清楚变为模糊,或意识障碍加深,瞳孔有异常时会应每一时间通知医生;②监测生命体征: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变化。若血压升高、心率慢、呼吸深慢,提示颅内压升高,如颅内高压患者的头痛、惡心、呕吐、精神症状等减轻,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说明降颅压效果良好,如血压过低时应慎用甘露醇;③在静脉用药中患者出现与病情不符的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口唇发绀、面色苍白等休克表现,应考虑可能系甘露醇所致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输并积极抢救;④判断鉴别低颅压性头痛:静脉滴注甘露醇后,患者头痛症状加重或病情恶化,随补液、头低位等处理症状缓解,提示颅内低压。

2.8 加强心理护理:对于神志清楚的患者用药前应耐心向患者解释药物的性能,浓度的高低,可能造成局部疼痛等,使患者知情同意后积极配合我们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汪钟 护用药理学[M]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11

[2]祖 玮.甘露醇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相关问题及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2010,13(1):178.

倔强的叶子 篇8

故乡老屋的东墙时有爬山虎匍匐蔓延。它们长在这个幸运的方位,每日第一个亲得曙光的芳泽,很是绿意葱茏。东墙裂痕的沧桑,搭配这种绿色,描画出了久远年代的轮廓,讲述一段飘着炊烟的童年时光,讲述老人手中的摇扇以及身前的象棋残局。后来老屋改建,东墙被拆,成堆的爬山虎由碎石陪葬。

当时我走过去拎起一根沾满泥灰的枝蔓,看它的吸盘,纤细却张狂,吸盘内依然攫住一些墙粉,便觉得它是倔强之物。几块碎石未必能阻断它当初横行的霸气。泥灰下的长眠毕竟是种懒惰,不知它是否还有兴趣冒出头来,和风雨较劲。

新墙砌好后,碎石暂堆在墙西供以后扩建场院用。我想,如果爬山虎要东山再起,只得在这“坟堆”上了,并且只能观看暮日的阴影。一切并没有太出乎我的预料,它们又重新探头,并不嫌弃落脚处有多寒酸。不明白它们是怎样在碎石中保种的,总之它们实在倔强,坚决不接受绝境审判。只是当初叱咤墙面的风光已成回忆,而在石堆缝隙间游走,又显得太过普通。新砌的水泥墙不欢迎爬山虎来凑热闹。旧墙化为乌有,拆除了一切回忆,也摆脱了一切和回忆有瓜葛的悲喜交集;爬山虎呢?如今的不起眼是否还依恋回忆中的横行无忌?它们无法回答我。但我能肯定,一个“坟堆”适合测试倔强,却无法营造霸气。

新墙外人来人往,难得有人留心寒酸角落中那缕时过境迁的绿色。新墙之内的我钟爱网络上时尚的律动,却记不得旧墙上不时剥落的琐屑味道,也闻不到爬山虎叶片的碧绿芳香。偶尔夜行归来,能发现爬山虎聆听星月的神态,似乎如归隐般辞别了一个不属于它的时空环境,安享一份由鄙陋酿造的恬淡。倔强的挣扎,趋于一种从容淡定,笑对日月流转,怡然悠然,未尝不是好的归宿。只是爬山虎可能一向把自己纵容惯了,靠区区“坟堆”求得新生还不够,一逮到靠墙的机会,总不忘重温恣肆横行的旧梦。以前逢假期回乡,我发现它们若即若离地和水泥墙缠绵一下,不禁一笑,将它们扯开。水泥墙上的空调还年轻,不需要这些上了年纪的配饰。当时正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我便在二楼窗口画上一片叶子,向下方的爬山虎调谑:指望一叶梦想,感觉自己能爬上阳光吧。

长叶子的海螺 篇9

藏文化中的唐卡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珍宝, 是藏文化奇葩, 千余年来影响深远。我们居住的县城以藏民族居多, 为了让藏族孩子和其他民族的孩子了解藏文化, 我们将唐卡启蒙教育搬进课堂之中, 让孩子们逐渐走进唐卡画的世界, 但是, 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却遭遇了“尴尬”。

在进行绘画活动“宝海螺”时, 我刚出示了范画, 仁青桑珠小朋友就把手举得高高的, 于是我问他:“什么事?”“老师, 海螺是海里的东西, 怎么会长出叶子来呢?”“对啊, 怎么会有叶子呢?”我愣住了, 不知该如何回答, 联想到前几天, 有位家长专门拿了一张荷花照片来告诉我们:“老师, 你们画的宝荷花叶子不对呀!荷花的叶子应该是这样圆的, 怎么会是菜叶形状的呢?”可不是吗, 怎么每幅唐卡画上的叶子、花、飘带都是一个样子呢?

于是我带着疑问去查了一下资料, 原来, 宝荷花、吉祥叶、吉祥飘带 (哈达) 、吉祥鱼、宝海螺等纹样是唐卡艺术的一种特有而且特定的表现形式。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是由于藏出, 我们研究课题的教师除了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还要熟悉课题有关知识, 并和家长们多沟通, 共同探讨怎样解决这种课题研究与现实生活碰撞所带来的困惑, 特别要引领孩子正确地认识周围的事物。区独特的地理位置 (西连印度, 东接中原) 与文化传播渠道所形成。这些熟悉的纹样在藏区虽是处处可见, 但确实与人们了解的生活常识不一样, 比如, 海螺怎么会长出绿叶、荷叶为何形同菜叶、鱼儿无水自动等等。作为课题研究者, 这样的知识碰撞让我无所适从, 活动中的尴尬让我总结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10

关键词:PRS,健康教育,疗效,作用

健康教育是一种通过组织患者对所患疾病的原因、预防、治疗、护理等知识教育,以消除其疑虑并提升其自我护理能力的重要的干预方法,为了探讨这种干预手段在PRS患者护理中的重要作用,特进行本次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泌尿科接受治疗和护理并确诊患有PRS的患者中(2012年2月-2014年2月间),随机地抽取220例PRS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并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规组和教育组各110例,所有患者均为男性,在常规组中,患者年龄在35~65岁间,平均(41.3±14.2)岁,PRS分型为I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的患者分别有21例、29例、53例和7例,教育组患者的年龄在34~66岁间,平均(42.1±15.1)岁,PRS分型为I型、Ⅱ型、Ⅲ型和Ⅳ型的患者分别有19例、31例、55例和5例,组间患者的年龄、PRS分型患病比率等资料经过对比无大差别(P>0.05),可行观察对比。

1.2 方法

1.2.1 PRS检查和诊断

就诊患者经过尿常规、细菌学检测、EPS检查以及其他相关项目的检测,根据患者主诉症状、表现,结合PRS分型症状和PRS诊断标准,可判断患者是否患有PRS。

1.2.2 PRS的治疗

针对患者不同的发病原因、PRS分型和病情具体状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对于细菌性PRS患者的治疗应该实行抗菌、镇痛等治疗,而对于非细菌性PRS患者则采用手术、拮抗治疗,若患者年龄较大、有拮抗药物禁忌证,则推荐采用物理按摩方法治疗。

1.2.3 护理方式

对照组:针对不同的PRS患者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案,并作好PRS的常规基础护理工作;教育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护理基础上对PRS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教育,主要包括:(1)单独宣教,主要由泌尿科专家对就诊患者进行PRS预防、病因、治疗等知识的宣传,同时指出良好生活和饮食习惯的养成对于防治PRS的重要作用,旨在让患者及家属对于PRS相关知识、预防PRS的重要性具有整体性的认识;(2)集中培训:由专业医师、资深护士对初诊时专家宣教的知识进行具体化、系统化的培训,并针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和解答,旨在消除患者、家属对于PRS治疗的顾虑,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3)针对指导:主要根据患者不同的个体精神状态、生活习惯和自我护理能力进行针对教育,如对治疗中仍处于焦虑、抑郁的患者进行疏导和沟通交流,督促具有吸烟、酗酒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改正其习惯,对于自我护理知识缺乏的患者进行应对指导,旨在提高护理、治疗效果,减少治疗过程病情复发的出现[1]。

1.3 疗效观察

疗效分为治愈、有效和无效3种,治愈为患者治疗后PRS症状消失,出院后恢复良好,无复发;有效为患者治疗后PRS症状改善明显,出院后无复发;无效包括经治疗PRS症状明显改善的、病情加重和病情复发的患者。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值用“%”表示输入SPSS 17.0,组间疗效通过χ2检验,P<0.05差别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治疗结合护理后,教育组PRS患者的治愈率、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同时无效率也明显更低(P<0.05),见附表。

3 讨论

PRS是男性的常见泌尿系统炎症,且发病年龄多在50岁之前,NIH(1995)将PRS分为四种类型,I型为急性细菌性PRS,Ⅱ型为慢性细菌性PRS,Ⅲ型为非感染性慢性PRS综合症,Ⅳ型为无明显特征、感染性PRS。调查发现在PRS患者中,非感染性PRS患者更多,抗菌治疗、消炎治疗、拮抗治疗、物理疗法以及手术疗法为PRS常见的治疗手段[2]。

针对PRS患者的发病原因、病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于疗效的提升有重要辅助作用。健康教育在PRS的治疗和护理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文中通过疗效对比观察分析和总结了PRS患者的健康教育经验。结果揭示,采用健康教育后PRS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常规护理患者(P<0.05),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初诊时专家的单独宣教使患者对PRS相关知识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并明确了PRS预防的重要性;而集中的培训则使患者及家属对知识内容的印象进一步加深、掌握进一步加强,而通过回答患者的疑问,也能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并有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最后,通过针对影响PRS治疗效果的不良因素进行指导,纠正了患者的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消除了患者的不良情绪、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自我护理能力,在提高疗效的同时,更能有效地预防PRS在生活中复发的情况,并使PRS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提升,以上的原因决定了健康教育在PRS治疗、护理过程中引用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向新,尹杰,何国伟,等.针对性阶段性健康教育对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2):307-308.

飘落的叶子 篇11

我说,叶的飘落就是一场难舍难分的离别。看,一片叶子在微微的秋风中正悄无声息地飘落,它飘得柔,落的慢,有无奈,有不舍,在轻盈与洒脱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曾炫耀在树梢上绿菌,曾牵扯多情的落叶是怎样的烂漫不羁,一丝丝的缠绵埋藏了多少不朽故事?此时的落叶,或许也思索着自己为什么离去吧?是啊,“叶子的离开,是因为风的追求,还是树的抛弃?”

我说,叶的飘落就是一场精妙绝伦的艳舞。凉风微拂,立于纷纷飘落的黄叶之下,那一枚枚在空中滑落的叶子,在天地间悠然地曼舞,似天女散发,又似飞天跳云……金红黄桔褐五彩的盛装注定了一场经典的辉煌,遽然而逝的缤纷令人迷恋,也令人震撼,昙花一瞬的惊艳就已经足够了?我望着这令人心醉又心碎的一慕,眼睛不觉潮湿了……

我说,叶的飘落就是一个铿锵季节的轮回。“落叶纷飞,一片一轮回,思雨飘落,一滴一岁月。”抬头望天,天色渐渐进入了黄昏了,黄昏的时光总是透着风清云秀,飘落的叶子还在飘落……伴着叶子的飘落,秋也会渐渐地远去,但并没有因为叶的萎靡而停止一季的轮回。我突然想,是否每片叶子都会迎着风的追求去转向下一个轮回呢?是否每个故事都会被岁月雕琢而被逐漸遗忘?

叶子,要绿的时候,悄无声息的来;叶子,要落的时候,轰轰烈烈地去。一片落叶,一片情;一树落叶,一树情;一地落叶,一地情……我想,叶的一生不算轰轰烈烈,但也不是碌碌无为吧,所追求的不正是一份宁静得出奇的恬淡吗?

是啊,懂得了落叶,也就懂得了人生。

(编辑 若水)

观察叶子的过程范文 篇12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206例初产妇, 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纳入标准:1曾有外地工作史。2医生病史记录为初产妇。337周≤妊娠周数<41周。4精神思维能力正常。排除标准: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妊娠合并心脏病、糖尿病等内科疾病。3胎儿发育不良。 4精神疾患者。

1.2调查工具与方法自行制定护理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职业、既往工作地点、学历、孕次、产次、流产史及引产分娩史、产后出血史、新生儿窒息史。将20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观察组不做特殊问询, 按医生的病史执行护理计划; 对照组在进行查体时进行私密性谈话采集病史并记录, 与产妇进行良好的沟通, 告知产妇护士的角色是帮助服务对象最大限度地保持及恢复健康, 预防疾病, 减轻病痛等[1], 建立与产妇的互相信任感, 保护产妇的隐私安全, 其目的只是为了母婴安全, 保障母婴健康及产程的顺利。

调查人员需经过统一的专门培训, 注意谈话的语气和方法, 让产妇产生充分的信赖, 本研究共填写表格103份, 回收有效问卷103份。

1.3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种不同采集病史方法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比较见表1。

2.2不同采集病史方法对分娩结局影响的分析结果显示, 护士掌握不同的病史, 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会防止不良结局的产生, 和产程中误判及产房外急产的发生, 可以大大降低剖宫产的发生率, 同时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风险。

3讨论

病史采集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工作的第一步, 是通过问诊完成的。问诊是采集病史诊断疾病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其主要是耐心听取患者的叙述, 必要时可向第三者了解、补充和核实, 对有既往史者也应加以了解, 以便制定医护方案。但由于隐私、痛苦, 或对某些病史不愿如实回答, 个别有伪造者, 对一些重要病史常有遗漏, 造成医生采集病史不真实;而且医生问诊在办公室, 围绕着大批家属, 工作环境也不适宜产妇过多地详述既往婚育史。不完善的病史采集往往导致对产程产生误判, 如产妇表现为宫颈厚而硬, 胎头高浮, 初产妇为异常, 可能需剖宫产, 而经产妇则为正常, 往往顺产;或宫口刚刚容两指, 认为还在潜伏期, 返回病房待产, 可因为有经产史, 有便意感自行去卫生间而造成胎儿意外坠地, 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等。 此类事件偶有发生, 对产妇及婴儿造成极大危害。而护士的一个重要角色是“护理者”, 既能应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满足服务对象的各种需要, 又能弥补医生病史采集中的不足。

妇产科护士的工作内容更是涉及大量基础护理工作, 如内诊, 腹部四部触诊法, 导尿, 会阴护理, 饮食排泄护理等, 需随时关注患者的产程发展;与产妇单独并密切相处的机会较多, 这种琐碎及无间的接触容易让产妇产生信赖, 加之良好的沟通与启发, 为了共同的目标——母亲的安全与孩子健康, 更容易让产妇打开心扉, 告知既往生育史, 为所采集病史的完整性奠定良好的沟通基础。加之产房护士在长期工作中培养出来的细心谨慎, 吃苦耐劳的精神[2], 这种私密法采集病史的方法能更好更细致地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 为产妇制定更详尽的产程观察护理计划, 对防止产程中各种意外的发生, 防止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产伤的形成有明显效果, 对保障母婴健康有重大意义, 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了解社会多元化背景下的产妇产前病史, 为产时产后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6例曾有外地工作史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常规问卷及私密沟通两种方式采集病史, 依据不同的病史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观察产妇完成生产的效果。结果 2组患者在采集病史过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沟通效果, 具体表现为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病房急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等不同情况对照组明显优于观察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护理应以重点人群为主要关注对象, 重视采集病史的重要性, 检查时进行私密性沟通, 保护患者的隐私, 更好地保障母婴健康。

关键词:采集病史,私密法,产程观察,分娩结局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小妹.护理学导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3.

上一篇:理想与激情演讲稿下一篇:玩物必定丧志初中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