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王维古诗原文(精选10篇)
终南山王维古诗原文 篇1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1、“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是一个精通音乐和绘画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开阔的情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描绘了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和盛唐人民的安居乐业。他的诗歌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不同,在前期,怀有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后期多寄情与山水。因其中年遭遇朝廷变故,又深受其母亲佛教的禅宗影响,其诗变之颇受佛学禅宗影响,得自然与诗境,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有颇高的禅宗意味,因此他有“诗佛”之称。
2、“五言宗匠”——王维
王维虽长于各种诗体,但是五言尤为突出,五古如《渭川田家》、五律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终南山》五绝如《鸟鸣涧》,都被后人称颂。 《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诗就采用彩绘的笔墨传达清丽的美感,正如唐朝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勾勒一幅诗中有有声画的情景,仿佛是一个电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宋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诗如电影”,似乎在这首诗更贴切,《鸟鸣涧》就勾勒了一个在安静的春山中,万籁俱寂,但是月亮却惊动了山鸟的美景。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在我们可感可触的.事物中阐发了禅宗哲理。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王维的诗“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3、赏析《终南别业》
整体感知:整首诗没有华丽的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辞秀调雅,只用平铺直叙,也没有暗喻什么社会情景,有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仅仅只是写自己归隐田园的闲适。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又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又有生趣盎然,禅宗哲理。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来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就过着自其乐的闲适生活。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这首诗就是那时写的。《终南山》写了终南山的景色“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歌翻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在南山。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往前走,不知前方是什么,只是随心而已。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4、细品“山穷水尽”与“行到水穷处”
王维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上云朵涌起。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颇有“水穷处”的意味,,本是作者由于长期不被重用而到在农庄游玩,但由于无路可走,但忽然之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作者有种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 与陆游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王维显得更加淡然,坐看云起时,看淡人世间的绝境。佛家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王维的坐看云起时就有境界三的韵味,到了晚年,隐居终南,看到身边的事物已超然物外,“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 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遇见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极具禅宗意味的一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想不通了,更多的困难,逼人走到绝路,与其撞得头破血流,不如静心下来坐下看看周边的风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说不定能看到“云起时”的情景。
王维《酬张少府》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2
【诗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出处】唐·王维《酬张少府》。
【翻译】松林的轻风,吹拂着解开的衣带; 山上的明月,映照着正在弹琴的我,这是描写作者王维远离尘世,在松林月下解带弹琴的`闲情逸趣。
表现了幽然自得的闲适情绪。
清朱庭珍 《筱园诗话》 卷四: “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句中有人,情景兼到者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 甲编:“五六句言松风山月,皆清幽之境。解带弹琴,皆适意之事。得松风吹带山月照琴,随地随事咸生乐趣,想见其潇洒之致。”
【全诗】
《酬张少府》
[唐]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鉴赏】
从“晚年惟好静”推断,这首赠友酬答诗当作于晚年隐居辋川时期。
王维终南山赏析 篇3
王维终南山赏析,本诗写终南山的景色,以及写作者在终南山的境况,是一首意境很高的诗作,值得读者深入品味。
导读: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隐居于此时所作。其原文如下: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翻译:
巍峨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
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
回头望去,白云又已在身后合成了茫茫一片。
我朝鞯那圉白呷ィ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终南山是这样雄阔,不同的是星域以中峰划线。
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去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简析: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
字词解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背景:
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三年(744)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王维却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后世评价:
无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汉族,唐朝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早年信道,后期因社会打击彻底禅化。存诗400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终南别业王维 篇4
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注释
①中岁:中年。好(hào):喜好。道:这里指的是佛教。
②家:安家。南山:即终南山。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的是辋川别墅所在地,意思是终南山脚下。
③胜事:美好的事。
④值:遇到。叟(sǒu):老翁。
⑤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作者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的是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作者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作者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作者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作者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的是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作者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5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前言】
《终南山》是诗人王维的五言律诗,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次联写终南山的近景,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蕴。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第三联高度概括,终南山尺幅万里。讲述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终南山别名。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传说天帝居所。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ǎi):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yú):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以天上星宿配地上州国称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hè):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翻译】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鉴赏】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 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王维《山中》原文赏析 篇6
我曾经在深山峡谷之中独自行走,沿着一条曲折迂回的山路,山谷之中是静谧的,这种静谧,是亿万年来的积淀。有时,静谧得有些粘稠,呼吸之中,觉得有一种厚重。有时,一阵风吹过,或者一声鸟鸣,都会使我莫名地紧张起来,我注视着山谷,山谷漠视了我的存在。这时候,我觉得自己,犹如淡化了躯体,只有自己的眼睛审视着,在偌大的山谷之中,思想的跃动,也犹如一只飞鸟。有时是这样,觉得自己的存在,就如同一阵风在山谷之中游荡,在亿万年来,无数春秋轮回之中,瞬间转换到了现在,这一刻,又在这样的轮回之中显得异常漫长,只因我的生命,在这一刻出现,我看到,思想的分子,犹如微尘在巨大的容器里光子一样运动,但却是静静地,没有一丝声息。
我曾经在一条溪流旁的树下坐着,凝视着流淌不息的泉水,一个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其实,我很想闭上眼睛,让思绪停止下来,思想也停止下来,我幻想着,躯体是一个虚无的容器,溪水从上游而来,穿越着我的灵魂,从发丝到脚趾,流淌着,尔后再次进入下游,继续它的行程。我的耳畔,溪水潺潺,悦耳不绝,我的眼前,水之生命形态,长流不止!冲刷着,把那些关于明天和从前的过往,从躯体里淘尽!我想得到一种宁静,无我的宁静,看天是天,看水是水,我的一切都在万物的映照里,犹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明月。
我得不到这样的宁静!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很多人都知道王维是一位山水派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长期与山水生活在一起,自然与山水别有一种情意和灵犀,因此,他写下了不少关于山水的佳句。
一天清晨,王维转身关上了院门,沿着山路而上。一路上,清风阵阵,青峰之间飘荡着缕缕雾气,有鸟鸣声声掠过,此时,阳光从山头洒落,于清幽之中觅得丝丝温暖。泛白的足迹凝结出一条山间小路,分外悠长。山路越走越崎岖,王维抬头望天,天高云淡,自然觉神清气爽。溪流,从山涧潺潺地流出,此时的溪水分外的清澈,一些冲洗得发白的石头渐渐显露出来,仿佛就要浮出水面了。于是,向上游走去,越是觉得静幽,水中的石头越是多了起来。时间就这样冷淡了下来,季节,也就是这样在溪水里一点点变冷。向远处看去,些许的青松分外苍翠,也会有成片的红叶林,随着一阵山风吹过,哗哗的由远及今,尔后又远去,只是又凋落了一些红叶。此时的王维,一一都看在了眼里。时间的漫长,如果,以一种宇宙宏观的角度来看,四季轮回,也是溪水一样流淌着,生命是一个瞬间,或者如同一滴水呈现。王维捻了捻胡须,说了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如果前面是客观世界的观察,是自然意识的呈现,而后面两句具有思辨的精神体验。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行走在山路之中,微风徐徐,草色轻轻,默默山路,并没有下雨,为什么会感觉到空翠打湿了衣服呢?空翠,自然是一种诗人主观情绪的凝结,这种凝结在生活之中可以感知。例如读到一本小说,小说纯属虚构,故事的情节并不存在,也没有发生在自己生命里,但在潜意识里,感觉到一种虚无的悲痛,或者幸福的欢笑,犹如有的歌曲会使我们热血沸腾,有的歌曲会感觉特别感动,如《烛光里的妈妈》、《我的祖国》等等,为什么会感动呢?
如果能体味到这些,反观这里的空翠,来得自然,并没有什么突兀,或者不可以理解,只转换了一种形式,诗人行走在山路之上,溪水静静地流淌,山路旁的树叶因为寒冷而渐渐稀疏,天寒风冷,当迎着山谷中的风,犹如水一样清凉,又犹如水一样温润,吹动着山间的雾气、丛林间星星点点的苍翠,倾斜而下!悬浮在心中空翠,却是真实情感的写照。
由此空翠之‘空’,我想到王维在诗中多次用到: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过香积寺》)
这‘空’字用得如此娴熟和恰到好处,自然有王维的妙意。很多人孤立地看待这个‘空’字,但仔细想来,王维是一位诗人,也信奉佛教,我们都知道佛教的核心价值就是‘空’,所谓‘四大皆空”,就是摈弃世俗的介入,从尘世中摆脱,远离世俗的牵扰,摈弃名利,摈弃欲望,摈弃对一切尘世的索求,之为求得本我,一个精神意义上的自我,而非物质的自我,肉体的我。
诗歌的这个‘诗’字,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理解,每个人也有各自的理解,从字面上看去,右边有一个寺庙‘寺’字,左旁边一个言字旁,合起来就是一个诗字,自有参禅悟道的意象。我们不难想象,在这诗最初成为诗的时候,是人类用精神观照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人的灵魂逃逸现实后的栖息方式。而王维,被尊称为诗佛,也绝非浪得虚名,它是诗和佛理结合得最为传神的诗人。
回转头来再看这个‘空’子,自有一种缥缈、虚无的情感在里面,而后湿人衣,是一种心灵上的解脱。比如一个人在炎炎夏日,何以得清凉?有人说:“空调、电风扇”,这些物质的存在,可以获得清凉,而顿失在心头上的清凉。如此说来,只要心情平静下来,自然会感到一种清凉的意境,而这种清凉,是靠精神世界的力量来感悟或者获得的。当我们越来越来依靠物质的生活,获得幸福体验的时候,逐渐丧失了对精神世界的渴求。我们的身体需要空调来调节温度,而内心的宁静则只有自己来调节。如果从空调的蔽护下走出来,我们会发现,外边的世界比我们想象得更加炎热,因为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热量并没有减少,只是在一个点被减少,而在另一个点被增加。在物质的意识里,追求物质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购买空调需要的是物质,而高耗的电费亦是其成本,就这样逐渐论为物质的奴隶。若以‘诗’ 的眼光来解释社会,不免不可礼遇,或者不可理解,就像佛在信奉者的心中一样不可理解!
我一直以为,诗歌是情思的沉淀,是关于性灵的文字。对于情思的处理方式,一种是热的处理,所谓的热处理,就是以江河的姿势,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出来,处处有我,一切物质皆有我的情感所在。性灵,本就是一种游离于有无之间的,看不见、摸不到的一种实体的精神元素,犹如白云舒卷,犹如水之气血。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的《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还有就是冷处理,所谓的冷,就是把情感内敛,也就是无我,看不到我的存在,但我的情感,并不是不存在。
犹如:
“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鸟鸣涧》)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曾经有位诗人,把诗句比作为闪电,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不能雕琢和修改,然而闪电,是有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但终究是在暴雨天,而且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并不能与日月同辉,成为人们精神世界里温暖和光明的支点。
在诸多武术流派之中,我最欣赏的武术流派是太极,它可以将千斤之力化为无形,并且转换为一种伤者自伤,太极的精神理念,就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事物时时刻刻处于一种变化的状态,所谓阴阳相继,自有无穷尽之意。诗歌作为一种精神世界的艺术,千百年来,也有不同的流派,例如浪漫派、豪放派、新月派、花间派等等,旨在一种理解和创作风格上的区别,但都同属于诗歌的`范畴,无论什么流派,只要把其中的精神理念发挥到极致,都会获得成功!
除去语言的外衣,诗歌就是情感,情感是相通的,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我常常在想,面对一首诗歌的时候,需要摈弃所有的语言,使人窥见,这些情感的外衣之下思想之本质!
就如同,我面对的是苹果,但如果吃掉了苹果,在我们的身体和思想里,就悠然品出苹果味道,这种味道,可以言明,又不可言明。有时,有不需要言明的精神实质一样,譬如葡萄,譬如西瓜等等,各自有各自的味道。
现实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物质氛围异常强烈,生命处于这样的空间,犹如夏之浓烈,要听到蝉鸣的聒噪,又犹如秋之落叶,一片接着一片的凋零。诗意正经受着酸雨一样的洗礼。
我时常看到的是,情感的宣泄,字字都是炙热的,爱或者恨,在这样的宣泄,或者表露得淋漓尽致的时候,这种被宣泄的能量,又通过诗歌的形式感染读者,自然也是风生水起,于是,人的精神世界,在一个巨大的容器之中相互感染,就像是干材烈火,越烧越旺,无法自制。
爱,不必说出口,也可以感觉到爱一样,但当爱泛滥的时候,也就是如同蝉鸣一样聒噪。
我们需要一种宁静,需要一种强大的宁静,支撑着这样的精神世界,然而发现,我们的内心正经受着火一样的燃烧,或者火一样的烘烤!
关于王维的诗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思想:脱离凡世间的困扰和诱惑,寻找寂静清幽之所,静心修行,去除一切杂念,舍弃身外之物,物我两忘,身外无我,我亦非我,无我无常,即追求自身的解脱。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作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但是入世太深,久而久之,当局者迷,陷入繁琐的生活末节之中,把实际利益看得过重,注重现实,囿于成见,难以超脱出来冷静全面的看问题,也就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如今是网络时代,和唐朝的社会环境,无法比拟,我想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如同意义上的河流,奔流到来一个新的阶段,向上游凝望,或者下流俯瞰,都不可能是别处的心境。解析这首诗歌,并且引出一些杂想,并不是要说这首诗多妙,思想境界多高,或者这样的情感处理方式多好,我想诗歌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
和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是思想和情感,多一些沉淀。
是性灵多一些质朴,少一些浮躁!
直犹如面对一池碧水,望得入神,凝结出一滴泪水,自然得出属于个人的幽静和美感。在池塘的边沿有许多树木,或者小草,小草的中间有一条小路,路是一些人的足迹,已经泛白,并且已经以路的形式呈现,会有一些记忆,或者不可避免的意象。
纵观王维的诗句,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对于诗歌所寄托的情感,会使读者进入一个淡然的境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物我两忘,直觉得眼前只有诗句,它的诗句,没有强烈的情感宣泄,所以没有感到特别的冲撞,犹如一条静静的溪流,它流淌着,我的心境则因我的感悟而变得宁静。
我这时记起,在那山谷之中,曾经试图忘记自己的存在,无论怎样都无法获得一种空灵的境界,可是,在王维的诗里,当这些诗句默然在心中流动的时候,却可以冲刷我心中郁结的情绪,有时,那一刻,只有诗句,在后来,连诗句也没有了。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一句一个意境,一个意境一个画面,直叫人生出一个个景致出来,宁静、凝神,甚至是悦耳的。
从王维的诗句渲染开来,可以感觉到一种冷,并非人世间得冷暖,而是一种冷眼看世界的感觉: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对客观世界的描述,看似王维的心境是平静得没有波澜,犹如一池碧蓝的湖水,在清风徐徐的日子里,山抹青黛,落日余辉在烟波之上,流露着一种美好的画面和清幽的空间感,但同时,可以感觉到他对生活的热爱。
在王维的许多作品之中,往往把炙热的情感处理得内敛,就是那种千言万语于诗句深处,层层刨析,应该是可以体味得到。也就是说,要深入这个世界,必须先走出这个世界,然后,再看待这个世界,你最珍重得是什么: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
王维的诗不难于理解,却难以把持,难以在平凡的生活里把握生命之中真味,难于籍真情于无声之中!没有浓烈的渲染,却把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就好像一个人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不让眼泪流出来,有时候,很难!
王维《观猎》原文及译文 篇7
冬草枯黄鹰眼变得敏锐,白雪吹尽马蹄显得更轻。
马队忽然过了新丰市,很快便回到细柳营。
回头看看刚才打猎的地方,苍茫的阔野已经被笼罩在无边无际的晚霞之中。
王维《观猎》赏析
王维年轻时既有才华,又有为国立功的宏大抱负。这篇《观猎》是他年轻时的作品。作者通过描写观猎,刻画了一个英武的将军形象,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
开篇两句,写一个英武的将军在渭城打猎。上句点出打猎的时令是冬天,用的武器是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下句点明人物、地点和活动,“猎”字点题。中间四句,写打猎的情景。首句写猎鹰发现并猛扑猎物,次句写将军飞马追逐猎物。这两句中,作者以“草枯”显“鹰眼”的锐利,以“雪尽”显“马蹄”的轻快:草枯萎了,禽兽难以躲藏,猎鹰很容易就发现了猎取的目标;雪消尽了,骏马没有了积雪的妨碍,跑得特别轻快。后两句写将军打猎的场面之广,追猎之速:一刹那间飞过了新丰市,一会儿又回到了细柳营。“新丰市”在长安东北,今陕西省临潼市东面;“细柳营”在长安昆明池南,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这两句通过描写猎逐,显示出将军的英姿飒爽,雄健威武。末两句写将军胜利结束了打猎:上句写猎取了大雕,下句写猎归。这两句说:将军回首远望那射落大雕的地方,那地方已经隐没在一望无边的暮云里了。雕是一种猛禽,能够射落大雕,可见将军的身手不凡。“暮云”,见出太阳已经下山,这场射猎可以结束了。
本诗笔法简洁生动。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写射猎。射猎的场面之广,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涉及将军、鹰、马、大雕,而作者只用八句四十个字,全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可见其用笔的简练。头两句只用十个字,就点出了时令、将军、地点、活动的名称及将军所用的武器,甚至可以感觉到北风的凛冽,听得到角弓的响声。每个字都发挥了它的.作用,每个字都省略不得。三、四两句,又何尝不如此?然而尽管用笔十分简练,所描写的对象却是十分鲜明生动。“鹰眼疾”、“马蹄轻”,以“疾”字形容“鹰眼”,以“轻”字表现“马蹄”,都突出了鹰和马的冲刺的速度、勇猛的神态,真是栩栩如生。可见作者用笔的讲究和锤炼的功夫。
其次,作者善用侧写之笔辅助正面描写。全诗如果只是正面描写,便显得平板单调。故正面描写只有几笔,而辅以侧面描写。
终南别业原文及翻译 篇8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原文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
作者: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注释
中岁:中年。
道:这里指佛道。
家:安家。
南山:即终南山。
陲(chuí):边缘,旁边,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胜事:美好的事。
值:遇见。
叟(sǒu):老翁。
无还期:没有回还的准确时间。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翻译
(自己)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玩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
《终南别业(一作初至山中,一作入山寄城中故人)》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王维唐诗《酬张少府》原文赏析 篇9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王维诗赏析
这是酬答友人张少府的诗。少府,是县尉的别称。张少府,当是诗人的朋友。从诗的题目与诗的尾联可以看出,应该是张少府先有诗相赠,询问穷通之理,似有劝其重新出山,继续为官之意,而王维则以此诗作答,表明了自己的心愿。
诗一开始,王维旗帜鲜明地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和这首诗互为印证的是诗人早些时侯所写的“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晚”字和“惟”字很耐人寻味,读者可从中听到话外音:这就是诗人的少年、青年以及壮年时,并不是“万事不关心”之人。从他早年的作品《少年行》中的“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便可看出作者的凌云壮志。这里所说的“万事不关心”,不是真的不关心,而是出于人生的无奈,是对当时腐败政治丧失信心的一种自我安慰,是不愿与邪恶者同流合污的一种自我解脱。如果参读王维的《老将行》,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诗人的心情。那是一位“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和“一剑曾当百万师”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可到晚年,这样的英雄只好“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在《老将行》中依稀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
从《积雨辋川庄作》的最后两句“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诗人晚年万事不关心的心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两句,写出了“万事不关心”的原因。诗人不是不想关心时事,而是因为“无长策”,只好作罢。“无长策”即没有好办法。当时把持朝政的是“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这老贼怎肯重用忠良之臣!诗人对李林甫们的`腐败行径看不惯,但又无能为力,只好以“无长策”为遁词而“返旧林”作罢。
接下去,诗人以“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写出了自己的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在这里,诗人选取了两个最能表达隐士生活的典型细节,予以寄托自己的情怀。白天,在松林间宽衣解带,晒晒太阳,读读佛经,任和风吹拂;夜间,在山中明月映照下弹琴低吟,宠辱皆忘,与天地融为一体。
诗在最后点题,以回答张少府的提问。穷通理,即命运穷塞和通显的道理。朋友问的是穷通之理,但“‘王’顾左右而言他”,该回答时不作正面回答,却陡然甩出一句“渔歌入浦深”。这一句看似与问话无关,其实在此却深化了主题思想,宕出远神。老朋友,您关心的所谓穷通之理,正是我所厌弃的。请您听听那水浦深处的渔歌,多么令人深思。这里所说的渔歌,不是指一般打鱼人唱的歌,而是巧用典故。《楚辞·渔父》云:“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遂去,不复与言。”王逸在注《楚辞章句》时说,水浊“喻世昏暗,宜隐遁也”。从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隐讽世道昏暗,但又不便明说,只好如此。滚滚红尘,滔滔物欲,切不可迷失了自己,还是清静最好,淡泊最妙。
诗经《小雅·信南山》原文赏析 篇10
《信南山》,《诗经·小雅·谷风之什》的一篇。为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六章,每章六句。这首诗与《小雅·楚茨》同属周王室祭祖祈福的乐歌。但二者也有不同:《楚茨》言“以往烝尝”,乃兼写秋冬二祭;而此篇单言“是烝是享”,则仅写岁末之冬祭,而且它侧重于对农业生产的描绘,表现出周代作为一个农耕社会的文化特色。《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信南山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我疆我理,南东其亩。
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益之以霡霂。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
疆埸翼翼,黍稷彧彧。曾孙之穑,以为酒食。畀我尸宾,寿考万年。
中田有庐,疆埸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曾孙寿考,受天之祜。
祭以清酒,从以骍牡,享于祖考。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是烝是享,苾苾芬芬。祀事孔明,先祖是皇。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译文
终南山山势绵延不断,这里是大禹所辟地盘。成片的原野平展整齐,后代子孙们在此垦田。划分地界又开掘沟渠,田陇纵横向四方伸展。
冬日的阴云密布天上,那雪花坠落纷纷扬扬。再加上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
田地的疆界齐齐整整,小米高粱多茁壮茂盛。子孙们如今获得丰收,酒食用谷物制作而成。可奉献神尸款待宾朋,愿神灵保佑赐我长生。
大田中间有居住房屋,田埂边长着瓜果菜蔬。削皮切块腌渍成咸菜,去奉献给伟大的先祖。他们的后代福寿无疆,都是依赖上天的佑护。
祭坛上满杯清酒倾倒,再供奉公牛色红如枣,先祖灵前将祭品献好。操起缀有金铃的鸾刀,剥开牺牲公牛的皮毛,取出它的鲜血和脂膏。
于是进行冬祭献祭品,它们散发出阵阵芳馨。仪式庄重而有条不紊,列祖列宗们欣然驾临。愿赐以宏福万寿无疆,以此回报子孙的孝心。
注释
(1)信(shēn):即“伸”,延伸。南山:即终南山,在陕西西安南。
(2)维:是。禹:大禹。甸:治理。
(3)畇(yún):平整田地。畇畇,土地经垦辟后的平展整齐貌。原隰:泛指全部田地。原,广平或高平之地;隰(xí),低湿之地。
(4)曾孙:后代子孙。朱熹《诗集传》:“曾,重也。自曾祖以至无穷,皆得称之也。”相当于《楚茨》中所称“孝孙”,故又作为主祭者之代称。田:垦治田地。
(5)疆:田界,此处用作动词,划田界。理:田中的沟陇,此处亦用作动词。疆指划定大的田界,理则细分其地亩。
(6)南东:用作动词,指将田陇开辟成南北向或东西向。
(7)上天:冬季的.天空。《尔雅·释天》:“冬曰上天。”同云:天空布满阴云,浑然一色。
(8)雨雪:下雪,“雨”作动词,降落。雰雰:纷纷。
(9)益:加上。霢霂(mài mù):小雨。
【终南山王维古诗原文】推荐阅读:
王维终南山赏析10-22
王维《终南山》诗作赏析11-10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05-28
游终南山原文及赏析05-22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原文及赏析06-03
题终南山白鹤观,题终南山白鹤观张乔,题终南山白鹤观的意思,题终南山白鹤观07-06
终南文化06-05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答案05-27
终南夜雨600字作文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