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文化

2024-06-05

终南文化(精选4篇)

终南文化 篇1

终南山, 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 故称“中南山”。据考证, “终南”之名始见于《尚书·禹贡》。《诗经》、《山海经》称其为“南山”。汉武帝于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 祀太乙神于此, 建太乙宫, 故又名“太乙山” (也做“太一山”) 。《括地志辑校》卷一云:“终南山, 一名中南山, 一名太一山, 一名南山, 一名橘山, 一名楚山, 一名泰山, 一名周南山, 一名地脯山, 在雍州万年县南五十里。”《雍录》卷五《南山》记载了终南山的地理范围:“终南山横亘关中南面, 西起秦、陇, 东彻蓝田, 凡雍、歧、郿、鄠、长安、万年, 相去且八百里, 而连绵峙据其南者, 皆此之一山也。”今天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终南山, 是指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 具体讲就是秦岭山脉的中段。终南山位于西安城南, 近傍十三朝都城, 历史悠久、积淀深厚, 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一、终南文化的概念、内涵与外延

终南文化目前尚缺乏清晰的界定, 我们不妨可以这样来界定:终南文化是以终南山为载体的文化。它是数千年来活跃在终南山地带的人们创造的以自然地理景观为表征, 以政治经济为背景, 以人文精神为内涵, 以宗教文化为特色, 以文化交融为特征, 以民俗心态为内核的对陕西、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终南文化是一个相当大的概念, 它是对终南山地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个总揽。就内涵而言, 可谓博大精深, 其所包含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宗教资源、哲学资源、民俗资源等, 足以构建起一个专门学科“终南学”来对其进行科学研究。

终南文化又是一个有着广泛外延的文化概念。它与秦文化、汉文化、唐文化等历史文化, 长安文化、关中文化、三秦文化等地域文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尽管内涵不同、表现不同, 但就本质而言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这几种文化虽有分野, 但始终有一种共同性的东西蕴含其中, 使得它们虽“貌”离, 但“神”合。终南文化与这几种文化相比更具有广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 终南文化从内涵上“统领”着这几种文化。

二、终南文化的定位

1. 终南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

终南文化就本质而言它首先是一种地域文化。终南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关中地域文化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是中国文化走向深入的重要标志。

2. 终南文化是根文化、原典文化。

终南文化带有深厚的根性文化特色, 在许多方面构成其它几个大文化板块的历史底色, 对整个中华文化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终南文化具有原创性, 几乎它的每一个组成都牵扯到中华文化的根。譬如:终南文化中的“隐士文化”。隐士文化很大程度上属于儒家文化, 是不同于仕宦文化的一种隐逸文化。但隐士文化从思想的根底和精神的底色而言又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这是就其内在品质而言, 就外在表现而言, 隐士文化又和佛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可见, 终南文化蕴涵之丰富、影响之久远。

3. 终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摇篮和发祥地。

终南山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终南文化与中华文化在起源上具有一致性、完整性和持续性, 特别是以周、秦、汉、唐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体系, 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核心。从中国文化的源流发展来看, 炎黄神农后稷均活动于终南山一带, 周公姬旦辅佐成王“制礼作乐”在终南山麓, 《尚书》《诗经》等基本元典多处记载终南山, 《道德经》则诞生在终南山。再加上更早时期的蓝田猿人, 半坡仰韶文化, 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就在终南山。

三、终南文化的特点

1. 多样性。

终南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多样性。它既有自然资源又有人文资源, 既有物质文化又有非物质文化, 既有有文的文化又有无文的文化, 既有显文化又有隐文化。自然景观构成了终南文化的外在主体。众多的宗教古迹和著名文人雅士的佚闻事迹、民间传说则又构成了终南文化的人文景观, 二者相辅相成, 融为一体。

2. 包容性。

终南山地带是中华文化核心儒、释、道三家的重要策源地。西周建都终南山下, 确立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礼制, 直接影响孔孟儒家文化。中国佛教的八宗有六宗都发源于终南山一带, 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重要。终南山也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老子在楼观台写就《道德经》流布全世界。从基督教来说, 最早传入中国的空间遗迹在终南山大秦寺。从民间信仰来说, 财神赵公明的故乡和修道的地方在终南山, 药王孙思邈长期活动在终南山, 驱鬼逐邪的钟馗也在终南山。终南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 堪称“五千年中华文化的一个浓缩”。

3. 交汇性。

终南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一个最大的特点, 就在于它地理位置的交汇性。终南山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秦岭的中部, 横亘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之间。它既是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 又是代表黄河流域文明的秦陇文化与代表长江流域文明的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点。三种文化集于一身, 这本身, 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很值得探讨和研究。

4. 兼融性。

终南文化包容着各种文化形态、文化内容、文化样式。它涵盖和交融着帝王文化与民俗文化、官吏文化与隐逸文化、科学文化与艺术文化、宗教文化与哲学文化, 它们相互结合、相互融通、彼此感应, 共同发展, 统一于终南山这一载体中。

5. 模糊性。

梁漱溟先生在谈到中国文化时曾说, 中国文化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 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究竟在哪里。中国文化是这样, 同样终南文化也有这样的特点。关于这点我们是不是可以称其为模糊性或不确定性。终南文化之所以难以总结恰恰就在此。我们明显地能感觉到终南文化的存在, 它是那样的强烈, 几乎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但是, 要我们说出似乎又不大能说得清。或者这正像老子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正是因为无声无形才无所不包、无所不容, 这就是“道”。

6. 历史延续性。

终南文化资源源远流长, 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终南山很早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括地志》、《秦风·终南》、《小雅·节南山》、《禹贡》、《左传》、《史记》等史书都谈到终南山。此后, 历史一直延续不断, 到了唐宋两代终南文化达到了顶峰。明清之后开始萧条, 但一直没有中断。民国时终南文化特别是终南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 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一部《空谷幽兰》更是将终南文化推向了全世界。

四、终南文化的研究要点

1. 廓清终南文化所囊括的地域范围。

终南文化是个地域性概念, 但真的要认真推敲, 其范围又似乎模糊不清。终南文化的覆盖面到底有多大, 哪些文化可以划归到它的范围是大可研究的。由于终南山本身的地理概念就多有争议, 因此, 终南文化的地域范围也就更成为一个问题。在地域文化研究中, 只有把地域性看作是贯彻始终的首要原则, 才有利于充分揭示它的特性和得失。

2. 找准终南文化的研究对象。

所谓研究对象, 也就是终南文化研究什么的问题。人是文化的核心载体, 研究文化、尤其是研究像终南文化这样博大精深但又缺乏准确史料记载的文化型态, 必须紧紧抓住历史上终南山地区的人的活动。正是数以千万计的终南山人一代代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终南文化。

3. 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研究终南文化要有大思维。不要拘泥于一朝一代, 一事一人的研究, 而是要从各代互相继承、互相联系的角度去开展研究。要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对比终南文化与其它文化类型的异同, 进而总结出终南文化的内涵特点。研究终南文化最大的困难在于缺乏史料的佐证和实物的支撑。因此, 进行终南文化研究一个关键的问题在于研究角度的切入问题。终南文化研究要史论结合, 史、论、人物、专题、资料全方位展开, 但当下最重要是要对终南文化从学理上作一个统摄性的研究, 使终南文化有一个大致的定位。

五、终南文化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展望

有关终南文化的研究目前显然是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开发和宗教研究这两个方面。另外, 现有的研究只重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忽视人文资源的挖掘。客观地讲, 目前的终南文化研究在许多方面都是空白, 有待拓荒。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视野下的终南文化, 是地域文化学发展的理论自觉, 是从文化比较和当代文化功效的层面, 重新审视终南文化与华夏诸多民族文化关系的需要;开展终南文化研究对于解读终南山在人类文明史和世界文化大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彰显终南山独特个性与精神, 将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摘要:本文从终南文化的概念入手, 探讨了终南文化的内涵、外延, 终南文化的特点以及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终南山,终南文化,地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5.

[2]袁伟时.历史大转折中的迟疑——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岭南文化[A].中国现代思想散论[C].上海三联书店, 2008.

[3]王晓如.宋代终南山地区文化资源研究[J].唐都学刊, 2007, (1) .

[4]赵馥洁.终南文化与关中精神[BD/OL]. (2009-10-25) .http://www.xfuedu.org/news.asp?id=3068.

[6]李利安.关于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地位的思考[J].艺术长安, 2008, (1) .

唐代咏终南山道观诗探析 篇2

初盛唐终南山道观的庙堂色彩及文人的隐逸风尚

唐初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推崇道教, 兴建道观, 使很多道观具有浓厚的庙堂色彩, 秦岭山区的道观也是如此。如骊山白鹿观是因唐高祖在此获白鹿而兴建, 完全是政治性的产物, 庙堂色彩浓厚。后有唐中宗曾幸白鹿观, 随行者崔湜、李峤、张悦、沈佺期等人共有10首应制诗描写白鹿观。充分体现了初唐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 大力宣传道教的实用特色。而这些应制咏道观诗也大都气势恢宏, 仙气浓郁。如:洞府寒山曲, 天游日旰回。披云看石镜……双童还献药, 五色耀仙材。 (张说的《奉和圣制幸白鹿观应制》) 碧虚清吹下, 蔼蔼入仙宫。松磴攀云绝, 花源接涧空。受符邀羽使, 传诀注香童…… (苏颋的《幸白鹿观应制》) ……天流芝盖下, 山转桂旗斜……仙杯落晚霞。唯应问王母, 桃作几时花。 (沈佺期的《幸白鹿观应制》) 玄游乘落晖, 仙宇蔼霏微。石梁萦涧转, 珠旆扫坛飞。芝童荐膏液, 松鹤舞骖騑…… (刘宪的《奉和幸白鹿观应制》) 。

诗歌中金碧辉煌的道观建筑与洞府、受符、仙药、芝童、瑶池、王母等道教意象互相交织, 再加上终南山雄深秀美、云遮雾绕的大背景, 遂营造出一种华美奇幻、仙气氤氲的独特氛围, 迎合了封建帝王推崇道教、服食丹药、希求长生的意图。这类咏终南山道观诗的应制性质, 也反映了其因受皇室推崇而兴盛的御用色彩。

初盛唐统治者对道教的特殊尊崇, 使社会上隐逸崇道风气盛行一时, 盛唐大诗人王维、李白、杜甫、储光羲、薛据等人在长安期间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崇道行为, 留下了吟咏终南山道观的诗作。如王维的《过太乙观贾生房》:“昔余栖遁日。之子烟霞邻。共携松叶酒。俱簪竹皮巾。攀林遍岩洞。采药无冬春。谬以道门子, 征为骖御臣。常恐丹液就, 先我紫阳宾。夭促万涂尽, 哀伤百虑新。迹峻不容俗, 才多反累真。泣对双泉水, 还山无主人。”诗人写他曾和贾生一起在终南山太乙观隐居, 与烟霞为邻, 一同采药炼丹、学道求仙。虽然诗人对道教的信奉并不坚定, 后来“谬以道门子, 征为骖御臣”。但王维对其栖隐终南山道观的经历颇有留恋, 对道士采药炼丹一事仍然关注。实际上, 唐代由于炼丹术兴盛, 服用丹药成为一时风气, 很多诗人也渴慕丹药、热衷服食、甚至隐居山中亲自合炼。如诗人薛据年轻时也曾热衷炼丹。据《唐才子传》记载, 他“初好栖遁, 居高炼药。晚岁置别业终南山下老焉”。他也在《出青门往南山下别业》一诗中自述他“旧居在南山, 夙驾自城阙……弱年好栖隐, 炼药在岩窟”, 详细描写了自己和药炼丹的情形。储光羲也曾隐居终南山, 崇道炼丹, 其诗《终南幽居献苏侍郎三首时拜太祝未上》云:“……道近无艮足, 归来卧山楹。灵阶曝仙书, 深室炼金英……羽化既有言, 无然悲不成”, 诗人幽居终南期间, 既读仙书, 复炼金丹, 终因羽化成仙的可望不可得而心生悲慨。

除采药炼丹外, 对人生适意和意志自由的追求, 高蹈脱俗、不受羁束的精神, 也是唐代文人羡慕神仙生活、向往神仙世界的重要原因。如道教信奉者李白, 他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云:“……云台阁道连窈冥, 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备洒扫, 麻姑搔背指爪轻。我皇手把天地户, 丹丘谈天与天语。九重出入生光辉, 东来蓬莱复西归。玉浆傥惠故人饮, 骑二茅龙上天飞。”诗人在诗中将他的好友道士元丹丘描述为“不死丹丘生”, 类同神仙, 他在华山云台峰上有诸位神女悉心照顾, 又能出入宫门, 与帝王畅谈, 荣耀异常, 令李白敬佩不已。诗人很希望能和元丹丘一起畅饮“玉浆”、骑龙飞升, 这完全符合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奇思妙想和道教徒李白追求自由超脱的强烈愿望。李白还曾前往终南楼观, 向已出家为道士的玉真公主献诗《玉真仙人词》:“玉真之仙人, 时往太华峰。清晨鸣天鼓, 飙欻腾双龙。弄电不辍手, 行云本无踪。几时入少室, 王母应相逢。”李白在诗中将已成为女道士的玉真公主称为玉真仙人, 并盛赞她的求仙生涯与潇洒行踪。说她时常前往华山作道家的法术“鸣天鼓”, 还能乘双龙上天, 来日一定可以得道嵩山, 与西王母相逢。诗歌成功表现了这位“仙人”的行迹飘忽、个性非凡, 推崇之意尤为明了。

同样对终南山隐士怀有敬意的还有“诗圣”杜甫, 他曾对在终南山玄都坛隐居的好友元逸人的修道行为寄诗致意。其《玄都坛歌寄元逸人》诗云:“故人昔隐东蒙峰, 已佩含景苍精龙。故人今居子午谷, 独在阴崖结茅屋。屋前太古玄都坛, 青石漠漠常风寒。子规夜啼山竹裂, 王母昼下云旗翻。知君此计成长往, 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 致身福地何萧爽。”诗中的元逸人即道士元丹丘, 曾在终南山子午谷中的玄都坛修行。诗的前几句引用终南山东蒙峰和《抱朴子》、《神仙传》、《述异记》等典籍中的意象, 描述玄都坛的苍莽景色, 赞扬元逸人的艰苦修行;末四句对元丹丘超尘脱俗的道行、服食芝草琅玕、居处铁锁高垂, 身处终南福地的逍遥自得生活深表羡慕。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从大自然中寻找心灵皈依, 对山水诗和隐逸诗影响很大。

中唐诗人与终南道教

中唐前期文人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 对功业抱负的热情减退, 对道教自由超脱的生活更加向往, 创作了不少造访秦岭道观及与道士交往的诗。“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李端、李益、韩翃等人均有此类诗作。其中以卢纶存诗最多, 如《太白西峰偶宿车祝二尊师石室晨……寄呈凤翔齐》:“青冥有桂丛, 冰雪两仙翁……逍遥拟上清, 洞府不知名。醮罢雨雷至, 客辞山忽明……岩壑树修修, 白云如水流……吁嗟系尘役, 又负灵仙迹。芝朮自芳香……烟霄不可仰, 鸾鹤自追随。”诗人称道士为“仙翁”, 对其在终南山中“岩壑树修修, 白云如水流”的幽美环境, 打醮采芝、鸾鹤相随的潇洒生活非常羡慕, 对自己“吁嗟系尘役, 又负灵仙迹”的现实处境叹息不已。显然, 对道教的向往是源自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卢纶与终南山道士交往的面很广, 他的另一首《蓝溪期萧道士采药不至》诗就表现了他与终南山萧道士的交游, 诗中的“病多知药性, 老近忆仙方”, 也可见卢纶对炼丹服食、治病长生的渴望。

其他文人也乐于与道士交游, 如李端的《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诗:“半岭逢仙驾, 清晨独采芝。壶中开白日, 雾里卷朱旂。猿鸟知归路, 松萝见会时。鸡声传洞远, 鹤语报家迟。童子闲驱石, 樵夫乐看棋。依稀醉后拜, 恍惚梦中辞。海上终难接, 人间益自疑。风尘甘独老, 山水但相思。愿得烧丹诀, 流沙永待师。”诗人眼中的道士生活闲雅, 一大清早就独自采芝山中, 其生活环境幽美自然且富有仙气, 那里有猿鸟松萝, 鸡声鹤语, 人们的生活闲适自得, “童子闲驱石, 樵夫乐看棋”, 使诗人也对山中修道充满向往, 表示“愿得烧丹诀, 流沙永待师”。

中唐后期, 文人的崇道倾向不减, 孟郊、韩愈、白居易等人都有诗作。如孟郊的《李益崔放送王鍊师还楼观兼为群公先营山居》:“十年白云士, 一卷紫芝书。来结崆峒侣, 还期缥缈居。霞冠遗彩翠, 月帔上空虚。寄谢泉根水, 清泠闲有余。”诗中的白云士指道士, 紫芝书指道书, 崆峒侣指道友、仙侣, 霞观指道冠, 月帔指道服, 诗歌以丰富的道教语汇极力描写了王练师在终南山的隐居修道生活, 并对这种仙境般的生活充满了渴望。

终南道观里的道士为了宣传道教, 也会下山作“道讲”以争取百姓的信仰, 韩愈的《华山女》对此有生动的描写:“……华山女儿家奉道, 欲驱异教归仙灵……遂来升座演真诀……骅骝塞路连辎 (3。观中人满坐观外, 后至无地无由听……天门贵人传诏召, 六宫愿识师颜形。玉皇颔首许归去, 乘龙驾鹤来青冥。”诗中的华山女道士在长安城里升座讲经, 听者众多, 并受到了宫中贵人的赞赏, 足其非凡魅力。

晚唐道风余韵

晚唐社会衰败, 长安城无复昔年盛况, 吟咏终南山道观的诗也为数不多, 仅有姚合、郑谷、项斯、李洞、吕岩等人留下了几首作品。如郑谷的《游终南白鹤观》承袭前人, 表达了对终南山道观中超脱凡俗生活的企慕:“步步景通真, 门前众水分。柽萝诸洞合, 钟磬上清闻。古木千寻雪, 寒山万丈云。终期扫坛级, 来事紫阳君。”诗中的白鹤观周围有“古木千寻雪, 寒山万丈云”的高旷清景和“柽萝诸洞合, 钟磬上清闻”这样神秘雅致的修炼场所, 使诗人不由生出了“终期扫坛级, 来事紫阳君”的崇道愿望。晚唐诗人还对终南隐士多有关注。如李洞的《寄太白隐者》:“开辟已来雪, 为山长欠春。高遮辞碛雁, 寒噤入川人。栈阁交冰柱, 耕樵隔日轮。此中栖息者, 不识两京尘。”写太白山寒冷、恶劣的自然环境来表现隐者归隐的坚定信念。

总体而言, 唐代终南山中的道观虽因唐王室的推崇而具有一定的庙堂色彩, 但作为宗教修习场所, 更具有自身独特的环境氛围和修道特色。在终南山山深洞幽、泉清云白、松风鹤鹿的优雅背景下, 道士们采药、炼丹、求仙、飞升, 身无挂碍、自由往还……如此种种, 对长安城中渴望消解现实烦忧, 追求精神自由, 迷恋羽化登仙的文士而言, 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而文人的如上精彩描写, 也赋予了终南山特殊的道风仙趣和神秘色彩而为后人所向往。

参考文献

终南文化 篇3

佛教自公元前2年西汉进入长安后, 佛教信徒在终南山建立了佛教寺庙, 据考证, 这座寺庙位于陕西北麓户县境内庞村。在佛教鼎盛时期, 据有关资料记载, 终南山成为了佛教圣地, 前来拜佛的善男信女人头攒动, 香火旺盛。到明朝的时候, 位于终南山的户县这一个县内, 就有上千座佛寺。正因为在终南山在佛教的地位无可比拟。此山成为众多佛教徒向往的地方。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宗派祖庭多。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佛教共有九宗, 其中七宗的祖庭和中心寺院在终南山一代。终南山是这些佛教宗派的发祥地。另一方面是, 根据历史记载, 在这里的修行的高僧和各宗祖师最多。除了鸠摩罗什、那崛多、道生、道融等著名高僧外, 生前不在终南山, 却死后因为向往终南山这块风水宝地, 而选择藏在这里的僧人更是数不胜数。

终南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 丰富多彩, 修建在终南山的大慈恩寺、草堂寺、净业寺等寺庙, 建筑、石刻、雕塑、壁画等佛教文化艺术精美绝伦, 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得瑰宝。正因为此, 终南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里的佛教不仅影响着中国, 而且通过僧人们的交流, 影响到朝鲜、日本等众多国家。

2 终南山佛教的养生思想

2.1 修心养生

与道教相同, 佛教很是注重炼心修性。佛教认为任何人都有佛性, 这由本人修行的深浅来决定佛性的高低。只有将“无量烦恼”去除, 佛性就会呈现出来。这里的“佛”指的是具有大智慧并且身心不受外物羁绊的人。也是佛教徒通过修行要达到的境界和目标。佛教还比较注重对“善”的追求, 认为“善”是炼心修性的根本, 要内调心性, 外敬他人, 才能修炼成“佛”, 最终得以万寿无疆。

同时, 佛教也种修德养生, 认为只有修养出良好的品德, 才能修习出好的心性。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必须要在生活中时时注意要保持心平气和, 对遇到的难事、急事、坏事都要坦然处之, 对给自己利益造成破坏的事, 要大度宽容, 不可小肚鸡肠。要广行善事, 在帮人的同时, 自己性情也会被陶冶。

2.2 修身养生

修身养生主要包括两方面:首先是内修。即通过元气调息从静入定, 再由定而慧, 最终达到修德正果的目的。要进行内修, 要求要做好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既包括物质上的准备, 也包括精神上的准备, 只有将准备工作做好了, 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修身养生中。准备工作内容为:“备六项”“调五事”“弃五盖”。备六项是修习的前提也是基础, 简单来说, 就是要做到尊戒律、衣食足、居闲境、保心静、寡欲望、多亲近 (有识之士) 。调五事内容主要指调饮食、调睡眠、调身体、调气息、调心思。弃五盖, 指就是要求将阻碍修行的杂念去掉。这五盖分别指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其次是加强对身体的锻炼, 即, 外修人生。如打拳、登山等活动, 但佛教强调外修养生必须要掌握“度”, 锻炼不可不够, 也不可过度。

3 终南山佛教养生思想在当代的应用

3.1 养生要内外兼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都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 但往往是要么注重了身体锻炼却忽视了保持内心宁静的重要性。要么是注重内心平静却忽视了良好饮食的重要。如有的人为了追求内心平静, 搬离到远离人世的深山, 过着食不果腹, 衣不遮体的生活;有的是为了养生过度追求体育锻炼, 甚至导致身体健康受到了损害。这些现象都是忽视了内外兼修下的全面养生。而终南山佛教养生思想与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基本不谋而合, 都是强调要在助人为乐、追求内心平静、合理饮食等等内外兼修下进行全面养生。

3.2 养生要以内在养生为主

在当今, 广场舞的盛行、健身器材的热销, 说明了人们比较注重对身体的锻炼, 但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比较严重, 比如, 近期, 在高速路上, 后面的车不小心对前面车追尾, 前面的干脆就调转车头持续对追尾车进行撞击;另一则新闻是, 因为女儿在自家小车里悄悄谈对象, 暴跳如雷的父亲用铲车将车砸成烂铁。则说明当今社会中是充满了浮躁和戾气。终南山佛教中主要突出的是对“心”和“性”的修炼, 对戾气十足的当今社会人们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摘要:佛教是对人类自身包括在内等一切生命加以尊重和爱护的。修心、修身既为佛教最求“成佛”的主要途径, 也是佛教养生思想的核心内容。本文通过举例、文献引用等论述方法, 从终南山佛教概述、终南山佛教的养生思想、终南山佛教养生思想在当代的应用, 对终南山佛教的养生思想内涵, 以及将其在当今社会养生实践进行了探讨, 旨在引发养生爱好者的思考, 通过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关键词:终南山佛教,养生思想,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任修谨.佛教养生之道[M].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6.

终南文化 篇4

一、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旅游开发的市场背景分析

(一) 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历程来看, 世界旅游市场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发展阶段。当人均GDP达到1, 000美元时, 观光游剧增;当人均GDP达到2, 000美元时, 休闲游骤升;人均GDP达到3, 000美元时, 度假游渐旺。有关数据表明, 在世界旅游市场构成中, 休闲旅游比例已经超过观光旅游, 占62%[2]。以此标准分析我国旅游业, 2011年我国人均GDP 为5, 414美元, 说明我国的旅游行业也开始进入休闲游和度假游的发展阶段。

(二) 旅游市场发展的需要。

旅游对于今天绝大多数中国城镇居民而言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陕西省作为旅游大省, 旅游业增长迅速, 旅游收入更是逐年上升。同样, 陕西省丰富的旅游资源, 深厚的文化底蕴, 优美的自然景观也吸引着广大的国内游客, 旅游发展迅速, 如表1所示。

资料来源:陕西省旅游局官网

陕西省秦岭终南山地带是陕西省乃至全国旅游资源密集地带, 旅游业发展迅速。2009年8月陕西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在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基础上纳入了骊山、冰晶顶、南太白、玉山四个园区成功申请了世界地质公园的称号。伴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 人们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亦升高, 终南山地带养生旅游作为体验旅游和生态旅游的重要形式之一, 其发展具有广大的市场基础。

二、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旅游开发的外部环境分析

对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旅游开发的外部环境分析采用PEST分析法。PEST分析法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 P是政治 (Political System) , E是经济 (Economic) , S是社会 (Social) , T是技术 (Technological) 。

(一) 政治、法律因素。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低能耗、低排放、高经济收益的代表性产业。2009年12月我国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不仅对中国旅游业的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阐述, 也提出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措施。休闲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受到政府的重视。

(二) 经济环境。

近些年来,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175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9.8%,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 153元, 实际增长8.5%。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 人们开始更加重视精神生活的享受, 旅游已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 社会文化因素。

在2011年博鳌亚洲论坛医疗旅游和国际合作圆桌会议上,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发表演说, 他说目前中国亚健康人群有7亿人, 慢性病患者2.16亿人, 抑郁症患者3, 000万人, 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未来医疗旅游市场巨大, 中国旅游研究院提供的数字显示约有7, 500亿美元的市场。由此可见人们所面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休闲养生游正是以养生为目的, 使人们放松身心, 康体健身为目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

此外, 目前全年的法定休息日已经超过110天, 随着带薪年假制度的落实和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成为国定假日, 居民的闲暇时间不断延长。在可支配收入共同增长的情况下, 休闲养生游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 技术、自然环境因素。

终南山地带山势险峻, 如果缺乏适度的开发, 可进入性就会受到影响。伴随着国家高速公路、环山旅游线的建设, 高铁、航空运输的发展, 卫星通讯、无线通讯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2012年11月秦岭北麓环山公路太平峪片区7公里景观示范段的启动建设, 更是为终南山地带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旅游开发的内部资源分析

(一) 自然资源分析。

终南山地带山形险阻, 奇峰秀玲, 深谷幽雅、茂林修竹, 四季缤纷, 景色优美, 是天然的养生基地。自1982年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楼观台森林公园落户于西安市秦岭北麓的周至县。终南山地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建立起众多优秀风景区:骊山森林公园、王顺山森林公园、朱雀森林公园、终南山森林公园、太平森林公园、黑河森林公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主岭国家级古人类遗迹保护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等。

(二) 休闲养生游人文资源分析。

终南山地带的人文旅游资源主要有:西周丰镐遗址、西周车马坑、古子午栈道、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常宁宫、仙游寺、草堂寺、杨虎城将军陵园等。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资源更是数不胜数。陕西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道教发祥地, 以老子李耳来楼观台讲授道德经五千言而名著天下, 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秦汉唐王朝起翠华山就被辟为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 汉武帝曾在翠华山拜谒太乙神。南五台作为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有机组成, 史传南五台山, 乃三千年前, 观世音菩萨, 现身比丘, 降伏毒龙, 所开之谷道场也。秦岭中断的终南山与长安帝都毗邻, 悠然如云的终南山与千年帝都相互映衬, 相互依存, 终南山以方外仙山的人文视野进入人们的视线, 在千年帝都的映衬下, 文化底蕴更加深厚, 是开展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的绝佳之地。

四、结语

社会转型、环境污染、竞争激烈导致当今世界多数人处于亚健康状态, 人们身心失调、多种现代疾病的发生给养生旅游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终南山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优美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 加之广阔的旅游市场和良好的外部环境使终南山成为开展休闲养生旅游的绝佳胜地。

摘要:伴随着人们对休闲、保健、养生旅游产品的旺盛需求, 休闲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态异军突起。本文主要从旅游业市场发展趋势、外部环境、内部资源三个方面对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游的开发背景进行分析。

关键词:终南山地带,休闲养生旅游,PEST分析法

参考文献

[1].赵欢, 赖伯年.太白县的养生游资源优势与开发利用方略[J].新西部, 2012, 13:27~28

上一篇:共同诉讼下一篇:储层流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