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2024-10-31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通用9篇)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1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1、“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是一个精通音乐和绘画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开阔的情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描绘了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和盛唐人民的安居乐业。他的诗歌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不同,在前期,怀有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后期多寄情与山水。因其中年遭遇朝廷变故,又深受其母亲佛教的禅宗影响,其诗变之颇受佛学禅宗影响,得自然与诗境,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有颇高的禅宗意味,因此他有“诗佛”之称。

2、“五言宗匠”——王维

王维虽长于各种诗体,但是五言尤为突出,五古如《渭川田家》、五律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终南山》五绝如《鸟鸣涧》,都被后人称颂。 《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诗就采用彩绘的笔墨传达清丽的美感,正如唐朝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勾勒一幅诗中有有声画的情景,仿佛是一个电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宋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诗如电影”,似乎在这首诗更贴切,《鸟鸣涧》就勾勒了一个在安静的春山中,万籁俱寂,但是月亮却惊动了山鸟的美景。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在我们可感可触的.事物中阐发了禅宗哲理。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王维的诗“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3、赏析《终南别业》

整体感知:整首诗没有华丽的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辞秀调雅,只用平铺直叙,也没有暗喻什么社会情景,有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仅仅只是写自己归隐田园的闲适。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又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又有生趣盎然,禅宗哲理。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来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就过着自其乐的闲适生活。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这首诗就是那时写的。《终南山》写了终南山的景色“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歌翻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在南山。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往前走,不知前方是什么,只是随心而已。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4、细品“山穷水尽”与“行到水穷处”

王维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上云朵涌起。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颇有“水穷处”的意味,,本是作者由于长期不被重用而到在农庄游玩,但由于无路可走,但忽然之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作者有种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 与陆游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王维显得更加淡然,坐看云起时,看淡人世间的绝境。佛家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王维的坐看云起时就有境界三的韵味,到了晚年,隐居终南,看到身边的事物已超然物外,“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 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遇见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极具禅宗意味的一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生活中又有什么想不通了,更多的困难,逼人走到绝路,与其撞得头破血流,不如静心下来坐下看看周边的风景,用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平和大度的心境去看待生活中的困难,说不定能看到“云起时”的情景。

王维诗《终南别业》简介 篇2

王维是唐朝诗人中的佼佼者之一,被誉为“诗佛”,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名诗《终南别业》就是典型的表现。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别业》)

诗人王维其实是唐朝的`“高富帅”,不像李白那样要靠富朋友接济过日子,更不像杜甫那样颠沛流离,连生存都成问题。王维一直在京城为官,而且在长安有地产,其中在终南山下有一处别墅,他晚年多在此当宅男。然而,王维是个有品质的宅男,他宅在家中写诗,却有着驴友的格调,不写宅子,只写山水。你看他笔下的自己,是一个在终南山脚下独来独往的游客,沿途很多风景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和理解。

更有趣的是,大自然在他的观察当中,是气脉相承的,是流动不息的。走到溪流的尽头,应该是到了源头,坐下来,却没有穷尽的感觉,反而有重新开头的快感,你看不是有云朵在升起吗?十个字抓住了山水白云间流传不息的规律,整个大自然是一个循环无穷的整体,王维的这种生态观念是很科学的。最后他碰上老翁,聊得开心,忘记回家,其实,很有可能是将大自然拟人化,乐此而忘返。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 篇3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解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元年(742)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

王维对终南山并不陌生。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前往终南山,去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而此次的隐居生活,让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受。

句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一说指帝都长安,一说指传说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种理解,诗开篇两句言终南山靠近长安,山峰连绵不绝,一直向东延伸到海边。按第二种理解,则是先极写终南山之高,再极写终南山之广。

无论作上述何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是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两句是写远景,写诗人遥望之所见。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边。说它“接海隅”,当然是艺术夸张。然而遥望终南,山势绵延,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象它一直铺展到大海边上。因而说它“接海隅”,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如果将第一句理解为写终南山之高,那么“近天都”也同样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虽高,去天甚遥,但从平地遥望,其顶峰高耸入云,的确会让人感觉与天相接。

遥望终南,气势恢宏;进入终南山后,又会见到怎样的景色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诗人由远而近,进入终南山。此时,白云迷漫,一切都笼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于白云之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两边,似乎自动地要为人让出眼前的山路;驻足回首,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将身后的路封住。这种奇妙的境界,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将其表现得如此真切?

山中云雾迷漫,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青霭是蓝色的烟雾。朦胧的轻烟在诗人的面前若隐若现,诱惑着诗人的眼,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摸不着,看不见,无影无踪。

山无云烟,如春无花草。诗人独具匠心,把终南山的美景都藏在云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烟。白云、青霭告诉人们,终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郁郁苍苍。而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终南山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更令人心驰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缓缓而上,且行且止,因为仍然留恋着已经看过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云、青霭之下,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却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简单的十个字“画”了出来。

穿过云海,走过青霭,诗人终于登上了终南山主峰峰顶。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峰。终南山从北到南十分广阔,中峰两侧虽只有一峰之隔,却属于不同的州域。

诗人立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众峰高低、方位不同,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形万态。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更是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气象万千。

诗人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评解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4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半雨,

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

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王维诗鉴赏

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惜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神往。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读来使人恍如置身其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世诗评家引为律诗工于发端的范例。“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这里生动地表现出远处景物互相重叠的错觉。诗人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tóng童)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人们又常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如此之美,民情风土又如此之淳,到那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克尽职事,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艺术构思新颖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描绘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

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觉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即将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诗人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这就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伏笔,使诗人劝勉李使君的话更显得切实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愁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对于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深切关心。

陋室铭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⑤。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①铭:古代文体的一种。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陋室:简陋的房子。德馨:品德美好。馨,能散布至远处的香气。

②鸿儒:大儒,博学者。白丁:白衣,即平民。这里指缺少文化的人。

③素琴:朴实无华的琴。素,无饰曰“素”。金经:古时用泥金书写佛经,后泛指佛经。

④丝竹:泛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案牍:指官场文书。

⑤西蜀子云亭:扬雄字子云,成都人,故称“西蜀子云”。扬雄长于辞赋,在成都少城西南筑有扬雄宅,亦称草玄堂,即其著《太玄》之处。

◇鉴赏

这是一篇历来传诵的名作,构思新颖,表达精灵,巧妙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凸显陋室“不陋”。

文章以山水引起陋室,以仙龙引出主人,主人的馨德是全篇主题。“苔痕”二句描室中景,“谈笑”二句写室中人,调、阅、丝竹、案牍叙室中事。扯出诸葛庐、子云亭,为的是熔古铸今;引孔夫子“何陋”之言,还有潜藏未出的“君子居之”的一层意思包含其中,与开头“惟吾德馨”前后呼应。小小篇幅,无法不备,完美地表现了陋室主人志行高洁、安贫乐道的志趣,也反映了主人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思想。全文仅81字,短小精练,清新别致,极有特点。

◇妙评

陋室之可铭,在德之馨,不在室之陋也。惟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之中,触目皆成佳趣。末以“何陋”结之,饶有逸韵。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小小短章无法不备。凡铭多自警,此却自得自夸,体格稍变。起以山水喻引,则来不突;末引古结,则去不尽;中间室中景、室中人、室中事、布置层次。末引“何陋”之言,隐藏“君子居之”四字在内,若全引便著迹,尤见其巧处。

――清・李扶九原编、黄仁黼重订《古文笔法百篇》卷三

1.清明古诗原文

2.《春望》古诗鉴赏

3.清明古诗鉴赏

4.春晓古诗原文

5.古诗《如梦令》鉴赏

6.竹石古诗鉴赏

7.春节古诗《元日》鉴赏

8.关于清明古诗原文

9.水调歌头古诗鉴赏

《题菊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篇6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在这诗句中,梦想着自己能够成为掌管春天的仙神,可以使菊花与其他花都开在春天,不会受到冷落。唐乾符二年,黄巢跟着王仙芝起义。王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他死后,黄巢也称“冲天均平大将军”,想着能够均平富除恶邪。黄巢率军攻破唐王朝东都洛阳和京城长安时,秋毫无犯,是颇得人心的。据《旧唐书·黄巢传》所载:“既一朝有变,天下离心,巢之起也,人士从而附之”、“时巢众累年为盗,行伍不胜其富,遇穷民于路,争行施遗”。这些记叙了黄巢军队同情和救济穷人情景。黄巢的大将尚让在安抚市民就指出,说黄王同李家皇帝的根本区别是一爱百姓,一害百姓。黄巢的部下路上争先恐后地向周围的穷苦人民抛送钱财。

但是,当黄巢率大军攻克长安,来到唐王朝皇宫,登上太极殿,看到数千名宫女一齐下跪迎拜,口呼“黄王万岁”的时候,他已忘记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了,他仰天大笑着说:“今日之事殆天意欤!”

他当上了皇帝,国号大齐,改元金统,加号“承天广运启圣睿文宣武皇帝”,又封自己的妻子曹氏为“皇后”,并且学唐王朝的传统制度,登上大明宫的丹凤门向众人宣布赦令,得意洋洋地说他当皇帝是早有预兆的:“唐帝知朕起义,改元广明,以文字言之,唐已无天分矣:唐去丑口而安黄,天意令黄在唐下,乃黄家日月也。”他也学了耍弄一些天命预兆的文字把戏,用来说明天意要到他黄巢当皇了。

既然已经握权在手,黄巢的“fair”蒙面布也就很快揭了下来。

《旧唐书·黄巢传》记载,黄巢恨坊市百姓迎王师,而导致自己军队不利,乃下令屠城,把成年男人杀了个个干净,血流成河。

创作背景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记载这首诗作于黄巢五岁时,不可信。此诗应当作于黄巢年青时,发动起义之前。

作者简介

王维古诗鉴赏 篇7

出自唐代王维的《终南别业 / 初至山中 / 入山寄城中故人》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赏析】

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描述可以说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与诗人有着同样兴趣爱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惟有独自游览,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地揭示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宣和画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什么?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后溪流不见了。有一个可能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可能 是下雨之后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岭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如此。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爱情、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发现是一条没法走的绝路,山穷水尽的悲哀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即使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虽然身体在绝境中,但是心灵还可以畅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人生境界,不觉得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失望,因为那正是希望的开始;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 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在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一天会下雨。 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因此而退心,要把念头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初发心时什么也没有,对修行的方法、观念都不了解。你先回溯当时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已经走了相当长的路了吗?所以不要失望,不要放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发生这种状况,如果用这种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读者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

《山居秋暝》王维古诗鉴赏 篇8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全诗首联便直入主题,用“空山”两字表达了这是一个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新雨而来,山间青青,似乎一切都已经被重新洗刷过,没有了旧的浊气,只有最清新的。加之这又是一个初秋的傍晚,山林与晚照相辉映,空气的清新,景色的美妙,一幅绝美的`花卷便呈现了出来。

颔联则注重写景,以明月、松林、清泉、底石为对象,与首联中秋的呼应,勾勒了天色已暝下,月光中潺潺泉水的流动所带来的动态美。同时这两句诗,以天色已暝下的只剩下雪的皎洁,群芳已凋却还有青松矗立,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照射下依然可以看见那光亮的底石,表达了诗人对清廉之风的向往和自身的那种高洁心态。

颈联同样是在写景,但是则侧重于对人物的描写。在首联中诗人写到是空山,但是在此联中却写到有浣女归来、渔舟莲动,这样反差的描写,不仅凸显了这里人迹罕至而显得山林如此寂静,以至于在树林的掩盖下像空山一样。也表现了这里人们淳朴的民风,生活在无忧无虑中,是诗人理想中的地方,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末联诗人更是隐喻空山的幽静、明月的松间、初秋的新雨、清澈的泉水、归来的浣女、莲动的渔舟所组成的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实在是比那污浊的官场好很多,自己也劝子孙大可以在这里生活,不用去管世事,不用去为那凡尘所打扰。

山水诗篇,山水诗情,智者自是乐山,悦者自是乐水。山水之间,一动一静,寻万里,世外桃源;天地之情,一高一低,走千年,人间天堂。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9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译文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居住在荒野因为家中清贫。

树上黄叶在雨中纷纷飘零,犹如灯下白发老人的命运。

自惭这样长久地孤独沉沦,辜负你频繁地来把我慰问。

我们是诗友生来就有缘分,更何况你我两家还是表亲。

注释

⑴卢纶:作者表弟,与作者同属“大历十才子”。见宿:留下住宿。见:一作“访”。

⑵自有(fèn):一作“有深分”。分:情谊。

⑶蔡家亲: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鉴赏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上一篇:团队德育教育讲话稿下一篇:澳洲时尚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