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精选7篇)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 篇1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解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至天宝元年(742)王维隐居终南山期间。
王维对终南山并不陌生。青年时代,他曾经常前往终南山,去唐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的别馆做客。而此次的隐居生活,让他对终南山又有了新的感受。
句解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太乙”,终南山的别称。“天都”,一说指帝都长安,一说指传说中天上玉帝所居住的地方。按第一种理解,诗开篇两句言终南山靠近长安,山峰连绵不绝,一直向东延伸到海边。按第二种理解,则是先极写终南山之高,再极写终南山之广。
无论作上述何种解释,可以肯定的是,诗人是先从大处着笔,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两句是写远景,写诗人遥望之所见。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边。说它“接海隅”,当然是艺术夸张。然而遥望终南,山势绵延,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象它一直铺展到大海边上。因而说它“接海隅”,正是以夸张写真实。
如果将第一句理解为写终南山之高,那么“近天都”也同样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虽高,去天甚遥,但从平地遥望,其顶峰高耸入云,的确会让人感觉与天相接。
遥望终南,气势恢宏;进入终南山后,又会见到怎样的景色呢?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诗人由远而近,进入终南山。此时,白云迷漫,一切都笼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于白云之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两边,似乎自动地要为人让出眼前的山路;驻足回首,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将身后的路封住。这种奇妙的境界,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将其表现得如此真切?
山中云雾迷漫,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青霭是蓝色的烟雾。朦胧的轻烟在诗人的面前若隐若现,诱惑着诗人的眼,仿佛只要再向前一步,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摸不着,看不见,无影无踪。
山无云烟,如春无花草。诗人独具匠心,把终南山的美景都藏在云烟之中,给人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山高始有云,林深方有烟。白云、青霭告诉人们,终南山何其高峻,山中林木何其郁郁苍苍。而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终南山的一切都笼罩在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更令人心驰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缓缓而上,且行且止,因为仍然留恋着已经看过的美景,所以不能不“回望”。可在白云、青霭之下,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却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没有明说,而是用简单的十个字“画”了出来。
穿过云海,走过青霭,诗人终于登上了终南山主峰峰顶。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分野”,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对应地上的.州国区域,称为分野。“中峰”,指终南山主峰太乙峰。终南山从北到南十分广阔,中峰两侧虽只有一峰之隔,却属于不同的州域。
诗人立于中峰山顶,纵目四望。四周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射下来,由于众峰高低、方位不同,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形万态。随着阳光照射角度的不断变化,更是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气象万千。
诗人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也许是诗人流连于山中美景,误了下山,不得不留宿山中;也许是诗人兴致未尽,欲留宿山中,明日再游。但山高林深,人迹罕至,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山涧那边的樵夫。于是,隔着山涧,诗人大声询问,樵夫口答手指。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丁丁声、山涧流水的潺潺声,还有一问一答的唱和声,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评解
在这首诗中,王维就像一位优秀的导演,制作出了最美丽的终南山风景片。片中有远景,有近景;有全景,有特写;有画面,有音乐。然而他只用了四十个字。“以少总多”、“意余于象”,或可概括此诗的特点。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 篇2
针对以上现象, 我针对语文开放型练习实施了课改, 过程是艰难的。回顾自己所走过的路, 感觉还是收获大于付出。
语文新课标要求提高阅读和写作的综合能力, 在提高阅读能力中, 我们的老师已不能只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 而是要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的应试分数, 还应提高其鉴赏作品的能力, 于是, 我尝试了以鉴赏为目的的开放性阅读教学。
所谓鉴赏阅读是指以语文审美鉴赏为目的和特征的阅读, 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活动,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它包含着理解程度和鉴赏程度, 又伴随着语文审美活动。开放性阅读对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全面塑造, 对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以及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
一、鉴赏阅读能再造出作者言语表达的主动性
朱自清说过:“吟诵时对于那些在纸上的死的语言, 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 变成活的语言。”由此可见, 通过朗读能够把作者的言语生动地“复现”为听得到的动人话语。
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 我一改以往古诗文教学的默读、背诵的模式, 而是让学生大声地把诗文读出来, 用听觉来欣赏。我提醒学生要反复朗读, 直至能够背诵。在理解诗文的语言时, 我都不能不感动。学生的精美语言如下:
学生甲:我仿佛看到了在一座孤零零的小桥旁, 一棵枯黄了的藤树, 一只孤独的乌鸦, 找不到飞行的方向。
学生乙:当我走在桥上时, 看着人家屋顶上的缕缕炊烟, 闻着人家屋里飘出的饭菜的香气, 心中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丙:面对缓缓流去的小溪, 多么希望小溪能带去思念, 将我的期盼捎回亲人的身边。
开放性阅读除了具有以上的功用之外, 能更深刻、更真切地体现语言工具性这一特点, 把学生课下准备和课上的精彩论断完美结合, 就在无形中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这一目标。
二、鉴赏阅读不但能复活语言表达的语气, 而且能“得其意味”,
驱动审象, 从而复活课文内容的生动性, 即能够清楚地指出阅读包含的深沉含义
语言的描摹性和表情性会有力地推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和情境的构建, 追随作者表达情感和描写形象的过程, 逐步进入作者的心灵中与之共鸣, 或逐步地沉浸在客观交融的意想世界进行深切的情感体验。
同样还是《天净沙·秋思》, 在学生朗读后, 我又让学生将自己假想成作者, 置身其中, 进入作者的心中与其产生共鸣, 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结果是令人震惊的, 让我又一次对学生刮目相看。
“许多的景物存在, 可作者偏偏选择了枯藤、老树、昏鸦等事物, 是因为作者的心理在起着一定的作用。”
“我觉得诗人就像遇到困难的我一样, 一个人走在无人的小路上, 心情是沉重的、压抑的。”
“看了这首元曲, 我就想唱一首《最近比较烦》。”
这些稚气而可爱的语言就来自我们的孩子们。
看来语文阅读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关键在于你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它, 你的立足点又在哪儿?不妨尝试让枯燥的语文教学也变得生机勃勃并有人情味, 也许会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三、鉴赏阅读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无话可说, 净说假话、空话等诸类现象
读与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也丝毫不能放松对“写”的要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何学生要将多彩的生活拒之门外呢?追根溯源是一个观念的问题。学生枯竭的笔端, 写作材料的枯竭, 阅读资源的匮乏, 必将导致思维的凝滞, 以至衍生出孩子们的作文本上套话成灾, 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教师“屠夫式”的课堂肢解与“一心只教圣贤书”的课堂封闭、家长视课外书为“洪水猛兽”、看电视为“不务正业”, 于是学生放弃了“眼睛”与“耳朵”。解决此类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耳朵去听, 用心去感受自己身边的真人真事, 让身边俯拾即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眼睛。因此我特制订了“植根生活、解读社会”的练习计划。
我们开展了“走进大自然, 融入大自然’的活动。让学生利用节假日的时间走出家门, 进入自然, 他们先是去附近的公园观察景物并写了观察日记, 慢慢地由一个小片段到几百字的文章, 在掌握了基本方法之后, 又组织了集体性的活动, 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受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然后再写成文。至此学生才发现原来我们的包头也有别处所没有的好地方, 不仅练习了写作水平, 而且增加了对家乡的感情,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在这些景物描写中, 的确有上乘之作, 现摘录一二, 以作参考:
“劳动公园的冬天也有它特有的魅力, 虽然树叶早已枯萎, 只能在地上隐约看到零星的残痕, 但看到此情此景, 你的脑海中又不得不涌出‘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佳句来。走到湖边放眼望去, 结了冰的湖面多像一面空灵的蓝水晶, 再走近些, 你的影子仿佛在和你打招呼, 你正惊疑, 旁边一群滑冰的孩子嬉笑着走来, 他们优美的动作让每个人都会有加入的冲动……”
为了让学生的视角更开阔一些, 我让他们分组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 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在这项活动中, 学生形式各异, “新闻观察”“毛毛记者团”“家庭一角”等社团风风火火地成立并开始运营, 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 每天就盼望每周一次的汇报课, 以展示他们的成果。在学生的作品中还真有触及社会实质问题的, 比如以下几篇:
《麻将的魅力何在》
《善良哪儿去了》
《街头的小乞儿们》
从学生的体验中, 我看到了学生有初试深浅的体验, 有小试牛刀的回味, 有喜怒哀乐的宣泄, 有酸甜苦辣的写真。这一系列可贵的生活信息以她清新自然的面貌走进作文, 就是原汁原味的生活, 扑鼻而来的自然是满面喷香, 食之余味无穷。
王维的《终南山》是讽刺诗吗? 篇3
但是从宋代开始,对此诗存在着另一种解读。北宋李颀曰:“说者谓王右丞《终南》诗,皆议时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谓势位盘据朝野也。‘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言徒有外而无内也。‘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言恩泽偏也。‘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言畏祸深也。”(《古今诗话》)稍后,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一六中全引此语,惟将“议时宰也”改为“讥时也”。明人周珽亦引《古今诗话》语,且云:“程全之《绪笺》亦云王维《终南山》诗,刺杨国忠辈之宠幸也。珽谓以意逆志,果如寓言,则若‘合’若‘无’,借山势远近异观,状居高恃宠者之威福,为变为殊;假山态倏忽莫测,形奸时擅柄者之巧捷,何等蕴蓄,何等尖快!”(《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五律》上)清人吴乔亦对李颀之解大加赞许:“余谓看唐诗,常须作此想,方有入处。”(《围炉诗话》卷三)今按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下距杨国忠登上相位之天宝十一载(752)尚有十馀年,故所谓“刺杨国忠辈”之说不能成立。当然玄宗朝的另一位奸相李林甫于开元二十二年(734)拜相,两年后即将贤相张九龄排挤出朝,朝廷实权渐渐落入李林甫的掌控。如将李颀所云“时宰”落实为李林甫,则无违史实。问题是,这样的理解符合王维的旨意吗?
如果仅仅论诗论诗,则李颀的说法似乎无懈可击。因为他对全诗的每一句都有文本分析,对诗意的阐释也都能落到实处,我们有什么理由否定其说呢?试看清人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卷七中引王琦驳斥《唐诗纪事》之言:“诗有二义:或寄怀于景物,或寓情于讽谕,各有指归。乃好事之徒,每以附会为能。无论其诗之为兴、为赋、为比,而必曲为之说曰:‘此有为而言也。’无乃矫诬实甚欤!试思此诗,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而或者云云若是。彼飞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又何怪焉!黄山谷谓:‘杜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木虫鱼,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斯言也,岂仅读杜者当奉为金科哉!”我们完全同意王琦的看法,但不无遗憾的是,我们应当承认他的推论不够周密。因为既然古典诗歌确有“寓情于讽谕”的传统,王维此诗何独不然?王维其人,虽然没有像李白、杜甫那样强烈的用世之志,但也并非对政治毫不关心。开元二十三年(73),王维作《献始兴公》诗云:“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否?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对贤相张九龄一表敬仰之诚,而且颂扬张九龄“不问党仇”“不卖公器”的政治节操。王维对权贵子弟占据高位、贫寒贤士沦落草野的现象也有所讥刺:“翩翩繁华子,多出金张门。幸有先人业,早蒙明主恩。童年且未学,肉食鹜华轩。岂乏中林士,无人献至尊。”(《济上四贤咏》)锋芒所向,多半是李林甫等恃宠弄权的奸臣。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肯定《终南山》一诗是“右丞自咏终南”,而不会寄寓着对朝政的讥讽呢?
首先,唐代的政治氛围在总体上比较宽松,文人在诗文中讥刺时政时较少顾忌,宋人洪迈特著《唐诗无讳避》一文云:“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容斋续笔》卷二)语虽稍过,但大体合于史实。试看与王维同时代的诗人对开、天年间朝政渐趋昏暗的现实之讥讽,往往直言无讳,锋芒毕露,像李白的“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古风》其一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古风》其三九)等,皆为显例。到了天宝年间李林甫将李邕、裴敦复等正直之士迫害致死后,李白诗中的讥刺更加激烈:“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比干谏而死,屈平窜湘源。”(《古风》其五一)不但讥刺李林甫,而且涉及唐玄宗。杜甫也是如此,像“破胆遭前政,阴谋独秉钧”(《奉赠鲜于京兆二十韵》)之讥刺李林甫,“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丽人行》)之讥刺杨国忠,“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之嘲讽唐玄宗,皆作于长安十年时期,锋芒所向,无所隐避。即使是王维本人的诗作中,也有“朱绂谁家子,无乃金张孙。……问尔何功德,多承明主恩?”(《寓言》)的直斥权贵之句,语意直白显露。如果他果然想在诗中“议时宰”的话,有什么必要像《终南山》这般隐晦朦胧、深藏不露?
其次,解析一首诗的旨意,必须了解其写作背景,包括诗人的生活经历及心态,还须对同时所写的其他作品进行统一考察。开元二十九年(741)春,王维从岭南北归,回到长安后辞去官职,到终南山隐居。《终南山》一诗即作于此时,同时所作还有《终南别业》《白鼋涡》《戏赠张五弟三首》《答张五弟》等。当时王维对仕途极感失望,决心栖身山林,以遂隐遁之志。《答张五弟》云:“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完全是一副隐士的口吻。最能与《终南山》参照对读的是《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明人唐汝询评曰:“维晚年长斋奉佛,故言好道而觅此幽居,以养静也。山水之游,同志者寡,故每独往其间,胜事亦自得于心,有未易语人者。即临山看云,其乐自在,世人畴能赏此哉!然我非有心违俗,若林叟相值,未尝不与谈笑忘还,则岂有间于佛耶!”(《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盛五律上》)即使是认为《终南山》诗为“刺杨国忠辈”的周珽,也评此诗曰:“按摩诘本传,晚年长斋奉佛,故首言‘好道’,次曰‘独往’、曰‘自知’,见山水钟情,所会心处,未易语人者。是‘林叟’不必有指,不必无指。玩‘偶然’二字,得趣幽深。……珽生平最喜诵此诗,尤爱‘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二语。”(同上)遍检唐宋以来评论王诗者,未见有人认为《终南别业》含有讥刺之意。既然如此,为什么作于同时的《终南山》竟会是“议时宰”或“讥时”呢?平心而论,《终南别业》与《终南山》二诗都是“右丞自咏终南”,但前者重在抒发情思,后者重在描摹景物,它们是相得益彰的姐妹篇,这正体现出王维的匠心独运。
如上所述,所谓“议时宰”或“讥时”的旨意,在《终南山》诗中纯属子虚乌有。但是这种解诗方法在历代不绝如缕,前引王琦之言中“彼飞燕兴谗于太白,蛰龙腾谤于眉山”即是二例:一是指李白《清平调三首》中用“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来形容杨贵妃之美貌,后被高力士曲解成语含讥讽来挑拨杨贵妃,因为赵飞燕其人虽为著名美女,但名誉不佳、下场悲惨,李白作诗时只指前者,高力士却别有用心地联想后者。二是指苏轼《王复秀才所居双桧》诗中用“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二句形容桧树扎根之深,宰相王珪却以“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之语挑拨宋神宗,幸而神宗回答说:“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见《石林诗话》卷上)高力士、王珪之流故意曲解诗意,意在陷害诗人,其心可诛,不足为训。但在古典诗歌阐释史上,这种一味求深、不惜穿凿附会的解析方式,至今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因为它往往披着现代理论的外衣借尸还魂,从而对文本进行“过度阐释”。这会从根本上歪曲诗歌的旨意,并消解诗歌的艺术价值。当我们遇到此类貌似深刻的解析文字时,重温王琦“右丞自咏终南,于人何预”以及宋神宗“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的话,不无裨益。
终南山诗句王维 篇4
终南山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解
1、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译文
巍巍太乙山高接天都星,
山连着山一直蜿蜓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
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
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
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赏析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是刚走过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境界,凡有游山经验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景物还多,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聘想象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高和从西到东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全景。所谓“阴晴从壑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理解、不同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音响。诗人寻声辨向,从“隔水”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情景,也不难想见。
王维终南别业原文 篇5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①终南,指终南山。②陲:边境;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③值:遇到。
1、“诗佛”——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大多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是一个精通音乐和绘画的诗人,他的诗歌以开阔的情怀,深细敏感的审美嗅觉描绘了山水风景的优美壮丽,体现了田园生活的闲适静谧和盛唐人民的安居乐业。他的诗歌风格、情调前后期有明显不同,在前期,怀有积极的进取的人生态度,后期多寄情与山水。因其中年遭遇朝廷变故,又深受其母亲佛教的禅宗影响,其诗变之颇受佛学禅宗影响,得自然与诗境,例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就有颇高的禅宗意味,因此他有“诗佛”之称。
2、“五言宗匠”——王维
王维虽长于各种诗体,但是五言尤为突出,五古如《渭川田家》、五律如《山居秋暝》、《终南别业》、《终南山》五绝如《鸟鸣涧》,都被后人称颂。 《终南山》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这句诗就采用彩绘的笔墨传达清丽的美感,正如唐朝殷璠评价他的诗说:“维诗辞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字一句,皆出常境。”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就勾勒一幅诗中有有声画的情景,仿佛是一个电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正如宋代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写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但是“诗如电影”,似乎在这首诗更贴切,《鸟鸣涧》就勾勒了一个在安静的春山中,万籁俱寂,但是月亮却惊动了山鸟的美景。而”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又在我们可感可触的.事物中阐发了禅宗哲理。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称王维的诗“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3、赏析《终南别业》
整体感知:整首诗没有华丽的描写,采用白描的手法,没有辞秀调雅,只用平铺直叙,也没有暗喻什么社会情景,有种“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感觉,仅仅只是写自己归隐田园的闲适。因此,我们可以一读就了解,无须从字里行间去寻求隐藏的诗意。诗语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既寄托着诗人高尚其志,又倾注了他对自然之美的衷心喜爱,又有生趣盎然,禅宗哲理。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后来得到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就过着自其乐的闲适生活。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这首诗就是那时写的。《终南山》写了终南山的景色“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诗歌翻译: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兴致来了,就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美好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了回去的时间。
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晚年定居在南山。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颈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往前走,不知前方是什么,只是随心而已。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4、细品“山穷水尽”与“行到水穷处”
王维走着走着,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来,看见山上云朵涌起。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陆游“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颇有“水穷处”的意味,,本是作者由于长期不被重用而到在农庄游玩,但由于无路可走,但忽然之间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作者有种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 与陆游大起大落的心情相比,王维的诗句更能体现“绝处逢生,否极泰来之理”。王维显得更加淡然,坐看云起时,看淡人世间的绝境。佛家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王维的坐看云起时就有境界三的韵味,到了晚年,隐居终南,看到身边的事物已超然物外,“云”本来就给人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无心的印象, 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诗句.遇见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自然又是偶然。“偶然”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 篇6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题目: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评价。“或谓末二句似与通体不配”,有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沈德潜却认为“今玩其语意,非寻常写景可比”。综观全诗,作为整首诗的有机组成部分,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有何妙处?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180字。(10分)
答案示例:
【示例1】
诗人山间游玩不觉天色晚了,想要找到寄宿的地方,隔着水向樵夫询问。//我认为这最后两句为全诗增添了生气,实属点睛之笔。//前三句中,诗人描绘了终南山高耸连绵,山中白云缭绕,青色的暮霭下山势显得迷离朦胧,神秘而深邃。随着阴晴变化,终南山又呈现出不同的样貌。在这幽深的自然之间,却有着樵夫可以借问,有人家可以投宿,是一片静谧山景顿时平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使万籁俱寂的终南山变得充满生机充满情调,一个“问”字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动静相映,使全诗更加富有情趣。//最后两句,衬托出终南山自然之美,又表达了诗人的喜爱之情,实在是妙笔。
【示例2】
我认为尾联甚妙。意思是说想要找到住所寄宿,却因山高路险不得不向樵夫询问。在描写了终南山一番后作者笔锋一转勾勒出一幅隔水问路图,从侧面表现出终南山山势险峻,九曲波折。隔着江水向樵夫问路也体现出人迹罕至。将前三联的磅礴雄伟之势融合与这样一幅画面中,更显得终南山高耸入云、山重水复的特点。而且尾联又很有意境,仿佛期中暗藏玄机,但又让人觉得自然。所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耐人寻味。
方法步骤
(一)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诗句
(二)表明观点看法
(三)结合全篇赏析,其他几联分析简洁语言典雅
(四)分析本句的意境、表达效果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环境鉴赏的方法 篇7
那么, 关于环境的鉴赏方法又是什么呢?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 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 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 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 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如鲁迅的《祝福》在描写社会环境时, 展开的更是诸多方面, 既有男女不平等问题, 又有封建贞操观念问题;既有封建礼教问题, 又有迷信观念问题, 还有人心冷漠问题。在祥林嫂一生的苦难史上, 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
第二, 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组成。那些次要人物, 是某种社会力量的某种观念的载体, 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 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第三, 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 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由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 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第四, 分析环境描写, 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 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 揣摩出对主题的烘托;第二, 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常见命题方式: (1) 结合具体内容, 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 联系全文, 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 简要分析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4)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解题思路:面对这种题型, 我们可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1)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 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 暗示社会环境, 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3) 揭示人物心境, 表现人物性格; (4) 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5) 奠定情感基调; (6)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等。
【王维终南山的阅读鉴赏】推荐阅读:
王维《终南别业》古诗原文及鉴赏12-15
王维终南山赏析10-22
王维《终南山》诗作赏析11-10
终南山王维古诗原文11-26
王维《山中》鉴赏08-17
《鹿柴》王维唐诗鉴赏07-19
《漆园》王维唐诗鉴赏10-19
《相思》唐诗鉴赏王维11-30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鉴赏12-10
王维《秋夜独坐》诗歌鉴赏07-02